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x 页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年谱]
[年谱]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79H 页
草庐先生年谱[二]
己亥(先生五十三岁)
正月。复呈状本道。本道状 启下该曹回 启递差。
尤庵书曰。兄状之入。众议皆谓必递。自 上下吏曹使回启。则 圣意可知矣。而起之佐郎来言欲开此丈来路。则莫如姑递而更有 召命。故请递请 召。皆即响答矣云。
除侍讲院进善。上疏辞。 不许。
批曰。前后除拜之意。实非偶然。尔其勿辞。从速上来。
二月。答石湖书。
书略曰。示谕小争竞。指何事耶。最是骊浪甚可虑。然吾则以为此皆未能先立其大者。故逐些异同。未免纷纭耳。果能有所专心于大事上。则小小争端。自然消去矣。汉高专心于天下。故以雍齿之素憎而贪于战伐有功。终不肯舍。廉,蔺专心于国家之急。故能忍避匿之耻。而有负荆之谢。遂为刎颈交。名为儒者辈。其争也君子。诚其才能可用而为吾之用与否耳。所谓争竞特在调剂之一手间。而判涣者何难复合乎。吾常曰。凡大小事。必诚心为
己亥(先生五十三岁)
正月。复呈状本道。本道状 启下该曹回 启递差。
尤庵书曰。兄状之入。众议皆谓必递。自 上下吏曹使回启。则 圣意可知矣。而起之佐郎来言欲开此丈来路。则莫如姑递而更有 召命。故请递请 召。皆即响答矣云。
除侍讲院进善。上疏辞。 不许。
批曰。前后除拜之意。实非偶然。尔其勿辞。从速上来。
二月。答石湖书。
书略曰。示谕小争竞。指何事耶。最是骊浪甚可虑。然吾则以为此皆未能先立其大者。故逐些异同。未免纷纭耳。果能有所专心于大事上。则小小争端。自然消去矣。汉高专心于天下。故以雍齿之素憎而贪于战伐有功。终不肯舍。廉,蔺专心于国家之急。故能忍避匿之耻。而有负荆之谢。遂为刎颈交。名为儒者辈。其争也君子。诚其才能可用而为吾之用与否耳。所谓争竞特在调剂之一手间。而判涣者何难复合乎。吾常曰。凡大小事。必诚心为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79L 页
之。或济或否。而况用人。何等举措。如尤公之心以为骊友必有才学。有此人可为国之大事。则诚心救之。上说下聒。必致之而后已。虽有百曹。可以一举而麾之。若其心半是半非。自不免于疑贰。则其何以压众心而息争端乎。近闻骊作中庸之说。尤问之。不服其非。自谓朱子有不识子思意处。吾为说以传后云。吾未亲闻于尤。而昨者过客传说。未知果是否也。尤必攻之甚力。骊说果然则见攻于人。乌得免乎。此友此习。尤则忧之久矣。吾尝以为不足深虑。今日复有朱门之叛卒乎。以尤忧为过矣。今此友年益大望益重。人之悦而从之者益众。新奇二字。法门之大禁。而渠为之。朱子且欲掩迹。而况于凡人乎。使在人上而恣意使气。则其弊有不可胜言者。果可用乎。果为吾用乎。布衣不仕。 教书还纳。高则高矣。然以其侮圣贤而自高。则以其小者。不可信其大者矣。以其自高而蔑视于人。故凡事快活。不矜细故。人言不入而以致今日之自困矣。其从而游者染习亦多。多可恶者。一人之弊而其害不小。为此友不可不忧。为世道不可不虑也。然尤公自念此流有才真可用。则不可以一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0H 页
言不合一事不是而遽相背驰也。须与反复论辨。极其当否。抑其过而归之中。取其长而矜其短。忠告之善导之。肝胆以照之。精神以会之。必也共谋而成则不亦善乎。才闻此语。不能无虑。故偶及之。而不自觉其言之长也。
三月(壬辰)戊戌。发赴 召行。辛丑。到广州扫先墓。仍留东郊。丁未。上疏陈情乞免。 不许。
盖自上年以来。 上意快释于己丑疏语。而连下除命。累上辞免之章。而 恩召不已。尤庵致书曰。不在多谈。兄来则弟留。不来则弟去云云。故先生不得已赴 召。遂上疏乞免。 批曰。尔久不来。予甚悬望。观此疏辞。良用嘉悦矣。既已上来则何必旋即下去。得无不可乎。尔其勿辞。从速出谢。以副予望。
己酉。再上疏 不许。
庚戌。入城。辛亥。诣 阙肃谢申恳。 不许。
丙辰。又上疏 不许。
批曰。将来欲用之意。不但此也。岂可遽尔下去乎。尔其勿辞。调理察职。
戊午。拜掌令。以亲病陈疏。即发行。
三月(壬辰)戊戌。发赴 召行。辛丑。到广州扫先墓。仍留东郊。丁未。上疏陈情乞免。 不许。
盖自上年以来。 上意快释于己丑疏语。而连下除命。累上辞免之章。而 恩召不已。尤庵致书曰。不在多谈。兄来则弟留。不来则弟去云云。故先生不得已赴 召。遂上疏乞免。 批曰。尔久不来。予甚悬望。观此疏辞。良用嘉悦矣。既已上来则何必旋即下去。得无不可乎。尔其勿辞。从速出谢。以副予望。
己酉。再上疏 不许。
庚戌。入城。辛亥。诣 阙肃谢申恳。 不许。
丙辰。又上疏 不许。
批曰。将来欲用之意。不但此也。岂可遽尔下去乎。尔其勿辞。调理察职。
戊午。拜掌令。以亲病陈疏。即发行。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0L 页
先生入城。已知时事无可为之势。而朝廷未有相助之人。谓尤庵曰。迫我上来。将欲何为耶。尤庵曰。欲与同国事耳。先生曰。有谋画而问之则可也。不愿为公之卒徒耳。且公不听吾言而为吏判。何也。我则不仕也。盖先生之意。以前头有许多难处之事。如李泌白衣故事可也。年前同春之赴 召后还乡。先生往见之。仍曰。当今才学孰如尤庵。 上之际遇孰如尤庵。我之所亲信孰如尤庵。何故不与尤庵同事。而又向他求耶。至是复以语同春者。申告尤庵曰。当今才学孰如同春。 上之际遇孰如同春。我之所亲信孰如同春。同春,完南(李公厚源)不相为谋。则腹心如此。不可尝试大事云云。○一日。与伯氏直长公。宿苧洞寓舍。东窗未明。即告之曰。我欲下去。以亲病呈疏则吾兄省觐属耳。如之何。伯氏曰。虽十往何妨。遂即日陈疏发程。尤庵见此疏。分拨而来。相对无一语。其后每曰。当日缺然之意。盖棺前不可忘也云。
闰三月(壬戌)壬戌。到天安复上疏。丙寅还乡。
批曰。予不多诰矣。尔其勿辞。俟母病少间。趁此春暖。将母上来。以副予意。
闰三月(壬戌)壬戌。到天安复上疏。丙寅还乡。
批曰。予不多诰矣。尔其勿辞。俟母病少间。趁此春暖。将母上来。以副予意。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1H 页
与方伯李公。(泰渊)会于孔岩书院。率诸生行相揖礼。
除执义。
四月。上疏辞。 不许。
与美村会于孤云寺。
时先生有风渐。就此受针。
草万言封事。
先是。 上下密教于五臣。先生及同春,尤庵,市南。其一许积也。先生退归之后。又除执义。其势终不但已。故先生试作一疏。将占进退。大槩以为今之可言者非一。而举其大者有七。上无求治之实一也。下无任事之实二也。 经筵无讲道之实三也。学校无造士之实四也。群策无救民之实五也。人心无向善之实六也。朝廷无教令之实七也。谨尝考周礼制度可行于时者。与夫 祖宗宪章之不举于今者。参以朱子增损吕氏乡约之法。兼取我国儒先经纶当世之说。合为一论。大槩其法为纲者有三。一曰正风俗。二曰养人才。三曰革旧弊。所谓正风俗者。即周礼教民之法。而其目有三。曰乡约。曰五家统。曰社仓。所谓养人才者。即戴记造士之意。而其目有五。曰学。曰延英院。曰科举法。曰五
除执义。
四月。上疏辞。 不许。
与美村会于孤云寺。
时先生有风渐。就此受针。
草万言封事。
先是。 上下密教于五臣。先生及同春,尤庵,市南。其一许积也。先生退归之后。又除执义。其势终不但已。故先生试作一疏。将占进退。大槩以为今之可言者非一。而举其大者有七。上无求治之实一也。下无任事之实二也。 经筵无讲道之实三也。学校无造士之实四也。群策无救民之实五也。人心无向善之实六也。朝廷无教令之实七也。谨尝考周礼制度可行于时者。与夫 祖宗宪章之不举于今者。参以朱子增损吕氏乡约之法。兼取我国儒先经纶当世之说。合为一论。大槩其法为纲者有三。一曰正风俗。二曰养人才。三曰革旧弊。所谓正风俗者。即周礼教民之法。而其目有三。曰乡约。曰五家统。曰社仓。所谓养人才者。即戴记造士之意。而其目有五。曰学。曰延英院。曰科举法。曰五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1L 页
卫。曰军资别仓。此治法之模样也。所谓革旧弊者。即修明国制之意。而其目有八。曰内需。曰贡案。曰赋税。曰人役。曰量田。曰汰冗官。曰久任。曰禁侈习。此变通之机要也。所谓修己之目有七。而一曰。立志者。发愤勇猛。致治期于三代之盛也。二曰。收敛者。整齐严肃存心。以为穷理之本也。三曰。穷理者。穷究事物之理。以致其知也。四曰。诚实者。省察其心之所发。以尽其实也。五曰。养气者。矫气质而养其气也。六曰。正心者。正其心以为一身之主也。七曰。检身者。敬其身以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也。盖于年前自 上教曰。我十年之后。则血气衰不可为。常汲汲有日暮途远之叹。其所以为策。则扫一国而自将渡海。直向燕京。事成则凯歌而还。不成则君臣将卒埋骨燕山之计。先生之意以为善易者不言易。不必先声而后实。必如疏中所言。然后方为万全之策矣。遂作此。疏净写未半。奄遭 天崩。未及封进。○尤庵尝于筵对。 上问曰。李某何如。对曰。李某常言 主上若坚定大志。则凡百必须牢实为之。虽人死。只令藁葬于家后。推类以及他事。凡用民费财之路。一切杜塞。一以养民足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2H 页
食为务可也云矣。 上嘉闻曰。其言若是则真可用之人也。尤庵又白曰。臣友李某尝言。 圣上果有大志则虽无才智者。亦且奋起。以备石壕妇晨炊之役可也云。故臣虽甚庸下。敢膺 有旨而来。
五月(辛酉)甲子。 上升遐。入州庭举哀成服。
癸酉。发赴临行。丁亥。入城临哭。仍上疏辞职。 不许。
批曰。闻尔上来。如有所得。尔其勿辞察职。
己丑。再疏呈政院。还出给。
六月(庚寅)辛卯更呈。 不许。
启下该曹。该曹回 启。今此执义李家有年深老母。恳乞递职归养。李某蒙被 先朝礼遇之勤。今于 嗣服之初。所当留在朝端。尽其职分。以为报效之地。非有切迫情势。则必不如是固辞。其在朝家待士之道。不可轻许其请。而台臣进退。非该曹所可擅便云云。 依回启不许。
甲午。三疏 不许。
同春进劄曰。伏闻执义李某今将拜疏而径归。如臣十辈。江湖之凫雁。留无所益。去无所损。而如李某者。不可一日不置诸 殿下之侧也。向来 先大王答其疏之 批。属意甚重。诚非偶然。在今继
五月(辛酉)甲子。 上升遐。入州庭举哀成服。
癸酉。发赴临行。丁亥。入城临哭。仍上疏辞职。 不许。
批曰。闻尔上来。如有所得。尔其勿辞察职。
己丑。再疏呈政院。还出给。
六月(庚寅)辛卯更呈。 不许。
启下该曹。该曹回 启。今此执义李家有年深老母。恳乞递职归养。李某蒙被 先朝礼遇之勤。今于 嗣服之初。所当留在朝端。尽其职分。以为报效之地。非有切迫情势。则必不如是固辞。其在朝家待士之道。不可轻许其请。而台臣进退。非该曹所可擅便云云。 依回启不许。
甲午。三疏 不许。
同春进劄曰。伏闻执义李某今将拜疏而径归。如臣十辈。江湖之凫雁。留无所益。去无所损。而如李某者。不可一日不置诸 殿下之侧也。向来 先大王答其疏之 批。属意甚重。诚非偶然。在今继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2L 页
述之道。不宜苟顺其愿不留以自助也。 上遂下批曰。尔之情势虽至于此。于予待之之道。岂容如是乎。且虽思亲。到京未旬。何汲汲若是乎。予决不可舍。尔勿生退归之心。从速察职。以副予意。
戊戌。 命赐食物。
四疏。恳辞 不许。出次城外。
批曰。予意悉谕。固辞至此。不知所以为谕。是不过孤之诚意不足故也。而尔不念 先王知遇之恩乎。须勿为长往之计。以副至望。○政院启曰。执义李某方在城外。将欲陈疏决归云。当此新政之日。得贤士为急。在外诸人。亦皆 下谕徵召。则已上来之人。决不可许其归。似当有劝谕入城之举。臣等既有所闻。敢此仰禀。 传曰。遣史官开谕。使之入来。
史官来宣 谕。
命本道 赐老母食物。
己亥。还入城。
辛丑。五疏更申前恳。乞收老母食物之 命。不许。
批曰。每引老母而乞归。孤之心事岂忍强留。但尔之上来未久。旋生长往之计。未知于义何。予深缺
戊戌。 命赐食物。
四疏。恳辞 不许。出次城外。
批曰。予意悉谕。固辞至此。不知所以为谕。是不过孤之诚意不足故也。而尔不念 先王知遇之恩乎。须勿为长往之计。以副至望。○政院启曰。执义李某方在城外。将欲陈疏决归云。当此新政之日。得贤士为急。在外诸人。亦皆 下谕徵召。则已上来之人。决不可许其归。似当有劝谕入城之举。臣等既有所闻。敢此仰禀。 传曰。遣史官开谕。使之入来。
史官来宣 谕。
命本道 赐老母食物。
己亥。还入城。
辛丑。五疏更申前恳。乞收老母食物之 命。不许。
批曰。每引老母而乞归。孤之心事岂忍强留。但尔之上来未久。旋生长往之计。未知于义何。予深缺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3H 页
然。不知所以为喻。尔其谅此至情。勿为固辞。速出行公。所赐之物。至微至细。何辞之至此乎。予甚愧焉。尔其安心领受。先生终不敢受。
六疏七疏皆 不许。
其七疏批曰。近来未见尔之辞疏。予以为尔将出仕。渺然望之。今见此疏。不胜愕。然无以为喻。尔其谅此至情。幸勿再辞。调理察职。
八疏。始 许递。
先生辞益力而意愈恳。 上亦知其不可强。 批曰。辞之至此。予当念尔疾病。今姑递职。置于閒官。尔其体予至意。以补不逮。
甲寅。除司仆正。
七月(庚申)庚午。 命给食物。上疏辞不受。
甲戌。又上疏乞归。 许之。
批曰。疏辞至累而益切。孤亦何心。终至勿许归省乎。尔其体此至意。归见老母。速为上来。以副此意。但上来日久。未相见也。孤怀不胜缺然矣。姑留数日。相见后下去。
丁丑。特 命引见。
上曰。司仆正上来已久。不得相见。今以母子之情
六疏七疏皆 不许。
其七疏批曰。近来未见尔之辞疏。予以为尔将出仕。渺然望之。今见此疏。不胜愕。然无以为喻。尔其谅此至情。幸勿再辞。调理察职。
八疏。始 许递。
先生辞益力而意愈恳。 上亦知其不可强。 批曰。辞之至此。予当念尔疾病。今姑递职。置于閒官。尔其体予至意。以补不逮。
甲寅。除司仆正。
七月(庚申)庚午。 命给食物。上疏辞不受。
甲戌。又上疏乞归。 许之。
批曰。疏辞至累而益切。孤亦何心。终至勿许归省乎。尔其体此至意。归见老母。速为上来。以副此意。但上来日久。未相见也。孤怀不胜缺然矣。姑留数日。相见后下去。
丁丑。特 命引见。
上曰。司仆正上来已久。不得相见。今以母子之情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3L 页
恳乞归见。不可强留。予心缺然。欲见而送之。须体予至意。归觐后速还。先生起而前伏曰。臣以无状。猥蒙 先朝不世之遇。屡除不似之职。不惟不才不敢当。身有疾病。且有老母。不可远离。故不得一日供职以效涓埃之报。而遽遭 天崩之恸。今日之来。只欲奔哭以伸臣子之痛。而不意又蒙 殿下非常之遇。惶恐感激。今承 牌命。益深惶恐不敢入。然 殿下见臣无状。则必弃而不复 召。故冒昧入 侍。瞻望 天颜。归死无感矣。臣身病日益深。老母年益高。臣之情势万分危迫。臣于 山陵之时。若无大段事故。则当复上来。然不过各伸臣子情礼而已。至于供职则决不可为。臣所带之职。虽曰閒局。不是全然无事。不可久旷。请递职而下归。 上曰。何必乃尔。须体予至意。带职而归。从速还来。先生对曰。小臣鄙陋。实不敢承 圣上国士之遇。而且老母年深。不可久离。在 先朝不能一日供职。实以此也。古人有言曰。事君日长。事亲日短。聂政一侠流。亦曰有老母在。今日之来。虽有身病。岂不能一二日行公乎。但念从仕之后不可专意养母。故不得为许身事君之计耳。 上曰。虽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4H 页
有老亲。数数归觐。何不可为哉。须体予至意。毋为长往之计。先生对曰。如臣不才。实无所用。不可如是眷眷。如 殿下能继述 先王末年之志。则瘖聋跛躄。皆将于予焉愿立于朝。何患乎无人。臣则养母田庐。只合为清世之閒氓。与农夫歌颂 圣代而已。 上顾谓吏判宋浚吉曰。是何如耶。吏判对曰。臣知此家事矣。其母虽老康健。且多兄弟。其弟方为县宰荣养。李某今日乞归。自 上许之为是。而渠则 圣眷若此其隆重。义不可便诀。而乃敢决归。臣以为非也。 山陵前。虽在。无所事也。 卒哭后开 筵之时。不可无此人也。 上曰。观其语势。 山陵之时。不可必其复来也。吏判曰。 山陵时虽来。不过数日计。臣知之矣。先生曰。臣蒙 恩过重。闻臣留疏发行。则遣史官以谕之。念臣旅锁窘急。则 命廪料以给之。推之于老母。又题给食物。臣非木石豚鱼。岂不知感激。臣之情势如上所达。此非饰辞虚让也。伏望许臣退在田野。专力学业。改旧知新。或有所进。而 殿下终不欲弃之。则臣岂无事 殿下之日乎。 殿下亦宜自谋。继述先王末年之志。毋失臣民之望。幸甚。承旨李殷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4L 页
相进曰。李某每以老母为辞。其弟惟谦时为镇岑县监。臣意换授畿邑则似便。如何。 上谓吏判曰。承旨之言似好。卿意何如。吏判曰。在 宣庙朝。卢守慎 命将母上来。在 大行朝。宋时烈亦然。至如金庆馀亦有是 命。奉母京邸且可为。况换邑岂不便好乎。先生曰。李殷相之言。不但臣不敢当。无前之事。为小臣创始。其于国体何如哉。且老母虽似粗健。八十之人。气力殆尽。臣弟幸为邑宰。便近家乡。喣喣自娱。 圣教至此。惶闷不知所谕。 上谓大臣曰。承旨之言似好。何如。左相沈之源对曰。李某。 先王之所未致者。今 殿下待之尽诚。得此同朝甚喜。今将归矣。不胜缺然。 上曰。观其语势。不可必其复来。以孤之心事。虽不得挽留。不胜缺然。领相郑太和曰。换邑亦可为也。然必使李某久在京城。然后为之。此在 殿下耳。
己卯出城。乙酉还乡。
八月。除执义。
承旨权大运 启曰。昨日宪府执义李某上来 下谕之启。自 上有李某是不失信之士。觐亲后自当上来。姑勿下谕之 批。臣等益见 圣明优
己卯出城。乙酉还乡。
八月。除执义。
承旨权大运 启曰。昨日宪府执义李某上来 下谕之启。自 上有李某是不失信之士。觐亲后自当上来。姑勿下谕之 批。臣等益见 圣明优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5H 页
礼儒臣。不欲强迫之意。但台臣在外。例有下谕之举。自是优待之古规。昨欲禀达而未果。今方入 侍敢启。 上曰。下去几日。承旨曰。几一月。 上曰。似未满一月。似是去月念间下去矣。 上谓吏判曰。吏判之意何如。予意则李某下去不久。若又催促上来。则必将更乞归省。于予体下之道。亦不可强迫。故昨有此教。盖欲其从容上来也。吏判对曰。圣上此意。盖以诚信待下。岂不美哉。臣昨见 圣批。其所以勿令下谕者。加于 下谕不啻万万。不胜感叹。但台官在外。则 下谕乘驲。自是优待之故例。故外议或有如承旨所陈者。今若以 圣上此意措辞 下谕。则似为得当矣。 上曰。然则承旨出去。以觐省后从容上来之意。措辞下谕可也。
上疏辞。 不许。
批曰。闻尔疾病。深用虑念。疏辞遽有不欲上来之意。予观之至此。不觉其惊心焉。然尔终不忘临去许期之言。幡然上来。以副至意。
十月(戊子)丁酉。赴 因山。辛丑。到广州病留。壬寅。上疏辞职。 命京畿监司 谕批不许。
批曰。闻尔登途。不胜欣幸。而疾病如是。忧幸相半。
上疏辞。 不许。
批曰。闻尔疾病。深用虑念。疏辞遽有不欲上来之意。予观之至此。不觉其惊心焉。然尔终不忘临去许期之言。幡然上来。以副至意。
十月(戊子)丁酉。赴 因山。辛丑。到广州病留。壬寅。上疏辞职。 命京畿监司 谕批不许。
批曰。闻尔登途。不胜欣幸。而疾病如是。忧幸相半。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5L 页
须勿生他意。从速入来。以专登途之美意。亦副至望。
乙巳。再疏辞。 不许。
甲寅。诣 阙肃谢。
先生行到王十里。病不肃谢。意谓启 殡之后则自当见递。 山陵前夕。自政院将有入 启牌招之举。诸公迫之。故不得已赴 阙。
制进 大行大王挽词。
丙辰。诣 陵所。丁巳。过 孝宗大王因山。即进至城外。上疏辞递。
批曰。固辞至此。所辞之职。当勉副矣。勿生归计。以补不逮。
十一月。(戊午)除掌乐正。 命持 先朝未达万言疏。入侍经筵。
因同春陈白而有是 命。
壬午。上疏辞入 侍经筵之 命。仍乞归。
批曰。露见退归之意。不觉惊心焉。到今此言。非予之望也。且方今开筵之日。非尔等之教诲。予复何望。疾病之来。人所难免。何必辞为。勿辞入参。以副至望。右副承旨吴挺纬 筵白昨日玉堂之劄。有
乙巳。再疏辞。 不许。
甲寅。诣 阙肃谢。
先生行到王十里。病不肃谢。意谓启 殡之后则自当见递。 山陵前夕。自政院将有入 启牌招之举。诸公迫之。故不得已赴 阙。
制进 大行大王挽词。
丙辰。诣 陵所。丁巳。过 孝宗大王因山。即进至城外。上疏辞递。
批曰。固辞至此。所辞之职。当勉副矣。勿生归计。以补不逮。
十一月。(戊午)除掌乐正。 命持 先朝未达万言疏。入侍经筵。
因同春陈白而有是 命。
壬午。上疏辞入 侍经筵之 命。仍乞归。
批曰。露见退归之意。不觉惊心焉。到今此言。非予之望也。且方今开筵之日。非尔等之教诲。予复何望。疾病之来。人所难免。何必辞为。勿辞入参。以副至望。右副承旨吴挺纬 筵白昨日玉堂之劄。有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6H 页
请留儒臣之语。宋时烈则既已引见。李某亦当有传谕劝留之举矣。 上曰。明日当为引见。政院预为分付。使之入来可也。
十二月(丁亥)辛卯。引 对。
先生与同春及金公寿恒同为入 侍。上曰。予方将开筵之日。尔何以有退归之意耶。予不胜闷念焉。先生对曰。臣之无状。猥蒙 圣恩至此。臣实惶感。不知措躬。然臣有八十老母。私情切迫。不得从仕之义。固已陈恳矣。今 山陵已毕。可以退归。而犹低徊不忍诀。只欲一望 天颜而归死田里。则志愿毕矣。辞未半。 上顾吏判宋浚吉曰。前日所议换授圻宰之事。何不举行耶。吏判对曰。此举措渠深以为闷切。故不敢而迁就至此。臣之罪也。换邑往来。亦似有弊。其兄惟泽方为内资直长。仕日几满。调迁不远。以李惟泽为圻宰似便。何如。 上曰善。且尔 先朝未上之疏。速为书进。先生对曰。人之才学。少能相兼。古之以儒为名者各有所长。至于经纶之才。亦罕有之。以我东儒先言之。文正公赵光祖,文成公李珥数人而已。小臣在 先朝方大有为之日。窃有所区区愿忠之志。而不自量
十二月(丁亥)辛卯。引 对。
先生与同春及金公寿恒同为入 侍。上曰。予方将开筵之日。尔何以有退归之意耶。予不胜闷念焉。先生对曰。臣之无状。猥蒙 圣恩至此。臣实惶感。不知措躬。然臣有八十老母。私情切迫。不得从仕之义。固已陈恳矣。今 山陵已毕。可以退归。而犹低徊不忍诀。只欲一望 天颜而归死田里。则志愿毕矣。辞未半。 上顾吏判宋浚吉曰。前日所议换授圻宰之事。何不举行耶。吏判对曰。此举措渠深以为闷切。故不敢而迁就至此。臣之罪也。换邑往来。亦似有弊。其兄惟泽方为内资直长。仕日几满。调迁不远。以李惟泽为圻宰似便。何如。 上曰善。且尔 先朝未上之疏。速为书进。先生对曰。人之才学。少能相兼。古之以儒为名者各有所长。至于经纶之才。亦罕有之。以我东儒先言之。文正公赵光祖,文成公李珥数人而已。小臣在 先朝方大有为之日。窃有所区区愿忠之志。而不自量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6L 页
度。姑就法典中废坠而未举者。参以先儒之说。作为一册而将上之。以为采用之地矣。净写未半。遽遭 天崩之恸。今承 圣教之如此。庶几得效其志愿。然其事具在方册。无复创新之说。 殿下欲行之。则不过 命庙堂考其方册。举而措之而已。臣何足为有无于其间哉。且臣不学。少尝从事于师友之间。或使诵其所闻于 经席之末。则虽甚龃龉。可以容喙于章句之间矣。至于经纶事业则臣何敢焉。伏乞 殿下惟大臣是咨焉。 上曰。虽有方册。说出者尔也。虽有大臣。主事者尔也。尔毋辞焉。吏判曰。今方有先贤从祀之论。自 上学问益进。则可知二臣之贤否。而必有从祀之时矣。 上曰。予非以二臣为不贤也。 先朝未行之事。予不敢为耳。先生曰。宋浚吉之所谓时者。臣以为不然也。所谓时者。在上之人行之即是时也。如以二臣为不可则已。如以为贤则 殿下何不断然从之耶。抑又有说焉。朱子以为宗庙昭穆之制。待中原恢复后论之。今当此时。圣庙已奉之位板。亦难保其安奉。何必更添新位云尔。则犹有待焉。亦未为不可。惟 殿下凡事必如朱子说。期于远大。而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7H 页
无画于近小。断无他念。而惟以 先王之志事是继是述焉。吏判出后更进伏曰。乞 殿下许臣之退去焉。 上曰。尔则多识前言。须勿退归。出入经筵。以补予不逮。而亦勿带职。虽不称经筵官可也。复进曰。虽复上来。今则愿 许归见病母焉。 上曰。往来省母则予何强焉。
乙未。上疏乞收臣兄 特除圻宰之 命。
批曰。予意已悉于面谕之时。不必更言。而拜兄邑宰。实出于为尔。而苟非其人。岂有此举乎。闻惟泽亦可用而然也。于尔别无可辞之理。何取笑囮乎。谅此至意。勿为再辞。
丁酉。加通政。留疏乞收 成命。遂发乡行。
批曰。省疏具悉。已谕予意矣。今不须再言。而尔必谅之。何用辞为。且加资事本是流来之故规。更何为言。勿辞安意以副至望。
行到 靖陵。礼郎追至传 谕。
以臣兄超升作宰及臣违例加资等事。未有还收之 命。不敢承 命之意回启。 上命承旨问于礼官曰。李某何言。启曰。兄作宰及加资之 命还收则入来云矣。 上问大臣曰。加资及作宰。予以
乙未。上疏乞收臣兄 特除圻宰之 命。
批曰。予意已悉于面谕之时。不必更言。而拜兄邑宰。实出于为尔。而苟非其人。岂有此举乎。闻惟泽亦可用而然也。于尔别无可辞之理。何取笑囮乎。谅此至意。勿为再辞。
丁酉。加通政。留疏乞收 成命。遂发乡行。
批曰。省疏具悉。已谕予意矣。今不须再言。而尔必谅之。何用辞为。且加资事本是流来之故规。更何为言。勿辞安意以副至望。
行到 靖陵。礼郎追至传 谕。
以臣兄超升作宰及臣违例加资等事。未有还收之 命。不敢承 命之意回启。 上命承旨问于礼官曰。李某何言。启曰。兄作宰及加资之 命还收则入来云矣。 上问大臣曰。加资及作宰。予以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7L 页
为善思而为之。其辞如此。何以为之。领相郑太和曰。以贤人而招之。则虽直以大司宪招之。未为不可。况堂上乎。既已 命下。不可许其辞也。 传曰。何必迈迈不回若是哉。予心缺然。于此益切。无为撝谦之辞。只体予意。即为入来事。更遣郎官措辞开谕。
己亥。礼郎追至果川传 谕。
启以终不敢承 命之意。仍即下来。
壬寅还家。
除工曹参议。
庚子( 显宗大王元年○先生五十四岁)
正月(丁巳)壬戌。上疏辞。 不许。
移拜同副承旨。又 命本道给老母食物。丙子。上疏辞。 不许。
二月。(丙戌)下别谕 召之。
谕 曰。予之至意。已谕于前后疏批矣。予自月初。猝患眼病。杂试针药而时无显效。病里思想。益切于中。想尔闻予之病。必有忧虑之心矣。若于此际得与面谈。其为开豁当如何哉。尔其体予此意。斯速上来。以副如渴之望。
己亥。礼郎追至果川传 谕。
启以终不敢承 命之意。仍即下来。
壬寅还家。
除工曹参议。
庚子( 显宗大王元年○先生五十四岁)
正月(丁巳)壬戌。上疏辞。 不许。
移拜同副承旨。又 命本道给老母食物。丙子。上疏辞。 不许。
二月。(丙戌)下别谕 召之。
谕 曰。予之至意。已谕于前后疏批矣。予自月初。猝患眼病。杂试针药而时无显效。病里思想。益切于中。想尔闻予之病。必有忧虑之心矣。若于此际得与面谈。其为开豁当如何哉。尔其体予此意。斯速上来。以副如渴之望。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8H 页
丁酉。闻迂斋李公讣。素带三月。
有祭文挽词。后又撰遗事。
壬寅。祗受 有旨。乙巳。发西行。庚戌。入城。壬子。复上疏辞。 不许。
伯氏以特 命升拜涟川宰。使之将母上来。安意从仕。先生以终始退处为不安。将欲上去以谢 洪恩。又承 圣谕恳至。 玉候违豫。故不得已赴召入城。上疏乞免。遂 下批曰。闻尔入来。不胜欣幸。其中以台谏为言。实未晓也。今若以当初之事辞之则然矣。至于除拜本职。则此国中应行之通规也。何以前事。辞于后事乎。安心勿辞。从速出仕。以副至望。○是日。同春书来。有曰引 对时 上曰。李某前日之辞亦未必然。而及授承旨之后。则尤无可辞。盖初虽有未准资之嫌。而既曰特授。则不必辞也。况承旨则亦有自堂下升点之规。故故为移授。欲安其心也。诸承旨曰。臣等亦未尝详晓。李某亦必未详。而今承 圣教。始洞知矣。 上之为兄婉转。至矣尽矣。 上又取呈辞单子置前曰。能见此单子。不胜庆喜。诸臣皆相贺云。
癸丑。再疏 不许。甲寅。三疏 许递。仍 命赐食物。
有祭文挽词。后又撰遗事。
壬寅。祗受 有旨。乙巳。发西行。庚戌。入城。壬子。复上疏辞。 不许。
伯氏以特 命升拜涟川宰。使之将母上来。安意从仕。先生以终始退处为不安。将欲上去以谢 洪恩。又承 圣谕恳至。 玉候违豫。故不得已赴召入城。上疏乞免。遂 下批曰。闻尔入来。不胜欣幸。其中以台谏为言。实未晓也。今若以当初之事辞之则然矣。至于除拜本职。则此国中应行之通规也。何以前事。辞于后事乎。安心勿辞。从速出仕。以副至望。○是日。同春书来。有曰引 对时 上曰。李某前日之辞亦未必然。而及授承旨之后。则尤无可辞。盖初虽有未准资之嫌。而既曰特授。则不必辞也。况承旨则亦有自堂下升点之规。故故为移授。欲安其心也。诸承旨曰。臣等亦未尝详晓。李某亦必未详。而今承 圣教。始洞知矣。 上之为兄婉转。至矣尽矣。 上又取呈辞单子置前曰。能见此单子。不胜庆喜。诸臣皆相贺云。
癸丑。再疏 不许。甲寅。三疏 许递。仍 命赐食物。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8L 页
三月。上疏辞食物。
四月(乙酉)丙戌。献练服变改议。
甲午。献 慈懿殿服制追正当否议。
己亥 大丧 大王大妃服制。尤庵据仪礼丧服疏虽承重不得三年之文。谓 大行大王虽已承统。然于伦序自是次适。 大王大妃之服之也。不得过期年。贼鑴闻其议。乃引仪礼斩章贾疏所谓第一子死。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之文。谓 大王大妃当服齐衰三年。时议莫知所从。尤庵于是更考 大明律及 国制无论长子庶子皆服期年之文。断以从周之义。而遂定为期年。及至 国练时。前掌令许穆。杂引仪礼注疏。请行三年曰。服降则是贰其宗而卑其主也。令礼官儒臣杂议而改正之。事下礼曹。议于大臣儒臣。于是诸大臣献议。皆以 国制为主。而右相元斗杓独以为许穆所论据。皆经传明文。而所谓四种之说。盖谓父王为庶子丧也。非谓母后为承统主宗社之嫡子降从期服也云云。礼郎来问。先生遂献议曰。臣窃闻此礼既已议定矣。又复询咨以及微臣。无乃 圣人之心疑其有所未尽者耶。臣实懵
四月(乙酉)丙戌。献练服变改议。
甲午。献 慈懿殿服制追正当否议。
己亥 大丧 大王大妃服制。尤庵据仪礼丧服疏虽承重不得三年之文。谓 大行大王虽已承统。然于伦序自是次适。 大王大妃之服之也。不得过期年。贼鑴闻其议。乃引仪礼斩章贾疏所谓第一子死。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之文。谓 大王大妃当服齐衰三年。时议莫知所从。尤庵于是更考 大明律及 国制无论长子庶子皆服期年之文。断以从周之义。而遂定为期年。及至 国练时。前掌令许穆。杂引仪礼注疏。请行三年曰。服降则是贰其宗而卑其主也。令礼官儒臣杂议而改正之。事下礼曹。议于大臣儒臣。于是诸大臣献议。皆以 国制为主。而右相元斗杓独以为许穆所论据。皆经传明文。而所谓四种之说。盖谓父王为庶子丧也。非谓母后为承统主宗社之嫡子降从期服也云云。礼郎来问。先生遂献议曰。臣窃闻此礼既已议定矣。又复询咨以及微臣。无乃 圣人之心疑其有所未尽者耶。臣实懵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9H 页
然无识。不可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而且此礼也臣与宋浚吉,宋时烈。讲之久矣。所见初无异同。而此二臣者以妄论方在待罪中。臣亦何敢复为之说乎。时同春,尤庵皆已上劄献议。论辨穆说。故先生献议只如此。
作服制说。
穆疏所引长子死。立第二长者。亦名长子而服斩一段。时人莫不疑惑。至于俞市南,赵松谷(复阳)诸公。亦犹未能释然。而纷纭来问。先生难于一一口舌酬酢。遂作一通说以示之。其说曰。仪礼丧服斩衰章父为长子疏。立适以长者。欲见嫡妻所生皆名嫡子。第一子死则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按嫡妻所生皆名嫡子云者。谓嫡妻之子也。非宗统正适之谓也。第一子死云者。殇大功条。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不得著代。而入大功者也。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云者。言第一子之不受重者死。则取第二长者当立为后。而惟嫡妻所生者。为服三年。若妾之所生则虽立为后。而不得为三年云尔。大功条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注。公。君也。不降适殇者。重适也。适子成人。斩
作服制说。
穆疏所引长子死。立第二长者。亦名长子而服斩一段。时人莫不疑惑。至于俞市南,赵松谷(复阳)诸公。亦犹未能释然。而纷纭来问。先生难于一一口舌酬酢。遂作一通说以示之。其说曰。仪礼丧服斩衰章父为长子疏。立适以长者。欲见嫡妻所生皆名嫡子。第一子死则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按嫡妻所生皆名嫡子云者。谓嫡妻之子也。非宗统正适之谓也。第一子死云者。殇大功条。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不得著代。而入大功者也。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云者。言第一子之不受重者死。则取第二长者当立为后。而惟嫡妻所生者。为服三年。若妾之所生则虽立为后。而不得为三年云尔。大功条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注。公。君也。不降适殇者。重适也。适子成人。斩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89L 页
衰三年疏。立庶子为后。按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疏。庶子者妾子之称。嫡妻所生第二子。皆谓之庶子者。别于正适。远嫌也。当一例看。夫正适一而已。适子殇死者。不得为正适。不得为三年。然后其升而为后者为正适。而为应服三年者也。者适子死。而既为正适之服三年。则其后升而为适者。虽嫡妻所生。是庶子为后者也。不当复为三年也。何者。盖非本适故也。若如许宪之说。则设有公大夫士嫡妻所生者累十。而第一者死。为服三年。第二者死。为服三年。不幸而第三死第四死第五六死。皆可为之服三年耶。似无是理。疏曰。庶子。妾子之号。嫡妻所生第二者。是众子。今同名庶子。远别于长子。故与妾子同号。据此适子死而既为之三年服。则其后以第二长者。升为适者。虽嫡妻所生。岂不为庶子为后者耶。然则疏云。嫡妻所生皆名适子。第一子死也。则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此说何谓也。盖第一子死也云者。所谓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不得著代而入大功者也。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云者。言第一子之不受重者死。则取第二长者当立为后。而惟嫡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0H 页
妻所生者。为应服三年云尔。盖明其妾之所生则虽立为后。而不得为应服三年者也。(升为适三字。出丧礼备要不杖期条。)妄以浅见手画为图。譬之木干。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不得著代而入大功者也。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应服三年者。)
(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不得著代而入大功者也。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应服三年者。)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2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殇死上同妾之所主则虽立之为后。不得为三年。)
(殇死上同妾之所主则虽立之为后。不得为三年。)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3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适子死而服三年之后正统绝者。立庶子为后而传重者。虽嫡妻所生。不得为三年者。)
或曰。此则论长子将代已承重者之服也。若帝王家则大统为重。虽以支子入承。而太上皇母后在。
(适子死而服三年之后正统绝者。立庶子为后而传重者。虽嫡妻所生。不得为三年者。)
或曰。此则论长子将代已承重者之服也。若帝王家则大统为重。虽以支子入承。而太上皇母后在。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0H 页
则为嗣君之丧。当服三年。此说果是则虽以兄继弟。以叔继侄。毋论正体非正体。皆可为三年服矣。然此不见于经文。诸侯之礼。未之学也。无于礼者之礼。不敢妄为之说。
丙午。因尹善道疏。移次旅舍。祗伏待罪。
前参议尹善道称以论礼。投进一疏。攻斥议礼诸臣。语极凶惨。有若诸臣谋危宗社而汲汲上变者然。政院措辞入启。 上下严教。削官职逐田里。既又因承旨金公寿恒,副学俞公棨言。焚其疏窜其人。而两司又请拿鞫。先生以为彼疏非关论礼。直
丙午。因尹善道疏。移次旅舍。祗伏待罪。
前参议尹善道称以论礼。投进一疏。攻斥议礼诸臣。语极凶惨。有若诸臣谋危宗社而汲汲上变者然。政院措辞入启。 上下严教。削官职逐田里。既又因承旨金公寿恒,副学俞公棨言。焚其疏窜其人。而两司又请拿鞫。先生以为彼疏非关论礼。直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0L 页
一告变。名虽不入于其中。被告人同谋者。亦何敢自以为无罪而轻自退去耶。遂待罪于旅舍。
遣史官。 谕以勿待罪。
答尹鑴书。
鑴以奸臣孝全之子。钟戾而生。忍毒而饰。文词又绝人。当时诸公无不见欺。而期与以大儒。先生亦与之相亲。渐至年纪之高大。真脏绽露。自谓知道。藐视先贤。攻斥退,栗。不遗馀力。侮慢朱子。无所忌惮。经书集注。皆以己意去取。至于中庸则扫去章句。而全以其意易之。尤庵以为斯文世道之乱臣贼子。而严加攻斥。听之邈然。益肆诬悖。自是诸公知其为大奸慝。而不复齿于朋友之列。鑴极怨怼。常怀祸心。必欲倾陷及至邦礼之出。假托礼论。遂与其党穆,善道等。图逞其志。谋终不售则不胜愤恚。又书先生而语极危悖。先生略答曰。吾辈将未免枉死市叔孙通。何暇出气与人上下其论乎。仍绝之。
五月(乙卯)戊午。参 大练哭班。
己未。上疏乞归。
善道疏后。先生益不自安。即欲决归。而只以 大
遣史官。 谕以勿待罪。
答尹鑴书。
鑴以奸臣孝全之子。钟戾而生。忍毒而饰。文词又绝人。当时诸公无不见欺。而期与以大儒。先生亦与之相亲。渐至年纪之高大。真脏绽露。自谓知道。藐视先贤。攻斥退,栗。不遗馀力。侮慢朱子。无所忌惮。经书集注。皆以己意去取。至于中庸则扫去章句。而全以其意易之。尤庵以为斯文世道之乱臣贼子。而严加攻斥。听之邈然。益肆诬悖。自是诸公知其为大奸慝。而不复齿于朋友之列。鑴极怨怼。常怀祸心。必欲倾陷及至邦礼之出。假托礼论。遂与其党穆,善道等。图逞其志。谋终不售则不胜愤恚。又书先生而语极危悖。先生略答曰。吾辈将未免枉死市叔孙通。何暇出气与人上下其论乎。仍绝之。
五月(乙卯)戊午。参 大练哭班。
己未。上疏乞归。
善道疏后。先生益不自安。即欲决归。而只以 大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1H 页
练不远。故强为留待。欲伸情礼而退。今乃上疏。略陈亲病之故苍黄下去。不得 陛辞之意。 批曰。虽以老母之故。投疏决归。使予终无一人而后已。此予所以惭恧无依者也。言念及此。心甚戚矣。行色虽云苍黄。岂无一番相见之理哉。趁速入来。毋使予苦望也。
承 命入 对。
先生于 榻前。备陈归见病母之意。 上曰。护军有老亲。不可强留。而近以尹善道投进凶疏之后。左参赞(同春)苍黄下去。右赞成(尤庵)亦为离乡。今尔亦辞退则予何为哉。姑为留在。闻有的报。然后下去可也。先生对曰。臣之归非与于尹事也。只为老母之病故也。大槩自 上招集在野之臣。本为有益于国家也。而多有不美之事。臣是以尤欲求去耳。承旨李殷相进曰。此指权諰事也。权諰与两宋相善。而毕竟做此无谓之事。故李某之言如此。 上曰。古语曰。可欺以其方。今者不以其方而欲欺之。可乎。救善道者皆恶人也。先生曰。 殿下以为见欺于人。此今日自 上所当惩戒。而臣下亦宜自为之所。故臣欲求退者亦以此也。 上曰。欺之者
承 命入 对。
先生于 榻前。备陈归见病母之意。 上曰。护军有老亲。不可强留。而近以尹善道投进凶疏之后。左参赞(同春)苍黄下去。右赞成(尤庵)亦为离乡。今尔亦辞退则予何为哉。姑为留在。闻有的报。然后下去可也。先生对曰。臣之归非与于尹事也。只为老母之病故也。大槩自 上招集在野之臣。本为有益于国家也。而多有不美之事。臣是以尤欲求去耳。承旨李殷相进曰。此指权諰事也。权諰与两宋相善。而毕竟做此无谓之事。故李某之言如此。 上曰。古语曰。可欺以其方。今者不以其方而欲欺之。可乎。救善道者皆恶人也。先生曰。 殿下以为见欺于人。此今日自 上所当惩戒。而臣下亦宜自为之所。故臣欲求退者亦以此也。 上曰。欺之者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1L 页
非也。初以为善而用之。若其不善则奈何。若疑之而皆不用则其如失正人。何哉。先生曰。误 恩横加于如臣者谬矣。然 圣教则至当。古语曰。岂可尽疑天下之士乎。朱子曰。不可一噎而废食。 圣教之谓也。承旨请释朴世城之罪。 上曰。今臣下怠慢。不知君命之为重。何以为国乎。先生曰。臣之所忧则有之。其时儒臣退去。景色不佳。无乃 上心气不平。喜怒失中而然乎。子思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天下之大本。发皆中节谓之和。天下之达道也。大本立。达道行。无所偏倚。无所差谬。然后中和之效至于位天地育万物矣。今 殿下若于大本上有所未尽。而发于怒者或不得其和。则此 殿下所当省察加工处也。 上问大本达道。先生释之。 上曰。喜怒虽不中。岂独于世城而发哉。只疑其世城之心不敬上而慢忽掩置故也。先生又曰。所谓三年之说。不至无据。昔 恭懿殿之于 明庙之丧。先正臣李滉以为嫂叔无服。家礼小功。奇大升驳正之。以为继统为重。当为三年之服。盖帝王家虽以兄继弟。有父子之道。僖公,闵公是也。李滉闻之曰。若非奇明彦。余几不免为礼经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2H 页
之罪人也。然岂有不止于期年之理乎。今若只论礼。则何不可之有哉。 上曰。彼辈之心。其意不在于论礼。予故曰假托论礼。此与论礼为两件事矣。先生曰。 圣教至矣尽矣。承旨李殷相曰。此时李某必欲去。其意未可知也。今日卜马已出。自 阙下出去为计云。 上曰。以予为一刻不可留之地云尔。则予为惭恧。不可留也。如其不然则岂容如是。先生曰。臣于 圣朝。受 恩无比。顷者为臣便觐老母。除兄圻宰。臣母虽老。不至于不省人事。故感激 天恩。强欲赴行矣。气力不逮。竟不得行。今老母之病如此。臣之乞退。实以私情切迫。而 严旨下降。不胜惶恐。承旨曰。李某前日之疏。尚未进达矣。 上曰。练祭之前多事。不得引接故如此。明日持疏进来为可。先生曰。臣虽不知礼文。此与宋时烈有往复论说之故。臣收议中亦及之。彼二臣者方在待罪之中。臣之姓名虽不入于其中。而其义则似无不同。此时何敢挟上疏出入。更有何心谈说国事乎。虽欲论说。人必笑之。人必不信。不信。人不从矣。其于乖戾语默之节何。臣不敢焉。 上曰。不然。此与彼事不相关涉。何不可之有哉。时右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2L 页
尹权諰上疏。伸救善道以为敢言之士。又以为谗谄媢嫉。又以尤庵,同春。谓之可欲之善。忠实之心有补于祈天永命。又以罪言杀士目之。而副学俞公棨劄论善道之凶险邪毒。又论权諰之疏辞悖理。盖权諰以儒为名。而乃至于如此。故先生于 筵席及之。又自 上有权諰处遣史官之 命。而承旨朴世城趁不奉行。 天怒震叠。故进中和之说。
庚申。上疏。仍进 先朝未达疏。
同春书先生曰。兄疏在 先朝既成而未及上。则虽无 上教。犹可写进。今乃自 上索之。而不肯进。未知此何义理云云。故以别单写进。
癸亥登 对。
上御便殿引见。 上亲以疏本授承旨读之。逐条问难。至日亭午。 上上热引饮。先生起伏曰。冗杂之言。久烦 天听。惶恐。 上曰。所读几何。承旨曰。几半矣。 上曰。数之。承旨曰。馀者二十二贴矣。 上曰。毕之。临罢之际。 上涕下如流。 教曰。今日见此。不胜悲感矣。又 教曰。此无不可行之事。 命承旨抄出其条。并原疏入内。遂下前疏之 批。
庚申。上疏。仍进 先朝未达疏。
同春书先生曰。兄疏在 先朝既成而未及上。则虽无 上教。犹可写进。今乃自 上索之。而不肯进。未知此何义理云云。故以别单写进。
癸亥登 对。
上御便殿引见。 上亲以疏本授承旨读之。逐条问难。至日亭午。 上上热引饮。先生起伏曰。冗杂之言。久烦 天听。惶恐。 上曰。所读几何。承旨曰。几半矣。 上曰。数之。承旨曰。馀者二十二贴矣。 上曰。毕之。临罢之际。 上涕下如流。 教曰。今日见此。不胜悲感矣。又 教曰。此无不可行之事。 命承旨抄出其条。并原疏入内。遂下前疏之 批。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3H 页
乙丑。上疏请勿放柳后圣。
己亥 孝宗大王病患。后圣以首医不能慎重。至使申可贵轻易下针。致有 天崩之变。故方在囚论罪。是时 慈殿久在违豫中。朝议皆谓非后圣则莫敢议药。遂放后圣而试药得效。于是朝绅多为后圣建白。有放送之 命。故先生上疏请勿放。
丙子。除工曹参议。上疏辞。 不许。
己卯。再疏恳辞。 不许。
批曰。今玆之职。予意非在于强迫之志也。欲任之而为国事矣。虽有老母。往来省见。于情于理。少无不可。安意勿辞。速出察职。毋负至意。○上于筵席下 教曰。李某疏入已久。而领相未出。欲待其出而详议。仍促领相出。领相郑太和引病上章。遂 批其疏曰。护军李某 先朝未进之疏。呈于今日。悲感深增。而其可施可行者非不多矣。予欲议之于卿后行之。故疏上已久。而时无一事行之者。此卿之不可不出也。
庚辰。 赐食物。上疏辞。 不许。
批曰。予岂有他意于疏批。以骇听闻乎。疏批之意。欲行所进之言。尔当在职而后可以相议。故有言
己亥 孝宗大王病患。后圣以首医不能慎重。至使申可贵轻易下针。致有 天崩之变。故方在囚论罪。是时 慈殿久在违豫中。朝议皆谓非后圣则莫敢议药。遂放后圣而试药得效。于是朝绅多为后圣建白。有放送之 命。故先生上疏请勿放。
丙子。除工曹参议。上疏辞。 不许。
己卯。再疏恳辞。 不许。
批曰。今玆之职。予意非在于强迫之志也。欲任之而为国事矣。虽有老母。往来省见。于情于理。少无不可。安意勿辞。速出察职。毋负至意。○上于筵席下 教曰。李某疏入已久。而领相未出。欲待其出而详议。仍促领相出。领相郑太和引病上章。遂 批其疏曰。护军李某 先朝未进之疏。呈于今日。悲感深增。而其可施可行者非不多矣。予欲议之于卿后行之。故疏上已久。而时无一事行之者。此卿之不可不出也。
庚辰。 赐食物。上疏辞。 不许。
批曰。予岂有他意于疏批。以骇听闻乎。疏批之意。欲行所进之言。尔当在职而后可以相议。故有言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3L 页
矣。安意勿辞。速出察职。所赐之物。极其微细。勿辞领受。盖先生疏中以前疏 批欲任之而为国事之 教。为有骇四方之观听。故 批旨如此。
六月(甲申)戊戌。上疏乞归。 不许。仍 命参议备局。
癸卯。诣 阙肃谢。仍上疏乞收备局参议之 命。不许。
戊申。以亲病呈辞乞归。
先生初无久留之志。而迫于 圣眷。且以疏事不无万一之望。故姑为迟迟。不敢遽归矣。朝议以为此疏行则三代之治不难致。但今连岁凶歉。与民休息。即是第一义云。先生知其终不可行。遂决意下乡。乃以亲病呈辞告归。 传曰。欲为相见而发落矣。今日适有未宁之侯。不得引接。此意言于李处。呈辞姑为还送。
出南大门外上疏。
政院启曰。即闻李某以其亲病之故。不得少留。昨已出城。今将发行。以此意陈疏到院。而今日乃 国忌齐戒也。上疏则不敢捧入。姑为留院。而闻其行期在即。故敢此仰禀。 传曰。切有相见面议事。而适以眼患。不得即为引接。虽有母病。必须勉留
六月(甲申)戊戌。上疏乞归。 不许。仍 命参议备局。
癸卯。诣 阙肃谢。仍上疏乞收备局参议之 命。不许。
戊申。以亲病呈辞乞归。
先生初无久留之志。而迫于 圣眷。且以疏事不无万一之望。故姑为迟迟。不敢遽归矣。朝议以为此疏行则三代之治不难致。但今连岁凶歉。与民休息。即是第一义云。先生知其终不可行。遂决意下乡。乃以亲病呈辞告归。 传曰。欲为相见而发落矣。今日适有未宁之侯。不得引接。此意言于李处。呈辞姑为还送。
出南大门外上疏。
政院启曰。即闻李某以其亲病之故。不得少留。昨已出城。今将发行。以此意陈疏到院。而今日乃 国忌齐戒也。上疏则不敢捧入。姑为留院。而闻其行期在即。故敢此仰禀。 传曰。切有相见面议事。而适以眼患。不得即为引接。虽有母病。必须勉留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4H 页
数三日。相见后发行之意。遣礼曹郎官传谕。
礼郎传 谕南大门外。
先生以母病危缀。情事切迫。不得复留仰副 圣教之意回启。又 传曰。尔因老母之病。不忍久留。固辞乞归。予亦何心强迫尔行乎。情之所在。理不如是。而但一欲相见。少纾将别之怀而已。若持难数日之留。明朝入来。毋负予意之意。更遣礼官传谕。
己酉。礼郎传 谕铜雀江上。
礼郎回启。又 传曰。再谕予意。尔以不忍一刻少留。忙忙还归。不许一见。予心愧缺。无以为怀。今何强尔行。以伤母子之情乎。安意救护。俟母病之少间。从速上来。毋负予望。且尔若作行。一日为急。今者赐驲。速叙至情。尔其毋辞之意。更遣礼官传谕。仍 传曰。工曹参议李某下去时给马事。两道监司处分付。
庚戌。礼郎追到果川传 谕。
辛亥。到水原上疏辞职。 不许。
七月(甲寅)丙辰。还家。
八月。再疏辞。 不许。
礼郎传 谕南大门外。
先生以母病危缀。情事切迫。不得复留仰副 圣教之意回启。又 传曰。尔因老母之病。不忍久留。固辞乞归。予亦何心强迫尔行乎。情之所在。理不如是。而但一欲相见。少纾将别之怀而已。若持难数日之留。明朝入来。毋负予意之意。更遣礼官传谕。
己酉。礼郎传 谕铜雀江上。
礼郎回启。又 传曰。再谕予意。尔以不忍一刻少留。忙忙还归。不许一见。予心愧缺。无以为怀。今何强尔行。以伤母子之情乎。安意救护。俟母病之少间。从速上来。毋负予望。且尔若作行。一日为急。今者赐驲。速叙至情。尔其毋辞之意。更遣礼官传谕。仍 传曰。工曹参议李某下去时给马事。两道监司处分付。
庚戌。礼郎追到果川传 谕。
辛亥。到水原上疏辞职。 不许。
七月(甲寅)丙辰。还家。
八月。再疏辞。 不许。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4L 页
批曰。尔之情势。虽曰若此。予既不强迫。尔心则不谅予心。胡至此极。老母之病。虽是宿疾。岂无安宁之时乎。下去之日已久。而幡然之期无闻。何贵相知。知心之难若是哉。心深叹焉。俟母病之少间。亟速上来。以副渴望。
九月。三疏辞。 不许。
十月(癸未)癸巳。四疏辞。 许递本职。移拜同副承旨。
乙巳。上疏辞。 不许。
十一月。再疏辞蒙递。
辛丑(先生五十五岁)
二月。答尤庵书。论祧庙议。
时以祧庙事。收议于尤庵。尤庵以书来问。先生答之曰。今日庙议。朱子说极明且备。为是论者不从朱子而何。台今献议。必明白指陈。毋如前日荒政所献草草为也。 圣心开晓。朝议完定。果从台献。则岂但一代之盛举而已乎。朱子祧议末段析一为二之失。其主意不难晓也。兄弟传国。各为一世。礼之正也。而状中所拟世数。固知未必其可用云尔。则所谓合太祖,太宗复为一世者。就议者乃用今制。而反不为讲考处言之也。议者用今制。而乃
九月。三疏辞。 不许。
十月(癸未)癸巳。四疏辞。 许递本职。移拜同副承旨。
乙巳。上疏辞。 不许。
十一月。再疏辞蒙递。
辛丑(先生五十五岁)
二月。答尤庵书。论祧庙议。
时以祧庙事。收议于尤庵。尤庵以书来问。先生答之曰。今日庙议。朱子说极明且备。为是论者不从朱子而何。台今献议。必明白指陈。毋如前日荒政所献草草为也。 圣心开晓。朝议完定。果从台献。则岂但一代之盛举而已乎。朱子祧议末段析一为二之失。其主意不难晓也。兄弟传国。各为一世。礼之正也。而状中所拟世数。固知未必其可用云尔。则所谓合太祖,太宗复为一世者。就议者乃用今制。而反不为讲考处言之也。议者用今制。而乃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5H 页
复巧作回互。欲一朝无故强析太祖,太宗各为一世。故朱子之意以为若不用古礼之正。则宁从今制之旧。而如此云云云尔。今则献议者直请用礼之正。奉 穆祖于 太庙第一室。废 永宁殿。立夹室于 太庙之东西。东藏祧主。恰好无疑。既可以变通前制。还奉 穆祖于 太庙。 太祖奉于第二世室。则兄弟各为一世之制。何得不准礼为正乎。今姑就权宜。以待异时兴复。然后能复左昭右穆先王之旧如朱子之说。而并献为可。
四月(庚辰)壬寅。发西行至果川。闻赵絅疏。仍留不进。
先生欲于 先王祥日。一伸情礼。遂发赴临之行。行到果川。闻前参赞赵絅上疏伸救善道。以为善道不过为 孝庙左袒。勉 殿下追孝于 先王。又以焚善道之疏。比之于恭悯,光海而语极凶惨。先生不敢入城。仍留果川。以待 国祥后将退归。
五月(己酉)辛亥。进至城外。
政院启曰。李某上来。 上教曰。祥祭后予当见之。明日趁早入来之意。预为分付。
壬子。参 国祥哭班于武德门外散班。
癸丑入 对。
四月(庚辰)壬寅。发西行至果川。闻赵絅疏。仍留不进。
先生欲于 先王祥日。一伸情礼。遂发赴临之行。行到果川。闻前参赞赵絅上疏伸救善道。以为善道不过为 孝庙左袒。勉 殿下追孝于 先王。又以焚善道之疏。比之于恭悯,光海而语极凶惨。先生不敢入城。仍留果川。以待 国祥后将退归。
五月(己酉)辛亥。进至城外。
政院启曰。李某上来。 上教曰。祥祭后予当见之。明日趁早入来之意。预为分付。
壬子。参 国祥哭班于武德门外散班。
癸丑入 对。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5L 页
先生进言曰。日月不居。 先王祥期倏焉已迫。臣子分义。不敢晏然私室。载病前进。累日而至城门外。则以近事之纷纭。宋浚吉出门外。宋时烈未肃拜。此事非小臣有所轻重于其间。而臣尝奉 旨献此议。亦尝于 榻前。有所陈达矣。臣与浚吉,时烈。人虽不同。事实相干。故不敢自以为无罪犯。亦不敢唐突入 阙门肃拜。而瞻哭于门外散班。仍将退归矣。不意自 上知之。命臣入对。不敢违 命。臣虽入来。实为惶恐。 上曰。虽有纷纭之事。是非邪正。已为立落。岂以此不为入来乎。先生累陈其不得少留之意。 上恳留曰。予今后得病差。则欲开筵。招尹宣举等致之。护军岂可去乎。先生曰。臣祖坟在圻甸。臣出留数日。 圣候平复后下归焉。 上曰。然则与下乡何异。愿小留焉。承旨曰。宋浚吉,宋时烈在门外。李某之欲出圻甸。亦此意也。上曰。不然。邪正已辨。是非已明。岂可以此而退归乎。先生曰。邪正实难辨。乙者曰吾正。甲者曰彼邪。孰真为邪。孰真为正。惟人主能辨之。而所以辨之者。必我之权度精切。然后取舍明。其所以明之者。必有学问之功始得。 上曰。此则不难辨。某文不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6H 页
以一意通成首尾。而其词头四五矣。因诵孟子知言章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云云。先生曰。臣之乞退。非但此事而已。臣上来之时。老母有病候。而为参 祥祭之班。刻期来往之计也。臣之有无。若关系国家安危。则公私有轻重之别。区区私情。固不暇恤。臣在此无益于国家。归庭实切于私情。臣何以贪恋 恩荣。而不念古人事亲日短之义乎。 上曰。护军在家无有益而有无益。在京有有益而无无益。岂曰无补云乎。先生曰。臣之情势不可留。愿献一言而退。我国虽在偏邦。制度文物甚不草草。国运中否而旋泰。 宗社几危而复安。此由 列圣仁泽。固结民心。而国家规模定。品式备。大纲正。万目举。根基巩固故也。岂知今日乃至于此乎。 我先大王慨然奋发。将大有为。而中道宾天。岂但臣民一时之痛。实我东千古之痛也。 殿下嗣位。忧勤惕厉。岂不能继 先王之志。述 先王之业乎。行义无过。人心爱戴。而奈何 圣候殆无宁日。 临御已过三年。而 经筵之日。屈指无几。圣学虽已高明。而间断则不复进。 上叹息曰。所学非敢自足也。疾病何故长常如此。无一日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6L 页
安宁时节。仍复叹息。先生曰。又奈何凶荒连仍。公私赤立。万姓喁喁。如在水火。国家之亡。若在朝夕。古人曰。天灾之作。人事有以致之也。此虽常谈。然推其理则实不虚矣。舜,汤之水旱引为己咎。乃曰警予。乃曰政不节欤。天人之间。若无相感之理。则圣人岂复云然乎。今日之灾。臣未知何事之应。而其有人事之未尽者则昭然矣。 殿下念之哉。 上曰。雨浃洽。西成有望矣。先生曰。天之造化。俄顷之间。立变如此。人君之政令。亦犹是也。 殿下回世道变人心。只在 圣心。而其所应之捷于影响者。如今日之变乾为雨也。然此后必连雨。民事可望矣。 圣上若得此雨而自足。则心弛而万事隳矣。伏愿 殿下毋怠焉。臣所谓怠者。非止谓四体肆弛也。一心少倦。有所间断。则匹夫之学。不能成矣。况圣人之大业乎。 殿下必一意持守。凡发之于政事号令之间。施之于用人取舍之际。苟得其正。则必终始勿贰。可谓无间断矣。呜呼。 殿下以眇然之身。居九重之内。虽谦然自小。 殿下亦天也。臣观今日国事之可忧者非但旱灾而已。人心涣散。朝议溃裂。将不可收拾。未知税驾之何所。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7H 页
上曰。毋决遐心。留辅予也。先生曰。 圣教如此。岂不感激。然臣有所怀。请尽言而退。臣上年所上疏章。幸蒙察纳。登对之时。 天颜温粹。终日酬酢。少无倦色。至有无不可行之 教。使臣参议备局。以臣田野踪迹。冒赴政事堂。岂不龃龉哉。不敢违 命。趋俟于门外。以备询问。臣待 命半月。终无发落之 教。此虽臣之所自言者。而有合于用。则劝上行之。况臣疏之事。其言即古圣贤之言也。其法则吾 祖宗之法也。岂可以臣之所进。而以人废言乎。必其不合于时务故也。臣则岂以臣之所进之言不见用为意。而为其进退乎。然人将指言曰。某也进言不用。而犹且迟迟。无义甚矣。以臣为贪恩慕禄顽钝无耻之人。故臣不得已益决其归意也。 上动容曰。然予岂以其疏为不可行而然乎。凡有作为。不能无为而化。故凶荒之岁。有所变革。恐致纷挠。故姑未及施之耳。予意已定。尔以予为不行耶。第见之。人亦有好之者矣。吏判云云。予之求言。非以此疏未尽而欲求他言之善于此者也。(盖吏判尹绛顷日入侍言。臣自 仁祖朝为翰林。见人之为疏章者多矣。朝家只用其无甚利害之条矣。求言无益。臣见李某疏。首尾俱备。切于时务最好。何不行之乎。故 上有是教。)凡事必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7L 页
有主者可为。此则惟尔任之也。其疏皆可行。而至于量田五家统为急也。国事不为则已。为则民数必知。而后凡事有所施措矣。先生曰。幸甚。然举一国之人民无所遗漏。然后必行仁政。德无不被则不亦善乎。如此而苟以虐政加之。则民无或漏而皆被其害。反不如今日民役不均而苦者虽苦。歇者有歇之为愈也。其怨皆归于臣身。臣不足恤。国家之害。反有甚焉。此亦不可不察也。是故凡为政必有次第先后。而不可失序也。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者。此之谓也。 上曰然。是以予曰。惟尔在可为也。时日晚矣。 上体不安。即辞退。
除吏曹参议。乙卯上疏辞职。仍出城。
政院启曰。吏曹参议上疏到院。疏中有臣方行之语。而以 国忌齐戒。不敢捧入。 传曰。即为入之。遂 批曰。呜呼。君臣之间。何不相孚之至此。予甚愧赧。不知所以为喻矣。尔虽作行。岂无相见面谕之事乎。尔其姑住去心。明朝入来。以为相见。以副至望。
丙辰。再疏恳辞。 不许。
除吏曹参议。乙卯上疏辞职。仍出城。
政院启曰。吏曹参议上疏到院。疏中有臣方行之语。而以 国忌齐戒。不敢捧入。 传曰。即为入之。遂 批曰。呜呼。君臣之间。何不相孚之至此。予甚愧赧。不知所以为喻矣。尔虽作行。岂无相见面谕之事乎。尔其姑住去心。明朝入来。以为相见。以副至望。
丙辰。再疏恳辞。 不许。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8H 页
药房入诊时 上谓承旨曰。李某方在何处。疏批何人持去。何时送传乎。对以方在箭串。而疏 批则该曹吏趁昨夜追传于所到处云矣。再疏到院。而以 国忌齐戒不得入启。即 命入之。又 批曰。虽有疾病。岂无一见之时乎。且所辞之职。相见面谕之际。悉陈所怀耳。何用为嫌。安意勿辞入来。毋负予意。
丁巳。三疏辞递。庚申。还入城。
辛酉。入 对。命赐食物。
原任郑维城请对并入 侍。郑相曰。赵絅少时稍有名字。岂知至于此乎。 上曰。人固不可知也。赵絅以历事 三朝之人。为此不测之事。夫岂知之乎。郑相曰。李某有先见之明。已知此人为不善。 先朝时有斥彼之事矣。 上曰。何事也。屡问之。先生对以臣于己丑年间。有妄言陈疏之事矣。 上曰。护军何以出城若是其遽也。知有老母不可久留从宦之意。而无病患之时在京。虽过半在乡可也。先生对曰。臣之情势。竭尽于顷日登对时。今不复猥烦。而臣来时见母有病。不过为旬日往返之计。出门之后 圣教许其归。而又 命入来。意外
丁巳。三疏辞递。庚申。还入城。
辛酉。入 对。命赐食物。
原任郑维城请对并入 侍。郑相曰。赵絅少时稍有名字。岂知至于此乎。 上曰。人固不可知也。赵絅以历事 三朝之人。为此不测之事。夫岂知之乎。郑相曰。李某有先见之明。已知此人为不善。 先朝时有斥彼之事矣。 上曰。何事也。屡问之。先生对以臣于己丑年间。有妄言陈疏之事矣。 上曰。护军何以出城若是其遽也。知有老母不可久留从宦之意。而无病患之时在京。虽过半在乡可也。先生对曰。臣之情势。竭尽于顷日登对时。今不复猥烦。而臣来时见母有病。不过为旬日往返之计。出门之后 圣教许其归。而又 命入来。意外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8L 页
除命。万万不似。不敢苟冒带职而入 阙。故彷徨于郊外矣。幸蒙 许递。得以承对。瞻望 天颜。而归志愿毕矣。死无馀恨矣。 上曰。姑少留可也。尔之去就每每悤遽。不但予心缺然而已。虽君臣之间。人情必久在。情义相亲。而倏来倏往。予甚叹焉。予意有在。须谅之。先生起谢。乞即退归。 天意牢拒。郑相曰。李某旅邸艰窘。请给廪。 上曰。此则户曹直为之事也。数日亦难。何以支过。 口命承旨。护军李某食物几数题给。先生更起请去。又 不许。
丁卯。上疏乞归。 许之。明日遂发还。
六月。与礼判郑公(知和)书。论锦山星谷书院从容堂请额事。
闰七月。除同副承旨。上疏辞递。
十月。奉金夫人还于草坞。
时东嘉公瓜满赋归。奉板舆于此。
壬寅(先生五十六岁)
二月。修花树稧。
先生尝于锦里居第之傍。立小屋子。扁以文会。会子侄隶业于此。门人之来学者。亦使之入此。晨夕
丁卯。上疏乞归。 许之。明日遂发还。
六月。与礼判郑公(知和)书。论锦山星谷书院从容堂请额事。
闰七月。除同副承旨。上疏辞递。
十月。奉金夫人还于草坞。
时东嘉公瓜满赋归。奉板舆于此。
壬寅(先生五十六岁)
二月。修花树稧。
先生尝于锦里居第之傍。立小屋子。扁以文会。会子侄隶业于此。门人之来学者。亦使之入此。晨夕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9H 页
讲习。至是又仿唐人古事修稧。名以花树。每春秋。会宗族叙昭穆。习礼仪展情抱。又留若干财物。以为宗党患难之备。人谓之盛事。
四月。除右副承旨。上疏辞 不许。又呈状递。
五月。邀同春,尤庵至草坞。校经书辨疑。
六月。下 别谕宣召。
谕曰。国家不幸。连年饥馑之馀。又有无前水灾之惨。予用慄慄。罔知攸济。尔以受恩 先朝之臣。当与共休戚。其何忍一向退在。恝然于时事之艰危耶。救灾匡时之策。必有所讲究于心中者。尔其从速还朝。罄竭素蕴。以补寡昧之不逮。
七月。上封事。陈奋发继述之道。仍辞不赴。
批曰。省览疏辞。恳恳衷心。缕缕陈戒。溢于言表。可不存心而惕念焉。且往者疏辞。近因饥荒。有所碍窒。久未议处。予深不安于心矣。今将与庙堂议而处之。而万言之疏。不如面议以处。苦待尔之上来而相议举行矣。尔若以国事为忧。则斯速上来。以参议定。国家之事不至稽滞。此尔之所不敢辞。尔其勿辞。急速上来。毋负予意。
八月。奉金夫人于大兴县衙。
四月。除右副承旨。上疏辞 不许。又呈状递。
五月。邀同春,尤庵至草坞。校经书辨疑。
六月。下 别谕宣召。
谕曰。国家不幸。连年饥馑之馀。又有无前水灾之惨。予用慄慄。罔知攸济。尔以受恩 先朝之臣。当与共休戚。其何忍一向退在。恝然于时事之艰危耶。救灾匡时之策。必有所讲究于心中者。尔其从速还朝。罄竭素蕴。以补寡昧之不逮。
七月。上封事。陈奋发继述之道。仍辞不赴。
批曰。省览疏辞。恳恳衷心。缕缕陈戒。溢于言表。可不存心而惕念焉。且往者疏辞。近因饥荒。有所碍窒。久未议处。予深不安于心矣。今将与庙堂议而处之。而万言之疏。不如面议以处。苦待尔之上来而相议举行矣。尔若以国事为忧。则斯速上来。以参议定。国家之事不至稽滞。此尔之所不敢辞。尔其勿辞。急速上来。毋负予意。
八月。奉金夫人于大兴县衙。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599L 页
时伯氏柳谷公为大兴守。
九月。往留安谷寺。
寺在大兴境。先生觐省于衙中。因入于此。盖取山房静寂而衙中不远也。沧江赵公(涑)亦自洪阳而来。累日讲学而归。
十月。再疏辞 召命。
批曰。尔辞至此。予实未晓也。苟行古法于国家。便是美事。虽云皆出于古语。到今论之者谁也。面议施行。似不可已。勿为固辞。宜遵前旨。从速上来。俾不失事机。以副予意。
十一月。三疏辞。
先生屡辞 召命。 上终不许。遂于疏末乃曰。臣既进愚忠。则初非欲退缩而只以高标揭己而已也。但当初 殿下令备局诸臣议臣所条之事。臣亦承 命诣局。则臣之所条不可于诸臣之意。自知龃龉不合时宜。从此决意退庄。不复有当世之念云云。 上遂下批曰。尔若从速上来。面议商确之后。岂有不用言而谓迂阔龃龉之理乎。尔其勿辞。从速上来。
十二月(庚子)戊申。入公州之麻谷寺。读周易。
九月。往留安谷寺。
寺在大兴境。先生觐省于衙中。因入于此。盖取山房静寂而衙中不远也。沧江赵公(涑)亦自洪阳而来。累日讲学而归。
十月。再疏辞 召命。
批曰。尔辞至此。予实未晓也。苟行古法于国家。便是美事。虽云皆出于古语。到今论之者谁也。面议施行。似不可已。勿为固辞。宜遵前旨。从速上来。俾不失事机。以副予意。
十一月。三疏辞。
先生屡辞 召命。 上终不许。遂于疏末乃曰。臣既进愚忠。则初非欲退缩而只以高标揭己而已也。但当初 殿下令备局诸臣议臣所条之事。臣亦承 命诣局。则臣之所条不可于诸臣之意。自知龃龉不合时宜。从此决意退庄。不复有当世之念云云。 上遂下批曰。尔若从速上来。面议商确之后。岂有不用言而谓迂阔龃龉之理乎。尔其勿辞。从速上来。
十二月(庚子)戊申。入公州之麻谷寺。读周易。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600H 页
先生为近兴衙。入此寺。沧江赵公又来访。
除吏曹参议。戊午。上疏辞。 不许。
癸亥。到兴衙。松谷赵公来访。
癸卯(先生五十七岁)
正月(庚午)辛未。还草外。辛巳。发赴 召行。
先生累辞不获。又有疏事可行之兆云。不得已赴召。
庚寅。到东郊上疏辞。 许递付军职。 命给米馔。
批曰。尔既上来。职之紧歇。何用相持。所辞之职。当勉副矣。尔其勿辞。从速入来。仍 传曰。前参议李某既已递职。口传付军职。又 命左相元斗杓曰。李某上来。其疏事可举而行之。
乙未。肃谢军职。
时 上以眼患受针。不即 引见。备局诸臣入侍时。元公斗杓白 上曰。 先朝旧臣某某皆退。而今某强而后至。若一二 引对而已则彼必不在。此后国事无复可望。不可不以此加意云云。大臣吏判。交口陈说。请 卧内引见。 上教曰。近日连欲见李某。而气甚不平。数日后当从容引见。仍 令预议定出堂上可合人。以行其疏之事可也。元
除吏曹参议。戊午。上疏辞。 不许。
癸亥。到兴衙。松谷赵公来访。
癸卯(先生五十七岁)
正月(庚午)辛未。还草外。辛巳。发赴 召行。
先生累辞不获。又有疏事可行之兆云。不得已赴召。
庚寅。到东郊上疏辞。 许递付军职。 命给米馔。
批曰。尔既上来。职之紧歇。何用相持。所辞之职。当勉副矣。尔其勿辞。从速入来。仍 传曰。前参议李某既已递职。口传付军职。又 命左相元斗杓曰。李某上来。其疏事可举而行之。
乙未。肃谢军职。
时 上以眼患受针。不即 引见。备局诸臣入侍时。元公斗杓白 上曰。 先朝旧臣某某皆退。而今某强而后至。若一二 引对而已则彼必不在。此后国事无复可望。不可不以此加意云云。大臣吏判。交口陈说。请 卧内引见。 上教曰。近日连欲见李某。而气甚不平。数日后当从容引见。仍 令预议定出堂上可合人。以行其疏之事可也。元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600L 页
公承 命。誊抄疏本来。与相议有自任担当之意。而领相郑太和引入。姑待其出云。○玉堂上劄曰。臣等伏见李某前日疏中所言。皆有本末。且是自昔贤臣智士所讲究而欲行者。非一人之言也。然事关变通。不难于言而难于行。今者 圣上不由于群臣之启发。不牵于俗议之拘挛。独奋于 乾断。明知其必可行。 圣谕丁宁。 召旨勤恳。群臣孰不钦仰 圣志出寻常万万也。臣僚之所想望。四方之所拭目。亶在今日矣。第来京已久。 圣躬适有不安节候。尚未一接。今虽 圣候未尽复常。而卧内召见。亦且何妨乎。且修举百年之废坠。整顿民生之积弊。实非等閒事业。不可逶迤徐步而就之也。要在 圣心坚定。亟断而兴行。国事至急。圣明于此不可不自强。大臣在告亦可以 圣意晓之也。臣等忝在言议之列。苟有所怀不敢不陈云云。时刑判许积以焚黄请暇。 传曰。刑判以焚黄事下直。而李某疏事。今方议处。则既是备局堂上。且焚黄非如改葬之比。使之姑徐其行。
二月(己亥)癸亥。上疏乞归。因论畿辅均田及两司所论宫家免税革罢事。
二月(己亥)癸亥。上疏乞归。因论畿辅均田及两司所论宫家免税革罢事。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601H 页
时畿甸量田。以结数之不多。至于守令拿问决杖。更以加等为令。且宫家免税革罢之请。两司争执。而经年撕挨。此两款皆先生疏中之事而如此。故于乞归之章并及之。 批曰。尔之上来今已久矣。而予之疾病无间。不得相接。深用不安矣。唇疮暂愈。言语稍成则即当面谕焉。尔其安意留在。毋思长往之计。以副予意。
甲子。再疏复申前恳。
批曰。省览尔疏。不胜慨叹也。予之所谓面谕者盖此也。岂示邈然之色而然哉。诚欲面议处之也。何用以此引嫌深且固也。尔其依遵前旨。体予至望。盖疏中有曰。台启免税之请。乃今日救弊之第一急务。故臣于前疏备陈其事。乃于今日又复申告者实非偶然。而 圣教邈然云云。故 批辞如此。
三月。(戊辰)除同副承旨。丁丑。上疏辞。 不许。
庚辰。牌 招不进。
左承旨元万石启曰。同副承旨李某再昨牌 招不进推考。 传旨。臣依例捧入矣。窃念林下之臣。自前待之出于常例。今此推考之举。恐有嫌于礼遇之道。 传曰。启下纷扰之际。以致混下。元传旨
甲子。再疏复申前恳。
批曰。省览尔疏。不胜慨叹也。予之所谓面谕者盖此也。岂示邈然之色而然哉。诚欲面议处之也。何用以此引嫌深且固也。尔其依遵前旨。体予至望。盖疏中有曰。台启免税之请。乃今日救弊之第一急务。故臣于前疏备陈其事。乃于今日又复申告者实非偶然。而 圣教邈然云云。故 批辞如此。
三月。(戊辰)除同副承旨。丁丑。上疏辞。 不许。
庚辰。牌 招不进。
左承旨元万石启曰。同副承旨李某再昨牌 招不进推考。 传旨。臣依例捧入矣。窃念林下之臣。自前待之出于常例。今此推考之举。恐有嫌于礼遇之道。 传曰。启下纷扰之际。以致混下。元传旨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601L 页
爻周。勿推可也。吏曹参判俞公棨疏曰。李某所陈疏事。无非昔贤之所讲。国典之所载。虽古今异宜。有不得不增损者。而若其意思则自是甚好。 殿下召之以此。某之敢进者亦以此。则一者会议可否。以定施罢。无所不可。而适缘 圣候之违豫。国家之多事。尚未有指挥。悠悠之谈。已不胜纷纭。而至于因其牌 招不进。则下推勘之 命。尤有所未允众情者。何则。某今玆之进。其意初不在于应官供职。则 除命之下。不敢承当。此固山野之常情。有不当深责。而今复律之以怠慢。使有司议其当。则岂 圣上礼遇贤士之道乎。吏曹判书洪公命夏劄曰。伏闻同副承旨李某。以牌不进推考 传旨启下云。此虽出于循例之举。而恐非朝家待贤士之道也。某承 召上来今已两朔。尚未一瞻清光。臣固知 圣候未宁之中有妨酬酢。以至今日。而舆情则犹以为未安矣。某之不即趋 命。岂有一毫逋慢之意哉。今玆推勘。终未免群下之疑惑。臣窃慨然。某疏陈之事。系是大变通。虽不得造次讲定。至于 玉候少间之时。不可不 赐对温谕。以示礼遇之意。而反令某进退狼狈。臣非为某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602H 页
惜之。窃恐自此在野之贤不肯复进于 殿下之庭也。所关非细。兹敢冒渎。
再疏辞递。
批曰。尔辞至此。予当勉副焉。尔其安意久留。毋生长往之计。
付军职肃谢。 命给食物。
庚寅。上疏辞食物。因乞归见老母。
壬辰。再疏陈亲病申恳。因出城。
政院启曰。再昨。副护军李某。以还收食物归见病母之意陈疏到院。而连值齐戒。姑留院矣。即者又呈疏曰。即闻老母病势转剧。未能 陛辞。苍黄出城云。两疏不得已入 启。而初因 恩召而来。终未进见而归。则有欠礼遇之道。敢启。 批曰。尔之归救母病。情理之当然。而不可不一番相接而去。从速入来。以为面谕之地。
入 对熙政堂乞退。 许之。
先生承 命入 侍。上曰来前。予以疾病无间之故。累朔留京。尚未引接。深以为叹。今日有私忌。明日欲引见以议疏中之事矣。今以母病辞归。行色悤遽。召来未安。而若不一接而去。则上下之情俱
再疏辞递。
批曰。尔辞至此。予当勉副焉。尔其安意久留。毋生长往之计。
付军职肃谢。 命给食物。
庚寅。上疏辞食物。因乞归见老母。
壬辰。再疏陈亲病申恳。因出城。
政院启曰。再昨。副护军李某。以还收食物归见病母之意陈疏到院。而连值齐戒。姑留院矣。即者又呈疏曰。即闻老母病势转剧。未能 陛辞。苍黄出城云。两疏不得已入 启。而初因 恩召而来。终未进见而归。则有欠礼遇之道。敢启。 批曰。尔之归救母病。情理之当然。而不可不一番相接而去。从速入来。以为面谕之地。
入 对熙政堂乞退。 许之。
先生承 命入 侍。上曰来前。予以疾病无间之故。累朔留京。尚未引接。深以为叹。今日有私忌。明日欲引见以议疏中之事矣。今以母病辞归。行色悤遽。召来未安。而若不一接而去。则上下之情俱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602L 页
为未安。故必欲相见耳。且其疏事。事同而时异。系是变通。必合议而后可定。相臣有故。迁就至今。尔今归矣。可叹。先生对曰。臣之形势不可久留。而缘圣候靡宁。不敢告归。淹滞至今。闻老母有病。苍黄退归。承此召对之 命。不但臣之行色悤忙。 圣候静摄之中恐妨引接。趑趄不敢入。 君命至严。亦不敢违。第切惶恐。因进言曰。观今国势陵迟。不可复振。虽非臣之疏事。而必有更张耸动之举。似可为耳。又曰。 先王之时。策励群臣。处事如雷厉风飞。而臣下尚有怠慢者矣。今 殿下病懒成习。万事解弛。无一警拔之意。群下畴敢畏惧而有能举其职者乎。为国家深忧者则曰。吾 王何以如此。为忧闷之言。其他则曰。国事无可奈何。万口一辞。皆谓 王之意怠也。此所以重失士大夫之心也。至于小民则以宫家设庄之弊。远近怨咨。此所以失民心之一端也。且近日台谏之言。 殿下何以持难而不听耶。 上曰。台谏不识予意。而以黄海道事为私于宫家云。予亦岂不疑台谏之心乎。先生起而对曰。 殿下何以出此言耶。臣下疑我。故我亦疑臣下云。则上下相疑。岂有孚信之意乎。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603H 页
殿下何以出此言耶。 上笑曰。予之云云。非谓深疑台谏之心也。又进言曰。 经筵何以久废耶。虽圣候不安之时。何不如近日筵臣之言。引儒臣于卧内。使之读书。凭几而听之乎。昔 文宗大王有疾。亦不废 经筵。当时臣下请少间以专调摄。则文庙曰。自古无无君之国。而无不读书之君。其时之臣请少辍 经席而自 上不听。今则 上不欲经筵而自下恳劝。何故与 文庙之时不同如此耶。 上曰。予之疾病向来少差。故锐意于书册上。少待其益差而将为始焉。旋又添剧。自去冬至今。如是者不啻数数。外人果以我为怠矣。又进言曰。京畿量田民怨大起。此所当深虑处也。量田后必如湖西大同之规。然后守令安官。小民得职矣。上曰。京畿徭役一如两湖事。以举行条件书出可也。先生曰。经国重事。岂可人人进言而定制乎。自上深知其然。而他日大臣议定之时。勿忘臣言而施行焉。 上言于承旨曰。此所言。后日登对时禀处可也。又 教曰。今尔之来。予若无病则其间岂特十馀度引接。听尔之嘉言。而下去之日乃如此。为深叹也。辞退之际。 上曰。母病差歇。即可上来。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603L 页
予当日日见之。先生对曰。臣有老母。日后人事。何以期必。 圣教勤恳。惶恐感激云云。时领相终始不出。 上久不引对。其间浮言盈满中外。事机稍变矣。于是先生上章决归。
自 阙下直出城。由大兴而还。
六月。哭女朴氏妇。
九月。除吏曹参议。上疏辞。 不许。
十月呈状递
是年。移寓于锦江之南中洞。
先生长胤别检公。于大兴往来之际见此地。爱其境幽地僻。开斥营室。至是先生为兴衙往来一时之便。姑就此移寓焉。有龙门四松二书斋。
甲辰(先生五十八岁)
正月。哭李光稷。
李公与其二兄兴稷,基稷。俱受业于先生。先生期许颇重。至是卒。先生甚惜之。及葬有挽词。
孙端章生。
二月。遣史官 别谕宣召。辞不赴。
谕曰。念尔顷年之赴朝。属予疾病之沈淹。未得一日之从容。有嫌礼遇之初心。惭恨之意固已耿耿。
自 阙下直出城。由大兴而还。
六月。哭女朴氏妇。
九月。除吏曹参议。上疏辞。 不许。
十月呈状递
是年。移寓于锦江之南中洞。
先生长胤别检公。于大兴往来之际见此地。爱其境幽地僻。开斥营室。至是先生为兴衙往来一时之便。姑就此移寓焉。有龙门四松二书斋。
甲辰(先生五十八岁)
正月。哭李光稷。
李公与其二兄兴稷,基稷。俱受业于先生。先生期许颇重。至是卒。先生甚惜之。及葬有挽词。
孙端章生。
二月。遣史官 别谕宣召。辞不赴。
谕曰。念尔顷年之赴朝。属予疾病之沈淹。未得一日之从容。有嫌礼遇之初心。惭恨之意固已耿耿。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604H 页
思想之怀。亦何可言。目今国事杌隉。无所止底。若非诸贤之匡辅。其何以济此艰虞。俾不至于颠隮也。今予疾病少瘳。始开讲筵。讨论经旨。开陈奥义。以补予学问之道。舍尔其谁。尔之数十年读书修业。深藏待时者。将以有用也。尔若不弃寡昧。亦必惓惓于此矣。尔其毋以前日之事为嫌。亟回长往之计。从速上来。以副渴望。先生回启以疾病不赴。
奉金夫人还于花山。
曾于恩津之花山。有小别业。季氏东嘉公居之。至是伯氏罢官。奉还于此。
三月。闻市南俞公讣。素带三月。
市南在京而卒。柩返于林川。延哭于锦江。后又有祭文挽词。
四月(癸巳)癸卯。哭长子颙。
别检公资质纯粹。学问早成。师友一家之所期望甚重。至是病疠而殁。先生恸伤之。甚至有不如无生之语。
奉金夫人于尼山县衙。
东嘉公又宰尼山。
闰六月。除吏曹参议。
奉金夫人还于花山。
曾于恩津之花山。有小别业。季氏东嘉公居之。至是伯氏罢官。奉还于此。
三月。闻市南俞公讣。素带三月。
市南在京而卒。柩返于林川。延哭于锦江。后又有祭文挽词。
四月(癸巳)癸卯。哭长子颙。
别检公资质纯粹。学问早成。师友一家之所期望甚重。至是病疠而殁。先生恸伤之。甚至有不如无生之语。
奉金夫人于尼山县衙。
东嘉公又宰尼山。
闰六月。除吏曹参议。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604L 页
七月。哭宋光栻。
宋公自弱冠受业于先生。先生期许甚重。至是卒。先生痛惜不已。遂于祭文有余亦有儿。与贤从事。二父一视。相将百岁。我儿虽死。有贤可恃。贤又至此。关吾运气等语。
十月。祗承 别谕召旨。
应教金万基 启曰。李某顷年所陈之疏。本诸周官乡遂之政。管子内政之篇。而其所归宿。则乃 祖宗经国之遗法及我 朝先正臣之论议也。其为国之诚。出于片片赤心。前者亦尝讲究其疏事。而招致于朝矣。留待数月。自 上只引接一二番而已。竟无讲究采用之举。在朝诸宰不但不协心共济。至有讥笑规避者。独有故相臣元斗杓数三陈达。请加讲究。而终亦意沮而止。遂使某狼狈而归。人君虽在刍荛之言。固当采用。而或不可用。亦且谕以不用之意。明示可否。况今学问之士有所建白。而终无黑白。既非待士之道。且失听言之方矣。如是。虽下求言之 教。人孰肯进言乎。此臣之所深慨然者也。如臣浅见。虽不敢谓其疏所条列者遽可尽行。而庙堂诸臣苟能就其疏而讲劘商
宋公自弱冠受业于先生。先生期许甚重。至是卒。先生痛惜不已。遂于祭文有余亦有儿。与贤从事。二父一视。相将百岁。我儿虽死。有贤可恃。贤又至此。关吾运气等语。
十月。祗承 别谕召旨。
应教金万基 启曰。李某顷年所陈之疏。本诸周官乡遂之政。管子内政之篇。而其所归宿。则乃 祖宗经国之遗法及我 朝先正臣之论议也。其为国之诚。出于片片赤心。前者亦尝讲究其疏事。而招致于朝矣。留待数月。自 上只引接一二番而已。竟无讲究采用之举。在朝诸宰不但不协心共济。至有讥笑规避者。独有故相臣元斗杓数三陈达。请加讲究。而终亦意沮而止。遂使某狼狈而归。人君虽在刍荛之言。固当采用。而或不可用。亦且谕以不用之意。明示可否。况今学问之士有所建白。而终无黑白。既非待士之道。且失听言之方矣。如是。虽下求言之 教。人孰肯进言乎。此臣之所深慨然者也。如臣浅见。虽不敢谓其疏所条列者遽可尽行。而庙堂诸臣苟能就其疏而讲劘商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605H 页
确。使其窒碍处融会。疏漏处缜密。则岂有终不可行之理乎。卑近之见。例多苟安目前。不思远图。而目今国势岌岌。有若下山之日。若非大有所振作设施。则虽欲每如今日之苟安。亦不可得也。今若以着实议究划即采用之意招致某。则实合于听言待士之道矣。 上曰。其时适有事。故不得讲究。其后亦每欲为之而未果矣。因 下教大臣曰。卿于明日亲会宾厅。取其疏论确可也。又 下教金万基曰。今至累年之后。岂可以将欲讲究而召之乎。不如先为讲究。一边施行其可行者。而一边召之可也。遂下 召旨曰。呜呼。自寡昧忝位以来。天灾时变。式月斯生。慄慄危惧。临履渊冰。又于兹者妖星谪见。已极惊心。而风雷之异。继作于数日之间。抑未知何样祸孽伏于冥冥之中。而天怒之震叠乃至于此也。予诚心骨俱寒。忘寝废餐。而靡所止底。当此之时。若非儒贤匡救之力。尚何望于感回天心乎。尔之退归。今已数年。思想之怀。不啻如渴。前后谕旨备陈衷曲。而莫回遁思。终归文具。予常缺然。无以为心。况玆遇灾遑遑之日。尔若弃予若遗。长往不顾则予将何所恃乎。尔之顷年所陈
草庐先生年谱卷之二 第 605L 页
章疏。非不䌷绎观览。而不但予之沈疴淹久未瘳。又缘筹司多事。尚未得从容讲究。今与庙堂诸臣始议举行五家统等事。而其于节目之详。变通之方。必须待尔之来。商确讲定。可无未尽之悔。予之待尔。实有倍于畴昔。尔其体予至意。从速上来。是时 上殊有倾听肯许之意。翌日 引见大臣。逐条牢塞。只以将行五家统欲与讲究之意下谕云。
立月峰公墓碣。
尤庵撰。同春书。文谷(金公寿恒)篆。
十一月。上疏辞 召命。不许。
批曰。天怒孔棘。予心忧遑。曷有其极。顷上疏辞。将欲议处。虽云在于方册。如无主议之人。似难终成。宜勿固辞。趁速上来。以副予意。
立月峰公墓碣。
尤庵撰。同春书。文谷(金公寿恒)篆。
十一月。上疏辞 召命。不许。
批曰。天怒孔棘。予心忧遑。曷有其极。顷上疏辞。将欲议处。虽云在于方册。如无主议之人。似难终成。宜勿固辞。趁速上来。以副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