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策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3H 页
法制策(癸酉增广试)
对。惟我 太祖高皇帝。于洪武六年。命刑部尚书刘惟谦造法令。惟谦进曰。陛下神算。高出三五万万。但愿后世勿失陛下法制之本意耳。愚也三复而叹曰。在今后嗣王。苟能以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则于为政乎何有。今执事先生既以惟谦之意。入告我 后。又将试可之策。下询韦布。其不愆不忘。罔失法度之意乎。愚于法制则不敢详。志在矫弊则久矣。敢不竭所蕴以对。窃为之说曰。夫一代之致治。必有一代之法制。法制者。为治之具也。权一时之宜而酌其轻重。立万世之方而定其规模。以之而统万民。以之而整四方。则法制之于人国家。不可无也如是夫。故在一国则有一国之法制。在天下则有天下之法制。舍法制而为治。吾斯之未有见也。是以法制之得其当。则政不烦而民以之安。法制之失其要。则政日降而民以之怨。治国恒于斯。乱国恒于斯。而一治一乱。于兹判矣。虽然。法制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3L 页
不能以自行。行之有其道焉。法制不能以自立。立之有其要焉。苟或失先王创业之本意。违先王立法之良规。则其所谓法制者。苛刻而已。烦碎而已。求所以补治而适足以害治。求所以安民而祇足以扰民。岂吾所谓先王之法制也。呜呼。先王之良法美具。布在方策。而及其后世。莫救乱亡之祸者。此岂先王之法制。不合于后世而然欤。实由后世之君。自不行先王之法制也。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然则欲行先王之法者。可不以先王之心为心乎。请白之。三代迭兴。圣君代作。熙皞其俗。于变其民。其于立法之规模。虽有损益之异宜。而考其相传之心法。则前圣后圣其揆一也。同归至治。不亦宜乎。及其衰也。孱孙无道。乱常败德。不率祖行。乱亡相促。无足怪者。帝王超电。后世蓬蒿。治非三代之治。法非三代之法。汉之杂。唐之假。宋之大纲不正。虽有少康之治。而犹不足与论法制之得失。则况六朝之风雨。五代之昏乱。比如深林穷谷。狐狸窜迹。而旋得旋灭。烟散云空。何必寘议于齿舌间哉。非尧舜不陈。所可详者。非我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4H 页
朝乎。 圣祖龙兴。神孙燕翼。有典有则。善继善述。宏纲懿范。炳耀日星。玉条金科。灿然备具。大典而发挥其馀蕴。续录而推衍其未该。制作之盛。可谓至矣。而治道渐下。良法几熄何。幸我 圣王。一新化弦。再正局面。孜孜宵旰。念念图治。如伤于民隐。克诘于戎兵。经界不均欤。黜陟不明欤。行仁而励敦俗之方。发政而申涣汗之令。凡所以振举废坠。修复古制者。十一年于兹。而奈之何法未修举。政愈紊乱。四方瞻顾。百弊俱蔓。务农树桑。制民之常法。而坐卖行贩。末利是逐。调兵讲武。鍊卒之旧规。而隐身逃躲。只有空籍。畇畇原隰。半漏贡案。而莽莽荒田。尚徵旧税。病聋许丞。多保尸位。而清谨张公。或居下考。风颓俗坏。凌上之习已痼。朝令夕犯。轻法之徒寔繁。其他难支之弊。可愕之事。俱萃 圣朝。难以悉举。言之太息。见之心寒。此果祖宗之法。不美而然欤。奉行之道。未尽而然欤。愚也生千载之下。溯百世之上。夷考古今帝王之法制。则三代之法制。此法制也。祖宗之法制。此法制也。今日之法制。亦此法制也。是何祖宗行此法制。而致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4L 页
隆古之盛。我王行此法制。而有今日之弊也。今之法。犹古之法。今我 圣上之德。亦无让于古之圣王。法弊之滋紊。若是其甚焉。则愚恐我 圣主所以行之者。或有愧于古之圣王也。呜呼。大禹有安民之心而黎民怀之。我王有是心也欤。武王有建极之心而师居其八。我王有是心也欤。文王耕者九一。我王其行之欤。帝舜黜陟幽明。我王其行之欤。祇若王命者。高宗存此心也。世变风移者。康王存此心也。古语云。欲法尧舜。当法祖宗。又曰。欲行其法。当体其心。上之人。苟能心尧舜之心而法尧舜之法。心祖宗之心而法祖宗之法。求之于方策。反之于吾心。讲之于细毡。体之于吾身。民无恒产而兵有亏欠。则曰我之所以制民训兵者。有不及于祖宗之心欤。田制不均而考绩不明。则曰我之所以制田任官者。有不合于祖宗之心欤。以祖宗之心。而化风俗。以祖宗之法。而出号令。则 圣上之心。即尧舜之心也。 圣上之法。即尧舜之法也。将见民安其业而人乐为兵。赋役均齐而庶官称职。世跻雍熙。令出惟行。执事所谓能革六者之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5H 页
弊。以复祖宗之治者。其不在兹乎。篇将终矣。又有献焉。夫遵守而勿失。虽是君上之责。而奉法而宣布。实在宰相之得人。是故。伊尹左右厥辟而不坠成汤之令绪。周公明勖幼王而宣布文考之遗化。今我国家。法非不具。令非不严。而所患者。特奉行之无其人耳。苟能得此二公者。寘诸启沃之地。则法制之不行。不足为患。而隆古之治。可措一反掌间矣。谨对。
经传要旨策(癸酉增广覆试)
臣对。臣目阅尘编。无一段吃紧之功。心游黄卷。有白首纷如之叹。每恨口耳之无益。欲寻撮要之明旨者久矣。今我 主上殿下以生知之圣。兼好学之资。念终始而典学。究圣贤之遗意。询于经幄之馀。问及韦布之士。数行 清问。正副夙愿。臣虽蒙学。敢不祗若。臣伏读 圣策。曰圣经贤传(止)得何宗旨欤。臣奉读再三。不胜陨越于下。臣闻物莫不有本。事莫不有要。凡事尚然。况圣贤之书乎。盖为一时之训者。圣贤之书也。立万世之法者。圣贤之书也。其于立言之际。虽有万殊之别。而要其归则一而已。一者何也。心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5L 页
学是也。然则欲求圣贤之道者。不可不求其书。欲求圣贤之书者。不可不求其心。求其心则其于圣贤之书。何患不得其要哉。臣尝以是而参究圣贤立言之旨。夫诗有三经三纬四始五际之异。而其为言。无非导达性情之具。感发惩创之意。则思无邪。其非三百十一篇之要乎。礼有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之不同。而其为礼不出应对进退之间。道德性命之要。则毋不敬。其非经礼曲礼之要乎。允执厥中。帝尧之所以授舜。而以是传之禹汤文武之君。则以此为五十八篇之要。可谓当矣。尚象圆图。伏羲之所以画卦。而所言。明乎消长进退之理。则以时为三百八十四爻之要。亦云至矣。若夫春秋。则孔子生王迹已熄之后。际乱贼接迹之时。明尊君之大义。定褒贬于万世。大一统三字。岂非知我罪我之要旨乎。中庸之诚。大学之敬。兽论之敦仁博义。孟子之遏欲存理。是其四篇之要。而三千攀化之际。七十升堂之日。独以一贯之旨。告于三省之曾。则独得宗旨者。意者其此之谓乎。呜呼。圣贤之道本于心。圣贤之心著于书。苟能以圣贤之心。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6H 页
观圣贤之书。则于致治乎何有。伏惟 殿下知所先焉。臣伏读 圣策。曰予以否德(止)治跻唐虞欤。臣奉读再三。不胜陨越于下。臣伏睹 殿下英姿天纵。圣学日将。精一执中。有大大舜。缉熙敬止。允文文王。经筵日讲。而接贤士大夫之时多。微旨是究。而至日昃夜分而乃罢。是宜上行而下效。道明而教成。囿多士于以宁之化。措一代于文明之治。而奈之何训诲之方徒勤。而讲明之效未著。横经问难者问其义。则曰吾不知也。挟册讲劘者问其要。则曰我无是也。暗道矇义而惟事口耳之读。寻行数墨而只是灭裂之学。学日臻于榛芜。道将至于晦塞。君子不闻大道之要。小人不蒙至治之泽。宜 殿下轸念于此。而下策满庭之多士也。臣亦今之士也。未免俗习之拘。徒事章句之末。则其于古圣贤经籍。何敢窥闯其蕴奥而妄有所陈说乎。然而人君有问。不答非礼。请以 圣问中数条。反覆而陈之。夫执中二字。乃尧舜相传之心法也。是故。文王以此心而致风雅之化。周公以此心而制万世之礼。训谟之要此心也。象卦之要此心也。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6L 页
孔子以此而修春秋。曾思孟子以此而著四书。臣未知我 圣上。亦以此心而究圣贤之书乎。如或不究其心而徒究其书。则 殿下所谓未得其要者。无足怪矣。如欲明圣贤之书而究经传之要。则不可他求。我 殿下苟能以帝王之心。而明帝王之学。明帝王之学。而为教导之本。则发言而为典谟。吐辞而为雅颂。所行自合于周公之礼。所令不悖于乾元之道。(四字缺)天理以存。而日用间一事一政。莫非中庸九经之本。大学八条之要。夫如是则经传之旨。不期明而自明。圣贤之道。不期行而自行。人皆式谷而治跻唐虞。文教大阐而俗成邹鲁。圣贤之书。何必讲究论难然后能明之哉。伏愿 殿下懋此心焉。臣伏读 圣策。曰子大夫(止)悉著于篇。臣奉读再三。不胜陨越于下。臣既以卤莽之说。献之于前。而又有未尽之怀。请为 殿下尽之。夫上之于下。虽待之以诚。教之以诚。犹惧其不振。况待之不以诚。教之不以诚。则人人非尽豪杰。宁有不待文而犹兴者乎。臣伏见 殿下迩年以来。振作之诚。不及于初年。诱掖之方。渐弛于曩日。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7H 页
大学首善之地。而未闻奖劝之举。乡学多士之所。而久废教导之官。若是则章句之辈犹且罕焉。谈经之士。何敢望乎。伏愿 殿下不以臣言为对廷之文具。而特加待士之诚。以为宾兴之则焉。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臣谨对。
重恢策
臣对。臣闻宋臣真德秀献中兴之策。一则以勤身克意。为自强之道。一则以用贤修政。为自立之本。为人君者。苟能勤其身。以尽自强之道。用其贤。以树自立之本。则其于中兴乎何有。恭惟 主上殿下新经患难。值国中否。吴薪朝夕越胆坐卧。惩热羹于既往。思补厩于将来。敞玉阶以进臣。揭金章以咨道。其惩前毖后之念。拨乱济艰之志。此诚我 国家基万世无疆之休也。臣亦乱离后馀生也。敢不以痛惋于胸中者。为 殿下诚告。臣伏读 圣策。曰云云。臣闻时有安危。而其安其危在于人。国有治乱。而其治其乱系于人。故人事之得则危者安而乱者治。人事之失则安者危而治者乱。然则安危治乱。其不在于人事之得失欤。是以古之善为国者。不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7L 页
问时之安危而惟患人事之未尽。不计国之治乱而惟患人事之不修。所谓人事。不过曰诚而已。诚能修己以诚。任人以诚。则危可使安。乱可使治。稽之于古。偷安江左。忍忘君父之耻。飘寄临安。甘心犬豕之拜者。晋元与宋高是也。众寡一旅。终能复禹之绩。国值衰削。竟树恢复之烈者。夏康与周宣是也。安危治乱。诚与不诚。兴亡悬殊。可戒可慎。伏惟 殿下益笃是诚焉。臣伏读 圣策云云。恭惟鲽域。国于海东。而岁在龙蛇。变生不虞。千官失栖枝之安。六龙有泥露之叹。幸赖 天威远振。埽彼凶丑。 祖宗默佑复我邦土。楚氛已消。汉仪其整。长安之庙貌如故。洛阳之钟簴不移。天其或者此其可忧之时也。奈之何兵戈抢攘。已经一纪。而庙堂之上。未闻制胜之策。疆域肃清。又至六年。而三边之外。未睹折冲之谋。脱有边警报急。零贼窃发。则器械疏虚。御之以何策。兵粮俱乏。待之以何术。邦祸岌岌。如土将崩。国势奄奄。如日将暮。时势之不可为欤。人事之有未尽欤。若谓时不可为。则时无不可为之时。若为人事未尽。则事无所未尽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8H 页
之事。四顾茫然。臣亦未知。呜呼。身栖会稽。请为臣妾。则是固不可为之时。而教训十年。竟致沼吴之绩。野处漕邑。(四字。缺)则是固不可为之时。而秉心塞渊。能营楚丘之城。二君之所以成功者无他。尽其诚而已。今者窘未甚于会稽。而沼吴之日无期。患已迫于漕邑。而楚丘之营无形。无乃 殿下之诚。一毫有所未尽者乎。呜呼。少康因旧臣靡而能恢涂山之绪。宣王侧身修行而能绵瓜瓞之基。 殿下苟能修德以诚。务尽在内之实。任人以诚。委以重恢之责。复雠之诚。益笃于枕戈之际。讨贼之诚。著见于式蛙之日。则人怀死绥之心。士知亲上之义。百姓闻 殿下出车之声。举欣欣然踊跃而争先矣。夫如是则军旅所至。虏胆先慄。中兴伟绩。指日可待。何患国势之不振。何忧拨乱之无策哉。伏愿 殿下念玆在玆。臣伏读 圣策云云。呜呼。民者邦之本也。邦本固则国以荣怀。邦本离则国以杌捏。今者百姓睊睊。四方盻盻。操瓢盈路。怨号腾天。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知亲上死长之义而乐赴于兵戈之中哉。诚使发政施仁。使邦域之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8L 页
内。有恒产而有恒心。无一夫不获其所。则皆知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其如是。孰能御之。伏惟 殿下加念焉。臣谨对。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论
  
金作赎刑论(壬申冬泮中朔制)
论曰。用刑之道。何居焉。人之有罪。刑之而不赎可乎。曰否。罪有大焉。有小焉。然则人之有罪。赎之而不刑可乎。曰否。刑有轻焉。有重焉。如大罪也。不可以轻。如小罪也。不可以重。必也。察其小大。权其轻重。刑于所当刑。赎于所当赎。然后深得乎轻之重之之法。而不悖于赎之刑之之道矣。昔者大舜以浚哲之圣。有神武之德。承汝陟帝位之命。制折民惟刑之法。象以典刑。从重法也。金作赎刑。示轻罚也。或者谓帝舜大圣也。典刑大法也。以天下之大圣。制天下之大法。而赎刑一开。其流有弊。富者得生。贫者独死。吁。此岂知圣人轻重立法之本意者哉。盖圣人之心。至正至公。如鉴之空。如衡之平。凡在一政令之际。尚且低仰之得宜。轻重之必审。况刑者。帝王齐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9H 页
民之法。辅治之具。其于斟酌轻重。宁有毫发秒忽之差哉。愚尝妄度帝舜之心。以为天下至广。黎庶至众。而博施济众。惟帝其难。则民之犯法。安保其必无也。于是创为法制。示以常刑。而又虑罪有大小。亦有轻重。法不可以执一治之。随其小大而轻重其罚。官府而有鞭之刑焉。学校而有扑之刑焉。而其于官府也学校也。犹不忍以鞭扑加焉。又使之入金以赎。而开其自新之路。吁。帝舜用刑之得宜。轻重之不差。愚无间然矣。若使帝舜徒有恤刑之心。而并施赎金之罚于元恶大憞之罪。则岂可谓用刑之得宜。若使帝舜徒知赎金之嫌。而不行赎金之罚于官府学校之罪。则岂可谓轻重之不差哉。重罪不可以不重。故流放窜殛而以重罪罪之。轻罚不可以不轻。故金作赎刑而以轻罚罚之。此帝舜之所以为帝舜。而帝舜之后。经千百载而无有及于帝舜者也。帝舜天也。天之于万物。时可以肃杀。则雷霆以震之。雪霜以摧之。时可以长养。则和风以畅之。时雨以霈之。典刑之法。非天之雷霆雪霜乎。赎金之刑。非天之和风时雨乎。大抵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9L 页
阳舒阴惨。虽帝王用刑之法。而哀矜恻怛。实帝王好生之德。故以五刑而刑于元恶大憞者。未为不可。而必流宥以宽之。以鞭扑而行于官府学校者。可谓轻矣。而必罚金以赎之。此所以仁厚之泽。洋溢于上。风动之化。耸动于下。治臻从欲而罔干子正。德洽群生而民用不犯者也。呜呼。前乎伏羲,神农,黄帝,帝尧。而赎金之刑。未有闻焉。后乎夏禹,成汤,文王,武王。而赎刑之训。未有见焉。孟子所谓大舜有大焉者。其亦以此也欤。或者又谓圣人之为治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自可使民有耻且格。何事于政刑之末。又何必罚金为哉。此则有一说焉。蔡九峰释象刑之注曰。如天之垂象。以示人而已。吁。斯言尽之矣。盖当帝舜之时。黎民皆已于变矣。万邦皆已协和矣。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莫不以帝舜之心为心。则虽无是法。民自不犯。而必制以轻法。作为准则者。斯乃为天下也。为万世也。惜乎。后之人君。不察制法之本意。徒见赎刑之遗法。穆王训刑。大辟亦赎。汉之为治。鬻狱相望。而鞭笞栲椋。犹恐不酷。多少黄金。轻重诸罚。叔季归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0H 页
来。何多帝舜之罪人也。噫。谨论。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辨
  
天说辨(应制)
昔韩愈谓阴阳之坏。人由之生。人之坏元气阴阳滋甚。人之蕃息。天地之雠也。今人举不能知天。故穷愁郁抑者。仰而呼且怨。子厚作天说以非之。夫退之之言。既近穿凿。则子厚之非之者是矣。子厚之说。又不喻天人之理。其所以非之之意。臣亦非之。夫天地一元气也。阴阳一天地也。天地之外。非别有元气。阴阳之外。非别有天地。而子厚之言曰。上而玄。谓之天。寒而暑。谓之阴阳。浑然而中处。谓之元气。是分天地阴阳元气。二之也。臣未知上而玄。非元气之所积乎。寒而暑。非元气之往来乎。苟无元气。天不得为天。地不得为地。而阴阳寒暑。亦不得其正矣。且果蓏之秀而实。实而腐。理也。人之幼而壮。病而死。理也。草木之敷荣枯落。亦理也。理即天也。而子厚以果蓏比天地。痈痔比元气。草木比阴阳。此可谓知天者乎。禹汤文武伊尹周公孔子。古之大圣人也。犹曰皇天眷顾。天命不僭。天命殛之。天佑下民。天道福善祸淫。圣人论天。无以加矣。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0L 页
作善。降之百福者。天之道也。作不善。降之百殃者。天之道也。而子厚不务行禹汤文武伊尹周公孔子之训。附会庄老列御寇虚无之论。以天为冥冥。乃曰欲望其赏罚者。大谬矣。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其无稽甚矣。凡人之作事也。畏天而有所不为。往往犹或有违天悖理而获罪于天。若使闻子厚之言。谓天高远杳茫。无预于人。善者以怠。恶者以肆。则其祸一世。不既大乎。子厚又曰。子而信子之仁义。以游其内。是外天而求仁义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则仁义之道。非出于天乎。不信天而信仁义。臣未之见也。子厚欲矫退之之非。而不知仁义之出于天。以仁与义为一己私物。如此而得免讥笑于知天之君子难矣。为子厚者。苟能以万物资始之义。天高听卑之理。反昌黎之说曰。人者天地之元气也。人之蕃息。天所养也。人之怨呼。天必闻之。岂非达识之论乎。惟其平生所学。局于文字之间。而不识天道孔昭之理。阴阳消长之机。故其所论类如此。臣恐后之人。徒知退之之论为非。而不知子厚之说为尤非。慢天弃天。昧天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1H 页
人相与之理者比比。故不得不表出而明辨焉。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铭
  
斩蛇剑铭(月课)
举无上按无下。跃秦水铸汉火。蛇一断龙血奋。三尺长四百运。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奏
  
拟汉大司马霍光请加尚符玺郎秩二等奏
大司马霍光谨奏。为加尚符玺郎秩二等褒节事。盖闻守节不挠。圣人所与。至死不变。壮士或难。窃照太始十二年二月丁卯。先皇帝升遐。臣于五柞宫。钦奉遗诏节该。恁与金日磾立小子行周公之事。钦此。臣感激殒结。夙夜忧惧。誓不负先皇帝之明。七月间。因殿中有怪。一夜群臣相惊惶奔走。臣虑主上以冲年新立。群情未固。其一般奸贼之党。谋为不轨。乘暗作蠥。即召尚符玺郎。欲收取其玺。以镇定危疑。即按剑却立曰。先皇帝以我为郎。使掌符玺。有急便与他玺。于义不当。我头可得。玺不可得。终不肯授。臣私自语心曰。郎乎郎乎。此甚得人臣体也。其视周勃亲上符玺于渭桥。自矜其迎立之功者。相去远矣。郎之意。臣想得以为符玺至重。人心难测。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1L 页
实有疑臣之心。亦坚所守之节。设有他日有等无赖之徒。劫之以威。其确然不动之志。已可见矣。若使在廷诸臣皆如此。何忧乎托六尺之孤。何虑乎寄百里之命。夫异众之人。不可滞在下官。守节之士。必须宠之显赏。方今人心未定。且维新出治。万姓拭目之日。尤须崇奖旌表。俾观瞻者有所矜式慕效也。依周官彰善例。加秩二等。以褒其节便益。此系爵赏事理。未敢擅便。为此谨奏。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
  
与河重远
即见贤季书。备审气候胜昔。区区傃慰之至。溍草土之馀。酷罚未艾。一息虽存。痼證渐剧。目昏耳聋。腰下痿痹。寂无闻见。且不运步。精神日惫。如醉未醒。只俟溘然而已。更复何望。所恨者。无路一场奉晤。吐尽积阻怀抱。人事可怜可怜。命之寿夭。已定于天。祇当顺受。而不无贪生之念。欲冀一分之效。方服汤药。材料中似易而未得者栀子。尊或有储。后便惠救。望望。凤冈丈裒集诸公忠烈记跋文。近欲入梓。而溍之拙文。亦在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2H 页
其中。若编于跋文之后。广示众目。可耻之甚者。曾以拔去之意。恳于赵丈。则答以已蒙左右修饰润色之诺云。未知点窜否乎。河韩两察访本藁及鄙所改草。赵丈传于鄙处。欲因达于左右。而姑待子仪之来。留此矣。今付贵奚以送。幸另加心匠。以副赵丈之意如何。
答河重远
顷见来书。慰谕勤恳。凭审间况珍毖。喜忭无已。溍随行末班。而值此北风雨雪。抱病而不知归。可笑可叹。贤季氏情讯。抚玩如对。因悤悤未各修复。恨恨。适得新历一件送上。馀俟春间下归奉叙。
与河重远
见西村往来诸友。问左右起居。皆曰别无大端證患。寝食与前一样。深慰深慰。去年五月十一日所传札。寘之案上。时时披阅。不啻如对。然不如真面目也。少而老。老而病。病而死。例也。不足恨。但与左右小少从游。情义不薄。而贱疾已剧。若从此永辞。则死目不瞑。思之不觉缺然。晦间。送豚儿仰候动止。缕缕在其时备达。
答俞会甫
龟城树木云山。长入梦想者。以左右为主人故也。物犹思想。况主人乎。红尘汩没中。得云山主人书。胸中宁不爽豁。况百幅华笺。实故人心贶。铭感铭感。溍虚带谏名。已阅月矣。呈病连旬。今始脱湿。浩然之志。庶可遂矣。而未得匹马。姑待数日。可叹可笑。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2L 页
答德川院中
即承佥札。就审春暮。佥履万安。仰慰之至。生病日深苦。闷不可说。院田相换。两皆便宜。若斗数品数相适。则可以为之。而此乃院有司及多士详议牢定之事。生何敢轻议。都在佥尊议处。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序
  
六司契帖序
人之并一世甚难。同立朝亦不易。今我六司十有六人。既并世。又同朝。司圃掌园蔬。义盈掌海菜。内资,内赡。掌酒酱油醋。司宰司䆃。掌鱼盐谷米。同献 御供于司饔院。或连日或间日。虽夏月暑雨。冬日祁寒。闻漏声才罢。聚于 阙门外。坐待东方报曙。入则同席。出则同行。不期而同。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3H 页
无敢后先。其视閒曹漫局。分职各处。十日不一见颜色者。幸孰大焉。主簿金公埥,直长李公斗瞻。于仲冬初。五会诸僚内资寺之坊舍。做閒话半日。乃执爵而言曰。人间离合无期。今者良遇难再。傥作数幅帖。列写姓名。以为永久展玩之地。则他日或在内或在外。或归乡曲。虽身分千里之外。开卷指点。宛然旧日颜面。不犹愈于蓬梗之倏聚倏散而茫焉忽焉者乎。佥曰诺。于是各出若干糒地之资。凡成十六帖。序齿而不以位。属余为之记。噫。诸僚之志。余知之矣。夫司饔之会。足以不忘矣。而申以内资之会。内资之会。足以不忘矣。而继之以帖。帖之又不足。必欲弁之以文。叙其契谊周章之好。要以一视离合而传诸不朽。斯其蝉缓宛笃者至矣。而其又忍忘诸。不佞虽不文。义不敢辞。谨书颠末如右。 崇祯七年甲戌腊月既望序。
姜彦述(得胤)大夫人朴氏寿宴图序
万历壬子。姜丈人长鬐公大夫人年八十有九。一时乡父老。赴庆席称寿觞。极欢而罢。后三十一年壬午十一月十九日。长鬐公之胤得胤甫。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3L 页
又为其八十一岁母夫人。设宴于私第之北堂。人之建观前后者咸曰。寿星聚于此矣。居客右者。牧伯姜大遂也。列侍左右者。子侄孙满庭七十人。相继而起舞者。远近亲朋会也。歌南山诵齐天。升堂献祝。张乐竟夕。甚盛事也。噫。孰非人子。谁无父母。或疾病忧患。人事推迁。或风树不停。西日已颓。不能尽其养而抱终身之恨者。皆孝矣乎。吾彦述甫。无憾也已。无憾也已。 崇祯甲申正月日序。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记
  
神明舍记
膈县。仁义乡也。古之贤圣人。多出焉。太初元年摄提岁。无极翁来相宅。乃卜仁山西智水东。筑信土鸠仁木。铸义金。周以数仞之墙。搆一宇成。扁其额曰神明舍。规模阔达。八窗洞然。平正洒落。少无邪曲。真所谓左准绳右规矩者也。活水一源。出自头颅山。注两峡间南流。汇为半亩方塘。清滢澄澈。波光不动。倚轩观澜。令人精神爽豁。有活泼泼底意思。其地势甚高。上接天根月窟。俯临丹田胸海。无一点尘埃蔽于眼底。是亦顾眄中壮观也。竹牖朝阳。梧桐夜月。朝暮异景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4H 页
也。天飞之鸢。渊跃之鱼。上下所察也。且其平朝未与物接之际。洞开重门。默坐静观。万象俱寂。星斗昭临。此时气像。己所独知而有难以言语形容者。楣间帖三字符。壁上书惺惺二大字。又以慎独省察操存寡欲等语。写为图。挂诸四隅。盖其做工夫地也。余于少时。陷于物欲之囮。汩于嗜利之场。为形骸所役。骛于虚远荒诞之域有年。今来周览。恍入芝兰之室。惜乎。何其在迩而不知求。致人有莫知其乡之讥也。快哉舍也。美哉号也。夫神者。无所不通之谓。明者。虚灵不昧之谓。屋漏之处。不睹之中。或有所蔽覆。则不可谓神。不可谓明。莫神者鬼神。而玆舍与之神。至明者日月。而玆舍与之明。桓魋不能拔。秦火不能焚。其基方寸。而总括天地之广博。其居惟微。而通贯万物之变化。大而江河山岳。小而昆虫草木。上而风霆霜露。幽而窈冥深邃。以至日用事物动静云为。瞭然若烛照而数知。融会透彻。无所窒碍。于戏其神矣乎。非明能若是乎。彼文王灵台。有庶民经始之劳。邵子楼阁。只是空中之构。夫岂若玆舍之一由天工而浑然完成。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4L 页
不费人力而无斧凿之痕也哉。世之人。孰不知有是舍。知而能求之者鲜矣。求而能守之者尤鲜。此岂舍之远人。人自远尔。噫。求之有道。驱气卒制意马。呼唤醒子。建四勿旗。自诚意关入。则自家里面本色依旧。天涵玉渊。翠交庭草。而一蹴升堂。阃阈可睹矣。然而求之不难。守之甚难。毫忽之间。食息之顷。警饬小懈而惰慢继之。则其不为情澜之方割。欲寇之抵隙者。几希矣。宋儒林用中铭曰。有主则虚。神守其郛。无主则实。鬼瞰其室。兹非守舍之家法乎。舍无常主。入者主之。吾党小子。盍各归而求之。既已告于人。亦因以自勖。某月某日记。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跋
  
跋赵氏忠烈记
大凡人臣立本朝而事是君者。孰不愿竭忠极谏。宁蹈白刃而无悔也。惟其所守不固。自信不笃。而一念利害之间。初心都丧。于是乎强者柔。方者圆。媕娿苟容。未闻有一人杀身捐躯。树立风教者。岂不可叹也哉。虽然。天地间至刚至正之气。磅礴万古。未尝一日或熄焉。故比干得之剖其心。子胥得之刎其首。可见危亡之际。昏乱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5H 页
之极。天必寓之以是气。以寿其道者。不偶然也。我知足堂先生承宣赵公之瑞当燕山朝。好直谏见杀。人谓承宣。今之比干也子胥也。何其处心之正。事君之直。杀身之忠。炳炳烈烈。无愧于白日。可质于神明。若是其相符也。燕山天性愎戾。淫戏无度。恶闻直言。仇视正士。苟非金肝铁肠确然不动。必以一死为期者。其肯拂其心犯其怒哉。承宣不畏必至之诛。益殚训诲之责。每以危言峭说。正色直谏。书壁之墨未乾。投江之祸旋惨。噫。承宣可谓守之固信之笃。居其位死其职者也。彼以利害为念。容悦为能。全其身而保其位者。能不颜厚有忸怩乎。我国家百年培养之馀。鹗立朝端。抗言不挠者。鲜有其人。而承宣独励臣节于既斁。振直声于颓波。以余观之。岂非饕风虐雪百草萎折。而万丈峰头松柏青青者乎。呜呼。承宣在家而尽其孝。在朝而尽其忠。夫人郑氏乃于颠沛窜伏之馀。尽心竭诚。事闻而旌其闾。一家三纲。将必为千万古为子为臣为人妇之柯则。而寻常行路人闻之者。莫不起敬而兴感。况子孙乎。承宣之曾孙㻩录其颠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5L 页
末。名之曰忠烈记。来示余。遂书此以勖之。
书李梅轩赠别序后
庚戌岁。承严君命。往受业于丹丘李参奉公庐所。学史略诗传春秋四书及东诗赋近体者。辛亥告归。公曰。汝今遽归耶。因劝之留。教以诗赋策论。奖劝益笃。翌年秋又告归。即手写数行序文赠余。余时年十六。只记遇我之厚。不识其知我之深也。厥后余从事举子业。幸参莲榜。连中东堂。此无非公教诲之力。而丹墀独对。屡发碧桃之难。傥服膺乎当日拨药之语。矢而激之。翼而奋之。则余之所得于既往者。何可量也。今年夏。披笼箧。适见序文于乱秩中。手迹宛然。诲语如昨。再三读之。不觉警省。恐此纸为虫蠹所齧。辄背付他纸。以为永久不忘之地云。 崇祯二年己巳仲冬书。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祭文
  
祭李梅轩文
呜呼哀哉。公今何归。柳车载驾。丹旌先导。晓星残月。薤歌将发。呜呼。公今何归。呼公而公不我闻。拜公而公不肯顾。或者我公厌世烦嚣。暂寄梦魂于尚寐之暇耶。宾友奠之。亲族哭之。再拜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6H 页
上香。跽告于公曰。某月某日。敢祭某公之柩。呜呼。公其死也耶。呜呼。昔日粹美之姿。温雅之容。其不可复见耶。和平之气。淳质之性。其不可再接耶。谆谆之教。款款之语。其不复亲承耶。闻诸公论。仁不得寿。讯之父老。位不称德。乡人惜之曰。乡亡善士。士林恸之曰。士失良朋。其在凡人。尚共嗟咄。况余无状。遽失所依。泉台莫追。余将安仰。 万历庚戌。公在庐所。溍以稚年。负笈登门。同时受学。十有馀辈。抚我爱我。特出寻常。辛勤教诲。不啻犹子。逮公服阕。溍乃告归。挽以留之。复加一年。劝之读益恳。终又赠之以一幅别书。戒勉之意。爱惜之情。溢于文字之间。至有虽汝家人父母莫如我知子之语。童子何知。亦且感激。抚躬论报。早誓肌骨。而厥后二十馀年。情随岁迁。事与心违。一年一拜。亦或阙焉。意公之待溍之心。自是小倦。而及其见溍。则犹恐其或失之。惓惓之诚。终始不渝。溍虽不言于人。独不感愧乎心。十月初二日。公毕母夫人葬。趁暮还。与一二人士暨溍。夜半语庐室。公顾谓溍曰。余年近六十。遭此罔极。然身无疾病。日不风雨。谨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6L 页
终襄事。斯则幸矣。今夜将阑。汝他无止宿之所。可于此连枕而卧。溍以卧处甚窄。恐公体不安。出宿于外。翌日拜辞。公曰。朋族已散。草土孤寐。冬夜又长。汝可复来留语累日。溍即唯唯而退。返家未久。遽得重疾。沈绵经月。不离枕席。呻吟辗转之际。虽极一身之困。而病里一念。每以违公之教拜公之迟为恨。十一月晦。李君重烨来言公体力平安。溍又私自语心曰。余虽病矣。公尚无恙。今虽未拜于公。只有早晚之异。岂意曾未浃旬。公之不讳之音。遽出于市人之传耶。呜呼。其传之者非真耶。不然。公之十月之言。何其洋洋在耳。而李君之报。又胡若是其丁宁耶。呜呼。公胡遽至于斯。遽至于斯。欲问于天。苍苍无语。欲质诸理。窅窅难凭。因念此身素性庸鲁。微公训诲。岂免墙立。半生斯世。实多公赐。公今长逝。更无所恃。万里之别。有时重见。九原之诀。何处追随。人心莫灵。悔不前知。傥知拜辞之日。永作死生之痛。连枕之教。溍岂不从。复来之命。溍岂忍违。追惟此日。痛恨无及。拊心摧胸。无地自容。今虽欲不离函丈之下。日承亲炙之力。其可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7H 页
得欤。呜呼。昔者来斯。诲我恳恳。今也来斯。视我漠漠。已矣一生。永诀依归。北来他时。谁我肯恤。苔庭尘没。竹户风凄。故宅彷徨。触目悲凉。呜呼。公虽死矣。不昧者存。归程莫忙。聆我陈辞。昔既爱矣。今岂迈焉。一盏清酌。束脩旧诚。物薄情厚。冀垂一歆。
祭河上舍(仁尚)
惟灵勤厚之质。粹美之姿。才华伏人。论议惊时。早年期待。 螭陛扬声。中岁蹉跎。雁塔题名。时议纷纭。世路崎岖。尺疏天门。一竿江湖。琴书自娱。鸥鹭为徒。晚卜东吴。数椽蜗室。养性颐神。茹松服朮。谓公必寿。冀公无疾。如何一疾。竟至难医。鸡梦报凶。哲人其萎。凄凉破屋。寂寞柴扉。越在戊申。而我抠衣。诲我辛勤。开我昏蒙。从事文房。幸攀蟾宫。始终成立。莫非公赐。深恩难报。浅诚莫遂。今也则亡。何处追随。夜台茫茫。永隔风仪。情当临哭。病未执绋。使弟而奠。数杯清酌。物虽菲薄。庶几来格。
再祭河上舍文
呜呼明日。即去年公逝之日也。公之逝。今三百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7L 页
有五旬有五日也。呜呼。公之颜面。今不复见也。公之语言。今不复闻也。盈虚数也。消长理也。则公之生而死。顺也何悲。寒暑递代。屈伸互复。而公独一去不返。宁不悲。呜呼。非吾悲公。公之死。自能使吾而悲之。悲又何心。呜呼。世之人或以一言而遇知。以一艺而见用。扬扬得得。誇眩意气者。十居八九。而以公之瑰瓃之器。慷慨之论。一未得有所施设。怀奇郁郁。守穷庐以终。悲夫溍于公。恩深事一。义当心丧。知公之深。莫如溍矣。知之深。故悲之深。如使精灵无知则已。如其有知。曷不洋洋降临。格我诚而舒我悲乎。呜呼。音容邈矣。影响绝矣。虚堂寂寞。破宅荒凉。日月流迈。心思愈结。再拜爇香。数行哀涕。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墓碣铭
  
凤冈赵公墓碣铭(并序)
公讳㻩。字莹然。林川人。始祖天赫。中中朝进士。仕高丽。高祖讳瓒。司宪府监察。 赠执义。曾祖讳之瑞。辅德。 赠都承旨。祖讳琛。生员。考讳光玉。妣晋州河氏。 赠通政大夫工曹参议瀚之女。公娶晋阳郑氏士人日升之女。生二男一女。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8H 页
长汝玧。次汝瑾。女士人田荣国。旁室生五男。汝瑚,汝琏,汝珉,汝玑,汝瓘。公生于 隆庆己巳七月二十六日。卒于壬辰八月十三日。享年八十四。同年十一月十六日。葬于州南屯台丙向之原。公气像雄伟。言论洒落。事亲孝。待弟友。自少以儒为业。累举不中。吟风咏月。积成卷轴。年逾八十。 特加通政。拜龙骧卫副司直。铭曰。
晋之山。屯之谷。山回谷邃。万古幽宅。
鹤城金公墓碣铭(并序)
公讳虎翼。字元举。鹤城君讳稳之后。考讳大鸣。 嘉靖戊午。生员。 万历庚午。文科壮元。官至凤山郡守。妣晋州姜氏。弘文馆修撰应台之女。以 嘉靖甲子生公。公孝友出于天性。丁酉。避乱于上道。奉两亲行乞供养。殚竭心力。母夫人遘疾。尝粪甘苦。日夜祈天。临终。求冰片。时兵燹。列邑无藏。不得进。服衰还乡。奉严府。躬自视膳。极其滋味。及遭大故。殓具亦不得称意。平生以为恨。冰不接口。轻暖不近体。距兄家阻一岭。而晨夕徒步。不计晴雨。侍坐不离侧。其事亲之诚。爱兄之笃。无愧于古人矣。乙酉三月十九日。卒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8L 页
于正寝。享年八十二。娶善山金氏万户华舜之女。生一男玉立。娶 赠工曹参判李惟诚之女。生二男三女。长允兼。娶判书辛斯蒇之孙奉事膺之女。次是兼。娶判书李俊民之孙震发之女。皆有子幼。长女适进士李会一之子寿疆。次适万户李明恕之子尚云。次适生员李礼勋之孙重裀。夫人金氏。性行纯美。奉祭祀以礼。待亲族以恩。处闺闱。无疾言遽色。一室同居。六十有六年。以公卒之翌年丙戌四月二十六日卒。享年八十四。合葬于州南晋岘乾坐之原。铭曰。
维金氏鹤城系。庆绵绵传世世。晋岘阳淑气萃。铭于石诏后裔。
梅村郑先生墓碣铭(并序)
先生姓郑。系出瑞山。鼻祖讳臣保。浙江人。宋末。官至刑部员外郎。及元混一。罔为臣仆。乘槎东出。以箕子后一人。先辈赞扬。生讳仁卿。仕丽朝大匡中赞。童年。有题岩二绝诗。以忠孝之发于言志。命旌。谥襄烈。封瑞山。两世节行德业。昭载前史暨三纲行实图。生讳瑈。赞成右文阁大提学。生讳世忠。知制教。世世趾美。簪组不绝。而逮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9H 页
我 朝。有讳斯仁。文郡守。数世。讳贤佑。教官。生讳慎。虞侯。号竹溪。文章鸣于世。即先生考也。妣罗州朴氏。生员祯干女。 皇明正德辛巳四月十八日。先生是生。讳复显。字遂初。号梅村。又曰敬斋。德宇简古。资禀粹美。幼而温雅气味。不混凡辈。而云为有则。喜怒不形。有老成人轨范。甫十四岁。属天人相感之句。王考教官公异之。期以大进。至壮。学于郑唐谷。游于曹南冥。友以玉溪,介庵,九拙,青莲,德溪,东冈诸君子。而唱酬雅韵。往复简墨。皆偲切底警语也。资益丽泽。造诣高明。门路渊源。自有正脉。而与数三同志。倡设文献公郑先生书院。启后学依归之所。非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也欤。不屑科第。养德丘园。韫宝而不沽。名流重之。缙绅之致馈纳拜。亦往往焉。盖其孝友根于素性。而事亡如存。曲尽情礼。诚敬著于实地。而学专为己。不知不愠。省察也则揭古人铭箴而昕夕焉对越。研赜也则必穷经旨之奥而于羲易益精至。以利是身灾。示警子孙。非格致诚正之推于齐家者乎。惜乎。所著述传心演理训蒙等诸篇。皆可为后学之准则。而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9L 页
佚于兵燹。不传于世也。享七十一岁。而以天年考终。 万历辛卯二月初七也。是年四月十三日。葬于梅谷村后坤坐原。夫人南原梁氏。逸老堂同敦宁灌孙。忠顺卫悦女。妇德贞静。宜家有法。先先生一年而殁。与先生墓同兆异封。生二男二女。男长吉。次吾。女长适崔应河。次适朴麒孙。曰吉。娶丰川卢氏祯女。生云升。通训大夫。娶汉阳赵氏万户孝悦女。生三男二女。男长以谦。次以诚,以谐。女长适陈翅国。次适姜东遇。曰吾。奉事。为从伯父参奉讳复兴后。娶东莱郑氏忠顺卫熊女。生二男。长霖龙。次霁龙。曰霖龙。通政大夫。娶丰川卢氏松斋玄孙佥正士忠女。生三男四女。男长以咸。从仕郎。次以英。嘉善。次以頀。司果。女长适正言河溍。次适李献吉。次适宋暳。次适金南锡。曰霁龙。府使。娶江阳李氏判官秀女。生二男三女。男长以夏。宣务郎。次以武。女长适河溥尚。次适慎寿祺。次适进士李硕蕃。呜呼。内外诸孙。蔓而且显庸。讵非积累报耶。曾孙以咸奉先生遗集若世系年谱。责溍以墓志。谊有所不可辞者。遂为之铭曰。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0H 页
淑气钟厚。哲人笃生。性根孝友。脚着敬诚。髫龄属句。己究天人。从师得道。以友辅仁。心潜性理。学沂关闽。肥遁居贞。丘园养德。倡起斯文。为士矜式。瞻彼梅谷。惟衣是藏。华山斯屹。㵢水其长。清芬永耀。垂之在后。石可泐也。名不可朽。
佥知赵公墓碣铭(并序)
公讳玭。字莹仲。林川人也。始祖讳天赫。进士。仕高丽。六世孙淳。门下祇侯。石坚。门下侍中。封嘉兴伯。益。殿中史。敏原。司酝寺直长。瓒。监察。 赠执义。之瑞。辅德。 赠都承旨。琛。生员。考光玉。妣晋阳河氏。 赠参议瀚之女。生三男。公其第二也。娶晋阳姜氏。 赠参议缵之女。缵乃 赠右议政汝淑曾孙也。公无嗣。以兄㻩子汝瑾为后。生三男三女。皆幼。公生于 万历丁丑。卒于戊子。享年七十二。葬于晋北凤冈洞丁坐之原。噫。公以赫世簪缨之裔。生长乱离中。有才不试。只带空衔。惜哉。铭曰。
贤之山兮凤之冈。平且宽。生而居兮死而藏。公所安。
竹谷郑公墓碣铭(并序)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0L 页
公讳吾。字克顺。瑞山人。高丽襄烈公讳仁卿十二代孙。曾祖讳贤佑。教官。祖讳慎。虞侯。号竹溪。以文章鸣于世。考讳复显。号梅村。隐德不仕。道德文章。为世儒宗。妣南原梁氏。清白吏牧使灌之曾孙。忠顺卫悦之女。公以 嘉靖乙卯生。继从伯父参奉讳复兴后。资禀卓尔。孝友全天。得家庭之学。着力实地。不屑科第。早游德溪吴先生之门。得斯文正脉。一代诸贤。皆推重焉。当龙蛇之乱。与乡人文公纬倡义赴敌。有伟绩。巡察使金公特荐于 朝。除军资监奉事。辞职不就。筑友莲亭。自号竹谷。静居林泉。谢绝纷哗。案上只有朱书一部。盖公之学。专在是也。芦坡李公屹,思湖吴公长。往来讲劘。为道义交。吴先生尝曰。郑某恬靖如水。加以诚笃密察之工。吾党中长进。必此人云。及其道成德就。为南士宗。凡缙绅之过娥林者。未尝不礼于其庐。及老。职带嘉善。以 崇祯辛巳卒。配东莱郑氏。东平君种曾孙。忠顺卫熊女。柔惠静嘉。得妇道甚。翌年卒。同居七十二载。俱享八十七岁。乡里共荣之。窆于县南木村坤坐之原。同封异茔也。二男长霖龙。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1H 页
佥知娶佥正卢士忠女。生七子。男以咸,以英,以頀。女正言河溍,士人李献吉,宋暳,金南锡。次霁龙。庆尚右兵营虞侯。娶判官李秀女。生五子。男以夏,以武。女河溥尚,慎寿祺,进士李硕蕃。铭曰。
早袭庭训。服行儒素。传钵斯门。牢跟实地。岛夷猖獗。挺身赴义。功而不有。云视富贵。乐道林泉。有卓其操。莳花种竹。逸民风味。生同寿兮死同域。贻后昆兮惟永思。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墓表
  
先考处士公墓表
公讳公孝。字希顺。晋州人。八代祖讳楫。晋川府院君。谥元定公。是生讳允源。晋山府院君。是生讳自宗。兵曹判书。 赠左议政。是生讳洁。大司谏。高祖讳枢。中训大夫。曾祖讳仲山。司直。祖讳起昆。忠顺卫。考讳瀚。 赠工曹参议。司直以下三位墓。在州北冬勿谷里新堤洞北原上。妣南原梁氏。佥知沄之女。 嘉靖己未。公生于沙竹里新塘村。禀性刚介。清苦自守。兄弟四人。同居十年。人无间言。 崇祯丁丑正月十三日。以疾终。享年七十九。葬于广济山久遁潭村北麓壬坐丙向之原。配坡平尹氏。军资监直长起之女。
台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61L 页
 万历乙亥生。性行端严。治家有法度。 崇祯甲申越明年三月二十八日终。享年七十一。附葬于公之墓左。生三男一女。长溍。司谏院司谏。次湕。将仕郎。次溭。将仕郎。女适士人姜墀。溍娶佥知郑霖龙之女。生三男四女。湕娶士人柳德麟之女。生三男四女。溭娶士人柳德凤之女。生一男二女。姜墀生四男。内外孙凡几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