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一百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x 页
宋子大全卷一百
 书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68H 页
答崔子敬(慎○癸丑六月)
李公享事。未知当初合祀于圃,静祠宇者。果得其宜。而又未知别祠于后者。果无有憾之仪与否也。然初合而又别之。既别而又合之。未知其于事神之道何如也。愚意既已别祠。则不若姑仍之为愈也。安边之祠。以爵为序者。似未免俗论也。大凡学宫。莫不以时世为先后矣。惟沧洲精舍之祠。朱子以康节,横渠序于明道之下。以温公序于伊川之下。此则朱子必有所裁处于其间者。而非后学所敢辄效也。且以神道言之。则窃恐仙源之灵。似不能安于前代先辈之上。亦不若从他院例。以世代为序之为愈也。
与崔子敬(乙卯闰五月十六日)
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此东坡说。而朱子取之以相勉于党祸时者也。子敬其无慑怯而失措也。
与崔子敬(乙卯七月五日)
褫闻君过洛江。尔后事未知如何。吾自去秋。死生在前。而心未尝变常也。今者未尝不为君呜咽。岂犹有物我之间耶。君每喜读朱子乙丙以后书。今日得力。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68L 页
正在于此矣。此间事自外观之。极其危恶。而内实静寂。可以看书。而只精力已耗。气不从志。可叹。闻李圣弥欲相问。略此不一。只希素位自得。益自培植也。
与崔子敬(乙卯十月三十日)
曾因李高灵便。得见复书。如得古人消息。喜豁何极。况闻有梦熊之庆。幸又可量。曾遇李生世恒奴附一书。仍有吉贝之赠矣。其传达与否。漠然不知。殊郁殊郁。即日为况如何。衣粮从何措办。穷视其不为。从前讲之熟矣。不忘沟壑。岂非吾侪今日之茶饭耶。此土疾日苦。自知难久。况彼意亦不但已。宁有幸免之理耶。然莫非命也。顺受而已。见读何书。其乡校必有经书。或可借取耶。此中自怀乡颇有送来者。而只是疾病如许。不能孜孜看阅。甚悔从前向外浮泛。虚费可惜光阴也。子敬年富力强。切勿以怨尤之意。留于心曲。而朝夕讽咏。如在精舍之日。则彼之磨牙含沙。无与于吾身。而乐自有馀也。在北时一书。前月始见之矣。万万何能一一也。只希加爱。○状纸廿幅真墨十五锭送去。纸则可以代絮也。
答崔子敬(乙卯十一月二十四日)
寒事陡紧。彼中亦然否。故絮波吒之状。如在眼边也。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69H 页
数日前见亚使。略闻为况。又自庆州褫送十月三日书。益知安信。何慰如之。延平教朱子。以以古人至不堪者自比。则颇似得力。朱子于末年。始觉其如此。程子亦言须学处患难。吾侪今日。只于此数者著力而已也。閒中正宜读书。而书册正不易得矣。可借于乡校耶。所询韩文无爪牙以争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者。盖谓人不如鸟兽鱼虫之自有充腹及御寒热之具也。故其下复以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服麻丝之语照应之。盖其主意。归重于圣人之政刑制作也。前因灵山及李橝各有书矣。李则置其书于新宁。新宁宰将欲耑人以致之矣。灵便书想已见之否。兹者京中李君将历访。其意可感。新袜二件。因其行付去矣。馀冀宽著心怀。以书忘忧。至祝至祝。贱疾遇寒顿剧。望间几不可支。今则略有生意矣。深思蔡西山谪后朱子与书。以为闻朝廷有霈宥之意。然此不可不为久计也。此亦素患难之一端也。○朱书节要须宜温绎。而第虑此书难得。虽得之而又虑其忘失旧闻也。不然则欲觅送以资讲习。须因便见示也。新小帽一件送去耳。
答崔子敬(乙卯十一月二十八日)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69L 页
昨于新宁便。获见附来书。如得天外音耗。喜慰不可言。不怨天不尤人。程子谓在理当如此。人孰不知。而其能如此者绝少。盖由烛理未明。己未易克而然也。来书所言。毋乃轻言之耶。须细加点捡。使其萌芽一切断绝。虽委躬丘壑。而自有含笑入地之意。然后真是不怨不尤也。被人凌侮而怒心发出。则是元不用工之致。此所谓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者。此非小病也。且君从前惟怒最多。有容忍不得之意。此甚害于处困之道矣。切须痛惩也。老阳老阴得三得一之说。别作小图子以去。幸考订也。羽毛鳞介之说。曾已报去矣。此土疾日苦。是亦命也。章子厚不足尤也。馀祝平心易气。一以朝闻夕死为心。只此。
  别纸
 本图书注肇其变
肇之训始。字义甚明。而文理甚通。何以谓似无其义耶。此盖承上文河图揭其全而言。以明其变之始于洛书也。
 原卦画阴仪阳仪居左居右
自人南向对册子而言。则阳固在右阴固在左。自册子南向而言。则阳在左而阴在右。此等处。切不可执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0H 页
一而论也。
 万物絜齐
絜。洁字之义。
答崔子敬(乙卯十二月二十四日)
新宁便归传复札。又本道亚使来说见时一二。甚慰相念之苦怀。尔后眠食外凡百如何。托迹山房。温理旧学。与华阳庵里何殊。新便后再有书。皆有所伴矣。次第传彻否。羽毛爪牙之说。其果无疑否。吾指突之症。未觉骤加。而咳唾泄利甚苦。然猘㺄之祸日急。病不须致虑焉。方劄朱子大全疑处。适金成川寿增以书来亦勉之。以此可见此不至僭汰不敢为者。只精力已耗。少费思索。辄觉有损。极有日暮途远之叹。吾侪今日此等事外。只困亨之彖。是占是玩耳。惩忿一说。前书猥加奉规。其不挥却耶。孙儿所送新衣及李执义云举书物。并因矗石便付去耳。○山谷与刘文学诗云。人鲊瓮中危万死。鬼门关外更千岑。问君何事向前去。要试平生铁石心。此最强人意者也。
答崔子敬(丙辰正月十六日)
褫中得见腊月廿六日书。备悉缕缕。慰泻不容言。贱疾年衰犯瘴。其渐剧也则宜。前书所报原道中语。其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0L 页
果涣然否。朱书此有一件。切欲送去。而切于看阅而未果。如得他件则当入褫以送耳。前来状文。当俟病间报去也。同春亦被追夺。九原有知。岂不快然于心耶。祸焰日炽。吾辈死生。只转头间事。未死之前。只有看书阅理。以无负修身俟死之训而已。惟冀随处忍性。虽遭困辱。勿与相较。至可至可。
答崔子敬(丙辰六月十二日)
三月十二日五月初五日两度书至。自新宁槩审安好。喜慰何可言。即日潦热。眠食如宜否。此四月重患痁疾。馀惫未苏。凛然自危耳。闻方读易。岂以无书册故随得而然耶。朱先生以为此书难看。何不先取明白易晓者用工耶。沃儒郭生幸同一境。未知近远如何。若不言时事。同讲文字。则合室同席尤好矣。其受祸之由。渠必详言之矣。其小小曲折。虽未尽善。其源头大槩。则尊信伊川而慕尚重峰而已。虽九死而当无悔矣。其陷害者若干。皆得罪人伦。难容于覆载者也。为彼所龁。岂非益有光乎。前送狼尾。虽认深诚。亦何心取用。已周旋封管。今送十五柄。可补庚癸之资也。诚意不可全孤。故此亦有留之者矣。卧倩只此。
与崔子敬(丙辰六月二十九日)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1H 页
沃儒之祸。若谓之起于争田。则诚为不雅。然欲明全彭龄,郭诗之邪恶。而逢怒于时辈。其事正矣。虽死何恨。朴守钦情事。在其中最可怜。然安知其非亲意耶。大抵论人之道。其心正其事是。则虽有小未善。所当扶护奖掖。不以掩其大善可也。且仁弘是人伦天理之大贼。虽有可取之言。何必至于公诵也。且其所谓衣冠之寇云。正指牛溪,松江而言也。其凶惨抑亦甚矣。君之论议。颇不能无病败。熟读朱子书。则渐可以消磨矣。○朱子论元祐诸贤治蔡确事见之否。
答崔子敬(丙辰九月二十五日)
八月五日书。月初得见。李高灵所传。当时即领。李世恒则终始阙然可怪。吾仅支度日。而唾血之證。入秋有加。亦复任之矣。仁弘所引。若是古语则只称古语可矣。里名胜母。曾子不入。何必以凶贼之名。污我笔舌耶。所论沃儒事。理明义正。可喜可喜。至于朴守钦则自乃翁左袒斯文。无所畏避。则今番事。正自难已。而其得奇祸。必非初心所料也。郑墉之已为赵之心腹。如鬼没神出。此岂外人之所知也。然及其受祸之后。则又无悔恨沮缩意。足知其父子之心矣。何必咎责之深也。圭庵先生见斥于小人。曾谪彼中时李公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1L 页
受学。以事理言之。则当祀圭庵而以李配食矣。其不然者。必是党论然也。然此言须勿出口也。
与崔子敬(丙辰十一月一日)
比来为况如何。所读何书。日有新功否。初不知有疑。而渐渐有疑者。是新功也。此方阅朱子大全。而精力衰落。不得思索体验。只恨从前虚负少壮时节耳。黄周卿闻方伯到珍岛。呼使逢点。而趁未应命。则状启请治。朝廷令决杖四十于营门。其死生荣辱。姑置勿论。而只恨其在渠道理未善也。岂不闻朱夫子所论日日执杖去知府厅前唱喏之训乎。此可以为戒者。须以为前车可也。前书见否。圣贤之嘉言至论甚多。何必著眼于凶贼之言乎。骎骎然不已则尹之不讳孔圣之说。亦将以为尊主之言而味之矣。而可乎哉。左右执滞之病。须与变化也。
与崔子敬,郭济伯(丁巳正月十三日)
新元佥况如何。学进则心安。心安则身安。惟是之望耳。岁前书来自迎日。备悉示谕矣。吾宿患顿进。不食已数十日。未知前头支得几时也。朱书节要十册送去。须相对讲读。毋负光阴也。阴城书并送。不一。
答崔子敬(丁巳正月二十六日)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2H 页
十一十二两月书。昨夕一并来到。盖晋州前牧所托。而三嘉宰送来者也。此亦于此月。因梁山便作书。并付朱子书节要十卷矣。闻有肩背刺痛之症。此或土祟耶。可虑可虑。此亦多卧少起。自知死期不远。所谕凶贼之书。君意期于死守。可怪可怪。前日所示。固多未晓。今书至比于春秋。未知仁弘可比于孔圣。而其书果使游,夏不能赞一辞乎。古来凶贼之说。果载于经传。而未知凶贼能作经传。使人讲服尊信乎。凶贼之说。虽或有善者。不过假借巧饰以欺人。此又可恶耳。顾何必舍圣贤之说。而硬读其说也。君不得于言而不求诸心。辗转谬剌。推此以往。吾恐其所陷溺。不止于丧身灭性而已。心切惧焉。转身亟反之。千万幸甚。如或以为不然。则前送朱子书节要。幸亟封还。勿使少留。实不忍以我夫子之书。受辱于凶贼手泽之间也。铁瓮书果有人言。然故旧之道。何可以一言不合。而轻相弃绝乎。况人言未必尽信耶。朋友虽曰人属。实居五伦之一。则其义实大矣。程夫子有言曰。故人情厚不敢疑。此岂非后学之所服膺乎。且君不能轻舍凶贼。而使我遽绝朋友。何其妄错至此也。如见此书。君必大怒而诟骂矣。然无宁得罪于君。而不欲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2L 页
得罪于圣贤也。病倩只此。
答崔子敬(戊午闰月二十三日)
见书甚慰。此因痔苦转作胸肠之痛。闷闷。尊叔父文字。今兹易纸以送。幸勿以示人也。朱书疑义。疾病如许。尚未能批报。极叹极叹。然此中所录册子。如得净书。当奉纳矣。来纸所疑。大槩皆在其中也。未前但可熟读其所已知。则亦有不待质而相说而解者矣。家累团聚。其朝夕之资。虽不可不关心。然至于极至处。则沟壑乃其定分。独不见孟子呼尔蹴尔之训耶。于此不得力。则虽读千卷书。而亦何益哉。馀不一一。
答崔子敬(戊午六月二十六日)
病日益深。谓不得更与相闻而死。忽见褫中书。甚以为慰。辞受之义。盖难一一中节。然于其可以受可以不受。每从不受一边去。则思过半矣。至于可受处。亦以不受为义。则似有绝物之患。此亦不可不知也。郭,吕诸人既无定力。则其愁叹何怪。以此益知人不可以无学也。记疑此中切于看捡。而固城限十日愿借。故听之矣。须速因归便还掷如何。此中如得卒业。则当更奉送矣。虽经岁可也。
答崔子敬(戊午十二月五日)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3H 页
久阻恋深。忽于固城便。得此手书。如见颜面。喜不可言。此仲秋又哭权女丧。悲苦之馀。馀喘无几。静俟归尽而已。尚何言哉。闻有糊口之资。实是穷途之幸。然非固城之仁。何以获此。可感可感。大全问目。许助写役可幸。一册送去。幸从速卒业。复因固便以还如何。隔八相生之数。其实隔七而从本宫至所止为八。故谓之隔八也。王仲芸之服所后嫁母。非礼之正。故朱夫子既以为处变。又以为不失其权。其微意可知也。盖虽非正礼。不失于礼从厚之意。故夫子称之欤。自馀只祈岁迩多爱。○泗川新宰闻是市南公之从孙云。可免侵虐之苦。第未知能来否耳。虽来而在我敬谨之道。则尤当益致其意也。
答崔子敬(己未六月十三日)
今日事。安之若命四字。可以受用。此外无可言。欲来云云。无论防禁如何。而在谪之人。一步何可擅动。勿妄生意也。只见朱夫子不受君命。是不受天命之训。则可知所处矣。聊以此为诀。不一。
答崔子敬(己未八月十六日)
意外见书。喜则喜矣。第闻有偷儿入厩之事。殆非旅人之所宜遭。然安知非塞翁之倚伏也。此时论泄症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3L 页
并剧。来书所谕鬼神想拍掌而笑之矣。馀冀平心易气。不住看书也。卧倩只此。
答崔子敬(己未十月二十五日)
承慰无已。节要固知靳还。而此亦切于讲讨。故使孙儿言及矣。大全果二本。而常相校雠。阙一不可也。节要姑留之无妨。先铭。此非治笔研作人家文字时。故曾以来状奉还。此意可谅也。必欲得之。则姑待日后如何。贵馆人致意之勤。可谢可谢。今以一墨卿酬之。可招给也。诗及序文。可见有得力处矣。然足为诗案。幸讱其出也。大全续集所谓此语甚有味云云。虽粗通文理者。亦知是指龟山语也。当时何故如此奉告耶。不是告者之误。则必是闻者之误也。幸思之。闻君所失马。有可得之路。故急送此奴耳。不一。
答崔子敬(庚申四月二十八日)
前复备悉。贱疾比甚。食饮顿废。危不可言。所问判著二字。只是断决之意。著语辞也。前书所问朱先生不责正卿而责季通者。盖季通以异论之正卿为甚进。季通之病。却与正卿一般。责季通。乃所以兼责正卿也。近日读朱书几遍耶。不以贫病作辍则善矣。
答崔子敬(庚申五月二十三日)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4H 页
续见书。喜不可言。吾之蒙被量移。实是意外。 圣恩如天。感泣何言。但此事若是李疏之致。则其辱甚矣。无宁死于瘴海之中。无路自暴胸中。只自勃勃也。闻有来意。何其不思之甚也。 君命不可违。国法不可干。须于泗境之外。切勿著一迹也。不一。
与崔子敬(庚申七月二十三日)
晋阳之别。迄不能忘。吾行到高灵界。闻有全释之命。直还怀乡。不堪乡里纷纭。亟入华阳。杜门念罪。馀不足言。君与诸谪。次第蒙赦。 圣恩罔极。将何以报答。惟读书修身。无得罪于乡党州里。是所谓报不报之恩者也。昨者君内子之弟来见。知儿辈母子安保。得免饿死。可幸可幸。第闻少辈之言。则君为外妇所胁持。将不免嫡妾倒置。父子恩衰云。此实必无之事也。然如有一毫苗脉。则不可不猛省而亟反之也。
与崔子敬(甲子)
君自是何如人。以今日事观之。可谓何物怪鬼矣。是非曲直。姑置不论。而挑发事机。祸将滔天而不可遏。环东土礼义之邦。岂料坏了于君之一只手乎。此是可羞之甚也。然成事勿说。须自今杜门咋舌。深自悔讼。至可至可。古之朋友有相益之义。今之朋友何其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4L 页
相悖之至此耶。此是老子命薄所致。复谁尤焉。
答崔子敬(戊辰六月二十日)
书意备悉。闻君尝责沈报恩不即去。至于夺印而迫逐矣。今日何自迟迟耶。介洁之官。闻罢之日。即往他境。修重记而仍归矣。何其不思之甚也。刷马价云云。虽甚苟且。而他人亦或为之。此则无妨耶。然当限几日程耶。京城外则不可过一日也。凡百须十分深思善处也。来此而刷马价已尽。则此后事亦已入思料理耶。前鄙书有行橐萧然之语矣。此则何不见答耶。○窃观时议则君之交代。必遣深刻者以察之。凡百处置。必须置水不漏。至可至可。
与俞公佐(相基)
时烈顿首再拜言。尚复忍言哉。何辜于天。而乃至此耶。曾闻哀亦病剧。忧虑如熏。旋闻已抵无虞之境。慰幸何极。此则神理终有可恃者。而前头人事。又不可不深长思也。窃闻尊大人执制大严。一向径情直行。病将作而犹不顾。知旧已相忧之。不待事至而知有今日云。此岂非尤可痛恨者。以孝伤孝。圣人已戒之。幸望哀侍勉加思量。一以全生为事。然后送往事居。可得而言矣。不胜千万泣祷之至。鄙家亦不幸。一时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5H 页
荐遭四丧。经营埋葬。且无僮指。未得耑慰。今因方伯便。略此修悃。此后如有相议者。幸因马岩便见示如何。不宣。
  别纸
三年内迁葬之家。每以馈奠当于何处为疑。而第无古今论此者。以礼宜从厚为义。而两处并奠者。似无大害。故愚贱之见。亦以为然矣。第今哀家则略异于前义。盖既还殡于家。则与几筵同处于一家之内矣。一家之内。并设两处馈奠。未知如何。犹以为两设不害于从厚之意耶。必欲行之于一处。则毋宁舍几筵而行于殡耶。不敢臆断。幸更询于知礼家如何。迁葬之礼。一如初丧。则虽遇练祥之日。当以未葬之礼拟之。只如常时忌祭而一献。哭而行之。且于告辞。备告事由。待葬毕择日行练祥似得矣。若然则缌服及彻上食。不须论矣。如何如何。
答俞公佐(辛亥)
奉此问书。慰荷无已。贱疾久而益深。中间危死者几十许日。方伯闻之。至于驰启。则其剧可知也。自昨略有生意。而不能运动。泻秽在席。恐遂溘然而已也。文字开草。左右犹未尽详此间事。故有此提谕耳。虽从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5L 页
此回苏。计非期月间静摄。则安可念及于笔砚间哉。大抵石刻。先须量定广狭长短。然后随文字多少。而字体为之大小也。今左右所备。未知几许。墓表例不过长六七尺广二尺五寸厚一尺。如此则大字外。从前面之左书及后面左右两隅。而至于前面之右而止焉。虽排千五百字。字画不至甚细。然墓表之长者。最妨传久。如果广二尺五寸厚一尺。则其长虽五尺亦可也。须以此商量如何。所谓尺者。木手常用之曲尺。而石之所用则又劣于此一二分矣。当初临此时。病失面详。至今为恨。○墓表从前面之左。周及于前面之右者。乃家礼之式然也。
答俞公佐(辛亥六月一日)
便至奉书。知侍奉之安。慰喜交至。第缕缕见谕之意。足见勤学勉行。嗣守先业之大端。老拙敬仰叹服之不暇。何敢措辞于其间哉。只诵所闻。以裨万一也。先正云能知其病者。是能治之药。今吾友之年富力强。未必如所谕者。而其忧勤惕厉如此。则其学之进德之修也。何可量哉。老拙者回首茫然。但自悲叹。今承来示。警省深矣。甚荷甚荷。迷孙病馀。气血未完。日夜相守。如保婴儿。稍俟苏健。当自此津遣。使之进候于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6H 页
尊庭闱之下耳。未涯奉晤。炎热加爱。不一。
答俞公佐(辛亥六月三十日)
承知侍奉之安。慰泻无已。贱疾一味沈痼。苦事苦事。迷孙失学难开。切于课书。故曾戒其仍骑去马而归。渠不听人言。竟烦贵宅乘率。殊不能安。且渠生长外家。习美饰。今方痛戒。而新妇所供。正似推波助澜。鄙意欲令新妇略知之也。
答俞公佐(辛亥十月十六日)
曾自沃衙褫到前月下状。方恨无便。久稽修敬。兹者孙儿复致再昨书。备悉寒冱。侍奉安胜。慰泻无已。前书下询。以此庸陋。何能仰塞盛意。只诵旧闻。以备财择也。伊川欲变科举法。而明道,晦翁乃从科目而出。又尹和靖欲废举。伊川以其有母为言。此三者。岂非后学所当参商而审处者乎。今日则又有一义。如李兴勃则虽已出身而杜门不出。其意可知也。此又士夫出脚时斟酌前却者也。大抵人之冷煖。宜各自知。实非他人之所能与也。未知如何。又承冗杂乱心之示。左右岂至如是。而如此汉者。正坐如此。不得专一看书。每以为叹。而终未能摆脱。彼蔡西山啖荠绝顶。此何等力量骨肋耶。只切仰止之心耳。尊王考碑文。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6L 页
今以尹友所示。修改奉呈。幸与尹友更加商订如何。此馀症尚未祛。只成藏六貌样而已。不宣。
答俞公佐(癸丑十二月二十七日)
续奉惠书。慰荷无已。此间只如前书。小妇亦安稳耳。别纸今日屋下论私家礼文。便成祸胎。便可惩羹矣。第于公佐事同一家。故敢以小幅批呈。须更问于知礼处而行之如何。馀卧倩只此。
  别纸
尊王考侍人。既是贱人。又无嗣续。葬后作主。处之实难。然朱子既主妾祖姑之文。而以妾母不世祭之说为可疑。似难违贰于其间矣。抑未知所谓妾祖姑者是有子者。而其子作主书亡母。如朱子说祭至于其孙者耶。此未有所考。幸更详之。○又有可疑者。妾祖姑云云。是古礼。而古礼适士二庙官士一庙。故朱子曰如今祭四代已为僭。然则妾母何至于祭及其孙耶。此必有说。而未有质问处。可恨。
与俞公佐(甲寅八月八日)
曾见褫中书。无便未谢。即未审此时侍奉如何。此来在水原舞凤山中。以待罪名之加。未知出场在何时。时论至此。窃思尊王考先生当日论说。何其符合如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7H 页
是耶。当时虽屡承丁宁之教。不谓果如是。有智无智。奚止较三十里也。只有怆涕而已。
答俞公佐(甲寅十二月十七日)
远奉问札。谨悉雅意。从侄今日入地。而不得临诀。平生之恨。孰加于是。左右亦不能会。想同此怀耳。此托身镇川之僧舍。祇伏俟罪。未知何时有何指挥也。罚及先王考。不可谓必有是事。亦难保其必无矣。自处之道。宁可击鼓讼冤乎。推之于义之尽处。则或不赴举。恐是自伸之一道耳。
答俞公佐(乙卯八月十一日)
黯然别之消魂。悲哉。秋之为气。此唐人语。而今日真景也。问书早至。益知郑重之意也。只祝行李增珍。
答俞公佐(戊午闰月二十八日)
前书久未报。歉恨徒深。即日侍馀学履如何。瞻溯日勤。此生意仅仅。不引将绝。而岭疏将发。论议极峻。缕命只顷刻间事耳。回顾平生所为。何事堪付一笑。所谕邢说之编在近思。是圣贤不以人废言之公心。复何疑乎。诸门人说话。反不与焉。恐高明考之未详也。刘质夫,谢显道,侯师圣,刘安礼,吕与叔之言。何尝不在是录耶。大抵邢之禀气精明。故见处透悟。能言人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7L 页
之所不能言者。而只是义理不能胜利欲之心。实如程夫子所言。故卒陷于大恶。邹圣以义利辨别舜蹠者。诚可谓救人之至言也。卧倩只此。
答俞公佐(己未五月二十三日)
到此地头。虽平生如骨肉亲者。皆不敢相问。惟吾友独异于人矣。披书疾读。如得天上人消息也。此何足问哉。惟伤念死者与杖流诸人。诚不如无生也。土疾也粮道也时议也。一可以杀人。况兼有之耶。聊以此书为诀。不宣。
答俞公佐(己未九月十八日)
重岭复关。环以鲸波。此岂人力之所可通也。兹奉专书。一感一噫。今日事只不贰以俟而已。况此垂尽残年。宁有一毫自靳之心乎。吾友比看何书。每诵朱先生日月逝矣。悠悠不济事之训。未尝不三复竦然。遣来旧苍。依旧不黄。一怆之馀。令人爱赏也。馀祝侍馀学履珍卫。
答俞公佐(丙寅十月九日)
恋恋思想。何时可弛。忽于便中。远蒙问书。知侍奉之安。慰泻不可言。镇川之恋。骇痛甚矣。此间赴沃场者。以书来问。鄙意以为言其不可则必为可者之所诟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8H 页
辱。欲言其可则心有所不安。故只答云心若不安则从其所安可也。似闻右道儒巾提以此(以此恐乙)为口语云。悔之无及。今承来问。益不知所以为对也。馀祝初寒侍奉佳安。
答俞公佐(丁卯十一月九日)
闵婿来传惠书。谨悉示谕。尹孙家十一日当行时祀。是日欲令孙儿殷锡率往。以俟尊命耳。第见彼家恍忽变幻。莫测端倪。此事成败。有不可知。惟在左右善为周旋。俾勿狼狈。为人所笑如何。尹孙气质。极类石湖丈及乃翁。愚虽无教。必不至预骂未成之妻父母也。谗言罔极。慎无信听也。彼本不欲此昏之成。其所执言者眷党也。然朱先生以黄辂为其孙婿。而尝曰异姓本疏。而却以婚姻而相亲。又言鲁与宋,齐世昏。故有取舅姑之女。夫岂不义。朱先生言之哉。第闻彼家以为朱子不足法云。则末如之何矣。馀不宣。
答俞公佐(己巳四月二十九日)
千里重溟。问书忽至。如得隔世消息。惊喜不可言。此姑此假息。 天恩至矣。感泣而已。尹孙情势。十分可怜。而此汉已无周旋之路。只有哀矜之心而已。伏见李玄龄疏 批。今祸之由于尹。何可讳也。毋论大小。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8L 页
皆白地伪造。务以构诬为良策。而罗凶为其心腹。何所不至哉。惟是两贤之道大矣。而若栗谷先生则真朱子之嫡统也。今以贱臣者。为掇拾其馀论云。贱臣何尝略窥其藩篱哉。今 圣批如此。虽极知其不敢当。而朱子所谓老年光华则可谓盛矣。福过如此。灾安得不生哉。彼尹当初只斥栗谷及此汉也。自谓全胜不败矣。今者并及于牛溪。天道可谓昭昭矣。窃闻诸尹酌酒相贺云。八松有知。其肯曰余有后昆哉。朱子易箦时。教门人以直之一字。真可谓以至要垂训矣。然切勿以视(视恐示)人也。梁,刘取级之惨。尤可怕也。不一。
答李景和(湛○甲寅六月十三日)
才自 因山归。旋作文会。方有扫尘之役矣。忽于此际。承此耑书。慰荷不容言。女息幸有一分生道。而尚在人鬼关。悯念无已也。 内间佛事。承示惊愕。恨无栗老为大宪也。别纸所询。时讳难犯。而重孤盛意。冒此批纳。可谓伤桃而不戒于李矣。好笑好笑。
  别纸
国葬前私家忌祭不用祝。是先贤定论也。若是元不用祝之家则更不须论也。只减馔品。而普同一献。以示变于常时也。降神之节则当只如常祭耳。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9H 页
发引下玄宫时。自 上亦无望哭礼。至 孝考时始行之。甚得礼意矣。士庶人从而行之。恐亦不害于从厚之义也。至于朔望及虞则恐涉拖长也。卒哭有变除之节。似难于私处行之也。五礼仪卒哭后士庶人变著黑带云者。窃意朱子议卒哭后有白衣皂巾青带之文。盖华制常著色衣。故以白衣为变常之服。而以皂巾青带为渐吉之制也。我国则常著黑笠白衣色带。若变白笠则与常时无异。只变带而不变笠也。然此等事。只在一时礼官之低仰。真所谓手分世界中现化出来者。为士民者只得从之而已。示谕或以祭服成服云者。岂具衰裳绖带冠杖如朱子所定耶。此虽至当之论。然莫或有乖于从周之义耶。尝闻徐花潭亦尝如是云。岂亦打乖法门耶。
答李景和(甲寅六月二十九日)
再奉垂札。如对慰甚。仍审侍下增庆。又以为喜。此粗讫扫尘之役。归到蝇窝。只成半死虫。乐否可知也。前书所谕。贤友岂至如是。其在老拙则忒甚矣。然人患不知矣。既已知之。则猛省而亟反。岂非今日之所共勉者耶。末由面晤。向风驰义而已。数日间。当不时入山。从此声光益远。徒增怅惘。只此。○右揆国失长城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79L 页
矣。公私痛惜。
答李景和(乙卯七月二十三日)
问札褫到。惠州真不在天上矣。彼辈鬼秘神闪。来谕所谓善端。安知不为祸端耶。自闻 慈教以后则益知死于渠辈者为安耳。所欲言者。畏购者不敢也。
答李景和(乙卯九月三日)
曾以谢幅入后营褫矣。问札又至。真不觉岭路之阻右也。此水土所感。臂指已中其毒。而医药无路。只拱手待尽而已。文谷诚可嗟咄。然使惇,确辈不得下手于宣仁。岂非元城之功哉。何必吁谟廊庙然后其道始行耶。
答李景和(丙辰元月二十日)
恋嫪之怀。逢新倍加。书到此际。极慰卑悰。况以学退见谕。自觉其退者。乃所以实进也。真所谓大段欢喜者。而其警于老惰者深矣。此宿患渐进。极知死期不远。然亦不敢自昧。时阅语类,大全等书。意味实与前时自别。空咏夕阳好近黄昏之句尔。别纸忧陨何极。不敢留还纳耳。仲和想已归侍鸠林耶。文谷书见詑以梅橘。令人引领。馀病难握管。倩草只此。
答李景和(己未十二月二十八日)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0H 页
前月六日书。今兹承悉。永柔丈未及反面。遽成千古人。德门运气。亦何至此极耶。痛叹痛叹。哀侍馈奠之暇。能不住读礼否。曾闻石室先生守制日。益有所进。其在哀侍。尤当祖述也。相爱之深。不觉形之于纸。伏想谅察也。馀不宣。
答李景和(辛酉正月二十八日)
阻久恋甚。承此问书。慰泻如何。此病伏穷谷。意思无聊。又连丧新生曾儿。惨悼不忍言。所询国丧葬前私家墓祭。当依退陶说行之。而虽设饭羹。若不读祝。只一献。则足为变常矣。国丧葬后则私家四时正祭。亦可行之。而期服未尽。莫或未安耶。然不敢质言。其下妻丧亦然。四月八日。家礼虽不言俗节。然国俗于是日。设酒殽观灯。以相宴乐。则独废祠堂之荐。窃恐未安也。至于生日则有所难便。未知是日独享一位耶。抑并享诸位耶。此甚难处。退陶谓之非礼之礼者。或以是耶。未可知也。
答李景和(壬戌二月十八日)
恋慕常悬。忽奉坠翰。如对慰甚。此一病经年。真引绳之候也。药未奏效。日夜呻吟。阻拜松楸。已涉二载。霜露感怀。徒有怆涕。奈何奈何。加以人怨天怒。物情汹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0L 页
汹。此汉只朝夕之身。不足深虑。而系恋 宗国。心胆若坠。不知当局如文谷大爷。当作何如怀耶。然勿以语人也。必以为病狂也。不宣。
答李景和(壬戌八月二十一日)
连月得书。甚慰恋思。只见谕之意。似有不相悉者。寻常以鄙劣为何许人也。其力量果能丝毫有裨于世者耶。加以老病垂死。咫尺丘墓。亦不能随意省拜。此实半死人也。虽欲黾勉就道。其可得乎。至于偃然安卧之不安。不待朱夫子之大训。而已自陨越罔措矣。书册荒废之示。岂其然乎。时气清凉。正好挑灯佔毕。更冀勉究大业。以慰朋友之望。
答李景和(癸亥五月二十日)
解携以来。恋想益切。承此投简。如更奉晤。喜慰不可言。此泊此江岸。与一二士友。略成蠹鱼会。视曩日全无事者。稍可幸耳。第自有俞事以来。日夕懔懔。罔知攸措。岂意盛世。言者获罪哉。以此愧赧。亟欲远去。而不可得也。会面无期。旱炎加爱。
答李景和(癸亥五月二十七日)
荐荷抚存。慰泻不可言。靡孑之忧。彼此何殊。上天至仁。何故如此。玄石之疏。才闻之矣。尝侍慎斋先生赴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1H 页
昭显丧。适闻时议欲入启留之。先生语贱子曰夬夬之。此是汉语速行之意也。今行舟已戒。明将解缆矣。微吟栗翁莫举帆之句。为之怅然。日边消息。不欲闻也。最是圻伯因我取困。愧叹何极。馀不宣。
答李景和(丙寅二月二十七日)
凡祭事。主人有故则使人摄行例也。所摄之中。如有尊行。则子弟似不敢为摄主矣。所祭于摄主为子侄。则当用祭子弟之祝而不拜矣。
答李景和(丙寅五月二十日)
有服之人。虽有收养之恩。而服不敢加者。以有服者自有收养之道。服不必加也。此先儒说也。外曾祖收养。亦自是道理。我自是其子孙。而今乃比之他人。服以报之。则其所以厚之者。还为似薄矣。且无于礼而创为义起。非盛德者。有所不敢。或私伸情义。如心丧者之为。则不至大戾否。幸更问于知礼者而处之也。
答李景和(戊辰十月一日)
谓已西上矣。见书慰荷。此间祖病日趋剧。孙疾日就尽。此时景象。如何如何。遗稿事。势须止沸停涌。更为从容矣。惟释疑一书。别为一册。则此外事端无多矣。而后人金银车之误则其有无。有不可知者矣。此则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1L 页
为可怕耳。所欲言者甚多。病苦倩草不宣。
答俞弼卿(命赉)
累日相守。遽尔解携。向风驰情。迄不能已。兹者虚人转来致书。倾喜之私。不可名言。此病劣之状不足浼听。而仄闻时议益急。告 庙之启已发。而郑相以下诸宰及章甫伸救之章并进云。古人悠然于请罪之章。而吐舌于见理之疏者。有以哉。然凡百断置已久。不足措意间也。家礼问目及大字纸地。虚人立督。当俟后便报去耳。暑感方苦。倩草只此。
答俞弼卿
 
家礼参条盥盆
所谓主人。亲属男女皆举之。而所谓执事。亦内外皆举之矣。然古盥洗之礼。以别器储水。置于洗东。盥时沃而洗之。则男女内外。不嫌于混杂也。
 先正位次祔位
以时祭献高祖读祝讫。即献其祔位之文观之。则参礼亦当如是矣。
 阼阶之阼
阼。酢也。主人与客酬酢之阶故云。
 斟诸祔位卑者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2H 页
斟正位毕。即使长子斟其祔位。不待斟诸正位毕也。
 岁率宗人一祭之
始祖神主则墓下有祠堂。其墓祭自可行之于祠。据家礼附注可见矣。其馀则只可行之于墓矣。(附注云墓所必有祠堂。以奉墓祀。)
 深衣无领
古制则有领有缘。家礼不言领。有所不敢知耳。据古礼则领广三寸。缘广寸半。
 曲裾注皇氏熊氏孔氏
皇氏名侃。南朝宋人。熊氏名安。生北朝齐人。孔氏名颖达。唐人。与颜师古受诏撰五经义训。
 冠礼初加。无幅巾深衣。
据古礼则初加只加缁布冠。若无幅巾则只用缁冠。恐无妨。古礼初加。用玄端。玄端尤不易。然只用玄色服则略有据矣。沙溪先生尝答此问曰。无幅巾则以程冠为初加。三加之服。据家礼则用公服。当用今世学校所服之服矣。皂衫则家礼用于再加。今用于三加。未知如何。
 昏礼亲迎注一则令妻家设一处
所谓一处。指婿所馆而言也。其下所谓却就彼之彼。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2L 页
归馆之馆。皆指此一处而言也。来谕所谓以彼字为女家者非是。
 陈其婿室。温公注不举其女之举字。
举女之举字。举以语人之谓。凡生子。语人曰男也女也。
 婿妇祭酒举殽
初言祭酒举殽。婿妇一时行之之礼也。再言婿揖妇举饮。婿自饮而导妇使饮也。祭酒举殽者。古人饮食。必除少许。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故祭酒于地。举殽少许。置豆间空处也。再斟三斟皆不祭者。以初斟已祭故也。祭礼则三献皆祭。与此不同未详。再斟三斟无殽。古人饮食之礼然也。
 馈舅姑。温公注合升。
举牲全体。纳之于鼎也。
 舅姑飨之注。舅姑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
阼阶。主人之阶。示以家事授妇。使为主人之义也。昏义曰以著代也。
 舅姑没则庙见之礼
新妇舍菜于舅姑之庙曰。来妇某氏敢见。
 出必告注饮至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3H 页
左传注。告至于庙而饮酒。
 爵弁服,皮弁服,缘衣。
爵弁服。纯衣。谓生时爵弁所服之衣也。古者以冠名服。○皮弁服。皮弁所衣之服也。其服白布衣素裳也。○缘衣。黑衣裳赤缘之谓。
 杀三尺
以死人之指尺言也。
 幞头以铁为脚
朱先生曰。幞头四角有脚。两脚系向前。两脚系向后。后来遂横两脚。以铁线张之。然惟人主得裹此。世所画唐明皇已裹两脚者。但比今甚短。后来藩镇遂亦僭用。想得士大夫因此亦皆用之。但不知几时展得如此长。
 饭含时幎巾之制
仪礼士丧礼布巾环幅注。环幅。广袤等也。开元礼作方巾。仪礼疏此为饭含而设。所以覆尸面者。注又曰嫌有恶。又曰为饭之遗落米也。注说不同。未详。
 凿木为重
礼记注曰未葬有柩矣。而又设重。所以为重。此重字之义也。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3L 页
妇人服
衰如男子衰则负版辟领。衰在其中矣。裳如深衣裳。交裂为十二幅。而上属于衣。在其中矣。考续通解图则可知矣。
 曾孙承重。其祖母及其母服。
其祖母及其母。当皆服三年。礼记曰属从。虽所从没也服。盖谓祖母与母。其夫虽死。犹服承重之服也。
 杨氏注适搏之搏字
搏。仪礼作博。注博广也。今家礼误作搏。故使人生疑。
 姊妹既嫁。相为服不杖期。
此自为一说。愚尝以此问于沙溪先生。先生答曰。不但杨说。朱子说亦然。与仪礼不同。极可疑。曾问于郑景任。答云謏闻寡见。常以为疑。高明亦疑之矣。但闻姊妹皆嫁。不再降。亦未见其出处。只是理当如此云。(先生说止此)
 大功条鲁庄公为齐王姬大功
齐王姬。周天子之女。嫁于齐国者也。天子尊。故不得与诸侯为昏家之礼。而使同姓诸侯主之。故鲁庄公为主。而嫁王姬于齐。便有出嫁姊妹之义。故为之大功也。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4H 页
杨氏注适妇不为舅后
适子有废疾。不得传重。则其妻不得为舅后也。
 为人后者皆降一等
凡丧服杖期以上。皆正统及妻也。为人后者。谓所生父母为伯叔父母。故不为杖期。而只得为不杖期也。
 出继者为其私亲外党
为其所生外祖父母及表叔从母服缌。而于其兄弟则无矣。
 半答跪还
凡拜双下两膝。而今只落一膝。故曰半答跪还。愚亦寻常疑之。每欲以跪字属上句。还字属下句看。而人皆以跪还联读。至于集览亦然。不敢以愚见为是也。
 遂匠
周礼有遂人匠人。天子之士。虽无臣。亦有遂人匠人。主其葬事。仪礼注遂人主引徒役。匠人主载柩窆职。
 正柩夷床之制
夷本作侇。侇之言尸也。夷床。谓置柩之床也。其制未详。
 功布之功字
谓大功之布也。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4L 页
主人赠之义
仪礼既夕礼。至于邦门。君使宰夫赠玄纁。至圹窆讫。主人赠死者。以其君物所重。故用之送终也。后世虽无君赠之礼。而家礼存之。爱礼存羊之意也。
 坟高四尺立碑注。石须阔尺以上。其厚居三之二。
石面之阔一尺二寸。则其厚当为八寸也。
 温公注镇石之义
术家禳灾法。家中丧服不绝。以石九十斤者埋于艮上大吉。此所谓镇石也。退溪曰如今动土防灾墓石。用之以御鬼。
 
截长裙不令曳地
谓使之短也。然此则家礼于初丧。从简用大袖长裙之制。则原无衰负版辟领三者矣。至此宁复有可除者耶。
 时祭亚献附注获者
仪礼注。获者亦弟子也。谓之获者。以事名之。周礼注。射必有人执旗以告获。获言中之难也。
 来读曰釐
釐。赐也。
 肉湆大羹铏羹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5H 页
肉湆。谓煮肉汁也。不和者即谓大羹。和之以菜者即谓铏羹。大羹。太古之羹也。铏实羹之器。以器名羹。
 初祖先祖祭似僭。祢祭则行之。
祢祭不嫌于僭。而又朱先生所行者。行之不亦善乎。尝闻李参判端夏说。其考泽堂公每言人家当废而不废者。四节日墓祭也。(家礼只一祭。而东俗四祭之故云。)当行而不行者。祢祭也。今如贵家以右族行之。则世自有相效而行之者矣。
答俞弼卿
前后书。今朝一并来到。承知侍奉之安。何慰如之。第闻有同气之戚。莫是大宪房长胤耶。不胜惊惨之至。礼子幼则有以衰抱而行礼之仪。虽在乳下。当以其子题主。而凡祭祀时。若难于衰抱。则以其幼告于几筵。而使人摄之似宜。今日士夫家如此者多矣。柩衣之制。以古礼则上玄下纁而连缝之。其形如常用之衾矣。如斗帐而罩之。恐是后来之制也。且上玄下纁。皆当居半。不必如质杀之下三尺上齐手也。祔祭若有故不得行于卒哭之明日。则又于其明日行之无妨。如不得行之则练而行之。亦不得为无据矣。丧人自为主人。则酌献祖考时。行之以衰服。自有家礼明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5L 页
文矣。丧中忌祭墓祭。只一献不读祝而行之。已有先儒定论。复何疑乎。若嫌其草略。而于葬后一如常时之祭。则太无降杀之义。嫌于忘哀也。贱疾一向弥留。要知死而后乃已。失火之示。此处本无是事矣。东坡在谪时。人谓其已死。而至有致赙者。东坡与人书曰。平生所得虚名。皆此类也。今引此为说而自况。真著题耳。彼中丧祸如是。读书工夫。固不能无间断矣。然随时随处。不忘外整内省之功。则是亦为学矣。大抵以间断为忧。则实无间断之消息。可敬可喜。
答俞弼卿(戊午)
八月廿一书。即兹奉览。鄙心惊喜。真如披雾。此非虚语也。家祸未艾。舍弟丧对未数月。长女权妇又以讣来。至情之恸。不能自抑也。题主之示。当初先儒之说。略有可据者。故如是奉答。非得已也。今众论如此。则弼卿亦不须固执也。闵台家事。此亦闻之。而谓之与知则无是矣。回头转脑之谕。在弼卿岂是难事。老拙则诚有所不能。日夕瞿瞿也。馀希对时勉策以日新之功也。不一。
答俞弼卿
冠昏时遭服。或言身或不言身(一本无身字)者。诚有所不敢知者。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6H 页
(而字一作尔)或云互见以备者似近之。而亦不敢必也。本生叔母既降大功。又以殇而降七月。则其未葬前。似无嫌于行冠礼。而但仪礼降七月者犹系大功。则于其未葬(一本葬下有前字)行此吉礼。实非家礼之意。未知如何。又成人之降殇。家礼有明文。而殇之降成人。只见于通典。亦难据此以为不易之定论。亦未知如何。又人家或有经年不葬者。若待其葬。则冠昏有失时者。故先师尝谓过三月则虽未葬。当以已葬处之。此恐合于人情礼意也。
答俞弼卿
寂寞之中。远承问书。深慰孤怀。当初上来。元非留计。只以 国丧而濡滞。今 国葬了当。则不可不速去也。如以皓首皱眉。强颜人世。不顾致仕经训。则岂不为礼家之罪人乎。然而 圣上留之甚力。是用闷缩皇怖也。弼卿方读何书。近思,启蒙。无复有疑否。时时温习之可也。不宣。
答俞弼卿
出继人为本生亲各降一等。礼也。外亲亦在其中矣。服既轻而且是外丧。则时祭无可废之理矣。○以服则虽可赴举。而以情则诚为未安。此则只在本人参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6L 页
酌行之而已。
答俞弼卿
 国恤成服前。逢著玄丈于 阙下而问曰。曾问于尤斋先生则以为 国恤未葬前。私家不得行葬。只缘 因山未定之故云。今此 大行大妃丧事。则已于 崇陵有虚左之位。私家行葬。亦无拘碍否。玄丈曰。 因山未定之前。私家不得行葬云者。于国法于古礼于史记皆无之。然则若何而不得行葬耶。似因虞卒哭之不可行而不得行葬矣。其意盖谓葬事则元不拘碍于 因山之定不定。而以虞卒之不敢举。为不可行葬云尔。 因山未定云云者。未知有何可据者耶。今或临葬而遭 国恤者。必待 国恤卒哭而后始行。则殆过八月。岂非未安乎。
国恤因山未定前。私家不可行葬云者。正如 嘉礼时禁昏之义耳。如今日则恐无不可矣。既已行葬则死者神魂彷徨。孝子何忍不行虞祭以安之乎。然亦可减杀于常时。而卒哭则必待 国葬后可矣。盖礼有渴葬报虞。而卒哭退行之文矣。
 国丧成服前。士庶服素带似可。而或曰既无成服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7H 页
前变服之节。服黑带未为不可。此说如何。
国哀初发时。百官皆带黑角带。士庶黑带。或仿此而不变耶。然以古礼言之。则小敛以前。当因黑角带。而以后则亦当有变。而五礼仪无之。恐是节文之未备也。
 曾在 仁敬王后国恤时。门生家墓祭禀于先生。于墓下设坛行之。故今亦将依此设行矣。或云 仁敬王后丧时。则自朝家行各 陵正祭。私家或行于斋室。或设坛行祀。似或无妨。而今则朝家废陵寝祭祀。私家之设行。大段未安云。如何。
退溪,栗谷有略行之说。而不分 大王与内丧。且自臣子言之。则难可等次矣。
 国恤未葬前墓祭则虽废。而家庙节参则具馔行之如何。
私家有丧。不废朔望者。以为其礼略故也。此为明白可据之文也。
 国恤未葬前。私家忌祭略设行之。而我东盛馔。无踰于蜜果。用之未安否。
国俗以造果为盛馔。然礼家则只以天产之果为果矣。今日虽未知可用与否。然虽用之而不至高排。略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7L 页
示其变则未知如何。
答俞弼卿
曾于 仁祖大王国恤时。有一大家子。欲再娶于卒哭后。慎斋先生极言其不可。而竟不听而行礼。鄙意每以为慎斋之说攧扑不破。而世不行之。极可叹也。
答俞弼卿
今日书札。不须多及。所问议亲。是为谁氏。以朱子大全为据。则祔庙之后。许承议郎以下。小祥以后许朝请大夫以下。大祥后许中大夫以下。各借吉三日。中大夫以上。并须禫祭然后行礼云云。未知宋之承议,朝请等官。与本朝官职高下如何耳。大槩祔庙是指卒哭后。然则卒哭后官卑者行礼。亦或有据耶。慎斋之意则以为斩衰在身。宁有服斩而娶者云尔。今议昏之人。若是官卑。而又今日与 大王丧有异。若待服尽则大善。而服虽未尽。准之以承议以下。则或不无大戾耶。此实大节目。不敢轻易论说。以犯不韪之罪。去岁殷孙再娶。在其前妻三年内。心有不安。呈礼曹得其批。然后乃敢行礼。今此人亦禀于礼曹而行之。则庶几其不惑矣。禀于慎斋之人。不敢奉答。以为推波助澜之举耳。馀病不一。
答俞弼卿
懒作京书。吾友之所宿知。累书无答。想不以为怪也。即又拜耑书。知侍欢珍卫。庆慰无任。首阳事示谕诚然。然利诱威怵之馀。举世皆然。何独首阳也。恨不令陈少阳复生。分作百千身。遍之八路耳。先铭。病且无暇。泚笔而还阁者屡矣。今番则欲留来使。了当以归。而来使告忙。儿孙辈颇住京里。当俟有便而呈纳也。当不出此月矣。此暑病添剧。大不如前。未知复有相见之日否。馀冀益加培养。以副远诚。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8H 页
答俞弼卿(乙丑)
雪满深谷。悄然拥衾。忽于此际。远奉问书。欣慰之私。不可名言。况缕缕盈纸。无非忧时悯俗。可见仁者之心。不能忘世也如此。此疾病侵寻。只成朝暮人。回顾平生。尤悔不啻山积。计非岁月可赎。茫然不知为措也。杨山书去秋果然来到。而世俗例喜纷纭。心所厌苦。故不为示人矣。不料自根本传播。今则无人不知云。诚可叹也。初书旋即裁答。而颇有说话。后书之答则殊草草矣。或云今日急务。无如镇定。此甚有理。故前书之答。已入褫而还止。只送后答矣。今因畴书知后书亦不见到云。深以为讶也。先铭偷隙起草。而未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8L 页
及易纸。故今便未送。当俟日后耳。
  别纸
去秋杨山前后书。隔日来到。前书大意则归咎此汉殊深。而欲令我先谢于彼。使彼报谢则庶有镇定之道云云。愚所答则以为当大尹请斩虏使。请绝和议。及至江都。投檄分司。约朋友婴城固守。其义凛然。以为扶持世道之责。萃于其家。及至权,金,李死节。而独不能然。则大失所望矣。然其时不佳之说甚多。则愚保其不然而曰。于吉甫只以贪生莝豆一诗讥之则渠亦无辞矣。其后从事于慎斋门下而废科不仕。又不讳江都事而上疏自讼。则其义甚嘉。故慎斋与其进而不保其往。诸友亦诚心相与矣。及与尹鑴为莫逆交。虽见鑴攻斥朱子。而亦不为怪。反攻我之攻鑴。至曰义理天下之公。岂朱子独知而希仲独不知也。愚始谓鑴之邪说。惟吉甫可以同力辟之矣。岂料其陷溺至此哉。是以每相见时。未尝不以此争辨。愚至曰鑴是斯文之乱贼。春秋之法。乱臣贼子。先治其党与。今有王者作则公当先伏法矣。如此等说。其子不能堪者。是岂非人情乎。今者所怒在此。而此则不敢言。故乃迁就江都事。以为胁持诟辱之端。其心所在。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9H 页
不难知矣。而执事亦为所瞒。而乃因江都事以为言。愚虽深谢江都事。而其积怨深怒。其肯解释乎。当彼提起江都事也。愚便止酬酢而不复与言。则于事恰好。而乃引沧洲公所言而为證。此则愚甚悔之而不可及矣云云。杨书之所指正指此。而然此事则虽使吾负荆诣其门而谢之。必无益矣。愚书大意。不过如此。然切勿语人。恐惹无限纷纷也。
孟子苦死与杨墨辨。是如何与他有甚怨恶。所以辟之如不共戴天之雠。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才说道要距杨墨。便是圣人之徒也。如人逐贼。人见了。自不与捉。这便唤做贼之党。贼是人情之所当恶。若说道贼当捉当诛。这便是主人边人。若说道贼也可捉也可恕。这只唤做贼边人。(语类五十五卷之十三板)右朱子说也。鑴直斥朱子。则其与杨墨为我兼爱之说。奚啻百倍哉。此而不辟。则其祸将不止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矣。然愚之不自量度。而欲任此事则妄之甚也。以此罪之则所当甘受。然乱臣贼子。不必士师而诛之者。是朱子之训。则虽如愚之无状。亦何害于距彼哉。此则与江都说不同。虽九死而不可悔谢矣。
答俞弼卿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89L 页
十二日书。承慰无任。只蔚褫书。何故浮沈。虽无触讳语。亦不宜挂人眼也。此痔漏向歇。而泄證大作。凛然自危耳。徐徐以听自适。衰老者诚然矣。如弼卿以盛年壮气。志意方新。宁至于是。岂欲以见警耶。世道时事。虽叹奈何。言之长也。只掩耳不闻可也。所谕流俗之言。不知其如何。然吾志苟定则彼自悠悠。关我何事。李密表言舅夺母志。先儒贬之。以为既可夺则不可谓之志矣。此言当深味也。时序向暖。惟冀日有新功。卧倩只此。
答俞弼卿(丙寅五月二十六日)
日者问书。深到穷谷。因知侍馀诸况佳安。慰喜不可言。信后一切仍昔否。此衰病日㞃。加以晦孙之疾。沈绵迄兹。长时煼煎。只叹赋命之奇也。弼卿比看何书。今日士习。毋论京外。驰骛于论议之末。而考其所有则全然疏脱。此可寒心也。切愿弼卿之毋效也。
答俞弼卿(丁卯四月)
恋想中远见问书。如奉谭晤。老怀之慰。何可尽言。但闻不量时势。敢为只手障澜计。未知于道理何如也。程先生有言。知时识势。学易之大方。岂欺我哉。此老病不死。吃尽多少世变。未知何时是究竟时也。未涯
宋子大全卷一百 第 390H 页
奉际。惟冀杜门看书。以副远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