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x 页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书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194H 页
答李汝九(丁巳正月二十九日)
知旧书信。一切罕到。可知此地之荒僻也。玆奉崔友所传前岁十一月惠书。槩悉近况。欣慰无已。此无论时议与疾病。只当符到即行。此外则尽悠悠矣。何足污笔头也。所谕图说。愚于前幅。略陈妄见矣。今玆玄石说。病未暇细考。然乍看亦不无未安者矣。盖此图说。未论其他。程子谓(谓下恐脱识)治乱存亡之机。此便是格物。夫识治乱存亡之机者。非格物而何。今强以置之于省察者。果合于程子之说乎。又正衣冠尊瞻视。本出论语。初不分动静而总言者也。而朱子敬斋箴属之于静者。以其下承以潜心以居对越上帝一句故也。今去此下一句。只举正衣冠三字而曰静时工夫。奇零破碎。不成义理矣。夫不论其合于古训与否。而自为一说者。固有之矣。至于李先生。则一遵程朱门法。无一言一辞有所同异。故妄意于此图。终不能不以为疑也。盖此图虽见于文集草本。而牛溪选录时。不载于正集。安知其不以为疑而去之也。盖其或是少作或是草刱而未完者。或是他人呈禀而误入于草本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194L 页
者。皆未可知矣。玄石又以为若以此为不可信。则举文集三本而皆归于真赝之中云。此则又不然矣。昔程子之书。杂以游察院之文。吕氏中庸解。亦误入于其中。心皆已发之说。亦见载录。而后人不以是尽疑程子书非出于程子也。至于朱子门人收辑语类时。其所未安者。疑其记录者之误。而一切刊去之。今虽以此图为可疑。而何害于先生文集哉。此恐玄石过虑之辞。更以质于玄石而复以见教如何。伏枕口占。气乏间断。廑廑只此。○以治乱存亡为格物者。见于近思录致知篇。幸详考如何。
  
别纸
程子曰。制于外。所以养其中。又曰。未有箕踞而心不慢者。然所以制于外者。亦岂非此心之用乎。天下岂有心外之事物乎。
察几明辨。察几属诚意。明辨属格致。观中庸大学章句则可知矣。吾友以明辨之属格致而不属于省察为疑。夫辨其善与恶者。致知之事也。去其恶而为其善者。力行之事也。今强以为之去之。惹绊于辨字。而驱率于省察界分。则真所谓使圣贤之言不得自在者也。不是小病。如何如何。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195H 页
所谓感者。有自外感我而言者。有自我感物而言者。朱子间有以自外感我者为说者。退溪先生之说。或出于此也。观其文势则可知矣。然礼记云。人生而静。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易咸卦。亦皆以自我感彼而言。故朱子之言感者。多从记,易意。
物格说。当以栗谷为正。须看栗谷说合于补亡章及大学或问所释与否。则涣然矣。昔年问于和叔。则其说甚精。比来广州沙斤村金君干,栽兄弟所论。亦甚通畅切欲录呈。而多不能生意矣。
  改作为学方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旧图。无涵养践履。只于持敬有正衣冠一思虑庄整齐肃不欺不慢四条。此皆涵养之工。而恐不可以持敬总之。盖持敬工夫。一动静贯始终。不可偏为一事。与讲学省察等列也。且践履。实是大节目之不可废者。而此图无之。可疑。且体认体验。明是省察之功。而属之于讲学。废兴存亡。实讲学时用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195L 页
工处。而今属之于省察。亦不能无疑矣。盖讲学省察之功。固有相为涉入者矣。然此二者。既相对为提头。则其条目各自以类相从可也。以愚观之。则此旧图。未免有疏脱不精之病。故窃疑其非出于栗谷先生。而诸友固执以为非栗谷先生。则决不能作此。愚亦不敢质言。欲取正于堂上人而不可得耳。试为新图一件。以质其同异得失之端焉。
 且曾见朴和叔所示旧图。则有倒写条目。而此则无之。岂亦以为怪事而改之耶。
答李汝九(丁巳三月五日)
为别已久积有恋思。此不但颜面之阻而已。惟有过莫砭。有疑莫质。如在墙壁里也。忽于石室便。远承问书。慰豁何可量也。贱疾日觉有加。其去死日。不翅隔窗之薄耳。和叔别纸及所谕物格诸纸。谨受。曾于三嘉便。承坠翰旋付答书。因略以图说奉禀矣。尚未登彻耶。义理无穷。岁月有限者。实朱夫子所叹也。况后生蒙陋。又当何如也。今日后生中。广州沙斤川金直卿干兄弟。看文字甚仔细。诚不易得。凡有所疑。与之商量如何。其图子及玄石说及鄙说。拜以质问。则必有明辨之说矣。馀卧倩只此。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196H 页
别纸
退溪答奇高峰说所谓方其言格物也。则固是言我穷至物理之极处。及其言物格也。则岂不可谓物理之极处。随吾所穷而无不到乎。此一循朱子之意而立言者也。未见其可疑也。惟其所谓不知妙用之能显行。殆若认理为死物云云者。此退溪最后改其前见之说。而亦不无后人之所疑者。盖若以理为活物而自至极处者然。苟如此言。则孔子何以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朱子(朱子二字一作横渠)亦何以曰人心有觉。道体无为也。然此等精微处。自可徐究众说而会通焉。不必如此汲汲归一也。曾见金直卿兄弟所说甚精。试求见之如何。和叔图说。尽舍旧见。可喜其渐趋简洁。无缴绕之病也。第其所引诸说。皆是百世以俟者。而引以證成图子。则犹不免有牵合之意也。然亦不必骤加订辨。以分着实工力也。大抵看文字。最要虚心平气。勿以先入为主。庶乎寡过之道也。
答李汝九(丁巳九月八日)
前月初九日书。至自石室书院。恋中披拜。如得隔世消息。何慰如之。胸中勃勃之谕。可见近日读朱书得力矣。然此于心身。与读书穷理操存涵养。孰亲孰疏。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196L 页
孰急孰缓也。想不待门生筮得天山而止。故未有所闻。可幸可幸。前书。岂是吊丧者耶。病昏废事。久未修复。愧恨无已。牉合情义。乖舛至此。倍切伤悼。只冥然不知比来时事。死者自安。惟生者不能忘情。岂所谓正在我辈者耶。疾病之暇。略阅退溪书。未能晓解者甚多。极欲奉质。而傍无写手。尚未能焉。可恨可恨。
  别纸
妙用显行。虽是理。然却是气载得此理流行。若谓格物时。此理生活。自此至彼。如人之行步云尔。则大不可。盖理是无情意无造作底物事。故张子曰。性不知检其心。此言最尽。只其在物者有限。故人穷之而至其尽处。则此物之理已尽而更无馀地。故曰物格。今日除却千言万语。只看章句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或问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馀两句。则晓然无所疑矣。退溪常以为物格者。人格之而至于其极也。末年大悟其非。以为物格者。只是物理到其极处也。此正得其本文之意。而又以为理非死物。故能自此至彼云。则又失之远矣。岂所谓毫釐之差者耶。盖物理如册子。人之穷理。如人看册子。人看此册子。自始至末。则是虽在人看尽。而自册言之。则曰册尽。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197H 页
岂曰此册是活物。故自始而行。至于其终也。栗谷以此极言于文元老先生。故先生敩学者。极其详备矣。退溪答李平叔第三书。谓气之在人者。谓之气质之性。故理之在人者。可名之曰天地之性。此一句。反复十数。终未晓解。高明必有已见得。幸望详细指教。切祝切祝。
答李汝九(戊午闰三月二十八日)
切忌姓名书在纸上。前书尚未报。歉叹不能平也。即日。静里学履如何。瞻仰非虚语也。气之在人者。谓之气质之性。愚亦反覆寻绎。而终不能得其说。退溪学问精详缜密。不应如此之谬。无乃吾侪所见。未能窥其肯綮而然耶。然则其所疑。乃在此而不在彼也。可怕可怕。所谕天地之性。鄙意有所不然者。盖所谓性者。从心从生。则正以人物已生而言也。于天地下。此性字不得。只可谓之命也。至如张子所谓天地之性云者。亦曰天地所畀之性云。非指在天之太极而言也。愚见如此。更须商量见教如何。大抵吾侪于文字上。不至全然卤莽。而涵养体验之实。则未能端的。此实所当相勉相规。使不至大段疏脱可也。
答李汝九(戊午九月十一日)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197L 页
时烈白。私家不幸。长女遽尔夭折。悲痛酸苦。不自堪忍。玆于石室便。承拜七月晦日书。如得隔世消息。此喜何可量也。又蒙前日妄论。一皆印可。自幸陋见不甚悖理耳。近看何书。退溪集。已得烂熟否。其间极有未能晓解处。切欲劄记奉质而病未能焉。甚叹。汝九无有所疑否。其格物之说。终如何看也。幸因便示及也。时议汹汹。非所敢知。吾辈只有杜门读书一事。而惟是李君之远离老亲。蔡君之穷馁家累。甚可恻然也。第视身入标榜而不辞者。何啻黄鹄与壤虫也。然此不可与外人道者也。韵语。讽咏屡回。极令人意思沨沨。切欲和送。而悲苦未暇。姑留宿债。以俟日后耳。大全问目。才属草稿而未能易纸。天假之年。当有奉禀之日尔。
答李汝九(己未正月三日)
鄙家丧祸。久益酸痛。承亦有同气之痛。是盖不佳运气普遍流通。绝无彼此之殊。绝可叹也。别子亲尽之谕。家礼自有明文。先师所定。特是从周之义。然墓所立祠。若未有朝家禁令。则依此行之。既不悖于礼。而于事又甚便宜。故疑礼问解之编摩也。欲并入家礼之意。而慎斋先生以为非老先生意也。遂以时制为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198H 页
主。未知如何。朱子大全。看来看去。多有疑晦处。故不免劄录。将以质于朋友。而今来示以为释疑。则甚令人皇恐。早晚当以求教耳。退溪集。未暇及此。窃恐因循未果。遂成千古之恨耳。近见其门人语录。则以为先生始读论语。而自谓吾道之托。在是云云。夫以先生之谦德。乃敢为此言耶。此等处。如不着力说破。则必为先生之累矣。未知孰能当此责耶。窃不胜隐忧而浩叹也。然切勿以语人也。馀卧倩只此。
答李汝九(己未二月二十九日)
来书缕缕。足见切实为学之功矣。钦仰不能已。大抵成德。未可遽期。而成德之前。不免有病痛。理势然矣。知其如此者。已是能治之药。此事正不关馀人也。六有张夫子。正以学者日用切至工夫说与人。于此着实用功。则其得力必不远矣。高明可谓得其要矣。若不能实下工夫。徒为墙壁观美之资。真所谓负此翁矣。别纸。妄以瞽说报去。其未当处。幸于后便。一一批示。千万幸甚。此事非所敢当。而切于求教。有此冒昧。他人见之。则必以为病狂也。
  别纸
 心经曰。义曰仁云云。不言礼智而言中正。且义先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198L 页
于仁。何也。
仁义中正。本出周子太极图说。而太极图说。又本于易。而易重中正。故不言礼智而言中正。此说详见图说本注。可考也。退溪所谓礼或有不中。智或有不正云云。此非退溪说。乃朱子说也。退溪引之以答问者。而记者不详。以为退溪自言则误矣。周子不言礼智而言中正。故朱子解周子之意。以为中正视礼智。为恰好端的矣。今乃因此。而又于仁义二字。求其恰好端的之义。不亦蔓延支离之甚乎。朱子甚不喜如此。此不可不知也。以义先仁。似无甚义意。然必求其说。则疑周子,朱子皆以义为仁之体。故此赞亦义先于仁也。然亦未必然。此等无紧要处。不必深求虚费精力也。
 天理人欲。同行异情。
朱先生曰。口之于味。目之于色。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此说极分晓。
 上帝临汝注愚谓二字。
此诗下所载毛氏及朱子说。皆是本注。而愚谓条。与之一体相似。然后愚谓。始载附注。故每疑此一条。亦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199H 页
是真氏所解本注也。寒冈若有所考而直称真氏。则鄙见不悖矣。只真氏全集。无可得而考订。可叹。
 坤之六二。杨氏朱子说不同。
尽心无伪。即无纤毫私意之意也。既尽心无伪。则胸中岂不洞然乎。彻上彻下。表里如一。尤见其无伪之实也。来疑岂以伪字深而私字浅。故以为不同耶。此则不然。人心之伪。何尝不起于私乎。论浅深则伪深而私浅。论本末则私本而伪末也。然则二先生之说。实相表里也。
 专令敬以直内。不几陷于老佛之学耶。
敬直是本。故程朱两先生。皆归重于敬直。然程子又尝曰。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朱子亦曰。专言主敬。而不就念虑起处。分别其公私义理之所在。而决取舍之几。则未免于昏愦杂扰。而敬非其敬矣。盖前说。是内外本末之辨也。后说。是并进相须之意也。然来意以为专于敬直者。恐陷于佛老。此则不然。程子尝言释氏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有也。朱子以此说为非曰。释氏果能敬以直内。则便能义以方外。便须有父子有君臣。今曰能直内矣(一本矣下有而字)。其所以方外者。果安在乎。岂数者之外。别有所谓义乎。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199L 页
程子虽尝许其敬直。而又尝曰。无义以方外。其直内者亦不是。据此则来说所疑。不待辨而自明矣。
 曾子三省。窒欲之道也。○不忠不信不习。便谓之欲。以此三者日省。故谓之窒欲。
曾子不是以此三者为欲而窒之也。朱子曰。曾子只是未熟。又曰。曾子自见身分上。有欠阙处。据此则三者之不为欲。可知也。且程子论窒欲之道。只以思为要。而曾子省察。是思之之道。故引以为说。其意不在于三者。而只在于省字而已。且曾子无所不省。而此三者其紧切者。故特言之。非必陷于欲然后省之也。朱子尝曰。曾子不是截然不省别底。只是见得此三事上。有纤毫未到处云云。盖事事省之。有纤毫未到而又省之。以至于无时无处而不省焉。则天理流行。私意无所容。而自无欲之可窒矣。大抵看文字。只看其文势宾主之如何。今此程子说。省字是主而三字是宾耳。
 自是而反则为天理云云
自是之是字。果指勿字也。来疑以为既云勿。则不可言流而为欲。此则窃怕高明于朱子此段。全不仔细看也。其上文曰。其机特在勿与不勿之间。而继之曰。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0H 页
自是而反则为天理。自是而流则为人欲云云。其反天理者。勿之效也。其流人欲者。不勿之致也。
 恕字须兼忠字说。
此说。元无可疑。忠是体恕是用。体用一源。故如是云云耳。来说云恕不能单行。而必有尽己之忠。然后乃可行也。此语意殊未安。夫忠如镜。恕便是能照。忠如形。恕如影。故言恕则忠在其中矣。若如来说。则恕与忠。各在一处。恕欲行而不能自行。故待忠而后乃行也。若不是见时病。则似是说时病也。且单行二字。甚未安。高明以忠恕为将并行者耶。程子所谓兼云者。盖只言恕而忠便在其中云耳。故大学言所藏乎身不恕。夫恕是施于物者。曰藏乎身。是指恕之本而言。故朱子曰。就接物上见得忠。以此数说。合而观之。则所疑之意。不难辨矣。
 戒惧属静。慎独属动。然戒惧。岂不包慎独。
戒惧慎独。有总而言者。黄灏谓戒惧是统体工夫。慎独是于其中紧要处加工。朱子以为然者是也。有分而言者。朱子善胡季随说是也。此二者。已见于章句。其曰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慎焉。则黄说似出于此也。其曰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自慎独而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0L 页
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云云。则胡说似出于此也。盖二说互相发也。
 恐惧忧患。只是徒然。
只是徒然。是于我无关也。犹言不足为吾之忧患恐惧也。
 只输颜氏得心斋。输尝说以负字义。
韵书。俗谓负为输。又赢字。是贾有馀利也。输之对也。据此则输是不足之意。故曾以此奉告。盖是或说也。
 一饮一啄。自有定分。
禽兽之一饮一啄。极为微细。而亦有定分。则况人之利害祸福。岂可妄以意避趋耶。其大义不过如是矣。
 欲得朋友琴瑟简编。常使心在于此。
来意。此字欲以道看。恐太泛然。其文云。忽忽为他虑引去。然则此字。似对他虑引去而言。盖谓不为引去而在于此也。
 因何许多时。
许多。犹言如许之多也。
 少游面色骍然。
来示所谓与上蔡汗流面赤。同谓之羞恶之心者。得之矣。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1H 页
程子教人以敬。即周子主静之意。
敬则此心专一。主静亦然。故南轩之说如此。来示。一则似以主静为持敬之效。一则又以静为敬之体。皆似未安。又来示所谓敬则主一云者似有病此主字。改以专。所谓无纷乱之患。故便主静云者亦有病此主字。亦改以宁字。则庶几焉耳。
 将已放之心。反复入身来。
郑一蠹所谓心游千里外。须臾卷在腔里云者。皆是先儒说也。南秋江所谓。则是范淳夫女之说也。第未知范女之意。果如秋江之意否也。范女则其心安静。故谓无出入。而秋江以为妙众理而一之。故不可谓出入。其意盖谓心无内外远近。故不可谓出入。尝见郑愚伏说。一如此矣。未知如何也。来示。以一蠹卷在二字为有病。程子尝曰卷之则退藏于密。一蠹说。恐出于此也。
 人心亦皆有害
此段所问全误。何故如此。此与舜所谓人心大不干事。此所谓人心。对口腹而言。盖谓不独口腹有害。而心亦为其所害云尔。人字。只是虚字也。细看孟子本注则可见矣。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1L 页
温吞煖
吞有含意。
 无欲。非圣人不能。
圣人之无意必固我。皆无欲之实也。周子恐人以寡欲为便得。故言必至于无然后可云者。自是附注所载朱先生说也。然此所谓欲。据孟子本意。则是舜所谓人心者。故孟子只言寡而不言无。周子则以为不好之欲。故必言其至于无。此不可不知也。
 一者。无欲也。
来示以此欲字为食色。而虑其陷于异端。此欲字。亦不好之欲也。当与养心说一样看也。
 东汉名节之士
程子曰。东汉士人。尚名节。只为不明理。若使明理。皆是大贤也。又曰。后汉之名节。成于风俗。未必自得也。然一变可以至道。朱子曰。东汉诸人。视死如归。是光武明章之烈。又曰。未尝不慨然有怀陈仲举,徐孺子之高风。出处之间。祸福不同。然亦各行其志。未知此漂漂者竟如何耳。观此二先生所论。则其抑扬与夺之权衡。可知之矣。然其不以知道许之。则未尝不同也。介清排节义论。想是绝悖。故 宣庙使之榜示学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2H 页
宫耳。
答李汝九(庚申三月五日)
去年得不死。得见故人书。此实异常事也。仍知学履胜迪。喜慰尤不可言耳。示谕李厦卿。此不过自来饥饿之馀。猝当震雷而失其常度而已。可矜而不足恶也。未知尚今保存否。此书册工夫。不至全废。只精力耗竭。未终一板。已失初头。如此而其能有益于心身耶。甚恨壮岁虚负可惜光阴也。曾知喜看退溪集。已得淹贯耶。其间无所疑否。愚则窒碍处。不胜其多。盖尝劄录若干条。要以奉质矣。今便又似未的。故不敢耳。曾以栗谷先生入学图。猥蒙反复。未竟其说。而遭此迁移。其纸未免失去。如荷更示。则何幸何幸。自馀不敢多谈。统希默会。
  别纸
退溪集三十四之廿五板。然今于家礼。亦未见三物之文。(三物。大袖,长裙,盖头也。)家礼本文。分明有之。何以言未见耶。文字。或制字之误耶。其上文所谓妇人。亦用大袖云云。此亦用之亦字。及此亦未见之亦字。是何意。此等处。曾入思索否。示之。
与李汝九,崔美伯(庚申七月五日)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2L 页
触热迎劳。荷意深矣。迨切感戢。即玆秋始。佥侍馀学履如何。瞻傃区区。此携书入山。鱼鸟欢迎。紫阁猕猴何故。亦世情也。可一笑。二程书。分类二十四册。不动者五册。因平泽便呈纳。幸更为编摩。便于寻讨如何。日者。奉知有意。故敢此耳。
答李汝九(庚申十二月二十六日)
时烈顿首言。昨进苫次。不敢久坐而退。终宵耿耿。不能自已。知旧吊慰。自是常例。何其相谢。复衣浴后去之云者。谓去之于身上。其后置之灵座。葬后以为遗衣服。自是常行之礼也。礼经论虞祭处。有曰不忍一日未有所归也。然父母丧偕。先葬母不虞。待父葬虞后乃行母虞。则有故者。容有待后而行者矣。如以不即虞祭。有所不忍。则依渴葬报虞之说。行虞于葬后。而卒哭则迟待 国葬后行之。犹为示变之义。而既无先儒议定之说。则亦不敢刱为无稽之说。以犯不韪之罪。未知何如则可也。幸详议于知礼者行之也。馀倩草不备式。
  别纸
 大带缭结。先生平日。以再围于腰而结为两耳为是。故先亲袭时。依此行之。则人颇有非之而固争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3H 页
者。然深信先生平日之教。故终始不挠矣。即考丧礼备要图子。则分明一围而结之。然则争论者。其亦有见于此而然耶。以原注再结之文见之。则决非一围。而沙溪先生所定者如此。何欤。
大带再缭。礼记本文。分明可考矣。恨未及先师在时而奉质也。
 初丧制服时。诸父兄弟之服。皆去负版等制。殊失家礼之意。追后添制。或恐无妨欤。
服既成而中改之。非朱子大全所载分明。未知如何而可也。
 
妇人服制。仪礼连衰裳具绖杖之制。所当遵行。自先世用大袖长裙而无杖矣。虽不尽用古制。而杖则用之。无害于存羊之义乎。
妇人大袖长裙无杖。自是家礼之文。虽违于仪礼。似无害矣。既用大袖长裙而用杖。则两违于家礼,仪礼。未知如何。
 父主子丧。题主当书名耶。或有不书者。未知何如。
昔年伯兄亡。先亲问于沙溪先生。书以亡子某神主矣。其后同春丧子。书以亡子某官神主。问之则郑愚伏如此云矣。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3L 页
或云父主子丧。神主陷中公字。宜代以君字。未知何如。第几之称。不用者多。虽不用。亦无妨耶。
陷中。虽易世之后。无复变改者。故父虽在而只依例书之矣。第几。素所瞢昧者。故自少质问。而终不得分明之说矣。
 挽词。见于备要。故初欲求之。更思之。自丧家求诗。似甚无谓。且非礼经所载。阙之如何。
挽词。朱先生多有为人作者。此未知先生自制以诔人耶。或自丧家请之耶。未有所考。不敢质言耳。
答李汝九
朝祖。依丘仪行之。虽与家礼有异。似出于不得已。则恐亦是一道也。
玄纁置柩傍云者。家礼之文自分明。若置于柩上之一边。则当曰柩边矣。盖家礼之意。则只是置于柩之旁侧之意。盖棺椁之间也。入于柩底之示。极怪。不敢奉答也。
答李汝九(壬戌正月二十八日)
练时绞带用布。是礼经明文。曾见慎斋小祥。其诸子用之。盖从尹兄吉甫之说矣。
腰绖。用青忽赤。则果近于鲜美矣。鄙家依葛覃诗。刈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4H 页
濩而用之。精于麻而又不至于华鲜矣。
绳屦。只用僧人所制者。何至于光鲜也。据仪礼则所谓菅屦外纳者。虽以草织之。而实如今时所谓唐鞋者矣。今之僧鞋。视此则粗恶矣。
衰服。据仪礼则用生布改制明矣。家礼前一日陈练服者。是新制者也。然则虽不弊破。其当改制无疑矣。黄里縓缘。后世不用。而家礼亦不言。今何必云云也。
答李汝九(癸亥十一月二日)
皇穹默佑。 玉候安宁。臣民庆祝。孰大于是。玆拜哀札。仍知至寒孝履支保。深用慰泻。此始者惊遑。不敢自恤。力疾上来。方住 阙外。而㱡㱡欲死。自怜奈何。欲俟 圣候益胜。退出郊外。调息病躯。倘得逢晤于寂寞之滨。则何幸何幸。
答李汝九(癸亥十二月二十二日)
国恤卒哭后。择日行练。既有连山已行之规。几筵未彻前。朝夕哭上食。何可废乎。然行忌之日。不可虚过。当略设而哭之。有服之人。于此时皆可除服也。虽出继出嫁之人。似无异同矣。
国恤墓祭。退溪,栗谷。皆有行之之文。但有官者。则不可行云云。此则使服轻者。行之于斋室。或于墓侧除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4L 页
地。设次而行之。似不悖。上墓行祭。则愚未尝有是言矣。
次月。行小祥云云。明有礼记注说。此则不特父在母丧者为然。凡丧皆如此也。
答李汝九(甲子六月一日)
屡承哀书。谨悉孝履支胜。殊用慰幸。只缘病且无便。久稽谢复。寻常歉叹。今于褫中。又拜前月十六日书。辞意郑重。愧感深深。尹事。无非药石。只自警策而已。朱子弹章。丑秽狼藉。而犹且一一引伏。以为是皆考核而非诬。矧今无非实有者耶。先铭。久未奉副。近当偷隙草定。仍的便呈纳也。程书分编。崔友己未卒业。常自耿耿。此友有书。而病未裁答。见时说及如何。日气甚热。惟冀节哀顺变。以慰远诚。
  别纸
别纸谨悉。盖久矣。箴规之道衰也。是以徒有朋友之名。而过不闻非不格。世道愈至于不可为矣。何幸今于哀侍而得见古人之道也。迫露不浑然。诚有之矣。第所谓迫露者。岂所言迫切而浅露之意耶。然则正与所谓深厚相对矣。因记朱子之说而有感焉。大抵此事。煞有不得已者。今请略陈之。盖自鑴也攻斥朱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5H 页
子。世不以为怪。愚不自量力。妄加抵排。夫朱子之道。如日中天。虽鑴辈百千。有何所损耶。惟是举世风靡。至以为胜于朱子。则其为害甚于洪水猛兽矣。馀人不足说。彼大尹。乃以坡山馀派。八松贤子。顾反党助甚力。愚不胜忧叹。相见必极力竭论。以为王通之学。非诸儒之所可及。而至其拟春秋作书。褒贬诸国。则朱子斥之以为僭王之罪。况鑴乃敢扫去朱子注说。而自为新书。思所以易天下。此实斯文之乱贼。春秋之法。凡乱贼。必先治其党与。今公当先鑴而伏法。愚言痛切如此。而彼终不回头。及其没而其诸子受鑴之奠仪。则其交道之终始不渝。可知矣。寻常为世道深忧永叹。而屡形于言。言之必冲口而出。不觉其已甚。其逢怒于其后人。无怪也。今其后人。斥我之心术言行。不遗馀力。愚也少从师门。虽熟闻心术隐微之处。必当谨其天理人欲之辨。然行之不力。不能穷理克己。理未穷。故或以人欲为天理。己未克。故从人欲去者常多。彼之所言。实我顶门上一针。今当猛省而亟改之矣。复有何说。惟其提起其先德。以为迫胁之计则误矣。而其徒之攘臂纷纭。尤可笑矣。今之论者。若曰渠是何人。而敢以距诐放淫。自任云尔。则愚当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5L 页
言出而自服矣。然孟子以能言距杨墨为圣徒。而朱子释之云云。则虽厮徒之贱。未知其不敢言也。夫所谓因记朱子之说而有感者。何也。朱子尝以东莱不攻异端为深厚。而亦病其为害不小。今哀侍实以深厚望我。此固善意。然窃以为深厚之云。便于身图。而不便于世道也。如使此汉。果为便身之图。则当初鑴说之行也。当为依违之言。以自免于曩日之大祸矣。虽经大祸而犹不知悔。可知气质一定而不可变也如是矣。此则不得不仰思先哲而有感。以为若有朱子力量之万一。则必无今日之纷纷矣。或以为对人子弟。议其父兄之失。殊非道理。愚又以为朱子与东莱书。极言荥公家学之谬。而不以为嫌。东莱亦不以为怒。故当初此事之发也。欲与彼从容商量。以逊辞为书。以开其端。而彼乃盛气如山。骂詈层加。仍生无限葛藤。此则此汉见事不明之致也。虽悔莫及。凡此所言。实感哀侍见规之诚心。敢竭其颠末。幸切勿示人也。不知者以为病风丧心。而又益其唇舌也。千万秘之。
答李汝九(甲子十一月二十六日)
前后书。备悉郑重之意。先铭。复有二签在纸跋。考订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6H 页
而更教之。后书所胎别纸。意甚勤矣。诚不欲多言。以速人道之祸。而来教既出于诚。敢不以实奉报。当初贼鑴之攻斥朱子也。此汉妄意抵排。则大尹必瞋目张胆。反攻此汉。不遗馀力矣。鹤寺之会。崔疏并举同春者。是失实矣。伊时大尹及李参判惟泰及余相会。复以鑴事相争。末后语稍屈。则乃曰。阴阳黑白。则彼当为阴为黑矣。大尹先去。余谓李曰。吉甫今则竖幡矣。李曰。吉甫外虽庄严。内实虚怯。其言不可信也。余责李曰。何其不信人如此也。及皆罢后。得大尹书。则却反前言。余以书谢李曰。有知无知。须较三十里云矣。闻大尹殁后。其诸子闻吾以为言。其第二尹。往李问其虚实。李曰。某聪明而吾则衰钝。实忘之矣。先公在时。吾辈有所质责。实无忌惮。兼用戏谑。相会之际。亦有甚于虚怯云者矣。然吾能忘之而彼不忘。忘者是贤乎。不忘者是贤乎云矣。然其在今日。彼两家岂曰真有是事乎。必以我隉造虚言。故不欲与人言矣。
答李汝九(乙丑十一月五日)
续拜问书。慰谢难喻。即日寒事。愆候静履为况佳胜。见看何书。想日有新得。而恨不得往叩绪馀。此亡女葬后。悲念益切。以致疾病增剧。长时委顿。寥落空山。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6L 页
意绪无聊。日者师门受罔极之诬。不胜冤痛。略因校进其文稿。有所伸辨。虽蒙 圣批快示是非之极。而拳踢之集。有不可言。任之而已。
与李汝九(丁卯二月十九日)
春序向阑。缅惟进学之功。对时日新。瞻傃之心。未尝少弛也。因前书。知方看论语。想今卒业。见读何书。衰病日侵。全抛册子。每欲亲近益友。获闻绪论而不可得。则悲叹而已。下询数条。妄率论上。其未安处。因便谕及。幸甚。○某人背师之说。渐渐放阔。以至朝著不靖。不胜忧愧。不免略陈源委。以渎 睿听。想惟怒魄四起。翻上一层矣。然铁轮旋于顶上。有不暇顾矣。因自笑其愚也。
  别纸
 论语孝悌为仁之本。愿闻其详。
以心性言之。则仁为孝悌之本。自行于外者言之。则孝悌为仁民爱物之本。有图在下。
삽화 새창열기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7H 页
礼之用。和为贵。
此盖谓先王以和为贵也。非谓于先王之道。和最为贵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不失其亲。因亲宗三字。意颇相似。盖欲与人相依之际。不失其可亲之人而因之。则虽久远之后。终可宗也。若不得可亲之人而率尔相依。则必有后悔。如朱子既孤。奉母夫人。依于刘氏。刘氏有屏山兄弟之贤。故终其兄弟之身。而朱子敬事之。及二贤没后。奉祠堂移居考亭。而其告祠文曰。时移事去。存没未安。以朱子终始观之。则此章之意。可见矣。
 其争也君子。
射者。固欲其中。然有欲胜之心。而必期于中。则是私也。非君子之争也。
 伯子不衣冠。
虞书云。简而无傲。夫简者。必至于傲。伯子之不衣冠。是所谓傲者也。然由伯子之傲而不变。则一转而为嵇,阮也不难矣。
 闵子骞为费宰注。能少知内外之分。
由与求。游于圣人之门。谓之全不知内外之分则过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7L 页
矣。然不免或有不知之时。故或从季氏。或从卫辄而死矣。
 述而一章信而好古。十九章好古敏以求之异同。
两好古。无异同。然既曰信而好古。则其敏而求之者。在其中矣。
 泰伯一章注。大王有剪商之志。
大王之时。殷道已衰。周德日起。则天命可知。故因有剪商之志矣。然此为马肝之论。不必深求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朱子尝言大学生有系国家存亡之事。则不得不言。今草野之士。又与居大学者有间。尤不可出位而辄言也。
 陋如之何。
陋是鄙陋之意。九夷之俗。与中华不同。故曰陋。
 论笃
论笃。是不知义理。而惟论议是笃也。
 必也正名。
卫辄若就问于孔子。则孔子当以告子路者。告之于此。岂有二道乎。
答李汝九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8H 页
不占而已。
来说。正用南轩,双峰之意。与朱子杨氏说不同。系辞曰。君子居则观其辞玩其占。盖玩其占而体验之。则无羞之可承矣。或承之羞者。是不能玩其占体验之故也。朱子之意。盖如此矣。
 危行言孙
孙是不为危言覈论之意。来谕不失其理之谓。恐非本意。君子于无道之国。不入不居。可也。若已在其位。则何可当言而不言乎。
 召忽死之
来示谓不可谓之节义云者。与程子之意。微有不同。程子曰。始与之同事。遂与之同死。可也。但当初不当奉其弟。使与兄争国也。
 谅阴三年不言
此礼。殷高宗行之。不可谓上古之事。周康王虽以吉服即位。而还为恤宅宗。是亦谅阴事也。然康王则有许多贤臣。可行此礼。若后世。则不得如仲桓南宫毛。则大乱不起乎。高丽时。国王为元所召而拘留七年。其时李益斋齐贤。以假王主国。而国无变焉。若有如此之人。则虽后世谅阴之礼。亦可行也。
宋子大全卷九十一 第 208L 页
答李汝九(丁卯七月六日)
慕用之心何尝少弛。看书次第。尤欲相闻者。夏初远奉惠书。谕及罗疏。自惟此身元在下流。自鑴积时。久在待刑中。今为绍述之徒者。岂肯相饶哉。惟自我言之。则始为世道计。不能隐默。反为世道害。此为可悔耳。然天理之泯灭者。万一由我而或有知之。而不至于全晦。则虽灭死。万万无恨矣。无由面罄。临风浩叹而已。见读何书。作何工夫。今日未见有著实求理。真切践履者。如此则虽没世穷年。有何益哉。今日所望于吾友者不浅。故思欲相就讲讨而不可得。奈何奈何。自馀远书不能多谈。病甚倩草。悚仄。
答李汝九
冗甚除他。凡计世数。只系于父。不系于母。故父丧毕后。虽有母而递迁矣。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