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x 页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书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3H 页
答朴景初(尚玄○辛亥腊月三十日)
往在戊申。猥蒙以书存问。仍有所下询。若以愚为尝出入师友之间。而或有所闻见者。将欲与之上下论议。若愚之蒙陋。何足以承当。恐惧愧缩。不知所谕。加以疾病丧祸。因循迁就。以至于今。则往而不复之罪深矣。每欲一书耑指。以谢前慢。而又不知仁里之所在。则只南望悚仄而已。不料尊慈。略其旧而冀其新。复于尊从氏之来。申以前日之问。而略无苛责恨詈之意。又以仰认盛德之量。非恒物之所能窥也。钦叹钦叹。第审丧威重叠。有不忍闻者。为之衋然伤叹也。然此实比年大运所关。何独尊家为然也。所谕形而上下之说。程朱所解。不翅明白。本无可疑。而乃蒙云云之教者。岂欲以此而尝试贱陋之见耶。岂亦以为形与道固可分开而说。若所谓形器则自是一物。胡为而亦为此分开若二物者云尔耶。愚意以为大纲说则形固可谓器。而器亦可谓形。然其间亦不无略有先后。只以系辞所谓形乃谓之器一句观之。则更晓然矣。乃者继事之辞。其意盖曰先有此形见之端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3L 页
然后。乃可谓之器也。朱子释之曰形器。生物之序也。所谓序者。先后之谓也。经传中如此者甚多。如易所谓以制器者尚其象。象者形也。先有易之象然后圣人取之以为器。则此岂非形器之分乎。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此亦先下形字而后承之以气质。则其有先后亦可知矣。且两目相承者谓之形。而网之为器乃立焉。弦木剡木者谓之形。而弓矢之为器乃成焉。又朱子以阴阳为形。而以其造化之用为器。尤不患于形器之无辨也。大抵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则形已具于道中。而犹著而上二字。则其于形器而著而下二字。又何疑乎。愚见如此。未知信否。若日月五星之运。谓之左旋可也。谓之右旋亦可也。然张子尝曰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所谓顺之者。谓亦左旋也。何尝专以为右旋如来谕之云乎。若指其反右者而言。则虽谓之右旋亦可也。故朱子注尧典则以日月左旋为说。而至解诗之十月之交。则又以为右行。言各有所当矣。此等处恐不须执一论也。如何如何。前日所投小册子。当时固爱玩无已。欲俟他日一一还禀。而以为求教之地矣。及归乡里。亟检行笥而无见焉。岂其时苍黄去国之际。遗失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4H 页
于京邸耶。不敏之咎。于是为甚矣。幸乞宽其诛而复以见示。俾得毕其愚而受益于切磋之际。如何如何。大病之馀。神思脱落。前日所闻。十忘八九。而又院便大忙。不能尽所怀。惟高明谅察焉。
答朴景初(癸丑二月十七日)
日月五星之运。先儒及历家说互相不同。盖以顺数逆数之有异也。横渠之说。只是文字简高。使人难晓。然其意则以为日月五星。皆随天左旋。其所以随天左旋者。天之运行甚疾。故日月五星虽右旋。而不免随天左行。盖天行左旋。一息万里。则日月五星虽一息右旋千里。其随天而左行者九千里矣。然则自地上见之。岂不常如左行乎。天之运行。若不如是之疾。则日月五星之右旋者。自地上可见矣。张子之意盖如此。未知自高明见之。复以为如何也。至于道器之说。愚之前说必有未莹。以致再烦勤教。悚仄悚仄。此盖不甚玄妙难通之说。只谓凡物之有形者。皆有理气。所谓道者理也。所谓器者气也。自其无兆眹而言则曰道。自其有运用而言则曰器。如不著形之一字于中间。而只曰上谓之道。下谓之器。则不成说话矣。正如邵子诗体立天地后。用起天地先者。今人若执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4L 页
言而迷指曰天地是体也。何以既曰天地。又曰体也云乎。则是无异痴人前说梦也。至于出主椟前之说。家礼之文极其分明。备要因之而已。盖家礼所谓椟者。内容主身而黑漆之者也。卷首图有盖坐是椟也。是司马制也。其两窗者亦椟也。是韩魏公制也。家礼参礼注所谓启椟出主置椟前者。是奉出主身之谓也。是不分司马与魏公。而随所用之椟而言也。来示所谓奉盖坐出于椟前者。未知出于何书也。若如来示则家礼当言启椟奉盖坐置于椟前。可也。其立文不应如是之模糊也。愚之所闻于师门者如此。未知高见如何。册子后当奉阅而条上也。
答朴景初(癸丑四月二十九日)
便中忽奉问书。慰荷无已。此丧祸频仍。疾病乘之。真是隔死如纸者。亦势也奈何。仍蒙复赐下询。此等事今世未曾得于人。而独于尊侍见之。其开发于昏惰者多矣。幸何可言。猥以别纸批呈。因以求教。幸于便中回示可否如何。
  别纸
日月五星之运。所论既无异同。何幸如之。惟形而上下之说。尚未归一。盖前日鄙书误谓高明之疑在于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5H 页
形器二字。而高明之疑则实在于上下二字。所答非所问。正所谓郢书燕说者。追思可笑。今以上下之说论之。则程朱之说益无所疑。盖理气二者。虽不相离。而亦不相杂。不相离故曰本混融而无间。不相杂故曰理自理气自气。今于道器之间。通著一形字则可见其混融无间。既著一形字而又须著上下二字则可见其理自理气自气也。然所谓上下字。高明以为如上天下地之上下耶。如此则理在上气在下。各在一处。果可疑也。乃若本文之义则所谓上者。似是高妙不属形气之义。所谓下者。似是重浊无如冲漠之云。何以理为高妙也。无声无臭。未见兆眹也。何以气为重浊也。流行运用。已涉形器也。一个形象之中。有是二者。故为此分开说破。此岂有可疑者耶。鄙见如此如更有疑。幸复示及也。
主椟之制。高明已以鄙说为然矣。然要诀之云。恐非谓既安神主于盖坐。而又以安于椟中也。似以为只以主身安于椟中。及至忌祭出主之时。始以盖坐奉安主身而出云耳。又见先师记砺城尉用两窗椟。至于出入时用坐式云云。无乃当时俗礼如此。故要诀亦因之耶。然要诀立文。必明白通畅。使人易知。而今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5L 页
此奉神主盖坐云者。似甚硬涩。故每疑神主下脱一于字。未知然否。第又记申知事湜之说则以为既置之坐式。复安之椟中。藏之谨密。愈见其贵重云云。要诀之意。亦或如申说。而所谓奉神主盖坐云者。谓是奉出安主之盖坐于椟中之意耶。是未可知也。除是俱非家礼本意。其纯用家礼者。恐无如备要之制也。(先师及申知事说。皆有坐式之文。所谓坐式。似是盖坐。而因误见图说而然。)夜枕口呼。不成伦理。惟高明财察焉。
答朴景初(乙卯三月十三日)
曾蒙不鄙。猥许诵其所闻。以资讲论之末。尔后病蛰穷谷。自去年以后又长在吏议中。不复冒贡其愚。则所与酬酢。只论桑麻问菖蒲而已。常自耿耿于中矣。不料岭海千里之外。远赐垂札。存问死生。至如咏菊一绝。顿觉清香袭人。谁谓陶先生风韵落此御魅之乡也。窃不胜摧谢之至也。此为臣无状。挂罹文网。今日此行。已晚而犹轻矣。然如欲详言。则恐添一案。置之不复道可也。前日形而上下之说。尚守前见否。程朱之训。自不如此。故曾进妄说。能不见怪否。大抵所见有所未透。则讲其所疑。固无害也。若只任己说而挥斥程朱。则其流之害。将至于稽天而不可遏。此不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6H 页
可不知也。僭易及此。不胜惶恐。伏惟恕谅。倩草不宣。
答朴景初(乙卯七月二日)
来书缕缕。不但矜悯之有加。其所以警诲者深。则感幸之私。何可尽喻。今兹所遭。视时辈所论。尚是轻典。岂待时而复逞耶。无徵不信之谕。谨悉雅意。夫前后所论。不可谓无徵。而只是不信。非惟不信。又因而媒祸。此实古今一辙。无足怪者。必明于万世之示。心窃自哂也。此岂所谓今年雪里冻死。而付大碗不托于别人者耶。形而上下之说。今又承犹未释然之教。无任瞿然之至。此不须更费说话。只愿姑以是己非彼之心。权行倚阁。而徐究程朱立言之本意。则必有涣然冰释之日矣。何必汲汲于一朝而归一哉。先贤所谓一事未透。别换一事。真格言也。至于稽天不可遏之说。今不记当时遣辞如何。但以语脉观之。则不信程,朱训说而自立新语。则其末流之弊。有同洪水之稽天而不可遏云尔。此岂有激而言耶。今日媒成士祸者。自少必有惊天动地之说。以自异于程,朱。扬眉瞬目。诳吓众生。愚尝不自量而力加抵排矣。其学术之弊。转而为章,韩之祸矣。愚之当日之言。是常常说道于其人者。故惯于口而滑于喉。于左右亦不觉其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6L 页
流出而妄加之矣。追思惊怕。盖不可复赎也。虽然此说虽失于左右。而大验于其人。今日之祸。何止稽天而已。相去正远。无由面论。徒增怅叹而已。倩草不宣。
答朴景初(丁巳正月十二日)
褫中得奉前腊十六日惠书。其所以提谕愚迷者多矣。然前日复书。亦何尝以往复句语。敢有不相悉之意耶。至于侮程,朱一疑。则此虽愚昧。亦岂敢以是而疑高明哉。曾见悖理伤化之人。自恃其些少精神。妄斥程,朱之说。而自立己见。浸淫颇僻。遂至于无所不为。其为患害。岂止于洪水猛兽而已哉。窃尝忧之。而不欲他人之效之也。故每于朋侪间。戒之又戒。而不嫌其渎也。前日奉答高明书。虽未知其说之如何。而不过泛言流弊之不可不知而已。今承来示。还为悚仄也。然于义理之辨则亦有说焉。虽是古书之训。而于吾心有所疑惑。则固当问而辨之。思而察之。以求其无所疑然后已焉者。此实善学者之事。切不可蓄疑自欺。终至于闇黮而无所知也。此与尊信圣贤。并行而不相悖也。斯义也朱夫子屡警于学者。而愚之诵习亦久。故敢以为献。幸以为懿文之一助如何。此自去岁秋冬来。宿患转苦。隔死如隔一纸。而窃闻时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7H 页
论益急。岂肯以此七尺之躯。让与阎罗老子哉。然断置已久。此等事亦觉悠悠尔。病间之暇。寻阅旧书。渐觉有味。而只是精力衰耗。前失后忘。甚恨从前虚负好光阴耳。时序向暖。缅祝加护自爱。日有新功也。
与朴景初(丁巳四月二十七日)
时烈白。私家不幸。老妇奄忽弃背。远地闻讣。悲悼不自堪忍。节届初夏。未委尊学履如何。见读何书。想有日新之功。而恨未获丽泽之滋也。昔者猥蒙以文义相质。虽不敢当。而謏闻之受益不浅矣。比年则未也。岂于经传诸书。悉已融会贯通而然耶。然颜子以能问于不能。此大公无私圣贤之心也。正不能不以此有望于高明也。兹闻斯文大雅。弦歌于仙乡。甚为诸君子贺也。适因官便之回。略此不宣。
答朴景初(丁巳六月十八日)
四月廿七日书。不保其传彻矣。今承褫中垂翰。知其得免浮沈。而仍荷宽譬之语。意甚郑重。感戢之至。无以言喻。朋友讲习。自是道理。而况今世俗。尚科举之外。知有用心处者鲜矣。以故每得来书。辄欣然意惺。乐与酬酢。虽或来说有违于先贤者。亦极言竭论。不以获谴为惧也。今承前月所问。时未见答之谕。不胜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7L 页
瞿然之至。岂或浮沈而致然耶。今兹别幅所论庸学通书之旨。微妙精深。此非愚昧所能窥测者。然间有所疑于心者。故略以平日所闻于师友者。录在别幅。如未当理。幸乞因便回教(一本教下有也字)。第有一说。敢以仰质。夫周子之书。精深简奥。未易窥观。故朱先生尝曰其宏纲大用。既非秦汉以来诸儒所及。而其条理之密。意味之深。又非近世学者所能骤而窥也。今据此说则是书真未易读也。高明胡不先就程朱诸书义理明白通畅者。熟读精思。使有浸灌浃洽之功。然后始取是书而读之耶。若是则其所谓宏纲大用。条理意味。将次第分析而无所疑矣。朱先生教人之意每如此。故聊以奉诵。未知高明以为如何也。海外消息。闻之可喜。或云时论末减。则此友当为主人云。是亦穷途之一幸也。
  别纸
大学知止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条。○朱先生尝言明德中也有至善。新民中也有至善。皆要到那极处。至善随处皆有。修身中也有至善。必要到那尽处。齐家中亦有至善。亦要到那尽处。又曰至善只是恰好处。据此则来谕所云。正得先生之旨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8H 页
矣。不胜敬叹。
中庸喜怒哀乐条○来谕谓中也者。理气纯粹而寂然不动之谓也。窃谓于中不必下理气二字。盖中者状性之德也。所谓性者。虽非舍气独立之物。然圣贤言性者。每于气中拈出理一边而言。今便以气并言者。恐未安。且本注所谓未发则性云者。亦非直以性为中也。此所谓性者。于此时节。无所偏倚。故谓之中。然则朱先生所谓中者状性之德者。可谓至精至密也。
来谕所谓随其所感而无过不及之谓者。亦恐有语病。恐于感而下脱一发字耶。盖感者外物感触于心也。随其感触而发动。然后无过不及。可得而言矣。
来谕所谓未发者杂糅。则所发者不和矣。此说恐大误。未发之时。何尝有杂糅者乎。故程子曰未发时何尝有不善。且朱子于赵致道天命之性亦甚污杂之说。以为得之。若于此等处详味。则来说之得失。不难辨矣。
来谕所论诚无为几善恶条。○朱先生注说以诚为太极。几为诚之动者。正自太极图说中出来。盖太极静时属阴。动时属阳。既动之后。直出而为善者属阳。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8L 页
傍出而为恶者属阴。注说之发明此理。极其分明。而赵氏图说亦本于注说。则未见其有违于周子之本旨矣。大抵高明之意。以性为理与气合而成者。故似若以为方其性之未感也。已有善恶二者相对于其间者。然此实高明所见之误处。夫性固在于气中。然圣贤言性。皆不杂乎气而单言其理。以明其本体而已。故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今高明之见则必欲其言之备。故虽于只指其本体者。亦必兼气而言。太无分别。而转入于不明之境。语句之间。病败叠出。此不可不知也。
来谕诚者理气纯粹。真实无妄者也。愚谓诚者一理浑然。真实无妄。于此著气字不得。
来谕诚无为者。显微无间。体用不贰。愚谓于此可言微而不可言显。可言体而不可言用。
来谕止水感物云者。水是无情之物。下感字不得。
来谕谓几善恶之几。指事物吉凶之几。愚谓几善恶之几。主心而言。是至微难察处。吉凶之几。主事而言。粗迹在物者。如楚王不设醴而知将钳市也。彼此自不相关。而比而一之。宜乎言之多窒也。
来谕谓善恶之几。皆出于诚之动。则其于道理。似有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9H 页
未安。愚谓凡物必有本根。此所谓恶不本于诚则从何以出也。(此最著眼目最入思虑处)周子曰五性感动而善恶分。程子曰善恶皆天理。此说者。皆何谓也。盖所谓恶谓之非性之本体。非天理之自然则可。谓之不本于性。不出于天理。则是天下有无本之物。而亦有理外之事矣。夫恶之本于性。出于天理。高明未尝理会。则请以一事明之。夫情之爱者。本出于仁。而此所谓爱者为爱亲而发则仁之直出者也。为爱利而发则是仁之傍出者也。虽其直出傍出之不同。而其出于仁则均矣。然其为爱亲而发者为行仁之事。即所谓火燃泉达者也。其为爱利而发者。为害仁之贼。即所谓蛆生于醋而害醋者莫如蛆者也。然若以此为本出于爱而谓性理之当然则是所谓认贼为子者也。幸于此处。大著心眼如何。
所示性情说。以以上所已言者推之。自可见其得失。故不复烦复。
答朴景初(丁巳十月十四日)
未见颜色。愿见之心。常切于中而不可得。则怅然而已。今蒙令胤承命来访。吾人典刑。于是乎得之矣。既而相与讲讨。以祛鄙心之所疑。高明之学问。于是乎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69L 页
复得之矣。此生何幸有此奇会耶。晦翁谓屈子有长年之愿者。是欲见时人妄作之出场。愚之所愿则不在于彼。而只在于此矣。区区此意。想高明之有以嘿会也。此外非无所欲言者。非所敢。而亦非所宜。故不复赘焉。总希神谅。
  别纸
中和之说。虽以朱张二先生。往复几年而后始定。今以眇然后生。决其可否于立谈之间者。非愚则妄矣。第不敢坐孤盛意。猥有论说。然不韪之罪则不可自赎。常切惶恐矣。今蒙相契之谕。虽自幸所言之不甚悖理。而自信之意则终不敢措诸中矣。第今来教中。亦不无一二可疑者。所谓论性之体而舍气一边则恐其不备也者。于鄙意有所未安。夫性之体。仁义礼智也。仁义礼智。即是理也。安得并与气而为说乎。盖所谓性者。只于气质中剔出理一边而言也。若谓之气中之理则可也。若以为一边是气一边是理。有若相对者然则大不可。夫所谓性恶者。亦是于发时随其气之或刚或柔而发之不中。亦非于未发之前。与善性相对而立也。栗谷先生以牛溪先生所谓未发亦有不善之苗脉者。为千万不是者。真可谓不易之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0H 页
定论矣。幸更加思量。如有未当。还以见教。深所愿望。其馀则与令胤相对商量。反面之日。想或道达矣。兹不更烦。○性一也。搭在清气中而其发也善则谓之善。搭在浊气中而发不能中则谓之恶。皆以已发而言之者也。未发之时则虽其善者亦不得而名。故孟子不得已以情之善而名性之善。情岂非已发者乎。况于未发之前。宁有所谓恶性与善对待乎。此处相契则无有不契者矣。
答朴景初(丁巳腊月十五日)
令胤归后。向往倍切。第其见时所与讲说。谬误多矣。想于晨昏之际。或以奉达则庶几因得订诲矣。今兹书来。只以前日之所往复者下示。岂令胤所达。有不足商量者耶。谱序轩额。陋拙甚矣。猥蒙宠奖。深增赧汗。中和之义。又以呈质。冀闻至论。幸复因便垂教望也。疾病甚苦。倩草不宣。
  别纸
来教中也者圣人之性。和也者圣人之情。○贤人亦有中和。而或有不中和时。众人亦或有中和时。而此则绝少矣。子思所谓致中和者。是极中和之德。而无一毫未尽之谓。故朱先生于此。虽以为圣人之能事。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0L 页
而亦以为学问之极功。则其意可知矣。若如来谕则惟圣人独有中和之德。而馀人不得与也。然则其上所谓戒惧谨独。凡为学者设者。皆为无用之空言矣。(且性情之德是中和也。今直以中和为性情则即朱先生所斥以方圆为天地也。朱先生之意以为以天地为方圆则可。而谓方圆为天地则不可也。谓性情为中和则可。而谓中和为性情则不可也。)
来谕众人之性。其体已偏。○此论大误。盖众人体常不立。则宁有偏不偏之可言哉。既谓之体则又何可以为偏哉。若谓之偏则不可谓之体矣。盖详来教之意。以偏字为偏侧不正之义。此不考程朱所释偏字之意也。夫人之心。当未发也。寂然而已。及其应物则或偏于喜。或偏于怒。所谓偏者是专主一事之意也。此则圣人亦如此而已矣。若如来谕则所谓中者不偏不倚而已。而邈然不主于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亦无与于中之体也。此处更加明辨之功如何。
来谕众人未发之时谓之非中则可。而谓无未发之时则未安矣。○此段所疑。前书已略论之。而高明不复垂察。故复有云云之说也。夫常人之心。终日汩漂于物欲。炽其情以凿其性。虽其梦寐之间。亦且颠倒(此程子语)矣。如此则尚可谓之未发耶。夫必寂然不动。炯然不乱。然后方可谓之未发。未发则中矣。中则体立。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1H 页
体立则用和矣。何尝以中与未发为二哉。不然子思何以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也。若如来教而众人有未发之时。则众人之心。亦皆有中矣。岂可曰有未发而无中也。来意必以为凡心必有动静。静时即其未发也。愚以为众人未尝有静时。未尝有静时。故亦未尝有未发也。比之于水。水被风荡。泥土混而成浊。则虽其无风之时。其浊自如也。是乃风荡之馀也。人心之汩漂。固是物欲所为。而至于昏昧嗒然者。虽与汩漂之时有异。然其昏昧嗒然者。亦物欲动荡之馀。志分气馁而然。以此而谓之静。谓之未发者。必不可也。观孟子夜气不足以存一语。亦可知也。此意实出于朱先生。而栗老实承以为说。后学所当深思而明辨者也。大抵吾侪当于此处。亲切用功。涵养体验。则自当有卓然见前之日矣。不必如此徒为枝蔓无益于事也。僭易及此。皇悚皇悚。
答朴景初(戊午三月十九日)
瞻仰常勤。只恨湖岭蓦越。闻问亦不得以时。则只有叹嗟而已。兹于官褫。承拜初二日垂蹄。极慰卑怀。殆若羾寒而濯清也。外间嚣嚣。任他鼓发。只读书穷理。修身俟死。是自己实事。而老矣心弱。气不从志。顾瞻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1L 页
日月。但有慨叹也。示谕赵疏。闻渠非得已。只子光之后身力主而然矣。然是亦天也。奈何奈何。
  别纸
中和说。不待程朱说话。只以中庸本文观之则始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云云。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然后乃言未发之说。则所谓未发者。分明以君子之用功者而言。非谓人人皆如此也。且周子刚柔善恶之性。只指气质之偏者而言。与中庸所谓者。自不同也。朱先生尝曰我欲同而彼自异。又曰驱率圣贤之言。此实学者之通患也。从此有新得。幸望录示。以牖黑闇。如何如何。
答朴景初(庚申正月十二日)
春新雷化。古亦有之。今何足相言也。尝谓世之执书而劬焉者何限。而古圣人所以立言而诏后之意。则知之者或鲜矣。惟高明独异焉。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必以不知不措为心。真可谓斯文有托。小子有造矣。只责声于聋而问色于瞽。则愚不能无惑而惭怍难容也。惟是狂妄憃愚。无所取财。日前往复。言辞拙直。自犯不韪之罪者不少。而高明曲加容恕。而不录于无礼。复有此下问。又以见盛德尊光之出寻常万万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2H 页
也。实不胜钦仰之至也。前禀诸说。多蒙印可。自幸謏闻之不甚悖理矣。惟未发之旨。迄未相契。岂前所禀者辞不达意。以致如此耶。朱先生于此。亦不免前后异同。可知此理精微。非造次勘断者也。谨以别纸录呈。而今来谕以水取譬之意。则妄以陋见奉质焉。夫水被风之荡汩。淤泥混浊。色渝而性移。不见其本然之清。及其风定之后。虽得其暂然停止。而其淤泥之混浊者犹在。则是乃风荡之馀也。夫动止在风。清浊在水。不可以风之止而保其水之不浊也。水固然。而心为甚。夫心终日烦恼于物欲。未尝宁息。则虽夜气亦不能清。而梦寐亦至颠倒。乌可以外物之不接。谓之未发哉。夫所谓未发者。必肃然而不乱。莹然而不昏。虽鬼神有莫能窥者。然后斯可得而名之也。此非存而久。久而明者。不能知也。愚之所闻者如此。故敢复以奉诵。如有未当。复以见教幸甚。若夫祸福死生之说。何足复措意间。惟此等说话。足以乐而玩之。以终吾生而已耳。病伏代草。不宣。
  别纸
未发只是未应物时。虽市井贩夫厮役贱隶。亦不无此等时节。如何讳得。(右朱先生答徐彦章书)○未感物时。若无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2L 页
主宰。则亦不能安其静。只此便自昏了天性。不待交物之引然后差也。不能慎独则虽事物未至。固已纷纶胶扰。无复未发之时。(右答林择之书)○若无工夫则动时固动。静时虽欲求静。亦不可得而静。静亦动也。(右刘砥所录先生语。见语类十二编。)
士述伤恸何极。日者文谷以书告讣。因言其志行之出常。而痛惜不已。亦可见其见重于大人君子矣。未知后承几何。而有能继述者否。文谷又言尝因士述闻李泼母忌在某月某日。则是松江递委官。柳相代之之后。而今之攻松江者。乃以泼母之刑死。归之于松江云云。未知士述之所以知者。有明證之不可讳者耶。今之去己丑未百年。而已乱其实迹。奸党之舞弄。可谓罔极矣。泼母之忌。可能审得其月日耶。此事郑直长混源不可放过也。
答朴景初(庚申七月十一日)
远承坠翰。累纸皆盈。奉读洒然。恍然亲叨下风也。惟伊川,考亭之云。不当用于今日。诸贼失刑之说。只宜问诸水滨。罪戾踪迹。皆非所当闻者。只是存没之感。随处涕零。果如来谕。而最是糟糠之念。愈久而愈深也。未发之旨。朱先生常以为枢要者。而今无异同之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3H 页
说。自幸童观(一本观下有之字)偶尔不悖也。恨不得长时对案。以质所疑耳。并丧者常持承重之服。昔年一家之人率意行之。寻常以为无所考据也。昨者偶见先正之论。亦复如此。来教所谓出于天理之自然者。真确论也。至于正蒙天左旋左字之误。窃恐未然。盖正蒙主意。只在(一本在下有于字)地气乘机左旋。故以其谓天之左旋者为粗论。盖以其未能精思也。大抵此条之意。以为地有机而能运恒星河汉。天则太虚无体。无以验其运动。故谓天左旋者。是未能精思之论云尔。非以天为元不左旋也。鄙见如此。幸更详订而回教也。
答朴景初(庚申闰八月二十七日)
诸友与令胤联袂投止。仍拜下状。谨审霜节。动止珍重。既慰且谢。无容尽说。时烈瘴疠馀毒。至今为患。兼且六七年积滞人事。一并丛沓。以故册子工夫。全然疏脱。馀日可惜。一斑难窥。回首茫然。甚不自聊也。令胤甚可尚。程夫子有言。少而好学固可爱。而老而好学尤可爱。今日两可爱。萃于一家。真是罕有之奇事也。然义理无穷。岁月有限。少堕因循。即成脱空。此岂非吾侪互相责励者耶。相去蓦越。承诲无期。引领向风。但切驰神。灸馀气惫。倩草不宣。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3L 页
别纸
正蒙疑义。既无异同。何幸如之。此盖愚者之一得。而蒙许如此。足见盛德之一端也。至于论人生而静以上而疑朱子说之不明。此无论得失之如何。而轻议大贤之说。非愚昧所可闻者矣。且高明以人生而静。为未发之时。所谓未发之时。即是性也。(观中庸首章注可见)何得谓不容说性也。此于劈初头已差。其下云云。一切皆差矣。幸高明反覆深思之。馀与令胤商量。必于反面之际详达。故不复缕缕。
答朴景初(辛酉四月二十四日)
阻音此久。恋德如渴。即拜来书。如奉谈晤。欣幸何可言。只烦渎皇愧等示谕。极令人陨越。讲论之际。自当平心往复。何用为此等话语也。从此益去物我。惟以明尽义理为务幸甚。朱子于未发之说。固有前后之异同。然以中庸注说观之。则必有戒慎恐惧工夫然后。驯致乎至静而无所偏倚。然则不可谓凡人皆有未发之时也。且来谕所引人生而静以上一句。朱子之意则盖引礼记及程子说。以为人生以后。即有动有静。其以上则是人未生之时也。动静有不暇言。今来谕乃以以上二字合之于而静。打成一句。几何其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4H 页
不为燕国之举贤乎。幸于此等处。更加潜玩反覆如何。又所引答潘之书。则又与未发已发之说。自不相干。幸加密察。如何如何。义理天下之公。虽其痛说。不嫌于无礼不恭。故如是更禀。如蒙恕谅则拙者之幸也。自馀病倩不宣。
答朴景初(壬戌三月二十五日)
仁里诸君子联袂远来。因承惠书。辞旨郑重。有若以此汉为有所知识者然。既感且愧。无以为言。古有千里神交者。细读来书。似以未尝识面为恨者然。若愚之孤陋者则尚以猥承问难。有所警省。为大幸耳。前岁录示一册。时时潜玩。不敢以示人者。恐人之嫌于翁季录故也。惟鄙说之疵谬者。渐露其筋骨。而来意之疑晦处。亦窥其肯綮。此录之有功。不可诬也。适归故土。此录不随以来。故未得订禀。此为可恨耳。士述墓草屡宿。每思之酸噎。今见其遗胤。怆涕之馀。不胜慰喜。第家有拘忌。不敢挽住。只增歉叹也。贱疾经岁弥留。自知终不可为矣。来托松楸。有毕命之计。人生到此。尚复何言。馀祝倍加珍卫。以副远诚。
与朴景初(癸亥九月十日)
比来闻问久断。区区慕用。曷可胜喻。即日閒中起处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4L 页
何似。前日往复数段。果不悖于理否。此汉全无实见。只据程朱训说。如画葫芦。虽无新奇可喜者。而其视师心杜撰者。则或似寡过矣。窃有所恳。 圣上喜读朱子书。深有不同时之叹。昨令贱臣者修正所有大全劄疑以进。此书盖于昔年海上时。劄记其所疑。遍质知旧。积成卷轴。然诸说同异。俱收并蓄。合有去取。而精力耗竭。兼且难可独任己见。以累 圣学。窃念令胤数年必大进益。切欲共成此事。幸命暂许来会。以幸斯役。如何如何。若以乘率为难。则此虽贫俭。当与津送。并望下教如何。馀不宣。
答朴景初(癸亥十月十六日)
伏蒙不鄙。还赐教答。商量理致。又许贤胤远来深谷。与同蔬菜。此盖古人之事。而执事行之。不胜钦仰。只愧此汉不足以当之也。朱子大全。曾学于师门。或有一斑之窥。窃有献芹之忱矣。今承 圣旨。谕以校进。盖将见之于行事。世道幸甚。只缘贱臣精力衰耗。加以贞疾。呻吟之暇。未能专一下工。恐孤 圣意。日夕皇恐。今得胤氏来会。庶几有济。喜幸难言。所谕性命之说。朱子果有前后之说。然此等虽以子贡之高明。犹未闻于初年。可且权行倚阁。惟以收心退步。分寸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5H 页
跻攀为事。以俟数年后得之。恐未晚也。方与胤氏商订下问之意。当从后仰禀耳。馀不宣。
答朴景初(癸亥至月二十四日)
今日国家之庆。何可名言。亿万斯年。由此可卜。鳌抃乌可已也。初九入对。仍自 阙门来归者。欲趁士元未归。而相与卒业也。来则弊庐空矣。怅然而叹。惄然而怀。谓已辗转归庭矣。今见来书。知其未然。未知飘泊何处。极用相念也。孙儿幸忝科名。素无所教。其免冥行颠沛乎。以故忧甚于喜也。士泽诚可庆。士友颇多延誉。将不落莫矣。此汉去来。皆值风雪。疾病大作。方此苦痛。未知造物者竟如何耳。幸而少间则窃拟南归怀德。欲更邀士元。未知不吹齑否。深所愿望。士泽尊君。见在何处。欲修庆问。病未能焉。当俟日后耳。所欲言者。伏枕口呼。不能什一。
答朴景初(甲子十月十三日)
贤胤二妙。联袂见访。此实山谷中稀有之盛事。仍拜垂札。似若以此汉为粗有见识者。猥与之往复论难。此尤非贱陋之所敢当者。不胜赧渥也。只盛意不敢孤。略呈旧闻以请教焉。盖朱子所论明道继善之说。非有前后之异。或从天道说。或从人性说。故曰易以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5L 页
天道之流行者言。此以人性之发见者言。天道流行如此。故人性发见亦如此。此训极分明。试以此涵养思量。则其于异同处。无所窒碍矣。所谕尹事。自是微细。只可付之一笑。而只缘大臣陈达于 榻前。使彼以为大事。而便自矜誇。呼朋引类。渐渐放阔。今则势若漫天。可怕可怕。此盖源于贼鑴敢攻朱子。此汉愚不量其力。出死力以抵排。并斥其党助者。辗转至此。今若骂我以不量其力。则便即受服。然乱臣贼子。何必士师然后诛之哉。道理如此。虽截头穴胸。无所悔也。馀在二妙口达。不复缕缕。
答朴景初(乙丑正月晦日)
去岁冬初。忽闻孙儿在砥平疾㞃。而其主人李尚书亦在京。无救护人。不堪老舐之情。冒寒往赴。既至则峡里安静。可以观书。荏苒之间。 圣母练日忽至。又闻 上候违豫不轻。腊月初五日诣 陵下行练祀。翌日晚诣 阙起居。即蒙赐对。对罢即出国门。仍留住水原。盖 圣教不欲其远去。而又水原是寿藏所在也。死则便埋。其事甚便。故始为迟留计。忽闻京中章甫上章。以朝臣太学不愿留为咎。闹端更起矣。不敢少淹。即归乡里。转入深山。盖乡里亦以尹事纷纭。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6H 页
心甚不便故也。常窃叹以为晦翁尝曰乡里虽穷寂。却无閒是非。甚可乐也。今之乡里。何若是不乐也。今以祭祀略归乡里。忽于宋君行。承此惠书。已极欣慰。况蒙不鄙。许以讲论理趣。此非问寒暄存死生之比。极令人心惺而意幸也。曩者自承来示。更考大全中论此数款。本无可疑。先生已于严时亨,杜仁仲书。明言大传继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性善。是指已生之后。又言有指其堕在气质中者而言。有指其本原至善者而言。夫既如此两下立言。则其或从人物未生时而言。或从已生时而言者。何足疑乎。盖以天道言之则自继善而流行。以至人物成性为一说也。自人道言之则自未发之性。而发而为情者又一说也。天人虽异。而其理则一。非天道之外。别有人道也。正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鄙见如此。未知高明终以为如何也。比闻四学诸生。为栗翁分疏。酷被翰院谪罚。大乱已作矣。蔑贞之端已起矣。此间章甫。欲为四学争辨。如此则焚坑之祸。迫在朝暮矣。愚力止以为知时识势。亦程子明训。如此不已。则将无挟书之人。以至于栗翁之道无传矣。此则欲扶而反害之也。未知其能相信乎。信不信间。此身已奈何不下矣。亟欲怀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6L 页
书深入。枯死于岩穴间。从此信息益远矣。极令人怅然也。塞窦囚舌久矣。今因士元书略及此事。有此云云。犹犯言逊之戒。皇恐皇恐。
答朴景初(乙丑三月初吉)
屏伏穷山。疾病支离。惟是一二士友。不相弃绝。相与从事于文字间。自揣贱分。优幸已多。不料士元跋涉累百里。来叩山门。投以惠书。存问死生之外。要与商量义理。此尤非愚陋之所敢当者。欣慰之馀。还增悚息。世道不幸。党祸大起。无状姓名。累出于章疏间。跼高蹐厚。不知所税之地也。盖彼此相激。驷不及舌。而一队人冲口而出者。皆归之老残垂死之身。其在软地。虽不敢辞。而内自循省。亦岂无自招者耶。盖自贼鑴力攻退,栗诸老先生。而上以及于朱夫子。肆然无所忌惮。至将尽除夫子注释。而自立己说。遽然为成书。以示于众。一时靡然从之。以为胜于朱子。转相传录。犹恐不及。其不然者。例遭罪斥。愚不量其力之不足。妄加抵排。而并及其党助者。言多不中。以激众怒。虽曰乱贼之人。不必士师诛之。然龟山所讥一杯水救车薪之火者。不亦可笑之甚乎。其党助者既众。而势焰薰天。然后乃作大祸。而以愚为之首。虽困殛海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7H 页
上。而顾其初则实出于为世道障横流。则九死而不悔矣。及鑴伏法之后。其平日尊崇之馀党。不敢言而敢怒。而其怒丛于此汉。今日纷纷无足怪也。猥蒙知奖。略此陈闻。悚仄悚仄。
  别纸
所谕朱子论性说异同。前于宋上舍行。略呈瞽说矣。今闻尚未登彻。可讶可讶。兹者复蒙垂教。可见不措之盛心也。大抵朱子前后与人书及语类所记者。多有异同。盖或从天道说。或从人性说。或从生字说。或从静字说。故不能无异同。然言各有所当。须各随其所指而推究。则恐不至相妨矣。然其直解明道本意。则窃恐无如答严书也。此书亦全载于语类矣。今所与士元面论者甚多。晨昏之际。或能诠达其一二矣。然终未归一。则姑且置之。使之濯旧来新。不必求造次相合也。如何如何。
与朴景初(乙丑四月三十日)
节届天中。缅惟静里起处珍毖。第未知见看何书。必有日新之功。而远不与相观之列。是用恨叹也。此衰病日加。虚过百年。正犯邵先生大戒。奈何奈何。日前贤胤归所禀继善说。不至大悖否。大抵读书不密不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7L 页
疏。看来看去。意味深长。若被缠绕。解脱不得。则反无理义悦心之意矣。莱令比与家甥有秦晋之约。从此益成契谊。则弊门之幸也。馀不宣。
与朴景初(乙丑七月十九日)
今年旱热。曾所未有。缅惟清凉境界。震艮泰亨。朱先生学问。老而弥笃。此固圣益圣之实功。亦知凡人愚益愚所由也。吾侪今日所当警策。而如愚者疾病沈绵。筋力耗竭。真如老牛之鞭不起。奈何奈何。未知见看何书。所疑与至于无疑者。果如老先生所诏否。地远不得受益于懿文之地。徒有企想而已。家甥今与莱令结亲。从此庶有承诲之便。良幸良幸。兹因其行。略此仰申。
答朴景初(乙丑九月十三日)
某私家不幸。奄遭孀女丧。摧痛悲念。不自堪忍。因此疾病沈痼。朝夕待尽。忽于便中。伏承问书。恭审尊履安胜。深用慰幸。前日下询。丧威以来。心神丧败。十忘九失。无计仰答。而只以久稽盛意为恐。略陈瞽见。必乖理致。惶悚惶悚。馀不宣。
  别纸
圣贤之言。各有所指。今以天道言者。强就以人道言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8H 页
者看。则彼此相妨。终无可一之时矣。大抵程子之学。出于濂溪者实多。太极图说。先以阴阳五行男女万物布排。然后折转就人道上说。其曰形生神发。阴阳之象也。其曰五性。五行之象也。其曰善恶。男女之象。其曰万事。万物之象也。至于程子有以天道言者。有以人道言者。然天道中亦有人道。人道中亦有天道。正所谓玲珑穿穴。无往而不相值者。今来示通融圣贤之说。而亦有间架之别。前日纷纷者。从此而可止矣。幸甚幸甚。其曰不容说者。指其未发时而言也。非谓人物未生时也云者。正从前鄙意所在也。岂朱子所谓魏徵献陵对者耶。好笑好笑。○荀彧之死。若据纲目则只是随事连排以成文者。无可疑者。而其答尤延之书曰系之于曹操击孙权至濡须之下云云者。似不无意思。故有前日之请矣。今来示论说虽多。终于肯綮处。有未甚剖析者。岂愚见蒙蔽。有未能晓解来说耶。愧悚愧悚。
答朴景初(丙寅元月十八日)
便中拜书。恭知正岁并纳休佑。学有日新之功。攒颂之私。不容名言。此今年适八帙矣。回顾平生。无一善状。真圣人所谓老而不死者。只自惭惧而已。头流之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8L 页
计。如或有之。则谁禁而莫之果乎。早晚为菟裘。则虽不能杖屦相从。一步之稍近。岂非可幸乎。春寒未解。惟祈加重。○世道之谕。彼中亦然乎。以盛德光辉。而犹有此叹。则如我不肖不须言也。然截头穴胸。已有定分。惟修身以俟之而已。
答朴景初(丙寅九月七日)
恭承远书。知有功衰之戚。不胜惊惨之至。相去不迩。不得以时相闻。徒有慕用之忱而已。某自有哭女之恸。精神气血。顿觉消耗。自知难久于斯世也。每诵人人閒住百来年之句。未尝不三复愧悚耳。比来爻象。闻甚不佳。来谕之云。亦指此事而然耶。放淫息邪。无有任此责者。何处得孟,朱子来耶。只令人仰屋浩叹而已。馀不宣。
答朴景初(丁卯九月二十五日)
曾因洪阳便。承拜惠书。且有俯询经义数条。深荷不鄙。又仰好问之盛心。只坐无便。不能仰报。则寻常有歉于心。即于院便。复蒙垂札。恭审秋凉。尊履佳胜。慰谢兼至。不能自已。此衰病日甚。死期日迫。自叹虚弃八十光阴。深得罪于圣贤遗训也。加以世道愈坏。前后立慬。以扶大义之人。并见讥訾。窃不胜寒心。不敢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9H 页
入题。而略明义理之源。以謦咳 圣聪矣。不料众怒猬起。丑辱万端。其最甚者。虽被窜谪。而其可畏之势。有甚于前日。今朝著气象。有不敢言者。漆室之忧。可胜言哉。相去远甚。未有承晤之期。只祝倍加珍卫。以副鄙诚。
  别纸
豮豕之牙○窃恐高明于此。偶失照勘。牙是豕之用以害物者。盖曰豮去其害云尔。非谓去其牙也。若释之曰豕의牙욤을豮다则易见矣。
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谚解以为两件事。果似未安矣。观其下小注。朱子所谓看是甚形容。始去象那物之宜者。正是以为一事之意。高明之见。可谓得朱子之意矣。大抵谚解多差。不但此处为然也。
答朴景初(丁卯十月三十日)
七月晦日书。今朝始得承拜。别纸下询三条内二条。已于前日书具禀矣。今兹需卦初九象解之误。来示是矣。大抵谚解之误。有不可胜数者。而读者承谬袭讹。莫之觉悟。甚可叹也。侵侮先贤。甚关世道。此岂人谋所及哉。且圣贤之道。知之不易。故虽以孔圣而犹不免叔孙之毁。桓魋之逐矣。至于节义之人则妇人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79L 页
孺子无不敬慕歆尚。而今日则争以疵谪为能事。未知时俗风习。其不至于夷狄禽兽耶。此志士仁人之所以隐忧浩叹而不能自已者也。然此可与读书者道。而难与俗人言也。今感执事之谕及。敢发其老悖之言。不觉其大犯时讳也。岁序迟暮。只祝静里起处益加珍卫。
与朴景初(己巳二月二十八日)
讲服德义。积有年所矣。仓皇鞍辔之馀。获拜颜范。自不觉皎厉猛起之气消铄于胸中。甚恨登炙之晚也。鄙行已到海口。朝夕当越层波。音耗从此隔截。回首云山。但有惘然之怀而已。馀祝倍加保重。扶植斯文之一脉。不胜幸甚。不宣。
答朴士元(光一○丁巳十二月十五日)
日者入门。猥以性理之说见问。自詑所得大胜于山阳之文义而已。自从解携。爱慕之心。日以益深。欲舍而不可解。兹奉远书。如见颜彩。慰不可言。此一味颓嗒。扶策不起。亦将无闻而死矣。自悔壮岁虚抛可惜光阴。而不可追耳。今因尊丈下问。复呈瞽说。必多未当。幸从傍禀扣。后便示牖如何。馀岁穷加爱。
与朴士元(戊午三月十九日)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0H 页
少而不力于此事。老而无闻。则悼悔而无及矣。只有亲胜已资警益之愿。切切于心而不可得。只咄咄于口语而已。兹蒙不遐。复惠以书。又以别纸追订前说之谬。鄙心欣幸。诚不能自已也。第闻曾有丧威。为之惊愕。此心易扰而静时少。此学者之通患。然觉其如此者实不易。今吾友能知如此者。已是能治之方术。甚可钦尚也。此心力日弱。自知在世无几。而外食之患。目下逼来。只靖而俟之尔。
  别纸
以有事时为动。则当以无事时为静。此则泛言动静之对待也。然此无事时。此心犹昏昧或纷扰。则观于外者虽或似静。而其实动之馀也。既是动之馀则当属已发。而不可谓之未发也。此则极其静而言之者。前后所论。只有精粗之异而已。众人无未发。不待求于程朱之说。只以中庸观之。已自分明。其说略禀于尊丈书中矣。如或未当。更以订教如何。父为长子三年。不可以适庶论之说。不记当时酬酢如何。而鄙意不如此。故别为说以求教。幸回示其可否如何。
父为长子三年。(此仪礼经文)
 此父字指此长子之父承祖之重者。即下庶子之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0L 页
兄也。(此父于适子三年。而于庶则否。)
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此礼记之文。而朱先生引之以为上经文之传者。互见以足经文之未备者。)
 此庶子。即上经文所谓长子之弟也。
  此两文各是一义。故家礼附注下一亦字。以明两文之各是一义也。若如来说则语意重叠而不成文矣。
答朴士元(庚申正月十二日)
来书不以所当勉者相勉。而不无喣濡之意。此虽出于相爱。而亦非所望于左右者也。既往置之勿复道可也。惟前头事。抑有不可测者。则只有符到即行四字而已。别纸亦不敢无言。而有此反复。亦犯时禁。死罪死罪。病倩不一。
  别纸
格物而至于物之物。此亦寻常疑之。或作极字看。或疑物下脱之极二字。然二程全书及近思录注及朱子大全。皆作至于物。何敢轻加论议哉。窃疑此一句主意。专在至字。夫万物万事。不至于极则不可谓之至矣。然则至字自含极字意。不待更添极字。而意已自足矣。如此看未知如何。或疑物下则字。当以法则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1H 页
之则释之。观朱子释此句之文。所谓物者形也。则者理也云云则可见矣。程子又尝曰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语意亦与之相合云。此语如何。并望消详。因便见教幸甚。○来书以两物字重叠为疑。此则不然。以朱子所论之语观之。则其曰即是物而求之。而不至乎物之极。理有未穷而知亦不尽。故必至其极而后已云云者。其所重专在至字。而其物字则特措语间带过者也。
太极动而生阳。但看程子阴阳无始。动静无端之说及朱子阴前是阳阳前又是阴之说则无所疑矣。盖阴阳动静。相推于无穷。而太极则其体也。今以为悬空独立者。固非矣。然吾友所谓乘气机而动云者。亦微似有病。盖其未动之前。太极所乘者气机也。非于动时始乘气机也。未动而乘者静机而属之阴。将动而乘者动机而属之阳矣。大抵太极有大阴阳有小阴阳。太极之未动已动。是大阴阳也。其动静之所生。是小阴阳也。阴阳既合而生五行。则其小之小者也。五行变化而生人物。则又其小之尤小者也。如是理会则如破竹矣。
祖母与父偕丧。常持何服。昔年从兄时莹之孙彝锡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1L 页
遭此变礼。其葬时士友多会。如美村尹公诸人亦来。论议纷然。盖以服则斩重而齐轻。以理则是齐也是为父而代者也。且大传曰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曰轻。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名曰重。一轻一重。其义然也。夫丧礼多以义断者矣。又一人之说。以为礼记论并有丧之祭曰先重而后轻。今此两丧之祭。以何为重而先之乎。以此两端。持疑不决而罢矣。其后彝锡常持齐服。若于其心。有所未安。而出于自然之天理。则此乃无于礼而得其中者耶。然终不敢决定其得失也。
出后于人。而所后家子死未久。则所后子追服与否之疑。是亦变礼。难可断定。只有一事可以證援者。丧服小记。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其父税丧。己则不。郑注生于他国。而祖父母昆弟皆在本国。已皆不及识之。今闻其死而日月已过。则父则追而服之。己则不服也。北齐张亮驳郑注曰。生不及者。是己未生之前已没矣。盖以生存异代。不复追服云云。今此所后家之子。死在于己之未及出之前。则当以己未生之前已没之例准之矣。郑注虽为张所驳。然其所谓生于他国之说。亦可为今日之證矣。愚意如此。未知如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2H 页
何。
出后于人者。礼既同于众子。则其不得为其长子斩明矣。大抵为子斩者。据礼则必适适相承者。然后乃可行之。适适相承云者。谓祖父以上皆以长子相承。其间如有支子传重。养他子为后者。则虽累代之后。亦不可为长子服斩矣。然朱先生高祖振。实其父惟甫之支子。则是非适适相承者。而先生犹为其长子塾服斩衰。则虽非适适相承。而若继祖与父则当为长子三年矣。下条所问甲乙之说。亦当以此断之矣。继祢之子朝祖祖庙。若在一村而生时出入拜谒。则今何可不朝也。若其祔祭行于祖庙。尤无疑矣。然虽同居一村。而形势难便者。则行之于纸榜亦无妨耶。此则不敢质言。
答朴士元(庚申七月十一日)
渡海以后。知旧迎劳者。无不以时事相贺。岂易所谓窥观者耶。沙溪老先生于癸亥春。所与反正诸公书。极有忧虑之意。其后一如其书。今日事何以异此。来书缕缕。亦多好言。岂或未克入细思量耶。此于格致之事。亦不可放过处也。士述今日何处得来。顷得文谷相公铁城书。亦极其伤惜之意。此岂但游好之私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2L 页
而已。时运不佳。死了如此好人。不能不怨嗟于化工。今承谕及。尤不觉怆涕也。六七年家间人事之变。诚如来谕。至今死亡未已。昨又闻外生讣。此故尼山尹都宪孙儿也。其家德善。不能焘其后。岂此馀殃及于彼耶。痛矣痛矣。吾友见读何书。读时念虑能不外驰否。此古今之通患。不可不猛省也。
  别纸
别纸二条。与鄙说无异同。深以为幸。下条物则之则。以准则之则看者。考之诗经而有来历。参之考亭而尤明白。安知程子本意必不如是也。然世人皆不如是看。创闻者必且疑讶也。
答朴士元(辛酉四月二十四日)
远奉问书。仍知侍学俱胜。慰荷无已。此麋鹿之性。不堪朝市。且以犬马之齿。已踰致仕之年。故不得不引经据礼而退。孤负 圣恩。若无所容。来谕所谓浩然快适。实非鄙意所存也。来谕自悼语。岂以贤者而有此乎。其有警于老昏者多矣。别纸因忙草率奉报。想多疵颣。其未当者。幸乞还以订教也。
  别纸
 近思录注未发之中。○能静之静。即未发之义。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3H 页
静者对动而言。朱子于能静注。谓之心不妄动则当其不动之时。是亦未发也。是亦状性之德也。但加一妄字。略与泛言之静有异。
 太极注推之于前。不见其始之合。
理气本自混融无间。故云不见合不见离。来谕小阴阳及始之而合之之义云云。未详。既曰本自混融则宁有始之之时乎。
 用起天地先。体立天地后。
邵子诗先言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因此而推演体用二字之义。盖水火之气。虽具于天地之先。而其质则方生于天地之后。所谓用即气也。体即质也。来谕所谓继善诚立等语。太涉张皇。
 阳变阴合注。训合以随。
倡而不随则焉能合也。观于夫倡妇随之义可见矣。
 妙用注。妙用言其理。郑守梦疑之。
朱子以妙用为理者。主妙字而言。守梦之疑之者。岂以用字不可言于理故耶。
 合理与气而成气质云者。恐有语病。
中庸注。气以成形。理亦赋焉。形即气也。成形之时。理何尝不在其中。论语性相近注。程子曰此言气质之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3L 页
性。朱子曰此兼气质而言。此兼字亦合理气之意。故饶双峰以为兼字尤精。
 中者随时而立。立字作在字看。
中者随时而在。自是朱子之说也。立字与在字自不同。难可牵强为一也。
 亲尽之祭。或云一献无祝。此说何如。
观于家礼初祖先祖祭仪。或说之得失。可知矣。
 承嫡妾子之诸子。为其妾无服与否。
妾子(上之子恐衍)之子既承重。而于其妾服缌。则为此子之子者。虽非承重之孙。安敢服是妾乎。
 
后丧中行前丧之祥者卒事。反服后丧之服欤。
祥祭毕。奉神主入庙。然后反服后丧之服。
 往吊时奠赙状式。可得闻乎。
礼有读赗之文。家礼吊时读奠赙状。盖出于此。其式略如家礼所载。而删去送上歆纳等字。则或不甚远否。
 大袖长裙。与参礼时大衣长裙不同耶。
其制当无吉凶之殊矣。
 油杉土杉
朱子讳松言杉。油杉即松之有脂者。土杉其无脂者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4H 页
也。愚之所闻于师门者如此。
 国恤卒哭前私丧二祥
在京时。此说纷纭。人各异见。难可适从。退溪说则虽墓祭不敢上墓。略行于斋室云云。据此则二祥之不可行可知。今兹国丧。 殿下服虽尽于葬前。臣民则自是期服。葬前期服。葬前何敢行二祥乎。沙溪老先生练日在 仁穆王后葬前。慎斋先生于其日。只如常时忌祭而哭之。国葬后择日行练祭。此略据曾子问之说也。在京时以此答问者。则或有从之者。亦有不从者矣。
 
母葬时改父墓合葬
父丧未葬前祭母时。犹服父服礼也。今此缌服。异于初丧之斩。则当服其服耶。已见父柩。服虽轻而当与初丧不异耶。不敢质言。至于平土后虞母。葬后虞父之说。恐未然。若是同穴则无论平土葬讫而当先父后母。虽是异穴。必待父虞毕后。始行母虞。观于礼记之文可知矣。
 权衡称
权。锤也。衡。著星之身。称。兼指二者而言之。或单指著星者而言之。随文活看可也。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4L 页
佳兴与人同
吾与人同之意是。盖此诗二联皆对举而言之。不应于此句专说一意也。且万物谓之自得则可矣。宁有所谓佳兴者乎。
答朴士元(辛酉九月十五日)
问书深荷。只长对青山。俯听寒流。时或杜门吟病。此外无足为贤友言者。所大恨者。四方之志已倦。不得相就质。所疑满腹。无非愤悱也。馀病不成字。只此。
  别纸
明通公溥叶注非○注只功用字似不甚著。其正文本意则盖谓庶几乎学圣之道也。来谕以此文明通为养心章明通。似不然。此文明通。是谓明与通也。是两事。养心章明通。谓其明之通也。是一事。细观朱子注可见矣。
司马所谓头巾。其制与今俗所服恐无异也。盖头巾创于古者。为秃者设。于(设于间恐有脱误)司马承用。丘仪又因司马而承用之耳。
先正常时上墓哭者。在宋时则南轩先生也。我东则郑松江相公也。
答朴士元(壬戌三月二十五日)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5H 页
来札与尊丈书。一并承拜。因牖昏耄者多矣。不胜慰幸。游察院诸集。无见于全湖。则鲽域文献。可知其无徵。切可叹也。文元先生学问道德。虽未敢窥度。而第以其普施者言之。则近世之冠昏丧祭。家喻而户行者。莫非其赐也。至于西北遐荒。亦皆承用。则虽谓之声教之讫。非过言也。十馀年前章甫诸公。欲陈从祀之请。而鄙意以为两贤犹未准请。而徒惹恶口。今复轻举。非所宜也。极力止之而止矣。今我 主上圣学高明。亟许两贤之请。则惕然悔讼前事。以为今日之不得并蒙盛典。实有执其罪者。遂以此略及于仰对之章矣。今闻外方诸贤次第叫 阍。若不落莫。则斯文之庆。孰大于是。安村常有九原难作之痛矣。今其典刑之不亡如此。竦然相对。悲喜兼至。只以逢别太遽为恨耳。别纸更赐反覆望也。
  别纸
 舜有天下不与焉
此无书册。守梦说不可考。果如来示则殊可疑。朱子说顾何敢异同。
 宵有得
周公,横渠偏指一时一事而言。叶氏之说。统指平常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5L 页
道理而言。恐不可取彼而舍此也。
 不如载之行事
伊川之意。以为载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云云。与释疑未见其不同也。
 渐之九三
易象取义多端。本爻虽君子。而于上下爻。为寇为小人者多有之矣。叶注之意。只取二之为阴。而不计其当位与否也。
 十九分度
考之启蒙。推步处果有零数之不尽者矣。
 
去冠之文
据家礼则主人外馀有服者。至免时始当去冠。而如本朝之朱鬃笠珉贝缨。是华饰之尤者。若重服之人。当未免之时。而犹不去此等。则岂不骇俗乎。然家礼之文既如此。不敢为说。
 前襟之带
此之字或作于字。如此看则似无可疑。若以之字看。则当如来教矣。然如此看则所谓衣者。未知指全衣而言耶。
与朴士元(癸亥九月十日)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6H 页
即兹霜寒。侍外学履如何。区区瞻恋。无日不勤。此自庚申冬。猥蒙 严召。敢依程子西监义。卒然出脚。适值 国恤。因循数月。既退之后。又被勤招。至于十许日间。承旨三至。理穷势迫。计无所出。私窃以为 圣上若见癃老之状。则必赐矜怜而许其退藏矣。黾勉冒进。恳乞之言。无日不彻于聪明。果蒙 恩许。赐以命书。今作閒身。养痾山里。拙者之幸。方以 圣教校订大全劄疑。极欲奉对。商量其委折。略具于尊丈书中。倘以严命得有幸会。则诚非细事也。且因此商量。通读大全一过于寂寞之中。则岂非所谓因踏洗而足白者耶。极欲进往中半。奉邀于山寺。而老病既难动著。而所考据书册动可汗牛。此亦难处者。惟望尊丈之不鄙而有命耳。不宣。
答朴士元(癸亥十二月二十四日)
上候平复。普甚庆喜。岂意 圣母。遽弃臣民。恸缠率土。只怨穹天而已。尔时苍黄羁旅狼狈。不遑相念。然忧虑慺慺则每切于中。月初自何来传惠札。知已辗转归庭。迄不胜喜幸之心。道途艰辛。想已相忘矣。此前月登对之后。即还山里。招集旧日士友。复校劄疑之书。忽复上来。入临之日。仍蒙赐对。颜色之戚。哭泣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6L 页
之哀。窃不忍仰视也。 圣孝如此。国家其庶几乎。面承 志文之命。力辞不得。而城市胶扰。不便调病。即出先墓下。去城里四十里而远矣。山高水转。人迹罕到。可以看书。而疾病沈深。长委枕席。浩叹而已。
答朴士元(乙丑正月三十日)
光阴荏苒。倏忽岁改。悠悠思想。日益勤止。忽于宋上舍行。承拜惠札。慰谢之怀。何可胜言。此自去冬。忧患奔忙。未了一卷册子。馀日无几。极可爱惜。其间行住。略具于尊丈书中。目今道理。只有深入山中。因树为屋而已。始从师友。则闻栗翁实承程,朱正脉矣。曩时一番人丑诋。固无足怪。今乃为坡山后裔所疵。可知世变之无穷也。闻四学儒生不量时势。轻为论辨之举。反为艺馆之深哜。其祸不止于洪水猛兽矣。奈何奈何。未知士元见看何书。缅想日有新得。而远不得相观。可叹可叹。
答朴士元(乙丑九月二十三日)
私家不幸。女子丧逝。摧恸悲念。不自堪忍。此时忽奉褫中书。谨审侍履神相。慰不可言。此丧威疾忧。哀苦焦煎。残喘垂尽。命也奈何。所询皆是变礼之大节目。不敢轻易下语。惟在高明博考而审处之耳。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7H 页
别纸
朱先生论丧服劄子。是泛论嫡孙承重之义。通典则只摭出父死未殡前祖死而言。似不可以此废彼也。惟沙溪先生无祥禫之疑。亦甚难处。不敢轻易立说矣。大抵此等大段处。非大贤以上。不可以义起者。固当阙疑阙殆。以俟后世之君子可也。
祖未葬遭父丧者。其代服之节。当如来示所引因祖葬制斩衰之说行之矣。但父丧成服后。当祭其祖。此时当何服耶。又祖已葬而父死。则其服祖斩衰。当在成父服之日。然后祭祖与父。当各服其服。然先贤皆未有定论。不敢轻易为说矣。
父卒三年内母卒之服。疏说与杜说各自不同。未知将何适从。至于父未殡而母死。则虽与父未殡而祖死者有异。而尚可以通看。故问解下犹字。非以父未殡。服祖以周为不可也。此等大节目。不可轻易处之。而人家若或遭此。则未知何以处之。此须预当讲定者也。
答朴士元(丙寅正月十八日)
正岁纳庆。不欲随例相言。惟攻学进道。有日新之功。悄然空谷。瞻想方切。忽于褫中。缅承惠书。倾慰之私。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7L 页
诚不可喻。别纸下询。率尔报去。虽爽于理致。亦胜于与邻翁閒话度日矣。其末端所申同安杜鹃事。想像当时。思索意趣。可见其不得不措矣。其至于精义入神宜哉。未尝不以此勉慕。而寸进尺退。终至面墙。痛叹何及。惟望吾友不以老耄而舍我。时惠警策。千万幸甚。
  别纸
 近思录不必为艰险
叶注之意。恐是盖横渠原文。以以意逆志为骨子。所谓艰险者。指意而言也。所谓求诗者。指逆志而言也。但叶氏以心字换意字。故其来历不沛然矣。
 思无邪。守梦所释差字兼言念虑之未安。
既曰思无邪则所谓思者。便是念虑之谓。思既无邪则岂复有念虑之差乎。但叶注见之二字似冗。此二字改以其字则差胜矣。
 敬而无失
叶注养其二字。改以使之二字如何。
 洒扫应对
此条来说得之。朱子说见于论语子夏门人小子章小注者极分明矣。然此岂易说哉。朱子之尝为同安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8H 页
簿。宿僧寺。思量此章。理会不得。横解竖解。更解不行。又被杜鹃叫不住声。其后才闻杜鹃啼。便记得僧寺思量时。夫以朱子之近于生知。犹且如此。如叶氏饶氏之误解。何足怪哉。然饶氏说出入缠绕。未领其是非。幸高明明以见教也。
答朴士元(丙寅九月七日)
恋想常悬。兹于褫中。承拜问书。如奉颜色。慰不可言。废却文字工夫。在贤者岂至如此。如老拙则甚矣。年齿衰耗。已非读书时节。而至于存心养性。亦无凑泊田地。真是虚负此生。奈何奈何。子夏门人章集注程子说。朱子用十分思索而得之。至有追忆鹃声之语。饶氏说虽有得失。无足怪也。第来说早晚获承则幸矣。
答朴士元(丙寅腊月二十七日)
遥遥思想。何日少弛。只以地远无便。书疏亦难往复为恨也。兹于便中。获承问书。恭审侍馀学履超胜。慰泻不容名言。此无益于世。徒窃士子之名。如过五六朝暮则便是踰八望九之人。愧负汗出。羞在地上也。别纸详审精当。不可容议。惟冀益加涵养之工。日见富有之效。以慰斯文之望。千万幸甚。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8L 页
别纸
来说所以攻破饶氏之失。极其明白精密。虽谓之置水不漏可也。盖饶说之失误。以程子之意。为以理为本。以事为末。而不知程子所谓本者。亦指事而言也。然究其源头则亦由误看朱子小学是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一句。一向以小学洒扫应对为末为事。以大学诚意正心为本为理。殊不知朱子发明此事之理云者。盖谓格物致知。以知事事物物。各有所当行之理而已。岂以大学所言。不为事而为理也哉。饶氏因此差误。故其所言出入缠绕。使人心闷。未知 宣庙朝栗谷诸先生受命校正小注时。处分此说如何耳。大抵此处极难理会。朱子初以程子无精粗云者。为真无所谓精粗者。常在同安寺里。思量极苦。又被衾薄鹃啼而不寐。其后每闻鹃啼则必忆此时云。夫以朱子而犹尚如此。则饶氏之误何足怪哉。又精义入神之神字。勉斋唤做理字说。窃恐说得太深。以误后学。未知高意以为如何。又退溪于末段朱子说。释非谓二字于是本之下。亦失本旨。未知尝于此入思否。朴和叔初主退溪说甚固。往复累次。然后始乃回头。恨未及退溪时供洒扫而请教也。
答朴士元
精义入神。退翁非谓二字误释于是本之下。皆蒙来示印可。私幸鄙见之不悖也。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9H 页
答朴士元(丁卯九月二十五日)
久阙闻问。一味恋想。即拜远书。知丧威荐叠。德门何故如此。奔遑之馀。伤损必多。奉虑不已。此至今无死。然外食之忧。恐在不远耳。前因洪阳便得承下状。并有别纸。今兹答呈矣。文庙从祀。此重事也。从前不敢轻议。今日又恐非时。奉虑不浅也。
  别纸
 
大学注一有之而不能察
凡多者谓之万。少者谓之一。今此一有之一。是些少之意。(져그나두고)
 要诀诣祠堂。时祭则无拜。忌祭则有拜。
来示得之。文元老先生尝如此下教矣。甚仰高见之精也。
 去近窍一节
窍是矣。窍不洁故去之。
与朴士元(丁卯十月三十日)
日者临顾。虽获数日之款。所怀未尽吐。所疑未尽质。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89L 页
奉别以来。益增惘然之心也。即日寒事警节。未委侍馀学履增珍否。区区向往。实非虚语也。今朝得见七月晦日书。缕缕示谕。盖已槩悉于见时矣。惟更进一疏云者。是起于起处。以惹诟辱之端耳。当初一番文字。亦出于不得已也。何必更为屋下之屋。以增其拳踢也。浩然章疑义。倘蒙见示。以资讲质。而获其警益。何幸何幸。自馀只祝冬馀勤勉。日新又新。以幸斯文。
答朴士元(戊辰八月二十四日)
悠悠瞻溯。实非虚语。最是义理无穷。馀日不多。丽泽相资之愿。恒切于中而不可得。则只有怅叹而已。兹于褫中。远承惠札。其为慰释。不可名言。日下爻象。虽不敢言。而忧悸则深矣。卦变之示。固有如来教者。而求之他卦。或有不然者。每令人懑然也。妾母不世祭。以妾妇祔于妾祖姑之文揆之。则诚有如朱子所答万正淳之书。而然而妾母不世祭云者。亦是经义。故先师据此而答人之问。此等处或可两存否。然朱子既驳经义之说。则先师答人之意。窃恐有所未安也。未知如何。每当此等处。未尝不兢兢也。吾友比读何书。作何工夫。此身居下流。众恶之归。固其所宜。而比闻以侵侮退,牛两先生。将有请罪之疏云。虽甚无状。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90H 页
何曾一毫有此心。自省而自艾也。
与朴士元(己巳二月十四日)
此行想已闻之。严程迫促。净安之会。恐不得成也。最是岛中无书册可以遮眼。彼中所有。可得见借否。其中语类最切。此外好看者。送于中路为幸。尊丈及朴洪州未及别书。李元佐使之出来如何。
与朴士元,朴受汝(己巳二月二十九日)
连袂远将。至于地尽头别去。殊惘然也。士元所论浩然章义理。条目虽详。而大纲犹未甚举。章首问答一心字。是一章大指。次以勇字缩字。为浩气张本。而又次之以知言。知言是穷理之事。故居后。正如大学之次序。此朱子所以极称其善问也。至于知言而又以心字为骨子。首尾相应。其缜密非后儒所可及也。自宰我子贡善为说辞以下。虽于此章似赘。然细看源委收杀之体。则因以此为孔子张本。终以有若之言结之。以为我岂止于不动心而已。如此串贯则一章之意。通透洒落矣。未知诸君如此看过否。所步韵语。不过以为是非荣辱只是梦幻之意。而簧鼓之人以无心为有心。则亦足以死人。须即火。勿以示人也。孙儿之作亦然耳。总惟佥照。○昔年与金谷云(清阴之孙寿增)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90L 页
有酬答之章。而云叹息哀公十四春。遑遑尼父泣麇身。时辈迟待戊辰年而始传播此诗。以为敢指 当宁年记。盖戊辰是去乙卯十四年也。小人之巧于捉人如此。可怕可怕。
答朴士元(己巳四月二十一日)
白莲之别。至今惘然。褫中书尤荷盛意。此益闻事机之急。一死之后。更有何事。只以虚过八十年光阴。终于无闻为恨耳。卦变更取各卦本义勘订。无不合矣。与诸友说不相干耳。馀悤卒特甚。所欲言者。不能一一。
与朴士元(己巳五月一日)
季弟行有书。其蒙登照否。即日侍奉珍卫。此尚未闻有后 命。盖有之而未能飞渡耶。大抵釜中之鱼。其能几时子。家弟始为收骨计。病甚径归。死生之别。不能不流泪也。如有药物相须者。须与顾恤也。○文谷之痛。久而益甚。想同此怀也。
答朴士元(己巳六月二日)
孟子浩然章问答。虽未能细看。然大槩得之。大抵此章遣辞。若断若续。故使人难看。然细观之则血脉贯通。极其精密。公孙丑发问之初。特以心之一字为眼
宋子大全卷一百十三 第 91H 页
目。极有意思。故全章说心字最多。而如直养集义。知言德行说辞及尹,夷等事。无非出于心者。且孟子先知言后养气。而丑之反问。先养气而后知言。朱子于集注。以为上文方论气说。故承此而先问养气。语类则以为丑以知言在后者。知言是格致事。如大学先言明明德于天下。以至正诚而后以格致合尖也。谁谓某之死。不得其传。盖谓丑得孟子之传也。合尖犹言收杀结末也。又章首杂说孟贲,告子,舍,黝,曾子,子襄。故由粗入精。由小至大。于篇终卒举颜闵尹夷诸人。而遂及孔子之至精极大而终焉。其意盖曰圣人之事如此。而吾之所言在此。不但不动心而已也。其首尾关锁如此。尝闻砥平畏斋李相公以为浩然章知之不难。而某以为难何也。愚喜闻而与之往复。为一通说。其说颇多。幸讨于孙儿而订其可否如何。○朱子尝言孟子明四端。是安社稷之功。辟异端。是捍边境之功。此章如持志养气集义正助等说。是明四端之事。知言一段。是辟异端之事。孟子学问尽于此章矣。○栗谷于此章。表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之语。尝自勉而勉人。学者不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