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x 页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记述杂录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77H 页
权尚夏
晦翁夫子生于周程,张子之后。折衷群言。发挥经传。以垂万世之典。则所谓集群贤而大成者。信不诬矣。及夫子殁。圣学无传。异言喧豗。斯道晦昧而不彰。天佑我东。真儒辈出。抽关启钥。缕析毫分。明理之功。骎骎乎濂洛之盛矣。至我尤庵先生。则扩而大之。阐而明之。远接考亭之统。近集诸儒之成。蔚然为百世之师宗。其功可谓大矣。
晦翁。孔子后一人。尤庵。晦翁后一人也。
先生以盛德大业。为百世宗师。其一言一字。皆足以传之无穷。
先生文集。无论何文字。所取则可用其全文。删削之事。自非大眼目则不能。经义礼疑。皆可编入于集中。诗集。依朱子大全例。次第编入甚当。而但日月先后。有未易考。
道峰舞雩台之南。苍崖屹立。其下大石横亘溪面。刻先生所书集晦翁诗二句。笔势雄健。与万丈峰相埒。先生生长沃川。自幼习闻重峰之风。平日尊仰。亚于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77L 页
石潭。于其碑状诸文字。可见矣。
先生济州时。特为林将军庆业作传。表奖备至。盖出于衰世之感也。
寒冈癸丑疏中。语犯 大妃。有危逆等语。而仍及决不可废黜之意。春堂先生。一日问于美村曰。郑公此事何如。美村曰。说光海之言。不可不如此。春翁不以为然。尤庵先生闻之曰。吉甫之言。每主利害如此。
尼也以炭谷为舅。惟愭为喃。自少同室多年。其弟则以𣞗为舅。三达为喃。情分不减天伦。相信之笃。可知也。午人以为坚,楠虽有罪。然谓之逆贼不可。盖逆者。谋害君上之谓也。坚,楠则希觊非望。欲有所待也。清城锻鍊成狱。滥杀卿宰。此士林之祸也。尼意以为先生还自巨济。屏逐勋戚。伸雪鑴,积辈。然后始可谓至公。而先生之意。则以为王室安如盘石。此有功而无罪尼也大骇。说与权以铤曰。尔之外祖。将陷千仞坑堑云云。其主见如此。故恐日后午人之复起。渠亦以高弟。恐不得免祸。欲为分异图避计。此老少论分岐之根柢。
郑浩
栗谷,牛溪。生并一时。其气质之通透质悫。学问之超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78H 页
诣的确。可以拟比于两程。继栗,牛二先生而大成者。惟我先生一人而已。则世之以先生道德学问。比之紫阳夫子者。亦未为过论也。
老先生平日道学。根基弘大。文理密察。而世之拘儒琐见。多疑于极其大而忽于小。以此心常慨惋。若论凡人文章及人品。则或有能于大而忽于小者。若孟公绰之为人。太史公之文章。是已。道德学问则异于是。安有能致其广大而不足于精微者乎。若见中庸尊德性章。则可知其不能精微而能致广大者。必无是理矣。老先生平日所施为。如复 贞陵。加上 谥及斥鑴异学。而至以美村为牛溪外孙而付托于鑴。谓贻世道之害者。其深忧远虑。无非精切处。
记昔戊辰秋。不乐于仕。谢事还乡。时尤庵老先生在华阳。以书勉其读书曰。今世之人。得一科第。则以为能事毕矣。遂与书册相疏。以误了一生。可不惧哉。
余少时尝与赵参判泰东语。赵猝然问曰。尤翁所撰孝宗大王志文。可谓大文字。绝胜韩文公所作顺宗实录。而不无下字过溢者。如何。余曰。所谓过溢者指何处。赵曰。如尧舜,禹汤,文武。曰祖之法之可也。而至于大度高祖如之。重厚光武同之之语。无乃过乎。若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78L 页
以 孝宗同于高,光则可也。而今反以高,光同于 孝宗。恐未免语势之倒置矣。余曰。凡看文字。先分宾主。而后可得其义。明道论尧舜,禹汤,文武之德曰。文王之德则似尧舜。禹之德则似汤武。不曰汤武似禹。而谓禹似汤武。不亦倒置之甚乎。然禹之德。反之为主。而性之为宾。故其文势不得不如此。此等微奥之义。非俗人所知也。赵艴然曰。君乃阿其所好。饰先辈之过也云。可笑。
丁酉五月三日。有一士人来见。语间略传尹宣举之徒讥斥尊周之义曰。我国既已服事清国。而假托尊周之义。为 皇明复雠云者。无异改嫁之女为旧夫复雠也。其谁信之云云。诘其人之为谁则答曰。崔奎瑞之诸子。倡此言于稠广中。少无忌惮云。噫噫甚矣。奎瑞以孤竹之孙。自其父硕英厚蒙收恤之恩于慎斋之门。渠亦出入尤门。无异子弟。一朝含怒于叙九居史局时荐渠后人之故。背畔慎,尤两先生之门。如弃弊屣。投入尼党。凡诬毁老先生。罔有纪极。至以尊周大义。比诸失节女复旧夫之雠。教其子而附邪论如此。可谓无忌惮矣。昔南宋之事金。亦如我国之事清。而朱子尝言金珠皮币往来之中。卧薪尝胆之志。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79H 页
实寓于其中。然则朱子亦为失节之女劝复旧夫之雠者乎。渠辈非不见其书。而强为此说者。无他。为宣举报复之意也。当宣举之荐为咨议也。完南李相国厚源。显斥于稠广中曰。今诸君皆以尹宣举为改过迁善。有此尉荐。而吾则不信也。凡人之过。有可改者。有不可改者。宣举江都失节。如女子之失行。失行女子。后虽有可称之行。其既失之节。何可改也。老先生尝称其言之严正。故厥辈深斥老先生尊周之义。做此改嫁女复旧夫之说。无所顾忌。岂非绝痛之甚者乎。
李端夏
生虽非知德者。然出入尤翁门下。几至三十年。观其辞气动静与夫论议文章。其为心学正宗。而道成德立。则亦可知矣。求之一代之贤。未见其比。不惟生之所见如此。世议皆然。为一代之宗师。士林仰之如山斗。经历大祸。道义弥彰。此非大贤而能如是乎。
李翔
窃尝观劈划义利。一刀两断。函丈之外。未有其人。而或不无过重处。若诮以过重则似矣。若谓之义利双行。则其与诬伯夷为盗蹠者奚异。至于制行处事。一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79L 页
遵朱门成法。若谓之王霸并用。则晦翁当分其咎。至于机关权数。亦非可拟。尝见函丈于士友间。稍涉机数者。未尝不痛斥。如使函丈少用机关权数。则曷尝为宵人所构诬。有岭海之行哉。
李选
癸亥春。先生自骊江入朝。则少辈攻斥讥察之论。极其峥嵘。而初不为适莫之论。故少辈意其与己见合。及其论议日激难遏之后。乃陈疏曰。以臣谓为金某伸救云。当事大臣之知其曲折者。尚不敢言。臣有何气力。而敢为之伸救哉(未记本文大意如此)云云。于是大臣始发救解之言。少辈怨谤先生曰。听金家之诉而变其初见云。此书(与光南书。见原集。)即壬戌除夕前一日。在骊江时所发者也。若见此则先生之本意可知。而少辈搆诬之说。亦不攻自破矣。其真迹在内弟子封家云。
己巳仲冬。岭南机张县项串浦民。相与执手而叹曰。朝廷枉杀宋政丞。国事可知。从此以后。吾辈浦民。亦不得聊生矣。傍有一人曰。宋政丞虽死。浦民何故不得保存耶。答曰。宋政丞立朝时。外方赠遗。不行于朝廷。今之宰相。目前当权。则方外赠遗盛行。吾辈尤不能支堪。安得不叹恨乎。奴三延适往闻之。来语余如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0H 页
此。呜呼。未泯公议。不独在于己卯之皮匠老妪而已也。
赵根
尤斋先生既逐北。时议犹欲寘之极地。有赴燕使臣。以其命询于谷颠子。对曰。此人生前纵有是非。死后名流万世。使臣闻之不悦。又问其寿几何。对曰。今年不佳。然若过明年七月。则人虽欲杀之。不可得。使还之后。时议汲汲。必欲趁秋前加罪者。盖以此云。
李箕洪
先生初受学于沙溪老先生。卒业于慎斋之门。为学终始。一以朱子为法。主于诚敬格致。而用工深至。德器成就。有壁立千仞底气象。际遇 孝庙。首陈复雠之事。 孝庙深纳。君臣之间。相得益章。其吁谟密勿。有非外间所尽知者。 孝庙陟遐之后。每遇忌辰。晨起痛哭。哀动傍人。与人言。未尝不眷眷于尊周之义也。至于斥绝邪论。不少假借。如孟子之距杨墨。训诲后学。必先践履。如程伯子之教弟子。端坐一室。讨论典坟。自少至老。虽在栫棘之中。未尝少辍。终日俨然。亦未尝见其懈怠之色。及乎楚山受祸之日。疾甚气薾。然而从容与数三门人问答之语。不过乎明尊周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0L 页
之义。尊朱子之学。(先生 致祭制述官金梦臣。问先生事实于李秀彦美叔令。美令亦未尽详。使李友君晦问于余。故记此大略以送之耳。)
金昌协
盖吾东方道。学莫备于李文成。而金文元先生。实受其衣钵之托。先生既早游其门。得其的传。而又尝以考亭夫子。为孔孟后一人。寤寐羹墙。服膺尊信。有如子弟之于父兄。自其言行事为出处进退。以至于辨异端辟邪说。悉遵其遗训成法。以为律令绳尺。而推以及乎一世。使夫人者。皆知朱子之道。真可以建天地质鬼神。而向之则为圣人之徒。背之则为斯文之贼。此其问学渊源之正。而羽翼乎朱子者然也。先生又当 孝庙盛际。毅然以尊攘之事为己任。君臣之间。密勿谋猷。志贯金石。虽其事功未究。而大义皦然。亦足以有辞于天下万世矣。观其前后奏劄及所与学者片言只字。无非发明此义。而至于大命将挚之际。犹惓惓三致意焉。是以。当世之人。虽鄙夫愚人。亦皆知尊周大义悬诸日月不容湮晦而天纲人纪赖以不坠。此其事业树立之大。而发挥乎春秋者然也。夫朱子之道尊而士不畔于异学矣。春秋之义明而人得免于禽兽矣。其有功于圣门而为德于斯世如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1H 页
此。
朱文劄疑。乃是尤翁所著。盖将大全一书。从头注释。为卷几二十馀。顷年尝因大臣陈达。有刊行之议。命下玉堂校正。昌协遂任其事矣。老先生在时。盖尝数次往复。其所肯可以修改者十六七。不幸未及卒业。而遽有今日之祸。闻老先生临终。眷眷以此事相寄托。此意极可悲。
李喜朝
癸丑正月二十七日留华阳。是日约与留寺诸君子许瑗爰玉,黄镀,洪胄炳,朴喜庆,洪胄亨诸人。往寻葩谷之胜。尽日徜徉而返。余于是窃有所感焉。夫自天开地辟以来。上下凡几千载。而此地之胜。不少概闻于世。至我宋先生卜于斯居于斯。然后世之人。莫不知有所谓华阳洞而愿一见焉。抑亦天悭地秘。以待其人也欤。是山也气势雄伟。峰峦峻整。则先生之气象类之。是水也发于俗离。源远而流清。则又似乎先生之学之有源而心之洁净也。且山固有冗木杂蒙者矣。而此则两面苍松壁立亭亭。凌云霄傲霜雪。贯四时而长青。先生之高节大义。又颇如之。岂天悭地秘以待先生者。抑亦以此也欤。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1L 页
转到李草庐家。草庐待之甚款。与之谈论。大抵凡百言议。一如尤庵先生。且极称尤庵曰。始与此翁同学。未见其大胜于我者。及至中年以后。渐觉此翁德学日就月将。不可追及。此翁所执。每在第一义。故所成就卓然。又曰。吾友有尹美村者。今亡矣。余问美村与尤庵何如。草庐默然良久曰。美村则为学未久云。其意盖以为不可比拟矣。
草庐又言。尤庵既自任大义。许身于 孝庙。出当世道。则如尹子仁及其他诸尹之有雠于虏者。宜皆往从。以助万一。虽使为尤庵厕间之役。亦何可辞。而当时无一人出。殊未可知也。
甲子夏。尼尹上尤翁长书。有曰草庐之孙李甥端中言。先人下世之后。门下与草庐会。门下以先人事问之曰。美村江都事。何以处之。草庐答曰。兄何为此言耶。设有未尽于义者。乃是少时学问前事耳。吾辈相友则乃在学问之后。今何可以此为疑耶。门下即然而从之云。往年夏。李君某传门下之言于一士友。则其问答正相反。以门下之问为草庐之问。而以草庐之答为门下之答。此诚非外人之所能知者。而其有此事问答则可知矣。其所谓问答正相反者。岂以余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2H 页
传谓草庐问江都事何以处之。故尤翁答以学问前事耶。尤翁与草庐此问答有无。余本不能知。宁有以此传言之事哉。抑有一事。甲寅夏。迎拜尤翁于杨根。仍随入龙门山寺。是时玄石。在秋曹依幕。以尹鑴事连有往复于尤翁。始尤翁以癸丑腊月贻书玄石。问美村事。有外虽严整。内实虚怯等语。玄石答书。又以当身所以待鑴者论之。谓今无故旧之义。未几。鑴有问书于玄石。玄石得此。又却有不忍求绝之意。复作书尤翁。以所见之屡变。引而为咎。尤翁答谓君子之心。固不当明白如此耶。余禀尤翁曰。来时见朴叔。自谓又得罪于先生。而深有不安。今先生答书。乃反称道。何也。先生答曰。无论绝与不绝。随所见而直言之。是岂不明白乎。惟吉甫则不然。故以为疑矣。余又问美村江都事。果如何耶。先生又答曰。江都事则不当举论。今只论江都以后之吉甫可也。时尤翁于美村。以鑴事致疑者。可谓深矣。然于江都事。则犹舍之而不欲论矣。后见罗友仲辅。每谓尤翁以江都事。齮龁美村。余乃以此问答言之。以明尤翁之不然。想仲辅传此于尼。尼误认为草庐问答也。
金干(玄石语录)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2L 页
丙子以后。我 朝服事虏人。今六十年矣。若非向来尤丈明大义以扶之。人必狃于闻见。不以为异。到今人皆知 皇朝之可尊。事虏之可耻者。都是尤丈之功也。
丙子前。 朝廷与北虏通和。美村以进士。上疏深斥通和之非。及丙子虏骑深入。美村率妻子避乱于江都。时江都主将金庆徵。只事饮酒。不为御寇计。美村移书责之。有朝绅编伍。 玉趾巡城。薪胆即事。杯酒非时之语。又自请分守城门。观此所处。与泛然避乱之士不同矣。及虏骑渡江。阑入城中。美村之友金,权二人曰。事急矣。遂奔往美村处。议其所以自处之道。美村曰。古人有行之者。北地王谌是也。二人曰然。即归而皆自经。美村又劝其妻促令自决。美村独不死曰。吾当往南汉。见家亲后终当自裁。誓无负妻与友也。江都既陷。龙胡据椅高坐。驱江都人及避乱人士。入于庭中。先斩前行数人以示威曰。汝辈若不跪降。当与此人同。庭中人皆跪拜。美村亦拜跪。时 世子使宗室珍原君世完。报江都事于南汉。美村请于珍原君。自为牵马奴。而虏骑充斥。道路不通。龙胡作一文书。挂于珍原鞍前。又书一纸付于美村毛笠上。(如我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3H 页
国勿禁帖之类)遂得达于南汉。而美村终不死。尤庵所谓江都俘虏者。指此而言也。
李橝
先生早从文元公学。文元公既卒。先生以所事文元公者。事文敬公慎独斋先生。尽得其所藏。文成公所著圣学辑要,石潭日记等书及其遗稿。未及刊行。他人所未睹者。皆有所传授。故先生学问规模。言论风旨。粹然一出于正。而卒得石潭之嫡传。昔在丁酉年间。宋君尚敏子慎。为余道之如此。而先生亦尝自言。吾于文敬公先生。实如程门晚进卒业于龟山之门云尔。
先生道学文章。观于辛未祭文元公文。可知其已成七八分矣。其文略曰。先生道如地负而德如春生。问业则居敬而致知也。请益则修己而治人也。论太极则是朱而非陆。辨理气则舍陶而取栗。讲宗礼之大经。而主洙泗之微旨。参河洛之的论。此文之作。在先生二十五岁之时也。而其言之的确如此。其后三年科场易义。亦本于程朱易系之说。参以退陶圣学图说。而折之以两贤往复理气长书之辨。又其后三十七年。国礼收议。亦本于周公制礼之义。参以程子濮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3L 页
王之议。而折之以溪门论追崇之说。则其于天理之蕴奥。礼义之微妙。早已洞见而明知者。盖可见乎辛未祭文中。其平生所受用。猗欤盛哉。
仁祖乙亥。先生为大君师傅。即 孝庙潜邸时也。旧例。 王子与师傅以宾主之礼。分坐东西壁。而师傅就 王子之席以教。至是。先生坐西壁不起曰。师无往教之礼。 孝庙遂就西壁座请学。既退。 孝庙至甥馆。溪谷张相国问曰。宋师傅何如。 孝庙为言尊师道严礼貌之事。溪谷曰。 朝廷遴选此人。本为此也。及 孝庙初服。先生累徵不起。而 孝庙必欲召置 经筵。授以天官之长者。盖自旧学甘盘之时。已知其才学足以担当天下之事也。
先生以乙未春。丁内忧在庐幕。 孝庙遣医赉药。 恩命频繁。一日。沧洲金公益熙受由下南乡。 孝庙引见。以传 密教。使之路由怀德。喻以节哀毕丧。即起共济国事之意。及丁酉春。服阕。自 上除命召旨络绎。先生每于丘史传 旨之时。必具公服拜受。置卓子于书堂堂中。以奉官 教于其上。先生出自溪堂。至庭下张拱趋进四拜。上堂跪展官 教。看毕还安卓上。遂下庭又四拜。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4H 页
先生之馆于北洞也。(戊戌七月)松都儒生金泳(牛溪门人金玄度子也)怀书而来。先见余遂趋入立庭下。自诉其冤曰。小生为学宫斋任也。有一市民子滥录儒籍者。乘丧而娶妻。小生以为名教罪人发论。永削其名于儒籍。则其人雠我。污蔑之辱。至及于庙主。小生屡度呈状。以请雪冤。而官不听理。愿先生特赐一言。以伸久屈之冤。反复陈请。先生亦赐颜谆谆以答曰。凡干讼事。自有有司存焉。实非自山中被 召待 命者之所敢听者也。金生久立不去。且请且言。而先生终若不闻者然。金生趋而退。
余与二友生步出而还。先生适且骑马以出。行向城门外。三人至中道相值。卒遽未及趋避。先生遂下马以行数步。余与二友生。端拱趋进乍立。以致辞谢之意。便即疾趋以过。稍远。先生始乃骑马而去。此古人士三为群必致敬之礼也。先生一动一静。皆以古礼类此。
先生戊戌秉铨初。堂上通清。则李应蓍,尹鏶,李寿仁,沈𢋡诸公。林下人初入仕。则郑道应,申硕蕃,赵任道,河弘道,郑世厚,林湋,柳晋锡等十人。而三人则余忘其名。其中有闻名不知其死而亦入除职者。至如李,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4L 页
尹二公则亦以直节名于 仁祖朝。而十四年之后。今始通堂上清望。舆论皆称五十年来未有如此公道云尔。
戊戌十月十九日夜。大雨雷电。先生时以铨长在京邸。晓起草劄。以进规戒。待开阙门而上矣。朝起。沂川洪相公来见先生曰。今夜雷变。人臣不可无陈戒之言。故余亦早起。秉笔欲属藁。而文思不足。沈吟未及下笔。下吏来示小报。兄已进劄矣。因请出其草本而读之。啧啧称叹而归。
孝庙升遐前一日。先生承召开政。而 御宝未及下。先生閒坐以睡。似梦非梦之间。忽占绝句曰。 宝因前夜押。下一句余忘之。及 御宝下。其封钥所署 御押。以 上疾大渐。仍著前封之纸矣。先生忽心惊以动。明日 讳音遽下。
先生甲寅正月。窜北岭。余与同门诸友。追送至梁门驿。候问起居。其康宁与平居无异。而亦无几微见于辞色者。是时。尹明遇汝良。送先生行。至平丘驿。中路忽饥。陪行疾驰。日晚始食。气塞而绝。因以不救。先生闻其讣而谓余曰。窃瞯朝廷之意。吾辈早晚皆死。汝良先死。安知非非恶事乎。于是。余始知先生亦自知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5H 页
其早晚必有后 命。而其心泰然。不曾动其毫发。则先生可谓乐天安土知命之君子人欤。
己巳耽罗之行。先生年已八十三矣。风涛雪浪。接天无地。而一片孤舶。出没海中。性命造次。而先生终无一毫几微见于辞色。稳卧舟中。手执太极图说。沈潜玩味。乃谓其弟时焘氏曰。吾今日益觉太极之理也。及其后 命之下。行至中道。气力如丝。一日忽呼从者。使取笔砚来。大书三贤闾三字。以表其先闾。而其字画笔力。无异常时。
先生平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其居冷泉与返沃川也。所居不蔽风雨。所食不厌疏粝。学徒每于所居僻处。构数架书堂。则先生常处其中。而在家则如客也。尝读书于其外室。食时已晚而不入内。学徒不敢退。俄有芹菜盘钉盐酱而进。先生略不何问而进食至尽。若州县所馈则惟其亲朋而后受之。亦不过数斗之米。
宋相琦
崇祯癸酉。尤庵赴司马会试。崔迟川鸣吉主试。以易义一阴一阳之谓道为问。题意甚难。士子辈未能措手。先生一挥而就。时先生已有盛名。求见所制者左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5L 页
右坌集。先生一无悭色。并皆出示。由亲及疏。殆遍场中。以至本草字漫几不识。先生伯兄。亦参解同入。言曰。初不赴举则已。今既入此。得失何可不念。而为此主客俱伤之事耶。先生曰。此亦命也。何关之有。及其考试。迟川见先生文。大加称赏曰。吾道东矣。遂擢置第一名。其藻鉴亦明矣。先生在长鬐谪所时。以此事及于答余书中。以戒临科累志之习。此岂凡儒之所可及哉。然为士者。宜不可不知此也。
同春问于尤庵曰。尝闻仙源金公。侍坐其尊君。嬉笑谈谑。无所拘捡。亲意甚安之。及清阴入来。则坐中便肃然静嘿。若有不乐之意。二公气象。于此可见。而就此事论之。则孰为胜耶。尤庵答曰。使父母之心安之者。似乎可矣。
碑志。韩则尚矣。欧则风神遒逸。王则法度简严。曾,苏则无论王弇州自谓捭阖操纵。而实则繁絮无可观。方正学,钱牧斋。皆间有好处。我国则当推清阴,溪谷。而尤翁晚出。殆欲掩两家。盛矣。
吾乡李生植吉颇能文。言岭南人评尤庵好作墓道文字曰。笔力好矣。而间有杂体。非本色云云。尝以此语。举似于尤庵。则先生曰。吾于墓文。虽法韩,欧。而亦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6H 页
以晦庵文体参用。非本色之说。是矣。岭人其有知文者哉。李生语余如此。但所谓岭人。未知果何人也。
金昌翕
严正规模。刚毅气象。置身于利害祸福之外。束世于礼义廉耻之中。
朱子之训。有关于世道。而为尤翁平生所执守者。其大纲有四焉。曰距诐淫以承三圣也。曰崇节义以尊东周也。曰严惩讨以扶伦纪也。曰恶乡原以反正经也。四义之行。建天地而悬日星。
庚申逆狱之起。骊阳以判金吾谒见。历举文案。言始寿辞穷情得状。尤翁力为救解曰。渠岂全然诬罔乎。恐犹有活理。骊阳退谓人曰。有是哉。大老之迂也。仁恕则过。夫庚申罹刑辟者。何莫非欲害尤翁者。至于始寿臣强之说。其为设计。端为嫁祸山林。而及其论狱。乃不念旧恶。而深求其生如此。是乃尤翁之仁也。方尤翁之山斗望全也。沓然趋附。望其德辉。在野满野。在都满都。一睹为快。如见大圣于泗州。及得其赫蹄片墨。则詑以为荣。有未入手。或争割其纸而去。由是尤翁之笔。与其碑板。遍走四裔。而殆家家有也。
李縡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6L 页
余尝拜遂庵于寒水斋。从容语及尹拯事。余问曰。当拯背师之际。已先有几微之见于色辞者乎。遂翁曰。甲寅以前数岁。与吾辈言。辄以为南人常怀祸心。早晚必一售。先生势不免大祸。门人子弟同受其败。决知其无益。不如早自携贰。世之以墓文不如意。为背师之端者。渠欲以是自掩。而世亦见堕于其术中矣。尝记一日侍先生坐。京便适来。有亲友书。多言玄石务欲立异于先生。自辟门户。其势已八九成。先生笑曰。和叔虽别立门户。必不害我。可畏者惟尹拯。拯必杀我。余请曰。子仁近虽以墓文有形迹之不安者。岂有害先生之理乎。先生笑曰。君与子仁亲否。曰然。又笑曰。虽亲相知。未必如我之深。君自视与我孰亲。到今思之。先生真圣人也。
沂川洪相国命夏。庙堂而为山林主人。尤庵最与之亲厚。入都辄就其家。及洪公没后。其子远普为扶馀倅。尤庵过之。休憩邑村。闻相国夫人在衙内。为之念旧问候。夫人为设饭待之。邑倅出接。人士满座。门人亦多侍者。尹拯在座居右。已而饭出。尤庵变色而迎之。时丁春末。盘有河豚烂烹者。尤庵指而语曰。老夫业嗜此物。而伏在山里。不食久矣。尹拯曰。此味固佳。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7H 页
而往往有遇毒而见伤者。愿加审慎。主倅曰。吾家自昔惯食此物。婢使无不习于烹饪。万无一失。吾母况又亲监。岂有可疑。尤庵曰。大夫人为旧时宾客。有此盛设。亲尝其味。何敢生疑而不之食乎。拯又曰。非谓有可疑。此固危道。而因口腹之累。忘慎疾之戒。可乎。尤庵方取盘相近。欲下著而旋止曰。理到之言。不敢不服也。主倅退而语其子弟曰。弟子之为师虑患。若是恳至。先生又能临馔忘味。不惮自屈。师弟之间。两得其道。令人叹服。未久。拯之与玄石书(与玄石书恐指辛酉拟书)。盛播于世。细究其日月。河豚之谏。盖在其书之后。洪公又追语其事曰。人心果难测也。洪公之孙致宽为 翼陵郎。为余道之如是。
尤庵受后命。畏斋李相公端夏谓自古圣人。未尝为人所杀。此本朱子语而见于语类者也。吾辈平日笃信尤翁以为真圣人。今不免小人之祸。或者非圣人而然耶。(或云非畏斋。即睡村李相公畬。)
韩元震
理气之说。莫详于濂洛关闽。而或言理有动静。或言理无动静。或言其理气之有先后。或言其理气之无先后。其言不一。若相牴背。而学者每患于难为会通。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7L 页
于是尤庵先生出。总而断之曰。理气只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有从理而言者。有从气而言者。有从源头而言者。有从流行而言者。盖谓理气混融无间。而理自理气自气。又未尝夹杂。故其言理有动静者。从理之主气而言也。其言理无动静者。从气之运理而言也。其言有先后者。从理气源头而言也。其言无先后者。从理气流行而言也。斯言一出。而众说之不齐者可齐。而穷理之士。始得其路径矣。
栗谷先生。不由师承。洞见道体。资近生知。学到至处。尤庵先生。学宗考亭。义秉春秋。闲先圣拒诐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事业之盛。又莫与并也。
栗谷,尤庵天分之高。文章之盛。世未有能追者。
姜奎焕言。 嘉靖甲申正月丙子。五星聚营室。是时明运已衰。道学已微。异言日炽。终召夷狄之祸。陆沈神州。于今百年。则是在中国。非瑞而反为灾矣。五星聚室后十三年丙申。栗谷李先生生于东方。沙溪,尤庵继作。而孔朱之统。至是复传。而一时同德之贤。及门之士。群起辈出。道学大明。媲美有宋五星之聚。殆天眷祐我东。以启其文明之运也欤。斯言有理。
尤翁学宗朱子。义秉春秋。崇节义辟邪说。以不负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8H 页
孝庙明天理正人心之托。民到于今。赖之事业之盛。莫或尚之矣。辛壬戊申之间。士类虽败。而宗国之不亡。实有赖焉。推其本原。又有所在。此则尤翁之大有功于世道者也。然此犹东方事耳。异日东国之大义闻于天下。百世之下。为万邦视法者。惟先生是赖矣。先生出处遭逢与夫身任天下之大义。皆同于武侯。世人之所共知也。若其吁谟帷幄。密赞大计。亦皆同于武侯。而其事甚秘。此则世人未必能知也。窃伏惟念。 圣祖之于先生。学焉而后臣之。犹先主之于武侯也。故其 君臣一德。皦然终始。欲知 圣祖之为君。当求之于先生。欲知先生之为臣。当质之于 圣祖。不可二而观之。亦犹先主之于武侯也。
先生欲与草庐相见。中道期会。往待数日。不遇而归。草庐之亡。又操文祭告。以致其恋旧之意。先生又尝谓人曰。吉甫深为世道之害。故吾不得顾朋友之私而深斥之。泰之只是怒骂我而已。非为世道之害者。故吾常欲全故旧之谊。此见先生处义之精。用心之公也。大抵先生处于交际者。常本于忠厚。始交宣举于江都狼狈之后。既见己酉拟书。而犹作墓文。又以其所请而屈意作沧浪墓文。此皆与之忠厚。而其终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8L 页
斥之。盖不得已也。又于草庐。彼之所以见待无复人理。而终不与较。不忘旧谊。若求先生之过。过于忠厚。非过于严峻也。世人乃以过严峻疑之。岂知先生者哉。
先生所与宣举许交者。以江都事悔过也。虽以鑴事屡加辨斥。而渠自谓相绝。故先生信之。虽知其不严。而亦不以深咎。所以初祭宣举之文。只说其美而无他说也。己酉(己酉上。恐脱鑴酹一段。)拟书之出。始知其不绝之本情而深骇之。略见其意于再祭之文。又不如前称述于墓文之作。然于此时。江都之事犹未露。故不以此为病。人有毁及江都事者。必救之。如木儒之斥为互乡者是也。及其史局之书出。则始知其不悔之本情而益骇之。于是尽知其心术之矫伪憸慝。反复无状。而又觉其平日见欺之深。遂并与江都事而斥之。如李景华之通文不以为非者。亦其一也。凡此曲折。日月先后。文案具在。不可诬也。先生所以处宣举者。本皆彼之所感而应之。非有私意于其间也。譬如妍强俯仰随物变形。而不害为鉴空衡平之至正也。后人当知此意而明辨之。
昔尝亲承先师之教。己巳之初。尤翁将陈疏也。先师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9H 页
谏止而尤翁不听。先师为之代写其疏。疏既成。尤翁顾谓先师曰。欲为儒者。其事至难矣。其意盖谓欲尽儒者之责。若计死生祸福则不能也。此其为至难也云尔。
尹凤九(江上语录)
万东祠。或者谓此后则自朝家既已奉祭。于义不敢复设为宜云。此议如何。对曰。若建 祠前朝家先设坛。则如或已也。既已建 祠。岂可复毁乎。曰。君言是矣。先师此意。当世无一人得闻者。先师自济州承 命拿来。抵书于仆曰。 庙事任之于君。缕缕教示。及拜于长城府。先以 庙事下教。与书中语一般。终宵陪侍。语及此事者三。仆对以敢不奉行之意。
君知尹拯事终始否。对曰。后生小子何能详知。而美村相诘。本出于沧浪事。又以鑴事展转层加。而徒以利害为心。终致如许境矣。曰。利害之说。极是恰好题目。其所以见利害处。吾当为君一讨。大抵庚申以前。虽有怨讟。而其必欲伤害尤翁之心。吾不能明知。庚申以后。大有见利害处。此人坐地八松之孙。石湖童土之侄。牛溪之外裔。固是西人中大家。而早岁赘入于权諰家。早哀家贫。恒留赘所。习闻惯见。都是南人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89L 页
中言论。妻喃惟辈极是俊骨。又其同婿鑴之子也。尹推又为李三达妹婿。渠辈心肠尽染于南。庚申以后其所知得者。必曰鑴,积辈皆无必杀之罪。以为伸冤此辈。然后可为公论。亦能免祸矣。及见尤翁所论。则以为楠,坚死宜矣。积死宜矣。鑴死宜矣。拯也闻而大愕。以为此是祸胎。南必一番更起。尤必及祸。门人亦岂得全乎。必绝于南不执柄之前。以示先绝之状。乃能免祸。经营绝之之道。未易办得。先攻金锡胄。盖不问是非。侵斥勋戚。似是清论。故京乡少辈多附此论。其势渐炽。足以相当。乃售王霸义利之说。其有害心。实自庚申而始发。只欲为渠免祸而然也。对曰。小生辈所知得。亦如下教中语。何以知之。尤翁斥鑴无馀之日。请其先铭。而其年谱中。载己酉拟书称道贼鑴之说。以进于尤翁。此虽五岁童。可知尤翁之必骇。而乃敢售其尊鑴之意。其用意亦可知矣。曰。甲寅春。吾自怀川。适过酉峰见尹。则尹因与会话山堂。诸尹搢,推,择辈皆会。拯也出示其家家乘一通。其中年谱中。有己酉书。吾曰。此书何在于谱中耶。鑴已伏诛。尊先生虽在世。必今已永绝。何不删之谱中。又况见之师门。何哉。尹曰。然乎。兄言是也。即以濡笔围其书。搢起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0H 页
笑曰。致道言重矣。我固言之而终不采听矣。虽没之。尤翁已怒之后。没之何为。呜呼晚矣云云。
神德祔庙时。轩相厓异。尤翁甚不韪之。己酉。 显庙于筵中教曰。吾于宋。每思 先朝尊师之意。血诚待之。而每欲出去。不欲同事。虽我不敏之致。亦岂其道理乎。老峰曰。宋之进退异世人。丙子后决意入深不出矣。遭 先朝不世恩遇。见有复雪之意。幡然出来。不幸 仙驭上宾。故复有入山之意。 圣上若有复雠意。必今日入来矣。 上曰。吾岂不欲继绍大义。而实无倚仗之人。宋若不弃我而来。我岂不欲哉。户判须以此意往谕。与之偕来。老峰自 阙下。直向广州宫村。则尤庵即与老峰同入。经营复雠事。而为先追行 孝庙时欲行贡物釐正事。右相积惟令所从。同议复雪事。徐必远上疏。斥积以不忠。盖以为宋欲行不可为之事。积则知而随参。是不忠云。尤翁即归湖中。而其时轩相抵某人书曰。山人去位。如麻姑爪搔背。老先生闻而痛之曰。方与 圣上修讲大义。而如彼老臣。有此说话也。
大尹于老先生。平日意见。一一相反。所大相反者。复雠大义及绝鑴事也。以 孝庙绝断嗜好。一意经营。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0L 页
而谓盘乐怠傲。又曰。句践诈矣。延广狂矣。又每书力劝用鑴。先生心常不韪。故于 筵中请召草庐,市南诸人。而终不请召尹。其意亦可知矣。凤九曰。闻清,慎,春诸先生。皆以 大明复雠为大义。而尤翁则又加一节。以为春秋大义。夷狄而不得入于中国。禽兽而不得伦于人类。为第一义。为 明复雠。为第二义。然否。曰。老先生之意正如是矣。凤九曰。 孝庙真大圣人。大凡人禀豪杰之姿。有经营武备。则卒低看儒者。而 孝庙则既有如许大计。又不惮屈己师儒。知大义非儒贤莫可议定。崇仗儒贤。为武备之先。此昭烈之所不能也。曰。真大圣人。三代后难可复得矣。
讲心经大人章曰。昔者畏斋谓余曰。君知我先生乎。到几分地位。余曰。每游门下。钦仰德光而已。岂敢容易论说。畏斋曰。至大字。未及化字耳。君须以平日行事商量也。近或思之。畏斋亦善看得大人气象矣。世人不知老先生者。皆谓其某言病某事病。以余观先生。其善处犹可及。其病处终不可及也。曰。何谓也。曰。以绝尹事观之。其时物论及门生子弟。孰不言其过。至于吾及叙九。禀白尤力矣。一日入拜。则见砚上有手书短纸曰。虽畏友之言。终难听矣。自其后不复敢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1H 页
言。然犹以为过焉。宋晦锡则曰。祖父虽身后。亦不可不恤子孙。愿令小孙辈。得全性命于世。祖父力斥彼尹。吾辈虽欲生于世。其可得乎。先生曰。若小补世道则虽灭死万万。小无悔矣。叙九曰。闻此教。虽赤族无恨矣。及至近日观之。若使老先生不绝。则世人皆以彼为先生弟子。为之领袖。而渐生悖议。至救鑴贼而为溥辈崇尊。到此地头。则如吾辈力量。决难抵敌。士论从此灭矣。而世道可知矣。老先生见及今日。先绝其根。使士论得以扶持。其为世道之幸。如何。当其时。以利害形势言之。孰不谓过。而今为世道之幸如此。老先生见祸不屈之大勇。临机深识之远虑。是何许规模。何许力量。正所谓智周万物而纯一无伪之大人也。故曰。其善可及。而其过不可及也。
老先生见解超诣。心经及大全劄疑时。屡年案下。身亲经历。至如盘结处。丝分缕释。义理精微。无不洞快。如非我之长在侍右者。何能窥得耶。大抵事物上。先看得大义理。先把捉大头脑。故如 太祖追崇。许衡黜享。人皆非之。而不少挠矣。汉祖缟素。未知出于赤心。而朱子大书于纲目。况 太祖回军。尤为正大。不可以后来事没其大义也。许衡。先儒无不尊之。至栗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1L 页
谷略加讥议。而老先生则直出黜享之议。中原则以塑像序次。孔子之座。岂可坐胡元人耶。或谓牧隐,益斋诸人。以外国人入仕胡元。尤为可笑。而老先生于牧隐则赞之。于许氏则斥之。此则不然。牧隐。世皆以文章推之。于世教不甚利害。而许氏则退溪以下无不尊之。寒冈则谓敬之如神明。中朝则至享文庙。其为世道害不可言。故先生力斥。以明其义理。
癸亥玄石立异之后。来客终日非斥者皆是玄石。而先生终不答。客散后。从容教不佞曰。人皆谓和叔背我。此则不知者也。终始难处者拯耳。不佞惊曰。玄石非门人。人虽疑之。固然矣。尹则无异子弟。岂有子弟背父兄者乎。先生曰。君与尹亲否。对曰亲矣。曰。虽亲。想不如吾之深知矣。其后终如此耳。又曰。吾亦未及甲子。已知尹之当背老先生矣。闻尹语人曰。吾则于尤翁。系恋之深。似无奈何。如权某从学何为。尤是祸胎。权亦后必得祸云云。其虑祸如此之深。则何能与老先生不绝旧好也。世人不知。皆谓尹之背先生出于墓文。而实出于免祸计也。
尤翁。真个大男子也。及其后 命之下也。辞色无异平时。当初闻被拿消息。意以为到京后原情等节目。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2H 页
无与议为。且到京后拜见未易。自此直向南路。到砺山。闻禁都尚留海边。余留郡几一月。忽见都事还来先文。急向前。路逢老先生行次。而禁都权处经讥察甚密。无计入拜。与黄世祯夜黑后潜入下处拜话。到鸡鸣而出。问原情事。则先生以为原情不须议耳。进到井邑。则 赐药之命来。而都事已来矣。先生下处则不能入去。而只与叙九辈痛哭而已。鸡鸣。与子弟至下处门外。环坐哭泣。自长城来时。一行士友仅数十人。都事下来后。京中士友及湖中人。稍稍来集。未及日出。已至百馀人。此乃六月初八日也。
问或者谓尤翁文集。论事多论理少。曰。盖无退溪之高峰。栗谷之牛溪。故无问答之端矣。曾侍座下。外人之书来。如有论学者。辄喜形于色曰。幸有此书。即时答送矣。
老先生先见。实凡人所不敢到矣。先时今 上命入沙,春两先生文集。 御览后令两南方伯入刊。其时方有沙溪从享之疏矣。先生疏言朱子逸书一卷在朴世采家。请纳之使之入刊。朴上疏曰。当此凶岁。剞劂之役。甚非其时。先生以为虽凶年。朱子书一卷入刊。有何动民力耶。此其意有所指矣。心甚未便。尝曰。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2L 页
沙溪从享之议。初出于湖中也。余沮止之。若终无一言。使其议湮没。则非其义。故辛酉疏略引之。以启从祀之议。然若此时 圣上克从其议。则非慎重之道也。今若从祀则不无其嫌。人皆谓其议出于门人。 圣上以其为国舅之祖允从云矣。于沙溪有何光乎。盖欲待百年而后定矣。当初文谷,老峰收议时。以待日后为言。似亦禀于先生矣。且于丁卯间。时势甚危。一边投入于杭。一边察杭之机。先生常不敢语人。而密告于余曰。此时如何。人皆昧然不知。奈何奈何。
拯之诬睡翁。决是不忍为之事。余有所闻知者。金仲和之来倅此邑也。此邑徐姓人。有为尼尹一家妻喃者。为见其妹往尼。尼尹会话。以尤翁为大北之子。徐姓人来问于仲和。(徐与和有族谊)徐生不识字。元不知此等说苗脉。只闻其言而惊怪来问也。其言之出于尼尹则的实矣。睡翁当时新榜以凶疏收押。睡翁奋然投笔而起。终不著名。二百人中七人不著名。其一即沈相之源。而独拜 西宫。睡翁一人而已。大北辈伪著其名。至今名留禁府云。反正后 仁穆大妃知独拜事。必欲进用。睡翁恐其自宫掖媒进。即远去湖左。一代莫不嘉尚。 仁庙朝。沈除清显。有欲以名在其疏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3H 页
枳之者。 仁祖曰。以名在其疏枳此人。则如宋甲祚。亦谓之大北乎。盖引以證之也。其后春翁陈白 孝庙而赠职。拯岂不闻之。而忍以不忍加之言加之耶。尤翁闻此说后。疏引八松挽诗二百人中第一人之句以證之。其后拯也见此曰。此印行之书耶。其意似若以此诗为非八松之诗然者。此则尤所不忍之言也。
昔与尹体元同在华阳。有一知旧营葬湖南。其时李领府事濡带湖伯。要得一书而嘱之。老先生曰。致道则此等书札非便。如不可已。体元可以副之。体元曰。与致道联名作书或可。而先生何以致道所不为。令小生为之耶。老先生笑曰。吾非要君必作此等书札。实以致道期待之重。不可作此等书札也。
蔡之洪
华阳之草堂下。旧有红梅一树甚盛。己巳初。无端枯死。至甲戌春复生。花叶依旧。先生又于 孝庙讳辰。尝作五言诗一绝。多士刻石为碑。植于泣弓岩(先生每年五月四日 讳辰。必西望哭临于此岩。故名以泣弓。)之上。辛丑。忽漂没水中。至乙巳。樵人得之沙上。可异也。
李柬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3L 页
先生尝曰。天生朱子。实生孔子之心也。噫。三王不作。叙秩命讨不复行于天下。而尧舜之道几乎熄矣。天纵将圣。文不坠地。空言之化。反有贤于尧舜。而春秋一书见诸行事。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拨乱而反之正。圣人之用。大矣哉。濂洛辈出之后。时势下于东周。世变甚于春秋。于是又生一个人。以畀其责。黼黻六经。梳洗百代。天之经地之义民之彝物之则。昭揭乎宇宙。炳朗乎日星。不惇者叙。不庸者秩。不章者命。不用者讨。天理明而人心淑。中国尊而夷狄攘。则天之所以眷佑生民。可谓阅千古如一日矣。肆我先生。仰洙泗之渊源。得晦翁之丈尺。而不幸际丙丁之后七八年间。天下无复人理。于是所谓经所谓义所谓彝所谓则者。未尝不明目张胆。竭力而扶植。寄之空言。见诸行事。充阐发挥者遍满寰宇。撑柱纲纪者屹若砥柱。而春秋大一统之义。将有辞于天下万世。
韩弘祚(江上问答)
曾闻尤庵改三臣传曲折乎。曰。未之闻也。曰。崔相子后亮。得见三臣传。乃曰。吾父丙子主和事。则后人之论断虽罔极。吾何敢疾怨乎。但以其时吾父不为之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4H 页
事。为吾父之事则实为崩陨也。至如三臣传。有曰送吴,尹二臣于虏中之际。吾父与吴,尹俱往阳坡。谓吴尹曰。君等若如吾言则可以得生。吴,尹曰。何谓。吾父曰。君等多引向时斥和之臣。则彼虏不能尽诛。君等可以得生。吴,尹曰。不可。岂以吾两人之图生。尽陷他人于不测之地乎云云。此则实无之事也。何以明其然也。其时白沙之庶子箕男。以体察使幕下。目睹其事。其言曰。吾以体察禀命事。在 御前。时崔判方押率二臣。同往虏中。 上曰。予于食后。当引见二臣而送之。崔判曰。虏之催促甚急。如欲引见而送之。则臣当先往。以听其言。 上曰诺。崔判遂于朝前。即往虏中。二臣则食后果引见。只使军官押送云云。以此观之。则所谓俱往阳坡者。岂非误录乎。尤庵闻之曰。此非吾亲见而记之。盖在于三臣本家所录。故载之矣。果非实事。则岂不删乎。遂见李箕男而问之。则所对如一。于是遂删去阳坡一段。时尤庵寓在骊州。后亮方宰清风。余以书通其事于清风。后亮大喜。遂乘舟来谒尤庵。称谢不已。又请改一段。此即崔相反接二臣至虏营。虏大喜曰。若非汝则何以得此罪人。遂大赏崔相。崔相受之之事也。尤庵曰。此事亦有如阳坡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4L 页
之證左。则可以改矣。不然则不敢改也。又请改一段。此即崔相被执往虏时。有一绝云。我虽不杀三学士。中夜思之心自惊。天道由来好回换。白头今日又西行之诗也。尤庵曰。然则此非先相公所作乎。后亮曰。诗则先人之诗矣。尤庵曰。然则不敢改矣。终不改所请二段。后亮虽未尽遂所请。而乃曰。鄙家受赐于先生多矣。鄙家子孙。岂敢违门下云云。其后子孙乃卒如彼矣。
吾请言玄石之所以与尹拯为贰也。盖玄石自立贰徽号之议。又得见香洞问答。心中殊不自安。及沃川儒生上疏曰。朴某以本朝臣子。何敢立异于 徽号云云。或言于玄石曰。彼疏非自家意思。乃宋畴锡阴嗾。欲杀令公矣。玄石大家惊疑。而久不出口。其后余与叙九侍坐尤庵。忽有奉一封书见之。乃玄石书也。其书言或者之说曰。此事信然否。自闻此言。亟作书累欲呈而还止。今始奉上云云。盖考其日月则正月作书。六月始送也。尤庵大骇。叙九亦变色曰。此何言也。尤庵顾余曰。此必有中间之说矣。何以答书则可解和叔之疑惑乎。余曰。昔松江疑栗谷。乃曰。吾辈不意尽死于叔献之手。栗谷曰。然则君不过为被士祸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5H 页
而死。吾则不免为祸士林之小人。君须勿忧也。以此證答则似好。尤庵乃以其言修答。而下端又曰。吾顷与和叔同议 先朝助兵锦州卫之事。则 徽号之事。亦奚以异此。玄石见其答。遂感悟。因为倾听尤庵。而渐渐生憎于少辈之与希载等连脉矣。且其时崔慎方欲上排玄石疏。文谷,老峰止之不能。宋仁一适在京。乃以书告其事于尤庵。尤庵即责书于慎曰。玄石。即余道义之交也。汝以吾称为师门。而敢斥吾道义之交。何也。若如此则不复见我也。因不封其书而送于仁一。使之见而传于慎。仁一见其书。时李同甫在座傍观。取其书以示玄石。玄石大喜。其子孙亦皆感激曰。尤庵本意实如此。而前日之妄加诋毁者。吾辈之罪也。自此之后。玄石家于尤庵如前矣。盖玄石为拯之所诱惑。不欲与老辈和合。勇意决退。及甲子以后见附己之少类渐与希载相连。遂大悟。以为吾之与尤庵不得者。本为子仁之所误也。因大不快于拯焉。且拯自以为甲子以后。则尤庵实孤立而人无有附之者。及己巳尤庵行遣之时。闻京外士子皆为救疏。且其随行于行遣者无虑数百。而其时与渠相好者。亦皆奔走先后。拯乃大疑曰。是何人心之倾向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5L 页
如此乎。及尤庵殁后。闻玄石为之服。遂大怒。以为人心之倾向。皆和叔之所引也。即以书责玄石曰。既非师又非友。何为服之。玄石答曰。栗谷于退溪。服之三月。吾亦仿此为之耳。拯又疑玄石之比尤庵于退溪。以书问之曰。兄非栗谷。宋非退溪。何为必服。玄石益不悦。且见拯为南徒所戴而斥尤庵益如此。遂以拯为无状底人矣。且其时诸南欲窜玄石。使郑维岳问其可否于拯。拯答曰。朝廷事。吾岂与论乎。玄石闻之大怒。又痛其心术矣。此玄石之所以复路之曲折也。尤庵尝曰。人之攻和叔虽如此。然和叔终非捉我底人。只是所见或有岐贰处。故有时疑我。而非其心术回曲而然也。但可畏者拯也。其后尤庵之言。如合符节。尤庵可谓圣人矣。
问崔慎祭尤庵文曰。人言拯也杀我先生。其迹虽微。其事甚显。此何谓也。曰。崔慎言则虽未知指何事。而但以吾所闻。则有可言者。宋彝锡(即宋都正之兄子也)之甥侄。即尹忠教之妻侄也。彝甥为省其姑。往尼城。时盖戊辰年也。拯诸宗适会饮。彝甥亦参座。有顷。拯曰。金益勋之命。止斯已矣。因又曰。宋某亦安知得免乎。其中一尹。以肱止拯而微语曰。不知座有生客否。拯回顾。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6H 页
旋曰。南徒太盛。尤丈似不免士祸。可虑。彝甥即归告尤庵。尤庵曰。勿复为未信之妄言。其后金君平(万埈)又自尼城蹙眉而来。告尤庵曰。闻尹拯欲尽杀小生家及先生家矣。尤庵又责止之。此其所闻之一苗脉也。且闻诸朴泰晦。其言曰。李元祯之子聃命。以大谏上来。言于渠辈曰。金寿恒则吾辈之雠人。不可不杀。至于宋某。则锡胄之起庚申祸时。方在巨济。安得与寿恒,锡胄通谋乎。且渠辈以宋某称为儒宗。今若加律则必谓之士祸。此亦苦闷处也。不如置之。其中一南曰。安知不与通谋乎。聃命曰。然则何以探知其事。一南曰。若使权愭问于尹拯。拯必不讳矣。果使愭问诸拯。拯曰。不能详知。但其时与锡胄有二度书矣。南人遂以为二度书必是其谋。乃作己巳之祸云。此泰晦之所传。而但泰晦本非信人。是为可疑。虽然。其所谓二度书。则亦有苗脉。而非泰晦之所可知者。以此言之。则似为可信。曰。何谓苗脉。曰。尤庵在巨济时有爪病。以病录送尹体元。(以健)使之问药下送。体元问诸郑维岳。(未叛时也)维岳曰。此重症。不可独断。往议清城。清城剂药三十贴。裁书送黄玧家。使传体元送于尤庵。尤庵服之见效。乃书谢状。又送体元传于清城。清城得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6L 页
谢大喜。又裁书。以蜡烛三十双奉送尤庵曰。闻大监于谪中每夜看书。而恐鱼油致眼病。故敢以蜡烛代油云云。尤庵又答谢以送。此所谓二度书。此则非人人所知。泰晦必有所闻也。大抵余初以拯为太柔顺之人。及其后以其父己酉拟书载之家谱。献于尤庵事观之。则尽是昏暗底人。又其后来得闻似此之事。则真狎邪小人情状。人不可易观如此也。
问高天阔海蚕丝牛毛。尤庵亦可当之否。曰。所谓丝毛处。则虽未知其与朱子毕竟如何。至于高阔处。则不敢知孰为优劣也。
李显益
尤翁则学问义理本与美村不同。尤翁则一主朱子成法。规模言论。严正峻截。美村则一切相反。平日辨论。无一相合。试以大处言。擅改章句。是何等斯文变怪。而不但不斥。反以斥之者为非。丙丁以后倡明大义。是何等光明正大。而斥以虚声实祸。至曰句践诈矣。且推尊牛溪。为我东儒贤之最。而其子弟门生之过。亦欲一并清脱。反咎沙溪之不平心。鑴即尤翁,衮,贞。而每谓鑴是吾党士类。反咎尤庵之斥鑴太过。其他小小不合。又不一而足。若是而能终始无事乎。己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7H 页
亥以前之鑴。异端也。己亥以后之鑴。异端而小人也。是以尤翁之斥鑴。己亥以前则斥以异端。己亥以后则斥以祸心。可谓明白正当。
鱼有凤(农岩语录)
自古圣贤出处有二道焉。有伊,吕出处。所谓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孔子出处。乘田委吏。随处尽道者也。在吾东儒先。则如牛溪,尤庵。则是伊,吕出处也。如寒暄,沙溪。则是孔子出处也。
任弘纪(农岩语录)
尤翁春秋大义。洛建正学。其功德当跻文庙之享。
尤斋古诗极好。如忆昔禁直日。独倚宫墙竹。 储君授 天札。跪受盈两掬等句。可读。
郑彦焕(三渊语录)
尤斋,同春,草庐同会讲论。尤斋则五日达宵不寝。精神如常。持敬不少弛。同春则过三日必一宵熟眠。达宵而起。持敬不少弛。草庐则勉强不寝。而昼则有时支颐失眠。此可见先辈精力及工夫浅深。
尤翁言语细下。不为高声酬酢。而声在口中。盖一生持敬。未尝一日放忽之故。本来声音。似必壮大。而慎重矜饬于言语之际。此亦可见为学工夫之一端也。
宋子大全附录卷十九 第 597L 页
尤翁去止。甚不拘牵。其来洛城之时。必飘然出城。妇人奴婢至悤悤随后而下乡。暂时出入。亦多此法。尤翁在万义时。同仲父往拜。左右图书甚稳。梅花又发盆上。意谓虽不过今冬。亦必为旬馀日计。其后四五日。闻已下华阳。又闻李加平涑言。以其先世墓文受出事。往于清峡。一日闻先生将还怀德。而人马已来。其日适大雨。李谓其店主曰。雨势如此。大监之行。必寝矣。店主曰。雨虽如此。何可寝大监行次。俄而闻已发行。盖自古圣贤行止。虽贵安详。亦无左右拘牵持日迟延之事。尤翁亦大快矣。
尤翁寻访人家。或造次辞归。尝一临清枫溪。余陪家亲及诸父兄往侍而话。余辈则立于中庭。夕间忽然起身。即举手相揖而出。因谓余辈立庭者曰。诸公劳立庭中。不安矣。因出门。气象端严中。亦有敏速果决意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