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x 页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记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3H 页
镇川县愧四堂记
惟我明道先生。得孔孟之道。以达乎文王之心。而得其一言之要曰。视民如伤四字而已。孟子尝历叙群圣之德。惟以此四字称之于文王。夫文王之德。与尧舜齐并。则可谓巍巍荡荡。无能名焉。而孟子独称此一言者。其意以为徒言圣人之大。而不以事行实之。则徒为莽荡。无所捉摸。不足为后世之准的也。夫儒者之道。以天地为父母。则凡生乎天地之间者。虽昆虫草木。并是吾与。而皆在所爱之中矣。况乎同胞之吾民哉。其痒疴疾痛。举切吾身者。此自然之理也。周公曰。文王我师也。夫文王之可师者何限。而今先生独以此为心。则乃所优为。而犹曰愧云者。亦岂尧舜犹病之意耶。延安李喜朝同甫。以学道爱人之术。来莅常山。首以此约。以为愧四。而揭于治事之堂。吾嘉鄠县上元之政。得行于常山也。呜呼。为官莅民者。孰不知此言之为可师法哉。然而人欲之私。蔽于方寸之间。则一膜之外。便为胡越。残忍暴虐。视民如仇雠。夫岂其性独异于文王,明道哉。今同甫读程子书。蔼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3L 页
然兴起于此。可谓善学程子者矣。虽然。孟子之于文王。乃以望道如未见配此四字而并称之。夫岂先生有所取舍于其间哉夫必先有下一句。然后其于上一句可庶几也。孟子尝以百世师称夷,惠。而至论其道德之大成。则反不与焉。此则同甫之所当知也。潘南朴和叔方在杨山。读圣贤书。愿同甫时就而问焉。必以愚言为汰。而亦或以为然也。时 崇祯柔兆摄提格仲春日恩津宋时烈记。
坡州花石亭记
临津之南岸。有所谓栗谷焉。形势具焉。德水李氏有两世墓。少西向北。地面平广。则乃花石亭旧址也。亭之创始。实起于康平公讳明晨。于文成公老先生六代祖也。再圮再新于老先生之世。盖以族位既多。子孙渐蕃。则以为修护斋宿。用仂讲信之所乎。 嘉靖年间。文成公先生往来游居。而学者称为栗谷先生。盖先生八岁时。登亭赋五言诗。诗已老成温厚。脍炙于世。而亭因诗而益有名焉。先生遭遇 宣庙之圣。以行道济时为己任。然义少未安。则即归于此。以为读书养德之所。而遂复旧贯于亭之遗址。游息藏修。必于是焉。搢绅章甫之有志于学者。皆来讲诵。而先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4H 页
生杖屦攸暨。江草含香。山木被光。斯可拟于徽州之婺源也。 隆庆庚午。先生移居海州之石潭。则正如晦庵之沧洲。而学者犹以栗谷称之。先生亦以自称焉。正如晦庵移徙南北。而犹以新安称之也。壬辰倭变。亭子不免灰烬。只有旧址而已。则行路之咨嗟。士林之嘘唏。久而弥甚矣。 崇祯癸丑。先生从曾孙厚址,厚芳等。自海州归居于墓下。亟就亭址。攘剔荒秽复依旧制而新之。江山增彩。士友相庆曰。先生遗躅。斯可以复寻矣。当是时也。先生之祀。绝而不续。大臣领府事金公寿兴白于 上前。上特命拔例继之。不但亭复其旧。而祀事复有主矣。先是 上命礼官。从祀先生于圣庑。 圣上崇报之道。无复馀憾。而斯道益明。则斯亭之梁栋阶砌。当与山水而俱长矣。然晦翁祖茔。尝被他人之占夺。婺源遗居。屡见侵削于邻并。夫以晦翁。而犹尚如此。则百世之后。安知此亭长保其无恙也。虽然。天佑我东。箕子东来。孔圣欲居。而先生获闻妙旨于遗经。其为学。一主于晦翁。祖述宪章。继往圣之垂统。开万世之太平。则虽与天壤俱弊可也。然则斯亭之兴废。岂足为轻重哉。惟后人尊尚之心。则当如婺源之虹井,城南之紫阳可也。 崇祯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4L 页
柔兆摄提格二月日。后学恩津宋时烈谨记。
宫村别祠记
家礼祠堂之制设四龛。祭及高祖。此古所谓四亲者也。自朱子以后。未之或改。而国制则不然。使士大夫祭及曾祖。而有不迁之位。则别设一龛。其世数与家礼正同而有不同者。家礼则于其不迁之位。别立一祠于墓所。待其亲尽而祭之于此。故不迁之位虽多。而自与祠堂四亲之位。不相妨夺。其制可谓曲尽情文而以俟于百世者矣。广州宫村有墓焉。乃 太祖大王别子抚安大君讳芳蕃。继其后为孙者广平大君讳玙及其子永顺君讳溥之衣履所藏。而子孙因居其下焉。夫抚安,广平以别子而不迁于祠。永顺以勋庸而亦不迁焉。不迁之位。已占三龛。而只馀其一。则主其祀者。将不得祭其祖。而倘复有勋庸之人出焉。则将不得祭其父矣。岂创为国制者。虑不及此欤。永顺七代孙大司宪选,八代孙遇辉。尝以宗子国英之意。来谂于余。余曰。从周之义尚矣。然国家亦许士夫家并用家礼之制。则以此而变而通之。不亦善乎。选等以为然。遂创祠宇于宫村。抚安位西。广平次之。永顺又次之。荐享如礼。此不惟情文尽于三祖。亦以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5H 页
尽于四亲。则可行于久远而无弊矣。噫天叙天秩。自唐虞以来。所以正人伦而明教化者也。然而历代沿革。得失相蒙。使人眩于遵守。朱夫子每尝病之。尝以为圣人有作。则必当更为一代之制。使人易行。呜呼。自周公以后。当任制作之责者。舍夫子伊谁哉。而终不得位。只修家礼及通解。而家礼未及再修。通解亦未卒业。此我文元公金先生。所尝慨然而终身用功于礼学。使疑文变节。如指诸掌。其功可谓盛矣。盖尝于别立一龛之说。虽主国制。而事有窒碍。如右所言。则又叹家礼之制。不行于世也。今李氏家断然行之。朱夫子所谓先就宗室世族家行之。使以下士大夫行之者。庶几见之于今日矣。此岂非化民成俗之一助也。余不胜慕用之深。谨记其颠末如此。俾揭于祠宇之楣间。广平,永顺俱有河间东平之贤。而已著于诸公所撰碑志。故此不复赘。选与遇辉早游师门。熟闻文元公绪馀。故其见诸行事也如此矣。岁 崇祯柔兆摄提格季秋日。德殷宋时烈记。
平康县近民堂后记
官廨之扁以民者多矣。盖天生元后。界地建官。皆所以为民也。然以尊临卑。形格势禁。有冤不问。所恶亦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5L 页
施。使不得遂其生。则后与官皆失其职矣。鲁公之就封。周公戒之以近民。夫周公作为周礼。其于辨上下定民志之道。经纬纤悉。而其戒鲁公则乃如此。人或疑其相戾。而其实有不然者。夫临民者。不徒变之。又有以教之。盖必须近之。然后可以知其疾苦。劝其树畜。又可以教其敬让。谕以孝义。而治道毕矣。后周公而承其统者。莫如程,朱。而程,朱之所尚者。又莫如订顽一书。其曰同胞吾与。则与亲近之理至矣。而其所谓吾与者。已与同胞不同。则其区别之意。已在其中矣。然则亲近者仁也。区别者义也。君子之道。仁义而已。谷云金公寿增延之为县平康。修改官舍。而名以周公之言。可谓得为政之本矣。其后延安李喜朝同甫来坐其堂。而尊尚其名义。驰书请记其事。愚不辞而为之说如此云。时 崇祯强圉单阏仲春日。德殷宋时烈记。
[平康县近民堂后记]
余既为此记。或曰。周公,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而犹如此。尤为圣人之能事也。余应之曰。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故能如此矣。夫文王视民如伤。武王不忘远。凡事必有渊源也。且周公先言慎毋以国骄人。而继以此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6H 页
言。夫子尝曰。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若有一毫骄心。则其于近民也。不亦远乎。今延之,同甫俱以大家渊源。绝无骄心。故能慕此二字如此矣。盖观白徒崛起而不骄者鲜矣。今人盍知二君是大家子。故能如是也欤。
西原县景韩堂记
荣乡之名。古今多有之矣。然皆未若有宋韩魏公昼锦之懿。而欧公所记之文。尤足以震耀千载矣。韩山李侯亨稷。牧隐先生之后孙也。世其文献。而顷值世变。自废不仕。 上之十一年乙丑。朝廷慎简守宰。畀侯以西原。其物众地大。拟古之开封。而寔侯之乡土也。夫以乡人。还治其乡。虽以文文山。犹以为难。而侯能恢然沛然。刃投馀地。既公且严。而又不失宗族知旧之心。适值积饥之馀。喣濡枯涸之不暇。而又喟然而叹曰。昔贤以客至无馆。知陈之必亡。况以邑宰寄寓如栖苴。而无铺张朱墨之所乎。乃不以家累自随。如陶令之为。以节财用。大治衙舍及莅事公堂百馀间。而其用人。则里出一人。又不三日。其不出者。又无三尺之徵。于是民欢趋之。倏然而成。不啻若蜃嘘楼阁也。既成。邑人颂之曰。官廨嘉名。岂无可取者乎。然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6L 页
以乡人治其乡。而声流后世。无如韩魏公者矣。请名之以景韩。侯辞以不敢。则邑人又曰。魏公以三朝元老。其及第时。近侍贺日下瑞云。以此位望。莅一相州。岂不如顺风而呼耶。今侯有文而落魄高科。以荫调平进而其治绩如此。且侯尝遭台评。台谏之先。尝居境内。侯待其家人。未尝有几微。其亦慕魏公之宏量者乎。遂来请记。余亦邑人也。与侯丘墓相望。侯习小学于其叔祖怡愉公讳德洙。尝称余以晁氏家所称。而余则又不敢不以晦父拜敌之礼而加敬焉。则其为文必拘于严谨。而不足以称侯之大也奈何。邑人曰。虽然必为之。余不敢终辞而曰。凡继后而登斯堂者。皆慕魏公之厚德伟量。以为王国之用。则岂不为世道之庆乎。因以此为张老之善颂焉。时 崇祯强圉单阏大壮日。邑民德殷宋时烈记。
一丝亭记
汉鼎之重。而系于严子陵一丝何也。古今天下。钓者非一。奚独取于子陵乎。呜呼。知子陵者鲜矣。钓台旧有祠堂。晦翁朱夫子常称范希文记文甚伟。而然而曰。江子我独书作新岁月。最为得体。又以其羊裘题轩客星命阁者为善。今谷云居士金延之。乃以一丝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7H 页
而扁其亭。其江子我之意乎。其思深而义远则有加矣。且夫汉鼎之系是云者。其亦无其说乎。呜呼。道丧千载。圣远而言堙矣。子陵者乃能以怀仁辅义一言。公诵于功名将相之世。夫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伯夷之节。昭乎日月。而实本于求仁而得仁。后世之不夺不餍。皆原于后义之害。大哉。仁义之道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之道。如此其大。则汉鼎之人不敢轻重。特其馀事耳。若子陵之节。非有得于此。其能使党锢诸贤激其颓波而善善恶恶乎。其能使贼操徘徊于黄耳金铉之傍而不敢取乎。又能使蕞尔巴蜀仗义讨贼。而孔明庶几礼乐乎。然非知几识微之君子。夫孰知子陵之功如此其大也。此希文之能言而终不如子我之不言也。记昔晦翁之时。有谓子陵非诡激索隐者。晦翁以为使子陵而可作。则当发一大笑也。夫诡激索隐。岂所以论子陵者哉。自周程以后。仁义之说大明。故胡致堂先生拈出其怀辅仁义一句。刻石于钓台。则晦翁每过其处。摩挲太息而不能去。盖晦翁首论复雠雪耻之道而曰。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此其孟子对梁惠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7L 页
之意乎。今又眷眷于此者如此。则知其所感者深矣。其鲁论微子篇之微意欤。其后东湖之叹。亦此意也。既而恶闻仁义之说者。毁灭致堂之石。则其世道何如也。晦翁之叹。乌可不发于钓台也。曰然则子陵之仁义。果可以班乎孟,朱二子乎。曰否否。子陵盖所谓一言之几乎道者也。一言几乎道。犹足为一世之重。况实体其真腴。贵王贱伯。则其功烈之盛。岂止于汉鼎之不移而已哉。延之之亭。适在汉阳之东湖。而其扁号又如此。则其所感者亦深矣。其大王考文正先生少讲服仁义之说。能以只手撑拄乎倾覆之宇宙。易曰神武不杀。盖谓得其理而不暇其物之谓也。然则亦无事于子陵之一丝矣。呜呼。世道熄矣。去先生之世。未及百年。而成仁取义之士。例见非议。安知一丝之扁。不并与致堂之石而见毁耶。毁不毁非所可论。而窃恐使子陵复发一大笑曰。此狂奴恨识一痴儿。以惹许多般于千载之下也云尔。 崇祯强圉单阏阳月日。德殷宋时烈记。
清州反始堂重建记
清州反始堂者。久庵韩公百谦所刱。而今重建者。兵马节度使韩侯根也。其命名之义。则久庵之记详矣。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8H 页
久庵既筑方井之坛。以祀其始基之祖大尉公。于是堂又尽心焉尔。或曰。久庵之反于始生之乡者。是私事也。私事而以名公堂。岂有其说乎。余曰。郢书燕说。而犹能有益于燕之治。苟因吾之善意而使民观感。各有以善其身而风移俗易。则其为公也孰大焉。曰反始之义。若是其大乎。曰然。礼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狐死正首丘仁也。朱子生长闽中。而不忘新安之紫阳。取其说以记其寝堂。然则反始者。礼乐之所由生而仁之所以行也。礼以绝恶。乐以道和。仁以成物。然则化民成俗之道。岂外于是乎。此又韩侯之所当知也。昔诸葛武侯仗义讨贼。鞠躬尽瘁。则先儒以为庶几礼乐而其心亦仁矣。夫为将帅之人。得如武侯。则亦可以止矣。欲为武侯者。舍仁义何以哉。而反始之道。乃其本也。夫蜀中。乃高祖基业之地。诸葛因人心之不能忘汉。而祀汉配天于此。其意亦深远矣哉。先儒所谓诸葛礼乐者。岂玉帛钟鼓云哉。此岂非韩侯之所当知者耶。今使军民瞻仰此堂。顾名思义。仁义之心。蔼然而生。而皆有复雠讨贼之心。则其为教。岂止于坐作击刺之技而已哉。然则是道也。可以公于天下与古今矣。奚但一州一国而止哉。盖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8L 页
反始之义。推其理而极言之。则孔子以为知禘之说者。于天下如视诸掌。程子以为灵芝醴泉。亦皆有本。而朱子编家礼。则报本反始四字。乃为托始之大训。然知其说者或寡矣。世道安得以升于大猷哉。余亦州民也。丘垄成行。陵谷变迁。每于雨露节序。不胜其悽怆怵恻之心矣。今感久庵节度之意。于是乎书。以牖州之父老子弟云。时 崇祯纪元之强圉单阏大吕之上浣。州民德殷宋时烈记。
永兴府兴贤书院记
本朝以丰沛为名者。完山及永兴也。完山则在南方文献之乡。系关斯文者。莫不毕举。乡校之外。大建书院。以祀晦斋李先生,圭庵宋先生。以至乡贤。无不有妥侑之所。而永兴则乡校之外。未有闻焉。 万历壬子之岁。故柳山韩公浚谦按节而来。崔公起南为府使。一乃心力。专以崇文育才为心。遂建书院于龙兴江北。明年癸丑。奉安圃隐郑先生,静庵赵先生。其时敦事邑儒。则金凤鸣,李先觉也。惟其地势下湿。未周甲而倾圮支拄。颓压是惧。 崇祯丙午。老峰闵相公鼎重为方伯。视地于府东华山之阳。西去龙江二里而近。先是朝廷赐额曰兴贤。又建别祠其侧。以祀故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9H 页
敬宪李公继孙。盖以尝为监司。克有阐教之功也。盖惟丙午。寔斯院之一初。而老峰与监司李公秀彦相为甲癸焉。其间以府官而致力者。今大司宪李公选最著焉。李侯汧,朴侯之墉,李侯藕次之。而当初儒生之首事者。朴虎卿,张文炯也。先后监董者。张以善,金璿,朴泳,黄允厚也。特成庖厨诸屋者。监司尹公阶也。然后永兴文献。始与完山为甲乙焉。微前后数公。则斯焉取斯。而微本朝 列圣右文兴化之盛。则前后数公者亦安能有所凭藉而成其美哉。兹者永之儒生金汝铉,朴虎卿等数十馀人。走书请记于余。余惟圃隐先生。实我东理学之宗也。始传洛建诸书于中国以为教。而其尊周背虏。用夏变夷。使我箕封得为礼义之邦者。功谁与竞哉。赵先生所尚者。亦洛建之学。故立朝事业。无非尧舜君民之道。则本朝文治。莫盛于此矣。二先生虽遭值屯难。不得卒究所学。而其教思则可谓无穷矣。夫道之在天下无存亡。而其在人也有明晦。我东自殷师以迄于今。凡几明而几晦哉。其明也。必有如二先生者明仁义礼智之性。行之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而不出乎民生日用之常。则道岂难知难行者哉。特其物欲害之于内。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29L 页
异说乱之于外。丧其真而冒于伪。以至于世道亡而国家随之。此自然之势也。不幸今日异说昌炽。二先生之道。视以为笆篱边物。而永之诸君。僻在北方。故能不移于风声气习。尚能尊慕正学如此。世道庶几有赖焉。岂独班于完山之文献而已哉。诸君其勉之。
二程先生画像阁记
渔村沈公讳彦光。奉使观周。求得河南二程夫子像以来。藏之于江陵之镜浦台上。后几年而其六世孙世纲等。以台东有河南村。筑小室。奉安二像。以寓瞻仰尊敬之诚。余惟渔村。实 中宗朝己卯人。己卯诸贤。专尚近思录。夫二夫子之嘉言善行。皆萃于此书。当时诸贤之相与讨论及 经筵讲说。皆自此书中出来。则渔村之独求二像以来者。亦可见其意之所在也。其子孙葆藏相传。已是难事。而于今尊奉事体。益以隆重。此又可尚也。虽然。尊其人。不若知其道。夫伯子之瑞日和风。叔子之规圆矩方。此其气象之大槩。而其所以至于此者。皆本于一敬字。故朱夫子称程先生有功于后学。最是敬之一字。今学者知此而谨守之。则其于二夫子之道。可庶几矣。此实渔村子孙之所当知者。故敢以相告云。 崇祯纪元之六十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0H 页
一年季春日。德殷后人宋时烈书。
九代祖进士府君神坛碑记
府君墓不知所在。每于荐享祖妣时。怆然兴怀。又以为祖妣之灵必不安于独享。礼有去祧为坛纸榜标记之文。不可谓无于礼者。兹敢禀议于文献宗公。谨设右享之位。以为并荐之所。其于礼义。可幸无罪焉。府君讳克己。表德不传云。 崇祯六十一年戊辰仲春日。九代孙奉朝贺时烈谨记。
注山净友堂记
万历壬辰之变。我先君子睡翁公自汉师避兵。辗转至怀德之注山。以复邦族。盖自清风郡守府君占得园林丘壑之美。馆宇深靓。擅胜宗党。我曾祖考西阜府君洎弟圭庵先生以再从之侄。常往来拜谒。佥枢君讳黄生。以旁枝承统。世业益饶。见我先府君至。欢迎慰谕曰。不有乱离。安得觏此京族。即扫宅傍莲堂以处之。食焉衣焉。愈久而愈见酒杯之宽。我家知礼。习静两叔父。怜我府君之童羁。每来看护。则佥枢君辄治酌命宾以娱之。公之妇弟禹君得臣。亦逸群之人也。琴歌棋射。日与欢洽。以故先府君顿忘流寄之苦。既而梧阴尹相公以 命体察南方。开府以来。叹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0L 页
赏园林丘壑之美。驻节于堂上。与我诸父伤时慨叹。遂留诗以谢主人。自是人与地益增声价。而清风公宅相洪氏,李氏。皆京洛名家。往来居处。皆谢公厚善而爱赏其景致矣。其后莲亭不免圮毁。此地之失此良构几百年。而士豪重建于 崇祯丙寅。我先君遗迹。可以复寻矣。翌年丁卯十月初十日。荐祀于持平府君墓。因与二弟时焘,时杰同宿堂房。俯仰畴昔。倏尔六十年矣。怆感兴怀。徘徊不忍去。每思频数来往。而老病不能。甚可叹也。士豪请步梧相韵。忘拙而续貂焉矣。今又请记焉。时著雍执徐暮春上浣。德殷宋时烈记。
木食窝记
李延平语晦翁先生曰。吾侪今日。只可于僻寂处草衣木食。度此岁月。晦翁反招操。亦曰木食涧饮。此乐渺何穷。此木食字。视颜子箪食。尤为简俭也。二先生授受之意。岂偶然哉。文谷相公退处青门外四十里之地。结茅而因地名扁以木食。可谓冥会于二先生语矣。公盖曰。吾悔之吾肉食几年。而所谋者未有以尊主庇民。则从今反顾而木食斯可矣。斯盖自道。而其实平生未尝经营生产。故释位而退也。无屋可居。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1H 页
无田可耕。不与群狙先后争茅。则而将奚食哉。此非但地名偶然也。记昔宋之潞公,温公诸大贤。进则致丰亨之绩。既退而有耆英真率之会。优游逸乐。使人歆艳。至登于绘事。而今公有潞温尽瘁之忠。而进退俱厄。岂非命也耶。第今活计是标枝野鹿时意象。以公之德。以此化俗。皆有以去醨返醇。则安知今人不有能食桑椹者耶。且使学子辈皆有以去膏粱之习。而有味乎二先生之训。已仕者忘爵禄。未仕者忘饥寒。蔚然有洛建之风。则不幸蹉跌山顶啖荠者。纵有道州之行。岂不益为吾道之光也。然后可忘其前时跋疐居东之厄而悠然浩然。使人观其赤舄之几几而德音不瑕矣。岂不盛哉。敢以是为善颂之一端云。崇祯著雍执徐遁之初吉。德殷宋时烈记。
康津县燕喜堂记
湖南兵马营。在康津之古道康鹊川上。按舆地书。有燕喜堂。而又有佔毕斋金公近体一首。其继而作者姓名。不足详也。然堂既无有。而其基址又不可寻矣。则其作新者姓名时世。又何可徵也。夫燕喜之名。始于鲁颂。而亭之在于连州者。则作之者王弘中。而记之者韩文公。故其谦受黄金之谷。振鹭秩秩之瀑。俟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1L 页
德之丘。寒居之洞。虽海外之人。无不诵咏而想像其处矣。今佔毕公人地文章。虽逊于文公。然亦岂不足以称思于后人也。岂以道康僻在海澨。文献不足故。埋没如此也耶。是可叹也。 上之十二年丙寅。即 崇祯纪元之五十九年也。骊兴闵侯暹来镇是营。首访斯堂于老校退卒。则无有能言其处者。遂食龟于运筹轩西隙之地。经始结构。而揭以旧号。虽非其地。而可以新一时之耳目矣。昔南康旧有直节堂。朱夫子来领郡事。问堂所在。则旧迹无复存者。抚事兴怀。慨然永叹。遂移其扁于厅事之西无额之堂。今侯未必有考于朱夫子故事。而偶与之暗合。其事亦奇矣。今夫为阃帅之任者。惟横目自营是事。而侯独能有意于修复旧贯。其亦贤矣哉。侯因孙儿之为其属官者。请记其事。余嘉其不流于时好。又奇其事有符于南康。聊副其请。而使孙儿追步佔毕斋旧韵。并揭于楣间云。后三年著雍执徐孟秋日。德恩宋时烈记。
颜谷书室记
昔余待刑海上时。朴君子久委来见访。留数日将还。请曰。小子卜筑于所居之左。欲扁以颜谷书室。愿先生写此四字为赠。则欲归以揭诸楣间。以为朝夕敬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2H 页
慕歆动之地。余嘉其意而忘拙以副。翌年。子久罹祸而没身。噫其惨矣。今其子正经嗣守其室。庶将善继善述。终不负名之之意矣。呜呼。欲不负其名。则岂外于博文约礼之实功哉。呜呼。其勉之哉。 崇祯著雍执徐孟秋日。溪山老人书。
欹枕亭记
陶靖节诗云。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晦翁先生尝手书此。以赠举子而曰。但能参得此一诗透。则今日所谓举业功名。皆不经心也。其微意可知也。蓝田有羊角山之欹枕亭者。故韩山李君沛然之所筑也。李君尝荫仕于朝。官至领郡。既而四方之志倦矣。则投绂来归。以是亭为休养偃息之所。晦翁所谓幼而学。强而仕。仕而归。归而乐者。今乃有其人矣。其名欹枕者。盖取熙宁间邵康节看儿戏之意也。今无熙宁托周官变法之事。则所看者世上争名逐利之辈。扰扰胶胶。其为儿戏也。奚止于青苗役法之纷纭也。况羊角之名。适符于逍遥之趣。其胸次旷然。俯视寰宇于九万里之上。则其快适当如何也。此非止靖节园林之乐而已。窃想康节枕上之乐。亦犹是也。故晦翁尝曰。康节有规模底庄子。真知言也哉。惜乎。亭成而君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2L 页
则弃而就世。只使游人携酒来凭也。其胤子乐而名涑。怆然兴怀。请记于余。余嘉其有涂塈继述之志。书此以遗之曰。康节欹枕之趣。诚有自得自在之乐。然此实本于百源山中。整襟危坐之功。其用功如此。然后物欲净尽。可造昭旷虚閒之域矣。此岂偶然而得哉。虽然。又有一说焉。程子尝称康节为安且成。而又尝以为偏霸手段。无礼不恭。则乐而诸人。顾名揆义之际。不可不并入于明辨之中而慎思之也。 崇祯著雍执徐孟秋晦。德恩宋时烈记。
 余既为此记。或问程子之称康节既盛矣。而又有偏霸不恭之评何也。曰。圣人之心。忧勤恻怛。未尝忘世。而康节之意。则或异于斯也。故晦翁亦尝论其乐曰。颜子之乐。亦不恁地。曰颜子箪瓢陋巷。则与康节欹枕同异何如也。曰颜子以孔子在故。隐而不出。然若有忘世之心。则何以问为邦乎。孟子何以曰易禹稷则当为禹稷事耶。康节则自许以巢许。已非圣人规模。而常以戏玩处世。此程朱所以有此议也。虽然。康节岂真忘者哉。观其临绝问收幽州。则知宋之亡。必自幽州始也。想其枕上。亦有此商度也。
四事堂记
完山李养吾天培(一本无天培二字)。为堂于清州之泽谷而请名之。余取康节林下局四字。以为扁而使揭焉。或曰。承露看花。迎风观柳。则养吾诚有之矣。若夫对月吟诗。则恐犯时讳。故不为也。且养吾畸甚于世。杜门贫居。则其所谓留宾饮酒者。不亦虚乎。曰以兴逸为诗。心和为酒。而风月为之宾可也。因书其说以贻之。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3H 页
棣萼亭记
丰山洪士膺士式作亭于终南山下。日夕湛乐以顺亲心。朋知无不歆叹焉。间以书问名于余。余请以棣萼名之。而因叹曰。君子有三乐。而兄弟无故得与焉。矧伊不惟无故。而大衾长枕。连枝交叶。则其乐又当如何也。惜乎。世教衰而分门割户。阋墙争田者。见于经传中。若是者岂不可哀也哉。今士膺兄弟。不惟以化民善俗。将见庭畔之树。连理而生。禽鸟之翔集者。将不争巢而相哺其鷇矣。岂不美哉。安得如杠之笔。大书此二字。揭于有家之门户乎。今士膺方宰堤川。民已无不令者矣。谁以是谂于执政者哉。时 崇祯纪元之著雍执徐仲秋。德殷宋时烈记。
珍山郡邀月楼记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3L 页
南原尹以健体元为珍山郡之三载。修复旧废。重建邀月楼于客舍之东偏。当初命名之义。有不可知矣。岂邑居污下。山高而月小。故必须登楼而邀之也耶。岁丁卯。体元行迎谥缛仪。其谥乃其曾王考龙阳公节惠也。官舍湫矮。不足以侈 上恩而耀众观也。于是慨然以为官虽褊薄。岁虽凶歉。苟割俸而来工。则其于起一宇何有焉。范文正公之营作聚人。亦荒政之一策也。于是观察使完山李公濡子雨闻而善之。助以财力甚优。则民不扰而工已讫。以斯邑而复斯楼。正如退之之诗。得狭韵而能益见矣。记昔 仁庙初。申公鉴宰南原。大修广寒楼。按使闵公圣徽褒启其能举废坠。朝廷以凶岁役财请推之。闵公对簿以为今人惟务于自肥。而视官舍如弊屣。故臣恶彼而善此矣。 仁庙是之而置之。余惧今人亦或有病二公者。故有是说焉。楼既成。而二公并将赋归矣。昔晦翁递南康。归到江矶。有诗曰。英僚树嘉政。素友励孤节。努力莫相忘。清宵共明月。子雨与体元。宜共登斯楼。举大杯吟此诗。相勉而归。则倘可为斯楼之一胜事也。后之继而登者。亦或兴感于斯诗也耶。 崇祯著雍执徐秋日。德殷宋时烈记。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4H 页
完山府燕申堂记
完山李公濡子雨按节之二年。政成事简。暇日役游手。构一堂于客馆之北偏。扁以燕申曰。此吾视事之馀。燕坐怡神。处静观动之所也。余曰。君子节宣之道当如是也。夫动静无端。劳逸相仍。物之理也。故曰静之不能无动。犹动之不能无静也。然动无资于静。而静有资于动。故圣贤教人。多主于静。其知要哉。夫终日治事。心气耗矣。退就虚閒之地。存心养气。独观昭旷之原。则以至应事接物。皆得其宜矣。然或出而听断之际。不能以理制事。徇私妄作。则退处之时。虽欲安心定志。尤悔薰心。谤议丛身矣。顾安有燕申之趣哉。故大易之义。以为其用不利。则不能安其身也。其所为利者。循理之谓也。然毫釐之差。君子谨之。公之为此堂。岂为舒体自便。以照无物之地。如老氏之私己哉。昔晦翁先生之为吏也。民户钱绢。手自句销。而閒时静坐。则夜闻钟声。以验心体之存否。其体乾而自强不息也如是哉。愚之所闻于师友者如此。故于是乎言。岁 崇祯著雍执徐观之上浣。德殷宋时烈记。
广州秀谷祠宇记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4L 页
秀谷在广州 献陵之北。故峒隐李先生,沧江赵先生遗迹所在也。 崇祯甲子。州之章甫议于京里搢绅儒生。刱立祠宇。乙丑九月初七日。妥侑如礼。峒隐居右。沧江次焉。盖峒隐当 宣庙朝。师友石潭,坡山。而脱略名利。优游清世。其高风懿行。耸动一时。此则东京之郭有道。洛阳之邵先生也。沧江自其先考风玉公。其渊源之正。出自坡山。而沧江得之家庭。其至性敦行。可见于清阴文正先生所称矣。当诸公靖社之日。协赞谋猷。大勋既集。而初心所存。则惟在于明天理正民彝而已。于是乎逊谢硕肤。不知带砺之为何事。富贵不能以荣其身。竟以萧然一寒士以终。其志操可谓叔世之高人。纨扇上雪竹矣。夫二先生退让恭谦。虽不以世道自任。而其廉顽立懦之功。有补于风化者何如也。目今公议消尽。私意横流。俎豆之设。殆遍国中。早晚如有大眼目人出而当世。则必有所处。今日事。可谓尨矣。惟兹妥侑之举。据实考德。出于难诬之人心。人心不死。吾知其尊奉之诚。可俟于百世而无止矣。吾生也差后。虽不及洒扫于峒隐之门。其于沧江则登觌熟矣。每思其清夜诵紫阳之书。至今使人手舞而足蹈。呜呼。其又可忘耶。祠宇下方。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5H 页
有峒隐先生先祖广平大君衣履之藏。其子(子恐旁)孙参判选,幼学遇辉,大谏濡等。遹考紫阳礼。立祠宇以永祧享。亦将为搢绅家模范矣。将与此祠表里相贲矣。今世紫阳之道。几乎晦昧。而于兹独可徵焉。故遂为之表章焉。岁 崇祯后戊辰杪秋。德殷宋时烈记。
清州统军楼记
清州三南之一大都会也。有事则其地方形势。为必争之处。故当 万历壬辰。倭贼之自尚州,锦山来者。皆会于此。据城蚁屯。以为西向京师。旁轶内浦之计。幸赖重峰赵文烈公。以义旅鏖战逐北之。使贼不能专意于西。此州形胜。从可知矣。州之东西二百里。南北五十馀里。物力雄富。丽祖称以土地沃饶。人多豪杰。史又称东南走集。境壤辽旷。斯实迹也。我 孝宗大王朝奋发大志。留心武事。金相国堉建白以为旧兵营。僻在海澨。非所以得地形。宜移设于此。以为雄视形制之势。人皆曰。建置之宜。无过于此。然连岁凶歉。为帅者只以玩愒姑息。停罢操鍊为事。识者忧之。上之十三年丁卯。以韩侯根为兵马节度使。侯始至。周视地势形胜之具。而慨叹军容之索莫。签阅鍊习之馀。刱建高楼于城里隙地。名以统军。军兵之至者。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5L 页
无不拭目改观。军门有肃肃之容。众心无敝敝之患矣。夫将者三军之司命也。三军者各有耳目。各有心意。伏至险于大顺之中。藏不测于至静之中。则其统一之难。无过于此矣。且易有萃卦。萃者众聚之名。其彖曰。王假有庙。传曰。王者萃聚天下之道。至于有庙而极也。群生至重也。而可一其归仰。人心莫知其乡也。而能致其诚敬也。今侯坐斯楼而萃聚军卒。于以一其归仰。致其诚敬。如萃卦有庙之象。则虽人心难测。众志难一。岂不能有所统属而致其信向哉。噫。五十年来。邦内讳兵。武略不竞。而债帅之风。间或有之。则朱子之所忧叹者。于是乎可验矣。今侯驻节以来。专心一意。惟军务是力。而又收拾奇零。以建斯楼。暇日閒摇白羽。默运神机。南望釜山。北顾龙湾。遵养时晦。以待有事。则斯楼虽小。岂不与筹边平乘。相与揖让哉。余州人也。喜闻而为之记如此云。翌年著雍执徐季秋日。德殷宋时烈记。
青松府赞庆楼记
青松。 圣朝之莘挚也。楼名之赞庆者亦以此。则其废而不修者。不可之大者也。况刱之者河公澹。则以其子而不死其父者。古谊然也。然有难详言者矣。德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6H 页
水李公东溟百宗辞禁掖。归老于善山地。朝家惜其江湖之閒。此从班也。今年春。畀以是府。特免陛辞。而自善径赴焉。公曰。吏隐吾宿愿也。既至视其屋宇。故多支拄。召匠施功。亟以此楼为先。侈俭俱宜。轮奂咸度。既成而士民无不拭目改观焉。盖惟此府去京师六百里所。吉月令辰。公将于此而北望 宸极于云天缥缈之间。咸与士民庆祝 君上者。无非本支百世如 仁宪圣妃之时。则其助毓我邦家之庆福。如何哉。方今中外之祷釐者。实有所在。而斯楼适成。亦其冥会之一端欤。公与河公。皆善之人。而相与始终焉。其亦奇矣。公盖栗谷文成公之从曾孙。其为宗社愿忠之心。固有异于他人矣。今年实 崇祯著雍执徐也。德殷宋时烈记。
咸兴府教场阅武堂记
咸营教场。旧在城外。老峰闵相公按道时。即城内建立壬辰宣力十二人祠。自后凡系武事者。皆就而居处宿食。而其刀枪决拾之艺。必于是焉鍊习。而名以武扬。则旧场废罢。而堂宇亦倾圮支拄矣。今按使李公美叔莅事之几月。遍观新旧位置而曰。吾营下亲兵凡八千也。其操鍊之时。新场狭迫。不宜于排摆。且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6L 页
修旧起废。吾责也。遂役城门军士。作五架三梁之屋于旧址。视旧有加。而弊不及民。盖不独容其驰逐击刺之势。坐作进退之法。亦所以新耳目而壮威容也。既成。名堂以阅武。而问记于余。余谓美叔书生也。军旅之事。非其所闲也。然三代之制。凡使入学校讲礼乐者。必裸股肱决射御。晦庵夫子尝为主簿于同安也。婴城却贼。而因作射圃于隙地。以教战士。盖所谓儒而不知兵则非真儒者。真格言也。夫小县主簿而犹然。况为藩翰之重任者耶。且八千人。项氏之所以救赵灭秦而争天下者也。今中原多事。而此道与北邻。只隔一带水。有朝夕不虞之忧。武备而可缓哉。况北地是本朝之丰沛。而俗尚武勇。故 孝庙尝曰。早晚有事。惟西北民可用。然比来按道诸公。专尚文教。盖欲使民知亲上死长之道。而徐公载迩虑其善弱。欲去之。则论者又病其偏也。今美叔既先以文为教。而又不废武略。吾知 孝庙圣训。可验于将来矣。以故并书之。俾揭于堂楣云。美叔名秀彦。韩山人。尝为侍从官。出入讽议。今 上殿下特授以北门锁钥。而仍戒其曲蘖。闻者荣感而兴起云。
渊冰斋记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7H 页
临渊履冰。曾子至训也。朱先生易箦前一月。绝笔所自警。亦不外此。此与曾子启手足而戒小子。同一揆也。夫曾子之道。备于大学。而其所以丁宁。则只在于是。朱先生集群儒之大成。而其收杀结折。则亦于是乎致意焉。是知此二句者至约。而究其理则所包至大也。权君相夏益哉筑室于汉师之南偏。要余题其额。余聊拈此二字以副焉。
不朽堂记
君子有三不朽。立德立言立事也。既有其德。则言与事在其中矣。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所谓言与事者。亦不过推其心得之馀。发之于外也。文化柳君仲车妙年登第。方展布远图。筑室于完山之良井村。名以不朽。而请余记之。余惟柳君王考丈世居连山。受学于文元老先生。先生甚亲爱之。教以家礼小学等书。柳君之得于家庭者。其必有自矣。然则其所立焉者。不期于不朽。而自不朽矣。噫。人生一世。其能百年者有几。其所谓寿者。不过八九十。其次六七十。而四五十者例多矣。虽其脩短之不齐。而及其消灭而与草木同腐则一也。斯乃君子所以疾之而思有以不朽之者也。然又必不以事不以言。而必欲立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7L 页
之以德者。岂不以德者求于己而必得。不比事业之不可期。言语之徒华滋也哉。仲车乎既以是名其堂。则其有以审内外轻重之分。而卓然自立也无疑矣。于是乎书。
松涧亭记
晦翁尝游刘西涧旧隐亭舍。有诗曰。绝壁拥苍翠。奔流逝潺湲。余尝见六一公为西涧赋庐山高。自谓胜于蜀道难。盖极其雄誇矣。然论其萧洒清绝之趣。则未若此一句约而尽矣。锦城罗重器子珍世居锦城。作亭于清涧之上。对树苍松而曰。余有志于不括之智与后凋之节。愚未知西涧之志。亦如此其真且远也欤。晦翁尝到武夷。自谓惭于智而叹碧涧之一日千里。又咏庐山之万松曰。蔚蔚凌寒姿。孤标俨相持。晦翁之所尚可知。而子珍之所愿学者。其在斯欤。自古临流抚松者多矣。然但爱其泠然而鸣苍然而翠而已。孰能寓意于不括之性后凋之气耶。或曰。孔圣论山水之乐。而必以仁配智。今言智而乃以节代仁何也。曰节未尝不自仁中出来也。故曰智士仁人。杀身以成仁。又万古之言节者。必以夷,齐为首而曰。求仁得仁。愚未见去仁而为节者也。如此然后智亦为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8H 页
真智。而不至于荡而已矣。故晦翁又书直节堂曰。焚斮之馀。生意殆尽。而屹然不僵。如志士仁人。更历变故。而刚毅独立。凛然不衰。夫仁道至大。虽由,求,陈,斗之徒。皆不得与焉。而独许夷,齐者。岂徒然哉。至于晦翁之独于此拳拳者。有以焉。盖生南渡之世。目见士气委靡。人欲横流。心为之恻然。虽山僧义真之死虏。亦且表章而激励之。其所感者深矣。真衰世之意也欤。故余于此以晦翁终始焉。子珍盍于此勉之哉。
三贤闾记
维我黑岩府君墓文。慕斋金先生所撰也。称道三贤事行虽约。而盖知其气象规模也。其文刊行于金先生文集。举世皆知之矣。当时过其闾者。无不肃恭曰。此三贤所居也。故有此名焉。其居实在汉师之盘松坊鍮店洞。今此清州马岩里者。府君归老之所。衣履之藏。而文忠公毕命之地也。成东洲夫人墓。祔在府君傍。西阜府君墓。亦五里而近。三贤遗迹。盖多在此。此名之称于此亦久矣。噫。三贤事行。固赫赫照人耳目。而金惕庵谨恭。亦府君侧出女婿也。其以儒学见称于野史者。甚彬彬焉。岂当时德星。偏照于府君一家也耶。然其不入于三贤之数者。岂以其年辈差后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五 第 138L 页
故耶。自是以后。府君曾孙则有习静公讳邦祚。清名直道。为世所宗。我先府君睡翁公讳甲祚。从氏忠显公讳时荣。树立卓然。褒典辉煌。自后此闾益著显于无穷矣。德厚者流光。岂不信哉。文忠公受后 命时。府君祠版。极有灵异。兹事载在名臣言行录。昔余初受祸时亦然。其谓父子祖孙幽明异涂者。诚不知天理者也。黑岩府君讳世良。字贞夫。西阜府君讳龟寿。字耆叟。文忠公讳麟寿。字眉叟。成东洲讳悌元。字子敬。西阜以下。即所谓三贤。而寔黑岩府君之子与婿云。 崇祯纪元后六十二年己巳六月日。西阜公曾孙时烈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