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十八 (自动笺注)
宋子大全卷十八
 疏箚
  
公元1683年
請釐正 宗廟徽號箚(癸亥三月十九日)
伏以臣蒙許致仕
已有日矣。
含 恩感激
不知所以爲報也。
惟是臣舊患疾病。
愈往愈甚
訖未趨謝。
無禮不恭之罪。
何足贖。
日夜皇隕。
無地自容
仰惟 聖度天涵
俯賜矜察
以是自慰也。
臣竊有以 宗廟事。
曾欲仰聞而未及者。
姑待萬一病間面陳矣。
今疾勢如此
難復等待
敢以別單書入焉。
嗚呼
 宗廟徽號
何等事面。
一字一畫
依違苟且
置之於差誤之地耶。
伏乞 亟命禮官
議于大臣
詳考實錄
從實釐正。
不勝幸甚
  別單
列聖徽號位版祝文相違處及差誤處。
  位版
仁順聖神王太后
   太字。
似當删去
以從祝文
伏乞 睿照。
  祝文
仁順聖神王后韓氏。
   祝文
旣書 王妃姓氏
位版何以不書
耶。
如以逐位位版改題爲重難
無寧祝文不書姓氏
使與位版無所異同爲宜。
伏乞 睿照。
  位版
元顯敬神德王后
  祝文
元顯敬神德王后康氏。
公元1636年
 孝昭昭順昭獻
 昇遐後。
 太祖丙子上。
(出實錄。)
   此等處。
未知或當追入耶。
然則下 列位如此處。
似當一體商量增損
伏乞 睿照。
  
位版
有明贈諡恭靖定宗懿文莊武溫仁順孝大王
  祝文
定宗恭靖懿文莊武溫仁順孝大王
公元1660年
 溫仁恭勇順孝
 庚子曹啓辭 順孝大王
前稱溫仁恭勇順孝
今 皇帝賜諡恭靖
不宜竝用恭字。
請除二字
只稱恭靖溫仁順孝大王
從之。
(出實錄。)
公元1640年
 仁文恭睿。
爲 上王時 太宗庚辰
上尊號。
(出 恭靖誌實錄。)
  
位版
元敬王太后
   太字當删。
已論於上。
且全沒徽號四字
尤爲未安。
似當追書
伏乞 睿照。
  祝文
彰德昭烈元敬王后閔氏。
公元1538年
 彰德昭烈
爲 大妃時 世宗戊戌
上尊號。
(出 元敬誌及實錄。)
 厚德
爲 大妃時 世宗戊戌
上尊號。
(出 元敬誌。)
  位版
昭憲王后
  祝文
宣仁聖昭王后沈氏。
公元1332年
 宣仁齊聖
 文宗壬申
上尊號(出實錄。)
  位版
有明贈諡惠莊世祖承天體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聖神明睿欽肅仁孝大王
  祝文
世祖惠莊承天體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聖神明睿欽肅仁孝大王
   
實錄曰。
 睿宗卽位
尊號時
特加懿肅二字仁孝之上。
位版祝文
皆以欽肅書之。
  位版
聖欽仁景德宣烈明順元淑徽愼惠懿神憲貞熹王后
  祝文
聖欽仁景德宣烈明順元淑徽愼惠懿神憲貞熹王后尹氏
 明順元淑徽愼惠懿八字
約成以明徽懿四字
(出實錄。)
   
惠懿之惠字。
實錄一處
以齊字書之。
  位版
淑明昭惠王后
  祝文
淑明昭惠王后韓氏。
公元1294年
 仁粹。
 成宗卽位
尊號爲 大妃
(出 貞熹誌及實錄。)
 慈淑。
燕山時上徽號
(出實錄。)
  位版
昭徽齊淑安順王后
  祝文
昭徽齊淑安順王后韓氏。
 昭徽齊淑。
 昇遐後。
諡號曰安順
徽號曰昭徽齊淑。
大臣收議。
勿稱新號
仍稱仁惠明懿四字事。
(出實錄。)
 仁惠
大妃時。
 成宗上尊號。
(出 貞熹誌及實錄。)
 明懿燕山時上徽號(出實錄明字
實錄一處以昭字書之。)
  位版
有明贈諡康靖成宗仁文獻武欽聖恭大王
  祝文
成宗康靖仁文獻武欽聖恭大王
   
獻武之獻字。
實錄諡冊哀冊燕山時禮曹啓辭中。
皆書憲字。
  位版
恭惠王后
  祝文
徽懿愼肅恭惠王后韓氏。
 徽懿愼肅
 祔廟時。
上尊號。
  位版
昭懿欽淑貞顯王后
  祝文
昭懿欽淑顯王后尹氏。
   欽淑之淑字。
實錄一處
以肅字書之。
 慈順。
大妃時。
燕山上。
(出 貞顯誌。)
  位版
敬王
  祝文
宣昭懿淑敬王尹氏
 宣昭懿淑(無出處。)
 淑愼明惠 初喪諡後加上徽號(出 章敬誌及實錄。)
  位版
有明贈諡昭敬宣祖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煕運顯文毅武聖睿達孝大王
  祝文
宣祖昭敬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煕運顯文毅武聖睿達孝大王
   聖睿字。
實錄一處
以敬字書之
公元1676年
 啓統光憲凝道隆祚
光海丙辰
以辨宗系大業
上尊號。
(出實錄。)
 臣竊伏惟。
尊號之上
古也
然 本朝自 世祖大王創始
至于 宣祖大王
又進大號
當時朝議
不敢稽者。
然旣曰。
臣子君父
進此大號
以盡崇極之儀者。
不可已。
則如 太祖大創業垂統
豐功偉烈如何哉。
其所崇極之道。
反歉於 二祖
未知 二祖謙孝之心。
可能安於陟降之際乎。
然旣進者。
不可追改
無寧追加於 太祖大王。
以安 二祖孝心爲宜。
而此事體
至重且大。
不敢質言
伏乞 特令禮官
議于廷臣
定其可否進退之。
不勝幸甚
公元1683年
請留朴世采箚(癸亥三月二十二日)
伏以臣垂死病中。
得見吏曹參議朴世采告行書。
不勝驚愕
切欲詣 闕請對
陳其曲折
且請至誠 召回也。
忍死匍匐
未及中半
氣竭欲絶
不得已中止
噫。
是亦時運所關也。
臣與世采
不但朋友而已
復有婚姻之親。
熟知家行之美。
以爲旣出而擔當道者
實 宗社生民之幸也。
世采竭誠圖報
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
士林相慶以爲世道庶幾矣。
今者不幸不安於心。
遽爾遁還。
噫。
此何景象耶。
世采山林肥遯之士。
大家世族有德有才
矜式國人者也。
幸乞 殿下勿以已出爲不可復留。
別遣近侍
諭以聖意所存
而且悔悟之端。
世采豈得不回遐心
哉。
所謂悔悟之端者。
其所進陳之說。
未能相信施行
則雖微臺諫二件事。
固有久之心矣。
此於世采之疏。
微意可見矣。
然則臺諫二件事。
無乃世采膰肉耶。
此則 聖明不可不知也。
蒼黃道側
無倫脊。
伏乞 財赦焉。
政堂奏箚(一○癸亥三月)
伏以臣以朴世采之疏見之。
則其去也實由於金益勳事。
夫益勳從前多謗之人。
今日之被言無怪也。
至於逆獄時事
則猝聞翊戴之說。
其所處置之失。
誠如大臣之所言矣。
然論其心則無他矣。
今至比於伏誅之翊戴而幷按。
大駭矣。
以故
世采深欲酌處鎭定
而與金萬重諸人
協心同事
此實大公處中之心也。
臺諫者。
始若相信而相諾者矣。
終不免後悔酌處之後
不顧前言
世采見欺無顏面甚矣。
其引以爲可去之端者。
人情之所同然矣。
其以世采之去爲過者。
臣竊有所不知也。
至於李敏敍不宜永棄
是擧朝之公言也。
世采注擬閒局。
只見其公而不見其私。
則顧何有罪。
彈劾遽發。
世采雖欲不去得乎。
其以世采之去爲過者。
臣竊有所不知也。
夫 殿下禮遇如是
世采自任如是
而今狼狽
頓。
蒼黃遁去。
凡在聽聞
不疑惑哉。
夫臣之衰病
不宜濡滯
只緣天災時變
不可勝說。
大小惴惴
莫保朝夕。
不忍遽歸。
時與世采論議國事
冀有一分之益矣。
今其去矣無復望矣。
世采時論議可否。
無不與同矣。
不得以善去。
世采被參
卽臣之被參也。
可差殊觀哉。
古人有言曰。
君子不同進而同其退。
小人同其進而不同其退。
臣之平生自期
不足言
而實不甘小人歸矣
伏乞 俯察微情
勿以徑歸爲罪焉。
政堂奏箚(二)
伏以臣妄論 宗禮
日夕皇隕。
若無所容。
只當悔罪不暇
而又念當初進說草草
以致廷議不咸
此亦臣之罪也。
今請因諸議而畢其說焉。
今諸臣廣引,宋古事以爲言。
如臣識昧者。
難以領會
曰。
有以少爲貴者
有以多爲貴者
多少各有所當矣。
然以 大明及 本朝徽號言之。
分明以多爲貴也。
以多爲貴。
而今 二祖之號反多於 太祖
其於朱子所謂孫以祖屈之義何如耶。
玉堂獻之說。
明白有據。
然以 位版所題觀之。
則 尊號諡號
錯陳間排。
無復齊整
兼且以所題八字之內。
四字是 
尊號
諡號只四字而已
然則 列聖諡號
皆是八字
而 太祖只是四字
則 列聖諸位反有加隆
而皆有所不安者矣。
且以聖人從周之義觀之。
則 皇朝所行。
旣以加上爲
則其在今日
違棄不用
誠有所䀌然而傷。
慨然而歎者矣。
不惟一事爲然
諸人心。
皆可類推
此則今日君臣上下
不可不知也。
程子論諡
以不其實不正
夫我 太祖開國垂統
至今三百年鞏固維持者。
基於威化 回軍
大義昭如日星也。
今於 尊號諡號
皆無此意。
臣每以爲歉然也。
故臣意欲昭義正倫等字追上。
則旣合於程子之意。
其所以慰 二祖之靈。
使無瑟縮不安意者
在於是。
前日敢冒萬死而言之。
然妄之罪。
則臣實有之。
不勝惶恐焉。
政堂奏箚(三)
公元1674年
伏以臣自甲寅以後
心切有所痛恨
欲一暴白而有所不敢。
疾病如許
竊懼終不得言而死。
不得不冒死以聞焉。
堪輿之說。
自不知者言之。
則似爲茫昧
然理無不在。
則豈以對天之地而獨無之哉。
朱夫子窮深極微
洞見無礙
故其論山陵議狀
有曰。
祖塋之側。
起土功。
以致驚動
亦能挻災
起土功於傍近
以動先靈
猶且挻災
遷移塋域之際。
其爲驚動可言哉。
私家葬禮
隨力草率
遷移之際。
不甚用力
死者體魄
無甚震驚
士夫遷厝之後
無患者鮮矣。
至於帝王之葬。
則竭一國之力。
了當其役。
而爲千萬歲鞏固之計。
則其遷動之際。
用力多寡
用物猛銳
可知矣。
若是則其震其驚。
可言哉。
其爲挻災也。
不待言而可知矣。
恭惟我 太祖大定鼎之初
卽與僧無學
 親占壽藏
則 健元陵是也
 太祖大以爲子孫從葬處。
至於十二岡之多。
從此忘憂矣。
故名其最西一支之嶺曰忘憂里。
然則吉地可知也。
恭惟 孝宗大王昇遐也。
群臣爭欲極擇吉地。
以爲 衣冠之藏。
故故判書臣尹絳,故參判臣兪棨,今知府事李尙眞
皆通地術。
奔走馳騖
竭其心思目力
以舊 寧陵爲最吉。
時臣與聞絳等議論於 榻前矣。
旣 葬之後
以爲萬世永安矣。
不幸石儀略有罅隙
不過工技不善之致。
於地之吉凶何有焉。
不料凶人翼秀。
承楨指嗾
敢上凶疏
以動 聖考宸聽
夫旣曰 羨道有水。
則以 聖考孝誠
寧不䀌然而傷。
蹶然而驚哉。
竟至遷移不可止。
其時翼秀等情狀。
京畿監司李選之疏。
悉無餘。
其疏想今尙存
試取而觀之則可知矣。
當其起役之時。
與其摠護使今判府事金壽興今領議政金壽恒等。
祇伏 退壙之前
見其開啓羨道之役。
聲勢有如霹靂
臣直欲投下
以身當之也。
臣誠有此心而終不果焉。
則臣罪至大
故略以一疏自劾焉。
此則實出於肝膈
非敢誣也。
翌年甲寅
我 仁宣大妃, 顯宗大王相繼上賓
術人皆曰。
遷 陵之故。
術人之言。
未可盡信。
稽諸朱子之說。
可謂有徵而難誣矣。
若果如是
則翼秀。
一國臣子不共天之深讎也。
記昔 仁廟朝。
靑雲沈命世。
信聽術人之說。
上疏曰。
 穆陵有水。
及啓 羨道
則無水矣。
其時廷議請罪命世至請按律。
而 仁祖大王以爲 山陵
固有其罪。
而其情則可恕。
略從輕典
命世固無他腸
且 穆陵遷移之後
有吉無凶。
當時廷議
猶且如此者。
以爲 先王衣履
無故遷動故也。
今翼秀包藏禍心
欲戕士類
而乃敢以 陵寢奇貨
則其不道悖逆之罪。
不容覆載之間。
訖今廷臣寂無一言
臣竊痛焉。
當時 羨道吉徵
無患害之狀。
金壽興前後狀啓及諸臣聯名之狀。
一一詳悉
若賜 睿覽
可知實狀矣。
伏乞 殿下悉取
選疏本及壽興前後狀啓。
 親賜詳覽而財處焉。
公元1683年
病未赴 召待罪箚(癸亥三月)
伏以臣於昨日
要以了當休致之事。
忍死詣 闕。
仍蒙 賜對
晷刻頗遲。
以致所患頓劇。
僅僅還寓。
達夜呻痛。
見今殘喘
不得少延。
於此時。
聞有入侍之命。
萬無起動之望矣。
竟違 敎旨
惶恐待罪
删去致仕 敎文中過當語。
仍辭稍廩及常祿箚。
(癸亥三月)
伏以臣疾病沈綿
鬼事日迫。
致仕 隆恩
未了當。
若復因循以死。
不能瞑目
是臣所懼。
故再昨。
忍死趨謝。
因蒙 賜對
露情跡。
從茲以往
復餘憾。
微臣之幸。
孰大於是
惟是所蒙 敎書
多有不敢當不着語句
雖是詞臣華潤自古如是
而在臣惶恐愧赧之心。
則俗所謂鑽地以入者。
猶爲歇後語也。
終夜不寐
汗流浹背
此非臣虛語也。
昔。
宋神宗時
韓琦領郡之誥。
衮衣待還之語。
以爲誥語太過
不得安於外。
而乞改之。
夫以德望蓋世
猶且逡巡退避
其所外任
亦將不敢自安
況茲 敎文中過當之語。
奚翅衮衣之云也。
伏乞 聖明俯諒臣心。
特命删改
無使貽笑於人。
不勝幸甚
且臣旣蒙致仕
之 恩。
則其稍廩之例。
亦當收還
而卽聞大臣陳白
依常例。
臣自前常以無事而食。
爲非義也。
況在今日則其事體尤異於前矣。
伏乞 聖明垂諒察。
亟賜反汗
以安微分焉。
且惟二三兩月
常祿倉官
以 命輸來。
臣終不敢受。
而接置閭家。
此月將終矣。
今茲塡溝壑之日。
擯於無用
亦甚非宜。
伏乞亟令該曹輸還焉。
心有所不安。
如此細瑣
猥達 聖聽。
益增皇隕。
請追上徽號於 太廟疏(癸亥四月)
伏以自生民以來
未有聖於夫子
夫子之功。
未有大於春秋
春秋之義。
未有大於尊王也。
此義旣明。
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夫夫婦婦。
三綱九法行。
孟子夫子之作春秋
大禹周公之功。
而誦子貢賢遠於堯舜之語。
嗚呼
堯舜之道與天同其大。
夫子所以賢遠者。
語其功也。
春秋之義炳然數十
而尊王之義最大。
過此以往
聖人或未之知也。
是以
天理人心正。
亂臣賊子懼。
孔子之功所以大者
不信矣乎
恭惟我 太祖大王。
天錫聖智
(缺)發睿哲
當其代暴以仁之際。
所秉者春秋大義也。
是以
應天順人
王業之成。
反手焉。
建瓴然。
故故
公元1652年
第臣成三問
頌其功德曰。
義昭日星
文正公金尙憲
以此告於 仁祖大王者。
精深痛切
蓋以建諸天地而不悖
百世以俟聖人不惑矣。
豈有私於 君父而然哉。
且聞記曰。
國奢示之以儉。
夫儉之爲德。
不可一日廢。
而必於國奢之日。
則尤不可廢者。
聖人時制義。
各有其道。
今世之所當示者。
果是何道也。
昔。
我 宣祖大王壬辰罔極之變。
儒臣鄭經世之議。
春秋法筵
以明復讎大義
可謂急先務矣。
如非 聖智高出百王
何以及此
事有至小而所關有至大者。
況以 宗廟之重。
深明此義。
則雖隷儓下賤
其有不知者乎。
嗚呼
惟此尊王之義
所謂天之經地之緯。
不可一日而無者也。
昔。
朱子之考
嘗曰。
父子君臣
天地大經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如人食息呼吸元氣之中。
一息不屬
必至於斃。
是以
自昔聖賢立法垂訓
所以維持防範其間者。
未嘗一日而少忘。
朱子表章此說。
以爲大義南渡之日。
嗚呼
孔子之作春秋
偶然哉。
孟子推之以繼三聖之功者。
亦豈空爲大言以誇之哉。
朱夫子孔孟而爲之說者。
亦豈私於其親而彰明其訓哉。
以此不明
人道入於禽獸
中國淪於夷狄
故臣欲因 宗廟有事之時。
而以獻於 聖聽也。
嗚呼
孔,孟,朱三聖賢
則猶爲旣遠之世矣。
嗚呼
我 仁祖大王每於後園
涕泣嵩呼於 聖節者。
何義耶。
至於 孝宗大王
一語一默一動一靜
無非此事也。
豈非繼述我 太祖大王之志事也耶
嗚呼
不諒(諒恐量)臣之衰朽之甚。
詆訶之重。
旣去而復來者
是誠何心哉。
欲以
入告于 聖明
誠願 聖明一以孔,孟,朱之心爲心。
而亦以我 太祖仁祖 孝廟之心爲心也。
而況古語曰。
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
有司之罪也。
此道理。
豈有古今之異哉。
竊伏聞。
 聖明重其事。
更使廷臣會議
故敢忘瀆告之罪。
而更竭肝肺
以盡畢願忠之心。
惟 聖明財赦焉。
不勝激切屛營之至。
公元1683年
自東峽向驪江陳情疏(癸亥五月)
伏以臣猥蒙 聖恩
已作閒身。
其出旣易。
其入無難
以爲優游自在
無所嫌礙矣。
以故
臣於再昨。
冒暑發行
行到鐵原地
得見邸報中。
臺臣避辭
則以體統二字
侵困大臣
不遺餘力。
臣意以爲大臣所謂體統如何
紛紜至此耶。
及到永平
詳聞曲折
然後始知其言實出於臣口矣。
惶恐媿蹙。
無地自容也。
三司請對之日。
大臣之意以爲前所酌處等於榻前者。
方爲臺啓之所非而引咎焉。
如使大臣意見
有改於前日
則以臺啓爲是請從可也
如其不然
猶執前見其所酌處
大爲臺啓所攻。
則不敢以臺諫爲非
自引其咎。
正是理之當然
而亦所以重臺論也。
臺諫乃以引咎爲非
又深斥其不助己見
夫人各有心。
迫之使言。
雖於士庶之賤。
不可得
大臣乎。
大臣之事。
不是其時三司俱入。
雖相議彈劾
無所不可
至於侵迫
使之必言。
大有損傷矣。
臣之妄意如此
故適遇左議政閔鼎重逆旅
先言領相金壽恒雅量能容人言
鎭定消融
又因言以臺諫言之。
則恐傷體統也。
不料鼎重臣姓名。
以徹 天聽
以起諸臺之引避
其所爲言痛快峻絶
令人喪魄
衰病昏耗
不識時宜。
休致閒身。
妄言臺諫是非
得罪朝議
而臣聾聵特甚
不得聞知
敢向京路。
聞者必笑而怒之矣。
且有一說
不敢不略布也。
臣聞參議李翔
以薦正郞臣徐漢柱
有人言而去國
漢柱樸野之人。
嘗受業於故文孝公趙翼之門。
甚有學術行義
向時姦臣勢成。
指斥不敢指之處。
而又於場屋策題
敢以呂,武二后等語。
臨試
諸生
漢柱以爲此視蔡確甑山之詩。
則其意又不翅分明
今日臣子何忍對此策乎。
閣筆而出。
其時有識之士
亦多有不對者。
以故
姦徒恚甚構誣。
以爲時事
至於拿鞫。
幾死杖下
幸賴 聖明鑑燭。
得保性命
若於姦徒伏法之後
公議流行
漢柱當蒙褒典。
而今乃至許守宰之薦。
終使薦主去國
今時好惡不可知矣。
昔。
魏掞之論事被逐。
朱子被召命而不入
臣與李翔
每稱漢柱之賢矣。
今乃如此
非但妄言臺啓之罪。
又此一事
亦爲却步一端
改轍東歸
目今天災時變
有朝夕可憂者
是以
不敢遠去京國
只爲徘徊近畿之計矣。
然纔於承旨史官之歸。
以還朝爲對。
宿計忽變。
陷於欺負之罪。
情勢如此
而所犯至
席藁旅次
恭俟斧鉞之誅。
不勝震灼惶隕之至。
陳情仍論兪信一事疏(癸亥五月)
伏以臣旣以復路還朝
對於承旨史官之歸。
雖有情迹之難安。
固當冒昧入覲
一陳衷曲
而退而中路彷徨
九慮十思
前還却。
終於退來。
忘 恩負德
姑置勿論
欺負食言之罪。
可言喩。
夫人於敵以下
不敢不踐其言。
況於君父之尊。
而敢有不信
則其
罪當如何哉。
以故
比日以來
驚夢愕。
心煼神越
寧欲溘然無知不可得也。
然此豈臣之所願欲哉。
必有萬不得已者。
不敢開口以言。
所謂抑鬱而無誰語者。
小臣之謂也。
昔。
臣在京。
以臣不去
貽書譙責者。
不知其幾。
至於下吏之賤稍知義理者。
委來勸去。
此則士友之所共知也。
逮臣東行
慮臣復入
以書逆之者亦多。
而臣何忍孤負 聖明
昧然改路哉。
及有臺避。
臣行邇止。
相愛者之愍臣聾瞽冥行不已何限
以此決知義理所在
而公議之嚴。
貴賤老少也。
義理如此
公議如此
故臣以爲得罪於 殿下
則猶或憐其耄老而赦之。
得罪義理公議
則雖傾東海之水。
其可洗乎。
小臣今日之負 殿下
實出於此
而臣不敢仰陳其一二。
前後備忘愈益懇惻
臣每一奉讀。
不禁涕泗交頤也。
臣之情勢
終不敢言
不敢承 命之義
則臣已誓於心矣。
伏乞 聖明哀憐垂察
使臣優游自在
以盡餘日。
則實 聖慈終始生成至意也。
至於兪信一事
臣尤有所大不安也。
臣於信一。
差先一飯
而猥與其父瑒契義不淺
臣竊以爲臣有不善
私當勖之於臣。
不當詬罵於稠中也。
故臣私竊以爲信一。
必無是事
也。
如果有之。
則不過隨衆公誦而已
亦可見公議普同也。
有何而乃被削版之律也。
大抵無論虛實
而倘微小臣之入。
則當無此事矣。
所謂空汚良善者。
正臣之謂矣。
心竊自悼也。
於此
抑有所感焉。
昔。
宋帝詔書
有奴詬豕叱之語。
朱子見之。
自謂幾於隕涕
通夕不寐
夜漏未盡
呼燭作書
責詞命之臣。
雖使信一。
實有是事
臺臣亦當置而不論
全一時之善美可也
顧乃不然
無論虛實
而使此一段口語
行於世上
則恐非朱子法門也。
臣才起臺鬧。
而復爲此說。
極知罪大。
而爲斯世略及焉。
此亦老妄所致也。
伏乞 聖明財恕焉。
不勝隕越戰灼之至。
驪江南歸陳情
兼辭月廩疏。
(癸亥五月二十七日。)
伏以臣雖自郊外轉來此地
若其初心
欲待時論少息
冒赴 天陛
略陳情勢
永辭 宸極而退。
畢命丘壑
復餘憾矣。
竊伏聞。
朝論益激。
至於館學章甫
亦成蠻觸延及
搢紳率多難安。
若其與臣通書之人。
皆出於相愛之深。
斷無他腸矣。
今聞竝被株連
臣何顏面
可以對人。
只合歸伏深山
杜門省愆
謝公而已
伏聞參議朴世采
陳疏乞收臣休致之命。
臣竊不勝驚惑也。
夫 聖明稽古考經。
以禮處臣。
君臣之間。
正理得。
而乃世采道學見識
遽有此言。
臣本有徘徊近畿
以圖復入之謗。
今若少淹。
適符其言。
尤切惶懼
治行李。
徑歸故土
嗚呼
此豈臣之本心哉。
誠出於不得已也。
臣本欲具陳悃愊矣。
旋恐語或妄發。
以增紛紜
終復泯嘿。
只有掩塞而已
唯臣欺負 聖明
非止一再
其罪萬死
臨疏戰灼
因倂涕零
不知所言
不勝惶恐待罪之至。
 疏成後。
伏見曹啓下關文。
則復有月廩之 命。
無事而食。
孟子謂之不敢
故臣於在京之日。
粗可支吾
或有所不受之時矣。
今已爲退歸
則又與在京時懸殊矣。
況今二麥登場
臣自有餬口之資。
又非朝不食不食
不出門戶之比。
伏乞 聖慈俯賜諒察
亟賜反汗
安賤分。
不勝幸甚
朱子封事奏箚箚疑箚(癸亥六月二十八日)
伏以工曹參判臣朴世采
曾於 榻前
看朱封事奏箚
兼取微臣所嘗箚疑者。
以備參考
而 聖上特賜印可
竊伏惟念
朱子之學。
上繼堯舜孔孟
一言一句
無非大中至正
天理聖學關鍵也。
至於封事奏箚
則又精忠懇切
誠意感發
必以格非正君。
保民定國爲心。
而辨賢邪。
振紀綱
軍政
御外侮。
經緯其間
體用俱備
理事相函。
較若畫一
明如指掌
局束淺近小利
泥滯迂闊空言
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
諸天地而不悖
可以聖人無窮也。
惜乎。
孝宗亦宋之賢君也。
然而於此
說而不繹。
從而不改
使其盡誠納誨之忠。
卒無其效。
所謂使道長無用天下者。
眞可慨也。
恭惟我 殿下天資粹美
 聖學高明
其於聲色貨利遊畋玩戲
可以害身心瘝政事者。
無有近似者。
則宜其德業日起。
治效日著。
奈何朝政日紊。
乾綱日頹。
民困於下。
天怒於上。
危亡之象。
愚智皆言之。
此必有所以然
而臣不敢知也。
危亂之端非一
而惟聖人之道可救
 殿下御筵席所講者。
無非經訓
然其文字簡約
義理微密
精思索。
厭心易生。
未及咀嚼
已自欠伸思睡矣。
顧安歆動歡欣
芻豢悅口哉。
惟此朱子書者。
通透灑落
明白委曲
絶無艱深險阻之態。
故義益深而文益暢。
理愈密而辭愈達。
使人讀之娓娓
猶恐其易終。
諷詠之間。
不覺犁然意會
躍然神興矣。
然則世采之請。
可謂知要。
急於納約者矣。
臣又竊念
 本朝立國
一如趙宋
故其末流之弊。
亦與之相類
國勢善弱類之。
人心偸惰類之。
公元1643年
紀綱不振類之。
淑慝互爭類之。
吏胥貪縱類之。
豪強恣暴類之。
朱子當時目見其然
有以救之。
其所痛切精愨。
藥當其病。
欲治今日之病。
捨是藥。
何以哉。
傳曰。
法後王
何也。
以其近也。
聖賢雖多。
而其在今日
則莫近於朱子也。
觀法近則取則易。
伏願 聖明於此
潛心熟複
不厭不倦
體之於心。
驗之於事。
終日儼然
不爲他說所岐。
眞若朱子日在 筵席
相與酬酢
則學日進而德日起。
其於正朝安百姓。
不足言者矣。
然於其中
不無先後緩急之殊。
臣意以爲封事無可擇。
至於奏箚
行宮便殿第二
聖學箚。
最所當先
癸未垂拱第一第二箚。
辛丑延和第一第二箚。
戊申延和第五箚及乞進德箚。
皆當次第熟讀而後
可及其餘也。
仍記歲在庚寅
臣以奏箚中。
切實若干篇。
繕寫投進。
 孝宗大王亟加歎賞
深味服膺焉。
恨其見之之晩也。
其後
有人以論聖學冊子進御
則卽 敎筵臣曰。
莫或有違於朱子說否。
可見知之眞而好之篤矣。
今日 殿下之心。
豈異於 聖祖之心乎。
今臣所有箚疑。
非敢效註釋之體。
平日讀過之時。
有所滯礙
則輒手錄成帙。
以與士友講質而已
世采之意以爲或有補於音
句讀之間。
略有所取而仰請如此也。
故敢繕寫冊子
謹因縣道隨箚以進。
以爲不能無補於擇盛德也。
然如使世采李翔等頻侍燕閒。
則亦無事於此也。
至於尹拯學有淵源
且多積功
若置 筵席
必大有益
而其志難奪。
空老蓬蓽。
可惜也。
臣意以爲不必縻以職名
只以布衣 召見
宋朝伊川故事
則旣無嫌礙。
不必牢守一節也。
又有前都事權尙夏
學術精明
致力朱子書。
亦可使備講讀也。
此外有道術者
廣行訪問
勿拘以爵祿
以盡友臣之道。
則其於明 聖學聖治
有明效矣。
苟能如此
臣雖枯死丘壑
與有榮光萬萬無恨矣。
不勝大願焉。
 箚子具署。
殊非朝例。
而今係是外方
不敢不具
伏乞 睿察。
公元1683年
朴泰維疏後待罪疏(癸亥閏六月十九日)
伏以臣昨於箚 批。
猥承 召旨。
治一疏。
以列前後罪犯
兼陳老病不堪冒進之狀。
其中大者
大老之稱。
不勝錯愕羞愧
亟請删去也。
兪信一不諱之言。
終遭對吏何問也。
李選爲臣謀忠。
詬辱罔極也。
疏才成而適聞。
臺臣上章
斥臣以妄論 徽
號事。
而以無所異同者。
偸合於臣云云
臣聞來不勝驚隕。
臣之當初所論。
只以正當 聖明一治之際。
春秋之義
泯滅䵝昧。
無復忍痛含冤
迫不得已之言。
以存天下之防者。
且祖以孫尊。
孫以祖屈之義
亦乖於今
故臣以爲言。
而 聖明不以爲非。
俯從而行之矣。
臺臣所論如此
昔。
朱子宋朝儀之失。
不勝痛恨而曰。
令人求死不得
國家大事
無過宗廟
而其禮旣失。
人情天理
反戾乖舛
朱子之言如此
然則今臣負犯
豈容於覆載之間哉。
且誤禮執權
臣從本罪
語曰。
傷弓之鳥
見曲木而驚。
病暑之牛。
望夜月而喘。
臣之惶隕危怖
於是爲甚
且念臺臣不於當初極言駁正
夏侯勝
而縟儀旣成之後
乃論其誤。
朱子所謂徒使威靈
疑於見擯。
彷徨躑躅
不知所歸者。
不幸而近之矣。
使臣初無妄議。
今日安得有此。
此又臣之悔罪死者也。
臺臣雖在今日
當直請臣罪。
以快神人可也
何故
只播其論於朝廷
不以徹於 天聽
使難贖之臣罪。
久逭刑章也。
竊聞朝著間。
以此訩訩
臣亟當輸身司敗
以待勘斷。
而臣老病垂死
不任上道
席藁私次。
恭俟斧鉞之誅焉。
出城時告歸箚(癸亥十一月九日)
公元1650年
伏以黃鍾一動
荄甲皆
 聖候回泰。
含生喜抃
於此時。
特蒙 賜對
竊仰 天顏
舜彩如常
臣之欣聳。
幾乎欲狂。
惟是 聖慈勉留賤臣至再至三
而終不得奉承者。
意有所在
蓋臣疾病危苦
朝夕難恃。
若於輦轂之下。
溘先朝露
則恐傷滿城祥和之氣。
以故
不敢少淹。
亟出城外
更欲替承 聖候而去。
無狀老臣
永辭 天陛
此時犬馬之誠。
不能自由者矣。
伏願益加少愈之深戒
以膺無疆福慶
嗚呼
今茲無前之慶。
不惟 祖宗積德之報。
亦由 聖明仁愛黎元
克享天心之致也。
此理昭然
不可誣也。
伏願益軫勤恤之心。
一以保民而王爲務。
念茲在茲
釋茲在茲。
不勝幸甚
臣無任瞻天望 聖激切屛營之至。
昧死以聞
公元1683年
賞典疏(癸亥十一月)
伏以臣竊聞。
 上候復常之後
行賞典。
小臣亦與侍藥諸臣。
竝有賜給之恩。
慙惶驚惑
久益踧踖
罔知處身之所也。
侍藥諸臣。
誠有其勞矣。
然而有疾嘗藥
自是常禮
故諸臣皆不敢領受
或辭於榻前
或祈於疏章。
則 聖明體下之德。
頗允其請。
如臣遠外之身。
萬無霑 恩之理。
若以一番奔問。
謂有微勞
則同臣奔問者固非一二。
而如臣則又有事在伏靑之時。
三次 面留。
於歸途。
承旨再至。
 宣旨愈懇。
而臣終不敢承 命。
罪固大焉
於何有。
蒙赦猶濫。
受賜何名。
古有嚬笑之愛。
此雖戰國之事。
固有之。
伏乞 聖明諒此事理。
亟賜反汗
爲久駭聽聞。
不勝幸甚
公元1684年
辭 明聖大妃誌文撰進。
兼辭錫馬箚(甲子正月)。
伏以臣疾病危惡。
自分無幸。
猥蒙 聖慈垂矜憐。
醫藥便蕃
略尋生路
天地之 恩。
無路報答
委頓枕席
但有感泣而已
惟是 誌文之命。
三辭於 榻前
聖諭愈懇。
兢惶震越
悶默而退矣。
茲者。
都監郞廳齎奉 行狀一通
遠來授臣。
神精消亡
心識昏昧
尋常文字
起前忘後。
不成貌樣。
況我 聖母懿行至德
足以形容萬一哉。
摹寫天地
以爲妄。
伏念斯文
事體至大
有奇博雅之人。
操筆寫成。
然後品章燦然
條貫不紊。
可以徵信後世
目今詞學之臣與夫儒宗文師
內外相望
眞可任此。
俾得褒記慈德。
以稱 聖孝。
如臣賤陋
自知甚審。
就使貪戀 恩待。
強以就事
非惟叢雜乖謬
喪失文體
亦恐事
漏實爽。
於善美。
如此則不但臣罪之難贖而已也。
伏乞 聖明諒察事情
改授其人。
不勝幸甚
且臣竊伏聞。
 殿下仍下晉錫之命。
臣莫知其故。
悚惕罔措
以爲將有筆硏微功
而預有以酬之也。
則臣雖強顏爲之。
其爲荒拙。
正是古人所譏。
一車蘿葍之直而已
廷議取舍未定矣。
何敢徑先冒受
若出於古人紫騮劍几之義
則在 殿下雖是用財以禮
而其在臣身
則愧渥惶縮。
不但汗流浹背而已
況我 聖母遺敎
一出節省儉約
不欲傷財盛心
則今臣妄受。
豈不有違於 遺旨哉。
伏乞 聖明諒臣愧恧惶恐之心。
仰體 聖慈能勤小物之意。
幷賜反汗
以幸賤私
不勝幸甚
 誌文陳情告歸箚(甲子正月十五日)
伏以臣朝夕待盡
出伏郊外
撰 誌之命。
久若墮井。
臣罪萬死
昨始入城。
乃敢撰述
精神耗竭
筆力衰頓。
形容盛德
不能萬一。
然不敢不冒死
其中或有 行狀所無者。
此則亦不敢不質大臣重臣
審其十分無疑
然後乃敢登載
以俟 聖明之財處焉。
抑臣竊有切迫私情
臣之兄子。
其所後母痘瘡
渠仍遘此疾。
卽聞其症勢甚劇。
昔。
第五倫於兄子
之病。
十起安寢
程子猶有所議。
今臣則身在遠地
其於十起
亦未能焉。
之子病臥路傍。
而亦不能相救
情理迫矣。
不得不略尋歸路
倘値幸會
得出場。
則當於 廞衛之日。
郊班。
以伸臣子送往之禮焉。
 箚本才成。
忽蒙 賜對
面留懇惻
臣誠皇感。
罔知所措
臣之情勢
誠如原箚所陳。
伏乞 特垂矜念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