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x 页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碣铭
碣铭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35H.gif)
公讳文著字昭应。系出洪州新平县。新平之李。自丽朝中书舍人讳上垣显。入我 朝有讳干。承文院判校兼春秋馆编修官。讳季宗。兵曹正郎。赠通政大夫承政院都承旨。讳世纯。与成听松守琛,赵龙门昱。为道学之交。自号慕亭希叟。晚以宰辅荐。授社稷署参奉,军资监奉事。皆不仕。后以子贵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讳蘧。历扬清要。卒官京畿观察使。即公之高曾祖考也。公以荫仕东部参奉,内资寺奉事,典设司别坐,济用监直长,司仆寺主簿。燕岐,连山,砥平三县监。振威县令,黄州判官及今官。即其履历也。慕亭之配曰仁川蔡氏。享年百三岁。世号百岁夫人。方夫人在世时。观察公既贵显。公兄弟八人。三人孝死旌闾。五人皆绾县符。或持阃节。一时门阑之盛。无与为比。妣贞夫人全义李氏。敦宁府主簿讳念之女。事姑蔡夫人。克诚且敬。老而愈笃。蔡夫人常称之。及卒见梦而告之曰。吾无以报吾妇。当使妇得高年如吾。李夫人果享满百除六之寿。公兄弟亦皆得中寿。周乙丑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35L.gif)
孝为根基。廉作储胥。谁之不如。沛乎行居。寿一于五。公又得之。公乎归哉。阨穷何悲。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跋
同门契帖跋
右畸翁门人契帖也。具花甲乡贯以齿而排者总十七员。门人之立契者。何也。门人有兄弟之义。有不可忘焉者矣。其所以立契者。欲其不相忘也。欲其不相忘。而必至立契者。何也。其所谓不忘者。必死丧相救。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36H.gif)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36L.gif)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书例
北伯解归日。赠闵大受六镇革瘼诸条。
一。吾侪居官。多在南方。故闻见亦习南方。而及入本道。事事相反。初甚怪骇。徐究其所以然则实有不得不尔之势。切不可骤见骇然。每事欲同于南方。此恐为大题目也。
一。监司递任则以其在任时状启。无论閒紧。没数书置。称曰状启誊录。如欲知前等时施设。考见其誊录则可以开卷瞭然矣。
一。本道首弊。即土瘠民贫也。南方最薄之畓。亦收三十馀斗之谷。此处则一斗所出仅十馀斗。咸府东门外畓。名于道内。而十五斗落处。只收十二三石云。馀可知矣。田出虽胜于畓。亦不及于南方。民贫从可知矣。是以此道之人。最闷其子之儿时定役。盖以贫人兼为两身役为难也。
一。土奴婢反主之弊。此处人虐使奴婢。罔有纪极。故凡为土奴婢者。竭力反主。不投于驿则必入内司。此处内奴婢驿奴婢之多。职由于此。如欲防此弊则宜先禁虐使之上典。而不可家到户说。只可严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37H.gif)
一。私贱之弊。已悉于状启中。考见可知。不复一一。而欲防此弊。必须痛禁买卖乃可。故在前郑礼卿,权子明之来莅也。以辛卯以后买卖。一切勿施事。启闻得请。弟亦以南北路一样施行之意。启闻得请。此一节惕念然后事有依据。使人知禁矣。
一。粮饷库之弊。在前无蔘禁之时。粮饷库物分给于市井。责其利殖。今则蔘禁至严。市人无得利之路。而给物徵息。依旧仍存。受物者逃走则徵于保人。保人又逃则徵于库直。库直辈不能备纳。虚簿之物极多。弟则不给一尺布。而久远重记所付之物。虽知其至冤。无可柰何。仍录而去耳。大槩此库之物。不息则渐耗。无设立本意。诚为难处。鄙意则欲于秋成绩麻之后。输送四五十同木于北路。从直换布。仍卖于京商。北路以得木为便。京商无远行之弊而贸得细布。必乐从矣。未知如何如何。
一。商人率出女人之弊。此道之人。惟以出往南方为荣。故商人费一疋细木。则虽良家女子。能赌一夜之欢。差厚给物则其父母仍许率往。此弊在所先防。而无他策。故弟严立科条。无行状者不得任意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37L.gif)
一。土官等难堪之弊。新旧迎送夫马。最是大役。虽使民结当之。若有数递之患则决不可堪。而此府则监司内行来去时夫马。皆使土官当之。已是可怪之事。而在前扶持者。以土官数多故也。赵判书为监司时。土官之数。一依裁省厅定数减之。数少而役愈苦。决无可堪之势。且此道规例。营吏则只主文书。至于举行百事。皆在土官。而土官之苦如此。故人无愿入者。弟察见其弊后。问其变通之策于土官中稍知人事者则答曰。土官即六房及知印之谓也。主事以下。元不以土官待之。而赵爷不详此例。至以吹手辈合计于土官中。裁减其数。故其弊如此。知印以上。依裁省厅定数。则稍可扶持云。弟以赵丈时汰定三手之营属还之。且六房知印之类。金敦美时列于编伍。渠辈甚苦之。弟又罢之。以开荣慕之路。则数日内愿属者颇多。大槩监司之所与酬应百务者。皆是土官。而使皆厌避。只与无才不能避者同事。则日后之忧。诚难尽言。幸曲察如何如何。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38H.gif)
一。兵政不严之弊。本道今虽无事。若使清人遭契丹之金人。金人之蒙古。则六镇不日为左衽之奴仆。磨云以南。亦将次第被患。而兵政如此。何以应之。兵政之疏。盖以守令兼营将故也。守令虽兼营将。实则邻官守令。岂得一以军法裁之耶。以此渐致虚疏。今欲变通则必别设营将然后可也。而但念此地之人。土瘠民贫。且与海西西关接境。一邑幅员至有四五日程。故善于逃匿。若无善政而独设营将。严束军卒。则不无相继逃走之弊。半年思量。未得善策。终阙启闻。未知此亦有好策耶。
一。尚文之弊。大抵此地即边地也。人皆尚武然后可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38L.gif)
一。劝奖武才之术。胶角箭竹。元非本道所产。故名虽边地。武艺实疏。且以士为名者。每年有公都会试取之事。一入其格者。终身閒游。人情孰不乐此厌彼哉。寝以成风则武艺必将全废。岂不可虑。文教虽非边上所急。亦不可设法禁之。以吾所见。若依劝武厅例每年边将试才时。以优等者三人。直赴武科。使应式年唱榜。则不及于公都会之文者。并将趋武。且初试与及第。相去甚远。虽无禁文劝武之令。可得大变前习矣。且念今番武科录名者。多至七千人。而 朝廷又为广取之计矣。若正兵甲士辈多得参榜。则其代又将责定。此弊又如何耶。若依右式为之。则十年所取。只是三十人。且以两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39H.gif)
一。雇率滥杂之弊。 太祖念此处土瘠民贫之弊。凡为官役者。皆许雇率。雇则他人。率则其子与近亲也。雇许助役。率备身故后代定。而近来此法淆乱。似不可猝然釐正。而如乡举生无役品官并有之。前判官李最时颇行整顿。幸须徐徐察见。先正无官役而滥带者为可耳。
一。土豪之弊。此处士夫从仕者稀贵。故渠敢武断为习。顷年郑礼卿来此时。一切裁以法度。至有启闻定配者。须知此意。事事致察。如何如何。
一。此处之人。好不安分。士子则必欲与衙子弟交游。下人则必欲与衙奴相结。弟曾闻此习。来见果然矣。幸须详察处之。
一。六镇沿江各邑。权大德事前则无沿江把守事。一自其时生事之后。把守极严。而其役不及于两班。独及于常汉。江涨时外。无问寒暑。昼夜轮回立番。其苦极难堪。六镇民人之逃散。职由于此。此弊不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39L.gif)
一。六镇人流散。皆是常人。而两班则极多。所谓两班。即品官子枝世代校生辈耳。此属无被侵事。故极盛云。弟欲为变通。而边上民人。一额为重。若侵及此辈。并与此属而失之。则不可说。故思量善处之策而不能得耳。
一。驿奴之娶公私贱所生。并从驿役者。念驿奴难堪之苦。而欲其苏醒也。此道则驿奴有奴婢者。其婢为他驿子之妻。生子则本主并失之。似与本意相左。故弟则凡驿卒婢子之嫁他驿奴所生。并许本主。未知如何如何。
一。六镇流散之弊。在前为监兵使者无留意者。独赵判书权子明严立科条禁断之。厥后还废。弟又申明。令亦于到任后行关申明。色吏处取见关文草则可知矣。
一。本营三手军移给兵营。于愚意甚得宜。盖兵使则战将。巡使则制将。岂有制将之军。多于战将之理也。且咸府幅员极大。漏民颇多。欲入监营军。而惮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40H.gif)
一。边上所重。拨路与烽军。而在前无致察事。至于烽军。虐使无比。缘装陪迎逢等役。皆为使唤。弟极禁之。未久递去。想必更踵前习。须行关申饬。如何如何。
一。令之威风已大振。须略降之。至可至可。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启辞
请还收金自点量移启(辛卯十月)
启曰。合启之论。实出于举国公议。而 圣意一向持难。每以毋烦不允等 教。为拒塞言者之地。臣等窃不胜闷郁焉。因赦推 恩。虽是常典。不论罪犯之轻重怙眚。一例荡涤。则岂不为政刑之大累乎。今此金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40L.gif)
请还收裴纬等停举启(甲午二月十日)
启曰臣等伏闻以大臣之言。 特收湖儒丁晢等施刑之 命。果见 大圣人所作为。出寻常万万也。然臣等愚意。又有进于是者。裴纬等千里诣 阙。合辞陈章。以尊 先圣重祀典为言。则其间虽有过激之举。直须置之而已。若以此施之以停举之罚。则待士之道。不亦太薄乎。待士太薄则儒道病而士气不振。此岂细故哉。且以 殿下常日待士之厚。而今也痛折之。坐失多士之心。臣等窃为 殿下惜之。要当 特赐涵贷。而申以教导。不宜预虞后弊而先以责罚。请 还收裴纬等停举之 命。
政院启(癸卯)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41H.gif)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41L.gif)
刑曹郎厅请递启
启曰。本曹以词讼衙门。事务繁多。故堂上不能亲行听理。凡干讼牒。分授各房郎厅。使之推阅曲直后。三堂上相议决折。即自古规例也。郎厅推阅有未详尽。则自不无是非易置白黑倒施之患。自前本曹郎厅启请择差者。盖以此也。臣必远曾为本曹判书时。郎厅六人皆得其人。即今颇不如前。六郎厅中或有衰老难任者。或有全未经事者。或有文辞短拙。不能成形者。或有连呈病故者。不可无变通之举。早知如此则殿最时合有处置之举。而臣必远。与郎厅皆无面分。其中一二人十馀年前虽暂相知。而未详其何如。故循例等第矣。目今事势。不可因循度日。正郎尹弼殷,魏定相。佐郎具时敏,张善淹,朴世封并改差。以刚明才力众所共知之人。趁即差出。使之察任何如。
引嫌启
启曰。凡台谏古例。发简于同僚则必待归一。始为论启。虽或其人甚轻。其论甚鄙。苟不归一。不敢先启者。良以重台体而存相敬也。昨者长官以澄,潚并请改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42H.gif)
引嫌启
启曰。臣以独子无兄弟之人。离违七十病母于三百里之外。情私闷迫。不须云喻。 孝理之下。负罪多矣。顷于上来之时。幸无目前之患。而老人气候。朝夕不齐。一心忧念。魂梦屡惊。再昨得见乡信。则老母自前月望间。重得暑症。委身床席。全废食饮。而缘臣远出。看护无人。私书缕缕。恳问归期。此际人子之心。当作何如怀耶。方寸胶扰。未遑吟咏。夏三朔月课。终阙制进。应被推勘之人。不可仍冒。请 命递斥臣职。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42L.gif)
启曰。司谏金佐明月课不作处置之际。臣意则以为问事既月。似非无端不作之比。故启请出仕矣。即伏闻推考 传旨。以无缘不作为案云。处置乖当。臣实难免。且臣与献纳丁彦璧。俱以实录郎厅。悬颐于月课。而臣蒙学后进。躐升都厅。一时极选。万不堪当。故分授毕书之后。决意辞免。呈状屡次。仕日绝少。倖免之耻。臣亦有之。何敢晏然苟冒。处置同僚乎。请 命递斥臣职。
引嫌启(壬辰二月正言时)
启曰。臣于李时楷事。量施相当之律一款。所见与同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43H.gif)
引嫌启(乙未献纳时)
启曰。伏闻承旨李行进再昨于 榻前。力陈洪宇远疏辞之妄。继斥言官不言之非云。流传之说。未得其详。虽未知的指何事。而其心盖出于欲明是非而已。伏念臣曾在壬辰春。猥忝谏职。当潚之并入岛中也。妄执愚见。重被台评。 圣度天大。旋即收用。而惶恐踧踖。迨不自安。即见洪宇远疏中拈出三人。其一即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43L.gif)
引嫌启
启曰。臣于大同之法。适有区区之见。敢以心中之所忖度。外间之所传闻。陈达于 榻前矣。即伏见相臣启辞。则臣未免横议之徒躗言之人矣。体面所存。虽不敢卞。而漆室私忧。更深一节。若令此法无弊。使臣为来言令便之民则诚是 国家之福。如其不然则窃恐他日有虽悔曷追之患也。臣言辞过妄。重被庙堂之斥。不可一日晏然于台席。请 命递斥臣职。
引嫌启(丙申闰五月初一日持平时)
启曰。同僚以冬至使臣论罪事及相礼李尔松递差事论启。臣曾在铨曹时。蒙不觉察。以李枝茂拟于通礼矣。及今台论峻发。臣将自劾之不暇。何敢晏然同参。且李尔松拟于相礼。亦臣在铨曹时事。臣虽素昧其为人。既已拟自臣手。则用人不审。责有所归。亦何敢随参僚议。联名论启乎。以此以彼。决难仍冒。请 命递斥臣职。
引嫌启(丁酉十二月二十三日大司谏时)
六谷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5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75A/ITKC_MO_0375A_A121_544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