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十八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x 页
宋子大全卷十八
 疏劄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26H 页
请釐正 宗庙徽号劄(癸亥三月十九日)
伏以臣蒙许致仕。已有日矣。含 恩感激。不知所以为报也。惟是臣旧患疾病。愈往愈甚。讫未趋谢。无礼不恭之罪。死何足赎。日夜皇陨。无地自容。仰惟 圣度天涵。俯赐矜察。以是自慰也。臣窃有以 宗庙事。曾欲仰闻而未及者。姑待万一病间而面陈矣。今疾势如此。难复等待。敢以别单书入焉。呜呼。 宗庙徽号。是何等事面。而一字一画。依违苟且。置之于差误之地耶。伏乞 亟命礼官。议于大臣。详考实录。从实釐正。不胜幸甚。
  别单
列圣徽号位版,祝文相违处及差误处。
  位版
承仁顺圣神懿王太后。
   太字。似当删去。以从祝文。伏乞 睿照。
  祝文
承仁顺圣神懿王后韩氏。
   祝文。既书 王妃姓氏。则位版何以独不书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26L 页
耶。如以逐位位版改题为重难。则无宁于祝文中不书姓氏。使与位版无所异同为宜。伏乞 睿照。
  位版
顺元显敬神德王后。
  祝文
顺元显敬神德王后康氏。
 孝昭昭顺昭献。 升遐后。 太祖丙子上。(出实录。)
   此等处。未知或当追入耶。然则下 列位如此处。似当一体商量增损。伏乞 睿照。
  
位版
有明赠谥恭靖定宗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
  祝文
定宗恭靖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
 温仁恭勇顺孝。 庚子礼曹启辞 顺孝大王。前称温仁恭勇顺孝。今 皇帝赐谥恭靖。不宜并用恭字。请除二字。只称恭靖温仁顺孝大王。从之。(出实录。)
 仁文恭睿。为 上王时 太宗庚辰。上尊号。(出 恭靖志及实录。)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27H 页
位版
元敬王太后。
   太字当删。已论于上。且全没徽号四字。尤为未安。似当追书。伏乞 睿照。
  祝文
彰德昭烈元敬王后闵氏。
 彰德昭烈。为 大妃时 世宗戊戌。上尊号。(出 元敬志及实录。)
 厚德。为 大妃时 世宗戊戌。上尊号。(出 元敬志。)
  位版
昭宪王后。
  祝文
宣仁齐圣昭宪王后沈氏。
 宣仁齐圣。 文宗壬申。加上尊号(出实录。)
  位版
有明赠谥惠庄世祖承天体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圣神明睿钦肃仁孝大王。
  祝文
世祖惠庄承天体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圣神明睿钦肃仁孝大王。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27L 页
实录曰。 睿宗即位。上尊号时。特加懿肃二字于仁孝之上。而位版祝文。皆以钦肃书之。
  位版
慈圣钦仁景德宣烈明顺元淑徽慎惠懿神宪贞熹王后。
  祝文
慈圣钦仁景德宣烈明顺元淑徽慎惠懿神宪贞熹王后尹氏。
 明顺元淑徽慎惠懿八字。约成以明淑徽懿四字。(出实录。)
   
惠懿之惠字。实录一处。以齐字书之。
  位版
徽淑明懿昭惠王后。
  祝文
徽淑明懿昭惠王后韩氏。
 仁粹。 成宗即位。尊号为 大妃。(出 贞熹志及实录。)
 慈淑。燕山时上徽号。(出实录。)
  位版
昭徽齐淑安顺王后。
  祝文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28H 页
昭徽齐淑安顺王后韩氏。
 昭徽齐淑。 升遐后。上谥号曰安顺。上徽号曰昭徽齐淑。因大臣收议。勿称新号。仍称仁惠明懿四字事。(出实录。)
 仁惠。为大妃时。 成宗上尊号。(出 贞熹志及实录。)
 明懿,燕山时上徽号(出实录而明字。实录一处以昭字书之。)
  位版
有明赠谥康靖成宗仁文献武钦圣恭孝大王。
  祝文
成宗康靖仁文献武钦圣恭孝大王。
   
献武之献字。实录及谥册哀册,燕山时礼曹启辞中。皆书宪字。
  位版
恭惠王后。
  祝文
徽懿慎肃恭惠王后韩氏。
 徽懿慎肃。 祔庙时。加上尊号。
  位版
昭懿钦淑贞显王后。
  祝文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28L 页
昭懿钦淑贞显王后尹氏。
   钦淑之淑字。实录一处。以肃字书之。
 慈顺。为大妃时。燕山上。(出 贞显志。)
  位版
章敬王后
  祝文
宣昭懿淑章敬王后尹氏
 宣昭懿淑(无出处。)
 淑慎明惠 初丧上谥后加上徽号(出 章敬志及实录。)
  位版
有明赠谥昭敬宣祖正伦立极盛德洪烈至诚大义格天熙运显文毅武圣睿达孝大王。
  祝文
宣祖昭敬正伦立极盛德洪烈至诚大义格天熙运显文毅武圣睿达孝大王。
   圣睿之睿字。实录一处。以敬字书之。
 启统光宪凝道隆祚。光海丙辰。以辨宗系兴大业。追上尊号。(出实录。)
 臣窃伏惟。尊号之上。非古也。然 本朝自 世祖大王创始。至于 宣祖大王。又进大号。当时朝议。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29H 页
有不敢稽者。然既曰。臣子于君父。进此大号。以尽崇极之仪者。在不可已。则如 太祖大王创业垂统。其丰功伟烈为如何哉。而其所崇极之道。反歉于 二祖。未知 二祖谦孝之心。可能安于陟降之际乎。然既进者。不可追改。则无宁追加于 太祖大王。以安 二祖之孝心为宜。而此事体。至重且大。臣不敢质言。伏乞 特令礼官。议于廷臣。定其可否而进退之。不胜幸甚。
请留朴世采劄(癸亥三月二十二日)
伏以臣垂死病中。得见吏曹参议朴世采告行书。不胜惊愕。切欲诣 阙请对。陈其曲折。且请至诚 召回也。忍死匍匐。未及中半。气竭欲绝。不得已中止。噫。是亦时运所关也。臣与世采。不但朋友而已。复有婚姻之亲。熟知其家行之美。以为既出而担当世道者。实 宗社生民之幸也。世采亦竭诚图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士林相庆以为世道其庶几矣。今者不幸不安于心。遽尔遁还。噫。此何景象耶。然世采非山林肥遁之士。实大家世族而有德有才。矜式国人者也。幸乞 殿下勿以已出为不可复留。别遣近侍。谕以圣意所存。而且示悔悟之端。则世采岂得不回遐心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29L 页
哉。所谓悔悟之端者。其所进陈之说。未能相信而施行。则虽微台谏二件事。而固有难久之心矣。此于世采之疏。其微意略可见矣。然则台谏二件事。无乃世采之膰肉耶。此则 圣明不可不知也。臣苍黄道侧。语无伦脊。伏乞 财赦焉。
熙政堂奏劄(一○癸亥三月)
伏以臣以朴世采之疏见之。则其去也实由于金益勋事。夫益勋从前多谤之人。今日之被言无怪也。至于逆狱时事。则猝闻翊戴之说。其所处置之失。诚如大臣之所言矣。然论其心则无他矣。今至比于伏诛之翊戴而并按。则大骇矣。以故。世采深欲酌处镇定。而与金万重诸人。协心同事。此实大公处中之心也。为台谏者。始若相信而相诺者矣。终不免后悔酌处之后。不顾前言。夫世采之见欺而无颜面甚矣。其引以为可去之端者。固人情之所同然矣。其以世采之去为过者。臣窃有所不知也。至于李敏叙之不宜永弃。是举朝之公言也。世采注拟閒局。只见其公而不见其私。则顾何有罪。而弹劾遽发。则世采虽欲不去得乎。其以世采之去为过者。臣窃有所不知也。夫 殿下之礼遇如是。世采之自任如是。而今乃狼狈颠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0H 页
顿。苍黄遁去。凡在听闻。孰不疑惑哉。夫臣之衰病。本不宜濡滞。而只缘天灾时变。不可胜说。大小惴惴。莫保朝夕。臣不忍遽归。时与世采论议国事。冀有一分之益矣。今其去矣无复望矣。夫世采在时论议可否。无不与同矣。今不得以善去。世采之被参。即臣之被参也。何可差殊观哉。古人有言曰。君子不同其进而同其退。小人同其进而不同其退。臣之平生自期。虽不足言。而实不甘于小人之归矣。伏乞 俯察微情。勿以径归为罪焉。
熙政堂奏劄(二)
伏以臣妄论 宗礼。日夕皇陨。若无所容。臣只当悔罪之不暇。而又念当初进说草草。以致廷议之不咸。此亦臣之罪也。今请因诸议而毕其说焉。今诸臣广引唐,宋古事以为言。如臣识昧者。难以领会。然礼曰。礼有以少为贵者。有以多为贵者。多少各有所当矣。然以 大明及 本朝徽号言之。则分明以多为贵也。以多为贵。而今 二祖之号反多于 太祖。其于朱子所谓孙以祖屈之义何如耶。惟玉堂所献之说。明白有据。然以 位版所题观之。则 尊号,谥号。错陈间排。无复齐整。兼且以所题八字之内。四字是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0L 页
尊号。则谥号只四字而已。然则 列圣谥号。皆是八字。而 太祖只是四字。则 列圣诸位反有加隆。而皆有所不安者矣。且以圣人从周之义观之。则 皇朝所行。既以加上为礼。则其在今日。违弃不用。诚有所䀌然而伤。慨然而叹者矣。不惟此一事为然。揆诸人心。皆可类推。此则今日君臣上下。皆不可不知也。且程子论谥。以不当其实为不正。夫我 太祖之开国垂统。至今三百年巩固维持者。实基于威化 回军。大义昭如日星也。今于 尊号谥号。皆无此意。臣每以为歉然也。故臣意欲以昭义正伦等字追上。则既合于程子之意。而其所以慰 二祖之灵。使无瑟缩不安之意者。亶在于是。故前日敢冒万死而言之。然妄论之罪。则臣实有之。不胜惶恐焉。
熙政堂奏劄(三)
伏以臣自甲寅以后。心切有所痛恨。欲一暴白而有所不敢。今疾病如许。窃惧终不得言而死。不得不冒死以闻焉。夫堪舆之说。自不知者言之。则似为茫昧。然理无不在。则岂以对天之地而独无之哉。朱夫子穷深极微。洞见无碍。故其论山陵议状。有曰。祖茔之侧。数起土功。以致惊动。亦能挻灾。夫起土功于傍近。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1H 页
以动先灵。犹且挻灾。况迁移茔域之际。其为惊动何可言哉。然私家葬礼。随力草率。故迁移之际。不甚用力。而死者体魄。无甚震惊。然士夫迁厝之后。无患者鲜矣。至于帝王之葬。则竭一国之力。了当其役。而为千万岁巩固之计。则其迁动之际。用力之多寡。用物之猛锐。可知矣。若是则其震其惊。何可言哉。其为挻灾也。不待言而可知矣。恭惟我 太祖大王定鼎之初。即与僧无学。 亲占寿藏。则 健元陵是也。 太祖大王以为子孙从葬处。至于十二冈之多。予从此忘忧矣。故名其最西一支之岭曰忘忧里。然则其吉地可知也。恭惟 孝宗大王之升遐也。群臣争欲极择吉地。以为 衣冠之藏。故故判书臣尹绛,故参判臣俞棨,今知府事臣李尚真。皆通地术。奔走驰骛。竭其心思目力。以旧 宁陵为最吉。当时臣与闻绛等议论于 榻前矣。既 葬之后。皆以为万世永安矣。不幸石仪略有罅隙。此不过工技不善之致。于地之吉凶何有焉。不料凶人翼秀。承桢楠之指嗾。敢上凶疏。以动 圣考宸听。夫既曰 羡道有水。则以 圣考孝诚。宁不䀌然而伤。蹶然而惊哉。竟至于迁移而不可止。其时翼秀等情状。今京畿监司李选之疏。纤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1L 页
悉无馀。其疏想今尚存。试取而观之则可知矣。当其起役之时。臣与其时总护使今判府事臣金寿兴今领议政臣金寿恒等。祇伏 退圹之前。见其开启羡道之役。声势有如霹雳。臣直欲投下。以身当之也。臣诚有此心而终不果焉。则臣罪至大。故略以一疏自劾焉。此则实出于肝膈。非敢诬也。翌年甲寅。我 仁宣大妃, 显宗大王相继上宾。术人皆曰。迁 陵之故。术人之言。皆未可尽信。稽诸朱子之说。则可谓有徵而难诬矣。若果如是。则翼秀。乃一国臣子不共天之深雠也。记昔 仁庙朝。青云君沈命世。信听术人之说。上疏曰。 穆陵有水。及启 羡道。则无水矣。其时廷议请罪命世至请按律。而 仁祖大王以为妄论 山陵。固有其罪。而其情则可恕。略从轻典。夫命世固无他肠。且 穆陵迁移之后。有吉无凶。而当时廷议。犹且如此者。诚以为 先王衣履。无故迁动故也。今翼秀包藏祸心。欲戕士类。而乃敢以 陵寝为奇货。则其不道悖逆之罪。不容于覆载之间。而讫今廷臣寂无一言。臣窃痛焉。当时 羡道有吉徵。无患害之状。金寿兴前后状启及诸臣联名之状。一一详悉。若赐 睿览。则可知实状矣。伏乞 殿下悉取李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2H 页
选疏本及寿兴前后状启。 亲赐详览而财处焉。
病未赴 召待罪劄(癸亥三月)
伏以臣于昨日。要以了当休致之事。忍死诣 阙。仍蒙 赐对。晷刻颇迟。以致所患顿剧。仅仅还寓。达夜呻痛。见今残喘。几不得少延。适于此时。闻有入侍之命。而万无起动之望矣。竟违 教旨。惶恐待罪。
乞删去致仕 教文中过当语。仍辞稍廪及常禄劄。(癸亥三月)
伏以臣疾病沈绵。鬼事日迫。而致仕 隆恩。久未了当。若复因循以死。而不能瞑目。是臣所惧。故再昨。忍死趋谢。因蒙 赐对。少露情迹。从兹以往。无复馀憾。微臣之幸。孰大于是。惟是所蒙 教书。多有不敢当不着题语句。虽是词臣华润自古如是。而在臣惶恐愧赧之心。则俗所谓钻地以入者。犹为歇后语也。臣终夜不寐。汗流浃背。此非臣虚语也。昔。宋神宗时。韩琦领郡之诰。有衮衣待还之语。琦以为诰语太过。不得安于外。而乞改之。夫以琦之德望盖世。犹且逡巡退避。而其所守外任。亦将不敢自安。况兹 教文中过当之语。奚翅衮衣之云也。伏乞 圣明俯谅臣心。特命删改。无使贻笑于人。不胜幸甚。且臣既蒙致仕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2L 页
之 恩。则其稍廪之例。亦当收还。而即闻大臣陈白。请依常例。臣自前常以无事而食。为非义也。况在今日则其事体尤异于前矣。伏乞 圣明并垂谅察。亟赐反汗。以安微分焉。且惟二三两月。常禄仓官。以 命输来。臣终不敢受。而接置闾家。此月将终矣。今兹民填沟壑之日。摈于无用。亦甚非宜。伏乞亟令该曹输还焉。心有所不安。如此细琐。猥达 圣听。益增皇陨。
请追上徽号于 太庙疏(癸亥四月)
伏以自生民以来。未有圣于夫子。夫子之功。未有大于春秋。而春秋之义。未有大于尊王也。此义既明。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而三纲明九法行。故孟子以夫子之作春秋。继大禹,周公之功。而诵子贡贤远于尧舜之语。呜呼。尧舜之道与天同其大。而夫子之所以贤远者。语其功也。春秋之义炳然数十。而尊王之义最大。过此以往。则圣人或未之知也。是以。天理明人心正。而乱臣贼子惧。孔子之功所以为大者。其不信然矣乎。恭惟我 太祖大王。天锡圣智。(缺)发睿哲。当其代暴以仁之际。所秉者春秋大义也。是以。应天顺人。王业之成。犹反手焉。如建瓴然。故故及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3H 页
第臣成三问。颂其功德曰。大义昭于日星。故文正公臣金尚宪。以此告于 仁祖大王者。精深痛切。盖以建诸天地而不悖。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矣。此岂有私于 君父而然哉。且闻记曰。国奢示之以俭。夫俭之为德。不可一日废。而必于国奢之日。则尤不可废者。盖圣人观时制义。各有其道。则今世之所当示者。果是何道也。昔。我 宣祖大王遭壬辰罔极之变。用儒臣郑经世之议。讲春秋于法筵。以明复雠大义。可谓知急先务矣。如非 圣智高出百王。何以及此。事有至小而所关有至大者。况以 宗庙之重。而深明此义。则虽隶儓下贱。其有不知者乎。呜呼。惟此尊王之义。诚所谓天之经地之纬。不可一日而无者也。昔。朱子之考松。尝曰。父子君臣。天地之大经。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如人食息呼吸于元气之中。一息之不属。理必至于毙。是以。自昔圣贤立法垂训。所以维持防范于其间者。未尝一日而少忘。朱子尝表章此说。而以为一大义于南渡之日。呜呼。孔子之作春秋。岂偶然哉。而孟子推之以继三圣之功者。亦岂空为大言以誇之哉。朱夫子继孔孟而为之说者。亦岂私于其亲而彰明其训哉。诚以此理不明。则人道入于禽兽。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3L 页
中国沦于夷狄。故臣欲因 宗庙有事之时。而以献于 圣听也。呜呼。孔,孟,朱三圣贤。则犹为既远之世矣。呜呼。我 仁祖大王每于后园。涕泣嵩呼于 圣节者。何义耶。至于 孝宗大王。则一语一默一动一静。无非此事也。此岂非继述我 太祖大王之志事也耶。呜呼。臣不谅(谅恐量)臣之衰朽之甚。诋诃之重。既去而复来者。是诚何心哉。只欲以此义。入告于 圣明。诚愿 圣明一以孔,孟,朱之心为心。而亦以我 太祖仁祖 孝庙之心为心也。而况古语曰。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罪也。惟此道理。岂有古今之异哉。臣窃伏闻。 圣明重其事。更使廷臣会议。故敢忘渎告之罪。而更竭肝肺。以尽毕义愿忠之心。惟 圣明财赦焉。臣不胜激切屏营之至。
自东峡向骊江时陈情疏(癸亥五月)
伏以臣猥蒙 圣恩。已作閒身。其出既易。其入无难。自以为优游自在。无所嫌碍矣。以故。臣于再昨。冒暑发行。行到铁原地。得见邸报中。诸台臣避辞。则以体统二字。侵困大臣。不遗馀力。臣意以为大臣所谓体统者如何。而纷纭至此耶。及到永平。详闻曲折。然后始知其言实出于臣口矣。惶恐愧蹙。无地自容也。盖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4H 页
当三司请对之日。大臣之意以为前所酌处焕等于榻前者。方为台启之所非而引咎焉。如使大臣意见。有改于前日。则以台启为是而请从可也。如其不然。犹执前见其所以酌处。大为台启所攻。则不敢以台谏为非。而自引其咎。正是事理之当然。而亦所以重台论也。而台谏乃以引咎为非。又深斥其不助己见。夫人各有心。迫之使言。虽于士庶之贱。有不可得。况大臣乎。大臣之事。不是则其时三司俱入。虽相议弹劾。无所不可。而至于侵迫。使之必言。则大有损伤矣。臣之妄意如此。故适遇左议政闵鼎重于逆旅。先言领相金寿恒之雅量能容人言。而镇定消融。又因言以台谏言之。则恐伤体统也。不料鼎重举臣姓名。以彻 天听。以起诸台之引避。而其所为言痛快峻绝。令人丧魄。臣衰病昏耗。不识时宜。以休致閒身。妄言台谏之是非。得罪朝议。而臣聋聩特甚。不得闻知。敢向京路。闻者必笑而怒之矣。且有一说。不敢不略布也。臣闻参议臣李翔。以荐正郎臣徐汉柱。致有人言而去国。夫汉柱以朴野之人。尝受业于故文孝公赵翼之门。甚有学术行义。当向时奸臣势成。指斥不敢指之处。而又于场屋策题。敢以吕,武二后等语。临试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4L 页
诸生。汉柱以为此视蔡确郝甑山之诗。则其意又不翅分明。今日臣子何忍对此策乎。遂阁笔而出。其时有识之士。亦多有不对者。以故。奸徒恚甚构诬。以为邑时事。至于拿鞫。几死杖下。幸赖 圣明鉴烛。得保性命。若于奸徒伏法之后。公议流行。则汉柱当蒙褒典。而今乃至不许守宰之荐。终使荐主去国。今时好恶有不可知矣。昔。魏掞之论事被逐。朱子适被召命而不入。臣与李翔。每称汉柱之贤矣。今乃如此。臣非但有妄言台启之罪。又此一事。亦为却步之一端。故改辙东归。而目今天灾时变。有朝夕可忧者。是以。不敢远去京国。只为徘徊近畿之计矣。然才于承旨史官之归。冒以还朝为对。而宿计忽变。自陷于欺负之罪。情势虽如此。而所犯至重。席藁旅次。恭俟斧钺之诛。臣不胜震灼惶陨之至。
陈情仍论俞信一事疏(癸亥五月)
伏以臣既以复路还朝。承对于承旨史官之归。虽有情迹之难安。固当冒昧入觐。一陈衷曲。而退而中路彷徨。九虑十思。欲前还却。终于退来。忘 恩负德。姑置勿论。而欺负食言之罪。何可言喻。夫人于敌以下。犹不敢不践其言。况于君父之尊。而敢有不信。则其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5H 页
罪当如何哉。以故。比日以来。寝惊梦愕。心煼神越。宁欲溘然无知而不可得也。然此岂臣之所愿欲哉。必有万不得已者。而不敢开口以言。古所谓抑郁而无谁语者。真小臣之谓也。昔。臣在京。以臣不去。贻书谯责者。不知其几。至于下吏之贱稍知义理者。委来劝去。此则士友之所共知也。逮臣东行。虑臣复入。以书逆之者亦多。而臣何忍孤负 圣明。而昧然改路哉。及有台避。臣行迩止。则相爱者之悯臣聋瞽而冥行不已者何限。以此决知义理之所在。而公议之严。无贵贱老少也。义理既如此。公议又如此。故臣以为得罪于 殿下。则犹或怜其耄老而赦之。得罪于义理公议。则虽倾东海之水。其可洗乎。小臣今日之负 殿下。实出于此。而臣不敢仰陈其一二。故前后备忘愈益恳恻。臣每一奉读。不禁涕泗之交颐也。臣之情势。终不敢言。而不敢承 命之义。则臣已誓于心矣。伏乞 圣明哀怜垂察。而使臣优游自在。以尽馀日。则实 圣慈终始生成之至意也。至于俞信一事。臣尤有所大不安也。臣于信一。差先一饭。而猥与其父玚契义不浅。臣窃以为臣有不善。则私当勖之于臣。不当诟骂于稠中也。故臣私窃以为信一。必无是事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5L 页
也。如果有之。则不过随众公诵而已。亦可见公议之普同也。彼有何罪而乃被削版之律也。大抵无论虚实。而倘微小臣之入。则当无此事矣。古所谓空污良善者。正臣之谓矣。心窃自悼也。臣于此。抑有所感焉。昔。宋帝诏书。有奴诟豕叱之语。朱子见之。自谓几于陨涕。通夕不寐。夜漏未尽。呼烛作书。以责词命之臣。今虽使信一。实有是事。台臣亦当置而不论。以全一时之善美可也。而顾乃不然。无论虚实。而使此一段口语。行于世上。则恐非朱子法门也。臣才起台闹。而复为此说。极知罪大。而为斯世略及焉。此亦老妄所致也。伏乞 圣明财恕焉。臣不胜陨越战灼之至。
自骊江南归时陈情。兼辞月廪疏。(癸亥五月二十七日。)
伏以臣虽自郊外转来此地。若其初心。则欲待时论少息。冒赴 天陛。略陈情势。永辞 宸极而退。毕命丘壑。无复馀憾矣。窃伏闻。朝论益激。至于馆学章甫。亦成蛮触延及。搢绅率多难安。若其与臣通书之人。皆出于相爱之深。而断无他肠矣。今闻并被株连。臣何颜面。可以对人。只合归伏深山。杜门省愆。以谢公议而已。且伏闻参议臣朴世采。陈疏乞收臣休致之命。臣窃不胜惊惑也。夫 圣明稽古考经。以礼处臣。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6H 页
君臣之间。名正理得。而乃以世采之道学见识。遽有此言。臣本有徘徊近畿。以图复入之谤。今若少淹。适符其言。尤切惶惧。亟治行李。径归故土。呜呼。此岂臣之本心哉。诚出于不得已也。臣本欲具陈悃愊矣。旋恐语或妄发。以增纷纭。故终复泯嘿。只有掩塞而已。唯臣欺负 圣明。非止一再。其罪万死。临疏战灼。因并涕零。不知所言。臣不胜惶恐待罪之至。
 疏成后。伏见户曹启下关文。则复有月廪之 命。夫无事而食。孟子谓之不敢。故臣于在京之日。粗可支吾。则或有所不受之时矣。今已为退归。则又与在京时悬殊矣。况今二麦登场。臣自有糊口之资。又非朝不食夕不食。不出门户之比。伏乞 圣慈俯赐谅察。亟赐反汗。以安贱分。不胜幸甚。
进朱子封事奏劄劄疑劄(癸亥六月二十八日)
伏以工曹参判臣朴世采。曾于 榻前。请看朱子封事奏劄。兼取微臣所尝劄疑者。以备参考。而 圣上特赐印可。臣窃伏惟念。朱子之学。上继尧舜,孔孟。一言一句。无非大中至正。明天理开圣学之关键也。至于封事奏劄。则又精忠恳切。诚意感发。必以格非正君。保民定国为心。而辨贤邪。振纪纲。修军政。御外侮。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6L 页
又经纬乎其间。体用俱备。理事相函。较若画一。明如指掌。不局束于浅近小利。不泥滞于迂阔空言。真所谓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而可以俟圣人于无穷也。惜乎。孝宗亦宋之贤君也。然而于此。说而不绎。从而不改。使其尽诚纳诲之忠。卒无其效。古所谓使道长无用于天下者。真可慨也。恭惟我 殿下天资粹美。 圣学高明。其于声色货利游畋玩戏。凡可以害身心瘝政事者。无有近似者。则宜其德业日起。治效日著。而奈何朝政日紊。乾纲日颓。民困于下。天怒于上。危亡之象。无愚智皆言之。此必有所以然。而臣不敢知也。夫危乱之端非一。而惟圣人之道可救。 殿下频御筵席所讲者。无非经训。然其文字简约。义理微密。费精思索。厌心易生。故未及咀嚼。已自欠伸思睡矣。顾安能歆动欢欣。若刍豢之悦口哉。惟此朱子书者。通透洒落。明白委曲。绝无艰深险阻之态。故义益深而文益畅。理愈密而辞愈达。使人读之娓娓。犹恐其易终。讽咏之间。不觉其犁然而意会。跃然而神兴矣。然则世采之请。可谓知要。而急于纳约者矣。臣又窃念。 本朝立国。一如赵宋。故其末流之弊。亦与之相类。其国势善弱类之。人心偷惰类之。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7H 页
纪纲不振类之。淑慝互争类之。吏胥贪纵类之。豪强恣暴类之。朱子于当时目见其然。思有以救之。其所言痛切精悫。药当其病。欲治今日之病。舍是药。何以哉。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也。古圣贤虽多。而其在今日。则莫近于朱子也。夫观法近则取则易。伏愿 圣明于此。潜心熟复。不厌不倦。体之于心。验之于事。终日俨然。不为他说所岐。真若朱子日在 筵席。相与酬酢。则学日进而德日起。其于正朝廷安百姓。有不足言者矣。然于其中。亦不无先后缓急之殊。臣意以为封事则无可择。而至于奏劄。则行宫便殿第二。论圣学劄。最所当先。而癸未垂拱第一第二劄。辛丑延和第一第二劄。戊申延和第五劄及乞进德劄。皆当次第熟读而后。可及其馀也。仍记岁在庚寅。臣以奏劄中。最切实若干篇。缮写投进。 孝宗大王亟加叹赏。深味而服膺焉。恨其见之之晚也。其后。有人以论圣学一册子进御。则即 教筵臣曰。莫或有违于朱子说否。此可见知之真而好之笃矣。今日 殿下之心。岂异于 圣祖之心乎。今臣所有劄疑。非敢效注释之体。平日读过之时。有所滞碍。则辄手录成帙。以与士友讲质而已。今世采之意以为或有补于音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7L 页
义句读之间。故略有所取而仰请如此也。故敢缮写一册子。谨因县道随劄以进。窃以为或不能无补于择荛之盛德也。然如使世采,李翔等频侍燕閒。则亦无事于此也。至于尹拯学有渊源。且多积功。若置 筵席。必大有益。而其志难夺。空老蓬荜。殊可惜也。臣意以为不必縻以职名。只以布衣 召见。如宋朝之伊川故事。则既无嫌碍。不必牢守一节也。又有前都事臣权尚夏。学术精明。尤致力于朱子书。亦可使备讲读也。此外有道术者。广行访问。勿拘以爵禄。以尽友臣之道。则其于明 圣学补圣治。必有明效矣。苟能如此。臣虽枯死丘壑。与有荣光万万无恨矣。臣不胜大愿焉。
 劄子具署。殊非朝例。而今臣系是外方。故不敢不具。伏乞 睿察。
朴泰维疏后待罪疏(癸亥闰六月十九日)
伏以臣昨于劄 批。猥承 召旨。谨治一疏。以列前后罪犯。兼陈老病不堪冒进之状。其中最大者。大老之称。诚不胜错愕羞愧。亟请删去也。俞信一不讳之言。终遭对吏何问也。李选之为臣谋忠。受人诟辱罔极也。疏才成而适闻。台臣上章。峻斥臣以妄论 徽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8H 页
号事。而以无所异同者。为偷合于臣云云。臣闻来不胜惊陨。臣之当初所论。只以正当 圣明一治之际。而春秋之义。泯灭䵝昧。无复忍痛含冤。迫不得已之言。以存天下之防者。且祖以孙尊。孙以祖屈之义。亦乖于今。故臣妄以为言。而 圣明不以为非。俯从而行之矣。今台臣所论如此。昔。朱子以宋朝庙仪之失。不胜痛恨而曰。令人求死不得。夫国家大事。无过于宗庙。而其礼既失。则人情天理。反戾乖舛。故朱子之言如此。然则今臣负犯。岂容于覆载之间哉。且误礼执权。是臣从前本罪。语曰。伤弓之鸟。见曲木而惊。病暑之牛。望夜月而喘。臣之惶陨危怖。于是为甚。且念台臣不于当初极言驳正。如夏侯胜。而缛仪既成之后。乃论其误。朱子所谓徒使威灵。疑于见摈。彷徨踯躅。不知所归者。不幸而近之矣。如使臣初无妄议。则今日安得有此。此又臣之悔罪欲死者也。且台臣虽在今日。亦当直请臣罪。以快神人可也。何故。只播其论于朝廷。不以彻于 天听。使难赎之臣罪。久逭刑章也。窃闻朝著间。方以此讻讻。臣亟当输身司败。以待勘断。而臣老病垂死。不任上道。席藁私次。恭俟斧钺之诛焉。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8L 页
出城时告归劄(癸亥十一月九日)
伏以黄钟一动。荄甲皆春。 圣候回泰。含生喜抃。臣于此时。特蒙 赐对。窃仰 天颜。舜彩如常。臣之欣耸。几乎欲狂。惟是 圣慈勉留贱臣至再至三。而终不得奉承者。意有所在。盖臣疾病危苦。朝夕难恃。若于辇毂之下。溘先朝露。则恐伤满城祥和之气。以故。不敢少淹。亟出城外。更欲替承 圣候而去。无状老臣。永辞 天陛。此时犬马之诚。有不能自由者矣。伏愿益加少愈之深戒。以膺无疆之福庆。呜呼。今兹无前之庆。不惟 祖宗积德之报。亦由 圣明仁爱黎元。克享天心之致也。此理昭然。诚不可诬也。伏愿益轸勤恤之心。一以保民而王为务。念兹在兹。释兹在兹。不胜幸甚。臣无任瞻天望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闻。
辞赏典疏(癸亥十一月)
伏以臣窃闻。 上候复常之后。亟行赏典。而小臣亦与侍药诸臣。并有赐给之恩。臣惭惶惊惑。久益踧踖。罔知处身之所也。夫侍药诸臣。诚有其劳矣。然而君有疾臣尝药。自是常礼。故诸臣皆不敢领受。或辞于榻前。或祈于疏章。则 圣明以体下之德。颇允其请。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9H 页
如臣远外之身。万无沾 恩之理。若以一番奔问。谓有微劳。则同臣奔问者固非一二。而如臣则又有事在伏青之时。三次 面留。又于归途。承旨再至。 宣旨愈恳。而臣终不敢承 命。罪固大焉。赏于何有。蒙赦犹滥。受赐何名。古有嚬笑之爱。此虽战国之事。理固有之。伏乞 圣明谅此事理。亟赐反汗。毋为久骇听闻。不胜幸甚。
辞 明圣大妃志文撰进。兼辞锡马劄(甲子正月)
伏以臣疾病危恶。自分无幸。猥蒙 圣慈亟垂矜怜。医药便蕃。略寻生路。天地之 恩。无路报答。委顿枕席。但有感泣而已。惟是 志文之命。三辞于 榻前。而圣谕愈恳。臣兢惶震越。闷默而退矣。兹者。都监郎厅赍奉 行状一通。远来授臣。臣神精消亡。心识昏昧。虽寻常文字。起前忘后。不成貌样。况我 圣母懿行至德。岂足以形容万一哉。摹写天地。古以为妄。伏念斯文。事体至大。必有奇能博雅之人。操笔写成。然后品章灿然。条贯不紊。可以徵信于后世。目今词学之臣与夫儒宗文师。内外相望。真可任此。俾得褒记慈德。以称 圣孝。如臣贱陋。自知甚审。就使贪恋 恩待。强以就事。则非惟丛杂乖谬。丧失文体。亦恐事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39L 页
漏实爽。歉于善美。如此则不但臣罪之难赎而已也。伏乞 圣明谅察事情。改授其人。不胜幸甚。且臣窃伏闻。 殿下仍下晋锡之命。臣莫知其故。悚惕罔措。以为将有笔研之微功。而预有以酬之也。则臣虽强颜为之。其为荒拙。正是古人所讥。一车萝葍之直而已。则廷议之取舍未定矣。臣何敢径先冒受。若出于古人紫骝剑几之义。则在 殿下虽是用财以礼。而其在臣身。则愧渥惶缩。不但汗流浃背而已。况我 圣母遗教。一出于节省俭约。不欲伤财之盛心。则今臣妄受。岂不有违于 遗旨哉。伏乞 圣明谅臣愧恧惶恐之心。仰体 圣慈能勤小物之意。并赐反汗。以幸贱私。不胜幸甚。
撰进 志文仍陈情告归劄(甲子正月十五日)
伏以臣朝夕待尽。出伏郊外。撰 志之命。久若堕井。臣罪万死。昨始入城。乃敢撰述。而精神耗竭。笔力衰顿。形容盛德。不能万一。然不敢不冒死写进。而其中或有 行状所无者。此则亦不敢不质诸大臣重臣。审其十分无疑。然后乃敢登载。以俟 圣明之财处焉。抑臣窃有切迫私情。臣之兄子。丧其所后母于痘疮。渠仍遘此疾。即闻其症势甚剧。昔。第五伦于兄子
宋子大全卷十八 第 440H 页
之病。十起安寝。则程子犹有所议。今臣则身在远地。其于十起。亦未能焉。臣之子亦病卧路傍。而亦不能相救。情理迫矣。不得不略寻归路。倘值幸会。俱得出场。则当于 廞卫之日。复进郊班。以伸臣子送往之礼焉。
 劄本才成。忽蒙 赐对。面留恳恻。臣诚皇感。罔知所措。臣之情势。诚如原劄所陈。伏乞 特垂矜念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