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x 页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制进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0H 页
公孤职掌图说[中]
   上篇。因太师职本文而条解之。皆据经摭传。撮其纲要。要以为帝王学古格心之训。非凿空而妄为之说也。然太师职。既以古先圣王谊辟之事及经传法言而言之。太傅职则又以后世昏君乱主可为惩毖者而言之。以备仪监。伏乞睿照。
无恩于父母。若周昭王南巡不返。而穆王不举南国之师。(事见周本纪)平王之忘父雠不报。而至于戊申。(事见诗王风)郑武公之忘其父死难。而娶申侯女。(事见郑世家)庄公之听其母之溺爱。而终有黄泉之誓。(事见春秋传)鲁庄公之娶齐襄公女。居丧而纳币于齐。(事见庄公二十二年)观社于齐。(事见庄公二十三年)宋襄公之背殡出会。(事见鲁僖公九年)晋申生之不能逃骊姬之谗。而弃父于不慈。(事见春秋外传)惠公之居丧不怀。受玉不敬。(事见同上)晋人之立太子而出会。(事见春秋传)吴夫差之忘其父之死于越而与越和。(事见吴世家)汉景帝之托遗诏以短丧。(事见文帝后七年)成帝之偏厚外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0L 页
戚。而卒取易姓之祸。(事见元帝竟宁元年)哀帝之尊崇所生。而陷亲于非礼。(事见成帝绥和二年)秦王坚之顺其母而杀其兄。(事见晋穆帝升平元年)魏武帝之置父怨而自尽于冯氏之丧制。(事见太和十四年)后陈宣帝之杀王轨。(事见南史)唐秦王之蹀血禁门而禅父位。(事见高祖武德元年)肃宗之即位于灵武。(事见至德元年)迁上皇于西内。(事见上元元年)宋钦宗之代父出降。(事见靖康元年)高宗之亟称尊号。臣事雠虏。(事见建炎元年)光宗之不朝重华。(事见绍熙五年)宁宗之成服即位。(事见同上)
 臣按。天地者。物之始也。父母者。生之本也。其或无恩者。圣人所谓悖德悖礼而罪首三千者也。历代君人者之于此。虽事有轻重。情有浅深。而皆足以隳天地之大纪而蹈乱亡之覆辙也。今略举其可言者于此。若其忍心害理自绝于天者。又不与焉。不可以人道律之也。
不姻于亲戚。若商纣之昏弃厥遗王。父母兄弟不迪。使微子抱祭器而去。比干剖心而死。箕子被发而佯狂。(事见商纣纪)郑庄公之养叔段之恶。(事见春秋传)晋武公之覆宗国。(事见春秋传)献公之杀群公子。逐公子诅。无畜群公子。灭同姓之国。(事见鲁庄公二十五年)周景王之杀其弟佞夫。(事见襄公三十年)秦二世之戮十二公子。磔十公主于社。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1H 页
(事见二世元年)汉文帝之不急朱虚侯之功。以致济北之叛。(事见二年)景帝之废太子荣而下之狱。使之自杀。(事见七年)成帝之以赵氏之谗而废许后。(事见鸿嘉三年)灵帝之以宦寺之谗。废宋后而幽杀之。(事见光和元年)晋武帝之出齐王攸。而死乃恸哭。(事见太康四年)齐明帝,宋明帝之猜杀诸王。宗支略尽。(事见南史)隋高祖之杀滕王瓒。(事见开皇十一年)唐高宗之杀吴王恪。(事见永徽元年)逐长孙无忌。(事见显庆四年)再摘黄台瓜。而付神器于庸儿。(事见永隆元年)中宗之戮太子。而祭武三思之柩。(事见景龙元年)玄宗之一日杀三子。(事见开元二十五年)肃宗之不究谗言而杀贤子。(事见至德二年)宋太宗之责皇子流。秦王终负其母兄。(事见太平兴国四年)仁宗之因小忿而废郭后。(事见明道二年)哲宗之因细故而废孟后。(事见绍圣四年)
 臣按。亲戚。天属也。犹枝叶之于本根也。尧之光于四表。协和万邦。亦由亲九族而推之也。其或无恩义于此者。是自剪其枝叶。以伤其根本也。历代之如此者。无不与于乱亡之道。今摭其著者于此。其他乱辟昏世之事。烦不能悉录。
不惠于黎庶。若夏桀之大诛豪杰。(事见夏纪)纣之为炮烙之刑。(事见殷本纪)周厉王之暴虐。民不堪命。卫巫监谤以告则杀之。(事见三十三年)幽王之无人不鳏。率彼旷野。(事见小雅)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1L 页
秦之谪戍七科。税民深者为良吏。杀民众者为忠臣。(事见二世元年)汉武帝之尊用酷吏。盗贼滋起。绣衣擅斩。诛杀甚众。(事见征和二年)灵帝之宦官子弟宾客。布满天下。所在贪暴。酤榷财利。侵掠百姓。诛杀无数。(事见光和二年)梁武帝之筑淮堰疫死十馀万。流漂数十万。(事见天监十五年)隋炀帝之杀杨玄感党与三万馀人。入洛阳。犹恨大有人在。(事见大业九年)征辽之役。死者相枕。天下骚动。造船之卒。腰下生蛆。(事见大业七年)唐之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征敛愈急。年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百姓流殍。无所控诉。所在盗起。(事见僖宗乾符元年)
 
臣按。黎庶者。邦本也。实天之赤子而吾之同胞也。古人之所以视之如伤。保之若子。固因心而惠之。非加意而为之也。其所疾怨喜悦。而天为之感动。故曰国之将兴也。视民如子。国之将亡也。视民如草芥。历代之祸福兴亡。亦考诸此而可知也。
无礼于大臣。若桀之囚汤于夏台。斥伊尹以妖言。(事见夏纪)纣之囚文王于羑里。辱箕子以为奴。(事见殷纪)卫献公之不税皮冠。而见孙林父。歌巧言于使者。(事见春秋传)晋灵公之不听赵盾之骤谏。而使麑嗾獒以贼之。(事见鲁宣公二年)汉景帝之不置胾箸于周亚夫而起出之。(事见后元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2H 页
年)宋孝宗之狎侮群臣。自太宰义恭以下。无不秽辱。(事见大明七年)
 臣按。大臣者。人主之股肱也。苟其人也。敬之信之可也。非其人则废之诛之可也。以其人居是位而不尽礼。贤者固不处也。非其人居是位而过为之礼。亦致乱之道也。故曰主道知人。臣道知事。人主之职。论相而已。
不中于刑狱。若周厉王之听谮而烹齐侯。(事见夷王十六年)秦始皇之急于法。久不赦戮。偶语族诽谤。(事见三十四年)二世之行。督责益严。刑者相半于途。死人日成积于市。(事见二年)论斩丞相斯父子。(同上)汉武帝之巫蛊狱起。宗室大臣。无不株连。(事见征和元年)成帝之掖庭秘狱。大为乱阱。榜箠憯于炮烙。(事见永始二年)明帝之楚狱多滥。坐死徙系者累千。逮及陷入。考治惨毒。(事见永平十四年)隋文帝之杀人殿廷。盛夏断斩。(事见开皇十年)唐玄宗之罗钳吉网。诛逐贵臣。中外震慄。(事见天宝四载)又如汉元帝之不能正石显擅发劫杀之罪。(事见初元二年)成帝之不能正王氏僭拟王居之罪。(事见鸿嘉三年)桓帝之不能正赵忠玉匣之罪。(事见永兴元年)灵帝之不能正宦官通贼之罪。(事见光和六年)两汉之末荐行赦令。政多恩贷。(事见汉书)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2L 页
臣按。刑狱者。民命之攸寄。王政之大事也。而其曰中者。又王者所以悉其聪明。致其忠爱而得其衷者也。不及则纪纲紊而奸轨不戢矣。过之则德意不行而无辜含冤矣。故曰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祇德。周公之告成王。亦惟曰。用中罪也。世之急事功者。以重刑为务。言教化者。以轻刑为德。二者均之为不中也。秦以急刑亡。汉以数赦衰。其效可见矣。凡国之灾祥祸福。亦未尝不由乎斯也。
无经于百官。若历代之外戚任事。威福下移。凶于家国。汉初吕产吕禄之将南北军。几危刘氏。(事见惠帝七年)昭帝之霍氏上官氏宗党分据。并管机要。遂生逆谋。(事见宣帝地节三年)成帝之王氏继司国命。卒移汉社。(事见汉书)东汉之窦氏耿氏梁氏何氏。无不与于乱亡。身死国破。
 右。并自托肺腑。疾害忠能。凭恃奥援。瘝废天工。贻祸宗社。自兹以来。与乱同事者。覆亡之报。如出一辙。
历代之昵近天刑。委之权柄。以受祸殃。如齐桓公之宠竖貂许立嗣。(事见齐世家)秦始皇之用赵高令车府教爱子。(事见三十七年)二世之尊为中丞相。(事见二年)汉元帝之宠石显以中书。(事见初元二年)和帝之赏郑众以茅土。(事见永元十四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3H 页
年)顺帝之十九侯。(事见延光四年)和帝之五侯。(事见延熹二年)灵帝之十常侍。(事见中平元年)唐玄宗之高将军。(事见天宝七载)杨招讨。(事见开元十二年)肃宗之李尚书。(事见宝应元年)程骠骑。(事见同上)代宗之军容。(事见广德元年)僖宗之阿父。(事见乾符元年)宋徽宗之童太师。(事见宣和三年)梁太尉。(事见宣和二年)理宗之董阎罗。(事见宝祐三年)
 右。并穴据天险。窃弄威福。城社之势。不可薰灌。必与国俱烬而后已。
历代之任用匪人。流毒生民。以覆家邦。如汉元帝之付倖臣以枢机。(事见初元二年)成帝之待佞臣以师傅。(事见元延元年)哀帝之任弄臣以鼎鼐。(事见元寿元年)晋武帝得杨骏之庸闇。(事见永熙元年)陈后主得施文庆等之谄佞。(事见至德二年)隋炀帝之得裴矩等之迎逢。(事见大业三年)唐玄宗得李林甫之妒贤固宠。(事见天宝十一载)杨国忠之淫肆速祸。(事见同上)德宗得卢杞之奸邪。(事见建中三年)裴延龄之诞妄。(事见贞元八年)宪宗得皇甫镈之导谀。(事见元和十一年)文宗得李训,郑注之狂妄。(事见太和七年)宋真宗得王钦若之柔佞。(事见景德二年)丁谓之憸险。(事见天僖四年)神宗得吕惠卿之反覆。(同上)哲宗得章惇之毒害。(事见绍圣元年)徽宗得蔡京之阴邪。(事见建中元年)高宗得黄潜善,汪伯彦之昏错。(事见靖康二年)秦桧之悖逆。(事见建炎四年)汤思退之巧谄。(事见绍兴三十年)宁宗得韩侂胄之悖慢。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3L 页
(事见绍兴五年)理宗得史弥远之诬上蔽贤。(事见宝庆元年)贾似道之悖理稔祸。(事见德祐元年)
 右。并寅缘攀附。蛊惑君心。排摈忠贤。以成其私。卒祸其国。以及其身。
又如汉灵帝之卖官西邸。公卿有价。(事见光和元年)宣陵孝子。鸿都学士。(事见熙平六年)隋炀之设进士科。(事见大业二年)唐中宗之广置员外。斜封墨敕。流品大淆。(事见神龙二年)用道流。(事见神龙元年)爵梵僧。(事见景龙元年)公主开府。(事见神龙二年)词人置馆。(事见景龙二年)僖宗之贷钱谷除官。(事见乾符五年)后唐庄宗之官伶优。(事见同光二年)宋徽宗之置道阶。(事见政和四年)
 
臣按。官禄者。天之所以位贤。王者所以待天下之士。以共理天职。敬事上帝者也。经者。常也。其道有常。其人有常。不可以私昵处之。不可以小人处之。不可以庸谬处之。不可以后戚处之。不可以宦侍处之。不可以女子参焉。不可以奸臣据焉。苟失其常。乱且亡焉。小官尚然。况于大臣。王者所与共亮天工者乎。
不哀于丧。若卫太子衎之父丧不哀。得罪于君母。(事见春秋传)鲁昭公之比葬三易衰。(事见鲁世家)汉昌邑王之奔昭帝。丧居道上。不素食。望都门。称嗌痛不哭。(事见昭帝元平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4H 页
元年)宋主子业之受玺绂无戚容。(事见南史)唐敬宗之先帝梓宫在殡。鼓吹日喧。(事见长庆四年)
 臣按。丧者。人道之大变也。故曰。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所谓仁者。可以观其爱。礼者。可以观其节。勇者可以观其强。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孝子悌弟贞妇。皆可得而察者。盖人道之终不可不慎也。于此而失其道。则馀无足观矣。古人亦未尝不省祸福休咎于是焉。
不敬于祭。若纣之谓祭无益。宗庙不亲。郊祭不飨。(事见牧誓)汉灵帝之以拘忌少故。废郊庙大典。(事见熹平六年)帝禅之四时之祀不亲。而池苑之观仍出。(事见后主延熙八年)齐武之别荐亵味于古宅。(事见永明九年)陈后主之祠七庙而不出。拜三妣而临轩。(事见祯明元年)隋炀之不齐而郊。(事见大业七年)唐中宗之祀天。后为亚献。宰相女为斋郎。(事见景龙三年)宋真宗之载天书而祀天地。(事见祥符元年)
 臣按。祭者。人之所以追养继孝也。所以事天地鬼神者也。敬则受福。慢则受祸。非徒人之所以事鬼神。亦鬼神之所以祸福人也。故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又曰。吾战则克。祭则受福。此祭祀之理也。
不戒于戎事。若秦始皇之销锋镝隳城郭。(事见二十六年)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4L 页
武帝之罢州郡武备。(事见太康元年)隋文帝之除毁民间甲仗。收天下兵器。(事见开皇九年)唐玄宗之谓天下无虞。委政于宰相。授兵于藩将。(事见天宝六载)
 右。并恃平狃安。不思远图。忘战必危之故。
自王道不竞。与夷狄和亲。既中国受侮。而卒致忘战之祸。如汉与凶奴姻亲。而烽火通于甘泉。(事见文帝后二年)马晋与戎狄杂处。而中州幅裂。二帝含璧。(事见晋书)唐与突厥结盟。而虏骑至于便桥。(事见武德九年)石晋与契丹为父儿。而尧封割弃。出帝面缚。(事见五代史)汴宋与辽人讲百年之好。而女真起于海上。华戎俱毙。海内涂炭。(事见宋史)杭宋与金人修君臣之义。而鞑靼发于北荒。光岳气荡。宇内腥膻。(同上)
 右寔华夷之所以变易。天地之所以翻覆。礼义之所以兴丧。而世主忽焉。覆车相寻。
自巡狩礼废。武功不举。而事变横起。国命屡迁。如周平王忘雠忍耻。避兵东徙。终身不出闺闼。而诸侯私斗。徒拥虚器。(事见前编元年)汉唐宋之末。四方有变。无天子。自将元老总戎之事。而强臣擅命。夷狄益横。(事见汉唐宋本纪)
历代之穷兵黩武。不思省躬。以致不戢自焚之祸。如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5H 页
秦皇之虎视蛇食。烹灭六王。北逐凶奴。南戍五岭。戍卒一呼而函谷举。(事见秦纪)汉武之北斥南开。东征西通。民穷盗起。几袭亡秦之辙。(并见武帝本纪)隋炀之东征不息而变起萧墙。(事见大业七年)唐德宗之征讨四兴而泾卒犯阙。(事见建中二年)
历代之授钺匪人。改命易帅。以致以国与敌之祸。如燕之以骑劫代乐毅。而七十馀城。皆复为齐。(事见赧王三十六年)赵之以赵括代廉颇。而坑长平四十万卒。(事见赧王五十五年)以葱聚代李牧而国灭为郡。(事见赵世家)汉之罪卢植皇甫嵩。以董卓代之而奸凶得志。(事见灵帝中平元年)唐之以鱼朝恩为军容。而九节度之兵溃于相州。(事见肃宗乾元二年)宋之以董贯,梁方平总师。而中州不守。(事见徽宗宣化四年)以韩侂胄主兵。而仗义之师。反成辱国之举。(事见宋史)以贾似道督府。而摧败之师。更冒再造之功。(同上)
历代之奸人在内。媢贤忌功。诛逐大将。以取覆亡之祸。如乐毅走而燕衰。(事见周赧王三十六年)廉颇奔而赵丧。(事见赵世家)李牧杀而迁虏。(同上)檀道济死而虏马饮江。(事见南史)斛律光死而敌人相贺。(同上)召种师道。出李纲。罢宣抚徵兵而二帝俘。(事见宋史)宗泽愤死而两河沦没。(事见高宗建炎二年)岳飞下理而江左偏安。(事见高宗绍兴十一年)召还魏了翁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5L 页
督视之行。而贤能袖手。襄汉败坏。(事见端平二年)罢汪立信。制置瞎贼之策不用。而天下之事遂去。(事见庆宗惇化十年)
历代之与敌争衡。不能正名声罪。自蹙形势。以取乘凌之患。如齐桓,晋文之合诸侯尊王。而不能声荆楚滑夏淫名之罪。终无以帖楚。(事见春秋传)晋襄公之不能正商臣弑君之罪。方城之师不能存江。终有子旅凭凌中国反操名义之患。(同上)齐王建之不能乘时愤发。用晋楚大夫讨暴秦贪虐之罪。卒饿死松柏之间。(事见齐世家)汉太祖之不能声冒顿杀父之罪。终至困于平城纳女请和。遗患后世。(事见七年)汉昭烈之不能早明曹操父子弑君母篡天位之罪。而先用愤师于吴。使乱臣贼子无所忌惮。假名禅让。流祸万世。(事见章武元年)唐之不能讨杨广滔天之罪。用汤武之名义。而猥袭禅代之名。(事见隋炀帝十三年)宋之不能讨元昊贼母之罪。以受小丑之侮弄。(事见宋史)
历代之置师不能取说礼乐敦诗书。而任用武人。寄以国命。在内则篡。在外则叛。应敌则亡。窦宪以戚吏横肆。将兵北伐。而王室几领。(事见汉书)董卓以边帅粗猛。将兵入京。而朝庙俱燬。(事见后汉书)禄山以藩将狡黠。节度河北。而天下中分。(事见旧唐书)朱温以贼帅兼节。旄制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6H 页
六军而李氏灭。(同上)郭药师以降胡。专一路而金兵犯阙。(事见宋史)范琼主禁卫而虏祸益烈。(同上)似道督六师而边事益急。(事见宋理宗开庆元年)
历代之专授兵柄。以致太阿之倒持。如鲁隐公之授公子汇(一作翚)兵权。非公命而出师。(事见春秋传)三家之世掌三军。(事见襄公十一年)晋六卿之世掌六军。(事见春秋外传)汉吕氏之并掌南北军。(事见通鉴惠帝七年)董卓,曹操之以三公。而独管六师。(事见后汉书)
 臣按。戎者。国之大事。圣人之所以诛不仁救无辜。以戡祸乱定斯世者也。古之可监可戒者。固如右所载矣。窃尝因是而论之。黄帝之灭蚩尤。颛顼之诛共工。尚矣不可论。乃少康之殪寒浞。成汤之伐夏桀。武王之伐商纣。所以创大业扬武烈。固自将。成王之伐奄。宣王之伐淮夷。亦未尝以继世守文而不自将也。伯禹之征有苗。周公之征武庚也。非总六师正百工之元老大臣乎。汉高祖之定天下。由马上得之。光武之复祖烈。身在行间。唐太宗之起晋阳定关中。斩郑馘夏。枭秦主退突厥。躬擐甲冑。栉风沐雨。以至唐庄宗之灭汴梁也。决计焚族。周世宗之败北汉也。介马临阵。宋祖之有天下。真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6L 页
宗之却北虏。何尝不由于是道也。且中国之于北虏。伐之者吉。见伐者凶。周以北伐猃狁而兴。赵以北却凶奴而强。秦有蒙恬之师而收河南地。汉有卫霍之师而漠南无王庭。唐有渭桥之盟。阴山之战而胡越为一家。司马以杂处而乱。石晋以割地而亡。汴宋以分治而俘。杭宋以服事而举。黄虞汉唐。车书礼乐之区。尽输之毡裘。此古今成败之大数也。
不信于诸侯。若桀之伐有施而纳妺喜。(事见夏桀纪)纣之伐有苏而纳妲己。(事见商纣纪)周穆王之以不享征犬戎。(事见春秋外传)厉王之听谮淫刑。(事见厉王纪)幽王之戏举烽火。(事见幽王九年)桓王之与郑交质。(事见春秋传)汉高祖之伪游云梦。菹醢功臣。(事见六年)景帝之侵夺诸侯地。(事见三年)
 臣按。诸侯者。天子之所与分天下而共理之者也。侯者。候也。言所以候天子之得失治乱也。盖诸侯服从。则天子之德威行也。诸侯不服。则天子之有失德可知也。信者。天子之威德。有足以服其心也。欲诸侯服从。亦无失其信而已。
不诚于赏罚。若汉高祖之不能念韩彭之功而灭族。(事见十一年)宣帝之不能存霍光之后。(事见地节四年)成帝之责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7H 页
让王氏按诛薄昭故事。而实无意诛斥。(事见鸿嘉二年)光武之不赏冯衍守志之美。(事见建武二年)侯彭宠奴以不义。(事见建武五年)章帝之不能诛窦宪请夺阴唱之罪。(事见建初八年)汉朝之不能正窦宪杀刘畅之罪。而使北击凶奴。(事见章帝章和二年)桓帝之赏梁冀以萧何,霍光,邓禹之功。(事见元嘉元年)唐中宗之赐敬,晖等王爵。而实夺之权。(事见神龙元年)汉末之将帅破敌。而宦官封侯。(事见桓帝纪)唐家之边将成功。而宰相封公。(事见玄宗纪)
 臣按。赏罚者。君人所以耸善黜恶砥砺世道者也。赏一人而千万人悦。罚一人而千万人惧。二事无失。政事自然尽善。此古人切要之言也。故曰。刑赏者。人主之二柄也。勿因喜而妄赏。勿因怒而忘(一作妄)罚者。尤人君之所宜加慎焉者也。
不厚于德。若历代之不恒其德。有始无终。如周穆王之有蹈虎尾涉春冰之心。而终有车辙马足遍天下之行。(事见书伯囧)周宣之早朝晏罢。任贤使能。北讨南征。以复文武之烈。而终至不籍千亩。料民太原。枉杀杜伯左儒。以贪天祸。(事见春秋外传)齐桓公之得管夷吾。成九合之功。而终任三竖。以致三月不殡之祸。(事见齐世家)汉哀帝之始初励政。欲则武宣。而不能自克于嬖倖外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7L 页
戚之偏私。汉室遂坏。(事见哀帝纪)唐玄宗之讨韦氏诛乱臣。相姚崇,宋璟。以成开元之治。而终溺情于杨妃。授政于林甫。以致天宝之乱。(事见玄宗纪)宪宗之英明刚毅。任相得人。以成中兴之烈。而侈心渐萌。小人乘间。身且不保。(事见宪宗纪)
历代之不顾恩义。戕贼无辜。以害心德。如汉高祖之斩丁公(事见高帝五年)族韩彭。(并见十一年)景帝之不察晁错之忠而斩之东市。(事见景帝三年)诛栗姬母子。慢忽大臣之言而疏弃之。(事见景帝五年)不思平七国之功。而下周亚夫于狱。(事见景帝三年)哀帝之薄责师傅。诮让大臣。(事见建宁元年)宋武帝之尽杀齐明帝诸子。(事见南史)北朝显祖之杀魏宗室四十馀家。(事见文保十年)宇文武帝之杀温公高纬而尽夷其族。(事见周书)唐高祖之斩窦建德,萧铣。(并见武德四年)太宗之灭建成,元吉父子。(事见高祖武德七年)后唐庄宗之杀蜀主衍一族。(事见同光四年)宋太宗之太祖崩年改元。(事见太祖开宝九年)开宝后之不成丧。(事见至道元年)不能传天下于太祖之子孙。(事见太平兴国七年)仁宗无后。不能长虑广选。反本复始。如娄寅亮之言。(事见高宗绍兴二年)
历代女子小人之奸情慝态。以惑主心。奇谗巧诬。以罔上听。而主不觉悟。轻信遽疑。以乱其德。如周尹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8H 页
甫后妻之以掇蜂逐伯奇。(事见说苑)晋骊姬之半夜而泣。投毒于酒。以杀世子。(事见春秋传)楚郑袖之妒秦女而释张仪。(事见屈原传)赵倡姬之受秦赂而杀李牧。(事见列女传)唐武氏之以披衾号哭诬王后。(事见高宗永徽五年)张良娣之以夜扪广平。诬建宁王。(事见至德二载)
 右皆女子之以疑似。设巧中之计而惑主听。
宋寺人伊戾之歃牲加书而缢太丁(一作子)(事见春秋)楚费无极之劝楚王自取秦女。请大城城父。以间太子。(事见鲁昭公十九年)卫占梦嬖之托卜筮。以去西南隅之大臣。(事见鲁哀公十六年)吴伯嚭之谮子胥以怨望。(事见春秋外传)齐田婴之请王日览五官之事而终委之已。(事见周显王四十八)视美珥所在而请立为后。(事见战国策一)楚上官大夫之疏屈子以伐功。(事见屈原传)赵郭开之与使者金。毁廉颇以老病。(事见赵世家)赵高之劝李斯以请间。以激君心。弃书不奏。诬以辞服。(事见二世二年)持鹿马眩听。设阴中之计。(事见二世三年)汉江充之惧自得罪。而陷太子以巫蛊。(事见政和二年)石显之以召致之奏。迷上听。终请暂屈之牢狱。以杀萧望之。(事见元年)恶京房之论己。建言试其法而出之。使之坐事弃市。(事见建昭二年)恶冯逡之言己。而排野王以私后宫。(事见竟宁元年)樊丰之谮杨震以怀怼。(事见安帝延光三年)梁冀之以飞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8L 页
章诬李固。(事见桓帝纪)左丰之求赂不得。而谮卢植以固垒。(事见灵帝中平元年)张让之嗛王允得其客通贼书。而再捕下狱。(上同)赵忠之嗛皇甫嵩之毁其家。而惩收印绶。(事见中平二年)晋贾充之欲专名势。而荐任恺为吏部尚书。(事见武帝泰始八年)荀勖之欲留贾充。而称充女之美。(上同)荀勖冯紞之疾。张华之声名而出之。又言及钟会。(事见太康四年)恶齐王之德望日隆。而密陈中外归心。(事见太康▣年)贾后之强太子酒。而诬以大逆。(事见惠帝永康元年)梁朱异之忌徐摛之宠遇。而请畀山水郡。(事见武帝中大通三年)北齐祖珽之造谣言。以杀斛律明月。(事见北齐史)陈孔范之知后主之恶闻其失。凡有过恶。曲加文饰。(事见陈至德二年)隋裴蕴之知帝嗜音乐。集四方散乐于东都。以荡其心。(事见大业二年)裴矩之知帝好远略。而进西域图纪。以逢其欲。(事见大业四年)郭衍之知帝之内存声色。而劝帝五日一朝。(事见大业六年)虞世基之知帝恶闻盗贼。郡县表状。抑不以闻。(事见大业十三年)封德彝之附托世基。密为指画。谄顺帝意。(事见大业十三年)唐李世绩之动上。以天子家事之言。俾上自决废置。(事见高宗永徽六年)许敬宗之阴揣帝私。妄发易妇之言。(事见永徽六年)李义府之知主意所在。而叩閤请废立。(上同)李林甫之因中人。请护寿王。(事见开元二十二年)言外人无与宫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9H 页
壸事。使之专杀三子。(事见开元二十四年)阳蹇抑默。以排裴耀卿,张九龄。(事见唐国史补)使严挺之求还就医。以授散秩。(事见天宝元载)任藩将节度。以杜儒臣入相之路。(事见天宝六载)元载之货结内侍。承意探微。(事见元载)卢杞之言作庙当王气。以杀阳炎。(事见德宗建中二年)自请凤翔节度。以逐张镒。(事见建中三年)荐关播并相。以专己权。(上同)请重臣宣慰。以去颜真卿。(事见建中四年)李逢吉之荐李绅宜居风宪之地。使去翰苑。(事见穆宗长庆三年)李训,郑注之挟奇技持诡辩。因中人取权位。(事见文宗太和七年)仇士良之以奢靡。娱人主耳目。勿使之读书亲近儒生。(事见武宗会昌三年)田令孜之自备果食。与上对饮。(事见僖宗乾符九年)崔胤,崔昭纬,柳璨之挟强藩为援。(事见昭宗光和三年)宋夏竦之使女婢习字。以诬石介。(事见庆历四年)蔡京之伪作谏疏。以诬邹浩。(事见徽宗崇宁元年)秦桧之以孝悌兼爱成和事。而以擅兵请留杀岳飞。(事见绍兴十一年)丁大全之以台檄逐董槐。(事见理宗宝祐四年)贾似道之以会计边费。诬阃臣以侵盗。(事见理宗景定二年)诬入对人。陈蒙以贪污。(事见度宗咸淳三年)杀言事之女嫔。以杜上听。(事见咸宁六年)
 右皆小人之设变诈以罔上。而上不能觉察者。
历代之诛戮谏者。自壅聪明。以致丧德亡国之祸。如桀之杀关龙逢。(事见夏桀纪)纣之剖比干醢鄂侯囚箕子。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9L 页
(事见商纣纪)宣王之杀左儒。(事见宣王四十四年)齐泯王之斮狐咺杀陈举。(事见周赧王三十年)汉元帝之弃京房于市。(事见建昭二年)成帝之论杀王章。(事见阳朔元年)哀帝之掠杀郑崇。(事见建平四年)收缚刘辅于秘狱。(事见永始元年)下王嘉于狱。(事见元寿元年)窦太后之下郅寿吏。(事见和帝永元元年)邓太后之囊扑杜根。(事见安帝永光元年)安帝之杀赵腾。(事见延光三年)桓帝之杀李云,杜众。(事见延熹二十九年)杀吕强,向栩,张钧。(事见中平元年)灵帝之杀谢弼。(事见建宁二年)杀曹鸾。(事见熹平五年)陈后主之杀傅縡。(事见至德三年)斩章华。(事见祯明元年)唐高宗之贬杀褚遂良,来济韩瑗等。(事见永徽六年显庆二年)贬王义方。(事见显庆元年)杀上官仪。(事见麟德元年)中宗之杀韦月将。(事见神龙二年)杀苏安恒。(事见景龙元年)玄宗之扑杀周子谅。(事见开元二十五年)德宗之生瘗崔善贞。(事见贞元十五年)懿宗之杀韦殷裕。(事见咸通十三年)僖宗之杀侯昌业。(事见广明元年)杀孟昭图。(事见中和元年)杀常浚。(事见光启元年)宋哲宗之逐邹浩。(事见元符二年)徽宗之窜方轸。(事见大观元年)窜陈瓘。(事见政和七年)窜陈禾。(事见大观三年)窜黄甫光。(事见政和七年)窜曹辅。(事见宣和元年)编管朱梦悦。(事见宣和二年)安置陈过庭。(事见宣和三年)编管宋昭。(事见宣和四年)高宗之斩陈东,欧阳彻于市。(事见靖康二年)窜胡铨于南海。(事见绍兴十八年)理宗之编管陈宜中等。(事见宝祐四年)杀吴潜。(事见景定元年)逐叶季,萧规。(事见景定四年)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0H 页
历代之戕害善人。以灭天地之纪。如周厉王之以谗刑孟子。(事见小雅)襄王之胣苌弘。(事见墨子)汉景帝之杀周亚夫。(事见通鉴后元年)武帝之杀窦婴。(事见元光四年)宣帝之杀韩延寿。(事见五凤元年)元帝之杀萧望之。黜刘更生。(事见初元二年)成帝之杀王商。(事见河平四年)弃梅福。(事见初始三年)安帝之杀杨震。(事见延光三年)梁后之杀李固,杜乔。(事见桓帝建和元年)桓帝之杀成瑨,刘瓆。(事见延熹九年)捕治党人。(事见延熹九年)灵帝之再治钩党。(事见建宁二年)杀刘陶,刘淑,陈球等。(事见光和三年)汉王允之杀蔡邕。(事见初平三年)曹操之杀孔融。(事见建安十三年)晋赵王伦之杀张华,裴頠。(事见惠帝永康元年)王导之杀周顗。(事见元帝永昌元年)唐高宗之杀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事见显庆五年)德宗之杀崔宁。(事见建中四年)流陆贽(事见贞元十一年)贬阳城。(事见贞元十四年)贬韩愈。(事见贞元十九年)宋神宗之放逐老成。(事见神宗纪)哲宗之流贬元祐党人。(事见绍圣元年)徽宗之立奸党碑。(事见崇宁元年)高宗之逐李纲。(事见绍兴四年)逐张浚。(事见上同)逐赵鼎。(事见绍兴八年)杀岳飞。(事见绍兴十一年)逐李光。(事见绍兴十一年)宁宗之逐朱熹。(事见庆元元年)窜赵汝愚。(事见上同)设伪学禁。(事见上同)理宗之逐真德秀,魏了翁。(事见宝庆元年)
历代之奸人宦侍以小忠小慧。入于左腹。以行壅君之计。如赵高之以强力通法。得幸而亡秦宗。(事见秦始皇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0L 页
十七年)石显之以巧慧习事。取宠于上而基汉祸。(事见元帝初元元年)董贤之以美丽便僻。得上宠而乘高位。(事见哀帝建平元年)王莽之匿情求名。虚誉隆洽。以致滔天之祸。(事见成帝纪)梁宋异之以精力敏赡。掌机政。遂致台城之辱。(事见梁武帝普通五年)陈施文庆之以聪敏。闲吏职被亲幸。遂致投井之厄。(事见陈至德二年)
 右皆憸人孔壬。蛊君之心。以成其私者。
历代之奸雄乱臣。用权智弄戚福。以成窃国之术。如有寒浞之行媚于内而虞羿于田。卒以烹羿。(事见夏本纪)鲁三家之分公室作三军。以世其权。(事见鲁世家)晋六卿之擅兵专地。世袭其位。以至剖分宗国。(事见晋世家)宋子罕之请君行恩赏。自行刑罚。以取威权。(事见韩非子二柄篇)齐田氏之小斗大斗。行阴德于民。以代姜氏。(事见齐世家)秦吕不韦之行千金于公子异人华阳夫人。以货秦国。(事见史)赵高之劝二世诛旧臣置亲信。居禁中示神明。以基望夷之祸。(事见二世元年)汉王莽之折节恭俭。以要民誉。顺适太后。以固其宠。遂移汉祚。(事见汉书王莽传)曹操之身居将相。专总大兵。子管禁卫。纳女入宫。以伺上动静。(事见建安十六年)吴张布之不欲韦昭之与其主讲读。以蔽其耳目。(事见后汉主景耀五年)唐程元振,窦文㻛,王希迁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1H 页
总禁卫领帅臣。使天子动静不自由。(事见代宗宝应元年德宗兴元元年)仇士良,陈弘志之闭文宗内殿。使不得临朝见群臣。(事见唐书宦官本传)莽,操,坚,温等之起大狱。除异己剪宗支。以弱王室。
 右皆乱臣阴谋夺国之权。以瘝其君者。
 臣按。德者。得也。道之得于心者也。仁爱宽裕。固德也。聪明刚毅。亦德也。君人者。有仁爱宽裕之资。而无聪察刚毅之德。则失之柔弱。而无以首出万物。有聪察刚毅之资。而无仁爱宽裕之德。则失之刚暴。而无以覆育群生。全于是二者然后。始可谓之德也。厚者。敦笃也。虽有是二者。而仁爱而不能无私。刚毅而不能无蔽。或有始而不能终。则亦非德也。非所谓敦笃也。若汉元唐高。以仁弱而失德。秦胡隋广。以强戾而亡道。汉灵以昏柔而不仁。唐德以猜察而壅蔽。均之为丧德也。
不强于行。若晋平公之知师事亥唐而不能与共天职。(事见孟子)鲁定哀之知尊大圣而不能用。(事见孔子世家)平公之欲见孟子而尼于嬖仓。(事见孟子)汉文帝之知贾谊之可用。而不能置公卿之位。(事见五年)武帝之知董仲舒之贤而出之江都。(事见建元元年)知汲黯之为社稷臣。而不能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1L 页
任补阙拾遗之职。(事见元符元年)汉元帝之知石显之杀贤傅而不能罪之。(事见和元二年)纳京房斥显之言。而房乃弃市。(事见建昭元年)成帝之知王氏之放纵而不能按法。(事见鸿嘉三年)叹刘伯之忠而不能用。(事见阳朔二年)章帝之知窦宪之横姿。而不能弃之。(事见建初八年)顺帝之知张纲之言直而不能用。(事见汉安元年)灵帝之出示张钧章于宦官。而竟至收掠。(事见中平元年)责张让而不能罪。(上同)识傅燮之言而不能封。(上同)唐文宗之知受制于家奴而不能去之。(事见开成四年)宋神宗之叹郑侠罢新法之疏。而侠反得罪。(事见熙宁七年)高宗之知秦桧之可畏。而不知匕首之不可防身。(事见绍兴二十五年)
 右并善善不能举。恶恶不能去。以趋乱亡而不能振者。
历代之黜正登废。嬖嫡立庶。以败家法而祸及宗社。如周幽王之废申后立褒姒逐太子。以灭宗周。(事见幽王九年)齐桓公之内嬖如夫人者六而五子争立。(事见襄王七年)晋献公之立骊姬杀世子而乱及四世。(事见春秋传鲁僖公四年)周景王之宠子朝间王猛而王室遂乱。(事见景王二十五年)赵悼襄王之娶倡女。以废后及太子而国灭。(事见烈女传)秦始皇出长子爱小子而终灭嬴族。(事见始皇纪)汉成帝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2H 页
纳飞燕废正后。以啄皇孙。(事见鸿嘉三年)隋文帝之废勇立广。而终有畜生不足付大事之叹。(事见开皇二十年)唐高宗之废王后立武氏杀太子。以致革命之乱。(事见永徽六年)
历代之不戒牝鸡晨鸣之祸。倾情妖丽。谋及妇人。以误大事。如商纣之惟妇言是用而见讨于周人。(事见帝辛纪)周幽王之用哲妇之长舌而自陷于犬戎。(事见幽王纪)鲁桓公之以夫人行而遭彭生之乘。(事见春秋传)楚怀王之听郑袖之言而丧师蹙国。卒客死于秦。(事见史纪屈原传)秦昭襄之听华阳夫人之立子。以吕易嬴。(事见通鉴)汉太祖之使吕后干政。几易宗祊。(事见汉本纪)晋武帝之使杨贾构祸。骨肉屠尽。(事见晋纪)宋文帝之泄谋潘妃。以致凶劭之作逆。(事见元嘉三十年)陈后主之置张丽华于膝上。共决百司之奏。以至覆国。(事见至德二年)隋高祖之不能制一妇人之骄妒。终废强辅。以丧天下。(事见开皇十九年)唐高宗之二圣同朝。以至革命。(事见麟德元年)中宗之笃情韦氏。惟卿所为。身亦不保。(事见神龙三年)肃宗之受制李后。以致黄坛烛灭。父死不临。而终致子父之易位。(事见昭熙二十五年)
历代之情欲不禁。犯礼渎伦。以陷于鸟兽之域。如齐桓公,卫灵公之宫中有不嫁者。(事见史记)襄公之居高位而有邪行。以有大夫作诗而去之。(事见齐风)晋献公,惠公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2L 页
之父子聚麀。(事见春秋传)文公之取怀嬴。(事见春秋传)汉惠帝之取鲁元女。(事见通鉴四年)唐太宗之取齐王妃。(事见贞观十年)玄宗之纳寿王妃。(事见开元二十三年)
历代之不能断大事诛不孝。以致恶逆之变。如楚子頵之不早定废立之计。终遭潘崇之祸。(事见春秋传)晋献公之听骊姬之谮。子死臣逆。国乱三世。(事见春秋外传晋语)宋文帝之不从王僧绰之谏。以有合殿之祸。(事见元嘉三十年)梁武帝之不讨萧正德悖乱之罪。以致台城之祸。(事见普通三年)隋高祖之不先正其子之无礼。以有大宝殿之祸。(事见仁寿四年)
历代之不戒白龙鱼服之祸。微行乱出以损天元之尊。如陈灵公之从夏姬于株林。(事见春秋传)齐庄公之从棠姜于崔子之宫。(事见春秋传)汉武帝之困于柏谷。(事见建元四年)成帝之乌集吏民之家。(事见鸿嘉元年)安帝之留饮倖臣之家。(事见建光元年)桓帝之幸戚吏之府。(事见元嘉元年)灵帝之作列肆于后宫。而商贾服从之。(事见光和四年)唐中宗之观灯市里。(事见景龙四年)宋徽宗之传觞蔡京父子之家。(事见宣和元年)
历代之用舍不一。进退变易。以致好恶靡定而主德不纯。如汉高祖之任萧何如左右手。而终疑受贾人金下之狱。(事见高帝本纪)楚王戊之设醴于申公白公。而终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3H 页
使之衣赭雅舂于市。(事见景帝三年)景帝之任周亚夫为大将位丞相。而终使之下狱呕血。(事见后元年)武帝之三策董仲舒擢为第一。而终不能引以自近(事见武帝建元元年)唐德宗之于陆贽。呼以陆九人称内相。而卒用谮窜之。(事见贞元元年)宋哲宗之任群贤开元祐之治。而惑于绍述之说。终用熙丰之党。君子尽逐。奸人满朝。(事见哲宗纪)
历代之不能遵守祖宪。变乱旧章。以拂宗始之道如汉元帝之牵制文义。改先帝法度。任刑馀管中书不思文帝之下赵谈骖乘。(事见永元五年)成帝之悉封诸舅。任以政事。不思高帝非有功不侯之约。文帝之不用窦广国。(事见成帝纪)窦太后之使窦宪伐凶奴。以赎贼杀宗侯之罪。不思文帝之诛薄昭故事。而朝廷不能争。(事见章帝章和元年)和帝之始锡宦者郑众茅土。大拂先王门户扫除之意。(事见永元十四年)唐高宗之听武氏易礼制变。乱先王之大典。(事见龙朔二年)唐玄宗之募兵宿卫。坏府兵之制。授宦侍兵柄。不遵黄衣传命之旧典。(事见上元元年)宋神宗之用王安石新法。变祖宗之制。(事见神宗纪)
 右皆荒坠阻训。违犯天意。必有覆宗绝祀之祸。
历代之逢天之谴告而不能改行反善。以罹凶败之祸。伊洛竭而夏亡。(事见夏桀纪)三川震而周亡。(事见史纪)鲁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3L 页
正月大雨雪震电之异。而隐公有钟巫之祸。(事见春秋传)星孛于北斗而宋齐晋之君。皆死于乱。(事见春秋传)周有晋大夫剖分宗国之命而九鼎震。(事见威烈王廿四年)汉之诸侯强大而地震山崩。(事见文帝元年)雌鸡化雄而王氏入宫。(事见汉史五行志)寿春大风雨而王长迁蜀。(事见淮南王传)吴濞阴谋而暴风振都。(事见吴王濞传)五舅封而黄雾四塞。(事见成帝建始元年)荧惑守心而帝欲移灾于大臣。(事见成帝绥和二年)三台折而晋张华静而俟之。(事见晋惠帝永康元年)隋文帝废太子而天下地震。(事见开皇二十年)日荐食而中国沦。(事见晋惠帝纪)月不缺而女主昌。(事见唐天文志)
 
右皆天人之交感而气化之推荡。或人为感而天应之。或天道变而人事随之。太史职所谓王不可不知风雨雷霆之情者。
 臣按。在内曰德。在外曰行。行者曰可见之谓也。在内者。欲其笃实而无疆也。在外者。欲其勤励而不息也。王者。虑动乎心而五星为之推移乎天也。行发乎身而千里之外应之。以从违焉。曰厚曰强。欲其内外之交修也。德未尝不见乎外也。行未尝不本乎内也。敦于内。则发乎外者甚彰矣。勉乎外。则存乎内者益固矣。其道亦一而已。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4H 页
赐予侈于左右近臣。若赵列侯之赐歌者田万亩。(事见周威烈王二十四年)汉文帝之赐邓通铜山。邓氏钱布天下。(事见文帝五年)哀帝之宠董贤。赏赐累钜万。贵震朝廷。(事见元寿元年)安帝之爵阿母。(事见延光元年)唐玄宗之以天下岁贡。赐李林甫。(事见天宝六载)赐杨氏五家如一。并承恩泽。势倾天下。(事见天宝六载)赏赐贵妃之家。无有限极。(天宝八载)代宗之于鱼朝恩赏赐不渥。(事见唐史本传)僖宗之赏赐内园小儿。动以万计。(事见乾符二年)后唐庄宗之狎昵倡优近习。赐予无算。(事见同光元年)
吝授于疏远卑贱。若卫之忠臣。终窭且贫。(事见诗邶风)唐德宗之赐军士粝饭菜餤。以致泾原兵之作乱。(事见建光四年)后唐庄宗之听有司之朘削。致军士之流言。(事见同光四年)纵刘后贪啬。致乱兵之欧。骂卫士之叱。遂以丧其身。(亦见同光四年)
 臣按。左右近臣者。亲属也宦侍也妃妾也亵御之臣也。疏远卑贱者。下民也草野之士也外廷之臣也。自古君人者。匪颁之赐。恩泽之及。每厚于近而薄于远。固非王者一视之道。然非徒恩泽之赐也。乃其任用亲疏之未尝不由是而异焉。其为得失利害。又不翅赐与之侈吝而已。可不慎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4L 页
不能惩忿窒欲。若纣之脯醢诤臣。(事见殷纣本纪)周厉王之监杀谤者。(事见春秋外传)秦始皇之积谏尸于阙下。(事见始皇七年)汉武帝之发怒举兵。以诛太子。(事见征和二年)吴孙权之气涌如山。而覆军于辽东。(事见汉后主建兴十一年)怒陈正,陈象之切谏。杀其两子。以及重臣。(事见汉后主延熙十三年)隋文帝之乘怒杀人。不从冯基之谏后悔。更怒左右之不谏者。(事见开皇十年)唐太宗之怒斩张蕴古。既而悔之。(事见贞观五年)
 右皆不胜一朝之忿。忘家国之大计。
桀之嬖妺喜。(事见夏本记)纣之听妲己。(事见殷本纪)周幽王之煽艳妻。以用群小。(事见幽王九年)晋平公之非鬼非食。惑以丧志。(事见春秋传昭公元年)汉成帝之蛊情飞燕。以啄皇嗣。(事见鸿嘉三年)晋武之极意声色。遂至成疾。(事见太康三年)齐东昏侯之步莲花。(事见永元二年)唐玄宗之赏锦襁。(事见天宝九载)
 右皆一念之不能刚制。而终至于丧身亡国。
又如丹朱之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额额。(事见虞书)夏太康之逸豫灭德。佃游无度。(事见夏书)桀之琼宫瑶台。行淫纵乐。(事见夏本纪)纣之肉山脯林。酒池糟丘。(事见商纣纪)鲁定公之受齐女乐。三日不朝。(事见史记)秦始皇之豕视天下。吞并六国。略取胡越。立石颂功德建封禅。求神仙坏城郭。决堤防筑长城。烧诗书族诽谤。营阿房作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5H 页
骊山。(事见秦本纪)汉武帝驿使四出。务恢远略。建章千门。穷极壮丽。(事见武帝纪)魏太武之受箓道坛。以求长生。(事见太平真君二年)梁武帝舍身同泰。以祈冥福。(事见大通元年)陈后主之君臣酣歌。自夕达朝。(事见至德二年)隋炀帝之龙舟䌽树。夸示远夷。(事见大业元年)唐高宗之听宰相逢君之言。始隔日视事。以变贞观之成宪。(事见显庆二年)玄宗之置梨园弟子。以荡其心。(事见开元二年)敬宗之嗜寝乐色。日晏方起。游幸无常。视朝月不再三。(事见敬宗宝历元年)宋徽宗之艮岳花石。极意玩物。(事见崇宁四年)
 臣按。人有好恶。固圣凡之所同也。然常人之情。莫难忍者忿也。莫难制者欲也。知忿欲之难克而思惩窒之道则几矣。易传曰。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曰惩曰窒。此圣人克己之方也。欲出于好。忿生于恶。圣狂之分。治乱之故。安危之由。祸福之原。机动乎此而得失争矣。故曰治身治人之道。在正好恶理性情而已。
大行大礼。大道大义。不从太师之教。若桀之不用成汤之荐元圣。(事见夏本纪)纣之不从箕子之谏玉杯。(事见殷纣纪)周厉王不从召公防民口之谏。(事见厉王三十三年)芮,良夫专利之戒。(事见春秋外传)鲁哀公不听仲尼之请讨陈恒。(事见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5L 页
论语)齐宣王不用孟子以燕伐燕之规。(事见孟子)汉景帝之不从周亚夫,窦婴废太子之谏而卒置之死。(事见景帝七年)元帝不任萧望之勿近刑人之谏。而听石显之谮使之自杀。(事见和安元年)安帝之不听杨震奋乾刚弃骄奢之谏。而使之饮鸩于都亭。(事见延光二年)桓帝之不听陈蕃宥忠贞之谏而策免之。以成党锢之祸。(事见延熹九年)唐高宗之不用褚遂良还笏之言。以致革命之变。(事见永徽九年)玄宗之不用张九龄执法先见之谏。而成孽胡之乱。(事见开元二十四年)德宗之以裴延龄之谮。弃斥陆贽。(事见贞元十一年)穆宗之以元稹之谮。疏外裴度。(事见长庆三年)文宗之不许韦处厚之避位。而不能从其言。(事见太和元年)宋神宗之宠任安石。置韩琦于州府。(事见英宗治平四年)哲宗之流窜元祐诸贤。群小汇进。而举族北辕。(事见绍圣元年)高宗之不用李纲,宗泽任汪黄为左右。而天下中分。(事见靖康二年)宁宗之厌弃大儒。设禁伪学。侂胄,弥远,似道相继为师相。而天下沦为左衽。(事见宋史)
 臣按。太师者。以官而言也。自汉以后。固无论道之官。虽或有其名而非其实也。然一时朝廷大僚其言行之可师可法者。莫非师也。君人者。能知其言之可畏而师法之。则不必官任太师然后为可从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6H 页
也。故书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传亦曰。国之将兴也。必隆师而重道。国之将亡也。必弃礼而慢士。可不戒哉。
 右太师太傅之所掌。既以古先王之大行大礼及后世末辟败度败礼之事条而列之。亦足以见古今之监戒矣。至若太保之职。皆小行小礼。虽无可指拟前事而言之者。然其所言威仪容色受业问道之事。所以为大行大礼之本者也。其意亦深远矣。伏乞 圣明重加察焉。且太傅职中所列事迹。固皆人主之监戒。而乃其小人用事奸邪蔽主之祸。则尤为监戒之大者。故于此特详载焉。间得荀卿子论古今蔽塞之祸。不蔽之福者。其言感慨痛切。足为世道流涕。分附于左。冀 圣明特为之三复焉。
  荀子曰。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妺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乱其行。(妺喜桀妃。斯观未闻。)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乱其行。(妲己,纣妃飞廉。纣之佞臣。恶来之父善走者。以财力事纣。)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非或为诽)贤良退处而隐遁。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6L 页
国也。(虚读为墟)桀死于灊山。纣县于赤旆。身不先知。又莫之谏。此蔽塞之过也。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牧也。远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口食备味。形居备宫。名受备号。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诗曰。凤凰秋秋。(秋秋。飞貌。庄子秋驾之秋。)其翼若干。其声萧萧。有凤有凰。乐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齐是也。(唐鞅。宋康王之臣。论衡云。宋王问唐鞅曰。吾杀戮甚众。而群臣愈不畏何。对曰。王罚不善者。善者胡为畏。王少欲群臣之畏也。不若无辨其善与不善。一时罪之。则群臣畏矣。宋王从之。奚齐。晋献公,骊姬之嬖子也。)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载读为戴。戴胜使薛居州傅王者。盖为唐鞅所逐。奔齐也。)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申生。晋献公太子。奚齐之兄。)唐鞅戮于宋。奚齐戮于晋。逐贤相而罪孝兄。身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祸也。鲍叔,宁戚,隰朋。仁智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鲍叔荐管仲于桓公。宁戚,隰朋。辅管仲。以行政于齐国。)召公,吕望。仁智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传曰。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强。勉之强之。其福必长。此之谓也。此不蔽之福也。圣人知心术之患。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97H 页
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可道之人论道人。乱之本也。夫何以知。曰。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无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言心好道。而得道人相辅。然后可无蔽塞之祸。而为立治之本也。)
   臣按。此言蔽塞之祸。必由于小人。与女子相比。而不蔽之福。则又必由得贤而为之辅也。其所以救蔽之本。则不过曰以可道之心取道人。论非道而已。可不戒哉。可不念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