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x 页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序
序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87H.gif)
先生怀道遁世。卒老于闾巷。殁百馀年。而言行不大著于时。其文集之刊布者。亦未甚广。惧先生之遗风馀范遂湮灭而莫传也。小子间从先生之表曾孙李君琡游及诸士友。语及于此。相与叹息。遂谋更锓文集于崧阳书院。又搜得先生遗事逸记之散见于诸儒先稿中者。合为一小篇。附于卷末。以图永久。呜乎。去先生之世。若是其未久也。距先生之居。若是其非远也。于先生之言行。幸存而未坠者。又乌可不诵而传之。以遗后之人欤。此今日诸君之志也。而鑴之先人。即受学于闵习静先生。习静又亲炙于老先生者也。今日之事。鑴实愿为之执役焉。卷中桃竹杖赋一篇。本不载文集中。此得松都老人负外曹公。年八十馀。自言从幼小读习此篇。既老。犹诵之在口曰。此为先生所作。一时为脍炙者也。因广求而得其誊本及跋文一通。即鑴先人所自著而藏于家者。诸君以为不可不并刻以传。遂俱以授梓氏。复使鑴记其所以经始者。鑴感念怵惕。不敢以僭猥辞。辄录其颠末如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87L.gif)
葆真庵集序
余家骊江邻氐岘。尝陟龙门下。上得先生遗宅。且拜先生祠。祭坛宇。周旋瞻眺榱栋门墙。为之低回不能去者久矣。先生讳昱。字景阳。我静庵先生之门人也。弱冠。游大贤之门。甚以好学称。遭世之变。逮狱幸不死。无复当世之志。为亲老犹栖迟下僚。及 明庙求贤。应州县之命。又不久弃去。晚遂入于龙门终焉。既没百馀年。乡人士慕其德高其风。并伯子养心堂于龙门山下。于乎。先生之风。久而弥远而弥长也。岂幽兰涧馥。郁而不闻。乃终有发者也。将先生暨一世。诸贤怀忠信蕴道义。厄于人以死而天不定。及今气化迁而天理还。乃始有胜而天以是示人。抑所谓天必久而后定者耶。先生有文集十馀卷及门弟子所记言行。失于兵火。今独存平日所唱酬韵语数百首。乡人士又相与谋寿诸梓。以永其传。先生之曾孙门衡。属余为之遴拔。以就精约。余既受而读之曰。无以为也。先生殁已久矣。其残篇断简。幸存而未泯者。益可贵重。念当 先朝己卯北门之祸烈矣。奸人得志。缙绅丧气。先生奋身感慨。将只手排云。既不得。则又作楚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88H.gif)
送吴判书(挺纬)奉使燕京序
燕地。古称多悲歌感慨之士。盖有燕太子,卫荆卿之遗风谣俗焉。及为辽为金为元为 大明。三为王庭而一为帝居。或气吞河洛。或混一寰宇。其风声馀烈。宜不至若往时而已也。深山大泽。必生龙蛇熊豹。广壤巨都。往往有魁伟倜傥豪杰者流生于其间。况诗书礼乐三百年馀。而时移岁迁。风物不殊而有山河之异。则其感慨悲歌。酒酣拔剑击地撞壶。以散其抑塞磊落之奇材者。又宜不鲜其人也。然是人也有杂于渔钓。有寓于屠沽。有行于市途游于佔毕而不自见。非世人造次之所得知者也。今君侯当光岳分裂之秋。有万里之行。足踏是区而自言有悲壮之怀。吾知其气盛声应。必将与是人者相遇也。如相遇也而目击之神交之。必也与之以玦而抚之以鞘而赠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88L.gif)
老子道德经序
老子。古之修道养寿者。且周之柱藏史也。其观天下之事。阅古今世故之变。亦熟矣。故其书微妙玄远。明自然之归。究祸福之原。渊乎有可味者。然其言诙诡有术数。小仁义外彝伦。多指切利害。往往有不纯者。此其所以与圣人之道。别为一端者。孔子询其礼。不辨其说。邵尧夫之言曰。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盖亦取之也。物有偏全。言有粹驳。顾其取之如何耳。抑诸家解杂乱。而多失老子之意。误人益甚。今略因其意而分释之。欲以观得失焉耳。黄石公三略。亦如之。并附于下。世之言黄老之言者。考诸此而明辨之可也。
纂言大略序
右大略篇。出荀卿书中。说者以为卿之弟子杂录卿之平日所言。以为此篇也。今观此篇所录。盖与记礼家相类。而其言岂弟其义渊微。与曾,思,游,孟诸圣贤之言相出入。粹然无醇疵可言也。岂孔门诸子相与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89H.gif)
洪范经传通义序
洪范者。圣人治天下之大法也。经曰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则彝伦者。五常之大伦也。洪范者。所以叙是道焉而已。畴以九之。法以用之。然后王道备焉。天德章焉。抑先儒所以发明之者。犹有待于后之人也。余既窃推前人说。考论洪范馀意。平原圣人之心法。又次序孝经内外传义。以益阐叙伦之微言。庶几二经相须。而明传诸学者。亦有以识余之乐道尧舜之道而愿学者焉耳。
读书记序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岂惟山径之蹊间为然哉。学者读书而不能无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矣。有思矣。不能无记矣。记则存。不记则亡之矣。思而记之。又思而绎之。则知虑长而言行达。不如是识虑亡而言行塞。虽得之。必失之矣。圣贤修道立言。立规矩准绳。以为天下后世教也。学者诵圣人之言。思索其意义。发愤悱。困心衡虑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89L.gif)
冯敬通显志赋序
古之所谓不遇者。身修而不容于污世也。冯子以高才介行。自致于去就之际。而不见知于 世祖之明圣。又何不遇之甚也。朱晦庵为楚辞解。以为逝者有知。不恨于来者之不闻。凡古之幽人志士感慨述志之作。无不搜罗而讨论之。又谓纷华富丽之作。不宜与于是编。其致意亦深矣。今冯子不遇于明时。而作此赋以显其志。其意亦可悲矣。而又不见收于晦庵之编。何也。是则冯子不特不遇于当时。乃复不遇于千载之后也。岂仲尼所谓君子行废之命者。初无古今死生之异耶。余读其辞而悲之。收之楚辞续编。且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0H.gif)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记]
白湖新居记
骊之州。居国之上流。枕北城襟长江而为胜。水流浑浑。山峻而秀。野广而平。去北城循江而下。则又得天台白湖者焉。距州治未百里而相望。江之源。发乎岭之五台太白。曲折乎行数百千里。会离岳之水。至此而合忠,原,阴,利数州之流而益大。薄乎大野而环天台以成湖。台之宗。寔出元积。元积起乎离岳。历上党经太原以北。过常山之西北。迤延为黄武。又折而东趋。及此而蜿蜒扶舆。至湖而尽焉。南望湖岭。北指神都。即其中倚天台而临白湖。内奥如也。廓其有容。外旷如也。横临大野。则是吾之居也。岁甲申十七年春。始余登玆区。喟然而叹曰。嗟乎美哉。斯岂天之以是处我乎哉。夫何人之未或先我也。周旋而望之。穹窿磅礴。峻极乎天而横绝乎东北者。龙门之峙也。悠扬灏荡。或汇或流而吐纳吞喷。浩渺乎东南者。骊水之注也。月岳,牛首,乌甲,迦叶诸山。莫不飞浮翕聚。隐见莽苍于数十百里之内者。于是乎斩荆蓁披林莽。爰止爰卜。我樊我阿。筑数间屋。以庇风雨寒暑。厥位面阳而背阴。其泉可饮。其土可食。松老而可抚。石平而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0L.gif)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1H.gif)
春沼记
静极而嘘。如春沼通。此非晦翁调息之铭乎。吾友春沼子申君季良。取是以自号。岂不亦有意乎。随时容与守一处和之道者乎。吾闻嗜欲不入乎灵台。所以为一也。循物而无容心焉。所以为和也。静不极则动不力。不守乎一。又安能处乎和。此其为安身养德动静自得之道也。鱼之于水也。人之于道也。其所以自得乎动静也者。宜无异。季良其勉乎。是哉。季良要余言。既不获辞。则是乎书。
六友堂记
寒山丈人宋季慎甫。于余为中表兄弟也。余尝至于其室。背负嵌岩。前临大野。縳一茅茨。为燕息之所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1L.gif)
苍柏堂记
东方有木焉。人不知其名。或曰柏。柏皮而松叶。或曰海松。松蕊而桧身。若桧若松若柏。非柏非松非桧。叶鬖髿茁长。而身正直磅礴。能凌风霜阅寒暑而不与之荣悴。霜皮黛色。有花有实。喜生于高寒巉截岩崖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2H.gif)
洗心堂记
岁游兆大棣之孟春。余由骊江。走湖中抵三山。与乡中诸友。入县东钟沈洞。寻象贤书院。院即故冲庵,大谷先生俎豆之所也。祇拜讫。仰瞻前堂之栋宇。盖撤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2L.gif)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3H.gif)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跋
书李相国朝天奏帖后
当是时。 圣天子仁覆天下。子育东民。不忍蛇虺之口。为之动数十万之众。俾文武大臣董之。期攘除凶寇。安奠东民而后已。凡七年之中。忧勤劳悴。盖不特破斨缺斧而已也。我 先王沥血挥泪。思所以报答 皇上之鸿恩。其事天之一心。仰质神明。用能使大小臣僚。鞠躬殚智。奔走左右。卒能光复五庙。济斯民于涂炭之中。以至于今日无疆。即观于此帖。可见矣。我 太祖康献大王。扶大义建邦国。子孙之食其报蒙 帝力。宜矣。我 昭敬王自反郢之后。终身未尝背西而坐。其握丹怀忠。终受天贶。又不亦宜哉。呜乎。天下之变无穷。至于今日。夫孰非天乎。向使当时蹈险迪难之臣六七君子耆寿俊如公者在。吾未知其上以扶吾 君。进以雪国耻。以自献于 先王者。又将何如也。九原不可作。吾谁与问诸。呜乎悲夫。
书弼云朝天录后
余读弼云朝天录曰。复命以来也。石尚书以东事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3L.gif)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4H.gif)
书家孟所藏郑古玉画牛簇后
我 穆陵辛卯岁。朝廷既罪治狱大臣。收用播弃。时郑古玉碏。有友生崔姓者处于南海之滨。有 命畀以一官。郑公手写此图寄与。崔得之遂不起云。今观此图。牛在郊原有草有树。处树之阴。眼有睡思而头无羁绊。盖非宗庙之牺。亦无耒耟负曳之役者。郑公。韵士也。其为此也。寓意固深。崔君能识此意为去就。其志亦远矣。惜其名之不传也。然崔君能自疏于荣利。亦殆非蕲身后名者矣。家孟得此于海滨之人。海滨之人。犹能言其事如此。此又与陶弘景画二牛有相似者。古今人趣味。亦同有相契者矣。田居无事。挂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4L.gif)
书权生所藏安坚山水图后
权生圣仲。视余其家旧所藏山水图八幅。国朝安坚所写。坚以墨妙。鸣于我东。尤以山水著云。余不识图画。窃尝闻坚之为人。盖不特其画之可爱也。当 光庙靖难之际。安平大君。以公子贵介。挟文华翰墨自喜。遍交游一时名流。人莫不钦艳而趋附之。坚亦以技被招纳。坚固绝笔。公子特奇爱之。不使暂离其门屏。坚知时事危疑。欲自疏而不得。一日。公子货得龙媒墨丸于燕市。亟招坚濡墨为绘事。适公子起入内。还则已失龙媒所在。公子责怒侍婢。婢辈自卞。置意在坚。坚起奋袖自明。墨忽坠自坚怀中。公子遽怒叱出之。勿使更近其门。坚默然惭。走出退归。伏自绌。事遂哄传一世。俄而。公子罹大戛。其出入门下者。无不连累以死。坚则独以是免焉。人始异之。呜乎。怀德秽行。自免于势利之祸。此古人之所难。而坚独能之。是岂不亦知几见微卓诡独行之士哉。抑坚非局于是技者。又别有高识遐想不屑之趣。特以是游于斯世而寓于斯艺者与。是未可知也。余固不识画。然观此幅。其水石之苍莽。风烟之依微。虽简逸疏荡。而顾自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5H.gif)
书大谷先生言行录后
右言行录。大谷成先生平日言行。板谷成公闻德所集录者也。先生怀宝遁世。不求人知。隐于湖西离山之下。垂五十年以没。没而无门人子弟布扬之。以故言行不大著。幸是录出于板谷成公。成公即先生之犹子。而栗谷李文成所称逸民有才德者也。其言固无阿所好。其所记孝友之行。独立之操。辞受之节。进退之义。学问之功。进修之方。俱可为来世之法。及志墓文字所以状德貌行者。言而有文。质而不华。又足以传诸学者而示久远。自我观之。若先生者。殆夫子所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以道为隐见者非耶。先生学圣人之道。怀横厄之忧。而见几遐举。殉身以往。卒与凤歌荷蒉者伍。而伏死于大山嵌岩之中。既没而有遗文数卷行世。见其发于吟啸歌咏之馀者。皆翛然高远有出尘之趣。其醉乡记虚文赞。寓意悲惋。足为世道流涕。且闻先生遗戒勿立墓表。后人用不敢为显刻揄扬。但以片石识其冢处。牛溪成文简书其阴。亦唯曰公居林下四十年。其所以杜门求志者。必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5L.gif)
书东洲司马回年宴诗帖后
呜乎。年运而往。事变而嬗。往复循环。天道则然。而人事之变。一何无常也。往在万厝己酉之岁。当 宣祖右文之际。多士云屯。而我东洲先生。以盛年大名。魁司马之选。阅三载而又魁南省为会元。鹏路鸿逵。何天之衢。历试。戎幕劳绩宣著。节垣翰掖。左右宜之。中更世故。斥于非辜。北塞南徼。备经风霜雾露。晚蒙 恩释。遂老于委巷。先生之年。既八十有一。而岁已还己酉矣。天时反复而人事迁化。大耋之期。日仄之离。鼓缶而歌。据枯桐而吟。盖已收精鍊魄。独观乎昭旷之原。且将超形气蜕氛浊。与造化者友。而游于无何有之乡矣。是宁无起人心之感哉。而自先生观之。安时素位。处顺而委命。回视人间八十年中。荣辱升沈逆顺悲观。万变之不齐。顾何异浮云之变灭于太空也。乃子姓年小幼子童孙喜惧之心。为设司马回年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6H.gif)
黄石公三略跋
三略之书。伯者之书也。其言曰三略。为衰世作。非得已也。呜乎。王道不行而伯图兴。非徒世之衰。亦德之降也。盖德既不及乎先王。而道又不足以御衰世。则败亡危厄随之。而生民之理。或几乎息矣。此三略之书所以作也。圮桥翁。盖周末之隐者。睹世之衰而有救世之心焉。知子房义仇强秦。气靡万乘有经天下之志。故述此篇以授子房。凡子房之所以佐汉祖。诛暴救乱。以定天下者。大抵皆此书之旨也。呜乎。子房虽有经天下之志。非此翁佐之以经天下之略。乌能成其志哉。仲尼尝曰。管仲。鄙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又曰。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如其仁如其仁。圣人抑扬与夺。忧天下之心。于此可见矣。自汉以后。有豪杰而无圣贤。用是则兴。不用是则败。比如蓑笠。时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6L.gif)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箴
至日箴(丁巳制进)
五阴盈于两间而一阳动于地中。日缠星纪。律应黄钟其卦曰复。其反也刚。其端甚妙。其气则壮。其几甚微。其义则弘。其德孔仁。其道斯长。文王喜其七日之来复而曰。利有攸往。仲尼赞其见天地之心而欲其静而养之。盖圣人扶阳之意深。而欲其勿牵乎阴。抑阴之虑长。而欲其无伤乎阳。于阴阳之变。而可见天地之心焉。于羲文之彖。而又可以见圣人之心焉。揆大易之辞而参天人之理。天道自然。人事有为五阴之积而一阳之震。天地之复也。众欲之迷而一念之善。人心之复也。群小之肆而一君子之进。世道之复也。天地之复也。则后王闭四关不省方。以遂阳之排阴。出九地而张万物也。雨施风行。春生秋杀。使鬼神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7H.gif)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铭
忧乐斋铭(并小序)
宋明甫浚吉。既筑斋于道山之阳。揭以忧乐之名。以书言于余曰。盍为我记之。予盖辞以不敢而不能得也。遂为之推其意为说。以铭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3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80A/ITKC_MO_0380A_A123_397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