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杂著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0H 页
读仲长统乐志论
夫士之志。不在于衣食。而在于道。士之乐。不在于安逸。而在于理。有其位则有其养。无其位则无其养。素其位而行。不愿其外。故箪食瓢饮。不足以忧。千驷万钟。不足以泰。君子视贫贱。如视其富贵。安有良田广宅舟车使令。然后乐乎。噫。仲长统。汉之高士。而不免俗累。有良田广宅舟车使令之奉而乐。则安得颐神如老子。无为如至人。老子道俭。至人心虚。吾知仲之乐。乐人之乐。非吾所以乐也。又非老氏之乐。至人之乐也。吾乐则异于是。使畜鸡豚。奉亲而修养吾心。居于乡党。老者安。少者怀。善者不弃。恶者不怨。上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则虽箪食屡空。褐衣不完。足以乐吾之生。何愿乎良田广宅舟车使令之奉。亦何慕富贵显达者哉。
赠子缙序
别尔久矣。谓汝有所成就。今来而请言。吾何有所识哉。请以蠡管所得者言之。吾寻常发愤。日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0L 页
知其非。月计则少有得焉。岁计则不免为乡人。吾知之不明耶。吾学之不笃耶。言欲寡而恒多尤。行欲谨而恒多悔。非外名利是难也。非轻富贵是艰也。所艰者。在乎静。水不静则不可以取影。耳不静则不可以听聪。目不静则不可以视明。心不静则不可以寓道。吾所谓静者。岂老氏之清虚。子思之所谓中和也。中和之道。岂可易也。人之生也。有性焉。发也。有情焉。仁义礼智之谓性。喜怒哀乐爱恶欲之谓情。情克则浸于邪。性克则进于道。怒而思其可怒与不可怒。乐而思其可乐与不可乐。欲而思其可欲与不可欲。爱而知其非。恶而知其善。先克其所难克者而克之。则其馀不待克矣。先求其所已知者而行之。则其馀亦可学矣。道岂在远。不出乎几席之上。语默之间。日用而知其天知其人。则何独曰颜子,孟子。而犹未免于乡人也哉。
原病
汝病。汝知之乎。汝病。汝必曰在酒色。必曰在言语。必曰在名利。必曰在骄吝。必曰在傲惰。此则病也。而病亦有病。必求其病。必曰汝心。心之病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1H 页
有四焉。夫所谓克,伐,怨,欲。心之病也。请先去其蔽。而后原其病。呜呼。汝之言诚是也。人虽曰不是。自有所是。虽汝不辨。不害其为是。汝之言诚非也。汝虽曰不非。自有所非。虽汝辨之。不救其为非。汝之行诚善也。汝虽不善。自有所善。汝之行诚不善也。汝虽自善。自有所不善。汝之事诚自尽也。人虽不知。自有所无闷。汝之事诚未尽也。人虽曰可。自有所愧耻。汝之求诚时也。汝虽不求。自有所得。汝之求诚不时也。虽汝求之。必不得。虽或得之。必无益于得也。呜呼。汝平居。必曰吾必不争。吾必自谦。吾必不愠。吾必窒欲。有所忿激则必争。有所轻易则必侮。有所郁抑则必愠。有所嗜好则必荡。争之也。不知其争也。并与所守以失焉。侮之也。不知其侮也。并与其傲以长焉。愠之也。不知其愠也。并与其乐以丧焉。荡之也。不知其荡也。并与所存以亡焉。汝知之乎。其来也。汝虽不知。其去也。汝必悔焉。使之不知者其谁。使之悔之者其谁。当其不知。汝实愚也。当其悔之。汝若有智。汝岂是两人。必有所梏。必有所自。汝知之乎。其梏也。不过曰形气而已。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1L 页
其自也。不过曰理义而已。是故。舜之命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而愈危。微而愈微。不足以存吾之存。恶在其为人。呜呼。道明惟诚。道存惟敬。敬以直内。昔者疾。勿药以有喜。诚以自成。昔者危。不劳以自安。汝何病。病而不病其病。汝何危。危而不危其危。病而不病。则不病者亦病。危而不危。则不危者亦危。君子胡不惕厉以自诚乎。故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题李子贞(师吉)鲁城三先生笔迹跋
余自数年来。连丧兄弟。块然独居。忽忽不自聊。李君子贞过余于鲁东之鹤塘。请曰。此乃鲁城三先生笔迹也。昔岁戊申九月。公与三先生。齐会于鲁西。此实其时所书。而今童土,美村皆已九原。俯仰之间。半为古迹。公于此。乌得无情哉。愿得一语。以记颠末。余于是执书以泣曰。神变雄健。如腾龙怒虎者。非童土笔乎。方严古雅。如脩竹孤松者。非汝望笔乎。敏妙神速。如行云流水者。非吉甫笔乎。今见吾子。又见此笔迹。戊申之旧游。恍然如昨。二从之仪形。宛然在目。子贞知吾心悲否耶。且其所书。皆古圣贤箴铭。则亦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2H 页
可以见诱掖训迪之意。而非偶然墨戏也。余愿子贞不独宝其笔迹。而思其所书之微意。则是幽明虽隔。而亦朝暮请益也。遂略叙如右。以写余悲。兼令子贞。仍得以警省焉。庚戌孟夏下浣。龙西老人。辞之以拙。而请之固。故不得已而书。
上成沧浪(文浚)
混沌之谓太极。动静之谓两仪。自其分言之。则有形气之异。自其始言之。则一气而已。清而上者为天。浊而下者为地。禀于其两间者为人。天亦有形。地亦有气。日月星辰。运乎其形也。生长收藏。本乎其气也。阴阳非刚柔耶。刚柔非阴阳耶。乾亦有静。坤亦有动。专而廓者。非乾之静动欤。翕而辟者。非坤之动静欤。动静其形耶。其气耶。气之谓理。理之谓性。性之谓道。夫理也者。无形与气。而气之体也。然则阴阳。一刚柔也。刚柔。一阴阳也。而孔子分天地以言。故曰阴阳刚柔。而愚则以日月星辰河海山川。言天地之纪。不必言阴阳刚柔。而阴阳刚柔。在其中矣。故自其始言之。则混然一太极。而两仪生焉。日月星辰。天之所系也。河海山川。地之所载也。气之所谓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2L 页
清浊。言其始也。日月山川者。言其分也。(以下缺。)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表
  
童土先生墓表
呜呼。此吾宗兄童土先生坡平尹公之墓也。公讳舜举。字鲁直。我仲父大司谏讳煌第二子。牛溪成先生之外孙也。我王母庆氏。为女中君子。有鉴识。谓公笃敬。可奉先祀。命为伯父府使讳燧后。公孝友忠信。性恶夸靡。平生以淡若自适。甚疾俗流。不能与之低昂。少学诗于睡隐姜员外沆。长问礼于沙溪金文元公。而每言文章道学。必称其舅沧浪翁。为文本乎经术。而以漆园龙门润泽之。为书取逸少怀素。而其老健神化。则自成一家法。至于天文地理医药卜筮之流。未尝不涉猎。而尝恨未尽其妙。 仁祖癸酉。中司马。旋除内侍教官。以亲狎宦竖。不仕。丁丑。 国家有城下之盟。公慨然追鲁连东海之思。十年卷怀。为终焉计。乙酉。拜大君师傅。人谓公必不降志。而公则入京供职。盖古人亲老不择之意。而抑欲自处于夷,惠之间。故其言曰。君命不可傲以为高。己分不可强以为名。辞尊富而处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3H 页
卑贫。素其位而尚其事。此亦一道也。公体刚而用柔。外易而内坚。介不绝俗。和不同尘。去就惟义。舒卷自在。毁誉荣辱。无足以动其中。而人亦莫能窥其浅深也。历官尚衣院宗簿寺主簿刑曹工曹正佐郎,安阴宜宁金沟宁越四邑宰。在郡县。以清净无为为本。诚心爱民。民戴之如父母。晚年一为司宪府掌令。辞递。历社稷署令,翊卫诸寺正。终于尚衣院正。噫。名不能副实位不能满德。世方为公称屈。而公则常嚣嚣如也。沧江赵涑希温。乃私淑于坡门者。而与公为莫逆交。每谓公。笔可以铭钟鼎。文可以焕黼黻。道可以范世俗。而自不知于人。人亦不之知。知不知在人。于公何病焉。在宜宁。立秋江南孝温祠。在金沟。刊姜睡隐看羊录。并其诗文。在宁越。述 鲁陵志。而叙诸臣。阐幽发潜。标节扶伦。俯仰感伤。其微意。可想也。其居家。笃厚恩义。讲修礼教。仿范吕设宗法。效蓝田立乡约。皆因昔贤馀矩。以垂法于后裔。公之学道为政之一端。可见于此云。所著有遗集若干卷。藏于家。公生于万历丙申六月丁未。卒于崇祯后戊申。享年七十有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3L 页
三。公少时尝自言。当得圣人之寿。竟以是岁腊月三十日。无疾而终。闻者异之。所后妣星州李氏。其考曰府尹玄培。淑人咸平李氏。观察使春元之女。承我宗事。配德无违。先公十一年卒。葬于先兆下辛向之原。公之窆也。同原而异坟焉。三子。长曰晢。弘文馆副修撰。有忠孝才诚。不幸早死。次曰搢。魁科。吏曹佐郎。季曰支。明秀可爱。甫冠而夭。侧室子曰指,措,撍。女一。皆幼。修撰生四男。曰道教,德教,智教,仁教。女一。适权相夏。佐郎生二女。幼。
鲁西先生墓表
有明朝鲜故徵士鲁西先生坡平尹君宣举吉甫卒。惟我一二兄弟尚在。无以寓后死之悲。相与略叙其志行。而书之于石。以表其墓曰。君即我仲父八松府君之季子。牛溪成先生之外孙也。自幼寡言笑嗜欲。学于家庭。博通群书。弱冠游国庠。士论咸加推重。 崇祯丙子春。金虏僭号以使来。君慷慨再倡多士伏 阙。请斩之。冬。又上书江都分司。责以偷安之罪。闻者竦动。丁丑。八松公以斥和议。首被谪。君自此屏居丘园。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4H 页
专心学问。从游金慎斋诸公间。晨必正衣冠。危坐终夕。俯读仰思。未尝须臾息。 孝宗即位。公卿交荐。即拜咨议。君以临乱不死。引咎不就。其后累以持平掌令进善 徵不置。至戊戌春。遂自载至京。上五疏陈情而归。时 上必欲致之。至命以士服入对。君竟辞不敢当。今 上朝。复除执义司业, 元子讲学官。及因灾。别谕者前后凡十数。亦不起。己酉三月。 上幸温泉。君辞召于中路。还家疾作。以四月十八日终。年仅六十。士林莫不涕洟相吊。讣闻。 上惊悼。恨不得一见。 命所在。归赙尤葬。特 赠吏曹参议。君器度弘毅。容貌严恭。慎而能断。刚而善恕。孝悌忠信。通明公正。其学一以主敬穷理克己躬行为主。精密笃确。体用俱备。盖自坡山法门。以上溯闽,洛。淳如也。逮其晚节。德积行成。和顺辉光。宗党仰其仁。乡邻服其化。朋友信之。学者尊之。犹欿然有不自足之意。以没其身焉。所著易后天说,家礼源流等书。深有所发挥。至论时务。常曰。今天下之阴阳易位。一国之邪正同流。士苟有意。其义固无大于尊攘。亦未有不先定内而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4L 页
能此者。盖亦非空言也。呜呼。箪瓢缊袍。乐以忘忧。俛焉孜孜者。必有所好矣。 旌招侧席。礼貌愈加。礭乎不可拔者。必有所守矣。人徒见其壁立万仞。而及其所以深造自得者。鲜克测知。遂至经纶之略。屈于当世。德行之懿。殉乎一身。天之生此人。果何为哉。然而承继父师。体正学明大义。屹然为斯文世道之重。以俟百世而无惑者。固不以行藏有间。则于君又何憾焉。配公州李氏。生员长白之女。贞正英秀。晓达经史。有古烈女风。江都之难。闻城陷。即引决。君葬于交河县月笼山向酉之原。孺人祔其左。男长拯。次推。女适朴世厚。又有拨,拙,挹。侧室子也。拯生二男。行教,忠教。一女。未行。推生二男。自教,可教。时 崇祯纪元之后四十三年庚戌十月癸巳。从兄元举。述。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碣
  
处士朴公(增)墓碣铭
朴氏。皆新罗王赫居世之后。高丽时。有进升。以功封务安君。子孙仍家焉。有子曰暹。仕至左仆射。图形阁上。其后有文晤。又大显。终丞相绵城君。数世而至义龙。佐我 太祖为刑曹判书。其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5H 页
子纲。亦亚秋官。于公为高祖。寔生亨。为丹阳守。丹阳生颐。为平康令。平康生公之考曰临卿。卒官肃川府使。以公之弟壕贞简公贵。皆 赠吏部。妣贞夫人昌宁成氏。 鲁山忠臣三问女也。公讳增。字益之。以世家子。生长京师。于富贵纷华。视之漠如。超然有遁世之志。遂卜居于鸡龙山下。逍遥岩川。渔钓自老。乡人称为岩川居士。贞简公观察湖西。有所馈遗。辄却之曰。此物所取者义乎。若一毫非义。则不可受。其守拙廉介如此云。生于天顺辛巳。终于正德丁丑。以其年十月。卜葬于堂坫庚向之原。先茔皆在杨州。自公始葬于此。夫人载宁郑氏。显信校尉根之女。生员壮元权经之外孙。后公三十年而殁。祔葬其后。有四男一女。曰大成。参奉 赠参判。曰大鹏。都事。曰大德。出后贞简公。曰大伦。进士。婿参奉杨信健。参判娶察访都淑男女。生尹。奉事 赠判书。女徐麟寿。妾子庆男,梦男。都事娶监察金璘女。生裕。奉事。大伦无后。曾玄以下。兟兟益蕃。其曰佥知宗宪,知事宗元,宗贞及李安国,朴恁,佐郎禹寅。尹之子女。而宗元。实追 赠三世。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5L 页
曰文瑞,麟瑞,俞大信, 赠参议应禄及进士金德哉。裕之子女也。此皆曾孙。宗宪子女。讷,谊,佥知洪锡禧。宗元子女。训县监谦及李光济,宋之翰,尹庆望。宗贞子女。诫,谆,谌,评,李汝达,郑淹,林松秀。文瑞子女。士雄,俞闰曾。麟瑞之女。赵绅,李光善。应禄子女。𧨝。 赠佥正。諴。进士。謜,赞,郑东彦。此皆玄孙。五世下及外裔。多不悉记。大约数百馀人。旧有短表。年久磨灭。玄孙谦。五世孙尚韡。生员鸿遇等。相与会议。改竖新石。来请铭。余尝悲六臣之殆无噍类。岂意成公之外裔蕃衍若是乎。信乎天理之不差也。其将兴乎。遂以铭曰。膴土之原。其草必蘩。积德之家。其后必蕃。吁嗟乎。振振绵绵。朴公之昆。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科体○赋
  
体仁足以长人(科制三中)
玄微子与无极翁。登于春台之上。和风至。庆云兴。芽甲潜动。洪纤类应。万方熙熙。四海皆春。于是。玄微子喟然而叹曰。大哉乾元。统上天知大始。生生不息。荡荡乃施。视之不见其首。察之不见其端。混混乎无所不已而显其德。洋洋乎发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6H 页
育万物而藏诸仁。运玄机而自然。纷轇轕而浑沦。物诱然而皆生。羌磅礴而旁达。寔造化之大原。固神妙之不测。无极翁莞尔而笑曰。盛哉言。子知天乎。吾为子推乾之元。以言人之仁也。夫仁也者。主五性。长万善。人之所生。道之所本。不忍其心。恻隐其端。充之可以尽道。扩之足以保民是。在人之乾元。为王者之所作。斯乃视民如伤。若保赤子。既博其施。又康其济。天覆雨润。春嘘物茁。岂天人之有间。沕上下之于穆。三皇所以亨屯。五帝所以立极。尧舜所以变化。汤武所以拯溺。诚肫肫而合德。举一视而同仁。斯天下之所归。敦至化于不言。岂比效之有地。验德元之长人。嗟夫子之探元。发乾道之所蕴。开群蒙于千古。视万民犹一己。抱君德而龙潜。慨王泽之扫地。辙环寰宇。纯亦不已。俯仰乾坤。太和元气。玄微子闻言心醉曰。运元于上天。以是仁生物。体元于下人。以是仁成育。根荄动植。无一物而非天。礼乐教化。无一事而非仁。遂击壤而歌曰。浑元默运。蔼昭融兮。品物资始。出无穷兮。吾王则之。仁亦同兮。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科体○诗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6L 页
断带乞诗(科制三上追附)
娇花未笑含红怨。蛱蝶飞飞蜂不窥。云屏寂寂掩孤嚬。绿绮暗暗藏深悲。东风不道珠帘隔。海棠睡罢惊新诗。芳心脉脉倚雕栏。绿柳低垂花影移。临烟娇语却轻轻。潋艳秋波莲半披。春情欲寄作诗人。柳腰纤纤罗带垂。黄金剪刀断春碧。因君为乞琼琚词。谁知此意结好缘。愿得珠唾成佳期。王孙岂惜数行字。莫使兰闺花信迟。只缘佳句感妾心。不是娼条难自持。西津解佩岂无意。语尽含羞低翠眉。落絮纷纷春日暮。多少香愁青鸟知。
  销魂桥(追附)
朝别灞水桥。暮别灞水桥。灞水流悠悠。行人朝复朝。若遣折杨柳。此地无柳条。柴塞燕关路无极。吴山楚水云遥遥。与君今日远相送。与君何日还相邀。归期浩荡不自定。芳草年年愁思摇。慇勤不尽一樽酒。空山落日风萧萧。金鞍绣毂上无力。白马青骊嘶不骄。塞路何处得泰山。截路何处得大刀。人生一世长送别。冤泪悲歌愁碧霄。谁言别离有远近。可惜离魂同一销。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科体○易义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7H 页
同人于野(科制二下)
广大空旷之谓野。上下相通之谓同人。同人于野者。广大无私之谓也。盖其卦则上乾而下离。其德则内文明而外强健。其体则九居五而六居二。天与火。同乎上者也。强与明。合乎其德也。同人之义大矣哉。五得其正而同乎二。二得其中而应乎五。文明烛理而能通大同之义。强健克正而能尽大同之道。视万物犹一心。视万民犹一己。通天下之志。同海内之心。荡荡平平。无偏无私。此所谓同人于野者也。请尝论之。同人与比。其义一也。众阴宗一阳则谓之比。众阳同一阴则谓之同人。比之义。贵乎永贞。同人之义。贵乎广大。盖阳者。阴之所宗。而或恐其难久。阴者。阳之所悦。而或恐其私昵。故曰同人于野。既不系所私。而乃用其至公也。呜呼。君子观同人之义。而辨物之同异。观于野之象。而绝己之偏系。善亦类也。恶亦类也。君子为朋。小人为党。同乎己者而同之。异乎己者而异之。同乎己者君子。则其人也君子人也。同乎己者小人。则其人也小人人也。何者为君子。何者为小人。所同者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7L 页
义理。而不以私欲者。为君子也。所同者私欲。而不以义理者。为小人也。虽然。所处者至大。则所应者至广。所受者至虚。则所感者至远。其惟圣人乎。同而不昵。周而不比。大中至正。与万物无私者。其惟圣人乎。
无往不复
一阴一阳。天地之道也。一往一复。阴阳之气也。故物无有来而不往。时无有往而不复。此所以泰极则否。治极则乱也。尝试言之。天位乎上。地位乎下。而乾坤定矣。乾来乎内。坤往乎外。则其势必复。而泰之九三。阳之盛而下之极也。又当上下交气之时。又处阴阳往来之际。故圣人戒之曰。无平无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盖制治乎未乱。保邦乎未危之义也。呜呼。形而上者曰天地之道。形而下者曰阴阳之气。天地之道。生生不息。阴阳之气。往来无穷。故曰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终始无穷。变化不测。而舒焉惨焉。伸焉屈焉。生焉死焉。吉焉凶焉。善焉恶焉。明焉昏焉。刚焉柔焉。同气相求。同类相从。同道相谋。君子小人。中国夷狄。亦一阴阳也。彼往则此来。此往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8H 页
则彼来。一消一长。一盛一衰。三代以来。何君子道长之日少。而何小人道长之日多。何夷狄猾夏之时多。而何中国荒服之时少也。岂天厚薄于其间哉。将天地无心。而阴阳之数。有不得己者耶。抑君子寡而小人众者耶。将天地清淑之气薄。而秽浊之气厚耶。且阴之卦短画六。阳之卦长画三。阳之数。止于九。阴之数。盈于十。何其阳之乏而阴之赢也。自乾坤历十卦。而后受之以泰。泰之后即受之以否。可见其泰之难而否之易也。故泰之九三曰。无往不复。否之九五曰。休否。大人吉。泰之为否。顺致而不难。否之为泰。积功而不已。圣人知其然。故潜龙之象。履霜之戒。既明于乾坤之初。而乾坤之交不交。大小之往而来。从而申之。而艰贞之戒。包桑之喻。扶阳抑阴之意。丁宁反覆。蔼然于言表。若是乎天道之难泰。而世道之难治也。虽然君子无可间之隙。则小人何得以间焉。中国无可乘之衅。则夷狄何得以乘焉。君子有失道也。而后小人间之。中国有失道也。而后夷狄乘之。为君子者。益尽君子之道。为中国者。益尽中国之道。则何虑乎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8L 页
小人。何忧乎夷狄。此乃无往不复。艰贞之戒也。亦有所不可知者。以尧而有四凶。以汤而有葛。以太王而有獯鬻。以文王而有昆夷。岂尧汤太王,文王之未尽其道而然哉。曰非然也。尧虽有四凶。而一举舜则能诛。汤虽有葛。而七十里而能王。太王逃之獯鬻。而百姓从如归市。故创业垂统。文王困于昆夷。而能新其国。三分天下有其二。兹岂非邵子所谓无小人。不能成君子者耶。吾之道能尽乎中国。则夷狄不足乱之者耶。呜呼。一治一乱。天地之数也。扶阳抑阴。圣人之心也。然则天地之数。往来之会。亦可得以容人力耶。曰。然。固不可易也。苟能尽君子中国之道。如尧,汤,文王。则虽万小人百夷狄。终不敢肆其凶矣。夫所谓君子之道。何也。内刚而外柔。内健而外顺。内仁义而外功利。内中国而外夷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而行之以云雨。动之以雷霆。聪明睿智。神武不杀者。其惟君子之道乎。呜呼。管仲当中国道微之时。能攘夷狄尊中国。故孔子称之曰。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其可谓君子之徒也。呜呼。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29H 页
无往不复。非泰之时则然。否之时则亦然。故泰中有否。否中有泰。泰极则否来。否倾则泰来。安知其泰之可往而否之不可往也。否之可复而泰之不可复也。惟在人而已矣。
龙西先生文集卷之四
 科体○书义
  
惟皇作极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皇王建其极。而万邦则之。北辰。天之极也。皇王。人之极也。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执者至寡。而能眼众者。以其有极也。夫极也者。不偏不倚而执其中。无反无侧而处其正。王者之达道。天下之大本也。喜怒哀乐。无不中节。而赏罚好恶。无不尽公。故喜怒而春生秋杀。赏罚而天命天讨。作而为首于人上。动而取法于天下。非天下之大中。其何以作极。盖尝论之。人者。受天地之中。而惟皇执其中。人为万物之灵。而君为亿兆之宗。教化之所本。礼乐之所出。故箕子陈洪范九畴。而立为皇极九五之数。太极之谓也。天地之万化。皆由出焉。两仪之阖辟。五行之运斡。莫非太极之所生也。是以皇王处其中。而四方万化取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