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书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07H 页
上清阴金先生(尚宪○丙戌)
世侍生宋浚吉。谨斋沐再拜。上书于清阴老先生台座前。浚吉于先生。实故人稚子也。曾荷先生大惠。得不朽先君子矣。一登龙门。十年寤寐。世道嬗变。人事推荡。以迄于今。则诚有所不忍言者。幸赖天眷我东。特降名世之贤。宠之夷夏。使天纲地维。得以不坠。而东土生民。免为禽兽之归。则此固天之所定。非人之所能与也。虽于黄卷中尚想慕而兴起。何幸于吾身亲见之也。常愿朝夕于门墙。以供洒扫之役。以偿高山景行之怀。而不幸沈痾在身。户庭跬步之间。亦不得如意行动。况望宿眷远游。以望见大君子之光而毕承馀诲耶。其亦命之穷也。维天有斗。靡远不瞻。区区此情。可质神鬼。窃惟清议虽泯于一时。公论不灭于万世。惟祈加护鼎茵。以慰士望。不宣。
上清阴先生(丙戌)
续因士友之承候者。伏闻有不安节。区区忧虑。夙宵耿耿。即兹剥复将交。天气犹暖。远惟若时神相。体履康吉。瞻慕之忱。少选罔弛。日者便中。承拜台覆帖。继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07L 页
而宋丈传致所搆惠先墓文字。庄盥奉读。荣感难胜。百年以来。诸祖父所愿欲而未就者。今乃得伟笔以为地下重。诚若有所待者。讵非幽冥之幸欤。一二所疑。随意辄禀。只愿更承提诲。非敢必望以改定也。惟烦猥是惧耳。小生痼疾缠髓。与死为期。趋隅觌德。自知难必。每读俯和宋弟诸什。相与讽诵。继之以悽惋已。所祝神明扶佑。寿考无疆。不宣。
上清阴先生(丁亥)
春日向煦。伏惟台监体履动静万福。区区瞻仰。少选罔弛。近因士友。续闻杖屦康胜。视昔有加。神明所劳。固应如此。谨端拜以贺。极知惶悚。小生高祖父。赍志早殁。名不登于史策。墓道又无纪实文字可以传示来世者。此固后承之至痛。窃念小生蒙幸于执事。书疏无间。情事毕达。而独此一事。以烦猥为嫌。而不敢陈禀。则是自外于门墙而重有负于先祖也。兹将家状两纸。再拜封纳。固知此事大不便于静摄之中。而事迹甚少。文字应简。则一挥笔而可就。伏想执事必不惮一挥笔之劳。以孤幽明附骥之至望也。所大惧者。不克躬诣以请。而只以书禀。礼意疏阙。若无所容。伏惟台恕鉴。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08H 页
答清阴先生(丁亥)
春间。儿子获拜床下而归。实有登龙之幸。仍伏承台惠覆帖。仰审年来台体履动静。视旧益清健。岂神明扶佑之耶。为之欣耸无涯。先祖墓铭。缘系私情切迫。率尔扳控。方以僭猥为惧。谁谓不踰时而研辞撰美。慰此幽明祖孙之望。拜受庄诵。不胜感涕篆刻之至。人家子孙。求乞此等文字。诚恳非不至。或终身不得。累世无成者有之。今小生连乞三世铭文。获遂微愿于往复旬月之间。又何为幸之大也。惟是抱病在远。未由躬造叩谢。但切区区陨结之怀已。天时向热。遥祝为世道益加珍毖。肃此不庀。
答清阴先生(庚寅)
拜违以来。一味瞻仰。中丞行。伏承台复札。就审神明扶佑。旧患已安。欣贺之至。岂容言喻。第想肩舆已出国门。诸贤不免奔播。不识天意如何。而生此节拍。为之仰屋长吁而已。侧闻北使六至。运米凤城。其情所在。灼然可见。不测之祸。迫于燃眉。其在士夫身上。犹不足言。思之至此。不觉痛哭。召戎开门。何代无贤。恐不可诿之天数。而不为之所束手以俟之也。 九重深严。岂烛外间事情。窃计今日 朝廷。惟台爷可以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08L 页
此言进。使 上得以深察而善处之。潜消默斡。易危为安。似在此着。何可少缓。田亩危悃。不敢有隐于台座。惟在参商进退之。小生方上辞疏。倘未蒙褫。似当作赴急之行。生丁不辰。尚复何言。临纸哽塞。不宣。
上慎独斋金先生(集○癸未)
李序沽丧字。似出檀弓。杜桥之母之丧。宫中无相以为沽也。注。沽粗略也云云。所评数段。以鄙见未觉其疵病也。未知如何。东阳序文。亦愿得见。本册净写后尚未见。并与疏劄诸册。切愿一览耳。简易口诀。久欲奉还。而病未自写。故誊写尚未毕。今承示教。更为催书。不数日当毕。毕即专使奉纳伏计。病中时阅羲经。疑晦山积。承此读易之示。不胜警发。末由受诲。怅叹而已。石潭稿。留置山斋。近当搜来奉还伏计。
上慎独斋先生(甲申)
淫霖至此。人不堪苦。未委此时体履动静若何。音徽久断。瞻慕之至。不敢食息忘也。弟粗保病状。而家中长幼。无不患痢。证势俱不轻。忧恼度日耳。疑礼问解。弟亦已写一本。与英甫约会更校为计。本草及中间弟所添草一卷。一并搜寄如何。当随见随标。以备裁择。碑役几何为之。东阳写本。已来否。幸示及。不宣。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09H 页
栗谷实纪。投还如何。此书若依文公年谱例。更加修润。以为入梓之地则似好。未可留念耶。
答慎独斋先生(甲申)
顷因便回。伏承惠复书。备审以石役劳费神观。殊用贡虑。虽非辱招。心驰神往。非日月矣。秋凉以后。风症添作。左边显有喎斜偏枯之势。以此惴惴度日。末由奋飞。极可怜悼。大小碑。想已印出累件。幸皆寄示耶。向与英甫对校丧礼备要。其中合商量处。实非一二段。如不重刊则已。不然则似不可率尔。幸乞招聚诸友。细加校订。刻役。期以明春似可。如何如何。不宣。
答慎独斋先生(丁亥)
瞻慕方勤。伏奉耑翰。仰审比间道体清胜。泰之亦尚留侍云。一倍欣慰。无以为喻。弟凉后气益悴。血痰之证。亦日甚闷。苦不可言。才得仪礼经传通解。乃古件善本。丧礼以上通二十册。而一册见阙。丧礼以下勉斋所续则全无矣。昔年所借李相家册。乃丧礼以下否。抑通丧礼以上。皆有之否。共几卷耶。此处所得中所阙二册及丧礼以下几卷。若合力誊出。合作一帙。则当成完本。此举恐不可已。切望留念。劝勉诸士友。如何如何。仪礼图。讲了即还。如何。有所考耳。曾闻通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09L 页
解共三十二卷云。必是通丧礼以上以下而言也。果是则丧礼以下。似只十二卷也。愿知之。不宣。
答慎独斋先生(丁亥)
前后两书。长弟承拜。就悉多少教意。如得面诲。慰感不容喻。此间病忧丛中。婚期且迫。凡百不免挠心耳。其处亦有婚礼云。未知谁氏子与谁结亲耶。殊郁殊郁。同牢之馔。世俗所用。繁缛已甚。实非温公,朱子之意。故心常厌之。以为宁用古礼。以从返朴之义。年来诸友所行然也。今承下教。谨当与诸友。更加商议伏计。不宣。
上慎独斋先生(壬辰)
近甚阻音。不审初寒。道体起居若何。区区瞻慕。与时俱深。似闻令从孙辈联袂登莲榜。不胜嘉叹。未知何间下来云耶。弟近在山居。非不静便。而只是二竖相随。不得大肆力于册子上。虚送闲中日月。良可叹惜。适得栗谷先生所抄精言妙选。甚可爱。但其编帙多缺。无以备见始终。极用叹慨。未知曾见此书否。书府无乃有藏否。果尔则幸乞借寄。俾得誊补如何。弟之所得不帙者送纳。览了还投伏望。序文所写。非先生手笔否。幸示教。欲趁未寒。更趋以拜。而病人事难必。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0H 页
郁陶而已。不宣。
答慎独斋先生(丙申)
伏奉前后惠札。昨又对英哀。备审患候视前差苏。岂神明扶佑之耶。喜慰不可言。第未审信后体气更如何。其果日渐向安否。不得朝夕候省。郁虑不能堪。栗谷先生志铭文字。幸已草成。良喜。昨与英哀对议。若干处使更点改以禀耳。羔儿果有之。端阳后送伻牵去如何。各种珍味。个个皆出至意。及此山村。对案怀愁之际。尤用感荷。千万只祝勿药遄庆。不宣。
上浦渚赵先生(翼○癸巳)
三阳回泰。万品维新。伏惟台道体起居神明扶佑。百福并纳。仰瞻南极。敬再拜以贺。岁前。承拜台手札惠覆。满纸勤诲。极非蒙学小生所可得者。感激惶缩。不知所以为喻。十袭巾藏。时出而披读之。亦足以少慰此区区向慕之怀。秪愧犬马之齿。行将半百。痼病日深。旧业渐荒。无以仰副大君子教诲期望之德意。回首茫然。不知所以进步之路。倘蒙终始哀怜。痛加镌策。俾免为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则其恩轻重。又如何报也。每念斯文坠废。正论消亡之际。执事岿然独立若鲁灵光。望隆北斗。名系朱鸟。此殆天意也。顾此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0L 页
抱痾居远。不得朝夕供洒扫于门墙。以毕馀诲。中宵不寐。万感交中。惟祝若序珍啬。以慰下情。
 或传执事所撰延平大爷碑文。 追崇议礼。攻沙溪老师处颇峻云。不知其果然否。想是载录延老本文。故致然。然此实大文字。传示今与后。所关非细。未可更入财量。重加点窜。只记实事。删去繁剩。以俟后世公论否。此非私于所师有所云云。想蒙谅察。不以为罪也。小生七代祖处士双清公讳愉。当 太宗朝。弃官归乡。始家怀德。搆一堂以终老。即所谓双清堂者。乱后重修尚在焉。子姓蕃昌。至今愈盛。故乡人称其里曰宋村。小生所家在村之上游。距双清才牛鸣地。先人搆一堂。突其两楹。豁其四楹。以宜冬夏之居。丙子以后。颓坏殆甚。至癸未春。小生移建于旧基稍东近溪之地。鸡龙山在西。凤舞山在南。皆为堂之面目。名其堂曰同春。盖取与物同春之义。倘蒙搆惠记文。以寓戒诲之意。则谨当揭诸楣间。出入观省。以替提耳之教。传示子孙。永以为宝。敢此忘猥奉请。
答浦渚先生(癸巳)
一心瞻仰。无日不悬于丈席之间。四月十日。手札若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1H 页
同春堂记文一道。前月晦间。始自令孙所传至。盥手庄诵。百回不能已。以小生孤陋滓贱。蒙幸于先生长德。诚非始望所及。而斯堂也创自先人。至今四十馀年。始得此以贲饰之。古人所谓盖有待者。信矣。岂亦有数存于其间耶。拟即刻之板木。揭诸楣间。以誇示宗党。垂耀后昆。而第惟平生最喜台监笔迹。以为盎然春意。实在于点点画画。狡伪者欲献其诚。暴慢者必致其恭。今必得此。然后可于斯号也斯作也。为相称而无歉。兹敢誊写一本藏留讫。白纸数幅粘付并原本。百拜奉纳。倘于暇日。挥洒以寄。则盛德大惠。益何可胜喻。烦猥至此。惶悚深切。顾此抱痾穷乡。无缘以时承謦咳于坐隅。伏纸驰爽。秋序。切乞鼎茵增福。
答姜月塘(硕期○辛巳)
音信久断。瞻慕如渴。暑气已炽。益用悬念。即因沃川所传。伏承廿日所惠书。仰审多少教意。慰感之至。无以为喻。古语云。人臣受恩非难。报恩为难。保初节易。保晚节难。不识何以为报 恩之地。何以为保晚节之计。伏想前定不穷。成算有在。公私忧喜。惝恍难言。只祝暑令益加珍毖。副此区区。不宣。
与李副学(楘○与慎独斋尤庵联名)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1L 页
重峰赵先生祠宇。旧在沃川郡之东北三十里许。盖先生旧宅与坟墓。皆在其地故也。 先朝赐以表忠之号以奖之。于今四十年馀矣。其后乡人辈。为乡贤建书院。并享先生。而位次下诎。公议愤激。久而未已。顷年金伯厚令公为方伯。遂下询 上闻。奉出先生位板。埋安于表忠祠。则后学之所瞻依。惟有此祠。而祠在僻隅。实妨游息。遂致明宫斋舍坏废已甚。久为识者之所寒心。顷者先生诸子谓宅兆不利。迁奉于他所。则只有祠宇巍然独存于荒山寂寞之滨。尤无以守护矣。于是佥议以为赤江之滨伊山之麓。山明水丽。形胜具焉。且居郡之中央。移建祠宇于斯。以为妥灵之所。兼为士子藏修之地。仍揭旧额。以明 先朝崇奖之典。允合事宜。年前已鸠材僝功。模㨾粗成。而财力已竭。将不免半途而废。诸生不胜渴闷。咸愿控禀于左右。俾得通告于 朝中卿士大夫。作一通文。付之三南方伯帅守。使之各出财力。以相兹役。则庶几美事得成。而于斯文世道。亦岂少补云尔。诸生颙望。不敢不禀。惟左右图之。
答郑畸庵(弘溟○戊寅)
去冬一札。月初始自金兄所。迤逦传来。令人慰感交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2H 页
并。信后岁已改矣。春已尽矣。远惟令体起居对时珍福。益切瞻傃之至。先祖墓铭。率尔扳乞。方怀悚仄。乃蒙不鄙。研词发挥。极其秤停。百馀年诸祖诸父所愿欲而未就者。今乃得之。岂但不肖诸孙均蒙惠赐。会有先灵感泣于冥冥之中矣。喜幸铭篆。无以为喻。顾其中数段。合有商订者。誊留一本讫。将元本付标以禀。伏觊财量。此外猥有所恳。录在别纸。并乞恕谅。副此至望。以慰穷愁。又大幸而不敢期也。馀祝为世道。倍加毖珍。
答李参议(有谦○庚子)
江上远别。风义蔼然。至今铭感在心。情问远及。辞意勤恳。悲慰之至。尤不胜云喻。侍生事 国亡状。颠沛至此。尚复何言。只是受 恩罔极。涓埃无报。他年地下。将何以拜我 先王。练事奄过。远外行礼。尤无以为怀也。又未知前头爻象。将至于何等。咄咄忧虑而已。不宣。
慰罗同知(万甲○戊寅)
浚吉顿首再拜言。古今事变何限。曷尝有今日事耶。馀悸未定。闻尊遭重哀。已又闻受玦岭海。噫。家国之祸。一至于此。虽欲不怨尤。得乎。伏惟暮景酷罚。气血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2L 页
能有几许。而迁窜瘴乡。又何以支遣耶。浚吉曾于变初。舆窜于安阴地。旋归故土。今才浃旬。虽此情耿耿未尝不悬于左右。奈山穷地僻。身病便稀。既负匍匐之义。又阙起居之礼。每思千里负笈。何许气谊。南望悲陨。愧古人而忸怩。真宝宰。适是一家人。作此付之。以要传达。以谢前慢。仍乞节抑自重。以为终孝之地。操危虑深。以副玉成之意。区区之望也。
答罗同知(戊寅)
浚吉顿首再拜言。天涯地角。鳞羽苦断。悬系之至。岂比寻常。兹者料外。伏奉千里哀札。满纸悲苦。足令人损伤天和。时运所关。谓之何哉。信后秋高。想岭海异候。哀调摄气体。其得支胜否。悠悠瞻恋。不敢少选弛也。浚吉何足道哉。一病十年。月益岁甚。精神气血。已非复阳界上人。如是而尚敢望书册工夫。向上事业耶。书中奖砺之意。愧不敢承当耳。天时至此。民事大无。不知日后颠仆于何壑。泉里重逢之教。可堪喟然。然亦任之而已。重念毁瘠为病。圣人所戒。处困而亨。君子所勉。更乞慎护千金。益究大业。守爷近思释疑。常所爱重。顷年。誊写未及卒业。而病作仍辍。至今每欲断手。而同志难得。有意未就。似闻永同守已借金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3H 页
兄所藏。传写一本。可得广布为喜。曾闻此爷四书六经小注。俱有悬吐。常欲传写而未果。此亦见逸于兵火耶。果尔则甚可惜。朱书记疑。果有一本。而浚吉亦于病里。以此为伴。末由远送。孤负盛意。想必俯恕也。不宣。
答赵尚书(启远○丙戌)
自顷拜书。一念憧憧。千万意外。又辱耑翰。就想多少盛意。感悚之至。不知所喻。浚吉废病跧蛰。川路又阻。虽无承晤之便。至其心声往来。固不敢自外也。今奉勤教。似出寻常。令人益切猥仄。礼书刊役。士友所恃。惟在执事。更乞终始主张。遄使完了。不胜幸甚。时事不可期。切愿速就。惠贶各种。承领感愧。最是药料。所以寄命者。尤荷尤荷。馀祝令迓新益福。
与白轩李相公(景奭○己亥)
风雪以雨。数日而犹不止。伏惟辰下。台体履动静神佑增休。区区瞻仰。日夕勤止。小生孱疾已极。濡滞支离。岂无源源承诲之愿。而公故之外。绝不得出入寻常。秪有耿耿已。昨者。太学斋任来言。将欲以依 中朝立启圣庙事陈疏。小生答以此固美举。然不可不先禀诸函丈然后为之。殊欲躬进禀议。而风雨所关。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3L 页
不克遂愿。今将忙向泮坐。不免以书替禀。幸乞审量指教。当奉以传诸诸生。不宣。
答白轩(丙午)
三阳回泰。万品维新。伏惟台体履鼎茵。神明交佑。益膺纯嘏。下情区区。不堪瞻贺之至。前腊廿一日。台手札。元日始自李佐郎所传至。仰审台眷存勤挚。实出寻常。奉读欣感。殆不可以笔札形喻也。小生归时忙遽。未遑就辞。归后即患大病。数月床席。未及奉一书以谢不敏。时序荏苒。岁事忽改。平生孱疾。遽到周甲。此岂始望所及。而亦无所乐于斯世。奈何奈何。变异不止。艰虞渐棘。一念忧惧。岂敢以远外而有间。顷进妄疏。罄竭所怀。伏闻疏尚 留中。惶悚深切。客有持示台监向来劄本。其及贱劣姓名处为多。益不堪懔惕之怀也。千万奉谒无期。临纸悽黯。但祝春寒台。震艮益康。肃楮不宣。
 先人有小筑于怀之船岩川上。名曰挹灏亭。颇有形胜。不肖孤增修而居守焉。窃念先人既蒙幸于先大夫。小生亦荷怜眷于执事者。实非寻常谊分之比。而因循迁就终未蒙大人一言之赐。则深恐先人游赏之地。湮没于无闻不孝之罪。益无所逃。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4H 页
敢将先人所述亭之事实若宋贰相所撰亭记一通。再拜呈纳。倘蒙台爷留神挥翰。或四六之序。或行文之记。或长篇近体之咏。或诸景各赋之吟。兼之则尤幸。其山川之增彩。有不暇言。而幽明之间感结。宜如何。不胜北望企祝之至。
与闵监司(光勋○壬辰)
向于绣衣行拜一书。想已登彻久矣。即此阳德将昭。远惟令侍欢外仕履起居匀福。瞻慕常勤。赵大学竟不免远配。浩叹奈何。曾因赵兄。闻左右不鄙寒微。有俯求婚姻之意。固知迷息无训。不足以奉箕帚于高门。而自以猥托为荣。不敢固辞。询之卜人。亦又协吉。兹欲奉以周旋。倘申有命。当俟新历颁出。涓吉以呈。未知如何。幸乞因便回教。不宣。(赵大学即乐静公)
答闵监司(癸巳)
近对两胤。娓娓不能已。便回。承拜令手札。仰审多少教意。如对面诲。慰感不容喻。第想旌棨将发。引领万二千峰。益不堪瞻注。殿中君。谓可挽住。承命催归。怅缺可掬。只祝行旆神相。慰此区区。千万都付不言中。
答闵监司(癸巳)
三哥远来。两书俱坠。就想向来苦炎。骊寓起居暨令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4L 页
旬宣体履神相匀福。慰喜之至。不可容喻。侍生积病当暑。呻苦益甚。所存只膈上孱喘耳。员外君。谢官远辱。意甚盛也。愧无以相助发尔。千万不能尽。只祝新凉令候。若序珍福。
与赵沧江(涑○戊申)
一念悬系。何日忘之。李静伯与其表侄。邂逅俱至。谭间娓娓。皆我兄也。惟是衰病各甚。更对颜面。其可期于此世耶。慰浣之馀。怆感继之。令胤雅契。侍奉佳安否。亦不敢忘。千万都付李生之口申。仍祝神明所劳。静养益健。
与金由善(庆馀○戊寅)
宵来拟欲善调。必成把别之愿。而适有远客。又费辞气。朝起。眩惚益甚。强作还辍。瞻望行尘。潸焉以悲。早知有此。岂不预先舆往。做双清一夜话耶。怜悼怜悼。仍念岭海之外。不必死人。胸中苟有乐地。何处不可逍遥耶。惟操危虑深。饬志远图。以副天之所以玉成之者。幸甚幸甚。曾见朱子书。有送人赴谪诗云。逢人深闭口。无事学梳头。亦咀嚼有味也。且望节杯酒慎辞受。世言名官被谪致富之道。此言深可羞也。愿兄益励苦操。使人称之曰。某也居谪。贫苦难耐。非今世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5H 页
之名官云。则忝在交游之列者。与有荣矣。虽得会面所以奉赠。不过如斯。只以明朝一鞭。便隔千里。积病孱生。朝暮待尽。恐不得更拚清标。不免儿女子怀耳。千万惟在心谅。
答金由善(戊寅)
兄之未行遣。尚冀还收。已行遣。尚冀反予。今皆已望断矣。使古烈士当之。其自决而无闻也久矣。苦事苦事。兹承十二日书。就想长程奉老。行李珍福。慰浣之馀。悲嘅益切。未委信后诸况更如何。其已安顿。随遇自适否。一念耿耿。未尝少选弛也。仍念吾侪既不辰矣。虫臂鼠肝。一付悠悠。惟吾之所当为者而已。程夫子之自涪归也。气貌髭发。俱胜平昔。曰学之力也。郑松江之谪江界也。诵大学小注。白围篱木而书之。此老虽非刻意于学者。而处困而亨。亦非常人所及也。深愿吾兄远师程子。近法郑老。以为他日发挥事业之地。千万幸甚。英甫书来。欲举兄篮舆而末由也云。此亦衰世之志。可悲也已。令胤从弟。游才浃旬。观其人事已长。而学业未成。每谓渠曰。此非尔过。乃乃公之罪也云。则渠甚苦之。方严督课程。觉似进步。而渠已有行日矣。殊可叹也。念其年已多志不专。失今不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5L 页
勉。似无望矣。深欲留此。尽心劝课。而邈矣何能久离。今兄处静。必有以策励之。非复前日矣。李正兄嫂。又以染症不淑。天不佑善。一至此。虽欲不怨。得乎。两孝子势难保活。苦劝随权以求生道。方在僧舍。想其情事。令人肠裂。左右闻之。必为之惨恻矣。万万泓颖不能尽人意。统惟心会。(李正即竹窗公)
与金由善(己卯)
顷得元兄所传享祠诸论。兄教尽是。深服兄谙练世故。谋深虑远如许也。此议初出于若个士友。弟既闻之。则不敢不告于干事诸友。使之博采用中而已。元无固必之心。况其论议。本领无不合。所商量者。只是随时处权之道。则虽进退伸缩低昂屡变。而不害于本领之合矣。庸何晚于俟他日。第太仆公并享竹祠。弟意以为恰好。而兄不以为然云。此则本领未免不合。弟所为瞿然者。君子和而不同。论议岂必同。亦不必汲汲求合。然小者且慢。大者不同。则道不同矣。一得一失之分。其谬不翅千里。彼此之间。惟当虚心平气。熟玩潜思。以求至当之归。庶几交有所资。程夫子所谓不有益于我。必有益于彼者。正谓此也。夫太仆公平生孝友志操。诚无愧于古人。毕竟倡义先决。所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6H 页
就尤卓然。其宜享之也则无疑。兄意必以非居此土难之。然其分派。实源于此。先庐所在。先墓所在。宗族所在。论其首丘。舍此匪他。如朱夫子离婺源已久。而亦必以紫阳名堂。周濂溪离营道已久。而亦必以濂溪为号。皆所以不忘本也。古人之重本如是。圭庵先生奉配崇贤。亦为是也。窃考三先生年辈悬绝。冲庵遘祸之岁。圭庵年才二十。其未及聚会讲道于此邦明矣。只以俱是宋氏之裔。共祖同宗。出入游从。斯为旧乡故也。申丞相记文之意。亦可考也。太仆即圭庵之从孙。何可以古今异视之耶。非敢曰宋氏私事。论其本源则然耳。然遽欲醊食于原祠。宜若有异论。既为竹老刱别祠。则两公之心之迹。倡始成终。联芳并美。诚不可以彼此之也。以商颜道南院之义类之。太仆虽非本源于是邦。犹宜取以并配。况理势曲折。如右所论。质诸先觉。俟诸后世。恐无可疑。如何如何。兄之片语。实为重于今与后。若终以为难。则谁敢有异议者。弟亦可闭口。兄若肯赐印可。而徵兄昆季之意。亦与相符。则自可通议诸君子。且告地主而行之。馀不必太拘拘也。窃想太仆公平昔志槩。人苟不厌。宁不食而翱翔。然一议未合。遂嘿抱郁。终使美举不谐。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6L 页
则似若自外于门下。初欲俟寒食相会面论。而旋念未必相会。虽会或值外客。则难可细商量。兹敢以笔札先之。彼此往复。公也无他。然勿烦人眼。密赐回教如何。(时崇贤院儒为竹窗李公刱建别祠。以野隐宋公并享。)
与金由善
节近嘉平。伏惟侍奉启居益佳。弟抱病山斋。秪益枯槁。无佳绪耳。写役。重违勤教。试为效嚬。不成模㨾。惭叹柰何。且多误写。推移用纸。故只写程夫子四勿箴以去。尤叹。三斋箴。姜丈所写甚佳。亦不必改写耳。馀幅却为写朱夫子咏胡澹庵两绝。此是奇高峰请写于退陶以自戒者。兄之所以自戒者。奚让于高峰。秪愧写之者非其人耳。于此抑有所献。尝闻诸士友之言。其论当世高风清节。必以老兄为之弁。令人未尝不歆动。而亦未尝不忧虑也。盖其望重者。其责大。不识兄将何以副盛名之下耶。今此数箴。实程朱两贤进德修业之旨诀。愿兄毋徒为墙壁标榜。出入观省。念兹在兹。体验操持。日新又新。书册功夫。日进又进。期至于睟面盎背明体适用之域。然后异时用行之际。方能有可行者。而无负于今日士友之望矣。孤坐静念。信笔及此。未知兄以为如何。不宣。
慰尹尚书(绛○癸卯)
浚吉白。千万意外。伏闻令大胤都事雅契奄违膝下。不料台福德之家。亦有此惨怛之事。信乎世间纯福为难。而善人之未蒙天佑。虽欲不怨。不可得也。伏惟台慈爱隆深。暮境情抱。何以为堪。浚吉伤虎之怀。倍切惨惊。亟欲相对奉抒。何可得耶。脩短有数。悲痛无益。只祝理遣自爱。以副公私之望。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7H 页
与李士深(厚源○庚辰)
数日款洽。亦云幸矣。解携依怅。实倍平素。信乎聚则乐散则悲。恒物之大情也。别来冬候稍至。伏惟令旬宣起居对时佳福。弟一动之馀。百症添苦。归卧空山。意绪苶然。回思曩游。不识病人日后更有此否耳。最是橐中宝藏。悤悤不及厌观。尤令人耿耿不能忘。此间亦有匪懈亲迹。石阳金节。令兄之所嗜虽百品。此当为甲。山窗雪月。不妨静对。评议前约。果能不食也否。洗草名录中。有先人外王父姓名。切愿更见。仍示内外孱孙。幸乞并跋文誊惠如何。清老祭文还奉。适有归便。暂此修候。
与李士深(庚辰)
前上覆札。想已登览也。冬日尚暖。伏惟令体增佳。瞻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7L 页
慰日切。弟姑保病状。无可言者。书画帖大小并四事奉纳。览了还投。贵藏。亦乞寄借。俾作病中遮眼之资。如何。画请亦可能副耶。初欲得潇湘,关东等景。适得武夷九曲图。此非等闲风景之比。赏玩兴感。似无踰此。兹愿分作十帖小屏。分曲以画。而夫子九曲诗。有七言十绝。各帖之下。容写一绝。初帖则容写两绝。又初帖则写夫子真像。且写自赞。则似甚佳绝。未知兄意如何。其间多用造化。要使尽美。幸甚幸甚。九曲图。在于武夷志中。真像。在于年谱。两册并奉。不宣。
与李士深(辛巳)
山居穷僻。最晚始闻简书之报。三载忠勤。赏未行而谤先腾。事理有不当然者。不能无个(一作介)然。方拟驰伻奉唁。不料此际盛问忽及。累纸情言。不翅覼缕。无悻悻之色。有荡荡之意。玩而绎之。既慰且喜。亦令人间有绝倒处。昔坡翁之处患。先儒以太豪为訾。令兄所处。无乃近是耶。㰤㰤第一梗。忽作万事俱裂。不知造物者何猜于一好会。而作此魔以戏之耶。良可痛叹。然圣明既已洞烛。进退愈觉狼狈。不识终何以为计。安知造物者先戏后助。前约或可成耶。且忧且企。千万不可尽。
与李士深(辛巳)
今宵梦拜颜范甚款。觉来依旧卧病空山。只落月满屋梁耳。为之感慨难胜。岁行忽穷。伏惟令仕履起居万福。曾有一书传自金孝子来。良有感于心声往来之义。第书中每有悼亡意。何故至今不忘之耶。千万理遣。毋以死伤生。至佳至佳。弟搬归山居已有日。积雪埋径。闭户独卧。不知山外有虎食之忧。秪是病攻于内为苦。奈何奈何。惟祝燕居深念。弘济时艰。以副上下之望。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8H 页
与李士深(癸未)
闻令兄新承 宠擢之命。古语云。人臣受恩非难。报恩为难。不识令兄何以为报 恩之地耶。恐惧恐惧。五臣之行。已令人骨折。清阴重入。又何为耶。不知天意竟如何。痛苦痛苦。承与仲文同处。以弟之悬悬。知兄之亦娓娓于弟也。不宣。(仲文。金尚书益熙之字。)
答李士深(癸未)
炎凉替序。瞻慕转切。便中承拜宠翰。具审多少情教。所以开释湮郁。极非偶尔。感荷不容喻。顷闻薇垣风采。想出令手。极令人增气。然以明道告神宗之语观之。此犹为第二义。更望积诚尽瘁。 上格下正。以为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8L 页
潜回默斡。祈天永命之地。千万幸甚。若其怵祸畏谤。稳享富贵。元非令兄之自期。畴敢以是望于令兄。书中所云。吾知其戏之尔。泰兄得官。去就殊可念。此友辈幸无疾病。得有所事。虽辞爵禄。亦无所愧。最是鄙弟。兀然一病夫。都无事者。猥厕诸贤之后。屡蒙 宠擢之及。不知此何名何义而可安于心耶。所望。 朝家察此病状。更不提起。岂不两幸于公私耶。不宣。
答李士深(辛卯)
尔来数月。德音久阔。瞻恋如渴。即刻承拜前岁闰廿六书。累纸勤诲。如得面奉。慰浣之至。顿失沈痾所在。弟百岁殆半。旧业茫如。将如斯而已矣。感慨如之何。每吟宋俪名如画饼。曾不疗于饥肠。身若射帿。有无穷之飞矢。两句语。真若为弟预设者。好笑好笑。只祝鞠躬尽瘁。少济时艰。俾草野慕徒。与有荣焉。不宣。
答李士深(辛卯)
曾承台覆札。仰悉多少教意。如奉面诲。慰浣到今。继得抵英甫书。寄意郑重。益以为荷。第详送窆之馀。孝子又有患。良用悬虑。然曾见其颖异出群。功业必不逊于乃翁。恃以不忧耳。小生形神澌惙。比间益甚。向来形迹。不翅过空之云。而如闻火色甚急。有若捕龙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9H 页
搏虎者然。诚是过劳。好笑好笑。消息盈虚。从古即然。亦无足怪。最可苦者。同调共济之论也。胡不观于朱夫子与留丞相书也。畴能以此謦咳于吾相之前。毕竟公私无小利。而自家必不免于大狼狈也。可怕可怕。近闻公议稍伸。亦是老兄积诚昌言之效。然犹恨欲吐不吐。蝇在喉间。终未有以大慰神人之愤。而故辙依然。又不翅羸豕之踯躅。不知世道终将税驾于何地。思之痛苦。不宣。
答李士深(辛卯)
索居吟病。百无好绪。惟得台书披玩。即是心眼开时。本月初三手扎。缕缕情言。令人不胜欣浣。继之以感慨悲叹也。世路之艰。每于青史上危怕。不料吾侪亲见此境界。况是自作者。尤如何。然兄不以某人为君子。而犹以弟辈为咎。此则常所未晓者也。安得一聚讨此多少底蕴也。弟忍病行役。百症添剧。且年来衰相顿甚。益厌烦嚣。每依松楸。而旧斋倾圮。新搆才就。数日后当入处。扁之曰忧乐斋。盖取朱夫子忧中有乐乐中有忧之义。愿赐一语以发挥贲饰之。书画壮伟或端妙者。亦可分寄。以助病中一玩也。旧里先庐。年前移刱。扁之曰同春堂。取与物同春之义。身世情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9L 页
抱。可以默想。信笔漫及。烦猥可笑。不宣。
与李士深(壬辰)
岁华已晏。伏惟坐谟贞翊。神相崇福。瞻望门馆。每驰神爽。递闻胤之学士又有行遣。大用骇叹。时事何故一至于此。归之天付之命。亦自省事。犹不堪漆室嫠妇之忧。况此冬节雷电急雨。大助光怪。前头有何节拍。吾侪不知死所矣。病拙远蛰。万缘灰冷。亦觉痛痒相关。癙忧耿耿已。千万倍加珍毖。不宣。
与李士深(与尤庵联名○癸巳)
故进士宋克己安人柳氏。于浚吉八代祖考妣。于时烈为九代也。柳氏即高兴伯浚之女。年才二十二。而进士府君见背。柳氏父母怜其早寡。将夺志柳氏知其意。以死自誓。即负四岁孤儿。自松京至怀德五百馀里。匍匐徒步。归依舅姑。孝养教育。以终其身。比之卫共姜,陈孝妇。可以百世而相埒矣。至今数百馀年。故老相传。遗风不沫。墓前小标所记虽略。亦犹可考。而其所负孤讳愉。承训趾美。蔚有幽贞之德。即世所称双清堂者也。清阴金相公实铭其墓。而推原本世。并著柳氏之行甚详。至谓显于彤史云尔。则尤可以徵信于今与后无疑矣。盖溯其时世。则柳氏为寡。实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0H 页
在洪武壬申岁。正当我 朝开国之初。其胜国馀俗。虽巨室大族妇女。不耻更二。 朝家亦无禁令。人固视之恬如。非若今日法律形势以相防束之也。于斯时也。贞心自砺。孤节弥烈。明信正义。可质神明。则柳氏之行。岂不益可尚也。盖此实与金门先妣许氏行迹略相似。今以二氏碑版考之。柳氏长许氏六岁。柳氏年廿二为寡。则在洪武壬申岁。许氏十七为寡。则在洪武癸酉岁。皆自松京负孤儿。或归怀德。或归连山。柳氏年八十二而卒。许氏七十九而卒。而两氏所负孤。皆先两母卒。柳氏之玄孙郡守汝霖。为许氏孙左议政国光之婿。两门子姓。今皆蕃昌。二氏行迹本末终始。大略相同。其亦奇矣。岂天将启我 朝礼义文明之治。而二氏应运以先之耶。许氏既旌闾。又载于三纲行实。惟柳氏因循泯晦。以至于今矣。夫忠臣贞妇。当时只为自尽其心而已。岂欲求闻于后哉。然在子孙显亲之愿。 国家旌善之道。固不宜任其昧没而莫为之所也。日者慎独老爷屡言柳氏尚未旌闾。不惟 圣朝之欠典。实子孙之责也。吾宗族虽孱。存者尚有二三百人。每切懔惕。兹又适闻 朝廷行下郡县凡干忠孝节义。悉令录上实行。盖将益弘化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0L 页
导。俾无遗滞。则不肖孙等尤有所戚戚焉者。记曰。古之君子。论撰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又曰。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不肖孙等深以不明不仁为惧。而人口皆碑。则诬非所虑也。兹敢相率陈白于县官。转报于方伯。方伯想或转 闻之矣。伏闻台爷大人。方长礼部。岂非天许其便。俾举数百年未举之典耶。何其幸也。敢此细陈曲折。乞以此纸相示于仲文,静伯,文叔,大而诸兄。或佐南宫。或仕政院。相与周旋。善辞回 启。俾即施行。以新视听。以幸世教。则不惟不肖诸孙并比其身。而于所谓重国家之道。亦庶几焉。古语云。敬其祖考。同于祖考。想诸兄于此。亦必戚戚焉。思有以曲图之也。谨北望端拜以俟。宋泽之宗兄持碑版诸文字以去。想必躬晋面禀矣。
答李士深(乙未)
浚吉再拜。私家不幸。荆布痼疾。竟至不起。四十年糟糠情谊。老境病里。尤无以自堪。非不知脩短之有数。悲恸之无益。而弱子孀女。触动情抱。苦不能理遣。重以赵友天夺之速。此系世运。岂足为私痛。而子妇半月之内。叠遭两丧。其在人理。岂能堪忍。惟羡逝者冥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1H 页
然漠然。都无眷恋也。病时累赐珍药。实出至意。虽缘大命。不能救活。而幽明结草之感。不可胜喻。最后琥珀之惠。病人及见之。以为珍异。遂用为含。怆感尤至。丧后三书。长弟而至。兼以赙仪。前后勤恳。何至于是。为之感涕。此间粗保悲疚。最是棘儿澌败十分。虽加保护。恐不能支。寒事渐至。百念填膺。自觉潜消暗铄于不知觉之中。行自病矣。奈何奈何。千万都付默会。
答李士深(丙申)
瞻慕之诚。日夕耿耿。即者便中。承拜初九书。多少教意。悉出悃愊。圭复以还。如得面谭。浣慰非寻常也。慎老竟不起疾。此系世运。岂容私恸。而平生情谊。实兼父兄师友。及此暮境。遽失所依。驰及大敛。凭棺长号而已。此老病时谓弟曰。吾则此病难起。只为后死者。有多少忧。其言实如著龟。安得出尺文如此老乎。既羡且忧。弟感 恩揆分。固欲一谢。而中间节拍。叠出层生。虽欲勉动。有不可得也。不宣。
答李士深(丙申)
续拜台惠札。如对之慰。不可容喻。第皆非手笔。无乃天和有愆而然耶。为之奉虑。信后寒事渐苦。不省台调候起居神相佳胜否。一心耿耿。何尝不系于台座。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1L 页
弟衰迈转甚。实似下山之日。馀生会晤。有不可期。思来悽索。先师谥事。颙望几年。而终为洪友所办得。事固有时。良非幸欤。循例回 启。恐势不得不然。行状曾有英甫所草。慎老临终。谓多溢语。使颇裁删。未知改本在于文令之所。已得写呈否。或不无更商量者。而文病无减。恐其精力难办。所恃只台兄耳。慎状亦未蒙评教。其意何居。为讶。曾拜数书。想次第传达也。不宣。
答李士深(丙申)
便中承拜望日所赐手札。仰审岁暮寒严。台鼎茵起居佳胜。欣荷之至。不可容喻。别纸示谕。亦可慰也。文病日恶。极令人忧怜。奈何乎命。此间近患阿堵。心绪益亡。聊先师谥状。病中强草出慎老之状。亦觉繁冗。大加删节。便忙皆以草本呈纳。可改处须先改后示。不必往复以费时月也。文病既如许。所恃惟台兄。而仕务亦必倥偬。幸须分付胤哥。担当监写。趁即进呈。必于岁前 下批。至望至望。或云两世状一手撰。似或苟且。或云亦何妨。不宜出于吾辈之外也。两说如何。如曰慎状当求他手云尔。则可早回教也。不宣。
与李士深(丁酉)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2H 页
闻兄将入侍 昼讲。信否。 天语若及贱臣。须以新从草野。未及 国门。先得好爵。以是为不安。必欲蒙褫而后入谢之意。从容 启达。则或可蒙 谅察。想兄不待鄙言而善为周旋矣。
答李士深(丁酉)
伏读 圣教。大哉至哉。令人不胜感涕横流。赖此 一教。国家可以扶持几十年。歆叹之至。言固不可以尽之矣。礼节不敢知。然既是曾在 储副之位。则 陪祭恐无大妨。惟节目之间。应有裁减耳。如何如何。
答李士深(丁酉)
手札累至。足替一拜。良慰。兄之大拜。实是亲旧之所共忧。所示。固知其出于赤心。然虽使程栗石老合手作疏。亦无万分一得请之理。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难可逆睹为心。以副 上下之望。则平昔忝在游从之末者。岂不与有荣焉。弟昼则汩汩于应接。夜则惫痛如尽。实无心神暇及于文字。然若强命则工拙用舍间。亦何敢强辞焉。自草许以润色则尤佳耳。不宣。
答李士深(丁酉)
伏承台手札。慰感十分。第审患候尚未苏安。深用忧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2L 页
虑。弟患亦虚惫昏眩为主。盖发于积伤之馀。恐未易苏。闷不可言。 圣上采用狂言。 临筵之频数至此。而不得入 侍。尤不堪耿耿。亲事。自可随分以过。而轸念如许。感佩何喻。种种惠贶。谨皆拜受。千万无由拜讨。郁郁亦一病。不宣。
与李士深(丁酉)
数日不见手字。恋郁不可堪。不审台调候已得快安。已出供仕否。弟连宿讲院。连侍 经帷。一味忧惶。明过会讲。当出去谋拜也。老先生 特赠事。昨缘洪判出言。不获已更陈其日语意。则 天意不翅快许。然犹惶恐不可言。 诞日进宴事。引程子说。请退一两日。则亦蒙 奖许矣。不宣。
与李士深(丁酉)
昨今台候起居如何。其无添伤否。仰慕仰慕。弟伤寒不轻。终夜苦痛。而勉强入 侍。即才罢退矣。两奏劄袖进之间。以陈俊卿行状中一段及朱劄中辅养太子义利公私等数段。颇蒙 奖谕。方孝孺一段。则将询问大臣以处为 教。未知台将何以献议耶。不宣。
与李士深(戊戌)
英疏之意。实似深远。吾辈竭尽忠悃。毕竟所就。未免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3H 页
为怀庆之徒。则其为羞愧。又何可胜言。初心只欲效石,慎两老而已。他事不及。而只此一事欲学。则后人又谁肯信此心曲。以此耿耿。尤不知所出。思欲相对剧讨此怀而不可得。郁悒柰何。(时尤庵请去许衡从祀怀庆。衡所居也。)
答李士深(戊戌)
昨承台手札。具悉多少情教。如拜之慰。不可胜喻。况闻调候向安。出参 朝班。益用喜贺。侍生职名。虽幸蒙褫。而精力日衰。讲院之任。亦不可堪忍。至晦间庶有乞暇之便。屈指以待耳。英之为政。疵颣安保其得无。惟其一心徇 国。至诚无私。可质神鬼。名为士类。无不欣耸。而台于是不免越视之。固知台意有在。而义理果如何。利害亦如何。非拙非良。傍观如弟者。窃不胜其忧怕闷切。千万笔舌不可尽。
答李士深(戊戌)
昨承手字。仰想台优闲静调。天饷偏厚。不胜欣羡之至。髀里肉消。古闻其语。今不但肉消而已。疼痛日甚。虽欲不轺。而马亦不可得。而昨有 书筵昼讲之 令。乃是大学新始之日。尤公亦难入。故不获已自学坐来宿于讲院。 侍讲才退。而又有都宪 新命。观此形势。必不可堪。而前疏既有异时更授不敢辞之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3L 页
语。 圣明许以老实。今又何辞以辞耶。势须即 谢。观便陈乞。此间切闷。想台或可默会否。伏见台笔画精华璀璨。有加平昔静养之效。良喜良喜。不宣。
答李士深(己亥)
今日再见手札。开慰不可言。况闻休堂之计将成。尤不胜瞻慕之怀。隧羡古礼。与今时公私之制。皆有所未之详者。容俟早晚面讨。最是家礼穿圹条。温公说不翅明白。而朱子收载之。今不从此而谁从乎。怀乡弟家奴有豪滥者。至为隧道。今日之弊乃如此。切乞毋轻为仁厚之论。恐或不知者有助攻左右之疑耳。偏厚等教。似恐未然。欲善葬其亲。孰有如其孝子者。渠安则为之而已。他人孰有必为立论。使之必改。有若厚薄然哉。大槩只论其义理如此云耳。不宣。
与宋泽之(国泽○辛卯)
八耋顶玉。人世所罕。况子弟近臣。陈疏蒙 异恩。耳目所未睹记。寒门之庆。曷可胜言。每对宗人。叹詑无已。即惟仕履益佳。觐行当在何间。惟日企之。只此。
答宋泽之(癸巳)
赍 旨人来。伏承十八日惠书。仰审满纸情教。适是陪大府与诸士子行乡饮酒之日。相与披读。忻慰之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4H 页
馀。益切少一人之叹耳。 恩旨一日再到。两家寒门福过之忧。诚非虚语。英之狼狈至此。不知果如何出场。如弟者。只摧残待尽乡曲一病人。 天恩虽罔极。亦岂有奇谋异论可少为报效地耶。一味惶缩而已。不宣。
答宋泽之(先祖妣柳氏旌门时○癸巳)
音书续至。不觉京乡之阻阂。良喜。礼曹回 启。大臣收议。次第来至。诸宗递看。相对感泣。吾门庆幸。孰有大于此者。此殆先灵默佑之致。岂孱孙人力所能为。中夜思之。亦不胜其感幸。大臣议后。想已有 判付该曹。已为举行分付于本道耶。公文之至。日夜伫待。自此亦方有措置等待事。闻兄有归意。不知果在何间。尤企。鄙家亲事。幸已好过。前后所惠香柄。深喜。不宣。
答李汝休(尚逸○壬辰)
穷山吟病。万缘成灰。惟有朋情耿耿难除。千里书来。喜审经秋涉冬。政履佳福。况知贤哥高选上舍。嘉叹之至。无以容喻。第一日一病。苦无生世趣况。所赖英,泰两公。皆寓不远。时有过从之乐。此为孱年大幸尔。向来纷纷忠邪善否。讫可定矣。独使老兄尚困于岭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4L 页
海瘴恶之地。 朝家举直之道。小雅食萍之风。岂宜如是。每令人嗟咄。大老弃世。益切云亡之恸。奈何奈何。贤哥过近僻寓松楸未获将迎又切瞻怅千万向寒珍爱。(大老谓清阴)
答李汝休(戊戌)
十年之别。两日之晤。曷足以抒尽多少怀。解携瞻怅。迄今耿耿。不料贤督远访于寂寞之滨。承拜兄手札。如得更对。欣慰不可胜。且闻静栖峡寓。躬先诸子弟。日有新业。暮境得此。殆天玉成之也。歆羡不容喻。第闻 叙命已下。恐不得久守东冈之陂。以是为念耳。弟衰病日剧。与死为期。而忽闻 玉候违豫极不轻。不敢安坐。方拟力疾西上。晋参于问 安之列。而即见十三所出京书。 圣候似减得五分之四云。臣民之庆。孰大于是。弟行亦姑趑趄耳。尤令入 朝已多日。闻于十二登对。 圣教极谆恳云矣。示谕文教陵夷。风化颓废。诚可慨然。洪伯自是文雅之士。不知为政果副众望否。敢不因书勖之。近日尹善道上万言疏。托郑个(一作介)清事。诋讥先师。丑辱松江。旁及白洲。如弟若幼能辈。不须言也。适以 上候未宁。姑退还。早晚入 启。不知有何 指挥。此系世道。恐难容人力耳。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5H 页
午热方恼。不尽所欲言。
答李汝休(戊申)
料外。承拜远问。就悉多少情教。欣泻如对。无以为喻。且想岁晏寒严。兄旬履起居神相佳福。尤慰悬恋之怀也。弟三生宿债。实在于蓬莱枫岳之间。骖鸾驾鹤之愿。未尝不耿耿于中。况今得兄为主人。尤不能食息忘。而第此衰病日剧。鼎器已败。济胜之具。周览之意。苶然消尽。将如之何。怜慨而已。千万但祝迓新增庆。阴德益施。
答郑相国(太和○庚子)
方欲奉书。陈达 榻前诸说。而怕猥不敢矣。伏承台手札以问。感愧不容喻。朝闻以吏曹公事。累烦 圣问。深恐毕竟有未安之举。此事。小生己丑在宪府时。有所论启。上年 筵中。亦有所闻者。兹欲细陈曲折。猥请入 对矣。乃蒙 圣明酬酢察纳。感幸不可言。仍请复给田之古典。罢折受之谬例。 上甚然之。以明当与大臣议处为 教。未知此事台意以为如何。未及禀议。而率尔径发。惶悚惶悚。且陈勋府免税。亦宜酌定。其数之意。又未知如何也。因放未放公事。小生 启言李馨白见忤李一善。至于被谪。其事极可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5L 页
愤惋。一善去后。谓即蒙宥。而今闻尚在谪中云。则 上即命放送。承旨读收议公事。 上出示许掌令疏与图。仍 问曲折。小生细陈之。无敢有隐。 答以当待实录考来后处之。其间礼讼肯綮处。 辨释论难。虽老宿礼师。亦有难及者。大哉大哉。 夏享亲行事。诸承旨力请停止。未蒙 允俞。小生 启以夜动哭泣。实是眼病之大忌。无已则俟清明之日。当午 往展。恐或不妨。亦无 俞音矣。大学士。顷日试官事亦奉禀。则 笑答以实未谙规例之故。无它意为 教耳。不宣。
与任季方(义伯○己丑)
后生丛中一口气。固不足为兄贺。而区区柏悦之情。自不得不尔。盖为公非为私也。从此骞腾。九万非遥。千万努力。以济时艰为任。勿以凡吏自期。实故人相爱之至情。缘何握手讨此衷曲。又为之怅然。罗生事。惨矣不忍言。弟积病不死。又失此死生之托。罔非穷命使然。奈何奈何。才闻此讣。旋得兄报。哀情吉语。惝恍难状。草此以付。不知所言。谨贺。
与任季方(癸巳)
岭海新春。想兄新莅凡百。茂纳洪休。区区贺慕。实倍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6H 页
平昔。去腊书。数日前始自李信之所传至。满纸情言。披玩无斁。古人所谓纸弊墨渝。诚非虚设也。弟病里光阴。行将半百。日负初心。回首茫然。中宵只自悼怜。以兄之才。不能容于 朝。岂不叹惜。然盘错别利器。古语诚然。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又主之以忠信。可使狡蛮怀服。其中设有损益。大槩汝望规模不可失。不知当局者观之如何耳。风力一款。昨对泰,英两友相读。不觉发一大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鏄,李逢吉之谤。兄岂未闻耶。独恐吾侪不能于人。又不能于天耳。只祝珍毖。
与任季方(丁酉)
岁暮。想令旬候起居益福。桐溪郑老谥事。才得陈达于 榻前。即蒙 批下。公私之幸也。此后迎宴等事。实私家所难办。兄须十分出义气主行之。至佳至佳。果尔则此事始终。吾辈成之。庶或慰九地忠魂。想兄必乐闻而乐为之矣。不宣。
与任季方(乙巳)
宵来调候如何。病脉渐安无忧否。 陛辞当在何日。幸望示及。弟今朝得行 元子相见礼。奇哉奇哉。 宗社臣民之庆。实在于此耳。弟之能事。亦已毕。拟即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6L 页
以浴温乞暇。弟行似当在兄前。不宣。
答任季方(丙午)
今日是 二圣动驾之辰。天日清和。万物咸睹。北望颂祝。方切区区。此际得兄书。慰喜尤至也。岭疏久不下。泮亦有对举云。是何爻象。世道之忧。不可胜说。不宣。
答申汝万(翊全○甲申)
一念瞻系。不翅如渴。曾因申生。得拜情问。仰审年来仕履佳胜。良慰积怀。弟痼疾缠髓。与时俱深。只有一死。为早晚事。奈何奈何。弼兄偶落于此。得以过从。相对不堪娓娓于诸兄也。寄惠二墨。感领情眷。不宣。
 伏闻东阳大爷续邵翁书为一帙。切愿得见。未可转禀寄借副件否。且曾纳簇资数纸。亦乞遄赐挥惠耳。
答永安尉(洪柱元○壬寅)
双璧长弟登籍。其积厚者其发长。理之固然。不足为贺。坐想执事暮境。叠有喜庆。天之饷之。亦可谓厚矣。恨无由相对讨此情也。顷奉台惠札。殊慰远怀。侍生衰病日甚。只是朝暮之人。人事到此。尚复何言。强兄事似过始望。稍以为幸。别纸所禀。乞回教。不宣。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7H 页
元顺帝至正壬寅。高丽恭悯王。自安东回次清州。试士取朴实等数十人。吾先祖执端公。亦登是第。执端讳明谊。牧隐圃隐集中。俱有送行文与诗也。其登第榜目。在此者颇不备。常歉恨。今对闵学士持叔。闻自胜国之末。登科诸榜。皆在案上。不胜惊喜。倘蒙尽数誊示。俾作病里奇玩。甚好事也。不然则吾先祖所参榜目。切望命执事者写惠。令诸子孙传看。仍载于谱牒中。至幸至幸。
答永安尉(戊申)
昨对二哥于讲院。玉宇芝标。爱不能忘。益叹台晚岁福禄至此也。不料琼章忽坠。副以一朵黄花。寄意郑重。实非寻常。口咏手抚。殊忘衰病之沈顿。旅游之凄苦也。不知亡状何以得此于左右。感与愧并。亡以为谢。姑以一札。替申下忱。肃楮不宣。(二哥名万衡。时为兼文学。)
答永安尉(己酉)
不料穷乡僻巷。长者华问忽至。风谊勤挚。有踰寻常。伏读累纸。情教委曲恳恻。恍承笑语于燕申之地。惊感浣慰。有不可以笔札形喻。仍想岁晏。台静履起居神相增福。区区益切欣耸也。侍生衰病日谻。自分为朝暮人。人世万缘。都成灰冷。欧公所谓身世若兹。国
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7L 页
恩未报者。实古人先获之语。每一吟一涕已。幼能先我而逝。冥漠无闻。知亦堪悲。羡不知其引期在何时也。令胤学士旧患。尚未健。想台何堪忧疾之苦。悬念如在己也。所索拙笔。何足以供清览。而勤教至此耶。为之一笑。敢不早晚强副。以作替面资耶。不宣。
与李士强(时术○壬寅)
一心耿耿。何日敢忘。风闻已出平地。天理固应如此。最是士友相传。兄于死生之际。无毫发少动。令人不堪增气。自愧平日知兄亦浅也。弟顷遭惨切之丧。情理痛迫。直欲溘然无知而不可得。衰剥日甚。自分为朝暮之人。怜悼奈何。何由奉对。讨此多少。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