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x 页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序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87H 页
重刊徐花潭集序
先生怀道遁世。卒老于闾巷。殁百馀年。而言行不大著于时。其文集之刊布者。亦未甚广。惧先生之遗风馀范遂湮灭而莫传也。小子间从先生之表曾孙李君琡游及诸士友。语及于此。相与叹息。遂谋更锓文集于崧阳书院。又搜得先生遗事逸记之散见于诸儒先稿中者。合为一小篇。附于卷末。以图永久。呜乎。去先生之世。若是其未久也。距先生之居。若是其非远也。于先生之言行。幸存而未坠者。又乌可不诵而传之。以遗后之人欤。此今日诸君之志也。而鑴之先人。即受学于闵习静先生。习静又亲炙于老先生者也。今日之事。鑴实愿为之执役焉。卷中桃竹杖赋一篇。本不载文集中。此得松都老人负外曹公。年八十馀。自言从幼小读习此篇。既老。犹诵之在口曰。此为先生所作。一时为脍炙者也。因广求而得其誊本及跋文一通。即鑴先人所自著而藏于家者。诸君以为不可不并刻以传。遂俱以授梓氏。复使鑴记其所以经始者。鑴感念怵惕。不敢以僭猥辞。辄录其颠末如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87L 页
此云。
葆真庵集序
余家骊江邻氐岘。尝陟龙门下。上得先生遗宅。且拜先生祠。祭坛宇。周旋瞻眺榱栋门墙。为之低回不能去者久矣。先生讳昱。字景阳。我静庵先生之门人也。弱冠。游大贤之门。甚以好学称。遭世之变。逮狱幸不死。无复当世之志。为亲老犹栖迟下僚。及 明庙求贤。应州县之命。又不久弃去。晚遂入于龙门终焉。既没百馀年。乡人士慕其德高其风。并伯子养心堂于龙门山下。于乎。先生之风。久而弥远而弥长也。岂幽兰涧馥。郁而不闻。乃终有发者也。将先生暨一世。诸贤怀忠信蕴道义。厄于人以死而天不定。及今气化迁而天理还。乃始有胜而天以是示人。抑所谓天必久而后定者耶。先生有文集十馀卷及门弟子所记言行。失于兵火。今独存平日所唱酬韵语数百首。乡人士又相与谋寿诸梓。以永其传。先生之曾孙门衡。属余为之遴拔。以就精约。余既受而读之曰。无以为也。先生殁已久矣。其残篇断简。幸存而未泯者。益可贵重。念当 先朝己卯北门之祸烈矣。奸人得志。缙绅丧气。先生奋身感慨。将只手排云。既不得。则又作楚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88H 页
些以哀。情见于辞。又其平生所脱口信笔游戏。咳唾散于忧乐悲欢咏歌之馀。乐贫贱轻富贵。嚣嚣然古之人。自引于尘垢之外。其志气伟然。毙而后已者。即观于此篇。益可见矣。是乌可不收拾失坠。不遗剩馥以与后之人哉。而奚以删去为也。谨辄略正其讹谬。完其篇秩。俾归而刻之。为葆真庵先生诗集。
送吴判书(挺纬)奉使燕京序
燕地。古称多悲歌感慨之士。盖有燕太子,卫荆卿之遗风谣俗焉。及为辽为金为元为 大明。三为王庭而一为帝居。或气吞河洛。或混一寰宇。其风声馀烈。宜不至若往时而已也。深山大泽。必生龙蛇熊豹。广壤巨都。往往有魁伟倜傥豪杰者流生于其间。况诗书礼乐三百年馀。而时移岁迁。风物不殊而有山河之异。则其感慨悲歌。酒酣拔剑击地撞壶。以散其抑塞磊落之奇材者。又宜不鲜其人也。然是人也有杂于渔钓。有寓于屠沽。有行于市途游于佔毕而不自见。非世人造次之所得知者也。今君侯当光岳分裂之秋。有万里之行。足踏是区而自言有悲壮之怀。吾知其气盛声应。必将与是人者相遇也。如相遇也而目击之神交之。必也与之以玦而抚之以鞘而赠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88L 页
以策乎。若夫山河之分流。民物之耗息。城阙之异状。风云氛祲之变化。亦须审视而详记之。以报于朝。亦行人之职也。
老子道德经序
老子。古之修道养寿者。且周之柱藏史也。其观天下之事。阅古今世故之变。亦熟矣。故其书微妙玄远。明自然之归。究祸福之原。渊乎有可味者。然其言诙诡有术数。小仁义外彝伦。多指切利害。往往有不纯者。此其所以与圣人之道。别为一端者。孔子询其礼。不辨其说。邵尧夫之言曰。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盖亦取之也。物有偏全。言有粹驳。顾其取之如何耳。抑诸家解杂乱。而多失老子之意。误人益甚。今略因其意而分释之。欲以观得失焉耳。黄石公三略。亦如之。并附于下。世之言黄老之言者。考诸此而明辨之可也。
纂言大略序
右大略篇。出荀卿书中。说者以为卿之弟子杂录卿之平日所言。以为此篇也。今观此篇所录。盖与记礼家相类。而其言岂弟其义渊微。与曾,思,游,孟诸圣贤之言相出入。粹然无醇疵可言也。岂孔门诸子相与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89H 页
记所闻。以相授受公诵者乎。而卿亦与闻而传之者欤。不然。卿之学固不粹。岂独此篇之为无疵也。今表而出之。分篇诂释。以与好古者共焉。
洪范经传通义序
洪范者。圣人治天下之大法也。经曰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则彝伦者。五常之大伦也。洪范者。所以叙是道焉而已。畴以九之。法以用之。然后王道备焉。天德章焉。抑先儒所以发明之者。犹有待于后之人也。余既窃推前人说。考论洪范馀意。平原圣人之心法。又次序孝经内外传义。以益阐叙伦之微言。庶几二经相须。而明传诸学者。亦有以识余之乐道尧舜之道而愿学者焉耳。
读书记序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岂惟山径之蹊间为然哉。学者读书而不能无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矣。有思矣。不能无记矣。记则存。不记则亡之矣。思而记之。又思而绎之。则知虑长而言行达。不如是识虑亡而言行塞。虽得之。必失之矣。圣贤修道立言。立规矩准绳。以为天下后世教也。学者诵圣人之言。思索其意义。发愤悱。困心衡虑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89L 页
而得之。既得之而又必记之。固将以传道述言。为长识虑达言行。勿之有茅塞而已矣。理义出于人心之所同。然天下之理。非一人之知所能周也。则推其得发其有。择言深思。明先王之道。以与天下共之。又岂非圣贤之心。学者之事哉。此古昔先觉所以孜孜焉惧道术之不立。怀天下之忧。不敢自暇逸者也。仲尼修六艺以弘道。子思,孟子。陈先圣之道。以正人心。盖君子有不得已焉耳。然古之时。言简而道盛。逮后世。言愈多而道益昧。此又学者所当知也。
冯敬通显志赋序
古之所谓不遇者。身修而不容于污世也。冯子以高才介行。自致于去就之际。而不见知于 世祖之明圣。又何不遇之甚也。朱晦庵为楚辞解。以为逝者有知。不恨于来者之不闻。凡古之幽人志士感慨述志之作。无不搜罗而讨论之。又谓纷华富丽之作。不宜与于是编。其致意亦深矣。今冯子不遇于明时。而作此赋以显其志。其意亦可悲矣。而又不见收于晦庵之编。何也。是则冯子不特不遇于当时。乃复不遇于千载之后也。岂仲尼所谓君子行废之命者。初无古今死生之异耶。余读其辞而悲之。收之楚辞续编。且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0H 页
论际遇之难如此云。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记]
  
白湖新居记
骊之州。居国之上流。枕北城襟长江而为胜。水流浑浑。山峻而秀。野广而平。去北城循江而下。则又得天台白湖者焉。距州治未百里而相望。江之源。发乎岭之五台太白。曲折乎行数百千里。会离岳之水。至此而合忠,原,阴,利数州之流而益大。薄乎大野而环天台以成湖。台之宗。寔出元积。元积起乎离岳。历上党经太原以北。过常山之西北。迤延为黄武。又折而东趋。及此而蜿蜒扶舆。至湖而尽焉。南望湖岭。北指神都。即其中倚天台而临白湖。内奥如也。廓其有容。外旷如也。横临大野。则是吾之居也。岁甲申十七年春。始余登玆区。喟然而叹曰。嗟乎美哉。斯岂天之以是处我乎哉。夫何人之未或先我也。周旋而望之。穹窿磅礴。峻极乎天而横绝乎东北者。龙门之峙也。悠扬灏荡。或汇或流而吐纳吞喷。浩渺乎东南者。骊水之注也。月岳,牛首,乌甲,迦叶诸山。莫不飞浮翕聚。隐见莽苍于数十百里之内者。于是乎斩荆蓁披林莽。爰止爰卜。我樊我阿。筑数间屋。以庇风雨寒暑。厥位面阳而背阴。其泉可饮。其土可食。松老而可抚。石平而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0L 页
可坐。上瞩泱漭。下临汪潢。云烟之开阖。雾雨之吹嘘。雪月风花昏朝昼夜之舒惨。阴阳之变。四时之候。飞鸟鸥鹭之出没。鹍鹤之呜呼。人物渔商之往来徜徉。皆有以入目而动中。奋感人之喜乐忧愤者。名其洲曰来凤之洲。谓凤之其于是来乎。名其渊曰潜跃之渊。谓龙之其于是而潜而跃乎。琢之石曰望八。取杜甫之言。而谓可以濯足也。扁之堂曰大有。借羲文之义。而谓所观眺者大耳。有小邱焉。名之曰万象之台。有松数十株。蔚乎有蟉古老樛色。苍翠可玩。有时风怒号澎湃。万窍齐呼。或值静日。灵籁冷冷然复可听也。故又曰万籁之亭。为龙为凤。在田在渊。临万象而听万籁。其山万重。其水万丈。可栖而息猗。可蟠而藏猗。采于山有薇蕨。钓于水鲤与鳜。援茂树而盘桓。亦升高而望远。歌于斯舞于斯。诵礼吟诗。弹琴著书。歌咏先王之道。有足以发吾志终吾年寿者矣。余生乎东海之陬。既不能读天下之书。研圣贤之微言。观天地之运化。发古今治乱兴衰之迹。以期千载之遇。又不能矫翼奋翮。绝沧海踰燕赵。游周鲁之墟。观两都之轨。睹四海民人之富。览山川之纡回。而极幽遐诡怪佚宕之观。又不能接天下奇俊英豪感慨之士。得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1H 页
以窥世道兴败存亡之故。而发嵬磊抑塞之怀。顾此彷徨吟叹。自放于寂寞之滨。惫拙无聊。惟求田间舍是事。独寤寐永叹。守此东冈之陂。黜陟无闻。理乱不加乎心。变易争夺。且不与知焉。则桑弧之愿。四方之志。盖益以衰矣。呜乎悲夫。骊之山嵬兮。可以振我衣兮。骊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兮。养鸡蕃兮。种树长兮。教子将兮。耕彼田而服吾耟兮。我黍我稻惟以颐吾老兮。诵书读诗且以求吾志兮。
春沼记
静极而嘘。如春沼通。此非晦翁调息之铭乎。吾友春沼子申君季良。取是以自号。岂不亦有意乎。随时容与守一处和之道者乎。吾闻嗜欲不入乎灵台。所以为一也。循物而无容心焉。所以为和也。静不极则动不力。不守乎一。又安能处乎和。此其为安身养德动静自得之道也。鱼之于水也。人之于道也。其所以自得乎动静也者。宜无异。季良其勉乎。是哉。季良要余言。既不获辞。则是乎书。
六友堂记
寒山丈人宋季慎甫。于余为中表兄弟也。余尝至于其室。背负嵌岩。前临大野。縳一茅茨。为燕息之所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1L 页
问其名为何。主人曰。余欲名以就閒而未之题也。余曰。閒固此堂之所有也。吾兄年踰七十。皓须赪颜。乐于斯而无外求焉。岂其无所助而有足寓其趣也。堂之偏。见有爱玩而封植之者。即菊也竹也秦松也鲁松也冬柏也。而环四山。又有苍髯万条焉。余曰。此六者。皆有岁寒之节而不迁于寒暑者也。吾兄老益壮而神气不衰。倦游于四方而考盘于此。歌于斯。舞于斯。饮醉眠食于斯。其得是六者而为耦也。其趣味气象。顾不亦相近也哉。吾兄又以历世变而观物态矣。见世之交友。固于始而隙于终。翕翕于荣茂而淡淡于衰谢。相随于喧咽之地。弃捐于寂寞之滨者滔滔也之六者。能阅风霜含雨露。以蔚蔚乎与主人之坐卧起居。未尝相离。无宁舍彼取此。以避世患。以全吾天真也。斯堂也寔有是六者而翁处其中焉。盍名之曰六友乎。而閒固在是也。主人曰诺。因属余为记。
苍柏堂记
东方有木焉。人不知其名。或曰柏。柏皮而松叶。或曰海松。松蕊而桧身。若桧若松若柏。非柏非松非桧。叶鬖髿茁长。而身正直磅礴。能凌风霜阅寒暑而不与之荣悴。霜皮黛色。有花有实。喜生于高寒巉截岩崖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2H 页
之上。稚焉而不速成。及长且壮。崷萃耸拔。直上千仞。有拂日彗云之势。枝条四达。下可坐万人。其偃蹇卓荦奇诡。非松与柏之可比。又能以千百岁为春秋。世之人。莫或知其生死也。以其不产于中土。处于穷溟绝域之地。故人莫得以名。亦无见于古今志士幽人之歌咏焉。噫。晋人之爱竹。唐人之爱牧丹。陶靖节之爱菊。无极翁之爱莲。亦取其华色之可爱者耳。又岂若此树正直之性。风霜之操。熊豹之资。龙螭之体。栋梁之具。舟楫之用。干排雷雨而根袭泉源。气喷云雾而爽通宵汉。可以栖鹍鹤而庇暵暍。有冷冷之天籁。有蔚蔚之翠色。有烈烈之芬馥。非千匀之斤莫可取也。非万牛之力莫可致也。其花与实。又可以弭疾疹而寿民之生也。余心独爱之。抚玩盘桓。未尝不为之三叹焉。植之堂前岩畔。使他日老大倚山而蟠其根焉。寓之以苍柏之名。盖因其土俗之称。又言其色苍苍近穹灏尔。非以为名之也。既名堂。仍以是识焉。
洗心堂记
岁游兆大棣之孟春。余由骊江。走湖中抵三山。与乡中诸友。入县东钟沈洞。寻象贤书院。院即故冲庵,大谷先生俎豆之所也。祇拜讫。仰瞻前堂之栋宇。盖撤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2L 页
古为新。益拓其规。美哉其轮奂也。而庶几乎玆乡不替崇德尚贤之风焉。见院之北。有一小构翼然。扁之曰洗心。孔岩丈人许熙和眉叟之以科蚪字题者也。字画瑰奇高古可玩。余随诸人小坐。莫莫高山。逶迤深谷。苍岩皓壁。一溪中泻。或流或滀。可濯可沿。渚平而可步。石盘而可坐。堂寔负西山而听前溪。俨然儒宫册书之府。门墙阶级。若又见昔贤之声容也。信乎足以洗虑而清心也。人之生也。爱恶婴其情。荣辱移乎外。触境而动。尤足以道心之累。斯堂也处势之幽。得地之胜。山川之气。水石之韵。有足以发人之趣。若与端人庄士处。而端坐读书。潜深窈窕。默存静观。独游神于昭旷之原。于以见古人于千载。挹前修之馀。以触此心之累。以弘此心之天也。灵区爽境。不得一朝淹留。乃惟顾瞻徘徊不能去。余仍与诸人。踰会岭入离岳。宿于山下禅室。起步于处。相与指点文壮天皇云烟面目。于时风未甚和。雪未尽消。余又恨不能短策扶病躯上绝顶。出云雨离垢浊。聘望神州。目极湖海。上轶景光。下俯寰区。怀大夏之遗风。览山川之分流。以之荡吾羁愁漫忧抑塞牢落之胸也。余于是重有感焉。自悲吾哀也甚矣。无能自致于桑弧之愿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3H 页
四方之志也。既诸贤属余记洗心之义。余愧不能从事斯言。而仍辄以所感书。天水后人尹鑴希仲记。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跋
  
书李相国朝天奏帖后
当是时。 圣天子仁覆天下。子育东民。不忍蛇虺之口。为之动数十万之众。俾文武大臣董之。期攘除凶寇。安奠东民而后已。凡七年之中。忧勤劳悴。盖不特破斨缺斧而已也。我 先王沥血挥泪。思所以报答 皇上之鸿恩。其事天之一心。仰质神明。用能使大小臣僚。鞠躬殚智。奔走左右。卒能光复五庙。济斯民于涂炭之中。以至于今日无疆。即观于此帖。可见矣。我 太祖康献大王。扶大义建邦国。子孙之食其报蒙 帝力。宜矣。我 昭敬王自反郢之后。终身未尝背西而坐。其握丹怀忠。终受天贶。又不亦宜哉。呜乎。天下之变无穷。至于今日。夫孰非天乎。向使当时蹈险迪难之臣六七君子耆寿俊如公者在。吾未知其上以扶吾 君。进以雪国耻。以自献于 先王者。又将何如也。九原不可作。吾谁与问诸。呜乎悲夫。
书弼云朝天录后
余读弼云朝天录曰。复命以来也。石尚书以东事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3L 页
狱。当死。密使人言曰。为我归报东国。庶几为一言相救也云。余为之掩卷太息而流涕也。方岛夷之发难也。我国冠盖相望。请救于 天朝。天朝方疑我与贼通。亦有言夷狄相攻中国之利者。石尚书独以身任唱言出师救之。 天子从之。迄成我再造之烈。及沈惟敬之欲以和弭贼也。尚书亦寔主其议。逮丁酉。虏再动兵。和卒不成。于是惟敬诛而尚书下狱矣。窃尝论之。当李提督平壤之役也。贼已破胆失据。若遂用大师。乘势而蹙之。即驱蛇豕而戮鲸鲵。特指顾间耳。岂不易哉。顾事有大谬不然者。而师老将怠。贼气益骄。况我之田野空仓廪竭。人民尽盗贼起。岭湖之外既捐。而畿关之内已摇矣。当是时而虏犹据我腹心。其视耽耽。既无能援枹以下之。则啖以计而退之舍。是无策矣。解斯民于倒悬。复地数千里。功亦不可诬也。直不能用荡平之上策。而出羁縻之下计。不审贼之情伪。而先损大国之威灵。是为罪耳。功可以掩罪。罪不能分功。而卒受大戮。悲夫。我乃含恩受德。处可言之地。而不能出一言救之。忘德之责。惟诸公独不能无愧乎。余又不知弼云归朝之日。其果能以是说闻于吾 君否也。呜乎。向微石尚书。吾何以卒受 皇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4H 页
上之大德而保我君臣父子。鬼神不馁而山河不动。况天下之安危。未可知也。余故曰壬辰而无尚书。则平壤覆而辽东动矣甲午而无尚书。则汉南不复而东民歼矣。惜乎其无能以是说上开我 圣天子之意者。余又闻之。尚书颀然长八尺馀。目荧荧伟杰人也。每招接我行人。语及我君民之涂炭。未尝不流涕而悲之。且曰。自尔东事之起。余发皤然矣。呜乎。有是哉仁人之心传曰。无德不报。德受报能报德。其亦良不易哉。
书家孟所藏郑古玉画牛簇后
我 穆陵辛卯岁。朝廷既罪治狱大臣。收用播弃。时郑古玉碏。有友生崔姓者处于南海之滨。有 命畀以一官。郑公手写此图寄与。崔得之遂不起云。今观此图。牛在郊原有草有树。处树之阴。眼有睡思而头无羁绊。盖非宗庙之牺。亦无耒耟负曳之役者。郑公。韵士也。其为此也。寓意固深。崔君能识此意为去就。其志亦远矣。惜其名之不传也。然崔君能自疏于荣利。亦殆非蕲身后名者矣。家孟得此于海滨之人。海滨之人。犹能言其事如此。此又与陶弘景画二牛有相似者。古今人趣味。亦同有相契者矣。田居无事。挂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4L 页
是图于壁。感昔人之志。于是乎识。牧牛子书。
书权生所藏安坚山水图后
权生圣仲。视余其家旧所藏山水图八幅。国朝安坚所写。坚以墨妙。鸣于我东。尤以山水著云。余不识图画。窃尝闻坚之为人。盖不特其画之可爱也。当 光庙靖难之际。安平大君。以公子贵介。挟文华翰墨自喜。遍交游一时名流。人莫不钦艳而趋附之。坚亦以技被招纳。坚固绝笔。公子特奇爱之。不使暂离其门屏。坚知时事危疑。欲自疏而不得。一日。公子货得龙媒墨丸于燕市。亟招坚濡墨为绘事。适公子起入内。还则已失龙媒所在。公子责怒侍婢。婢辈自卞。置意在坚。坚起奋袖自明。墨忽坠自坚怀中。公子遽怒叱出之。勿使更近其门。坚默然惭。走出退归。伏自绌。事遂哄传一世。俄而。公子罹大戛。其出入门下者。无不连累以死。坚则独以是免焉。人始异之。呜乎。怀德秽行。自免于势利之祸。此古人之所难。而坚独能之。是岂不亦知几见微卓诡独行之士哉。抑坚非局于是技者。又别有高识遐想不屑之趣。特以是游于斯世而寓于斯艺者与。是未可知也。余固不识画。然观此幅。其水石之苍莽。风烟之依微。虽简逸疏荡。而顾自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5H 页
有人未易窥者。岂亦象其人而然欤。是为识以传诸好事者。夏村病寓书。
书大谷先生言行录后
右言行录。大谷成先生平日言行。板谷成公闻德所集录者也。先生怀宝遁世。不求人知。隐于湖西离山之下。垂五十年以没。没而无门人子弟布扬之。以故言行不大著。幸是录出于板谷成公。成公即先生之犹子。而栗谷李文成所称逸民有才德者也。其言固无阿所好。其所记孝友之行。独立之操。辞受之节。进退之义。学问之功。进修之方。俱可为来世之法。及志墓文字所以状德貌行者。言而有文。质而不华。又足以传诸学者而示久远。自我观之。若先生者。殆夫子所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以道为隐见者非耶。先生学圣人之道。怀横厄之忧。而见几遐举。殉身以往。卒与凤歌荷蒉者伍。而伏死于大山嵌岩之中。既没而有遗文数卷行世。见其发于吟啸歌咏之馀者。皆翛然高远有出尘之趣。其醉乡记虚文赞。寓意悲惋。足为世道流涕。且闻先生遗戒勿立墓表。后人用不敢为显刻揄扬。但以片石识其冢处。牛溪成文简书其阴。亦唯曰公居林下四十年。其所以杜门求志者。必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5L 页
有其学。谦退确守者。必有其见。玩而忘饥。不知老之将至者。必有其乐。人但见考槃涧谷。琴书自娱。而若其所存。则鲜能窥测而已。呜乎。此又可以见先生避世潜名之志。而其高风卓节。足以廉顽立懦湖乡士子谋欲刻先生言行。遂书此而谂之。
书东洲司马回年宴诗帖后
呜乎。年运而往。事变而嬗。往复循环。天道则然。而人事之变。一何无常也。往在万厝己酉之岁。当 宣祖右文之际。多士云屯。而我东洲先生。以盛年大名。魁司马之选。阅三载而又魁南省为会元。鹏路鸿逵。何天之衢。历试。戎幕劳绩宣著。节垣翰掖。左右宜之。中更世故。斥于非辜。北塞南徼。备经风霜雾露。晚蒙 恩释。遂老于委巷。先生之年。既八十有一。而岁已还己酉矣。天时反复而人事迁化。大耋之期。日仄之离。鼓缶而歌。据枯桐而吟。盖已收精鍊魄。独观乎昭旷之原。且将超形气蜕氛浊。与造化者友。而游于无何有之乡矣。是宁无起人心之感哉。而自先生观之。安时素位。处顺而委命。回视人间八十年中。荣辱升沈逆顺悲观。万变之不齐。顾何异浮云之变灭于太空也。乃子姓年小幼子童孙喜惧之心。为设司马回年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6H 页
筵席以庆之。当年裒然为二百题第。几无存者。而独洪知枢,尹知枢二公。俱以八帙之年用同榜来会。皓须厖眉。鸠杖联翩。为之举觞相属而各有酬唱焉。吁又何其盛也。既领府事李相国。判吏部朴尚书。相与续和。以咏其事。以某是东洲先生之门人也。属之以记其始末。某不敢辞。而遂书其所感如此。
黄石公三略跋
三略之书。伯者之书也。其言曰三略。为衰世作。非得已也。呜乎。王道不行而伯图兴。非徒世之衰。亦德之降也。盖德既不及乎先王。而道又不足以御衰世。则败亡危厄随之。而生民之理。或几乎息矣。此三略之书所以作也。圮桥翁。盖周末之隐者。睹世之衰而有救世之心焉。知子房义仇强秦。气靡万乘有经天下之志。故述此篇以授子房。凡子房之所以佐汉祖。诛暴救乱。以定天下者。大抵皆此书之旨也。呜乎。子房虽有经天下之志。非此翁佐之以经天下之略。乌能成其志哉。仲尼尝曰。管仲。鄙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又曰。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如其仁如其仁。圣人抑扬与夺。忧天下之心。于此可见矣。自汉以后。有豪杰而无圣贤。用是则兴。不用是则败。比如蓑笠。时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6L 页
雨既至。必求之。岂可以贵章甫而小袯襫。尊揖让而去介胄乎。故兵谋师律。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呜乎。乌可废而不讲也。直不急功谋利悖经而用权耳。若其揽英雄之心。通百姓之志。与众同其利因势用其权王伯之道。宜无异持。余读是书。悲世之衰。且感子房之事。为之掩卷三叹。而识其后如此云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箴
  
至日箴(丁巳制进)
五阴盈于两间而一阳动于地中。日缠星纪。律应黄钟其卦曰复。其反也刚。其端甚妙。其气则壮。其几甚微。其义则弘。其德孔仁。其道斯长。文王喜其七日之来复而曰。利有攸往。仲尼赞其见天地之心而欲其静而养之。盖圣人扶阳之意深。而欲其勿牵乎阴。抑阴之虑长。而欲其无伤乎阳。于阴阳之变。而可见天地之心焉。于羲文之彖。而又可以见圣人之心焉。揆大易之辞而参天人之理。天道自然。人事有为五阴之积而一阳之震。天地之复也。众欲之迷而一念之善。人心之复也。群小之肆而一君子之进。世道之复也。天地之复也。则后王闭四关不省方。以遂阳之排阴。出九地而张万物也。雨施风行。春生秋杀。使鬼神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7H 页
守其幽。日月扬其明。而人民生育而五谷蕃实也。人心之复也。则君子齐戒其心。禁止声色。俾天理流行而人欲消亡也。善端之萌也。必有以扩充之。若火之始燃。而终至于煌煌。若泉之始达。而终至于汤汤。非心之发也。必有以禁遏之。若草之出地而绝之于芽萌。若冰之将坚而戒之于履霜。使吾德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而首出庶物万化以成也。世道之复也。则君人者亲君子。如就芝兰。畏小人如避蛇蝎。蛇蝎昵之则秽毒。芝兰袭之。则芬烈。亲之至也。必近其人。必听其言。必达其行。畏之甚也。必远其人。必圣其谗。必披其党。使朝廷奸邪退听。而忠谠竞劝。而大猷允升而万物以昌也。呜乎。我后念玆在玆。克敬克诚。体天之事。必立刚德。必亲君子。必扶植之。必坚持之。存之于心术。见之于云为。早寤夕惕。穆穆亹亹。无以予小子曰。予庶几乎前轨。讲臣司戒。敢告师氏。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铭
  
忧乐斋铭(并小序)
 宋明甫浚吉。既筑斋于道山之阳。揭以忧乐之名。以书言于余曰。盍为我记之。予盖辞以不敢而不能得也。遂为之推其意为说。以铭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7L 页
忧世之心。乐天之诚。并行不悖。君子维常。勿勿其仁。天下之宁。渊渊其智。守道之贞。是固有之。盍近取之。颜氏之乐。孟子之忧。其忧如何。我未如舜。其乐如何。则不违仁。翼皇皇兮。任重道悠。坦荡荡兮。心逸日休。淡而不厌。行矣勿倦。既竭吾材。而尽其心。浩然气充。泰山岩岩。卓尔道立。和风庆云。遂承三圣。爰稽四代。猗欤休欤。文不在玆。维功惟一。繄道匪二。挟轮斯转。并翼以飞。斯忧斯乐。作圣之基。维孟维颜。百世之师。其在仲尼。亦屡叹之。盖其自道。云不知老。高山斯仰。景行斯行。鸟可以已。亦若是而。维我明甫。有永斯怀。扬名斋扁。目击心戒。嗟尔君子。靖恭斯处。夙寤晨兴。无贰无虞。重惟颜孟。其德靡悔。克戡其忧。其乐不改。桓桓大勇。授之子舆。翼翼天秩。闻之夫子。不震不竦。维义维直。无怠无荒。曰克曰复。观澜于海。溯流于源。道匪由外。物固有本。穆穆斯言。君子逌闻。钦若思哉。必有事焉。我歌维诵。孔庶且复。匪言伊辞。维衷斯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