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x 页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书
  
答李同甫(壬戌正月十二日)
病伏穷山。万念俱灰。每得同甫书。辄为之心眼俱开也。一命之承。曾已相念矣。然此不可问人。人亦不可为言。只在自量而自处耳。惟读书穷理。无微不烛。则处己行世。无不得宜矣。适值衮冗。倩草不宣。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89H 页
与李同甫(壬戌三月二日)
寂寞之滨。累日相守。胜读十年书。真觉其实语也。别后怅恨。又不须说也。此自知病不可为。忍死西归。永辞丘墓。益觉怆涕。而情理则少伸矣。旋欲还栖。安静待尽。而更无起动气力。闷不知所出。语类分段廿一呇依送。幸即下工夫。而著些精神。更精其部居。以便考阅。如何如何。
  别纸
语类既是分门之书。而今又分门。将如何标题然后为稳耶。启蒙有大分小分语。题以语类小分。未知如何。○篇末或有当移而未移者。须一一移之。然后付之新本写手如何。○大抵此书。不免于多爱。须更要删也。所据乡本多错。此本之错无怪也。须得 宣庙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89L 页
朝馆本若华本。校正甚善。若小分有不著于元本篇目者。则别立新目亦无妨。
与李同甫
承知题凤。嗟恨何极。此病蛰累日。甚无意思。同甫留我之意甚切。何不力劝和叔耶。和叔之入。即此汉之留也。退溪尝曰叔献何其待浩原厚而待我薄耶。正为同甫准备者也。
答李同甫(壬戌七月十六日)
病卧呻吟中。获奉前月廿九日本月初五所遣书。不但存问死生。其所以讲质语类事至精至密。此平生得于诸友者甚鲜。欣然玩绎。不觉心眼俱开也。写役承退忧丈留意。甚敬且仰。世衰道微。此等书册。抛在笆篱边久矣。王务家私之人。有肯乐闻于此者乎。吾侪不可不勤勉卒业。归成于此翁也。语类誊本。前后所呈者五册也。今又呈一册。是自百二十七至三十者也。此外则更无馀矣。别录一册。蒙示极幸。今欲一一奉报。而枢傔告忙。当俟后便耳。夕阳无限。黄昏已近。同甫若至此汉年岁则亦当知之也。程书分类之本。付之白石崔君诸人已久。而迄未了当。若得同甫重略加警责则善矣。将来注解。亦愿蒙同甫之相助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0H 页
也。自馀千万。倩草不宣。
  别纸
当初鄙意则以为一语之中。有转而之它者三数语。故不免裁割。各以类从。故欲加小分之目。而亦意其未甚恰好也。今来示如此。须更思恰好者。终不至为阿房宫则幸甚。○来示然矣。但所谓杂类者。虽间有杂说。然皆主于古书之杂者而已。今所追入恐。或有不著者矣。更加商量如何。
与李同甫(壬戌十二月四日)
阳德渐昭。侍馀学履。对时日新。赞咏区区。此伏在江皋。日与村秀数墨。不至全然无事也。语类写役。今至几许。日望其就绪矣。大全问目。此间士友颇欲考證。此书见在何处。谷云丈或文谷宅藏置。则须以鄙说讨付承硕则自可来到耳。同甫见读何书。愿闻之。仲和决科后。不以经传为筌蹄则朋友之幸也。
答李同甫(癸亥三月二十三日)
终日对愁。得书惺然。劄疑二册依到。但此书进 御。出自和叔。今和叔遁还。此事亦且罢休。兹以还纳。盖恐别行离类。有遗失之患也。签处未及省阅。其一册并行订过为幸。心经禀目。须亟讨取于玄石。从后复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0L 页
示为望。玄石起自山野。委以政柄。而今乃以不公见参。不去何为。开此一路。使后者平趋。可谓有功矣。同甫去就。频与贵宗商量。盖惟亲意是从而已。玉延良荷。馀薄暮忙草。不宣。
答李同甫(癸亥四月九日)
昨日题凤。迨玆恨叹。即拜来书。稍以为慰。玆闻知止大爷以大全问目。请于 筵中。欲依朱子修礼劄辞。使之卒业。自度非其人。而终不得免焉。则同甫正不得辞其责矣。玆欲出就纸署。以雨未果。明若来会。可以商量凡百尔。相见不远。姑留俟面也。照察。
答李同甫(癸亥五月一日)
廿八回度断发。获奉廿七手书。甚慰别来思想也。别纸尤感。第恨同甫入芝洞几年。意思却不如安东吏权后重也。白云山来时已入指点中。欲略过苍玉。酌寒溪侑古人而行。初五六间。倘得相值于彼。则以后事惟任引去耳。水落之梅月遗迹。素愿一见也。世道之责。玄石诸人在。如我者只欲放怀于山水间尔。
答李同甫(癸亥五月十八日)
江头之别。至今惘然。即拜来书。稍慰此心。第所闻一二。尤甚惊愕。不知处身之所也。别纸谨悉。某事尤得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1H 页
其真。今日事将何出场也。承来望之示。曷任欣幸。玄石云云。未晓其意。此友望实俱隆。上下信服。正是熙载奋庸之日。今乃无故遽归。岂其初心哉。至于言不行道不合而去。则不为无说矣。自馀病倩不宣。
答李同甫(癸亥九月二十八日)
连得书。庄生所谓朝暮遇者几矣。且审诚孝所感。色忧复常。喜庆曷已。贱疾苦不已。有时有加于初。定非吉兆。恭俟命物者处分而已。少间时得与诸友。读过大全。前日所集劄疑。尽有疏脱。或有谬误处。信乎古人之不轻易下手也。如得高明一来商量。有所取舍。则不惟此事有赖。踏洗足白之益。亦于高明不必全无。而奈无其路何。曾答君辅疑问。亦多僭越。深犯不韪之罪。然已展者不可缩。幸取见而指疵也。
答李同甫
久不相闻。恋思如噎。非虚语也。即兹泮人来。承拜问书。如对面语。慰泻不可言。此大病馀喘。仅仅绵延。顷刻之间。症势变幻。盖水沤消息也。惟心经质疑。承 命已久。而精神如许。无计动著。和叔与高明说话。必可采入者。终见遗漏。则非小事也。以是耿耿。此外则大全劄疑。退溪文集考订。皆未能梳洗。恐遂成千古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1L 页
恨也。奈何奈何。尹事其言是矣。在我之道。只得警策而已。前月以书逊谢。一皆引伏。则其答书语意豪壮。束湿益坚。盖虑有冤讼者矣。好笑。高明以我所处为善美。愚迷者不知其何说也。前头如有可教者。毋惜指导也。
与李同甫(甲子三月十一日)
畴孙不欲遽入名途。使之居閒读书。稍进见识。而后从仕未晚。故曾以此恳于两大揆。又以请于仲和矣。今闻艺馆竟不舍旃。知禁督责甚峻云。此必仲和不以愚言为诚实。使至于此。此实平生言行。不见信于人。不胜惭懊之至。今日所恃。惟同甫力赐主张左说右论于诸友。使不狼狈。又使无痕迹。是乃一个出场也。昨于仲和书。略见鄙意。而亦不敢索言。只望同甫之宛转斡旋也。君子成人之美及如为人谋忠。实平日所相与讲诵者。今其闻此。想不泛然。故敢及之。
答李同甫(甲子六月二十五日)
今月十八日书。昨始承拜。多少示谕。令人慰戢。贱疾前症略减。而患生背部。坐卧屈伸。不能自由。未知宿债几许未报。而尚贻此苦恼也。殊可闷笑也。劄疑。湖伯欲合刊节要,酌海为一书。而仍付退溪记疑于节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2H 页
要各书之下。似便于考阅。故初则劝成之。而酌海则欲附退溪文集中解释者为注。而劄疑亦欲间间附入矣。自有尹事。非但自谓得罪斯文之人不可预于此事。且闻时论汹汹。揆以朱先生所答詹帅书。则义尤未安。而于湖伯亦不便。故作书止之矣。今过一月。未见其答。未知其意如何也。此事只得袭藏。不为三经字说,权书衡论斯可矣。尹之复书曲折。知止堂以书叩之。故略举其槩。幸一览也。此事诚不欲提起。今不敢有隐于此丈。或恐因此而复招唇舌也。
答李同甫(甲子十月二十一日)
自有近事来。酬酢绝稀。兹拜远书。良慰恋想。此何足言哉。只杜门空山。与死为邻而已。示谕缕缕。备悉谦光之盛。亦惧滓秽之迹。或能株累高明。谨令儿孙如教修删耳。大抵此事。如知有今日。则虽承 睿旨。死不敢上达矣。愚迷昏罔。已展难缩。罪戾层加。此则窃恐诸友为谋之忠。不及于曾子而然也。如何如何。此生无路奉际。只祝寒节侍奉加卫。
答李同甫(甲子十一月三日)
本为救了儿病而来。己病大作。反使病儿添一重病。此间景象。何可尽言。远蒙耑指下状。示谕缕缕。甚慰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2L 页
牢茕情怀也。某书序文元有累人之惧。复见谦光之心实出于诚。故不敢不仰承矣。今玆宠奖此极。还不敢安也。此间儿病。医药皆不奏效。而元气日耗。几何其不摧也。日夜煼煎。宁欲无生也。别纸谨悉。此书之行。不无少补于后学。故湖伯必欲入梓。而自念当今之势。与晦翁时又加远矣。故连书累牍。不得则不止。至于反复十许。然后始得其诺。此不为小事耳。乡里纷纷。正所谓百千蚊蜹鼓发狂闹。而亦足以戕人害物。极可怕也。自馀只呼不宣。
与李同甫(乙丑七月四日)
仕学相须。鲁论明训。想惟不住看书否。顷承问书。深荷不鄙。有人说领略枫岳而归。其能追挹南岳之豪气否耶。不登毗卢绝顶则不能知天下之为小也。九龙下一瀑。寻到极危。能至否乎。至今思之。不觉其寝惊梦愕也。此老病垂死。尚在地上。时登世人口边。自惟无状。固应如此。亦觉今日诸贤太多事也。然犹以猥在记数中为荣耳。今日纷纷。置之勿复道可也。然是非者根于性。而自是穷格之实也。愿闻高明之所存也。所可怪者。靡哲不愚。宁误国事。而奋跃日倍。此岂人谋所及也。今此旱乾。亦已太甚。奈何奈何。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3H 页
答李同甫(乙丑十月八日)
私家不幸。无告女子。遽尔丧亡。摧痛悲念。不自堪忍。伏蒙尊慈特赐慰问。哀感之至。无任下诚。只此书久滞于万义儿子。知其病不能速归。故昨日始为先送矣。兹者荐承问书。恭知到官以后荣养备至。小小疾恙。不足为深忧矣。居官之道。论孟及小学之书备矣。此平日所讲服者。奚待问于人哉。惟富而教之。此是圣训。然比来民俗极渝。人伦之变。无处无之。恐是教化是急先之务也。如何如何。此间葬日渐近。悲念之心。益复难堪。玄石书裁答以送。金书亦见之矣。惠来物件。良荷厚眷。华阳计于开月略入。点检书册。其时相去密迩。或可邂逅否。仕学相须。古训炳然。今日自勉之道。想不出此。而朋友所望。亦岂外此。
答李同甫(丙寅正月十日)
颛顼不廉。岁后益寒。悄然空谷。病思尤恶。忽拜来书。备悉缕缕示谕。顿失沈痾所在。不觉起坐而兴怀也。第审曾有所苦。喜今良已也。承官事就绪。不忍之政。有窒碍之叹。此实程伯子愧四之心也。况承学政伊初。多士风靡。庶见治教并兴。蔚然有三古之盛矣。彼使道常无用于天下者。真是不仁者欤。节酌通编。固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3L 页
承前人嘉惠之意。而以其釐为两书。穷乡晚学。有不能遍观者。故合而一之。第恐尹鑴之流派渐肥。世不肯观此书耳。其节要注释。全录退门所记。而时不免有删润处。至于酌海则全以鄙意。妄录所疑。将以质于士友。而先之于致道矣。不料吾友不以为罪。而有俯取之意。自幸妄作之不甚见斥也。幸与致道相议。如已校毕。全取而遮眼。其注解不善处。亟加證正。如未卒业。须先取其已校者下工。幸甚。一自至月逢晤之后。病思如有所得者。鑴之自托于夫子事。政警求之义。以诬辱朱夫子者极凶且悖。而世人不知可恶。又或有放过者矣。惟吾友觑破其胸臆。使无所遁其情状。真一快事也。岂谓七尺之躯。能储万匀之力也。岁前有老峰宗人来说。有人过鸡西。名呼鑴也。则其人惊怒曰。此岂可名者耶。可知彼中根深源远。拔塞之甚难也。其宗人又谓尝以此言于老峰。则老峰极加惊骇云。余以为今日同老峰惊骇者。计无几矣。世道至此。奈何奈何。只手障澜。固知漂死之在即。而犹不能已。可见其愚之甚也。有此忧虞抑郁。而无谁语。今于同甫。倾倒至此。未知不以为病狂耶。乡约自己卯诸贤欲行而未能。今日诚难容易施设。然为之兆。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4H 页
不行而止。又何妨哉。但不可轻泄先声。致人非议也。又虑节目太详。则多所挂碍。须简节而疏目。似可矣。洪宪。 圣上之深恶也。真圣人之心矣。然其所犯。当与前人分受其责。则独受极边之律。似或过中。故略于待罪之章。妄陈愚衷。而不见采施矣。闻领台傍缘鄙疏而蒙许云矣。惠来佳味。珍荷眷私。
答李同甫(丙寅二月十八日)
春寒稍舒。略有和煦之意。此时恋德。不能自已。忽此书来。备悉多少示谕。奉玩无斁。顿失沈痾所在也。方与致道对阅朱子书。此实数年以来未曾有之喜事也。其所校二册先为呈纳。此凡例未知如何。愚之初意。欲附记疑于逐段之下。如十九史略少微通鉴之规矣。或谓如此则倍费精力。遂如今日所定。幸同甫试以此二册如右所陈凡例。以以(以以恐误)其难易。承学子承风有济济之美。此周礼在鲁也。引领向义。不任歆叹也。愧四堂记。来使立督。而愚乏倚马之才。乘忙草呈。不成貌样。同甫想或护疵。而彼中章甫。岂肯使浼堂壁哉。惠脯珍荷无已。
  别纸
今二十三日。欲行三儿冠礼。其一乃圭庵先生之后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4L 页
裔。其在鄙家。可谓缛仪。倘蒙吾友谢旐旟来临。如朱先生之为。则其贲贱事。何可量哉。若携彼中好礼章甫而来则尤幸矣。若其所戒则有致道在。不敢复烦吾友矣。且念今玆校役。甚有所关。老汉心力目力。率皆昏耗。独委致道。吾友暂谢旬日朱墨。仍留相助。则或不无洗踏足白之益矣。以此窃意吾友不至厌闻。故敢此烦达。
与李同甫(丙寅四月九日)
蒙赐不鄙。累日留止。此不惟谦光之可仰。其于讲论之益。有不可胜言者。但论理少而论事多。以致万古狭而千今阔。间有谐谑。几于笑会。可知天下事难得十分善美也。解携以来。怀想风仪。一倍前时。忽奉委书。谨审侍下福庆。政况清迪。区区赞颂。盖不可言。尔后拟与致道为旬前计。忽于数日前。渠闻有 徵命。苍黄东去。此友从今亦失清静之致。可谓退翁笑呵呵之诗料也。此又大病数日而少差。今与畴孙俶装出去。伫俟盘滩之会。早晚得成耳。第西来所闻甚骇。不知时事竟如何。忧虑忧虑。馀不宣。
与李同甫(丙寅五月二十六日)
日者纡辔见访。迄玆感幸。即日侍馀诸况嘉吉。今有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5H 页
致道及寒碧书须与传到。如得其答。即付原安或义。俾投于此如何。孙儿狼狈此极。悯念何极。须与指教。不至终迷。千万幸甚。权思诚每诵其先训以为凡事必求是。毋落第二义。未知此是古语否。毋论古语己语。而真是不草草学问也。此二句常欲贴在额上也。馀祝倍加保重。
答李同甫(丙寅六月二十日)
脱去吏役。虽甚快活便养初心。遽成纬繣。兼且同安旧绩。未尽模写。又此间士友。失其风范。致道书极其嗟惜。世间事盖未有尽美者也。玆拜十六日遣书。备悉多少示谕。甚慰恋想之私。此中祖孙相守。呻痛苦状可知。最是畴孙之就。不为有据。彼既曰切无侵切。乃祖之心则于渠粗安。而窃闻迩者。申著,金浩然诸人之罚。则渠之就。只偏于私而遗乎公也。如不汲汲脱归。则其踪迹终是苟且矣。未知曾与渠论此否。朱先生所谓一夫之进退。关时运之盛衰者。亦可念也。清风民守书昨皆至矣。近得和叔书否。朱书拾遗。鄙意只以为先生片言只字。不可隐没。虽使附见于大全。不过一二板剞劂之役而已。何至有妨于弭灾召和之 圣德哉。且老先生之一言半句。无非至理。而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5L 页
谓之粉饰。则未知如何。然渠必有深意。而恨相去之远。不得奉质也。踽踽斯世。仇怨溢世。言无听也。倡无和也。独于同甫。言无不尽。今其去矣。只合塞窦囚舌而已。所欲言者。不能十一。统希默会。只祝行李万吉。
  别纸
礼大功之末。可以冠礼。则冠礼不是繁华设乐之仪。有服者未见其不得临教节目也。且虽重服。既葬则便许饮酒食肉。此与葬前有间矣。武王既葬。周公冠成王。使祝雍作颂。其辞甚文。古人于礼事。虽丧中不以为嫌也。惟家礼冠礼。有期服人不得为主人之文。既不得为主。则为宾亦似未安。须参酌古今礼而取中处之如何。若行礼后不与所酬酒馔。以示变则似宜矣。
与李同甫(丙寅八月十日)
秋序向深。缅惟侍馀诸况。并皆增裕。区区瞻溯。靡日不勤。曾闻新伯无交事意。意谓如此则高明有再来视篆之路。而使拙者亦有密迩之幸矣。今知彼已到界。所望归虚矣。不胜怃然之至。此前月末间。重患毒痢。几不能起。幸而向苏。而小孙之疾。一向危苦。老舐煼煎。如何可言。高明比看何书。日有新知否。比见玄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6H 页
石否。必有讲讨之益。恨不闻其绪馀也。日者因高明获审其意。盖欲知所编栗谷别集得失如何。可见秉心之公矣。比来始得翻阅。其探罗裒稡之勤。可谓至矣。虽谓之后世之子云,尧夫可也。第其中所欲论入山一节。合有往复者。盖此一事。备悉于老先生自讼之章。何必旁引杂说。以眩众听。而且使其告君诚实之辞。反归虚妄之地乎。传闻难真。实迹已晦。此不可不慎。鄙意纷纷争进之说。可一扫而去也。其他合商量处甚多。当俟日后逐条奉禀也。此事所关非细。亦系穷格之端。吾辈正当于大学或问格致章末端所论。不可不惕然内省。精察其为人为己之分也。须以此告于玄石。想不以为大悖于理也。馀不宣。
答李同甫(丁卯二月二十九日)
跧伏穷谷。万念俱灰。独有大全语类劄目。耿耿于心。思与吾友商量者。岂有极乎。忽于此际。承拜手书。谨悉多少示谕。殆无异合堂同席而语。此为今年第一喜事也。此汉本不合干与时事。而惟背师二字为今日汹汹之主材。不得不从源头说破。碎首沈宗。有不可顾。其副本从孙康锡写。正本袖去。故兹令畴孙写呈一通矣。惜乎和叔牵于颜情。不欲与我左提右挈。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6L 页
以扶斯道之万一。其身世则岂不安平。而奈负所学何。其劄疑此中校役甚急。虽未卒业。投还幸甚。
  别纸
今疏槩闻 圣上于夜对。说及 神宗皇帝东征事。因慨然叹息。畴孙亲承而密示。贱臣垂死病中。不觉起立。因欲略陈壬丁始末及 列圣志事。以坚 上心矣。适闻金达甫复提起背师二字。以论许多人。闹端又起。心极不安。疏之下半。专论三尹事。而一不及贼鑴行凶时事。盖大尹不及此时而已逝矣。大抵今疏主意。专在于尊周统卫朱道而已。夫朱子之道。奚待于东表一幺么陋生而存哉。唯东渐之化则为彼闭塞已久。不如此则因而灭息矣。鄙疏之始入也。彼中汹汹。怒目攘臂。将上辨疏矣。忽有为尹谋者曰。如或明言与鑴不相密之意。则鑴党必怒而不复相合矣。其议遂止云。其揣摩精巧。至此之甚也。然彼徒日盛。未知终如何出场也。韩子曰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愚于朱子书亦然矣。韩子又曰。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每读至此。浩浩如濯江汉而暴秋阳也。顾瞻今世。惟同甫知我者。故敢以相言耳。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7H 页
答李同甫(丁卯三月十六日)
银便远至。凭奉惠札。获拜前书。其日不远。其所谓朝暮遇者非耶。此间事。前复备悉矣。文字之妄发。固知众怒之丛集矣。然使我东鲁之人。粗知朱子之道。为得孔孟之传。则虽使铁轮转吾顶上。亦何所惮哉。闻文谷夫人之弟力主攻我之议云。愚尝笑谓全相则以父与师孰重是尹矣。今时辈则以师与祖孰重激罗。何其相戾之至此耶。盖罗祖鸥浦公是守梦渊源。故于栗谷极其尊崇矣。今日纷纷。至于此极。切欲怀抱朱子书。走入深山。枯死岩穴而不可得。奈何奈何。疏本岂于同甫有所隐讳。第缘疏末既乞留中。则自我传播。有所不敢。故不得依命。想有以谅之也。然今日何所为哉。只愿 圣上只以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常留 圣意。以存天下之大防而已。闻外议纷纭。谓我妄请复雠雪耻云。此非邪论。然便非实事也。可笑。馀疾病甚苦。卧倩不宣。
答李同甫(丁卯五月三日)
谷云以八分题堂额。新揭壁间。閒听涧声之泠泷。此时思与高明。对读朱书。而不可得则怅然引领而已。忽逢耑使远至。投以劄疑二册及近事一呇。并问书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7L 页
一通。忙手开缄。不觉心神洒然。浑忘沈痾所在也。然似若以近事相慰者然。常谓今日知我者惟同甫。何其今日大不相知也。愚虽无状。其实欲主春秋义朱子道。以佐 圣主下风之万一。人之攻我愈甚。而鄙心之光华有加矣。何慰之有。昔蔡西山父事朱子。至于窜死柩归而不悔。今所遭既下于此。而况有 圣明之鉴临。虽九死而何足憾也。唯南涧文字。未蒙俯副。此甚歉然。鄙心所望。只愿以寂寥数语。但记其实状而已。若其铺张则诚不愿也。更乞终惠之如何。来示别纸。明白的当。义理粹然。可见朱墨之暇。不住看书。不胜钦仰。谨依来教。逐段回禀。其间虽有些异同。大体则无不吻合矣。○清涧在县之南偏。故曰南涧。谷云以八分题额。又书云谷南涧诗。并揭壁间。顿觉林泉增彩矣。藏书数千卷。而常所讽咏者。朱子大全及语类也。盖以衰老益甚。生面工夫。不敢下手矣。幸只记此实状而以示之。千万之望。
  别纸
别纸首端云 圣上发端。而贱臣进说云者。自是实状也。○来示玄石恕之之意云者。以鄙见则不止于恕之而已。观其妆点以儒家说以为状文。则殆于点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8H 页
铁而成金矣。○来示任其伸缩而定其是非者。自朝家事体也。来教所谓纰缪云者。诚确论也。彼自谓操大权。而此顾乃生大怯。何异于闻蚁行而谓牛斗也。○来示云彼疏已发。实状尽著者。实朱先生所谓天下有自然不易之公论者也。盖谓安石自写其诬悖之辞。而天下皆知其情状也。○来示所谓牛溪之孙亦参其疏云。愚则以为牛溪之孙故。乐与其疏也。其说甚长。非更仆不能尽其说也。盖文元公先生自少尝以为栗谷,牛溪若是其班乎。故大为坡门所怒。及壬辰以后。又不无所疑。又尝于松江得罪后。坡门诸公颇附仁弘。欲缓齮龁于牛溪。而专咎松江。则文元先生大加非斥。又书于松江行录者。极其严峻。其所深责者。偏在于成永同,申灵川。尹谱所谓失实可骇者即此也。文元公文字不一而足。美村请删于文元公文稿中。门下诸人颇费商量矣。独君平力持以为不可删。然光城兄弟则以为必惹大闹。昨于进 御印本不载。当载于日后别集矣。畸翁有怨咎坡门之长书。极其痛切。郑晏叔裒稡畸集也。美村极其心力。删去其书。慎斋先生心不平之。大责晏叔曰。尊叔文集可碎其板也。去年郑涖欲追刊其书而问于我。此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8L 页
利害所在。不可劝沮。故只以量处答之。而主意则不异于慎老矣。当初删去实状。见于美村祭郑文可考也。其源如此。末流之怀襄于今日。何足怪哉。然成汝中颇有谨慎意思。故发作不暴。以至今日。而胁制于罗耳。凡此颠末。今人鲜能知之。故惊怪于今事矣。又有大段委折。请毕陈之。 反正初。特进官柳舜翼。于经筵首发栗谷从祀之请。玉堂官李敏求继进曰。此事今已晚矣。未几海州儒生尹弘敏来谒于文元先生曰。生等欲请栗谷从祀而来矣。先生曰。善矣。既而更谒则曰。汝等所事如何。曰吴判书闻生等议。即往于月沙宅谓曰。今日不为并举牛溪则日后难图矣。公盍招海儒言之乎。月沙招语生等如吴判书意矣。先生叹曰。事将不谐矣。其后乙亥。吾从兄发论于馆学。同春力主单举之论。如李判书静伯则力主并举之论。从兄以为非徒事不成。室中之言。将大不佳矣。议于同春则曰。如此大事。何可不禀于斯文长者。即走人于连山慎斋。报以牛溪于栗谷。诚有间矣。然视已从祀先贤则何渠不若哉。其议遂定。自是之后。坡门颇释憾恨于溪门矣。然本色则间间发出。美村尝发忿言于文元先生。转成悖乱。至批李颊于山堂则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9H 页
甚骇矣。然李之子今背连山而为尹腹心。可谓寒心矣。美村忿言之后。旋即悔谢。故置之。然自是之后。不无些意思矣。○来示以彼疏谓己亥以前无斥鑴之实。而旋又自谓异端之争在于癸巳。此正彼疏之自相反戾处也。然愚与美村争辨鑴事。其来已久。癸巳之争。犹是残阳也。况癸巳以后争论之言。又不翅多矣。此时罗辈形影不及渠。又乌知其间实状哉。且来意以其时争辨。为切磨相成。此辞太雅矣。其实直是相骂矣。至以怒气相加。傍观至于变色矣。○来示彼欲以激成祸(祸一作鑴)恶。分罪于此汉。此亦觑破其意矣。如此则杨墨无父无君率兽食人之罪。孟子当分受矣。今以党助成祸之罪。移之于此汉。则虽以侂胄之威。有所不能也。○来示孔子微服。清阴,桐溪之譬。其害义理侮圣贤非细故云者。可谓严且精矣。其失身于丑虏与贼鑴者。其罪不足耶。乃欲以此加之耶。○来示为奴苟免。其辱身大矣。夫为奴苟免四字。即美村自讼(一本讼下有之字)疏语也。然美村于此。犹讳其为奴以前一节而不以尽于 君父也。据沧洲公说则当日虏以兵围住诸士夫常汉。而斩杀数人。使通事呼曰不降者逃走者皆如此。欲降者皆跪。美村从众而跪。适闻世完出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299L 页
去。而请为同出云。此一款万目所视(视一作睹)。其可讳乎。有若避乱于山谷间者然。可笑可笑。数日前慎斋庶孙万里,万城来言。当其初被 召也。以辞疏草本进于慎斋。慎斋责之曰。岂可如是泛然。当引江都事自讼可也。渠恍然而悟。改为死罪臣而略举其实状云矣。又尼尹得和叔状。历见宋子慎。子慎曰江都事是大段也。何可放过耶。渠勃然色变而起。子慎取怨。从此益甚。又子慎尝言家法之正。制行之严。今世无比。而只其论议。每在利害上。是可疑也。尹怒尤在于此。故此间章甫如今方伯道源有立祠议。则弟尹为县宰。以惨刻言防塞。故至今未就矣。其时沃川诸生移文于此县。举乃翁事曰如此然后可合享祀耶。吾闻之大惊。即令取其文焚之。吾于美村。未尝不厚。而反取怨怒。此真所谓明月之暗投也。可笑。○来示所谓为门生者。当于江都事。略之而微其辞者。可谓十分稳当理致也。今不但不能如此。乃反以为至当义理也。○来示所谓反使美村一生辛勤成就者。归之于不诚不直矫饰虚伪之地者。可谓不易之确论也。然东莱没。浙中怪论百出。其意至(至一作直)欲以为史迁贤于孔子也。朱子以为源于伯恭之意云矣。○来示所谓金疏故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0H 页
去为奴二字。罗疏亦没乱前斥和一节者。亦可知其意之所在云者。可谓看破其肺肝矣。○来示所谓当时用鑴。迫于美村诸人之议。而苟以直截之道言之。则未免为未尽善之归者。可谓堂堂正论也。当初不快于心而强为之。是。则不但欺心。而上欺 圣祖矣。知罪知罪。栗谷之驳青阳。虽出于为国事。而文元先生父子则终以为未善矣。当其用鑴。而美村又以官鑴。峻责于愚。其意盖咎其不以宾师荐进矣。忠贞公(公恐衍)李公曰观彼辈意。欲 上亲临见之也。○来示所谓海上书既书还抹。反不如初本之为正云者亦是矣。此正明道先生长廊柱之说也。深服正见之明透也。○来示以己酉尹书。为出于朋友相戒之意。窃恐高明于此。犹未尽觑破也。观其主意则都在于为鑴之地。而赵,许诸人俗所谓围绕也。然岂有与鑴聚精会神之宋时烈。此则蔽于私。而谓人不见其肺肝也。○来示所谓彼发于言辞者。种种破绽如此。孟子所谓遁辞知其所穷者。诚不我欺云者。可谓破鬼胆矣。○来示所谓愚之祭文。彼有不满之意者是矣。夫东莱赞有云以一身而备四气之和。则是几乎孔子。而吕门犹且有言于朱子。则鄙文瓦全等语。岂彼之所乐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0L 页
闻者哉。且极有可怪者。文字之书在纸上者不可欺也。鑴之祭尹文云子谓我妄婴世祸。吾谓子不能自树。此句果为怨毒之言耶。稍知文理者亦可知之。而今乃欲以欺 圣明。可谓寒心矣。且此文其家讳之。故未之见也。既因人得见之后。则顿加疑讶于尹矣。盖谓既绝而其相与亲密。相与忧勤之意。溢于十馀字之中矣。如是而谓之怨毒。则虽尺童其信之乎。且其所谓世祸者。正指吾而言矣。吾果有祸鑴之心乎。昔年俞胤甫与今右相同入华阳。校过旧书矣。胤甫忧鑴之有祸心。归欲论斥之。愚至诚止之。美村非不闻此。而犹以此言激动其心。使之忧惧后患。竟成大祸。而外与愚佯为唯诺。愚则不悟。以彼真为亲我。而无言不尽。可谓不智之甚矣。然我不负尹。而尹负我深矣。○来示谓愚所谓党助云者。乃据鑴背斥朱子而言。非谓后来行凶也。诚然诚然。夫鑴之稔恶伏法。在尹之身后。故鄙疏只说攻朱子以前事而已。愚若过界分一毫则可谓刻核矣。然论语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鑴既不畏天命。而至于侮圣言。则将无所不至。彼若不知则其蔽惑也极矣。知而犹且党助则不仁甚矣。彼必居一于是矣。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1H 页
○来示所谓堂堂之论者。美村本色议论。终始如此。而常随面而变改。故能以笼络一世矣。然权思诚则于此甚疑之矣。昨者思诚之孙来说此而曰。尹丈之心未醇矣。○来示所谓洪,赵不但偏私云者。实公正之论也。美村盖欲以此等论议。投合于彼辈。欲缓其失身之攻者。此其实心。故其子敢斥栗谷而与彼辈相谐。彼辈一辞以为公正之人。前则斥其书院谓达鲁书院矣。今则以为鲁西先生。其心迹尽露矣。○来示所谓栗谷再入。还用三司云云。本无是事。此全是诬辞也。○来示所谓适统之说可笑云云者。诚是诚是。此岂人人所可议者哉。朱子尝以为龟山闻于程夫子而授之罗公。然龟山陷于异端而张皇其说。则朱子又拟之于李邺之降虏而誇矜虏势者。遂于沧洲释菜。不以列于程子之下。如此大段事体。岂无识人所可知哉。须学如栗谷然后可庶几议此也。○来示不害云云。此如暗中摸象。摸其耳者谓象如箕。摸其鼻者谓象如杵云矣。未可遽定其脚色也。○来示所引语类贼当捉云云。恰为今日證援。当初若无此训。愚何敢以党助二字。明言于前疏哉。彼不知此义。而妄加诟辱。哀哉。○来示所论打愚疏之失。不胜惊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1L 页
叹。其所谓因人求之云者。未见原疏。亦未知其何等说也。○来示所问自拟于孔子而以冉求处朱子者。鑴盖用论语事也非政章意。以斥朱子。孔子固知其为政。而似若不知者。以斥冉有。故注曰此如魏徵,献陵之对。鑴非不知朱子之事宁宗最久。而为若不知者以讥之。其悖诬孰甚焉。鑴所改章句。曾见于堂侄基厚家。问曰此何等书。曰某某送此书于侄曰此说胜于朱子章句。君亦录而读之可也云矣。愚掷之于地曰。何物尹鑴。乃敢如此。又大责渠曰汝受此书。果欲录而读之乎。曰若是则尹丈何故以牛溪之孙。亦甚尊信也。曰牛溪亲子亦有附于仁弘者。其外孙之尊信尹鑴何怪焉。此侄从此不敢理前说。未知其书今在何处。理气说曾以付畴孙。畴孙必呈纳也。(牛溪子附仁弘之说。今载文元公文字。)○来示所谓今之救罗者。必先明尹鑴之不为异端然后可以成说。而此则无一言半辞之及云云者。此正得情状矣。盖鑴与尹。未见其少异。以其道相传故也。夫美村之凌侮文元先生。实原于鑴之斥骂朱子之规模。而今彼疏全篇意象辞气。全受其来历。渠辈何可讳也。大槩鑴是小人而无忌惮也。其流弊之远且深至于如此。可怕也哉。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2H 页
答李同甫(戊辰正月九日)
一岁又新。思想更深。忽此专使远来。示以大小文字。又仍有所托。既慰如渴之怀。而愧悚之意亦多矣。此衰谢日甚。大不如前岁仙游时矣。玆忽有女息之丧。老舐悲伤。不以卑贱而有间也。望九之龄。已踰涯分。而今以此促之。亦理势然也。所恨猥于程朱文字。略有修整之功。而退栗诸集亦有注释。而未能就绪者。惜其有始而无终也。朱子于晚年礼书。极有日暮道远之叹。不料今日。真践斯境也。先集重刊。老峰之意诚可尚也。今玆玄晏之役。义既不敢辞。而亦以托名卷端为荣。乘忙奉副。而哭泣之馀。神思尤削。兼且经营埋葬。触事悲挠。草草构成。不能粗满己意。况可以示人乎。如欲不弃。须与尊诸宗商订而更教之也。青龙诸作。摸仿南康。今日一无开眼处。此事虽不谐俗见。其意思甚好矣。其立祠一款。鄙意所虑。亦如文谷之见矣。朱子所建庵子。赖有崔嘉彦矣。今日何处得来。诸韵之赓。此时不暇及此。当俟日后耳。畴孙去就。不足为知旧忧。而见念至此。感刻曷已。渠于翰苑南床时。鄙心极有冰渊之戒。每冀其谢归。而窄道转身。诚不易事。日望其稍升。而有求外之路矣。及其稍升。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2L 页
祖孙协力。恳于当路诸公。而皆无应验。彼必以为非出于诚心。只有愧赧而已。
  别纸
南涧记文。叙事该悉。通畅委曲。可谓真得家法之传矣。第时有主人不敢当者。此则须行删定然后可以示人。当俟暇日一一禀订也。时事不敢闻。亦不敢言矣。兹者猥蒙左右之说及矣。今日万事皆不暇言。只天心未豫。水旱相仍。使民生就尽。此实危急存亡之一大关也。正宜恐惧修省。以冀天心之万一有悔。而朝廷举措乃反不然。朱子尝以事亲谕之曰。不幸至于父母之颜色不和。为子者当左右承顺。以祈悦适耶。当诟詈妻孥。驱击僮隶。以快己之忿耶。此言诚实痛切。令人不觉泣下。未知谁能以此言得彻于 冕旒耶。昔宋朝有奴诟大臣之诏。朱子适宿上蓝寺。通夕不眠。呼烛作书。以与刘枢。圣贤忧世之心。自尔如此。然何益于宋之不竞哉。今日诸老所遭。不止于奴诟而已。岂不益为寒心哉。且使之至此者谁。必有任其责者。而莫之敢指。奈何奈何。○先铭皆依签示矣。德殷是恩津别号。载在舆地胜览。盖宋是殷之后。而先师文元公每说我东尊尚殷师。当如孔圣矣。故于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3H 页
鄙贯。改恩为殷耳。且记朱子书本贯。多称新安。而亦或称吴郡或称丹阳。此亦有所受矣。
答李同甫(戊辰六月五日)
暑雨相仍。疾病危恶。自分死期。不翅如隔纸囱。岂谓今日。得见千里外故人书也。惊喜之至。默然无语而已。序文二签谨悉矣。上签虽见谦光。亦似乎矫枉过直。故谨从下签矣。第岭本已颇传布云。事已后矣。如何如何。救荒条例。想亦用晦翁遗法。晦翁之泽。可谓及于海隅苍生矣。第晦翁当时所历江山。不暇登览。而同甫则穷探无所遗。岂今日形势或异于淳熙耶。抑急人之困。犹不及于晦翁耶。可一笑。第想放怀登临。朗吟飞下。意象虽有阔狭大小之差。而其犁然默契之趣则有非俗士所窥者矣。恨不得往同其乐也。第其所历。犹不及于九龙渊最下一瀑。自谓吾差胜焉。其瀑视朴渊。其高倍之。而其气势之雄壮则窃恐天下无二焉。第喷沫如泻。凛乎其不可久留也。曾于道峰路留笔迹。而猥蒙诸贤镌刻矣。后闻鑴,积之徒恶而凿去之矣。今承万瀑等宛然之示。岂今日之君子持论差缓于昔时耶。横渠东铭。非不奉诵。而戏谑之言。时时闯发。岂旧习未除而然。呵呵。五味子曾为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3L 页
家弟奉浼矣。得之欣幸。馀外三味。并皆珍荷。
  别纸
日前往复书透漏。恐有些曲折也。当时得见来示。鄙意洒然。尝有所亲奉疑吾人者。愚谓其人以为从今可以解疑乎。其人惊喜曰吾侪之幸也。请见其书甚恳。出而略示之。或因此而传播耶。此后则无有知者矣。然前此左右或有欲免唇舌之意耶。宁有是理。如此则恐于庆元党祸时事。或未熟看也。且闻有新谤不小。亦可发一笑也。闻吾人尝对人言某定不及朱子矣。近日得见尹谱。若朱子见此则岂止如此而已。以此观之。某定不及朱子矣。彼辈闻而大怒。将继某而弹劾云。愚闻而笑曰。此不待彼辈。将自士类而弹劾可也。何也。朱先生脚下。何敢以及不及之云者著语乎。然朱夫子不止如此云者。则诚确论也。胡不观于斥苏斥陆斥林,栗乎。林只论易西铭而失其意。因而执迷不回而已。然朱子驳正极其严峻。至于被劾而不悔。今若见尹之反覆谲诳以助淫辞。则其斥之也奚止于无父无君率兽食人而已哉。今其流毒已不可言。昔汪尚书知贡举。取用苏说之士二人。则朱子之斥之也不翅严且切矣。今尹徒之知举也。直以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4H 页
庄周侮圣之言为题而试士。世道何如哉。此非鑴之作俑。而尹之党助之致耶。可怕可怕。彼之以愚为谤牛翁云者。未知指何事而言也。极令人皇恐。然朱子尝以轻视前辈戒学者。而又以尊畏前辈。不敢违异。左右顾瞻。曲意周旋。不敢理会义理是非文意当否为非。彼若以愚之妄论义理文意。为谤牛翁则此不知朱子大训之过也。盖于朱子前后两说。亦可见天理人欲之辨。学者不可不知也。未知同甫以为如何。前书滩祠云云。果指彼中书堂也。昔年洪龙潭锡。因地名欲立程朱祠于穷峡。愚极力止之曰。独不念日后事耶。洪不听矣。其后无人守视。而继来者非斥之。夺其守直典仆。而村人污秽之有不忍言者矣。洪乃叹曰宋某真圣人也。此妇孺之所知。而渠独不知。后悔之极。而不觉其妄发也。昔又铁原宰欲立沙溪先生祠宇。愚又力止而止。今日彼中之止。可谓得矣。小祠之拟孤青。微有不同者。孤青崛起于贱隶。蔚然为多士师长。虽未知所造如何。而大槩未有罪过人也。今以人人而拟之。恐或更加商量也。凡此猥陈之说。无非出于请教牖迷之诚意。幸因便回示也。
答李同甫(戊辰十二月二十二日)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4L 页
孙儿晦锡亡矣。蔽爱昧理。哭泣无节。随将死矣。年已望九。事(事恐死)已晚矣。惟是终无所闻。孤负帝畀之衷。全失师教之勤。惭恸悔罪。尚复何言。兼且世道至此。以至于师儒之长而吓走孔圣贵神。举世扶相。而言者递职。此其祸甚于洪水猛兽之害。而终不能仰首一鸣。以明其诐淫邪遁之所以然。帝畀师教。扫地尽矣。此实视而不瞑者也。呜呼。尚何言哉。尚何言哉。闻以日前酬酢。贻谤于吾友者不少。心常不安矣。今玆此书。更无开口处。故复此妄发同甫。未知以为如何。闻彼门疏议甚峻。此亦对辨则彼亦释然。而贱疾如许。恐将为无只之讼矣。孙儿气质清明。心志正直。所以期望者不浅矣。不善之积。殃及无辜。益不胜其冤痛矣。幸为我赐一诔语。以慰新魂。兼以覆其遗孩。如何如何。所欲言者。伏枕口呼。不能百一。
  别纸
逐条书。说及成少参疏处。其曰若是班乎者。先师非歇看牛溪。实出于尊亲栗翁之极也。正如宰我以孔子贤于尧舜云尔。未闻尊尧舜者怒宰我如今日也。至若壬辰以后云者。亦非訾议牛溪。先师盖尝与学者讲论朱子所论卫辄处变事而曰。变不可易处。权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5H 页
不可轻议。牛溪于顾咨事。率易进言。重被 宣祖罪责。可为叹惜。若使栗翁当之。必不如此云尔。是乃因讲学而泛论其有疑于心者。岂出于訾议哉。此事不惟先师。而黄秋浦以坡门高弟而亦疑之。秋浦岂有他心哉。特以先师见疑于坡门。故触事如此矣。成少有与美村。略记栗翁谨严不及牛溪数款。附刻于栗翁别集矣。余谓和叔以为以编书之体言之。则此当附于牛溪别集。而附此则似不衬矣。和叔以为然矣。未知今日意思如何耳。大抵先师亦未尝訾议牛溪。今此小子何敢有一毫怎么意思哉。彼若曰渠之先师。虽有所言。渠何敢公诵云尔。则不待辞终而吾遽伏罪矣。然亦有一说。朱子以为尹和靖若以程子誉己之嫌。而不以其言语于人。则将无处不窒碍矣。据此则今日以先师之意。说与同甫。未见其为大罪也。前年逐条书说美村为俘处一款。其后得砖石李令书则有所异同。此为当初闻于沧洲公者。沧洲公最初自南汉冒入江都。则其所闻当不爽实。而然亦得于传闻。非目睹者。安保其无一毫之不差也。砖石之言。亦非出于目睹。则亦不可专以沧洲公为讹也。大抵当时姜庶人位号尊重。而亦不免驱至城下。当时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5L 页
美村虽道德隆重。虏人安能知之而不屈辱哉。当时三里之城。虏肩相摩。无立锥閒地。而罗疏若以美村为避乱山谷。其身甚洁者然。不亦可笑之甚乎。○论卫辄事。已见于沙溪集中矣。编摩此集时。光城以为语及坡门事不必载录。以起闹端。以故沙溪先生峻责申灵川书皆姑删之。将以为别集矣。然当时以光城为过虑。自今观之。奚翅较三十里也。
答李同甫(己巳正月十一日)
褫中远承问书。相念情意。一向恳恻。感镂之心。不可言传。承略有尝药之忧。此虽老人例症。然奉虑实深也。鄙患膝痛。方试灸爇而不得收效。至于新正。不得上墓。只有怆陨而已。孙儿葬事。遇石迁就。遥想寒殡。哀泪常悬。渠自短命而死。胡然而悲念至此耶。数十人学罚。观其书出题目。大槩以附权门诬儒贤为言。不得不自当。彼中动静。阴秘诡谲。甚于鑴,积时。虽京里人莫有知者。况此深谷雪塞中乎。略闻本方之意。以为自我先发。而彼若辨明。则无味甚矣。不如袖手而私相丑辱之为得云。终果潜锋则此当观势发之。以观其如何耳。自馀卧呼不宣。
  别纸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6H 页
夏竦云云 此条云云
此虽未有朝家文字。然权相夏以官人辨诘于朝绅之门者狼藉。则岂可以无文书而放过乎。且不于此时明言。则后必讳之。而还以我为造言矣。
 大抵此疏云云
此条尽行删去。则当时与吾友酬酢本意晦矣。当初吾友之致诘。只是成姓之参疏。而鄙所答乃举源本之自来。则于此不可不略为收杀矣。单举一款。当初本方大言元无此事而今乃伪造云云。故不得不名言之矣。今闻同春日记有送人于连山语。则彼辈闻之。知其无可奈何。而还止前言云矣。然则今不必提起。以助东学疏之说矣。
蔡振后东学疏后遇文元公侧室子矩于保宁。谓之曰。馆疏若单举栗谷。则吾等不必立异。亦有同参者云矣。且据癸亥三月日记出于某书者录在下方。
差殊观与若是班。语意有间。文元先生则语虽有痕迹。无所妨矣。自后学言之则不可不略改本色而存其尊巽之意耳。玆闻文谷领相两爷之意。老成有远虑。自幸所见之不悖矣。
李惟谦一款。欲著今日成姓人参疏之来历矣。无此
宋子大全卷九十六 第 306L 页
则成姓之事似太陡。未知如何。
父在母丧者。因国恤不得行练祥禫于其月。则当依礼记陈氏说。国葬后次月而练。又次月而祥。禫既过时则不祭矣。然则禫时服色。不须问矣。若当禫而禫者。则是日脱私丧白笠。著国丧之笠矣。然当国丧退行私丧。既有陈注之说。故文元先生之初忌。适值 仁穆圣妃之丧。慎斋先生博考古今礼书而退行矣。今闻尼尹必欲相反。 国葬前使其门孽娶文元公门孽。而凡练祥。虽在葬前。必使行之矣。慎斋先生尝曰此是疑礼。疑而引之加服父母丧。有何所害。疑而短之。必欲急急脱服者。是何心哉。此言厚善。而可谓顺孝子之心矣。老仆尝从此说矣。今则若与彼较其得失者然。故凡有来问者。例以不知答之矣。今来问之意郑重。故不敢泯默。而亦不敢质言矣。癸亥三月日记。特进官柳舜翼,侍读官李敏求同请李先生从祀。乃 仁祖癸亥三月丁巳日朝讲也。同日入侍承旨闵圣徵,检讨官俞伯曾。同辞启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