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杂著(十七首)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4H 页
貂祸(辛卯以下六首。北窜时所著。)
北氓。于貉于满江之南。遇貂逐之。貂穷登木。绳长竿以经其颈。生获貂。氓大喜。芒芒然归。聚族而诩曰。吾生长寒谷。弊褐百结。恒卒岁呼冻。今幸得此。吾可以斥而货之。絮吾衣。襦吾裤吾。可以暖吾躯体。吾何幸哉。将磨刃剥其皮。貂忽人语。语氓曰。愚哉氓。若徒知剥吾皮以救寒。不知若之皮将剥而躯体莫保也。吾不暇自悲而为若悲。氓不信曰。谖哉兽也。尔穷将死。欲怛我而幸免耶。貂笑曰。若特蒙利而未之思耳。吾且为若言之。吾闻洛中朱衣当涂之贵。悬好爵厚禄。以购我甚急。凡官于边而欲得我以应购者。焉可亿逞哉。特吾族多在江北。封域所限。禁令所缚。犹且寅缘干嘱于威令所不加之野人。以求必得。倘使边民有能捕吾族者。其能免徵诛之黩乎。今吾适过江而为若所得。吾族必无踵我而南者。若能岁获几个吾耶。官家闻若获吾。必将督若捕吾族。若冒冰雪陟岩阻。手足冻坠。肌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4L 页
肤龟裂。犹且不获。鞭扑随之。则皮肉蛆烂。筋骨肿断。于是乎不堪其毒。斥牛卖马。潜贸于野人。蕲免一时之苦。而事或宣露。身首异处。妻子沟壑。若身既死。而督捕之令迤及若族邻。族邻复赤矣。且吾虽死。人之得我皮者。薰以兰麝。裼以锦绮。压蝉珥掩金玉。登降庙堂。出入禁闼。吾死亦泰矣。与若之剥烂皮肌。分裂肢体。为乌鸢犬豕啖者。其荣辱果如何哉。氓闻言大戚然。犹厚其利不忍释。旁有族人之耆艾者。汪然出涕。撝手止氓曰。谅哉。貂之言。非若诈也。曩余少也。见吾族某邻某。业捕貂。其祸一一如貂言。今其居尽林樾矣。边民之凡若此者。盖何限。尔且祸尔身而祸吾辈。尔其亟释之否者。吾等且除尔以灭踪。氓乃投刀而释貂。是后山氓或遇貂。皆掉臂而过。若不见也者。亦不敢告人以某所有貂。
参毒
有京估客北叟。求贸参甚恳。叟谓估曰。客奚取于参而求之固也。估曰。参。百药之长也。其价视银货而甚轻易赍。若之何不珍也。叟深颦蹙额曰。参之能长百药也。岂其有补而活人欤。抑有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5H 页
毒而杀人欤。估愕曰。本草不云乎。参性温补能生津益气。起死回生。此其所以君主诸材也。使参而毒能杀人。人亦奚参之尚哉。叟曰。吾。氓也。未尝读黄农书。亦未尝服一本参以疗病。诚未知其性如何也。然以吾所见闻。凡天下之毒物。莫参若也。估不信而徵其说。叟乃言曰。曩者。吾村盖关北之盛村也。吾族若邻居者。无虑数十百家。咸以采参贩贸为业。夫参之产也。不于本国封域之内。多在胡山深僻之处。当秋生叶脱。吾族若邻。恒结伴往采之。畏国家禁令。乘夜乱江。渰死者辄数人。胡地早寒。八月之交。必有雨雪。入山既深。沾濡战懔。病死者复几半。或有胫足之病者。不良于行。则粮尽遄归。众不能留待。缚之林木。取其耳鼻。归遗其妻子。以为病死之證左。不幸而时值野人。则或举伴被杀掠。幸而无他虞。还过边境。为边逻所觉。则边将之守法者。辄枭其首以徇。间有收夺囊装缓囚。故逸者赤手还家。生理荡然。亦不免饥寒以死。吾见参伴之过江者凡几度。而吾族若邻今殆尽。村之馀才数家耳。不宁惟是也。野人既获参伴。移牒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5L 页
国家。国家以官吏之不能禁也。坐诛者踵相接。昔岁。边帅有遣土卒入胡境取参者。事觉。帅与卒俱死坐者十馀人。此吾之所目击也。顷闻国家摘边官之载参者。特施烹阿之典。此亦参杀之也。吾生几七纪。见参之杀人也。不啻千百。而未尝见参之活一个死人。由是言之。天下之毒物。孰甚于参乎。夫药之毒者。有乌附脑鸩之能杀人者矣。然乌附脑鸩。止能烂人脏腑。祸及一身。亦不能分人身首。灭人家族。如参毒之烈也。且夫乌附脑鸩。人皆知其必能杀人。避之不服。故乌附脑鸩。实未尝杀人也。以参而杀死者。泽若萑矣。而人且趋射如灯蛾。迷罔而不知返。吾窃以为参者。非独天下之毒物。抑亦天下之妖物也。赢子之粮。返子之庐。无自毒而毒人也。估闻言。吐舌而退。叟之邻。有士子者。闻若说。以告市南子。市南子击节而叹曰。有识哉。叟之言也。其寿考也宜哉。抑岂独参乎尔。凡天下之美物。必有甚恶。吾之见于世者亦多矣。小子籍之。以为边氓没利者戒。亦以为士夫求名利者之反隅龟鉴。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6H 页
北僧
北土绝少僧。毡城有小刹。土僧五六辈居焉。余尝以暇日。从冠童杖策寻之。入其庭。榛莽芜然。升其堂。尘土黝然。蜗粘于壁。鼠壤于隙。榻有陶像仅盈尺。而雨润苔蚀。面背不可辨。架有法华经一册。蠹食其字者过半。招僧。皆自寺后土室中出。须发半面。膻秽之气逼人。呕哕不堪近。问胡不寺居而别筑室。咸公言藏妻若子也。畜牛与马也。略无羞愧色。问所带沙弥。则曰贫道之子也。不则友僧之产也。有一沙弥手诸般抄书数叶小册。读之不能句。问读此何为。曰。为人受斋供。不可都喑嘿也。试抽法华问书名。亦不能对。从行冠童辈。拍手大呵之。皆嗤僧行之不类。余亦甚骇之。既而。招冠者而进之曰。若等皆系籍州校者欤。曰。然。问州校修否。曰。荒废已甚。殆于圮剥矣。问若等皆朝夕瞻护之欤。曰。春秋释菜。外官有轮直之令。而各生理于奔走。盖践直者几希矣。问校藏经书否。曰。有。曰。能通之否。曰吾等犹未知某书为经。某书为书。畴敢窥其一字也。然则若等何业尔。曰。国家时有考讲之举。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6L 页
凡籍于校者。不过从事大小学以应讲。曰。有通其义者否。曰。章句之不能辨。奚暇于文义哉。余乃喟然叹曰。学校之政。废也久矣。奚但北土尔。自国学而槩然。夫释道。异端也。使其徒悖其法而慢其所事。犹于世教无伤也。吾先圣之教。栋梁乎宇宙。水火乎民生。而其所以尊崇诵法者。灭裂也如彼。噫。校藏之经书。非架上之法华欤。大小学之口读。非沙弥之诸般欤。苦以圣教。律今之士行。则罪多大于浮屠而家室者。吾恐今之为士者。方见笑于僧之不暇。又奚以诟病僧哉。余亦今之士也。不能于士行。而方且强立空言曰。僧乎士乎者。亦多士之罪人也。是宜交相警饬。遂命当隅丱者。秉管以志之。
边娼
边俗。贵娼而贱室女。重武而轻士人。其性乎。曰。非然也。夫好正而恶淫。尚德而下力。天下之大情也。奚独北土之性尔殊也。此殆由民产之未制。士习之不振而靡然以成风耳。北土寒苦。不产绵帛。惟艺麻以为业。虽民之稍称富厚者。终岁绩之不满数机。旋复尽输公税。故北人男子。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7H 页
无冬夏。惟一狗皮衣裤。妇人无皮服。缝百结败布以掩体。上下通裁。无衣裳之别。不裤不袜。天气稍寒。则皆缩入土室。以柞楢当绵絮。屋壁为裈衣。抱狗煖身。消雪代汲。惟便溺乃敢闪出而闪入。故北民生女。无论良贱。教以业娼。幸值南客得一副衣裳。则邻里动色相庆。其有工媚而善客者。或箧笥馀锦绣。彼寒女之歆艳而愿慕者。固也。夫士亦然。凡冠儒而名士者。问圣贤之言。曰未尝耳也。问圣贤之书。曰未尝目也。虽间有诵一部大学者。惟用以为考讲之遮面。亦不知孰纲孰目何经何传也。所谓秀才之应举者。大都不过摘句联字。仅能挂名边榜。而未尝踰大岭一武地。以观光京国。惟然也。故邑宰隶视之。小民侪待之。举穷老而无成彼操弧而业武者。虽未能大显。类多出入京国。昼锦边堡。其自视如相,如买臣于吴,蜀。而乡党咸宠荣之。噫。衣敝缊袍。不耻狐貉者。圣门之所难能也。自非内重而特立者。孰不先彼而后此哉。问者曰。然则此风终不可革欤。曰。不不。奚而不可也。苟在上者。制民产有道。勤课桑麻。薄税布缕。使工女有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7L 页
馀布而要襋不乏。则惟彼若有恒性之民。孰肯舍所好之正而尚所贱之淫乎。乃若士风之兴衰。固系乎在上者所导。而亦在乎为士者自力如何耳。夫天之降才也。必不以内外远近而丰啬。良才美质之不能自援于习俗。竟至堙没而无称者何限。诚有一二豪杰之士发愤而倡之。读圣书。言圣言。行圣行。推其馀以立身扬名。光荣门户。使后生之俊秀者。接武而继作。则人亦奚乐于弓马锋刃之危。而轻视道德文章之良贵哉。士有来问字者。于是乎书示。
潜商
后春部胡。在孔州江北半百里而近。烟火相望。卯发而巳至。胡人乘小艇。往来江内外如织。冰合则尤唯唯然无禁防。与我民朝夕荡狎。间持其土产。求市易我民。以其价廉也。争冒法潜商。然以货之难继也。相窃村里之风牛马。以当其直。浸以成习。比数岁益繁。时事觉。有诛死者而犹不止。州倅患之。聚邑子谋所以弭其弊者。有从而笑于庭下者。倅大怒。命捽而三木其颈。责之曰。吾患民之为奸。方与邑子谋之。尔小胥。乃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8H 页
敢庭笑我。尔必奸之徒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胥对曰。小人非敢戏侮也。直笑官令之难行也。小人少也。粗习象鞮业。中岁以舌役到上都。见舌官有金带而貂珥者。始谓彼必有大劳于国家者也。及随至北国。唯见其日与彼国之当事者喋喋耳。语甚绸缪。视我奉使诸臣。反蔑如也。小人。末隶也。诚不知彼所喋喋者何说也。然每见彼国。日以金宝。重酬舌官。小人诚疑之。岂其无所输于彼。而见待之密。获酬之殷如此也。及归复 命。国家以舌官为有功。加官而赏无算。小人亦沾其馀分。暨出禁门。有指小人而窃骂者曰。卖国之卒徒耳。小人始大惭惧。益信前者之疑。乃谢病北归。夫赏其大而禁其小。天下无是理也。且夫国情之与邻人之牛马。其轻重如何哉。彼卖国者赏。卖畜者诛。使诛者有知。必含冤而不服矣。倅思之良久。乃谢罢胥。既而。胥复进曰。小人前者之言。特陈其所见耳。然潜商之弊。终不可狃视而不严其防也。夫盗无大小。利无轻重。今蕃种之所需者。幸止于牛马耳。倘使彼所需者有进于牛马。则将必有卖一邑而献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8L 页
一道者。未必不由此其芽蘖也。可不大惧哉。亟宜要约蕃酋。申饬法令。严讥关市。苟有犯者。必诛无饶。庶万一少戢乎。倅曰诺。乃赐卮酒而遣之。
阉卒
关北节使有慈良于军政者。见卒有病阉者。怜其废疾。令蠲其役。后数月阅兵。以升降其强壮老疾者。有卒数人扶杖而前。自诉其阉也。援例乞免卒役。使怪其多。询其由。军吏前对曰。此属闻节使有令免阉人役。皆自宫以觊免。若此属复免。则北卒殆将尽宫。北民殆绝嗣续矣。使大惊。命黜遣之。竟不许其免。其一卒适有在市南子僦舍之傍者。市南子招而慰之曰。若何苦而至自宫。卒对曰。吾非乐此也。盖有所不得已焉尔。自吾之补军伍。膏血日浚。肌肤日剥。至于刻骨剜心。终身愁苦。一日无生意。兹敢残身毁体。侥倖其一免。今而不中。命也。又何恨焉。市南子闻而悲之。且曰。凡宫人。必腐然后阳气绝而纯于阉。今观若须胡未尽脱。形声未尽变。殆肉破而未腐者。吾有生肌续筋之方。犹可及救也。若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9H 页
其愿焉。否卒起谢曰。诚多客见念之义。然吾所不愿也。北俗生男至再。惧夫卒役之荐叠也。辄生埋之。吾每见邻里有埋子者。亦为之怛然累日。傥使吾亏质复全。不幸而有子。则吾又何忍埋之。今虽不得免身上之苦。而产道既绝。目下更无添丁。用是差自慰解。使客果有神方。吾诚不愿也。言未既。市南子为之反袂潸然曰。嗟夫。家室父子之乐。人情之所同欲也。苟非有至痛极苦者。人孰有舍此而不居者。北土之人。独无人情乎。今有以天下为注而设募者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又有以万乘为注而设募者曰。得此则有子者无子。不得则无子者有子。虽贱夫窭人。亦将反走而不肯顾矣。然则一体之重于天下。父子之大于万乘也明矣。今不忍一身之苦而视残弃重大于天下万乘者。不啻如土梗。嘻噫亦毒哉。是其卒役之辛苦。固不暇详问。而据此二者。居可见矣。抑人情如水。有所不堪。则必至溃决。夫使人至于割肉而不觉痛。埋子而不见爱。其情之有所不堪也亦甚矣。若以甚不堪之心而无所不忍。一朝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19L 页
为龙为蛇为虎为貙。以肆毒而反噬。则其祸亦何所不至哉。余既戚然悲悚然惧。略记其说。庶几主兵政者采监焉。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策问题(九首)
  
[治道]
王若曰。太极不能无阴阳。故治道不能无动静。二者抑有先后本末之序。而不可违时易行者欤。尧舜之治。历象日月。平成水土。巡狩征伐。不遑暇息。论其治之所自。则不过曰文思安安。曰安汝止而已。未知当时治道之所尚者。动欤静欤。昭格迟迟。穆穆敬止。汤文之德。可谓主静。而及其取乱侮亡。一怒先登。亦何其动之敏也。易言静多吉而动多凶。范陈用静吉而用作凶。动静之吉凶。若是判然。则圣人之言。何不偏主于静而每兼举之欤。汉唐宋以后。治道好尚动静。成败表表可称者。并可历陈之欤。予小子忝承丕绪。适当国家忧虞多事之际。春冰虎尾。罔知攸济。盖尝欲敦尚儒教以登世道。而清浊交激。朝著大溃。振肃纪纲以整王法。而罪罟不收。人情益骇张。皇师旅。以备不虞。则恬憘既久。徒有骚屑之弊。搜括逋逃。以振颓弊。则流亡相继。恐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0H 页
无奠安之望。凡兹数者。或欲静而反致其动。或徒动而不能归静。予未知动静之施失其序而然欤。动静之道未尽其方而然欤。抑或有不动不静至当至中之道。而予未及闻知欤。如欲出治施令之际。静而有常。动不失宜。皇极不颇。人情大顺。朝清刑措。外宁内安。其道何由。子大夫留心治道。必有先后弛张适中之论。其各悉著于篇。
[祸乱]
王若曰。天下国家之祸患。不必在于形见。多出于意虑之所不到。秦用纬说。筑城万里。而卒有胡亥之变。汉苦阉竖。徵兵四方。而竟速董卓之祸。晋之忧在吴。而刘石乱华。梁之患在魏。而侯景作难。唐困于藩镇。而皇居荡覆。始于流贼。宋备于辽夏。而二帝蒙尘。出于女真。凡兹数代之祸乱。皆实人谋之所不及。而预防之无其术欤。抑或有明智之见。先事而图。则人定亦能胜天。而国不至于沦亡欤。不谷忝位。适当忧虞之际。深惟祸乱之易兆。未尝敢有所怠忽。而乃者天变孔极。人心未戾。不测之祸。若在朝暮。予心兢惕。若陨渊谷。未知今日祸端之兆。南欤北欤。抑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0L 页
或有从中而萌蘖者欤。今欲整饬军旅。以戒重门之备。则中外骚屑。虑其速祸。怀集人民。姑息多口之詈。则造次缓急。无以应变。予实未知何说为长也。子诸生。必有识务忧世。傍观而内度者。其各明言祸端之所在。而极陈匡救之计策。予虽不敏。请试择焉。
[救弊之策]
王若曰。格汝多士。咸造在庭。予不暇远引古昔。只以当今切急之弊为问。朝廷者国家之腹心。四方之根本。而朋党之祸。垂近百年。簪绅不睦。倾轧成风。邪正纷糅。国论未定。风俗者。生民之日用。治乱之影象。而奢侈之习。日以益甚。礼防大坏。利欲交骛。贵贱无章。方物混淆。租税之入。一视田案。国无闲土而田结大蹙。则次第打量。以正经界均邦赋之论。在所不已。纪纲不立。齐民鱼散。生齿日繁。而户口不增。则设行户牌。以括民户充军额之说。亦似有理。学校所以崇道养士。而为士子规避之地。逋役藏身之所。近日令制非不申明。只益纷扰。澄清无望。束伍所以变通军政。而疲残未免偏苦。豪猾偃息自如。加定奉足。盖欲均役而怨毒朋兴。得不补失。此外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1H 页
如推刷奴婢之举。事几完毕。论者尚以骚屑为咎。修筑城池之役。不至大段。而人心未信。以生道劳民。凡兹数者之说。予未知折衷。其将付之时势。任其颓废而不复措手于其间欤。抑将违众独断。尽力推挽。庶几万分之收效欤。如弊政革而良法举。人心洽然。国命惟新。其道何由。子诸生。皆今时士。毋泥往古。各陈今日救弊之策。
[先道义后功利]
王若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固儒者不易之定论。而至于谋国用兵之际。似有不能尽然者。大易多言利。而邵子云三王尚功。然则圣人亦未免于功利之说欤。诗云太王实始剪商。孟子称句践畏天事大。太王句践之心。果皆一出于道义而无功利之私欤。汉高缟素伐楚。唐宗兴义伐隋。其实借道义济功利。而终以创基大业。宋襄不迫未阵。陈馀不用诈谋。亦可谓先道义后功利。而遂至兵败国亡。其说可得闻欤。孔明之学杂申韩。而王通许其庶几礼乐。陈同甫欲双行王霸。则朱子讥其点铁成金。贤者之言。若是不同。何欤。予小子忝承基绪。适当国家忧虞事变多端之日。凡干国计兵谋。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1L 页
夙夜筹度。不遑暇息。今欲专以正义明道为先。而绌去功利之计。则深恐机事不密。师言泄漏。以招立至之祸。惩此而欲更主功利之说。则道义不明。名言舛逆。终当不免于乱亡之归。予于此实未知所适从宁将招致祸乱。而道义不可少失欤。抑将兼济功利。以救危亡。而或不至大悖道义欤。如欲义正道明而功利附焉。使兵谋国计。万全必成而无败。其道何由子大夫儒衣儒冠。固将惟道义是说。而亦毋徒为过高太迂之言。更须酌量时势。参以权略。务为着实之论予将举以措诸用。
[遵守更张]
问。自古论继世之道者有二。曰遵守也。更张也。二者俱为为治之急务。而实相背戾。遵守者。必不能建事。而常患于因循。更张者。必不能守静。而常患于纷扰其故何欤唐虞三代之时。亦有遵守更张之可言者欤。武帝承文景之治。而董子首陈更化之议。玄宗继中睿之乱。而宋璟以守法见称。其义可得闻欤。子产改纪而郑国治。安石变法而宋室危。胡广练故而世讥中庸。李沆好静而人称贤相。是何所事略同而得失天渊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2H 页
欤。章帝之宽厚。德宗之严刻。均有惩改。而一治一乱。哲宗之绍述。曹参之画一。同是遵旧。而或兴或替。其故抑何欤。当今 圣神相承。治化方新。而时贤之议。未能协一。或云 国家历世既远。法久弊生。不可不有所变通。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此大同均税之法所以讲行也。或云目今时势孔棘。民心涣散。决不可有所惊挠。新令骚屑。利一害百。此又镇静守常之论所以蜂起也。二者之间。亦有是非得失之可辨欤。如欲参酌时宜。修明治道。守旧而不至于因循。更新而不至于纷扰。其道安在。诸生穷格之馀。留心世务。必有的确之论。愿闻其说。
[民国孰优欤]
问。民依于国。国依于民。固不可二而视者也。然而考诸今古。有未尽然。先国家之事者。多不顾下民之弊。急民生之困者。或未免公家之费。其故何欤。周书以别播造誉为死罪。尹铎以损民户数为保障。其训官固国之意。若是不同。何欤。鲁用不足。哀公之问。在于加赋。而有若对以盍彻。魏国日蹙。惠王之志。在于富强。而孟子先论救民。是何意见之相戾欤。汲黯矫制发仓。而武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2L 页
帝不罪焉。延龄掊克进羡。而德宗深重之。二君之事。抑有优劣欤。唐太宗割肉充腹之喻。孟献子宁有盗臣之义。可历陈而极言之欤。方今 国家多事。公私俱病。上自大臣。下至小官。其有诚心民隐。急于怀保者。率多蠲省公用。而时议以先民后国病之。其有尽力国事。急于整办者。亦多倚责穷民。而时议以先国后民短之。二者之见。未知孰优欤。其一是一非欤。抑俱是俱非而别有中道于其间欤。诸生将出而从政。必有定论于平日。盍各言志。
[交邻之道]
问。孟子论交邻之道。不过曰乐天畏天。而其效究于保天下国家。其说可得闻欤。汤之于葛。旋复征之。文王之于昆夷。终致憝矣。恶在其事之之意欤。太王去邠。以避獯鬻。句践事吴。亦擒夫差。畏天之道。固如是欤。汉以金缯赂胡。宋以江南服金。亦几于以大事小。而贾生痛其首足倒置。胡铨愤其屈拜犬豕。其故何欤。萧察之事西魏。钱俶之归宋朝。抑可谓以小事大。而梁氏之社稷殄灭。吴越之血食遂绝。其说亦可言欤。大凡以大事小者。未免屈辱。而终于兼并。则迹近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3H 页
于不诚。以小事大者。势终削弱。而或能反复。则事谲而不正。乐天畏天之实。终不见归宿。如欲事小而不至屈辱。事大而能免削弱。兼并而不害于诚。反复而不悖于正。其道何由。诸生读书揣摩。必有定论。愿闻其说。
[国宝]
问。为国者。必有所宝。而古称国宝者不一。周书有陈宝之礼。周官有藏宝之府。国之所宝。必在于珍玩而不可废欤。惠王宝珠玉。武侯宝山河。齐威宝臣。楚国宝善。兹数者之所宝。亦有得失善恶之可言欤。孟子以土地人民政事为三宝。此亦有轻重本末之序欤。 国家物产贫薄。宝藏不兴。土地訾窳。田野不辟。非无山河而敌至不守。非不急材而国乏干城。人民日以耗瘁。政事未闻修举。凡兹数者之中。何者最急欤。如欲宝得其宝。以重国家。其道何由。诸生非怀宝迷邦者。其各沽之哉。
[国有百官一官废则国不国矣]
问。人有百体。一体废则人不人矣。国有百官。一官废则国不国矣。股肱心腹耳目肺腑喉舌羽翼爪牙之类。出于何书而其义可得闻欤。方今 圣上临政。百工方釐。辅弼无邻。未闻股肱之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3L 页
良。 朝廷溃裂。未有腹心之寄。言路杜塞。耳目几于壅蔽。藩宣废坠。手足几于痿痹。出纳无允。喉舌将至噎塞。勋旧倾轧。肺腑将至壅溃。山林肥遁。羽翼未见其仪。将帅阘茸。爪牙未见其卫。其故何欤。将世乏良才。无以补官而然欤。抑用才乖方。无以称职而然欤。如欲官不乏人。工不失职。百体具完。国命宥密。其道何由。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通文]
  
石潭书院牛溪先生并享通文
栗谷李文成公,牛溪成文简公两先生。生并一世道同德合。学者尊仰。犹之乎河南两程夫子。文简公称文成公之言曰。吾与李某。生当同志。死当同传。两先生之所同者。此可观矣。夫以两先生执志同方。营道同术。为士林所同宗师者。一而不二。同而不殊。则其在杖屦周旋之所。俎豆钦崇之地。不可不并举而同享也明矣。文成公盖尝卜筑于石潭之上。因溪山九曲之胜。有慕乎紫阳之遗风。为刱立院宇。设朱夫子位版。配以国朝名贤静庵赵文正公,退溪李文纯公两先生。盖用朱夫子沧洲精舍祠先圣而配时贤之例。以为朝夕瞻拜之地。既又搆讲舍于院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4H 页
中。将以邀文简公。为晚岁往来讲学之所。舍既成而文成公弃学者。学者敬奉文成公神版。追配静,退两贤之列。其后文简公寓居此邦。历时月游息于兹舍。怆德音之已远。慨前志之未遂。实有古人辍斤断弦之悲。此邦之门生耆老。多有目击而传说者。文简公下世。今复甲子周而有馀岁矣。儒林之议。断断以为文成既有庙享。而文简不得并祠。实非两先生生平相与之义。而斯文缺典。无大于此者。适邑宰罗侯慨然有成就盛举之意。进多士而勖之。遍谒于当世先生长者。举无异论。然后就祠宇中增设一龛。将以今二月仲丁。奉文简公位版。与文成公东西对享。呜呼。两先生联榻讲道之意。虽不克成于当时。而明宫万世之同享。乃定于七十馀年之后。使石潭绍贤之祠。与考亭云谷。并称于今古。斯文有赖。士林增光。则事实非偶。而时亦有待也。奉安之日。京外多士。必将有来会而观礼者。兹敢略陈事由。通告远近。俾我同志之士。尚皆鉴悉。
黄山书院重刱通文
市南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24L 页
栗谷,牛溪两先生书院。曾在四十年前。刱建于砺山之黄山江上。以为两湖儒士瞻慕藏修之所。厥后又奉沙溪先生位版。追配并享。而祠宇讲堂。年久圮剥。不足以庇象设容。多士青衿之议。盖莫不深病之。今将改新庙宇。益广规制。兹事体大。物力且繁。不敢不奉以通告。望各出财用。以相斯文之重役。俾不至半途停废。不胜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