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x 页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记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3H 页
慈教精舍记
杞溪俞生命赉弼卿。结茅于先垄之下。奉亲读书。而问所以名其庐者。余之孤陋。何能以塞其意。顾余尝读朱先生书。而有感于心者矣。请以是名之可乎。昔金华时镐兄弟。请名其坟庵于先生。先生取晏子父慈而教之语。以为之扁而记之曰。岁时来拜墓下。其有以惕然不忘乎父师之训。而益务乎其远者大者。则斯名之称。又岂待余言而传于远哉。今生虽不幸。不及记其严训。而其伯氏之贤。足以诵而诏之矣。又俞氏大家也。其世德遗风。自有愈久而不泯者。而况其慈氏之淑德。以为京辇之纷华。非所以教子。而移家于先贤遗化之地。今又撤归丘墓之所在。使之朝暮瞻依。以致爱敬思慕之心。而因又使之静居读书。以成其身。则真史氏所谓慈母三迁之教者。然则其于慈教之义。又岂不益以称乎。遂书此二字以遗之。呜呼生乎。其必于瞻扫拜省之馀。益致力于先生所谓远者大者。则不但为墟墓兴哀之孝子而已也。生其勉之哉。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3L 页
理隐亭记
故清宁君韩公。即文元公金先生之外甥也。以余为老先生之门人也。许令众子孙相从。故旧有通家好。其嗣孙汝硕尝以吏事。仕于州郡。剸烦理剧。目无全牛。岁在 崇祯丁巳。忤于新贵。一年之间。三次就理备尝困㞃。侯曰。如此尚可仕乎。始侯嗣守先业于汉师。顾侪流无在者。遂不乐于心。与弟汝尹南下湖西之洪阳地。弟汝翼先已就青阳县。潜于陇亩。遂鼎足而居。则汝硕所居。最在山谷深处。营筑粗成。名其亭曰理隐。盖取徐毅斋理隐沦之意也云。其傍舍曰偷閒。而后有版筑岩。其上又有卧龙冈。则皆宜于隐居之名也。其前又有光影堂。则其理致亦深矣。又有数亩山田。妻妾耘于其中。殆与庞陶公之旧。同其韵格。则所谓理隐之名。非虚得也。余谓老先生尝以孔子朱子之道教人。孔子尝讥隐者鸟兽同群。朱子多仕郡县。无故则不苟去。今侯所以自处。何其异也。无乃不闻老先生之教耶。既而反以思之。隐者所以见非于圣门者。以其放旷自便。蔑弃礼法也。今侯日与二弟相聚一堂。圣贤之书。未尝不在于前。其教子弟。捡束以规范。又作奉先仪。其节文制度。悉本于丧礼及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4H 页
家礼等书。熟讲而勉行之。是则隐者名而儒者事也。虽使老先生复起。必不以为不可也。虽然。观侯微意。则似有闻于黄文肃讥杨子直之语欤。其然乎。其不然乎。此则侯自知之矣。
傍随窝记
傍花随柳过前川。此明道先生诗也。完山李叔固结茅于海美新居。其村名适前川。故扁以傍随。亦尊慕先贤之一端也。然明道此诗。上蔡以为与吾与点一般云。而朱先生则以为后生时作。盖未之许也。至于明道老成之后。欲与元丰大臣同事。此亦曾点之意也。然而叔固之意以为此于天理人欲。辨之或差。则有千里之谬。故只取其自得之意。观乎叔固之所处可见也。然程门人极以先生未须愁日暮之句。为有恻怛爱君之意。而叔固所居之地。适名无愁。则易无以未。而想像其当日之心斯可矣。未知叔固以为如何。然朱先生尝以此诗为说时事。然则此亦不可以名窝而示人者。则无宁傍随之有与点之意。而无与于时事之为愈也欤。第朱先生尝以为徒慕曾点之乐。不若下学人事之为实事而有得也。此亦不可不知也。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4L 页
隆义堂记
金延之既定山居于谷云洞。其南有卧龙潭。其西又有梅月堂旧址。而又别有所谓隆义渊者。遂复结屋于渊上。而中置诸葛公画像。侧挂梅月公真簇。有若正配之位者然。以寓瞻慕之意。噫。诸葛公当东京之末。高卧南阳。不求闻达。及其帝胄三顾。鱼水契合。则许以驱驰。一以讨贼兴汉为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朱子极称其正大而曰。正如青天白日。其义可谓高矣。梅月公当我朝盛际。毁章甫为缁髡。以没其世。是真名教中罪人也。然而论者以为可与吴泰伯断发文身。异世而同符。夫泰伯逸民之流也。然而圣人并与文王称以至德。朱子则又以为文王高于武王。而泰伯又高于文王。未知梅月之与泰伯。果若是其班乎。殊非童观之所敢知也。然 宣祖大王尝命李文成公珥别为立传。俾不泯没。夫 圣祖神识。超越百王。则梅月之义之高。亦可以默识矣。今玆卧龙潭与梅月旧址。适在此山。而隆义之名。又与之冥会。此延之之所以不能放过者也。然二公之义。孰不知尊尚。而延之实我文正公之嗣孙。则其感慕兴怀。亦岂不有异于他人也。夫文正公之所存。即二公之义也。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5H 页
噫。又岂非衰世之志也耶。昔朱夫子病卧楼下。长吟庙柏行曰。不复见恢复中原。及画诸葛公于庐山之卧龙庵而曰。后之来者。尚有以识余之意也。今延之其庶几乎识之者欤。
咏柏堂记
黄骊闵泰重士昂居于常山屈村。以名其堂曰咏柏。余问其义。曰余家无长物。惟一株柏在庭前。昔朱先生尝咏子美庙柏行。又写出以赠求书者。夫子美诗可爱者多。而先生必取于此。必有深意。故敢以是名吾堂耳。余曰。先生生乎南渡之后。慨然有恢复中原之志。而及其老而无复望焉。则有感于此诗之深也。今子以眇然鲽域之书生。潜身蓬荜。性命廑廑。虽有孔明之忠谋智略。何暇有中原之志哉。士昂曰。志大才疏。力小任重。是先贤之所戒。然则堂名可改已乎。余曰。事无大小远近。其理则无二也。况亦有近小者尤难。而远大者还易焉。故朱先生尝论天下事而曰。不世之大功易立。而至微之本心难保。中原之戎虏易逐。而一己之私意难除。至哉言乎。诚能用力于克己复礼。一息尚存。不容少懈。如孔明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其远者大者。亦将见其无所难矣。故孔明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5L 页
尝曰。才须学也。学须静也。愿士昂姑从事于此。以为之本。而以待后日之期会。则安知终不为大厦之栋梁乎。然后归卧清阴之下。翻赓子美之咏。而以吊孔明,晦翁之灵。则司马仲达,庆元群小之死鬼。亦必悔罪而愧谢矣。
飞飞亭记
飞飞亭在全州参礼驿之南。其主人崔后良也。良尝请记于余曰。亭之作在 万历癸酉。作之者吾祖永吉也。吾祖永吉以弓马拔身。官至昌洲佥使。吾父完成亦以鹖冠。官罗暖万户。至吾良。盖三世也。余曰。武人苞苴辇载。奔走权门。以图进用。老死而后止者。滔滔也。今昌洲独能免此。而作亭于形胜之地。居处游息。导迎清旷。能以寿终。斯已难矣。罗暖上不以是赂诸贵势。下不以是易其衣食。修葺涂塈。梁栋如新。可谓孝矣。今君又爱文字。既揭扁额。又请记以示后人。其继述之意又深矣。因问名亭之义。则曰因地名而名之也。余曰。君世世将种也。古者张翼德之信勇。岳武穆之忠孝。皆名以飞。而旷世相感。岂非武臣之所当勉慕者耶。安知君之后承不有张,岳之伦。而凡登斯者。皆以二子为心。则其为世道之助也。岂浅鲜哉。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6H 页
良顿首曰。亭小而义大。人微而语高。受赐之厚。无以踰焉。请归而刻之楣间也。时 崇祯上章涒滩九月日。华阳老叟记。
四友堂记
骊江李泰卿。为堂于清州首村之山水间。环以松竹梅菊。而名之以四友。夫友者友其德也。松竹之贞操。梅菊之清香。岂非其德之可友者耶。然岂如人之有德者。而泰卿必取乎此何也。泰卿尝与侪流。上书 北阙。以救士祸。而侪流之贤者。皆投畀岭海。不然则散落岩谷。鸟兽同群而不返也。时之人则渠不肯友焉。而此亦不欲与之友。宜其独立无俦。而所友者惟此而已。虽然。有一好友焉。而人或不能知也。缅想泰卿扫溉庭除。一尘不起。而明窗净几。静对诗书。景仰其人。讨论其心。犁然有契于襟怀。泯然有会于思虑。悠然不知老之将至。于斯时也。子孟子尚友之训。真知其不我欺矣。虽然。泰卿不欲以语人。故托于四者而名其堂云尔。
沃川郡二罔斋记
余读尚书。至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辄掩卷而叹曰。唐虞之世。以尧舜为君。而乃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6L 页
以此为戒何也。曰呜呼。斯其所以为唐虞也欤。圣人未尝自圣。故道愈高而心愈卑。治益隆而事益近矣。然卑且近而天理人欲之分。有在毫釐之间者。故其高且隆者。实在乎其中矣。至于世益衰薄。则为官者。以横目自营为能事。百姓之咈。何暇顾哉。否则又曲意饰辞。以媚悦于谣俗。因以售其廉贾五之之术。此虽与恣欲自快者有间。而其实同归于一涂也。今江都留务李选择之尝斥补沃川郡。立一小斋。为燕居之所。工未断手。而谪居西荒。越一年庚申。夏山曹侯殿周万聚隔一手来涖。继而修之。既讫功。问名于余。余谨取罔咈罔违语。请揭以二罔。侯曰善矣。因请为文以明其义。余惟下一句。或有犯之者。自有邦宪。何待于警饬也。惟上一句。既不罹于法禁。而因可以钓其利。故世多有希慕者。而于道则益离矣。然民不可终欺矣。古有欲要民誉而实则渎货者。尝揭榜于门曰。某日是余生日。慎勿有献也。既而会邑人。以白鹭为题。而使各赋诗。盖欲称其洁也。一人辄吟曰。飞来疑是鹤。下处却寻鱼。夫至愚而神者民也。彼虽自谓计无遗巧。人莫我知。而人已觑破。真所谓掩目捕雀。雀却见我者也。然此则诗人谑浪之事。不足以为训。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7H 页
惟程夫子尝记蜀事曰。人称镇蜀之善者。莫如田元匀(匀从金),文潞公。语不善。必曰蒋堂,程勘。予察其迹。所谓善者。得民心之悦。所谓最不善者。乃可谓最善者也。夫以潞公之为人。犹入于程夫子抑扬之中。可见德愈盛而责愈备也。况于他人可不深省而亟反之哉。至于天理人欲之分。有在毫釐之间者。则在学者尤当精察而明辨之。故既以告于为政者。又因以自警焉。时 崇祯重光作咢孟夏日。恩津宋时烈记。
板桥斋室记
惟此怀德之板桥里者。我先祖双清府君洎我先考睡翁府君衣履之藏也。双清府君之大节伟然。后数百年。而石室金文正公始挥发阐明。而然其辞婉。其义微。非深于诗教者。不能知也。惟其以匹夫而扶世教于出处之际。则其功不可谓不大矣。此盖有本源难诬者。其母柳夫人当丽末夷教未殄之世。其父母怜其少执义。欲夺其志。时双清府君生才晬矣。柳夫人即负而逃。徒步归舅姑家。舅姑不纳曰。胡不听父母之言。是无三从之义也。柳夫人泣曰。背上儿独非三从乎。舅姑始许之。噫。有是母。安得不有是子乎。本朝追旌柳夫人。棹楔立于宋村旧址。官复其墓田焉。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7L 页
我先考睡翁公在群奸雠 母之日。金墉之祸。迫在朝夕。挺身入大学。以片言折凶锋。独诣 西宫。拜恩如例。富是时也。刀钜鼎镬。视犹不见也。 仁穆王后亟加嘉叹。而 仁,孝两朝连有褒典。今双清墓下数步。即先考墓也。上祖下孙节义交映。岂所谓尚其类也者非耶。乡之章甫。为先君将以祭社。要束已定。不肖等以为先君平生含章自贞。常以沈晦为心。今兹立祠。非所以安其神。且其阐扬。有金文正,金文敬先生,同春宋公浚吉文笔。足以百世不磨矣。遂以诚心止之而止焉。至于双清府君则千万世后。必有能名言公诵而崇报之者矣。始墓前有小表。剥落殆尽。同春公既树大碑于右方数十步。面刻文正文。后记内外子孙。又改小表。而其子正郎光栻题其额。其阴则余之文而同春笔也。余兄弟又为先府君立表碣。后赠领议政。准格又立大石。文笔同于双清小表。而额则今领相文谷金公寿恒之篆也。旧有斋室。迁徙不常。七代孙前监察国士建议营作。而八世孙时中,时泰等适有田墓下。献而为基址。凡屋五架者三间。又立庖厨五间。每岁一祭时。诸子孙同奉荐献。以为百世不改之图。有墓田若干。别有文记。吾兄弟为先人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8H 页
所置者则四五倍焉。亦别有文记。盖吾兄弟荐于先人时。必先荐于双清府君。不然则享于先人。犹不享也。后世子孙勿替引之可也。监察公又议置守直奴婢三口。而吾兄弟私置者又倍焉。其所产。两墓子孙不敢私焉。而凡有公私侵暴。两墓子孙公共斗护可也。余老病将死。故略记此以告焉。
舒川郡嗟白轩记
德水李百宗仕于朝。尝为承旨,参议。既而有所不乐。求出为舒川郡。以为迤逦东归之计。未几。遂有投绂归欤之志。而所治小轩适成矣。亟以书问名于余。余诵晦翁先生守南康时所赠僚友诗曰。知公近觉青山好。顾我频嗟白发新。有是哉。先生之难进易退也。未五十而言如此。则世之白首鞅掌。役役于口腹者。亦可以知愧矣。故敢取其诗中字。而名以嗟白。呜呼百宗乎。洛江清矣。孤山矗矣。梅鹤亦相待矣。百宗之霜鬓。亦不止于一茎两茎矣。一朝翩然还寻遂初。则庶不负晦翁之诗义矣。倘或以此而揭之楣间。则亦可以警夫后之老而不归者。而亦恐有恶而去之。如钓台壁间题字也。惟百宗谅之。
宁越郡锦江亭记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8L 页
李侯子三。尝立朝正言。废锢累年矣。既而时事更新。群贤汇征。而侯又抹摋于时世。与君平相弃之矣。侯性好山水。闻宁越有蓬莱,太华,会稽,锦江之胜。悠然有句漏之兴。求出为郡守。其江山清趣。果惬宿愿。而所谓锦江亭者。老而支拄。殆不可徙倚矣。遂割清俸。将以新之。则监司鱼侯翼之闻而嘉之。亦助事力。未几而良构屹然改观。则以上诸山。举入于拄笏之中。而十里清流。映带乎凭槛之外矣。侯乐其地僻事简。日哦其间。盖屋未就。而诗已成矣。夫江山之名。固有不约而冥会者。人之览之者。因之而起其遐想焉。然今蓬莱之上。未必有不死之药。太华之颠。未必有十丈之莲。而会稽之下。亦岂有芰荷之水乎。惟所谓锦江者。是蜀中之水。而屡形于草堂之诗。无亦有冤禽之啼血乎。月白山空。如闻其一二声。则侯必悽然而泣下。不觉清兴之翻成感绪矣。未知侯果然否。聊以书问之。
保宁县永保亭后记
亭之兴废。前记详矣。 上之七年辛酉。以闵侯晟为水军节度使。亭在营之北偏。侯见其圮毁而叹曰。是吾先人之所重建者也。余今继守其职。而不继其事。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9H 页
徒有资聚。则是不惟不勤于公。而亦不孝于家也。遂捐俸鸠工。仍旧为新。盖起自今年七月。讫于八月望日。而营下之人。无有告病者矣。或疑岁侵之日。工役非宜。余谓宋之先贤。多以凶年故为土工。今侯兼所以活饥民也。非直亭役之为急也。况侯此举实出于继述之孝。则民孰不兴感而子来哉。既感其孝。则忠义之心。亦岂不因此而生乎。苟如是。则虽或劳民而为之。所益可续其所损。矧乎饥民由此而不死。则孰不曰一举而两得也。侯之先人名震益。尝以忠清兵使。当 圣考之温幸也。迎 驾于境上。而用周亚夫故事。先驱至而不得入。 驾临营外。然后始承 上命而开门。 上嘉之。为赐上乘以褒之。侯之家法如此。吾知侯于后日。必能效忠树功。不但以一亭为继述之事。吾复有一语。愿卒以告侯也。侯既新斯亭矣。愿于良辰胜节登斯亭也。与管下军民。北望枫宸于云天之外。稽首拜手而诚心祝釐。则凡在军民之伍者。其爱君殉国之心。必将油然而兴矣。然则岂不胜于如云之帆樯。蔽海之旌旗乎。未知侯以为如何。
陜川郡涵碧楼记
涵碧楼在郡南之四里许。余自少读舆地书。已知有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09L 页
此楼。而想像其景致。恨不得一往登临以快心目也。岁庚申。蒙 恩归自海外。但见苍翠隐映。水天澄泓。一区形胜。自成奇胜然严程迫促。不能骋目以观也。今年孟春郡守赵侯寻到山中。为说楼址久虚。旧迹几泯。岁仍凶歉。无计施工。偶值幸会。去夏水潦。有大木若干株自上浮下。泊于江岸。可梁可栋。亦有沙铁堆积江涯。可便陶铸。斯若有阴相其役者然。遂募游手而重新之。不阅月而工告讫事。其新桥横渡。尤斯楼之最可开眼者也。郡之父老相与观焉而称庆曰。玆楼之废。几年于玆。而今复其旧。且获神佑。此不世之奇事。不可以不识。侯以书来曰。父老之情愿如此。子盍为一言以副之乎。余曰。兴废修弊。古道也。昔子产见陈之桥梁不治。客至无所馆。知陈之必亡。又馆传必增饰。是柳氏家法。而朱夫子编之于小学书。侯故浦渚文孝公之诸孙。其教有所受矣。治民理事。咸得其宜。而馀力之及于馆宇也如此。岂横目自营。以有资聚。而视官事。如秦瘠者之比哉。余戏谓赵侯以为汴河上流之木。感明道为国之诚。浮下而自塞堤口矣。今侯复旧之诚。何至于能感木铁耶。目今饥民遍野。菜色方稠。侯于此其诚必有倍焉。则吾知其能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0H 页
感长官。能感朝廷。而为陜民贺其将免捐瘠也。若其斯楼前后流峙之气象。清旷之胜槩。则前人之诗若文备矣。玆不复赘焉。侯之诗颇有佳冶风流之趣。昔朱夫子官同安。题寺壁云。日暮天寒无酒饮。不须空唤莫愁来。而又尝见文孝公发挥朱夫子玉女峰之诗。语意深切。侯于是必有能持戒尤甚者矣。侯名持恒。字汝常。丰壤世家云。
磻溪书室记
南原尹就甲聘三。筑书室于木川磻溪之上。盖取静便而处以一家幼稚。村秀亦有至者。则使之朝益而暮习焉。此古所谓家塾者也。余闻而谂于聘三曰。东俗有十数家村落。则无不有书堂。敩学甚勤。然而人材之成就者罕有焉。其故可知也。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而文公小学之书者。其规模节目备矣。苟循是而教之。则何患其成就之难哉。不然而词章记诵之是事。则其伎俩愈工。心术愈坏也必矣。可不惧哉。余观聘三之胤尔和。循循雅饬。甚有根本。其所以为教为学者可知。故敢诵所闻于师友者。以告于居是室者云。 崇祯重光作咢杪月日。巴溪老夫书。
安城郡道基书院咏归亭记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0L 页
文元公金先生道尊德崇。为世儒宗。 宣庙末年。奸凶煽俑邪说。先生不容于世。低徊郡邑。岁 万历己亥。视篆安城。先生为治。悃愊无华。行之不倦。既吏民尊信。则兴学教士。专以小学家礼,心经,近思录为基本。觌德从化者多矣。越三年辛丑。士祸大起。先生递归。后三十一年辛未。先生易箦。又其后 崇祯癸卯。距先生之去郡。恰六十三年矣。其间人怀其泽。士思其教。愈久而愈不忘。乃立祠宇。妥侑如礼。又其北有山麓临水为高。先生每于公馀。岸巾逍遥。诸生以为杖屦攸憩。树草含馨。不忍任其荒茀。为作亭。扁以咏归。盖先生莅政三年。而流风馀韵。入人之深者如此。古所谓没世不忘者非耶。己酉春。先生门人宋公浚吉为请恩额。揭以道基。盖仍里名之旧也。盖尝论之。先生设教。科级甚严。既以小学,家礼等书。为初学门庭。而乃其全体。则讲学以明其理。力行以践其实。而主敬之功。通贯于始终也。此又后学之不可不知者也。院宇之建。终始主其事者。实士人韩如琦字伯圭。实西原故家也。时 崇祯横艾阉茂仲夏。门人恩津宋时烈谨记。
乐真堂记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1H 页
骊兴闵士昂。筑室于镇川之平沙。名以乐真。昔康节有真乐攻心之语。朱子非之。夫朱子之非之也。岂不以所乐在物而乐之者心也。宁有反攻其心之理耶。圣人称颜子不改其乐。程子以为其字当熟味。自有深意。盖以其乐不在乎物。而在乎颜子也。亦不在乎颜子。而在乎颜子之心也。夫金石丝竹之乐。以此心而乐于物也。物变于前。则乐随而无之。惟有不变者存焉。周子曰。无极之真。此言实理也。程子曰。其本也真。此言五性也此所谓真者。既具于心。则其乐之者又谁也。心而反乐乎其所具。则毋乃有以目视目之诮耶。然则所谓乐真者。愚未得其说也。抑尝思之。周,程所谓真者虽具于心。而或有物欲害之。则非吾有也。苟从事乎克复之学。而物欲不得行。使实理存乎我而五性全乎心。则我之心自不得不乐。而此乐实由于真矣。然则虽谓之乐真亦可也。未知士昂之意。果出于此耶。吾将从士昂而问之也。
二养斋记
程子曰。养心养病同一法。然养心本也。养病末也。苟能养心。则病不能为吾害也。然养心亦有其要。不过曰敬而已。若其主敬之方。则程,朱之书言之备矣。过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1L 页
此以往。则吾未之或知也。完山李生宁锡仲裕自少善病。以二养名其所居之斋。余为此说以勉之。未知仲裕以为如何。时 崇祯横艾阉茂仲秋上浣。华阳老夫。
沃川郡司马所记
管城屡更其名。今为沃川郡。郡多山水之胜。自古闻人韵士。世不绝书。盖山明水丽。而土田瘠薄。故居民无盖藏。而为士者尤贫俭。然而俗尚儒术。人有子弟。必使之读书习字。依仿古训。故风俗敦朴。未尝有人伦之变。古所谓瘠土之民。莫不向义者。信乎无虚语也。本朝 宣庙之世。重峰文烈公先生寓居于郡之北境。先生栗谷文成公门人也。其道德学问之浅深高下。非后学所可轻议。而以人之所见者言之。所读者皆周,程,张,朱之书。其与人言。必依于圣贤之训。故人无不化服。而蔚然为文明之乡。则其一变之效。亦不可诬矣。惜乎。间以乡祠之争。论议乖隔。以世道之污隆。为士论之屈伸。未知前头将有几番翻覆。而其为不幸则甚矣。郡中旧有司马所。盖为生员进士者所会处也。然谓生进为司马者。世皆言之而未必皆知其义也。谨按戴记。论秀士升之司徒。司徒选其秀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2H 页
者。升之学曰造士。又论造士之秀者。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论进士之贤者然后以告于王。而定其论然后官之。故本朝之儒生为进士则曰司马。至于生员则其始于唐世增广生员之时乎。然则其于司马之古义无当。而既与进士为一科。故通谓之司马也欤。本郡既置其所而又有案。盖自梁浚至陆峙十人。旧失其取科年岁。自金文起以下而始记之。然亦或不书其表德及生年。犹有歉焉。呜呼。司马之名。实所以论才入官者。故本朝亦多由此而进者。犹有古意焉。凡今之从事于斯者。不但诗赋疑义之是事而已。必以穷理正行为事。居乡党则以孝悌忠信相先。入王朝则以忠君殉国为意。则庶不失国家长育菁莪之意矣。余先君寓居三十年。余亦生长于此。弱冠而始归怀川。然往来游从则未尝有间矣。故李无悔,李汝夏诸君属余序之云。时 崇祯横艾阉茂九月日。
靖孝公祠堂记
靖孝公卒既没丧。考礼家制度。作祠于济生洞之本第。享祀如礼。后几年。其夫人宋氏没。将毕丧而跻祔矣。靖孝公盖 宣祖大王之第十二子。 宣祖爱之。赏赐所御鹿裘。今以奉安于庙。以为遗服。苟如依古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2L 页
礼而用尸则当于祭祀。辄以授尸而祝之矣。今世则不然。然其葆藏之必勤。敬奉之以诚。以对扬而不坠。则可保于无止也。兼且受赐各体书画及所尝爱玩书籍。并皆十袭藏置。昔圣人之履。留于曲阜。以至于晋世。则可见鬼神之守护矣。况靖孝家承 列圣之孝德。相与继述而遹追者乎。盖靖孝之嘉言善行。无不可书。而以其节壹见之。则可以知其实矣。又如 孝宗初服。内讧外吓。祸衅已启。而能挺身使虏。不挫不诡。终能毕使而归。其忠可谓盛矣。夫天之道不出乎阴阳。地之道不出乎刚柔。是则舍仁与义。则亦无以立人之道。而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者。实朱子之大训。则凡人之道。孰有大于忠孝者哉。吾知其教思无穷。其子子孙孙。时节荐享。入室而僾然如见。肃然有闻。如生如存。不忘不愆。皆能以靖孝之心为心。则古所谓能保其宗庙者。奚足言哉。靖孝公讳瑛。字可韫。夫人考郡守熙业。高祖砺城尉寅。砺山人。今奉祀者。朗善君俣。其子全坪君漷。而旁支又甚蕃衍。岂忠孝之报耶。公于虏乱。尝作诗曰。胡公封事奏无人。东国衣冠左衽臣。若使鲁连当此日。三韩那肯帝戎秦。此亦可见公之大槩矣。时 崇祯昭阳大渊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3H 页
献孟陬日。恩津宋时烈记。
黄山驿日哦亭记
莱密梁金四郡。棋布于数百里之地。黄山为驿。绾毂其间。而又临孔道要津。当初设置。意盖有在也。所属十一驲。而事力凋弊。馆宇仅仅焉。 崇祯庚午郑察访百顺刱始日哦亭。其后丁彦瑗,曹挺融,朴愰三人。继妆修而丹雘于甲午。今 上辛酉。朝廷选用旧家子。以故秋泉李公孙震华国光为察访。至则斯亭已颓废支拄。不日倾仆矣。遂割俸收羡。易其朽败。修其剥落。栋梁丹雘。居然改观。盖自庚午至于甲午二十五年而完。则其成之也难。而自乙未至辛酉二十七年而已圮。则其坏之之易也如此。噫。增饰馆传。是柳氏家法。而朱先生表章之。客至无所馆。则子产叹陈之必亡。此虽小事。而其所关者大矣。今国光苟无秋泉公遗教。则岂肯费精神舍资聚。以举斯役哉。其亭名日哦者。盖取韩文公丞厅壁记之文也。斯驿察访之置。始于 正德庚午。而其前则置丞以莅之。日哦之称。其在斯时乎。然其所哦者。若是江山之胜风月之趣而已。则虽有清新俊逸之致。无益于斯也。若以秉心塞渊思无邪二诗。日存于心而哦于口。则騋牝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3L 页
三千。思马斯才之盛。可验于今日矣。余窃为国光愿之也。秋泉公讳直彦。 仁祖朝。以廉吏。官至贰公云。时 崇祯昭阳大渊献长至日。恩津宋时烈记。
宽洞,桥谷,注山三墓祭簿记。
本朝之俗。墓祭必四。而亲尽则岁一祭之。四祭虽非家礼之正。从厚无伤也。盖古无墓祭。而后世行之。至于宋时。南轩以为非是。而朱子以为人情之所不能已。二夫子卒乃归一。自此可行于久远而无疑矣。吾宗谨守。而于其亲尽者。尤致谨焉。盖以世弥远则情易忘。情已忘则礼益不及也。吾宗之显者有二派焉。判校,正郎二府君房下。而二派之所同祀者。宽洞,板桥,注山。实二府君曾祖妣,祖考妣,考妣所藏也。二派子孙见存者。无虑数百人。而于祭时。或不无勤慢焉。是可叹也。玆者门长殿中丈。建议置三簿于各墓下。以录参祭之人。将以考其最慢者而责之。自今以后。其在三墓下子孙者。其惕念而无怠哉。三簿下方。各记墓田墓直奴婢及祭器。以永示无穷。而俾余记之云。时 崇祯纪元之五十七年甲子三月日。正郎六世孙时烈识。
清风府翛然斋记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4H 页
谷云居士金延之。自谷云归居京里。已而心厌尘嚣。作亭于斗尾江上。名以一丝。既而远宰清风。未到其境而名已好矣。岂皆桐江扶汉鼎之意耶。既一年。构小斋于隙地。而取晦翁先生诗中语。名以翛然。盖先生为簿同安。夜卧西轩所咏之诗。有无事一翛然。形神罢拘役之句矣。今延之寤寐勉思。而其超然事外之意。可知矣。然得其言而不得其意。则正金屑之眯眼者也。夫先生以心应事。不以事累心。故其意想之昭旷。自能如是矣。此正毫釐间所当察者也。先生之在同安也。既徒步百里。讲道于延平。而又其簿书案牍。必亲自句销。兼治学职。一皆从容閒暇。终日为之而未尝为之也。则不待夜卧轩窗。而虚明静一之趣。自然会于方寸之中矣。岂与老佛之徒。外形骸遗事物。无心于斯世者之比哉。延之石室文正公之嗣孙也。家学渊源。其来有自。故方将以先生浙东事目。赈恤饥民。又考先生鄂州社制。以新楣埒。其于治民事神。俱尽其道矣。然后清坐斋窗。吟咏同安之句。则其泯然而乐于心者。何可言哉。斋既成。移我华阳石崖间寒梅。植之庭畔。晦翁十梅之诗。又相宜矣。或谓延之所取一丝清风。皆是严子陵之事。则无乃与晦翁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4L 页
大中至正之矩相异否耶。余曰。昔有人力辨严公非诡激索隐者。晦翁下一转语曰。若使严公而可作。当为此发一大笑。又为严公表章怀仁辅义语。未知先生之于严公。其道同耶。不同耶。延之必有以辨之矣。时 崇祯阏逢困敦剥之下浣。恩津宋时烈记。
净友亭记
自古公子王孙。惟舆马声色是耽。至于花卉之玩。亦喜繁华而浓艳者惟亲。王子靖孝公净友亭可异焉。靖孝公平生无所嗜好。惟墙内穿开小石塘。如一鉴焉。种莲数百朵。筑亭其上。淡然相对。有就如兰之趣。无甘以坏之忧。世上翻云覆雨之徒。何足与数哉。古昔清真之士所友者。松竹梅菊也。惟无极翁独以莲为君子。而叹其同爱之无人。倘使公生乎其时。必且从游于莲花峰下石塘桥上。以对净植闻远香。而请问太极通书之旨。则周家麟趾驺虞之化。都在其中矣。惜乎。几乎五百年之后也。噫。靖孝公不徒友净友。而可以上友无极翁也。今朗原君与其伯氏朗善君同居亭畔。每花朝月夕。同挹清香。以相湛乐。其友于之心。益与亭名相宜。将见塘内连枝着叶。共蒂生花。以传芳名于百世。以警枯荆之薄俗也。 崇祯纪元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5H 页
后甲子。恩津宋时烈记。
听溪窝记
李遇辉君晦。广平大君后裔也。结庐于其墓下。背山临流。左右图书。萧洒醒神。可谓负郭幽居矣。余绝爱而屡过之。不自知其爱溪山。甚于爱其人否也。其地去京都三十里而近。朝家政令。日入于耳。而且傍大路。轮蹄冠盖日往来于其前。似不宜于士子之静养。然而古有以城市为山林者。苟使此心定叠而不移于外物。则自可以读书观理。收心养气不觉其日就规矩。而怠惰放肆之习。自不干于心身矣。然则纷华盛丽。虽使日接于聪明。顾何妨于藏修哉。记昔文成公先生与文简公先生及宋龟峰。谋筑于山水佳处。议久未决矣。末也相与曰。苟于心身无有所得。虽使清溪白石。环绕左右。亦何所益哉。诸老先生之用心。其鞭辟近里也如此。呜呼。义理难寻。岁月易失。惟愿君晦毋徒以苍翠潺湲为娱乐。而亟致意于诸老先生之说。则庶几不负于遂初之高情矣。君晦有从子曰湛景和。石室金先生之宅相也。幸以是告之。必不以为不然也。
昌城府雪酬亭记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5L 页
密阳朴侯星锡少时读书。从事于俎豆之事。既而叹曰。凡男子始生。县弧于门左。又人代之。桑弧蓬矢。以射四方。其意有在也。遂投笔而起。捷武科。已而为筹司郎。得闻军国庶务。未几。出为昌城府使。又叹曰。此地实国之西门。自丙丁以来。城池馆宇。荡残埋没。莽为荆榛。非固边圉壮藩维之道也。况 万历壬辰之乱。此地与义州。久为倭奴之所耽耽。绸缪之策。其可缓乎。遂开谕民丁。裒稡财力。修复旧贯亭曰雪酬,决胜堂曰运筹。暇日登临。则鹤野茫茫。千里一眸。笑傲乎隋唐百万貔貅云屯雾聚。而逡巡徘徊于孤城残垒之下。傍眺深河牛岭。则想像乎金将军喑哑摆阵。雷奋电击。一以当百之状。而令人气涌如山。又望一缕红云叆叇乎箕尾之野。指点帝乡。有感古伤今。怆然而悲。慨然而叹者矣。然则斯亭也斯堂也。岂为游燕徙倚之计而已哉。既成。按使文化柳公尚运为作四韵诗以侈之。余闻而起立曰。柳公,朴侯之心之事。皆不可无传也。遂书此以为记。而仍以告之曰。古之人有言。念乱则乱息。忘危则危至。虽在平常无事之时。犹且然矣。况此我圉孔棘之日乎。昔赵普惩唐末藩镇之乱。劝艺祖一切削弱之。故天下无事。生民受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6H 页
福赵普之策。可谓善矣。然削弱而至于空疏。则真宗之世。契丹如入无人之境。直至澶渊。至于徽,钦之世。则尤不可言矣。本朝自适变以后。惩创太过。亦不以他盗为意。因循抛弃。以至今日。而莫知所以如何矣。惟侯唾苞苴债帅之习。念牖户阴雨之戒。不为人之所为。而为人之所不为。其虑远矣。其志壮矣。此岂早年读书知方之效耶。圣人必使入学习礼者。裸股肱决射御。欲其文武俱全。仁勇相资。其意深矣。吾知侯异日卒为国家干城。树立奇功。如柳按使善颂也。岁在旃蒙赤奋若遁之下浣。恩津宋时烈记。
宁越郡六臣祠记
呜呼。 鲁山主其墓在宁越郡北五里冬乙旨。 中庙丙子。 上曰。鲁山墓祭享仪节。礼曹其议定焉。仍遣官致别祭。 万历八年。为 宣祖大王之十三年也。道臣郑澈驰启。极陈墓道荒废。行路咨嗟状。 上用大臣朴淳,卢守慎等议。大加修治。而石仪墓宇。次第咸备矣。自后 列圣致祭频仍。今 上乙丑。监司臣洪万钟,都事臣柳世鸣与郡守赵尔翰议曰。 圣上尝于筵中教曰。士子之崇奉六臣。予不禁也。大哉王言。今大丘之河滨祠。以有平阳子孙也。洪州之鲁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6L 页
隐祠。以有昌宁遗宅也。果川之露梁祠。以有六氏之疑冢也。至于怀德之兴龙,连山之汉阳。皆有遗墟之祠。皆不无名义矣。然皆不若即兹庙宇之傍。揭虔妥灵之尤为典要也。于是询谋佥同。事力咸聚。先建正处三间。经始于五月。讫功于七月。将以九月季丁。栖神奠币。而以户长严兴道啜焉。呜呼盛哉。赵侯又定守直二人。仍置赡钱田。以为久远之规。又可尚也。然如求其挚。则庙宇之下。作一架屋。以诸臣配侑。如麻田崇义之制。则情文甚宜。而此则非有命不敢也。呜呼。孰能以此请于朝者也。盖当初 世祖大王不得已用法。而深嘉其义。旋下德音曰。此忠臣也。今我 殿下聿追 祖武。又有不禁之教。 前圣后圣。其揆一也。抑贱臣于此窃有所疑焉。记昔 皇朝不废建文,景泰位号。虽族诛方,于两臣。而旋加褒典。本朝则不然。岂从周之义。或有古今之异耶。在昔丁酉年。惟忠贞公臣李厚源,文正公臣宋浚吉请依方,于例。表章六臣。而以廷议不咸。事遂寝。识者恨之。贱臣曾于戊申冬。请录用兴道子孙。既而蒙允。仍为访问其子孙则无有矣。可胜叹哉。呜呼。我 殿下临御以来。培植节义之意。迥出百王。既 命立何蕃,陈东等祠。而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7H 页
今玆之教。又出寻常万万。岂亦孔子衰世之意。而所感者深者耶。然不有深没其号。而实承 睿旨。如洪按使者。孰能与于此哉。其以严户长啜食。尤为超卓。此岂童观凡识之所可及哉。若以梅月堂,南秋江啜享于此。而又为一坛于祠傍。滚荐权自新,宋石仝等。略如公州鹤寺之为。则事尤完备。未知众议如何耳。是役也。终始致力者。寓公崔远,邑士琴用成,严麟锡,高必成。而来请记文者。户长宗人严敏道也。 崇祯纪元后旃蒙赤奋若否之下浣。恩津宋时烈记。
安阴县光风楼记
余尝读野史。有曰寒暄精于理。一蠹精于数。余窃尝疑之曰。夫所谓数者。若如邵子所谓一生两两生四四生八之云。则是乃大易之根柢。而所谓理者。实在其中矣。故朱子曰。周子从理看。邵子从数看。都只是这理。然则二先生之道。不可差殊观也。其相与沿溯于濂洛之源派。可知也。盖我东自圃隐郑文忠公倡明宋儒之道。大中至正之矩。如日中天。夫岂以先生姿质之高明。其学顾偏于数也哉。不然。李文纯公何以编于儒贤录。而前后章甫何以有圣庑之请乎。今年春。安阴县监张侯世南以书来请曰。县有光风楼,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7L 页
霁月堂。乃一蠹先生之所刱也。斯二者岁久而未免支拄矣。堂则朴尚书长远已葺理之。而楼则今方裒稡财力以治之。此实前贤之遗迹。盍为记而侈之。余涣然而应曰。前日之得于闻而质于心者。今皆冰解而冻释矣。噫。先生其溯濂洛而达之洙泗者乎。夫光风霁月。乃黄鲁直形容无极翁之气象者也。其后两程夫子有言曰。再见周茂叔。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之意。朱夫子亦曰。风月无边。庭草交翠。然则此一句两言。虽似海上单方。其蕴实无穷。而其趣实难言也。然则此其旨终不可知耶。曰此非外袭而得之者。必须剖判于敬肆修悖之辨。而从事于明通公溥之功。使胸中洒落。无纤毫人欲之累。而函太极于方寸之间。然后可庶几也。然则先生之所以修己治人之道。亦当不外于此矣。抑又论之。朱夫子既以太极先天之图为相为表里。数中有理之实。于是益可徵矣。故邵子杨柳之风梧桐之月。未尝不与濂溪同其气象。则纵使先生汎滥于数学。亦何害于与寒暄殊途而同归哉。后之登兹楼而想像先生者。无徒以气象揣认。而必知其所本。则其于学道爱人之实。岂曰无所补哉。夫朴公以孝友之政。好清净之风。而先修此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8H 页
堂。则其意远矣。而今张侯适值岁俭。手拊口喣之不暇。而乃能留意于此。真可谓追仁贤新耳目而得为政之本者矣。楼北又有点风台旧址。台下有浴沂岩。侯又欲修复旧贯。县之经生学子。苟能因名而责实。则真可以由濂洛而达洙泗矣。吾将侧耳而听之也。时 崇祯旃蒙赤奋若孟秋日。
一经堂记
语云遗子千金。不如教之一经。自汉世有五经六经九经之名。而至于我 皇明。则又刊行十三经百二十一卷。古经之名。若是之多。而乃以一经为言者何也。曰千者数之大而一者数之小。其意盖以虽一经之小。而不以易千金也。又况能通一经。则自可引而伸之。无所不通。而天下之能事毕矣。三山为县。虽僻为穷峡。而冲庵,大谷二先生之所居也。东洲,后栗,旅轩三先生之所治也。号称文献之邦久矣。然世远教弛者。已有年纪。岁在乙丑。家弟时焘,时杰等寓居于县南之元岩。与佳林诸村秀。合谋作书塾于金积之东麓。地势爽垲。眼界清旷。而俗离九屏诸峰。罗列远近。实一县之胜景也。遂为墨庄。以为诸生相聚肄业之所。名以一经。而问记于余。余曰。符读书城南一篇。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8L 页
朱子以为不足与于小学。然其所论金璧与学问轻重贵贱之殊。则可以警省乎昧者矣。诸生曰。善言必再。其毋以止此也。余曰。程子买椟还珠之书。其进于此者乎。诸生曰。善言必三。其毋以止此也。余曰。朱子书厨铭洎经史阁上梁六伟。理明而义精。事实而文畅。愿诸生揭诸楣间。朝夕目寓而心存焉。则庶不孤名堂之义矣。是为记。
郑氏江都陷败记
郑氏迎日人。 宣庙朝有大臣澈。号松江。大为 宣庙所重。后复遭谮构。坎坷而终。至 仁祖末。后承有畸翁弘溟,抱翁瀁。其从子庆演焉。瀁字晏叔。 崇祯乙亥。馆学诸生。请以文成,文简两先生从祀文庙。馆学推重用其说。丙子。清虏猝至。 上幸南汉山城。 庙社及世子嫔元孙皆入江都。晏叔时在通津寓舍。与其仲兄前永同县监洙及诸家属谋曰。吾侪是世禄之臣。不可逃死求生。遂相与入江都。永同日诣分司呈身。丁丑正月二十二日朝。闻炮声大震于江津。永同曰。贼众必已渡矣。疾驰赴宫城。则贼已遍满城外。不得入而退。与晏叔定计于鲜曰。吾欲犯贼。为贼所杀也。即向摩尼山外。晏叔则为蹈海计。潜伏于路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9H 页
傍伏檐之下。贼骑隳突焚掠。仲氏奴被掳者。杂于贼众。来傍伏檐。低声以告曰。永同进赐及室内皆为贼所获。时日已昏而贼去矣。晏叔出。至仲氏隐匿处。则无迹可寻。复归伏檐之下。则贼骑屯于五里许。火光涨天矣。遂携其内子李氏。匍匐于田亩草莽之间。约曰。明朝贼必早来。与其死于凶锋。无宁投死于早潮之水也。更向海边。则见数十百人曳下胶岸之船。而其中一人。乃晏叔妹兄崔承旨有渊及江华申光一也。庶几获济而乞与同载。则崔承旨怒拒之曰。尔何以呼我以兄乎。盖晏叔兄弟尝同载于闵圣任船。崔令来请曰。愿君兄弟下船而换载我老亲也。闵大声叱之曰。崔某是何如人。晏叔兄弟亦不肯下。崔甚憾怒。故今其言如此矣。晏叔呼曰。仲兄则已被掳矣。崔亦不动听。然不能无庶几之望。留其内子。而往寻其弟㵢孀妇徐氏及其儿及庶母之匿岩穴间者。来至船所。则崔申诸人与同约者。作队禁他人甚严。使不得上船矣。遂赂其信任之奴。而自携其内子与弟嫂及儿迫至船下。则船上人欲拔剑击去之。适同年任景卨觉其为晏叔也。转嘱而许入。庶母则托一婢子。还匿于岩间。及至刺船而下未数十步。而潮退船胶。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19L 页
仰视天星。则已向曙矣。潮期尚远。而贼至必早。则当全船陷没矣。默祷于神而占得用生体之卦。苦待潮至。而初日已高矣。忽见牧场马十馀驰突而来。晏叔内子曰。此马有被逐之状。必是贼来也。言未讫。果有贼数十骑超忽而来。直迫船舷。满船之人。一皆奔波为走溺海中之计。而船去海水尚有数十百馀步。其嫂与内子皆自刎。晏叔则凡三刎而亦不死。(其所刎之刀。乃松江平日所佩。中间为人所得。晏叔弟㵢适见其柄刻松江字。请于其人而还之。临殁。授徐氏善藏之。当避乱也。徐氏忽念仓卒之用。取于箧而随身矣。及是三人次第所用者。皆是力也。其事甚奇矣。)贼登舟连发五矢。三矢则犹记其入肤。而其后则不觉也。最后又发嚆矢再中而止。内子之尸则倚于横槊之下。而徐氏之儿则立于其母之尸傍。以稚得免杀掠。俄而贼悉拔所中箭而带之。又解晏叔肩带。弃其中神主等物而取去。又解所穿衣而戏之曰。上厅上厅。必是我人之为虏者也。贼去而潮上。则船浮海中随风上下矣。俄而内子气苏而作势起动。扶晏叔移卧乾处。而急索舟中。得外祖妣神主。而考则无得也。晏叔曰。吾不能保晷刻矣。愿归死于摩尼下。使奴辈掩土而葬。得免乌鸢之食幸矣。遂携内子下船。而留其弟妇及儿于船中族人曰。我则必死也。此母子汝可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20H 页
救济。使郑氏无绝也。盖此时其嫂亦苏也。行未数里。筋力已尽而夜已沈沈矣。幸有寻尸之人。明火于岸边。故寻其光而仅得登岸。幸又遇家奴唜男,检松。急索汤水。则二奴走入村家。持一大瓢而至。奴试孙亦来。负入村舍。则乃当初伏檐之家也。覆以藁石。以待尽。而奴辈在外为掘坎瘗埋之具矣。内子始得饮粥。因与庶族议曰。家翁所被五箭。皆不深入。可望生道。而明日贼必来矣。须杀厖狗。以其血污蔑于身上。为可骇之状。则或可倖免也。遂如其计。翌日贼倖不来。二十七日夕时。有一女人为贼所逐。走入于晏叔所卧乱藁下。贼突入而捽出其女。因以铁鞭乱扑晏叔之面而去。盖贼以为已死。而且见血色淋漓可愕。故舍之矣。内子又令奴辈撤去房中突石。深掘其底为土窟。夫妇入藏而覆以乱草。翌日早朝。贼又来焚烧村家。已逼于所匿之家。则将为烧死之计矣。忽逆风驱火。更不及而得全。盖奴辈上山望见火将及。皆出拜祝天。岂天感其忠诚而反风耶。贼去。内子出自土窟而闻之。则有诸船自外岛来泊近津者多。使老奴往雇其船。则归告曰。船已雇而潮又已上。时不可失也。时内子已有产候。故尤必欲过涉于外岛也。忽有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20L 页
言贼骑方在五里地。何可冒死赴船乎。晏叔不听。亟命缚木为担具。令二奴担内子而疾赴于船。才税于津头。而产事已始。急负上船。未及坐而儿已生。此即普演也。舟中解㝃。是舟人之大忌。儿之堕地而啼也。舟人诘之。从者诡言抱来之儿。得无伤乎。何其啼也。于是艰得甘藿甘酱。作汤饭以馈产母。而胞衣则投诸海水而行。翌朝二十九日。始泊于外岛。(所谓生岛)其翌日即二月朔也。闻申冕兄弟自是岛将为下海之行。裹疮往见之。则其家童仆以为鬼形而拒之。申熟视然后认之。饷以米肉。且借以其所处之屋。又遇知旧许佾长,闵焕,赵仁亨诸人。相助以升斗。俄而有来告以南汉消息。则天地翻矣。不觉失声痛哭。则闵焕譬喻而止之矣。及闻江都之贼皆敛兵渡江。遂与家属相议曰。仲氏仲嫂必不耽生而从贼。其死必矣。遂尽送奴仆。使验视于众尸中。适族人之婢九花避掳而逃还。言于家奴太一曰。永同进赐及室内。某日皆死于摩尼外西边路上。去主人家未数里云。太一未及来报。而晏叔已向江华之传灯寺。盖欲寻仲氏尸也。至寺然后太一追至详言所闻于九花者。遂痛哭号绝。即令族人往收于其处。敛以柳笥而权厝焉。盖正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21H 页
月二十四日午后。贼遍满摩尼内外而剽掠。永同与禹氏为贼所获而行未数里。永同呼禹氏曰。我今死矣。遂夺贼鞭而乱扑之。贼不敢近前。而却立乱射而仆地。禹氏即堕马翼覆。骂贼而死。于是贼乱斮二尸。其后收尸之日。两尸面色如生。其年四月。自摩尼归殡于交河。明年三月。祔葬于高阳先垄乾坐之原。得年四十九。盖此虏与倭异性。其顺从者。则绝不杀戮。而抚背馈食。故其时有欲苟生者。则无不生矣。如郑永同非惟不肯顺从。乃以鞭击贼。宜其逢贼之怒而乱斮。几于二体矣。禹氏身覆夫尸而骂贼以死。其节亦卓然矣。晏叔夫妻与其弟妇徐氏之自刭。亦可谓洁身而视死如归矣。其不死则天也。其视苟顺虏意。驱如群羊。以礼义之身而抱腥膻之臭者。何如哉。余尝为龙岩闵公垶作传。以著其阖门殉节。盖一家死者十三人。实古今稀有之事。而郑氏一门又其次也。盖 列圣以义理培养数百馀年。则其如是无怪也。呜呼盛哉。余惧此事泯没无传。据当时日录而叙次如右。晏叔又为交河村氓金天命妻之立节不污者。立传以示于人。其为世道虑也深矣。时 崇祯纪元之旃蒙赤奋若复之日。恩津宋时烈记。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21L 页
清风府社坛记
孟子论社稷而后于民先于君。周制。天子建大社于国中。封其壝。以东南西北中央各其色之土。将建诸侯。则凿其方之土。而包以黄土。苴以白茅。使建社于其国。故曰受削土于周室。建社之义。其至重而不轻也审矣。本朝列邑。皆各有社。然其制既不稽于古。而其事之仪。又甚灭裂。兼且取便而宅于卑下者多矣。显庙己酉。国舅骊阳府院君闵公维重按道湖西。使各迁于爽垲洁净之地而尊奉之。不惟民之耳目聿新。而神亦享之矣。今 上甲子。安东金侯寿增延之视篆清风府。不暇他及。而亟奉审社坛。则其所处之地。极其倾仄不可以妥神。而又大失其制。乃喟然而叹曰。以孟子及周制观之。则其事体之尊重至矣。而今乃如是。意者骊阳按道时。此未及改正也。亟以状申于方伯。移设于寒碧楼西。去江无数百步。清明端直。且为一府之正处。乃考朱子大全所载鄂州之制。参以 皇朝及本朝旧制而新之。其高庳长短。悉合等威。又作一架屋于坛侧。以为奉安位版之所。虽未知未前安于何所。而其不严奉则可知矣。自是涣然一改旧贯。而有孚颙若矣。噫。以孟子之言推之。则牺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四 第 122H 页
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后可以责报于社神矣。今其凡百不法如此。而欲望风雨顺易。五谷胥熟。其可得乎。今侯之政。可谓知所本矣。盖社神享然后五谷熟。五谷熟然后民人富。民人富然后五教可施。而国君安富尊荣矣。孟子之训。周制之义。岂不益可验也哉。侯是文正公嗣孙。其受教也正以古。故其见于施设也如此。国家之为官择人者。舍法家何以哉。孔子入蒲邑。见沟洫之治。而知子路之恭敬以信。致子贡之请问。今入侯之境而观侯之政者。观乎此足矣。时 崇祯柔兆摄提格孟陬月日。恩津宋时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