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x 页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日记]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2H 页
楚山日记[门人闵镇纲录]
  [己巳]
  [六月]
初八日癸酉。晴。辰时。先生枕李厚真肩而卧。气息奄奄。若将垂尽。忽开眼视之而问曰。日势早晚何如。厚真对曰。早食时矣。又问曰。当以何时宣药云耶。未及对而又曰。吾病如此。恐未及受 命而死。似有促令进药之意。瞑目须臾。又开眼曰。吾将尽矣。药来何如是迟耶。厚真使两贡生。代其扶持。出来房外井上。则书吏罗将。方以烧酒合三种药而煎之。始甚稠粘。厚真谓曰。大监病患极重。虽冷水一匙。亦必二次分饮。决难进此药矣。书吏辈相顾曰。此言是矣。复取三种药。淡和如米饮。此时贡生出。呼厚真曰。大监命入矣。厚真即入。扶抱如前。先生又开眼。问曰。日已晚乎。儿辈何在。厚真对曰。都事权处经。令严。不得入来。故方在外矣。先生转身微哂(哂一作笑)曰。何其甚哉。俄而。罗将入来曰。都事至矣。仍麾厚真退出。厚真曰。吾若退出。则大监无所支倚。其将柰何。都事入来。立于西楹厅上。而闻之曰。然则姑不退出。拥出末楼可也。此时先生气息尤急。命在顷刻矣。书吏告于先生曰。自上赐药。故方持药而来矣。先生初不省闻。厚真谓书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2L 页
吏曰。大监病患方急。不能省闻。宜近前高声也。书吏稍进前。附耳更告。则先生即动身起坐。命取上衣以来。仍复少倚瞑目。贡生觅直领于外。告而进之。先生举臂命著。厚真告曰。即今气力。决无穿衣之势矣。先生以手揽取衣裾。加于胸上。厚真悟其意。展衣加身。并卧席。奉出厅上东偏。都事令校生。读 传旨。先生以衣敛膝。瞑目而坐。若欲俯身者。读过五六行时。先生忽开眼若倾听者然。移时又如此。书吏就 传旨。以手指点。使校生。越五六行而遄读。读毕。先生复以手敛衣裾。仍暂俯身。医官持药三甫儿以进。先生饮讫。即奉入房内。复枕厚真。瞑目而卧。面上有晕气若醉者。厚真言于书吏。请卧之枕上。都事许之。厚真即奉首就枕。先生开口嘘气者三。因以气绝。审药入诊属纩。然后都事出去。都事出后巳时。发丧。子弟门人并凭尸哭擗。申时以香汤沐浴。因袭衣。用四称。上衣用深衣。(李厚真。即井邑吏也。井邑倅权益兴。闻都事权处经拿来时。百端侵困。别定色吏。使之看护。故厚真终始扶护。详言受 命时事。不啻明白。渠亦有所记。故仍记此耳。)
  袭具
深衣(纱)裹肚(白纺䌷京来)饭含珠三
幅巾(玄段)勒帛(白纺䌷京来)黑履(唐鞋)
大带(纺纱䌷)绦带质杀(广织京来)
网巾(玄段)白䌷衫一(京来)白䌷襦裤一
幎目(玄段)白䌷单裤一白䌷襦赤古里一
握手(玄段)舒绢(蓝纺丝䌷京来)玉色缕比中赤莫一
充耳袜(白绵木京来)草绿袷敞衣一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3H 页
诸执事(此一段。一本。退在大敛条之下。)
护丧黄世桢祭服朴世振尹三举
崔世庆宋相淹朴光一
李相吉黄熑治棺李实之
郑治宋衡弼林世章
执礼权尚夏林遇箕赵鸣世
李遇辉司书郭檠
郑缵辉闵镇纲
李湛金器夏
祝朴仲锡朴重绘
金明锡司货金重锡
权煜金兑孙
初九日甲戌。晴。朝前。门人李东亨,宋元锡,李遇辉,金昌锡,李秀实,俞命赉,闵镇钢等。来哭。○李遇辉,金昌锡,李秀实等。备送终诸具而来。马惫难运。适逢长城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3L 页
下吏(金重勋)自京持马而归者。输致及敛。○巳时。井邑县监权益兴。以检官暂入。临视而出。○申时。小敛。衣用十二称。上衣用晦翁致仕后所著衣制。○井邑县监及长城县监郑齐泰,青岩察访尹以寿来吊。井邑,长城两倅。皆致赙。○始治棺。棺材则井邑乡任任汉一等。办出。
  小敛具
野服(上衣下裳大带)草绿中赤莫一(洪主簿重箕)
蓝袷衣一(内赐)蓝中赤莫一(成涟川虎祥)
白䌷缕比赤古里一白䌷中赤莫一(李监役秀实)
蓝䌷缕比中赤莫一白䌷赤古里(李监役秀实)
白䌷缕比裤一又浣件一白䌷裤一(李监役秀实)
草绿潞洲䌷衾一(紞多红潞洲䌷)白䌷敞衣一(金通津潪)
玉色敞衣一(李杨根商翼)白䌷阔缕比赤古里一
草绿中赤莫一蓝中赤莫一(李遇辉)
白䌷缕比中赤莫一(浣件)䌷中赤莫一(宋都事炳远)
白䌷裤一小敛布(纵九尺横三尺五寸京来)
初十日乙亥。晴。朝食后。宋彝锡及门人闵泰重来哭。○午后。古阜郡守崔瑗来吊。仍致赙。○夕后。门人金万增来哭。○先生遗教。必令运丧。直归万义。丧主及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4H 页
子弟门人。皆从治命。而宋瑞山(一本山字下有时杰二字)以形势之难便。姑欲归殡于怀川。故日昏后。以其名告由于灵座。○全罗监司严缉致赙。○酉时。始大敛。衣用十称。上衣用襕衫。亥时入棺。
  大敛具
襕衫一油绿广织枕(京来)
草绿绵中赤莫一(李永柔秀俊)玉色䌷天衾(京来李永柔秀俊)
白䌷敞衣一玉色䌷地褥(京来)
白䌷广缕比厚绵赤古里一玉色涂棺䌷(京来)
白䌷绵赤古里一敛布(上同京来)
草绿中赤莫一平日落齿一封
玉色敞衣一(洪主簿重箕)落发一封
草绿缕比中赤莫一(郑镇安治)手足爪甲(各一封)
玉色缕比中赤莫一(徐安岳汉柱)终后落发一囊
白䌷缕比赤古里一手爪甲一囊
白䌷广缕比绵裤一足爪甲一囊
油绿广织衾(无紞京来)
十一日丙子。晴。前夕。闻宋正时焘病急。宋瑞山时杰,宋直长基学兄弟及李清,安德老,宋圭锡。晓头先行成服。发向沙坞。○日出时。因朝奠。五服之人及诸门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4L 页
人皆成服。奠则本倅备行。○门人加麻。三年之制。林世章等四人。期年之制。黄世桢等二十一人。九月之制。申启澄等九人。七月之制。具致兼等二人。五月之制。李遇辉等二十三人。三月之制。崔世庆等六十三人。○泰仁县监李益著来吊。○成服后。古阜郡守崔瑗,长城县监郑齐泰,井邑县监权益兴,青岩察访尹以寿等。复行相吊礼而去。○辰初。宋正亦以今初八日夕别世。讣书至。惨痛惨痛。○门人郑荐。夜深后来哭。○闻李万亨为门生疏头。朴世辉为方外疏头。初五疏上。而见阻喉司。终不得上彻。故退守 阙门。为号哭之举。翌日。因政院之 启。有疏头推治之 命。朴则谓已发京口。向丧所。自刑曹移关本道及全罗道。使之随所到。捉送。○长城倅复助若干馈奠之物。○井邑倅与其弟权益隆及其乡任任汉一等。连日治丧。备尽诚力。○罗重器加麻来哭。
十二日丁丑。晴。昧爽。祇行朝奠。奉柩发引。担夫则井邑多士。相聚调发。行到泰仁界。古阜多士。又为点待于路左。替担。日未午。至泰仁县。行朝上食。○本倅李益著。即为出见。致奠致赙。且出米包。分诸随丧诸人绝粮者。凡所以顾护者。极有情款。○秣马后。即发引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5H 页
行。担夫则泰仁多士。调出百馀名。分二次替担于金沟界。日晡时。到金沟县。行夕上食。仍止宿。○门人朴世辉到金沟县。始知有自刑曹推捉之举。自首本县。将受本道方伯关文。然后发行矣。靷行适到。故暂出哭吊。○金堤郡守郑是先致赙。本倅徐敬祖谓有忌故。不为出见。祇致赙仪。○临夕。门人郭橧,洪胄炳兄弟,朴禧庆等。自京加麻迎哭。○李万稷。日昏后来哭。○权益兴随丧。到泰仁而归。
十三日戊寅。晴。日未明。行朝奠。发引行。担夫则金沟多士调出。行数十里。到全州界。前郡守李益泰,前县监柳德玉等。点立担夫以待之。小停替担。日未午。到参礼。行朝上食。○到全州界时逢,会宁府使金汝欢丧行。○参礼察访韩腆出吊。○李德远自全州任所。加麻来哭。○益山全州士人数百馀人。相聚而吊。○全州儒生金在精。操文致奠。○午时骤雨。大注丧行及随丧诸人。俱未免沾湿。丧主气塞。移时乃定。以此不得。即发引行。日几夕始发。担夫则前直长苏后山与其乡诸儒。调出数百人。分半替担于中路。日落时。到砺山郡。行夕上食。仍止宿。○本倅洪天叙所定停柩之处。狭陋难容。凡所以见待者。视他邑甚薄矣。○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5L 页
竹林院儒金以纮,李徽著等致奠。
十四日己卯。晴。昧爽。行朝奠发引行。担夫则自砺山校院调发。辰时到恩津县。本倅尹𠋈即出吊。备设朝上食。○本县乡厅作厅。各致赙仪。盖以丧主曾经本倅故也。○连山县监权宇亨。送赙至恩。○金棐来吊。初欲自外拒不纳。未及知而不果焉。○日未午。即发引行。担夫则自本县乡中调发。僧食时到连山县。行夕上食。仍止宿。本倅即出吊。○尼山县监李尚衡追来吊哭而去。○北道门人朱南老,朱宅正,张永纪等。迎来而哭。○李必益来哭。
十五日庚辰。自晓大雨。殷奠。自遁院备设。而以雨不能早行。日晏后雨势少歇。即发引行。担夫则自连山校院及遁村调出。分三运替担。至镇岑县境。镇儒点立担夫于路左替担。至嘉水院。则宋瑞山宋直长兄弟,李清安及邻近士友四五百人。相会迎哭。○秣马后即发引行。担夫则自佳庄及沙坞调出。行至佛峙。李再馨又发洞军替担。至南涧。日已昏矣。奉柩成殡于希文所尝调病之舍。○乘月顾瞻杖屦所尝逍遥之处。溪堂岿然。草树茂密。心摧肠裂。自不觉失声而痛哭。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6H 页
二十日乙酉。晴。为改棺。择取白达诸契板材中品好者。因始治役。
二十四日己丑。晴。申时行改棺之礼。大敛则因前。祇改枕褥及天衾。实棺时。用 明圣王后所赐草绿有纹纱团领,粉红无纹纱团领各一件及宋参判,权持平所襚衣各一领。板材价则诸门人待秋备偿。
  [七月]
十一日乙巳。丑时。破殡。因行朝奠及上食。昧爽。奉柩载舆。行遣奠。仍就道。日未明。风雨交作。差晚小霁。○担夫则自注山,马山,沙岘,瓦旨四村及白达村,大田,沙坞,草洞社仓契调出。分三运替担。至东华洞。李德远等。设依帐于川边以待之。停柩少憩。○金宙一,李德远,赵相一等。各致奠。即发引行。白达诸军仍担。至太岘。东华,紫云,新滩替担。至达田。成楚柏。设依帐于川边以待之。停柩昼点。○成楚柏,林遇箕各致奠。林则操文。○秣马后东华诸军仍担。至东仓,达田军替担。至独乐津头柳星彩设依帐以待之。停柩少憩。○柳星彩兄弟致奠。渡江后达田军仍担。日落时。至燕岐。日昏后。行夕上食。仍止宿。○本倅李元龄言于乡任使之设依帐以待云。○门人黄世桢及宋元锡。文义儒生吴再昌等。各操文致奠。李万稷,朴世周。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6L 页
亦致奠。
十二日丙午。晴。日未明。行朝奠及上食。即发引行。担夫则柳星彩,李万稷等。调出。至盲桥。燕儒朴璨等。调出替担。至松峙。燕儒崔有华等。又调出替担。至全义县。停柩昼点。○本倅洪受沣。即出吊。仍致奠。且豫设依帐以待之矣。○秣马后。即发引行。担夫则自清州木果洞调出。至德坪。全义出身郑以泰及其乡儒生等。点立替担。行十馀里。前县监金允厚。又点立替担。至天安郡。日未暮矣。行夕上食。仍止宿。○全义倅以本郡兼官。送其本县下吏。使之设依帐。○全义倅与其子禹翰。随丧到金川而归。○门人郭始徵。自其家出迎。操文致奠。○前郡守徐汉柱送其子梦祖。操文致奠。○金辅臣来吊。全义儒生数十人。还去。
十三日丁未。晴。鸡数唤。行朝奠及上食。即发引行。担夫则徐梦祖调出。朝食时。至成欢昼点。○湖南人金圣恪。觅得数十名担夫于朴万最者。要担于中路。而拒不许。盖万最者。曾所得罪于师门者也。○成欢察访尹晰。即出吊。前都事任弘益,前府尹任弘望。自牙山。率数十名担夫。出待以吊。○柳成宇及诸生。各致奠。○秣马后。即发引行。担夫则郑治及任府尹弘望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7H 页
兄弟及邻近诸儒。调聚百馀名。分三运替担。至葛院少憩。○秣马后。即欲发引行。而当初期以止宿于此。故担夫不为点待。崔远,许璜等。稍稍招集。仅能充担。日几夕。始发。至振威邑前川边。又少憩。日落时。至清淮。行夕上食。仍止宿。○丧行到振威邑。前本倅尹以复。吹角驰来。遇诸道。与灵车相迫。然后从閒路过去。○日昏后。德普自万义迎哭。仍传葬事凡百。几尽就绪。可及十八日而奉窆。石灰则清州儒生卞东尹等。以十二两。贸于数十里地。期以十六日运来云。
十四日戊申。晴。鸡初鸣。祇行朝奠。即发引行。担夫则邻近诸儒调出。行十馀里。所担军稍稍出去。故停丧于路左。招集待日明。食时。到万义墓下成殡。即行朝上食。○李秀实备载外棺材而来。闻石灰自京又已贸置。方将运来。急送一力。使之中止。○午后。丧主及诸客。皆往所占山。伐树刈草。占穴后。乘昏还来。○李遇辉,李秀俊等。备玄纁柩衣及木主。使承硕先送。○夕时始治外棺。
十五日己酉。风而阴。日明时。叙九及柳星彩,闵镇纲偕往山。破土祠土神。且将开金井矣。黄延丰,权持平来见。以为所占穴太高。改占于其下。○日出后。行殷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7L 页
奠。○门人尹寀。操文致奠。○开金井穿圹。过尺许。逢石患。日几夕。复上数步而开金井。始穿圹。○李遇辉,李湛等。以十九驮人马。运石灰。且备葬需及祭用凡物而来。○李秀俊及宋三锡兄弟来哭。○清州儒所给石灰价钱九两。推还。
十六日庚戌。朝风阴。朝前。门人李遇辉致奠。○朝上食后。门人金潪,宋三锡,尹泓,李光周。各操文致奠。○午后。门人李湛,李秀俊,秀实等。各致奠。○门人韩圣辅,李橝,洪万选,洪重箕,洪得禹,赵楷等。来哭。○毕穿圹。始筛正三物之役及负土莎草诸役。○叙九行朝奠。即上山。终日看役。○午后。宋炳夏自怀川追来。○抄出所会诸客奴各一名。分付诸役。○夕时。宋直长自三山追来。○铭旌一。谷云以八分。书以华阳先生。洛下诸人。盖有所闻之误故也。改备佗件。书以尤庵先生。此则洪得禹笔也。
 都有司李秀实金兑孙
李秀俊洪胄亨吴逸辉
洪重箕 三物拌均赵匡汉
 执礼郭榗 莎草
权尚夏金昌锡许璜
郑缵辉宋衡弼柳亿
 祝 细沙黄土林遇箕
闵镇纲朴禧庆洪胄炳
 役军洪胄华 造墓
李东亨金用兼卞东尹
柳星彩 负土吴道显
 穿圹筑灰郭柄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8H 页
十七日辛亥。晴。日明时。行朝奠。叙九即上山。终日看役。○朝前。门人韩圣辅,洪重箕等。各操文致奠。○朝前。毕外棺之役。即舁而上山。差晚下圹。仍筑灰。○京乡诸客。随续来哭。○门人李橝,权尚夏,李光夏,李暻,韩永徽,李乔岳,郑维渐,尹泓,姜宅揆,李喜朝,赵裕庆,金潪,郑温,张鼎显,申启澄,宋三锡,南宫迪,李翊亮,俞命健,俞命岳,郑津,金昌直,赵鸿纪等。忠烈院儒李志儒等。各操文致奠。崔星瑞亦致奠。○门人俞命赉。病不能来。使其子广基。操文致奠。
十八日壬子。晴。鸡初鸣。行朝奠及上食后。曹寯卿操文致奠。仍即破殡。奉柩上山。日尚不明矣。停柩于圹西。待卯时下棺。先覆以侇衾。整铺铭旌。纳箑于柩两傍。主人盥手。奉玄纁授祝。祝奉以奠于柩东。上玄下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8L 页
纁。主人以下众子弟序立于圹东。门人诸客序立于圹南。各居位而哭。仍以次临圹尽哀而出。○加灰隔盖。覆以油芚。召役夫。以泥灰蹑实之。○洪受瀗,金世翊,柳尚咸,李东馣等。来哭。○筑灰至平土。祠土神于墓左。献官则前奉事李范锡也。礼毕后。命善书者前县监金潪。题主于灵幄。题毕。祝奉置于椅卓设奠。仍即返魂归所馆。日已午矣。行虞祭。诸门人皆来参。祇留若干人监视役事。○行虞时。微雨少洒。○下棺后。京乡诸客若干人先归。返魂后。散归者过半。○日落时。毕役。干事诸人。乘暮而归。○所会客千馀人。当掩圹时。皆失声痛哭。如哭其至亲。
十九日癸丑。晴。质明。行再虞。日几午。发返魂之行。洛下诸客。皆辞归。○行至振威县南安处重村。行夕上食。仍止宿。
二十日甲寅。晴。鸡数唤。发行至葛院。许楫来吊。○行朝上食后。发行至成欢。昼点。池万朝来吊而归。○秣马后。少憩。发行。至天安酒幕村千善生家。行夕上食。仍止宿。○朴文古,洪禹翰,具致兼等来吊。○至愁潭路边。燕岐士人崔焌等三人。拜哭而上京。
二十一日乙卯。晴。鸡初鸣。发行。平明。至全义县。行朝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9H 页
上食。即本倅洪受沣所设也。○秣马后。即发行。本倅随行。至松峙而归。○午时。至燕岐县昼点。以日炎。少憩而发。至罗津。柳星彩预令其子弟。设遮帐以待矣。少憩。先渡人马。日落时始渡。成楚兴,柳星斗随来。日昏后。至鸣滩。行夕上食。仍止宿。丧主气不平。不得参上食。
二十二日丙辰。晴。鸡数唤。行朝上食。仍即发行。至贞民。怀儒若干人来迎。日未午。至南涧。会客仅五六十馀人。○白达诸人。误闻取路新滩。往待于津头。日午后。还来。○宋瑞山及宋圭锡。自鸣滩。直往沙坞丧次。午后追来。来后即行三虞。礼毕。日未暮矣。诸客皆散去。○文义县令赵之耘来吊。
 昨年楚山惨祸时。黄江权丈。有记事。今见士正所录。则与黄江所记。略有同异。盖互有详略故也。士正之诚。可谓勤矣。然未免有失实之叹也。盖其时金吾极肆令外之禁。虽子弟骨肉之亲。不免有含痛抱憾于幽明之际。况门人乎。初七日。拿行到井邑县。处经使军人围守下处。子弟门人奴仆。一皆不许入护。祇令乡所看守。乡所。即任汉一也。时先生严程督迫。气息奄奄。顷刻难保。任君终夜扶护。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39L 页
竭其诚心。将晓。任君闻子弟号呼之声。令军人少止防塞。许入子弟曰。若许入子弟。而金吾有罪责。则吾自当之。由是。子弟门人。皆得入诀。则先生手把任君谢曰。荷君高义。无以相报。仍命子弟。使之优给笔墨。以示不忘之意焉。初八日受 命时。扶护周旋者。亦任君也。临终时。奉首就枕者。亦任君也。李厚真惟是受任君之分付指挥。而往来传说子弟门人处者也。然厚真。亦多有致诚于其閒者也。然士正之记事。祇书厚真名字。而遗任君。则乌得无失实之叹也。盖祇凭其传言而记之故然也。任君之事。可谓至矣勤矣。而记事者。皆不知。其意尤可尚也。黄江所记。亦以李厚真书之。故昔者。余尝见黄江所记。而心讶其与余之所闻见者相左。欲以奉禀于黄江。而抑又思余之罔极中所见所闻。不如它人之相悉矣。终未之果矣。今见金锜。始问当时事。则与余符合。故始信吾之所见闻者不虚也。乃于士正所记之下。遂以卞證。而姑且请质于士正焉。辛未四月日。宋一源。记。
 年谱。不言宣药都事姓名。而得见尹珍山所记。则云李行道。又见其时朝纸一段。则云朴履寅。是何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0H 页
故也。尹珍山既在京。则必无不知之理。而今与朝纸如是相左。抑或行道将发而履寅不时发去耶。今姑两存。以俟考实。且年谱曰。任生汉一。自前夜已扶护先生。颇尽其诚。至是。又指挥贡生李厚真。共相扶护。至是云者。指八日也。然则王考之所以记之者。似为正论矣。事既恸迫。则虽门人在外。何能详知里面事哉。甲申季秋。宋焕世。追记。
  
(稗林云。济州押来书吏罗将白光立。眇一目。 赐药都事朴履寅。书吏,罗将,都事辈所为。固不可言。而白光立痛骇极恶之状。尤不忍言。又云。履寅所为。黯辈亦为极非云。)
楚山日记[第二○门人朴光一录]
  
[己巳]
  [六月]
初三日夕。先生行次。到仙岩驿舍。初四日晓。光一与族侄重绘疾走。欲为瞻拜。禁吏防守甚密。不得入。因宋察访基德。以别章。纳之蜜糜中。入送于先生。少顷。内奴出曰。大监方委席呻楚。见数件物入。始强起倚枕而坐。即尝蜜糜等小许。久吟纸上语云矣。先生以片纸。出送于宋修撰曰。吾死日不远。士元,受汝。从行为好。修撰报曰。士元,受汝。不待此请。而固将从行矣。是日。宿于长城邸舍。禁吏之驱迫愈甚。(金吾郎。乃权处经云。)日暮后。光一见宋修撰。仍问曰。何由得一入瞻拜耶。修撰曰。王父亦欲得见。而禁都之防守。若是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0L 页
其严密。柰何。须于夜深后试到外舍。观势入谒似好。退归主人。待夜深。与重绘。偕往入拜曰。此事固知先生已有所定。但病患如此。何以得达乎。先生曰。祇是数日之命矣。吾之死于今日。不亦宜乎。其所痛愤者。自上言之。则 大妃与中殿。诚有閒矣。自臣民言之。则均是国母也。今有德无失之 中殿。为彼辈所废。可胜痛迫。又未知更有何等祸机。恐后死者宁不如死于今日者之为愈也。先生又曰。侍奉无恙否。光一曰。家严亦从行至此。而禁防甚密。末由入候矣。先生曰。尊丈亦辛勤追来耶。家亲及时进候。先生强病起坐曰。先后相从。极是好事。而今夕对话。政是死生一诀。甚为奇幸。时禁吏之讥察。有不可测。遂起拜。临退俯曰。禁吏之防守。若是其严密。遽此退归。明夜亦当图入拜矣。先生曰。相见如是。不如不见。初七日朝。都事促发。宋修撰累乞留调。而不见许。光一遂陪行。朝饭于古长城酒舍。夕至泉院驿舍。将宿焉。俄闻赐药都事将至。禁吏遂促发甚刻。先生患候倍剧。宋瑞山以下立庭请留。而犹不听。时日已昏矣。雨下如注。带炬疾驰。二更。始到井邑。师门诸子孙。使不得入。发军牢守。光一亦不得入候。初八日晓。宋修撰父子入诀。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1H 页
诸子弟随以入诀。权持平入诀。光一亦入诀。先生谓权持平曰。学问则当主朱子。事业则必遵 孝庙遗志。而忍痛含怨。迫不得已八字。存诸胸中。同志之人。传守勿失可也。又曰。朱子临终。告门人以一直字。吾言亦不外此矣。是晨禁吏。以宣药之意。入来子孙及门生。皆被驱出。不得在傍。邑人任汉一,贡生李厚真。共相扶护。先生气息奄奄。更无起身著衣之势。故展衣加身。并卧席奉出厅上。都事使校生读 传旨。先生以衣敛膝。俯身而听。都事遂进药二碗。饮讫。因就枕而尽。痛缠儒林。人皆失声。初九日。光一入参哭。与宋修撰,权持平。讲治丧礼。权持平曰。先生遗训。当以家礼为主。而其未备者。以备要参用。光一曰。一遵遗命可也。初十日。入参哭。权持平曰。先生遗命。勿用公服。当用深衣。次用襕衫。是以用之。俱行小敛礼。十一日。入参哭。行成服礼。门人持服者百有馀人。而依黄勉斋服朱子仪。白布巾。加环绖素带。十二日。发引。向怀德。不设大舆。祇加油芚于竹格而掩之。从遗命也。十三日。护至砺山。夜与权持平。共说悲抱。十四日。入参朝哭。护过连山。十五日。到兴农本第。成殡哭诀而归。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1L 页
楚山日记[第三○门人金道器录]
  [己巳]
  [六月]
初一日。闻师门拿行到楚山。急马出待于楚山主人李得荣家。自初二日至初五日。乡中士友金琎,柳汉祥,金鳌柱,朴楚耇,汉耇,金琏,权穗,金益赫,申琨,洪禹锡,金元柱,金汝弼,崔监察休,柳永同彬。相继来会。兴德黄载万,茂长庾锡辉。亦来。庾友自金沟疏厅而来。疏行以初六日期会砺山云。黄昏。金别将锜。来自长城。详传先生病㞃。滞留长城之报。六日。家侄俊孙,义孙。禹甥命钦,鼎鉴两儿及怀川宋参奉相抃,其子俱集蓐食。欲向岭路迎候矣。闻颁药都事下来。其苍黄痛迫之状如何。初七日。本倅权益兴与其弟及座首任汉一来见。相议接待之节。广占邻舍。以为迎馆师门及远近士友之计。以李得荣家为内应。以金爱龙家。为受 命之房。又使干能人李厚真假称主人。预持药物米饮之资。先入爱龙家。又撤东西篱藩。以竹作门。欲为表里相应救急之地。是日。川原途上。逢著光州朴光一,朴重绘。长城金器夏,李实之。淳昌金时瑞。闻行次不留驿院。已发遂复路。日已暮矣。暑雨滂沱。閒关还寓。行次继到。都事权处经。乃德辉之子也。性甚怪毒。自济州至楚山。不令子弟相见。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2H 页
驱迫困辱。罔有纪极。乃夜急招本官座首任汉一捧招曰。多率军人守直。罪人勿失。夜三更。权又下令曰。未明发行。此欲驱迫促驰向泰仁之意也。任汉一挺身入告病重难动之势。则权差人三次送书于下来都事朴履寅处。使之急急来到颁药。门生与士友及子孙先期来者。孰不欲一番入见。而禁吏辈承令肆虐。亦甚怪恶。坌集诸员。达夜立门外。先生问侍者曰。吾子孙安在者三。任以病势危急之状。奔告都事。因请令子弟一人救。权许诺。任乃引子弟及诸人入。禁吏持铁鞭上轩。叱辱任而禁入。任抗言不挠。我辈皆得入。先生执叙九手。而索行中笔墨。使之授任曰。大是恩人也。顾我执手曰。君何能穿到此中耶。兑侄与赵善伯偕入。顾善伯曰。侍奉安乎。又谓诸人曰。诸君勿舍礼法。不见今时轻蔑礼防之家乎。甚无谓矣。权持平尚夏,金文义万埈入拜。时我亦在先生之左。先生举眼而言曰。吾东道统渊源之传。不啻分明。而近来邪说横流。士趋多岐。诸君于此。不可不审矣。小顷禁吏呵禁。以小屏遮外面。其閒对子孙训戒遗言。不止一二。而听不可莹。但闻勿忘勿忘。仍书长城丈诸处简札。或祇著署。或书半行。或祇书外面。令叙九执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2L 页
笔口授。黎明。诸员俱还出。初八日平明。俱聚门外。遑遑罔极之际。宣药都事来。众皆以此日上弦。不可施药云云。方谋更入永诀矣。都事来。即与权鸣螺入内。子孙与门徒在门外咫尺之地。俱不得入。发哀嗷嗷。都事入于厅上。洞开房门。使校生李命达读 传旨于前。先生欲扶出房门外而未能。以手指架上直领。任汉一急取加肩上。先生亲自结纽。因施小带。跪俯席上。从容受 命。李厚真以药跪进。饮至半。药汁污须及颔。左右以巾净拭。先生连急索药。饮尽。颜色如醺。厚真扶以就枕。厚真再三出来呼我曰。大监气息奄奄。此将柰何柰何。俄顷之閒。性命已矣。痛哭痛哭。门外诸生。相持号恸逾时。权先出。朴亦继出。诸员一时入哭复。此日会哭者。郑连山缵辉,崔德山世庆,柳仁同星彩,星斗兄弟,黄延丰世桢,宋相淹,朴世振,林世章,李湛,权煜,金益熞,先生子孙镇安修撰四兄弟,一源三兄弟,其从三人及外孙尹周教,权以铤,以镇,再从孙宋比安彝锡,宋别提元锡,表从郭海南橹兄弟,甥侄李清安德老,宋察访基德,基学。其馀远近来会百馀人。而难以悉举。以爱龙东边旧家为护丧所。治棺赵鸣世,任汉一。执礼郑缵辉。司书权煜。司货尹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3H 页
三举,李实之。使我主看敛具,祭奠内外应待等事。盖以惯于此乡事情故也。阜乡,长城士友。发文告哀道内。初九日差晚。李监役秀实与京中士友十馀人。持衣服凡具下来。故本衙所赙质杀䌷缎等皆不用。而敛具一无所欠。可幸。及午。恳请本倅检尸。 孝庙所赐貂裘。但取内䌷作单衣用敛。盖遗志也。闻者莫不流涕。又用上衣下裳之服。此乃朱子致仕后所服也。入棺时。日昏秉烛。棺用薄板连材。敛衣䌷缎。皆用无文。而大敛衾用文绣。此则年前有人备送者。而权持平尚夏曾已质问。故用之。忠州郑温及申高敞,宋德山兄弟,金监役昌锡兄弟,金佥正万增,李朔宁东亨,郭参奉始徵,全州李瑞山益泰,黄涧朴晦章,公州闵镇纲,李师颜,苏汉圭。沃川,永同,清州,连山,怀德等处及道内章甫相继赴丧者千数。本道守令护丧。古阜崔瑗,泰仁李益著,长城郑齐泰三人而已。宋正丈凶音亦至。以初八日捐世。祸不单行。而亦可异也。奇参奉挺翼,金主簿宅三,柳永同彬来,白光瑚弟光瑀来。而佥议不一。踌躇之际。未及受吊。而渠自旋归。十一日。成服后。即当发行。而事多所碍停行。易箦后至成服。本倅兄弟无亲炙之义。而必欲尽诚。岂但穷途之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3L 页
意。良可尚也。家主李爱龙及李厚真。护丧色吏柳时雨及上下人员。莫不哀号奔走。终始竭诚。十二日。早发向诗山。担持不用官军。借于邻近士友焉。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墓志]
  
墓志[后学尹凤九撰]
昔凤九闻之寒水权先生。曰。己巳祸作。先师尤庵老先生临命。教小子曰。学问当主朱子。事业以 孝庙所欲为者主之。夫 孝庙所欲为者。即春秋之义也。朱子之学。春秋之义。实我老先生所以殉身而不贰也。有欲知先生者。观于此二者。庶矣。凤九窃念朱子之学。即孔子之学也。春秋之义。亦孔子之义也。先生自少委身于朱子法门。自治之严。施措之宜。靡不是述是宪。且所值之时。一如朱子之隆兴。拳拳于尊攘复雪之义者。前后一揆。而皆上溯乎洙泗渊源。则是知先生学问事业。自孔子而朱子。自朱子而先生。源派相承。不可诬也。孟子谓孔子集群圣而大成。陈北溪谓朱子集群贤而大成。至我寒水先生。亦以先生为集群儒而大成。曰圣曰贤曰儒。虽有名言之别。其集厥大成则同。盖孔子之道。至朱子而大著。朱子之道。至先生而益明。此可谓朱子后孔子。先生后朱子也欤。先生讳时烈。字英甫。宋氏。籍恩津。高丽判院事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4H 页
大原。始见谱书。有愉号双清堂。我 太宗时。隐德以没世。曾祖讳龟寿。奉事 赠吏曹判书。号西阜。性至孝。居丧有白燕巢庐之异。弟圭庵先生麟寿。妹婿成东洲悌元。同居讲学。人称其居三贤闾。祖讳应期。都事 赠左赞成。考讳甲祚。奉事 赠领议政。号睡翁。当光海锢 圣母。以新进士。独拜 恩西宫。癸亥初。始筮仕。 孝庙褒 赠执义。今 上丙午。 特赠谥景献。妣 赠贞敬夫人郭氏。其考忠臣自防。先生以万历丁未十一月十二日。生于沃川九龙村。景献公梦。孔子率诸子至家。命小字以圣赉。在髫龄。沃有女巫。称灵异。而先生往则曰。此哥来。神不降。其正气之钟。已可知也。景献公。以先生生有嘉徵。材器卓异。尝勉以远大业。戊辰。丁景献公忧。制除。就学于沙溪金先生。金先生期许最重。先生益奋发。以圣贤之学自励。癸酉。中司马试第一名。冬。拜 敬陵参奉。乍就旋递。乙亥。 除大君师傅。 孝庙时在潜邸。数讲学。至问易数及书期三百璿玑律吕等说。先生反复晓告。大君心悦服焉。异日鱼水之契。盖兆于此。丙子冬。虏寇猝至。扈 驾南汉。平成。先生痛哭出城。归见大夫人于俗离山中。仍有谢世意。入黄涧之冷泉。远近学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4L 页
子来从者多。连 除数官。皆不赴。甲申。始 除司宪府持平。或侍讲院翊善。上疏辞。时清阴金文正公身任大义。为世所宗。先生书贽往拜。讲学而归。己丑。 孝宗大王新即位。下别 谕召之。盖自初潜 睿志卓然。至是慨然有修攘大计。 收召金文正及慎斋金文敬,同春宋文正诸贤。而于先生尤致意焉。密令诰命。勿书伪号。先生感激知遇。遂赴 召。除进善掌令。先生以为不可虚辱 恩礼。欲一罄所怀。以决去就。乃即诣 阙请对。适 上有激恼事。称有疾不见。先生遂决意退归。留疏出城。 上闻之。大自悔责。问筵臣谁与宋某善。承旨金益熙曰。臣素相好。 上喜曰。尔其亟往。为言予流涕自悼之意。善辞留行。复使礼郎赍 旨往谕。先生已夙驾矣。以为既出还入。进退无据。暂留城外。陈疏自劾。略陈所欲言者而归。盖言勉学修身。远佞亲贤。抑私恢公。节财用以固邦本。正贡案以纾民力。修军政以攘夷狄也。 上并嘉纳。连下 谕促召。先生因 仁庙因山。赴 朝入对。 上为说甘盘之旧。谕共天职之意。先生极论尧舜心法。且以为 圣上方在哀疚。声色货利。无一挂念。祇有纯一之心。此正为善之几。 上甚善之。时同春与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5H 页
松崖金公庆馀。务主激扬之论。请窜自点。并论其附丽者。一番人侧目造怨。朝论不靖。先生疏陈邪正之辨。请 上亟正是非。毋使纷纭。 上特命先生侍讲经筵。先生上封事。推演前疏。极论 君德时务。遂及复雠之策。而语益痛切。 上命留中。后因乞暇归省。引对 谕曰。封事之无答。故欲面谕也。盖 圣意以语多忌讳。不欲烦诸文字也。庚寅正月。承 召还朝。时金文贞公堉。议行大同法。慎斋金先生。议不合去国。先生引君子。同其退之义。陈疏乞归。 上不许。自点已窜。其徒行谗于虏。谋尽逐群贤。虏以兵压境。六使来喝。事将不测。赖 上善处卒无事。而先生与诸士类。先已迸退。无复有供世之念。自此屡 除进善执义。皆不赴。先生虽退处乡庐。若闻 圣德有失。必眷眷忧叹。因疏勉戒。会赵狱起。二稚皆配绝岛。先生引汉文淮南事。请曲加全保。因论处变之道。 上谕以时惠德音以补阙失。与在左右何殊。癸巳。 除忠州牧使。 上谓大臣曰。宋某拘于彼虏。欲用而不能用。今特授雄府。非偶然也。先生三疏必递。盖向者赴召。实有所为而来。徒仕非素志也。甲午。擢拜承旨。乙未。 除吏曹参议。皆力辞。未几。丁母夫人忧。 上引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5L 页
金公益熙。问先生丧中安否。忧其柴毁。后金公来吊。同寝庐次。讲论当世之务曰。今宜汲汲内修。以待彼衅。 上每以此意。菀菀倾注子者不浅。愿子自爱。盖金公受 上密谕之旨也。服阕。 除赞善。时 圣志日锐。 恩礼日隆。而先生病不能进。因辞疏。以小册子。条例十九事。手写囊封以进。皆格君之要法。修攘之宏规也。 上批曰。正大之言。与古圣训相表里。所以日夜思欲致之也。先生又因冬雷。以关 圣德者四十馀条。上疏陈戒。未及上。 上遣掖隶。下 密谕。论修攘之计。又教许衡事。盖前日封事。请黜衡文庙。以正其失身胡元之罪。而朝议难之故也。先生附奏以为其议至小。而所关甚大。臣欲以此密扶世教之万一。以为异日阳复之基。今朽骨且畏之。况生者乎。戊戌春。 除吏曹参议。时同春乞暇南归。 上以企待之意。使传于先生。寻升拜礼曹参判。先生以非常格固辞。 上勉许。而眷注益恳。 谕召荐下。先生实知 上意卓绝。将大有为。六月。遂西行。即武侯许以驱驰之义也。 上闻先生在途病。 命道臣。备安车上来。先生辞不敢当。及至城外。 上喜甚。亟遣都承旨劳问。又 命继粟继肉。居数日。 上强疾引见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6H 页
教曰。日望卿来。实欲朝夕承诲。病今如此。幸烦先教世子。又令陈所怀。先生为言圣学居敬之方。且曰。今日 疾厄。恐 圣学必有疏阔也。受 先王付托之重。虽跬步之间。不宜自轻。时 上有衔橛之虞。先生以此及之。 上疾已。连 赐对。先生极陈修攘之策。上辄倾心开纳。且教曰。必得同志之士。可与共国。卿宜引进善类。先生曾于封事。言市南俞公棨贤才不可弃。至是。又力言之。 上以俞公论 仁庙庙号。怒未已。重先生言。 许之。特拜先生吏曹判书。屡辞不获。乃就职。恢公道。择人才。确然不挠。仕路肃清焉。其论为政之道。必以持敬慎独为要。请 上洗濯心神。粹然一出于正。而引文王日昃不遑之意。请 上先自惕励。贵三公以董率百僚焉。 上赐先生貂裘一袭。先生上劄辞。后入对。又固辞。 上密谕曰。卿未晓予意耶。辽蓟风霜。将与同驱驰也。先生起再拜曰。 殿下之志。岂敢不知。然不世之大功易立。而至微之本心难保。中原之戎虏易逐。而一己之私意难除。此朱子告时君之至论也。惟 圣明极留意焉。 上曰。先生前后所陈。无非此义。虽不敏。敢不蚤夜体念。盖上于先生。多称先生。其诚心礼敬可见。 上又教曰。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6L 页
明天理正人心。予责也。与予共此者。舍卿其谁。卿其以世道自任焉。先生亦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意。己亥三月十一日引对熙政堂。将罢。 上独令先生留身。屏宦侍。洞开诸门。 自以席赐先生坐曰。今欲依宋孝宗幄对南轩事。与论修攘大事。语秘人不得知。后以史官言。先生手录 筵话。载之国乘云。自是人心益疑忌。 上知不可更为。时以密札。 授东宫。每于讲罢。亲传。又因先生直总府。夜使 东宫。来传密札。其际遇之隆。 恩礼之笃。古未有也。用先生言。分遣御史。遍考诸主家屯庄渔箭盐盆愿堂。并从令式。改正贡案。草本已成。而凡所施设。一一罢行。倾济之势。十八九成。而天不祚。宋大运中否。 上遽弃群臣。呜呼天乎。时先生在总府。方修对 密札。忽闻 上大渐。苍黄至閤门外。中官走出传 命。促领相吏判入。先生与之趋入。已不闻 玉音矣。遂环立哭擗。卒袭。先生亲结握手。及 小敛。先生语诸大臣。请如礼待大敛结绞。 世子令大臣与儒臣讲定。领相郑公太和与同春议。祇不结近上一二绞以存礼意。先生出视 梓宫。比 敛体大小似不称。使内官更审之果然。诸臣相顾错愕。郑公达于 世子。遂定用连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7H 页
板。先生以此恸恨。遗戒子孙。身后勿用全板。先生以后世君臣之服灭裂失伦。请依朱子服议。制斩衰。以复古礼。大臣李景奭等。沮排之不得行。 王大妃服制。以先生言。定为期年。尹鑴谓当服三年。先生说不但主注疏。实合时王之制。鑴说不售。先是。洪汝河因先王时求言。称应 旨疏诬先生。留政院。先生至是。乞解。 显庙不许。 特旨擢拜。兼判义禁府事。以大臣言。递本兼两职。既而。还授吏判。先生出郊固辞。递拜判中枢府事。朝议欲定 山陵于水原府。 上意亦倾向。先生以为本府。是七千兵马之地。不但为 先王所重。万世之后。又有程子所谓五患之虑。 筵对劄陈。屡言不已。终定于 健元陵局内。先生承 命制进 大行王志文。李景奭先已撰行状。而专事畏忌。无一言及于 志事。至是挟虏恐吓。时议亦虑其或致触忌。迭请镌改。先生因史官回 启。谓 先王志业。不敢埋没于斯文。苟如景奭之言。不若全弃而别制之为愈也。先生自遭 天崩之变。居常痛泣。如不欲生。而平日所仗之义。无地可言。已决归意。及山陵复土。连疏乞骸。 上终不许。群不逞乘时。蜚语罔测。先生遂留疏出城。 上连下手札。遣承史挽行。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7L 页
至有卿若不来。予宁欲往见之 教。而终不敢留。连拜三宰贰相与兵判而 宣召络绎。及练制。以许穆尹善道疏诬。不敢进。诣文义县庭。望哭易服。至辛丑大祥。承 召入城。又因赵絅疏。出城待罪。 上慰谕甚恳。必欲相见。先生自念身到 辇下。终不得一瞻天颜而退。诚有所不忍。遂入对。 上涕泣。先生亦涕泣仍详陈善道诬说本末。投疏南归。 上下谕留之。三司及馆学生。上疏请留。皆不得。 孝庙将祔 太庙。先生因献议。为言 仁 明两庙。合为一世。实违古礼。迁奉 永宁之时。宜二其昭穆。各专其尊。又言四祖别祠之非。请依程朱论宋朝庙制之说。以 穆祖为始祖如宋之僖祖。而 太祖以下世室如旧。又于 太庙。为东西夹室。奉 翼祖以下祧主。议下。竟不行。丁未。有虏中查事。右相许积移罪 上躬。勘以罚金。反自为功。先生因辞疏。极论其罪。及李䎘等七谏臣。合辞劾积。并及时相。 上怒甚。皆窜之。先生先已言此事。上疏待罪。戊申春。 特拜右议政。秋。 上幸温宫。遣承宣促 召。先生遂入朝。力辞新 除。乞递职随 驾。时入讲筵。 上遂勉许。及至京。 特命兼带领 经筵 世子傅。疏辞不许。冬。复拜右相。先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8H 页
生即留疏告行。 上连遣承史 谕召。又特遣户曹判书闵鼎重。宣谕勉留。闵公归奏言。某向来一出。祇以 先王有志重恢。必欲与共国事。故某亦感激图报尔。本无徒恃宠荣。从仕三公之意。若处以閒局。则亦当出入 经筵。有怀必达矣。后因辞疏。 许递本职。宣召不止。先生上疏陈谢。极陈去私循理之意。后因入对。更申前说曰。臣每进去私意循天理之语。自上若能体行。则是臣之说行也。否则留臣无为也。时以 慈殿诞辰。将设宴乐。先生上劄曰。孝子悦亲之道。不必以娱耳目为事。惟修德勤政。畏天恤民。以继述 先王之业。乃所以上慰 慈旨也。又进劄。极言君德阙失。又言贱倡妖巫夤缘出入。无复防限。或为侵蚀本原之地。除夕。又上劄言年来 圣候不宁。谒庙之礼久废。而温泉之行。年年不止。又有不得已则时出西郊。独于此久未能行。岂非未安者耶。明日是元朝。宜 殿下留念也。后因 召对。为言 神德王后尚未复号。神理人情。诚大不安。请升 庙复 陵。上令礼官亟行之。连入对。多有建白。而胥吏与士夫嗜利之辈。大恶裁省贡案。怨谤朋兴。积使徐必远上疏劾己。以为知其有害于国而不直言谏止为不忠。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8L 页
暗售蜮弩之计。必欲先生之不安而去国也。先生益知时事之终无可为。遂上劄还山。 上谕止不得。庚戌。有妖贼世直告变。诬及先生及同春。旋伏法。先生即诣畿邑。上章待罪而归。辛亥夏。复拜右相。特兼 世子傅。先生屡疏辞。因岁大饥。疏陈救荒恤民之策。仍缴纳前岁拟上册子。疏末。论台臣之言大臣事者。不能明言是非。大臣。积也。时尹敬教又疏。论积不饶。上严斥敬教。谓符合佗意。先生上疏待罪。同春及打愚李公翔。又上疏盛言积奸状。 上震怒。削黜李公。又以此事根于敬教。 特命安置极边。朝廷震骇。积亦递相。先生序升左揆。即陈疏以为 殿下以敬教为近事之根本。则臣又根本之根本。 殿下乃反宠以新除。是何 殿下恶恶之道颠倒若此。又因积疏同受 命于 圣考之说。极言积诋节义坏伦纪。将有以害国家而祸士类。以伤 圣考知人之哲。 上方宠用积。故先生前后疏。皆三朔而后下 批。至壬子冬。始递。癸丑夏。贱宗翼秀受鑴,楠嗾。以 宁陵石仪有隙。诪张恐动。疏请迁奉。凶徒盖以己亥连板。归罪于先生。谓其必生罅痕。欲因此构祸。 上不知其出于凶计。遂定迁 陵之议。先生与右相金公寿兴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9H 页
书。以为 圣候长在违豫。久废展 陵之礼。若更亲审。则岂有今日之事也。时先生以凶言嫌。不敢进言。金公新当鼎轴。欲其牖之于都俞之际也。实亦戊申劄陈之意。而终为后日诬捏之资。 上命先生撰迁陵志文。又令书进。荐 召不已。先生亦不忍不效于圣考终事。遂西行。及至畿甸。又受左相新 命。不敢入城。转进骊州。奉审新占 神穴。再疏辞。得递。先生遂入对。又献议请改 葬时。君臣依古礼服缌。别制布团领,乌帽带。为视事服。廷议不一。终不行。先生既写志。即出郊外。诣旧 陵奉审 梓宫。溯江赴哭 新陵。礼讫即南归。疏请 先王享祀勿书伪号曰。愿殿下追思 圣考志事。勿复以污秽腥臭之可丑者。冒荐于 清庙朱弦之閒也。又言启 陵时事。以为当初启土尺许。已审 隧内之无故。而任事诸臣。恐惧于罔极之人言。仍封之议。终不敢出焉。 新陵之吉。虽自昔所称。而亦岂若仍安于已安之地哉。臣今踪迹之危。不翅集木。而又获罪于国舅。不敢出片辞于其閒。臣孤负 先王之罪。万死难赎。疏入。越月 下答。大示未安之意。甲寅春。先生更申前疏之意。 上终不答。先时。清风府院君金公佑明。葬其亲。用隧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49L 页
道。闵公维重 启请改正。先生直其言。金家怨先生甚至。是先生请建 新陵表石。清风大斥其议。谓前代所无。不可刱开。而言出于某。故群下不敢非是。又有闵世益者狂易丧性。不能执其父丧。其家用玄石朴公世采言。以其子慎。代父服丧。禀于先生。先生谓此实朱子定论。而亦宜呈礼曹。以听 朝廷处分。鑴攻斥先生以为乱人大伦。清风又以为此世益及慎。俱无其父也。请 上罪之。先生陈疏引咎以为 列圣三陵。北路诸 陵。皆有碑表。非今作俑。然人各有见。无害于各陈。而乃曰。贱臣所言。人不敢议。闵家事。本依朱子说而言之者臣。故其纷纭如此。佑明意有不可。则直请臣罪可也。何为此藏头之说。使闵家替受重究也。岂亦于臣證成人莫敢矫其非之意耶。前疏中获罪国舅者。盖指此也。三月。 王大妃升遐。先生行至畿甸。闻 慈懿殿服制。初定期年。改以大功。致 上诘责。而其事实关先生己亥议礼。先生不敢。入。遂陈疏。退归华阳。及葬。至杨根迎哭 廞卫。待下玄宫。望哭于 陵外。即还。岭人都慎徵疏论服制。必欲构诬先生。 上命大臣六曹三司会议。议 启入。教以附托佗论。配领议政金公寿兴。仍改定邦礼。朝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0H 页
著大变。佗论。指先生也。先生进诣万义待罪。八月。忽闻 上候大渐。驰至江外。 遗教已颁。先生进哭 阙外。即出城受服。归万义。有 陵志制进之 命。先生引罪。不得承当。 上连遣史官 宣谕促召。先生进诣江上。盖欲治一疏论服制首末。以俟 处分。凶人郭世楗希鑴旨。托以议礼。诬先生。又以先生为翱翔近畿。先生苍黄南归。积于引对。阳斥世楗。阴实庇护。 上以世楗疏为忠言。而士林之为先生疏辨者。皆被 谴配。于是。群憾猬起。构先生益急。 上一皆褒宠。先生进至镇川待罪。时两司合 启。以坏礼乱统论先生。连请罢职削黜。皆一 启而允。乙卯正月。远窜之 启继发。 上以为宋某虽有乖礼之罪。邦礼今已釐正。则削黜之典。亦足惩矣。后数日。两司请对。游辞固请。 上遂从之。窜于德源。时有星陨淫虹之变。儒生郑祥龙等。上疏以为此与庆元乙卯请罪朱子时变异相符。极言伸理。 上大怒。特命投北。鑴又使其徒。请移先生远恶地。栫棘于长鬐。南北千馀里。触冒潦赩。困厄百端。而先生处之怡然。时论渐急。务为深刻。又请先生栫棘绝岛。又以釐正邦礼。请告宗庙。亦有疑贰者。其论止焉。鑴,积等。阴结桢,楠。久蓄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0L 页
不臣之心。而凶计终不售。又谋以礼论先除先生。遂使郑之虎。更发告 庙之论。积与权大运,李元祯等。或缓或峻。抑扬操切。而皆主其论。 上终不听。门人宋尚敏尝备述礼论始末。作一册子。又悉陈鑴,穆等奸邪诬悖之状。欲进而未果。己未夏。竟上之。凶党视为奇货。杖杀尚敏。谓先生与之交通。移巨济。加棘焉。时有李有浈投书。李焕挂书之变。皆鑴阴嗾。而与积,熙,大运等。反归之于先生之酿成。恐动 上听。交请按律。又使岭人蔡范夏上变。告先生越海招寇。指日犯 阙。语益凶骇。 上皆不从。盖甲寅之祸。实本于贼鑴。而鑴之构祸。假托己亥议礼。鑴以奸臣孝全之子。戾气所钟。狡黠文辩。自许以知道。始能欺瞒当世。先生亦爱其才。后鑴作理气说。斥退,栗,牛诸先正。至于经书注说。任自去取。中庸则扫去章句。全以己说易之。先生谓此实诐淫邪遁。为斯文乱贼。极力排之。鑴以是嫉怨先生。甘心嫁祸。至己亥服制。先生与同春。言丧服疏有虽承重不得三年之文。 大行大王。虽已承统。言其伦序。自是次适。 王大妃之为之也。不得过期年。鑴闻之。欲倾陷先生。乃录出注疏中第一子死。取适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之语。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1H 页
谓 王大妃当服齐衰三年。送于一大臣。领相郑公以示先生。先生曰。礼有是说。然其下方有适妻所生第二子。同名庶子。及虽承重。不得三年。有四种之语。此所谓第一子死者。恐是未成人也。仍历诵四种说中体而不正。立庶子为后之说。郑公亟止之曰。帝王家事。始微而终大。万一奸人。因此构祸。柰何。四种说不可援。更有可据之礼否。先生曰。 大明律及 国制。无论长众子。皆服期年。不为无据也。郑公喜曰。今得此无忧。与诸大臣皆主时 王之制。禀定为期年。鑴又引斩衰章外宗犹内宗之说。谓 大王大妃。亦当服斩。先生辨之曰。内宗妇女皆是臣子。故不敢以私戚戚君而服斩矣。 大妃则我 先大王所臣事也。何可不服本服。反同于臣子乎。鑴又引武王臣文母之说。先生曰。朱子既引刘侍读之言。以为子无臣母之义。后人何敢为此言乎。庚子许穆之疏。亦鑴所嗾。而傅会仪礼注疏。请改定三年之制。至谓立庶子为后不得为三年。妾子故也。先生承 命献议。以为此固疏说。而妾子故三字。穆自下之。非疏说也。夫所谓庶子。固谓妾子。然自次适以下。虽人君母弟。亦谓之庶子。故疏曰。庶子。妾子之号。而适子之第二者。同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1L 页
名庶子。然则 孝宗大王。不害为 仁祖大王之庶子也。庶非贱称。乃众字之义也。考之礼经。此类甚多。穆又申前说。以适子庶子三年期年。条列为图。投疏以进。 上更令先生议。先生逐段剖击。引朱子下正犹为庶之说。辨析痛切。鑴之论礼。计本嫁祸。末乃托于著说。以先生为卑主贰宗。至于善道疏。则专攻先生。以为宗统不明。群志未定。又以 梓宫之附板。 山陵之不用水原。罪状先生。又以 先王衔橛之虞。为先生不能辅导。又以比年天灾时变。皆归之于先生。凶言悖说。一袭,鑴,穆而转益危谲。 上谓善道疏心术阴险。取示庙堂而焚之。先生至文义。上疏待罪。因史官传谕之 启。以为汉文帝自称高皇帝侧室子。而固无害于大汉四百年正统。况 先大王之为次适乎。台议谓善道构先生以逆。当反坐。请按律。竟命投北。权諰疏救善道。以善道为敢言之士。而又谓之谗谄媢嫉。以先生为罪言杀士。而又谓之祈天永命。恍惚闪弄。不成事理。赵絅疏以善道为 孝庙左袒。勉 殿下追孝于 先王。指斥先生。语意危险。皆出于贼鑴煽动倾陷之计。而终至有甲乙之祸。凶徒之构先生者。节次层加。至于告 庙按律之请而极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2H 页
矣。然其不及于惨祸者。盖以 明圣王后亲承 孝庙德音。终始扶护之力云。庚申春。坚,楠,挺,昌等。谋逆伏诛。鑴,积。亦坐死。朝著更化。 上于礼论。犹未祛惑。夏。因草庐李公惟泰疏。始 命撤棘。当议礼初。李公之议与先生同。及被谪。李公谤言喧藉。至谓新著礼说。顿变前见。毕竟始寿辈谓之改过。 筵白放释。至是 上特命叙李公。李公疏又援先生。谓与同见。 上以为宋某之罪。专在误礼。今与李惟泰无异。有是命。先生耻与旧要同利。作诗遣意。 上渐觉礼祸之本出假托。旋 命全释。仍拜领中枢府事。遣史官。 宣召。辞意恳恻。深悔冲年眩于群枉之谮。而必欲一接颜面。先生依程子西监之义。遂入京。 上即赐对慰谕。先生仍勉勤学持敬之道。 上命留宣酝曰。有戒饬寡躬者。愿卒闻之。先生以一念善恶。灾祥类应之说。申申告之。又曰。 圣上聪明无比。诚圣人之姿。若自有聪明。谓人莫如我。则聪明反有害矣。因以年过七十。固请归死。 上恳辞勉留。先生连入对。讲太极图说,西铭二书。归万义。 坤殿升遐。即还哭临。承命制进 王妃志文。留劄出郊。 上遣知申恳谕留辅。 慈圣又遣寺正金锡衍 赐谚札。先生以为此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2L 页
女中尧舜。手札勉留司马光者也。感激 异恩。承 命人城。先生自以蒙 慈圣非常之恩。又 主上英明。义不忍决归。黾勉迟留。翌年新元。袖劄为言尊攘之义。盖谓 先王志事。不可不一诵于更化之初也。至以杜私意恢公道。恤民隐定兵制等事。连劄屡对。极言竭论。此自 孝 显以来。先生之入朝。每拳拳于修内之意者也。其请罢内司四宫各衙门屯田。诸宫家折受。公主第宅之踰制者。一依制令毁去之。遵职田之法。抑横夺兼并之习。收编户之布。纾良役偏苦之患。凡收布之法。以五升三十五尺为一疋。升尺之渐加者。一切覈罪。裁损贡价之滥增。推之而除厚敛之弊。大同剩馀之桩留各邑者。依朱子破分之训。以其所馀。量减所收。遇灾荒则以蠲民赋。为赈饥之先。签军额则以从母役。为搜丁之先。申户籍之令。以明邱民之所属。行保伍之法。以遵同井之古意。修五卫之制。以复旧典。给束伍之复。以资粮费。训局军兵骄悍耗食。则依御营之规。给保番上。外方兵器修改无财。则割奴婢之贡。分属诸阃。禁娶同姓。以严礼防。禁民为僧。限年渐刷者。皆平日论军国之政谟也。虽以 列朝倚毗之重。多为流俗沮败。施用者绝少。道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3H 页
之难行如此夫。又如特立三学士传。以至姜孝元之类。皆以文字褒美。请官郑圃隐后孙。以及严兴道,李士龙之后。金应河之孙。勿责虏供。丁丑立慬诸人。并加旌表。皆所以鼓动培植。为扶世道人心之一分也。时奸邪伺衅。朝论多岐。先生决意退归。祇送 王妃廞卫。遂留疏以归。 上遣重臣。宣 谕留之。先生对以致仕大防。礼不可违。时宋朝杨,罗,李三贤。本 朝李文成,成文简二贤从享文庙。因 下询。请釐正前所享诸贤中滥与者。而周程,张邵朱六贤。升配殿内。勉斋黄氏。追享圣庑。又言金文元公礼学纯备。而不得从享。为士林恨。又请依 皇朝例。作启圣庙。 上优批之。闵公鼎重平日自任经济。及拜相。必欲更起先生为领袖。收召诸贤。更张振作。共图至治。屡从士友。致意于先生。先生虽知时势之不能攸为。自念 君相之意如此。则诚不可孤。而本欲表章 孝庙大烈。以为观德之典。自附孔子反鲁修春秋之义。兼陈休致之请。而且以玄石方负士望。并被 召命。欲勉其出膺。俾成闵公之志。壬戌冬。遂入朝。因李玄锡疏。即出至万义。转向骊州。 上屡遣承宣宗伯。 谕召不止。癸亥正月。复入城劄请休致。 上命除肃拜引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3L 页
见。先生更伸前恳。 上不许。因何蕃陈东欧阳澈立祠之 询。先生以为此实圣人衰世之意也。献议请建。乃疏言 孝宗大王圣志卓越。谟猷宏远。盖不欲仅守邦域。使 圣寿灵长。其必不但已也。至今东土之人。知君臣父子之伦者。伊谁之功。论其德。既无閒然。言其功则使仁义立而五典惇。是宜追崇尊尚。加隆 庙仪。以为百代不迁之庙也。 上命廷议而行之。时少辈以金益勋使金焕发告许玺逆谋。谓之诬告。论之甚急。先生知非其实。而以台论之方张。不敢伸救。祇引赵月川穆事自列。时论转激。至谓先生私于益勋。先生上劄引咎。仍屡乞休致。 上恳辞不许。先生因疾沈绵。四日而连上三劄。诸大臣皆言某病中情恳。诚可念也。 上始许之。运遣承宣冢宰。 特谕勉留城里。与闻 国政。出入 筵席。先生上笺谢。又进劄。请以昭义正伦等字。追上 太祖大王徽号。上议诸大臣施之。盖先生之意以为 太祖回军一事。实扶尊周之义。永有辞于天下后世。而况此大义寝晦之日。尤不可不表章之。以存天下之大防。实与孝庙世室同一义也。玄石以为 太祖回军。终至化家为国。则今日臣子。不必以此表章。群议靡然。末有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4H 页
朴泰维之疏。至曰。上下皆知其未当。犹难相违覆。卒之 宗庙重典未惬群情。先生闻之惊骇。以短疏请罪。又与玄石论此曰。汉祖之为义帝发丧。惟其所仗者大义。故朱子于纲目。特笔书之。况我 圣祖之事。实春秋大义。成承旨三问,退溪清阴诸贤。亦尝赞美此事于诗笺章疏。至于梅月堂。我东之伯夷。犹以此事赞叹于吟咏之中。在今日之道。安得不阐明发挥。时朝论日益乖乱。闵公初计亦大谬。先生归意日急。而 上意眷向不怠。先生亦尝以不敢远去为对。故不忍决归。或往游近畿岩泉。仍有枫岳之行。 上闻之。遣史官问行。又 命太医往护。将还。闻诸台以先生私语之发于 筵席者。引避纷纭。先生心不自安。改向骊江。为瞻依 宁陵之计。 上连遣承旨及冢宰。申 谕速还。先生上疏乞许。优游自在。会副提学赵持谦。因玄石疏语。请收还先生致仕之 命。先生闻之。以为此将益实徘徊图入之谤。即上疏告行。泣辞 陵外。溯江而东。遂南归。右相金公锡胄白 上。近来一种言者。类多阳尊大老而阴加排笮。朴泰维之疏。侵及儒贤。若是狼藉。至于赵持谦,韩泰东,吴道一等。褒扬泰维。最为乖激。不可无警责。 上命或罢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4L 页
或补。玄石以举枉错直。疏论金公。金公又以加大淩长。对斥少辈。由是少辈益加愤怒。而旧憾于先生者。相与和附。遂有老少论之称焉。冬。闻 上痘候忒重。先生惊遑步出。家人赁马追之。时风雪甚恶。先生单骑疾行。及至。 上候已向安。留劄南还。闻 王大妃升遐。旋赴 殡殿。入对 严庐。甲子春。制进 陵志。先生闻名入枚卜。即陈疏归。时尹拯与史局书。自伸其父江都事。言栗谷真有入山之失。而先人本无可死之义。又谓金公益兼,权公顺长。无必死之义。京外儒生。合疏攻之。掌令洪受畴欲实拯书意。疏诬栗谷之落发。而引沙溪为證。先生大骇以为并诬两先生。不可不明白剖破。且权金诸人。同树节义。扶植世教。今以伤勇之意。欲使之掩翳。节义之明晦。实关国家之兴丧。陈疏痛辨之。丁卯正月。 上临筵叹息。语及神皇盛德。先生喜闻曰。此乱极思治之一几也。遂上疏陈颂 先皇德意。以及 列圣尊周志业。以彰大义。末言今玆 德音之焕发。岂非天理明人心正之大关棙也。惟愿 殿下诵 宣庙必东之奏。歆 仁庙拱北之诚。益励 圣志。益懋圣学。益修仁政。益饬武备。以继我 孝庙志事焉。戊辰冬。 庄烈王后因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5H 页
山。先生至 陵下。哭 廞卫。拟入慰 严庐。因以一疏辨拯党诬景献公事。又依裴晋公玉带事。还进 孝庙手札而归。时辈机谋日深。远迩合势。将交章构祸。先生不敢冒进。直自 陵下。退归兴农。先生曾爱华阳水石之胜。筑书斋讲道其中。末又移居于此。盖拟晦翁之婺源也。时 景庙诞生。门人多请入对献贺。先生曰。昔今 上诞降。以情势不安不能申贺为群憾所构诬今日情迹之不安。又甚于前。何可苟且计较。为前日之所不为耶。己巳正月。 上特定 元子位号。廷臣皆以 正后有庆有不可知。且 王子生才数月。定号太早。南公龙翼。以力争被 谴。凶徒嗾人投疏。直以时异则事异之语。恐动 圣听。 上虽因喉司之言。岛窜其人。朝著震惕。大祸朝夕且至。先生以为今日臣民之所属望。舍 王子何归。如是汲汲。殊欠从容。且诸臣所达。亦先事周详之虑。不可不为 上言之。遂进短疏以为昔宋神宗生哲宗。其母后宫朱氏。横渠,张子闻而喜甚。程子美其公忠。朱子,吕东莱表章于寒泉之编。程张朱吕之前后一揆者为宗祀。纯乎天理也。今日诸臣之心。亦岂有异同哉。诸臣有位号太早之说。盖哲宗十岁而至神宗有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5L 页
疾。始封太子。以帝王大举措。贵于于于也。昔年许穆进国本未定之言。故相臣郑太和进曰。 元子诞生之辰。即国本已定之日也。其言不售。今者 圣明虽已痛斥。谗人种子。安知不起于千万世之后乎。子弟门生交谒更谏。先生终不听。疏入。 上震怒。夜召承旨玉堂。以疏中有疾始封之语。反覆 下教以为宋某山林领袖。敢生异议。无将之徒。将接迹而起。李玄纪等。左右构捏。以激 上怒。又赞扬拯前事。以攻先生。 上特命削黜。是二月朔日也。太白昼见。于是。旧臣窜逐殆尽。鑴,积馀孽。充满朝廷。起拯为大司宪。遂引拯父子。追复鑴爵。始鑴之伏法。先生谓佗日伸鑴。尹家必为之张本。至是果验。因两司合 启。始令远窜。已 特命栫棘济州。先生行过连山。路出沙溪先生墓下。使门人操文往告。为言斥鑴之侮毁朱子。曾有巨济之行。而尹宣举党鑴。以厄斯文。并与宣举而攻之。其子拯不思盖愆之道。反雠视小子。使其势潜炽。 宗国将亡。又敢诋侮栗谷。小子不胜惊愕。攻击之言。或过其中。又曰。小子虽有此行。而拯乃骞腾。苟使吾道由吾而不至尽亡。则虽灭死万万无恨矣。此出于血气之私。而或非义理之正耶。苟如是则不但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6H 页
南海之神罚而殛之。其得罪于先生甚矣。盖拯蓄怨图祸。自前冬兆朕已露。先生之言如此。先生于是行也。一以后事属门人权尚夏。以溪上所传栗谷先生手笔付之。又以诚直之训戒子孙。候风于康津。与诸生讲论经籍。留六日。先生以久在平陆。为不安。请禁郎亟发。及出海。风猛浪涌。舟几沈。篙人束手。先生晏然端坐。朗咏朱子飞下祝融之诗。既入棘中。日与孙畴锡。看朱子书。凶徒相继陈疏。请黜两先生于文庙。以掇拾两贤馀论。力排尹拯。为先生之罪。金邦杰。论以极律。谓乖乱宗统。动摇国本。又以 太祖徽号。 孝庙世室及癸丑所与金相书。为先生极罪。台启改请拿鞫。三司又合启力请。 上遂允之。中外儒生及门生屡百人。方为先生陈疏伸救。及 命下。皆守阙痛哭。前后伸辨者窜配相续。五月。 拿命至。先生始意其宣药。沐浴更衣。又作书寄诀权尚夏。托以朱门绪业。又令依南轩虞帝祠。楚人祭昭王之事。建一閒屋于华阳磨崖之下。以祭 神 毅两皇帝。禁郎迫出先生读 传旨。拘先生于村舍。先生为告先考妣文。历叙平生学问出处及奸凶构祸之事。以付畴锡。使之归告墓前。又以一书告诀于玄石。回泊海南。始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6L 页
闻 坤殿废黜。吴公斗寅,朴公泰辅谏而死。失声痛哭曰。为臣子者。尚可生乎。乃草遗疏。言 圣祖德烈及奸凶之实恶。 世室假托预定矫诬陷害之状。时文谷金公寿恒。受后 命于珍岛。诸孤走人乞铭。先生已绝粒食。又驱迫作行。气息㱡㱡。子弟请略成数行。先生曰。此将为后世大议论。不可草草。尽书无阙遗。大运辈闻先生疾势已剧。恐径殒于道。以为某罪恶彰著。无待鞫问。请速 赐死。 上即许之。至井邑。闻有后 命。先生又草一疏。言其前后出处大义。并初进 御札疏及海南时遗疏。 圣祖 圣母手札。授畴锡。待可进之日进之。执权尚夏手。语曰。吾常以朝闻夕死为期。今年踰八十。终无闻而死。是吾恨也。此后惟恃致道。尚夏问后事当用何礼。曰。以家礼为主。而参用备要。袭敛则先用深衣。次用朱子所服上衣下裳之制。襕衫是 皇朝时所崇服。亦可用也。又曰。墓道勿建丰碑。祇可立小石。致道略记数行以表之。因以上所谓朱子学问。 孝庙志事。申申告教。又曰。我国国小力弱。虽不能有为。常以含冤忍痛迫不得已之心。吾党之士。存诸胸中勿失。可也。又曰。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应万事。直而已。孔孟以来相传。惟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7H 页
是一直字。而朱子临终。告门人。亦不外此。君其识之。虽临命苍黄之际。其授受之丁宁如此。仍曰。吾命将绝。趁今一息犹存。受 命可矣。药来何迟。命取上衣加身。敛膝瞑目。俯听 传旨。遂进药。就枕而逝。是六月八日癸酉也。前一日夜。白气经天。是夜奎星陨地。赤光亘屋上。人皆嗟异焉。治丧一遵遗命。门人持服者百馀人。靷归兴农。用士礼。七月辛巳。权厝于水原万义舞凤山西麓。远近观葬者。殆千馀人。盖先生之祸。始由于鑴,穆之构诬。终成于拯之潜煽。拯是先生四十年服事之门人也。其见识迷暗。心迹谬密。一袭其父宣举党鑴之习。自少连袂凶徒。表里相关。又阅历世故。惟利害甚熟。至是见少辈之攻先生者。可以党与而为对手也。始敢挟其势。而自立门户。以先生所撰其父墓文。要为分贰之计。与时辈乘衅密合。摇惑一世。先生念拯父子。律身制行。不无可称。举世靡然。而其用心处。全在于计较趋避。故为害尤甚。又党助贼鑴。以酿斯文之祸。其弊不止于今日之纷纷。必将为世道无穷之忧。吾敢自爱其身。不肯攻彼之邪淫。以负 圣祖付托之意耶。遂于丁卯疏末。极言宣举失身党恶。拯悖理伤化之由。自此拯之仇疾怨毒。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7L 页
日以益甚。以至其徒罗良佐等投疏。诬捏极矣。始丙子夏。孽虏僭号。宣举倡多士上疏。请斩虏使。虏使遁去。及江都之变。与权,金二公。守堞约死。又令其妻先死。而终乃为奴。受虏标出围。自谓惭愤悔责。从慎斋学。读书求志。其章疏称死罪臣。备述临乱苟免之事。终身不娶不仕。先生与其新而不念其旧。又惜其初年气节。谓其以不死自废。则与以死自厉者。事虽不同。同归于崇节义也。至附见于三学士传末。及鑴侮蔑诸先生。敢毁朱子注说。宣举以牛溪宅相。反助鑴甚力。先生辨责不已。至曰。春秋之法。治乱贼。先治其党与。有王者作。公当先鑴而伏法。乙巳东鹤之会。先生又历数鑴罪而曰。今亦复为扶护乎。宣举始乃以鑴为黑为阴。又曰。岂可以为黑为阴。而不绝其人乎。先生喜曰。公从此洒然矣。宣举殁。拯以玄石所撰状文。谒铭于先生。而示以宣举年谱及己酉拟与先生书。其谱则以其父之终始扶鑴。为公心正见。以先生之斥鑴。为过激不中。推尊鑴学。邻于生知。以为希仲立心制行。不泥古人。读书讲义。不拘注说。其书则曰。礼讼之禁解。则吾道自归于公。聚精会神。庶绩熙矣。如尹,许二人。纵有诖误之失。安得终断以谮贼。不之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8H 页
容乎。今果能涤礼讼猜嫌之迹。先从此两人始。则可以服人之心。先生见此大骇。而又闻鑴祭宣举文曰。子谓我妄撄世祸。我谓子不能自树。密地情话。反以先生谓世祸。先生始知其前日之自谓绝鑴。全归假饰。因此而其所谓悔责云者。亦不能无疑也。不欲泚笔于其碣。而终有所难辞者。又以玄石之屡书相劝。黾勉应副。而称道之语。一循状文。拯谓不满意。屡请改之。先生终不许。盖当癸甲之际。鑴积势炽。世道将倾。拯之以其父拟书。始出于谒文之行者。其意果何为也。先生之见而骇之。拯岂不知。碣文之出于先生者。不称其意。亦岂不自知耶。及庚申。先生归自海上。以勋戚诸公。谓有扶 社稷之功。治狱大臣。谓能平反凶徒以此祸心。益耽耽。佗日翻复。先生之为士祸孤注。拯已先觑。而恐为毕门之寒暄。遂以碣文之不改。谓之雠怨。而平生一事之地。忽谓本原学术之可疑。乃以义利双行。王霸并用。机关术数等语。贻书玄石。私自讥切。乃傅会无根之说。连书屡牍。恣意迫蹙。诚师生之变怪。斯文之不幸也。文谷金公,老峰闵公。白于 上以为拯之诬诋其师。非语言薄过。不当复以儒贤待之。盖先生之处宣举者。祇二事也。始焉宣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8L 页
举自谓悔过自废。则先生信而与之。为之称道。始焉宣举自谓绝鑴。则先生信而嘉之。喜其洒然。及拯有史局书。则江都事无所悔。而依然失节而已。宣举谱书出。则鑴贼无所绝。而依然党恶而已。不悔而谓之悔。不绝而谓之绝。先生每谓一生见卖于宣举。心切痛之。为宣举者。生前死后之相反若是。则先生之处宣举者。前后不同。亦义理之当然。真如妍媸俯仰随物迁形。而不害为鉴衡之空平矣。拯不徒不盖其父愆。实自发其愆。以致先生之不得不辨斥。而反谓父师有轻重。敢于背师者。多见其悖伦而已矣。先生固知其义理不胜利害。则终必无所不至。拯辛酉拟书。先生虽未及见之。其一转而为己巳惨祸。先生已先言之矣。后六年甲戌。 肃庙大悔悟。迸出群凶。克复坤位。而首复先生官爵。 特遣承旨致祭于庙。时畴锡已殁。胤子基泰疏进 两圣手札及先生前后遗疏。 批略曰。先卿毕义效忠。至死深笃。执书衋伤。益切悔恨。先卿不负予。而予独负先卿。悠悠九地。孰知我心。 特命不待谥状。 赐谥文正。丙子冬。改葬于旧穴稍上数武。夫人先葬旁穴。至是合祔。始 赐礼葬。隐卒崇终。殆若无憾。而一番人执命。世道益沦陷。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9H 页
斯文益坏丧。先生之道日消矣。自玆以来。士论之尊先生者。屡起屡跲。盖 肃庙曾入拯党父师轻重之说。以为拯之背师。为父也。每恕之。至乙未丙申閒。以市南俞公源流事。权先生疏论拯前后背师之罪。因此甲乙争论。源头事实。始大彰著。 上翻然觉悟。 命入拯辛酉拟与先生书。先生所撰宣举墓文。览之。答右拯疏曰。昔年下教在墓文。拟书未见之前。今日下教。是拟书墓文已见之后。予心一悟。是非自明。虽谓之有辞后世。可也。父师轻重之说。今不当更提。至答 景庙辞代理疏。以斯文事并与精一心法而托之曰。近日事。处分正而是非明。顾不重耶。故特言之。予志汝遵。又 亲书华阳院额。遣承旨揭之。 特命追削拯父子官爵。又撤去先正之称建院之 命。勿复以儒贤待之。及 圣考薨。内颁 御制。有以书示予意为题。别为文字。大意与 景庙疏批同。而以为予深究义理。是非大定。为予子孙者。须遵此意。坚持勿挠。 圣考于此义。大书而不一书之。其忧世道卫斯文之意至矣。而末乃为贻燕之谟者如此。盖谓墓文初无訾辱语。而拟书则构捏酷矣。可见拯之背师本不专由于墓文也。且深知先生之为大贤君子。则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59L 页
背悖先生者皆小人也。明淑慝之别。严是非之辨。毕竟 处分。光明磊落。可质鬼神而俟百世。先生之道于是乎如日中天。为世增重矣。自是尼徒之废斥者。蓄憾伺衅。至辛丑。与己巳馀孽。合势鸱张。谋危 储宫。士祸大作。先生所谓谗人复起。 宗国将亡者。真如烛照而符契。先生于是被黜道峰。 今上乙巳更化。即复院享。馆学及八路儒生。疏请啜享文庙者四十年。至丙子。始准 许。又宣旨举华阳 皇祠。特褒先生尊周之义。更加 赠上相。此先生百馀年閒与世屈伸之大略也。盖先生禀刚方正大之姿。有宏伟恢廓之量。静而凝默。则如乔岳大峙。动而作用。则如洪河赴海。俨然人望而畏之。即之。和煦之气薰然袭人。先生真可谓我东数千年閒气所钟也。虽非从事圣学。自是豪杰之人。又就贤师。闻道既早。门路甚正。以大聪明用困蒙百千之力。如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而弥老弥笃。心力果毅。己私之萌。一克便了。故天理常胜。实践之至。终成大贤地位。自言欲学孔子。当先从朱子学。既淹通六经四子。则究竟于朱子书。循环熟复。如诵己言。是以。其学一遵朱子程式。以致知为始。躬行为终。而敬贯终始。自吾身心性命之奥。人伦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60H 页
日用之常。以及天地鬼神之变。古今治乱之道。莫不精粗俱到。表里洞然。戒惧愈严于不睹闻之时。省察益密于人不知之地。一心谨畏。无贰无杂。随时随处。无少閒断。酬酢万变。炯然不乱。尝谓朱子之学不明。故世或诬侮朱子。而亦多党助之者。世道之害。甚于洪水。若使人人读朱子书。知朱子义理。邪说自无所售。遂取大全书。随手劄录。名曰朱子大全劄疑。大义跃如。微言尽析。粗解文理者。皆可以晓然。诚后学之指南也。又有语类小分,二程全书分类,论孟问义通考。皆切于学者之考览也。近思释疑。郑守梦因沙溪劄录一册。裒粹而稍大之。先生修润成书。心经释疑。以退溪讲录。承 命添删者也。先生言后朱子而著书者。非妄则赘也。是以无意于立言示后。而其续集二十四卷。皆与学者答问经礼者。心性理气之论。经传训诂之说。开发微奥。多前人所未言。而礼则究先后本末之辨。公私常变之节。必主宗干。大体既正。无缴绕于支叶之繁。故其说势顺理得。沛然无所窒碍焉。为文章。虽不屑屑于作者轨辙。多积博发。汪洋浩大。顷刻数千言。如风骤雨集。变化百出。而皆自所学中出来。是盖韩欧文词。程朱义理。经纬而成章也。其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60L 页
片言只字。人皆宝重。翰简碑版。遍满国中。罗丽以来。亦莫盛于先生也。居家。事父母极其孝。与兄弟尽其爱。丧则戚易备。祭则诚敬至。夫妇相对如宾。妇人礼髻。童子双紒。以从华制。朔望。坐正寝。受子孙男女拜。用温公家仪。诸孙始生。接见如古礼。闺闼之閒。斩斩如治朝。而亲爱之意。亦必怡怡如也。处于师友。恩义且笃。沙溪先生之殁。恸之若丧。依勉斋服朱子丧。至期年。忌日齐素。终身不废。后以事沙溪者事慎斋。而事清阴。亦以师道。及其丧。皆伸三月之制。同春则少小同塾。至白首道契。特挚讲学论事。大体无殊。生窜死夺。患难相关。每谓父母不同兄弟。至殁。服以加麻。视其子孙。无异骨肉。松厓,沧洲,市南,石湖。亦尝心与而恸惜其亡。不止为私好也。权炭翁之疏。归之赤子心。恒加原恕。李草庐患难时行语。每处之不必疑。俱不替旧谊。其训诲后进。随才高下。开导有浅深。诚心诱掖。谆谆不倦。必使知行两涂无或偏废。以居处恭执事敬。为操心之初程。至于读书次第。必遵程朱遗规。而一以为己务实为成法。若见其言论措为稍涉便宜。则曰此正一种时议自私之说。为害圣论。甚于异端。必严辞斥责。处小人如刀两断。不复假饶。而人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61H 页
之有过。或能改迁。则欢然相好。若初不知有过也。事君忠以恳恳。义以方方。弼违补阙。自附于格非责难之义。无閒进退。皆出于忧爱恻怛之心。而尤致意于天理人欲之辨。祛私秉公之道。时可以仕。则虽处以宾师之位。任以明淑之责。不为泰也。事可以言。则虽奸凶堵立。拟以诛殛之祸。若无睹也。前后出处。惟义与比。城下归来。永矢丘壑。中閒一出。祇为见可之义。而大业未半。遽哭 遗弓。则遂返初服。虽或有入朝之时。亦欲扶植其一脉大义而已。更无当世之意矣。若其措诸事业。则以尊攘为第一义。而必以修内为本。经邦国以节用爱民为先。淑世道。以距诐息邪为务。尝诵董子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之语。而以孟子枉尺直寻。程子第一等让与别人之训为戒。事无小大。义所当为。不问死生利钝。如水临万仞。无少屈曲。筑底洞快。其见嫉于奸邪。不免惨祸固以此。而身后数十年。终使君父觉悟。道以之大享者。其亦以此也夫。夫人韩山李氏。受贞敬真诰。牧隐先生之后。都事 赠参判德泗之女。先先生十三年殁。生一男二女。男四岁而夭。基泰从兄师傅公时莹之出。先生取而为子。女长适县监权惟。次适士人尹搏。侧出女为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61L 页
闵周镜妻。基泰荫仕至寺正。卒官同知。孙男殷锡县监。畴锡校理。茂锡郡守。淳锡县监。晦锡早殁。一婿。县监崔星瑞。以鋋司评。以锴判书。以镇。女适李宁锡。权出。殷教,周教。女适慎命殷,县监李泰镇。尹出。闵周镜有一男三女。男  。殷锡生一源。克绍家学。官师傅。汉源,混源,浩源,监役会源。畴锡生有源教官,久源。茂锡生和源,文源,明源。淳锡生正源,广源,端源。晦锡生婺源教官。玄孙以下至五六代孙。总五十馀人。多不尽录。其仕者。玄孙府使文相,侍直正相,监役后相,司评述相,县令学相,县监徵相,能相。皆以学行荐。曾经执义。五世孙焕星。生员壮元副率。主先生祀者。文相子焕世也。校理公文学名世。先生尝爱重之。先生既葬。校理公与权先生。裒集遗文。编次年谱。而 肃庙戊戌。 命刊进文集。婺源又以私刊续集。合为一百九十一卷。并年谱五卷。行于世。校理公以行状托农岩金公昌协。志文托睡村李公畬。家状则手自编。半稿而殁。权先生使一源及晦谷申君愈。共足成之。状志亦未就。而二公后先皆殁。士林恨惜焉。诸后孙以为丙子改葬。犹有不利。即议更迁宅兆。久不食吉。惧体魄靡宁。乃者定厝于清州东青川鹰山下壬坐之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62H 页
麓。将以今丁丑十月二十四日移窆焉。 上因大臣言。 命赐担夫及葬祭具。又遣官致祭。执义君与焕世。以凤九为寒水旧门徒。与闻先生故事。俾成志文。以及于掩圹之日。噫。先生之德之道。地负海涵。而五十年斯文世道。大义理大是非所系。虽以农睡二公邃学鸿匠。犹且逡巡。顾小子蒙陋。何敢议到。然平日愿学之意。私淑于函丈之地者。实在我先生。常以文中子所以称于夫子者。自诵于心。今于文字之役。亦不敢终辞。谨摭年谱家状。参以旧闻于师席者。撰次如右。呜呼。朱子没。洙泗之道无传。胡元秽之。王陈豗之。其道既东。郑文忠公倡之于丽季。我朝休明。诸贤蔚兴。静庵先生学本明诚。治慕三代。退溪先生沈潜性理。讲明经义。至于栗谷先生。本源纯粹。言行恺悌。通透乎心性理气之源。综错乎安民济世之术。沙溪先生笃于践履。而朱子之遗恨于三礼者。究其常变。靡有馀蕴。皆彰明斯道。得不传之绪。而惟我先生全体大用之学。宪章朱子。又于诸先生之说。推穷源委。会而通之。此所以集大成而为百世师也。又窃念天之迫于气数。将不得不有一乱。则又必生一治之人以拟之。孔朱皆值世衰乱。垂空言而明义理。以当一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62L 页
治。丁丑夷虏之变。亦一乱也。我先生躬逢 圣主。咸有一德。继朱子而明尼父一统之义。使吾东方数千里。不至沦没于夷狄禽兽之域。亦所谓当一治者也。呜呼。义理通天下一也。此义也何但止于我东而已。顾今天下腥膻。中州陆沈。若使天下之人。皆能知此义而存诸心。则是亦天下一治也。然而力弱势局。终不能使此义行之天下。则岂非先生当日之遗憾也耶。敢并书此。以俟百世之知者焉。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书后]
  
书墓表后[曾孙婺源识]
权公此文。成于庚寅冬。而閒有可消详者。堂兄师傅君。以祖考意将面请。不幸祖考弃背。堂兄继殁。癸巳。婺源始进曰。先生己丑。承 别谕赴召。拜进善。荐掌令。戊戌。拜礼曹参判辞递入朝。十代祖执端公丽末退居怀德。双清公隐德不出。宜据实改书。己庚礼论。引文王传国之义。发周公制礼之旨。以尽万世之经变。不可不书。若骊尼事。当一依先生告父师语而撰辞。以明先生援春秋先治党与之法者。实专攻尹宣举之党鑴。而其子拯绍述酿祸者。又白先生临终有曰。学问当主朱子。事业则以 孝庙所欲为之志为主。我国国小力弱。纵不能有为。忍痛含冤迫不得已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63H 页
八字。存诸胸中。同志之士传守勿失。其眷眷以宗朱子明大义托付后人者。恐当略著。又请改佗若而条。公多所肯可。丁酉复进请。仍白今 圣上手书华阳院额。致祭宣揭。严斥拯明示好恶。而下尊贤斥邪之教。又以处分正。是非明。不惑百世之教。丁宁告戒于春宫代理之日。实出于深知先生之道关系世道污隆国家兴衰者也。亦宜进书。公曰。然矣。固将修改。公殁后。诸孙归以遗草。受而寻绎。则盖改其起头。馀未及矣。是诚婺源不以时申请之罪也。尚何及哉。惟此实先生先德及出处始终之节。亦不敢遂已。谨记前后请改之梗概如此云。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追记]
  
墓表追记[五代孙焕箕撰]
呜呼。此青川之鹰峰壬坐原。即我尤庵先生幽堂也。英宗丁丑。自水原舞凤山。奉玄和移厝。仍运表石未即竖。祇埋志于圹南。 正宗己亥。 御书墓碑大字。并 制下碑铭。刻立于墓径百步许。猗欤盛哉。今 上甲子。始树旧表。表文乃寒水斋权文纯公所撰。而成于 肃宗庚寅。辞约意备。极其阐扬矣。庚寅以后。朝家隆典。迥出寻常。 肃庙朝之华院 御笔。芸阁遗稿。 英庙朝之隮享圣庑。特 赠元辅。实皆至矣
宋子大全续拾遗附录卷之二 第 263L 页
尽矣。至于 正庙朝。旷世知遇。益无馀蕴。 即阼之初。不拘常格。命配享 孝宗庙庭。未几。取览 孝庙密札及独对说话。时宗孙宅圭。以全义县监入侍。 圣教谆谆。至以两贤传心录出示。又未几。 制下密札跋文。乙巳。建书院于骊江。特 赐额大老祠。丁未。御篆大老祠碑四大字。亲制碑文。并手书以下。宗孙钦书时在内职。承 命奉往。监董刻竖。是年开刊大全于箕营。实以全书刊出。曾有 筵教也。噫。今所当追识者。亦不止此。旧表所云百尺之碑曷足以尽之者。信矣。谨撮录如右。镌小石立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