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书]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5H 页
与宋三宰(俊吉)
轩盖去国之日。恨无缘奉拜一书追之。而又未知其浮沈否也。伏问此时向热。台候如何。区区瞻向。鑴尚无僵死。行走未已。恐一朝填壑。无以瞑目耳。时事纷纷。鑴以当初出位之言。不得不与于忧乐。向以一书投李承宣。盖出于悾悾忠益之忱。而实以赎前日未能尽言于台若尤相之咎耳。乃今闻反以此大得罪于泰。令道路所传。不胜嚣嚣。岂左右者已得见之。而意与之无异同否乎。忧人太过。以德取怨。自愧平日诚意之未孚。以取此失言之罪也。奈何柰何。尤台未别状。乞以此传看而谅察之。鑴若以此更得罪于左右。则自今以后。鑴诚不敢更通记府之问于二公之门矣。千万言不尽意。
与鞠(一作鞫)厅诸相
凶贼就捕。固为国之大幸。而逆状未尽露。罪人未尽得。国之大祸。实伏于不测之中。今日之忧虞。有倍于曩日者。似闻朝庭以罪人不无径毙之故。将以今日先正典刑云。不识然否。果然则此是谁人画策。而何朝廷虑事之不审也。今日之事。非以得凶人为幸。庶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5L 页
几得其同谋者。以扑讨凶党之指嗾株连者。以绝祸乱之根本耳。今若此而止。则于凶党则幸矣。其于国家。反受其祸。何哉。此贼一息未绝之前。不可不多般钩问。以得其情为期。如其遽毙。则用王敦跽斩之故事。以示典刑。何不可之有哉。闻此言。令人心胆骇动。不敢避出位之嫌。敢陈区区。不识大台以为如何。
答尹吉甫(宣举)
奉自就友来书。责辞深切。读之感动。仰覵执事之忧人痛若在己。非吾吉甫。吾固不能得此于人也。幸甚幸甚。然鑴朴愚狂狷之性。得之于天。虽蒙诸君子说诱矫警之勤。而终不能得力。但知是非不相蒙为忠信。有过必改之为盛德。有失相责不避嫌疑之为君子相与。瞻前顾后相助匿非之为小人党比。今日之事。偶然思得如此而作得如此。至若攻战之术。争讼之几。利害之计。成败之虑。(元书中语)初不能入于心。不料诸贤论之之备。责之之苛。疑之之甚。攻之之急。乃至于此。愚诚惶惑惊。疑不知所以置对也。作于心而见于事。有诸中而形诸外。得失在我。是非在人。为君子为小人。为祸福成败。鬼神在上。千载在后。只得任之而已。亦将奈何奈何。如吾吉甫之忧我。亦无庸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6H 页
戚戚为也。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闻古人之言而不能行之。宁非罪也。至于往草谢过之教。出入时贤。俯仰谈论。以自见于当世。或是当世诸君子如老兄者事。诚非贱子之所能为也。老兄与之游半世。尚不能知其心之肯不肯。吉甫于是乎为失言矣。含恤之生。本无与于事。而不能自放于人伦之外。或不能不对人言语。干人忧乐。非敢为自同平人与闻国政也。及至今日非意之事。忽不觉重陷于不孝之诛。干纪之慝。此则高明之责之诚是也。鑴虽即日杀身埋地。诚无得以灭此耻而赎此罪矣。鑴平生自谓无怨恶于人。乃吉甫今更以报怨疑其迹。人之心迹。无二也。鑴又何说。朋友之道。疑则疑。信则信。小失则言。大过则规。鑴诚自今以后。更不敢齿于朋知之列耳。区区伉拙。甚不喜自辨。抑老兄忠告之厚意。不可不报。略此云云。实欲高明少加思量。以不失是非之本心耳。僭率愚蔽。行复自笑也。来书。知欲与和叔商量。病劣委倦。万事都不上心。幸高明自以意往复之。千万岂言之可尽也。唯在亮会。
与尹吉甫
属得抵就书。知兄眷恋之义。此时向热。起居加卫。鑴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6L 页
才来自觅地。行广西得一地。颇可意。若无得于他。庶几岁未寒。得反蔂于此而后瞑目耳。近日事。不料纷纭至此。鑴以当初 阙下之言。既与于斯事。更以旧要之义。忧愤之忱。吐出位之言于李令泰之。反得嗔怒如山。谓我杀渠。传闻所及。不胜骇动。甚或有不可污口者。盖不翅载鬼张弧之为也。诚可发一大笑。昔兄谓我市朝不可处。于是乎鑴不得不敬拜于老兄。且愧诚信之未孚。自服失言之罪耳。想老兄闻此为之一哂也。愧屈市朝。胶扰铁关。风火熇熇。虽平日以士大夫自名者。鲜无失其本心者。吁可畏哉而可忧也。似闻道路。言左右者。亦知我无状。见于翰札。口语嚣嚣。此果谓何。愿从执事者得闻而后改之。如不可告不可改者。鑴亦自今以后。不敢更通记问于门下。以为执事羞矣。思翁言语失伦。武仲不根持论。就规横被口灾最酷。俱可叹也。末路万端。人伦道薄。朋友一言之不合。便以矛戟相向。此又何道理也。谓泰令有知识辨耻恶。今乃至此何也。世道日下。君子小人。皆不索性。诚不知何所底止也。鄙与泰令书。岂或关听否。近以此事。朋友之谯责。四面而至。以为失语嘿之节。避嫌之道。鑴实有太阳之症。随处作灾。奈如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7H 页
何。且以人伦交际之道。终不可废也。如何。
答尹吉甫
辱书。承审连有功麻之戚。为之仰叹。谓左右者断去不令之交已久。因何札翰存问见恋恋之意。岂原壤女手之歇。犹不在大故之科欤。得之惊惧。累日不能释。仆不孝不天。以至今日。神人所弃。众祸交攻。既拾骨于泉砾之中。而蔂掩于委壑之后。缕缕顽喘。犹眠犹食。盖恶极罪大。天笃降殃。使之趋祸而不知避。抱毒而不能死。天实扤我。谓将奈何。得吾子坠问。损重不废。旧义如此。既感且悲。反顾还视。益不胜惭忸靡容。抑鑴至愚偏性。奇数迍命。千颠万败。而鬼神助虐。拗滞狂狷之疾。矫揉不化。困而不悔。既又信心开口。触世大讳。虽平日不择。辱许以交游之义者。亦莫不逢忤却走。深闭峻拒而自悔初心。未孚之言。不量之耻。其为烈至此。足下之心。鑴既知之矣。及今日乃更有生死之问。吊恤之事。虽不肖无状。得不被贤者之大弃。为甚光宠。而在足下夬夬之义。知时之几。处世之道。无乃伤于太广。流于苟贱。涉于疑贰。近于祸剡。而适足为君子名德之累乎。纵吾子洪量不以为甚嫌。区区独不有愧于心乎。昔人有著绝交之论。广五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7L 页
衅之义者。岂非以人情万端而终始之难言也耶。其意可谓戚矣。不然。鑴之于足下。从游之旧。畴昔之好。有过欲其相拂。有善欲其相告。其所以望于足下。相期以古人之事者。又岂其微哉。此愚之得书忧惧。且疑且惑而不知所以为报者也。抑尝闻之。人之处斯世。保身为幸。而不失其心为尤。大人亦有言死生亦大矣。而荣辱不可忽。厥美众芳。惟其时也。不识吉甫以此言为如何也。愿一有以辨析之而穷其所归焉。若执狐疑之心而持不断之义。欲比私意而处公义。左于圆而右于方。于心为甚劳而于事为大谬。不愿吾吉甫之为之也。鑴所事既苟。焉可以归骨于山下。而妻儿为累。庇身无所。即犹旁皇于中路。不知何日褰裳一去此胶漆盆中。好入清凉境界。如足下所教耶。千万更冀崇深保重。以慰悬望之私焉。
答尹吉甫
非意辱书。奉读再三。令人感且愧。继之以慨悲也。不佞求友四十年。幸得从数君子游。人事之变。鬼神之恶。或并世而成楚越。或中身而隔幽明。前年失李相如。此岁又哭权秀夫。无论左右所谓知我心与否。而旧故之义。平生之情。岂能禁后死之痛耶。悲乎悲乎。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8H 页
得左右同此怀之示。尤不觉戚戚于中而潸然出涕。不量己不度时而轻犯世患。足下从前教诲责励之意。安敢不受。险阻艰难。备尝之矣。人之情伪。尽知之矣。足下所谓先事而言者。亦不可谓不验矣。齿牙欲落。华发种种。古人于此。德既立道既成。虽万变交于前。而乐天安土。吾心无足动者。而乃吾辈毁誉怵其虑。荣辱婴其怀。君子小人之辨。是非好恶之情。且不能了然于胸中。抚躬环视。宁不悲且惭耶。足下所谓旧学日荒者。亦可谓先获我心矣。不佞平生喜读易而不识时义。是以至此。足下亦半世留意于羲文之画而手持后天之图矣。试看易中刚者为君子而圣人与之。柔者为小人而圣人忧之。岂不以刚虽过而犹不失为君子。柔之失而必至于丧其所守而病君子也。然君子小人之情。有不能自见。而刚者必至于过。柔者每患其不及。过者恒亢以招灾。柔者或比而取容。此何以故哉。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而乃或以君子而行小人之事。以小人而窃君子之名。而天下之事。益不可为者。又何也。孔子曰。使骄且吝。虽有周公之才之美。不足观也。骄者矜善。谓人莫己若。吝者遂非。不能舍己之私。斯二者。实败德丧己长恶损仁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8L 页
大端也。故圣人深恶之。乃今不然。君子而无克伐怨欲者既希。而又或至耻过作非。从怀遂私。如转丸于千仞之坂。而愈究愈下而不能自振也。岂不哀哉。呜呼。德何如也。可以为君子之中而不为小人之归。无骄吝之咎而有周公之美耶。愿从吉甫闻其道而交修焉。即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吉甫所谓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者。亦何远人之有哉。鑴虽不似。亦知古人忠告之道。固不以深切为谤己而苟合为同道也。曾未求人之悦。亦不能蕲已(当削)人之知我也。吉甫亦宜益懋明是非之原。而勿以利害荣辱参焉。使君子有所赖而不惧。小人有所惮而不敢肆。则洁净简易之大体。亶不外是。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时措之义。殆不为空言矣。如何如何。吾辈平生读古人书。谓古人可希。而遇一事变。当一利害。不能发一谟出一言。以有裨补。以有敉宁。而风涛所撼。尽丧素所树持。但使平生朋友。反目相视。出门张弧载鬼一车。生不相见而死不相哭。上以愧古人。下以受世人之嗤笑。宁不为可耻也耶。荷古人不遂相弃。辄发所怀如此。以酬平日欲知之义。不识吉甫以为如何。岁且寒。乞深自保重。以慰瞻仰。
答闵大受
再作辱问。甚感。惟惠贶每及。有怵惕愧畏之心焉。是以还授来使。以输情素。岂令监宏度旧心。或能略其可罪而知其可恕否也耶。追思悚慄。终夕不得所。鑴忧困病劣。适时炎酷。内溃外铄。生理凛凛。谓将奈何。靡然踵门。敢此替状。以申区区。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9H 页
答闵大受
委书相诲。幸甚。教意善矣。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有味乎其言之也。然愚谓此言。特为昏世及小人设耳。即明时若君子。则听之者无厌。言之者无悔。顾何不可言之有哉。鑴今日之言。诚为非分。特以诸公平日相知之旧而不取终默。及此人心不服观听骇乱之后。尤不可不一言以负素义。是以犯出位之戒。吐不问之言。谓可以无愧于吾心。庶又镇纷纭之议耳。必欲立己见为异论。非不知人言之至此。嫌此而不言。实恐愧诸公也。载鬼见豕。张弧脱弧。岂诸公犹未足语此也。且为鑴今日之言。为有与于彼乎此乎。不幸至此。人口拂郁。其在相知。犹不敢言。此为明世事乎。诸君子当此世。使世道至此。岂所望哉。彼诚若此。吾诚失言矣。君子之于天下。善则与人共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69L 页
失则与众改之而已。护其短而忌人言。谓与于消长。而欲人之缄口。可乎。非徒诸公不可如此。为诸公者。亦不可如此。如泰令者。恐未烛斯理也。令哀之见。果出于此。其待诸公。不已薄乎。诚宰之言诚有失。然此亦有助于诸公。纷纷者固不足言。若诸公有嫌于诚宰。即诸公殆亦非其人。而于是乎为真不可与言者矣。鑴与泰令书。亦欲以卜此也。荷忠告。漫此缕缕。
答闵大受
今日攀剑之痛。罔极如新。昏到愚处。恨无缘相近。此承委讯。殊慰病怀。所诲。得之怃然。尹疏。固违悖。谓权言之。危险加一层。岂平正之论也。已不能无失。人言虽悖。不可待以怨怒而加之诛杀。此诚之平日所执。即其见得高处。寻常喜听其论。今日之言。虽带得葛藤而有足以招人之疑骂。然若以阴阳阖辟心不难知为言。吾知其必非其本心也。今日众论。如蜩如羹。小大汹汹。惟诸贤。宜亦不能不动。且有不敢自尽于谈论之际者。岂令哀未之察也。冀平心静观。务为平正之论。无使世道益趋于峣险可也。献议事。 君上有问。固有不敢不对者。而只以今日分量。自涉嫌疑。虽不敢悉心披对。是为有愧于古人耳。令哀乃以当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0H 页
之不避为责。此非始虑所及也。今日诸友。周卿力弱。叔涵涵蓄而不露。元会有怵于视听。非令哀兄弟为之主张扶救。恐长为世道忧也。幸令公稍降其所见。而与诸友相确。要观烂漫可也。荷忠诲之厚。是以卒言之。当众论之纷挐。而收精反观。独视昭旷之原。固格物观事之道也。
与闵大受
承示缕缕。足敌面讨。甚慰甚慰。就事详首末。尤觉欣释一款语。幻出中间。作一场。波荡亦不幸之会也。末路万端。言语纷聒。甚无足听。而今诸朋友。宜一切小惩而大创可也。且朋友。人伦之一也。夫子之于原壤。孟子之于匡章。犹且隐忍迁就而不失其为。故古圣贤忠笃之德。博大之度如此。若因一时口语之差轶而便断平生之情义。则岂人伦长厚之道也。周卿之云。甚非所望于渠也。昨闻渠作书。有所云云于秉国论者。而被反复革面之诟。闻来伤叹。夜寝不得所。柰何奈何。
答闵大受
再昨。还自湍山。闻哀行已返。伏惟岁序迁易。孝思罔极。寒程往返。气力支胜。鑴年时苒苒。死日几何。若济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0L 页
大川。浩无涯岸。光教山下所得。既弃而复取之。已得窆日于开月廿九。岁凶如此。筋力且尽矣。恐无以自遂于大事。陨丧之怀。益复崩迫。前日辱复。谆悉。仰覵高明不鄙夷之意。鑴伉拙奇蹇。无以自媚于世。直情而行。信心而言。诚不识时义浅深语默当否。高明之所以责之者。备矣悉矣。欲引而纳之无过之地者。其意甚厚。虽愚不肖。敢不警动思绎。自省愆殃。蕲无负盛意也。然仆亦愿明公无屑贱交而忽迩言。克浚其源先立大者。无挠于时。勿怵于众。求以得是非之真。好恶之正而追踪乎古人。且以妄举非人。为终身真切之悔。以轻许交游。为将来刻骨之戒。慎行止节语默。务为崇深。博厚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以慰区区祝望之心耳。仆年四十而见恶。既不能知言知人辨诐淫邪遁之说。以自附于孟氏之徒。又不能察言观色。虑以下人。以服膺夫子之训诚。宜缄口结舌。闭门塞窦。而今以后不敢复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矣。今为吾公不遽相舍也。复有此妄发。得无再犯前日口过耶。愧悚怵惕。言不敢尽。惠赠之物。仰承恤亡惇旧之义。拜受感戢。不知攸谢。
答朴和叔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1H 页
问闻之阻久矣。自惟鄙劣。无与于人事。不敢辄致起居之礼。手札眷存。甲以教戒。此非贱虑所及。盛意何可当也。仍审忧患之馀。履用贞吉。殊慰驰情。鑴曾已挈妻稚归乡。因事入城久滞。闻左右方住西湖。而无缘会面。但勤瞻向。年齿衰迈。知旧凋尽。踽踽人世。无复趣况。每念昔时从游贤彦之乐。未尝不中夜兴喟。尝见放翁之诗。有曰万事已忘如弊屣。此身无伴等羁鸿。今日读之。直令人出涕。养而所传。不记有何语。而致贤者之自反。想是忠爱之发而失于辞耳。愧谢愧谢。吉甫遽至于斯。天之无意于吾党。乃至是耶。嗟呼。吉甫与我厚矣。乃不佞平生所慕用。舍吉甫而其谁。唯向日言。见之不同。诚有不相入而相责难者。人所共闻也。然岂若世之甘于始坏于终。一言不合。忿怨起风波然哉。或者无乃以为真有不相能者。而交辞其间。俾后人之窥浅深也。区区诔文之云。盖实为是欲披情实。示世人几为吾吉甫解嘲也。且以白吾于吉甫忠敬。无他。相期待不浅耳。不料反以是伤孝子之心而起亲友之疑。是则不佞之罪也。旧业日荒。新疴日增。此岂特吾和叔之忧。实体不立。私意易炽。而旁无强辅拂我邪心。其将究于下流而后已。懔然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1L 页
不知攸济也。养而想时相对。今作何况。而能念旧识否。烦为致意。兼吾贤厚意。无遂大弃。不忘时与之警责之。以起昏惰。是所愿也。病颤目昏。倩草止此。
答李副率(之溓)
向承辱惠书。仰覵足下有惇旧责善之心焉。甚感。宜即报。适吟病惫倦。不克自力于修谢。是为愧耳。抑足下所以责我者峻矣。诲我者深矣。而不发其所以然之故。仆实愚蔽。不自知所以得罪于吾君者果为何事。而其所以仰报者当以何说也。倘足下终不欲大弃焉。愿更究复之明告之。使仆得以自讼其过。惟足下善善恶恶之心。亦可以昭暴焉。而其所谓君子小人之实状。庶无或遁其情耳。不识足下以为如何。仆闻天下之患。莫大乎以小人而窃君子之名。又莫大乎以君子而行小人之事。是知君子小人。天之定名也。有不可相为者。亦不可以人之私意。世之昏明移易之也。其所以为君子为小人者。则必有其道矣。苟或易之。乱莫大焉。惑莫甚焉。亦惟足下有以亮之也。荷常日辱眷。敢略陈固陋。谨谢不宣。
答李副率
意▣ 大恤痛缠朝野。承拜远委手札。始审言归旧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2H 页
寓。起居有相。感慰无任。仰见谓瘴水之疾者。无乃彼此往来。水土有不习耶。无妄之疾。想勿药遄已。鑴饥病愚拙。糊口东西。有不足言者。卧痛阅月。一向沈痼。属又遭子妇之丧。情事悲楚。益不可聊赖。前书示喻心不可有一事者。仰覵比来进学之功。抑古人所谓不可有者。谓意必固我克伐怨欲之私耳。若孔子所谓惩窒迁改。朱子所谓奋然惕然之意者。又岂可不一日存诸心耶。大贤与学者。其道自别。不先有事。遽言无事。恐非吾辈自进之道也。荷警发之义。敢达鄙怀。不识高明以为如何也。向日书来。适丧病悲挠。未能即复。敢此追谢。伏惟恕审。
与尹鲁直(舜举)
伏问此时穷寒。起居如何。室远之叹。徒增忉忉。仄闻从者将赴岭郡。不知以何日启行。引领麾旆。无任驰情。窃念鑴之受知于长者久矣。区区岂敢一日不悬念于左右。祇以无状戆愚狂妄。得罪当世。如吉甫,武仲诸君子。非不有爱我之心。而犹且闻风逢忤。自悔初计。不觉褰裳而却走。今日造门。实恐仰累于长者。亦安知长者不遽执竿而拒之乎。以是既自笑伉拙奇蹇。无以自媚于世。又窃愧于生平慕用之如吾执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2L 页
事者。亦无以辄输素忱。以取不量之咎耳。昔者朱公叔著绝友之论。刘孝标广交衅之义。岂不以伦纪允厚而人情易薄也。世故无端。年时愈迈。迟暮远别。更为长恨。不宣。
答尹仁卿(拯)
辱书相存。知旧心依依。感愧靡如。示喻敬悉。鑴戆愚日甚。与世背驰。狂言妄说。触世大讳。既得罪于当世大人君子矣。懔懔乎更惧馀波之及人。自取之咎。知复何说。抑今日之事。既自君执其休咎者耳。若得若失。无甚关人。事之过失。又若太空之浮云。乃吾侪数三人。自作狼狈。或劻勷惶惑。尽忘平日之言。或叱嗟诟骂。其目睽眹。视若仇怨然。无复士大夫风味。此又何等世变也。幸以此及之于侍坐清闲之际如何。
与权左相(大运)闵右相(熙)
伏惟此时大监体履起居增福。世事遂至于此。不待识者而知其颠复。领台家事。尤为不幸。昨得大监与右台联名劄本。仰见大监正官治慎治狱之盛意。但言之后时。以致不槩于 上心。然此大事也。恐大监不可一言而已。 上既不听。则宜以进退争之。俾 上无复有轻视大臣之意如何。百官有司。各有所掌。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3H 页
若侵官夺识。惨毒行于民。则此何异掖庭秘狱黄门北寺之事也。窃恐缙绅之祸。从此始矣。不于今日防其渐。则后虽悔之。亦无及矣。
答闵生(溵)
得问字已有日。而恨病惫未之谢也。然读来书。又令人怃然久之。吾儒学术。自有规模。圣贤方册。可师可法。玩而乐之。自有终吾身而不厌者。今贤求之此者未久。而乃更向别处走作。近不经之书。乐非圣之言。至谓吾儒之论皆出于此。驰心于姑射之山。四海之外。翩翩有遗世绝人之意。一何言之无脊。而志气之无凭也。周是南楚之人。楚人轻儇浮薄。飘荡恣睢。不知悦周公,仲尼之道。其土性然也。周亦不能免其气习。故其为文。亦象之。有狂肆之心。诞慢之气。谬悠无伦之谈而无庄重谨厚敬畏之志。盖特一文人之口习也。寻常读未半篇。辄生厌倦。见世之好之者。必缁于涅而中其毒。甚者至有狂易丧性之患。有时对人。说及南华文字。必举此而论之。相与为戒。不意贤者之言。又至于此也。千万愿断去此念。更取小学大学孔孟,程周之书而读之。反躬实践。孜孜逊志。务以蹈乎平实中正之域。使志气充理义明。而无为淫辞邪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3L 页
说之所惑。是望也。服制之说。王朝之礼。自与家人之制不同。此礼经之明文。我朝之国典。盖尊无二上。天无二日之义。固天下之大经也。以王朝而行家人之礼。屈至尊而侪匹庶。岂所以明天秩而叙彝伦乎。向日 上教所谓大王大妃之于 显宗大王。虽有祖孙之别。既处至尊之位。则礼当服斩衰三年者。乃至当之义。真至之理。虽圣人复起。有不可易者也。今之论者乃以一时未究之论。半上落下。茅缠纸裹之说。废王朝之大经。弃祖宗之懿典。以千乘之尊。自偪于下制。而强君上而从之。方且相诬以国制。欲自别于贬损。不知卒陷于诖误朝廷坏乱人心之归。此实世道之深忧也。今贤者亦听莹于其说。何也。闵慎之代父。近于无父。 王家之服期。近于无君。此向日诸人之所以得罪于名教者。而及今经礼未尽正。邪说未尽熄。人心未尽服。此鑴之所惧而不得已于言者也。使孟子而处此世。必且以正人心息邪说自任。而不得避好辩之嫌耳。岂贤者未之察乎。承问之及。敢此申申。幸吾贤无以为老夫自辨之言而忽弃之。更加思索研穷。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亦进学之道也。读史说。得之偬扰中。未及寓目。来简亦不在此。俟他日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4H 页
复。 国祥。欲入城。然过祥后即复出。岂得相面耶。病倦倩草。不宣。
与李夏卿(夏镇)
西行日至。原湿有怀。岂不欲就别。而病惫摧落。百念俱灰。虽欲彊意起动。亦不能得。抑今日使事。实国家安危荣辱之所在。此而必行或行而得请。则不徒使吾君取笑侮于天下。将又令我 先王永永蒙耻辱于万代之后也。举朝诸公。无一人为文孙孺子谋者。乃奉命诸公若台监者。宜不可无一言也。窃又闻台监不欲空手以行。请收取各司赂物以去。此果然乎哉。此殆夏卿未之深思。而有此率易之言。区区相爱之心。不能无慨然于中。而终夕不得。所望。夏卿为之三思而改图之。如唐宗之既发册而停使。则岂非今日 君臣上下电迅风速之一大盛举乎。病蛰呻吟之馀。既有所怀。不敢不自尽。
与李相如(汝愚)
出之日。中酒不得还。隔宿归来。则兄驾已旋矣。怅惘难禁。况闻以丧患催鞭。尤用惊叹。不审起居何如。积岁相阻。离思盈腔倘更许再枉。庶释此嫪恋之怀。不宣。
与李相如
自老兄之东。邈无信耗。每不胜东望驰情。鑴顷往返骊丘。而左边蹇僻之症。行后益甚。方闭户呻吟。恐遂半成身人。意外除 命。令人惶愧失所。奈何奈何。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4L 页
答李文若(沃)
再昨。承拜 令问。苦奔忙未复。甚叹。观人衰病日增。担荷日加。诚不知措躬之所。示喻缕缕。仰覵忠诲之盛意。邂逅出世。叨冒至此。岂无呼助之心哉。而冰丈去而不返。韩郑诸友。招之不至。今日之势。正如奉漏沃焦。虽被发缨冠而赴之。犹恐有不及者。诸君子乃施施旋旋。作平居揖让辞逊之容。而无急难爱助之心。亦独何哉。无乃朝廷所以招之者。犹未尽其礼欤。是为愧惧。昨日 筵席请祖然特谕。基仲别叙。 上皆允之。但不知祖然能回遐心。而韩郑诸人。果皆翻然否。幸文若以勉我者。更勉诸公。是望耳。纷忙此甚。偷隙草此。万不究。
答泰叔(克亨)
病暑呻唫。气郁不伸。得此盛问。如濯清风也。况审迩间起居有相。尤慰驰情。鑴不死。创日才过。益不耐含恤。比以妄言。出入人口中。吞吐未已。虽平日相知。莫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5H 页
不以矛戟相向。至有曰意憯于海尹。曰为衮贞之嗃矢。盖举世滔滔也。而兄言与之莫逆。此固宜被收司连坐之律也。宁不发一笑也。抑晦翁所谓一番拍试。拣汰伪冒。所补非细。但吾道不绝如线。是可忧也者。不幸而近之矣。兴周差有脊梁。而不甚俯仰。已被叛师之名。周至发于台席。曳祛游谈者。纳忠不已。非我无事。诚未知事之所终极。今日世道。果如何也。孰非天哉。只得付之悠悠者耳。老兄言收议不尽言。人亦固疑之。然鑴之意。贱臣有不敢卒当盛礼者。况 君上之问。亦只因大臣之请。循例泛询而已。下臣又岂敢遽为飏言极论。自失语默之节。以犯僭沐之诛哉。抑若此又无乃近于汲汲然求伸己见者耶。此区区所以震怖却走。欲默还吐而犹未索言者也。当初所见如此。未知于义果如何也。幸老兄更思而回教之如何。周兴,大受诸人。犹以此为当之不辞。与平日自处。判作两人斥之。人之所见不同如此。可笑。有答就小简漫录去。幸无惜细复。以为取舍地。是望。就规之被困。景明不得辞其责。其间会友之脱易。又有甚焉者。他日长者闻之。亦必为罪当笞耳。今日他人不足言。如武仲,吉甫诸公。其劻勷狼狈。尤有非平昔之所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5L 页
期者。其在英,明,泰。又可想也。斯岂非关于运气者耶。彼皆以助尹杀我为言。乃护我则亦曰。好胜出位。失身招灾。未知自老兄观之。以为如何。就规闻人以渠为洗面客。谓关于廉耻。不过我已数月。此又如何。(大受书。谓景明言元子中谓就不静于鑴。为洗面客。如某某之洗尤面云。此言。言与元会云云。追闻盖幻妄也。)独张叔涵,慎仲任数人。犹若东海逐臭。夫真所谓彼之愚。有甚于我者也。世间事一一言之。有不可胜噱者。恐拗得腰脊耳。抑造物好剧。安知自此更弄得出多少事耶。是为可忧。市朝胶扰。当世之大人君子。至此无不失其本心。古人其已知之矣。家孟才出衿阳。教意当致之。千万不欲言。惟默会之。
答金泰叔
前月两度书。皆承悉。又承今月书奉读。慰浣。不孝不死。才已蔂掩于广山。而湍山拾骨之日。更见水渍之变。罪积延祸。一至于此。而天不祝予。宁非毒耶。还归病作。弥月不苏。岂天始许我一死乎。事既了。可归骨于山下。而穷鬼相逼。絷人如牢。又将奈何。方与诸人谋就小寓于山间。未知果能如计否。得不死。秋来随老兄枚屦于光山母岳之间。未死之愿也。春台入城。无缘得其消息。但比闻入泮聚学子。读心经课日。尤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6H 页
有疏请还 穆祖为第一室。 太祖序昭穆。 仁,明两庙各为一代云云。且闻其与人书云。魁猾未除不得进。祸毒不死。遂防贤路。可叹亦可笑也。叔涵今日得渠。实为吾党有人。彼其无求于世。亦是高于世。一着如吉甫。和,养辈。失其故步。殆亦不能透得此关。而然抑天时则然。恐皆为鬼神所使耶。谓将柰何。老兄忧爱涵太过。故有是言也。相对当诘以兄言。思令方寓广之远。希川穷饿已甚。岂老兄尚无问耶。其遭世故处交友之变。犹蔼然有君子之意。殆所谓乱世思君子不改其度也。前后惠赙。拜承感戢。且愧勤念过优。亦无乃仰累安邑耶。窆事。白地赤手。凡百无措。实赖金忠义兄弟诸人相救助致力。以克襄事。感意何可言也。成时应兄弟。今日火色。不废相随。方与共谋诛茅者。此友也。向来诸君子。堪有愧色矣。其奉老穷居。实有人不堪其忧者。而无怨悔之色。敢告老兄知之。前去洞规孝经纂言等语诸篇。望早以一本见付。且示评批。其中纂言云者。久不见。尤欲速得之。此中有小事。得数篇空册。是幸。
答郑伯虞(东益)
恋中手字。足作千里面目。慰如何也。病状日觉衰惫。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6L 页
而乍进乍退。蹩躠风尘中。羞向相爱道也。南方风土。不比汉洛。奉板舆专城养。岂非一时荣喜。而亦恐非颐亲慎疾可久之道。想兄亦已寘念及此。
答李幼能
承示缕缕。仰荷忠告之谊。此实古人胥教诲之道。非吾幼能。何以得此于人。幸甚幸甚。此事当大丧初。鑴承两宋之问。果有云云。及许正有疏。仆与许正相厚也。有往复辨论之事。及尹疏横作之后。则令人心惊骨寒。虽欲自悔其言而不可得。然念尹疏虽悖。两宋定礼亦以违于大经。不可昭示于来世。鑴实慨然于斯。其既言之于许正。而不尽其说于两宋诸公可乎。奈两宋皆已出城。不得不致书于李令。以道鄙意。诚欲其克己反正。不受谗人之罔极。且以尽吾心焉尔。夫岂欲必其说之行也。又岂欲为谗人之嚆矢。以自取溢世之谤乎。事之当为。不能以人言而行止。此实鑴之本心。而来书所谓平生病痛众谤之祟也。谓将奈何奈何。暨元相有劄而礼郎临门。则鑴自念鑴之无状。既不敢出身事 主。以至今日。为市井阛阓之流。答朋友所问。与相知论辨可也。其敢偃然当朝廷询礼之盛举。而飏言倡论。以犯出位之戒。且以趋公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7H 页
相之须乎。然古人有言曰。君大夫问而告者有矣。鑴实仰古训而怵惕于此是以不敢不略见区区以达臣忱而已。君上之问。而自谅鄙贱不能悉心披对。此实鑴蔽拙之咎也。敢不受以为罪。执事之责之。殆是也。事之首末。不过如此。不料起高明之疑乃至于此也。高明之疑。终始如此。则鑴不敢复通记府之问。以浼于门下悠悠之谈。鑴虽罢劣。亦不敢哓哓自辨以愧执事矣。如何如何。
 追云。欲知论礼本意。鑴所答许正书与李令书。人或传之云。可取而见之也。
答尹玄通(深)
 问。三年之服未阕。破殡出柩。有同启殡。当有免散垂绖带之节。而丧主既练无首绖。服色何以为之。出柩之后。设奠上食当如初丧时。灵寝亦当设否。而在家几筵上食。并行之耶。抑改葬间辍之否。
下询事。鑴于昔年遭忧时。身经此事。率意有所处。玆敢仰陈。三年服未阕。只因所服。亦不敢散垂。出柩之后。上奠而不上食。在家几筵。依常时上食。盖既服重。不可更制缌服。神主既在堂。则不可更用在殡之礼于郊野故也。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7L 页
答金君望
 问。 国恤山陵前。朝家虽无禁葬之令。士夫家先葬。于分义有不敢耶。圻内与远方。亦或有间耶。此间士夫家。以朝家无禁葬之令。或有营窆者。而 山陵前并废大小祀典。既有定令。则不可不祭而葬。未知如何。
私家葬礼。既行于 国葬之前。则虞祔卒哭。皆丧祭也有不可废。恐当只用一献。以致不敢成祭之意。似可。但此无经据。又未见先贤定说。未知果如何。
 退陶集中。有 国恤葬前忌祀以素馔略设之论。然则遭丧之家。朝夕上食及朔望。亦不用鱼肉耶。或云生人之葬前食肉乃权宜。苟且之事。不可以非礼事神。二说未知如何。 山陵前先葬。则葬时祭祀。亦不用鱼肉耶。用之而或减其器品耶。
 丧礼备要。有孝子身死。则葬前祭祀。不用鱼肉之文。然则庶母葬前祭祀。以素馔设行耶。葬后当用鱼肉。则自虞为始耶。自卒哭为始耶。
祭用素馔之说。先儒固有之。寻常不晓其义。窃以为幽明既异矣。素食乃生人之所以哀死者。恐非可以是而施于死者。况膻香苾芬。孝子之所以歆神也。恐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8H 页
不容遽废。下数条。皆以此意推之如何。
答金刚仲
 问。今此 国恤之后。有民间祀事禁断之令。因此有此中议论。虽如练祥二祭。不可行于 因山之前。俟 国葬毕后。卜日以行阕服云。未知是说如何。倘如或者之论。初期讳日之祀。其亦废之。以俟后日之卜行耶。或者之说。如非礼。而祀事行于讳日。则变除之节。亦从而行之不害耶。且如罪弟。是日阕服。非如仍服练衰之比也。当阕私服服 国服。不知何以则不背于礼经。不违于国制而得其中耶。
礼经。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君服除而后行二祭之说。有官者只得依此行之。若无官者。当依常礼。然今 国葬前。有禁大小祀之令。且凶服中行吉祀。亦恐非礼意。窃以为初期之日行祭只一献。且除私服。以替 国服。俟 国葬卒哭之后。更卜日行小祥之祭。以仿礼经三年后行二祭之意。似好。然此非有礼经成文。先儒定论。只是以意言之。惟在博询参酌之耳。丧服虽除。且留其服。以俟行练祭而后去之。亦似可矣。
答金刚仲
 问。向在三山时。则虽持心制。如有吊者。与佥兄同出受吊。其仪如礼。今者既离灵筵。在此哭泣拜宾之节。其或有变于在彼时耶。若有变处。其礼当如何而合于情文耶。
心制受吊。于古无见然若丧后未见之亲戚及情厚为吊而来者。何可不哭。但不须成吊礼耳。且若在长者之侧。则亦有不敢哭泣者。若欲哭则出他处行之可矣。饮食居处之节。亦宜有不敢自同平人者。惟在弟酌量之。遵夫子宁戚无易之训。如何。
答赵敬之(嗣基)
第一疏。令人刮目。读来若见古人于今日。但其中所引宋之小说所谓齐斩者。宋既无中生有。以眩于世。而兄乃误引而不之下破。其所谓国制者。亦与我朝五礼仪相左。而为今日朝廷之所共迷。以误 上听者。兄于此亦不能下顶门一针。以开一世之惑。此为可欠耳。前日闻令求见鄙家藏小记。曾令儿辈搜出而儿辈不能以致如此。亦可愧也。然兄所谓 睿仁两庙。亦被其时用事者贬损云者。可谓发人之所未发。而必有以槩 上心。可一快。近谋移寓下江。以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9H 页
过冬。或有逢迎之便。是企。
答李夏瑞(玄锡)
 问。国恤卒哭前废祭。固也。至于忌祀。则先贤有设素单献之云。此则无论有官无官。可以通行耶。
国恤卒哭前可废。谓时祀节荐墓祭耳。至于忌祀。则古人所谓丧馀之祭也。况单献不成祭。尤恐无妨。设素恐太拘。
答李子仁(寿庆)
昨闻清风府院君卒逝。而贱疾愁怯。未得赴 阙庭起居之班。方此陈章俟罪。示喻谨悉。绝岛围篱。恐非朝廷当初斟酌用中之意。向日 圣教所谓念 先王礼遇之意。而特用宽大之典者。实皋陶帝德罔愆之谓也。今何容更议。至于告 庙一款。有事则告。自与讨逆之例不同。似不可不行。而但今日服制。必须齐斩之制。无一毫未尽之憾。然后乃可行此耳。如何。会哭事。虽无经据。而既出五礼仪。则恐不可遽为说破。在吾贤今日。尤不容轻易发口。岂未之思乎。
答金生(滉)
 问。有人丧父未旬。又丧母。疑于母服之节。盖丧服疏。有曰父卒三年之内母卒。则仍服期。要父服除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79L 页
而母死。乃得申三年云。大抵三年内。不忍死其父之意。而沙溪以为疏说虽如此。而揆之情礼。终有所未安。若父未殡而母死。未忍变在。犹可以服祖周之说推之而服母期。如父丧将竟而又值母丧。亦以父丧三年内而仍服期。果合于情礼乎云。未知此论如何。若以此推之。疏说恐不能无疑。而父丧将竟而又值母丧者。则服母三年无疑。而若父已殡而遭母丧者。何以处之。虽以服祖周之义观之。父若已殡。则服祖重可知。若父未殡而母卒者。则犹可以服期。今父已殡而母死。恐当为服母三年。如此而后庶几得从厚之道。未知以为如何。且沙溪所谓犹可之犹字。盖有深意。父虽未殡。亦可以服三年之意也。鄙意正如此。而况已殡乎。然此则沙溪之意虽如此。而自有贺议。亦何敢容喙于其间乎。且以下杜说观之。则服母三年无疑矣。如何。
父卒三年之内母卒则服期。此本孔颖达因仪礼三年条父卒则为母之文而生说者也。其说曰云则者。欲见父卒三年之内母卒仍服期。愚尝谓经文则字。盖言父在为母期。父卒然后乃为母三年也。殊未见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0H 页
三年内仍服期之义。未知孔氏缘何生此经外之说也。古人所谓事死如生。事亡如事存者。盖孝子之心有所不忍云耳。死生。人道之大变。齐斩之服。人子送死之大节。古人固有以义处之者矣。岂得依违于此而行圣人所不言之礼也。孔氏之说。恐终不可从也。沙溪所谓情礼未安。君所谓犹字有意者。皆契鄙意。贺氏所谓父卒未殡服周之说。亦恐非古人所谓父卒为祖后者服斩之意也。
 母未殡而父卒。则亦当母服期耶。
母未殡而父卒服母期之说。亦同右意。
 
丧中死者袭敛。何以为之。
丧中袭敛之说。恐当从沙溪孝服置灵座鄙意欲以葬后为节。此衰麻餰粥等事。皆生人之所以哀死。岂可以是而施于死者也。若一一如生时。则无乃近于之死而致生之者也。
 未葬前用素馔。如何。
未葬用素馔。其意固善。然恐有妨于人子苾芬享神之意。若曰必如生时。则当用餰粥。素馔亦不可用矣。如何如何。
 偕丧者同设几筵与否。郑氏以为虽合葬同时。在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0L 页
殡皆异几。体实不同。祭于庙同几。精气合。以此观之。异几无疑。而仍念昔年我先人尝问此礼于潜冶先生。而先人之意。以为当别设几筵。奠时各制其服。奠毕反斩。而至父之期。变为练服。则常服齐衰。而至母之期。又还父之练。若同设几筵。则馈奠虽可便。虞卒哭练祥等礼变服变之节。终不得两全云云。答曰。家礼云。考妣同龛。祠堂尚然。况三年内事死如生之礼。岂可不同设几筵乎。虞卒哭练祥之祭。则依家礼忌祭例行之可也。又曰。灵座灵床。必当各设二位云云。又曰。衣服之制。斩衰为重。齐衰为轻。于斩月朔。似当服齐服。齐衰哭于妣灵座前而考妣二位。同在一室。则压尊于考。不敢以轻服入其室。但于练祭之祭。奉妣位出就他所。以齐衰行祭可也。斩衰虽练后。恐不可以母服奉父之几筵。若丧人私室常处。则母服未练之前。先去首绖。似未安。当以齐衰常处。而待齐衰既练之后。又还斩衰云云。虽以此一段观之。可见其服母三年矣。又曰。父之大祥先过。则父先入祠堂。母之大祥先过。则母不可先入。且出避灵座。亦似未安。与考同在灵床。并待事生之礼。待祥同入。恐为从厚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1H 页
之道云云。未知二说得失如何。若以潜冶所论观之。郑设犹不得为正论耶。
偕丧设几筵。郑氏之说。恐不可易。变受之节。先尊丈所论。又为详尽。恐只当依此行之。
 问。传。卑可以两施。而尊者不可贰。疏。斩衰受服之时。遭齐衰初丧。男子所轻者腰。得着齐衰腰带。而兼包斩衰之带。妇人轻首。得齐衰首绖。而包斩衰之绖云。男子兼带。似或便好。而妇人两绖。恐骇俗见。未知如何。且杜元凯云。父已葬而母卒。则服母服。至虞讫服父之服。既练则服母之服。父丧可除。则服父之服以除之讫。服母之服云。此说似可。而若父服练后则仍服母服。而至父丧可除。则又还父服。未知于礼如何。鄙意则恐不如潜冶所谓齐衰练后又还斩衰之为愈也。如何。虽然。此言。已葬若葬窆练祥同在一时。则未知何以得正耶。
受服之礼。当从礼经。男子妇人。恐无异。杜元凯之说。所论得之。葬窆练祥同时。则似当仿礼经并有丧之例而酌行之。
 丧人于葬前。不当盥栉。而若亲自执事。则似不可以垢面污手。举执馈奠。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1L 页
丧人亲自执事。则似不可无盥栉以奉几筵。
 世人于丧中。造着布网巾者。亦多有之。而或葬后或祥后。未知何时当着。
布网巾。于礼无之。似不必为之。
 今俗。自初丧至葬前。悬灯于殡宫以彻霄(一作宵)。沙溪以为据礼。自袭至大敛。自启至发引。只于行事处。为燎以照。厥明灭之。殡宫长灯。恐非礼。此说如何。
殡灯彻夜。似出佛家长灯之俗。何必遵行。
 或问于沙溪曰。偕丧同日葬者。在道虽当父先母后。至下棺则先母柩。可不违于圣贤制礼之意耶。答曰。来示得之。未知下棺先母。其意何居。抑无乃先轻后重之意耶。
下棺先母。盖用先轻后重之意。
 侄子女三岁失其怙。为其叔父养育者。则似当心丧而报其恩义。未知如何。且沙溪以为量恩义心丧可也。此亦如何。人或言母在与父母俱没者异。且引张子所谓无母不养于嫂。更何处可养之句。而不必心丧云。若如或者之说。则是无教育之义矣。张子说。谓其加等而非谓其心丧耳。若心丧则张子亦未尝非之。而以为得礼。则(说见下)又何不可。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2H 页
若以收养之义推之。虽路人。既收养为子。则服丧三年。此与今日事微不同。亦可以相照而处之也。然收养则服丧三年。此则服心丧。所谓微不同者在此。而其恩义则恐无异矣。如何。且张子曰。有人小养于嫂。生事之如母死。自处齐衰。人或告其非礼。遂即除之。而惟持心丧。不复应举。人以为得权云。以此观之。心丧则古人亦多行之者。而退之之服嫂加等。已有横渠之定议。今不敢轻议。然由玆以观。虽加等。古人亦有行之。则况于心丧。独不加行之乎。情理所在。不可无报恩之义。鄙见如此。未知如何。邓伯道之侄子。亦有服丧三年之礼。而先儒不以为非。李土亭为其兄心丧三年。而栗谷不以为非。未知如何。
加服。当依礼经加一等之说。而至于心丧。则在量恩义而行之。
 侄子年长而未冠者。以心丧断定。则三年内。恐不可加冠于首。而昏礼则尤不可行也。但俱是吉礼。则冠昏无异耶。
冠昏有异。礼有因丧而冠者。养育者之心丧。恐无不可行之理。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2L 页
若心丧。则侄女服色。似亦有异。鄙意则当以白色襦玉色裳服之。至其祥日而又服玉色襦蓝色裳。以终三年。盖不欲以华盛之服。加诸身之意也。不审此果合于礼意否乎。
心丧服色。所论似得之。
 妇人之服。亲丧外。虽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尝有服制。只以服带。殊似泛然。此果不见礼经。而抑时俗之制乎。
妇人亲丧外。无丧服。只是世俗苟简。不能备礼耳。岂礼也哉。
答柳士元(命天)
别纸所示。谨悉。 太庙题主式及香室祝式。时未得见。久远之板。有难擦改。令示固出于重慎之意。然 太庙是至敬至严之地。若有大段错谬。不足以昭示久远。则不可因循。及此时釐正。似合致敬之道。鄙意如此。未知如何。病势不轻。二品以上会议之时。未得进参是悚。
答都龙宫(慎徵)
南归之后。每庸瞻悬。问书及于此际。仍审下车以来。字履有相。慰不可量。鑴叨冒既久。尤悔日积。方图更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3H 页
出国门而不能得。日夕忧遑。当今粗可致力者。惟守令耳。幸益用抚摩。劝课耕桑。俾武城终有弦歌之闻。是望。
答李述道(纂)
 问。家礼朝夕哭奠上食章朝奠注曰。每日晨起。主人以下。皆服其服入就位。尊丈坐哭。卑者立哭。侍者设盥栉之具于灵床侧。奉魂帛。出就灵座。然后朝奠。执事者设蔬果脯盐。祝盥手焚香斟酒。主人以下再拜哭尽哀。以家礼文势观之。且哭且出魂帛。且设奠物。仍行朝奠也。如是则朝夕之哭。与奠似是一项事也。丧礼备要夕奠注。引檀弓曰。朝奠日出。夕奠逮日。然则朝哭于晨。设奠于日出。哭奠之时。既自别矣。夕奠注。引仪礼曰。朝夕之哭。与奠自是两事。而或者认为一项。非是其从丧礼备要。而各行朝夕之哭与奠乎。今世之人。皆于朝夕之哭。仍为设奠者。其错认故耶。
朝夕哭与奠。自是两项事。晨既哭。及日出而奠。似好。
 家礼及丧礼备要朝夕上食节。皆有主人以下再拜之文。而今世之人。奠酌人独为再拜。在位诸人。只立哭而已。无拜礼之规。此亦有所据而为者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3L 页
耶。在位之人再拜。则奠酌人。别为奠酌拜。而与诸人又当为再拜耶。
不拜。古礼也。拜。家礼也。奠酌者拜而馀人不拜。似是参古今之谊。
答李生(玄年)
 问。国恤中丧祭。当为卜日退行。则祔庙亦当退行于祥祭设行后耶。
祥祭虽退行。祔庙之事。似不可退。似当于再期日设奠之后。依家礼节目为之耳。
答金生(兑亨)
 
问。先丧既葬。后丧葬前。丧人亦可躬行先丧朝夕上食耶。初丧丧人。不得躬奠。而先丧上食。使人代行。亦涉未安。若何而可也。
礼无丧人上食朝夕奠躬奠之文。使执事者奠之哭拜。丧人则立哭而已。鄙家曾如此行之。未知于礼意如何也。
 初丧则丧人立哭堂下。而葬后则升堂奉奠。俗礼皆然。后丧初丧之人。上食于前丧。亦为升堂奉奠耶。
丧人立哭之位。仪礼则在堂下。妇人则在堂上。今考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4H 页
家礼。则似皆在堂上。惟在量宜而行之。且古无葬前葬后之别矣。丧人亲奠。于古无之。盖不能梳洗故也。有执事之人。则代奠似可。
 国恤中丧人出入。当为 国服。则着平凉子耶。带则布带耶。麻带耶。衣则直领耶。深衣耶。
丧人 国服。似当用布带平凉。麻带则朝服之带也。白笠则似太比平人。直领深衣。则似无异同。然私服深衣之上。着 国服直领。似合古人之宜。盖古者有国服则不敢私服也。
 问。墨衰冠带之制。退溪先生以为似不过冠头巾。而带墨衰带之墨。今无可疑。所谓头巾。亦用墨耶。其制同孝巾耶。抑为别制耶。
墨衰。只是宋世时俗之服。于古无之。今不必遵用。
 父在母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出继之人。为本生父母。丧练祥禫节次。若何而合礼。
为人后者。为本生父母。无练祥禫之祭。
 本生父母小祥后参祭时。当服何服耶。本生父母禫祭时。所后父母之丧未除。则当以何服行禫祭耶。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4L 页
本生父母参祭时。似当服所后父母深衣而参祭。
与政院诸人
伏见昨日议礼 判付及今日鄙疏 答批。伏不胜感动泣涕于下。抑 天语下字之际。似有付标禀定者。出纳惟允之地。不可不任此责。谨录鄙见于左。以俟裁处。
判付内。 孝宗以承正统之以字。似当作已然。则 正统则两则字。叠出似当去。然则二字。斩衰三年之文之文二字。当删。三年之科科字。似当作制字。
批答内。不得传望四字。似有误字。 摄诸侯假世子不如溘然等语。似皆当禀改。 雪神人之怒五字内。雪似当作泄。怒似当作愤。 询总之总字。似当作咨。
  右所当 禀改处颇多。似当付标请改。而不如令公一人持付标。请 对口禀之尤好耳。如何如何。昨日右相 批中威名之威字。亦未妥。似当并请改定矣。
答梁退叔(暹)
 有丧者练祥。似与家庙时事有别。抑有斟酌可行之义乎。
有丧者练祥。似当行之于 国服既除之后。此于礼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5H 页
记曾子问。考之可也。
 国恤公除前有鱼肉之禁云。丧家上食及殷奠用鱼肉。未知如何。岂有先儒之定论可考乎。
公除前用鱼肉。事无甚害。然曾见旅轩答人书。有用蔬馔之说。未知果如何。
与宗人(衡正)
先祖西京留守府君。寔我宗得姓之祖也。而尚未一举岁事之礼焉。昨岁盖有意会族人讲行。而适遭祸故。因循至此。此不孝之罪也。今秋谋诸城南诸宗矣。而所恨宗丈执事兄弟不在耳。亦不敢不以告也。行事之期。似在月丁亥若开初腊日矣。未承颜范。而辄此仰浼。仰惟惇亲之义。不以为罪。
答沈君涉(橃)
恋中复札。审迩间日寒。哀履支胜。极以为慰。病状姑无甚恙。而眼患弥留。气每不平。此是衰老常态。柰何。别纸孝经说。读之感叹。孤露之怀。更觉悲痛。始举意为此事。非曰知之。只是悼既往之不追。欲以是与后人作戒。以自赎终天之憾尔。今读来书。于我心尤有所戚戚焉。所祈。惟克循立扬之训。充得感发之端。以益究追孝之志。庶几区区说经之意。有裨于同人。不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5L 页
坠于虚地。岂非幸之大者也。所示敬字之义。其覵精索抑。会见古人说。此有以心之主宰而言者。有只以敬畏恭逊之义而言者。经中敬字。只是敬逊之意。其所谓礼者。亦只以仪章节文而言之。其与唤醒主宰性中四字者。不可混而言之。且仁固为心之全德。敬亦不可谓心德之一体乎。其所谓心德者。即对政礼而言之耳。凡古人文字。各有所指。自有浅深高下之不同。学者当随其意之所在而言之。不可凿而深之。引而高之。况此经枢纽。尤不可以是为言。来示云云。恐求之太深也。更详之如何。
答成时应(景需)
呻吟北窗。气郁不伸。忽读兄警诲。如濯清风也。甚慰甚慰。此间病中发狂病。有此无当之举。既以自笑。又宜为故人之所嗤。然自有此以来。诋谤如山。而吾心却夬如。盖狂疏之性。老而不化。本来伎俩。有终掩不得者。奈何奈何。昔仲尼当鲁季三家之间。有田恒沐浴之请。其不识事势。不晓人情。甚矣。宜季路之谓之迂也。偶念及此。恨不得对兄一噱耳。
答朴士重(万鼎)
辱书缕缕。仰见爱予之意。但引喻过当。期责过重。又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6H 页
令人增愧赧也。方今天下之忧。国家之事。虽使古人之至公血诚粗拳大踢者当之。有不敢容易担荷。况此湔劣衰朽者。又何敢不量己而自处耶。此愚之夙夜筹之而未知所出。虽以今日 恩命之隆。而有不敢辄渝匹夫之所守者也。不知何以处之。可以不得罪于君子之议否。然区区之意。欲于 大葬后。以布衣野服。一趋 天陛之下。陈暴情悃而退。未知此果如何。政院申状。只欲道达此意身。昨缘日暮未得复。今又眼痛甚。倩草只此。
答李达夫
恋中问字暨别纸。读之再三披慰多矣。但审愆和不轻。又令人奉虑病状苦不苏。幸宪职因辞疏得解。稍可自安。而受 恩深厚。无以报效。眠食犹不宁。示喻谨悉。然尝闻格致诚正与修齐治平。内修与外攘。格王与正事。非二事也。故大学修身厚薄之说。首见于经文。朱子以为人道之大。不可以例视仁民爱物之事。祖己之训王。虽曰先格王正厥事。而典祀无厚昵之说。即及于正厥德之下。圣贤之意。亦可见矣。况今日之事。有非缓步徐趋之所可及者乎。而前日区区之所从事者。亦非急此而缓彼也。固欲内外交修也。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6L 页
本末兼举也。其不行而退则天也。虽古之至公血诚粗拳大踢。亦无如之何矣。世之悠悠者。作一见解。欲使我谈经而离世道。外正事而言格心。俾作不哭底孩儿。得道之老僧。每听之一笑。今达之言。又未离于此。何也。可更思之。
答李达夫
问字远至。就审数日来。侍奉学况有相。极慰驰情。病状一味惫顿。新 命之下。益觉不宁。辞章未准。呈单不纳。今又以右相疏。有引罪之事。未知出场之终如何也。别纸谨悉。然孟子之不论事。亦以未尝在位耳。若使此老当路。恐不但袖手好辞而已。如何如何。馀非笔舌可既。适有草疏之役。只此不尽。
答李达夫
 问。葬时告先茔。遍告诸位否。最高位当告诸。抑最近位告诸。
葬时告先茔。于礼无之。若欲行之。则告最近位似好。
 告先茔祝辞。于礼无之。当何所据。
随意撰之。恐无妨。
答或人
三月之初。去朝止骊上。夏间得盛翰而读之。乃二月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7H 页
末途上所发也。既喜干役之馀。起居有相。又仰覵戒诲之义。相勉之勤。有不可得于人人者。盛意何可当也。鑴奉职无状。自知不能。既决退耕之计。不敢入国门者。今已五个月矣。顷忝宪职。适有憾慨于中者。仍疏陈不敢冒进之义。以及今之大臣不及古大臣。不可一向倾任之意。以自拟于古人身退进言之义。遂致朝著骇动。 天威遽震。至有构虚捏无。狙击大臣之 教。方席藁俟谴。掩户自讼。不敢复开口抗颜。与论于天下之事矣。不宣。
答或人
柳斯文。曾未闻其名。承示之及。恨不能早闻。致 圣朝有遗材之叹。莫非不肖孤陋旷瘝之罪也。似闻有水部之 命。何以稽谢。方今大义晦蚀而邪说渐肆。足下既结知于 明主而在致身之列矣。凡遇事之可言者。无以出位之嫌。而一吐昌言。以振衰俗。岂非区区所望于相爱之地者也。方住杨湖。一味衰劣。无它疾痛。所愧者。遭遇明时。不能格心正物。整顿乾坤。终以不忠不直。自取颠沛。虽死有馀耻耳。天时尚热。万冀加重以慰瞻向。
答林士嘉(𣺪)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7L 页
久阻音闻。方用悬恋。书至。审迩间学况平善。极慰。但君是少年强壮。每常说病。不自慎节将养以底安健。而乃欲归之造物。何也。且见君字画言辞。未有将就之渐。而又若有所挠夺劻勷者然。区区不能无忧叹。幸须克自淬砺进道。熟读小学,近思录等书。务追先大人见属老夫之意。期至于脩立显扬之域。是所望也。女儿岂不欲赴招。但此间儿辈。皆有科事。无人率往。千里之道。不可无护行之人。兹不免空返奴马。恨君初不思量耳。冬间。愿一来见。以慰病怀。
答庶兄(锳)
不得相对。岂胜郁陶。示意谨悉。此岂不念及此事。而亦无可奈何。古人所谓修身以俟命者。正谓此等处耳。
答义儿
昨书见之。知行历已遍。且驻近地。为慰。我之所患。苦无差意。今日至节。亦不得入城参荐。殊觉怆憾。圻南等处。曾未闻巡历。而今云行遍。何欤。七分灾成册。其果如前书所言否。我欲上劄请今年被灾之邑皆给七分灾。且停还上督令。以弭民怨。第恐身在外而言太数耳。身既决退。 赐告已屡。陈疏不准。极用不安。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8H 页
还归定在几间。圻伯虽递。亦不可不以前事辞状于新伯矣。
昨书见之。汝之欲隐忍了事。固无不可。但三度呈由而行公。太涉循例。更以一状略陈身承覆审之 命。而不免循人私情。致有邑民讦诉之举。以至得罪官长。替致带行之吏。尼行受责。伤损体面。其在事体。有难行公之意。以观其答而处之如何。王事固重奉命。而逢人之嗔怒。近于辱 命。此固不可苟然处之也。循朴徵债小请。至于私通。汝固有失。至忘其有此。不能说破于答方伯书中。尤足招人之疑骂。此事亦不可不及于辞状中。以示引咎之意。且言既遭官长督责。以取民吏之轻侮。不容晏然行公之意可也。
闻汝入直。几日当出。近见 上之好恶太偏。赏罚过中。甚非细虑。处论思之地者。不可无一言启发。以为献替之地。自馆中劄论未易。则一番陈疏。未为不可。试于今日构草。以示如何。此汝之今日职事也。不能则退。岂可居其职而废其事也。须思量之。今日官方之混乱莫甚。而处台垣者。终无一言。此亦不可不论也。如何如何。
夜间暑甚。为况如何。闻南海扶曳作行。有不返之叹。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8L 页
其子弟垂泪而行。极令人怆怀。入 侍。可特言及于此。俾朝廷有矜老恕过之政可也。(南海李公硕宽。以台官。言事补外。)
寄夏济,殷济
古人云事师如父。汝等当知此义。凡百惕心禀承。无废课读。而必取向上工夫。以为他日刮目之地。是望。我既陈疏。欲遂发南行。周历诸处耳。不具。(时在尼山受学尹美村)
寄义儿
昨见政目。夏儿为典设官矣。既应科则无辞官之理。但思家间形势。无奴无马。何以供仕。且北客当前。典设之官。奔走供事。烦辱甚矣。何以堪之。可见吏判。言其实状。且及北客未至之前。呈状图递。如何如何。
寄儿(景济,隆济)
两儿皆得无事还京否。校理想今已还。还则必追我行。必慎行李。且具暑服以来可也。汝母氏欲来。我固许之矣。然更思之。数千里有不能自给之势。汝等在京。亦何为依赖。勿作此举。率家眷入处晴洞。谨守祭祀。江舍亦勿斥卖。兄姑入处好矣。我则无事行程。勿虑。
寄儿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289H 页
我行无恙。廿日到此。此处风土不甚恶。人情颇淳朴。苟能理遣。何处不得安稳也。但以道里隔远。山川险危。汝辈之往来。不能无关念耳。且世道方艰。言语招灾。或恐汝辈不慎枢机。是为耿耿。校理何日言旋。而亦已发向此处否。此处道路。春秋则可。暑雨寒雪之时绝不可动。汝等之行。须深戒于此。勿贻我忧。至可。姜武远送我。不避艰险。可见情义。汝等可善待之。馀不可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