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疏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8H 页
辞注书疏(戊子)
伏以眇小愚臣。至庸极陋。猥蒙 圣朝不弃。历玷近侍之班。席 宠逾涯。揣分罔措。自念驽钝蹇劣。最居人下。既蔑锱铢之学。又乏分寸之才。诚无以奉职承事。裨益尘露。惟当夙夜随行。趋走匪懈。以为自效之地。而顾臣情事。大有所切迫悯急而不容泯默者。乃敢冒死仰吁。以自陷于不测之诛。伏乞 圣慈哀怜裁幸。臣有老母。年今八十。平生羸悴。素多疾病。一自往岁重患落伤之后。左脚痿弱。全废行步。遂成沈痼之症。加以瘀血挟痰。发作无常。胸胁牵痛。气息喘促。精神日益昏耗。食饮日益减少。长在委顿之中。绝少苏快之时。而臣之离居膝下。从宦洛中。忽已三载于兹矣。虽幸蒙 圣慈天地父母之仁。曲赐 恩由。时得归见。而见日苦少。别日常多。往来之际。徒增老病人伤别之恨。臣之心事。可谓戚矣。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又曰。父母在。不远游。朱子释之曰。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8L 页
臣每读论语至此。未尝不废书陨涕。怛然而疚于怀也。臣母之年。今年正是八十。此非可喜可惧之时乎。夫父母之年。谁则不知。而其必曰不可不知云者。盖欲使为人子者念念在兹。不敢顷刻少忘于心也。夫既能知其为可喜可惧。念念在兹。不敢暂忘。则又安忍不爱惜馀日。轻离其侧。而不顾其养哉。去岁衰恶。圻甸特甚。臣母以圻庄无食。自安城往就臣兄前直长臣宇定于庆尚道奉化县地。奉化之去京城。即七日程之远也。山川脩阻。便信断绝。而臣身羁职守。不得自由。其定省之旷。音问之疏。又非一时远游之比也。迢迢两地。子母相隔。母安而臣不得知。母疾而臣不得闻。其安其疾。一刻百虑。昼则方寸煎焦。夜则魂梦屡惊。以愚臣望云之切。想臣母倚闾之苦。臣之情势。至此而诚可悲也。臣闻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于其所在。即致死焉。今臣既已策名供仕。固当专意奉公。不敢复以私事为言。而顾惟子之于母。即天亲之至而人伦之本也。固不可以公义之大而全废鞠育之私恩也。是以。圣王制法。参之情理。著为归养之文。载在令甲之中。所以敦仁孝之理。劝移忠之道也。夫君亲一体。忠孝无二。世未有遗其亲而能不后其君者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9H 页
也。设令臣贪恋华宠。嗜冒名宦。忽弃老病垂死之母。不肯归养。则特一不肖无状。人理之所不容。而其在异日。不能忠于事君。断可知矣。 殿下将安用之哉。臣于顷日太白曝晒之行。幸得历见老母。适值老母宿症复作。未得差愈。而臣以公干有期。不敢久留。留才数日。旋即告别。臣母谓臣曰。吾老病如此。而汝远宦京洛。才来即去。不如不见。容色甚戚。殆欲下泪。臣于此时。心肠寸断。不能自堪。夫死生昼夜。人所难免。虽在盛壮。尚未可知。况此笃老沈病。莫保朝夕之人乎。桑榆暮景。荏苒难系。萱庭夕阴。分寸可惜。臣若有所顾恋。不即决归。而崦嵫之色。忽焉𣉂漠。则终抱穷天极地之痛。而永为不孝之罪人矣。此臣所以日夜腐心销骨。宁陷不测之诛。而不得不仰诉于 天地父母之前也。臣母年八十。臣年今四十有四。真古人所谓事母日短。事君日长者也。伏乞 圣慈怜臣闷迫之情。恕臣僭越之罪。援考法例。 特许恩递。俾臣得母子相守。以终馀年。则臣非木石。亦有知觉。敢不结草陨首。生死图报。以少答 圣恩之万一哉。臣不胜瞻天望云涕泣祈恳之至。
辞奉教疏(戊子)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9L 页
伏以柱下秉笔。其任至重。固非蹇劣如臣者所可一日冒居。而今臣之忝窃。已一年有馀矣。臣尝环顾职守。灼知不称。未尝不惕然而惧。赧然而惭。惟思荐人自代。奉身以退者。此臣夙夜之心也。在去年冬。臣与下番李尚真语及新荐之事。尚真曰。我入下番。为日未久。今若遽为新荐。则物议必以我为厌惮下番之苦。此极未妥。且岁抄在前。姑待罢散同僚叙 命之下。同议为之。亦自未晚。及岁抄既下之后。臣又以荐事言及。尚真复曰。此事重大。且未知物议之如何。不可容易为之。臣已怪尚真之变其前说矣。未几。臣以老母有疾。将呈告下乡。谓尚真曰。史局重地。惟我二人久此忝冒。心所不安。且俱有老亲隔在远地。疾病事故。诚未可料。新荐可人。盍相拟议。我虽下乡。下番在此。听闻物议。以待吾还。即为停当何如。尚真曰。新荐当为即为。不可留时引月。姑俟上番之归。即为议定可乎。臣唯唯而去。及今春二月。臣自岭南还。复谓尚真曰。新荐今当议定。尚真犹以未尽物议为解。臣笑曰。下番每但称引物议而已。未尝一举当荐者姓名。未知将于虚空中探得甚物议。遂举沈儒行,申混之名曰。此人何如。尚真以混为可合。尚真举李垕,崔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0H 页
逸两人。臣亦曰。垕可。臣谓尚真曰。今既发端。盍于此二人中斯速议定乎。尚真复变前说曰。不可造次为之。淹引数月。方可停当。况当此敕行多事之日乎。臣曰。当为即为。不可留时。非下番岁前之言乎。是何言之与前日异也。敕行当前。于 国家固多事矣。于史局上下番。有何多事事乎。厥后数日。未及更议。而臣移拜注书。尚真以母病疏递下乡。已而。臣复除本职。尚真亦还入下番。而谏院以不荐已久。并推上下番。臣草缄辞以示尚真。中有举名相议未及停当之语。尚真指举名相议四字而言曰。吾未尝举名而相议矣。臣曰。春间以新荐事。吾与下番各举两人之名。以相问答。此非举名相议而何。尚真曰。上番有问。故吾但言之而已。实非举名相议以始新荐之事也。臣曰。上下番各举新荐可合人姓名。相问答相可否。则此非始荐而何。若如下番之言。则将如何而后。方可谓始其荐耶。尚真之前后变易。不成说话。每每如此。吁亦怪矣。大槩史局旧规。凡新荐之事。上下番虽同议为之。而其主张之权。专在下番。故臣每以新荐发言。而尚真辄迁延退托。臣每谓尚真曰。吾等之忝居此任也。本有非便事势。而史局重地。非如閒漫之比。故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0L 页
既入之后。进退不得自由。泯默至今。今计莫如速为新荐以自代。毋久冒居为也。臣之此言。非但自为身地。于尚真亦为忠告。而尚真终不回听。臣知尚真之意固有所在。而官爵 国家之公器。固非一己之私物。何得一向龙断。与夺自我。以塞他人之路哉。且 国之有史述。将以成一代之典则。而垂示来世者也。必其才学赡敏博洽之人。然后可以久于其职而无忝。苟如愚臣之不才滥厕者。腼然自在。不思退去。则不几于病风而丧心者乎。此臣所以日夕悚惕。如坐针毡。而不能自安于心者也。及至夏初。臣以曝晒实录。奉使两南。五月始还。则尚真已以疾出卧其家。仍居六月下考。尚真既居下考。则史局实官。只臣一人而已。居下考者。在法经二年乃叙。无状如臣。何敢独居重地。以待二年乃叙之尚真。而不为新荐乎。况一员独在而为新荐者。前此非一。自有本馆流来旧规。其意岂不在于重史局而不敢久旷其员者乎。今臣之所荐。不是别人。即李垕,申混。前日与尚真相议之人也。垕即尚真之所自举。而混亦尚真所谓可合者也。故臣敢以此两人拟荐。历问于翰苑诸先生。凡五十馀处。无一以为不可者。其中一二罢散之人。以方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1H 页
在罢散。不敢容议为答。此则罢散人循例应之之辞也。自前史荐回问之时。罢散人所答之语。例有如此者。初未尝闻有以此为见塞而遂废其荐者也。至问于尚真则曰。我在史局。至被物议。不得为荐而退。我如败军之将。毋问于我。臣曰。然则以为不可耶。凡新荐见塞于先生。则荐之者亦当坐误荐之律。愿明以告我。尚真曰。吾则不敢有所指挥。今史局久旷。遍问先生。皆以为可则为之。岂不好乎。尚真所答。如斯而已。别无防塞之言。故臣敢行焚香之举。请于政府合坐且有日矣。今闻尚真复有后言。而又有一他先生当面许可。而背面反做云云之说者。故李垕因此称有物议。不肯就讲。臣益怪之。被荐者若果是不合之人。则何不明白塞之于历问之日。及今既已停当之后将行合坐之时。乃复别生思量。拖动异议。必以沮坏为事耶。其心所在。诚不可晓。臣于尚真。既经同僚。固不欲一一指摘。而不如是。则臣之情事。无以自白于 天日之下矣。今被荐者既已退缩。荐之者安敢晏然而已乎。臣愚陋矇昧。不识时意。轻为不可成之荐。以重得罪于物议。伏乞 圣明亟命镌削臣职。以正臣罪。方当 玉候违豫受针之日。渎扰至此。臣罪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1L 页
万死。臣罪万死。臣无任震越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奉教疏[再疏]
伏以无状小臣。久叨近班。曾无毫忽少答 鸿私。而乃于 圣候调摄。受针才停。问 安未罢之日。敢以老母疾病。冒呈辞单。其于臣子分义。万万乖舛。而伏蒙 圣慈矜闷。不惟不加之罪。 特下给由之 命。兼赐药物之珍。 圣恩如天。无阶图报。兢惶战灼。秖自感泣而已。母病若得少间。则臣敢有所迟回。不即上去。以重犯逋慢之诛哉。顾念臣母所患。非一朝偶感之致。乃是衰败之极。宿婴沈痾。精神日益昏错。元气日益销铄。诸般别症。种种交侵。昼夜委顿。卧起须人。奄奄缕命。晷刻可虑。当此之际。委弃远去。实是人子情理之所不忍也。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察臣闷迫之势。恕臣僭猥之罪。终始 哀怜。特许镌递臣职。俾得母子相守。以终馀日。不胜幸甚。臣无任瞻天陨越涕泣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奉教疏[三疏]
伏以臣于今月初四日。祗受前月二十七日承政院左承旨臣金霱次知成贴有 旨。以史局一空。令臣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2H 页
斯速上来。 辞旨极其严峻。臣伏地震惶。罔知攸措。臣虽无状。至庸极陋。至于史局之为重地。旷官之为大罪。臣亦知之。讵敢无端退处。不即上去。以自纳于逋慢之诛哉。秖缘臣母年龄已极衰迈。疾病已极沈痼。而自今年夏秋以来。精神全耗。殆不省事。寻常言语。八九错谬。而惟于呻痛之中。益切舐犊之念。诸子或以事出。数日不见于眼中。则辄以生死为疑。忧煎不已。至于号泣而废寝食。疾患由此添剧。缕命日益危浅。以此情势。决不可弃去从仕于数百里之外。故臣敢于前月初十日。冒封乞递之疏。呈于本县。自本县送于监营。自监营送于政院。远路迂回。多费日子。疏未及达而 召命已下矣。今臣欲奔走就途。则母病如彼。不忍远离。欲留护母病。则坐违 严旨。诛责莫逭。臣之进退。诚为闷迫。虽然。此特言臣之私情也。以公家事体论之。尤有所不可冒进者焉。何者。史局新荐。乃莫大莫重之事也。是以。凡为新荐者。以其荐历问于曾经馆职者。如或见塞于一处。则其荐之者即必以误荐自引退。不敢复冒居者。所以重其事。而本馆旧规。自来如此。臣于顷日。徒守己见。不量事势可否。轻为新荐之举。既行焚香。且定合坐。而竟以物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2L 页
议有所云云。至于中辍。是则臣轻率误事之罪。较诸见塞于历问时者。又加重矣。臣于当初上章自劾之日。本欲引罪径出。而特以直在下番。方值 圣候违豫。逐日受针之时。遂不敢焉。人之傍观者。已有以贪恋迟回。不能勇退。议臣之后者矣。今臣既因老母之病。退在乡曲。岂可强此颜面。不知羞耻。扬扬焉复入史局。以重受人之笑骂哉。假令臣腼然强颜。从他笑骂。随行逐队。徒取备员而已。则特一丧心无耻之人耳。虽名实官。将焉用哉。而岂不厚辱 清朝之名器耶。臣虽至愚无所知识。然其天性所赋廉耻一端。尚有未尽泯灭者。臣宁伏不赴 召命之罪。甘心鈇钺。诚不欲苟且忝冒。终为患失鄙夫之归也。自前史局空旷之时。亦有自都堂变通议荐之规。而今臣退来既已数月。未有所闻者。必以臣职名之尚在故耳。然臣既有此决难冒进之嫌。而史局重地。诚不可一向空旷。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矜臣切迫之情。察臣狼狈之状。 亟赐镌削臣职。以安愚分。且 命都堂速议新荐。以重史局。则其在公私。实为便合。臣以藐小微臣。 召命临门。不得祗承。有此渎扰。臣之罪戾。万死犹轻。臣不胜陨越战灼之至。席藁跧伏。以俟诛谴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3H 页
之加。谨昧死以 闻。
曝晒时陈所怀疏(戊子)
臣以本月初四日。驰到全南道茂朱赤裳山城。开史库看审。则上阁南偏前退内窗外壁之间。三处雨漏。窗内数处。亦为雨漏。铺陈筵席腐败。幸不犯实录匮奉安之处。而仰壁之土。在处剥落。尘块遍满于阁中矣。臣在途之时。连值阴雨。到赤裳翌日。幸而得霁。而连两日云阴乍卷乍舒。不肯快晴。至初七日。始得开豁实录二十四匮及杂册八匮。凡三日得以毕晒。而国用横看。则此中亦无藏置之册矣。本道监司分定各邑。所送红绵䌷十袱。白苧布十六袋。油芚九部。皆随数改备。仰壁剥落之处。欲为修补。而更思之。则当此霾雨阴湿之时。已乾之土。亦皆剥落。今若补以新泥。则必致旋补旋落。徒为点污。无所裨益。不若不为之为愈。故只令各邑盖匠。随其雨漏之处。易以新瓦。而仰壁不为修补矣。大槩史阁创立。在于癸丑年间。茂朱,锦山,珍山,龙潭,云峰,镇安,长水七邑。实合成之。当其盖瓦之时。不于一处同力陶出。各自其邑随得备来。故其大小长短。参差不齐。瓦缝次第。已不能均整衬着矣。厥后数十年来。随破随补。亦只如此。以故。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3L 页
所盖之瓦益以龃龉。雨漏之患。势所固然。如此而不思所以变通之方。则雨漏不已。倾颓之患。必随而至矣。臣愚以为宜于此时。以改瓦之事。预饬七邑守令。营度容入财力。俟七月之初民间锄除既毕之后。即就山城之内。合力陶瓦。尽撤其旧而一新之。似合便当。且臣闻寺僧之言。山城地势既极高峻。而史阁制度。又宏崇太过。阴雨之蒸润。冲风之振撼。无日不然。仰壁之易至剥落。良以此也。若于改瓦之时。去栖栉而用板子。遍盖椽桷之上。则事甚便易。而阁内永无尘土剥落之患矣。此言有理。诚可底行。窃念实录誊出之举。必在今秋成之后。如欲改瓦。则不可不及此时而为之也。仍窃伏念。臣以无状。滥厕史局。以曝晒实录。衔 命而出。凡系史库利害。苟有见闻。而不以陈达。则失所以奉使之意矣。窃见太白山史库。所处之地狭隘窄迫。可虑之事。不一其端。盖史库之设。在于丙午年冬。其时主管监董之人。殊无久远之虑。只为苟且之计。特以此地先有一僧舍。可以便于入接营造。而此外更无稍平之地可以建立史阁基址。遂于僧舍西傍。以乱石填其坑壑。筑为数仞之高。以安史阁于其上。故每当霖潦之时。阁后崖谷之水。渗漏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4H 页
而入其底。喷薄而出其前。砰砰然有声。岁月既久。石势渐至扤捏。夫天成山岳。尚有崩颓之时。况此人力所营。一朝圮坏之患。安保其无乎。此一可虑也。北峙冈峦峻急拥压。直临史阁之上。上有岩石重叠嵯峨。有时隳转腾踔而下。墙垣阶砌。屡经冲破。其或巨石堕落。直撞史阁则甚可畏也。此二可虑也。史阁之东。有 璿源录阁。两阁榱题相接。而 璿源录阁之与守直僧舍。其间不能以十尺。若或不幸僧舍失火。则延烧之患。在所难免。而两阁南临绝壑。西北二偏。因崖筑墙。庭除之间。无寻丈之广。僧舍正当史阁之门。在其东偏。万一火灾猝发。则僧徒等虽欲出死力负出实录匮以避之。固无所可往。此其大可虑者三。而诚朝夕切近之忧也。臣以为 国家置史库于太山嵁岩之上者。所以虑兵火而为久远地也。今者兵火未及。有此目前多般可虑之事。而不思所以移设于便地者。特未能详知此间形势故耳。臣之愚意。以为今秋来春间。改瓦易桷重创之举。似不可已。与其因存重创于不合之地。不若更择傍近便当之地而移搆之。虽其处势稍下。亦无所妨。议者必以为史阁宜在高险之地。不当移就稍下之处。臣窃以为不然。何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4L 页
者。觉华大寺之去史阁。其间仅数里之远。脱或不幸。兵火之变。及于觉华。则莫重实录。其可恃此数里之远。不为之奉移他处以避之乎。若其奉移他处之举。在所不已。则其藏阁处所之稍高稍下。又何足争乎。臣之愚意。窃以为移设便。至于史库守护之事。甚多疏略。盖奉化为县。其大如掌。土地硗瘠。人民鲜少。其守直僧徒。多是安东,英川,三陟,蔚珍入来之僧。守直军士亦多邻邑居住之人。窃见当初设立时礼曹 启下事目刻在板上。悬诸寺壁。有曰。守直僧徒。令本道勿论居住远近。身役有无。别择勤实有根着人。成册上送。自该曹各给守直帖文。凡干寺社杂役。一切蠲除。使各官守令。不得下手侵责。如有侵责守令。则自该曹随所闻。入 启重治。又曰。守直军士。勿论有无役。别择傍近勤实百姓。尽除身户役。专责史库守直。兼察库直之事。其所以慎重守直之意极其严明。而近年以来。 国纲解弛。各邑守令。惟知自私其邑。越视史库重地。以为他邑之事非我所恤。守直僧人一族在其境内者。侵责万端。凡诸僧军杂役。无不督徵其价。守直军士在其境内者。公然夺取。充定军役。其中英川一郡。所为尤甚可骇。如库直俞逸,孙一敬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5H 页
等夺定军保。前此非一。至郡守申洬之时。又夺库直权武献,李守贤两人。而守贤则改其名为得贤。以录军案。谓若此别是一人。而初非库直守贤者然。本县屡次争诘。至以论报监司。监司亦有依事目颐下分付。而洬终不动听改定。其不有 启下事目。无所忌惮之状。诚极寒心。以此守直军士,僧徒皆怀怨苦。莫有固志。皆曰。悬板中 启下事目。徒虚语耳。居多流散之患。鲜有愿入之人。若此不已。则诚恐史库守直之事日益虚疏。终至于不能成形矣。臣以为此等官吏。不可不从重惩治。以杜后弊。而亦宜令该道监司。凡守直僧一族所在各邑。另加申饬。一切勿侵。俾得安接。然后可以专责守直之事矣。若夫参奉两员之设。所以使之分番入直。检饬僧徒,库直。以重守护。而近年以来。专以本县之人苟且充差。减缩粮料。频数递易。有怠慢缓忽之习。无勤实尽职之人。僧徒,库直亦皆任意自在。无有检饬之事。参奉之设。岂端使然哉。臣愚以为凡史库所在之处。宜令其道监司。各择道内有名称士子。差除其任。定其朔数。优给俸米。善于其职而准朔者。因得迁除正职。以为劝励之地。则守直之事。必有着实之效矣。大槩奉化,茂朱。皆是两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5L 页
南至残之邑。而县监在守令中。为秩最下。故此两邑以史库之事有所文移。往复于各邑。各邑守宰。置之寻常。无意施行。凡史库之事。日就解弛。盖以此也。臣窃见太白山去奉化县四十里。安东府属县春阳之地横截于其间。而史库山后亦皆安东之地。想其所以超入他邑界中。而必以史库属之奉化者。盖取奉化之近。而以安东为远也。然臣之愚意。以为安东虽远。史库一日之程。而春阳县既在史库山底。又奈城,才山两属县亦在史库数十里之内。皆多有仓积。以三县物力较诸奉化。不啻十倍。而本府以大都护。为岭底列邑镇管。声势尊重。若以史库移属安东。则凡其藉赖修举之事。固与奉化不可同年而语矣。若夫茂朱赤裳为城。山势斗绝。四面峭壁削立。可谓天作之险。然其周回差大。且城中东北峰峦相蔽。不能通望相应。守堞之军。小则不可。而本县以王管之官。地小力残。不足措置。非所以重其镇守也。窃见锦山之安城县。近在山城之底。而洪清道沃川之阳山县。永同之龙化县。皆在山城不远之地。若割此三县。以畀茂朱。则茂朱遂为大县。而山城为巨镇矣。盖山城所在。虽非直路要害之处。而正据洪清,全南,庆尚三道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6H 页
之间。当 国家事变之时。有此巨镇屹然中峙。则足使三南气势相连。 命令相通。未必不为他日得力之地矣。顷者史官李泰渊。曾将此事 启达 宸聪。而庙议不一。未得施行。识者多为恨之。故臣愚敢复掇其馀论如此。盖山城一事。似非愚臣职分之所可妄谈。而既是史库所在。苟有关系。不敢不言。且臣以初九日自茂朱离发。到龙潭县。值淫雨大作。山水暴涨。留四日。水落之后始得前进。以致复 命稽迟。不胜惶恐陨越之至。
陈民弊疏(任礼安时。己丑。)
臣愚不肖。待罪郎署。猥蒙 鸿恩。忝宰岭邑。性灵矇瞀。才能短拙。奉职数月。迄无善状。当 新化日流之时。而臣不能有所奉扬。方生民凋瘵之极。而臣不能有所苏醒。罪大瘝官。臣诚危慄。虽然。臣窃伏思之。亲民之官。莫如守宰。百里休戚。恒实由之。若其间词讼之细。政令之小。守宰之所得自尽。而怠慢抛弃。有攸不尽者。斯固守宰之罪也。至于租税变通之事。有非一守令所得自擅。而积为弊痼。民失其所。则此其责不在于守宰也。孟子谓孔距心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6L 页
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欤。此距心之所以知其罪。而齐王之所以引以自咎者也。今臣之所受而牧之者。即 殿下之牛羊也。穷山荒谷之间。水旱饥馑之馀。呻吟怨咨。羸悴困顿。失其刍牧久矣。今使臣恬然恝视。任其死亡。而不为之所。则佩符握印。窃食官廪。坐黄堂而临吏民。臣诚忸怩。有腼于颜。臣欲解释其悬。疗去其瘼。一以便民为事。则事系 朝家处分。又非臣之所得自由也。臣既不得自由。而且复含糊隐默。不为 圣主一言。使赤子愁苦之状。壅于上闻。则是臣重负 殿下抚字之寄。而残民沈痼之疾。殆无可救之日。距心之责。臣实难逭。臣敢冒万死。以效僭妄之说。惟 圣明哀怜垂察焉。臣窃见本县民生之弊瘼。其端不一。难以遍举。就其最甚者言之。无如田赋之偏重也。何者。本县地甚狭小。南北度之。三十里不足。东西步之。廑馀一舍。真所谓黑子之地也。夫岭底诸邑。大抵沙石硗瘠。而本县为最。多山岩溪谷之险。少原野平旷之处。洛江大源。当中奔流。波涛迅急。水势险恶。无浸润灌溉之利。有泛溢怀襄之害。遇亢旱则枯乾偏酷。逢雨水则覆没最惨。品厥土田。实是下下。是以本县水陆之田。自古皆以下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7H 页
下收租。其来已久矣。粤在昏朝内辰之年。有姜繗者以掊克小人。受灾伤覆审之仕。尽将本县水陆田七百八十馀结。勒归下中。自是之后。山谷饿馑之氓。岁出虚赋。烦冤困苦。无所告诉。而以至大戚矣。呜呼。当是时也。下中勒加之害。左道一带郡邑。莫不遍被其毒。而独礼安一县冤苦特甚者。岂非以其地最瘠而其民最贫也哉。逮我 先王反正之初。苛暴一洗。 惠化傍流。百弊俱祛。万姓其苏。而本县之民。独不沾泽。下中之税。犹夫前日。虽按道之臣屡请蠲减。而却被该曹终始防塞。良由经用所关重于变通而然也。及至乙亥量田之后。犹不减下中之税。而其时打量监官。皆是他邑之人。惟思自己免罪。不恤本县民怨。将本县硗瘠土五等六等之田。多作三四等。至或作一二等者亦有之。等第既高。结负随增。夫下中之税既不获减。而等第结负更高于前。则民之愁叹。于是乎又加一倍矣。岁在己卯。道臣李命雄始以左道下中一万二千馀结。 启请分送右道。得蒙 允许。本县下中之税。至是始得颇减。今之所存。即二百四十馀结。比诸丙辰。三分去二。而民之愁苦。不曾少纾者。盖以量田之后。等第结负之添高。而本县土田。本皆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7L 页
下下。下中之税。无处指徵。乃以二百四十馀结之税。均齐分定于一境之田。名虽为减。而境内之民。无一得免其添税之苦矣。又况度支之臣。恒虑田结之或缩。 国计之不赡也。于每岁灾伤踏验之时。严立科条。务在得赢。自非大水旱大衰恶之岁。则不许给陈给灾。是以。量田以后各年荒废川反之田。未得蠲减。入于收租之中者。多至二百八十馀结。而实田时起之数。只是六百馀结而已。守令不忍以荒废川反之地而责出租赋。于是乎又将其二百八十馀结当出之税。均分添定于六百馀结实田之中。而税出之重。于斯极矣。是以。下下之田一结税米。本出四斗。而今添之以下中之税。又添之以陈川虚结之赋。出米之多。多至于七斗八升有馀也。且下下田一结三手之米。本出一斗二升。而今加至于一斗七升有馀。则亦莫非下中虚结之所添也。合而计之。则一结所输。为米九斗五升。税出之重如此。民安得不至困悴哉。呜呼。以六百行用之田结。岁输八百馀结之租。以至凡百徭赋之出。亦莫不一依此数而徵督之。以故本县民役之苦。比他邑不啻倍蓰。其为多瘠。盖可想矣。噫。瘠土残民。日夜劳筋苦骨。矻矻力作于沙石硗确之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8H 页
中。日望有秋以资事育。而逢丰之稼。不盈田畴。登场之实。不满担石。田租甫纳。官籴随催。家储已罄。私债迭侵。弊衣不能掩其肌之寒。菜食不能充其腹之饥。以之流散四方者有之。以之转死沟壑者有之。兴言及此。诚可哀痛。臣于赴任之初。延见父老。问其疾苦。则咸赍咨嚬蹙。同声号诉曰。不减下中之税。不除虚结之赋。则民无以为生矣。呜呼其亦戚矣。臣闻书曰。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又曰。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传曰。民之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此之谓民之父母。今夫下中之税。虚结之赋。非县民之所深恶者乎。减下中而除虚结。非县民之所大欲者乎。 殿下聪明仁圣。新服厥命。深知邦本之大。洞察民事之艰。子养元元。遍覆咸育。虽在 哀疚之中。不弭绥怀之念。其如伤若保之 盛德。无愧于古昔圣王。是以。四方之内。含齿戴发。莫不拭目延颈。观化听风。冀蒙至治之泽。当此之际。若不深垂恻隐之仁。特下蠲除之令。则岂不有失于穷民望活之心乎。岂不有歉于 始初益下之政乎。臣闻一夫向隅。满堂为之不乐。今兹一县凋瘵之民。叹息愁恨之声。奚但一夫之向隅而已哉。古之圣王之善保民者。必欲使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8L 页
天下万姓各遂其生。其有匹夫匹妇之不获其所者。则必曰是予之罪。若已推而纳之沟中。如使当是时也。或有举一县之民而颠连失所。阽于死亡。则其所以怛然痌瘝。罪己自责者。又当何如。今 国家地方数千馀里。租税之入不为不多。捐此一小邑下中虚结之税以与民。不啻拔一毛于九牛。于 国家所损甚微。而于县民为莫大之幸。臣有以知 圣明之必无难也。但恐有司之臣经费是恤。失于奉行。则 圣泽不得下究。而赤子无所仰庇矣。臣窃虑之。臣闻江原一路地皆山峡硗确。土田荒废。人民贫馁。曾在 中庙朝。道臣高荆山以状上闻。遂得随起随税。一路之民。至今赖之。今本县之山峡硗确。甚于江原。而有此陈川虚结之赋。年滋岁积。民不堪苦。岂不冤甚矣哉。夫江原之民。与本县之氓。同是 国家之赤子也。何所薄厚。而有彼此之异哉。谓宜 深教有司。刬革宿弊。俾得随起随税。如江原州郡之为。则穷饿水火之馀喘。庶有更生之望矣。议者或必以臣为私于县民。有此仰请。臣请有以解之。夫民是 殿下之民也。臣特受 殿下之民而牧之也。臣亦何所私而私之哉。假令臣于县民。实有所私。而 殿下幸而听臣。则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9H 页
一县之民。举将欢欣鼓舞。按堵乐业。长戴 殿下之德矣。是臣私于民。而俾 殿下活却一县民命。拾得一县民心也。其于 国家。亦岂无补。矧乎生民利病。圣主之所欲急闻也。抚摩疲残。守土之职分常事耳。是以区区僭妄。不避烦渎。惟 圣明深加怜悯。以惠困穷。则不胜幸甚。臣无任瞻 天跼地陨越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应 旨封事(任礼安时。辛卯。)
臣以无似。猥守岭邑。虽身远 日边。迹阻 朝端。而自在 先朝。曾忝侍从之班。蒙被 渥恩。揆诸分义。糜粉难报。而顷者 圣旨求言。至于再下。臣不能出一言奉 教陈忠。以效尘露之微。臣诚负 国。惶愧靡容。兹者亢旱之灾。阅月弥酷。 殿下惕然祗戒。痛念民隐。复下罪己之 教。许令大小臣庶指陈阙失。其哀痛恻怛之意不啻丁宁。呜呼。遇灾求言。虽曰故事。而苟非我 殿下至诚钦畏。乐闻规谏之 盛意。其何能至再至三而愈勤乎。臣于此时。若复一向含默。则是臣负 国之罪于是愈大。而无所自逭于鈇钺之下矣。臣敢冒万死。以竭愚忠。惟 圣明留神焉。臣伏睹 殿下以神圣之德。英睿之姿。承天休命。际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9L 页
时多艰。深惟负荷之重。克励兴拨之志。对越之诚。匪懈于夙宵。怀保之仁。罔间于斯须。 殿下之于敬天勤民之道。可谓至矣。而夫何 临御以来三载于兹。天心未豫。谴告沓至。星辰之失躔。日月之薄蚀。人妖物怪之叠见层出。难以遍举。而至于风霜虫雹水旱之灾。连岁相仍。饥馑荐酷。百万生灵。大命近止。邦本日以凋瘁。 国势日以扤隉。危亡之祸。朝暮可忧。此臣之所未解者也。臣闻古人有言曰。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盖民天惟食。国保于民。年丰而后食足。食足而后民安。民安而后国泰。是故。灵芝醴泉。王者不以为休祥。而惟以丰年乐岁为休祥。庆云甘露。王者不以为嘉瑞。而惟以家给人足为嘉瑞。夫休嘉之大。莫尚于丰年。则灾异之惨。固亦无过于凶岁者矣。 圣旨所谓民将尽国何依者。岂不大可惧哉。宜 殿下反躬引咎之至此也。呜呼。 殿下之所以反躬者。可谓至矣。 殿下之所以引咎者。可谓深且切矣。臣愚矇瞀。虽不敢知今日召灾之由果在于何事。而试取 圣旨中引以自咎者。为 殿下筹之。臣伏读 圣旨。曰。政有所阙失欤。德有所未尽欤。臣闻书曰。德惟善政。夫政者。人主所以为治之方也。德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0H 页
者。人主所以出治之本也。有是德则有是政。无是德则无是政矣。是故。古之王者。欲修其政则必先懋德。德既尽而政之不举者未之有也。今 殿下始初清明。励精图治。其于发号布令之际。宜若无一事之或失。而周纲渐紊。卫事日非。百隶玩愒。庶绩隳坏。施设之间。乃罔一政之合宜。何哉。以为 殿下之德有所未尽而然也。则日 御延英。讲论经籍。沈潜缉熙。 圣学日就。 殿下之于进德修业。不可谓不勤也。今日致灾之由。臣固不得而知也。虽然。臣闻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也。是故。躬行心得。践履真实者。德也。操存不固。时或虚假者。否德也。服膺古训。充养体验者。德也。记诵文义。无得于己者。否德也。 殿下天姿英睿。学问高明。造道之深。育德之厚。有非愚臣所可窥忖也。然而有诸中者必形诸外。臣窃以今日之灾。推之今日之政。则臣恐 殿下之于进德。无乃勤于记诵而或歉于体验之功欤。无乃忽于操存而或怠于躬行之实欤。呜呼。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孚命正厥。吁其可畏。宜 殿下之痛自刻责也。臣伏读圣旨。曰。文具之是尚欤。诚敬之不足欤。臣闻昔张释之论秦之所以亡。以为其弊徒文具而无实。盖文具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0L 页
者。事为之仪节也。诚敬者。做事之根柢也。有诚敬以主是事。则事皆有实而绩无不凝。其为仪节。不为文具之归。无诚敬以主是事。则事无其实而绩莫用成。其为仪节。只是文具而已。文具之为弊。正坐诚敬之不足也。今 殿下嗣服之始。一念兢业。凡所动作。宜无诚敬之不尽。而上焉妖祥数至。天不享其诚。下焉愁叹日滋。民未沾其泽。以至万事百为之注措。无一着实之效。岂 殿下之于诚敬。犹有所未尽而然欤。夫真实不息之谓诚。主一无适之谓敬。虽曰诚焉。而苟有一息之间断。则非所谓不息者也。虽曰敬焉。而苟有一念之二三。则非所谓主一者也。臣不敢知 殿下之于诚敬。果能不息而无间断乎。果能主一而不二三乎。呜呼。宫庭屋漏之间。如或不免乎间断。则是 殿下之未能尽其诚也。幽独隐微之处。如或不免乎二三。则是 殿下之未能尽其敬也。 殿下之诚敬既有所未尽。则其所以发于心术。措诸事业者。终是苟焉而已。是故。以之事天。而所以事天者文具而止耳。以之临民。而所以临民者文具而止耳。以至万事百为之注措。无一不归于文具。而儆予之天。不翅提耳之谆谆。则宜 殿下之深自悔咎也。臣伏读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1H 页
圣旨。曰。赏罚之乖当欤。用舍之不公欤。臣闻赏罚用舍。人主之大柄也。人主能以大公至正之心。总揽而运用之。则赏必当功。罚必当罪。而劝惩之则明矣。所用必贤。所舍必不肖。而官人之道得矣。一有偏系之私以挠之。则无功冒赏。有罪倖免。贤愚邪正。进退乖谬。于以坏治化而召灾沴矣。是故。寇准以犯赃守臣当配不配。为致旱之由。卜式以久旱不雨。欲烹桑羊。执此之柄。其可不慎。 殿下明习国事。锐志有为。凡所以赏罚之用舍之者。务皆必出于大公至正之道。而举措之间。犹未免有不厌于人心者。何者。贪官污吏。即 殿下之所深恶而必欲痛绳之者也。是以。 即阼以来。守宰之以贪墨发觉者。固有伏其辜者矣。然而饕餮巨魁奸赃十倍。而稍有权力。夤缘请托者。乃反得逭于刑章。呜呼。吞舟漏网。生者固幸。而彼无势孤魂。独不抱冤于泉下乎。然则 殿下之用罚。未可谓当其罪也。 潜邸厮役。有劳可纪。则命之有司。授以相当之职可也。而特劳 天笔。畀以百里。台臣累争。终不 允俞。呜呼。亲民之官。莫如守令。苟非其人。民受其殃。 殿下仁深若保。慎简字牧。凡有除拜。辄 亲见问。以察能否。而今以十室之残氓。付之于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1L 页
一无赖小人。以为酬报之地。从前慎简之意果安在哉。然则 殿下之施赏。未可谓当其功也。至于用舍之际。 殿下非不欲用贤。而所用者未必贤也。非不欲舍不肖。而不肖者未必舍也。居庙堂者。未见有德量谋猷。系 国家安危之望者。在台阁者。未见有面折庭诤。任绳愆纠谬之责者。以至朝著之上。搢绅分裂。铨注之官。各取 殿下之名器。以为一己之私物。而公道之晦盲。于斯极矣。呜呼。赏罚用舍。人主之大柄。而今日偏陂不正若是。宜 殿下之瞿然而猛省也。臣伏读 圣旨。曰。言路塞欤。臣闻国家之有言路。如人之有气脉。人之气脉流畅。不失其常。则内而脏腑。外而支体。罔不康宁。疾病之灾。无自而生焉。其或壅滞不通。以愆其和。则脏腑支体莫不受病。而死亡之患随至。言路之于国家。亦犹是也。是故。言路开则忠言谠议日闻于上。人主之阙失。国家之利害。生民之休戚。靡不毕举。而国以之治安。言路闭则直辞正论日伏于下。君有过不知。政有失不闻。而国以之乱亡。是故。贤圣之君。犹恐言路之或闭也。其所以开之广之者。靡不用极。导以进之。奖以劝之。和颜而受之。虚己而听之。不徒悦之。又必从之。不徒从之。又必行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2H 页
之。过中而不以为好名。狂妄而不以为沽直。其纳而容之也如天地之包万物。江海之受百川。古昔盛时之所以能使言路大辟者。用此道也。若夫昏乱之主则不然。恶闻其过。憎嫉忠谏。不谓之诽谤。则谓之矫激。摧沮挫折。无所不至。而言路遂至于榛塞矣。臣不敢知今日之言路开欤不开欤。 殿下即阼之初。朝臣之进言者。至蒙褒赏。斯实 殿下欲广言路之盛意也。然而沈大孚,俞棨俱以 经幄之臣。职在论思。当 先王上谥之际。心有所怀。敢上封章。可谓能举其职也。 殿下不惟不能嘉纳。而乃反峻斥之不已。又从而迁谪之。夫大孚之疏。只论 宗祖二字之义。引古援今。明有经据。初非僭妄自创之说也。俞棨之言。但以一庙之内叠用一字为未安。此其意特在于商论典礼。欲归至当而已。曷尝有他肠哉。大孚虽旋蒙 恩宥。而尚不收叙。棨则今才始得量移。而犹未全释。臣不敢知此两臣胡大罪。而 殿下过之之深耶。呜呼。 新服之初。四方拭目。而 殿下之慊于容受如此。瞻聆攸及。所关非细。臣窃为 殿下惜之。自是以来。骨鲠謇谔之风日消。谄媚熟软之习渐成。言责之臣。以细琐弹驳为奉职。侍讲之官。以训诂文义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2L 页
当启沃。以至求言之 教屡下而应 旨之人无几。则言路之闭塞。莫今日若。而灾异之兴。职此之由也。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 殿下之问及此。其有意于求诸道乎。臣伏读 圣旨。曰。狱讼滞欤。臣闻民生之所大戚者。莫甚于狱讼之滞。盖狱滞则隆寒盛暑。系累多时。疾疫饥冻。易致殒命。讼滞则直者抱屈。冤者莫伸。良民失望。奸宄益滋。古之圣王所以惟钦惟恤。必公必明。决遣以时。听断不留者。盖以此也。殿下至仁天覆。哀悯元元。其于讼狱之际。尤所留意。数遣喉舌之臣。疏释典狱之囚。内自刑狱诸司。外洎监司,守令。罔不以是申饬。毋得淹滞。 殿下恤民之德可谓深矣。然而事不徯志。动无丕应。烦冤之气尚郁于圜土。而棘木之下。未见词讼之理者。殆奉行者无其人。以致 圣化之阏于下究也。臣窃悼之。虽然。臣闻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盖善于听讼虽善。而不若使之无讼之为尽善也。无讼之本。不在乎他。只在人主能尽公明之德耳。不务其本而徒事其末。则愈听愈繁。将不胜其听之矣。而况在我之私有未能克去。而亲与民争讼者乎。呜呼。内司之病民。其来已久。而私贱之叛其主而投属者。近来益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3H 页
甚。是以。州邑词讼之中。内司之讼。什居四五。是岂盛世之美事哉。呜呼。私情肆行。公道扫地。凡诸词讼之胜负。只在势力之如何。夫以遐远无势之民。与人主争是非。真蚍蜉之撼树。螳臂之婴车耳。其亦可笑。亦可悯也。夫内司者。 殿下之私司也。内司之人。即 殿下之私人也。彼狐鼠小人。凭恃城社。以作奸害民。虽非 殿下之所知。而然其所挟者。 殿下之势也。所假者。 殿下之威也。是故。官吏之听其讼者。亦怵于 殿下之威势。虽心知小民之抱枉。而不敢直之者滔滔皆是。而其间虽有文券十分明白。援證十分昭著。无可执言以屈之者。亦未敢遽以法断之。迟留不决。以淹时月。终至于不得已而后。始乃决之。则彼既积年就讼。浮寄他乡。艰楚万般。麋(一作糜)费不赀。今虽决得所讼之奴婢。而回视家业。已荡然而无馀矣。若此之类。岂不伤和气而召灾沴乎。呜呼。 殿下身为万乘之主。一国之民。莫非 殿下之赤子。而忍令狐鼠之辈肆奸滥。以与民争夺。而不以置之于法乎。天地无私之德。不当如是。 殿下之问及此。其有意于克去己私乎。臣伏读 圣旨。曰。奢侈之习犹夫前欤。臣闻奢侈之害。古人以为甚于天灾。盖天灾之惨。虽或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3L 页
流行。方域之内不必遍被。而有积储者。尚可以得救之也。若夫奢侈之害。则举世靡然。上下胥效。其流之弊。必至于耗财用竭府库。冻馁生民而莫之救矣。苟非人君力行俭约。躬率以正。则其何能变灭义之俗。而回朴素之风哉。呜呼。今日怙侈之习。可谓极矣。第宅之僭。服饰之妖。婚姻之踰制。饮食之过滥。公卿贵势。拟于 公室。市井工商。轶乎戚里。尊卑无等。竞为淫佚。百物腾踊。中外俱匮。苍生之困。日甚一日。其所谓害甚天灾者。岂不信然。 殿下即阼以来。未见有振肃丕变之举。执宪之司。只是循常随例。禁察细琐而已。弊化之痼。何自而革。灾咎之生。何自而息。臣闻书曰。尔惟风。下民惟草。传曰。君者表而民者影也。盖风之所尚。草无不偃。表之所正。影无不直。半额之眉。疋帛之袖。上好下甚。民情可见。转移之机。断不在他。殿下之问及此。恶衣菲食之化。庶可复见于今日乎。臣伏读 圣旨。曰。朋党之论未尽祛欤。臣闻书曰。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盖朋党之患。自古有之。时君世主莫不深恶而务去之。然而终不能去者。以其未能尽作极之道耳。呜呼。古之朋党。虽或纷纭于一时。而既久之后。未尝不旋自消磨。且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4H 页
其君子小人自相为党。贤邪之分。犹可易辨也。今日之党则不然。无甚贤愚邪正之别。而曰西曰南曰北。各自分裂。互相指目。盖自党论始起。至于今日。数十百年之间。父以诏子。兄以教弟。朋友以相告语。箕裘相守。统绪相承。以为人非党论。不可以行于世。营营汲汲。举一世而趋之。阿私同色。嫉恶异己。转辗乖激。反覆沈痼。膏肓之疾。无复可为。呜呼。朋党之患。古固有之。而岂有如今日之甚者哉。 殿下即阼以来。慨然有一变弊习之意。台官之论议倾轧者。两皆斥降左官。其有私相比周。形迹显著者。辄及以罚。未尝少贷。其所以警动之调剂之者可谓善矣。然而车薪之火。非勺水可救。盘错之大。非铅刀所施。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臣未知其可也。今 殿下乃以未尽祛欤为问。夫所谓未尽祛者。谓其能祛之而犹有些馀未净之谓也。臣不敢知 殿下之于党论。果有以祛之乎哉。呜呼。朝著之不靖。士夫之携贰。近来滋甚。以臣观之。则 殿下之于去党。不但全未全未。适见其益以纷纷耳。呜呼。朋朋党党。扰扰胶胶。于党之中。又分其党。非其党则虽贤且才。索瑕觅垢。必斥乃已。苟其党则虽愚不肖。吹嘘延引。不进不休。凡可以营护侪类。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4L 页
以便其私。则虽至于欺罔 君父。有不暇恤焉。使其臧否混淆。邪正杂糅。以紊 殿下之官方。是非颠倒。白黑瞀乱。以昡(一作眩) 殿下之聪明。纵舍奸罪。蒙蔽功能。以乱 殿下之政令者罔有纪极。而至于二三勋贵大臣。本有同休共戚之义。当此艰虞板荡之日。不先国家之急。徒怀嫌怨之私。无协赞共济之意。有按剑相图之心。群情汹汹。疑惧日深。臣不敢知今日 国家其将税驾于何地乎。兴言及此。诚可痛心。刘向有言曰。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今也 朝廷之不和。气像之乖剌如此。则变异之臻。又曷可怪哉。呜呼。人心本明。今日亡国之祸必在朋党。朋党之害。人亦莫不言之。是其本心之明。有不可诬也。知其如此。而然且为党者。特其习俗之梏。牢不可脱耳。 殿下诚能以公平正大之道。建极于上。因其本心之明。以作新而陶甄之。其秉心中正。持论宽平者。必擢而进之。其强褊狠愎。不革旧染者。必斥而屏之。甚者至于窜殛废锢。无少假借。使群臣人人罔不震慑悚惧。洗心承化。则今日之党。虽曰胶固。而不过十年。可以打破消融。以底协和之美矣。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殿下之问及此。荡荡平平之盛。庶可获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5H 页
见于今日乎。若夫至冤之气上干穹昊。则精祲之感。理所必有。是故。燕臣叫天。霜陨五月。孝妇受诬。阳亢三年。斯岂非至痛之所由哉。呜呼。彝伦日斁。乱狱滋兴。非常之变。有不忍言。当 圣世民不自冤之日。奏当之审。固无可议。而然其情迹之疑似。暗昧之难明。讯覈之际。有难得情者自古有之。则安知今日丹笔之下。不无未暴之枉耶。且臣闻顷者承文正字李溟翼。以假注书入侍。 殿下怒其漏泄 筵中说话。下之理而 命加刑讯。赖大臣台臣之固争。得免刑讯。而竟坐徒配。至令勿拣。夫温室省树之问。古人不应。臣子谨慎之道当如是也。溟翼猥得出入 左右。密迩 清光。固宜小心畏忌。以奉其职。而敢以 筵席上语传播于外。溟翼信有罪矣。 殿下之怒之。不亦宜乎。然溟翼官虽假。亦一近侍也。如其有罪则削之可也。配之可也。至于加以刑讯则不可。夫刑讯者。非有大罪。则未可以辄加于近侍也。 殿下之待近侍。无乃太薄乎。使以礼励廉耻之道。恐不当如是也。且臣得之传闻。当其时漏泄 筵中语者。溟翼之前。自有其人。溟翼特继而传之者也。而 殿下于其人则只罢其职。独于溟翼。重加责焉。岂 殿下之威独行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5L 页
于幺么疏远之人。而不能行于戚里贵近之臣耶。呜呼。轻重失宜。罪罚不均。其在溟翼。岂不称冤。臣非敢以溟翼之事为今日召旱之由。而其于 殿下政刑之用。所失非细。臣窃为 殿下惜之。臣闻董仲舒曰。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往来相应。诚哉是言。是故。成汤之一德格天。而六事自责。嘉泽立至。景公之至諴感神。而三言有善。法星自徙。天人相应之理。宁有毫发之爽哉。今 殿下怛然忧心。凡所以反诸 圣躬者。不翅成汤之六。景公之三。而至于躬亲禋祀。为百姓请命。牺牲才举。喜雨旋霈。其视桑林之举。未足多让。而奈之何喜雨之作。转成霖潦。屡月淫溢。百谷告病。水患之惨。有甚于旱魃之虐。则恶在 殿下之能格天哉。臣闻汉臣王嘉有言曰。动民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夫愚下之民。尚难以欺。况于神明之天而胡可容伪。呜呼。恒晹(一作旸)之后。继以恒雨。一年之内。警惧勤勤。上天之所以仁爱 殿下而庸玉成之者。可谓深矣。苟 殿下不能上体天心。侧身修省。而所以应之或不以实。则所谓 避殿减膳求言理狱之为者。毕竟是浮文虚饰而已。浮文虚饰而能回天意者。自古及今。臣未之尝闻也。呜呼。殷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6H 页
汤,宋景之以实应天。则能使灾异立消。 殿下之不能以实应天。则为旱祷雨。反得水灾。灾愈往而愈酷。董子所谓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者。臣窃为 殿下惧焉。呜呼。不畏灾异则已。如其知畏。则盍亦尽其实以应之哉。然其所谓尽其实以应之者。非有别样异事。只此 圣旨中所谓德。所谓诚敬。便是应天之实也。是故。应天之实在乎修德。修德之实在乎诚敬。而其所以能尽诚敬以修其德者。又必本之于学。书曰。惟学逊志。懋时敏。厥修乃来。又曰。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欲修其德。而不懋其学。是犹行不由道而入不以门也。其可乎哉。 殿下诚毋徒事乎记诵之卑陋。留意于帝王之心学。精以察之于危微之际。一以守之于戒慎之中。以之存诚。而无一念之自欺。以之居敬。而无一息之或怠。常使此心之体。虚明静一。正大齐庄。私邪净尽。义理充实。而盛德光辉。日新又新。则中和位育之本。亶不外是。而从欲风动之治。便可匹休于隆古矣。如是而天心其有不享者乎。灾异其有不弭者乎。自非大无道之世。天尽欲扶持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董子之言。岂欺我哉。抑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6L 页
臣又闻之。书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又曰。股肱惟人。良臣惟圣。盖君之与臣。一体相须。虽有圣智之君。苟无贤明之臣。则是犹徒存元首。无其股肱。其孰与相为喜起。共成治功哉。是以。太戊赖伊陟以修德。而桑谷之妖消。高宗用祖己以正事。而雊雉之异除。若是乎圣主之有待于贤臣也。 殿下畏天而爱民。勤政而好学。可谓仁 圣有为之主。而治效未著。灾孽不止者。意者辅相之臣或未能善于其职而然欤。夫上格君心。下肃朝纲。登良黜奸。以正百官。此辅相之职也。论道经邦。燮理阴阳。调和中外。亲附万姓。此辅相之职也。苞苴不行。请托不入。杜塞邪径。恢张公道。此辅相之职也。震撼击撞。不动声色。扶颠持危。为国柱石。此辅相之职也。能此道者。为称任为尽职。不能此道者。为旷官为素餐。若夫依阿模棱。偷合苟容。奉行文书。承顺为恭而已者。真是旷官素餐之尤。而孔子所谓焉用彼相者。正谓此也。 殿下试以是察之。则今日辅相之如何。 殿下其自知之矣。今之言者莫不曰。世入陵替。人物眇然。舆望所属。未见其人。呜呼。萧,曹,姚,宋。不可借得于异代。而天生一代之才。足供一代之用。则是在 殿下之心诚求之耳。苟能诚以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7H 页
求之。以得其贤。诚以任之。以致其治。则转灾为祥。特反手之易。而中兴大业。夫岂独二宗之能专美哉。惟殿下深留 圣意。呜呼。臣以微末。禀性戆愚。徒存忧爱之忱。不识时之忌讳。上冒 天威。下触岩廊。支言蔓辞。不避渎扰。狂僭踰越。罪当万死。然其胸中尚有未尽之怀。不能自已。敢复为 殿下毕其说焉。惟 圣明勿以其猥琐而有所厌闻之。臣闻晁错有言曰。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则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而有其民哉。善哉。是可谓深知人情。而有民者不可以不知也。呜呼戚矣。 殿下之赤子也。凶年饥岁。荐失其天。饥焉而无以哺其口。寒焉而无以遮其体。穷阎破屋。愁叹相闻。困顿烦冤。无所告诉。而方且急征以浚其膏。重敛以惟其髓。是犹阽危而反挤之。将溺而助沈之也。呜呼戚矣。 殿下之赤子也。以 殿下爱民之深。忧民之切。政事有可以便于民。则罔不讲究而力行之。今乃有此多瘠之罔诏。何哉。岂 九重之深。千里之远。光明之烛未能遍照。虽有病民之蠹。害民之蟊。或壅于上闻而莫之省耶。呜呼。举一隅。可反以三隅。臣请以本县民所疾苦。为 殿下陈之。惟 殿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7L 页
下怜察。夫本县民所疾苦。不一其事。其小者细者。臣固不敢粒举以烦 圣聪。姑撮其弊之大者而言之有五。一曰。陈川虚结之弊。臣窃见本县僻在穷峡。其地少平野。多山谷溪涧。而大江经其中。以故。遇水患则泛溢溃裂。覆没之害特酷。其田皆沙石硗确。绝无膏腴肥沃之土。苟不用力粪治。则稼不成罔有秋。而其民率多贫残无力。不能粪治。以故。数年耕垦。地力既尽。则不得已而废弃之。本县田土陈川之多。其势固然也。夫以土品之瘠薄如此。而往在乙亥之岁。量田监色。皆是他邑之人。惟恐自身获罪。不恤本县民怨。将此瘠薄五等六等之田。多作三四等。或作一二等者亦有之。等第既高。结负随之以增。本县之民。于是始困矣。夫以瘠薄之土。等第之高。结负之增。而度支常虑岁入之不赢。乙亥以后。各年陈川之田。不许蠲除。而树林之所蓊郁。沙砾之所涨积。皆在徵税责役之中。呜呼。石田荒凉。秋穫甚廉。殚其出以应科敛。犹患不足。况复并其废弃之地而征之。民安得不至于重困乎。臣于往年。猥将此事上闻。冀蒙蠲减。请依江原一道之例。随起随税。而竟为该曹所格。有司之臣徒知纤啬。罔念民隐。例多如此。臣窃痛之。孟子曰。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8H 页
治地莫不善于贡。盖讥其取盈于凶年也。夫凶年取盈。犹为不可。况可徵税于树木沙砾之地乎。生灵之困悴。未有甚于今日。虽上之人尽心抚摩之。犹恐其不能安集。况可渔夺剥割。以促其流散死亡之患乎。本县虽隶岭南。实与江原一隅壤地相邻。而其土品之瘠则又有甚焉。不知 国家何所薄厚。而独于本县。不许随起随税乎。如其终不可得蒙 恩许。则惟有改量一事可以少纾穷民数年之急。此今日田野之至望也。如顷日减去下中一事。 殿下断自 宸衷。不复下询有司。老羸癃疾之民。莫不欢呼更生。咸戴盛德。不啻若赤子之仰慈母也。 殿下既已快施于下中。何独持难于虚结乎。有若告哀公曰。百姓足。君谁与不足。有若之言。哀公未必不以为迂远。而其民既足。而其国之独不足者。自古及今。固未之有也。二曰。月利倍徵之弊。臣窃见京各司黠胥之作奸。近来益甚。外方州县。凡有上纳之物。其操纵之权。只在其手。所得人情。稍不满意。则必见退却。督令改备。领纳之吏。计无所出。谋于京主人。贷出利布。艰难备纳。而倍徵于民。以偿其债。谓之月利。亦有京各司或有外方应捧之物。而急于费用。则必径先勒徵于京主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8L 页
人。京主人又以月利贷纳。而倍徵于民。若此之类。不一而足。夫以即今民力之困乏。徵其一。犹难策应。况又从而倍徵之乎。民力之益以耗竭。未必不由于此也。至于京婢房子价布倍徵之苦。此又月利中尤甚者也。夫各邑京婢房子价布之规例。皆徵出于逃亡奴婢一族。以本县奴婢言之。逃亡者居多。其存而役使者殊甚凋残。而又多是逃亡者之族也。此属率皆无土田。无恒产。赤身冻馁。以服官役。虽在客使稀罕之日。一年一再徵布。犹难办得。况今项背相属不绝之日乎。计臣叨任以来。自已廿秋。以至今春。北使之行。凡十次出来。每一客使之至。延接都监辄将京婢房子雇立价布。随客使之多少。而增减其数。勒捧于京主人。成给尺文。则京主人遂以月利。倍徵于奴婢等。夫以无田土恒产赤身冻馁之辈。而责出许多价布。徵之又徵。殆无已时。虽龟背之刮毛。未足以喻其艰也。此属既无办得之路。遂相与援引村民。谓为远族。而其侵徵之毒。遂蔓及于村民矣。其嗷嗷煎熬之状。诚所隐恻。观其情势。必至于一朝散亡而后已。臣于去年秋。遂以此枚报监司。帖移都监。凡有客使先声。其京婢房子价布。乞自都监一边分定各邑。使之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9H 页
从速备纳。一边将都监所有绵布先为贷给。雇立之人。却待各邑价布上去。还充本数。则犹可以小祛月利倍徵之苦也。幸赖都监谅此事势。遂就常平贷用雇立。中间数次客使之来。得免月利。穷残奴婢。获蒙一分之惠矣。厥后常平厅以各邑价布不能以时上送。不复见贷于都监。则京主人月利之弊。还复依旧耳。呜呼。地有远近而民无远近。如以其远近而有所薄厚于其间。则古人所谓一视同仁者。此言何谓也。夫常平之设。固为圻民。而至于远外之民。独不可许其假贷。以少纾倒悬之急耶。且各邑价布之不能以时上送。此不过措备之间。道里之远。而差迟日限耳。非如逋负欠缺不可徵之比。而遽绝其推移贷用之路。公家事体。岂容如是鄙琐。此属虽至微贱。是亦人耳。乌可坐视其失所之甚。而不为之变通乎。且此非独臣一县为然。实是列邑之所共患。若前头客行之丝络复如向日。则此属终不能自保。而州县之官。亦无以得成其摸㨾。岂非可虑之甚者乎。三曰。京纳绵布点退改备之弊。臣窃见京各司上纳绵布。其名目非一。若都监之炮保。若兵曹之步兵馀丁。若户曹之奴婢身贡。田税作木。若工曹之其人,匠人价布。初皆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9L 页
以五升三十五尺为式。而捧上之际。浸以滥觞。升渐加而至于六七。尺渐加而至于四十馀尺。民之病此尚矣。国家知民之所病在此。间或有意革弊。而终莫能革焉。及至 新化之初。特下申明之令。凡诸价布升尺。一遵令式。毋得踰越。敢违者坐之。其所以申明之者可谓严矣。臣于己丑赴任之初。凡上送诸色绵布。亲自监临。一一尺量。于三十五尺之外复存二三尺赢馀。悉令断之。民皆曰。断此数尺将何用。从前虽有此令。而上纳之际。每以尺短见退。重令我贫民狼狈。皆愿勿断。臣以为 新化之初。保无是事矣。甫及岁末。炮保价布。已以升粗尺短点退于都监。至于庚寅。则奴婢身贡。全数见却于该曹。果不出愚民之所料。而民皆归咎于臣矣。臣于是懑然累日。私自咄咄曰。 朝家命令之不行如此。若之何其能取信于民哉。夫凶荒之极。民褐不全。一丝一缕。莫非生民之膏血。而令出未几。旋即坏之。罔民之甚。有过于此者乎。自是以后。民之改备者。皆以四十馀尺升细绵布。而臣亦随其所纳。随捧以送。三十五尺之规。不敢复言矣。然臣之县。地小民鲜。境内寺奴婢其数不多。所贡绵布不满五十疋。改备之际。民虽怨苦。犹幸其数之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0H 页
少耳。至于大县雄府。则奴婢之数动以千计。而见退之木。多者二十馀同。少者十五六同。其远路夫马输来输去之弊。固已不赀。而方红女杼轴之已空。改备之艰。当复忍言之哉。且臣窃闻庚寅田税作木之邑。其点退之患。亦莫不然。噫嘻。何至此哉。孟子曰。天下之目同也。此等绵布。守令莫不亲自看品。择其可合者捧之。乃敢上送于该曹。而今乃有点退之若是。岂该曹之目有以异于守令之目耶。其一进一退一取一舍。相反如此。则天下之目之不同。其相去远矣。吁亦异哉。然臣反复思之。盖绵布升式。本是五升。而愚民恒虑升品之不合。或至于点退。故其所备纳。例以六七升为准。亦有或至于八升者。而其中最下者。正是五升中式绵布也。该曹乃于捧上之际。不复揆以本式。但就其中择其升细精好者。以为可合而捧之。其正中本式五升绵布。视彼所捧。优劣差殊。则遂以为不合而退之。此所以点退之日益多。而绵布升品之愈往愈加也。呜呼。择捧升细精好绵布。其在所见。岂不美乎。然其于违式且厉民。何哉。今此奴婢贡,田税木。虽云是客使礼单之用。而逐岁所入。其数不赀。客使之来虽曰频数。将此许多。岂有尽用于礼单之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0L 页
理乎。臣之愚意。以为择其精好者别储之。以备礼单之用。其馀稍下之木。亦皆收捧。以为他用。则于民甚便。于国何损。而必为此苛酷掊克之举。以蓄百姓之怨乎。大开猾胥奸利之路。剜尽黔首心头之肉者。未必不在于此也。臣窃为生民痛之。四曰。内局医官防纳药材之弊。臣窃见 国法之不严。近来益甚。奸滥之徒。恣行无忌。防纳之弊。至及于 御药。臣窃寒心。本县有内医院进上九月令所封熊胆一部。曾以庚寅九月。封进见退。至于今日封进者凡三。而退来者又三。每一退来。臣辄怒掌药而责之。复令改求好品。其人哀诉曰。此非熊胆之罪也。其所以每每退来者有由焉。某虽无知。 御用药物之不可不精备。某亦知之。是以。必以重价购得于山中猎者。既以看品于本官。又以看品于监营。其必合于封进。然后方得封进。苟或一毫未尽。则自监营岂有封进之理乎。盖自近年以来。如各邑所封牛黄,熊胆之类。皆归于内局医官防纳之中。每当封进之时。内局医官等各将牛黄,熊胆等物下送于审药。则审药受之。以此防纳于各邑。熊胆之价。详定十二疋。而防纳则受纳木五十疋。牛黄之价。详定四十疋。而防纳则受纳木二同。驮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1H 页
载以入于内局医官之家。试以傍近邻邑言之。某邑某邑。皆有封进熊胆。而以防纳得无事。某邑则尝防纳而见退。即以推嘱于防纳医官。改封之时亦得无事。而本县则详定十二疋外更无所给。细木五十疋。某将何处得来而为之防纳乎。唯其不能防纳之故。有此三次退来。改备之际。官虽给若干木疋。费用多端。所入不赀。某已破产力竭。更无可为。谓某不信。请以文移质之傍邑。则可知某言之非诬矣。因涕泣祈改其任。臣闻之闷然曰。有是乎。吾将以此报于监司。发其奸塞其弊可乎。其人又恳乞曰。不可不可。苟如是则某为告诉审药。非但某不得接踵于营门。且必生事于本县矣。臣复以若干木疋授之。慰谕其人而遣之。因喟然曰。嗟乎其然乎。人心之奸滥。岂至是哉。夫封进药物。是何等重大。而有此防纳之弊耶。夫以奸滥之人。怀贪利之心。必将无所不为。则安知其所持药物必于精粹。而无假伪之奸耶。其然乎。或虑其言之过而未之遽信也。厥后适逢营底一士人询其事。得其防纳曲折尤详。有过于前所闻者。始信向言之不虚也。呜呼。人心之奸滥。乃至于此。彼辈虽微。亦一衣冠之人也。方兹从仕于内院。而乃敢规利于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1L 页
御药。恣其贪滥。重为民害。其与市井之防纳各司者。厥罪尤大。苟不重究此辈而痛革其弊。则臣恐不但生民之罹毒日深。其于 御用药物苟充不精之患。有不可胜言者矣。是岂不大可寒心哉。五曰。粗木禁断非时苛扰之弊。臣窃惟 国家之凡有禁令。必须酌之民情。参以时势而为之。然后可以便民利国。而无后咎焉。苟或民情之所不欲。时势之所不可。而不复深思却顾。徒为果断力行。则欲便民而适足以殃民。求利国而必归于病国。纵能督责禁断于一时。未必不基他日之祸矣。夫民间行用之木粗疏无。用。莫甚于今日。 庙堂之建议设禁。未为不可。然而禁之于时和岁丰之时则可矣。禁之于今此凶歉之日则非其时也。何者。粗木之行。为日已久。远近中外。莫不通行。今而禁之。则是塞其货泉之源也。近日以来岁比不登。穷残之民。以此为业。逐市贸迁。存本取赢。以自资活。今而禁之。则是绝其命脉之根也。饥之于食。不待甘美。寒之于衣。不待轻煖。是故。糟糠充腹。可免饿殣。弊缊掩髂。犹愈冻死。粗疏之木。虽曰无用。方其饥困之急。易得斗粟。尚可糊口。以延晷刻。而今乃曰。去尔粗短。必用长密。则是何异责饥之糟糠曰。何不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2H 页
肉糜云乎。责寒之弊缊曰。何不缯絮云乎。夫木花之告歉。今几年岁。至于今日。淫雨之所伤。繁霜之所杀。其告歉之叹。有甚于往年。则于斯更革。岂曰其宜。夫五谷百物之价。日以翔贵。议者孰不归咎于粗木。而若其鱼产之竭于江海。禽兽之竭于山林。贤才之竭于世用。亦岂皆粗木之罪哉。夫粗疏之木。自 国家视之。诚为无用。而农工用之。以资交易。商贾用之。以殖赀财。以至养生送死。供租赋给徭役。日用凡百之需。莫不以是取办。则其无用之为有用大矣。而顾亦何害于 国家乎。夫既有用于民而无害于国。则亦何苦而必禁之乎。臣窃恨 国家当此荐饥之日。既无以利益生民。而何为汲汲然为此不当禁之禁。以速其填壑之祸也。夫荒政十二。五曰舍禁。盖虽其平日之所禁。苟值荒岁则亦必舍之。为急民也。噫。如山林川泽之禁。亦当弛以与民。况其民所自用之货。而反可禁绝之乎。方今民瘼之大不一其端。而 庙堂之上。曾不此讲。惟此禁断一事。奋然锐意。主张太急。抑未知将以便民耶。将以利国耶。呜呼。自夫禁令之行而场市大扰。人民骇惧。猾吏夤缘。奸究(一作宄)不胜。自夫禁令之行。而穷民束手。无货可售。涕泣号咷。坐待饥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2L 页
死。自夫禁令之行。而商贾失业。物货不聚。墟市稀疏。气象萧条。自夫禁令之行。而愁咨比屋。怨讟盈路。远近骚然。若不宁居。若是者其可谓便于民乎否乎。夫便于民。然后方可以利于 国。民既不便而国享其利者。臣未之尝闻也。至于赎公一款。此又不可之甚者也。夫民之犯禁。诚为可恶。警以捶楚。断而与之。一可以惩创其心。二可使改织复用。其于禁断之道。斯亦可矣。而今乃多定监色。指挥健步。纵横贯穿。叫嚣隳突。潜裹隐袱。无不探发。攘夺掠取。惟恐其少。充梁溢栋。委积库架。臣不敢知 国家收得此许多粗木。其将何所用之。夫饥寒之民。一尺之布。犹且甚关。安忍夺取许多而没入之乎。臣于顷日朝报中得见常平堂上 榻前启辞。则有粗木既不赎公。又不治罪。则民无所惩等语。以此推之。其赎公一款。已经变通明矣。而侧听数月。了无分付。夫中外一体。事无异同。赎公断给。岂容悬殊。臣窃惑焉。呜呼。今此禁断之举。果不可以已乎。如其可已。而更改是惮。强咈民情。不恤人怨。行之不已。则臣恐人心一失。难可复得。而脱有不逞之徒乘时啸聚。诳诱无聊之民。则潢池盗弄之患。安保其无。自古民穷而不为盗贼者未之有也。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3H 页
臣窃为 国家深忧之。呜呼。凡此五弊。莫非生民切近之灾。而其愁苦之气足干阴阳。特 殿下未及知之耳。苟或知之。则以 殿下忧民爱民之至。岂不衋然有伤而思所以急救之乎。伏愿 殿下深诏有司之臣。讲究变通之方。务行宽大益下之政。深绝奸滥蠹害之源。亟罢非时不急之禁。使沟壑残喘得以苏醒。则已瘁之邦本尚可复固。已危之 国势尚可复安矣。如其不然。上下泄泄。不甚动念。 殿下只是泛然 赐览。循例 启下。有司只是寻常回 启。了无采施之实。则 殿下之求言。真是临举故事。应文备数而已。虽一日十求言。一月百 下教。终何补于乱亡之归哉。惟 圣明勿以言贱。而小加意念。则生民幸甚。 宗社幸甚。抑臣复有所祈哀于 殿下焉。本县地瘠民贫。最于岭底。虽在年丰。民犹呼饥。况此仍饥之岁乎。前年失稔。仅免死亡。日夜之望。惟在秋熟。不幸数月淫雨。以致稼穑不成。虽以粳稻水生之物。尚且告病。矧尔陆田之谷。能不卒痒。及至雨止。秋候已深。土脉凉冷。沟野青青。无意向实。而乃于八月十日之后。连值严霜之陨。才花荞麦。望断后种。晚稻豆粟。亦皆已矣。呜呼。一谷不升。民受其饥。况兹众谷之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3L 页
俱不升乎。大侵之灾。浮于去岁。哀我穷民。何策可活。窃念本县官储。衙禄之外。更无所入。凡百费用。只赖二分之耗。固无赢馀可及于民。而一境之内。亦无一二蓄积富厚之家可以购募借贷以分于民。计岁末来春。流莩捐瘠之惨。在所必有。而公私窭匮。两既如此。臣又才力迂疏。识虑浅短。虽欲竭心拮据以措荒政。百尔寻思。未得良图。唯有刳肝沥血以乞刍牧于冕旒之下。此外更无他策。然而当此多事之时。国用不足之日。大农钱谷。臣何敢望。窃念常平厅所管本县己丑庚寅两年三分耗谷百馀石。曾于夏间。从愿作木。时在民间。未捧者三百馀疋。而今年两麦及秋籴三分之耗。计又仅可七十馀石。若蒙 殿下哀此一县民命。许臣取用。则虽厥数零星。不足以遍及境内。亦可令鳏寡孤独废疾无告之穷民。得其升合之哺。以延旬月之命矣。夫所谓三分耗者。本出于本县民力。顷者谏臣金应祖之请罢耗谷会录也。 殿下初命补用于本邑民役。或充逋欠。可谓甚大惠也。而旋即为常平所取用。凡杂物换贸会减之际。多遭抑省于该厅。反贻本邑之害。民咸失望。以为还不如会录之为愈也。其贻弊于民。亦不少矣。且常平所以取
南坡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4H 页
之于此而用之于彼者。为救畿民之㥯也。臣窃闻道路言。今年圻甸穑事稍登。可为中年。而岭南之衰恶。近古所罕。则是今日赈饥之急。不在于圻甸。而在于岭南也。因其急之所在。而还将其邑之谷。以赈其邑之民。其于事理。十分稳当。伏愿 殿下深加矜闷。 亟命有司。依臣所请。 快赐施行。则其于荒政。庶补万一。而有所存活。如或为有司所裁抑。未蒙 允许。则以臣迂疏浅短。百无可为。决不敢贪恋官位。尸素廪饩。而立视赤子之死。以重负 圣主抚字之寄。惟有投劾径归。可安愚分。虽以此重被谴罚。实所甘心。伏惟 圣明天地父母。哀而怜之。另施实政。以惠远民。不胜幸甚。臣无任激切祈恳震越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