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忠烈公遗稿附录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x 页
忠烈公遗稿附录
 [附录]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37H 页
名季子说[晚云]
余既名二子。且有说矣。于汝季。独无言乎。尔尚稚年。未卜趋向。而气质则可知也。尔之禀性重厚。知思亦明。若加之学。成就可期。余之望于尔。何可胜言。在易既济之彖曰。其道穷也。未济序卦曰。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夫未济之时。有亨之理。其卦才复有致亨之道。处济之时者。可不慎欤。吾吴门入我 朝以来。虽缨绂不绝于朝。而衰替不振。可谓穷矣。物不可常穷。则刚柔相应得中而亨。二五贞吉。君子晖光者。其不在今日乎。既用易卦名尔兄。故又取济之刚柔得中。锡汝名曰达济。虽然。济之为义。所包甚大。乌可一以言之哉。治身有康济自家之义。立朝有济川舟楫之责。于物有博施济众之道。诚使慎辨物慎居方。居家则正心修身。尽自家康济之道。事君则得舆行道。为一代济川之楫。爱物之仁。期于博济。而有孚之光。达于远近。又能知节勇退于急流之中。则可以免上九之濡首。何莫非刚柔得中之验也。以二之刚才。行五之柔道。深有期于尔济也。
遗事[南一星]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37L 页
公姓吴。讳达济。字季辉。海州人。年十九。(丁卯)中司马。二十六。登别试文科状元。历成均馆典籍,兵曹佐郎,侍讲院司书,司谏院正言,司宪府持平,弘文馆副修撰,修撰,副校理。其为副校理时。上疏斥主和臣崔鸣吉。卒以此被祸于胡中。时年二十九。公登仕二期。抱疾阅岁。故在朝遗文无多。而且轶于兵乱。今所存者。惟应求言疏及斥鸣吉疏也。今皆别录于后。公为人宽厚忠信。端方正直。平居恂恂然似不能言者。及论国家利病时政得失。辞气激昂慷慨。无所回避。闻者皆缩颈。自幼时性至孝。及长。以学问充之。凡所以持身处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本于孝悌。故闻公之言。见公之行者。自不觉孝悌之心油然而生。其存于己而及于人者。盖如此云。公伯父楸滩相公。受业于牛,栗两先生之门。而公自幼从相公学。其得于家训者。自有渊源。向使公得终天年。则其所成就。恶可量哉。丙子春。奴贼以僭号事。来言于我国。我国既以大义斥绝。其后崔鸣吉建议请送小译于沈阳。以探知贼情为名。而其实将欲更通和议也。于是三司争执。论议甚峻。而鸣吉于引对。乃曰。台论虽发。一边入送可也。公以玉堂。同入筵中。面斥鸣吉。鸣吉愤然曰。国事至此。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38H 页
年少之论如彼。小臣惟有缩伏而已。罢出后。鸣吉又上封事。力请和事。公欲与同僚上劄举劾。同僚皆退托不敢发。公独上一疏。深斥鸣吉。目之以执拗逢君之一倖臣。 上特命罢公职。是年冬十二月十四日。奴贼先锋五百骑。猝迫都城。 上幸南汉山城公时罢官居家仓卒闻变徒步随 驾。是时崔鸣吉常为使臣。往来贼阵。自体察使金瑬以下。皆附鸣吉之议。唯虏言是从。及出城之议既定。奴贼请得首谋斥和之人。庙堂欲送数十馀人。而其人等自相辨明。数日未决。于是清阴金公,郑公蕴,尹公煌。皆以斥和自首。公与尹学士集联名请往。而鸣吉之所深忌者。无如二学士。故竟以二人塞一国之祸。呜呼恸哉。当时虏贼之所欲者。只是 大驾之出城而已。是以其言曰。出城之后。万事皆释。 大驾既定出城之计。则斥和臣送与不送。固是馀事。鸣吉力主出送曰。不送斥和臣。则和终不可成。故凶徒承望其指嗾。守堞兵诣阙下。迫胁君上请出斥和臣。前日尹学士疏所谓外挟强寇之势。内劫其主者。于兹益验矣。是时大司谏朴潢往见金瑬曰。斥和诸人。不须多送。吴,尹二人既自首。与其终不得免。曷若只送此二人乎。若使此言落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38L 页
于吴尹家人。则必以我为雠。论以国体。多送决不可矣。金瑬曰。公言是也。议遂决。当公之初欲自首也。公之兄承旨公达升执手流涕曰。虏之所索者。春初首谋之人也。汝非首谋之人。奈何如是乎。公曰。虽非首谋。既斥和议。当初上疏时。固知有今日。而主辱臣死。分所甘心。岂容缄嘿以图苟免。承旨公不能止。二学士将发。自 上引见。涕泣而别曰。尔等无罪就死。予甚怛焉。又问老亲有无子息多寡。尹公曰。臣早丧父母。只有祖母。时年七十七。且有三子。公曰。臣只奉七十岁偏母。子息不幸无之。而今 殿下有问。臣不敢讳。一块遗儿。方在腹中。 上闻之。不禁涕泪。以至发声呜咽。因曰。国家存亡。今不可知。倘或复存。予当顾恤。尔等勿念。二学士亦涕泣拜谢而出。是日。承旨公泣言于备边司曰。余弟入城之时。无马而徒。今不忍步送虏阵。愿得一马而骑之。闻者皆酸鼻。适日暮未及出送。承旨公达夜悲号。抚公之背曰。兄弟永诀。只隔今宵。余何忍生。独见明日乎。而况归见老亲与少嫂。将何辞以告。汝须趁此夜未明。言我以后事。俾无不及之悔。公曰。后事处置自有兄主。且男儿一死。贵得其所。愿兄勿以为悲。因就寝而宿。是夕。公手削小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39H 页
木牌。承旨公曰。削此何为。公笑曰。不须问。盖当其出送也。人皆以为即杀阵前。以示我人。故欲于收尸之际。以此为标也。丁丑正月十九日。使臣吏曹判书崔鸣吉领将体府中军李显达。押二学士。自南汉西门。出送贼阵。承旨公及平日亲厚之人。往送于西门。恸哭而别。满城观者。莫不流涕。而公神色自若。少无戚容。人皆嗟异之。既行到一阳坡。尹公将吸烟草。下马而坐。一行人皆下坐。鸣吉谓二学士曰。公等虽有此行。自有免祸之计。其可不思而甘心独死乎。尹公曰。何谓也。鸣吉曰。到阵则彼必有诘问之言。公等对云此非吾两人之所独为也。出入台阁之人。孰不斥和。因尽言其时台阁人姓名。则诛之不可尽诛也。岂非免祸之善策乎。二学士皆不答。即骑马登途相语曰。彼欲借我等之口。歼尽一时名流。大奸所为。果是巧惨云。贼将龙骨大出迎使行于阵前。即引二学士。脱其冠。解其所着之带。反接两手。然后龙胡即入告于汗。有间出传汗命曰。汝等斥和何意。若以我为不足畏。则大军之来。何不出击。而反致穷蹙如是耶。二学士答曰。我国服事 大明。今已三百年矣。一国臣民。知有 大明而已。清国既僭大号。则义所当绝。故我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39L 页
国于春初。既已据大义斥绝。而曾未几时。又起和议。欲通信使。甚不可也。是以我等果争之。我等所争者。唯大义而已。胜败存亡。不须论也。龙胡嘿然。即命解缚。给冠与带。因拘于阵中。谓鸣吉曰。此人等乃我之仇雠。而如是缚来。无非使臣诚心覈出之致。深喜深喜。因设床馈酒。使臣及领将。各给貂裘一领。鸣吉归言曰。吴,尹一如吾所指。终必无害。出去之时。丁宁言说。而及至阵前。所答相反。是必畏怯而然。人皆窃笑。是日初昏。龙胡来问于二学士曰。汝等之名。非吾前目所闻。似非首倡之人。且首倡者。必非洪翼汉一人而已。汝等若尽言其姓名。则可免于死矣。二学士答曰。我国既查辨出送我等。乃首倡也。此外更有何人乎。且我等只欲一死而已。岂可畏死而诬引他人。以为自免之地乎。龙胡曰。汝等胡乃固讳他人。自取浪死哉。我既知汝等之非首倡。汝等明言某人与某人之为首倡。汝等当生还。不然。必不免死。今不熟计。后虽欲悔得乎。公曰。始出城时。已知有一死。死固其所。非所畏也。矧本无他人之可指名者乎。吾戴吾头。当断即断。勿复他事为问。龙胡再三劫诘。终无异辞。及其解阵而归也。率去主将。敬其节义。待之甚厚。亲捡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0H 页
饮食。或自具馔以送。每日止宿。别遣差人。整饬看护。布帐地排。必使优厚。若有人家。必使就宿于温突。行到 昌陵下。招与相见。馈以果馔。仍慰曰。行到沈阳。必得生还。他日东归。当验吾言。其在中路。尹公曰。我等决无生还之理。与其受困于贼奴而终不得免。曷若先死于我国之地乎。公曰。不可。人生斯世。固有一死。死得其所。甚是乐事。当其死所。明我节义未晚也。何必径死。自同匹夫之谅哉。到信川留十馀日。裁作简封。藏诸袖中。欲逢我人传寄。而军行辟人。虽望见我人。无路传与。到大同江。宿于江边小村。有白发老翁守家独在。公乃出给简封。使纳于官家。老翁肯诺而受之。又书绝句于壁上。亦使老翁入告官家。使之传写以去。守直胡以壁上写字之事。奔告于主将。胡人率解文汉人。来见其诗。谓无他语。即还去。此诗竟不得传焉。简封自平安监营。送于政院。传于本家。乃三张简及四首诗也。一简及两诗。上于大夫人前。一简一诗。呈承旨公。一简一诗。赠其内子。其上大夫人诗云云。其呈承旨公诗云云。其赠内子诗云云。厥后呵禁极严。更不得通书。既渡鸭绿江。到通远堡。弃置二学士所骑马。择渠善马。使骑而行。四月十五日。到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0L 页
沈阳。由南门过 世子馆门前。而不得与我人接话。因置于礼部衙门内一房。锁其外大门。守其墙四面。朝夕只给粟糜猪肉。呕逆不堪食。十九日早朝。龙胡坐于户部。招二学士去。其与龙胡问答之言。我人无听之者故不传。朝食时。二学士出来相与语曰。今晚我等必死矣。陪奴等惊惶问故。公曰。龙胡以汗命传言。汝等虽曰斥和。似非首倡。不必杀之。须率妻子。来居此地。吾等曰。此事决不可从。须速杀我。渠再三诱胁。吾等终不屈。渠将以是意入告于汗。差晚必有处置矣。奴等悲泣拜乞曰。是何言也。今宜姑从其言。何可遽挑其怒。自速大祸乎。公笑曰。当事之初。已知有一死。到今日更何疑焉。屈身之辱。甚于一死。此非尔等之所知也。吾等虽死。尔辈则不死。因与尹公言笑自若。进朝饭如常。公谓尹公曰。死者虽人情之所难。而暂忍顷刻。则终归不知。不足畏也。况所畏有甚于死者。区区图活。岂不鄙哉。吾等若从彼言。率妻来居。则终为左衽之臣。是可忍为乎。有顷。龙胡又来户部。招二学士去。而驱逐奴辈。使不得偕。及至户部大门内。执三奴(尹奴二)拘置墙隅小洞。二学士则引入龙胡前。我国宰臣与讲院官。亦参在座。奴辈在于相望之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1H 页
地。虽不详其说。望见龙胡之厉声迫胁。二学士之抗言争辩。几五六次。最后命从胡缚束二学士。缚束之后。犹见顾视奋骂之状。俄而引出大门外。将往沈阳西门外。乃渠国刑杀处也。二学士才出户部门。胡人驱入三奴伏于阶下。及宰臣等之辞退也。使之率往。宰臣等相顾言曰。吾等再三劝谕。使之勉从。观势更图。而吴学士独终始牢拒以至于此真所谓万牛难回之人也。五月二十四日。沈阳宰臣南以雄,朴𥶇,朴潢等成贴书状云。前日尹集,吴达济。不知何以处置为白如乎。去四月十九日。龙胡等。招臣等三人及兼辅德李命雄于衙门。坐定后。引出吴尹两人于前。以皇帝之命传言曰。此人等罪宜死。而特以人命之重。欲为全活。许令率妻孥入来。仍居此处云。则尹集则以为经乱之后不知妻子存没徐当闻见而处之。吴达济则以为至今忍死到此者。万一生还。则庶欲复见吾君与老母矣。果若如此。则生不如死云。渠等不念皇帝全活之恩。抗言如是。今不可复贷矣。未知诸官之意如何为白去乙。臣等答以此人等俱以年少。只切恋君亲之念。妄发如此。若终始曲全。则岂非千载之美事乎。再三恳谕。而终不得免。惨不忍见为白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1L 页
齐。其奴三名则送于臣等处为白有如乎。今番并只以出送为白齐。六月初二日。状启始来。 上传于政院曰。尹,吴等事极为惨恻。依顷日下教举行事。据户曹启曰。吴之母,尹之祖母。未知今在何处。问于可知处。知其所在然后。并其妻子恤典举行为当。但其老亲与妻并给月料乎。敢禀。传曰。知道并为给之。圣朝揭厉之恩。呜呼盛哉。公被祸时。郑学士雷卿以文学陪 世子。(即昭显)方在沈中。遗札于吴学士家曰。吴修撰某。以四月十九日。遇害于沈阳。人间岂有如此冤惨乎。当初吴尹两人。皆在大军后阵。四月十五日。始到沈阳。自南门过 世子馆所门前。而不得与我人接话。厥后绝不闻消息矣。十九日。龙骨大招宰臣及讲院长官。致两人于座前。问于宰臣等曰。此人倡义绝和。使二国成衅。其罪极重。而皇帝重惜人命。贷渠之死。许率妻子入居于此。而尹则曰。妻子散于兵乱。不知死生。从当闻见而处之。吴则曰。吾之濡忍到此者。万一生还。复见吾君与老母。若不得复归故国。不如速死之为愈云。此则皇帝欲生之。而渠乃促死。势不得不杀。宰臣等曰。此乃年少不察之言。愿贷其死。恳乞不已。骨大曰。此则宰臣不识事体也。宰臣朴德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2H 页
(潢)顾谓季辉曰。君独不闻徐庶事乎。使君老亲闻君之生存。虽在异域。不犹愈于殒命乎。季辉终始不应。只低头出涕而已。胡人等。即缚出拿向西门外。不知所处。雷卿等使译官恳乞收尸。胡人竟不许。惨极惨极。生而敢谏。死而成仁。在长逝者何所憾。每念其老亲妻孥。若刃剚心。久不能忍时运若此作俘虏庭早晚一死若不如此友之彰明得所。则安知后死者。反为先死者所闷哉。只增吞声抆血。不成书。其后郑公在沈阳。密议诛郑命寿及龙马两胡。而事泄被祸。呜呼。孰谓后死先死之言。反成后日之谶哉。郑公临死。有诗曰。三良昔死辽河滨。关塞浮游梦有邻。今招阿震添新伴。共访令威作主人。(三良则三臣。郑公字震伯。故曰阿震。)三复是诗。即前书先死后死之意。且其辞气从容。视死如归。真可谓季辉之友也。其后庚辰年间。朝家更通明朝事发。清人以为崔鸣吉主其事。执之北去。鸣吉有诗曰。我虽不杀三学士。中夜思之心自惊。天道由来好回换。白头今日又西行。此虽鸣吉所自道。亦可知公得祸之所由矣。 孝宗四年癸巳三月。修撰金始振启曰。三学士节义。宜蒙褒赠。而当初则迫于猜疑。有所未遑。今则岁月侵久。保无他虑。宜有宠赠。以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2L 页
树风声。 上即命追爵洪翼汉都承旨,尹集及公副提学。皆殊典也。(金城县令南一星撰)
  [附后识]
 右先君所记吴学士遗事也。其抗言自守之义。临死不屈之节。光明俊伟。足以撑宇宙而竞日月。然死无子。腹中遗儿。既生乃女。又未期而夭天。之报善人。果若是而已耶。公于先君为妹婿。先君痛其死高其义。间尝裒集见闻。备其颠末。其入南汉以前。即先君所亲见而知者也。其在南汉及出城时事。吴承旨达升所见而记之者也。其入虏阵以后至于临命。吴承旨所得于虏阵往来人及奴子口传而录之者也。阳坡问答之说。尹学士弟柔所得于其奴者也。沈阳宰臣状启及恤典恩旨。亦出吴承旨所录。而郑弼善雷卿札。即抵于王父平康府君者也。此皆见闻明白。有足徵信。非若只凭腾口。人人异辞比也。且先君嫌不当作者。但直叙其实。欲使立言者裁之耳。是以意在于详其事。而不暇乎致其文。至若宰臣状启。则虽是吏读之不雅。亦尽录而不删。盖欲人观其全而信其实也。呜呼笃哉。且郑弼善于先君为姨兄。先君痛其死与吴学士类。故因记其札。兼录其诗。以致悲愤之意焉。九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3H 页
万通籍以后入政院。考见山城日记。又直春坊。翻阅沈中状启。其出城时事。比吴承旨所记。又加详焉。宰臣状启。亦有数三讹字。尝白于先君。欲有所正而未之及也。于今手泽犹存。而申禀已隔。天何酷也。今遵遗意。略有添加。而其所已载者。亦不敢没一事。赠职恩命。亦在先君属藁之后。故敢并记其下。呜呼。先君平日尝以公之语。训于九万曰。季辉谓余曰。凡人临利害。多丧其所守者。盖以惜生而畏死故也。虽然。以余观于古今。择利者不必生。而处害者不必死。昔唐高宗之立武瞾为后也。褚遂良言武氏经事先帝。此非人臣所敢言。其势难乎免于帘下之扑杀。犹以爱州刺史终。长孙无忌颇有依违之意。终不敢抗论直斥。且有元舅之亲定策之功。然而身罹惨毒。阖族俱赤。以此言之。人当为吾之所当为而已。又可较利害计死生。有所顾望前却哉。君子守道。死生初非可论。而其不可以容人力者。又如此。此圣人所以有从吾所好之训也。噫。此季辉素所蓄积。其舍生不渝。岂但一时慷慨之激而已哉。且先君祭公文。有曰兄尝谓余。凡人处死。若不能断之于初。而以姑待他日为心。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3L 页
则至他日。又有待他日之心。终不免偷生苟免之归。吾侪当以此为戒。其在虏庭。实践所言。兄于此事。其讲之素矣。呜呼。推此二说。亦可槩想公之风旨矣。公之始委禽于吾王父家也。日往拜其大夫人。而吾王父家贫。不能具其骑乘。故公时已官侍从矣。然犹徒步过市道。风雨寒暑。未尝废。一日进食。适臭虫坠于羹。婢子不觉以供。公和饭于羹。食半嚼虫中断。吐哺置器底。仍尽食其羹而无所问。食讫退案。吾王母始知之大惊。使姑氏微问之。公笑曰。余于饮食。不甚苛择。岂以一虫之故。尽弃一器之羹耶。且婢子之进食。非不谨也。不觉而已。又何足呵责焉。公有时诣官府。使婢子具食以来。而约定其数。饭羹酱菜四器而已。家人嫌其略也。或加一器。则辄怒责。撤其器而还之。吾王母素多疾。吾母氏尝代主中馈。躬执滫瀡。故习知其事。每以语九万曰。吴学士之在吾舅家仅岁馀。其大者吾不知。其小者犹如此。意者其笃孝宽厚。敦素不移之君子欤。呜呼。公之平日言行可传者必多。而吾莫之闻。吾之所得于家训者。如右而已。不敢以其细而忽之。并记其详。使欣慕者观焉。以备存想之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4H 页
一助云。崇祯纪元后丙午日南至。孤子九万泣血谨书。
吴学士传
吴达济字季辉。海州人。年十九。中丁卯司马。二十六。文科状元。由成均典籍。历兵曹佐郎,侍讲院司书,司谏院正言,司宪府持平,弘文馆修撰,校理。丙子五月。为副校理。时金虏僭号。朝廷斥责而复欲通使。语在洪学士传。公上疏曰。台阁者公论之所在也。公论一发。则虽以人主之尊。不能胁持。大臣之重。不能沮遏。况以执拗逢君之一憸臣。而敢与公论相争乎。顷者崔鸣吉以送使通虏之意。发于 朝廷绝和之后。其议论之邪遁。固已可恶。而第以财择取舍之柄。在于君上。故朝廷置而不论矣。厥后台谏以庙谟为非。争相引避。议论甚峻。玉堂亦据义论辨。是三司之公论。既已发矣。而鸣吉恃 上意之所在。不念国家之事势。乃于登对之日。敢陈诳吓之说。上以惑乱天听。下以威制公议。至以台论虽发。一边送使为言。自古安有以不恤台论。率意直行之术。导其君上者乎。及至玉堂面斥。群议争辨。则所当缩伏愧惧。以俟物议之所定。而犹且偃然陈劄。犹恐和事之不成。其纵恣无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4L 页
忌之罪。不可不正。时虏衅已启。而朝廷举措。无可以慰人心者。公复上疏论时务八条。其要则以勉进圣学为本矣。是冬。公罢官家居。及闻虏变。徒步扈驾入南汉山城。事急。主议者以公及尹集缚诣虏营。洪翼汉则自西路任所。直送虏穴。盖自行朝受围以后。外则诸路勤王之师所在奔溃内则粮储器械。皆已匮竭。朝廷只以江都是 庙社元孙所在。而为国家本根之地。一日忽报陷没。 庙议更无所恃。而虏请 上出城甚急。众议且将从之。尹公将入 上前。碎首争之。公曰。吾等不能排患析难。今到万分地头。而主事者以为如此然后 上躬可全。虽明知其不然。更何忍沮止哉。吾侪要当自靖。无愧于心而已。尹公叹息而止。朝廷既与虏定约。虏曰。今日两国之衅。皆由于春初斥和之臣。须先执送军前。时崔鸣吉主其事。用诸议以为若只送一二人。则恐不能免死。须并取数十人一时出往。名曰谢过。则彼必解怒。于是不复白 上。而直令两铨分付各司。籍名以告。且令自首。盖于初受围时。虏人责送 王世子为媾。任事诸臣请于 上。将许之。持议之人。争相愤骂。乞斩任事者。由是其议遂止。而任事者惧事定后罪及其身。故欲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5H 页
乘此时。悉去所忌之人。而惟虑上心之终不忍也。遂出入内外。鼓动众心。且令大将申景禛等怂恿士卒。欢呶 阙门。露刃以愶之。朝绅为之丧气流涕而已。二公遂踵清阴金公尚宪,桐溪郑公蕴。自首于筹司。大司谏朴潢言曰。斥和诸人。不须多送。尹吴二人今既自首。曷若止此二人而已乎。于是议遂决。二公之将自首也。吴公兄达升执手流涕曰。虏之所索者。春初首议之人也。汝非其人。奈何如是。公曰。虽非首议。既攻主和之人。且主辱臣死。分所甘心。今日忍图苟免乎。达升不能止。丁丑正月二十八日。拜辞于 行宫。上引见曰。古今天下。安有此事。当初尔等欲使予守正而已。今日之事。予安得自由耶。尔等以予为君。事至于此。予何以为怀。因泣下呜咽。二公对曰。主辱至此。臣等常以不死为恨。今得死所矣。有何憾焉。 上问尔等有老亲乎。嗣续几何。达济对曰。臣有七十岁偏母。嗣续则臣妻才有孕矣。集对曰。臣只有祖母与三子。俱就臣兄棨任所。今闻陷败。不知其生死也。上曰。惨矣。集曰。 殿下出城之日。城中军民。不无乘时叛乱之患。愿留 王世子镇抚焉。 上曰。尔方就死地。而犹念及国事。尔之忠诚。极可嘉也。 上命赐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5L 页
酒曰。国家倘或复延。尔等之家。予当顾恤。尔等勿以为念也。二公亦流涕拜谢而出。达升泣言于筹司曰。吾弟从驾之日。徒步而来。愿得一马。免踏昔趼也。闻者酸鼻。会日暮未及出城。吴公夜就馆具豆屑。汤水沐浴。达升终夜相持以泣曰。兄弟永诀。只隔今宵。明日何以相别。又何忍归见老亲与新嫂乎。汝须趁此未明。处置后事。公曰。男儿一死。贵得其所。若后事则处置在兄。愿兄勿以为悲。因削木为小牌以佩曰。我到虏阵。即必见杀。收尸之际。以此为验也。因就寝而睡。二十九日。鸣吉押出西门。诸亲友皆往送于门。痛哭而别。满城观者。莫不流涕。而二公神色自若。少无悲戚之容。人皆嗟叹焉。行至一阳坡小憩。鸣吉谓曰。公等自有可免之道。到彼彼若诘问。公等宜对以此非独吾等为之。因悉举其特台阁之人。则势不得尽杀。此岂非良谋乎。二公不答。即起去相谓曰。彼欲借我。尽杀一时名流。大奸之计。尤甚巧惨矣。既至。贼将龙骨大出迎之。鸣吉以二公去其巾带而反接之。然后龙胡还入。而已复出以汗言诘问曰。汝等若以我为不足畏。则大军之来。何不出战。而反穷蹙若是乎。二公曰。我国服事 大明。今已三百年矣。一国臣民。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6H 页
知有 大明而已。尔国既僭大号。则义所当绝。故我国于春初。既已据义斥绝。而曾未几时。复通信使。甚不可也。是以我等果争之。我等所争者。惟大义而已。胜败存亡。不须论也。龙胡默然。使解其缚。拘置阵中。谓鸣吉曰。此辈乃我之雠。而今兹缚来。无非公尽心明覈之致。因馈酒食。赏以貂裘。鸣吉归言曰。吴,尹若如我指导。则可保无事。而及至阵前。所答相左。是必畏怯而然。闻者唾噱焉。是夕。龙胡复来诘问曰。汝等之名。非吾前日所闻者。似非首倡人矣。且首倡者。非但洪翼汉一人而已。今若悉以实告。则汝等可免矣。答曰。我国既查送我等。更有何人。我等只知有一死而已。岂可畏死而诬引他人乎。龙胡复再三诱愶曰。今不熟计。后虽欲悔之。其可得乎。二公曰。死非吾所畏也。吾戴吾头来。当断即断。更勿复言。虏撤归时。使其一将。主二公在阵后北去。主者服公等节义。常加尊敬。其寝食之具。必自看捡。终始不懈。因慰解曰。到沈阳。必得生还矣。初至杨花渡。尹公寄其弟柔刚伯书曰。二月初三日。始闻伯氏舍生之报。痛哭号天。气绝仅苏宁欲即死。而为国家。强食而生耳。此行宁有归期。上奉老亲。下率诸子。俾免饥死。皆在于君。予何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6L 页
忧焉。葬兄时。切勿妄生厚庇之计。稍存馀力。以救百口之命可也。一家得保。则后岂无改葬之路耶。若力尽于葬埋。而老亲及百口冻馁而死。则亡兄之灵。亦必痛恨于冥冥矣。吾行盖缘清国固求去春首谋斥和之人。庙堂以洪翼汉为对。而又求在城之人。城中适无其人。吾与吴达济陈疏自当。此乃身自为之。少无尤人之事矣。男儿堕地。捐身救国家之急。斯亦幸矣。更何言哉。只以老亲临年。竟不得更拜。仰天泣血而已。尹公谓吴公曰。我备尝窘辱而死于虏地。曷若死于我境耶。吴公曰。不可。人生斯世。固有一死。死得其所。明我节义。岂非乐事。何必效匹夫之谅乎。到信川。虏留十馀日。吴公裁家书。藏诸怀袖。行至大同江边。宿一村家。遂潜以付家主老翁。又书绝句于壁上。虏人邀汉人来见。谓无他语。遂去。其老翁待虏去。以其书封呈于平安监司。监司送于政院。以传于家。有一简二首诗。乃上母夫人者也。又有简与诗各二。寄兄及妻者也。其壁上诗则竟不传。其上母夫人诗曰。风尘南北各浮萍。谁谓相分有此行。别日两儿同拜母。来时一子独趋庭。绝裾已负三迁教。泣线空悲寸草情。关塞道脩西景暮。此生何路更归宁。孤臣义正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7H 页
心无怍。 圣主恩深死亦轻。最是此生无限恸。北堂虚负倚门情。其寄兄与妻曰。南汉当时就死身。楚囚犹作未归臣。西来几洒思兄泪。东望遥怜忆弟人。魂逐塞鸿悲只影。梦惊池草惜残春。想当彩服趋庭日。忍作何辞慰老亲。琴瑟恩情重。相逢未二期。今成万里别。虚负百年期。地阔书难寄。山长梦亦迟。吾生未可卜。须护腹中儿。闻者莫不流涕。四月十五日。到沈阳。虏置二公于其所谓礼部衙门一小屋。锁直甚严。十九日早朝。龙胡坐于其所谓户部。招二公去。龙胡传汗语曰。汝等虽曰斥和。似非首倡。不须杀。汝等率妻子来居此地。答曰。此决不可从。须速杀我。龙胡反覆开说。且劫勒之。终不屈。龙胡起入。二公出语所带奴曰。今日虏必杀我矣。奴惊泣曰。何不姑从其言。遽挑其怒。自速大祸乎。二公笑曰。屈身之辱。反甚于死。此非汝等所知也。尹公且谓其奴曰。虏问及吾家属者。无乃欲祸及百口耶。吾已答以乱后不知死生。虏若更以问汝等。汝等亦若吾所对也。二公遂相与言笑自若。其食时。进食如常。且相谓吾等若从彼言。则终为左衽之人。是可忍乎。有顷。龙胡复出。引入二公。而又执从行奴三人拘置墙头。时我国宰臣及侍讲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7L 页
院官。被龙胡招。与参坐。龙胡复厉声迫愶。二公亦抗言拒斥者五六次。宰臣等亦再三劝谕。而终不听。龙胡知其终不降。遂使从胡绁缚甚急而引出。二公犹回顾奋骂。遂驱去城西门外。即虏人刑杀处也。宰臣等既出相顾言曰。真万牛难回之人也。五月二十四日。质馆宰臣南以雄,朴𥶇,朴潢等。成贴书状曰。去四月十九日。龙将等。招臣等三人及兼辅德臣李命雄。坐定。引出尹集,吴达济于前。传言曰。此人等罪宜死。而特以人命之重。欲为全活。许令率妻孥入来。仍居此处。则尹集以为妻子乱后。不知存没。吴达济则以为至今忍死到此者。万一生还。复见吾君与老母。若果如此。则生不如死。渠等不念全活之恩。抗言如是。今不可复贷矣。臣等答以此人等。俱以年少。只切君亲之念。妄发如此。若终始曲全。则岂非千载美事。再三恳谕。而终不得免。六月六日。其书状至。 上教于政院曰。二臣事极为惨恻。宜月廪其家。二公死时。郑弼善雷卿在质馆。使舌人恳乞收尸。虏竟不许。吴公宽厚忠信。端方正直。平居恂恂。似不能言。及论国家利病政令得失。辞气激昂。无所回避。闻者缩颈。性至孝。友爱弥笃。平生言语。无一不本于此。故对之者不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8H 页
觉其孝悌之心油然而生也。尝赘在南氏家。日往省大夫人。南氏家或阙骑率。则徒步穿过市里。虽风雨不废。常谓其妇兄南一星曰。凡人死生之际。多丧其所守者。利害劫之也。然以余观于古今。择利者不必生。处害者不必死。昔唐武瞾之立也。褚遂良直言瞾经事先帝。其势难免于帘下之扑杀。而犹以爱州刺史终。长孙无忌颇有依违之意。且有元舅之亲。定策之勋。而终不免赤族之祸。以此言之。人当为其所当为而已。又可较其利害而有所前却哉。此圣人所以有从吾所好之训也。其伯父楸滩相公允谦受业于栗谷,牛溪两先生之门。公又学于楸滩。其渊源之深远有如此者。故其所树立如此。虽其气质之异。而学问之力。亦不可诬也。始娶申氏无子。再娶县监南烒女。仅踰一年。而遭乱北去。人犹幸其有遗腹矣。及期生女而又夭。人皆以为天道无知也。 孝考朝。筵臣金始振启曰。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节义。宜有褒赠。以树风声。而当初则迫于疑惧矣。今岁月浸久。保无他忧矣。 上即命施行。于是赠公副提学。庚辰。朝家以计密通 皇朝。虏人觉之。执崔鸣吉以去。鸣吉有诗曰。我虽不杀三学士。中夜思之心自惊。天道由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8L 页
来好回换。白头今日又西行。崔若于此时见杀。则庶可少赎其罪。而竟至无𧏮。岂天意于彼此之间。要有所抑扬者耶。
  [附后识]
 谨按春秋之义。列国之臣。尊尚京师。自称陪臣。盖分定也。天经地义民彝之大者。有违则禽兽也。我太祖立国。 高皇帝命为朝鲜。以为东藩。本朝世守侯度。诚心恪谨。 太宗尝曰。朝鲜国王爱我哉。及至壬辰倭变。 宗社为墟。 神宗皇帝举天下兵力以存之。则凡此东偏草木昆虫。无非 帝德攸洎也。丁丑。事迫于不得已。然万折必东之心。则未尝已也。而至我 孝宗大王。则圣志尤卓然。如日月之皎然矣。彼三臣者。能以死明其心。天经地义民彝。赖而不坠。而 孝考崇报之典。更无遗憾。岂不盛哉。或者谓今日无地可读春秋。盖不知有三学士也。今 上戊申。尝御熙政堂。问三臣事于筵臣。吏曹参判闵鼎重具本末以对。左议政许积以为喜事钓名之人。鼎重曰。其时虏人敢雠 天朝。始建伪号。则彼三臣者。安得不痛斥乎。 上曰。事系 天朝。大义当如是。况终能杀身践言。不可谓钓名也。大哉。此真圣人之言也。 上又曰。其时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9H 页
洪太始谓三臣如何。建祠以祀则何如。领议政郑太和曰。恐烦听闻也。鼎重曰。若建自士林。则不可禁也。 上然之。又有进士李重明者上疏乞立 神宗皇帝庙。上下其事。朝议不一。故卒不行。然 上意则以为是。故即官其人。愚尝谓此议早晚有成。我 孝考当配侑。而彼三臣者。亦宜从享 庙庭也。又按尹学士祖父龙阳公暹,其兄府使公棨。俱徇节死。洪学士妇与二子及子妇。俱遇虏不辱。洁己而死。尹之义有所受。而洪之义有所授。岂非我列圣及皇上培养之致哉。同时如金清阴,郑桐溪诸公。亦同有春秋大义哉。黄参知一皓亦见杀于虏。其子琎年甚少。常泣血号天。尝以洪公遗迹。示余请为序。盖以其父之祸。大略相类也。未几。黄生奄忽而逝。余哽怆之心。愈久而不能已也。今清州牧使南公九万来谓余曰。吴学士乃吾姑夫也。吾先君尝裒集其事实为一通。欲请于作者以立传。今吾姑茕然含恤。祈见此事之成。故并以三公事为托。旋闻南公姑下世。余前后孤人之意深矣。是将为没身之恨矣。亟取笔书之而名曰三学士传。死者有知。将不恨其早晚之有间也。呜呼。读此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49L 页
而无涕者。真所谓无人心者也。然春秋之义。为今所讳言者久矣。南公两世。非今世之士矣。可尚也哉。又窃念我东礼义素明。当时立慬之人甚多。如江都则自仙源金相国以下十许人。其他所在委命表著者。不可胜数。且如洁身不污。以守其志者。如尹公宣举诸贤。事虽不同。而同归于一致。皆不可遗也。此不须别立传记。只收其行状碑志。以附于此编之后。则其义该矣。余老且病。未暇于此。有志之士。尚有以成之也。崇祯辛亥七月日。恩津宋时烈书。
请勿执送斥和诸臣疏[俞棨(市南官参判)]
伏以臣于去夜伏。闻庙堂诸臣不禀于 圣明。擅自分付两铨。知会各司。案录前后斥和之人。将欲尽送虏营云。臣不胜愤惋惊骇之至。曾谓汴宋所无之事。而乃见于今日哉。呜呼彼斥和者。亦岂为自身计哉。只知天地之常经。欲扶不易之大义而已。有何误国之罪乎。设令 朝廷尽用其言。以启兵衅。古今天下。安有自断肢体。以饵豺虎曰。彼将爱我而不噬也哉。此辈设心。欲因此机会。尽除一时名流。使无一人敢言者。然后卖国全身。惟意所欲。故乃敢为此非常骇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0H 页
怪底举措。而尚虑 圣心之有所不忍。宫门咫尺。不禀 圣旨。擅自分付。勒成文案。名之以出城谢罪。外掩执送之迹。而内实欲戕贼士类。噫嘻。其计亦巧且惨矣。何以明其然也。虏书则以首谋败盟者为言。而此辈混举前后斥和者。虏书以两三人为言。而此辈则不定厥数。必欲尽送其所憎恶者。一以报前日之私怨。一以杜后日之言路。执此数者而观之。则其心所在。灼然可见。臣恐一时名流既尽之后。此辈之心无所不至也。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固有糜身碎骨。不变初心者。此辈虽曲成谢罪之名。以售驱送之计。为斥和之流者。初无自愧之实。安有可谢之罪。不过为凶锋之血肉。而断 殿下君臣之大义。使举国民心。皆思涣散而已。 殿下其忍为之耶。 殿下必欲尽送前后斥和之人。则大小臣僚。宜无取舍。臣于前岁入侍经席。屡闻领相金瑬斥和之言。以为信使不可送。清国不当书。以此观之。则瑬亦前日斥和之倡也。 殿下独不记之耶。今若使瑬等高拱庙堂之上。而只择平日空言不见试之士类。以快奸人之心。则臣恐 殿下之待臣下。抑有厚薄之差殊也。区区愚计。诚以为不斩此辈。以正无君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0L 页
误国之罪。则臣知白马之祸。万无补益于青城之辱也云云。
[丁丑]政院日记
崇祯十年丁丑正月二十八日。南汉行在所引见时。上曰。尔等识见虽浅薄。原其情事。本非误国。而今日竟至于此。古今天下。宁有是事耶。罔知所以为言也。仍泣下呜咽。集曰。当此之时。苟有利于国家。纵万死而无惜。 殿下何用区区若此乎。 上曰。尔等以予为君。从入孤城。而事至于此。予将何以为心耶。达济曰。臣等不能自死。常以为恨。今得死所。有何憾乎。 上曰。古今天下。宁有此事耶。呜咽不能成声。达济曰。臣等虽出。 大驾若不出。则臣等之死生。实不足关。而但以 大驾出城为罔极焉。古人有言曰。得寒疾。五日不汗死矣。为臣子者。不死于此时。则将焉用哉。上曰。尔等之意。欲使君上守正。而事至于此。予不得自由。尔等其有父母妻子耶。集曰。臣则有三子而俱往南阳矣。今闻府使逢贼沦没云。不能知其生死也。达济曰。臣则有七十老母。而时无子女。方有腹中儿矣。 上曰。惨矣怜矣因呜咽不堪。集曰。臣等则出去矣。 殿下若与东殿偕出。则城中溃散之患。极为可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1H 页
虑。伏望留东殿在此。勿与偕出何如。 上曰。将往死地。而犹为忧国之言耶。尔见无罪而就死地。予之情事。可忍言哉。出城之后。予之死生。亦不可必也。倘或万一得生。则尔之老亲妻子。当十分顾恤焉。初未知尔等之有老亲矣。亲年几何。尔年几何。达济曰。母年戊辰生。臣年己酉生也。集曰。臣则早失父母。只有祖母。年今七十七岁。而臣则丙午生也。 上曰。国家存亡。固不可必。而倘或得延。则当十分顾恤矣。遭万古所无之事。至于此哉。二臣拜辞。 上曰。姑坐。因令内官馈酒之。羽曰。使臣已为出门促之矣。 上曰。何用如是忙迫耶。庙堂之事。不可知也。二臣饮毕。请曰。时刻晚矣。请出。 上泣曰。为国珍重。倘或侥倖生还。其喜当如何。达济曰。臣为国就死。少无所恨。退出。(郑之羽时为承旨)
[辛酉正月启辞]
辛酉正月三十日。召对入侍时。侍讲官赵持谦所启。臣有区区所怀。敢此仰达。顷日领府事宋时烈入侍时。既以圃隐郑梦周子孙特为廪养事。有所定夺。此甚盛德事也。虽在前代忠贤之裔。犹加录恤。况于近时忠节三臣。岂可无追恤之典乎。曾在丙子之乱。彼人索我当初斥和之臣。 朝廷知其必死。而不得已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1L 页
以吴,尹,洪等三臣出送矣。 上曰吴,尹,洪等。 仁祖赐酒而送之矣。持谦曰。出送时。 仁祖挥泪赐酒而谕之曰。尔等父母妻子。予当抚恤矣。其时事尚可忍言。三臣被执入北之后。彼人凶秘。故我国不审其没于何地。其后 朝廷怜恻。并官其遗孤。而义人之后。常多无禄。三家子弟。皆夭札陵替。贫穷无依。殊甚矜恻。小臣久在乡曲。未知其存者几许。而三臣忠烈卓卓如此。宜有别样追恤之举。令该曹访问其子孙。并为收录。若其年幼不堪从仕者。则亦依郑梦周子孙例。一体廪养。实合于 圣朝崇节之道矣。参赞官李师命曰。赵持谦之言诚是。三臣子孙。不可不收恤矣。上曰。褒奖节义。非但哀其身没而已。乃所以树风声。以劝将来也。吴达济等三人。当危急之秋。秉义徇节。往就死地。如赴乐土。竟至殒命异域。而且不知没于何所。尤可矜恻。言于该曹。收录其子孙。食物亦为题给可也。
参赞官李师命所启。臣于三臣事。亦有所欲陈达者。自古国家变乱之后。亦有忠烈祠建置之举矣。三臣等。实为千古之所矜恻。而国家享祀之典。尚今阙焉。岂非国家之欠典乎。今若持建祠宇。并列俎豆。使后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2H 页
世知国有如此大节之人。则亦于 圣朝有光矣。持谦曰。臣亦欲仰请此事久矣。祠宇必须立于山城矣。上曰。亦令该曹议大臣禀处。
[丙寅六月启辞]
丙寅六月十三日。引见时。左议政南九万所启。 仁祖朝丁丑年。洪翼汉,尹集,吴达济。死于沈中。国家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者。赖有此三人守正而死。国家宜有推奖之典。而其时忌讳。不即举行。 孝宗朝。始赠堂上职矣。臣顷见政府署经谥状。则主簿宋时荣以死于江都。追赠右参赞。且赐谥。以杀身言之。则虽无异同。若论其树立。则三学士远出于时荣之上。而只赠堂上职。实是欠典。且闻翼汉之孙禹锡。以前参奉。遭丧终制。后更不收用。迫于贫窭。卖食京第。流离下乡。令该曹收录。以示褒劝之道。似可矣。 上曰。大臣所达诚是。此三人。正二品赠职。特为赐谥。洪翼汉之孙。分付该曹。即令收用可也。又所启吴达济无嫡子。其继后孙。则 朝家既已收录。而血属则只有一妾子汩没穷残。将未免饿死之患。此亦不可不矜恤。题给廪料。以救其死何如。 上曰。令该曹题给廪料。
[丙寅七月启辞]
丙寅七月十三日。引见时。应教李颐命所启。丁丑斥和三臣赠谥事。 命下矣。数日内。本馆方有他议谥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2L 页
之举。似当同为议定。而三臣家谥状。方未呈到。自前虽有因特 教无状议谥者。不可每援为例。今番则不得为之。当待谥状之来到矣。此意敢达。 上曰其谥状。不易成出耶。李颐命曰。三家俱不无子孙。而或在外方。或零替仅存。裒集言行。为家状而后。可以托之于文人。撰状以呈。其势未易矣。 上曰。此则异于他人。无状议谥何如乎。领议政金寿恒曰。先正臣李滉之无状议谥。 宣祖大王有持难之教。臣则自前亦以无状而议为未安矣。但三臣则国家之所褒赠。只在死事一款。则虽无谥状。可以议谥。且具状以请。有烦耳目。今姑无状议谥。亦一道矣。 上曰。大臣之言诚然。虽无谥状。今速议谥可也。 赠谥忠烈。(临志不忘国曰忠。刚克为伐曰烈。)
[戊辰二月启辞]
戊辰二月二十九日。南汉行在所。引见入侍时。领议政南九万所启。自 上临御此地。诸处战亡之人。皆有赐祭之 命。其悯忠之意至矣。三学士中尹集,吴达济二人。自此城出送。则与死于此地者何异。以此曾因筵臣启请。有立祠此地之命。而因年凶。尚今不得举行云。虽曰年凶。此祠营立。所费物力。不至重大。使之从速举行何如。 上曰。分付该曹及本府。使之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3H 页
从速举行可也。(二月二十六日。自上展谒骊州宁陵。二十九日。还到南汉。○登西将台。大臣及近侍本府留守引见时。有是 命。留守李世白即为营立祠宇于城内。厥后因国恤。不即奉安。癸酉三月十五日。始得奉安。显节祠三大字扁额。领相南公九万笔。)
显节祠赐额祭文(祠号。艺文馆大提学李敏叙撰定以进。落 点下。)[赵持谦]
哀我三贤。并挺一世。联芳台省。励操姜桂。上人英猷。争天劲节。孤城风雨。仓卒事迫。生投虎口。命轻鸿毛。乾坤惨裂。日月晦韬。时之罔极。天胡忍斯。龙颜有泪。鹤野无涯。白雁不来。孤魂何处。云愁浿江。月黑麻渡。地分东西。义无彼此。立祠遗堞。于以合祀。一间栋宇。万古风声。清仪若接。愤气如生。念惟忠烈。实世罕觏。所遘之惨。亦古未有。温儿梦里。归思可怜。柴市带间。遗赞谁传。怆昔伤今。欲语则咽。灵兮来些。永享芬苾。
   知制 教赵持谦制进(启下后。赵公长逝。而仍用于癸酉奉安时。)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3L 页
显节祠祭物陈设图式
삽화 새창열기
 稻米九升。青粱米九升。黍米九升。稷米九升。脯十五条。形盐六升。生栗六升。大枣六升。牛醢五斤十两。生鲜九尾。芹菹六升。菁菹六升。清酒三瓶。币帛二十四尺。猪一口。炭三升。黄烛三双一只。笼烛九柄。笔墨各一。香一封。法油五合。(三位祭物合录)
  
(祭物元会谷会减。器品与江都忠烈祠同。每于春秋仲月中丁。斋任率诸生设行享礼。而仪节与书院同。香祝自本府备送。)
赠职教旨
通训大夫行弘文馆修撰知制教兼经筵捡讨官春秋馆记事官吴达济。赠通政大夫弘文馆副提学知制教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者。癸巳三月初六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4H 页
日。(追赠事传教)
加赠教旨
赠通政大夫弘文馆副提学知制教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吴达济。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经筵义禁府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者。丙寅六月十六日。(加赠事传教)
赠谥教旨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经筵义禁府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行通训大夫弘文馆副校理知制教兼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吴达济。赠谥忠烈公者。丙寅七月日。(丙子十一月二十一日。延谥于孙遂一高山县任所。吏曹正郎李益寿传 命。本道监司金万言执事。任实县监郑翊周,长水县监尹以徵参席。长水尹学士之季子。监司金公。乃南夫人从侄也。遂一有诗曰。 国耻家冤痛未湔。孱孙犹愧保青毡。于今 圣后颁恩日。在昔吾先抗义年。生亦为荣瞻盛典。死应知感澈重泉。追惟倍切羹墙慕。拜跪床前涕自涟。)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4L 页
荣川壮岩书院奉安祭文(荣川。洪忠正胎乡。张璛,张槢等。率诸生三百馀人。创立书院于郡南七里许。院前溪边。有新罗藏岩。因作村名。辛未四月初四日。并享三先生。)
天降生民。土无二王。斯或有干。哲人其伤。皇纲昔颓。西藩披猖。使价来朝。要我同盟。佞臣迎合。多士盈庭。惟我洪尹。爰暨吴公。天地经义。扶以贞忠。曰彼盟欢。在义当绝。皇恩久戴。侯度世述。谓此可和。其头可截。讨罪之严。秋霜凛冽。尊周之意。众星拱极。同声增气。冕旒动色。庶以周旋。不愆于终。孰谓降奴。偷生启戎。执为兵端。来矢我陵。鄙夫幸衅。和议复逞。误我战守。玩寇以佞。奕奕南汉。遥遥孤垒。威悯浚湟。忠文奋武。黜我怠我。执我求邻。宗社污蔑。宇宙腥膻。主辱臣俘。飘摇拘挛。利诱威怵。谓志可夺。不义不屈。我守弥烈。先生在天。自靖以献。徇身义大。鼎钁不见。森然绝笔。留写正气。终始一心。俯仰无愧。慷慨致命。从容取义。百世闻风。畴不兴起。登城抚迹。有感宸衷。命列祀典。训义劝忠。惟此荣乡。忠正桑梓。凛然遗风。亲切仰止。有俨庙貌。以妥英灵。三贤致一。苾芬宜并。寰宇久腥。精应列星。归游故国。昔公遗章。兹焉揭虔。如在洋洋。秉彝同得。孰无此良。有不感发。人而卉裳。(前参奉张璶制)
位版
忠正公洪先生。 忠贞公尹先生。 忠烈公吴先生。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5H 页
祭文[吴达升]
维崇祯十一年岁次戊寅四月甲午朔十九日壬子。伯兄通政大夫行仁同府使达升。谨以清酌庶羞之奠。哭祭于舍弟通训大夫行弘文馆校理兼 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知制教吴公季辉之灵。呜呼。自君之西行。音信阻绝。虽因道路之传言。得闻君入往消息。而未得其详。昼夜忧泣。徒增惨怛。上年四月念间。我在京中。有人来传君手书一封。含泪开缄。忙手披阅。则乃二月初三日。到杨花渡所修书一张。到枫水院所修书一张。三月初九日。到信川所修书二张。及记怀诗四首,谚简二张也。笔迹昭昭。宛对君面。欲看而泪先零。欲读而声自咽。其间摧痛之状。何可形言。持此前后书。归往龙安寓所。传致谚简及诗意于嫂氏。而至于上母主书。则不得传达者。当初罔极之中。不敢直白以春坊官入去之意。权辞以达故也。厥后顿无闻信之路。每与一家人泣语曰。豺狼虽暴。尚有一端良心。天道至明。岂无福善之理乎。默祷苍苍。日望生还而已。六月初。沈阳陪臣状启入来。以君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5L 页
与尹学士。四月十九日。抗言不屈。俱未免惨害。噫嘻。更何言哉。叩心摧肠。五内分崩。直欲溘然一死而无闻知也。人固有一死。而得死所者诚难。在君之道。固无憾矣。其于老亲何。其于兄弟何。其于妻与子何。言念及此。痛哭欲绝。但我国之人。无有目睹凶祸者。人情颇以为疑。今春。郑学士震伯来到京师。传君不无保存之事。彼中亦有流窜于远地之说。果若斯言。其幸如何。而的闻无路。疑信度日。岁月不居。斯日奄至。泛听浪过。情礼不忍。略修奠具。兼叙惨怀。果若生也。则虚事而已。果若不幸。则庶此来歆。嫂氏腹中之儿。十八月而始生。虽非弄璋之庆。仪形眉目。宛然如君。长在亲侧。以解亲忧。君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尚飨。
祭文[南一星]
维崇祯十年岁次戊寅四月甲午朔十九日壬子。辱知南一星。以亡友首阳吴季辉之初㫷。谨具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不昧之灵。呜呼。季辉兄今死耶。不死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者也。处必然之势。死而成仁。则死固贤矣。自古苏武,洪皓之徒。遇兄之事。皆得不死而终归故国。彼苍者天。既以吾兄处苏武,洪皓之地。则其所以保佑于冥冥之中。扶持而全安之者。独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6H 页
不如苏武,洪皓耶。天之报施。何独厚于苏武,洪皓。而薄于吾兄耶。吾以是知兄之必不死也。呜呼。世之论兄者。尚有哓哓之说。其自以为知者。拟兄于苏武,洪皓。余则犹以为未也。彼苏武,洪皓。其始也不过奉使而行耳。乃吾兄则独秉尊周之节。欲明君臣之义。而触忤权奸。终有是行由是观之彼苏与洪也何足以方吾兄之终始卓卓。呜呼。季辉其始也以君臣之大义。责之于上。其终也以君臣之大义。行之于己。彼导吾君而上背 天朝之恩。下绝臣邻之义者。宜乎肆毒于兄。天地鬼神昭布森列。独不能察吾兄之精忠乎。兄尝谓余曰。凡人处死。若不能断之于初。而以姑待他日为心。则至他日。又有待他日之心。终不免偷生苟免之归。吾侪当以此为戒。其在虏庭。实践所言。则呜呼。兄于此事。讲之素矣。顾余愚蒙。获知最深。朝夕承诲。受赐实多。方幸得师于一家之间而永为依归之地。今者违兄。忽焉二载馀矣。岂特鄙吝之萌。复存乎心也。呜呼。兄其死耶。不死耶。其果不死也。满腔悲怀。姑俟他日面诉。呜呼哀哉。尚飨。
简帖跋文[宋时烈]
孔子作春秋。以继大禹,周公之绩。然周公之绩。只施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6L 页
于一世。孔子之功。将与天地而无穷矣。其义数十。尊周攘夷。尤炳然者矣。上下数千年之间。夷狄横而中国衰。则人类入于禽兽矣。然天必生其人。以扶植春秋之义。此所谓天之爱人者也。近世若吴修撰季辉。岂所谓其人者非耶。公十四岁。新经戊午虏变。尝作沐浴之疏。辞气凛然。已无沙碛。公之素所蓄积者然也。公竟以此。崇祯十年丁丑四月十九日。死于沈阳。噫。真不负天为生之意矣。孔子之功。莫大于春秋者。于是而益验矣。夫人平居大言剧谈。真若可以知义理者矣。及其临利害遇事变。则顿忘前日之说者多矣。岂孔子家奴。独以当时笔削之旨。密付于公耶。何其馀人不知。而公独知之耶。公嗣孙遂一以公遗帖见示。盖三复敬玩。几于纸毛。而书其左方如此云。时崇祯阏逢困敦乾之下浣。恩津宋时烈书。
简帖跋文[朴世采]
丙子春。虏人始以伪号来报。朝廷士大夫争上疏请斥却之。其义甚正。及值南汉之厄。独吴,洪,尹三学士以败盟。为虏所害。嗟呼悲哉。盖我国家之于 皇朝。世恪侯度。踰二百年。被列圣视同内服。君臣父子之义。素定无可逃者。以洎壬丁之际。南寇再猘。 神庙出师万里以救之。遂使属藩得全至今。则其于天无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7H 页
二日地无二王之义。原天理即人心。不待他说而知。其当斥却矣。然向靡三学士首秉正义。抗言北庭。视死如归。以存天下之防者。其又何以树风一方。有辞万世。俾国家不失礼义之称。而卒能深符于春秋尊周之旨。焯焯如是。嗟乎贤哉。吴公之孙遂一手示此帖。愿书其后。世采窃获敬阅。每到第三书怀恋慈堂之语。未尝不三复掩涕。不忍读。可见其平日实有笃孝深爱著于行者如此。至于所请讨奴贼疏。当时年仅十四岁。有若预为后日事准备者。志意卓然。尤可异焉。孔子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其亦信然矣哉。兹以不揆固陋。谨敢斋祓而识之如右。崇祯纪元后甲子六月日。潘南朴世采书。
简帖跋文[金昌翕]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其人矣。又不可不诵其诗读其书也。余以先祖清阴公后。于南汉事。忼慨有源。爰及吴忠烈公之伦。盖尝壮其节而论其世曰。吾先祖之所与为三仁者乎。中心慨慕。思求其精神所在。以挹耿光。则未知其文字之存否。为郁郁。乃者公之孙遂一。辄先以遗帖见示曰。以子为清阴孙也。余则急手擎读。如渴得饮。阅未终篇。则泪迸而眦几裂也。呜呼。公之著述。诚亦少矣。南汉以前。文有儿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7L 页
时讨虏书与立朝斥和疏两篇。南汉以后。诗有沈阳道中寄家四篇。而公之始末。于此尽矣。若论其词源笔势。则并其他杂诗文。莫不英发道迈。气为之主耳。夫其壮浪金石之声。决裂雷风之势。望之而人竦其发。徐就而反复焉。毋论其大义所在。虽寻常言句。一皆直截明亮。如劲松之不蔓。光日之无氛。不如是。其何以见刚肠烈肝之所流出哉。终之所成立。自其所以乃者欤。世多以人伦文鉴为两段事。故邪正刚懦之办。与工拙高下之评。泾渭不互明。盍亦求一于辞气心术之串哉。闻其人曰刚正。而考之于言。多如右矣。且就其所谓高且工者。而乃或绵丽而少骨。优游而不断。若是者其可与立乎。其文则然。其人可知。其人可知。亦不待论其世而可掩其书也。况又有厚颜簧言。摇舌笔尖。务以作弄态色媚人。人亦被其幻眩。往往悦其腴而忘其膻者有矣。而君子则否。呜呼。今之读公文者。其亦以彼相形之哉。余以无状后生。文又至拙。而令孙之勤属。未忍以遗帖虚还也。敢辄以寂寥句语。申其慨慕之素。而于公寄家四篇。感泪尤滋。故遂为遍步其韵云尔。谨次寄老亲韵。三韩一域大如萍。礼义中华与并行。不有帝功沦卉服。胡令王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8H 页
膝跪龙庭。要看烈士求仁意。先究奸臣卖国情。青史黄泉相偶处。辱生荣死定谁宁。忠君使不负 皇明。臣命何论国命轻。身外悲辞诗四纸。丈夫非薄六亲情。谨次审(一作沈)阳途中寄伯氏韵。顶立偏邦男子身。 神宗皇帝有忠臣。同心吾祖三仁迹。异代文山合传人。魂渡龙湾何处骨。血沾燕草几回春。观公始末头毛竖。泪失终篇诀老亲。谨次寄内韵。丙子今回甲。流年迅若期。犹留万折恨。宁复一清期。世道麟经废。天心虏运迟。君看忠烈帖。可以厉男儿。崇祯丙子仲春上浣。安东后人金昌翕谨题。
贞夫人高灵申氏行录
夫人姓申氏。系出高灵。府院君文忠公叔舟八代孙也。曾祖讳仲淹。同知中枢府事。赠右议政。祖讳湜。司宪府大司宪。赠吏曹判书。号临谷。以 宣庙命。改号拙斋。少游退溪,大谷之门。邃于礼学。考讳得渊。承政院都承旨。妣贞夫人东莱郑氏。右议政昌衍之女。夫人生于万历丁未。柔顺慈惠。出于天赋。自幼谨默自持。若无异于人者。而内实敏悟。弱龄以拣择入阙。 仁祖大王试问族系及疏逖姻家。以观容止。而夫人应对无差。 上甚异之。郑夫人妇行卓越。人以为女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8L 页
中君子。闺壸动静。率循礼则。敬承旨公如宾。每于门族聚会。郑夫人至。则一座肃然。言笑不敢肆矣。夫人以独女。亲受提诲。多有不勉而能者。承旨公至诚择配。与忠烈公先大夫参判公友善。见忠烈公有远大器而求亲。乙丑冬于归。奉君子无违节。事舅姑尽诚礼。内外宗党。莫不称贺焉。忠烈公不即挈归。往来赘舍七八年间。夫人敬恭如一日。未尝见其惰容。癸酉夏。夫人有身四五月。忽遘重疾不起。承旨公适出。未及相诀。即十一月初五日也。甲戌正月。葬于龙仁慕贤村坐子之原。从忠烈公先兆也。以夫人令德淑质。承家庭濡染之训。又得忠烈公为之配。寔宜神明之所相。诸福之毕臻。胎而未娩。寿又止此。呜呼痛哉。承旨公与郑夫人。视忠烈公如夫人生时。忠烈公亦不以夫人之不在而自外也。甲戌春。忠烈公擢魁科。继迎南夫人。忠烈公有嗣续之日。即夫人后事之托。而不幸丙丁之变。忠烈公斥和蹈义。自此家事零替。夫人神主。仍留本宗。初郑夫人随承旨公在忠州衙中。有宿疾。及闻忠烈公北去。惊恸疾因谻而殁。承旨公继终于谪所。其后夫人李氏流落乡谷。两家声信不相通者数十年。至庚戌。南夫人始奉还夫人神主。呜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9H 页
呼。夫人之殁。今已六十馀年矣。耳目不逮。一家长老皆已下世。今所撰集。出于后生记闻。于生平懿行。盖多阙焉。可胜痛哉。从侄申广济。为吴遂一识之如右。
贞夫人南氏行录
夫人。密直副使君甫之后。十世祖乙蕃。门下侍中。九世祖在。宜宁府院君领议政。号龟亭。七世祖智。左议政。高祖讳致勖。八典州府。卒官佥知中枢。赠兵曹参判。曾祖讳彦纯。左承旨。祖讳柁。行副护军。赠兵曹判书。考讳烒。平康县监。赠左赞成。始承旨公暨仲季东冈先生彦经,考槃先生彦纪。俱以礼学才望。见重师友间。其流风遗教。自有异于人者。平康公娶连山徐氏赠参判澍之女。以丙辰七月十七日。生夫人。徐夫人备有妇德。自胎至育。俱有法教。而夫人自孩提时。容貌端洁。性行贞静。稍长。时听弟侄读书。不自学而能通大义。动止行事。自合仪则者多矣。从母郑弼善雷卿母夫人及俞杞平夫人。皆绝爱之。择佳婿久未值。至年十九时。吴公达济新丧耦。其伯父楸滩相公实主其婚。送媒议亲。吴公时年二十六。而方任礼曹佐郎。委禽之夕。即崇祯八年三月六日也。礼成见舅姑。六亲交贺。吴公素甚清贫。而夫人奉尊章承君子。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59L 页
既无违言。执女红不怠。朝衣仆马。皆无乏焉。至丙子十二月。虏猝至。吴公曾以副校理。上疏斥和。忤罢家居。即扈入南汉。夫人随兄金城公。南下避乱。临发。箱箧皆不顾焉。只持一匹蓝绢。到良才驿村。达晓手缝帖里。送奴南汉。寄问公行李。然后乃行。仍自结城庄。转向龙安县先府君任所。自京奉侍吴公大夫人及其伯承旨夫人子侄。以为同死生之地。仓皇颠顿之间。独能周旋慰安。悉有条理。有非丈夫之所易能者。及吴公被执去。道间手写一诗寄夫人曰。琴瑟恩情重。相逢未二期。今成万里别。虚负百年期。地阔书难寄。山长梦亦迟。吾生未可卜。须护腹中儿。托金城公传说诗意。此盖在我境时。写藏袖中者。及丁丑四月十九日。缚出沈阳城西门外之后。胡人以公腰带佩刀及曾受赐黄锦囊。传于公所率奴子而出还故国。与前封诗草而俱到。发囊。更有寄夫人谚札。金城公以其临产秘讳之。结帛招魂。别祭于他所。及期。乃生女子而旋夭。至辛巳岁。始发丧(承旨公已发丧而连讳于夫人至辛巳始传讣)造主且传诗札囊带夫人日夜号痛。腐心坐卧。佩持终身。仍吞咽毒药。欲无生者屡矣。赖兄弟傍人救视而免。朝家有月廪之赐。夫人哀而藏之。只备祭享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60H 页
之需。一不入口焉。始吴公无第宅。只得同爨于夫人家。至是金城公为僦屋门巷之前。朝夕相依焉。及己亥出宰镇川。为邀夫人。同享官俸焉。且曾访问公之贱出于高原。抚而教之。名曰道南。吴宗零替。久无可以继后者。至癸巳岁。始以公之从侄道玄为后。道玄年二十二。朝廷特录除 顺陵参奉。至辛亥四月遘厉。夫人以为我之生。惟尔依。尔不救。我生何为。弟判书公百方劝勉出避。终不听焉。参奉竟不起。夫人闭口不饮一勺者旬望。至五月四日。继逝。临绝无他语。只属判书公曰。我家已覆灭矣。立夫子主祀者。惟恃君。后六日。参奉之遗孩又夭。于是三世尽绝矣。判书公奉引葬讫。适按湖西。奉几筵行。以终三年。又以参奉之从侄遂一年十三岁者为后。道路闻者。莫不为之呜咽焉。京兆以全家死亡启闻。官给大小米各一硕,绵布三疋。又有以吴学士身后如此。仰白筵席者。显庙为之恻然。给担卒护夫人丧。至龙仁吴氏故山。翌年。参奉之妻。亦毁而灭。遂一追代夫人丧于考妣。用包特焉。服阕。娶判书赵珩孙女。无后而丧。继娶南氏县监𦐄女。与夫人同宗。生一男。又蒙恩。方任禁府都事。人皆以奉承祀不坠为期。天其终以此少报之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60L 页
耶。始夫人以赠公职副学例。封淑夫人。乙丑夏。夫人之兄子左议政南公。启请特谥三学士。 允之。遂加赠公吏曹判书谥忠烈。夫人随加至贞。始变乱后。或欲以遗衣服虚葬。夫人以其非礼而止之。更以我人无目睹被刑者。为冀万一之幸。故夫人号天饮泣。至诚默祷。拟有苏郎之还者。殆四十年。呜呼。彼苍苍者果不可必耶。设有以也。夫人其已舍恤入地矣。呜呼。妇人之行。虽有至美者如此。无独彰之道。必依君子而相成焉。妇人于归学士。亦可谓佳矣。而卒不禄。且不育焉。既得继嗣。又看剿灭。其于天地间。可谓穷毒之极矣。倘所谓福善祸淫者。乃反参差若是之甚耶。其将何以劝后人也。夫人之葬。即县东大也峙坐子之原。与公之前夫人为双坟。遂一以夫人所曾守带囊及遗衣服。埋于墓侧。呜呼。千万代之下。惟天地人三者。不废之前。其有过夫人墓而能不惨然以悲者耶。呜呼。唏矣。岁戊辰七月。从孙鹤鸣。为遂一书此识之。
遗衣服埋安告辞
古崇守祧。衣裳并藏。葬魂非礼。典有明训。吁嗟祖考。志在尊周。迨至临命。寄以所御。寔初依神。洎他遗衣。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61H 页
讫祖妣世。抱痛谨守。惟罔循俗。凭起冢茔。宜藏于庙。一仿古义。顾兹藐孤。丧惨靡家。祸乱之作。诚亦难料。苟简疏虞。势将不虔。敢谋埋安。两妣墓后。处变则然。众议攸同。第惟薄劣。乃不克嗣。抚躬揆礼。惶愧无堪。祗事之始。略申厥意云云。(甲子三月初一日埋安)
哀三学士[赵锡胤(乐静官参判)]
丁丑年间事忍言。孤臣同作虏庭魂。精忠欲树三纲重。奇祸终成万古冤。许国已忘慈母爱。临危不负圣君恩。汉家日月犹依旧。应独分明照九原。
追和尹友成伯韵(并序)[俞棨]
病伏衡茅。岁序忽换。满天风雪。心思无憀。忽忆前岁在南汉。此正万分危急时也。其时尹君成伯,吴君季辉。实与同袍。成伯有见赠三绝。乱后营魂散越。虽不省录其全篇。犹记数句。有曰。雪满孤城壮士悲。又曰夜来风雪压旌旗。又曰不平无限心中事。说与吾侪武仲知云云。合此观之。则其韵犹可寻也。拭泪追和。旋复藏之。时戊寅元月某日也。
君今死义不须悲。我见吴城竖白旗。临别丁宁赠剑意。百年惭负故人知。(右忆成伯)
梦里相逢不胜悲。分明蝴蝶逐旌旗。怜君心事凭谁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61L 页
说。抆泪中宵独自知。(右忆季辉)
 畴昔之夜。梦季辉来访。形神惨戚。大异平日。相持恸哭。因问关塞隔绝。子胡为乎来哉。答言我化形为蝴蝶。托东来旗脚而来云。故首句云。
带方闻记[赵庆男(居南原。著野史。进士。)]
丁丑正月二十九日夜二更。西南方天有动摇之状。崔鸣吉,李显达等。执斥和人吴达济,尹集出去。 上开门痛哭。移时而止。二人入前。汗问汝等何以斥两国之和乎。既斥其和。何不攻我。二人曰。不斥其和。但阻送使。汗大笑。解其缚给其冠。招鸣吉坐。大供具。以进珍羞异味。非我国所产也。又给貂裘各一袭。鸣吉等服之行九拜礼。○汗以斥和人等称学士。使龙马两胡带行。○四月。斥和人等终始不屈。皆死于沈阳。病翁为赋一绝句曰。杀身柴市文丞相。饿死燕京谢信州。可怜今日三臣事。取比前人孰劣优。
延阳行状抄
延阳李公时白。丙子春。以兵曹参判。兼守御使。十二月。 上入南汉城。分城四隅。以公及李曙,具宏,申景禛等守之。体臣居中号令。东南北三城诸卒。承体府微旨。一时齐呼逼阙。请缚送斥和臣。声振御内。承旨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62H 页
李行远拔剑挥退。独公所领西城军部伍齐整。一卒不动。人心赖此稍定。
华隐小说[南橃(字公济。官至承旨。)]
吴达济,尹集,洪翼汉。上疏极诋崔相鸣吉。以此皆论斥和(缺)。放黜蒙古地方。后鸣吉再往沈阳。宿坡州时。题一绝而去我虽不杀三君子。中夜思之梦亦惊。天道从来好回换。白头今日又西行。 中朝皇帝闻三君子以斥和得罪。为营生祠亲祭云。
挽尹大谏煌[宋渊(芚庵官郡守)]
三京既倾覆。虏骑驰河洛。翠旗移南汉。执靮泪横落。围城数月中。秉义如山岳。人谋且不臧。士气日消削。堂堂两学士。并首俱面缚。耻辱那忍道。乾坤一昏浊。
狂歌行[李郊]
铁骑胡雏喜驰突。弯弓直来双龙阙。八骏催出国东门。白日长安万室哭。将军弃甲舟楫摧。沸声若雷江都血。即今邦家虽克复。汉冠威仪最萧索。借问故旧间。几人云亡几人活。屈指到季辉。浮云惨憺关塞黑。逝者长已矣。生者亦覆束。四顾真可怜。涕泪如流泉。
宜拙日录[南二星]
丙申四月十八日。往姊氏家。改题姊夫吴校理神主。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62L 页
以金始振建白追赠副提学故也。乙亥春。余年十一。时受学于吴兄。
安参议邦俊疏
伏以节义。国家之元气。人无元气则死。国无元气则亡。是以古之创业中兴之君。莫不以褒崇节义为急先之务。惟 殿下垂察焉。金尚容之明白死节。国人所知。 殿下独以为浪死。至于宰臣论列。子孙讼冤。殿下犹不释然。不得已从之。洪翼汉,吴达济,尹集之老母妻子。流离他境。乞食资生。而 殿下一言不及。彼尚容等。皆是 殿下之忠臣。而扶植吾东方万古纲常。则于 殿下无一毫所负。而 殿下恝视此极。殿下之失人心。于此尤大。夫今日之危亡。无足怪也。臣请金尚容则立祠江都。春秋俎豆。洪翼汉等三家。令其道监司访问赈恤。以施褒崇之盛典。岂非当今之急务。臣以草野踪迹。年今七十四矣。一朝溘然。则贡忠无路。兹敢投进短疏。伏愿 殿下留神省念。无使九龄之言。或悔于不用也。
祀平君俞伯曾疏(丁丑)
伏以云云。金瑬之误国。臣之正月疏。陈其大略矣。正月以后瑬之罪。臣请冒死而条列焉。上年秋夏以前。
忠烈公遗稿附录 第 63H 页
瑬之斥和论议甚峻。至曰清国不当书。信使不可送。殿下特下敌若深入。体察难免其罪之教。自此以后。附会和议。尹集等缚送。尹煌之论罪。瑬实主张矣。
河正言溍疏(壬午)
伏以云云。噫。三臣论事。谓之不量时势则有之。而堂堂之论。忠爱之诚。青史无愧。今其老母寡妻。伶仃沦替。无所依归。而馈遗不继。此何以为人臣之劝哉。(留中不下)
乐静家状抄[洪葳撰]
丁丑二月。复 命于京师时。庙堂追罪斥和诸臣。为大言误国。先将洪翼汉等三人。缚送敌营继以尹公煌等十人。分等窜黜。公以终始斥和莫如我。倖免苟容为可愧。即陈疏自列。请与诸臣同其罪。 上不许。
白江李敬舆谥状抄[金锡胄撰]
戊寅四月。在玉堂(副提学时)上劄曰。山城抗义之臣。扶植伦纪。尤足以激砺颓世。不宜厌薄排摈。以滋中外之惑。顷者缚送论事之臣。实出于为彼所愶。万不获已。而 殿下反以此为能事。祸难已过之后。又欲追罪斥和之臣。深治当时之论。是并其前日之义声而自丧。可谓智乎。 上雅知公至诚。优容而受之。
记事五绝句[曹汉英]
欲把阿胶止浊河。忠魂终作没胡沙。微公一死吾何面。三士光应万古多。(右属三学士。○仙源,清阴,洪巡察,丁端客合为五绝。详晦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