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自动笺注)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疏
  
公元1648年
辭注書疏(戊子)
伏以眇小愚臣
至庸極陋。
猥蒙 聖朝不棄
歷玷近侍之班。
席 寵逾涯
揣分罔措
自念駑鈍蹇劣
居人下。
旣蔑錙銖之學。
又乏分寸之才。
無以奉職承事
裨益塵露
惟當夙夜隨行
趨走匪懈
以爲自效之地。
而顧臣情事
大有切迫憫急不容泯默者。
敢冒死仰籲。
以自陷於不測之誅。
伏乞 聖慈哀憐裁幸
臣有老母
年今八十。
平生羸悴
素多疾病
一自往歲重患落傷之後
左脚痿弱
全廢行步
遂成沈痼之症。
加以瘀血挾痰。
發作無常
胸脅牽痛。
氣息喘促。
精神日益昏耗
食飮日益減少
長在委頓之中。
絶少蘇快之時。
而臣之離居膝下
從宦洛中
忽已三載于茲矣。
幸蒙 聖慈天地父母之仁。
曲賜 恩由。
時得歸見。
而見日苦少。
日常多。
往來之際。
徒增老病傷別之恨。
臣之心事
可謂戚矣。
孔子曰。
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
一則以懼。
又曰。
父母在。
遠遊
朱子釋之曰。
遠遊則去親遠而爲日久
定省曠而音問疏。
不惟己之思親不置
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
臣每讀論語至此
未嘗不廢隕涕
怛然而疚于懷也。
臣母之年。
今年正是八十。
此非可喜可懼之時乎
父母之年。
則不知。
而其必曰不可不云者
蓋欲使爲人子者念念在茲。
不敢頃刻少忘于心也。
夫旣能知其爲可喜可懼。
念念在茲。
不敢暫忘。
則又安忍不愛惜餘日。
輕離其側。
不顧其養哉。
去歲衰惡
圻甸特甚
臣母以圻莊無食。
安城往就臣兄前直長臣宇定于慶尙道奉化縣地
奉化之去京城
卽七日程之遠也。
山川脩阻。
便信斷絶
臣身職守
不得自由
定省之曠。
音問之疏。
非一遠遊之比也。
迢迢兩地
子母相隔
母安而臣不得知
母疾而臣不得聞。
其安其疾。
一刻百慮
晝則方寸煎焦。
夜則魂夢屢驚。
愚臣望雲之切。
想臣母倚閭之苦。
臣之情勢
至此誠可悲也。
臣聞民生於三。
之如一。
其所在。
致死焉。
今臣旣已策名供仕。
固當專意奉公
不敢復以私事爲言
而顧惟子之於母。
天親之至而人倫之本也。
不可以公義之大而全廢鞠育私恩也。
是以
聖王制法。
參之情理
著爲歸養之文。
載在令甲之中。
所以敦仁孝之理。
移忠之道也。
夫君一體
忠孝無二
未有遺其親而能不後其君者
也。
設令貪戀華寵
冒名宦。
忽棄老病垂死之母。
不肯歸養
則特一不肖無狀
人理所不容。
而其在異日
不能忠於事君。
可知矣。
 殿下將安用之哉。
臣於頃日太白曝曬之行。
幸得見老母。
適値老母宿症復作
未得差愈
而臣以公幹有期
不敢久留
留纔數日。
旋卽告別
臣母謂臣曰。
老病如此
而汝遠宦京洛
纔來卽去
不如不見
容色甚戚。
殆欲下淚。
於此時。
心腸寸斷
不能自堪
死生晝夜
所難免。
雖在盛壯
尙未可知
況此篤老沈病
莫保朝夕之人乎。
桑楡暮景
荏苒難繫。
萱庭夕陰
分寸可惜
臣若有所顧戀
不卽決歸。
崦嵫之色。
忽焉𣉂漠。
則終抱窮天極地之痛。
而永爲不孝罪人矣。
此臣所以日夜腐心銷骨
寧陷不測之誅。
不得不仰訴於 天地父母之前也。
臣母年八十。
臣年今四有四
古人所謂事母日短
事君日長者也。
伏乞 聖慈憐臣悶迫之情。
恕臣僭越之罪。
援考法例
 特許恩遞。
俾臣得母子相守。
以終餘年。
則臣非木石
亦有知覺
敢不結草隕首
生死圖報
以少答 聖恩之萬一哉。
不勝瞻天望雲涕泣祈懇之至。
奉敎疏(戊子)
伏以柱下秉筆
其任至
固非蹇劣如臣者所可一日冒居
而今臣之忝竊
一年有餘矣。
臣嘗環顧職守
灼知不稱
未嘗惕然而懼。
赧然而慙。
惟思薦人自代。
奉身退者
此臣夙夜之心也。
在去年冬。
臣與下番李尙眞語及新薦之事。
尙眞曰。
我入下番
爲日未久。
今若遽爲新薦。
物議必以我爲厭憚下番之苦。
此極未妥
且歲抄在前
姑待罷散同僚敍 命之下。
同議爲之。
亦自未晩
及歲抄旣下之後
臣又以薦事言及。
尙眞復曰。
此事重大
未知物議之如何。
不可容易爲之。
臣已怪尙眞之變其前說矣。
未幾
臣以老母有疾
呈告下鄕
尙眞曰。
史局重地
惟我二人久此忝冒
心所不安
且俱有老親隔在遠地
疾病事故
未可料。
新薦可人
盍相擬議
我雖下鄕
下番在此。
聽聞物議
以待吾還。
卽爲停當何如
尙眞曰。
新薦當爲卽爲。
不可留時引月。
姑俟上番之歸。
卽爲議定可乎。
唯唯而去。
及今春二月。
臣自嶺南還。
復謂尙眞曰。
新薦今當議定
尙眞猶以未盡物議爲解。
臣笑曰。
下番每但稱引物議而已
未嘗一擧當薦者姓名
未知將於虛空中探得甚物議
遂擧儒行申混之名曰。
此人何如
尙眞爲可合。
尙眞李垕,崔
兩人
臣亦曰。
可。
臣謂尙眞曰。
今旣發端
於此二人中斯速議定乎。
尙眞復變前說曰。
不可造次爲之。
淹引數月。
方可停當
當此勅行多事之日乎。
臣曰。
當爲卽爲。
不可留時
下番歲前之言乎。
是何言之與前日異也。
行當前。
於 國家多事矣。
史局上下番。
有何多事事乎。
厥後數日。
未及更議
而臣移拜注書。
尙眞以母病疏遞下鄕
已而
復除本職
尙眞亦還入下番
諫院以不薦已久。
幷推上下番。
臣草緘辭以示尙眞
中有擧名相議未及停當之語。
尙眞擧名相議四字而言曰。
未嘗擧名而相議矣。
臣曰。
春間以新薦事。
吾與下番各擧兩人之名。
以相問答
非擧名相而何
尙眞曰。
上番有問
故吾但言之而已。
非擧名相議以始新薦之事也。
臣曰。
上下番各擧新薦可合人姓名
相問答相可否
則此非始薦而何
若如下番之言。
則將如何而後
可謂始其薦耶。
尙眞之前後變易。
不成說話
每每如此
吁亦怪矣。
大槩史局舊規
凡新薦之事。
上下番雖同議爲之。
而其主張之權。
在下番。
故臣每以新薦發言
尙眞遷延退託
臣每謂尙眞曰。
吾等之忝居此任也。
本有非便事勢。
史局重地
如閒漫之比。
旣入之後
進退不得自由
泯默至今
今計莫如速爲新薦以自代。
毋久冒居爲也。
臣之此言。
非但自爲身地
尙眞亦爲忠告
尙眞終不回聽
臣知尙眞之意固有所在
官爵 國家公器
固非一己之私物。
何得一向龍斷
與奪自我
以塞他人之路哉。
且 國之有史述。
將以成一代典則
垂示來世者也。
必其才學贍敏博洽之人。
然後可以久於其職而無忝
苟如愚臣不才濫廁者。
靦然自在
不思退去
則不幾於病風喪心者乎。
此臣所以日夕悚惕
如坐針氈
不能自安于心者也。
及至夏初
臣以曝曬實錄
奉使兩南。
五月始還。
尙眞已以疾出臥其家。
仍居六月下考
尙眞旣居下考
史局實官
只臣一人而已
下考者。
法經二年乃敍。
無狀如臣。
何敢獨居重地
以待二年乃敍之尙眞
不爲新薦乎。
一員獨在而爲新薦者。
前此非一
自有本館流來舊規
其意豈不在於史局不敢久曠其員者乎。
今臣之所薦。
不是別人
李垕申混
前日尙眞相議之人也。
尙眞所自擧。
尙眞所謂可合者也。
故臣以此兩人擬薦。
歷問翰苑先生
凡五十餘處。
無一以爲可者
其中一二罷散之人。
以方
罷散
不敢容議爲答。
此則罷散循例應之之辭也。
前史薦回問之時。
罷散人所答之語。
有如此者
未嘗有以此爲見塞而遂廢其薦者也。
至問於尙眞則曰。
我在史局
被物議。
不得爲薦而退。
我如敗軍之將
毋問於我。
臣曰。
然則以爲不可耶。
凡新薦見塞於先生
則薦之者亦當坐誤薦之律。
願明以告我
尙眞曰。
則不敢有所指揮
史局久曠
徧問先生
以爲可則爲之。
豈不好乎。
尙眞所答。
如斯而已
別無防塞之言。
故臣敢行焚香之擧。
請於政府合坐有日矣。
今聞尙眞有後言。
而又有一他先生當面許可
背面反做云云之說者。
李垕因此稱有物議
不肯就講。
臣益怪之。
被薦者若果不合之人。
何不明白塞之於歷問之日。
及今旣已停當之後將行合坐之時。
乃復別生思量
拖動異議
必以沮壞爲事耶。
心所在。
不可曉。
臣於尙眞
同僚
固不欲一一指摘
而不如是
則臣之情事
無以自白於 天日之下矣。
今被薦者旣已退縮
之者安敢晏然而已乎。
臣愚陋矇昧。
不識時意。
輕爲不可成之薦。
以重得罪物議
伏乞 聖明亟命鐫削臣職。
正臣罪。
方當 玉候違豫受鍼之日。
瀆擾至此
臣罪
萬死
臣罪萬死
無任震越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奉敎疏[再疏]
伏以無狀小臣
久叨近班
曾無毫忽少答 鴻私
而乃於 聖候調攝
受鍼纔停。
問 安未罷之日。
敢以老母疾病
呈辭單。
其於臣子分義
萬萬乖舛
而伏蒙 聖慈矜悶。
不惟不加之罪。
 特下給由之 命。
賜藥物之珍。
 聖恩如天。
無階圖報
兢惶戰灼
自感而已
母病若得少間。
則臣敢有所遲回
不卽上去
重犯逋慢之誅哉。
顧念臣母所患
非一偶感之致。
乃是衰敗之極。
宿嬰沈痾
精神日益昏錯
元氣日益銷鑠
諸般別症。
種種交侵
晝夜委頓
臥起須人。
奄奄縷命。
晷刻可慮
當此之際。
委棄遠去。
實是人子情理所不忍也。
伏乞 聖慈天地父母
察臣悶迫之勢。
恕臣僭猥之罪。
終始 哀憐
特許鐫遞臣職。
俾得母子相守。
以終餘日。
不勝幸甚
臣無任瞻隕越涕泣祈懇之至。
昧死以 聞。
奉敎疏[三疏]
伏以臣於今月初四日。
祗受前月二十七日承政左承旨臣金霱次知成貼有 旨。
史局一空
令臣
斯速上來
 辭旨極其嚴峻
臣伏地震惶。
罔知攸措。
臣雖無狀。
至庸極陋。
至於史局之爲重地
曠官之爲大罪。
臣亦知之。
詎敢無端退處
不卽上去
以自納於逋慢之誅哉。
秖緣臣母年齡已極衰邁
疾病極沈痼。
自今夏秋以來
精神全耗。
不省事
尋常言語
八九錯謬
而惟於呻痛之中。
益切舐犢之念。
諸子或以事出。
數日不見眼中
則輒以生死爲疑。
憂煎不已
至於號泣而廢寢食
疾患由此添劇。
命日危淺
以此情勢
決不可棄去從仕於數百里之外
故臣敢於前月初十日。
冒封乞遞之疏。
呈于本縣
本縣送于監營。
自監營送于政院。
遠路迂回
費日子。
未及達而 召命已下矣。
今臣欲奔走就途。
則母病如彼。
不忍遠離
欲留護母病。
則坐違 嚴旨
誅責莫逭。
臣之進退
誠爲悶迫。
雖然
此特言臣之私情也。
公家事體論之。
尤有所不冒進者焉。
何者
史局新薦。
莫大莫重之事也。
是以
凡爲新薦者。
以其薦歷問於曾經館職者。
如或見塞於一處
則其薦之者卽必以誤薦自引退。
不敢冒居者。
所以重其事。
而本館舊規
自來如此
臣於頃日
守己見。
不量事勢可否
輕爲新薦之擧。
旣行焚香
且定合坐
而竟以物
議有所云云
至於中輟
是則輕率誤事之罪。
較諸見塞於歷問時者。
加重矣。
臣於當初上章自劾之日。
本欲引罪徑出。
而特以直在下番。
方値 聖候違豫
逐日受鍼之時。
不敢焉。
人之傍觀者。
已有以貪戀遲回
不能勇退
議臣之後者矣。
今臣旣因老母之病。
退在鄕曲
豈可強此顏面
不知羞恥。
揚揚復入史局
以重受人之笑罵哉。
假令靦然強顏
從他笑罵
隨行逐隊
徒取備員而已
則特一喪心無恥之人耳。
名實官。
將焉用哉。
豈不厚辱 淸朝名器耶。
臣雖至愚無所知識
然其天性所賦廉恥一端
尙有未盡泯滅者。
臣寧伏不赴 召命之罪。
甘心鈇鉞
誠不欲苟且忝冒
終爲患失鄙夫之歸也。
自前史局空曠之時。
亦有自都堂通議薦之規。
而今臣退來旣已數月。
未有所聞者。
必以臣職名尙在故耳。
然臣旣有此決難冒進之嫌。
史局重地
不可一向空曠
伏乞 聖慈天地父母
矜臣切迫之情。
察臣狼狽之狀。
 亟賜鐫削臣職。
以安愚分。
且 命都堂速議新薦。
以重史局
則其在公私。
實爲便合。
臣以藐小微臣
 召命臨門
不得祗承
有此瀆擾
臣之罪戾
萬死猶輕。
不勝隕越戰灼之至。
席藁跧伏
以俟誅譴
之加。
昧死以 聞。
曝曬時陳所懷疏(戊子)
公元1673年
臣以本月初四日。
馳到全南道茂朱赤裳山城
開史庫看審。
則上閣南前退窓外壁之間。
三處雨漏。
窓內數處。
亦爲雨漏。
鋪陳筵席腐敗
幸不犯實錄奉安之處。
而仰壁之土。
在處剝落
塵塊徧滿閣中矣。
在途之時。
連値陰雨
到赤裳翌日
幸而得霽。
而連兩日雲陰乍卷乍舒。
不肯快晴
至初七日。
始得開豁實錄二十四櫃及雜冊八櫃。
三日得以畢曬。
國用橫看
則此中亦無藏置之冊矣。
本道監司分定各邑。
所送紅綿紬十袱。
苧布十六袋。
油芚九部
皆隨數改備。
仰壁剝落之處。
欲爲修補
而更思之。
當此雨陰濕之時。
已乾之土。
亦皆剝落
今若補以新泥。
必致旋補旋落。
徒爲點汚
無所裨益
不若不爲之爲愈。
故只令各邑蓋匠。
其雨漏之處。
易以新瓦。
而仰壁不爲修補矣。
大槩史閣創立
在於癸丑年間。
茂朱,錦山,珍山,龍潭雲峯鎭安長水七邑
合成之。
當其蓋瓦之時。
不於一處同力陶出。
各自其邑隨得備來。
故其大小長短
參差不齊
瓦縫次第
已不能均整襯着矣。
厥後數十年來
隨破隨補。
只如此。
以故
所蓋之瓦益以齟齬
雨漏之患。
勢所固然
如此不思所以變通之方。
則雨漏不已
傾頹之患。
必隨而至矣。
臣愚以爲宜於此時
以改瓦之事。
預飭七邑守令。
營度容入財力
七月初民鋤除旣畢之後
卽就山城之內。
合力陶瓦
盡撤其舊而一新之。
似合便當
且臣聞寺僧之言。
山城地勢旣極高峻
史閣制度
又宏崇太過
陰雨之蒸潤。
衝風振撼
無日不然
仰壁之易至剝落
以此也。
若於改瓦之時。
去棲櫛而用板子。
徧蓋椽桷之上。
則事甚便易
閣內無塵土剝落之患矣。
此言有理
誠可底行
竊念實錄謄出之擧。
必在今秋之後
如欲改瓦。
不可不及此時而爲之也。
竊伏念。
臣以無狀
濫廁史局
曝曬實錄
銜 命而出。
凡係史庫利害。
有見聞。
不以陳達
失所奉使之意矣。
竊見太白山史庫。
所處地狹隘窄迫。
可慮之事。
不一其端。
蓋史庫之設。
在於丙午年冬
其時主管監董之人。
殊無久遠之慮。
只爲苟且之計。
以此地先有一僧舍。
可以便於入接營造
而此外更無稍平之可以建立史閣基址
遂於僧舍西傍。
亂石塡其坑壑
爲數仞之高。
安史閣於其上。
每當霖潦之時。
閣後崖谷之水。
滲漏
而入其底。
噴薄而出其前。
砰砰有聲
歲月旣久。
石勢漸至扤捏。
天成山嶽。
尙有崩頹之時。
況此人力所營。
一朝圮壞之患。
安保其無乎。
一可慮也。
北峙岡巒峻急擁壓。
直臨史閣之上。
上有巖石重疊嵯峨
有時轉騰而下
墻垣階砌
屢經衝破
其或巨石墮落
直撞史閣則甚可畏也。
此二可慮也。
史閣之東。
有 璿源錄閣。
兩閣榱題相接
而 璿源錄閣之與守直僧舍
其間不能十尺
若或不幸僧舍失火
延燒之患。
在所難免
而兩閣南臨絶壑。
西北二偏。
因崖築墻
庭除之間。
尋丈之廣。
僧舍正當史閣之門。
在其東偏
萬一火災猝發
僧徒等雖欲出死力負實錄櫃以避之。
固無所可往。
此其大可慮者三。
而誠朝夕切近之憂也。
以爲 國家置史庫於太山嵁巖之上者。
所以兵火爲久遠地也。
今者兵火未及
有此目前多般可慮之事。
不思所以移設於便地者。
特未能詳知此間形勢故耳。
臣之愚意
以爲來春間。
改瓦易桷重創之擧。
不可已。
與其因存重創不合之地。
不若更擇傍近便當之地而移搆之。
雖其處勢稍下
亦無所妨。
議者必以爲史閣宜在高險之地。
不當移就稍下之處。
臣竊以爲不然
者。
華大寺之去史閣
其間僅數里之遠。
脫或不幸
兵火之變。
及於覺華。
則莫重實錄。
可恃此數里之遠。
不爲奉移他處以避之乎。
若其奉移他處之擧。
在所不已
則其藏閣處所之稍高稍下
何足爭乎。
臣之愚意
以爲移設便。
至於史庫守護之事。
甚多疏略
奉化爲縣。
其大如掌。
土地磽瘠
人民鮮少
守直僧徒
多是安東,英川,三陟,蔚珍入來之僧。
守直軍士亦多隣邑居住之人。
竊見當初設立時禮曹 啓下事目刻在板上。
諸寺壁。
有曰。
守直僧徒
本道勿論居住遠近
身役有無
別擇勤實有根着人
成冊上送
自該曹各給守直帖文
凡干寺社雜役
一切蠲除
使各官守令。
不得下手侵責。
如有侵責守令。
則自該曹隨所聞
入 啓重治
又曰。
守直軍士
勿論有無役。
別擇傍近勤實百姓
除身戶役
專責史庫守
兼察庫直之事。
其所愼重守直之意極其嚴明
近年以來
 國綱解弛
各邑守令。
惟知自私其邑。
越視史庫重地
以爲他邑之事非我所恤。
守直僧人一族在其境內者。
侵責萬端
諸僧雜役
無不督徵其價。
守直軍士在其境內者。
公然奪取
充定軍役
其中英川一郡
所爲尤甚可駭
如庫兪逸,孫一敬
等奪定軍保。
前此非一
郡守申洬之時。
又奪庫權武獻,李守賢兩人
守賢則改其名爲得賢
以錄軍案。
若此別是一人
而初非庫守賢者然。
本縣屢次爭詰。
至以論報監司
監司亦有依事目頉下分付
而洬終不動聽改定
不有 啓下事目。
無所忌憚之狀。
極寒心。
以此守直軍士僧徒懷怨苦。
莫有固志
皆曰。
板中 啓下事目。
虛語耳。
居多流散之患。
鮮有願入之人。
若此不已
誠恐史庫守直之日益虛疏
至於不能成形矣。
以爲此等官吏
不可不從重懲治
以杜後弊。
而亦宜令該道監司
守直僧一所在各邑。
另加申飭
切勿侵。
得安接。
然後可以專責守直之事矣。
若夫參奉兩員之設。
所以使之分番入直
檢飭僧徒,庫
以重守護
近年以來
專以本縣之人苟且充差。
減縮糧料
頻數遞易
怠慢緩忽之習。
勤實盡職之人。
僧徒,庫亦皆任意自在
無有檢飭之事。
參奉之設。
豈端使然哉。
臣愚以爲凡史庫所在之處。
宜令其道監司
各擇道內有名士子
差除其任。
定其朔數
優給俸米
善於其職而準朔者。
因得遷除正職
以爲勸勵之地。
守直之事。
有着實之效矣。
大槩奉化,茂朱。
皆是
南至殘之邑。
而縣監在守令中。
爲秩最下。
故此兩邑以史庫之事有所文移
往復於各邑。
各邑守宰
置之尋常
無意施行
凡史庫之事。
日就解弛
以此也。
臣竊見太白山奉化縣四十里。
安東府屬縣春陽之地橫截其間
而史庫山後亦皆安東之地。
其所以超入他邑界中。
而必以史庫屬之奉化者。
蓋取奉化之近。
而以安東爲遠也。
然臣之愚意
以爲安東雖遠。
史庫一日之程。
春陽縣旣在史庫山底
又奈城,才山兩屬縣亦在史庫數十里之內。
皆多有倉積。
三縣物力較諸奉化
不啻十倍
本府大都護
爲嶺底列邑鎭管。
聲勢尊重
若以史庫移屬安東
則凡其藉賴修擧之事。
固與奉化不可同年而語矣。
若夫茂朱赤裳爲城。
山勢斗絶
四面峭壁削立
可謂天作之險。
然其周回差大。
城中東北峯巒相蔽。
不能通望相應
守堞之軍。
則不可。
本縣以王管之官
小力殘。
不足措置
非所以重其鎭守也。
竊見錦山安城縣
近在山城之底。
洪淸道沃川之陽山縣
永同之龍化縣
皆在山城不遠之地。
若割此三縣
以畀茂朱。
則茂朱遂爲大縣
山城巨鎭矣。
山城所在
雖非直路要害之處。
而正據洪淸全南,慶尙三道
之間。
當 國家事變之時。
有此巨鎭屹然中峙
則足使三南氣勢相連。
 命令相通
未必不爲他日得力之地矣。
頃者史官李泰淵。
曾將此事 啓達 宸聰
廟議不一
未得施行
識者多爲恨之。
故臣愚敢復掇其餘論如此
山城一事
似非愚臣職分之所可妄談
旣是史庫所在
有關係。
不敢不言
且臣以初九日自茂朱離發。
龍潭縣
淫雨大作
山水暴漲
四日
水落之後得前進。
以致復 命稽遲
不勝惶恐隕越之至。
公元1649年
陳民弊疏(任禮安時
己丑。)
臣愚不肖
待罪郞署
猥蒙 鴻恩
忝宰嶺邑
性靈矇瞀。
才能短拙
奉職數月。
迄無善狀
當 新化日流之時。
而臣不能有所奉揚
生民凋瘵之極。
而臣不能有所蘇醒
罪大瘝官
臣誠危慄
雖然
竊伏思之。
親民之官
莫如守宰
百里休戚
恒實由之
若其詞訟之細。
政令之小。
守宰所得自盡
怠慢抛棄
有攸不盡者。
斯固守宰之罪也。
至於租稅變通之事。
非一守令所得自擅
而積爲弊痼。
民失其所
則此其責不在守宰也。
孟子謂孔距心曰。
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爲之牧之者
則必爲之與芻矣。
與芻而
公元1673年
不得
則反諸其人乎。
抑亦立而視其死歟。
此距心之所以知其罪。
齊王所以引以自咎者也。
今臣之所受而牧之者
卽 殿下牛羊也。
窮山荒谷之間。
水旱饑饉之餘。
呻吟怨咨
羸悴困頓
失其芻牧久矣
使臣恬然恝視
任其死亡
不爲之所。
佩符握印。
竊食官廩
黃堂而臨吏民
臣誠忸怩
有靦于顏。
臣欲解釋其懸。
療去其瘼。
以便爲事
則事係 朝家處分
又非臣之所得自由也。
臣旣不得自由
而且含糊隱默
不爲 聖主一言
使赤子愁苦之狀。
壅於上聞
則是重負 殿下撫字之寄。
殘民沈痼之疾。
無可救之日。
距心之責。
臣實難逭。
敢冒萬死
以效僭妄之說。
惟 聖明哀憐垂察焉。
臣竊見本縣民生之弊瘼。
其端不一
難以徧擧
就其最甚者言之。
無如田賦偏重也。
何者
本縣地甚狹小
南北度之。
三十里不足
東西步之。
餘一舍。
所謂黑子之地也。
夫嶺底諸邑
大抵沙石磽瘠
本縣爲最。
多山巖溪谷之險。
原野平曠之處。
洛江大源
當中奔流
波濤迅急
水勢險惡
浸潤灌漑之利。
泛溢懷襄之害。
亢旱枯乾偏酷
雨水覆沒最慘。
品厥土田
實是下下
是以本縣水陸之田。
自古以下
公元1635年
收租
其來已久矣。
粤在昏朝內辰之年。
有姜繗者以掊克小人
受災覆審之仕。
盡將本縣水陸田七百八十餘結。
歸下中。
自是之後
山谷餓饉之氓。
歲出虛賦。
煩冤困苦
無所告訴
以至大戚矣。
嗚呼
當是時也。
下中勒加之害。
左道一帶郡邑
莫不徧被其毒。
而獨禮安一縣冤苦特甚者。
豈非以其地最瘠而其民最貧也哉
逮我 先王反正之初。
苛暴一洗
 惠化傍流。
百弊俱祛。
萬姓其蘇。
本縣之民。
不霑澤。
下中之稅。
猶夫前日
雖按道之臣屢請蠲減。
而却被該曹終始防塞
良由經用所關重於變通而然也。
及至乙亥量田之後
不減下中之稅。
其時打量監官
皆是他邑之人。
惟思自己免罪
不恤本縣民怨
本縣磽瘠五等六等之田。
多作三四等。
至或作一二等者亦有之。
等第旣高。
結負隨增。
下中之稅旣不獲減。
等第結負更高於前。
則民之愁歎
於是乎加一倍矣。
歲在己卯
道臣李命雄始以左道下中一萬二千餘結。
 啓請分送右道。
得蒙 允許
本縣下中之稅。
至是始得頗減
今之所存
卽二百四十餘結。
比諸丙辰
三分去二。
而民之愁苦
不曾少紓者。
蓋以量田之後
等第結負之添高。
本縣土田
本皆
下下
下中之稅。
無處指徵。
乃以二百四十餘結之稅。
均齊定於一境之田。
名雖爲減。
境內之民。
一得免其添稅之苦矣。
又況度支之臣。
恒慮田結之或縮。
 國計不贍也。
於每歲災傷踏驗之時。
嚴立科條
在得贏。
自非大水大衰惡之歲。
則不許給災。
是以
量田以後年荒廢川反之田。
未得蠲減
入於收租之中者。
多至二百八十餘結。
實田時起之數。
只是六百餘結而已
守令不忍荒廢反之地而責出租賦。
於是乎又將其二百八十餘結當出之稅。
均分添定於六百餘結實田之中。
而稅出之重。
於斯極矣。
是以
下下之田一結稅米
本出四斗
而今添之以下中之稅。
又添之以陳川虛結之賦。
出米之多。
至於七斗八升有餘也。
下下一結三手之米。
本出一斗二升
而今至於一斗七升有餘。
則亦莫非下中虛結之所添也。
合而計之。
一結所輸。
爲米九斗五升
稅出之重如此
民安得不困悴哉。
嗚呼
以六百行用田結
歲輸八百餘結之租。
以至凡百徭賦之出。
莫不一依此數而徵督之。
以故本縣民役之苦。
比他邑不啻倍蓰
其爲多瘠。
蓋可想矣。
噫。
瘠土殘民
日夜勞筋苦骨
矻矻力作沙石磽确
中。
日望有秋以資事育。
而逢豐之稼。
不盈田疇
登場之實。
不滿擔石
田租甫納。
官糴隨催。
家儲已罄。
私債迭侵。
弊衣不能掩其肌之寒。
菜食不能充其腹之飢。
之流四方者有之。
以之轉死溝壑者有之。
興言及此
誠可哀痛
臣於赴任之初。
延見父老
問其疾苦
則咸齎咨嚬蹙
同聲號訴曰。
不減下中之稅。
不除虛結之賦。
則民無以爲生矣。
嗚呼其亦戚矣。
臣聞書曰。
天矜于民。
民之所欲。
天必從之。
又曰。
亶聰明作元后
后作父母
傳曰。
民之所欲。
與之聚之。
所惡勿施。
此之謂民之父母
今夫下中之稅。
虛結之賦。
縣民之所深惡者乎。
下中而除虛結。
縣民之所大欲者乎。
 殿下聰明仁聖
新服厥命。
深知邦本之大。
洞察民事之艱。
養元元。
徧覆咸育。
雖在 哀疚之中。
不弭綏懷之念。
其如若保之 盛德
無愧古昔聖王
是以
四方之內。
含齒戴髮
莫不拭目延頸
觀化聽風
冀蒙至治之澤。
當此之際。
若不深垂惻隱之仁。
特下蠲除之令。
豈不有失於窮民望活之心乎。
豈不有歉於 始初益下之政乎。
臣聞一夫向隅
滿堂爲之不樂
今茲一縣凋瘵之民。
歎息愁恨之聲。
奚但一夫向隅而已哉。
古之聖王之善保民者。
必欲使
天下萬姓各遂其生。
其有匹夫匹婦不獲其所者。
則必曰是予之罪。
若已推而納之溝中
如使當是時也。
或有一縣之民而顚連失所
阽於死亡
其所怛然痌瘝
罪己自責者。
又當何如
今 國家地方千餘里。
租稅之入不爲不多
捐此一小下中虛結之稅以與民。
不啻一毛九牛
於 國家所損甚微。
於縣民爲莫大之幸。
有以知 聖明之必無難也。
但恐有司之臣經費是恤。
失於奉行
則 聖澤不得下究
赤子無所仰庇矣。
臣竊慮之。
臣聞江原一路地皆山峽磽确
土田荒廢
人民貧餒
曾在 中廟朝。
道臣荊山以狀上聞
遂得隨起隨稅。
一路之民。
至今賴之。
今本縣之山峽磽确
甚於江原
而有此陳川虛結之賦。
年滋歲積
不堪苦。
豈不冤甚矣哉
江原之民。
本縣之氓。
同是 國家赤子也。
何所薄厚
而有彼此之異哉。
謂宜 深敎有司
剗革宿弊
俾得隨起隨稅。
江原州郡之爲。
窮餓水火之餘喘。
庶有更生之望矣。
議者或必以臣爲私於縣民。
有此仰請。
臣請有以解之。
夫民是 殿下之民也。
臣特受 殿下之民而牧之也。
亦何所私而私之哉。
假令於縣民。
實有所私。
而 殿下幸而聽臣。
一縣之民。
擧將懽欣鼓舞
按堵樂業
長戴 殿下之德矣。
是臣私於民。
而俾 殿下活却一縣民命
拾得一縣民心也。
其於 國家
亦豈無補。
矧乎生民利病
聖主之所欲急聞也。
撫摩疲殘。
守土職分常事耳。
是以區區僭妄
不避煩瀆
惟 聖明深加憐憫
以惠困窮
則不幸甚
臣無任瞻 天跼地隕越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公元1651年
應 旨封事(任禮安時
辛卯。)
臣以無似
猥守嶺邑
雖身遠 日邊
跡阻 朝端
自在 先朝
曾忝侍從之班。
蒙被 渥恩
揆諸分義
糜粉難報。
頃者 聖旨求言
至於再下。
不能一言奉 敎陳忠
以效塵露之微。
臣誠負 國。
惶愧靡容。
茲者亢旱之災。
閱月彌酷。
 殿下惕然祗戒
痛念民隱
復下罪己之 敎。
許令大小臣庶指陳闕失
哀痛惻怛之意不啻丁寧
嗚呼
遇災求言
雖曰故事
苟非我 殿下至誠欽畏。
樂聞規諫之 盛意
其何能至再至三而愈勤乎。
於此時。
若復一向含默。
則是臣負 國之罪於是愈大。
無所自逭於鈇鉞之下矣。
敢冒萬死
竭愚
惟 聖明神焉
臣伏覩 殿下神聖之德。
英睿之姿。
承天休命
時多艱。
深惟負荷之重。
克勵興撥之志。
對越之誠。
匪懈夙宵
懷保之仁。
罔間於斯須。
 殿下於敬天勤民之道。
可謂至矣。
而夫何 臨御以來三載于茲
天心未豫。
譴告沓至
星辰之失躔。
日月薄蝕
人妖物怪疊見層出
難以徧擧
至於風霜蟲雹水旱之災。
連歲相仍
飢饉荐酷。
百萬生靈
大命近止。
邦本日以凋瘁
 國勢日以扤隉。
危亡之禍。
朝暮可憂。
此臣之所未解者也。
臣聞古人有言曰。
雨順風調百穀登。
民不飢寒上瑞
民天惟食。
國保於民。
年豐而後食足。
食足而後民安
民安而後國泰
是故
靈芝醴泉
王者不以爲休祥
而惟以豐年樂歲休祥
慶雲甘露
王者不以爲嘉瑞
而惟以家給人足嘉瑞
休嘉之大。
莫尙於豐年
災異之慘。
固亦無過於凶歲者矣。
 聖旨所謂民將盡國何依者。
豈不大可懼哉。
宜 殿下反躬引咎至此也。
嗚呼
 殿下所以反躬者。
可謂至矣。
 殿下所以引咎者。
可謂深且切矣。
臣愚矇瞀。
不敢知今日召災之由果在於何事
而試取 聖旨中引以自咎者。
爲 殿下籌之。
臣伏讀 聖旨
曰。
政有所闕失歟。
德有所未盡歟。
臣聞書曰。
德惟善政
夫政者。
人主所以爲治之方也。
者。
人主所以出治之本也。
有是德則有是政。
無是德則無是政矣。
是故
古之王者
欲修其政則必先懋德
德旣盡而政之不擧者未之有也。
今 殿下始初淸明
勵精圖治
其於發號布令之際。
宜若一事之或失。
周綱漸紊。
衛事日非
百隷玩愒
庶績隳壞
施設之間。
乃罔一政之合宜
何哉
以爲 殿下之德有所未盡而然也。
則日 御延英
講論經籍
沈潛緝煕
 聖學日就
 殿下之於進德修業
不可不勤也。
今日致災之由。
臣固不得而知也。
雖然
臣聞德者得也
行道有得於心之謂也。
是故
躬行心得
踐履眞實者。
德也。
操存不固
時或虛假者。
否德也。
服膺古訓
充養體驗者。
德也。
記誦文義
無得於己者。
否德也。
 殿下天姿英睿
學問高明
造道之深。
育德之厚。
有非愚臣所可窺忖也。
然而諸中者必形諸外。
臣竊以今日之災。
推之今日之政。
則臣恐 殿下之於進德
無乃勤於記誦而或歉於體驗之功歟。
無乃忽於操存而或怠於躬行之實歟。
嗚呼
皇天無親
惟德是輔
孚命正厥。
吁其可畏
宜 殿下之痛自刻責也。
臣伏聖旨
曰。
文具之是尙歟。
誠敬不足歟。
臣聞昔張釋之論秦之所以亡。
以爲其弊徒文具無實
文具
者。
事爲儀節也。
誠敬者。
做事根柢也。
誠敬以主是事
則事皆有實而績無不凝。
其爲儀節
不爲文具之歸。
誠敬以主是事
則事無其實而績莫用成
其爲儀節
只是文具而已
文具之爲弊。
正坐誠敬不足也。
今 殿下嗣服之始。
一念兢業
凡所動作
宜無誠敬不盡
而上妖祥數至。
不享其誠。
下焉愁歎日滋
民未霑其澤。
以至萬事百爲注措
一着實之效。
豈 殿下之於誠敬
猶有所未盡而然歟。
眞實不息之謂誠。
主一無適之謂敬。
雖曰誠焉。
而苟有一息間斷
非所不息者也。
雖曰敬焉。
而苟有一念之二三。
非所主一者也。
不敢知 殿下之於誠敬
能不息而無間斷乎
果能主一不二三乎。
嗚呼
宮庭屋漏之間。
如或不免間斷
則是 殿下之未能盡其誠也。
幽獨隱微之處。
如或不免乎二三。
則是 殿下之未能盡其敬也。
 殿下誠敬旣有未盡
其所發於心術
諸事業者
終是苟焉而已
是故
以之事天
所以事天文具而止耳。
以之臨民
所以臨民文具而止耳。
以至萬事百爲注措
無一不歸文具
儆予之天。
不翅提耳諄諄
則宜 殿下之深自悔咎也。
伏讀
聖旨
曰。
賞罰之乖當歟。
用舍不公歟。
臣聞賞罰用舍
人主大柄也。
人主以大公至正之心。
摠攬運用之。
則賞必當功
罰必當罪
勸懲則明矣。
所用必賢。
所舍必不肖
官人之道得矣。
一有偏係之私以撓之。
無功冒賞
有罪倖免。
賢愚邪正
進退乖謬
於以治化而召災沴矣。
是故
寇準犯贓守臣當配不配
爲致旱之由。
卜式久旱不雨
欲烹桑羊
執此之柄。
可不愼。
 殿下明習國事
銳志有爲
所以賞罰用舍之者
務皆必出於大公至正之道。
擧措之間。
未免不厭人心者。
何者
貪官汚吏
卽 殿下之所深惡而必欲痛繩之者也。
是以
 卽阼以來
守宰之以貪墨發覺者。
固有伏其辜者矣。
然而饕餮巨魁奸贓十倍
而稍有權力
夤緣請托者。
乃反得逭於刑章
嗚呼
吞舟漏網
生者固幸。
而彼無勢孤魂
獨不抱冤泉下乎。
然則 殿下之用罰。
未可謂當其罪也。
 潛邸廝役
有勞可紀。
則命之有司
授以相當之職可也
而特勞 天筆
畀以百里
臺臣累爭。
終不 允兪
嗚呼
親民之官
莫如守令。
苟非其人。
民受其殃。
 殿下仁深若保
愼簡字牧
凡有除拜
輒 親見問
以察能否
而今十室殘氓
付之於
一無小人
以爲酬報之地。
從前愼簡之意果安在哉。
然則 殿下施賞
未可謂當其功也。
至於用捨之際。
 殿下非不用賢
所用未必賢也。
非不欲捨不肖
不肖未必捨也。
廟堂者。
未見有德謀猷
係 國家安危之望者。
臺閣者。
未見面折庭諍。
繩愆糾謬之責者。
以至朝著之上。
搢紳分裂
銓注之官
各取 殿下名器
以爲一己之私物。
而公道之晦盲
於斯極矣。
嗚呼
賞罰用捨
人主大柄
而今日偏陂不正若是
宜 殿下瞿然猛省也。
臣伏讀 聖旨
曰。
言路塞歟。
臣聞國家有言路。
如人之有氣脈。
人之氣脈流暢
不失其常。
則內而臟腑
外而支體
罔不康寧
疾病之災。
無自而生焉。
其或壅滯不通
以愆其和。
臟腑支體莫不受病
死亡之患隨至。
言路之於國家
猶是也。
是故
言路開則忠言讜議日聞於上。
人主闕失
國家利害
生民休戚
靡不畢擧
而國以之治安
言路閉則直辭正論日伏於下。
有過不知
政有失不聞。
而國以之亂亡
是故
賢聖之君。
猶恐言路之或閉也。
其所開之之者
不用極。
導以進之。
奬以勸之。
和顏而受之。
虛己而聽之。
不徒悅之。
又必從之。
不徒從之。
又必行
之。
過中不以爲好名
狂妄不以爲沽直
其納而容之也如天地之包萬物
江海之受百川
古昔盛時所以能使言路大闢者。
此道也。
若夫昏亂主則不然
惡聞其過。
憎嫉忠諫
不謂誹謗
則謂之矯激
摧沮挫折
無所不至
言路至於榛塞矣。
不敢知今日之言路開歟不開歟。
 殿下卽阼之初。
朝臣進言者。
至蒙褒賞
斯實 殿下欲廣言路盛意也。
然而沈大孚,兪棨俱以 經幄之臣。
職在論思
當 先王上諡之際。
心有所懷
上封章。
可謂能擧其職也。
 殿下不惟不能嘉納
而乃反峻斥之不已
又從而遷謫之。
夫大孚之疏。
只論 宗祖二字之義。
引古援今。
明有經據
初非僭妄自創之說也。
兪棨之言。
但以一廟之內疊用一字爲未安。
此其意特在於商論典禮
欲歸至當而已
曷嘗他腸哉。
大孚雖旋蒙 恩宥
而尙不收敍
則今纔始量移
而猶未全釋。
不敢知此兩臣胡大罪。
而 殿下過之之深耶。
嗚呼
 新服之初。
四方拭目
而 殿下之慊於容受如此
瞻聆攸及。
所關非細
臣竊爲 殿下惜之。
自是以來
骨鯁謇諤之風日消
諂媚熟軟之習漸成。
言責之臣。
細瑣彈駁奉職
侍講之官
以訓文義
公元1676年
啓沃
以至求言之 敎屢下而應 旨之人無幾
言路閉塞
今日若。
災異之興。
職此之由也。
書曰。
有言逆于汝心。
必求諸道。
 殿下之問及此
有意於求諸道乎。
臣伏讀 聖旨
曰。
獄訟滯歟。
臣聞民生之所大戚者。
甚於獄訟之滯。
蓋獄滯則隆寒盛暑
繫累多時
疾疫飢凍
易致殞命
訟滯則直者抱屈
者莫伸。
良民失望
奸宄益滋。
古之聖王所以欽惟恤。
必公必明。
決遣以時
聽斷不留者。
以此也。
殿下至仁天覆
哀憫元元
其於訟獄之際。
尤所留意
數遣喉舌之臣。
釋典獄之囚。
自刑諸司
外洎監司,守令。
不以申飭
毋得淹滯
 殿下恤民之德可謂深矣。
然而事不徯志
動無丕應
煩冤氣尙鬱於圜土
棘木之下
未見詞訟之理者。
奉行者無其人。
以致 聖化之閼於下究也。
臣竊悼之。
雖然
臣聞孔子曰。
聽訟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
善於聽訟雖善。
不若使之無訟之爲盡善也。
無訟之本。
不在乎他。
只在人主能盡公明之德耳。
不務其本而徒事其末。
則愈聽愈繁。
不勝其聽之矣。
而況在我之私有未能克去。
親與爭訟者乎。
嗚呼
內司病民
其來已久。
而私賤之叛其主而投屬者
近來
甚。
是以
州邑詞訟之中。
內司之訟。
什居四五。
是豈盛世美事哉。
嗚呼
私情肆行
公道掃地
凡諸詞訟勝負
只在勢力之如何。
夫以遐遠無勢之民。
與人主爭是非
蚍蜉之撼樹。
螳臂之嬰車耳
其亦可笑。
亦可憫也。
內司者。
 殿下之私司也。
內司之人。
卽 殿下私人也。
狐鼠小人
憑恃城社
作奸害民
雖非 殿下所知
而然其所挾者。
 殿下之勢也。
所假者。
 殿下之威也。
是故
官吏之聽其訟者。
亦怵於 殿下威勢
心知小民之抱枉。
不敢直之滔滔皆是
其間雖有文券分明白。
援證十分昭著
無可執言以屈之者
未敢遽以法斷之。
遲留不決
淹時月。
至於不得已而後
始乃決之。
則彼旣積年就訟。
浮寄他鄕
艱楚萬般
麋(一作糜)費不貲
今雖決得所訟之奴婢
回視家業
蕩然而無餘矣。
若此之類。
豈不傷和氣而召災沴乎。
嗚呼
 殿下身爲萬乘之主。
一國之民。
莫非 殿下赤子
而忍令狐鼠之輩肆奸濫。
以與民爭奪
不以置之於法乎。
天地無私之德。
不當如是
 殿下之問及此
有意於克去己私乎。
臣伏讀 聖旨
曰。
奢侈之習猶夫前歟。
臣聞奢侈之害。
古人以爲甚於天災
蓋天災之慘。
雖或
流行
方域之內不必徧被。
而有積儲者。
尙可得救之也。
若夫奢侈之害。
擧世靡然
上下胥效。
其流之弊。
必至耗財用竭府庫
凍餒生民而莫之救矣。
苟非人君力行儉約
躬率以正。
則其何能變滅義之俗。
而回樸素之風哉。
嗚呼
今日怙侈之習。
可謂極矣。
第宅之僭。
服飾之妖。
婚姻踰制
飮食之過濫。
公卿貴勢
擬於 公室
市井工商。
軼乎戚里
尊卑無等
競爲淫佚
百物騰踊
中外俱匱。
蒼生之困。
日甚一日
其所謂害甚天災者。
豈不信然
 殿下卽阼以來
未見振肅丕變之擧。
執憲之司。
只是循常隨例
禁察細瑣而已
弊化之痼。
何自而革。
災咎之生。
何自而息。
臣聞書曰。
爾惟風。
下民惟草。
傳曰。
君者表而民者影也。
蓋風之所尙。
草無不偃。
表之所正。
無不直。
半額之眉。
疋帛之袖。
上好下甚
民情可見
轉移之機。
不在他。
殿下之問及此
惡衣菲食之化。
庶可復見於今日乎。
臣伏讀 聖旨
曰。
朋黨之論未盡祛歟。
臣聞書曰。
凡厥庶民
無有淫朋
無有比德
惟皇作極。
朋黨之患。
自古有之。
時君世主莫不深惡而務去之。
然而終不能去者。
以其未能盡作極之道耳。
嗚呼
古之朋黨
雖或紛紜一時
而旣久之後。
未嘗不旋自消磨
君子小人自相爲黨。
賢邪之分。
猶可易辨也。
今日之黨則不然。
無甚賢愚邪正之別。
而曰西曰南曰北。
各自分裂
互相指目
蓋自黨論始起。
至于今日
數十百年之間。
以詔子。
兄以敎弟。
朋友以相告語
箕裘相守。
統緖相承
以爲人非黨論
不可以行於世。
營營汲汲
一世而趨之。
阿私同色。
嫉惡異己
轉輾乖激。
反覆沈痼
膏肓之疾
無復可爲。
嗚呼
朋黨之患。
固有之。
豈有如今日之甚者哉。
 殿下卽阼以來
慨然一變弊習之意。
臺官論議傾軋者。
兩皆斥降左官
有私相比周。
形迹顯著者。
及以罰。
未嘗少貸。
其所警動調劑之者可謂善矣。
然而車薪之火。
勺水可救
盤錯之大。
鉛刀所施。
以若所爲
求若所欲。
未知可也
今 殿下乃以未盡祛歟爲問
所謂未盡祛者。
謂其能祛之而猶有些餘未淨之謂也。
不敢知 殿下之於黨論
有以祛之乎哉
嗚呼
朝著之不靖
士夫携貳
近來滋甚
以臣觀之。
則 殿下之於去黨。
不但全未全未
適見其益以紛紛耳。
嗚呼
朋朋黨黨。
擾擾膠膠
於黨之中。
又分其黨。
非其黨則雖賢且才。
索瑕覓垢。
必斥乃已。
苟其黨則雖愚不肖
吹噓延引
不進不休
可以營護儕類
以便其私。
則雖至於欺罔 君父
不暇恤焉
使其臧否混淆
邪正雜糅
以紊 殿下之官方。
是非顚倒
白黑瞀亂
以昡(一作眩) 殿下聰明
縱捨奸罪。
蒙蔽功能
以亂 殿下政令者罔有紀極
至於二三勳貴大臣
本有同休共戚之義。
當此艱虞板蕩之日。
不先國家之急。
徒懷嫌怨之私。
協贊共濟之意。
按劍相圖之心。
群情洶洶
疑懼日深
不敢知今日 國家其將稅駕於何地乎。
興言及此
誠可痛心
劉向有言曰。
和氣致祥
乖氣致異。
今也 朝廷不和
氣像乖剌如此
變異之臻。
又曷可怪哉。
嗚呼
人心本明。
今日亡國之禍必在朋黨
朋黨之害。
人亦莫不言之。
是其本心之明。
不可誣也。
其如此。
然且爲黨者。
特其習俗之梏。
不可脫耳。
 殿下誠能公平正大之道。
建極於上。
因其本心之明。
作新陶甄之。
秉心中正
持論寬平者。
必擢而進之。
其強褊狠愎
不革舊染者。
必斥而屛之。
甚者至於竄殛廢錮
無少假借
使群臣人人罔不震懾悚懼。
洗心承化
今日之黨。
雖曰膠固
不過十年
可以打破消融
以底協和美矣
書曰。
無偏無黨
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
王道平平。
 殿下之問及此
蕩蕩平平之盛。
庶可
見於今日乎。
若夫至冤之氣上干穹昊
精祲之感。
理所必有。
是故
燕臣叫天。
霜隕五月
孝婦受誣。
陽亢三年
豈非至痛之所由哉。
嗚呼
彝倫日斁。
亂獄滋興。
非常之變。
不忍言
當 聖世民不自冤之日。
奏當之審。
固無可議
而然其情迹疑似
暗昧之難明。
訊覈之際。
難得情者自古有之。
則安知今日丹筆之下。
不無未暴之枉耶。
且臣聞頃者文正字李溟翼。
以假注書入侍
 殿下怒其漏洩 筵中說話。
下之理而 命加刑訊。
大臣臺臣之固爭。
免刑訊。
竟坐徒配
至令勿揀。
溫室省樹之問。
古人不應
臣子謹愼之道當如是也。
翼猥得出入 左右
密邇 淸光
固宜小心畏忌
以奉其職。
而敢以 筵席上語傳播於外。
翼信有罪矣。
 殿下之怒之。
不亦宜乎
翼官雖假。
亦一近侍也。
如其有罪則削之可也
配之可也
至於加以刑訊則不可。
刑訊者。
非有大罪。
未可以輒加於近侍也。
 殿下之待近侍
無乃太薄乎。
使以禮廉恥之道。
不當如是也。
且臣得之傳聞
其時漏泄 筵中語者。
之前
自有其人。
翼特繼而之者也。
而 殿下於其人則只罷其職。
獨於翼。
重加責焉。
豈 殿下之威獨行
幺麽疏遠之人。
不能行於戚里貴近之臣耶。
嗚呼
輕重失宜
罪罰不均
其在翼。
豈不稱冤
臣非敢以翼之事爲今日召旱之由。
而其於 殿下政刑之用。
所失非細
臣竊爲 殿下惜之。
臣聞董仲舒曰。
人之所爲
美惡之極。
與天地流通。
往來相應
誠哉是言。
是故
成湯一德格天
六事自責
嘉澤立至。
景公至諴感神。
三言有善
法星自徙。
天人相應之理。
寧有毫髮之爽哉。
今 殿下怛然憂心
所以反諸 聖躬者。
不翅成湯之六。
景公之三。
至於躬親禋祀
百姓請命
犧牲纔擧。
喜雨旋霈。
其視桑林之擧。
未足
奈之何喜雨之作。
轉成霖潦
屢月淫溢
百穀告病
水患之慘。
有甚旱魃之虐。
則惡在 殿下能格天哉。
臣聞漢臣王嘉有言曰。
動民以行不以言。
應天以實不以文。
愚下之民。
難以欺。
況於神明之天而胡可容僞。
嗚呼
恒晹(一作暘)之後
繼以恒雨。
一年之內。
警懼勤勤
上天所以仁愛 殿下而庸玉成之者
可謂深矣。
苟 殿下不能上體天心
側身修省
所以應之或不以實。
所謂 避殿減膳求言理獄之爲者。
畢竟浮文虛飾而已
浮文虛飾而能回天意者
自古及今
臣未之嘗聞也。
嗚呼
宋景之以實應天
則能使災異立消。
 殿下不能以實應天
則爲旱禱雨
得水災。
災愈往而愈酷。
董子所謂不知變而傷敗乃至者。
臣竊爲 殿下懼焉。
嗚呼
不畏災異則已。
如其知畏。
則盍亦盡其實以應之哉。
其所謂盡其實以應之者
非有別樣異事
只此 聖旨所謂德。
所謂誠敬
便是應天之實也。
是故
應天實在修德
修德實在誠敬
其所以能盡誠敬以修其德者。
又必本之於學。
書曰。
惟學遜志
時敏
厥修乃來。
又曰。
終始典于學。
德修罔覺
欲修其德。
而不懋其學。
是猶行不由道而入不以門也。
其可乎哉
 殿下誠毋徒事乎記誦卑陋
留意帝王心學
精以察之於危微之際。
一以守之於戒愼之中。
以之存誠
而無一念自欺
以之居敬
而無一息之或怠。
常使此心之體。
虛明靜一
正大齊莊
私邪淨盡
義理充實
盛德光輝
日新又新
中和位育之本。
不外是。
從欲風動之治。
便可匹休隆古矣。
如是天心其有不享者乎。
災異其有不弭者乎。
自非無道之世。
天盡欲扶持全安之。
事在強勉而已
強勉學問
聞見博而智益明
強勉行道
德日起而大有功。
董子之言。
豈欺我哉。
臣又聞之。
書曰。
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
又曰。
股肱惟人。
良臣惟聖。
蓋君之與臣。
一體相須
雖有聖智之君。
苟無賢明之臣。
則是猶徒存元首
無其股肱
孰與相爲喜起
共成治功哉。
是以
太戊伊陟修德
桑穀之妖消。
高宗祖己正事
雊雉之異除。
若是聖主有待賢臣也。
 殿下畏天愛民
勤政好學
可謂仁 聖有爲之主。
而治效未著
災孼不止者。
意者輔相之臣或未能善於其職而然歟。
夫上格君心。
下肅朝綱
登良黜奸
以正百官
輔相之職也。
論道經邦
燮理陰陽
調和中外
親附萬姓
輔相之職也。
苞苴不行
請托不入
杜塞邪逕
恢張公道
輔相之職也。
震撼擊撞
不動聲色
扶顚持危
爲國柱石
輔相之職也。
能此道者
稱任盡職
不能道者
曠官素餐
若夫依阿模棱
偸合苟容
行文書
承順爲恭而已者。
眞是曠官素餐之尤。
孔子所謂焉用彼相者
正謂此也。
 殿下以是察之。
今日輔相之如何。
 殿下自知之矣。
今之言者莫不曰。
世入陵替
人物眇然
輿望所屬
未見其人。
嗚呼
蕭,曹,姚,
不可借得於異代
天生一代之才。
足供一代之用。
則是在 殿下之心誠求之耳。
苟能誠以
求之。
以得其賢。
誠以任之
以致其治。
則轉災爲祥。
反手之易。
中興大業
豈獨二宗之能專美哉。
殿下深留 聖意
嗚呼
臣以微末
稟性戇愚
徒存憂愛之忱。
不識時忌諱
上冒 天威
下觸巖廊
支言蔓辭
不避瀆擾
狂僭踰越
罪當萬死
然其胸中尙有未盡之懷。
不能自已
敢復爲 殿下畢其說焉。
惟 聖明勿以其猥瑣而有所厭聞之。
臣聞鼂錯有言曰。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
終歲不製衣則寒。
腹飢得食
膚寒不得衣。
則雖慈父不能保其子。
安能而有其民哉。
善哉
可謂深知人情
而有民者不可以不知也。
嗚呼戚矣。
 殿下赤子也。
凶年飢歲
荐失其天。
飢焉而無以哺其口。
寒焉而無以遮其體。
窮閻破屋
愁歎相聞
困頓煩冤
無所告訴
方且急征以浚其膏。
重斂惟其髓。
是猶阽危而反擠之。
將溺而助沈之也。
嗚呼戚矣。
 殿下赤子也。
以 殿下愛民之深。
憂民之切。
政事可以便於民。
則罔不講究力行之。
今乃有此多瘠之罔詔。
何哉
豈 九重之深。
千里之遠。
光明之燭未能遍照
雖有病民之蠹。
害民之蟊。
或壅於上聞而莫之省耶。
嗚呼
一隅
可反以三隅
臣請以本縣民所疾苦
爲 殿下陳之。
惟 殿
公元1635年
憐察
本縣民所疾苦
不一其事。
其小者細者。
臣固不敢粒擧以煩 聖聰
姑撮其弊之大者而言之有五。
一曰
陳川虛結之弊。
臣竊見本縣僻在窮峽
地少平野
多山谷溪澗。
大江其中
以故
水患泛溢潰裂
覆沒之害特酷。
其田皆沙石磽确
絶無膏腴肥沃之土。
不用糞治
則稼不成有秋
而其民率多貧殘無力
不能糞治
以故
數年耕墾
地力旣盡。
不得已廢棄之。
本縣田土陳川之多。
其勢固然也。
夫以土品之瘠薄如此
而往乙亥之歲。
量田監色。
皆是他邑之人。
惟恐自身獲罪
不恤本縣民怨
將此瘠薄五等六等之田。
多作三四等。
作一二等者亦有之。
等第旣高。
結負隨之以增。
本縣之民。
於是始困矣。
夫以瘠薄之土。
等第之高。
結負之增。
度支常慮歲入不贏
乙亥以後
各年陳川之田。
不許蠲除
樹林之所蓊鬱
沙礫之所漲積。
皆在徵稅責役之中。
嗚呼
石田荒涼
穫甚廉。
殫其出以應科斂。
猶患不足
況復幷其廢棄之地而征之。
民安不至於重困乎。
臣於往年
猥將此事上聞
冀蒙蠲減
請依江原一道之例。
隨起隨稅。
而竟爲該曹所格。
有司之臣徒知纖嗇
罔念民隱
例多如此
臣竊痛之。
孟子曰。
治地莫不善於貢。
蓋譏其取盈凶年也。
凶年取盈
猶爲不可
況可徵稅樹木沙礫之地乎。
生靈困悴
未有甚於今日
雖上之人盡心撫摩之。
猶恐不能安集
況可漁奪剝割
以促其流散死亡之患乎。
本縣雖隷嶺南
實與江原一隅壤地相隣
而其土品之瘠則又有甚焉。
不知 國家何所薄厚
而獨於本縣
不許隨起隨稅乎。
如其不可得蒙 恩許。
惟有改量一事可以少紓窮民數年之急。
今日田野至望也。
頃日減去下中一事
 殿下斷自 宸衷
不復下詢有司
老羸癃疾之民。
莫不懽呼更生
咸戴盛德
不啻赤子之仰慈母也。
 殿下旣已快施於下中
何獨難於虛結乎。
有若哀公曰。
百姓足。
君誰與不足
有若之言。
哀公未必不以爲迂遠
而其民旣足。
而其國之獨不足者。
自古及今
固未之有也。
二曰。
月利倍徵之弊。
臣竊見京各司黠胥作奸
近來益甚
外方州縣
凡有上納之物。
操縱之權。
只在其手。
所得人情
稍不滿意
則必見退却
督令改備。
領納之吏。
計無所出
謀於京主人
貸出利布。
艱難備納。
而倍徵於民。
以償其債。
謂之月利
亦有京各司或有外方應捧之物。
急於費用
則必徑先勒徵於京主
公元1676年
人。
主人又以月利貸納。
而倍徵於民。
若此之類。
不一而足
夫以卽今民力困乏
徵其一。
猶難策應
況又從而倍徵之乎。
民力之益以耗竭
未必不由於此也。
至於京婢房子價布倍徵之苦。
此又月利尤甚者也。
夫各邑京婢房子價布之規例
皆徵出於逃亡奴婢一族
本縣奴婢言之。
逃亡者居多
其存而役使者殊甚凋殘
而又多是逃亡者之族也。
此屬率皆土田
無恒產。
赤身凍餒
服官役。
雖在客使稀罕之日。
一年一再徵布。
猶難辦得。
況今項背相屬不絶之日乎。
計臣叨任以來
自已廿秋。
以至
北使之行。
凡十次出來
一客使之至。
延接都監輒將京婢房子雇立價布。
客使多少
增減其數。
勒捧於京主人
成給尺文。
則京主人遂以月利
倍徵於奴婢等。
夫以無田土恒產赤身凍餒之輩。
而責出許多價布。
徵之又徵。
無已時。
龜背之刮毛。
未足以喩其艱也。
此屬旣無辦得之路。
相與援引村民
謂爲遠族
而其侵徵之毒。
遂蔓及於村民矣。
嗷嗷煎熬之狀。
誠所隱惻
觀其情勢
必至一朝散亡而後已。
臣於去年秋
以此枚報監司
帖移都監
凡有客使先聲
其京婢房子價布。
乞自都監一邊分定各邑。
使之
從速備納。
一邊都監所有綿布先爲貸給
雇立之人。
却待各邑價布上去。
還充本數
猶可以小祛月利倍徵之苦也。
賴都監諒此事勢。
遂就常平貸用雇立。
中間數次客使之來。
得免月利
窮殘奴婢
獲蒙一分之惠矣。
厥後常平廳以各邑價布不能以時上送
不復見貸於都監
則京主人月利之弊。
還復依舊耳。
嗚呼
地有遠近而民無遠近。
如以其遠近而有所薄厚其間
古人所謂一視同仁者。
此言何謂也。
常平之設。
固爲圻民。
至於遠外之民。
不可許其假貸
以少紓倒懸之急耶。
且各邑價布之不能以時上送
不過備之間。
道里之遠。
差遲日限耳。
非如逋負欠缺不可徵之比。
而遽絶其推移貸用之路。
公家事體
豈容如是鄙瑣
此屬至微賤。
是亦人耳。
烏可坐視失所之甚。
不爲變通乎。
且此非獨臣一爲然
實是列邑之所共患
前頭客行絲絡復如向日
此屬終不能自保
州縣之官
亦無以得成其摸㨾。
豈非可慮甚者乎。
三曰。
京納綿布點退改備之弊。
臣竊見京各司上納綿布
名目非一
都監之砲保。
兵曹步兵餘丁。
戶曹奴婢身貢。
田稅作木。
若工曹之其人,匠人價布。
初皆
公元1649年
五升三十五尺爲式。
而捧上之際。
浸以濫觴
升漸加而至於六七。
尺漸加而至於四十餘尺。
民之病此尙矣。
國家知民之所病在此。
間或有意革弊
而終莫能革焉。
及至 新化之初。
特下申明之令。
凡諸價布升尺。
一遵令式
毋得踰越
敢違者坐之。
其所申明之者可謂嚴矣。
臣於己丑赴任之初。
上送諸色綿布
親自監臨
一一尺量。
於三十五尺之外復存二三尺贏餘。
悉令斷之。
民皆曰。
斷此數尺將何用
從前雖有此令。
而上納之際。
每以尺短見退。
貧民狼狽
皆願勿斷。
以爲 新化之初。
保無是事矣。
甫及歲末
保價布。
已以升麤尺短點退於都監
至于庚寅
奴婢身貢。
全數見却於該曹。
不出愚民之所料。
而民皆歸咎於臣矣。
於是懣然累日
私自咄咄曰。
 朝家命令不行如此
若之何其能取信於民哉。
凶荒之極。
民褐不全
一絲一縷
莫非生民膏血
而令出未幾
旋卽壞之。
罔民之甚。
有過於此者乎。
自是以後
民之改備者。
皆以四十餘尺升細綿布。
而臣亦隨其所納。
隨捧以送。
三十五尺之規。
不敢復言矣。
然臣之縣。
小民鮮。
境內寺奴婢其數不多
所貢綿布不滿五十疋。
備之際。
民雖怨苦
猶幸其數之
公元1650年
少耳。
至於大縣雄府。
奴婢之數動以千計
而見退之木。
多者二十餘同。
少者十五六同。
遠路夫馬輸來輸去之弊。
已不貲。
方紅杼軸之已空。
備之艱。
當復忍言之哉。
且臣竊聞庚寅田稅木之邑。
其點退之患。
莫不然
噫嘻
何至此哉。
孟子曰。
天下之目同也。
此等綿布
守令莫不親自看品。
擇其可合者捧之。
乃敢上送於該曹。
而今有點退之若是
豈該曹之目有以異於守令之目耶。
一進一退一取一捨
相反如此
則天下之目之不同
相去遠矣。
吁亦異哉。
然臣反復思之。
綿布升式。
本是五升
愚民恒慮升品之不合
至於點退。
其所備納。
例以六七升爲准。
亦有或至於八升者。
其中下者
正是五升中式綿布也。
該曹乃於捧上之際。
不復揆以本式。
但就其中擇其升細精好者。
以爲可合而捧之。
正中本式五升綿布
視彼所捧。
優劣差殊
則遂以爲不合退之
所以退之日益多。
綿布升品之愈加也。
嗚呼
擇捧升細精好綿布
其在所見
豈不美乎。
然其於違式厲民
何哉
今此奴婢貢,田稅木。
雖云是客使禮單之用。
而逐歲所入。
其數不貲
客使之來雖曰頻數
將此許多
豈有盡用於禮單
公元1676年
理乎。
臣之愚意
以爲擇其精好者別儲之。
備禮單之用。
其餘稍下之木。
亦皆收捧。
以爲他用。
則於民甚便。
於國何損
而必爲此苛酷掊克之擧。
以蓄百姓之怨乎。
大開猾胥奸利之路。
剜盡黔首心頭之肉者。
未必不在於此也。
臣竊爲生民痛之。
四曰。
內局醫官防納藥材之弊。
臣竊見 國法不嚴
近來益甚
奸濫之徒。
恣行無忌
防納之弊。
至及於 御藥
臣竊寒心
本縣內醫進上九月令所封熊一部
曾以庚寅九月
進見退。
至于今日封進者凡三。
而退來者又三。
一退來。
臣輒怒掌藥而責之。
改求好品。
其人哀訴曰。
非熊膽之罪也。
其所每每退來者有由焉。
某雖無知。
 御用藥物不可不精備
某亦知之。
是以
必以重價購得山中獵者
旣以看品於本官
又以看品於監營。
其必合於封進。
然後方得封進。
苟或一毫未盡
則自監營豈有封進之理乎。
蓋自近年以來
如各邑所封牛黃,熊膽之類。
歸於內局醫官防納之中。
每當封進之時。
內局醫官等各將牛黃熊膽等物下送于審藥。
則審藥受之。
以此防納於各邑。
熊膽之價。
詳定十二疋。
而防納則受納木五十疋。
牛黃之價。
詳定四十疋。
而防納則受納木二同。
載以入於內局醫官之家。
試以傍近隣邑言之。
某邑某邑。
皆有封進熊膽
而以防納得無事。
某邑則嘗防納而見退。
卽以推囑於防納醫官
改封之時亦得無事。
本縣詳定十二疋外更無所給。
細木五十疋。
某將何處得來而爲之防納乎。
唯其不能防納之故。
有此三次退來。
備之際。
官雖給若干木疋。
費用多端
所入不貲
某已破產力竭
更無可爲。
謂某不信
請以文移質之傍邑。
可知某言之非誣矣。
涕泣祈改其任。
臣聞之悶然曰。
有是乎。
吾將以此報于監司
發其奸塞其弊可乎。
其人又懇乞曰。
不可不可。
如是則某爲告訴審藥。
非但不得接踵營門
且必生事本縣矣。
臣復以若干木疋授之。
慰諭其人而遣之。
喟然曰。
嗟乎其然乎。
人心之姦濫。
豈至是哉。
夫封進藥物
何等重大
而有此防納之弊耶。
夫以姦濫之人。
貪利之心。
必將無所不爲
則安知其所藥物必於精粹
無假僞之奸耶。
其然乎。
或慮其言之過而未之遽信也。
厥後適逢營底一士人詢其事。
得其防納曲折尤詳。
有過前所聞者。
始信向言不虛也。
嗚呼
人心之奸濫。
乃至於此
彼輩雖微。
一衣冠之人也。
方茲從仕內院
而乃規利於 
御藥
恣其貪濫
重爲民害
其與市井之防納各司者。
罪尤大。
不重此輩而痛革其弊。
則臣恐不但生民罹毒日深
其於 御用藥物苟充不精之患。
不可勝言者矣。
豈不大可寒心哉。
五曰。
麤木禁斷非時苛擾之弊。
竊惟 國家凡有禁令
必須酌之民情
以時勢而爲之。
然後可以便民利國
無後咎焉。
苟或民情所不欲。
時勢所不可。
不復深思却顧
徒爲果斷力行
則欲便民適足殃民
求利國而必歸於病國。
縱能督責禁斷一時
未必不基他日之禍矣。
民間行用之木麤疏無。
用。
甚於今日
 廟堂建議設禁
未爲不可
然而禁之於時和歲豐時則可矣。
禁之於今凶歉之日則非其時也。
何者
木之行。
爲日已久。
遠近中外
莫不通行
今而禁之。
則是塞其貨泉之源也。
近日以來歲比不登
窮殘之民。
以此爲業。
逐市貿遷
存本取贏
自資活。
今而禁之。
則是絶其命脈之根也。
飢之於食。
不待甘美
寒之於衣
不待輕煖。
是故
糟糠充腹
可免餓殣。
弊縕掩髂。
猶愈凍死
麤疏之木。
雖曰無用
方其飢困之急。
易得斗粟
尙可糊口
以延晷刻
而今乃曰。
去爾麤短。
用長密。
則是何異責飢之糟糠曰。
何不
肉糜云乎
責寒之弊縕曰。
何不繒絮云乎
夫木花之告歉。
今幾年歲。
至于今日
淫雨所傷
繁霜之所殺。
其告歉之歎。
有甚往年
於斯更革
豈曰其宜。
五穀百物之價。
日以翔貴
議者孰不歸咎於麤木。
若其魚產之竭於江海
禽獸之竭於山林
賢才之竭於世用
亦豈皆麤木之罪哉。
麤疏之木。
自 國家視之
誠爲無用
農工用之。
以資交易
賈用之。
殖貲財。
以至養生送死
租賦徭役
日用凡百之需。
莫不以是取辦
則其無用之爲有用大矣。
而顧亦何害於 國家乎。
旣有用於民而無害於國。
亦何苦而必禁之乎。
臣竊恨 國家當此荐飢之日。
無以利益生民
而何爲汲汲然爲此不當禁之禁。
以速其塡壑之禍也。
荒政十二。
五曰舍禁
蓋雖其平日之所禁。
苟値荒歲則亦必舍之。
爲急民也。
噫。
如山川澤之禁。
亦當弛以與民。
況其民所自用之貨。
而反可禁絶之乎。
方今民瘼之大不一其端。
而 廟堂之上。
曾不此講。
惟此禁斷一事
奮然銳意
主張太急。
未知以便民耶。
將以利國耶。
嗚呼
自夫禁令之行而場市大擾。
人民駭懼
猾吏夤緣
姦究(一作宄)不勝
自夫禁令之行。
窮民束手
無貨可售。
涕泣號咷。
坐待
死。
自夫禁令之行。
商賈失業
物貨不聚。
墟市稀疏
氣象蕭條
自夫禁令之行。
愁咨比屋
怨讟盈路
遠近騷然
若不寧居
若是者其可謂便於民乎否乎。
便於民。
然後可以利於 國。
民旣不便而國享其利者。
臣未之嘗聞也。
至於贖公一款。
此又不可甚者也。
夫民之犯禁
誠爲可惡
警以捶楚
斷而與之。
一可懲創其心。
二可使改織復用
其於禁斷之道。
斯亦可矣。
而今多定監色。
指揮健步
縱橫貫穿
叫囂隳突
潛裹隱袱。
無不探發。
攘奪掠取
惟恐其少。
充樑溢棟。
委積庫架。
不敢知 國家收得許多麤木。
其將何所用之。
飢寒之民。
一尺之布。
猶且甚關。
安忍奪取許多沒入之乎。
臣於頃日朝報中得見常平堂上 榻前啓辭。
則有麤木旣不贖公。
又不治罪
則民無所懲等語。
以此推之。
其贖公一款。
已經變通明矣。
側聽數月。
了無分付
中外一體
事無異同
公斷給。
豈容懸殊
臣竊惑焉。
嗚呼
今此禁斷之擧。
不可以已乎
如其可已。
更改是憚。
強咈民情
不恤人怨。
行之不已
則臣恐人心一失
難可復得。
而脫有不逞之徒乘時嘯聚
誑誘無聊之民。
潢池盜弄之患。
安保其無。
自古民窮而不爲盜賊者未之有也。
公元1650年
臣竊爲 國家深憂之。
嗚呼
凡此五弊
莫非生民切近之災。
而其愁苦之氣足干陰陽
特 殿下未及知之耳。
苟或知之。
則以 殿下憂民愛民之至。
豈不衋然有傷而思所以急救之乎。
伏願 殿下深詔有司之臣。
講究變通之方。
務行寬大益下之政。
深絶姦濫蠹害之源。
亟罷非時不急之禁。
使溝壑殘喘得以蘇醒
則已瘁之邦本尙可復固。
已危之 國勢尙可復安矣。
如其不然
上下泄泄
不甚動念
 殿下只是泛然 賜覽。
循例 啓下。
有司只是尋常回 啓。
了無採施之實。
則 殿下求言
眞是臨擧故事
文備而已
一日求言
一月百 下敎。
終何補於亂亡之歸哉。
惟 聖明勿以言賤。
而小加意念。
生民幸甚
 宗社幸甚
抑臣復有所祈哀於 殿下焉。
本縣地瘠民貧
最於嶺底。
雖在年豐
民猶呼飢。
況此仍饑之歲乎。
前年失稔
僅免死亡
日夜之望。
惟在秋熟
不幸數月淫雨
以致稼穡不成
雖以秔稻水生之物。
尙且告病
矧爾陸田之穀。
能不卒痒。
及至雨止
候已深。
土脈涼冷
溝野靑靑
無意向實。
而乃八月十日之後
連値嚴霜之隕。
花蕎
望斷後種
晩稻
亦皆已矣
嗚呼
一穀不升
民受其飢。
況茲衆穀之
公元1651年
不升乎。
大侵之災。
浮於去歲
哀我窮民
何策可活
竊念本縣官儲
衙祿之外
更無所入。
凡百費用
只賴二分之耗。
固無贏餘可及於民。
一境之內。
亦無一二蓄積富厚之家可以購募借貸以分於民。
計歲來春
流莩捐瘠之慘。
在所必有。
而公私窶匱。
兩旣如此
臣又才力迂疏
識慮淺短
雖欲竭心拮据以措荒政
百爾尋思
未得良圖
唯有刳肝瀝血以乞芻牧於冕旒之下。
此外更無他策。
然而當此多事之時。
國用不足之日。
大農穀。
何敢望。
竊念常平廳所管本縣己丑庚寅兩年三分耗穀百餘石。
曾於間。
從願作木。
時在民間
未捧者三百餘疋。
而今年兩秋糴三分之耗。
計又僅可七十餘石。
若蒙 殿下哀此一縣民命
許臣取用
則雖厥數零星
不足以遍及境內
亦可令鰥寡孤獨廢疾無告窮民
得其升合之哺。
以延旬月之命矣。
所謂三分耗者。
本出本縣民力
頃者諫臣金應祖請罷耗穀會錄也。
 殿下初命補用於本邑民役。
或充逋欠
可謂大惠也。
旋卽常平取用
雜物換貿會減之際。
多遭抑省於該廳。
反貽本邑之害。
民咸失望
以爲不如會錄之爲愈也。
其貽弊於民。
不少矣。
常平所以
於此而用之於彼者。
爲救畿民之㥯也。
臣竊聞道路言。
今年圻甸穡事稍登。
可爲中年
嶺南衰惡
近古所罕。
則是今日賑飢之急。
不在圻甸
在於嶺南也。
因其急之所在
而還將其邑之穀。
以賑其邑之民。
其於事理
十分穩當
伏願 殿下深加矜悶。
 亟命有司
依臣所請。
 快賜施行
則其於荒政
庶補萬一。
而有所存活。
如或爲有司所裁抑
未蒙 允許
則以臣迂疏淺短
無可爲。
決不貪戀官位
尸素廩餼
而立赤子之死
重負 聖主撫字之寄。
惟有投劾徑歸。
可安愚分。
以此重被譴罰
實所甘心
伏惟 聖明天地父母
哀而憐之。
另施實政。
惠遠民。
不勝幸甚
無任激切祈懇震越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