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书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35H 页
答许领相(积)
鑴顿首再拜。领相相公閤下。臣民无禄。 大恤荐降。痛缠朝野。靡不奔号。况于相公。身迩 凭几而手抚弓剑。鑴以愚贱。未尝一日为扫门之役。乃相公贬损威重。赐以手简。询及国家之典礼。此古之大人君子屈己逮贱不耻下问之盛德也。而相公行之。顾此颛蒙无似。何足以当之。惶怖愧恧。不知所以为言。抑询问既及。又不敢不率意以对。窃伏闻。礼。有曰为天王服斩衰。为王后服齐衰。又曰。与诸侯为五属之亲者。皆服斩。又曰。外宗为君夫人。犹内宗也。此古人所谓王朝之制。天子诸候之礼也。其曰为天王服斩。为王后服齐者。言为天子王侯不服则已。服则必齐斩也。其曰五属之亲者。谓与君为亲属。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凡在五服内之亲属。皆为君服斩衰也。其曰外宗者。君之外亲妇女有服者也。内宗者。君之五属之女有服者也。内外宗。皆为君斩而为夫人齐。礼之大体也。然斩衰则必三年。齐衰则有三年者焉。有期年者焉。此则齐斩之别也。是则礼经所谓长子。金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35L 页
縢所谓元孙之义。亦惟在此。古人所谓诸侯夺宗圣。庶夺嫡之义。亦惟在此。仪礼丧服所谓为君斩之制。实准于此。此古圣人所以明尊卑严嫡庶大一统别嫌疑。使天下著于君臣之义者也。以此义推之。则今日之制。 大王大妃之于 大行大王服。宜在斩衰之科。中宫殿之于 仁宣王后服。宜在齐衰期之科。诸公主之于 仁宣王后服。宜在齐衰三年之科。而此非徒古礼。 国朝五礼仪国恤服制。亦用此义。正可谓时王之制。实古今之通经大义也。若今见行 大明律经国大典。则乃国家颁示士庶之礼。非 王家之制也。今日 朝家服制似未契乎斯义。向来朝家数十年争论。似皆因此义不明而然。固尝以此私议于室而有所讲讨之说。不意遽彻于相公之听也。今承下询之及。不敢不以所见对。浅见蒙职。妄议 王朝大礼僭越猥滥。无所逃罪。惟幸相公之恕谅而裁察焉。至于西事之诲。又仰见相公临大事而恐惧之意。而海隅苍生。庶几卒蒙夷吾之泽。病伏穷巷。与死为邻。瞻望黄阁。但费驰情。向来疏本。姜生见说俯索。敢不再拜封上。千万惶恐。不敢宣。
答许领相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36H 页
大相相公。不卑愚贱。俯示前席之都俞。仰覵忧国之盛心。下逮之谦光。非区区小人之腹所能料也。 筵中敷奏。委曲详备。又有以发贱虑之所不及。幸甚幸甚。抑其中罪己一事。似当以荡庚辛逋欠蠲儿故徵布等事。而特发 德音。以尽遇灾而惧侧身修行之意。庶可以上回天意。下收民心。似又今日之不可已者也。曾见北路御史状启。亦论此事。其言痛伤深切。足为流涕。其民又与南民豪右自负逋欠者不同。连岁离凶。积逋终身。其所喁望于 新化者。有不可虚。今虽差晚。若以晚闻御史为言而特施 霈恩。亦其时也。此系今日应天弭灾之大端。兹不敢惮烦而辄输素忱。昨日 筵中之不及于此。正望 君上自为主张耳。
与许领相
昨午。瞻望台仪。而位著尊畏。不敢尽所欲言。私心耿耿。鑴于昨午前席。仰体吾 君吾相开纳听受之盛意。得有所论说敷奏。布露下臣之怀。既切感祝。又不胜惶汗俟罪之至。岂相公宏度诚忠。有以亮此区区忧爱之衷否乎。抑古人有言曰。大者不能。小者不为。天下之弃材也。窃观今日之事。以大乎则既畏难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36L 页
而不敢为。其小者则又以为细故而不肯争。是其若大若小如难如易。皆不得为也。则天下之事。卒无可为之势。而亦终无可为之时也。事之因循渐苒。坏烂蠹蛊而不可收拾。盖未尝不由于此。志不云乎。时将有间。事将有反。失时不图。流走灭亡。今日之戒。实又在此而不戒。窃恐所谓大者不能小者不为者。不幸近之。几何不至于君子在外小人在内。而天下无邦也哉。此鑴之所以不敢避渎扰僭越之诛而毕其说于 上前。至谓将恐得罪于天下。见弃于名义者也。知相公平日辱知宠与之心。不以为罪。而退而思之。亦自不觉狂简径情。僭横无礼。得过于大人君子是惧。中霄抚枕。夜不能朝。官方有守。不敢辄离职次。末由面承警欬。敢此替伸微悃。
与许领相
伏惟征役靡盬之馀。匀体起居若何。下情不任驰向之至。鑴乞免俟罪之中。反蒙例外匪分之除 命。畏惧踖踧。益无以自容。区区所怀。略暴于乞免之章。伏想大监亦已闻知矣。其中罢试一事。实是今日之大事。战车造成。又系军国之急务。而大监之意。不以为不可。则唯在断而行之。勿之有悔。若持疑不决。小过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37H 页
时日。则虽欲悔之。亦无及矣。至于桑林身祷。此非臣子所敢请。然亦惟在相公蓄诚潜虑。以格 天心尔。方此缩伏。未谢新 命。末由躬造门墙。敢此替申。
 战车事。向承 圣批。以两局及关西为然。此事必须通八路。可见成绩。如或不然。海西咸镜。则不可不一体施行。幸以此意及于奏 对之际如何。
答许领相
意外伏承大监下书。就审毒热。天相调候。体履万福。且承教诲诱掖之意。不胜区区欣悚之私。鑴病暑多日。又再度堕马。挟瘀作痛。几不可支。昨日固欲进参于问 安之班。而以疏 批未下。亦不得运。方切惶惧。老炎如焚。万物焦枯。民庶遑遑。大命近止。不知天意果何如也。才以短疏。略陈所怀。想早晚彻于大监之听耳。下示婚丧新制云者。非敢为新制也。只就前日法府禁制条中。取一二事而申明之。以示它日禁断之意而已。人言遽至此。至烦大臣之听。有恐动法府之意。此时民心。诚不可长也。鑴之本意。非欲以此等事。一一搜觅而禁之。只是预为之榜示。使知有限制而不敢肆焉。此亦古人悬法示民之意也。庶习僭汰之民。疾其害于己。遽作流言。欲挠改之。若为官法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37L 页
者动于其言。迁就其法。以从之。则何以法府为哉。亦何事可为。何令可行。此正与向日军兵等厌乱市之禁。作为胁持之计。以挠动朝廷者。不约而同耳。此等事。不为则已。为则必果断而坚持之。期于有成。不然则民将生心。而国不可为国。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仰惟相公。必有以默会于此也。禁吏吓财之说。闻之骇忿。方令五部摘发之。若见出则当重法绳之。以杜后弊矣。明日欲赴宾厅之坐。可以瞻望。病倩草。惶恐不备。
与许领相
三昨疏草。谨以遵承大监教诲之意。得以删其荒芜而窒其罅隙。果能免人之指摘耶。然此是小事。既已过矣。车子一事。卒被庙堂之沮遏。愤慨之心。不免再寻疏章。胸中勃勃犹未已。此事实系国之安危存亡。以大监之卓识远虑。岂不知之哉。而罢之容易至此耶。前日大监既任此事之可行矣。今日高下在心。亦惟大监耳。此鑴之所以隐忍迟回而不敢便有决然之计者也。两疏。皆以密 批回下。或恐未及彻于匀听。敢上草本。辞不尽言。言不尽意。古人之言。谅非偶然。仰惟大监。亦默会之耳。周汉以上。以此制之尚存。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38H 页
故中国得为中国。唐宋以下。此制已泯。则安史之乱。五代之云扰。金元之横骛。亦以此故。鑴尝谓主张此事者。功亦不在禹下。奈何今日以年事之歉。物力之艰。有所顾恤而中废之耶。方今年事至此。敌人之情形叵测。正宜分命七路。疾速造成。更合送关西。俾无窘于阴雨之骤至耳。
与许领相
小雨涤暑。伏惟此时匀侯起居。神相万福。昨闻大监有引入之举。不知何故。似闻因李正言寿庆 榻前陈事而然。然否。当此艰虞溢目之秋。君臣上下。虽焦唇渴喉。奔走供事。犹恐不济。岂宜引小嫌拘常例。以贻 上心之忧劳耶。况李寿庆。素以刚直自厉。因一时忧愤之激。有此狂戆之言。以相公之宏度弘量。独不可容一弗弗之士耶。鑴固负罪缩伏。不敢自进。然亦不得不赴明日之 命召。甚欲同相公入侍 前席。以尽所欲言。而俟进退之 命。倘非相公左右于衮职。又何所取裁耶。千万思量。以副上下之望。
与许领相
秋气益凉。不审此时大监调候起居若何。鑴扶曳行公。日觉衰疾。近又添以暑后之痢。伏枕累日。至于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38L 页
召牌不得赴。方切惶惧。服制之议。竟归于斩衰之说。岂非大经所在。天理人情之发。有不能不尔者欤。数百年未举之典。一朝而正之。非 上之聪明英毅。何以至此。仰惟相公同忧共喜之心。有出于寻常万万者。恨不得即日造门。以致攒贺之情。窃念近来朝廷无甚阙事。唯朴瀗被刑一事。有不即于人心者。若遂死于桁楚之下。则岂不为清朝之疵政乎。大监于此恐不得无一言以开上心。闻瀗之再次受刑。至于碎骨流血。相公于此必有恻然而动念者耳。区区所怀。不敢不达。伏惟相公有以鉴谅之。
与许领相
伏问此时大监调候体履若何。寒热之症。亦已离却否乎。鑴方在呈告。久不得踵门。驰慕之至。服制之议。尚未决。殊以为郁。即似闻台位之意。皆以期年为断云。又不胜愕然而惊。此事无论其它。仪礼。既曰为君斩。周礼。又有凡丧为天王斩之说。 国朝五礼仪。外丧斩衰内丧齐衰之外。无他制。 王世子以下之服。乃见于经国大典。其分 王朝与士大夫家之仪。岂不章章然甚明矣哉。魏晋故事。又为此明證佐大典。故有不可容易扑破者。今若不斩而期。则是 先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39H 页
不能当九五之尊。而班于亲属之列。我国 祖宗所定王朝之大礼。亦卒废于今日矣。向日 仁宣王后服制时。 大王大妃之服。以鄙说则固当为齐衰矣。若如今日之说。则姑之于嫡妇。正宜为大功之服。齐衰则乃魏徵之添服。而非周公之正礼也。奚可以是咎当时礼官乎。今日谓他人为贬损 君上。乃以斩衰三年而为齐衰期。不亦贬损之大者乎。此其大经大法。既坏乱而不正矣。今日朝廷之改纪。亦为无所据矣。将来之忧。又何可不虑。眉相既不深察乎是理。而大监又不虑及乎是。此鑴之所以不得不仰首一言。以彻大监之明听。更愿大监深思之熟虑之。无以一时论礼之小异同小可否视之。千万幸甚。况大监前日劄中。有母后为嗣君斩之说。今日之议。又不为前后参差之甚者乎。闻右台每以尊同为说云。礼。妇人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是以国君有至尊之称。而王后有小君之号。谓母后有君道则可矣。而遂欲并尊于国君。则不亦反义之大者乎。且尊同则服本服。是谓国君之于姑姊妹之在异国者尔。岂谓同国嗣君有继体之重者乎。此又不可之大者也。区区有怀。不敢不尽。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39L 页
答许领相
前日下复承读。仰覵相公有察纳愚言。预备不虞。忧国愤世不但已之意。且有大义渐晦人心狃安之叹。甚盛甚盛。辨诬一事。想已有 庙堂之定计。而恨不得闻。然无用之辨。不急之事。愚知 朝廷之必不为也。至于相公所谓闭关太早之说。愚意有不然者。自变故以来。我之失机会而反受祸殃者。凡几遭矣。当戊午虏之初起也。我不能命一良将。协中朝将士。以扑灭炎炎之始。授旨奸臣。邀罪鬼神。以自受通天之罪。幽废之殃。终又不能驰一使。以暴毛文龙谩诬失误之罪此。其失机会一也。当己巳袁经略之东出也。我又不能扫境内西向。以为猗角之势。使经略反功为罪。受要领之诛。更使虏势猖獗而南汉受围。卒为城下之盟。而无以自解于天下后世。此其失机会者二也。当甲寅吴三桂之发于西南也。虏中骇窘。辽左奔迸。我又不能乘时自奋。以应天下来苏之望。此其失机会者三也。使金人尚据中都而刘豫称帝。南北之民。肝脑涂地。又谁之咎也。至于今日。连兵五载。天下驿骚。东南半壁。已入于幅裂之中。水败陆偾。师出无还。金人又已输重宝于北。此其势亦汲汲矣。此非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0H 页
古人所谓兵法乘劳进趋之时乎。此亦今日之机会而不可失者也。今我非徒欲闭关而已也。固欲分布方略。蹈其瑕隙。东西齐发。覆其巢穴而割其左臂。且挠其边海之腹心。以助天之降虐。以振华夏之气。力非不足也。时则可为也。蹶而趋之。犹恐不及。谓之晚则可矣。谓之早则非计矣。比如救焚拯溺者。火既炽而投之以水。顶既灭而欲手援之。非徒无益。其不胥溺而延烧者鲜矣。直我方枵腹而无人担荷。然武王未尝以周饥而辍伐商之师。汉高未尝以关中饥人且相食而废虏魏仆赵之战。寔以时不可缓而事不可需也。众材之需事者。自可取之于我。深山巨薮之中也。不必求之前代。索之他邦也。敌势已摧而人心已摇。天下之权衡。实在于我。其所左右轻重。不翅若韩齐之于楚汉也。于是时而我能一举吊伐之师。尊周之义。则灵狐困弊之域。辽左空虚之地。实无拒辙缺斧之难。而大国遗民。孰不箪食壶酱。以迎我师也哉。则虽无入关。而腹心先溃。丑类自屠。天下群雄。亦已胆落于风雷之向矣。我之弘义大略。已卓然于群雄之上。而有足以服天下之心。其四国诸邦。孰敢侮我而谋我。若是则 皇朝之恩义可报。 祖宗之羞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0L 页
耻可雪。已斁之彝伦可叙。难谌之天命可续。而永有辞于天下后世矣。失今不为。则实恐天时差跌。机会不再。而我之辜恩弃义蒙耻包羞者。无以自立于天壤之间。永为名教之罪人矣。况其城门失火楚国亡猿之祸。又有前事之可鉴者。而长木之蹶。我固不能自免于受毙之祸乎。不宁惟是。日本之狺然。左海之耽耽者。又安知不仗名义以驾我乎。此不待智者而有可寒心者矣。昔者田齐之亡。君子未尝不归罪于后胜导王用客之不详。今相公居一人之下。处辅相之地。当大义晦蚀之日。听众人狃安之说。而一失机会。终误大事。则愚恐后之论者。不得不归咎于相公。辅相三世。受 恩深厚。今日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宁不为尽心力之所至而听舆人之谣诵乎。所以不揆愚僭讼言之如此。惟相公宽其罪谅其忠焉。愚适观今日乾众之示变者。又出于昴鬼之分。甲乙之乡。愚于此尤不堪心寒而魄动。不敢不索言于明听之下。唯相公重加察焉。
与许领相
伏闻此时体候起居神相。下情驰向。病中窃伏见 中批。旁午出于群情之外。此实今日安危治乱之所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1H 页
由基。区区忧叹。不以在 阙门之外而自已。伏想大监亦已念及于此矣。若此不已。其为国家之患害。不啻景龙之斜封。庆元之内批。近来南渡之往辙不远。一二不能止。终至于君子尽逐。党人满朝。以覆天下。念至于此。令人不寒而栗。今日大监虽暂辞相位。既得 君之专任。辅相之责者。非大监而谁也。主德之失。家国之败坏。大监其可曰在家不知乎。然此事实自鑴始。顷日辞疏。略及此意。而不能明白陈说。以启发 上心。是为罪耳。
答许领相
伏读匀札。仰覵不废共济之意。初无督过之心。其为感激。又何胜言。但某抱咫尺之义。守此东冈。须发已皤然矣。冒昧一出之后。无丝毫裨补于国。每有一事。必被朝庭群起而沮挠之。平生所守之志。亦将晦盲而不见白于世。恐无以瞑目于地下。况此所居之位。亦古人所谓天官正百工之任也。而因论一贪残无识守宰。受得年少辈无限诟骂。有足贻辱朝庭者。大监又为之陈章引咎。有若某实有专擅侵官。而大监之于小人。深有不相能者然。虽圣明。亦安能无动。而其在下官之心。又安敢自安于职次。此某今日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1L 页
之义不得不走出。虽欲系恋濡滞而不可得者也。
答许眉叟
按今长者所论。有伦有稽。固足以破今日之议矣。注疏中立嫡以长之说。其义甚明。夫妇所生受祖宗之重者。谓之非正。无义也。同之妾子。甚舛也。然愚以为贾疏所言。特是士大夫家礼耳。亦谓王侯家未受重比于士者耳。非可上推于天子诸候者也。古云诸侯夺宗圣。庶夺嫡。既继序承统。受宗庙社稷之重。则宗在于此。长在于此。为继体之服。为至尊之服。又何长少嫡庶之可论哉。武王既为天子。则伯邑考虽有嗣续。不得为大王王季之嫡矣。汉高既为王为帝。则刘伯虽为长。不得持丰沛宗祊之祀矣。武王死。太姒尚存。则当为继体之服。不得归重于伯邑考。汉高死。太公无恙。光武死。樊后无恙。则当与服天下至尊之服。不得以刘伯伯升为嫡而降高,光之服也。然此犹为嫡产而言。若汉文帝,武帝。皆侧室子。既登为帝而死。则为其父为其母者。可论以庶子而不服继体至尊之服乎。继体至尊斩。固常经大义也。氓庶家长子斩。谓其承父祖之序也。况受宗庙社稷之重。为天下四海之主。其为长也大矣。其为宗也尊矣。不谓之长。孰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2H 页
谓之长。不谓之宗。宗于何往。前代已行之典。又可考也。(按通典。东晋孝武李太后为嗣君居重服。孝武。简文第三子。我朝 明庙之丧。奇明彦以为恭懿殿。当持继体之服。退陶韪其言而从之云。)是谓夺宗夺嫡。事绝常。伦。王朝礼与士大夫不同者也。且礼之所论者。谓将传重也。既受重为天地宗祊之主。犹曰降服云尔。则是贰其宗而卑其主也而可乎哉。礼。长子斩。视隆于父者。谓其传祖宗之重也。不为后。比庶子者。谓长子而不受重也。为庶子加服者。以其为大夫也。然则以庶子而隆服者。以其受重。以其至尊也。此又礼之可准者。今之论者。至谓从第二降从庶例。何也。礼失则昏。名失则愆。恐非细故也。又按礼与诸侯有五属之亲者皆服斩。天子诸侯之丧。皆斩衰无期。逮晋季。母后为嗣君犹持斩制。盖既为天下主。则是天下之父也。太后虽为天下母。当服至尊之服。视隆于先君。不可仍服齐衰降同于士庶也。此礼所谓不敢以亲服服至尊者欤。此又如何。圣人制礼。设齐斩五服之等。将以明人伦也。今日之议。系国家伦纲甚大。幸吾丈昌言竭论。俾后世有考。所补非细。知吾丈所论。为今日期制而发。顾此区区之言。即欲益发所疑。为讲究之地尔。并冀谅察。(说以长子齐衰为言。故所论如此。)
答许眉叟
昨伏承下帖。审有不安节。终宵贡虑。抑念先生入朝有日。宜有一言以发 上听者。而但见应接太烦。有不暇拈毫濡墨者。此非细虑。昨所告节损之道。望必留意于此。以为聚精颐神。图惟国事之地。千万是祝。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2L 页
与许眉叟
闻 传谕之后。更寻辞章。恐非所以处于今日之时义者。况吾丈平昔进退。非山林隐遁者之流也。所望。惟即日就道。以膺虚伫之旨。庶几夫子不俟驾之义。如何如何。李生三达。为得其先人文字于长者。是以有此行区区。所欲言者。渠必能口申之。幸从容赐问。俾究其所怀。
与许眉叟
再作之进。幸无烦嚣。而得以从容于静夜。退又思之。正服制。所以尊 祖宗之大礼。扶大义。所以体 圣祖宁考之本心。荡逋粜。可以得庶民之欢。 亲临大襄。又足以浚百行之源。此四者。实为今日之大计急务。幸吾长者之意。允契于鄙心。今日若果得整顿此数事。则庶几乎吾东国。亦小伸吾辈报主之忱。不知台已起疏草否。若已就。愿得一窥。亦念此皆系急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3H 页
须于一两日内上彻。方可有周旋之地耳。至于扶义一段。须微其辞。俾无烦听闻。或他日面陈。亦无妨耶。伏乞。
与许眉叟
小雨宵清。体履增福。鑴一味忧恐。方呈辞单。闻昨日李正言寿庆以 榻前之奏。至有特递之命。闻之瞿然。李君素以刚方好直。见忤于上下。虽有忧愤之激。狂戆之言。在 圣上听纳之道。固当容而置之。无使摧沮可也。特递之举。虽出于慰安大臣。而其于培养直气之道。终有所歉然者。大监似不可不一言扶救。上以尽辅弼之策。下以副士林之望。如何。况李君之所言。有异于直斥大臣者。为大臣之道。正宜受而奖之。如文潞公之于唐介可也。区区所怀。敢此仰达。
与许眉叟
顷入筵中。以灾异孔剧。人心危疑。请复立体府。以备不虞。 上允之。此大爷之所尝请罢者也。未知此于大爷之意。以为如何。事遽不得奉禀。是可叹也。且 鲁陵复位号事。此平生腔血所欲一吐者也。今既构草欲上之。更念此国之大事。士类所同然。不可不仰禀大爷。共致协力之功。以冀感动 天心。姑迟其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3L 页
以一草本。仰溷左右。伏冀留意省察而致诲之。
答许眉叟
覆札俱悉镌诲之意。但区区之意。有不能无疑者。惟其世道大变。上下无纪。故此等立人纪正人伦祈天永命之举。尤不可无也。诗不曰天之方蹶。毋然泄泄。 鲁陵之事。固千古忠臣志士之感慨而抆泪者。今日追复之议。固人心之所同然。天理之不容泯者也。其行尼与否。虽不可知。而若立异于是议者。则殆必得罪于公论而为名教之罪人矣。大爷之言。无乃未之思乎。长鬐客之言。固有好处。有不好处。若期制嫡统之说。则固当鸣鼓而攻之。若无忘复雪追奖成朴之说。则实大义所在。岂可以其人之说而并此而废之也。昭公知礼之说。固为尊者讳之义也。今日之事。则将举 祖宗之所未遑而增光于 祖宗者也。胡可比而同之。 先王之教。则亦一时之教也。 贞陵既复。则 太宗当有辞于后世矣。 昭陵既复。则 世祖当有辞于后世矣。 文子文孙之克修其职。以尽继述之道。 祖宗之灵。必悦豫于冥冥之中。而后之游谈者。亦可无指议者。此非追孝补阙之大者乎。窃恐大爷于此。有未深长思也。兹不敢一言而止。敢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4H 页
辄渎冒如此。惟大监谅之。
答许眉叟
昨少出。为看花东郭。下问适及于此际。以致台翰留辱。感惶靡如。春光正好。东事伊始。恨不得陪杖屡执耒耜于田野之间也。出寓西郊。果有成算否乎。当以何日命驾。今日为点检前岁所缚江舍而出。若大监出寓其近处。此行当作月课矣。下索黄钟尺谨上。但不知此能得古法否也。
答许眉叟
下问手字。委降远郊。仍审霜寒。匀侯万福。伏见诲语。且读今七日劄子。仰覵君子舍己从人与人为善之盛心。非后世所有。但文字太简。 上或未之省也。今若复上一劄。更下一转语。若曰二臣之言。臣所不及。宜决从之。以定国是。以伸公议。以为为人臣名教之戒云尔。则岂不可以感 天心而回 圣聪乎。不然。大防坏而洪水之败且至矣。愚忱所在。不敢不尽。
答权思诚
鑴再拜。一望清光。与闻高论。诚不易事。况复辱贶以书。重之以诲谕勤恳。甚盛意也。无以容谢。抑称道之过。责望之深。顾仆之愚陋。其何以当之。愧慄愧慄。虽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4L 页
然。诚执事不鄙夷之。推波分济。警策而终惠焉。则仆虽不敏。敢不自励。思所以卒承教于君子者乎。开其晦正其失。固君子爱人之谓也。仆于是获诺于君子矣。幸甚幸甚。书不尽言。尚冀心会。
答权思诚
示诲缕缕。引喻讽切。有忠告之义焉。伏而读之。能令人发恻隐怀自颂之心焉。此固夙昔之所愿见而未得者也。仆虽不敏。敢不祇服敬承。思有以无忝乎君子之盛教乎。窃念鑴穷居晚学。学又靡所方。虽尝读圣贤书。妄以求古人之遗意。天资远道。学力且浅。其于圣贤之微旨。盖蔑乎未有闻也。眩焉莫之解也。思愿得一时贤人君子博闻先觉者而就正之。庶有以矜其不能。正其不及。质难反复。启发幽昧。俾得卒窥乎古贤之藩篱。而无终见笑于大方之家也。顾念知思蹇浅。言语拙讷。智不能明所疑。言不足以达其意。是以不得已托之文字之间。或可以自见浅陋之所怀。俾览之者。足以得其辞而知其心。审其病而求其药也。且曰。惟其言之是也。愚者之一得。而亦或智者之所取也。若其否也。亦可以作一己之警而为来者之戒。其如斯而已。是惟不避僭妄。披发其愚。虽于古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5H 页
贤先正之言。苟鄙心之所不安。亦必竭其辞尽其意而止焉。此诚鄙说之所为述也。而其敢冒达于左右者。亦谓或有以亮此心否也。初岂曷敢有立言喻世之心云乎哉。不然。天人性命之说。昔贤先觉之训。仆何敢肆口容喙若此为也。然意之所向。言不知裁。有不能自觉其罪之至此也。此则谬妄之所蔽也。耳而左右言之。甚盛惠也。然则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仆又将何说而为报乎。请敢以遂陈衷曲。而惟左右之察焉。诗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夫子叹之曰。诗之好仁如此。向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已。盖受之天也。舜蹠一揆。致之力也。愚智同归。是以古之人。皇皇翼翼。惟日不足。求有以必极乎所止。充乎所志而后已焉。故曰。尧舜可为也。文王我师也。有为者亦若是焉已矣。此虽未易以言。其心固炳然也。其理盖不诬也已。惟左右以盛年骏材。学古奋世。肆力乎圣贤之道。盖既有年于兹而宣闻于民矣。而俾穷居寡闻者。亦得以乐闻君子之风而思自托于下交焉。顾今不加之意而督教之。乃曰圣贤难企也。愿为众人。毋为小人而不可得也。且曰。以尔视余。为何等庸人耶。是何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5L 页
执谦之过甚。辞气之太激。忠谅之不相与。使贱拙者。蹙蹙然不自安哉。岂以是警谬妄而愧其心哉。苟曰鄙说狂瞽。不足反覆。宜直诋明斥。俾得自改焉可也。推其所自得。发其所不及。亦可也。又何必执是为教也与。不然。无其心而发诸口。君子不肯为也。借曰力之未到也。尤当汲没焉孜孜焉。明其所已得而勉其所不足。讲磨以覈之。朋友以发之。迩言而必察也。高远而必极也。恐不但曰我固庸惰。理气心性。非吾所敢论而已也。然仆非敢以是而渎求于左右也。目今世降既极。吾道日沦。不有君子者出以协力而扶持之。亦何能振已坠之微绪而挽既敝之世道也。此非吾党数三君子之责而谁任哉。惟左右诚能益勉所至。刚建不息。期有以负重而致之远。德日起而业益富。果终克副乎所望。而又推其馀波。与夫人共之。俾贱陋者。亦得以从君子之后而与闻乎一二焉。则是岂非吾左右终始之盛赐。而惟今日一言之惠。有未敢固请焉者也。如何如何。狂妄僭率。不胜悚抑。惟既存诸心而避僭猥。莫之言也。非徒左右之所教乎仆者有不如此。亦非某之所以事左右之本心也。是以敢冒烦一陈之。冀吾兄有以垂亮而更教之焉。所教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6H 页
诸说。俟他日更禀。
答权思诚
示及日边报。甚慰穷寂。续所闻。愿无忘。详及广平主选。而若水戴豸朝野之望。岂浅浅哉。英甫已归。而武仲何官。赵谏,明甫。何以辞官。而儒疏主论者谁。主辱臣忧。生民涂炭。败證已见。而阴雨及之。此正古人所谓痛哭流涕。焦唇喝(一作渴)喉。钳勒鞬辀之秋也。而诸公乃遽欲拂拭干羽。脩饰笾俎。毛羽久披而肯綮莫剔。垂帘闭兑而不虞外食之患。使 上心遂怠而民望不振。某虽愚贱。窃为执事者耻之。亦恐千载之上。见笑于鲁之两生也。某固不胜嫠妇之忧。而远不能彻声于诸公之侧。则亦仰屋浩叹而已。望吾兄一为英甫诸公言之。果尔能夙寤晨兴。大启 上志。早讲折冲彊本之策。而亟修蓑笠之具。使民心国势。有所赖而自植。大耻积愤。因可为而卒摅。则夫然后名正事顺。礼乐可兴。永有辞于天下后世。此非徒今日兆庶倒悬之望。亦吾辈卒昔从游之责。如何如何。有所拂郁。不能然而泄之。惟在亮察。
与权思诚
英甫兄书见之。有足以释阻思者。其所谓彼此交害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6L 页
云者。亦契鄙心。盖来者固无可拒之理。然亦不曰已立而后可以立人乎。理动之说。非某之说。朱夫子尝屡言之矣。今得数条别录以上。乞以此更入思量。如何。育养之说。有不必烦书札往来。姑置之。从母之称母也。非必曰与伯叔母等也。岂有妨于明微之义乎。但有母名者非一。独何为于此而加服乎。此则所未知也。谬说在明甫处。时未来。俟来当更禀所疑也。英甫书。亦在明甫处。未还耳。疾作胡草。
 问。太极。理也。理如何动静。有形则有动静。太极无形。恐不可以动静言。朱子曰。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气何自有动静乎。
 又问。动静是太极是阴阳。曰理动静。曰如此则太极有模样。曰无。
 又曰。太极有动静。
 又曰。未动而先动者。理也。
  详此数说。皆以理有动静为言。然考朱子说。又曰太极涵动静。动静非太极。盖太极固无动静。而亦可以动静言之。正如昔者所论理非神也。而亦可以神言之云耳。况黄勉斋尝以理动之说。称闻之师而著之。殆非妄言也。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7H 页
答权思诚
来喻具悉。此祇在诸兄据礼参情而定之耳。鑴实无它见可言。况英甫二兄。岂不熟虑而言哉。卜筮。又是出于询谋之外也。兹不敢辄有云云。从服之说。退陶书中果有之。其言。言其夫虽持重服。姑既以冢妇服之。妇可以不服云云。从服三年。曾见一书。记宋仁宗时某奏。在礼夫为父母三年。妇为舅姑期。夫既累然衰斩。而妻独服青紫晏如。有乖情理。乞定制从服。妇服舅姑三年制可云云。大略如是。不能详记。亦不记出自何书矣。抑家礼所谓夫承重从服云者。亦指无姑而作冢妇者言。故其下小功条云。为嫡孙及曾玄孙为后者之妻。姑在则否。其意亦可见矣。陋见如是。未知兄意以为如何。
与权思诚
去国之日。恨不得相奉也。即日寓中起居如何。脱去樊笼。是非不到耳。想更快活也。如鑴身处尘中。方出入人牙颊。语默忧乐。诚有愧古人耳。如沸如羹。火色方炽。未知终滚到何极。谓将柰何。鑴奋懑之发。抵书泰之。言论礼之失。人方指我项氏之陈胜。出于权右尹排两宋之计。外至之言。只得任之而已。将过夏于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7L 页
所住耶。新妇得。次胤请去。知有须于侍旁。兹不敢留。
答权思诚
近以忧病。苦无意绪。得兄警语。令人苏沃。但七政左旋之说。从前不得于心。近考天官家说。得天道逆顺相成。日月升降为寒暑之说。益觉旧说之为有理。承兄教如此。愿闻指意之略。发此蒙谬耳。且书中州十有二师之训。亦恐旧说不可易。兄意如何。亦愿反复之。
答权思诚
前后问翰。极慰阻怀。且获自觉有进之示。其为欣沃敬祝。又何可量也。所喻天心容物忠信是积之说。尤警惕亲切。允为今日吾辈之药石。愚虽不肖。庶几奉诵佩服。无负见诲之意耳。吉甫不得书久矣。渠前书。谓我若病疠。岂见疠者自不免却走耶。虽欲受其矫警。不可得。既自笑又可叹也。仁卿年妙质美。倘可自为浚发。能自树于颓波。此则老兄之任也。
答权思诚
警诲起我昏惰。敢不思勉。吉甫断书问已久。仁君顷入城。亦不我问。凛乎其卫道之严也。亦自愧无状无以自媚于生平之慕用者耳。顷于途中有寓怀。敢录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8H 页
上。幸一笑而和教之。
答权思诚
承喻容于世非所存。遇不容益惕厉。足以起余。吉甫谋忠。非不知之。但非我绝人。渠自绝我。只此无状。见弃于人。为可愧可惧。更无他容力处。奈何。惜乎。此友有质而不善学。乃至于此也。抑兄所谓一默可以成物我。诚为今日服膺之地耳。
答权思诚
前书谨悉。韵会所引礼记。寻二戴不见。岂所引错所出耶。可疑。高辛之说。兄言俯同贱见。先蚕西陵氏。出于外记。且以高禖为女娲。恐此不可以其出于杂书而弃之。如何。此间汉计既差池。欲以此月内。因之溯江。未寒前能作一会而别。何幸。子中丧柩。方在西江。其家中染之说。未闻向一哭其柩前。而令人益不堪悲楚。
答权思诚
每得戒诲。感篆无已。抑思古人有直己明道处。有谦人诲人处。有懦弱退劫若不胜衣处。有奋然直前不见鼎镬处。有栗栗畏惧之心。有脱然无累之心。盖有并行而不相悖者。而顾难于施得其当耳。此亦吾辈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8L 页
今日当自勉者。敢此相告。
答权思诚
震省巽制。来示诚然。凡易。虽于险卦。必有以处之。此固圣人以义处物。亦天理自然。苟能如此。无入而不自得。殆庶几中孚虞吉他吝敬悉诲意抑易之意。欲其度于二四之贤否。必将舍阴而取阳乎。此见君子虽小过而不可弃。小人虽与我相应而不可取。又见既与君子。又与小人。是则有贰心吝之道也。如何如何。中庸近方记疑。俟迄功欲以就正。就友久在囹室。向见其病深食减。岂胜忧叹。朝中诸公。非无相救之意。而亦有所不敢云。奈何。来书开见。诚是就之药石。当即委致。
答权思诚
承拜戒诲。慰感之至。就友刚褊。不能善处于嚚傲之间则有之。因微过而成大罪。人言之可畏如此。即今尚在圜土。恐终不免决配。而秋部之决极猛。以殒于杖下为虑。哀哉。震邻之戒。九卦之勖。皆是至言。敢不奉以周旋。然祸福之来。天也。若有避就之心而挠我素履。则亦夫子所谓无以为君子者。又不可不戒也。如何如何。闻尤公入相。此殆 上睹异而有侧席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9H 页
心也。不知将何以答此隆际也。
与权思诚
哭泰叔泪未收。又闻扶馀之讣。天于吾侪。一何偏毒之至此耶。痛矣。奈何奈何。泰丧出于任所。开月初旬前。当引到广山云。嗟乎。世间如此翁者。又岂可再见也哉。扶馀父子。一时俱亡。尤惨酷不可闻。兄所患。何症。千万切冀益加慎卫。近来风气不和。小恙亦甚危厉。更乞勿以悲忧芥胸。
答权思诚
伏承坠翰。具悉诲意。感沃可量也。且得季方展讨。亦何异面承也。闻亲议不谐。固亦意中事耳。鑴病馀行役添伤。来此亦卧痛数日。才举头过腊。欲走广山。仍归湖上。知望门不甚远。而病惫有不得如意自致何。向秀夫访我。说与吉甫。口语盈耳。所可嘅者。吾党几何人。不幸既有一泰之。又使吉甫心肝辅颊。更换作一泰之来。何欤。岂古人所谓兰芷蕙佩渐之滫中者耶。老兄盍于其相对之际。痛镌而开发之。俾知世问自有公是非明眼目也。老兄所称羲农心法。亦太高远矣。此须于申韩卑卑名实上。使之反顾而有省焉耳。如何。
答权思诚
鑴于大丧初。 阙下承尤台问。有所云云。浅见謏闻。非敢自信也。抑记得其时举帝王家承统为重及与诸侯有五属之亲皆服斩等说为言。盖古云诸侯夺宗圣。庶夺嫡。既承统而主庙社。则宗在于此。何嫡庶之可论。况礼疏第二长子之说。自为明白。又得通典载皇太后服君丧斩之文。此殆从古通行之典也欤。承尤台有意更议。令人钦叹。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49L 页
与元左相
鑴顿首再拜。伏问阳和已布。台候鼎食对时。神相万福。鑴不孝不死。以至今日。属兹蔂掩于汉南。而神人所弃。众祸交攻。仅出之泉砾之中。而将遂委之于壑耳。乃荷相公大人特垂矜恻。无待吁呼。俯察于危苦之情。丛细之事。既为之举粜谷以调之。又且周旋担卒而运置之。以大相閤下洪慈均济之盛心。不废困穷茕独。自然及物如此。有非疏贱猥拙者所敢烦冒私谢。而区区感祝之心。又何尝自废于寝食耶。即窃闻御者将有燕都之行。千里原湿。有勤跋涉。感德之馀。实增驰悬。病顿将死。靡计扫门。敢辄替申起居。伏冀为国家崇卫。征旆增重。
与李右相(浣)
伏惟此时旱炎。匀候万福。久积军民之望。遂膺三事之任。此举国之同庆。抑窃念当天下多难之秋。负四方想望之责。未知吾相公所以应之者如何。此鑴之有未敢遽先以贺者。而忧病惫拙。又不能自进于门墙。第勤瞻仰之私耳。鑴才经妇葬。一家之丧祸荐至。病怀摧剥。尤无以自振。穷庐一榻。抚躬悲叹。区区向德非一日。及玆商霖之祝。有不容默默者。敢此替申。恐惶不宣。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0H 页
答洪君徵(宇远)
自台出住门外。区区悬向。益切于中。而病惫此甚。方呈告蛰伏。只用郁陶而已。委札赐问。开诲提发。慰喜感戢。又不可量也。处宋之事。已具于顷日奏劄。后闻台兄至举贱名于筵中。而以其说为是。甚喜愚见之不孤于今日。兹承台示。岂台虽见其言而不察其意之所在耶。鄙意非谓宋之不可罪也。欲其拿致王狱。诘问其情状。如其昏迷怙纵逆乱有迹。则不容不戮之都市。明示四方。以快国人之心。如其无它服罪输情而有悔惧之实。则特用宽大之典。还其投畀。何莫非王者钦恤好生之德。而即得其一言款服。又可以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0L 页
摧伏其半国徒党骜逆奸乱之心。是德威之于刑杀。其效自不同也。况彼得罪之后。一不致之犴狴。以示王法。而今乃欲遽施隐刑于穷海之中。岂王者正天讨严典刑之意。鄙意如此。时对问者而说及之。今日台论之大张。岂以衰朽在告者之一言而有所轩轾也。台言甚峻。令人愧惧。违众执迷之罪。惟当拱而俟之耳。久处匪据。求解不得。若因是而得斥去。亦一私幸。
答李咸陵君(澥)
伏承宠翰。奉读感慰。就友之逢。此固未知其心之如何。而闻昨日至枷锁上部。亲知之闻听。岂胜怛然。凡人家有不令之子弟。亲属之乖离。其间责怒斗鬨。虽或适或过。亦自人家细事。非必为官府之所究诘。又何摧戮之至此。此无非渠穷命使然。伤哉奈何。或云旨从南束。衅自内作。此又如何。承喻浩气之戒。令人发省。抑是气也。人固有之。有之而充塞宇宙。非异也。焉知拙者之所守。亦有朝昼之未尝梏亡者乎。非敢誇也。如何如何。承提问。不敢不以正对。朝报奉还。继此又欲续得之耳。不备。
答李咸陵君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1H 页
拜辞以来。惘惘下怀。坠问远至。伏审迩来大监体履神相万庆。又不胜欣释也。鑴载病归寓。眠食无他。节届农月。南亩有事。野性有足以自遣耳。女儿无可处。且婿郎既至。欲并搬致于此。为三夏同处计。今念后有往来舡。豚儿亦欲溯流。命之偕作。幸甚。
答李咸陵君
委下问投以周急之资。拜受以还。便觉西江之波去人不远。仍伏审于役馀。体候神相。尤慰下情。泰翁已入地矣。吾生今世。更不可复见此人。谓将奈何。果川汉畔。皆发土仰播。今得此种惠。可免不及时之忧矣。洪亭荷相公垂意如此。岂胜感戢也。久欲渡汉。更以无赍可出门。尚差池。足自嗤耳。秃颖胡草。
答李咸陵君
昨为见乡居舅氏出门。下书适及此际。归家始得拜承。且蒙荣赐均及之贶。区区感慰。岂胜下情。无代步不能即日趋谢。是为悚仄。李友事。结末殊未易。且见其病深。闷叹而已。近又详闻其事。专出于对囚者潜吹云。天下宁有是理耶。亦可谓世变大者。前喻敬悉诲意。抑倘来之物。时至则为之。年久则得之。亦何常之有。呵呵。容俟一趋。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1L 页
答李祖然
昨日两兄联枉。具悉胥教诲之义。即又承示喻缕缕。仰覵兄爱余忠告之无已也。野服一节。细故也。今日诸公。既以为难。则舍之固无害。抑平生所抱者。固燕石耳。然其袭藏之韫椟而待之者。亦久矣。今乃辄遽奔走于 牌召之下。而不暇避自衒之嫌。则顾何以导吾 君尊道忘势之心。而为他日正物拯溺之基本乎。此愚之所以咨且怵惕而不能自决于进退之际者也。此非敢骄謇也。又非敢要索也。诗不云乎。岂不欲往。畏我友朋。区区今日之意。正又上畏故人耳。不识吾兄以此为如何也。愿兄更入思量而终教之。幸甚。
答李祖然
恋甚委翰。慰沃无量。况审履兹炎溽。静中起居有相。尤以为喜。鑴蒙被 圣恩。立朝无裨补。欲以一言报效于身退之日。而不料上干 天怒。无益有损。至此之甚也。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然终无槩于 上心。必无辅于世道。有未可知也。而兄于此亦若不能无危动者然。何也。疏中缕缕。何莫非与于天下之事。而至于齐斩之说。则亦恐无君之说胜。而遂至之无邦也。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2H 页
古人有以一时坐立之失位而卜其国之兴替者。兹事之为失位也大矣。乌能免悔恨之意。
答李祖然
忧端齐终南。恋怀益不堪。此际手字。稍慰离索。今日事。亦所自料去之之义。兄我所同持。而但兄则果哉。我则濡滞耳。 国祥不远。使所受文字。得毕于其前。归亦翩翩矣。只以古人所谓主少国危。大臣不和。百姓未附。为介介于心耳。兄在圻内。不参祭班。事理不安。盍于其时入来复出耶。圻民之来赴于国有事之日。亦当例也。如何如何。前书读之感叹。以方执状役。姑废书尺人事。是以阙报。幸亮之。
答李铉一
奉承嘉墨。慰喜。溢幅意味。格感为人臣人子人友也。然贤意常顾父祖之义。晦泯停赏。如无穴之号野。此则宜憾其报道。方在选举。岂以此一微而舍两大耶。慕先一也。事上临民二也。往接贤意。自以好山盘水曲之意为言。闻者信料漆雕开之自知矣。今焉发情著墨。果是言行一体之事。然人之伎俩。每自修为分。堪处闲方。无相关涉。多其类而是。岂士之本然之志耶。盖亦不得已也。古之贤能。丛临事机。不能无失于
白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52L 页
尽合道理。吾党新进者。敢望尧舜君民。而岂可独藏箕山。徒尚其风。空忘一世乎。示中横议之不一。鑴亦畏叹。然人之处心行事。惟直惟义。自尽平正。令人不惭于世道颠沛之际。扶植人纪而已。讨凶绝祸。顺天受命。无违素衷。切愿各加诚爱。以遂区区之望。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