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x 页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碑铭]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48H 页
神道碑铭(并序)[宋时烈]
   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左议政兼领 经筵事,监春秋馆事,致仕奉 朝贺宋时烈。撰。
   嘉善大夫司宪府大司宪兼同知 经筵事尹得和。书。
   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右议政兼领 经筵事,监春秋馆事俞拓基。篆。
鹤洲金公弘郁。字文叔。之胤世珍。状公行。谒铭于余。而不忍备书。呜呼。于其状。既有所不忍。则于其铭。亦何心忍书其事耶。既而思之。 孝宗大王以天纵之圣。其于覆盆之下。偶失临照。而旋即悔悟。洗冤复官。则荣耀多矣。公应感泣于泉下。而后人乃反讳之。亦独何心哉。谨按。公。庆州人。有仁琯。以新罗后裔。丽朝太师。其后有自粹。号桑村。有孝行。我 太宗以官徵。自以丽氏臣。自杀以立其节。曾祖堧。牧使。祖好尹。 赠承旨。考积。察访。妣和顺崔氏。左尹远之女也。公以万历壬寅。生焉。早岁游场屋。辄屈其人。 仁祖反正。中进士第三名。其榜罢而复设。故公复中焉。除斋郎。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48L 页
不拜。乙亥。捷文科。由槐院。入翰林兼说书。丙子。贼锋猝急。公私苍黄。有武士林恒寿等奋曰。若得数百兵甲。则当以死迎战矣。公即以恒寿等。见于体府。且曰。贼兵飙忽。今日当到京城。何不使此等人。贾勇奋击乎。顾眄之间。适遇内官。又以启于 上。 上即允之。公见太仆提调。老不能应猝。亟言于承旨曰。贼锋已逼。而 舆御尚未戒。奈何等待。 上闻。遂以寡约先出。到崇礼门。闻贼果薄西郊矣。公时以卑官。能越职副急。人服其忠勇。遂自崇礼门扈 跸。转向南汉。公又白 上曰。即恐贼兵追蹑。请亟遣重臣于虏。缓以和事。则其间庶可入城矣。 上亦从之。既入城。又将冒危。西 幸江都。公又力言其不可侥倖。 上以为然。故事遂已。 上既定城守计。而和议又起。以解壮士心。公又慷慨极言之。乱已。即觐于湖西。伯氏战亡于广州。公寻尸归葬。以扈从劳。升典籍。历礼曹佐郎。拜持平。奉 命廉察于关东。选入玉堂。为修撰。自是。出入三司。未尝有他迁。乞养得唐津县。未几罢。石室金先生被拘于虏。得释而还。公请 上召见。且言郑桐溪蕴宜有褒典。以励风化。公兄弘弼。中生员。上疏乞与荣归。 上命给宴需以荣之。忧吉。甲申。校理。乙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49H 页
酉。吏曹佐郎。罢。复拜。时金自点久专威福。欲交欢公。问候频仍。公不为应。自点衔之。公即谢归乡里。遭外忧。戊子。服阕。以应教上疏。力言言路不通。官方淆乱。民生困瘁。戎政颓废之状。末言无忘城下之耻。己丑。孝宗大王即位。公以执义。将举劾自点。而有勋臣自成倾轧之端。公两斥之。且言 昭显诸儿。坐其母。徙处瘴海之中。宜思保全之道。末言言事被谪臣李应蓍,沈𢋡,洪茂绩等。御魅穷荒。沈东龟被谪。尤可冤。虽事在 先朝。皆当有以疏释。终以典学诚心。为为治之基本。 上嘉纳焉。公欲劾自点。发简于同僚。僚议不咸。遂引避递职。又制进 大行挽词。有忌讳语。几被诗案。赖议政李公景奭救解。得免。复廉察于关西。归拜舍人。时虏人闻贼臣交构语。遣八使根查。中外汹汹。以为公亦将不免。或劝公以计得免者。公笑曰。以赂而生。不如死之安也。时 孝宗大王为士类。身自弥缝。故事遂已。间为尚瑞,掌乐正。以辅德。升拜承旨。盖录 祔庙都厅劳也。会议行湖西大同法。朝廷难其人。以公为观察使。翌年壬辰。辞递。由承旨移礼曹参议。公不乐在朝。求外为洪州牧使。甲午。自洪州移拜黄海道观察使。先是。姜庶人得罪。 仁祖以逆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49L 页
论死。及 上即位。闵公鼎重上疏。讼其冤。 上引见于便殿。从容语其首末。且曰。姜之邪谋。无可疑者。后复有敢言者。当以不道论。遂 下禁令矣。公交事后。适有旱灾。七月。上疏以为咎在姜死。 上怒甚以为才下禁令。而复冒犯如此。不为重究。后将不止。遂拿致公。 上亲鞫。公辞气益厉。 天威甚震。公素瘦弱杖下颜色不变。仰呼侍立所亲。责其不言。人皆壮之。以其十六日。还下棘寺而绝。公颖悟绝伦。又甚坚介。立言制行。必以先哲为准。公兄弟五人。三人早亡。公每念父母悲伤。设娱戏以慰之。察访公年老鳏居。公必侍寝于侧。未尝入私室。凡所使令。必自承奉。不令婢仆代之。尝曰。人能孝于其亲。则推以及他。无不尽道矣。及其立朝。则慷慨激励。常若危亡之势。迫在朝夕。遑遑汲汲。不敢宁息。知无不言。无所媕婀。其论常主于辨邪正。立纪纲。革弊法。厚民生。修军政。雪国耻。而其要则归于人主之一心而已。其于旧要。情义笃好。未尝以毁誉而易心。公盖非今世之人也。惟其遇事敢言。触犯 天怒。猝被刑祸。为世大戒。然雷霆既收。雨露旋濡。 恩及九泉。善类相贺。光荣永世。公又何戚。公临绝顾言曰。葬我于父母之侧。遂以翌年乙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0H 页
未。窆于瑞山墨水村负壬之原。配吴氏。参议靖之女长男即世珍。察访。次季珍。郡守李基稷,进士韩圣悦,士人赵持韩,监察李箕叙,士人朴相胄。其五女婿也。察访男。斗星,斗井,斗轸,(改奎)斗壁。(旧本附录。又有斗翼,斗参。未冠而夭。刻碑时。不载。)二女为朴錪,尹明远妻。内外孙曾。总若干。余与公交谊甚厚。闻公之亡。惊恸之心。盖不但为私而已。记昔己亥伸冤之日。筵臣进说。同春宋公浚吉日。 殿下须于暇时。静思其有罪无罪。 上曰。不然。如其无罪。何待静思。即下 德音。筵臣皆感泣而退。噫。斯其所以为大圣人欤。只今十数年间。世道变嬗。而公之墓木。亦已拱矣。俯仰今昔。为之抆血。而书公之事如此云。铭曰。
侃侃惟公。才豪志洁。忠孝存心。勔追古哲。在丙丁岁。国步危急。公于此时。职是载笔。慷慨奋发。有如狂易。忠赤之激。言而多中。士心既附。名论益重。贼臣秉柄。势若漫天。人争炙手。公独退然。众流之奔。亭亭一柱。群目皆侧。公益不顾。洎 圣祖初。爰有二老。(清阴,慎斋。)公为辅介。以翼世道。 圣主明明。岂不知公。一语撄鳞。恩义未终。公又何憾。公议在人。日月之更。况不留辰。德音温温。上天孔仁。维玆墓道。草木含荣。千秋万岁。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0L 页
维其永宁。
  后记
盖当 宁陵末年。用二宋文正公言。特还鹤洲金公爵秩。越六十年戊戌。 肃宗大王。追复 姜嫔位。谥悯怀。判书闵公镇厚进曰。金某当日之疏。言人所难。其死可哀。今宜别有褒恤之典。 上允之。赠公吏曹判书。赐之祭而录其孙。己亥。太常谥曰文贞。呜呼。公忠诚奋发。忘身尽言。虽身陷不测。而旋有 日月之更。斯可见我 圣祖容直之德。矧惟 肃考貤赠之举。足以为人臣尽节者之劝。可谓于前有光矣。夫 姜嫔之狱。天下之至冤也。公之出位拚死而言之者。岂有他哉。断断血忱。直欲纳吾 君于无过耳。身后宠辱。都非公所知。然而毕竟至冤之获伸。实公一疏之力。则使公有知。岂不以其死为荣也。若公行义事业。尤庵文正公之文。已尽之矣。公之男季珍。后为县监。孙斗星。举生员试。其男兴庆。原任领议政。慎庆,寅庆。奉事。斗井。亦生员。男麟庆。郡守。龙庆。参判。斗奎。县监。男润庆,浚庆。生员。淳庆。县监。斗壁。县令。男履庆。次趾庆,起庆。皆县监。致庆,喜庆。皆郡守。季珍男女。斗光。府使。李箕恒妻。斗光男。运庆,选庆。四婿子。县监李秀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1H 页
文,进士赵命迪,李蓍龟,朴曾锡,命锡。而韩婿继子曰瑞丁。朴錪子。尚泰,尚泽。尹明远子。府使凤韶,参判凤朝。议政男。汉荩。尚和顺翁主。参判男。汉哲。参议。馀不能尽记云。
 资宪大夫礼曹判书兼知 经筵义禁府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 世子右宾客李縡。记。
  追记
呜呼。我先祖贞忠大节。已具于尤翁之铭矣。 肃庙甲午。湖之章甫。慕公风烈。讲举俎豆于桑梓之乡。而恩额继颁。朝家之崇报。公议之获伸。至是而无遗憾矣。惟其所树立若是伟卓。故其流光馀泽之浚深长发。启佑后人者。历百年而未艾。曾孙选庆男汉耇。笃生 圣女。 当宁己卯。诞膺文定之祥。正位 坤极。门阑辉赫。子孙益昌显。屈伸之理。此大可验。而天之报施。亦可谓至隆厚矣。猗欤休哉。淳庆。后至通政。选庆。参议。汉哲。至判书。汉耇。封鳌兴府院君。领敦宁府事。参判汉耆。及第汉老。参议之仲季男也。都尉男颐柱。承旨。领敦宁男龟柱。参判。运庆孙观柱。校理。馀不能尽载。议政经纪碑役。既刻未及竖。龟柱遵领敦遗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1L 页
志。始克竣事云。
崇祯纪元后百四十五年壬辰月日。玄孙汉禄。谨识。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谥状]
  
谥状[闵镇厚]
公讳弘郁。字文叔。自号鹤洲。金氏。系出庆州。新罗国姓。讳仁琯。仕高丽。为检校太子太师。公其后也。丽末。有讳自粹。号桑村。并魁生员文科。历官都观察使。我太宗大王。徵以刑曹判书。在道自决。四世而至府使讳良彦。寔公之高祖也。曾祖讳堧。牧使。出后于叔父判官讳良秀。祖讳好尹。 赠左承旨。考讳积。察访。 赠吏曹参判。妣 赠贞夫人和顺崔氏。左尹远女。两世之 赠。以公贵也。公以万历壬寅五月初六日生。自幼风仪端秀。才学字。便能缀句。癸亥。中进士第三名。适榜罢。翌年复设。俱中生,进。癸酉。除 献陵参奉。不就。乙亥。登文科。隶槐院。丙子。入翰苑。兼 世子侍讲院说书。十二月。虏警猝急。上下遑遑。公偶见武士数人。大言于 阙中曰。若以都监军数哨。分给我辈。迎敌中路。庶可死战以报 国。公壮而问之。即海西人林恒寿。方为体府军官者也。公即诣 閤门外。言于体察使金瑬曰。此壮士也。且当从其愿。一试之。体察口虽唯唯。犹无肯意。公招恒寿等。立之庭中。而复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2H 页
言于瑬曰。危急之际。所恃者惟体府。而依违如此。 国将何赖。若以西路阃任及大邑。预许此人。激以送之。则不无成功之望矣。体察犹未决。而兵判李圣求从而遏之。适内官来。传 上教于相臣。公进而呼之。使即转达。 上许之。公传言于体察。则始令恒寿等。领数哨军。把截要路。贼知有伏。不敢直逾沙岘。赖以迟得一日。 上将向江都。而舆御未及整齐。公言于承旨。请从寡约径出。才到水阁桥。已报贼抵碧蹄。 上御崇礼门楼。改从南汉路。公进曰。贼声言讲和而来。今遣重臣。有若延问者然。稍缓兵势。则可免中涂之虞矣。 上然之。而适有两臣以和事为任者。自请行。 大驾得入南汉。庙堂密请 上微服夜出。移向江都。 上步下南门。玉趾颠伤。遂还入。诸臣犹申请不已。 上不应。诸臣既退。公乃曰。目今议论未定。众情汹汹。事机在于呼吸。而瑬等以其家累之在江都。不量事势。固请 移幸。愿断自 宸衷。招体察以下诸将。具甲冑听令坚定守城之意。以安军心。敢言 移幸者。以极律罪之。不然。非但江都不能入。此城亦不可守矣。 上为之击地曰。此言极是。公起拜曰。招诸臣使入乎。 上允之。公即趋出。促召体察以下。仍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2L 页
倡言曰。城中。尚有数万斛粮。可支数月。若向江都。则危急在于目前。不忧目前。而忧数月之后。宁有是理。乃与体察并肩而行。且行且言曰。虏虽以讲和为言。其意必欲袭取 乘舆。自古宁有不与一战。而自亡其国者乎。愿公毋惑众人之言。一意用兵。体察以下既入庭。公趋而上 殿。内侍拒不纳。公叱之曰。此何时而汝辈胶守常规耶。仍手撤前楹所围之帐。 上出御厅上。体察以下皆跪庭中。 上教曰。勿为他议。但讲守城之策。不速退此贼。则当被重律也。于是众心稍定。而和议又作矣。一日。诸宰请对。论和事。公进曰。臣于摘奸时见之。军情无不激动。若令纵战。事可为也。李曙曰。军则无怯也。公曰。怯者为谁。曙不能答。时议降罪己 教。公请并及言和者毋赦之意。而竟不行。崔鸣吉自草谢虏书。哀辞媚语。极其卑屈。清阴金文正公裂书痛哭。公与说书市南俞公棨。请对启曰。虏既以招谕为名。其势必将要 两圣出城。 殿下其将从之耶。 亲御城门。出凶书焚之。 教谕臣民。以死守之义。则恢复或有可望。 上曰。年少辈不能远虑。致有今日之患。尔等更勿多言。丁丑。和事果成。 扈还京都。即上疏归觐于湖西。时公之伯兄弘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3H 页
翼。以连山县监。战殁于广州。仍寻尸归葬。以执靮劳。升成均馆典籍。历礼兵曹佐郎。拜司宪府持平。以御史。廉问关东。归拜弘文馆副修撰。以司谏院正言。还拜修撰。戊寅。由持平。又还修撰。以父母同牢回甲。陈疏乞县。 上于亲政时。谓铨官曰。湖西邑窠。不拟金某。何也。对曰。唐津将及瓜。姑待之矣。已而。果得唐津。为政以简。束吏甚严。翌年罢归。邑民立石追思。公既还乡。晨夕温凊之馀。自放于山水间。时与骚人韵士。迭相唱酬以消遣世虑。庚辰。以修撰赴 召。间为岭南敬差官。辛巳。连有持平校理修撰之 除。而归侍亲侧。辄不就。壬午。以司谏院献纳及修撰。再承 召入京。仲兄弘弼占司马。公疏乞同归荣觐。 上特许之。仍命道臣。给宴需以侈之。实 异数也。公感激涕泣。还乡设庆。上笺陈谢。俄遭内艰。居丧。一遵文公家礼。甲申。服阕。乙酉。拜修撰。时金文正公拘虏六年。幸得生还。过 阙陈疏。则 上不报。终不召见。因政院之 启。又下未安之 教。公与同僚上疏。略曰。丙子祸乱。前史所无。一时权宜之策。虽出于不得已。万古守常之论。固不当泯灭。其时一城之人。孰无同死之心。而慷慨激烈。秉义自靖。终始不挠者。独金尚宪,郑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3L 页
蕴而已。蕴终身退伏。殁于田庐。尚宪又不幸。遭意外之变。拘囚六年。艰苦万状。而抗节不屈。彼亦起敬。其壁立高节。如此卓卓。则因其上书。 特赐召见。借以颜色。慰谕以送。有何不可哉。待 命城外旬有馀日。而 纶音竟阒。落莫而归。臣等不胜痛惜焉。且蕴立节昏朝。纲常是赖。不应死而湮没。终无易名之典。此亦臣等所以抑郁也。再为吏曹佐郎。移校理。贼臣自点。笼络搢绅。以公负时望。意欲交欢。送人问候无虚曰。公一不往谢。自点甚衔之。冬。公谢官省亲。丙戌。参判公弃世。哀毁踰节。几不能保。时同春,光庵两先生。俱以台宪被 徵。皆辞疾不起。公虽在垩室。不忘忧时之念。尝因答书勉之曰。时事之可言者。指不足屈。而内而朝廷无担当国事之人。上不能匡救 主失。下无以制治保民。举措乖宜。人心不服。今所谓名士大夫者。诩诩言笑。气像堂堂。而及问时务。则漫不知何事。或曰事无可为。置之度外。或有元无知识。而不辨东西者。 主上见徵佥尊以风宪之职。甚盛举也。佥尊所以不赴初 命者。自是克让之美事。无甚怪者。若至再至三而终不出。又无言以塞。而惟以病为辞。则是寻常士大夫在外辞职者事。非所以伫望于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4H 页
佥尊者也。天下万事。孰非吾分内事。圣贤事业。自无穷也。古人尚有治世而忧者。况今时何等时也。识时务。在俊杰。佥尊既有明体适用之学。则其所以蕴诸一身而施诸行事者。必有大过人者。知之而不言。其责在我。言之而不用。其责在人也。其惓惓于国事友道者。有如是矣。制除。拜弘文馆应教。己丑。率诸僚陈劄。凡千有馀言。大要以言路之不辟。官方之多混。贡物谬弊。不可不革。九等田制。不可不复。水陆军兵疏虞之弊。不可不检饬。 王子家舍浩大之役。不可不停止。末以 经席之久废。为大可忧。而以无忘南汉之危。终之。 昭显世子丧后。巫蛊事大作。自点阴与赵贼缔结。和应构诬。锻鍊 姜嫔。既 赐死。元孙亦废。诸儿并南迁。有道死者。姜氏一门。坐死殆尽。而廷臣为自点气势所压。无敢有出力伸辨者。公常愤惋不自胜曰。 圣明之世。何以有此人伦罔极之变耶。至是。欲与市南论此事。旋移司宪府执义。 仁祖大王俄又礼陟。未果如意。 孝庙即位。议上 大行谥。上命用祖字。应教沈大孚疏论其不可。礼曹参判许启。请于谥号之上。叠加尊号。 上显示好恶。公 启请罢许启。以截导谀之习。已而。市南踵沈抗疏力言。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4L 页
上不悦。递其职。慎独斋金文敬公及两宋先生。方膺弓旌之招。文敬公疏论议谥之失。不报礼遇稍衰。诸贤皆有引去意。公陈劄。略曰。顷日俞棨之疏。只论沈大孚疏内之意。其言则不无所见。其意则有怀必达。而及拜正言。循例辞职。则遽下递差之 命。 殿下虽以因其请免而允许为 教。群下岂不知 圣意之所在乎。不然。许悦辞职。与棨无异。而所答不同。何也。言路通塞。 国家由之兴丧。 人君好恶。其效捷于影响。今当 嗣服之初。贤愚邪正。各有所希冀。不当先示意向。使訑訑之色。距人千里之外。又曰。 殿下于近日待儒学之臣。迥出寻常。四方瞻听。孰不忻耸。但聘召之勤。待遇之隆。用贤之虚文也。必听其言。俾行其道。用贤之实事也。 殿下既尽其文矣。亦当勉行其实。若不思听言行道之实。徒以聘召待遇之礼。为可以挽留。则彼所召之贤者。岂拘于虚礼。而为之久留哉。又曰。当今耆旧。只有领府事臣金尚宪一人而已。此乃 三朝之柱石。国家之蓍龟也。 殿下须至诚敦谕。使之入来。一召不至。至再至三。犹不置焉。则彼虽衰老。宁有不来之义乎。若使在朝。则必多咨访之益。而士气自倍。人心翕然。岂不大有补于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5H 页
初政乎。又以勋臣分党为忧。遂两斥之曰。勋臣之中。岂无忠勤贪佞之别。贪佞者。不足言。虽有忠勤之名。亦当优其爵秩。而不借之权势可也。且言 昭显诸儿。宜体 先王视兄子犹己出之教。思所以保全之道。 先朝被谪臣李敬舆。罪名本不重大。其馀李应蓍,沈𢋡,洪茂绩等。亦皆以言事得罪。御魅穷荒。岁月既久。沈东龟谪居六年。尤可怜。并宜疏释。末言 典学诚身。致国安民。此乃帝王之大孝。虽在 深墨之中。大臣,近臣,草野儒士。时 赐引接。讲论丧礼。兼访为治之道。以通上下之情。勉尽帝王之大孝。毋徒致力于匹夫一节之行。疏出。一时士类莫不耸动。以为嗣服初第一清议云。公欲举劾自点。发简于僚台人。皆用意规避。公乃诣台引嫌。其辞有曰。第宅宏丽。僭拟公宫。田庄遍满一国。贿赂辐辏其门。势焰熏灼。凌轹朝廷。叱辱荐绅。有同奴隶。其欺负 国家。纵恣无忌之状。人皆侧目。犹居首揆之尊。以累 清朝之治。舆情愤郁。莫不唾骂。 上特递公。铨曹亦怵自点。久不举拟。尤庵先生上疏曰。顷者金某。以论相臣而见递。则该曹不敢复拟清望。以为或非 上意。其中有一人力主公议。得拟玉堂。而 殿下又靳下批。是上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5L 页
下相循。以灭公道也。拜副应教。两司并发自点削窜之 启。公与同僚。累劄请从公议。 上终不允。公尝以 姜嫔事为至冤。必欲一陈于 仁庙。而未得机会。事乃大谬。适当挽词制进之时。有口衔臣罪大。天覆 主恩偏之句。 上付标以下。特罢公职。连 降严旨。事将难言。李相景奭救解得已。冬。 上特以公差遣清北御史。公方有身病。而强起登程曰。临役言病。非人臣义也。自点雠视清议士。交构虏中。庚寅。八敕连出。祸将不测。人有谓公曰。君必及矣。盍以计得免。公笑曰。死生有命。何以图免。虽免。生不如死。吾不为也。幸赖 孝庙以身自当。卒无事。历尚衣院正。累拜应教及议政府舍人。辛卯。以掌乐院正。又拜应教,执义, 侍讲院辅德。用 祔庙都厅劳。升通政阶。拜承政院同副承旨。公素有矫革时弊。挽回世道之意。尝著田制五条。兵制九条。城池二条。大要以为必须先正贡物防纳之弊。以解生民倒悬之急。然后先王九等之制。可以行之。九等行而 国用足。然后九经重禄之训。方可议之。 国用足而廪禄丰。然后诸色军兵米布徵输之弊。始可革之。军无米布徵输之弊。然后可以致诘戎之盛。可以讲凿筑效死之义。如是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6H 页
则内修得其道。而外攘乃可论也。至是。潜谷金相堉议行湖西大同法。虽与公所著田制有异。而其欲革私主人刀蹬之弊。则略相似矣。金相遇公于 阙中。语及之。公一闻而沛然无碍。金相大悦。即举公为洪清监司。公既赴而颁布大同之令。朝议喧藉。咎公不已。公终不挠。有连姻友。以名官为邑宰。倡率诸守令。必欲沮之。公反覆晓谕而犹不从。公乃 启罢之。于是莫不趋令。至壬辰春。事已就绪。而台议遽发。乃以未有灼见。茫无所措。反生厌避之心。等待台评之发。为辞。金相自以误荐引咎。欲递公职。而郑相太和,李相时白。皆以为不如仍以责成。 上命施问备之罚。公遂上疏。痛陈其利害曰。近日此事。为朝绅中一大论议。纷纭攻斥。众口一同。而试问其利害。则亦不能明言。虽以如臣之庸拙。亦笑其无谓。至于今日。论议愈激。至以臣奉行此法。为臣之罪。爱臣者。或劝辞避。先事色举。忧臣者。或虑见驳。终至颠沛。臣答曰。此事若于讲定之初。十分商确。不可行则不行可也。今既经年熟计。断定行之。若行之一二年。有害还罢。则犹之可也。未行旋停。有同儿戏。决不可为。且身居藩臬。受国重寄。而计较利害。私便身图。非人臣不择燥湿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6L 页
之义。吾所不为。只待台评罢归而已。想闻者失其意而误传。有此云云耶。臣若实有厌避之意。则岂不为称病辞递之举。而等待不可必之台评乎。民之不知利害。自古而然矣。盘庚之迁都。实为下民之昏垫。而民皆怨之。商鞅之法。虽非圣王之政。而初言令不便者。后言令便。惟上之人。察其利害。审其便否。既定之后。则坚定行之可也。朝闻一人之言。以为可行。暮听一人之言。又生狐疑。则作舍道傍。不幸近之。谚所谓高丽政令三日者。非民之罪。乃 朝廷不能固守之过。今行此法。一道米布。几尽收捧。而遽听一人之言。朝廷哗然。大小惊骇。外方闻之。皆曰。此法因此而不行。国事如此。何事可做。事已就绪。别无难处。而闹端横生。致此纷纭。臣窃闷然。 御批。凡事之不可偏听。诚如是哉。不有此疏。卿之雅意。何以知之。作舍道傍之说。诚今日之药石。可不体念焉。卿无所失。勿为控辞。益用钦哉。于是大同之法。克行焉。归拜左承旨。递复拜。又递拜礼曹参议。癸巳。求为洪州牧使。甲午。移黄海监司。再疏辞。不 许。黾勉之任。时京城暴雨。三角山有沙颓之变。公闻而惊叹曰。天目山崩而宋遂亡。三角山。我国镇山。镇山既崩。国其殆哉。况旱灾孔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7H 页
惨。灾异叠见。必须大警动大变革。然后庶答天谴。而朝廷所以修省者。止于放释徒配数人。如此而其可望格天心而消灾异耶。 求言之教。适下此际。今而不言。更待何时。乃上一疏曰。自古遇非常之灾者。必有非常之举。今 殿下所厌闻者何事。国家大狱。可疑者何事耶。不念及于是。而徒区区于细微之事。此臣之所大忧也。臣窃念姜狱。最是可疑者也。何以言之。咀咒之变。起于 移御庆德宫之时。其时 宫闱上下。和乐且湛。姜有何怨憾之心。为此大逆不测之事乎。若曰。其时非姜之所为云尔。则 宫中咀咒。是何等事。而出于人人之手乎。及至姜赴沈之时。则虽有气势。身在万里之外。使婢仆行凶。而不泄其机。无是理也。况 昭显卒逝之后。则虽处 禁中。见忤赵贼。别处一殿。有若囚系。内外隔绝。防守甚严。虽欲行凶。不可得已。咀咒狼藉。此时尤甚。岂非可疑之大者乎。且 储承殿修理之时。咀咒秽物。掘取尤多。若谓从前埋置。则 昭显未卒之前。何能逆睹而行凶也。既卒之后。曾未几何。天定大计。 储位有归。彼势极孤。不过为宫中之一寡女耳。虽欲埋凶。孰从而听之。至于置毒 御膳之说。尤不近似。其时赵贼。势震后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7L 页
宫。日侍椒房。左右前后。无非赵贼之人。彼虽凶巧。必无可乘之隙。此又可疑之甚者。而赵贼构捏于内。逆点锻鍊于外。傅会成狱。竟至 赐死。阖门老少。夷灭无遗。吁亦惨矣。且两儿之事。无非自点之媒孽。清将云云之说。初出于郑译之言。再传于馨长之口。机事阴秘。人莫能知。而自点自谓之防患。固请远窜于外。稚弱三儿。伶仃孤苦。相与扶携。一时南迁。道路观者莫不堕泪。及其到配未久。接踵而死。人皆藉藉以为自点指嗾。设令其母有罪。稚弱之儿。元无知识。况其母之罪。不甚明白。而遽用远窜之律。终焉晻昧而死。含冤于九泉之下。人之闻者。孰不恻然伤心。 仁祖大王严鞫宫人。治其不谨看护之罪。至毙于杖下。则亦可见 至仁慈爱之心。疑其无罪而死也。呜呼。天理昭昭。报应甚速。逆点,赵贼。骈首就戮。而姜之冤状。尚未暴白。 殿下亦非不知。而只以事系 先朝。威制群下。使不敢言。臣窃以为不然。以圣继圣。犹有变更。尧时四凶。至舜而窜殛。何害于继圣之义乎。至于我朝。 中宗朝群凶。斩伐诸贤。至 明庙而伸雪。 明庙朝权奸。嫁祸士林。至录伪勋。而 宣祖即位之初。群臣廷请。革罢伪籍。尽复其官爵。夫日月之明。尚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8H 页
有所掩蚀。奸凶壅蔽之患。虽 圣主。亦不得免。继体之君。明辨是非。雪其冤枉。则事光于前。而名垂于后。故先正有言曰。当遵守而遵守者。继述也。当变通而变通者。亦继述也。 明宣两朝之事。岂非今日 殿下所当法乎。呜呼。匹妇含冤。尚致三年之旱。孤臣痛哭。亦陨六月之霜。今姜之一门死者。非特匹妇。而冤魂郁抑。有甚于痛哭。则感伤和气。召灾致异。无足怪者。今之廷臣。谁不知此狱之冤甚。而含口结舌。莫敢明言者。爱其身也。大臣。 殿下之股肱也。台谏。 殿下之耳目也。玉堂。 殿下之心腹也。犹且不忠。负 殿下而不言。其馀何足道哉。今 殿下特召大臣三司于前。试以臣疏 下问。如曰臣言非妄。则即令杂议而伸理。若以臣言为妄。请伏鈇锧。甘受护逆之罪。且既雪其母之冤。则三儿固当放释。而至于澄,潚。亦皆幼稚之儿也。其母行凶之时。抑有干预之事乎。设有干预之事实。由其母诱胁之致。其情可恕。而窜谪海岛。今至累年。国法已行矣。 特令放还京辇。置之一处。使不与外人相接。俾有家室。终其天年。则岂非圣朝宽大之典乎。况潚于其时。最为微弱。则尤当矜闷处也。惟 殿下留意焉。国家危亡之祸。迫在朝夕。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8L 页
而寻常陈疏。不足以塞 明诏而弭天怒。故敢以平昔所尝慨惋者。仰陈于 天日之下。冀 圣明之一悟也。疏入。 天威震叠。以其冒犯禁令。 命拿致。亲鞫于庭。盖壬辰间。镇厚先仲父文忠公为玉堂官。上疏讼姜嫔。 上召见诲责。仍下令曰。后敢言者。当以不道论。公以连在外方之故。实未详其有此 教。而且以 求言之下。义无可讳。遂悉陈其所蕴。竟自陷于大祸。桁杨痛楚。傍观褫魄。而公颜色不变。辞气从容。绫川具相仁厚争之甚力。 上特罢具公职。公知不可生乃仰首而呼曰。古之明君。不敢加诛于谏臣。惟恐得杀士之名。今 殿下欲杀臣。臣下从龙逢,比干足矣。仍目左右侍立者。责其不能匡救。 上益怒。还下公于棘寺。公临绝。遗命葬于父母之侧。更无一言及他。即七月十六日也。 上怒犹未解。命禁锢公子孙。翌年。窆于瑞山墨水村先兆负壬之原。静观斋李公端相。尝入 经席。言公冤死状。而辞甚恳恻。 上为之嘘唏太息曰。事关 先朝。不可容易语人。李公又应 旨陈疏。请快施旷荡之典。除属籍禁锢之令。 上虽不从。而亦不之罪。丁酉。尤庵先生将起膺召命。先以一疏。备论国家机务。而仍及公事曰。 殿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9H 页
下顷以一时之怒。辄杀金某。大失人心。 圣学高明。岂不知言者之不可杀也。只以事触心境。发之太急。未及思量。窃恐 殿下涵养之功。有所未至也。故外议益不厌于某之死。国言至今未已。而某之名。愈往愈美。真所谓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者也。臣窃悼焉。又曰。臣窃不知某之罪犯如何。而窃闻以应旨进言而死。既已 求言。而又杀言者。则不惟大损国体。虽有目前必亡之事。谁敢言之。不过择其不至大忤者。以应文具而已。上以文具求之。下以文具应之。 国事将何所凑泊哉。比来言者。皆以某为请。此岂私于既朽之骨而然哉。可见众心之所同。众心之所同。即天意之所在也。死者不可复生。伏乞 殿下翻然洗冤。且宥其子孙。则人心欢恰。咸戴 天地之仁。日月之明矣。且人既以逆诛死。则斯可已矣。曷尝闻制护逆之律。以防人口乎。此所以起众人之疑。来某之言也。臣窃恨焉。 上乃收子孙禁锢之令。己亥春。先生因 便殿独对。辨暴尤详。又于宾厅次对。与诸宰合辞申请。同春先生。自以姜氏至亲。不敢论及本事。但曰 殿下于夜气清明之时。从容舒究。则开悟不难矣。 上遽教曰。可伸则伸之。何待来日。即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59L 页
命还公职牒。始 姜嫔之遘祸也。其考相臣硕期。亦被追夺。今 上丙申。特命复官。姜相之孙。乃击登闻鼓。乞并湔相国夫人丹书。 上仍以姜嫔伸冤事。 命群臣杂议。咸无异辞。遂复其位号。又用大臣,筵臣言。特 赠公吏曹判书。兼带如式。且 命致祭赐谥。至是而泉涂之荣。可谓至矣。公长身美髯。洒落瑰奇。器量宏远。识见通透。临事善断。见义有勇。心存乐易。不喜为崖异斩绝之行。而至于义利邪正之辨。确然有不可夺者。孝于父母。家居未尝离侧。扶持抑搔。不使人代。志物咸备。惟务欢适。事诸兄。极其爱敬。诸兄皆早殁。抚其孤如己出。信于朋友。睦于宗族。而感以至诚。得其欢心。尝曰。人能尽孝友之道。则推以及他。无不尽道矣。平生手不释卷。发为文章。浩博无滞。其在言议之地。一时劄疏。多从公手出。人称其明白剀切。而文亦灿然可观。间亦留意于诗律。体格则以盛唐为准。而于 皇朝王,李诸作。亦取其气逸。每奉 命远征。辄有纪行之作。东淮申公翊圣。尝求见而叹赏曰。比兴既足。体裁清圆。叩之琅然有声。其源于风矣。尤长于骈俪之文。李相时白为总戎使。公撰进 教书。句语悲惋。李公读之。泫然下涕曰。观此。自不觉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60H 页
有戚于心云。公痛念国势之艰危。常有经济之意。其言曰。士之有为者。当以识务为先。而有器量。然后方可以大受。圣贤事业。固非有别件事。世之恬默苟容。自以为得计者。其实无知识也。平日议论。常主于立纪纲。厚民生。修军政。雪 国耻。而其要又必以人主之一心为本。至于民间利病。军役苦歇。无不周察而细思。其所著田兵制等说。凿凿中窾。无有遗漏。尝以为若不通于理。而徒见一切之利害。轻易着手。则鲜不败事矣。大同法之始行。群议欲于每结收米八斗。公谓人曰。壬辰兵燹。两南俱被创。惟湖西沿海得全。故两南贡物。率多移定湖右。若独行此法于湖西。虽一结十斗。必将不足。使我而并行三南。则只捧五斗。亦可以足用矣。公殁后。 朝家果有用不足之患。欲罢之。湖西民自愿加二斗。而两南皆以十二斗为准。公之先见如合左符。而通三南五斗之议。先王九等之制。无复有继讲者矣。公性本慷慨。激昂奋励。当丙子 去邠之时。官不过簪笔。而竭诚尽虑。随事入告。言虽未用。终不少挫。及至城下之辱。含痛忍耻。如不欲生。愤惋之意。屡形于言语文字之间。尝曰。射者。六艺之一。况当丧乱之后。不宜全忘。每暇时。终日张帿。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60L 页
舍矢如破。武夫之以善射名者。亦或不及。其闻朝廷阙失。若针劄肥。不能少忍。首劾自点。折其方张之势。以清位著。以昭 新化。乙酉之狱。深知其冤。蕴蓄而待时者。久矣。 国挽一联。大触 天怒。而犹不知戒。终至舍命而后已。人情咸冤伤之。殆欲百身以赎。今过六十馀年。而闻公之事者。莫不凛然而耸叹。苟非孤忠苦节有足以感动人者。其何以得此哉。 圣祖虽罪之。而犹谅其心。终因先正之开悟。许令甄复。今我 圣上聿追 先志。于前有光。 恩彻重泉。事旷千古。信乎公论之定。不待百年。而亦岂非公之精忠。死而不泯。以致天诱 圣衷。有玆盛举也耶。公之曾孙吏曹参判兴庆等。以 恩旨。将请所以易公名者。猥以属笔于镇厚。镇厚辞不获。拜受家状而阅之。噫。公以出类之才。有经世之志。而时值丧乱。位未隆显。其兆见而底行者。只是大同一事。而卒之言人所难。之死靡悔。遂以鲠直忠贞名于世。而鲜有知其平日抱负者。岂不惜哉。然其所成就若是卓尔。则法应施以节惠之 典。以示褒劝。谨敢就加檼栝。以告于太常氏。崇禄大夫行工曹判书兼知春秋馆事, 世子左宾客闵镇厚。撰。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墓志铭]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61H 页
墓志铭[朴弼周]
昔在 孝庙甲午。 上以天旱求言。鹤洲金公。时为黄海道观察使。上应 旨疏。盛言姜狱冤。被讯而卒。呜呼。以公之忠直。际 孝庙之圣。是宜昭融契合。相得益章。而乃大谬不然。论者固不能无惑。既而。因筵臣言。 德音涣发。命复公官。至 肃庙朝。又命加赠爵谥。谥曰文贞。湖之人士。则又俎豆于祠院。噫。 圣人改过。真若日月之更。而公议之定。亦不待于百年矣。公讳弘郁。字文叔。鹤洲。其号也。金氏。本新罗国姓。籍庆州。上世有位丽朝太师者。曰仁琯。至都观察使自粹。有大节。不受我 朝官职。曾祖讳堧。牧使。祖讳好尹。 赠承旨。考讳积。察访 赠参判。妣和顺崔氏。左尹远之女。公生于 万历壬寅。夙颖绝伦。才学字。便能作句语。 仁祖改玉初年。再设生进榜。公皆中焉。乙亥。释褐。丙子。由槐院。入翰苑兼说书。至冬。虏警猝急。 上将幸江都。而小大苍黄。计不知所出。公见武士林恒寿等壮健可任状。请急先分给都监军哨。使之堵遏凶锋。且言承旨。请 上先以寡约出。出到崇礼门。而闻贼已迫西郊。遂 转跸向南汉。公又恐为贼所蹑。请遣重臣于军前。以计缓其兵。 上从之。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61L 页
得入城。庙议欲奉 上乘夜潜出。以赴江都。公以为如此。则非但江都不得达。此城。亦不可守。入对极言之。 上击地曰。极是极是。遂定守计。盖自始 去邠至此。危机交迫。间不容发。而公辄出位尽言。如恐不及。微公则不待城下。而祸不可言矣。已而。和议成。公力争而不能得。伯兄弘翼。以连山县监。战亡于广州。乱已。即作觐行。仍为原隰之求。以扈从劳。升典籍。历礼,兵曹佐郎。谏院则正言献纳。宪府则持平执义。馆职则修撰校理副应教。天曹则佐郎正郎。或有累践者。间以绣衣。廉察关东。以敬差官。往岭南。皆在 仁祖世。清阴金文正公尚宪。还自虏。过阙陈疏。而 上不报。公请亟 召见。且请 褒赠郑桐溪蕴。以激励节义。后又条陈阙政。而以无忘南汉终焉。己丑。 孝庙即位。公以执义。备论 初政之所宜先者。如斥勋臣之相轧。请释言事罪谪诸臣。李应蓍,沈𢋡,洪茂绩等。其尤也。且言 昭显诸儿保全之道。盖为其姜嫔所连坐。方远迁故也。皆蒙 上嘉纳。贼臣金自点久专国柄。作威福。公将举劾之。因僚议不咸。引避递。而两司实踪公发削黜之启。以 特命复廉问关西。屡授应教舍人等职。自点雠视士类。构于虏。八敕押至。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62H 页
祸不测。或有忧公之不免者。劝使行赂。公笑曰。以赂苟生。不如死也。已而。赖 孝庙身自弥缝。幸无他用祔庙都厅劳。由辅德。升拜承旨。时将行湖西大同。潜谷金公堉荐公授方伯。公斟酌损益。事既就绪。而浮言胥动。至有台评。公即疏陈其利病。 上优批宠答之。勉其卒行。踰年递。历承旨礼曹参议。复出为洪州牧使。甲午五月。自洪州移按海西。公每以姜嫔冤死。谓为 圣朝人伦大变。既于 嗣服之初。首请其保全诸子。且因 仁祖国挽。自见其不言之咎。以是几陷诗案。盖素蓄积然也。至是。 上新有禁令。而公则在远不知。遂以一疏之故。遽撄惨祸。终之日。即其年七月十六日也。当公之就鞫也。 天威震叠。而公无所挠。辞气益劲正。且仰责左右诸臣之不匡。闻者壮之。葬于瑞山墨水村先参判公兆下负壬之原。以顾言也。公长身美髯。容貌瑰粹。志操介特。立心制行。动以古贤为准。有孝友至性。事父母。爱敬俱至。志物两尽。居前后忧。致毁几不保。尝曰。人能孝于亲。则百行可推。夷考立朝行事。自始至终。不失一直字。盖当国家危急之际。而忠义奋发。汲汲谕告于上下。曾不以卑官自沮。如南汉围中之为者。斯已难矣。至于姜狱。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62L 页
则事关 先朝。著在逆案。其为言之难。有甚于汉时田千秋。而必欲一明其冤。虽杀身而犹不悔。噫。何其烈哉。公文章甚高。疏劄尤简洁峻整。无浮辞游语。每于尊 主德雪国耻。辨贤邪立纪纲之事。盖恳恳乎三致意。而至其说民间疾苦。则必极意写尽。悉其毛发。宛如目睹。即其言。而亦可知其为人矣。公尝谓贡物防纳。为国痼弊。必革之而后。田兵诸政。可次第变通。既及于疏中。又笔之书。大要因古之制。通今之宜。凿凿具有定见。保其必行。使其说得闻于 孝庙。则岂不曰是为识时务之奇才。而恨相见之晚也。盖以公为湖伯时。所被 优答观之。可反其隅。而惜乎。其卒于不遇也。公与市南俞公棨。相友善。如尤庵,同春二宋先生。皆友也。公之伸复。盖由二宋先生之 筵白。而静观李公端相与李公应蓍。后先陈请甚力云。公有所著遗集三卷。行于世。配同福吴氏。参议靖之女。端庄贞烈。承君子无违。男世珍。察访。季珍。县监。五女婿。郡守李基稷,进士韩圣悦,士人赵持韩,郡守李箕叙,士人朴相胄。孙男。生员 赠领议政斗星,生员赠参判斗井,县监斗奎,县令斗壁。二女。县监朴錪,直长尹明远妻。为察访出。斗光,一女府使李箕恒妻。为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63H 页
县监出。外孙县监李秀文与郡守崔锡弼妻。为李基稷出。韩瑞丁。为韩圣悦继后子。进士赵命迪与县监金泰寿妻。为赵持韩出。李蓍龟与进士安寿咸,进士申辂妻。为李箕叙出。朴曾锡,命锡与直长金道成,郑维崇,金永福妻。为朴相胄出。议政三男。兴庆。原任领议政。慎庆,寅庆。奉事。二女婿。县令黄远河,郡守李夏徵。参判二男。麟庆。郡守。龙庆。参判。二女婿。尹宗柱,张震熽。县监。三男。润庆,浚庆。生员。淳庆。令。一女婿安允恒。县令。五男。履庆,趾庆。县监。起庆。县监。致庆。郡守。喜庆。判官。斗光。二男。运庆,选庆。一女婿。李夏瑞。馀繁不录。议政公使其孙恒柱。来谓弼周曰。先祖墓道之文。固有尤老所撰碑在。而惟是幽志尚阙其铭。玆以属之子。弼周谢非其人。而第非是。则无以见区区执鞭之慕。故不敢固辞而为之铭。铭曰。
人生受命。其理本直。直上直下。那曾有曲。嗟惟鹤洲。不失其天。凡厥行事。奉以周旋。惟昔丙丁。国危如发。玉貌围城。 天步方蹶。声岂暇缓。急于谕告。唯有直壮。都无曲老。 宗社有赖。繄公之以。历数当时。如公者几。沈沈楚狱。冤气彻旻。事在 先朝。人孰敢言。公疏撄鳞。其直如矢。虽古史鱼。何以尚此。考公平生。卓
鹤洲先生全集附录卷之一 第 163L 页
卓本末。唯此二事。厥为大率。矧伊长才。谟存经国。伯仲之间。可见贾陆。我用发之。以附阐幽。于千万世。镇此山丘。黎湖朴弼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