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x 页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制进]
[制进]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8H 页
公孤职掌图说[下]
太傅职所谓大行大义大道。即太师职所掌君国子民之道是也。太师职。既以先生典谟言之。今又以先圣之大戒后代之可监者。列之于此。
伊尹所谓成汤之制官刑。儆于有位者。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是谓巫风。徇于货色。恒于游佃。是谓淫风。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是谓乱风。惟玆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
孔子所谓古明王之三惧。得志而恐骄。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若周公之居冢宰之位。吐哺握发。以待天下之士。若尧舜。居天子之位。履泰亨之运。而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若武王之闻丹书之戒。而惕若戒惧。铭于席牖几杖。皆古帝王之能惧者也。
传所谓道之所以不行。见善而怠。知非而处。时至而疑。
见善而不徙。德之所以日丧。知非而不去。慝之所
太傅职所谓大行大义大道。即太师职所掌君国子民之道是也。太师职。既以先生典谟言之。今又以先圣之大戒后代之可监者。列之于此。
伊尹所谓成汤之制官刑。儆于有位者。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是谓巫风。徇于货色。恒于游佃。是谓淫风。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是谓乱风。惟玆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
孔子所谓古明王之三惧。得志而恐骄。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若周公之居冢宰之位。吐哺握发。以待天下之士。若尧舜。居天子之位。履泰亨之运。而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若武王之闻丹书之戒。而惕若戒惧。铭于席牖几杖。皆古帝王之能惧者也。
传所谓道之所以不行。见善而怠。知非而处。时至而疑。
见善而不徙。德之所以日丧。知非而不去。慝之所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8L 页
以日长。时至而不断。道之所以不昌。三者。皆败德失道之大戒也。
世主之六患。使贤者为之而与不肖者视之。使知者虑之而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而与污邪之人疑之。
世主之有是六者而欲免危辱。犹立枉木而求其影之直。惑莫大焉。乱莫甚焉。
霸图之五害。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亦无害于霸。有是数者。必害于霸王之图。
历代之不遵先圣之典制。轻毁天下之旧防。以坏世道。
分封之制废。而中国无主。夷狄篡贼。窃据神器。迭为消长。(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罢侯置守始。而历代沿革无常。名号徒存。而建国之制遂废。)
寓兵之制废。而兵骄民困。竭天下之财而不足以养兵。(古者。伏至险于大顺。藏不测于至静之中。寓兵于农是也。汉唐之制。犹有古意。自唐玄宗罢府兵。募兵为长征。兵农始分。)
五服无制。华戎杂处而神州陆沈。(自汉处降胡塞下。而祸发于西晋。语见晋武帝太康元年郭钦疏。)
世主之六患。使贤者为之而与不肖者视之。使知者虑之而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而与污邪之人疑之。
世主之有是六者而欲免危辱。犹立枉木而求其影之直。惑莫大焉。乱莫甚焉。
霸图之五害。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亦无害于霸。有是数者。必害于霸王之图。
历代之不遵先圣之典制。轻毁天下之旧防。以坏世道。
分封之制废。而中国无主。夷狄篡贼。窃据神器。迭为消长。(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罢侯置守始。而历代沿革无常。名号徒存。而建国之制遂废。)
寓兵之制废。而兵骄民困。竭天下之财而不足以养兵。(古者。伏至险于大顺。藏不测于至静之中。寓兵于农是也。汉唐之制。犹有古意。自唐玄宗罢府兵。募兵为长征。兵农始分。)
五服无制。华戎杂处而神州陆沈。(自汉处降胡塞下。而祸发于西晋。语见晋武帝太康元年郭钦疏。)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9H 页
车乘之制废。而虏马之奔突莫御。(自司马氏罢州郡武备武库灾后。车制始废。晋人始肩人以行。谓骑马为放达。)
礼射之制废。而道艺不兴。膂力无施。(自周汉之末。此道不行。)
燕云弃辽蓟捐。而华夏之天险尽失。(石晋以燕云赂契丹。而女真渡河。大明永乐。废宁藩以与东胡。而建人入关。)
国子不典乐。宗官不讲礼。而先王之礼乐坠地。(自秦汉轻礼乐之官。而礼坏乐崩。)
蒐田之礼废。而武事不讲。城复于隍。(自汉末幼冲相继。而此礼不行。)
巡狩之礼废。而礼乐刑政。不自天子出。(自汉章帝以后。不复行。)
事天之礼废。而神天不飨。人道无严。(自汉屡迁郊畤。而郊礼不岁行。时或行之。赏费不赀。更为国弊。)
宗庙之制废而昭穆不序。父子比肩。(自汉诸帝。各处立庙。而昭穆制废。自明帝藏主于更衣别室。而各庙之制又废。遂有以西为上之制。)
禅让之礼乱。而人伦之大纪倒置。(父子之禅。自赵主父始。君臣之禅。自莽丕始。)
女后临朝。而天地之大经反易。(自秦宣太后羊氏听政始。)
宦侍制省内。而宫府分主威夺。(自汉元帝用弘恭,石显,管中书始。)
内宰宫正之官废。而外臣无以与闻内廷之事。(自秦
礼射之制废。而道艺不兴。膂力无施。(自周汉之末。此道不行。)
燕云弃辽蓟捐。而华夏之天险尽失。(石晋以燕云赂契丹。而女真渡河。大明永乐。废宁藩以与东胡。而建人入关。)
国子不典乐。宗官不讲礼。而先王之礼乐坠地。(自秦汉轻礼乐之官。而礼坏乐崩。)
蒐田之礼废。而武事不讲。城复于隍。(自汉末幼冲相继。而此礼不行。)
巡狩之礼废。而礼乐刑政。不自天子出。(自汉章帝以后。不复行。)
事天之礼废。而神天不飨。人道无严。(自汉屡迁郊畤。而郊礼不岁行。时或行之。赏费不赀。更为国弊。)
宗庙之制废而昭穆不序。父子比肩。(自汉诸帝。各处立庙。而昭穆制废。自明帝藏主于更衣别室。而各庙之制又废。遂有以西为上之制。)
禅让之礼乱。而人伦之大纪倒置。(父子之禅。自赵主父始。君臣之禅。自莽丕始。)
女后临朝。而天地之大经反易。(自秦宣太后羊氏听政始。)
宦侍制省内。而宫府分主威夺。(自汉元帝用弘恭,石显,管中书始。)
内宰宫正之官废。而外臣无以与闻内廷之事。(自秦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9L 页
用宦侍代士大夫始。)
立谏官许风闻。而言路始狭。是非益难。权臣益肆。(秦始置谏官大夫。而古百工各以其职谏之制不行。)
设科取开自鬻之门。而士风坏文墨用。(自隋炀帝设进士科。始有词赋之选。自唐宋以后。始有士投牒自应之制。)
内朝之职废。而奄寺为亲臣。(周之内史。汉之给事中。晋魏之侍中。皆士大夫之处王左右辅政者也。自汉末唐中。此制不行。而奄宦用事。外臣日疏。)
师氏虎门之职废。而忠贤无腹心之寄。(师氏掌以美诏王。而亦以三德教国子。率四夷之隶。以守王门。及唐。文武分。而国子之官。无宿卫之事。)
贤良策士之制废。而俊民不兴。
武举设而文武分。争粗人秉大柄。(自唐武后。刱武举始。)
彻田之制废。而生民之本。务之不壮。(自秦废井田。而同力合作之制不行。)
沟洫之制废。而水旱为灾。(自秦废井。开阡陌始。)
厉禁之制废。而草木不长。禽兽不蕃。(自秦以后。此制不行。)
四民各居之制废。而风俗厖杂。世业不修。(自周衰迁洛。而体国经野之制遂亡。时人学子。无所师法。)
乡党邻比之制废。而本政不立。(自周末。井遂之制不行。)
学校之制废。而宾兴之道不行。(自东周以后不行。)
养老之制废。而孝弟之化不行。(汉魏虽或行之。旋废。)
立谏官许风闻。而言路始狭。是非益难。权臣益肆。(秦始置谏官大夫。而古百工各以其职谏之制不行。)
设科取开自鬻之门。而士风坏文墨用。(自隋炀帝设进士科。始有词赋之选。自唐宋以后。始有士投牒自应之制。)
内朝之职废。而奄寺为亲臣。(周之内史。汉之给事中。晋魏之侍中。皆士大夫之处王左右辅政者也。自汉末唐中。此制不行。而奄宦用事。外臣日疏。)
师氏虎门之职废。而忠贤无腹心之寄。(师氏掌以美诏王。而亦以三德教国子。率四夷之隶。以守王门。及唐。文武分。而国子之官。无宿卫之事。)
贤良策士之制废。而俊民不兴。
武举设而文武分。争粗人秉大柄。(自唐武后。刱武举始。)
彻田之制废。而生民之本。务之不壮。(自秦废井田。而同力合作之制不行。)
沟洫之制废。而水旱为灾。(自秦废井。开阡陌始。)
厉禁之制废。而草木不长。禽兽不蕃。(自秦以后。此制不行。)
四民各居之制废。而风俗厖杂。世业不修。(自周衰迁洛。而体国经野之制遂亡。时人学子。无所师法。)
乡党邻比之制废。而本政不立。(自周末。井遂之制不行。)
学校之制废。而宾兴之道不行。(自东周以后不行。)
养老之制废。而孝弟之化不行。(汉魏虽或行之。旋废。)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0H 页
论道之官废。而师友之道不行。(自秦以后不行。后世虽有其名而无其实。)
耕蚕之礼废。而为人君者无以尽子妇之道。(自汉文以后。此礼绝无而仅有。)
亲鼓之礼废。而军礼不严。大柄在下。(自汉高祖,光武。唐太宗。周世宗。宋太祖而外。历代继世之君。皆不能行。)
五刑之制废。而轻用民命。奸邪无戢。(自汉文帝。除肉刑始。)
榜掠之法行。而惨毒行于民。无辜抱冤。(古有槐棘听狱之法。自秦始有榜掠取服。)
三揖之礼废。而朝居太严。情意不接。(自秦制尊君抑臣始。)
祭尸之礼废。而人神之相际隔绝。(自秦始皇。禁天下不得祀始。)
圭玉之礼废。而瑞信不行。鬼神不飨。(自战国诸侯不相朝。而此制不行。)
卜筮之制废。而神人之谋不尽。(自秦汉以后。国无穆卜之说。)
采诗之礼废。而民情不上闻。(自周末陈灵以后不行。)
词藻选。而郑卫淫哇之声。盈天下。(自曹魏尚文辞而天下趋之。)
短丧之制行。而君人者身教。无以首物。(自汉高祖后。丧制始不行。孝文始为定制。)
代言之制行。而王者言教。无以感天下。(自视草之制废。而代言之规行。)
耕蚕之礼废。而为人君者无以尽子妇之道。(自汉文以后。此礼绝无而仅有。)
亲鼓之礼废。而军礼不严。大柄在下。(自汉高祖,光武。唐太宗。周世宗。宋太祖而外。历代继世之君。皆不能行。)
五刑之制废。而轻用民命。奸邪无戢。(自汉文帝。除肉刑始。)
榜掠之法行。而惨毒行于民。无辜抱冤。(古有槐棘听狱之法。自秦始有榜掠取服。)
三揖之礼废。而朝居太严。情意不接。(自秦制尊君抑臣始。)
祭尸之礼废。而人神之相际隔绝。(自秦始皇。禁天下不得祀始。)
圭玉之礼废。而瑞信不行。鬼神不飨。(自战国诸侯不相朝。而此制不行。)
卜筮之制废。而神人之谋不尽。(自秦汉以后。国无穆卜之说。)
采诗之礼废。而民情不上闻。(自周末陈灵以后不行。)
词藻选。而郑卫淫哇之声。盈天下。(自曹魏尚文辞而天下趋之。)
短丧之制行。而君人者身教。无以首物。(自汉高祖后。丧制始不行。孝文始为定制。)
代言之制行。而王者言教。无以感天下。(自视草之制废。而代言之规行。)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0L 页
币聘之礼不行。而士不自重。贤俊沈于下。
久任之制废。而官府为逆旅。吏胥为官师。(自秦汉。三考之法不行。唐宋尤甚。)
六官之职乱。而天地四时之官不治。
大宗之法废。支子主后之制行。而廉愧丧人伦紊。而天下之家教不立。(大宗百世齐衰之制。不见于秦汉以下。古礼。非大宗。不得立后。后世许支子立后。而虽名继绝。实行私欲。)
授钺之礼不行。而任司命者不能专制。无以成功。(若汉之卢植。唐之王忠嗣。宋之李纲,岳飞之不能成功。皆是也。)
中军之制设。而大将更授人以大柄。(自古大将为中坚。而近世乃有中军之制而军法坏。)
老庄之说行。而清谈成习。士不以礼法检身。(玄虚之说。自曹魏何晏始。而极于江左。)
佛教行而彝伦废绝。天下之财力日耗。(自汉明帝。佛教始通中国。而盛于萧梁。历代崇奉之塔庙。遍于天下。)
臣按。三代以上。一天下也。秦汉以后。亦一天下也。何。三代以上。有道之长。奏汉以后。治日之短而乱日之多也。从古圣神继天立极。修道设法。其所以维持防范。立君臣之义。惇父子之亲。正夫妇之位。辨华夷之分。严君子小人之际者。礼
久任之制废。而官府为逆旅。吏胥为官师。(自秦汉。三考之法不行。唐宋尤甚。)
六官之职乱。而天地四时之官不治。
大宗之法废。支子主后之制行。而廉愧丧人伦紊。而天下之家教不立。(大宗百世齐衰之制。不见于秦汉以下。古礼。非大宗。不得立后。后世许支子立后。而虽名继绝。实行私欲。)
授钺之礼不行。而任司命者不能专制。无以成功。(若汉之卢植。唐之王忠嗣。宋之李纲,岳飞之不能成功。皆是也。)
中军之制设。而大将更授人以大柄。(自古大将为中坚。而近世乃有中军之制而军法坏。)
老庄之说行。而清谈成习。士不以礼法检身。(玄虚之说。自曹魏何晏始。而极于江左。)
佛教行而彝伦废绝。天下之财力日耗。(自汉明帝。佛教始通中国。而盛于萧梁。历代崇奉之塔庙。遍于天下。)
臣按。三代以上。一天下也。秦汉以后。亦一天下也。何。三代以上。有道之长。奏汉以后。治日之短而乱日之多也。从古圣神继天立极。修道设法。其所以维持防范。立君臣之义。惇父子之亲。正夫妇之位。辨华夷之分。严君子小人之际者。礼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1H 页
亦备矣。逮德下衰。经千载之衰周。而纪纲文章荡然。继暴秦之豕视而刬灭。扫除之无馀。此秦汉以后君臣父子夫妇之位。莫不颠倒失序。而三纲沦九法斁。华戎翻覆而天地晦冥者也。传所谓小雅尽废而四夷内侵而中国微者。顾不信欤。后之为天下国家者。其亦反诸本而已。
臣又按。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而治固有道。乱亦有道。唐虞以上。吾不知已。夏以妺喜而放。殷以妲己而焚。周以褒姒而灭。秦以宦侍而族。汉以吕氏而蹶。外戚而绝。宦侍而灭。晋以女后干命而虏。魏以母颛子幼而裂。隋以女谮而杀。唐又以女宠而再乱。宦侍握兵而革。宋又以小人而坏。宦侍而俘。和议而辱。权奸而覆。盖女子宦侍小人者。异类而相须。殊涂而同情。必以蛊惑君心。破碎善类。为斩伐人国之术。此又前车之戒。而盗贼夷狄敌雠。有不足言也。
右以上。既略条公孤之职矣。得朱文公书天子之礼一章。盖行礼经史传而为之说者。即可谓帝王之职矣。今附于此。
天子之礼。至尊无上。其居处。则内有六寝六宫。外
臣又按。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而治固有道。乱亦有道。唐虞以上。吾不知已。夏以妺喜而放。殷以妲己而焚。周以褒姒而灭。秦以宦侍而族。汉以吕氏而蹶。外戚而绝。宦侍而灭。晋以女后干命而虏。魏以母颛子幼而裂。隋以女谮而杀。唐又以女宠而再乱。宦侍握兵而革。宋又以小人而坏。宦侍而俘。和议而辱。权奸而覆。盖女子宦侍小人者。异类而相须。殊涂而同情。必以蛊惑君心。破碎善类。为斩伐人国之术。此又前车之戒。而盗贼夷狄敌雠。有不足言也。
右以上。既略条公孤之职矣。得朱文公书天子之礼一章。盖行礼经史传而为之说者。即可谓帝王之职矣。今附于此。
天子之礼。至尊无上。其居处。则内有六寝六宫。外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1L 页
有三朝五门。其殡御侍卫饮食衣服货贿之官。皆领于冢宰。其冕弁车骑宗祝巫史卜筮瞽侑之官。皆领于宗伯。有师以道之教训。有傅以傅其德义。有保以保其身体。有师氏以美诏之。有保氏以谏其恶。前有疑后有丞。左有辅右有弼。其侍御服从。罔非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在舆有旅贲之规。(旅贲勇士。掌执戈盾。夹车而超。)位宁有官师之典。(门屏之间。谓之宁。)倚几有训诵之谏。(工师所诵之谏。书之于几也。)居寝有亵御之箴。(亵。近也。)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工师之诵。史为书(太史君举则书。)瞽为诗。工又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读。商旅于市。(旅。陈也。陈其货物。以示时所贵尚。)百工献艺。(献其拔艺以喻政事)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御瞽几声之上下(几犹察也)不幸而至于有过。则又有争臣七人。面折廷争。以正救之。盖所以养之之备。至于如此。是以恭已南面。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而貌之恭足以作肃。言之从足以作乂。视之明足以作哲。听之聪足以作谋。思之睿足以作圣。然后能以八柄驭群臣。八统驭万民。而赏无不庆。刑无不威。远无不至。迩无不服。傅说所谓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2H 页
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武王所谓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所谓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箕子所谓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子汝极。锡汝保极。董子所谓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者。正谓此也。
何谓六寝六宫。曰。王大寝一。小寝五。大寝。听政向明而治。故在前。小寝。释服燕息也。故在后。其小寝。一寝在中。四寝在于四角。春居东北。夏居东南。秋居西南。冬居西北。土旺之月。居中后之六宫。正宫在前。五宫在后。其制如王之五寝。何谓三朝五门。曰。王宫之门。一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又曰虎门。又曰毕门。雉门在库门外而设两观。诸侯三门。无皋门应门。)其朝在雉门之外者曰。外朝。在路门之外者曰。治朝。路寝之廷曰。内朝。(玉藻曰。朝服以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然则王日视朝于治朝。而退听政于燕朝矣。雉门之外。悬治象。所以待民。应门之外设宗庙社稷。所以严神位。路门之外则九室九卿朝焉。路寝之内。亦九室九嫔居焉。)外朝在皋门之内。朝士掌其法。小司寇掌其政。朝诸侯。听诏询大事在焉。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
何谓六寝六宫。曰。王大寝一。小寝五。大寝。听政向明而治。故在前。小寝。释服燕息也。故在后。其小寝。一寝在中。四寝在于四角。春居东北。夏居东南。秋居西南。冬居西北。土旺之月。居中后之六宫。正宫在前。五宫在后。其制如王之五寝。何谓三朝五门。曰。王宫之门。一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又曰虎门。又曰毕门。雉门在库门外而设两观。诸侯三门。无皋门应门。)其朝在雉门之外者曰。外朝。在路门之外者曰。治朝。路寝之廷曰。内朝。(玉藻曰。朝服以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然则王日视朝于治朝。而退听政于燕朝矣。雉门之外。悬治象。所以待民。应门之外设宗庙社稷。所以严神位。路门之外则九室九卿朝焉。路寝之内。亦九室九嫔居焉。)外朝在皋门之内。朝士掌其法。小司寇掌其政。朝诸侯。听诏询大事在焉。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2L 页
群吏在其后。而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左嘉石平罢民。为右肺石达穷民焉。治朝在应门之内。司士正其位。宰夫掌其法。大仆正王之位而王日视朝在焉。王南乡。三公北面东上。孤东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故士虎士。在路门前之右。南面东上。太仆在右太仆从者在路门前之左。南面西上。司士摈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揖门左揖门右。太仆前王入内朝。皆退内朝在路寝之庭庶子治之。公族之人东面北上。以昭穆为序。虽有三命。不踰父兄公大事。则以其丧服之精粗为序。若公与族燕。则异姓为宾。膳宰为主人。公与父兄齿其在军。则守于公祧。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公族之无事者。守于公宫正室。守太庙。诸父守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郑氏曰。小宗伯职曰。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然则外朝在库门之外皋门之内。与今司徒府。有天子以下大会殿。亦古之外朝哉。周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之在路门之内者。或谓之燕朝。)何谓货贿。王有九府。一曰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以受其货贿之入。(金玉曰货。布帛曰贿。)颁其货于受藏之府。颁其贿于受用之府。(九贡。冢宰职。致邦国之用者也。九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3H 页
口率出泉者。今之算泉也。九功。九职所出也。受藏之府。若内府也。受用之府。若职纳也。)
凡官府都鄙之吏及执事者。受财用焉。凡颁财。以式法授之。关市之赋。(关市。谓占会百物。)以待王之膳服。(饮食衣服也。)邦中之赋。(邦中。二十而税一。各有差也。)以待宾客。(大曰宾。小曰客。)四郊之赋。(郊。去国百里。)以待稍秣。(养牛马之刍谷。稍者。稍用之物也。)家削之赋。(稍秣。三百里。)以待匪颁。(匪分颁赐也。)邦甸之赋。(甸二百里。)以待工事。(作器物者。)邦县之赋。(县四百里。)以待币帛。(所以赠劳宾客者。)邦都之赋。(都。五百里。)以待祭祀。(天神曰祭。地神曰祀。)山泽之赋。(山泽亦关市占会百物。)以待丧纪。(丧。荒也。)币馀之赋。(币。谓谓占卖国中之斥币。)以待赐予。(好用也。)凡国中之贡。(贡。诸侯所贡。)以待吊用。(给凶礼之事。)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货财曰府。谷米曰库。)凡式贡之馀财。(式贡。贡赋之以九式用之者。)以共玩好之用。(玩好。非系军国之用者。)凡邦之赋用取具焉。一曰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食玉含玉。(服玉。王所服也。珠玉。冠饰。食玉。齐戒王所食。含玉。饭含之玉。)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亵器(亵器。清器虎子之属。)凡王之好赐共其货贿。三曰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器。以待邦之大用。(谓大用朝觐之班赐。)凡四方之币献之金玉齿革兵器凡良货贿入焉。(诸侯朝聘所献国珍)凡王及
凡官府都鄙之吏及执事者。受财用焉。凡颁财。以式法授之。关市之赋。(关市。谓占会百物。)以待王之膳服。(饮食衣服也。)邦中之赋。(邦中。二十而税一。各有差也。)以待宾客。(大曰宾。小曰客。)四郊之赋。(郊。去国百里。)以待稍秣。(养牛马之刍谷。稍者。稍用之物也。)家削之赋。(稍秣。三百里。)以待匪颁。(匪分颁赐也。)邦甸之赋。(甸二百里。)以待工事。(作器物者。)邦县之赋。(县四百里。)以待币帛。(所以赠劳宾客者。)邦都之赋。(都。五百里。)以待祭祀。(天神曰祭。地神曰祀。)山泽之赋。(山泽亦关市占会百物。)以待丧纪。(丧。荒也。)币馀之赋。(币。谓谓占卖国中之斥币。)以待赐予。(好用也。)凡国中之贡。(贡。诸侯所贡。)以待吊用。(给凶礼之事。)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货财曰府。谷米曰库。)凡式贡之馀财。(式贡。贡赋之以九式用之者。)以共玩好之用。(玩好。非系军国之用者。)凡邦之赋用取具焉。一曰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食玉含玉。(服玉。王所服也。珠玉。冠饰。食玉。齐戒王所食。含玉。饭含之玉。)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亵器(亵器。清器虎子之属。)凡王之好赐共其货贿。三曰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器。以待邦之大用。(谓大用朝觐之班赐。)凡四方之币献之金玉齿革兵器凡良货贿入焉。(诸侯朝聘所献国珍)凡王及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3L 页
冢宰之好赐予则共之。(冢宰待四方宾客之小。治或有所善。亦赐予之。)四曰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凡有法者。(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共王及后世子之衣服之用。凡祭祀宾客丧纪会同军旅。共其财用之。币齐赐予之财用。(齐。行道之财用。)凡邦之小用。皆受焉。五曰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邦之玉镇大宝器藏焉。(宝器。若周之河图赤刀大训。鲁之宝玉大弓之属。)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诏王察群吏之治。(治中。谓其治职簿书之要。)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美恶。(问岁之美恶。谓问于龟玉礼神之玉。)若祭天之司民司禄而献。民数谷数。则受而藏之。(司民。轩辕角也。司禄。文昌第六星。或曰下能也。)
臣按。此三朝之说。则王必日视朝。所以兢兢业业。总理万几日新庶政之道也。我 朝之礼。有常参朝参经筵日三讲之制。所以法古也。今者常参朝参既废。而经筵亦不能日开。此政本之所以不立。百隶之所以懈怠。庶绩之所以不釐也。至于王之膳服。则国家只以关市之赋而供之。盖九赋之一也。汉有小府之官。以供养天子。只用山泽之税而已。今者我国之近例元税下下之入。则所以供百
臣按。此三朝之说。则王必日视朝。所以兢兢业业。总理万几日新庶政之道也。我 朝之礼。有常参朝参经筵日三讲之制。所以法古也。今者常参朝参既废。而经筵亦不能日开。此政本之所以不立。百隶之所以懈怠。庶绩之所以不釐也。至于王之膳服。则国家只以关市之赋而供之。盖九赋之一也。汉有小府之官。以供养天子。只用山泽之税而已。今者我国之近例元税下下之入。则所以供百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4H 页
官之禄也。别收四分之一。则所以给上之供养也。而太半归于吏胥之手。此则国力之所以日屈。邦本之所以日瘁。大有乖于先王恭俭爱民损上益下之道也。以是而欲望民安物阜。而库廪有馀饶。其亦难矣。况古膳服货贿。皆领于冢宰。实王者无私藏之义。而今内需宫藏。不与于外廷。不无私昵非法之容于其间。国体之有损民怨之所起。有非古人宫府一体。黜陟臧否。不宜异同之意。欲望 圣明观古揆今。因时变通。作为典制。以法圣人节用爱民意。亦稽古达事之道也。
臣按。此录上下辞事。错出经史传纪。其事实训义。有未易搜考而识取者。倘 圣上因览阅之际。每有疑晦处。即 命近臣若玉堂银台之官。讨出指陈。以裨 聪明。想益有助于开发之功。伏乞重加垂察。
臣按。此录上下辞事。错出经史传纪。其事实训义。有未易搜考而识取者。倘 圣上因览阅之际。每有疑晦处。即 命近臣若玉堂银台之官。讨出指陈。以裨 聪明。想益有助于开发之功。伏乞重加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