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x 页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书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09H 页
与闵大受(丙辰正月)
岁已改矣。伏惟茂膺洪休。贱疾一向弥留。目今咳唾极苦。死可忍而此不可忍也。昨得云举书。则以为近事不可不详录。以贻后昆。此说诚有理。然如我则真是聋瞽。缘何而录取。且虽有可据。而妄有泚笔者。谁肯信之。窃念此事非执事。莫有任之者。幸望早为之如何。千万千万。前书秀才墓文。追添又字。其入商量耶。所欲禀者甚多。而忙甚不果。总惟默会。
  
别纸
贞黩之谕。谨悉。昔周顗与王导等诣纪瞻。瞻有爱妾。能为新声。顗欲于众中通之。露其丑秽。此乃晋俗轻蔑周孔。专尚风流之致。虽以周顗之贤。而尚不得免焉。此人有盛名时。蹴倒朱程。则其驯致于不耻帷薄。无怪也。朱夫子每以毫釐之差千里之谬为至戒。况其所差不止毫釐耶。尹吉甫以道义相处之时。尝言某有不捡束之病矣。尝解带而对客。吾责其无礼云。此亦涓涓之滴。终至稽天之渐也。然吉甫之言。终失轻重之伦。故当时愚笑谓公不以渠非斥朱子为可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09L 页
罪。而独非其解带。是所谓获杀越人之盗而议其窃钩者也。以此言之。则其为黩也。不在于今日也。此大易所以以辨之不早为戒。而君子必谨于履霜也。
盛疏若彻。则似有开悟 圣聪之望。而竟不得果。则亦岂非时运所关也。渠于格外还入已却之疏。以成柳,崔之狱。盖其初心。欲使柳崔诬引此汉而甘心。故酷加柳崔刑讯。而竟不如其意。则反于台论。略为降等之说。以掩其迹。然十手所指。肝肺可遮哉。观渠自处。则已不顾名节。而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甚可哀也。渠与光城。同入 筵中时。敢言朱子注不必读。此是渠平日本色意思。其祸甚于洪水矣。渠又言书不必多读。夜亦勿看书。盖渠揣知 圣意而为此言以迎之。以固其宠。适光城同入。故出而传说如此矣。其馀时悖理之言何量。而其徒相与掩讳。外人何由得闻耶。朱子尝叹曰。不知祖宗之灵。何负于此辈。今日痛叹之心。先生实先获也。
郭宰云云。极可怪。渠于前冬。再次来见。力斥许穆引经之诬。又言此汉攻穆。亦不得其要。因说出一般说话。其言甚新。且曰。吾头可斫。而此说不可易矣。愚笑谓君之自信至此。他人何可屈而使同也。然大意自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0H 页
好。姑各守己见。以俟他日可也。岂或渠陈说。其时酬酢于权。而致权误闻耶。未可知也
与闵大受(丙辰六月)
去年。略闻狗洞门客倡言汉光武,宋仁宗不非之说。(谓废后事)极以为寒心矣。今又闻废朝不非之说。又发于清州院会(左揆之从大夏称名者。主是论云。)云。令人浑身皆青矣。记昔弘,瞻之时。则犹有诸名公扶持正论。使一世不至全为垫溺矣。今日则谁能任此责者。以此望执事于千里之外者。不翅若饥渴也。清院事略闻。而未得其详。盖因罗纫,罗万纪事而发云。须令赵生裕庆。得其实而见示如何。此处则人事隔绝。无由诘其虚实矣。其人货色彰败之后。则执事与拙者。益无颜面于完南,沂川之子孙矣。不料人之狼狈至此之极也。如对周卿。则欲一笑语曰。汝之某今如何云。而恐无其日也。
季周终是善人。终是孝子。然必欲以其先大夫为大圣。而以其长公为大贤。则实未知所以为孝之道矣。愚于文字。颇加斟酌。则又挟强援使之。必如己见。愚实悲其志嘉其孝。而又虑其守己之太强也。所谓强援。执事必自知之矣。然愚未尝于酬酢。露其痕迹者。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0L 页
闻其意有所不慊。则必生心疾。大痛旬日许。几死而仅苏故也。此说亦不须使之闻之也。
答闵大受(丙辰八月)
前月十四日书。昨者褫自怀乡来到。承拜虽迟。其为慰浣。不可名言。此亦以前月拜一书。仍有所恳。想蒙关听矣。松楸联棣。可想姜衾之乐。此则时有而不能常。命也奈何。伯丈情事。每思之哽塞。其衄證。后不复作耶。闻此丈在丘营时。上下以土祟结核者多。奴仆因而颇死云。未知信否。贱身之核。日觉渐多。未知其时所用何药。愿闻之耳。闰月句读。常疑其读者不得作者之意。今承来谕。始知明儒已有先获者矣。幸甚幸甚。暨小人作。鄙见不悖于高明。亦知盲门之有时而直厥居之义。终赐牖迷。则何感如之。曾令诸炳。有所禀知矣。不见其所回示。甚用閟(一作闷)郁。所与季周书。切中学者之病。而于季周。尤是顶门上一针。盖忘与助。俱是大病。而助之害尤甚。故孟子至举揠苗事以明之。其意可见矣。然朱夫子尝言痛理会一番。如血战相似。又每言悠悠不济事。所谓忘者。亦岂小病哉。云举所云。亦不是小事。幸乞毋忽。目眯之叹。深切捧腹。其人之为恶益甚。而吾辈之此叹愈深。然其簠簋帷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1H 页
薄。荡然狼藉。则虽如离娄之明者。亦难预见。惟帝其难之训。益验于今矣。第闻 圣眷稍异于前。此则 圣上之明。有过于尧者。赞贺赞贺。二殇之表。终未免有叠语之嫌。如未入刻。幸以其草本还掷。则窃欲改作矣。黄状已令孙儿入山。取其文字以来。来则即当如教矣。所谕季周之仁。未知果如圣门所谓者。而其诚孝恳恳。则可谓大过人。而仍知泽老之为人矣。观季周之意。必欲跻之于大贤以上然后已。夫为父而悦服于子弟之心如此者。能有几人也。如此汉者。持身发言。每有愧于诸儿之眼目矣。只季周心病频复不已。甚可念也。文谷蒙其矜念。深切书问甚数。仍见其甚进。盖其论学。甚符于程朱之说。岂以其资质洁净。故不甚销铄于奔忙之日。而一入静便之地。独观昭旷之源者如此耶。可敬可敬。前书所恳。日俟矜许之报耳。自馀千万。不能一一。方苦泄痢。委枕倩草。不胜皇悚之至。
  别纸
昨得宁海人书。为说其人致书于执事。而不蒙报答云。未知信否。师心不在天津桥上。而亦妄相忖度。则亦三藏之罪人也。其冒昧妄作。随所居而长。苦苦奈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1L 页
何。还可笑也。
又窃有所恳也。朱先生与勉斋书曰。任尉甚不易得。然不欲与之交。恐复累渠入伪党也。季通家为乡人陵扰百端。(季通谪后)几不可存立。因书嘱其阴护之为佳。今沃川儒生。为程子为沙溪老先生为同春为执事。守正不挠。竟被窜谪者六人。虽不度时势。与人争质为可恨。而若其志尚则可嘉矣。彼陷之者。郑墉,李硕馨也。郑以缵男妹子。自幼极峻于废 母之论。而又于完南按道时。驱打妻母而受刑。李则其母死于染疠。终不奔入。使其母尸。为犬豕所食者。二人皆为人所弃。故日者上疏时。皆不敢与焉。及得 批辞后。便扬扬肆气。指教威明。择其所甚恶者六人而使之启闻。可胜痛哉。此事源委。欲言则长且丑。故同春于 榻前。只曰其说丑秽。不敢陈于法筵上者。指全彭龄而言也。至于郭诗。则著论敢斥程子。故老先生与排节义之郑介清。同斥其罪而请去享事。今威明乃目以先贤而请罪沃儒。其无状乃至此矣。其六人皆有老亲之人。而至于朴守钦。则其父命在顷刻者。其为矜悯。岂有比哉。伏望执事特加哀怜于其窜配处。有相知守令。特因任尉例。别行阴护之请。如何如何。若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2H 页
执事各赐以数字以奖之。则渠辈便忘流徙之苦而荣于华衮矣。千万千万。
与闵大受(丙辰九月)
曾使侄儿以鄙书。有所冒恳。想蒙报可。而渠以丧威祭祀。不暇于投示矣。即日秋杪。静中起居超胜。瞻溯区区。日月易迈。 圣考再期倏过。北望长号。五内如贯。想同此怀耳。昨因承硕。承拜伯丈书。知衄證良已。喜幸亡已。此间痁癨之馀。继以泄證。𠟢剥如是。馀喘几何。每念仲季幽贞山野。享有昭旷之趣矣。昨闻海孙之疏。勒加以乱。徒须净洗颜面。使眉无杂色。打尽林木。俾无绿叶然后庶免恶名矣。周雅非鸢之叹。岂意身亲见之也。前幅所谕善恶皆有种者。益验其不可易矣。姜吏表阴高文。藏在家乡。未及携来。幸命门下录示一通。如何。黄兵使家状。已得搜检于山中。滞在中半。至即承教呈禀尔。有人考示尹父事迹。益可与前幅参验。故漫以呈纳。适因长湍士人行。略此。
与闵大受(丙辰九月)
七月所下书。讫未承拜。盖缘侄辈以丧葬。无暇于传来也。即玆阳剥。起处增适。瞻溯区区。此尚此无死。每以为将有甚事。有京里一后生。挟近思录。居然而入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2L 页
门。计其所历。则不翅羊肠滟滪。此实无限奇特事也。闻其将与门墙相迩。故略此凭候。冬序警立。伏惟杜门佔毕。有日新之功矣。欣庆欣庆。
  别纸
正义明理扶树世道之书。莫大于春秋纲目。而春秋则朱夫子既以不可知为断案。惟纲目不可不使士子知之。第其中极有商量处。如张柬之等复中宗处。便以胡氏当诛武氏之论为案。然以夫子答南轩书观之。则胡氏说反为不是。而南轩之论。则又与朱夫子及胡说不同。纲目中如此者甚多矣。近欲表出此等大议论。别为一册子。以与诸友商量。未知执事入此是非丛中耶。此书唐本。讹错甚多。乡本则尤甚。殆不可见。曾闻美台先尚书所储唐本。手自点校者。在清州后颖亭。使其主者。年年曝晒云。若因玉郎暂借。移其点校者于他本。俾得刊正。则有补于后学者不细。执事幸赐周旋如何。人家先迹所留之物。不敢久留矣。且才借彝仲朱子大全。方为埽尘。而彝仲请用猩血。此物。此中极难。幸望觅惠如何。第此等往复。动费时月。可叹。(美台先尚书校正。愚伏甚称云云。此语曾闻于同春矣。)
答闵大受(丙辰十月)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3H 页
八月初七日下复书。今初一日始得传到。盖缘三山诸家迫于丧葬而然也。去晦朴仲久之胤。来访而去。谓将密迩门墙。略付一书。早晚当彻矣。程叔子乞写伯子志于孙侍郎而曰。思得大贤之笔。共久其传。门下名足以取重将来。道足以流光后世。致诚待物。与人有终。知其生必念其死。爱其人必成其名。愿求真迹。以贲窀穸。夫志者。埋之地中。人所不见。而程叔子尚如是勤恳。况此碣石。所以昭示今后者。则其事体自与志不同。且明道道德之光。宜无待于笔家之助。而叔子尚如是之勤恳。况如众人者耶。此前日之书所以冒昧陈请。以祈矜念也。玆蒙俯诺。曾无靳厌之意。浑家感德。何可言既。谨以纸地界道呈纳。伏乞以是写染。以终大惠。不胜幸甚。沃谪并许留念。尤所喜祝。渠辈虽云可少。而事之本源。则程夫子发明性命之论也。亦关斯文之一端也。门墙之下。有可望者否。近与金生昌协往复。知有进益之端。甚不易得。其言有云自有士祸以来。一番人家子弟。饮酒蒱博。抛弃身世。反不如从事科场之犹有用心也。仲久之子。亦以为言。此诚可寒心。今日振策之责。不在他人。故敢以所闻为献。如长哥资质甚好。愚意不须使从末技。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3L 页
须令从事于小学家礼等书。使之内重外轻如何。僭易及此。皇悚皇悚。病苦倩草。震灼无已。
与闵大受(丙辰十月)
李之淮册子。略阅还纳矣。其父殉节。凛然可敬。独恨不得其名耳。愚意欲以一障簇。写此一通为数件。分诸同志之家。则亦足以少补名教。而某也力绵不能。执事其或图之否乎。○某父之恶。是中表之亲。故自少稔闻。尚不如此录之详也。苧洞故相。自少聪敏而勤。大小薰莸。网罗无遗。愚尝谓金鉴之明。丑妇之怨也。○李承旨文字。其部居转换。真作者规模。今日所望。愿执事终副季周称号。(谓名儒二字)今乃欲作文章家计耶。好笑。小小商量处。猥加签标。幸赐取舍如何。略闻今日如李奉事。说者渐多云。彼人将不胜其汰去矣。如何如何。○朴正郎汝龙。曾见其所传语录。在李先生门。最为亲密。而亦不草草。人未知其后承有无。尝欲问之而未暇也。执事或有闻知。略示如何。
答闵大受(丙辰十月)
才因外台便拜书。并呈黄赞成状文矣。即者安国人来传前月十八日惠书。其所示谕。甚令人慰豁也。此中事。只一死字日来入耳。此外若无他尔。洪叔平。九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4H 页
原难作。奈何乎今日也。有答伯涵书。见此则可知鄙意之所存。而亦有以财处也。季周可念其病之难医也。始欲享其归乐之乐。故略示其记文矣。不料因此而生病。真庸医之杀人。而金屑之眯眼。为善喻也。自馀病倩皇恐。
  别纸
李承旨文字。一用鄙签。殊用愧仄。起头所添。甚稳。如是然后领率下文而都有巴鼻矣。
朴正郎文字。视李承旨。尤为纯熟。岂于文字上有日新之功耶。然愚騃有所忧焉。或恐执事力分于此。而于实地上。未能专一也。僭越至此。皇恐皇恐。
贱孙过蒙宠许。不但在渠荣甚。而乃祖之喜。有不可言。第此儿性急。尝以妄议铁瓮而得罪甚深。此则不教之罪也。瓮事。前书承示。而烦不敢一二。然叹嗟之心则至矣。乙卯秋间。锦山少辈自作元只。提举此汉。呈状官门。而此孙终无一言。此则可见其迁改之实矣。若然则庶几不负宠奖矣。默祝默祝。
与闵大受(丙辰十二月)
逖闻临到兴龙新圹。旧恨新悲。想益难堪。第视乘夜出城之时。则不翅有间。足为斯文之光彩矣。未审税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4L 页
后益增亨泰否。前日所禀尚书疑义。如入思商量。幸望批示也。其中相协厥居。蔡传及附注。皆不说及。故虽或硬说得通。而只如隔靴爬痒矣。近见朱先生论周礼处。以为民无住处无物吃。如何教得。所以辨五方之宜。以定民居。使之各得其所而后教可行也。以此义解说居字。然后下文彝伦攸叙。似有下落矣。鄙见如此。未知然否。又孟子宋小国章。有攸不为臣及泰誓曰两节似互。而前后无有及此者。岂愚见妄耶。亦望订教。今日此等事。实属自己分上。此外纷纷。何足置在心胸耶。曾因怀乡少辈录问。妄以鄙见批还矣。未知不大悖否。而亦无窒碍难行处否。馀病甚倩草。不宣。
答闵大受(丙辰十二月)
观礼于怀川者。次第来说德仪。玆于阃裨来。承拜至月初六书。极令人慰写。其在怀川。诣其柩前。得问何处杀越人于货。得大憝之名也乎。一笑之馀。还增痛恨。告 庙之议。此亦闻之。而门墙文若主之云。班,马文章。程,朱学问。何其转头之顷。遽变作此罔赦之奸凶耶。死者虽问。不可答矣。生者必有所说矣。可发一大笑也。承有 恩叙。深为世道贺也。偶诵朱夫子诗。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5H 页
猿啼鹤怨浑漫事。只恐先生袖手归。未知前头冷暖如何也。岁行将新。惟冀加护。以慰士流之望。
  别纸
大夏院会之说。赵君尚未录示。然本根之地。已有照管之说。贰过之说。牝鸡之说。寿庆任诩之疏本。以致慈圣不得已而有不忍闻之教。是大夏不过承望风旨。以赌大利而已。此何足怪哉。
李公事迹如示。极好。今日公私物力。尽输于花使。不为国家经费。如尚牧能刊可刊册子。则有益于士子矣。如涑水文集。见者绝无。此书卷数不多。执事或以此勉之如何。
乡少苟能识得善恶。则不可谓全不用力于此事矣。且程夫子尝有言东汉之名节。一变可以至道。此后成就之责。恐不在他人也。
鑴疏。既曰祇告颁示。以重其礼。及 圣批不许。则又于书启曰。抑臣之愚意。非在于今日告 庙之事也。顷刻之间。变幻如此。而 圣上莫悟。夫所谓祇告者。将欲告于何处耶。此正朱先生所谓闪奸打讹者。可胜痛哉。此等肝肺。孰能觑破耶。且庚子年所抵伯兴诸君书。直曰善道之凶悖。(今其书在宋奎昌处矣)今乃自为善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5L 页
道之所不为。其反覆无状。何乃至此也。执事终若开口。则可得见绪论耶。抑恐门下诸贤。筮得天山也。好笑好笑。
与闵大受(丁巳正月)
养怀二便。各有答书。早晚当蒙彻听矣。第以正远之故。每不能倾禀所怀。惟自耿耿矣。今玆迎日村人。褫到初十日惠书。一月三书。虽在莽苍。犹不易事。不佞何故伏此三危。而乃能获此于执事耶。感幸之至。还增悚惧。仍审春寒。一向亨泰。又甚赞贺。季台之行。岂不好好。第庾南楼之子妇。寡而适他。南楼语其妇父曰。贤女尚少。固其宜也。感念亡儿若在初殁。泉下意思。虽与此有间。而大槩则不异矣。为之怆然也。且温良之祝。在执事固然。而愚之所祝愿。其丑甚于孔明之妇也。可一笑。此病状如昨。不足更烦笔端也。
  别纸
乡中孀妇继后之谕。以事理推之。则其子见启下公文之日。即其 君命移天之日也。即当以期服。降其所生矣。盖 君命不可覆。(覆。逆也。谓不可以方服所生父而覆逆也。)而父不可贰。通典虽有五服皆定于始制之日之文。然以礼记女子未练而出则三年。(此自期年而三年也)既练而出则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6H 页
已。(此通典所谓皆定于始制之日也。)未练而反则期。(谓将三年而复期也。此亦从其初定之义也。)既练而反则遂之(此亦自期而三年也。)之文观之。则其上下二条不从初定之义甚明。女子外成犹且如此。况此深抑之。使同本疏相报之义耶。(丧服。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疏曰。言报者。深抑之。使同本疏相报故也。盖必言报者。其生父母。为其出继子服大功。而其子为所生服期。似若本疏。而彼为大功。故不得已报以期者。然盖不如此。则嫌于以所生为父母故也。)然此大事也。而执事与吾涉于其间。恐复生一闵慎也。
尹家税服之谕。恐与寻常税服有异。盖所谓税服云者。父母在远而没。其子久后闻讣。则虽过三年。亦必追服。故谓之税服。今此尹氏子于其所后父。死后数十年而始为之子。则是与生不及祖父母不税之义同。盖以生存异代。后代之孙。不复追服先代之亲耳。(此北齐张亮说)恐当以改葬礼处之似宜。然不敢质言。
答闵大受(丁巳正月)
所谕一事。不敢与知。顷有京里一后生来说。某爷蒙恩。似当喜而反忧者。吾侪所仰望。只有此爷。而若或因此有一毫不满士望。则无异山崩。故若闻此爷得罪。则士流之心。甚安云云。未知此意如何。鄙意则如到十分紧急窄巷。百无其策。则当不待时势而毕陈危衷。即虽得罪而去。窃恐私义粗安而惬于士心也。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6L 页
然此岂出于此汉之口者也。千万密之。
栗谷先生碑刻。文谷,和叔之意。以为罗带之原无碑。而其庙有之。老先生真是其嫡传。则当依其墓无而庙有之义云者。其意自好。故贱拙亦尝主之矣。岂料以此相持。以至于至今差池也。今又因此。又失机会。则不是细事。幸望执事财处之也。若以庙议归一。则其文字似当有删去百馀字者。临时投示草本如何。
答闵大受(丁巳三月)
兄亡弟及。自是不易之正礼。但以伯氏家言之。则冢妇尚在。而当复立后主祀矣。未知一家之议果如此否。若然则次子之遽为丧主。不能无妨矣。顷年。金安阴震粹之丧。其家事体。一如伯氏家。而其次子昌锡。以夺适为嫌。固辞摄主。故其家不得已从其所愿。而其冢妇又以姑在不敢为主为辞。盖家礼初丧。则亡者之妻为主妇。故此于道理与礼意。未知如何。而其严适之义则得宜。然妇人无奉祀之义。此便相碍矣。第以周元阳祭录(见疑礼问解题主条)为證。则亦不至无据耶。凡事。次子皆可摄行。而惟题主为难处耳。金家礼当时欲以质于士友间。而适此祸故。此事大有所嫌。故终不欲发之于口矣。今执事若参礼律證古今。以为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7H 页
适中之宜。则当为士友家模式矣。罪迹愿从后与闻而定其疑矣。
答闵大受
所谕丧终祧迁之礼。似非权代者所敢当者。此义至精。彼时金家来问时。此义最为难处。故疑以次子之辞免为得也。服中祭祀。家礼及击蒙要诀。备言之。不但文元老先生之言如是而已也。礼意虽如此。而子孙之情。则终有所不安。故昔年家兄之亡。问墓祭于同春。则答谓支子略设。无乃不至大害耶云。故其时卒从其言。虽或非礼之正。而于心则恔矣。然未知其果如何。愿闻执事之所行耳。但所谕五代祖坟同在一原云者。岂以一岁一祭之祭而言耶。若然则是择日之祭也。退行为当矣。若以与近祖一原之故而并设者。则当从近祖而为废不废矣。此则无可疑矣。至于死者之子孙。则似当体其孝心而暂废之。恐当然。亦不敢质言也。
答闵大受(丁巳五月)
伯氏葬地。谨悉。去郑山不远。尤为郑荐甚喜也。其主丧家变礼。则可谓得矣。次子不敢旁题。而只称摄行者。实严宗统之一大防。士大夫家。不可不知也。但退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7L 页
溪所答郑道可说。与朱子所答李继善问。全不相干。盖李继善则已有主祭之人。而只以其年幼。故继善姑为代行。朱先生所谓摄主。但主其事。名则宗子主之云者。可谓十分明白矣。若郑寒冈所问。则异于是。既无主人。则摄之一字。无所当矣。观于成王幼周公摄政。可知摄字之意矣。今伯氏家。与寒冈正同。未知其所引用退溪说。果合于朱子意否。愚意不得已而次子主祭。则用权字无乃稍安耶。幸更商量见教也。
  别纸
洪范厥居之义。前日妄论。不悖高明。深幸深幸。后别有新见。不惮垂示。是望是望。○示谕。知之不真。以致行之不力者。真是切至之言。当书座右。终身佩服耳。○铁瓮事。深不欲形诸言说。故只默默如瘖聋矣。昨得渠书。忽有惭悔之语。极用惊喜矣。今承示谕。始知出于执事斡旋之力。仁人之功。其入人也深矣。仍窃笑以为以此力量。不能化狗洞。真屈子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者也。好笑好笑。○所谕诸炳事。愚见正亦如此。然每只戒以勿言彼事而已。其进于此者。则不敢言。盖言之无益故也。且以自己无状。不能谕于其孙。故亦不欲舍己田而耘人之田矣。今承示谕。其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8H 页
以尽善尽美。望于人者。蔼然于言意之表。不胜敬服也。第承屡言之。而渠不以为然。如我者。真是以一发引千匀(一作钧)也。○狗洞不忍更污齿牙之谕。诚然诚然。不料其狼狈之至此也。○所谕清院凶言者。是大臣从弟。故人以为实有所受。果尔则其与任诩寿庆。可并案也。○所谓(谓一作谕)李姓人。近见一友人书。以为其在草土。渠以告 庙之论。为大利所在。而恐为人先发。故姑为缓论。则吾侪之不知者。以为善而与之矣。及其造朝。肝肺尽露云。此诚得其情状矣。门墙之人。首以新论为己任。使举世风靡。观其气焰。天下莫能当矣。而乃为幺么一乡生所挫沮。可见壮老系于曲直而不系于强弱矣。屈子有度世之愿。而朱先生以为是欲见时人出场之如何。吾侪则见时人出场。固不敢望。而只见此一奇事。亦是久生之效也。真可发一大笑矣。○姜表。其子孱弊。恐难济事。李惟一。亦是奇事。郑吉甫。能无颜厚耶。○季台新閤。果符鄙祝。则朋友之幸也。况其柔嘉之德。为执事所赏。则尤为陈瑞奴甚喜也。(瑞奴。了翁前室子也。了翁为此求后妻时。择其贫而好善之家。而朱先生亟称之矣。)○狗洞辈。谓一番人怨时。谓瑞为灾云。故口不言一旱字。书札中。亦绝不书之矣。今则不可讳矣。公私势棘。至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8L 页
于如此。执事仲季。则可无颠壑之忧否。此间则诚难矣。然老者则生。已久矣。无复所惜。而可怜者少辈矣。第此则犹是小矣。若袤也因此。终以驱人于赤眉绿林之徒。则虽欲颠壑而不可得矣。奈何奈何。
与闵大受(丁巳五月)
前日下询次子为主之说。只以鄙意。言其不可矣。然既无明文。则难免率尔之诮。故寻常不安矣。其后偶考退溪书。其论如此。自幸所言之不悖于义也。退溪说录呈。幸视至如何。
 退溪答奇高峰书曰。父母生存。长子无后而死。为长子立后而传之长妇。此正当道理也。若不立后而漫付之长妇。则是使冢妇主祭。世或有此事而今所辨云云者也。如何。且看人家遇此者。父母之情。多牵爱次子。而欲与之为次子者亦多。不知为兄立后之为义。而欲自得之。因卒归于不善处者比比有之。尤可叹耳。
以古法及程子说言之。则稚久虽有独子。不敢不承继宗祀。况有二子耶。以尊宗亲爱之风。何有彼此之间哉。如此则事顺理得矣。未知如何。
答闵大受(丁巳八月)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9H 页
前月初五日书。至自怀中。并别纸累幅。屡日披玩。恍若亲承德宇。欣幸不可言。第审河鱼为祟。经月失适。奉虑罔已。想今佳健否。时烈迟暮已甚。有同窥山之日。而病也岁也时论也三者并棘。虽有移山竭海之力。难脱此身于死地矣。承晤泻积。永无其期。临风瞻望。但有怅叹而已。不能执笔。口呼不宣。
  别纸
来书。坐无便信。讫稽修谢。惭恨无已。亡妻葬事。始令载以牛车。葬于水原矣。俄闻京里诸议。皆以不敢近京为言。儿子以此禀议之际。忽闻告 庙之议闯发。仓皇渴葬于新坞兄墓之东数里许地。古以死者得埋为歌。今则埋亦不易。生者可知。奈何奈何。此中得闻京报极难。未知目今如何。段秀实谓郭晞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时辈杀一书生。十六年经营。三四年磨砺。以成其功。可谓劳于郭甲矣。好笑。今日世道人物之责。不在他人。伏乞益加穷格存养之功。道率后生。以为国家元气。以对扬我 孝庙明天理正人心之大经大法也。吾侪报恩之路。此外无他矣。未知如何。
崔君此亦闻其不起矣。俄知其虚报。而笑语于心。以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19L 页
为此君自比于高允。而人亦以高允称之。所得已多。而今又得东坡之好题目。当为今日第一人耶。此可发一笑也。
韩杜好文章。令孙辈已得依样制作而吟咏自遣耶。今日得免梅新饿鬼已多矣。何不以此语宽譬耶。
答闵大受(丁巳九月九日)
曾自诸炳及孙儿褫到两度下状。即修复帖。以付归人。玆者李郑二君。联袂见访。复拜坠翰。并受别幅之教。欣慰不可言。大抵此来知旧之书。不至顿断。独于执事手滋。辄为之眼豁神醒。盖如李工事。使人不期然而然矣。此不独渠之可敬。执事为世道小善必录。此实阳复之渐。心切庆贺也。李工实元祐之常安民。尤不可使泯没也。此中事。何必每烦笔端。惟朝夕有俟受 君命而死。偶同于己卯。则光华极矣。愿执事之勿为深悲。且使郑君辈。毋以为戒。则尤善矣。
与闵大受(丁巳十一月)
即因云雷褫中书。获审洪夫人捐弃帘栊。其为惊愕。迨不自胜。天祸德门。不少悯恤。此理诚有难诘者矣。未委至寒养德积功之馀。起居珍卫否。区区瞻溯。实非虚语也。时烈㱡㱡垂绝之中。闻将有耽罗之行。冲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20H 页
海壮游。虽惬夙心。而脚才出门。其死丁宁。命也奈何。此则已矣而有话其舌者。贾勇再入。其为士林之祸。何能穷已。伏想江湖之忧。无有彼此也。比与文谷往复诸书疑义。见其缜密精深迥出诸人。而闻其用力不怠。实有日征月迈者。此盖相(相上恐脱)之使然。非人力所及也。可庆可庆。
与闵大受(戊午二月)
腊月初七日惠书。数日前始得披拜。所以然者。殊有曲折。而不落于他人之眼则审矣。即玆春霖。静中起居珍卫否。区区瞻仰。实非虚语也。此中事。但少一死四字。甚著题矣。年当戊午。而史祸已萌于邯郸疏中。虽因树为屋。似无得脱之理矣。奈何奈何。所谓疏事。鄙意不欲以身当锋。以副得舆之众望矣。窃闻士论则甚迟之云矣。然斟酌前却。只在范围中。外人那得知焉。鄙意惟敛迹看书。修身俟死。是吾人究竟法。然只得悠泛以负光阴。则亦有愧于岭海之旅魂。此岂非惕勉处乎。此汉无所为而空作岭海魂。又愧于崔君辈深矣。屯村良构已了。得入清凉境界耶。痔漏极苦。未得别状令胤。不宣。
  别纸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20L 页
黑气刺日者。考其平生。初以讲学为名而见绝。附西而见弃。附南而见摈。今又投入于小北。终始以公子为托身之窟。此后又未知几许变幻耶。可谓千百亿化身人也。尝见某书。详记其父之事曰。初附奇自献,柳永庆。永庆败。又附柳希奋发大狱。以中废主意。朴承宗以国婚再起。则又以旧交缔结。又见李尔瞻势盛。遂倾身附之。癸丑以后。乃贰于柳朴。力主废论。与郑造,尹讱无异。后又内惧稍忤尔瞻意。尔瞻斥之。出补庆州府尹以死云。其父子反覆之态。如出一套。而惟其父则杀王子以利身。子则结王孙以发身。此一事稍相反。而其心则未尝不同。亦其时势使之然也。即今经营再入之计。无所不至。其终不可限量。人之无状。乃至于此耶。
与闵大受(戊午四月)
今日世道之责。不在于他人。惟淬砺侪流。以尊闽洛。毋使陷入于彼。乃是本根之务耳。盖观朱夫子庆元以后事。则可见圣贤之用心矣。
答闵大受(别纸)
国恤卒哭前大小祀皆当废。然朔望之参。是礼之小者。不成为祭祀。故古人于丧中。皆不废此矣。忌祭墓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21H 页
(草恐误)。当依退溪说略行。而只素馔之云。恐不可从。盖凡祭死者。自虞以后。则以神事之。故父丧中死者。自虞用常馔。是先贤说也。
与闵大受(戊午九月)
时烈白。积恶所致。长女子奄忽丧亡。将以六七日后葬埋。悲念酸苦。不自堪忍。屹村李君远来相访。虽未承下书。槩闻起居之安。区区慰幸。盖难尽说。曾因怀德便。略拜一书。未知获蒙关听否。世俗啾喧。古今一辙。此不足少措意间。而惟尚属己事者。只有讲学克己。收拾后生。能使圣贤垂训。不坠于地。而在人则皇天付畀之重。庶不至全失。如愚者。内枯外食。无有全理。惟以此期望于高明者。不翅如渴而已。疾病甚苦倩草。不胜皇恐。
答闵大受(戊午十月)
曾于李君楶之行。付纳一书。仍道哭女哀苦之怀。即者赵君远来。袖致九月廿七日所遣书。并别纸所示。欣荷之私。不可名言。且喜昔疾永除。日有新功。真足为世道深贺也。此中事。不敢每烦笔端。而尝闻权相以为告 庙不遂。则必令渡海。今者岭议又汹。期得前请。必是权指然矣。虽欲渡海而不可得也。别纸诚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21L 页
是斯文之幸。记昔弘瞻肆毒之日。牛栗两先生文集。次第开刊。坡州书院。亦建于其时。今日则为士子者。顾乃坏户缩头。不敢为其所当为者。岂世道渐下而然也。碑石所建。不记文谷之言如何。鄙意则以为老先生一生所尊慕。只在朱夫子。而塘石墓前。无神道显刻。只于祠庙有之。当时会葬者二千。而其门人如黄,蔡,李诸贤。岂计不及此而卤莽如此耶。谓于今日遵用当日例。只建于院庙之前。而一种议论。必欲立于墓下。然后斥去白沙所撰前碑。夫白沙状德。设或有不满人意者。然既是前辈儒先之所为。则今日后生何敢任意引倒也。且念明道先生志文。实韩持国所撰。而顾于明道道德。则不可谓六七分肖似矣。然而伊川及其门人。无有斥去之议。此岂非今日之所可据者耶。伏望执事昆仲。以书议于文谷。而归一其处所。如何如何。曾以此议。相持不决。而又以属笔之议多岐之故。迁就至今矣。今闻士论归重于执事。甚善甚善。伏望勿为撝谦。亟副诸议。以卒其事。幸甚幸甚。原草不在此中。谨当指挥在家儿孙。探取于山中。修润以纳也。第以路远地左。未易入手为念耳。自馀只祝倍加保重。以慰远诚。伏枕倩草。悚仄悚仄。
与闵大受(戊午十月)
昨于赵君归。略付一书。非久当彻矣。即日寒事益急。未委静里起居增佑。区区向溯。靡日不勤也。前书所谕绍武。岂虏人有谋。虚张此说。以唱彼不久长之势耶。此若不虚。则彼本逆竖。早晚成功。在我从违之义。豫有所揆度矣。不可临时悤悤也。所示紫院得人。未知为谁。幸谕及也。鄙意事力如或不足。则亦可使石潭相助也。适闻兵裨有便。略此申禀。须与屯村同照也。不宣。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22H 页
与闵大受(戊午十一月)
岁律峥嵘。一阳将复。此时起居将息。并膺休祥。时烈寒疾久未瘳。可凛然自危耳。紫云碑议。时无凹凸否。尹君以健兄弟遭丧云。此时失此等人。殊可叹也。又闻其一二事。虽其诚孝可尚。而使人不忍言也。适逢归便。略此附申。
答闵大受(戊午十二月)
家弟谓将耑候修札。并紫云碑本付去矣。即于金上舍行。承拜下状。诚不觉岭海之东属日本。此喜何可量也。第今日有怪事。持叔卖王爵。云路偷官米。然则哇鹅仲子。亦将以不食壤不饮泉。被满赃之律。将如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22L 页
之何哉。平日喜读东铭。而今乃为此谑语。将为横渠之罪人。然晦翁于庆元年间。亦为悬鹑之戏言。吾有所受之矣。不罪不罪。适会中酒。不能究宣。
与闵大受(戊午十二月)
今岁又穷矣。缅想静里起居。实不胜其悬悬也。日前因便有书者屡矣。惟家弟带去者。登彻无疑。未知紫云文字改定者如何。鄙意以为此碑若立院庭。则当以议论为主。而此文字。终觉铺叙太多。恐非体例。须与文谷,光城商量删节。如何。第恐光城畏约。不欲入此是非丛林矣。老物神思衰落愈甚。一经涂乙。已茫然䵝昧矣。闻韩镇岑构氏。拳拳于此院事。而才力可仗云。凡事与之相确。则事可济矣。惜乎。尹体元兄弟不得致力于此也。此兄弟。其诚孝虽曰笃至。其事未必中理。未知诸执事以为如何。
  别纸
即因卞君圣举。闻林将军之弟龟城公尚在。盖常欲为传将军事。而以其事迹之难考也。尚今迁就矣。幸从龟城公。细问其本末而一一录示如何。闻其已老。不亟为之。后将难悔。若因此以明 仁祖大王及一时诸公拱北之志。则未死孤臣。亦可以少伸贯高白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23H 页
王之意矣。更望勿缓也。
与闵大受(戊午十二月)
开口有时之谕。令人起立。傥因此渠辈。御下蔽上之状。得以彻听。则以 上聪明。岂不忍开悟耶。 宗社其幸甚乎。愚每自谓若死于鑴辈之手。则荣幸大矣。今忽闻弘翼反为论救。丑莫甚焉。朱先生尝言蔡京之还入也。韩师朴使其子迎于十里。曾布则使迎于二十里。今翼则乃使其父。迎穆于三十里。可谓甚于蔡京之徒。而乃为其所救。更无颜面对执事矣。
答闵大受
醉夫之方受杖也。诸推官畏陈复昌。皆厉声考察。立岩闵二相独蹙頞而面之曰。玉已碎矣。昌闻之。论劾旧职。仍削勋录。醉夫尝梦作一诗。只记一句。海日孤舟千里暮。水云长笛数声秋。未十日祸作。人以为远窜之兆。竟殒于杖。痛哉。○右出长贫居士胡撰。此说曾见之否。试此录上。
答闵大受
仪礼。既曰妾为君之党。其服得与女君同。则不须别著君之长子众子之服。而备要云云者。岂以既有其子之服。故恐其混同无别而然耶。旁期以下。虽无相
宋子大全卷五十九 第 123L 页
报之义。然其女君既从夫而服。则妾又何敢杀于女君乎。恐当以仪礼为主。疑礼问解。同春所引愚伏说。似好。检看如何。此在二卷之三十五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