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书]
[书]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5H 页
与宋三宰(俊吉)
轩盖去国之日。恨无缘奉拜一书追之。而又未知其浮沈否也。伏问此时向热。台候如何。区区瞻向。鑴尚无僵死。行走未已。恐一朝填壑。无以瞑目耳。时事纷纷。鑴以当初出位之言。不得不与于忧乐。向以一书投李承宣。盖出于悾悾忠益之忱。而实以赎前日未能尽言于台若尤相之咎耳。乃今闻反以此大得罪于泰。令道路所传。不胜嚣嚣。岂左右者已得见之。而意与之无异同否乎。忧人太过。以德取怨。自愧平日诚意之未孚。以取此失言之罪也。奈何柰何。尤台未别状。乞以此传看而谅察之。鑴若以此更得罪于左右。则自今以后。鑴诚不敢更通记府之问于二公之门矣。千万言不尽意。
与鞠(一作鞫)厅诸相
凶贼就捕。固为国之大幸。而逆状未尽露。罪人未尽得。国之大祸。实伏于不测之中。今日之忧虞。有倍于曩日者。似闻朝庭以罪人不无径毙之故。将以今日先正典刑云。不识然否。果然则此是谁人画策。而何朝廷虑事之不审也。今日之事。非以得凶人为幸。庶
轩盖去国之日。恨无缘奉拜一书追之。而又未知其浮沈否也。伏问此时向热。台候如何。区区瞻向。鑴尚无僵死。行走未已。恐一朝填壑。无以瞑目耳。时事纷纷。鑴以当初出位之言。不得不与于忧乐。向以一书投李承宣。盖出于悾悾忠益之忱。而实以赎前日未能尽言于台若尤相之咎耳。乃今闻反以此大得罪于泰。令道路所传。不胜嚣嚣。岂左右者已得见之。而意与之无异同否乎。忧人太过。以德取怨。自愧平日诚意之未孚。以取此失言之罪也。奈何柰何。尤台未别状。乞以此传看而谅察之。鑴若以此更得罪于左右。则自今以后。鑴诚不敢更通记府之问于二公之门矣。千万言不尽意。
与鞠(一作鞫)厅诸相
凶贼就捕。固为国之大幸。而逆状未尽露。罪人未尽得。国之大祸。实伏于不测之中。今日之忧虞。有倍于曩日者。似闻朝庭以罪人不无径毙之故。将以今日先正典刑云。不识然否。果然则此是谁人画策。而何朝廷虑事之不审也。今日之事。非以得凶人为幸。庶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5L 页
几得其同谋者。以扑讨凶党之指嗾株连者。以绝祸乱之根本耳。今若此而止。则于凶党则幸矣。其于国家。反受其祸。何哉。此贼一息未绝之前。不可不多般钩问。以得其情为期。如其遽毙。则用王敦跽斩之故事。以示典刑。何不可之有哉。闻此言。令人心胆骇动。不敢避出位之嫌。敢陈区区。不识大台以为如何。
答尹吉甫(宣举)
奉自就友来书。责辞深切。读之感动。仰覵执事之忧人痛若在己。非吾吉甫。吾固不能得此于人也。幸甚幸甚。然鑴朴愚狂狷之性。得之于天。虽蒙诸君子说诱矫警之勤。而终不能得力。但知是非不相蒙为忠信。有过必改之为盛德。有失相责不避嫌疑之为君子相与。瞻前顾后相助匿非之为小人党比。今日之事。偶然思得如此而作得如此。至若攻战之术。争讼之几。利害之计。成败之虑。(元书中语)初不能入于心。不料诸贤论之之备。责之之苛。疑之之甚。攻之之急。乃至于此。愚诚惶惑惊。疑不知所以置对也。作于心而见于事。有诸中而形诸外。得失在我。是非在人。为君子为小人。为祸福成败。鬼神在上。千载在后。只得任之而已。亦将奈何奈何。如吾吉甫之忧我。亦无庸
答尹吉甫(宣举)
奉自就友来书。责辞深切。读之感动。仰覵执事之忧人痛若在己。非吾吉甫。吾固不能得此于人也。幸甚幸甚。然鑴朴愚狂狷之性。得之于天。虽蒙诸君子说诱矫警之勤。而终不能得力。但知是非不相蒙为忠信。有过必改之为盛德。有失相责不避嫌疑之为君子相与。瞻前顾后相助匿非之为小人党比。今日之事。偶然思得如此而作得如此。至若攻战之术。争讼之几。利害之计。成败之虑。(元书中语)初不能入于心。不料诸贤论之之备。责之之苛。疑之之甚。攻之之急。乃至于此。愚诚惶惑惊。疑不知所以置对也。作于心而见于事。有诸中而形诸外。得失在我。是非在人。为君子为小人。为祸福成败。鬼神在上。千载在后。只得任之而已。亦将奈何奈何。如吾吉甫之忧我。亦无庸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6H 页
戚戚为也。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闻古人之言而不能行之。宁非罪也。至于往草谢过之教。出入时贤。俯仰谈论。以自见于当世。或是当世诸君子如老兄者事。诚非贱子之所能为也。老兄与之游半世。尚不能知其心之肯不肯。吉甫于是乎为失言矣。含恤之生。本无与于事。而不能自放于人伦之外。或不能不对人言语。干人忧乐。非敢为自同平人与闻国政也。及至今日非意之事。忽不觉重陷于不孝之诛。干纪之慝。此则高明之责之诚是也。鑴虽即日杀身埋地。诚无得以灭此耻而赎此罪矣。鑴平生自谓无怨恶于人。乃吉甫今更以报怨疑其迹。人之心迹。无二也。鑴又何说。朋友之道。疑则疑。信则信。小失则言。大过则规。鑴诚自今以后。更不敢齿于朋知之列耳。区区伉拙。甚不喜自辨。抑老兄忠告之厚意。不可不报。略此云云。实欲高明少加思量。以不失是非之本心耳。僭率愚蔽。行复自笑也。来书。知欲与和叔商量。病劣委倦。万事都不上心。幸高明自以意往复之。千万岂言之可尽也。唯在亮会。
与尹吉甫
属得抵就书。知兄眷恋之义。此时向热。起居加卫。鑴
与尹吉甫
属得抵就书。知兄眷恋之义。此时向热。起居加卫。鑴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6L 页
才来自觅地。行广西得一地。颇可意。若无得于他。庶几岁未寒。得反蔂于此而后瞑目耳。近日事。不料纷纭至此。鑴以当初 阙下之言。既与于斯事。更以旧要之义。忧愤之忱。吐出位之言于李令泰之。反得嗔怒如山。谓我杀渠。传闻所及。不胜骇动。甚或有不可污口者。盖不翅载鬼张弧之为也。诚可发一大笑。昔兄谓我市朝不可处。于是乎鑴不得不敬拜于老兄。且愧诚信之未孚。自服失言之罪耳。想老兄闻此为之一哂也。愧屈市朝。胶扰铁关。风火熇熇。虽平日以士大夫自名者。鲜无失其本心者。吁可畏哉而可忧也。似闻道路。言左右者。亦知我无状。见于翰札。口语嚣嚣。此果谓何。愿从执事者得闻而后改之。如不可告不可改者。鑴亦自今以后。不敢更通记问于门下。以为执事羞矣。思翁言语失伦。武仲不根持论。就规横被口灾最酷。俱可叹也。末路万端。人伦道薄。朋友一言之不合。便以矛戟相向。此又何道理也。谓泰令有知识辨耻恶。今乃至此何也。世道日下。君子小人。皆不索性。诚不知何所底止也。鄙与泰令书。岂或关听否。近以此事。朋友之谯责。四面而至。以为失语嘿之节。避嫌之道。鑴实有太阳之症。随处作灾。奈如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7H 页
何。且以人伦交际之道。终不可废也。如何。
答尹吉甫
辱书。承审连有功麻之戚。为之仰叹。谓左右者断去不令之交已久。因何札翰存问见恋恋之意。岂原壤女手之歇。犹不在大故之科欤。得之惊惧。累日不能释。仆不孝不天。以至今日。神人所弃。众祸交攻。既拾骨于泉砾之中。而蔂掩于委壑之后。缕缕顽喘。犹眠犹食。盖恶极罪大。天笃降殃。使之趋祸而不知避。抱毒而不能死。天实扤我。谓将奈何。得吾子坠问。损重不废。旧义如此。既感且悲。反顾还视。益不胜惭忸靡容。抑鑴至愚偏性。奇数迍命。千颠万败。而鬼神助虐。拗滞狂狷之疾。矫揉不化。困而不悔。既又信心开口。触世大讳。虽平日不择。辱许以交游之义者。亦莫不逢忤却走。深闭峻拒而自悔初心。未孚之言。不量之耻。其为烈至此。足下之心。鑴既知之矣。及今日乃更有生死之问。吊恤之事。虽不肖无状。得不被贤者之大弃。为甚光宠。而在足下夬夬之义。知时之几。处世之道。无乃伤于太广。流于苟贱。涉于疑贰。近于祸剡。而适足为君子名德之累乎。纵吾子洪量不以为甚嫌。区区独不有愧于心乎。昔人有著绝交之论。广五
答尹吉甫
辱书。承审连有功麻之戚。为之仰叹。谓左右者断去不令之交已久。因何札翰存问见恋恋之意。岂原壤女手之歇。犹不在大故之科欤。得之惊惧。累日不能释。仆不孝不天。以至今日。神人所弃。众祸交攻。既拾骨于泉砾之中。而蔂掩于委壑之后。缕缕顽喘。犹眠犹食。盖恶极罪大。天笃降殃。使之趋祸而不知避。抱毒而不能死。天实扤我。谓将奈何。得吾子坠问。损重不废。旧义如此。既感且悲。反顾还视。益不胜惭忸靡容。抑鑴至愚偏性。奇数迍命。千颠万败。而鬼神助虐。拗滞狂狷之疾。矫揉不化。困而不悔。既又信心开口。触世大讳。虽平日不择。辱许以交游之义者。亦莫不逢忤却走。深闭峻拒而自悔初心。未孚之言。不量之耻。其为烈至此。足下之心。鑴既知之矣。及今日乃更有生死之问。吊恤之事。虽不肖无状。得不被贤者之大弃。为甚光宠。而在足下夬夬之义。知时之几。处世之道。无乃伤于太广。流于苟贱。涉于疑贰。近于祸剡。而适足为君子名德之累乎。纵吾子洪量不以为甚嫌。区区独不有愧于心乎。昔人有著绝交之论。广五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7L 页
衅之义者。岂非以人情万端而终始之难言也耶。其意可谓戚矣。不然。鑴之于足下。从游之旧。畴昔之好。有过欲其相拂。有善欲其相告。其所以望于足下。相期以古人之事者。又岂其微哉。此愚之得书忧惧。且疑且惑而不知所以为报者也。抑尝闻之。人之处斯世。保身为幸。而不失其心为尤。大人亦有言死生亦大矣。而荣辱不可忽。厥美众芳。惟其时也。不识吉甫以此言为如何也。愿一有以辨析之而穷其所归焉。若执狐疑之心而持不断之义。欲比私意而处公义。左于圆而右于方。于心为甚劳而于事为大谬。不愿吾吉甫之为之也。鑴所事既苟。焉可以归骨于山下。而妻儿为累。庇身无所。即犹旁皇于中路。不知何日褰裳一去此胶漆盆中。好入清凉境界。如足下所教耶。千万更冀崇深保重。以慰悬望之私焉。
答尹吉甫
非意辱书。奉读再三。令人感且愧。继之以慨悲也。不佞求友四十年。幸得从数君子游。人事之变。鬼神之恶。或并世而成楚越。或中身而隔幽明。前年失李相如。此岁又哭权秀夫。无论左右所谓知我心与否。而旧故之义。平生之情。岂能禁后死之痛耶。悲乎悲乎。
答尹吉甫
非意辱书。奉读再三。令人感且愧。继之以慨悲也。不佞求友四十年。幸得从数君子游。人事之变。鬼神之恶。或并世而成楚越。或中身而隔幽明。前年失李相如。此岁又哭权秀夫。无论左右所谓知我心与否。而旧故之义。平生之情。岂能禁后死之痛耶。悲乎悲乎。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8H 页
得左右同此怀之示。尤不觉戚戚于中而潸然出涕。不量己不度时而轻犯世患。足下从前教诲责励之意。安敢不受。险阻艰难。备尝之矣。人之情伪。尽知之矣。足下所谓先事而言者。亦不可谓不验矣。齿牙欲落。华发种种。古人于此。德既立道既成。虽万变交于前。而乐天安土。吾心无足动者。而乃吾辈毁誉怵其虑。荣辱婴其怀。君子小人之辨。是非好恶之情。且不能了然于胸中。抚躬环视。宁不悲且惭耶。足下所谓旧学日荒者。亦可谓先获我心矣。不佞平生喜读易而不识时义。是以至此。足下亦半世留意于羲文之画而手持后天之图矣。试看易中刚者为君子而圣人与之。柔者为小人而圣人忧之。岂不以刚虽过而犹不失为君子。柔之失而必至于丧其所守而病君子也。然君子小人之情。有不能自见。而刚者必至于过。柔者每患其不及。过者恒亢以招灾。柔者或比而取容。此何以故哉。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而乃或以君子而行小人之事。以小人而窃君子之名。而天下之事。益不可为者。又何也。孔子曰。使骄且吝。虽有周公之才之美。不足观也。骄者矜善。谓人莫己若。吝者遂非。不能舍己之私。斯二者。实败德丧己长恶损仁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8L 页
大端也。故圣人深恶之。乃今不然。君子而无克伐怨欲者既希。而又或至耻过作非。从怀遂私。如转丸于千仞之坂。而愈究愈下而不能自振也。岂不哀哉。呜呼。德何如也。可以为君子之中而不为小人之归。无骄吝之咎而有周公之美耶。愿从吉甫闻其道而交修焉。即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吉甫所谓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者。亦何远人之有哉。鑴虽不似。亦知古人忠告之道。固不以深切为谤己而苟合为同道也。曾未求人之悦。亦不能蕲已(当削)人之知我也。吉甫亦宜益懋明是非之原。而勿以利害荣辱参焉。使君子有所赖而不惧。小人有所惮而不敢肆。则洁净简易之大体。亶不外是。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时措之义。殆不为空言矣。如何如何。吾辈平生读古人书。谓古人可希。而遇一事变。当一利害。不能发一谟出一言。以有裨补。以有敉宁。而风涛所撼。尽丧素所树持。但使平生朋友。反目相视。出门张弧载鬼一车。生不相见而死不相哭。上以愧古人。下以受世人之嗤笑。宁不为可耻也耶。荷古人不遂相弃。辄发所怀如此。以酬平日欲知之义。不识吉甫以为如何。岁且寒。乞深自保重。以慰瞻仰。
答闵大受
再作辱问。甚感。惟惠贶每及。有怵惕愧畏之心焉。是以还授来使。以输情素。岂令监宏度旧心。或能略其可罪而知其可恕否也耶。追思悚慄。终夕不得所。鑴忧困病劣。适时炎酷。内溃外铄。生理凛凛。谓将奈何。靡然踵门。敢此替状。以申区区。
答闵大受
再作辱问。甚感。惟惠贶每及。有怵惕愧畏之心焉。是以还授来使。以输情素。岂令监宏度旧心。或能略其可罪而知其可恕否也耶。追思悚慄。终夕不得所。鑴忧困病劣。适时炎酷。内溃外铄。生理凛凛。谓将奈何。靡然踵门。敢此替状。以申区区。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9H 页
答闵大受
委书相诲。幸甚。教意善矣。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有味乎其言之也。然愚谓此言。特为昏世及小人设耳。即明时若君子。则听之者无厌。言之者无悔。顾何不可言之有哉。鑴今日之言。诚为非分。特以诸公平日相知之旧而不取终默。及此人心不服观听骇乱之后。尤不可不一言以负素义。是以犯出位之戒。吐不问之言。谓可以无愧于吾心。庶又镇纷纭之议耳。必欲立己见为异论。非不知人言之至此。嫌此而不言。实恐愧诸公也。载鬼见豕。张弧脱弧。岂诸公犹未足语此也。且为鑴今日之言。为有与于彼乎此乎。不幸至此。人口拂郁。其在相知。犹不敢言。此为明世事乎。诸君子当此世。使世道至此。岂所望哉。彼诚若此。吾诚失言矣。君子之于天下。善则与人共之。
委书相诲。幸甚。教意善矣。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有味乎其言之也。然愚谓此言。特为昏世及小人设耳。即明时若君子。则听之者无厌。言之者无悔。顾何不可言之有哉。鑴今日之言。诚为非分。特以诸公平日相知之旧而不取终默。及此人心不服观听骇乱之后。尤不可不一言以负素义。是以犯出位之戒。吐不问之言。谓可以无愧于吾心。庶又镇纷纭之议耳。必欲立己见为异论。非不知人言之至此。嫌此而不言。实恐愧诸公也。载鬼见豕。张弧脱弧。岂诸公犹未足语此也。且为鑴今日之言。为有与于彼乎此乎。不幸至此。人口拂郁。其在相知。犹不敢言。此为明世事乎。诸君子当此世。使世道至此。岂所望哉。彼诚若此。吾诚失言矣。君子之于天下。善则与人共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9L 页
失则与众改之而已。护其短而忌人言。谓与于消长。而欲人之缄口。可乎。非徒诸公不可如此。为诸公者。亦不可如此。如泰令者。恐未烛斯理也。令哀之见。果出于此。其待诸公。不已薄乎。诚宰之言诚有失。然此亦有助于诸公。纷纷者固不足言。若诸公有嫌于诚宰。即诸公殆亦非其人。而于是乎为真不可与言者矣。鑴与泰令书。亦欲以卜此也。荷忠告。漫此缕缕。
答闵大受
今日攀剑之痛。罔极如新。昏到愚处。恨无缘相近。此承委讯。殊慰病怀。所诲。得之怃然。尹疏。固违悖。谓权言之。危险加一层。岂平正之论也。已不能无失。人言虽悖。不可待以怨怒而加之诛杀。此诚之平日所执。即其见得高处。寻常喜听其论。今日之言。虽带得葛藤而有足以招人之疑骂。然若以阴阳阖辟心不难知为言。吾知其必非其本心也。今日众论。如蜩如羹。小大汹汹。惟诸贤。宜亦不能不动。且有不敢自尽于谈论之际者。岂令哀未之察也。冀平心静观。务为平正之论。无使世道益趋于峣险可也。献议事。 君上有问。固有不敢不对者。而只以今日分量。自涉嫌疑。虽不敢悉心披对。是为有愧于古人耳。令哀乃以当
答闵大受
今日攀剑之痛。罔极如新。昏到愚处。恨无缘相近。此承委讯。殊慰病怀。所诲。得之怃然。尹疏。固违悖。谓权言之。危险加一层。岂平正之论也。已不能无失。人言虽悖。不可待以怨怒而加之诛杀。此诚之平日所执。即其见得高处。寻常喜听其论。今日之言。虽带得葛藤而有足以招人之疑骂。然若以阴阳阖辟心不难知为言。吾知其必非其本心也。今日众论。如蜩如羹。小大汹汹。惟诸贤。宜亦不能不动。且有不敢自尽于谈论之际者。岂令哀未之察也。冀平心静观。务为平正之论。无使世道益趋于峣险可也。献议事。 君上有问。固有不敢不对者。而只以今日分量。自涉嫌疑。虽不敢悉心披对。是为有愧于古人耳。令哀乃以当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0H 页
之不避为责。此非始虑所及也。今日诸友。周卿力弱。叔涵涵蓄而不露。元会有怵于视听。非令哀兄弟为之主张扶救。恐长为世道忧也。幸令公稍降其所见。而与诸友相确。要观烂漫可也。荷忠诲之厚。是以卒言之。当众论之纷挐。而收精反观。独视昭旷之原。固格物观事之道也。
与闵大受
承示缕缕。足敌面讨。甚慰甚慰。就事详首末。尤觉欣释一款语。幻出中间。作一场。波荡亦不幸之会也。末路万端。言语纷聒。甚无足听。而今诸朋友。宜一切小惩而大创可也。且朋友。人伦之一也。夫子之于原壤。孟子之于匡章。犹且隐忍迁就而不失其为。故古圣贤忠笃之德。博大之度如此。若因一时口语之差轶而便断平生之情义。则岂人伦长厚之道也。周卿之云。甚非所望于渠也。昨闻渠作书。有所云云于秉国论者。而被反复革面之诟。闻来伤叹。夜寝不得所。柰何奈何。
答闵大受
再昨。还自湍山。闻哀行已返。伏惟岁序迁易。孝思罔极。寒程往返。气力支胜。鑴年时苒苒。死日几何。若济
与闵大受
承示缕缕。足敌面讨。甚慰甚慰。就事详首末。尤觉欣释一款语。幻出中间。作一场。波荡亦不幸之会也。末路万端。言语纷聒。甚无足听。而今诸朋友。宜一切小惩而大创可也。且朋友。人伦之一也。夫子之于原壤。孟子之于匡章。犹且隐忍迁就而不失其为。故古圣贤忠笃之德。博大之度如此。若因一时口语之差轶而便断平生之情义。则岂人伦长厚之道也。周卿之云。甚非所望于渠也。昨闻渠作书。有所云云于秉国论者。而被反复革面之诟。闻来伤叹。夜寝不得所。柰何奈何。
答闵大受
再昨。还自湍山。闻哀行已返。伏惟岁序迁易。孝思罔极。寒程往返。气力支胜。鑴年时苒苒。死日几何。若济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0L 页
大川。浩无涯岸。光教山下所得。既弃而复取之。已得窆日于开月廿九。岁凶如此。筋力且尽矣。恐无以自遂于大事。陨丧之怀。益复崩迫。前日辱复。谆悉。仰覵高明不鄙夷之意。鑴伉拙奇蹇。无以自媚于世。直情而行。信心而言。诚不识时义浅深语默当否。高明之所以责之者。备矣悉矣。欲引而纳之无过之地者。其意甚厚。虽愚不肖。敢不警动思绎。自省愆殃。蕲无负盛意也。然仆亦愿明公无屑贱交而忽迩言。克浚其源先立大者。无挠于时。勿怵于众。求以得是非之真。好恶之正而追踪乎古人。且以妄举非人。为终身真切之悔。以轻许交游。为将来刻骨之戒。慎行止节语默。务为崇深。博厚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以慰区区祝望之心耳。仆年四十而见恶。既不能知言知人辨诐淫邪遁之说。以自附于孟氏之徒。又不能察言观色。虑以下人。以服膺夫子之训诚。宜缄口结舌。闭门塞窦。而今以后不敢复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矣。今为吾公不遽相舍也。复有此妄发。得无再犯前日口过耶。愧悚怵惕。言不敢尽。惠赠之物。仰承恤亡惇旧之义。拜受感戢。不知攸谢。
答朴和叔
答朴和叔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1H 页
问闻之阻久矣。自惟鄙劣。无与于人事。不敢辄致起居之礼。手札眷存。甲以教戒。此非贱虑所及。盛意何可当也。仍审忧患之馀。履用贞吉。殊慰驰情。鑴曾已挈妻稚归乡。因事入城久滞。闻左右方住西湖。而无缘会面。但勤瞻向。年齿衰迈。知旧凋尽。踽踽人世。无复趣况。每念昔时从游贤彦之乐。未尝不中夜兴喟。尝见放翁之诗。有曰万事已忘如弊屣。此身无伴等羁鸿。今日读之。直令人出涕。养而所传。不记有何语。而致贤者之自反。想是忠爱之发而失于辞耳。愧谢愧谢。吉甫遽至于斯。天之无意于吾党。乃至是耶。嗟呼。吉甫与我厚矣。乃不佞平生所慕用。舍吉甫而其谁。唯向日言。见之不同。诚有不相入而相责难者。人所共闻也。然岂若世之甘于始坏于终。一言不合。忿怨起风波然哉。或者无乃以为真有不相能者。而交辞其间。俾后人之窥浅深也。区区诔文之云。盖实为是欲披情实。示世人几为吾吉甫解嘲也。且以白吾于吉甫忠敬。无他。相期待不浅耳。不料反以是伤孝子之心而起亲友之疑。是则不佞之罪也。旧业日荒。新疴日增。此岂特吾和叔之忧。实体不立。私意易炽。而旁无强辅拂我邪心。其将究于下流而后已。懔然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1L 页
不知攸济也。养而想时相对。今作何况。而能念旧识否。烦为致意。兼吾贤厚意。无遂大弃。不忘时与之警责之。以起昏惰。是所愿也。病颤目昏。倩草止此。
答李副率(之溓)
向承辱惠书。仰覵足下有惇旧责善之心焉。甚感。宜即报。适吟病惫倦。不克自力于修谢。是为愧耳。抑足下所以责我者峻矣。诲我者深矣。而不发其所以然之故。仆实愚蔽。不自知所以得罪于吾君者果为何事。而其所以仰报者当以何说也。倘足下终不欲大弃焉。愿更究复之明告之。使仆得以自讼其过。惟足下善善恶恶之心。亦可以昭暴焉。而其所谓君子小人之实状。庶无或遁其情耳。不识足下以为如何。仆闻天下之患。莫大乎以小人而窃君子之名。又莫大乎以君子而行小人之事。是知君子小人。天之定名也。有不可相为者。亦不可以人之私意。世之昏明移易之也。其所以为君子为小人者。则必有其道矣。苟或易之。乱莫大焉。惑莫甚焉。亦惟足下有以亮之也。荷常日辱眷。敢略陈固陋。谨谢不宣。
答李副率
意▣ 大恤痛缠朝野。承拜远委手札。始审言归旧
答李副率(之溓)
向承辱惠书。仰覵足下有惇旧责善之心焉。甚感。宜即报。适吟病惫倦。不克自力于修谢。是为愧耳。抑足下所以责我者峻矣。诲我者深矣。而不发其所以然之故。仆实愚蔽。不自知所以得罪于吾君者果为何事。而其所以仰报者当以何说也。倘足下终不欲大弃焉。愿更究复之明告之。使仆得以自讼其过。惟足下善善恶恶之心。亦可以昭暴焉。而其所谓君子小人之实状。庶无或遁其情耳。不识足下以为如何。仆闻天下之患。莫大乎以小人而窃君子之名。又莫大乎以君子而行小人之事。是知君子小人。天之定名也。有不可相为者。亦不可以人之私意。世之昏明移易之也。其所以为君子为小人者。则必有其道矣。苟或易之。乱莫大焉。惑莫甚焉。亦惟足下有以亮之也。荷常日辱眷。敢略陈固陋。谨谢不宣。
答李副率
意▣ 大恤痛缠朝野。承拜远委手札。始审言归旧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2H 页
寓。起居有相。感慰无任。仰见谓瘴水之疾者。无乃彼此往来。水土有不习耶。无妄之疾。想勿药遄已。鑴饥病愚拙。糊口东西。有不足言者。卧痛阅月。一向沈痼。属又遭子妇之丧。情事悲楚。益不可聊赖。前书示喻心不可有一事者。仰覵比来进学之功。抑古人所谓不可有者。谓意必固我克伐怨欲之私耳。若孔子所谓惩窒迁改。朱子所谓奋然惕然之意者。又岂可不一日存诸心耶。大贤与学者。其道自别。不先有事。遽言无事。恐非吾辈自进之道也。荷警发之义。敢达鄙怀。不识高明以为如何也。向日书来。适丧病悲挠。未能即复。敢此追谢。伏惟恕审。
与尹鲁直(舜举)
伏问此时穷寒。起居如何。室远之叹。徒增忉忉。仄闻从者将赴岭郡。不知以何日启行。引领麾旆。无任驰情。窃念鑴之受知于长者久矣。区区岂敢一日不悬念于左右。祇以无状戆愚狂妄。得罪当世。如吉甫,武仲诸君子。非不有爱我之心。而犹且闻风逢忤。自悔初计。不觉褰裳而却走。今日造门。实恐仰累于长者。亦安知长者不遽执竿而拒之乎。以是既自笑伉拙奇蹇。无以自媚于世。又窃愧于生平慕用之如吾执
与尹鲁直(舜举)
伏问此时穷寒。起居如何。室远之叹。徒增忉忉。仄闻从者将赴岭郡。不知以何日启行。引领麾旆。无任驰情。窃念鑴之受知于长者久矣。区区岂敢一日不悬念于左右。祇以无状戆愚狂妄。得罪当世。如吉甫,武仲诸君子。非不有爱我之心。而犹且闻风逢忤。自悔初计。不觉褰裳而却走。今日造门。实恐仰累于长者。亦安知长者不遽执竿而拒之乎。以是既自笑伉拙奇蹇。无以自媚于世。又窃愧于生平慕用之如吾执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2L 页
事者。亦无以辄输素忱。以取不量之咎耳。昔者朱公叔著绝友之论。刘孝标广交衅之义。岂不以伦纪允厚而人情易薄也。世故无端。年时愈迈。迟暮远别。更为长恨。不宣。
答尹仁卿(拯)
辱书相存。知旧心依依。感愧靡如。示喻敬悉。鑴戆愚日甚。与世背驰。狂言妄说。触世大讳。既得罪于当世大人君子矣。懔懔乎更惧馀波之及人。自取之咎。知复何说。抑今日之事。既自君执其休咎者耳。若得若失。无甚关人。事之过失。又若太空之浮云。乃吾侪数三人。自作狼狈。或劻勷惶惑。尽忘平日之言。或叱嗟诟骂。其目睽眹。视若仇怨然。无复士大夫风味。此又何等世变也。幸以此及之于侍坐清闲之际如何。
与权左相(大运)闵右相(熙)
伏惟此时大监体履起居增福。世事遂至于此。不待识者而知其颠复。领台家事。尤为不幸。昨得大监与右台联名劄本。仰见大监正官治慎治狱之盛意。但言之后时。以致不槩于 上心。然此大事也。恐大监不可一言而已。 上既不听。则宜以进退争之。俾 上无复有轻视大臣之意如何。百官有司。各有所掌。
答尹仁卿(拯)
辱书相存。知旧心依依。感愧靡如。示喻敬悉。鑴戆愚日甚。与世背驰。狂言妄说。触世大讳。既得罪于当世大人君子矣。懔懔乎更惧馀波之及人。自取之咎。知复何说。抑今日之事。既自君执其休咎者耳。若得若失。无甚关人。事之过失。又若太空之浮云。乃吾侪数三人。自作狼狈。或劻勷惶惑。尽忘平日之言。或叱嗟诟骂。其目睽眹。视若仇怨然。无复士大夫风味。此又何等世变也。幸以此及之于侍坐清闲之际如何。
与权左相(大运)闵右相(熙)
伏惟此时大监体履起居增福。世事遂至于此。不待识者而知其颠复。领台家事。尤为不幸。昨得大监与右台联名劄本。仰见大监正官治慎治狱之盛意。但言之后时。以致不槩于 上心。然此大事也。恐大监不可一言而已。 上既不听。则宜以进退争之。俾 上无复有轻视大臣之意如何。百官有司。各有所掌。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3H 页
若侵官夺识。惨毒行于民。则此何异掖庭秘狱黄门北寺之事也。窃恐缙绅之祸。从此始矣。不于今日防其渐。则后虽悔之。亦无及矣。
答闵生(溵)
得问字已有日。而恨病惫未之谢也。然读来书。又令人怃然久之。吾儒学术。自有规模。圣贤方册。可师可法。玩而乐之。自有终吾身而不厌者。今贤求之此者未久。而乃更向别处走作。近不经之书。乐非圣之言。至谓吾儒之论皆出于此。驰心于姑射之山。四海之外。翩翩有遗世绝人之意。一何言之无脊。而志气之无凭也。周是南楚之人。楚人轻儇浮薄。飘荡恣睢。不知悦周公,仲尼之道。其土性然也。周亦不能免其气习。故其为文。亦象之。有狂肆之心。诞慢之气。谬悠无伦之谈而无庄重谨厚敬畏之志。盖特一文人之口习也。寻常读未半篇。辄生厌倦。见世之好之者。必缁于涅而中其毒。甚者至有狂易丧性之患。有时对人。说及南华文字。必举此而论之。相与为戒。不意贤者之言。又至于此也。千万愿断去此念。更取小学大学孔孟,程周之书而读之。反躬实践。孜孜逊志。务以蹈乎平实中正之域。使志气充理义明。而无为淫辞邪
答闵生(溵)
得问字已有日。而恨病惫未之谢也。然读来书。又令人怃然久之。吾儒学术。自有规模。圣贤方册。可师可法。玩而乐之。自有终吾身而不厌者。今贤求之此者未久。而乃更向别处走作。近不经之书。乐非圣之言。至谓吾儒之论皆出于此。驰心于姑射之山。四海之外。翩翩有遗世绝人之意。一何言之无脊。而志气之无凭也。周是南楚之人。楚人轻儇浮薄。飘荡恣睢。不知悦周公,仲尼之道。其土性然也。周亦不能免其气习。故其为文。亦象之。有狂肆之心。诞慢之气。谬悠无伦之谈而无庄重谨厚敬畏之志。盖特一文人之口习也。寻常读未半篇。辄生厌倦。见世之好之者。必缁于涅而中其毒。甚者至有狂易丧性之患。有时对人。说及南华文字。必举此而论之。相与为戒。不意贤者之言。又至于此也。千万愿断去此念。更取小学大学孔孟,程周之书而读之。反躬实践。孜孜逊志。务以蹈乎平实中正之域。使志气充理义明。而无为淫辞邪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3L 页
说之所惑。是望也。服制之说。王朝之礼。自与家人之制不同。此礼经之明文。我朝之国典。盖尊无二上。天无二日之义。固天下之大经也。以王朝而行家人之礼。屈至尊而侪匹庶。岂所以明天秩而叙彝伦乎。向日 上教所谓大王大妃之于 显宗大王。虽有祖孙之别。既处至尊之位。则礼当服斩衰三年者。乃至当之义。真至之理。虽圣人复起。有不可易者也。今之论者乃以一时未究之论。半上落下。茅缠纸裹之说。废王朝之大经。弃祖宗之懿典。以千乘之尊。自偪于下制。而强君上而从之。方且相诬以国制。欲自别于贬损。不知卒陷于诖误朝廷坏乱人心之归。此实世道之深忧也。今贤者亦听莹于其说。何也。闵慎之代父。近于无父。 王家之服期。近于无君。此向日诸人之所以得罪于名教者。而及今经礼未尽正。邪说未尽熄。人心未尽服。此鑴之所惧而不得已于言者也。使孟子而处此世。必且以正人心息邪说自任。而不得避好辩之嫌耳。岂贤者未之察乎。承问之及。敢此申申。幸吾贤无以为老夫自辨之言而忽弃之。更加思索研穷。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亦进学之道也。读史说。得之偬扰中。未及寓目。来简亦不在此。俟他日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4H 页
复。 国祥。欲入城。然过祥后即复出。岂得相面耶。病倦倩草。不宣。
与李夏卿(夏镇)
西行日至。原湿有怀。岂不欲就别。而病惫摧落。百念俱灰。虽欲彊意起动。亦不能得。抑今日使事。实国家安危荣辱之所在。此而必行或行而得请。则不徒使吾君取笑侮于天下。将又令我 先王永永蒙耻辱于万代之后也。举朝诸公。无一人为文孙孺子谋者。乃奉命诸公若台监者。宜不可无一言也。窃又闻台监不欲空手以行。请收取各司赂物以去。此果然乎哉。此殆夏卿未之深思。而有此率易之言。区区相爱之心。不能无慨然于中。而终夕不得。所望。夏卿为之三思而改图之。如唐宗之既发册而停使。则岂非今日 君臣上下电迅风速之一大盛举乎。病蛰呻吟之馀。既有所怀。不敢不自尽。
与李相如(汝愚)
出之日。中酒不得还。隔宿归来。则兄驾已旋矣。怅惘难禁。况闻以丧患催鞭。尤用惊叹。不审起居何如。积岁相阻。离思盈腔倘更许再枉。庶释此嫪恋之怀。不宣。
与李相如
自老兄之东。邈无信耗。每不胜东望驰情。鑴顷往返骊丘。而左边蹇僻之症。行后益甚。方闭户呻吟。恐遂半成身人。意外除 命。令人惶愧失所。奈何奈何。
与李夏卿(夏镇)
西行日至。原湿有怀。岂不欲就别。而病惫摧落。百念俱灰。虽欲彊意起动。亦不能得。抑今日使事。实国家安危荣辱之所在。此而必行或行而得请。则不徒使吾君取笑侮于天下。将又令我 先王永永蒙耻辱于万代之后也。举朝诸公。无一人为文孙孺子谋者。乃奉命诸公若台监者。宜不可无一言也。窃又闻台监不欲空手以行。请收取各司赂物以去。此果然乎哉。此殆夏卿未之深思。而有此率易之言。区区相爱之心。不能无慨然于中。而终夕不得。所望。夏卿为之三思而改图之。如唐宗之既发册而停使。则岂非今日 君臣上下电迅风速之一大盛举乎。病蛰呻吟之馀。既有所怀。不敢不自尽。
与李相如(汝愚)
出之日。中酒不得还。隔宿归来。则兄驾已旋矣。怅惘难禁。况闻以丧患催鞭。尤用惊叹。不审起居何如。积岁相阻。离思盈腔倘更许再枉。庶释此嫪恋之怀。不宣。
与李相如
自老兄之东。邈无信耗。每不胜东望驰情。鑴顷往返骊丘。而左边蹇僻之症。行后益甚。方闭户呻吟。恐遂半成身人。意外除 命。令人惶愧失所。奈何奈何。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4L 页
答李文若(沃)
再昨。承拜 令问。苦奔忙未复。甚叹。观人衰病日增。担荷日加。诚不知措躬之所。示喻缕缕。仰覵忠诲之盛意。邂逅出世。叨冒至此。岂无呼助之心哉。而冰丈去而不返。韩郑诸友。招之不至。今日之势。正如奉漏沃焦。虽被发缨冠而赴之。犹恐有不及者。诸君子乃施施旋旋。作平居揖让辞逊之容。而无急难爱助之心。亦独何哉。无乃朝廷所以招之者。犹未尽其礼欤。是为愧惧。昨日 筵席请祖然特谕。基仲别叙。 上皆允之。但不知祖然能回遐心。而韩郑诸人。果皆翻然否。幸文若以勉我者。更勉诸公。是望耳。纷忙此甚。偷隙草此。万不究。
答泰叔(克亨)
病暑呻唫。气郁不伸。得此盛问。如濯清风也。况审迩间起居有相。尤慰驰情。鑴不死。创日才过。益不耐含恤。比以妄言。出入人口中。吞吐未已。虽平日相知。莫
再昨。承拜 令问。苦奔忙未复。甚叹。观人衰病日增。担荷日加。诚不知措躬之所。示喻缕缕。仰覵忠诲之盛意。邂逅出世。叨冒至此。岂无呼助之心哉。而冰丈去而不返。韩郑诸友。招之不至。今日之势。正如奉漏沃焦。虽被发缨冠而赴之。犹恐有不及者。诸君子乃施施旋旋。作平居揖让辞逊之容。而无急难爱助之心。亦独何哉。无乃朝廷所以招之者。犹未尽其礼欤。是为愧惧。昨日 筵席请祖然特谕。基仲别叙。 上皆允之。但不知祖然能回遐心。而韩郑诸人。果皆翻然否。幸文若以勉我者。更勉诸公。是望耳。纷忙此甚。偷隙草此。万不究。
答泰叔(克亨)
病暑呻唫。气郁不伸。得此盛问。如濯清风也。况审迩间起居有相。尤慰驰情。鑴不死。创日才过。益不耐含恤。比以妄言。出入人口中。吞吐未已。虽平日相知。莫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5H 页
不以矛戟相向。至有曰意憯于海尹。曰为衮贞之嗃矢。盖举世滔滔也。而兄言与之莫逆。此固宜被收司连坐之律也。宁不发一笑也。抑晦翁所谓一番拍试。拣汰伪冒。所补非细。但吾道不绝如线。是可忧也者。不幸而近之矣。兴周差有脊梁。而不甚俯仰。已被叛师之名。周至发于台席。曳祛游谈者。纳忠不已。非我无事。诚未知事之所终极。今日世道。果如何也。孰非天哉。只得付之悠悠者耳。老兄言收议不尽言。人亦固疑之。然鑴之意。贱臣有不敢卒当盛礼者。况 君上之问。亦只因大臣之请。循例泛询而已。下臣又岂敢遽为飏言极论。自失语默之节。以犯僭沐之诛哉。抑若此又无乃近于汲汲然求伸己见者耶。此区区所以震怖却走。欲默还吐而犹未索言者也。当初所见如此。未知于义果如何也。幸老兄更思而回教之如何。周兴,大受诸人。犹以此为当之不辞。与平日自处。判作两人斥之。人之所见不同如此。可笑。有答就小简漫录去。幸无惜细复。以为取舍地。是望。就规之被困。景明不得辞其责。其间会友之脱易。又有甚焉者。他日长者闻之。亦必为罪当笞耳。今日他人不足言。如武仲,吉甫诸公。其劻勷狼狈。尤有非平昔之所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5L 页
期者。其在英,明,泰。又可想也。斯岂非关于运气者耶。彼皆以助尹杀我为言。乃护我则亦曰。好胜出位。失身招灾。未知自老兄观之。以为如何。就规闻人以渠为洗面客。谓关于廉耻。不过我已数月。此又如何。(大受书。谓景明言元子中谓就不静于鑴。为洗面客。如某某之洗尤面云。此言。言与元会云云。追闻盖幻妄也。)独张叔涵,慎仲任数人。犹若东海逐臭。夫真所谓彼之愚。有甚于我者也。世间事一一言之。有不可胜噱者。恐拗得腰脊耳。抑造物好剧。安知自此更弄得出多少事耶。是为可忧。市朝胶扰。当世之大人君子。至此无不失其本心。古人其已知之矣。家孟才出衿阳。教意当致之。千万不欲言。惟默会之。
答金泰叔
前月两度书。皆承悉。又承今月书奉读。慰浣。不孝不死。才已蔂掩于广山。而湍山拾骨之日。更见水渍之变。罪积延祸。一至于此。而天不祝予。宁非毒耶。还归病作。弥月不苏。岂天始许我一死乎。事既了。可归骨于山下。而穷鬼相逼。絷人如牢。又将奈何。方与诸人谋就小寓于山间。未知果能如计否。得不死。秋来随老兄枚屦于光山母岳之间。未死之愿也。春台入城。无缘得其消息。但比闻入泮聚学子。读心经课日。尤
答金泰叔
前月两度书。皆承悉。又承今月书奉读。慰浣。不孝不死。才已蔂掩于广山。而湍山拾骨之日。更见水渍之变。罪积延祸。一至于此。而天不祝予。宁非毒耶。还归病作。弥月不苏。岂天始许我一死乎。事既了。可归骨于山下。而穷鬼相逼。絷人如牢。又将奈何。方与诸人谋就小寓于山间。未知果能如计否。得不死。秋来随老兄枚屦于光山母岳之间。未死之愿也。春台入城。无缘得其消息。但比闻入泮聚学子。读心经课日。尤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6H 页
有疏请还 穆祖为第一室。 太祖序昭穆。 仁,明两庙各为一代云云。且闻其与人书云。魁猾未除不得进。祸毒不死。遂防贤路。可叹亦可笑也。叔涵今日得渠。实为吾党有人。彼其无求于世。亦是高于世。一着如吉甫。和,养辈。失其故步。殆亦不能透得此关。而然抑天时则然。恐皆为鬼神所使耶。谓将柰何。老兄忧爱涵太过。故有是言也。相对当诘以兄言。思令方寓广之远。希川穷饿已甚。岂老兄尚无问耶。其遭世故处交友之变。犹蔼然有君子之意。殆所谓乱世思君子不改其度也。前后惠赙。拜承感戢。且愧勤念过优。亦无乃仰累安邑耶。窆事。白地赤手。凡百无措。实赖金忠义兄弟诸人相救助致力。以克襄事。感意何可言也。成时应兄弟。今日火色。不废相随。方与共谋诛茅者。此友也。向来诸君子。堪有愧色矣。其奉老穷居。实有人不堪其忧者。而无怨悔之色。敢告老兄知之。前去洞规孝经纂言等语诸篇。望早以一本见付。且示评批。其中纂言云者。久不见。尤欲速得之。此中有小事。得数篇空册。是幸。
答郑伯虞(东益)
恋中手字。足作千里面目。慰如何也。病状日觉衰惫。
答郑伯虞(东益)
恋中手字。足作千里面目。慰如何也。病状日觉衰惫。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6L 页
而乍进乍退。蹩躠风尘中。羞向相爱道也。南方风土。不比汉洛。奉板舆专城养。岂非一时荣喜。而亦恐非颐亲慎疾可久之道。想兄亦已寘念及此。
答李幼能
承示缕缕。仰荷忠告之谊。此实古人胥教诲之道。非吾幼能。何以得此于人。幸甚幸甚。此事当大丧初。鑴承两宋之问。果有云云。及许正有疏。仆与许正相厚也。有往复辨论之事。及尹疏横作之后。则令人心惊骨寒。虽欲自悔其言而不可得。然念尹疏虽悖。两宋定礼亦以违于大经。不可昭示于来世。鑴实慨然于斯。其既言之于许正。而不尽其说于两宋诸公可乎。奈两宋皆已出城。不得不致书于李令。以道鄙意。诚欲其克己反正。不受谗人之罔极。且以尽吾心焉尔。夫岂欲必其说之行也。又岂欲为谗人之嚆矢。以自取溢世之谤乎。事之当为。不能以人言而行止。此实鑴之本心。而来书所谓平生病痛众谤之祟也。谓将奈何奈何。暨元相有劄而礼郎临门。则鑴自念鑴之无状。既不敢出身事 主。以至今日。为市井阛阓之流。答朋友所问。与相知论辨可也。其敢偃然当朝廷询礼之盛举。而飏言倡论。以犯出位之戒。且以趋公
答李幼能
承示缕缕。仰荷忠告之谊。此实古人胥教诲之道。非吾幼能。何以得此于人。幸甚幸甚。此事当大丧初。鑴承两宋之问。果有云云。及许正有疏。仆与许正相厚也。有往复辨论之事。及尹疏横作之后。则令人心惊骨寒。虽欲自悔其言而不可得。然念尹疏虽悖。两宋定礼亦以违于大经。不可昭示于来世。鑴实慨然于斯。其既言之于许正。而不尽其说于两宋诸公可乎。奈两宋皆已出城。不得不致书于李令。以道鄙意。诚欲其克己反正。不受谗人之罔极。且以尽吾心焉尔。夫岂欲必其说之行也。又岂欲为谗人之嚆矢。以自取溢世之谤乎。事之当为。不能以人言而行止。此实鑴之本心。而来书所谓平生病痛众谤之祟也。谓将奈何奈何。暨元相有劄而礼郎临门。则鑴自念鑴之无状。既不敢出身事 主。以至今日。为市井阛阓之流。答朋友所问。与相知论辨可也。其敢偃然当朝廷询礼之盛举。而飏言倡论。以犯出位之戒。且以趋公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7H 页
相之须乎。然古人有言曰。君大夫问而告者有矣。鑴实仰古训而怵惕于此是以不敢不略见区区以达臣忱而已。君上之问。而自谅鄙贱不能悉心披对。此实鑴蔽拙之咎也。敢不受以为罪。执事之责之。殆是也。事之首末。不过如此。不料起高明之疑乃至于此也。高明之疑。终始如此。则鑴不敢复通记府之问。以浼于门下悠悠之谈。鑴虽罢劣。亦不敢哓哓自辨以愧执事矣。如何如何。
追云。欲知论礼本意。鑴所答许正书与李令书。人或传之云。可取而见之也。
答尹玄通(深)
问。三年之服未阕。破殡出柩。有同启殡。当有免散垂绖带之节。而丧主既练无首绖。服色何以为之。出柩之后。设奠上食当如初丧时。灵寝亦当设否。而在家几筵上食。并行之耶。抑改葬间辍之否。
下询事。鑴于昔年遭忧时。身经此事。率意有所处。玆敢仰陈。三年服未阕。只因所服。亦不敢散垂。出柩之后。上奠而不上食。在家几筵。依常时上食。盖既服重。不可更制缌服。神主既在堂。则不可更用在殡之礼于郊野故也。
追云。欲知论礼本意。鑴所答许正书与李令书。人或传之云。可取而见之也。
答尹玄通(深)
问。三年之服未阕。破殡出柩。有同启殡。当有免散垂绖带之节。而丧主既练无首绖。服色何以为之。出柩之后。设奠上食当如初丧时。灵寝亦当设否。而在家几筵上食。并行之耶。抑改葬间辍之否。
下询事。鑴于昔年遭忧时。身经此事。率意有所处。玆敢仰陈。三年服未阕。只因所服。亦不敢散垂。出柩之后。上奠而不上食。在家几筵。依常时上食。盖既服重。不可更制缌服。神主既在堂。则不可更用在殡之礼于郊野故也。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7L 页
答金君望
问。 国恤山陵前。朝家虽无禁葬之令。士夫家先葬。于分义有不敢耶。圻内与远方。亦或有间耶。此间士夫家。以朝家无禁葬之令。或有营窆者。而 山陵前并废大小祀典。既有定令。则不可不祭而葬。未知如何。
私家葬礼。既行于 国葬之前。则虞祔卒哭。皆丧祭也有不可废。恐当只用一献。以致不敢成祭之意。似可。但此无经据。又未见先贤定说。未知果如何。
退陶集中。有 国恤葬前忌祀以素馔略设之论。然则遭丧之家。朝夕上食及朔望。亦不用鱼肉耶。或云生人之葬前食肉乃权宜。苟且之事。不可以非礼事神。二说未知如何。 山陵前先葬。则葬时祭祀。亦不用鱼肉耶。用之而或减其器品耶。
丧礼备要。有孝子身死。则葬前祭祀。不用鱼肉之文。然则庶母葬前祭祀。以素馔设行耶。葬后当用鱼肉。则自虞为始耶。自卒哭为始耶。
祭用素馔之说。先儒固有之。寻常不晓其义。窃以为幽明既异矣。素食乃生人之所以哀死者。恐非可以是而施于死者。况膻香苾芬。孝子之所以歆神也。恐
问。 国恤山陵前。朝家虽无禁葬之令。士夫家先葬。于分义有不敢耶。圻内与远方。亦或有间耶。此间士夫家。以朝家无禁葬之令。或有营窆者。而 山陵前并废大小祀典。既有定令。则不可不祭而葬。未知如何。
私家葬礼。既行于 国葬之前。则虞祔卒哭。皆丧祭也有不可废。恐当只用一献。以致不敢成祭之意。似可。但此无经据。又未见先贤定说。未知果如何。
退陶集中。有 国恤葬前忌祀以素馔略设之论。然则遭丧之家。朝夕上食及朔望。亦不用鱼肉耶。或云生人之葬前食肉乃权宜。苟且之事。不可以非礼事神。二说未知如何。 山陵前先葬。则葬时祭祀。亦不用鱼肉耶。用之而或减其器品耶。
丧礼备要。有孝子身死。则葬前祭祀。不用鱼肉之文。然则庶母葬前祭祀。以素馔设行耶。葬后当用鱼肉。则自虞为始耶。自卒哭为始耶。
祭用素馔之说。先儒固有之。寻常不晓其义。窃以为幽明既异矣。素食乃生人之所以哀死者。恐非可以是而施于死者。况膻香苾芬。孝子之所以歆神也。恐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8H 页
不容遽废。下数条。皆以此意推之如何。
答金刚仲
问。今此 国恤之后。有民间祀事禁断之令。因此有此中议论。虽如练祥二祭。不可行于 因山之前。俟 国葬毕后。卜日以行阕服云。未知是说如何。倘如或者之论。初期讳日之祀。其亦废之。以俟后日之卜行耶。或者之说。如非礼。而祀事行于讳日。则变除之节。亦从而行之不害耶。且如罪弟。是日阕服。非如仍服练衰之比也。当阕私服服 国服。不知何以则不背于礼经。不违于国制而得其中耶。
礼经。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君服除而后行二祭之说。有官者只得依此行之。若无官者。当依常礼。然今 国葬前。有禁大小祀之令。且凶服中行吉祀。亦恐非礼意。窃以为初期之日行祭只一献。且除私服。以替 国服。俟 国葬卒哭之后。更卜日行小祥之祭。以仿礼经三年后行二祭之意。似好。然此非有礼经成文。先儒定论。只是以意言之。惟在博询参酌之耳。丧服虽除。且留其服。以俟行练祭而后去之。亦似可矣。
答金刚仲
问。向在三山时。则虽持心制。如有吊者。与佥兄同出受吊。其仪如礼。今者既离灵筵。在此哭泣拜宾之节。其或有变于在彼时耶。若有变处。其礼当如何而合于情文耶。
心制受吊。于古无见然若丧后未见之亲戚及情厚为吊而来者。何可不哭。但不须成吊礼耳。且若在长者之侧。则亦有不敢哭泣者。若欲哭则出他处行之可矣。饮食居处之节。亦宜有不敢自同平人者。惟在弟酌量之。遵夫子宁戚无易之训。如何。
答赵敬之(嗣基)
第一疏。令人刮目。读来若见古人于今日。但其中所引宋之小说所谓齐斩者。宋既无中生有。以眩于世。而兄乃误引而不之下破。其所谓国制者。亦与我朝五礼仪相左。而为今日朝廷之所共迷。以误 上听者。兄于此亦不能下顶门一针。以开一世之惑。此为可欠耳。前日闻令求见鄙家藏小记。曾令儿辈搜出而儿辈不能以致如此。亦可愧也。然兄所谓 睿仁两庙。亦被其时用事者贬损云者。可谓发人之所未发。而必有以槩 上心。可一快。近谋移寓下江。以谋
答金刚仲
问。今此 国恤之后。有民间祀事禁断之令。因此有此中议论。虽如练祥二祭。不可行于 因山之前。俟 国葬毕后。卜日以行阕服云。未知是说如何。倘如或者之论。初期讳日之祀。其亦废之。以俟后日之卜行耶。或者之说。如非礼。而祀事行于讳日。则变除之节。亦从而行之不害耶。且如罪弟。是日阕服。非如仍服练衰之比也。当阕私服服 国服。不知何以则不背于礼经。不违于国制而得其中耶。
礼经。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君服除而后行二祭之说。有官者只得依此行之。若无官者。当依常礼。然今 国葬前。有禁大小祀之令。且凶服中行吉祀。亦恐非礼意。窃以为初期之日行祭只一献。且除私服。以替 国服。俟 国葬卒哭之后。更卜日行小祥之祭。以仿礼经三年后行二祭之意。似好。然此非有礼经成文。先儒定论。只是以意言之。惟在博询参酌之耳。丧服虽除。且留其服。以俟行练祭而后去之。亦似可矣。
答金刚仲
问。向在三山时。则虽持心制。如有吊者。与佥兄同出受吊。其仪如礼。今者既离灵筵。在此哭泣拜宾之节。其或有变于在彼时耶。若有变处。其礼当如何而合于情文耶。
心制受吊。于古无见然若丧后未见之亲戚及情厚为吊而来者。何可不哭。但不须成吊礼耳。且若在长者之侧。则亦有不敢哭泣者。若欲哭则出他处行之可矣。饮食居处之节。亦宜有不敢自同平人者。惟在弟酌量之。遵夫子宁戚无易之训。如何。
答赵敬之(嗣基)
第一疏。令人刮目。读来若见古人于今日。但其中所引宋之小说所谓齐斩者。宋既无中生有。以眩于世。而兄乃误引而不之下破。其所谓国制者。亦与我朝五礼仪相左。而为今日朝廷之所共迷。以误 上听者。兄于此亦不能下顶门一针。以开一世之惑。此为可欠耳。前日闻令求见鄙家藏小记。曾令儿辈搜出而儿辈不能以致如此。亦可愧也。然兄所谓 睿仁两庙。亦被其时用事者贬损云者。可谓发人之所未发。而必有以槩 上心。可一快。近谋移寓下江。以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9H 页
过冬。或有逢迎之便。是企。
答李夏瑞(玄锡)
问。国恤卒哭前废祭。固也。至于忌祀。则先贤有设素单献之云。此则无论有官无官。可以通行耶。
国恤卒哭前可废。谓时祀节荐墓祭耳。至于忌祀。则古人所谓丧馀之祭也。况单献不成祭。尤恐无妨。设素恐太拘。
答李子仁(寿庆)
昨闻清风府院君卒逝。而贱疾愁怯。未得赴 阙庭起居之班。方此陈章俟罪。示喻谨悉。绝岛围篱。恐非朝廷当初斟酌用中之意。向日 圣教所谓念 先王礼遇之意。而特用宽大之典者。实皋陶帝德罔愆之谓也。今何容更议。至于告 庙一款。有事则告。自与讨逆之例不同。似不可不行。而但今日服制。必须齐斩之制。无一毫未尽之憾。然后乃可行此耳。如何。会哭事。虽无经据。而既出五礼仪。则恐不可遽为说破。在吾贤今日。尤不容轻易发口。岂未之思乎。
答金生(滉)
问。有人丧父未旬。又丧母。疑于母服之节。盖丧服疏。有曰父卒三年之内母卒。则仍服期。要父服除
答李夏瑞(玄锡)
问。国恤卒哭前废祭。固也。至于忌祀。则先贤有设素单献之云。此则无论有官无官。可以通行耶。
国恤卒哭前可废。谓时祀节荐墓祭耳。至于忌祀。则古人所谓丧馀之祭也。况单献不成祭。尤恐无妨。设素恐太拘。
答李子仁(寿庆)
昨闻清风府院君卒逝。而贱疾愁怯。未得赴 阙庭起居之班。方此陈章俟罪。示喻谨悉。绝岛围篱。恐非朝廷当初斟酌用中之意。向日 圣教所谓念 先王礼遇之意。而特用宽大之典者。实皋陶帝德罔愆之谓也。今何容更议。至于告 庙一款。有事则告。自与讨逆之例不同。似不可不行。而但今日服制。必须齐斩之制。无一毫未尽之憾。然后乃可行此耳。如何。会哭事。虽无经据。而既出五礼仪。则恐不可遽为说破。在吾贤今日。尤不容轻易发口。岂未之思乎。
答金生(滉)
问。有人丧父未旬。又丧母。疑于母服之节。盖丧服疏。有曰父卒三年之内母卒。则仍服期。要父服除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9L 页
而母死。乃得申三年云。大抵三年内。不忍死其父之意。而沙溪以为疏说虽如此。而揆之情礼。终有所未安。若父未殡而母死。未忍变在。犹可以服祖周之说推之而服母期。如父丧将竟而又值母丧。亦以父丧三年内而仍服期。果合于情礼乎云。未知此论如何。若以此推之。疏说恐不能无疑。而父丧将竟而又值母丧者。则服母三年无疑。而若父已殡而遭母丧者。何以处之。虽以服祖周之义观之。父若已殡。则服祖重可知。若父未殡而母卒者。则犹可以服期。今父已殡而母死。恐当为服母三年。如此而后庶几得从厚之道。未知以为如何。且沙溪所谓犹可之犹字。盖有深意。父虽未殡。亦可以服三年之意也。鄙意正如此。而况已殡乎。然此则沙溪之意虽如此。而自有贺议。亦何敢容喙于其间乎。且以下杜说观之。则服母三年无疑矣。如何。
父卒三年之内母卒则服期。此本孔颖达因仪礼三年条父卒则为母之文而生说者也。其说曰云则者。欲见父卒三年之内母卒仍服期。愚尝谓经文则字。盖言父在为母期。父卒然后乃为母三年也。殊未见
父卒三年之内母卒则服期。此本孔颖达因仪礼三年条父卒则为母之文而生说者也。其说曰云则者。欲见父卒三年之内母卒仍服期。愚尝谓经文则字。盖言父在为母期。父卒然后乃为母三年也。殊未见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0H 页
三年内仍服期之义。未知孔氏缘何生此经外之说也。古人所谓事死如生。事亡如事存者。盖孝子之心有所不忍云耳。死生。人道之大变。齐斩之服。人子送死之大节。古人固有以义处之者矣。岂得依违于此而行圣人所不言之礼也。孔氏之说。恐终不可从也。沙溪所谓情礼未安。君所谓犹字有意者。皆契鄙意。贺氏所谓父卒未殡服周之说。亦恐非古人所谓父卒为祖后者服斩之意也。
母未殡而父卒。则亦当母服期耶。
母未殡而父卒服母期之说。亦同右意。
丧中死者袭敛。何以为之。
丧中袭敛之说。恐当从沙溪孝服置灵座鄙意欲以葬后为节。此衰麻餰粥等事。皆生人之所以哀死。岂可以是而施于死者也。若一一如生时。则无乃近于之死而致生之者也。
未葬前用素馔。如何。
未葬用素馔。其意固善。然恐有妨于人子苾芬享神之意。若曰必如生时。则当用餰粥。素馔亦不可用矣。如何如何。
偕丧者同设几筵与否。郑氏以为虽合葬同时。在
母未殡而父卒。则亦当母服期耶。
母未殡而父卒服母期之说。亦同右意。
丧中死者袭敛。何以为之。
丧中袭敛之说。恐当从沙溪孝服置灵座鄙意欲以葬后为节。此衰麻餰粥等事。皆生人之所以哀死。岂可以是而施于死者也。若一一如生时。则无乃近于之死而致生之者也。
未葬前用素馔。如何。
未葬用素馔。其意固善。然恐有妨于人子苾芬享神之意。若曰必如生时。则当用餰粥。素馔亦不可用矣。如何如何。
偕丧者同设几筵与否。郑氏以为虽合葬同时。在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0L 页
殡皆异几。体实不同。祭于庙同几。精气合。以此观之。异几无疑。而仍念昔年我先人尝问此礼于潜冶先生。而先人之意。以为当别设几筵。奠时各制其服。奠毕反斩。而至父之期。变为练服。则常服齐衰。而至母之期。又还父之练。若同设几筵。则馈奠虽可便。虞卒哭练祥等礼变服变之节。终不得两全云云。答曰。家礼云。考妣同龛。祠堂尚然。况三年内事死如生之礼。岂可不同设几筵乎。虞卒哭练祥之祭。则依家礼忌祭例行之可也。又曰。灵座灵床。必当各设二位云云。又曰。衣服之制。斩衰为重。齐衰为轻。于斩月朔。似当服齐服。齐衰哭于妣灵座前而考妣二位。同在一室。则压尊于考。不敢以轻服入其室。但于练祭之祭。奉妣位出就他所。以齐衰行祭可也。斩衰虽练后。恐不可以母服奉父之几筵。若丧人私室常处。则母服未练之前。先去首绖。似未安。当以齐衰常处。而待齐衰既练之后。又还斩衰云云。虽以此一段观之。可见其服母三年矣。又曰。父之大祥先过。则父先入祠堂。母之大祥先过。则母不可先入。且出避灵座。亦似未安。与考同在灵床。并待事生之礼。待祥同入。恐为从厚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1H 页
之道云云。未知二说得失如何。若以潜冶所论观之。郑设犹不得为正论耶。
偕丧设几筵。郑氏之说。恐不可易。变受之节。先尊丈所论。又为详尽。恐只当依此行之。
问。传。卑可以两施。而尊者不可贰。疏。斩衰受服之时。遭齐衰初丧。男子所轻者腰。得着齐衰腰带。而兼包斩衰之带。妇人轻首。得齐衰首绖。而包斩衰之绖云。男子兼带。似或便好。而妇人两绖。恐骇俗见。未知如何。且杜元凯云。父已葬而母卒。则服母服。至虞讫服父之服。既练则服母之服。父丧可除。则服父之服以除之讫。服母之服云。此说似可。而若父服练后则仍服母服。而至父丧可除。则又还父服。未知于礼如何。鄙意则恐不如潜冶所谓齐衰练后又还斩衰之为愈也。如何。虽然。此言。已葬若葬窆练祥同在一时。则未知何以得正耶。
受服之礼。当从礼经。男子妇人。恐无异。杜元凯之说。所论得之。葬窆练祥同时。则似当仿礼经并有丧之例而酌行之。
丧人于葬前。不当盥栉。而若亲自执事。则似不可以垢面污手。举执馈奠。
偕丧设几筵。郑氏之说。恐不可易。变受之节。先尊丈所论。又为详尽。恐只当依此行之。
问。传。卑可以两施。而尊者不可贰。疏。斩衰受服之时。遭齐衰初丧。男子所轻者腰。得着齐衰腰带。而兼包斩衰之带。妇人轻首。得齐衰首绖。而包斩衰之绖云。男子兼带。似或便好。而妇人两绖。恐骇俗见。未知如何。且杜元凯云。父已葬而母卒。则服母服。至虞讫服父之服。既练则服母之服。父丧可除。则服父之服以除之讫。服母之服云。此说似可。而若父服练后则仍服母服。而至父丧可除。则又还父服。未知于礼如何。鄙意则恐不如潜冶所谓齐衰练后又还斩衰之为愈也。如何。虽然。此言。已葬若葬窆练祥同在一时。则未知何以得正耶。
受服之礼。当从礼经。男子妇人。恐无异。杜元凯之说。所论得之。葬窆练祥同时。则似当仿礼经并有丧之例而酌行之。
丧人于葬前。不当盥栉。而若亲自执事。则似不可以垢面污手。举执馈奠。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1L 页
丧人亲自执事。则似不可无盥栉以奉几筵。
世人于丧中。造着布网巾者。亦多有之。而或葬后或祥后。未知何时当着。
布网巾。于礼无之。似不必为之。
今俗。自初丧至葬前。悬灯于殡宫以彻霄(一作宵)。沙溪以为据礼。自袭至大敛。自启至发引。只于行事处。为燎以照。厥明灭之。殡宫长灯。恐非礼。此说如何。
殡灯彻夜。似出佛家长灯之俗。何必遵行。
或问于沙溪曰。偕丧同日葬者。在道虽当父先母后。至下棺则先母柩。可不违于圣贤制礼之意耶。答曰。来示得之。未知下棺先母。其意何居。抑无乃先轻后重之意耶。
下棺先母。盖用先轻后重之意。
侄子女三岁失其怙。为其叔父养育者。则似当心丧而报其恩义。未知如何。且沙溪以为量恩义心丧可也。此亦如何。人或言母在与父母俱没者异。且引张子所谓无母不养于嫂。更何处可养之句。而不必心丧云。若如或者之说。则是无教育之义矣。张子说。谓其加等而非谓其心丧耳。若心丧则张子亦未尝非之。而以为得礼。则(说见下)又何不可。
世人于丧中。造着布网巾者。亦多有之。而或葬后或祥后。未知何时当着。
布网巾。于礼无之。似不必为之。
今俗。自初丧至葬前。悬灯于殡宫以彻霄(一作宵)。沙溪以为据礼。自袭至大敛。自启至发引。只于行事处。为燎以照。厥明灭之。殡宫长灯。恐非礼。此说如何。
殡灯彻夜。似出佛家长灯之俗。何必遵行。
或问于沙溪曰。偕丧同日葬者。在道虽当父先母后。至下棺则先母柩。可不违于圣贤制礼之意耶。答曰。来示得之。未知下棺先母。其意何居。抑无乃先轻后重之意耶。
下棺先母。盖用先轻后重之意。
侄子女三岁失其怙。为其叔父养育者。则似当心丧而报其恩义。未知如何。且沙溪以为量恩义心丧可也。此亦如何。人或言母在与父母俱没者异。且引张子所谓无母不养于嫂。更何处可养之句。而不必心丧云。若如或者之说。则是无教育之义矣。张子说。谓其加等而非谓其心丧耳。若心丧则张子亦未尝非之。而以为得礼。则(说见下)又何不可。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2H 页
若以收养之义推之。虽路人。既收养为子。则服丧三年。此与今日事微不同。亦可以相照而处之也。然收养则服丧三年。此则服心丧。所谓微不同者在此。而其恩义则恐无异矣。如何。且张子曰。有人小养于嫂。生事之如母死。自处齐衰。人或告其非礼。遂即除之。而惟持心丧。不复应举。人以为得权云。以此观之。心丧则古人亦多行之者。而退之之服嫂加等。已有横渠之定议。今不敢轻议。然由玆以观。虽加等。古人亦有行之。则况于心丧。独不加行之乎。情理所在。不可无报恩之义。鄙见如此。未知如何。邓伯道之侄子。亦有服丧三年之礼。而先儒不以为非。李土亭为其兄心丧三年。而栗谷不以为非。未知如何。
加服。当依礼经加一等之说。而至于心丧。则在量恩义而行之。
侄子年长而未冠者。以心丧断定。则三年内。恐不可加冠于首。而昏礼则尤不可行也。但俱是吉礼。则冠昏无异耶。
冠昏有异。礼有因丧而冠者。养育者之心丧。恐无不可行之理。
加服。当依礼经加一等之说。而至于心丧。则在量恩义而行之。
侄子年长而未冠者。以心丧断定。则三年内。恐不可加冠于首。而昏礼则尤不可行也。但俱是吉礼。则冠昏无异耶。
冠昏有异。礼有因丧而冠者。养育者之心丧。恐无不可行之理。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2L 页
若心丧。则侄女服色。似亦有异。鄙意则当以白色襦玉色裳服之。至其祥日而又服玉色襦蓝色裳。以终三年。盖不欲以华盛之服。加诸身之意也。不审此果合于礼意否乎。
心丧服色。所论似得之。
妇人之服。亲丧外。虽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尝有服制。只以服带。殊似泛然。此果不见礼经。而抑时俗之制乎。
妇人亲丧外。无丧服。只是世俗苟简。不能备礼耳。岂礼也哉。
答柳士元(命天)
别纸所示。谨悉。 太庙题主式及香室祝式。时未得见。久远之板。有难擦改。令示固出于重慎之意。然 太庙是至敬至严之地。若有大段错谬。不足以昭示久远。则不可因循。及此时釐正。似合致敬之道。鄙意如此。未知如何。病势不轻。二品以上会议之时。未得进参是悚。
答都龙宫(慎徵)
南归之后。每庸瞻悬。问书及于此际。仍审下车以来。字履有相。慰不可量。鑴叨冒既久。尤悔日积。方图更
心丧服色。所论似得之。
妇人之服。亲丧外。虽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尝有服制。只以服带。殊似泛然。此果不见礼经。而抑时俗之制乎。
妇人亲丧外。无丧服。只是世俗苟简。不能备礼耳。岂礼也哉。
答柳士元(命天)
别纸所示。谨悉。 太庙题主式及香室祝式。时未得见。久远之板。有难擦改。令示固出于重慎之意。然 太庙是至敬至严之地。若有大段错谬。不足以昭示久远。则不可因循。及此时釐正。似合致敬之道。鄙意如此。未知如何。病势不轻。二品以上会议之时。未得进参是悚。
答都龙宫(慎徵)
南归之后。每庸瞻悬。问书及于此际。仍审下车以来。字履有相。慰不可量。鑴叨冒既久。尤悔日积。方图更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3H 页
出国门而不能得。日夕忧遑。当今粗可致力者。惟守令耳。幸益用抚摩。劝课耕桑。俾武城终有弦歌之闻。是望。
答李述道(纂)
问。家礼朝夕哭奠上食章朝奠注曰。每日晨起。主人以下。皆服其服入就位。尊丈坐哭。卑者立哭。侍者设盥栉之具于灵床侧。奉魂帛。出就灵座。然后朝奠。执事者设蔬果脯盐。祝盥手焚香斟酒。主人以下再拜哭尽哀。以家礼文势观之。且哭且出魂帛。且设奠物。仍行朝奠也。如是则朝夕之哭。与奠似是一项事也。丧礼备要夕奠注。引檀弓曰。朝奠日出。夕奠逮日。然则朝哭于晨。设奠于日出。哭奠之时。既自别矣。夕奠注。引仪礼曰。朝夕之哭。与奠自是两事。而或者认为一项。非是其从丧礼备要。而各行朝夕之哭与奠乎。今世之人。皆于朝夕之哭。仍为设奠者。其错认故耶。
朝夕哭与奠。自是两项事。晨既哭。及日出而奠。似好。
家礼及丧礼备要朝夕上食节。皆有主人以下再拜之文。而今世之人。奠酌人独为再拜。在位诸人。只立哭而已。无拜礼之规。此亦有所据而为者
答李述道(纂)
问。家礼朝夕哭奠上食章朝奠注曰。每日晨起。主人以下。皆服其服入就位。尊丈坐哭。卑者立哭。侍者设盥栉之具于灵床侧。奉魂帛。出就灵座。然后朝奠。执事者设蔬果脯盐。祝盥手焚香斟酒。主人以下再拜哭尽哀。以家礼文势观之。且哭且出魂帛。且设奠物。仍行朝奠也。如是则朝夕之哭。与奠似是一项事也。丧礼备要夕奠注。引檀弓曰。朝奠日出。夕奠逮日。然则朝哭于晨。设奠于日出。哭奠之时。既自别矣。夕奠注。引仪礼曰。朝夕之哭。与奠自是两事。而或者认为一项。非是其从丧礼备要。而各行朝夕之哭与奠乎。今世之人。皆于朝夕之哭。仍为设奠者。其错认故耶。
朝夕哭与奠。自是两项事。晨既哭。及日出而奠。似好。
家礼及丧礼备要朝夕上食节。皆有主人以下再拜之文。而今世之人。奠酌人独为再拜。在位诸人。只立哭而已。无拜礼之规。此亦有所据而为者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3L 页
耶。在位之人再拜。则奠酌人。别为奠酌拜。而与诸人又当为再拜耶。
不拜。古礼也。拜。家礼也。奠酌者拜而馀人不拜。似是参古今之谊。
答李生(玄年)
问。国恤中丧祭。当为卜日退行。则祔庙亦当退行于祥祭设行后耶。
祥祭虽退行。祔庙之事。似不可退。似当于再期日设奠之后。依家礼节目为之耳。
答金生(兑亨)
问。先丧既葬。后丧葬前。丧人亦可躬行先丧朝夕上食耶。初丧丧人。不得躬奠。而先丧上食。使人代行。亦涉未安。若何而可也。
礼无丧人上食朝夕奠躬奠之文。使执事者奠之哭拜。丧人则立哭而已。鄙家曾如此行之。未知于礼意如何也。
初丧则丧人立哭堂下。而葬后则升堂奉奠。俗礼皆然。后丧初丧之人。上食于前丧。亦为升堂奉奠耶。
丧人立哭之位。仪礼则在堂下。妇人则在堂上。今考
不拜。古礼也。拜。家礼也。奠酌者拜而馀人不拜。似是参古今之谊。
答李生(玄年)
问。国恤中丧祭。当为卜日退行。则祔庙亦当退行于祥祭设行后耶。
祥祭虽退行。祔庙之事。似不可退。似当于再期日设奠之后。依家礼节目为之耳。
答金生(兑亨)
问。先丧既葬。后丧葬前。丧人亦可躬行先丧朝夕上食耶。初丧丧人。不得躬奠。而先丧上食。使人代行。亦涉未安。若何而可也。
礼无丧人上食朝夕奠躬奠之文。使执事者奠之哭拜。丧人则立哭而已。鄙家曾如此行之。未知于礼意如何也。
初丧则丧人立哭堂下。而葬后则升堂奉奠。俗礼皆然。后丧初丧之人。上食于前丧。亦为升堂奉奠耶。
丧人立哭之位。仪礼则在堂下。妇人则在堂上。今考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4H 页
家礼。则似皆在堂上。惟在量宜而行之。且古无葬前葬后之别矣。丧人亲奠。于古无之。盖不能梳洗故也。有执事之人。则代奠似可。
国恤中丧人出入。当为 国服。则着平凉子耶。带则布带耶。麻带耶。衣则直领耶。深衣耶。
丧人 国服。似当用布带平凉。麻带则朝服之带也。白笠则似太比平人。直领深衣。则似无异同。然私服深衣之上。着 国服直领。似合古人之宜。盖古者有国服则不敢私服也。
问。墨衰冠带之制。退溪先生以为似不过冠头巾。而带墨衰带之墨。今无可疑。所谓头巾。亦用墨耶。其制同孝巾耶。抑为别制耶。
墨衰。只是宋世时俗之服。于古无之。今不必遵用。
父在母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出继之人。为本生父母。丧练祥禫节次。若何而合礼。
为人后者。为本生父母。无练祥禫之祭。
本生父母小祥后参祭时。当服何服耶。本生父母禫祭时。所后父母之丧未除。则当以何服行禫祭耶。
国恤中丧人出入。当为 国服。则着平凉子耶。带则布带耶。麻带耶。衣则直领耶。深衣耶。
丧人 国服。似当用布带平凉。麻带则朝服之带也。白笠则似太比平人。直领深衣。则似无异同。然私服深衣之上。着 国服直领。似合古人之宜。盖古者有国服则不敢私服也。
问。墨衰冠带之制。退溪先生以为似不过冠头巾。而带墨衰带之墨。今无可疑。所谓头巾。亦用墨耶。其制同孝巾耶。抑为别制耶。
墨衰。只是宋世时俗之服。于古无之。今不必遵用。
父在母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出继之人。为本生父母。丧练祥禫节次。若何而合礼。
为人后者。为本生父母。无练祥禫之祭。
本生父母小祥后参祭时。当服何服耶。本生父母禫祭时。所后父母之丧未除。则当以何服行禫祭耶。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4L 页
本生父母参祭时。似当服所后父母深衣而参祭。
与政院诸人
伏见昨日议礼 判付及今日鄙疏 答批。伏不胜感动泣涕于下。抑 天语下字之际。似有付标禀定者。出纳惟允之地。不可不任此责。谨录鄙见于左。以俟裁处。
判付内。 孝宗以承正统之以字。似当作已然。则 正统则两则字。叠出似当去。然则二字。斩衰三年之文之文二字。当删。三年之科科字。似当作制字。
批答内。不得传望四字。似有误字。 摄诸侯假世子不如溘然等语。似皆当禀改。 雪神人之怒五字内。雪似当作泄。怒似当作愤。 询总之总字。似当作咨。
右所当 禀改处颇多。似当付标请改。而不如令公一人持付标。请 对口禀之尤好耳。如何如何。昨日右相 批中威名之威字。亦未妥。似当并请改定矣。
答梁退叔(暹)
有丧者练祥。似与家庙时事有别。抑有斟酌可行之义乎。
有丧者练祥。似当行之于 国服既除之后。此于礼
与政院诸人
伏见昨日议礼 判付及今日鄙疏 答批。伏不胜感动泣涕于下。抑 天语下字之际。似有付标禀定者。出纳惟允之地。不可不任此责。谨录鄙见于左。以俟裁处。
判付内。 孝宗以承正统之以字。似当作已然。则 正统则两则字。叠出似当去。然则二字。斩衰三年之文之文二字。当删。三年之科科字。似当作制字。
批答内。不得传望四字。似有误字。 摄诸侯假世子不如溘然等语。似皆当禀改。 雪神人之怒五字内。雪似当作泄。怒似当作愤。 询总之总字。似当作咨。
右所当 禀改处颇多。似当付标请改。而不如令公一人持付标。请 对口禀之尤好耳。如何如何。昨日右相 批中威名之威字。亦未妥。似当并请改定矣。
答梁退叔(暹)
有丧者练祥。似与家庙时事有别。抑有斟酌可行之义乎。
有丧者练祥。似当行之于 国服既除之后。此于礼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5H 页
记曾子问。考之可也。
国恤公除前有鱼肉之禁云。丧家上食及殷奠用鱼肉。未知如何。岂有先儒之定论可考乎。
公除前用鱼肉。事无甚害。然曾见旅轩答人书。有用蔬馔之说。未知果如何。
与宗人(衡正)
先祖西京留守府君。寔我宗得姓之祖也。而尚未一举岁事之礼焉。昨岁盖有意会族人讲行。而适遭祸故。因循至此。此不孝之罪也。今秋谋诸城南诸宗矣。而所恨宗丈执事兄弟不在耳。亦不敢不以告也。行事之期。似在月丁亥若开初腊日矣。未承颜范。而辄此仰浼。仰惟惇亲之义。不以为罪。
答沈君涉(橃)
恋中复札。审迩间日寒。哀履支胜。极以为慰。病状姑无甚恙。而眼患弥留。气每不平。此是衰老常态。柰何。别纸孝经说。读之感叹。孤露之怀。更觉悲痛。始举意为此事。非曰知之。只是悼既往之不追。欲以是与后人作戒。以自赎终天之憾尔。今读来书。于我心尤有所戚戚焉。所祈。惟克循立扬之训。充得感发之端。以益究追孝之志。庶几区区说经之意。有裨于同人。不
国恤公除前有鱼肉之禁云。丧家上食及殷奠用鱼肉。未知如何。岂有先儒之定论可考乎。
公除前用鱼肉。事无甚害。然曾见旅轩答人书。有用蔬馔之说。未知果如何。
与宗人(衡正)
先祖西京留守府君。寔我宗得姓之祖也。而尚未一举岁事之礼焉。昨岁盖有意会族人讲行。而适遭祸故。因循至此。此不孝之罪也。今秋谋诸城南诸宗矣。而所恨宗丈执事兄弟不在耳。亦不敢不以告也。行事之期。似在月丁亥若开初腊日矣。未承颜范。而辄此仰浼。仰惟惇亲之义。不以为罪。
答沈君涉(橃)
恋中复札。审迩间日寒。哀履支胜。极以为慰。病状姑无甚恙。而眼患弥留。气每不平。此是衰老常态。柰何。别纸孝经说。读之感叹。孤露之怀。更觉悲痛。始举意为此事。非曰知之。只是悼既往之不追。欲以是与后人作戒。以自赎终天之憾尔。今读来书。于我心尤有所戚戚焉。所祈。惟克循立扬之训。充得感发之端。以益究追孝之志。庶几区区说经之意。有裨于同人。不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5L 页
坠于虚地。岂非幸之大者也。所示敬字之义。其覵精索抑。会见古人说。此有以心之主宰而言者。有只以敬畏恭逊之义而言者。经中敬字。只是敬逊之意。其所谓礼者。亦只以仪章节文而言之。其与唤醒主宰性中四字者。不可混而言之。且仁固为心之全德。敬亦不可谓心德之一体乎。其所谓心德者。即对政礼而言之耳。凡古人文字。各有所指。自有浅深高下之不同。学者当随其意之所在而言之。不可凿而深之。引而高之。况此经枢纽。尤不可以是为言。来示云云。恐求之太深也。更详之如何。
答成时应(景需)
呻吟北窗。气郁不伸。忽读兄警诲。如濯清风也。甚慰甚慰。此间病中发狂病。有此无当之举。既以自笑。又宜为故人之所嗤。然自有此以来。诋谤如山。而吾心却夬如。盖狂疏之性。老而不化。本来伎俩。有终掩不得者。奈何奈何。昔仲尼当鲁季三家之间。有田恒沐浴之请。其不识事势。不晓人情。甚矣。宜季路之谓之迂也。偶念及此。恨不得对兄一噱耳。
答朴士重(万鼎)
辱书缕缕。仰见爱予之意。但引喻过当。期责过重。又
答成时应(景需)
呻吟北窗。气郁不伸。忽读兄警诲。如濯清风也。甚慰甚慰。此间病中发狂病。有此无当之举。既以自笑。又宜为故人之所嗤。然自有此以来。诋谤如山。而吾心却夬如。盖狂疏之性。老而不化。本来伎俩。有终掩不得者。奈何奈何。昔仲尼当鲁季三家之间。有田恒沐浴之请。其不识事势。不晓人情。甚矣。宜季路之谓之迂也。偶念及此。恨不得对兄一噱耳。
答朴士重(万鼎)
辱书缕缕。仰见爱予之意。但引喻过当。期责过重。又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6H 页
令人增愧赧也。方今天下之忧。国家之事。虽使古人之至公血诚粗拳大踢者当之。有不敢容易担荷。况此湔劣衰朽者。又何敢不量己而自处耶。此愚之夙夜筹之而未知所出。虽以今日 恩命之隆。而有不敢辄渝匹夫之所守者也。不知何以处之。可以不得罪于君子之议否。然区区之意。欲于 大葬后。以布衣野服。一趋 天陛之下。陈暴情悃而退。未知此果如何。政院申状。只欲道达此意身。昨缘日暮未得复。今又眼痛甚。倩草只此。
答李达夫
恋中问字暨别纸。读之再三披慰多矣。但审愆和不轻。又令人奉虑病状苦不苏。幸宪职因辞疏得解。稍可自安。而受 恩深厚。无以报效。眠食犹不宁。示喻谨悉。然尝闻格致诚正与修齐治平。内修与外攘。格王与正事。非二事也。故大学修身厚薄之说。首见于经文。朱子以为人道之大。不可以例视仁民爱物之事。祖己之训王。虽曰先格王正厥事。而典祀无厚昵之说。即及于正厥德之下。圣贤之意。亦可见矣。况今日之事。有非缓步徐趋之所可及者乎。而前日区区之所从事者。亦非急此而缓彼也。固欲内外交修也。
答李达夫
恋中问字暨别纸。读之再三披慰多矣。但审愆和不轻。又令人奉虑病状苦不苏。幸宪职因辞疏得解。稍可自安。而受 恩深厚。无以报效。眠食犹不宁。示喻谨悉。然尝闻格致诚正与修齐治平。内修与外攘。格王与正事。非二事也。故大学修身厚薄之说。首见于经文。朱子以为人道之大。不可以例视仁民爱物之事。祖己之训王。虽曰先格王正厥事。而典祀无厚昵之说。即及于正厥德之下。圣贤之意。亦可见矣。况今日之事。有非缓步徐趋之所可及者乎。而前日区区之所从事者。亦非急此而缓彼也。固欲内外交修也。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6L 页
本末兼举也。其不行而退则天也。虽古之至公血诚粗拳大踢。亦无如之何矣。世之悠悠者。作一见解。欲使我谈经而离世道。外正事而言格心。俾作不哭底孩儿。得道之老僧。每听之一笑。今达之言。又未离于此。何也。可更思之。
答李达夫
问字远至。就审数日来。侍奉学况有相。极慰驰情。病状一味惫顿。新 命之下。益觉不宁。辞章未准。呈单不纳。今又以右相疏。有引罪之事。未知出场之终如何也。别纸谨悉。然孟子之不论事。亦以未尝在位耳。若使此老当路。恐不但袖手好辞而已。如何如何。馀非笔舌可既。适有草疏之役。只此不尽。
答李达夫
问。葬时告先茔。遍告诸位否。最高位当告诸。抑最近位告诸。
葬时告先茔。于礼无之。若欲行之。则告最近位似好。
告先茔祝辞。于礼无之。当何所据。
随意撰之。恐无妨。
答或人
三月之初。去朝止骊上。夏间得盛翰而读之。乃二月
答李达夫
问字远至。就审数日来。侍奉学况有相。极慰驰情。病状一味惫顿。新 命之下。益觉不宁。辞章未准。呈单不纳。今又以右相疏。有引罪之事。未知出场之终如何也。别纸谨悉。然孟子之不论事。亦以未尝在位耳。若使此老当路。恐不但袖手好辞而已。如何如何。馀非笔舌可既。适有草疏之役。只此不尽。
答李达夫
问。葬时告先茔。遍告诸位否。最高位当告诸。抑最近位告诸。
葬时告先茔。于礼无之。若欲行之。则告最近位似好。
告先茔祝辞。于礼无之。当何所据。
随意撰之。恐无妨。
答或人
三月之初。去朝止骊上。夏间得盛翰而读之。乃二月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7H 页
末途上所发也。既喜干役之馀。起居有相。又仰覵戒诲之义。相勉之勤。有不可得于人人者。盛意何可当也。鑴奉职无状。自知不能。既决退耕之计。不敢入国门者。今已五个月矣。顷忝宪职。适有憾慨于中者。仍疏陈不敢冒进之义。以及今之大臣不及古大臣。不可一向倾任之意。以自拟于古人身退进言之义。遂致朝著骇动。 天威遽震。至有构虚捏无。狙击大臣之 教。方席藁俟谴。掩户自讼。不敢复开口抗颜。与论于天下之事矣。不宣。
答或人
柳斯文。曾未闻其名。承示之及。恨不能早闻。致 圣朝有遗材之叹。莫非不肖孤陋旷瘝之罪也。似闻有水部之 命。何以稽谢。方今大义晦蚀而邪说渐肆。足下既结知于 明主而在致身之列矣。凡遇事之可言者。无以出位之嫌。而一吐昌言。以振衰俗。岂非区区所望于相爱之地者也。方住杨湖。一味衰劣。无它疾痛。所愧者。遭遇明时。不能格心正物。整顿乾坤。终以不忠不直。自取颠沛。虽死有馀耻耳。天时尚热。万冀加重以慰瞻向。
答林士嘉(𣺪)
答或人
柳斯文。曾未闻其名。承示之及。恨不能早闻。致 圣朝有遗材之叹。莫非不肖孤陋旷瘝之罪也。似闻有水部之 命。何以稽谢。方今大义晦蚀而邪说渐肆。足下既结知于 明主而在致身之列矣。凡遇事之可言者。无以出位之嫌。而一吐昌言。以振衰俗。岂非区区所望于相爱之地者也。方住杨湖。一味衰劣。无它疾痛。所愧者。遭遇明时。不能格心正物。整顿乾坤。终以不忠不直。自取颠沛。虽死有馀耻耳。天时尚热。万冀加重以慰瞻向。
答林士嘉(𣺪)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7L 页
久阻音闻。方用悬恋。书至。审迩间学况平善。极慰。但君是少年强壮。每常说病。不自慎节将养以底安健。而乃欲归之造物。何也。且见君字画言辞。未有将就之渐。而又若有所挠夺劻勷者然。区区不能无忧叹。幸须克自淬砺进道。熟读小学,近思录等书。务追先大人见属老夫之意。期至于脩立显扬之域。是所望也。女儿岂不欲赴招。但此间儿辈。皆有科事。无人率往。千里之道。不可无护行之人。兹不免空返奴马。恨君初不思量耳。冬间。愿一来见。以慰病怀。
答庶兄(锳)
不得相对。岂胜郁陶。示意谨悉。此岂不念及此事。而亦无可奈何。古人所谓修身以俟命者。正谓此等处耳。
答义儿
昨书见之。知行历已遍。且驻近地。为慰。我之所患。苦无差意。今日至节。亦不得入城参荐。殊觉怆憾。圻南等处。曾未闻巡历。而今云行遍。何欤。七分灾成册。其果如前书所言否。我欲上劄请今年被灾之邑皆给七分灾。且停还上督令。以弭民怨。第恐身在外而言太数耳。身既决退。 赐告已屡。陈疏不准。极用不安。
答庶兄(锳)
不得相对。岂胜郁陶。示意谨悉。此岂不念及此事。而亦无可奈何。古人所谓修身以俟命者。正谓此等处耳。
答义儿
昨书见之。知行历已遍。且驻近地。为慰。我之所患。苦无差意。今日至节。亦不得入城参荐。殊觉怆憾。圻南等处。曾未闻巡历。而今云行遍。何欤。七分灾成册。其果如前书所言否。我欲上劄请今年被灾之邑皆给七分灾。且停还上督令。以弭民怨。第恐身在外而言太数耳。身既决退。 赐告已屡。陈疏不准。极用不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8H 页
还归定在几间。圻伯虽递。亦不可不以前事辞状于新伯矣。
昨书见之。汝之欲隐忍了事。固无不可。但三度呈由而行公。太涉循例。更以一状略陈身承覆审之 命。而不免循人私情。致有邑民讦诉之举。以至得罪官长。替致带行之吏。尼行受责。伤损体面。其在事体。有难行公之意。以观其答而处之如何。王事固重奉命。而逢人之嗔怒。近于辱 命。此固不可苟然处之也。循朴徵债小请。至于私通。汝固有失。至忘其有此。不能说破于答方伯书中。尤足招人之疑骂。此事亦不可不及于辞状中。以示引咎之意。且言既遭官长督责。以取民吏之轻侮。不容晏然行公之意可也。
闻汝入直。几日当出。近见 上之好恶太偏。赏罚过中。甚非细虑。处论思之地者。不可无一言启发。以为献替之地。自馆中劄论未易。则一番陈疏。未为不可。试于今日构草。以示如何。此汝之今日职事也。不能则退。岂可居其职而废其事也。须思量之。今日官方之混乱莫甚。而处台垣者。终无一言。此亦不可不论也。如何如何。
夜间暑甚。为况如何。闻南海扶曳作行。有不返之叹。
昨书见之。汝之欲隐忍了事。固无不可。但三度呈由而行公。太涉循例。更以一状略陈身承覆审之 命。而不免循人私情。致有邑民讦诉之举。以至得罪官长。替致带行之吏。尼行受责。伤损体面。其在事体。有难行公之意。以观其答而处之如何。王事固重奉命。而逢人之嗔怒。近于辱 命。此固不可苟然处之也。循朴徵债小请。至于私通。汝固有失。至忘其有此。不能说破于答方伯书中。尤足招人之疑骂。此事亦不可不及于辞状中。以示引咎之意。且言既遭官长督责。以取民吏之轻侮。不容晏然行公之意可也。
闻汝入直。几日当出。近见 上之好恶太偏。赏罚过中。甚非细虑。处论思之地者。不可无一言启发。以为献替之地。自馆中劄论未易。则一番陈疏。未为不可。试于今日构草。以示如何。此汝之今日职事也。不能则退。岂可居其职而废其事也。须思量之。今日官方之混乱莫甚。而处台垣者。终无一言。此亦不可不论也。如何如何。
夜间暑甚。为况如何。闻南海扶曳作行。有不返之叹。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8L 页
其子弟垂泪而行。极令人怆怀。入 侍。可特言及于此。俾朝廷有矜老恕过之政可也。(南海李公硕宽。以台官。言事补外。)
寄夏济,殷济
古人云事师如父。汝等当知此义。凡百惕心禀承。无废课读。而必取向上工夫。以为他日刮目之地。是望。我既陈疏。欲遂发南行。周历诸处耳。不具。(时在尼山受学尹美村)
寄义儿
昨见政目。夏儿为典设官矣。既应科则无辞官之理。但思家间形势。无奴无马。何以供仕。且北客当前。典设之官。奔走供事。烦辱甚矣。何以堪之。可见吏判。言其实状。且及北客未至之前。呈状图递。如何如何。
寄儿(景济,隆济)
两儿皆得无事还京否。校理想今已还。还则必追我行。必慎行李。且具暑服以来可也。汝母氏欲来。我固许之矣。然更思之。数千里有不能自给之势。汝等在京。亦何为依赖。勿作此举。率家眷入处晴洞。谨守祭祀。江舍亦勿斥卖。兄姑入处好矣。我则无事行程。勿虑。
寄儿
寄夏济,殷济
古人云事师如父。汝等当知此义。凡百惕心禀承。无废课读。而必取向上工夫。以为他日刮目之地。是望。我既陈疏。欲遂发南行。周历诸处耳。不具。(时在尼山受学尹美村)
寄义儿
昨见政目。夏儿为典设官矣。既应科则无辞官之理。但思家间形势。无奴无马。何以供仕。且北客当前。典设之官。奔走供事。烦辱甚矣。何以堪之。可见吏判。言其实状。且及北客未至之前。呈状图递。如何如何。
寄儿(景济,隆济)
两儿皆得无事还京否。校理想今已还。还则必追我行。必慎行李。且具暑服以来可也。汝母氏欲来。我固许之矣。然更思之。数千里有不能自给之势。汝等在京。亦何为依赖。勿作此举。率家眷入处晴洞。谨守祭祀。江舍亦勿斥卖。兄姑入处好矣。我则无事行程。勿虑。
寄儿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9H 页
我行无恙。廿日到此。此处风土不甚恶。人情颇淳朴。苟能理遣。何处不得安稳也。但以道里隔远。山川险危。汝辈之往来。不能无关念耳。且世道方艰。言语招灾。或恐汝辈不慎枢机。是为耿耿。校理何日言旋。而亦已发向此处否。此处道路。春秋则可。暑雨寒雪之时绝不可动。汝等之行。须深戒于此。勿贻我忧。至可。姜武远送我。不避艰险。可见情义。汝等可善待之。馀不可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