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x 页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书
书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3H 页
与李同甫(喜朝○庚戌十二月二十一日)
时烈平生孤巇。未尝见爱于人。独先丈晚年。不甚鄙夷。许置相观之后(一本后下有而字。)。经言书旨之间。时或俯询。若犹以为(一本为下有可与二字。)质问相长者。时烈虽(虽下有甚字。)悚恧不敢当。而只以(以下有一本以二字。)牖迷解惑为幸。每献其矇瞽之说矣。不幸音容缅邈之后。摧痛怀慕。何尝一日而少弛也。玆者乃有贤嗣能继先志。有此往还书尺。此何止元宾之感而已。未及开缄。涕泪先坠也。去春书。承奉于山中。宜即奉复。而所徵先札。皆在旧栖。亦无人检出。以俟他日来归也。中间遭值无前变事。自恨入林之不深。有自山中转去之计矣。乃以饥饿之迫。昨者不免西归。则哀之前示。可以奉副也。方俟少憩料检散帙矣。兹复远遣耑指。以申前言。不敏之罪。无所逃焉。又因记昔岁先丈以有危迫事机。密走眼前苍头。乘夜来投以十袭简封矣。今者耑指之至。又在孤坐山窗之下昏暮之时。何其与昔时相符耶。益不胜怀旧怆新也。先札今兹搜出者。具状式者十一。别纸六度。除二三度外。皆是戊申秋冬东郊时往复者也。前后所下固不止此。当随得
时烈平生孤巇。未尝见爱于人。独先丈晚年。不甚鄙夷。许置相观之后(一本后下有而字。)。经言书旨之间。时或俯询。若犹以为(一本为下有可与二字。)质问相长者。时烈虽(虽下有甚字。)悚恧不敢当。而只以(以下有一本以二字。)牖迷解惑为幸。每献其矇瞽之说矣。不幸音容缅邈之后。摧痛怀慕。何尝一日而少弛也。玆者乃有贤嗣能继先志。有此往还书尺。此何止元宾之感而已。未及开缄。涕泪先坠也。去春书。承奉于山中。宜即奉复。而所徵先札。皆在旧栖。亦无人检出。以俟他日来归也。中间遭值无前变事。自恨入林之不深。有自山中转去之计矣。乃以饥饿之迫。昨者不免西归。则哀之前示。可以奉副也。方俟少憩料检散帙矣。兹复远遣耑指。以申前言。不敏之罪。无所逃焉。又因记昔岁先丈以有危迫事机。密走眼前苍头。乘夜来投以十袭简封矣。今者耑指之至。又在孤坐山窗之下昏暮之时。何其与昔时相符耶。益不胜怀旧怆新也。先札今兹搜出者。具状式者十一。别纸六度。除二三度外。皆是戊申秋冬东郊时往复者也。前后所下固不止此。当随得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3L 页
续奉也。其中所论格致之说。连纸累牍。令人望洋。可谓平生精力尽在此书矣。尤不可泯没者也。先丈手迹。俱收并蓄。不敢少亵者。鄙意非偶然也。幸哀侍作一册子。传录藏弆后。一一封定。还付豚儿处。使于归时袖来。至可(至可一作至佳)至可。曾见尊曾王考手札多在先师文元先生家。先辈之于人。笔札不必收还者。据此可见。今时烈不忍孤来意。暂此奉纳。而诚不忍筐箧之间。一日无先札耳。此意并谅之。时序向尽。只祝节哀顺变。以副远望。显刻之托。虽甚芜拙。早晚若投以状本。则敢不阐扬盛德之万一耶。病伏倩草。不宣。
与李同甫(辛亥三月二十三日)
日者复奉来书。更增哽怆。少时尝读杜陵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诗之句。此句真画出今日事矣。散秩凌乱。精神阑珊。不得全副哀索。谨当随得随上也。自馀只祝倍加保啬。以慰远望。
答李同甫(壬子四月十一日)
踽踽斯世。块处穷山。有疑无所质。有得无与告。存没之感。于斯为甚。兹奉吾人问书。仍有缕缕之示。此岂翅元宾之如见而已。既悲且喜。无以为怀。此去年大病不死。尚在地上。然亦人鬼间消息。最是心力日耗。
与李同甫(辛亥三月二十三日)
日者复奉来书。更增哽怆。少时尝读杜陵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诗之句。此句真画出今日事矣。散秩凌乱。精神阑珊。不得全副哀索。谨当随得随上也。自馀只祝倍加保啬。以慰远望。
答李同甫(壬子四月十一日)
踽踽斯世。块处穷山。有疑无所质。有得无与告。存没之感。于斯为甚。兹奉吾人问书。仍有缕缕之示。此岂翅元宾之如见而已。既悲且喜。无以为怀。此去年大病不死。尚在地上。然亦人鬼间消息。最是心力日耗。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4H 页
才下数行文字。辄复思睡。因又茫然不记所阅者是何等说话。如此在世。有何意趣。深恨壮岁虚负了可惜光阴也。先德之述。惟恐不堪而已。何敢暂时忘去也。秋间之示。果无揶揄。何幸如之。而人事喜乖。亦不敢几耳。李上舍远来穷谷。旋复解携。只搅孤怀而已。
答李同甫(壬子十月二十七日)
时烈白。家门不幸。家兄奄忽丧逝。摧恸酸苦。不自堪忍。伏蒙尊慈特赐慰问。哀感之至。孟冬严寒。不审尊体何似。时烈幸免他。苦未由面诉。徒增哽塞。先尊丈文字。如果示及。当于未死之前。庶毕其慕用之义耳。承与闵尚书结亲。婚姻尚侈。此实今日痼弊。如尊家素清寒。虽欲徇俗。何可得也。第见人家。虽尽破先业。亦且不顾。今尊与闵氏两家。一从礼律。以为士夫样子。则风俗其庶几乎。两氏家。俱事同一家。故不惜相言。幸谅之馀。病倩不宣。
答李同甫(壬子十二月二十四日)
岁暮空山。怀人正苦。忽于褫中。承拜问书。荷意深矣。何可尽谢。此才葬家兄。旋哭同春兄。伤悼之剧。生意萧苶。奈何。闵夫人之丧。惊惨尤极。其亲事狼狈。亦不能不相念也。然彼此年龄。俱系弱少。虽迟丧毕。何至
答李同甫(壬子十月二十七日)
时烈白。家门不幸。家兄奄忽丧逝。摧恸酸苦。不自堪忍。伏蒙尊慈特赐慰问。哀感之至。孟冬严寒。不审尊体何似。时烈幸免他。苦未由面诉。徒增哽塞。先尊丈文字。如果示及。当于未死之前。庶毕其慕用之义耳。承与闵尚书结亲。婚姻尚侈。此实今日痼弊。如尊家素清寒。虽欲徇俗。何可得也。第见人家。虽尽破先业。亦且不顾。今尊与闵氏两家。一从礼律。以为士夫样子。则风俗其庶几乎。两氏家。俱事同一家。故不惜相言。幸谅之馀。病倩不宣。
答李同甫(壬子十二月二十四日)
岁暮空山。怀人正苦。忽于褫中。承拜问书。荷意深矣。何可尽谢。此才葬家兄。旋哭同春兄。伤悼之剧。生意萧苶。奈何。闵夫人之丧。惊惨尤极。其亲事狼狈。亦不能不相念也。然彼此年龄。俱系弱少。虽迟丧毕。何至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4L 页
失时。据礼则婿之父母死。婿家致命女氏。女氏许诺而不敢嫁矣。巨室如尊两家。持守此礼。则其有关于世道。可量哉。荷相爱之勤。辄献其愚。惟冀谅察。
答李同甫(癸丑三月二十五日)
昨者不知何人。传到今月初七日惠书及金哀所命药录暨与苏容,藏义两丈书物。欣慰苏豁。甚慰穷寂。只来书郑重。若将以愚为犹可与商量者然。此甚可愧者耳。曾见草公见谓吾人历访。亦言无以副来见之意矣。此公说话。奇伟可听。不如拙者之凡庸。今承警发之意已昏。此真古人乌头之说也。太极定性诸书。实是大头颅大筑磕处。岂可乍看便洒然也。须是看来看去。不厌熟复。则自然有通透之日矣。大抵学问。最忌欲速。欲速则少间意阑。必有速退之弊。须是看来看去。日久月深。徐俟其自得。则所得者精且安固矣。此是日前所闻于师友者。故敢以奉告耳。尊先稿尚未成弁卷之文。当俟日后矣。要是此本。在吾人。不可使久抛于此。故此亦欲速还。而病故频仍。讫孤盛意。每以为恨也。金哀之意。诚不敢当。昔其委禽迂宅之初。虽叨识面。而尔后冒犯得罪者甚重。故虽晚蒙知奖于其先大夫。而不敢有吊慰之仪矣。今者事
答李同甫(癸丑三月二十五日)
昨者不知何人。传到今月初七日惠书及金哀所命药录暨与苏容,藏义两丈书物。欣慰苏豁。甚慰穷寂。只来书郑重。若将以愚为犹可与商量者然。此甚可愧者耳。曾见草公见谓吾人历访。亦言无以副来见之意矣。此公说话。奇伟可听。不如拙者之凡庸。今承警发之意已昏。此真古人乌头之说也。太极定性诸书。实是大头颅大筑磕处。岂可乍看便洒然也。须是看来看去。不厌熟复。则自然有通透之日矣。大抵学问。最忌欲速。欲速则少间意阑。必有速退之弊。须是看来看去。日久月深。徐俟其自得。则所得者精且安固矣。此是日前所闻于师友者。故敢以奉告耳。尊先稿尚未成弁卷之文。当俟日后矣。要是此本。在吾人。不可使久抛于此。故此亦欲速还。而病故频仍。讫孤盛意。每以为恨也。金哀之意。诚不敢当。昔其委禽迂宅之初。虽叨识面。而尔后冒犯得罪者甚重。故虽晚蒙知奖于其先大夫。而不敢有吊慰之仪矣。今者事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5H 页
虽有绍。而心极难安也。千万适有事大忙。不能一一。
答李同甫(癸丑五月十九日)
此于夏间。例有胃症。今年则忒早而益甚。方委枕席。㱡㱡欲绝矣。忽于此际。远承问书。心神洒然。顿失沈痾所在矣。第联纸见谕。若将以此汉为粗有知识可与论此事者然。窃不胜愧汗之沾衣也。亦恐明者不免于失言之诮矣。况此所询放倒欲速之病。此实平生此汉所甚患而不能自治者。何可以治人之所患乎。且贤者已知其如此。此是能治之药。而如此汉者。则昏昧慌惚。元不知其如此矣。抑尝闻孟子有勿忘勿助之训。此实此病之良药。日前所闻于师友者如此。故聊以奉诵耳。先铭改订处。一一批呈。如更有未当。毋吝复示也。序文。神昏至此。而亦恐一朝溘然。永孤盛意。故忍死草纳。斋记亦然也。千万倩草只此。
答李同甫(癸丑十二月十二日)
十月初。急于回棹。未能以一书告行。其违左无怪也。即于仲深便中。远奉问书。如听英音。慰豁亡量。此才到山中。亟被山灵谴诃。勘以大病。围以深谷。临之以阎罗老子。则腊月三十日。居然而至。山外溪声。亦且不管。况彼昭阳江上閒随白鸥之人。虽有叱风喝雨
答李同甫(癸丑五月十九日)
此于夏间。例有胃症。今年则忒早而益甚。方委枕席。㱡㱡欲绝矣。忽于此际。远承问书。心神洒然。顿失沈痾所在矣。第联纸见谕。若将以此汉为粗有知识可与论此事者然。窃不胜愧汗之沾衣也。亦恐明者不免于失言之诮矣。况此所询放倒欲速之病。此实平生此汉所甚患而不能自治者。何可以治人之所患乎。且贤者已知其如此。此是能治之药。而如此汉者。则昏昧慌惚。元不知其如此矣。抑尝闻孟子有勿忘勿助之训。此实此病之良药。日前所闻于师友者如此。故聊以奉诵耳。先铭改订处。一一批呈。如更有未当。毋吝复示也。序文。神昏至此。而亦恐一朝溘然。永孤盛意。故忍死草纳。斋记亦然也。千万倩草只此。
答李同甫(癸丑十二月十二日)
十月初。急于回棹。未能以一书告行。其违左无怪也。即于仲深便中。远奉问书。如听英音。慰豁亡量。此才到山中。亟被山灵谴诃。勘以大病。围以深谷。临之以阎罗老子。则腊月三十日。居然而至。山外溪声。亦且不管。况彼昭阳江上閒随白鸥之人。虽有叱风喝雨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5L 页
之言。都不相关矣。今来教證以坡老所遭。已极惊悚。况远引乾淳夫子。则极令人愕眙也。惟是既往不谏。而惟杜门看书。少收桑榆之功。是诚心所愿。而心力已耗。目力随短。开卷茫然。辄复掩闭。安得与同甫强辅。朝夕相守。以资警益也。然岁月易得。年龄难住。同甫亦须及时勉学。以毋负皇天畀负(负恐付)之意也。所欲言者甚多。寒气侵逼。不能持笔。倩草只此。
答李同甫(甲寅正月二十五日)
每于便中。蒙赐抚存。至于今番。则警诲深切。瞿然之馀。铭佩亦深也。仍审春寒。侍奉佳吉。慰喜倍常。此大病之馀。元气日减一日。理势然也。静俟而已。示谕推奖之云。未记其有此。但金生万埈。才溢器表。未尝耐烦讲学。其所从游。只閒人而已。故悯其误却平生。力劝其从左右讲论文字。此则自是道少辈路径之意而已。如我陋劣。常自视欿然。不复齿于恒人。何敢轩轾论议。推排人物哉。且略看古训。知学者以内而不出。衣锦尚褧。人晦于身。为立心之基本。而未能用力于此。自取颠沛。方切自悔而不可改矣。又何敢以颠沛自悔者。复欲人之如此耶。虽然。复有一说。人或有矫枉过直而流于异端者。晦庵尝举庄生为善无近
答李同甫(甲寅正月二十五日)
每于便中。蒙赐抚存。至于今番。则警诲深切。瞿然之馀。铭佩亦深也。仍审春寒。侍奉佳吉。慰喜倍常。此大病之馀。元气日减一日。理势然也。静俟而已。示谕推奖之云。未记其有此。但金生万埈。才溢器表。未尝耐烦讲学。其所从游。只閒人而已。故悯其误却平生。力劝其从左右讲论文字。此则自是道少辈路径之意而已。如我陋劣。常自视欿然。不复齿于恒人。何敢轩轾论议。推排人物哉。且略看古训。知学者以内而不出。衣锦尚褧。人晦于身。为立心之基本。而未能用力于此。自取颠沛。方切自悔而不可改矣。又何敢以颠沛自悔者。复欲人之如此耶。虽然。复有一说。人或有矫枉过直而流于异端者。晦庵尝举庄生为善无近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6H 页
名之说而论之曰。盖圣贤教人。以力于为善之实。初不教人以求名。亦不教人以逃名也。盖为学而求名者。自非为己之学。盖不足道若畏名之累已而不敢尽其为学之力。则其为心已不公而稍入于恶矣。愚颇见一种人。资质柔弱者。深避人指目。始有志于学而因忌讳掩藏。其终反不如初不从事者多矣。此朱子之训所以为大中至正之规也。未知左右以为如何也。若其愿与左右同处之说。诚出于肝肺之实情也。愚自壮岁略从师友游。知其可悦而从事者五十年于此。而禀质偏驳。终不能变化。则遂生自弃之心。懒惰成习。因循到今。今则死期日迫略有瞿然反顾之心。遂复温理旧书。欲窥一斑于未死之前。则精力已耗。茫然莫觉。兼且块坐穷山。无与讲质。亦将终于此而已。故自数年前。愿密迩和叔。以资丽泽之益。盖此心炳然如丹。而于左右。亦诚愿相从。以相浸灌。非谓左右已强于我也。鄙意诚实如此。而左右若以愚为虚为谦退。以资谈说者然。不胜愧怍也。承贤者日从玄石讲讨。甚善甚善。幸须勉旃。勿负可惜光阴如何。病倩只此不一。
答李同甫(甲寅二月十二日)
答李同甫(甲寅二月十二日)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6L 页
因褫才有书。忽此耑人。复荷讯帖。既感且愧。莫之胜说。此只如前书遣时。无可言者。先状欲留此人。草定付呈。而适尹甥抟累然远来。为请多少文字。计非数日可了。又到手者又数家。势须晦间归怀。谢客于松楸而为之。幸于来初。送人于怀而取去。如何。熊帖亦然也。立言垂后之谕。以同甫之贤。有此失言。何也。大上立德。其次立言。然立言。亦非有德者。不能也。同甫乃以此责之于至庸极陋之此汉耶。惟四书小注之妄有所疑者。则愿与朋友讲之耳。自馀不一。
别纸
尊周攘夷。通万古之大义。复雠雪耻。顺人心之至理。当无有彼此轻重之差也。至如复雪久近之差。天子诸侯。以万世为期。士大夫以下。以五世为断者。乃朱子说也。○成性存存。朱子说极分明。朱子曰。成性。是不曾作坏。(此言不坏本性。是所谓成性。此与成之者性异。)存存。谓常在这里。存之又存。(此言不已之意也。)张子所谓知礼成性。盖出于此矣。(盖尝论之。性是得于天者。岂知礼所能成。然非知礼则便坏。是因此知礼。而此性全于己。全于己者。便可谓之成也。然此知礼间断。则此性便不存。故须使知礼无有间断。是存而又存之道也。)○格物物格之说。愚一生闻权友之说。此友常说其先君晚悔公每谓格物。穷理之谓也。物格。理明之谓也。与
别纸
尊周攘夷。通万古之大义。复雠雪耻。顺人心之至理。当无有彼此轻重之差也。至如复雪久近之差。天子诸侯。以万世为期。士大夫以下。以五世为断者。乃朱子说也。○成性存存。朱子说极分明。朱子曰。成性。是不曾作坏。(此言不坏本性。是所谓成性。此与成之者性异。)存存。谓常在这里。存之又存。(此言不已之意也。)张子所谓知礼成性。盖出于此矣。(盖尝论之。性是得于天者。岂知礼所能成。然非知礼则便坏。是因此知礼。而此性全于己。全于己者。便可谓之成也。然此知礼间断。则此性便不存。故须使知礼无有间断。是存而又存之道也。)○格物物格之说。愚一生闻权友之说。此友常说其先君晚悔公每谓格物。穷理之谓也。物格。理明之谓也。与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7H 页
潜冶终不相合云云。○到字。谓来到于心者。是愚伏说。权友守其先训。而攻愚伏说甚力。岂有如浦相之云乎。可怪可怪。○论语子罕篇法语章杨氏注可也下小注陈氏说。愚意恐误。高见如何。示之。
答李同甫(甲寅三月十七日)
国哀普深陨痛。臣民之不禄。一至于此。奈何奈何。此汉宁有所谓去就者。只欲一番奔哭。以伸臣子之义。而只以病趑趄。及闻诸人要责。则皇恐遽发。及至中道疾剧。则不得已而退归。然亦慑于挟弹以伺之类耳。而或云方在上疏待罪之中。实嫌于冒进 阙下。此皆行谋前却之端。大抵非疾剧则终虽却步。而当稍进于利广之间矣。承问书。仍知荐遭丧威。惊叹不已。发引时。若冒暑上去。讨一静处数日跧伏。则当复与吾友从容。而前头事。又不知将如何耳。见读何书。大学已烂熟。无所疑否。此自冬至春。翻阅朱子大全。自前月全废。方葺亭舍。为独处卒业计耳。
答李同甫(甲寅五月二十日)
昨日才奉十四日书。俄自山中褫到前月晦日所惠及别纸。备悉诲谕之意。今世酬酢。皆如同甫之为。则义理安得而不明。说话亦岂有閒漫哉。诚不觉心眼
答李同甫(甲寅三月十七日)
国哀普深陨痛。臣民之不禄。一至于此。奈何奈何。此汉宁有所谓去就者。只欲一番奔哭。以伸臣子之义。而只以病趑趄。及闻诸人要责。则皇恐遽发。及至中道疾剧。则不得已而退归。然亦慑于挟弹以伺之类耳。而或云方在上疏待罪之中。实嫌于冒进 阙下。此皆行谋前却之端。大抵非疾剧则终虽却步。而当稍进于利广之间矣。承问书。仍知荐遭丧威。惊叹不已。发引时。若冒暑上去。讨一静处数日跧伏。则当复与吾友从容。而前头事。又不知将如何耳。见读何书。大学已烂熟。无所疑否。此自冬至春。翻阅朱子大全。自前月全废。方葺亭舍。为独处卒业计耳。
答李同甫(甲寅五月二十日)
昨日才奉十四日书。俄自山中褫到前月晦日所惠及别纸。备悉诲谕之意。今世酬酢。皆如同甫之为。则义理安得而不明。说话亦岂有閒漫哉。诚不觉心眼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7L 页
俱开也。此灾蹇甚众。经岁之后。始归松楸。则女子为权右尹子妇者得病垂尽。悯其愿见父母。搬置膝下。而老妇亦自山中来会。此间老舐之怀。有不可堪者。而此汉亦自昨日暴下无数。几何而不为澌尽也耶。路左攀哭之义。诚如来谕。诚欲忍死作行。而病势一样如此。则亦末如之何矣。别纸。从后回教望也。
别纸
论语法语章小注来示所疑。正符鄙见矣。其元注之意。盖自不从不说。至改且绎。只一串说。而只以下文。还释上文之意。至其后段从且悦而终不改绎。然后始搏换其文势。以反前段之意矣。元注之意。分明如此。而陈氏之说。则有所不然者矣。从前以此语人。则人以古书之故。无有见信者。今吾友看破如此。窃仰致精之功。而自幸浅见之不谬也。(元注。以俚语句之。则当曰可也尼。改且绎矣于尼卧。)○立言垂后。实非人人之所可为者。而又自朱子以后。则虽周孔复出。更无未明之理。则亦无可著之书。故前书敢呈所怀矣。今复有所云云。诚不胜皇愧也。惟是人之受气。与世俱下。识见多昏。其于朱子书。看得透者亦鲜。如愚之固陋者。则尤甚焉。故尝欲于大全,语类等书。劄其所疑。以质于四方益友。而
别纸
论语法语章小注来示所疑。正符鄙见矣。其元注之意。盖自不从不说。至改且绎。只一串说。而只以下文。还释上文之意。至其后段从且悦而终不改绎。然后始搏换其文势。以反前段之意矣。元注之意。分明如此。而陈氏之说。则有所不然者矣。从前以此语人。则人以古书之故。无有见信者。今吾友看破如此。窃仰致精之功。而自幸浅见之不谬也。(元注。以俚语句之。则当曰可也尼。改且绎矣于尼卧。)○立言垂后。实非人人之所可为者。而又自朱子以后。则虽周孔复出。更无未明之理。则亦无可著之书。故前书敢呈所怀矣。今复有所云云。诚不胜皇愧也。惟是人之受气。与世俱下。识见多昏。其于朱子书。看得透者亦鲜。如愚之固陋者。则尤甚焉。故尝欲于大全,语类等书。劄其所疑。以质于四方益友。而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8H 页
亦不是易事。每深慨叹也。立心不固。随得随散。贤者岂或如是如老拙者。甚矣。今警省如此。良幸良幸。龙门。幼时读书处也。今廿八间。欲哭迎 廞卫于杨砥间。仍跧伏于此寺数日。以待 复土而归。而贱疾如许。则恐徒为閒准拟耳。○贱生去就何敢望其合义。然匹夫之志。自有难夺者而谤议纷纭。此则只须比之于百千蚊蜹。而未尝动吾一发耳。○扈从之谕。是假设之辞也。然贱臣不与牛溪所遭相同。宁有偃然不赴 君父之急之理乎。虽以牛溪所遭。沙溪先师。尚以为不可不赴云矣。儒生扈从。未见必有其义。然见孔子所论童汪踦事。则可知义理之所在矣。其文荫高下之谕。窃恐太分析也。○湍友之谤。不胜可笑。韩子云。某之死。不得其传。程子亦曰。孟某死。今之尊先贤。得如程子韩子。亦可以止矣。今之士识见如此。可叹可叹。未知玄石不能解释于其间耶。○参疏与否。当观事之是非轻重而处之。似可矣。此所谓事之无害者。从俗可也。然退溪门人居泮者请问以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退溪答以但守静。此语甚好。今日吾友只杜门读书。不接人事。则虽不参从祀疏。亦无所害也。○延平既与于沧洲从祀。则其当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8L 页
侑于文庙无疑矣。龟山则何以不祀于沧洲。朱子取舍。必有所在而不敢知耳。然既有 皇朝典礼。则今日之论。似不为无据矣。但朱子于龟山。则多有不满之意。至曰直是皇恐。盖见其论著而然也。至于豫章。则称许甚至。且与龟山。并为延平之渊源。而并不享于延平之右者。未知其意。则今何敢轻易立论。昔者同春兄疏。只举延平为请者。为此故也。大抵此事。事体重大。恐非所以轻议者也。记昔海州章甫欲祀栗谷于石潭。禀于牛溪。则牛溪谢以不敢擅断。以牛溪而论石潭。犹且逡巡。况以此汉而敢议宋儒乎。其以为愚之所知云者。断不然也。但人有云云者。虽不敢助而亦不敢沮。故人或误度而为言也耶。升黜之议。尤为重大。曾见赵重峰东还封事。则不无可据者。然未知事到手头。则议论又果如何也。大抵吾友所以言于泮任者。似为稳当矣。盖吾儒议论。宁拙无巧。宁浅无深也。况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圣人大训耶。
答李同甫(甲寅七月二十一日)
骊江矫首。彼此何殊。得奉前后两度惠书。如奉谈晤。极慰孤寂也。况兹不进必退之谕。在贤者岂或如此。所警于昏惰者多矣。精力有限。义理无穷。诚如来意。
答李同甫(甲寅七月二十一日)
骊江矫首。彼此何殊。得奉前后两度惠书。如奉谈晤。极慰孤寂也。况兹不进必退之谕。在贤者岂或如此。所警于昏惰者多矣。精力有限。义理无穷。诚如来意。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9H 页
第朱子论此曰。徐徐乎无欲速也。汲汲乎无欲惰也。此实读书穷理之节度也。吾友试以此存心如何。入门饥色之示。极令人悯然。朱子与人书曰。亲年日益高。生事益寥落。人子之心。有不敢安。孤露馀生。每读此书。不觉潸然而泣下也。如吾友既有志于此事。然不患妨功。则政须兼治举业。以慰庭闱之意。恐无不可矣。尝见伊川有与和靖说及此事。见此则可知所处之宜矣。后书谥状云云。当于到手文字了后。即复泚笔。以俟尊从之取去矣。近事忽如此。见方束装。以俟行遣之 命。虽寻常语说。尚不敢出。况进 御文字乎。如或少宽鈇钺之诛。则庶不负奉诺也。只忠贤奔迸。至于如此。而原其本根。则都在于此汉身上。愧惧皇恐。只愿从速过岭。以谢诸公耳。独乐公今已东行否。不敢作书然附骥之荣。在此汉已多矣。玄江去就。已如何。只 圣教既如此。则此实一段节拍。因此退去。似不为无名矣。若复蹉过此时。则更无出场之日矣。如何如何。岭疏尚未得见。如有誊本。幸于后便投示如何。自其在途时。其为鬼为蜮之状。令人欲唾。未知谁适与谋。尝记尊伯父丈及沂翁叔侄。力言某人之不善。此汉每以为何至于此。今乃阴巧郎当如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49L 页
此。自愧平生眼不识人之罪。而恨不负荆以谢于诸公也。院中服色。当如来示。此间章甫。皆如是矣。第始以论礼。误却多少人。今又上误国事。誓不欲更以此开喙矣。今又妄发。可知惩羹吹齑。亦非易事也。此间只以一部朱子全书。朝夕閒看。此外无与说话。每得吾友书。辄忻然开眼。而不觉倾倒无馀。想有以谅之也。馀不一一。
答李同甫(甲寅九月七日)
江头之别。至今黯黯。即奉垂札。殊觉旅怀之开慰也。此间狼狈之形。诚如来谕。盖 圣旨每以勿待罪为辞。是有罪而不须待之意。此所以难于冒进也。昨已复上文字。倘蒙 开谕。以解迷滞之见。则或可承副耳。草友之义与愚若同。而日者遽进 阙下。诚涉率尔。然即今渐复初服。则可稍安耳。所示自讼之语。此非用功之密。则不知其有此矣。实非老惰之所敢及也。不胜钦叹耳。所诵朱子语。益觉深省之发也。第愚初见此语时。不觉汗流浃背。亦有踊跃思奋之意矣。厥后遂复因循。卒无所得。则虽复讽诵。而只与寻常语一般矣。始知自家先有受用之地。然后圣贤之训。不为买椟还珠之归耳。颒面说。亦可见能勤小物无
答李同甫(甲寅九月七日)
江头之别。至今黯黯。即奉垂札。殊觉旅怀之开慰也。此间狼狈之形。诚如来谕。盖 圣旨每以勿待罪为辞。是有罪而不须待之意。此所以难于冒进也。昨已复上文字。倘蒙 开谕。以解迷滞之见。则或可承副耳。草友之义与愚若同。而日者遽进 阙下。诚涉率尔。然即今渐复初服。则可稍安耳。所示自讼之语。此非用功之密。则不知其有此矣。实非老惰之所敢及也。不胜钦叹耳。所诵朱子语。益觉深省之发也。第愚初见此语时。不觉汗流浃背。亦有踊跃思奋之意矣。厥后遂复因循。卒无所得。则虽复讽诵。而只与寻常语一般矣。始知自家先有受用之地。然后圣贤之训。不为买椟还珠之归耳。颒面说。亦可见能勤小物无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0H 页
所放过之实也。此虽小事。而方其时亦有去旧染而进于新之意。若依旧以污洗污。殊与汤铭凹凸也。又朱子之训。使登厕者。下则必盥。此亦澡雪自新之道。而今人鲜有行之者。未知吾友于此如何也。
答李同甫(甲寅十月十七日)
归时独不见同甫。蕴结之怀。尚不能自解也。即于褫中。获奉问札倾慰不能已。所谕每出必有所遭。隐约于林黄中,唐仲友,吴禹圭。似乎僭矣。而亦可发一笑矣。归后静寂。果如来说。可以看书。而第于实地蔑蔑。如未尝读书。读书而不得力。与不读何异也。只恨日前枉费工夫也。未涯观善。惟进学自爱。外间纷纷。尽不干事也。
答李同甫(甲寅十二月二十六日)
曾拜褫中书。极欲相报。而只以姓名冒入京里为不便。至今迁就。兹又荐承。而连纸缕缕。无非所警诲之实。感戢铭佩。不能胜喻。除非除去许多閒准拟。倚阁许多閒议论。低心下意。熟看古书。看来看去。自然心与理会。则日用之间。所存所发。不觉其有异于前日矣。同甫试以此用年岁工夫。则可知古人之不我欺矣。朱子云。为学莫先于穷理。穷理莫先于读书。愚于
答李同甫(甲寅十月十七日)
归时独不见同甫。蕴结之怀。尚不能自解也。即于褫中。获奉问札倾慰不能已。所谕每出必有所遭。隐约于林黄中,唐仲友,吴禹圭。似乎僭矣。而亦可发一笑矣。归后静寂。果如来说。可以看书。而第于实地蔑蔑。如未尝读书。读书而不得力。与不读何异也。只恨日前枉费工夫也。未涯观善。惟进学自爱。外间纷纷。尽不干事也。
答李同甫(甲寅十二月二十六日)
曾拜褫中书。极欲相报。而只以姓名冒入京里为不便。至今迁就。兹又荐承。而连纸缕缕。无非所警诲之实。感戢铭佩。不能胜喻。除非除去许多閒准拟。倚阁许多閒议论。低心下意。熟看古书。看来看去。自然心与理会。则日用之间。所存所发。不觉其有异于前日矣。同甫试以此用年岁工夫。则可知古人之不我欺矣。朱子云。为学莫先于穷理。穷理莫先于读书。愚于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0L 页
朋友间。无他说话。而每以此相言耳。愚之今日所遭。亦已晚矣。东西南北。符到即行矣。前月窃闻 圣教极严。兼且玄江旁震。使人失箸。遂就镇川之西界僧舍。家累之相从过岭者。皆团聚于旁近村舍。以待 命下矣。然一番人。若拟以金木之律。则闻之必大笑之矣。所欲言者甚多。而适挠挂一。只希神会。○记昔牛溪书名天府。而犹以罪人自处。今日姓名所书。则又非天府之比。故书札之尾。例以此书之。休讶可也。仲深书。亦有说话。并取观。而亦以此示仲深也。
与李同甫(乙卯四月十一日)
前书荷荷。即日。侍馀学况如何。不胜恋溯之心。此中风气之恶。入夏尤甚。宿患诸症。一切添剧。自知为鬼之日不远矣。然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实非学力之有得也。近读何书。虽未能一一有味。必须有犁然会心处。然后渐渐有味。终至于无不有味。然后始是读书人也。此病暇时。略阅朱子大全,语类书。略窥当时用意处。不无一知半解。诚有忻然悦豫于心者。虽犯时讳而不知畏耳。馀力疾只此。
别纸
有人历说尊堂叔丈事而忧之者。未知如何。大全廿
与李同甫(乙卯四月十一日)
前书荷荷。即日。侍馀学况如何。不胜恋溯之心。此中风气之恶。入夏尤甚。宿患诸症。一切添剧。自知为鬼之日不远矣。然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实非学力之有得也。近读何书。虽未能一一有味。必须有犁然会心处。然后渐渐有味。终至于无不有味。然后始是读书人也。此病暇时。略阅朱子大全,语类书。略窥当时用意处。不无一知半解。诚有忻然悦豫于心者。虽犯时讳而不知畏耳。馀力疾只此。
别纸
有人历说尊堂叔丈事而忧之者。未知如何。大全廿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1H 页
八之第七板诸公云云。廿九之第廿七板抑时事云云。此丈前。已尝禀议否。幸有以密示之也。略闻狗洞购人书札甚勤。幸须密之。此纸亟火之。非的便无答。恐速焚坑之祸也。富贵易得。名节难保。此庆元间朱子语也。今世士夫若以此八个字。贴在额上。则可免狼狈也。
答李同甫(乙卯五月十一日)
前后三得手书。足当一奉。何喜如之。且奉警省语。其益于老惰者甚多矣。然同甫亦须着实下工。正不须准拟安排。只为口耳之资而已也。荷相爱之深。敢发此言。未必不为高明之一助也。尊叔父表铭写纳。幸禀于诸公眼而示教也。熊帖跋。屡蒙谕及。如甚不安。幸以录示。则或可更商量耳。
与李同甫(乙卯八月十九日)
在北时承书。警诲深矣。感荷感荷。此来益无相闻之路。恋想非虚语也。处谤不善此亦知之。第盍观于朱子丙辰以后言语乎。今日朋亲间书札。正朱子所谓屋下合说底说话。其不密而致漏。则非愚之所知也。大抵朋友中如同甫以世道自任。则如我者。只合闭离塞兑。以待鼎镬而已。何苦而如此陈义说理。以犯
答李同甫(乙卯五月十一日)
前后三得手书。足当一奉。何喜如之。且奉警省语。其益于老惰者甚多矣。然同甫亦须着实下工。正不须准拟安排。只为口耳之资而已也。荷相爱之深。敢发此言。未必不为高明之一助也。尊叔父表铭写纳。幸禀于诸公眼而示教也。熊帖跋。屡蒙谕及。如甚不安。幸以录示。则或可更商量耳。
与李同甫(乙卯八月十九日)
在北时承书。警诲深矣。感荷感荷。此来益无相闻之路。恋想非虚语也。处谤不善此亦知之。第盍观于朱子丙辰以后言语乎。今日朋亲间书札。正朱子所谓屋下合说底说话。其不密而致漏。则非愚之所知也。大抵朋友中如同甫以世道自任。则如我者。只合闭离塞兑。以待鼎镬而已。何苦而如此陈义说理。以犯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1L 页
时讳而重其罪也。且念今日攻朱子而自谓功不在禹下者。其说方塞路。而吾侪方且低心下首。往委之禽。则将至于禽兽夷狄而后已。愚以是甚惧焉矣。然如不当理。复以见教。至佳至佳。○尊堂叔丈。可敬可敬。朱子有云富贵易得名节难保。此丈真得此正法眼藏也。
答李同甫(乙卯九月二日)
不耐恋想之切。昨犯赫蹄之禁而入的便。以冀传到矣。忽于崔友行。得奉前月十八日惠书。如对面晤。极慰此心。此水土所祟指骨突起。又两臂皆不仁。而边声又不佳。此二者。与狗宰真作三杀。未知孰先着鞭。而只恨虚生人世。终为无闻之一常人也。夜梦之谕。似有此理。大抵精神相感。无微不通。古人已言之矣。知结茅芝洞。以为藏修之所。甚善甚善。只时事如此。无论深浅。皆是炎幕漏船也。奈何奈何。大学语孟既通。则中庸实当其次矣。只此书深奥。仓卒难晓。须依章句所分四大节。或依朱子大全六节。熟读一节。一节皆通。然后方换他节。以至末一节。则只是节略上三节之意而已。可不待费力而自通矣。看书。最忌儱侗地看过也。使之革旧之谕。是欲以结绳易质剂也。
答李同甫(乙卯九月二日)
不耐恋想之切。昨犯赫蹄之禁而入的便。以冀传到矣。忽于崔友行。得奉前月十八日惠书。如对面晤。极慰此心。此水土所祟指骨突起。又两臂皆不仁。而边声又不佳。此二者。与狗宰真作三杀。未知孰先着鞭。而只恨虚生人世。终为无闻之一常人也。夜梦之谕。似有此理。大抵精神相感。无微不通。古人已言之矣。知结茅芝洞。以为藏修之所。甚善甚善。只时事如此。无论深浅。皆是炎幕漏船也。奈何奈何。大学语孟既通。则中庸实当其次矣。只此书深奥。仓卒难晓。须依章句所分四大节。或依朱子大全六节。熟读一节。一节皆通。然后方换他节。以至末一节。则只是节略上三节之意而已。可不待费力而自通矣。看书。最忌儱侗地看过也。使之革旧之谕。是欲以结绳易质剂也。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2H 页
此地人。不为梅州判官则幸矣。心常懔懔也。自闻边声不佳。自靖之义。只当自献于 宁考矣。来问又及心极戚戚也。记壬辰松江栫棘西荒。四月晦前。贼踰鸟岭。晦日。 大驾西幸。五月二日。到松京。三日。 御门楼。抚谕军民。军民请释郑相。然后始乃 下旨。行朝诸宰。亟以书走报。而守宰希时意犹不释。至见关文。然后始开围篱。今日则有甚于彼时矣。宁有 朝旨之理哉。只有江万里止水之死而已。 君命在此。一步何敢违也。然是亦岂非命耶。雠人役之示。极可慨然。今日之狗。视昔日封还告身手段。果如何。极可笑。拣汰伪冒。诚然诚然。其中亦有可惜者。而无人救得。奈何奈何。最是万正淳与沈继祖连袂。尤可恨也。○此方看朱子大全杂著。兼读中庸矣。
答李同甫
大学注因其所发。○昔年忘忧里时所闻说话。归家略有所记。曰。心之所发。未必皆是。故曰因其所发。今更考本文意。似不如此。盖谓虽其拘蔽之极。或有善端之发见者。因其所发之端。遂明之云耳。此必是喜朝记录之误。然试更禀。
此指上文本体之明而言。虽欲著他说。不可得也。
答李同甫
大学注因其所发。○昔年忘忧里时所闻说话。归家略有所记。曰。心之所发。未必皆是。故曰因其所发。今更考本文意。似不如此。盖谓虽其拘蔽之极。或有善端之发见者。因其所发之端。遂明之云耳。此必是喜朝记录之误。然试更禀。
此指上文本体之明而言。虽欲著他说。不可得也。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2L 页
注处事精详。○此处字。先生尝疑其为虑字之误。然区区窃谓处字。固未若虑字之衬。然以处分之义看。则亦自无害。如何。
处字。亦商量财度之义。不必为虑字然后义明也。当时云云。恐是假说之意。
物格之义。先人所为说。先生既许以大好。第物理之极处吐。先人欲以伊辞读。而先生则欲以厓辞读。此果如何。妄见极处上下吐厓辞。似皆不若伊辞之顺也。
尝于文元先生座下。伏闻栗谷先生以为若知物理到于极处之意。则或厓或伊。俱无不可也。然厓读于处字为顺。而于之字径庭。伊读于之字为顺。而于处字径庭。之字若作于字看。则厓读极顺。而之于二字之义。本不相近。亦不可如此矣。常与朋友说此。对主伊者曰。此极处伊。将到何处云尔。则语穷。又对主厓者曰。此极处厓。何物来到云尔。则亦语穷。故鄙意则两无所主。而略以厓读为胜者。盖以之字虚处字实。与其主虚字而为伊。无宁主实字而为厓也。未知如何。
汤之盘铭注。铭。名其器。○名。似是铭字之误。
处字。亦商量财度之义。不必为虑字然后义明也。当时云云。恐是假说之意。
物格之义。先人所为说。先生既许以大好。第物理之极处吐。先人欲以伊辞读。而先生则欲以厓辞读。此果如何。妄见极处上下吐厓辞。似皆不若伊辞之顺也。
尝于文元先生座下。伏闻栗谷先生以为若知物理到于极处之意。则或厓或伊。俱无不可也。然厓读于处字为顺。而于之字径庭。伊读于之字为顺。而于处字径庭。之字若作于字看。则厓读极顺。而之于二字之义。本不相近。亦不可如此矣。常与朋友说此。对主伊者曰。此极处伊。将到何处云尔。则语穷。又对主厓者曰。此极处厓。何物来到云尔。则亦语穷。故鄙意则两无所主。而略以厓读为胜者。盖以之字虚处字实。与其主虚字而为伊。无宁主实字而为厓也。未知如何。
汤之盘铭注。铭。名其器。○名。似是铭字之误。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3H 页
少时见馆本朱子大全。则于大学讲义之行外。作名一作铭矣。此册今在沃川进士赵匡汉家。匡汉,重峰先生之曾孙也。所谓馆本。重峰与柳眉庵同校之本。所校必审矣。
康诰曰。作新民。○此一节中。新字尤紧切。若解之曰。民(乙)作新则似好。而朱子之必以兴起自新之民为释者。何也。
窃伏见庸学二书。上下始终。无不相与照应。无不相与符合。故朱先生随其原文而发明之。无不曲当。盖传文自齐治以下。则动化与推去。必相持而并行矣。此章所引盘铭。是动化之本也。所谓民自新。是动化之效也。所谓振起之。推去之事也。此为新民一大张本。而第九章率天下以仁及第十章上老老长长。皆承盘铭之意者也。九章民从之及十章民兴孝兴弟。皆承民自新之意者也。九章求诸人非诸人及十章絜矩之道。皆承振起之意者也。此见前后终始血脉贯通之实矣。若于此但言君之自新。而遽以作新其民为言。则便无九章十章民从民兴之意。而但有求诸非诸絜矩之事矣。血脉便不贯通矣。合始终而密察之。则传者之意可见。而非朱先生。孰能如此觑破
康诰曰。作新民。○此一节中。新字尤紧切。若解之曰。民(乙)作新则似好。而朱子之必以兴起自新之民为释者。何也。
窃伏见庸学二书。上下始终。无不相与照应。无不相与符合。故朱先生随其原文而发明之。无不曲当。盖传文自齐治以下。则动化与推去。必相持而并行矣。此章所引盘铭。是动化之本也。所谓民自新。是动化之效也。所谓振起之。推去之事也。此为新民一大张本。而第九章率天下以仁及第十章上老老长长。皆承盘铭之意者也。九章民从之及十章民兴孝兴弟。皆承民自新之意者也。九章求诸人非诸人及十章絜矩之道。皆承振起之意者也。此见前后终始血脉贯通之实矣。若于此但言君之自新。而遽以作新其民为言。则便无九章十章民从民兴之意。而但有求诸非诸絜矩之事矣。血脉便不贯通矣。合始终而密察之。则传者之意可见。而非朱先生。孰能如此觑破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3L 页
也。每读至此。必诵良工心独苦之语耳。
心有所。○有所之为留滞。已闻先生之教。然章句曰。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此或字。栗谷先生固亦疑其为衍字。而不能不失其正云者。亦太似宛转。妄见似当曰用之所行。必失其正矣。未知朱子于此。何故如是宛转耶。
愚意窃谓自致知诚意之后。工夫渐密。故于此又承之以或字。盖此实因致知诚意而言。如有如此者。则或有如此之意尔。非直为欲动情胜而言也。愚意如此。未知如何。
民不倍。○曾见李公橝所记语录曰。上恤孤则下亦不倍其上。(大意如此)区区窃谓此不倍二字。虽不曰兴慈。而其意则不过与上项兴孝兴弟同意。盖谓上恤孤。则下亦如其上之恤孤。以笃于慈云耳。李公所记。不知果不失先生本意否。然此不倍二字。终未分明。何不曰兴慈而必变文如此耶。
当时说话。不知其如何。而鄙意则尝以为不倍其上慈爱之德而亦且慈爱也。疑李君记录之不备也。
平天下一章。○此一章首尾大意。反复究思。终未
心有所。○有所之为留滞。已闻先生之教。然章句曰。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此或字。栗谷先生固亦疑其为衍字。而不能不失其正云者。亦太似宛转。妄见似当曰用之所行。必失其正矣。未知朱子于此。何故如是宛转耶。
愚意窃谓自致知诚意之后。工夫渐密。故于此又承之以或字。盖此实因致知诚意而言。如有如此者。则或有如此之意尔。非直为欲动情胜而言也。愚意如此。未知如何。
民不倍。○曾见李公橝所记语录曰。上恤孤则下亦不倍其上。(大意如此)区区窃谓此不倍二字。虽不曰兴慈。而其意则不过与上项兴孝兴弟同意。盖谓上恤孤。则下亦如其上之恤孤。以笃于慈云耳。李公所记。不知果不失先生本意否。然此不倍二字。终未分明。何不曰兴慈而必变文如此耶。
当时说话。不知其如何。而鄙意则尝以为不倍其上慈爱之德而亦且慈爱也。疑李君记录之不备也。
平天下一章。○此一章首尾大意。反复究思。终未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4H 页
晓然。盖以章句言之。首一节。泛言君子有絜矩之道。次一节。言絜矩之方。第三第四节。总言能好恶。第五节。言得失。第六节以下至第十一节。论财用。十二节。又申言得失。楚书舅犯二节。承上起下之端。秦誓以下四节。论用人。是故一节。又申言得失而语益切至。生财以下五节。又申论财用。而末二节则兼言用人。盖先言絜矩。次言好恶。又双举财用。每云能絜矩不能絜矩。于用人。每云能好恶不能好恶。至好人所恶一节下注曰。自秦誓至此。又皆以申言好恶公私之极。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台,节南山之意。据此好恶专以用人言。絜矩专以财用言矣。然以下本文章句总论之。终不若以好恶二字。包财用用人二者之为缜密周遍也。如何。
南山有台元文与注说及节南山注说。皆以絜矩二字。包好恶二字。自秦誓至好人之所恶注曰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台节南山之意云。则是于财用用人。皆有絜矩好恶之意矣。何以言于财用偏言絜矩。于用人偏言好恶耶。更看南山有台元文与试说及节南山,殷未丧注说。则絜矩好恶之合一。可见矣。其下即言财用。而必以是故二字。连接于上三节絜矩好
南山有台元文与注说及节南山注说。皆以絜矩二字。包好恶二字。自秦誓至好人之所恶注曰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台节南山之意云。则是于财用用人。皆有絜矩好恶之意矣。何以言于财用偏言絜矩。于用人偏言好恶耶。更看南山有台元文与试说及节南山,殷未丧注说。则絜矩好恶之合一。可见矣。其下即言财用。而必以是故二字。连接于上三节絜矩好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4L 页
恶之意。则财用之不外于絜矩好恶。可知矣。又于用人四节之注。引南山有台,节南山之意。则用人之不外于絜矩好恶。又可知矣。
答李同甫
一有之一字。固疑而未定之辞。然既曰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虽非直为欲动情胜。而言其用之所行。不得其正必矣。栗谷之疑。毋乃以此耶。
或不能不失其正此或字。轻轻看过。恐不必重说也。
物理之极处上下吐或厓或伊固皆无所不可而先生所谓之字虚处字实。与其主虚字而为伊。无宁主实字而为厓云云。诚亦然矣。妄见窃谓厓读之于之字。伊读之于处字。虽皆径庭。然伊读之径庭。则犹似少胜于厓读。故前书所禀。欲于上下两极处之吐。皆作伊读也。未知果如何否耳。
俚读二者皆通。何必太为拘泥。以费精力乎。尝闻溪上老先生之言。则栗谷先生以为既知无不到者。主物理而言。则俚读二者。不须争也。
絜矩好恶。妄意非谓财用无好恶。用人无絜矩也。只以章句言之。南山有台,节南山,殷未丧注。虽兼言絜矩好恶。而于财用五节下。但曰自先谨乎德
答李同甫
一有之一字。固疑而未定之辞。然既曰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虽非直为欲动情胜。而言其用之所行。不得其正必矣。栗谷之疑。毋乃以此耶。
或不能不失其正此或字。轻轻看过。恐不必重说也。
物理之极处上下吐或厓或伊固皆无所不可而先生所谓之字虚处字实。与其主虚字而为伊。无宁主实字而为厓云云。诚亦然矣。妄见窃谓厓读之于之字。伊读之于处字。虽皆径庭。然伊读之径庭。则犹似少胜于厓读。故前书所禀。欲于上下两极处之吐。皆作伊读也。未知果如何否耳。
俚读二者皆通。何必太为拘泥。以费精力乎。尝闻溪上老先生之言。则栗谷先生以为既知无不到者。主物理而言。则俚读二者。不须争也。
絜矩好恶。妄意非谓财用无好恶。用人无絜矩也。只以章句言之。南山有台,节南山,殷未丧注。虽兼言絜矩好恶。而于财用五节下。但曰自先谨乎德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5H 页
至此。因财货以明能絜矩与不能者之得失。又于用人四节下。但曰自秦誓至此。申言好恶公私之极。以此观之。财用偏言絜矩。用人偏言好恶也。
絜矩好恶之意。窃以为统言则絜矩。切言则好恶。故于絜矩之道也下。即以所恶于上云云。覆解之。其下。以乐节殷三者。结絜矩之意。而乐只之诗经文。释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而节彼注曰。好恶徇于一己之偏。至秦惟见好一节。是专言用人之道。而朱子曰。断断者。是能絜矩媢嫉者。是不能絜矩。仁人放流之。是大能絜矩。好人所恶。恶人所好。是大不能絜矩。又曰。絜矩。如自家安乐。便思他人亦欲安乐。又曰。此特言其好恶财用之类。当絜矩。事事亦当絜矩。又曰。此章专从絜矩上来。盖财者。人之所同好也。而我欲专其利。则民有不得其好者矣。据此则絜矩与好恶。何尝有二义哉特好恶二字。于人之贤否尤切。故注说如此耳。
答李同甫(丙辰二月一日)
去年九月两度书。久欲细报一二。而无便未果。今又因许生。又奉腊月书。前后示谕。益见郑重。既感且慰。无以尽说。贱疾明是水土之感。而无医药可治。是亦
絜矩好恶之意。窃以为统言则絜矩。切言则好恶。故于絜矩之道也下。即以所恶于上云云。覆解之。其下。以乐节殷三者。结絜矩之意。而乐只之诗经文。释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而节彼注曰。好恶徇于一己之偏。至秦惟见好一节。是专言用人之道。而朱子曰。断断者。是能絜矩媢嫉者。是不能絜矩。仁人放流之。是大能絜矩。好人所恶。恶人所好。是大不能絜矩。又曰。絜矩。如自家安乐。便思他人亦欲安乐。又曰。此特言其好恶财用之类。当絜矩。事事亦当絜矩。又曰。此章专从絜矩上来。盖财者。人之所同好也。而我欲专其利。则民有不得其好者矣。据此则絜矩与好恶。何尝有二义哉特好恶二字。于人之贤否尤切。故注说如此耳。
答李同甫(丙辰二月一日)
去年九月两度书。久欲细报一二。而无便未果。今又因许生。又奉腊月书。前后示谕。益见郑重。既感且慰。无以尽说。贱疾明是水土之感。而无医药可治。是亦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5L 页
命也。奈何奈何。送行序文及记梦诗并序又二律二绝。益令人感叹。此自来家传格力。讽咏寻绎。讫不能去手也。独送行序中。见许浮实。此为愧惧耳。今日事。惟刊去此等。而实从事于看书省己之地。则庶几斯文不坠而异端可距矣。前日鄙书。未记所言如何。然亦岂敢以同甫为缓论者哉。况君子论议。煞有当峻者。亦有当缓者当缓而峻则失于激。当峻而缓则嫌于餂。又岂可一例概之也。只要当于理而已。至于身任世道之说。此诚发于诚心者。而同甫过为辞逊。此在谦德。益见光盛之实。而鄙意则有所不然者。昔1孟子有言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朱子释之曰。邪说害正。人人得以攻之。不必圣贤。如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不必士师也。圣人救世立法之意。其切如此。孟朱之意。于此可见。又孙莘老尝病孔明为汉多杀人命。程子以为用汉人而讨汉贼。虽尽杀之。无伤也。(其大意如此。)为今日士子者。虽委巷小儿。苟不为象山,阳明之徒者。皆有为朱子死绥之志。况同甫家世地位。岂他人之所敢望。而愚敢相处于委巷小儿之下哉。孟子论邪说之害。而极之于率兽食人。食人犹且辞而辟之。不遗馀力。况今日之祸。则将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6H 页
至于宗国不保。而不惟不能攻讨。又唱为不必攻讨之说者。其亦不仁也哉。今日惟可与共天讨者。惟和叔若而人耳。相望于千里之外。不翅若饥渴。而同甫乃反疑我。以疑和叔。何其不谅之甚耶。曷尝见陆秀夫与张世杰同入崖山。而疑世杰之贰于张弘范耶。世杰虽与弘范为同气。而陆公犹不敢疑。况和叔之于彼人。自有薰莸冰炭之趣耶。愚之前书所言略闻今人多不能立脚。苍黄反覆。不知夏畦之可病。盖以庆元之时。薰习于洛闽之道者深矣。而朱夫子犹且慨然于人者多矣。如李诚甫以延平之子。而朱子甚疑其(一本其下有所字)行。至谓不回戈以攻善类则幸矣。夫子之世尚如此。则今日之所闻。何敢保其必不然乎。若贵堂叔之树立甚奇。而犹且不免人言。若此者在朋友之列者。恐不可不明辨而使之清脱也。尼山云云。绝不记此言之尝出于己也。虽曰春秋之法。治乱贼者。先治其党与。然尼山岂至于今日犹且党助之不已。而自招先治之师也。此则必不然也但以其先契之深。而不能明言其罪恶则有之矣。卜居祭文。未知祠与土地。而精深激切。词意俱到。可谓好文字矣。但以欧阳为太过。则有未晓者矣。朱子尝言事系国家者。则为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6L 页
士者当言之。当是时。欧阳安得不言。其言果行而汴,京不破。二帝不北。则人谁敢议之。只以贼臣害正。终至见杀。则此非语嘿失宜之致。至其死而感动天地。八月大雪四日。使人不得行。其义亦可以质诸鬼神者也。若以此为戒。则窃恐有害于世道矣。所谕有人于我。严不敢请(一本请下有者字)。不胜瞿然之至。知见有限。义理无穷。虽刍荛之迩言。犹惧不闻。况乎相爱者授以质疑之言。则何敢不喜闻也。此必隐微之中。自有狠戾之心著见于人者。故人以是见疑也耶。此甚可惧者也。幸同甫勿为此言所动。凡有可疑不惜勤教。千万幸甚。程朱同异之说。曾不记得。但去年同甫书示和叔之言。以为周公与朱子所处不同。今日某之所处。当以周公为法。愚若答其说。以为周公。以叔父之亲。方在摄政之位。其与朱夫子以野人自处者。迥然不同矣。今此拙者。本不足有所拟议。然去年以前。犹是乡曲一措大也。今又并与其(一本其下有常字)所逊辞不居者而削去无馀。欲拟朱子之请纳其官而亦无可纳者也。况敢上拟于周公耶。至于读书相质。虽以朱夫子亚圣。犹且终身不住。况其馀其敢蓄疑而自欺耶。承欲下询。殊见用实心下实功之意也。早晚承受。敢不勉强盲聋。还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7H 页
以求教耶。此亦以病暇。燖煴朱子大全。而一板所疑。不下数三处。可知前日不曾读也。方为劄记。如得易纸。则当为奉禀也。病卧口呼。语无伦脊。惟冀恕谅。○往遗之禽。来书以此为不能辟之之意。此恐不然。左传。有多遗秦禽之文。注致败多遗。秦人禽获遗去声。朱子之意。盖谓为吾儒者非惟不能攻彼之邪。或乃自往为彼之所获。盖言投降也。
答李同甫(丙辰九月三日)
四月廿六日书。久未奉答。忽于昨者。又得前月初一日书。甚慰恋思而前书七幅之许多文字。足为海陬之一故事矣。尝窃心语以为言多则易荒。条烦则喜絮。今此七幅部伍不紊。领毛相顺。是足以令人读之不厌而惧其易终也。其见于辞令者如此。则其本源之宏深精密。从可知矣。不胜歆叹也。窃欲逐条奉报。而老拙有望洋之叹。只举其一二。以塞厚意焉。亲年日益高。生事益寥落。此虽朱先生所叹。观圣人所答伤哉之问。则菽水尽欢。正是寒士之孝。窃看前后来意。似不能于此洒然也。纵是诚孝所激而然。窃以为如此。亦何益哉。曾见士友间于此切切然者。终未能固守其穷。而失脚狼狈者多矣。今虽不敢以此奉虑
答李同甫(丙辰九月三日)
四月廿六日书。久未奉答。忽于昨者。又得前月初一日书。甚慰恋思而前书七幅之许多文字。足为海陬之一故事矣。尝窃心语以为言多则易荒。条烦则喜絮。今此七幅部伍不紊。领毛相顺。是足以令人读之不厌而惧其易终也。其见于辞令者如此。则其本源之宏深精密。从可知矣。不胜歆叹也。窃欲逐条奉报。而老拙有望洋之叹。只举其一二。以塞厚意焉。亲年日益高。生事益寥落。此虽朱先生所叹。观圣人所答伤哉之问。则菽水尽欢。正是寒士之孝。窃看前后来意。似不能于此洒然也。纵是诚孝所激而然。窃以为如此。亦何益哉。曾见士友间于此切切然者。终未能固守其穷。而失脚狼狈者多矣。今虽不敢以此奉虑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7L 页
于同甫。亦窃恐志分意岐。正大刚健之气。或有所一毫馁乏也。幸勿以过虑之言。为妄窥之罪也。吾侪一款。愚意窃以为西铭之道。无一个不在所爱之中。彼贪利肆恶者固无如之何。而如康熙公者。溯其先德。则亦岂可弃之人耶。一番人。视其陷溺。曾视以犬彘。任他所为。不加规正。故终至于极而后已。今其堂从。又从而被其引去。使其忠义大家。无复馀徽。亦恐吾侪分受其责可也。文忠之家尚如此。则其他又可知。故隐忧浩叹。有前书之禀矣。其意岂在于寒踪冷迹倒东来西之辈耶。然此等说话。岂宜出于罪戾之口。而略见吾侪中人无有任此责者。庶(庶恐势)将沦胥无馀而后已。故不免于同甫有所云云。其亦戚矣。幸究其意之所以然者而恕察之如何。疾病方苦。倩草只此。
别纸
来书云。攻朱子犹为歇后事。窃恐事理倒置也。渠若屈首服膺于朱子之训。则何至于到此地头。惟其以朱子为非。故其心一向入于僻途曲径。以至于其祸滔天而不可遏。故孟子曰。生于其心害于其事云云。今之论彼人之罪者。先从其所以然而为拔本塞源之道可也。○来书云闾巷之人。攻之不已。又曰。若如
别纸
来书云。攻朱子犹为歇后事。窃恐事理倒置也。渠若屈首服膺于朱子之训。则何至于到此地头。惟其以朱子为非。故其心一向入于僻途曲径。以至于其祸滔天而不可遏。故孟子曰。生于其心害于其事云云。今之论彼人之罪者。先从其所以然而为拔本塞源之道可也。○来书云闾巷之人。攻之不已。又曰。若如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8H 页
此累年而无所变。则其间立脚者绝无而仅有。此未免互相矛盾。未知何说为正见耶。且不责于人。而徒委于天。窃恐其非程朱家法也。故合力聚精。以扶一脉于绵绵。正不能无望于诸贤也。○来书。谓不惑于异端邪说而敛身以守其志。又曰。直以明天理正人心为己任。则其不为识者之讥议者几希矣。吾友以不惑于异端邪说而敛身以守其志。与明天理正人心。分为二事耶。果能不惑于异端邪说而敛身以守其志。则不期以明天理正人心为己任。而己自为己任矣。岂在于呶呶争辨奋臂大言之间耶。只其朋友间讲论。则一毫不可放过也。○来书。以举进退礼义之说。以责某人及有象山,阳明之语为不然。窃恐吾友于明理之功。有所未至而然也。夫古今之亡身败家。丧其天下者。孰不由于礼义之先亡也。圣贤言之切矣。象山,阳明之说。与程朱犹冰炭薰莸。相为胜负消长。此负而消则其为害甚于洪水猛兽。故孟子论异端之害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韩公亦曰。三纲沦而九法斁。今日之祸。虽至于熏天。究其源则皆源于其人心术之不正。而弃礼义斥程朱。驯致而至于此也。然则礼义先亡。与象山,阳明之害。其可以为小故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8L 页
也哉。○尼山云云。日者子仁来与相守。其言(其言以下。初本云。其言虽亦斥彼而其深恶痛绝。则尚不如他人也。然今日何必尽疑此等人。以益其纷纷也。但恐一毫意思留在心曲。为异日异论之种子也)亦斥彼。而其深恶痛绝与他人略有分数。然只如石守道胡翼之之严宽而已。此何害也。恐无怎么意思留在心曲。为异日异论之种子也。○封还告身云云。 孝考朝。其人有所除拜。则必封还告身。其意盖以 国朝用虏人正朔而然也。其时愚以为真心而甚高之。同春独曰观其意气。则终未蛰处之人也。至今思之。有智无智。不翅较三十里也。渠今以二只兵车。欲掩其前后异同之迹。孰不见其肺肝也。极可笑也。○来纸染送碣记等诸细书之本。自今年以来。风土所伤。臂痿特甚。第留之。以看日后之如何耳。新居文字亦俟日后耳。来诗绝好。曾有所和矣。第二孙藏之而西归。俟还觅呈也。○反礼云云。自是时人险诐之言。而吾辈中亦有言之者。尹子仁尝有书曰。得见其说则殊不然。而人自误见云云。此言信矣。吾常以为吾辈之言之者。即郢书燕说之类也。自与彼辈公私不同也。○官高位重而被谪者。贼至而不敢避兵。则当如何自处也。越境则诚有所不敢。然君上之命。只定其某邑而不定其村里。则其邑之境内。何处非君命所在也。当从邑宰所在。此则然矣。然其邑宰往从监兵使。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9H 页
或入卫京师。则亦可从之耶。其不可踰境之义。则士人与官人何殊。○乱时。神主奉以避兵。此固情理之当然。而然曾闻迫于盗贼或被屠戮者。无不弃之于道路云。若是则不如埋安于墓所之为愈也。○中庸六大节。其小注饶氏所分。正据朱子之说。可考而知也。
与李同甫(丁巳正月二十四日)
春序已回。缅惟侍奉外学履增胜。第未知三冬了何等书册。作何等工夫耶。此事。不难于看书阅理。而惟义利之辨。诚伪之分。为难着力。亦难于精察耳。然苟于书册。深得其义理之趣。则此二者。不期于得力而自能得力矣。此说早闻于师友。而行之不力。老矣无闻。深窃自悼。故奉诵于吾友矣。
答李同甫(丁巳二月小晦)
耑书来到已久。谓当罄尽所欲言者。以俟回教矣。贱疾比甚苦恼。因循蹉过。而贵使遽来告归。所询诸纸。尚未精思奉答。况其馀乎。地远人病事事卤莽。慨叹奈何。来谕弥邵素位等语。俱非贱陋所堪。而惟些少佔毕之功。亦且倚阁。常自愧惧矣。今承岁月虚度之谕。同甫岂其然乎。老拙之警省深矣。金相别纸。有小
与李同甫(丁巳正月二十四日)
春序已回。缅惟侍奉外学履增胜。第未知三冬了何等书册。作何等工夫耶。此事。不难于看书阅理。而惟义利之辨。诚伪之分。为难着力。亦难于精察耳。然苟于书册。深得其义理之趣。则此二者。不期于得力而自能得力矣。此说早闻于师友。而行之不力。老矣无闻。深窃自悼。故奉诵于吾友矣。
答李同甫(丁巳二月小晦)
耑书来到已久。谓当罄尽所欲言者。以俟回教矣。贱疾比甚苦恼。因循蹉过。而贵使遽来告归。所询诸纸。尚未精思奉答。况其馀乎。地远人病事事卤莽。慨叹奈何。来谕弥邵素位等语。俱非贱陋所堪。而惟些少佔毕之功。亦且倚阁。常自愧惧矣。今承岁月虚度之谕。同甫岂其然乎。老拙之警省深矣。金相别纸。有小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59L 页
作课程之示。此为今日切至工夫。而亦无精力可以及此。只自咄嗟而已。然不能不以此望于同甫耳。惠来五种佳味。缅认至意。无以为谢。第以同甫清寒。何以有此珍馈。此令人不敢安者耳。馀在别幅者。皆出口占。并惟财量。
别纸
所需灵芝八诗。敢拟朱先生城南体草成。而不敢于来纸写呈者。来教见谓将媲于圣学十图之后。其题目则如是固当。而鄙作何敢污秽古训。贤者亦不免失言矣。来纸姑留之。后便改有所示。则当染还也。空册。来教使写比来鄙作。比来固无所作。纵使有之。何敢自书册子上。若将为垂后者然哉。旧尝见如此之人而窃尝笑之。故不愿效之也。来册姑留。其意盖如上条所禀耳。斋记仅写以纳。而目昏手战。太不堪着眼矣。然既浼来纸。故不敢不呈耳。灵芝洞记。病思衰落。久孤勤教。愧叹何极。如或数年不死。终当依命尔。铁瓮事。比来以书来问者甚多。窃怪其何故如此。及见赵江西之书。知李生頔为留京中一月。然后知其无怪也。此事既不忍深言。而于同甫则前书略有所答。故今不复云云矣。所不可晓者。同甫(一本。甫下有与仲深三字。)无故作书于
别纸
所需灵芝八诗。敢拟朱先生城南体草成。而不敢于来纸写呈者。来教见谓将媲于圣学十图之后。其题目则如是固当。而鄙作何敢污秽古训。贤者亦不免失言矣。来纸姑留之。后便改有所示。则当染还也。空册。来教使写比来鄙作。比来固无所作。纵使有之。何敢自书册子上。若将为垂后者然哉。旧尝见如此之人而窃尝笑之。故不愿效之也。来册姑留。其意盖如上条所禀耳。斋记仅写以纳。而目昏手战。太不堪着眼矣。然既浼来纸。故不敢不呈耳。灵芝洞记。病思衰落。久孤勤教。愧叹何极。如或数年不死。终当依命尔。铁瓮事。比来以书来问者甚多。窃怪其何故如此。及见赵江西之书。知李生頔为留京中一月。然后知其无怪也。此事既不忍深言。而于同甫则前书略有所答。故今不复云云矣。所不可晓者。同甫(一本。甫下有与仲深三字。)无故作书于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0H 页
彼。粘惹无限葛藤。而两贤亦登诸处多少纸面。一慨亦一笑也。○来诗极令人爱玩。率尔和呈。以博一粲。
答李同甫(丁巳)
中庸注形气云云。○感于物而动性之欲。则欲非不善之字也。必曰人欲私欲然后。方为不善。夫欲与欲。既不同矣。其与心字。亦何异也。然以人心谓之私心。则未见其为不善。而于欲则下人字私字。皆归于不善。何也。岂欲字终是下得重故耶。
性之欲。当作用字看。至于谓之人欲则对天理。谓之私欲则对公道。而相为消长则便是不好底。至若人心谓之私。此私字。耳目口鼻之欲。非关他人底。故谓之私如人皆嗜甘而我独嗜酸。则是系一己之私也。此何得为不善也。
注。新安陈氏云云。○陈氏释生字。以为有形气之私。方有人心。故曰生。此则固当矣。其释原字曰。自赋命受性之初。便有道心。故曰原云云。此一句则窃不能无疑。若谓自受性赋命之初。便有道心云。则人心独不得有于赋命受性之初耶。既曰气以成形。理亦赋焉。则非先具道心而后具人心明矣。且既曰人心道心。是已发后。则又不当论之于赋
答李同甫(丁巳)
中庸注形气云云。○感于物而动性之欲。则欲非不善之字也。必曰人欲私欲然后。方为不善。夫欲与欲。既不同矣。其与心字。亦何异也。然以人心谓之私心。则未见其为不善。而于欲则下人字私字。皆归于不善。何也。岂欲字终是下得重故耶。
性之欲。当作用字看。至于谓之人欲则对天理。谓之私欲则对公道。而相为消长则便是不好底。至若人心谓之私。此私字。耳目口鼻之欲。非关他人底。故谓之私如人皆嗜甘而我独嗜酸。则是系一己之私也。此何得为不善也。
注。新安陈氏云云。○陈氏释生字。以为有形气之私。方有人心。故曰生。此则固当矣。其释原字曰。自赋命受性之初。便有道心。故曰原云云。此一句则窃不能无疑。若谓自受性赋命之初。便有道心云。则人心独不得有于赋命受性之初耶。既曰气以成形。理亦赋焉。则非先具道心而后具人心明矣。且既曰人心道心。是已发后。则又不当论之于赋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0L 页
受之初矣。未知如何。
朱子于孟子首章注曰。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盖固有故曰原。因见物而形故曰生。然此所谓利心与人心不同。不可作一物看也。
注东阳许氏云云。○人心发于气。道心发于理。似与退溪理发气发之论相似。盖二发字。似有病。而只分下理气二字。亦似未畅。
此说活看则似无病。然终不如朱子本文矣。
二者之间注。云峰胡氏利善云云。
胡氏之意。以为既谓善既谓恶。则已是分明底两物。故云辨之易。至于人心。则非全不好底。察之不精。则易流于不善。故曰非精以察之不可也。
道心为主。人心听命注。朱子曰。只是义理人欲云云。○朱子论人心道心。而只义理与人欲之辨云云。人心岂可谓之人欲耶。岂此朱子初年说欤。果然则又不当载入于此矣。未知如何。
似是初年说。然此人欲字。虽是初年说。而其全段主意。则在于义理之心可以为人心之主宰。此正所以释正文道心为主人心听命之说。故附见于其下耳。
危者安。微者著注。云峰胡氏云云。○人心之所以
朱子于孟子首章注曰。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盖固有故曰原。因见物而形故曰生。然此所谓利心与人心不同。不可作一物看也。
注东阳许氏云云。○人心发于气。道心发于理。似与退溪理发气发之论相似。盖二发字。似有病。而只分下理气二字。亦似未畅。
此说活看则似无病。然终不如朱子本文矣。
二者之间注。云峰胡氏利善云云。
胡氏之意。以为既谓善既谓恶。则已是分明底两物。故云辨之易。至于人心。则非全不好底。察之不精。则易流于不善。故曰非精以察之不可也。
道心为主。人心听命注。朱子曰。只是义理人欲云云。○朱子论人心道心。而只义理与人欲之辨云云。人心岂可谓之人欲耶。岂此朱子初年说欤。果然则又不当载入于此矣。未知如何。
似是初年说。然此人欲字。虽是初年说。而其全段主意。则在于义理之心可以为人心之主宰。此正所以释正文道心为主人心听命之说。故附见于其下耳。
危者安。微者著注。云峰胡氏云云。○人心之所以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1H 页
危者。非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如天飞渊沦者也。特以其易流于恶。故谓之危殆也。今曰。收敛入来。则正孟子所谓求放心。程子所谓将已放之心。约之反复入身来者。其工夫意义。各自不同。未知如何。且胡氏以为人心本危。道心本微云云。人心生于形气。谓之本危。固无不可。道心原于性命。其所发岂不明甚。特以其杂出于人心之间。故微妙而难见耳。谓之本微。未知如何。
人心生于形气。易流于人欲。故谓之危。今胡氏以为本危此二字。似说得太重收敛云云。亦不若精察之亲切也。来谕所谓道心之发。岂不明甚者然矣。然人于义理。见之为难。虽或见之。终不如饥之欲食。精盛思室之为分明也。
为说者不传注。朱子曰伊川云云。○伊川首先表章此书。夫以伊川造道之至。岂于此犹有不满意者。而至火其成书耶。若曰圣贤之心不自满足而然。则从容更为笔削可也。何至于火之耶。若朱夫子则不特此也。三经四书。莫不成书。是乃所以集大成者耶。犹其临殁之未远。而尚有所改定者。可知义理无穷。小注中。但曰陈氏者。未知北溪耶。新
人心生于形气。易流于人欲。故谓之危。今胡氏以为本危此二字。似说得太重收敛云云。亦不若精察之亲切也。来谕所谓道心之发。岂不明甚者然矣。然人于义理。见之为难。虽或见之。终不如饥之欲食。精盛思室之为分明也。
为说者不传注。朱子曰伊川云云。○伊川首先表章此书。夫以伊川造道之至。岂于此犹有不满意者。而至火其成书耶。若曰圣贤之心不自满足而然。则从容更为笔削可也。何至于火之耶。若朱夫子则不特此也。三经四书。莫不成书。是乃所以集大成者耶。犹其临殁之未远。而尚有所改定者。可知义理无穷。小注中。但曰陈氏者。未知北溪耶。新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1L 页
安耶。潜室耶。何以只举姓氏耶。
伊川火之之意。诚非后人之所敢知。朱子于经书注。晚年更定者甚多。亦且明言所以更定之意。诚与伊川之事不同。窃想伊川之意。既于其意不满。则恐误后学。故焚灭之。其后欲别为之而未及耶。小注中。无别号之陈氏。愚尝欲考出而未暇。然非北溪新安潜室则审矣。然此非大义所系。不必切切也。
石氏辑录云云
程门人记其师说。而石氏辑录者。是为辑略初本也。辑略。昔年家有之。慎斋先生承 孝庙访问而对曰。某家有之云云。今则寻不得矣。曾见金君平。则云渠借得于人而有之云矣。试问之也。
性道教小注。番阳李氏云云。○若曰此三言中。所重在于道之一字则可矣。至于纲领。则窃意天命之性一言。当之矣。李氏此言。未知如何。
朱子以道之大原。出于天。总结此三言。则来说然矣。然自道也者以下。提起此道字者甚多。如言道之不行。道其不行。以至于末章再言君子之道。以此观之。则李氏之说。亦有所见矣。
小注习教事。教思无穷。
伊川火之之意。诚非后人之所敢知。朱子于经书注。晚年更定者甚多。亦且明言所以更定之意。诚与伊川之事不同。窃想伊川之意。既于其意不满。则恐误后学。故焚灭之。其后欲别为之而未及耶。小注中。无别号之陈氏。愚尝欲考出而未暇。然非北溪新安潜室则审矣。然此非大义所系。不必切切也。
石氏辑录云云
程门人记其师说。而石氏辑录者。是为辑略初本也。辑略。昔年家有之。慎斋先生承 孝庙访问而对曰。某家有之云云。今则寻不得矣。曾见金君平。则云渠借得于人而有之云矣。试问之也。
性道教小注。番阳李氏云云。○若曰此三言中。所重在于道之一字则可矣。至于纲领。则窃意天命之性一言。当之矣。李氏此言。未知如何。
朱子以道之大原。出于天。总结此三言。则来说然矣。然自道也者以下。提起此道字者甚多。如言道之不行。道其不行。以至于末章再言君子之道。以此观之。则李氏之说。亦有所见矣。
小注习教事。教思无穷。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2H 页
习教事。易坎大象辞注。以习熟其教令之事。教思无穷。临大象辞注。亲临于民。则有教导之意思也。无穷。至诚无斁也。
不睹不闻小注。双峰饶氏曰。正在二者之间云云。○所谓不睹不闻。乃未发时也。不必分事物既往思虑未萌。而又以此谓在二者之间。未知本章之意。果如此否也。且或谓不睹不闻。乃人之所不睹不闻云云。此言未知如何。以妄见言之。窃谓非人之所不睹不闻。乃己之所不睹不闻也。盖若曰人之所不睹不闻。则此正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便属已发。惟己之所不睹不闻。乃未发境界。于此正当戒惧耳。未知如何。
窃详饶氏之意。以既未二字对待。而取其中为二者之间。然此总是未发之时。而分属前后。似涉碎屑。来示恐得之。不睹不闻。或说大误。
慎独小注。暗室不欺云云。○暗室不欺与不愧屋漏。同耶异耶。窃意不愧屋漏。为不言而信。不动而敬。乃属戒惧。暗室不欺。与毋自欺同。乃属谨独。不愧屋漏。即无妄也。不欺。其次也。不知果如此否。此非此注所论者。而因此偶有所思。故敢此。且朱子
不睹不闻小注。双峰饶氏曰。正在二者之间云云。○所谓不睹不闻。乃未发时也。不必分事物既往思虑未萌。而又以此谓在二者之间。未知本章之意。果如此否也。且或谓不睹不闻。乃人之所不睹不闻云云。此言未知如何。以妄见言之。窃谓非人之所不睹不闻。乃己之所不睹不闻也。盖若曰人之所不睹不闻。则此正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便属已发。惟己之所不睹不闻。乃未发境界。于此正当戒惧耳。未知如何。
窃详饶氏之意。以既未二字对待。而取其中为二者之间。然此总是未发之时。而分属前后。似涉碎屑。来示恐得之。不睹不闻。或说大误。
慎独小注。暗室不欺云云。○暗室不欺与不愧屋漏。同耶异耶。窃意不愧屋漏。为不言而信。不动而敬。乃属戒惧。暗室不欺。与毋自欺同。乃属谨独。不愧屋漏。即无妄也。不欺。其次也。不知果如此否。此非此注所论者。而因此偶有所思。故敢此。且朱子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2L 页
所谓独自时者。何义。抑指閒居独处之时耶。
暗室不欺。是念虑已发。而有善无恶。当属谨独。不愧屋漏。是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当属戒惧。无妄不欺。是说诚之至与不至。与戒惧慎独不相干。大抵读书。最忌惹绊支蔓。吕子约以诗之维清。为周礼所寓。先生以为似此支蔓劳攘。徒为心害。又以为道理太多。随语生解。要须涤除。令胸次虚明直截。然后真个道理方始流行。此不可不知也。独自时三字。中庸小注似误。考本文则云这独也。又不是恁地独时。如此则无难晓语意。
小注饶氏戒慎云云。○戒慎之慎。与慎独之慎字虽同。意则微有间。盖戒慎工夫。只是提撕警觉。常惺惺之意。慎独工夫。必须大段加谨。遏绝人欲之萌。其所异者。恐不在于详细也。未知如何。
以大注既常戒惧于此。尤加谨焉观之。恐是一慎字。但有全言偏言之异耳。
喜怒哀乐。小注。心字。一个字母。○所谓字母者。何义。
四声通韵及韵会。可见矣。如公字为母。则工功攻㓚釭玒皆属焉。空字为母。则箜悾倥𢃐椌崆皆属焉之
暗室不欺。是念虑已发。而有善无恶。当属谨独。不愧屋漏。是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当属戒惧。无妄不欺。是说诚之至与不至。与戒惧慎独不相干。大抵读书。最忌惹绊支蔓。吕子约以诗之维清。为周礼所寓。先生以为似此支蔓劳攘。徒为心害。又以为道理太多。随语生解。要须涤除。令胸次虚明直截。然后真个道理方始流行。此不可不知也。独自时三字。中庸小注似误。考本文则云这独也。又不是恁地独时。如此则无难晓语意。
小注饶氏戒慎云云。○戒慎之慎。与慎独之慎字虽同。意则微有间。盖戒慎工夫。只是提撕警觉。常惺惺之意。慎独工夫。必须大段加谨。遏绝人欲之萌。其所异者。恐不在于详细也。未知如何。
以大注既常戒惧于此。尤加谨焉观之。恐是一慎字。但有全言偏言之异耳。
喜怒哀乐。小注。心字。一个字母。○所谓字母者。何义。
四声通韵及韵会。可见矣。如公字为母。则工功攻㓚釭玒皆属焉。空字为母。则箜悾倥𢃐椌崆皆属焉之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3H 页
类。盖总会之意。
小注饶氏曰。四者皆中节。○若以和之极功言之。固如此说。然一事中。亦自有和不和。且如人当喜而喜。则此便是情之得其正也。岂不可谓之和耶。子思本章以喜怒哀乐并言之。故虽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然亦岂必百事皆得其宜然后方称和字耶。
饶氏据大文皆字而言。盖举其全也。虽言四者。而其实七情。皆举之矣。然一事中节。亦岂不谓之和乎。但春涝而夏旱。则不能成岁功。此大文皆字。极有深意。
致中和小注。朱子语天地位云云。○天地位万物育。乃致中和之效验也。裁成辅相。乃赞天地之工夫也。今以天地位万物育裁成辅相为左右民底工夫者。何耶。
财成辅相之下。系之曰无一事之不尽。方是至处。此但释致字意。未说到功效处也。
小注蔡氏曰。此章上二句云云。○此四句。若是子思之言。朱夫子必亦曰此子思之言。蔡氏此言。果如何。
本注。既曰其下十章。子思引夫子之言。又于十一章。
小注饶氏曰。四者皆中节。○若以和之极功言之。固如此说。然一事中。亦自有和不和。且如人当喜而喜。则此便是情之得其正也。岂不可谓之和耶。子思本章以喜怒哀乐并言之。故虽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然亦岂必百事皆得其宜然后方称和字耶。
饶氏据大文皆字而言。盖举其全也。虽言四者。而其实七情。皆举之矣。然一事中节。亦岂不谓之和乎。但春涝而夏旱。则不能成岁功。此大文皆字。极有深意。
致中和小注。朱子语天地位云云。○天地位万物育。乃致中和之效验也。裁成辅相。乃赞天地之工夫也。今以天地位万物育裁成辅相为左右民底工夫者。何耶。
财成辅相之下。系之曰无一事之不尽。方是至处。此但释致字意。未说到功效处也。
小注蔡氏曰。此章上二句云云。○此四句。若是子思之言。朱夫子必亦曰此子思之言。蔡氏此言。果如何。
本注。既曰其下十章。子思引夫子之言。又于十一章。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3L 页
复曰子思所引夫子之言。止此云云。则当以此为正。蔡说恐不可从也。
执其两端注。凡物皆有两端。
小与大为两端。厚与薄为两端。以厚薄言之。则鲁人行三年丧。厚也。朝祥而暮歌者。薄也。孔子曰。踰月则其善也。此其中也。子夏除丧援琴。衎衎而乐。则薄矣。闵子骞除丧援琴。切切而悲。则厚矣。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成笙歌。则中矣。
抑而强小注。新安王氏云云。○王氏谓夫子尝以好勇兼人。不得其死。死而无悔责之。习气融释未尽。有此问云云。既与论语有异。其问答先后次第。安知其必如此耶。
王氏历举夫子论子路者而言。非必有先后次第也。
君子居之。小注。云峰胡氏云云。
此君子。对下文和而不流之君子。则下文所云。是中庸之君子也。此则泛说之君子也。如十一章有半涂而废之君子。是则泛说也。有依乎中庸之君子。是则圣人也。
强者居之。小注。双峰饶氏云云。○不报无道之无道。朱夫子既释以横逆。所谓横逆者。即如孟子所
执其两端注。凡物皆有两端。
小与大为两端。厚与薄为两端。以厚薄言之。则鲁人行三年丧。厚也。朝祥而暮歌者。薄也。孔子曰。踰月则其善也。此其中也。子夏除丧援琴。衎衎而乐。则薄矣。闵子骞除丧援琴。切切而悲。则厚矣。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成笙歌。则中矣。
抑而强小注。新安王氏云云。○王氏谓夫子尝以好勇兼人。不得其死。死而无悔责之。习气融释未尽。有此问云云。既与论语有异。其问答先后次第。安知其必如此耶。
王氏历举夫子论子路者而言。非必有先后次第也。
君子居之。小注。云峰胡氏云云。
此君子。对下文和而不流之君子。则下文所云。是中庸之君子也。此则泛说之君子也。如十一章有半涂而废之君子。是则泛说也。有依乎中庸之君子。是则圣人也。
强者居之。小注。双峰饶氏云云。○不报无道之无道。朱夫子既释以横逆。所谓横逆者。即如孟子所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4H 页
谓有人待我以横逆者也。至若君父之雠。亦可以横逆言否。若非君父之雠。而只待我强暴。不顺理而已。则君子固当如孟子所云自反而已。可矣。所谓自反而已者。即受而不报者也。若然则南方一事。则虽和而不流之君子。亦何异也。特以其气质风习之一偏。故其全体不得为理义之强也。然饶氏以为此亦未是中道。若是中道。无道当报。亦只著报。所谓以直报怨。是也云云。无乃以无道二字。不止为横逆而并及于君父等怨之可报者耶。抑所谓无道者。朱夫子虽释以横逆。所谓横逆者。虽非必及于可报之雠怨。横逆之中。亦当有报复者耶。浅见。窃意于怨雠之可报者。则谓之横逆。恐似歇后。若只横逆而已。则君子之道。只当反诸身而不责他。以直道报之而已。更有何报复者耶。
郭解见箕踞者而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是班固所谓解有温良泛爱绝异之资者也。然岂可以此而谓之中庸之强乎。原壤夷俟而孔子责之。且扣其胫。鲁君以犬马畜子思。而子思麾使者出之门。此则报无道而为中庸之强者也。至于君父之雠云云。可谓侵过界分矣。
郭解见箕踞者而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是班固所谓解有温良泛爱绝异之资者也。然岂可以此而谓之中庸之强乎。原壤夷俟而孔子责之。且扣其胫。鲁君以犬马畜子思。而子思麾使者出之门。此则报无道而为中庸之强者也。至于君父之雠云云。可谓侵过界分矣。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4L 页
中立而不倚。小注。朱子曰。文王善养老云云。○天下无两是两非。而独武王夷齐之事。为两是也。然武王既为圣人。则伯夷安得为中立不倚之人耶。如以伯夷为中立不倚。则武王便不得为中立不倚也。既不能中立不倚。安得为圣人耶。抑所谓中立不倚者。非谓中庸之道。只谓其中天下而立。能不变其所守耶。若以朱夫子所答或来或去者观之。似亦以时中之义论之。两是则固有之矣。两中庸则恐不可有也。未知如何。抑伯夷之事。立万古之纲常经也。武王之事。为一时之生民。权也。然夫子尝谓武王未尽善。而每称泰伯,文王为至德。是则似若以武王之事。犹以为不及于泰伯,文王也。然则使文王若到武王时。则犹当服事之无所变耶。抑不得不有武王事耶。使文王有此事。则夫子之所称。又当如何耶。当武王牧野之会。如周公亦当与也。然则周公亦不得为至德耶。且使孔子当武王之时。则不知其所处又当如何。
此但言善养老则就之。以臣伐君则去之。是不偏倚于一处之意而已。只取其正意可也。若转而至于伯夷,武王之是非。则太支蔓。而又马肝之论也。来说。曲
此但言善养老则就之。以臣伐君则去之。是不偏倚于一处之意而已。只取其正意可也。若转而至于伯夷,武王之是非。则太支蔓。而又马肝之论也。来说。曲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5H 页
折多端。而朱先生说。若为今日准备者。今谨录呈。
先生尝曰。泰伯之心。即伯夷叩马之心。太王之心。即武王孟津之心。二者并行而不相悖。然圣人称泰伯为至德。称武王为未尽善。亦自有抑扬。又曰。文王高于王季。泰伯又高于文王。又曰。泰伯,夷齐之事。天地之常经。太王,武王之事。古今之通谊。于此二者。须见得并行而不悖。乃善。○观此并行不悖之义。则来谕所谓两中庸者可知。来谕以是与中庸为异。天下宁有不是之中乎。
或问使文王更在十三四年。将终事纣乎。抑为牧野之举乎。先生答曰。看文王。亦不是安坐不做事底人。诗言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武功皆是文王做来。似果实文王待他十分黄熟。自落下来。武王却似生拍破。又曰。若纣之恶极。文王未死。只得征伐救民。又曰。文王做得从容。不伐商大猛。○观此则来谕所谓文王牧野之举。可知之。而先生之意即夫子之意也。夫子之称之。从可知矣。
依乎中庸。小注。双峰饶氏云云。○既依乎中庸。则德已至矣。更何加焉。遁世不悔。虽是难事。亦不过中庸之一事矣。饶氏此言。未知何如。
先生尝曰。泰伯之心。即伯夷叩马之心。太王之心。即武王孟津之心。二者并行而不相悖。然圣人称泰伯为至德。称武王为未尽善。亦自有抑扬。又曰。文王高于王季。泰伯又高于文王。又曰。泰伯,夷齐之事。天地之常经。太王,武王之事。古今之通谊。于此二者。须见得并行而不悖。乃善。○观此并行不悖之义。则来谕所谓两中庸者可知。来谕以是与中庸为异。天下宁有不是之中乎。
或问使文王更在十三四年。将终事纣乎。抑为牧野之举乎。先生答曰。看文王。亦不是安坐不做事底人。诗言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武功皆是文王做来。似果实文王待他十分黄熟。自落下来。武王却似生拍破。又曰。若纣之恶极。文王未死。只得征伐救民。又曰。文王做得从容。不伐商大猛。○观此则来谕所谓文王牧野之举。可知之。而先生之意即夫子之意也。夫子之称之。从可知矣。
依乎中庸。小注。双峰饶氏云云。○既依乎中庸。则德已至矣。更何加焉。遁世不悔。虽是难事。亦不过中庸之一事矣。饶氏此言。未知何如。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5L 页
夫子既曰中庸其至矣。又曰。中庸不可能也。饶氏以依乎中庸为易者。果似可疑。然饶氏似本章句之意。盖索隐行怪。是欺世盗名之事。而章句曰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饶氏恐以此低看了而谓之也。
费隐。小注。或说形而下者云云。○朱子所答。岂以或者此说为可耶。朱子且曰。费是道之用。隐是道之所以然而不可见处云云。既曰道之用。则是便可见也。即形而下者也。既曰道之所以然而不可见处。则是便体也。即形而上者也。又其所答亦曰。形而下者甚广。故曰费。就其中形而上者。有非视听所及。故曰隐云云。是则似以或说为可也。未知然否。
鸢飞鱼跃。小注。先生曰。鸢飞鱼跃。费也。此则或说所谓形而下者为费之意也。然则先生以或说为是也。然愚寻常有疑焉。盖经文既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所谓费者。亦道也。谓道之用。见乎形而下则可也。直以形而下者。为道之用。则恐未安。盖形而上者。道也。形而下者。器也。道器二者。自有分别。于此恐当有细分别。不可混囵说也。
费隐。小注。或说形而下者云云。○朱子所答。岂以或者此说为可耶。朱子且曰。费是道之用。隐是道之所以然而不可见处云云。既曰道之用。则是便可见也。即形而下者也。既曰道之所以然而不可见处。则是便体也。即形而上者也。又其所答亦曰。形而下者甚广。故曰费。就其中形而上者。有非视听所及。故曰隐云云。是则似以或说为可也。未知然否。
鸢飞鱼跃。小注。先生曰。鸢飞鱼跃。费也。此则或说所谓形而下者为费之意也。然则先生以或说为是也。然愚寻常有疑焉。盖经文既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所谓费者。亦道也。谓道之用。见乎形而下则可也。直以形而下者。为道之用。则恐未安。盖形而上者。道也。形而下者。器也。道器二者。自有分别。于此恐当有细分别。不可混囵说也。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6H 页
道不远人。小注。云峰胡氏云云。○胡氏所谓上章言性无不在者。岂指上章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是此道无所不在也耶。其谓此章言率性。只在人伦日用之间者。似若以率性为为道。此未知何如。
胡氏所谓上章。果指夫妇所知所能而言。此章率性指人之为道不远人而言。然若移胡说于君子之道四之下。则尤为晓然矣。
小注朱子曰。无不是如此。○无不是如此。上下疑有误字。
无不是如此非有错误。盖曰无有不是如此者也。
鬼神。小注。张子曰云云。○所谓天地不穷寒暑。众动不穷屈伸者。岂以为天地之所以不穷。乃有一寒一暑故也。众动之所以不穷者。乃有或屈或伸故耶。二端。即指寒与暑屈与伸而言否。
天地不穷寒暑云云。来说得之。但以寒暑屈伸为二端者。未然。寒暑自为二端。屈伸自为二端。盖天地常寒而不暑。则其道穷矣。众动常屈而不伸。则其生亦穷矣。
父作之子述之。○所谓父作。即王季其勤王家者
胡氏所谓上章。果指夫妇所知所能而言。此章率性指人之为道不远人而言。然若移胡说于君子之道四之下。则尤为晓然矣。
小注朱子曰。无不是如此。○无不是如此。上下疑有误字。
无不是如此非有错误。盖曰无有不是如此者也。
鬼神。小注。张子曰云云。○所谓天地不穷寒暑。众动不穷屈伸者。岂以为天地之所以不穷。乃有一寒一暑故也。众动之所以不穷者。乃有或屈或伸故耶。二端。即指寒与暑屈与伸而言否。
天地不穷寒暑云云。来说得之。但以寒暑屈伸为二端者。未然。寒暑自为二端。屈伸自为二端。盖天地常寒而不暑。则其道穷矣。众动常屈而不伸。则其生亦穷矣。
父作之子述之。○所谓父作。即王季其勤王家者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6L 页
也。所谓子述。抑指武王而言否。文王居其两间而无与焉。此所以无忧者耶。
来说得之。此处元无可疑。
追王。小注。武成云云。○武成称大王,王季,文王。则武王已追王矣。何故以周公言之。
周家制作。皆出于周公故云。
注适士二。小注。享尝乃止云云。○享尝。是祭礼中何节目耶。今则例以考为显考。祭法所谓显考无庙者。何谓耶。
享是宗庙祭祀之通称。尝秋祭也。故诗曰。是用孝享。礿祀烝尝。显考。祭法注。高祖也。适士只立二庙。故皇考无庙。皇考。曾祖也。今于适士。称显考无庙。显字恐是皇字之误。
小注。朱子曰。位卑则流泽浅。○朱子此言。其意以为古所谓庙。体面甚大。必官高而流泽深。然后可为。盖亦酬功之事。如我东。二品以上。得立神道碑。其下立碣而不敢立碑者。亦犹是也。惟其无庙而祭于一室。则虽祭及三代。却无害耶。或有父为大夫。子为士者。亦有父为士。子为大夫者。其庙数当以何者为定否。大夫之子与孙。又为庶人。则是乃
来说得之。此处元无可疑。
追王。小注。武成云云。○武成称大王,王季,文王。则武王已追王矣。何故以周公言之。
周家制作。皆出于周公故云。
注适士二。小注。享尝乃止云云。○享尝。是祭礼中何节目耶。今则例以考为显考。祭法所谓显考无庙者。何谓耶。
享是宗庙祭祀之通称。尝秋祭也。故诗曰。是用孝享。礿祀烝尝。显考。祭法注。高祖也。适士只立二庙。故皇考无庙。皇考。曾祖也。今于适士。称显考无庙。显字恐是皇字之误。
小注。朱子曰。位卑则流泽浅。○朱子此言。其意以为古所谓庙。体面甚大。必官高而流泽深。然后可为。盖亦酬功之事。如我东。二品以上。得立神道碑。其下立碣而不敢立碑者。亦犹是也。惟其无庙而祭于一室。则虽祭及三代。却无害耶。或有父为大夫。子为士者。亦有父为士。子为大夫者。其庙数当以何者为定否。大夫之子与孙。又为庶人。则是乃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7H 页
不得立庙者也。以其子与孙而毁已立之庙。则其大夫将不得入庙矣。若不毁而其子孙迭入三庙。则又都无流泽之浅深矣。岂一立庙则毋论子与孙之庶人与否。虽百世。不可毁耶。
朱子所谓流泽。似指死者而言。古者位必称德德厚者流光。故其享之也亦久长。古无碑碣。而如有之则亦当准此矣。虽主生者而言。毁已立之庙。似不必然。盖陈以诸侯而祭天子之舜。以卑而祭尊者。有何不可。家礼之制。虽止一室。而祭止高祖百世之说。恐太誇(誇恐夸)大。
旅酬。注。宾弟子云云。○宾。固宾客也。弟子。指何而言耶。岂己之弟与子也。抑门生弟子之谓耶。
宾。助祭之宾也。谓宾之弟子及主人兄弟之子也。
事死如事生。小注。陈氏事死云云。○此所谓居丧者。固指初丧时。然只曰居丧。则恐未分明矣。何如。
始死谓之死。固居丧时也。反而亡焉。亦岂非居丧时耶。陈氏之说。似太分析矣。然反哭升堂。主妇入于室。是将祭祀时故云耶。
尝。秋祭也。○四时皆祭。而独举秋祭之名。何也。
此无甚义意。恐是偶然。
朱子所谓流泽。似指死者而言。古者位必称德德厚者流光。故其享之也亦久长。古无碑碣。而如有之则亦当准此矣。虽主生者而言。毁已立之庙。似不必然。盖陈以诸侯而祭天子之舜。以卑而祭尊者。有何不可。家礼之制。虽止一室。而祭止高祖百世之说。恐太誇(誇恐夸)大。
旅酬。注。宾弟子云云。○宾。固宾客也。弟子。指何而言耶。岂己之弟与子也。抑门生弟子之谓耶。
宾。助祭之宾也。谓宾之弟子及主人兄弟之子也。
事死如事生。小注。陈氏事死云云。○此所谓居丧者。固指初丧时。然只曰居丧。则恐未分明矣。何如。
始死谓之死。固居丧时也。反而亡焉。亦岂非居丧时耶。陈氏之说。似太分析矣。然反哭升堂。主妇入于室。是将祭祀时故云耶。
尝。秋祭也。○四时皆祭。而独举秋祭之名。何也。
此无甚义意。恐是偶然。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7L 页
小注。朱子曰。智仁勇。是故的事云云。○疑有误字。
故的事。真实的心。故字未详。疑是性字之误。的与之同。
官盛任使。○所谓官属众盛。未知指大臣之官属耶。以或问小注三山陈氏所谓庶官无旷云云者观之。则似泛言朝廷庶官之众盛也。
官属。以大臣之官属而言也。陈氏所谓庶官。亦然。
择善而固执。小注。东阳许氏云云。○明善之明。乃明之之工夫。岂可以功效言耶。若以功效言。则不应并称明善诚身。若是工夫。则以明善属之知至。似未当。未知何如。
许氏之说。果可疑。知至字。无乃致知字之误耶。
学问思辨行。小注。朱子曰云云。○窃意此五者。虽非有次第等级之截然者。然亦如大学定静安虑得微有先后之可言。盖既学而又不可不问。既问而又不可不思。既思而又不可不辨。既辨而又不可不行。亦非谓不学则不可问。不思则不可辨也。然至于笃行。则尤似有先后。此所谓知先而行后也。夫子直以无先后为言。且曰不可谓明辨时未暇笃行云云。未知何也。
故的事。真实的心。故字未详。疑是性字之误。的与之同。
官盛任使。○所谓官属众盛。未知指大臣之官属耶。以或问小注三山陈氏所谓庶官无旷云云者观之。则似泛言朝廷庶官之众盛也。
官属。以大臣之官属而言也。陈氏所谓庶官。亦然。
择善而固执。小注。东阳许氏云云。○明善之明。乃明之之工夫。岂可以功效言耶。若以功效言。则不应并称明善诚身。若是工夫。则以明善属之知至。似未当。未知何如。
许氏之说。果可疑。知至字。无乃致知字之误耶。
学问思辨行。小注。朱子曰云云。○窃意此五者。虽非有次第等级之截然者。然亦如大学定静安虑得微有先后之可言。盖既学而又不可不问。既问而又不可不思。既思而又不可不辨。既辨而又不可不行。亦非谓不学则不可问。不思则不可辨也。然至于笃行。则尤似有先后。此所谓知先而行后也。夫子直以无先后为言。且曰不可谓明辨时未暇笃行云云。未知何也。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8H 页
朱子所谓无先后云者。恐人未博学时。谓不可审问。虽有可问者。而不问故云。其实煞有先后。故或问曰。博学然后有以备事物之理。故能参伍之。以得其所疑而有问云云。此两说者。当并行而不相悖也。本注双峰说。亦本或问之意。
尊德性。道问学。○今若以戒惧谨独二节。分属此二事。则戒惧固当属于德性矣。谨独则与尊德性。意殊不同。且不当属之问学。未知何如。抑元不当如是牵合分排耶。
戒惧谨独二节。皆当属于尊德性矣。戒惧。固尊德性事。然若无慎独之功。则何以极乎道体之大也。
答李同甫(丁巳三月六日)
来便。昨夕告归。才付前书之答及多少诸纸。即于儒州便。复承前月廿四日垂札。并示读书次第。深慰所望。中庸。朱先生说初学未当理会。然以同甫之理致识趣。宁有窒碍未透之患。但初时兼看或问。则反有缠绕。使本志掩晦之弊。此则当自看其然否而为取舍耳。前日二书劄示。草草报去。谬误必多。幸望因便订教也。日诵四子等书。去冬以前。果或如是矣。自去腊中寒以后。诸症交侵。遂见停辍。深自悼叹。而追惜
尊德性。道问学。○今若以戒惧谨独二节。分属此二事。则戒惧固当属于德性矣。谨独则与尊德性。意殊不同。且不当属之问学。未知何如。抑元不当如是牵合分排耶。
戒惧谨独二节。皆当属于尊德性矣。戒惧。固尊德性事。然若无慎独之功。则何以极乎道体之大也。
答李同甫(丁巳三月六日)
来便。昨夕告归。才付前书之答及多少诸纸。即于儒州便。复承前月廿四日垂札。并示读书次第。深慰所望。中庸。朱先生说初学未当理会。然以同甫之理致识趣。宁有窒碍未透之患。但初时兼看或问。则反有缠绕。使本志掩晦之弊。此则当自看其然否而为取舍耳。前日二书劄示。草草报去。谬误必多。幸望因便订教也。日诵四子等书。去冬以前。果或如是矣。自去腊中寒以后。诸症交侵。遂见停辍。深自悼叹。而追惜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8L 页
日前虚负光阴也。所谕前书中数条。终蒙详示。则何幸何幸。别纸。朱先生复起。则必曰奇哉奇哉。又必曰。甚强人意也。然其为日后忧。则不翅齐终南也。馀都在前二书。不复一一。总希谅察。
答李同甫(丁巳八月二日)
时烈白。私家不幸。老妇丧逝。远地闻讣。悲悼不可堪。远蒙垂书慰问。感戢之至。不容名言。别纸及前书中滞者。一一领悉。槩审侍奉之适。今日所望。岂外于是。只愧此汉有何知识。而每荷询叩至此之勤耶。灵芝诸诗。猥蒙宠奖。切欲依教写纳。而病且忙未果。当俟日后耳。所问黑腰。先儒谓陆氏学。两头明中间暗。是为黑腰。陆氏深攻无极二字。故诗中及之矣。半座迎。晋景王欲杀夏侯太初而未决。其兄曰。昔赵岩葬子。汝至则半座迎。太初至则一座迎。景王遂杀之。前书盖用此事矣。铁瓮事。殊不欲言。故前书不能报一二矣。今得其书。则大有惭悔语。已前得失。皆可置之也。自馀都俟日后的便耳。不一。
答李同甫(丁巳十月二十二日)
岁暮蛮乡。怀人正苦。不料垂札翩然入眼。又一卷册子。所以条析诸说之同异。辨明经旨之归趣者。曲折
答李同甫(丁巳八月二日)
时烈白。私家不幸。老妇丧逝。远地闻讣。悲悼不可堪。远蒙垂书慰问。感戢之至。不容名言。别纸及前书中滞者。一一领悉。槩审侍奉之适。今日所望。岂外于是。只愧此汉有何知识。而每荷询叩至此之勤耶。灵芝诸诗。猥蒙宠奖。切欲依教写纳。而病且忙未果。当俟日后耳。所问黑腰。先儒谓陆氏学。两头明中间暗。是为黑腰。陆氏深攻无极二字。故诗中及之矣。半座迎。晋景王欲杀夏侯太初而未决。其兄曰。昔赵岩葬子。汝至则半座迎。太初至则一座迎。景王遂杀之。前书盖用此事矣。铁瓮事。殊不欲言。故前书不能报一二矣。今得其书。则大有惭悔语。已前得失。皆可置之也。自馀都俟日后的便耳。不一。
答李同甫(丁巳十月二十二日)
岁暮蛮乡。怀人正苦。不料垂札翩然入眼。又一卷册子。所以条析诸说之同异。辨明经旨之归趣者。曲折
宋子大全卷九十四 第 269H 页
详备。语意该贯。可见沈思积虑。耐烦理会之功矣。然间有繁絮支蔓处。潜玩久熟。自无此病矣。今欲逐条附说。以求订正。而秋夏暑潦之侵。忽得痔漏之症。痛楚苦恼。心神错乱。虽欲支头口呼而亦不可得。当俟少间。一一批禀也。前来纸地。尚未奉副。都缘疾病。无暇及此。记文亦然矣。铁瓮事。非不欲一陈源委。以塞屡问之意。而窃恐如此。适足为理丝而棼之之归。又惟不必得为在己。失为在人者。是颜子之所从事。而曾子之所称诵者。故一于无言。然伤叹之心。则每存于中矣。今若因其惭悔之发善为开导。而更无怂恿之言。则庶可至于和平矣。馀卧倩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