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记言卷之三十八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x 页
记言卷之三十八
 东序记言[一]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25H 页
西厓遗事
公讳成龙。字而见。姓柳氏。其先丰山县人。郡守公绰之孙。观察使仲郢之子也。少聪明博学。初见李先生于陶山。李先生曰。此子天之所生也。二十三。选博士弟子。三年。擢大科。补承文院正字。选入翰苑。我 宣祖二年也。上疏言 仁庙祔延恩非礼事。 上从之。以贺圣节书状官。如京师。公贤而习于礼仪。太学诸生聚观者数百人。公问本朝名儒。相顾言王阳明,陈白沙二人。公曰。白沙见道不明。阳明主禅学。皆不如薛文清之正学。有一生前曰。士失趋向久矣。公能正之。吾道幸矣。及序班引僧,道二流。立之前列。公曰。冠带之列。纵有官。不可以道释在前。鸿胪官大惭。即郤之后列。廷中大惊。后入玉堂。常侍 经幄。 上甚重之。寻赐暇湖堂。由天官佐郎。还拜修撰。故相李公浚庆。临卒上劄。言朝廷明党事。为他日难救之患云。应教珥怒上疏。以为媢嫉。 上方柄用珥。时议多趋之者。议追夺官爵。公不可曰。大臣临死进言。不可则辨之而已。请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25L 页
罪则伤朝廷待大臣之体。其议乃止。丁丑。 仁圣大妃登遐。礼曹以为 上当行期年之制。公曰。 明宗于 仁宗继统之。序有父子之道焉。上当从嫡孙父没。为祖母持重服之礼也。力论之。 上卒从其议。己卯。以直提学。升密直。俄改吏曹参议。庚辰。迁副提学。上疏乞归养。 上许之。适尚州牧使缺。特拜之。 上曰。使列邑取法也。明年。以副提学召之。冬无冰。上疏陈十事。一答天心。二严宫禁。三立规模。四整朝纲。五用人才。六杜倖门。七养廉耻。八戢奸滥。九保民生。十振士风。壬午。由大司谏。拜右副承旨。 上特拜都承旨。以诏使将至。导相须得人也。有是命。诏使至。见公在 上前。礼节甚严。为之称叹贤之。上赐锦袍。特拜大司宪。癸未。尼汤哈寇边。公以副提学。上筹边五策。一杜祸源。二定战守。三审虏情。四给馈饷。五修荒政。时朝议大乖相攻击。至此益甚。公不乐于朝。且以老母乞归养。秋连拜咸镜道观察使大司成。皆辞以老母。冬拜庆尚道观察使。上疏力辞。 上曰。此人贤有才。以老母故不能召。明年。以副提学召还。连辞不许。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26H 页
升拜礼曹判书。又力辞。 上曰。古人于其臣。有臣之者。有友之者。有师之者。予以朋友待卿云。于是申孝弟礼让。劝谕馆学诸生。颁乡约于八方。 上命选择驸马。毋避李姓。盖有属意者也。公曰。礼不娶同姓。为远嫌也。刘聪。纳刘殷女为妃。其所出绝异。纲目曰。犬羊杂糅。唐昭宗。以李茂贞子为驸马。此受制于强臣。不可为后世法也。事遂寝。徐益上疏。假人之言。指公谓巨奸云。上下御札曰。观其人。听其言。使人心服。何物胆大者。敢为此言也。公乞退疏五上。 上终不许。公去意益坚。因请告归。连上疏乞解官。累召皆谢不就。戊子。以刑曹判书召还兼大提学。连辞不许。己丑。以大司宪复为礼曹判书。冬。有上变。告郑汝立事。狱事起。士大夫多连累。公亦出于罪人书乞罢仍上疏自劾 上优答之特拜吏曹判书。寻拜右议政。赐输忠翼谟光国功臣号。封丰原府院君。 上尝从容言汝立事。仍问廷臣有先见者谁也。公对曰。臣有亡友李敬中。尝言其不可用。反被排摈。坎轲而死。 上曰。排摈者谁也。曰臣忘之。在史官。 上问史官。掌令郑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26L 页
仁弘,持平朴光玉也。命夺削两人官爵。仁弘方有重名。以为沮陷深怒之。辛卯。命兼吏曹判书。公辞曰。于古无此事。他日或有专国柄者。以臣籍口者。国家无穷之害。自臣身始也。 上不许。寻升左议政。黄允吉奉使日本还。其国书有曰。率兵直入大明云云。公曰。当具奏大明。领议政李山海曰。大明若以交倭责我。当何说之辞也。不如匿之。公曰。使价交往。有国之常事。成化间。日本因我求贡于中国。我即奏闻。又降敕回谕。古事如此。今不以闻。倭有犯顺之谋。而由他国闻之。大国疑我必深。且于义不可。即白 上。具奏。时福建人有被虏在倭中者。已报倭情如此。而琉球亦遣使上闻。而我使未至。中国果疑我贰于倭也。我使至则帝大说。赐赉之甚厚。 上令备局诸臣。各荐将帅才。公荐权慄,李舜臣。皆在下僚。不甚知名。舜臣尝为北边万户。讨叛胡功多。无推挽者。十年不调。即以井邑县监。擢拜湖南水军左节度使。申砬,李镒。皆 上之所重。请以镒先出边以备寇。兵曹判书洪汝谆以为。镒不可遣。壬辰。倭大举。连陷釜山,东莱。列城大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27H 页
溃。更无可恃者。报至。中外大惧。公白 上。洪汝谆掌兵柄。事急不知所为。将士多怨。递之。以金应南代之。又启 上以镒为巡边使。成应吉为左防御使。赵儆为右防御使。分三路以御倭。刘克良,边玑为助防将。克良守竹岭。玑守鸟岭。砬以为镒以孤军赴难。欲自行以为声援。 上命为都巡边使。临遣。赐剑曰。诸将不用命者斩之。命公兼判兵曹治兵事。台谏请令大臣为体察使。检督诸将。公遂有体察之命。公将行。募勇士得八十人。砬募士无一人应者。砬怒色见公。请为副。以从其意。盖怒武士无从己者也。公即以所募八十人与之。砬乃行。贼已陷尚州。镒败走。砬至忠州。贼已踰岭。而砬多暴怒。人无言之者。急然后乃出兵。至江上欲走。贼乘之。陷没不出。时司仆掌马者。与首相耳语。去而复来。见者颇疑之。都承旨李恒福书立马永康门内示公。然后乃知内间出狩之意已决。于是台谏劾首相误国之罪。宗室大臣皆言固守勿去。及砬败无报急者。 上遂西幸。公请 上分遣王子诸道。使召兵勤王。命公守京城。李恒福启 上曰。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27L 页
上西幸尽塞。则大国之境。柳成龙通敏博达。善于词令。酬酢非此人不可。请从行。 上从之。以李阳元留守。 上至临津。召诸大臣同舟而济。上顾谓公曰。幸而国家中兴。当赖卿耳。次东岐驿。召见大臣李山海,尹斗寿及公侍。 上拊心叹曰。事已至此。予将何往。诸臣皆泣。不敢仰视。李恒福曰。且进至义州。势穷力屈。可赴溯于帝。公不可曰。车驾出疆。则朝鲜非我有也。恒福犹力辨之。 上曰。内附亦予意也。公又不可。因厉声言曰。东北诸道兵马尚全。湖南义兵大起。何遽论此事。然后恒福始悟默然。公退而语李诚中曰。为我语李承旨。何言之易也。裂裳裹足。纵死道路。特妇寺之忠。人心一散。难可复合云。至开京。李山海罢相。公为领议政。申磼白 上曰。山海罢相。某不宜独免。公即日罢相。至平壤。复论窜山海。而以公且罪均。将并论之。李恒福语副提学洪麟祥曰。此百代之望也。公苟不尽力于此者。吾自此绝矣。麟祥曰。诺。亦吾意也。遂入而大言之。其议乃止。时贼已薄平壤。 上命公叙用。即受命。应接大国将士来者。无预兵事。镒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28H 页
败于尚州。窜身山谷。追至 行在所。镒素有威名。虽奔败而至。闻者皆喜。镒至。公言左相尹斗寿。急遣镒守江滩。时有车驾出避之议。公不可曰。前阻大江。人心不散。莫如坚守。必有王师助我。可以制敌。尹斗寿亦言守城便。城中已扰乱。奉庙社主先出城。城中男女皆发愤骂詈曰。宰相窃厚禄。误国败事。又鱼肉我百姓。争执兵刃纵击之。神主堕途中。扰乱及于宫门。在朝者皆失色起立。公立于阶上。招父老谕语曰。汝等竭力死守不去。固忠矣。不可惊动。宫门不戢者。罪当无赦。乱者即弃兵叩谢。皆散去。李恒福私叹曰。东坡奏事。柳相国尝以易言责我。我当时不觉也。事至此。然后乃知先见服人云。 车驾将出。议者多言北行便。公固争曰。 上西行。本欲赖大国之力。以图恢复。今既请救。而我深入北关。于义固不可。北行之后。为贼所阻。势穷地尽。将北走胡乎。计无失于此者也。 上遂出宁边。至义州。上战守十策。时中国疑我与倭连诔。辽东移咨有责我语。公上疏曰。中国疑我者非一。而又我有七失。临乱不急报变。一也。不早乞兵。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28L 页
二也。汉兵探我者。令困乏而返。三也。既乞兵。无兵食。四也。汉人求我向导。而无一卒立于前。五也。 乘舆所止。无兵卫之备。晏然如平日。六也。国势危急。而气像徐缓。事多后时。七也。此皆来人之疑者也。请令该司登时速报。明白自陈甚善。时北路已陷。而叛民缚王子诸臣以降云。七月。副总兵祖承训。以五千兵来援。 上念公病笃。使尹斗寿治兵食。公请自力晓谕百姓。发三县粟数千。又南方漕粟至馆谷。供具既备。承训攻平壤。不利而退。公仍留安州。以镇抚百姓。且待后军之至。十二月。拜关西都体察使。提督李如松以精兵四万。至安州。公请见。以平壤地图指示形势。提督大说曰。贼在目中矣。先是。我被虏者受贼厚贿。探报我事殆无遗。公得首谍者。按问其傥数十辈。皆斩之。以故提督兵大至。而贼不知也。提督召我兵。合六万人。正月。克平壤。贼大败。行长,义智,玄苏急收馀兵。夜遁去。公令海西诸将。邀其归路。急蹑其后。诸将皆不出。惟李时言踵其后。亦兵少不敢逼。贼已过矣。 上命公为忠清,庆尚,全罗等道都体察使。提督进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29H 页
兵至坡州。闻副总兵查大受追贼至碧蹄战小利。领千馀骑驰赴之。败折而还。即趋开城。公争之曰。大军一退。贼势益强。远近惊惧。请少留观衅而动。提督佯应曰。诺。即跨马还至开城。诸营悉退。提督声言清正。自咸兴将袭平壤。急还军以救之。且令我兵在临津南者。首渡江拒守。公遣从事辛庆晋见提督。言不可退兵者五。其一。先王坟墓皆在畿甸。陷为贼所。义不可弃。其二。奔窜遗民。日望王师伐贼。今闻退兵。无复固志。相率而归贼。其三。将士方倚重王师。以图兴复。大军一退。人心怨愤。皆思散去。其四。封疆之内尺地不可弃。其五。兵退之后。贼乘其后。临津以北。亦不可保也。提督默然。诸将士知提督意。以食尽请旋师。提督怒。召公及户曹判书李诚中,右监司李廷馨。跪之庭下而数之。公权谢而已。因为之慷慨泣下。提督有悔色。阳怒其诸将曰。不灭贼不还。诸将皆顿首请罪。令副总张世爵。见公慰之。仍论兵事。湖南巡察使权慄率精兵数千。克倭于幸州。提督方与倭连和。闻战胜大惊。号曰权家军。而心实惮之。公令权慄军。与巡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29L 页
边使李蘋会于坡州。据险守之。又令防御使高彦伯,李时言,助防将郑希玄,朴名贤及诸义兵。分左右守要害。出没击贼。召舟师将李蘋,丁杰。屯西湖以分贼势。倡义军亦以舟师至。移书王必迪言。贼方据险未易攻。大兵进至坡州。蹑其后。选南兵精勇。出汉南乘贼不意。击破诸贼。城中贼归路阻绝。必走龙津。因以大兵袭之。可一举而尽矣。必迪大悦。阴使人觇贼。城中贼尚强。馀皆羸疲寡弱。可易破也。提督北将。忌南兵有功。沮其谋。使不得动。查大受报公曰。贼方有谋。必欲得查,柳二将。欲退阵以自备。公曰。贼畏大军在后。徒以虚辞恐我耳。必不轻来犯。我不动。还报则喜曰。贼纵来。我义不可独去云。时兵革已久。民不耕种。闻公驻军东坡。饥民至者日千百。南方漕粟适至。即启 上。出一千以赈之。庆尚右监司金诚一报云。兵革之祸。岭南最甚。请移粟赈饥。即移南原粟一万。贼自知势弱。始请和。提督得报。遂还开城。遣游击沈惟敬。约还二王子。退兵釜山。然后乃许。公曰。义不可许。不如击之。提督佯应曰。善。实无斗心。又遣游击陈弘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0H 页
谟入贼中。过坡州。令入参旗牌。公不听。提督闻之大怒曰。旗牌 天子之命也。何以不参。当行法撤兵。公与元帅金命元。诣军门上谒。提督怒不见。良久乃许。公前谢。仍曰。非不敬旗牌。其侧又有牌文。禁我杀倭。心痛恨之。不敢参拜。提督有惭色曰。此宋侍郎为之。我实不知云。数日遣游击戚金,钱世祯来。言许和便。公执不可。两人者既去。公移书曰。贼诱我求和者三。小邦危急而终不许者。宁死不辱。一国之人。忘雠释怨。与贼俱生。无宁击贼而死于军法云。及提督至东坡驿。公即就问起居。提督不见。谓将命者曰。柳体察使不快于我。亦问我耶。秀嘉既与提督得和。惮我蹑其后。潜师夜遁。提督即入京。公请于提督急发兵追蹑之。提督诡言曰。大江无舡不可渡。公已急收舰八十。舣待之久矣。提督不得已遣营将李如柏。率兵万馀。追之至江上。若渡兵者。兵半渡。称疾乃还。经略宋应昌。佯示伐贼意。令提督促兵追贼。贼去已数月矣。提督追至闻庆而还。经略已令我兵。禁不得杀贼。贼遁还。我兵亦莫敢出。贼据海上蔚山,东莱,金海,熊川,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0L 页
巨济。连阵十六屯。皆依山。筑城掘壕。为久留计。刘綎,吴惟忠,李宁,祖承训,葛逢夏,骆尚志,王必迪等。以万馀兵环四面相距。我兵元帅以下诸将。皆聚于宜宁。于是贼乃遣还王子诸臣。未几刘綎以大兵归。公启 上曰。王师不可恃也。请治兵教鍊。以为自强之计云云。选丁壮。遣浙江参将骆尚志所得火炮,狼筅,鎗剑诸兵械。令传习之。身至岭南治兵事。九月。召至 行在所。十月。从 上还京。京城残破。百司依于墙壁。加之以饥馑。盗贼多起。人心危惧。公白 上置训鍊都监。发万馀粟。募健儿数千。教鸟铳刀鎗之技。置把总哨官以领之。分番宿卫。人心乃定。寻拜领议政。大明以我衰弱。有分割易置议。给事中魏学曾上本言之。兵部尚书石星。持不可。行人司宪来。盖敕谕我。且令观属国事也。其敕书曰。朕待属国。恩义至此。王其自治之。朕不为王再谋也。 上召见公曰。久知若此者。恨不早避也。明日见行人。当言传位事。卿之才以予之故。不得有为。良恨。公对曰。敕书令勉厉之耳。 上何为遽出此言也。臣冒居三公位。使国事至此。臣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1H 页
罪万死。明日事大不可。敢以死请。后 上见行人言。病不任国事。欲传位世子。行人许诺。又曰。柳成龙忠硬仁义笃信。东征将吏。无不悦者。王得贤相云。时戚游击在京。至行人所言甚密。夜要见公。屏左右。取纸笔。书六七言问之。其一。 上传位事也。公惊愕起立。书之曰。公读天下书。知古今事博矣。小邦危急至此。而又于君臣父子之间。不能善其道者。促亡国之祸也。游击曰。是是。即以其纸焚烛火而止。明朝。公率百官。呈文行人所。力陈 上无失德事。又夜。游击语公曰。行人意大回矣。及行人见 上礼节益恭。及归。又移咨勉饬殊甚。又以劄付付公。有曰。再造山河云。行人未至。经略宋应昌。尝以劄付授伴臣尹根寿曰。归与国相。公拒之曰。经略公言。国事。当移咨于 上。今无咨而有劄。付其所言。非国相所宜处者也。十二月。湖西贼宋儒贞传檄劫略而北。人情汹汹。 上命公入宿禁中。公辞曰。如此。令人心益惊。 上曰。卿不念武元衡事乎。一夕甚寒。 上令内竖覵。公深夜明灯阅书。还报。 上命煖酒以赐之。贼既见擒。公治狱平。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1L 页
累代以来。讯杖渐大。公白 上。一从大明律尺寸。人无滥死者。甲午。上劄言固本,节用,积储,选兵,教训累千言。且请计田量入。令诸司凡贡物方物。皆计物定价。令有司供贸。以其馀补军食。皆以为便。而有沮之者。不果行。中国以为贼持久。天下兵力不可穷。因贼请款许之。令解兵便。宋应昌被劾去。顾养谦来代。至辽东。遣参将胡泽。以劄付责谕我。以屈己自强以为言。且令我为倭请封。廷议持不决。督报甚急。公病肺痿。不视事逾月。乃上劄曰。当具陈贼状。以听大国处分。赞倭请封事。决不可从。又条上战守便宜十一策。请令兵曹专任鍊卒。广收人才。令内外文武重臣。各举所知。勿拘贵贱。又上军国机务十事。乙未。置沿江屯堡。又上劄陈防守便宜。有儒生罗德润上疏。言己丑冤狱事。公请大释囚籍。如郑介清,柳梦井,李黄钟。最甚伸理。 上从之。九月。乞解官。归见老母。 上不许。寻旸暇归。即复召为京畿,黄海,平安,咸镜等道都体察使。教阅戎卒。丙申。帝遣李宗诚,杨方亨。封秀吉为王。而沈惟敬素与倭往来弥缝。惟敬亦从之。令我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2H 页
遣重臣偕往。朝廷不知所处。公曰。贼反覆多变。计穷则欲自免而归咎我。未可知。姑舍之。先以书责问。得其报便。 上从之。惟敬督之不已。令其伴臣黄慎遣行。及李宗诚自倭逃归。京城汹汹不定。张榜晓谕以镇之。时有谗言。 上令群臣听政于东宫。公率百官。伙閤逾月。 上乃许。仍上疏乞归。 上以手札谕之。令毋去也。杨方亨,沈惟敬回自倭。秀吉受封不谢。行长,清正复屯兵如前。声言王子来谢。然后解兵云。惟敬既复命得罪。而复大出兵。军门邢玠,经理杨镐,大将麻贵,提督刘綎,董一元,总兵杨元。各率众讨倭。水军提督陈璘继至。经理镐,提督贵。领五千骑。在京城。合我兵。为七八千人。水兵统制李舜臣。大败贼于珍岛。军闲山。连破贼。贼患之。丁酉。贼令间诱我曰。清正方渡海。以舟师邀之。可擒矣。盖觇我也。舜臣知其诈。不听。节度使元均忌舜臣功高。以为不肯进兵。舜臣不得已出兵。清正已下海矣。舜臣公所拔擢。诮公者尤以舜臣为言。 上怒置法。而将以元均代之。公力争以为均必败。果大败。均走死。湖南大陷。用金命元,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2L 页
李恒福计。复用舜臣。杨元大败于南原。贼乘胜至稷山。经理击破之。吴麻贵率兵数万。追至蔚山。时贼败于稷山。清正屯蔚山。行长屯顺天。沈安顿吾屯泗川。刘綎攻行长不利。董一元又败于泗川。经理攻清正。夺其外栅。久围不利。舜臣集破败馀众。与陈璘遇贼于南海前洋。大破之。行长,安顿吾皆遁去。沿海诸屯贼各退兵。舜臣死于洋中。贼大折。无西意。实舜臣力也。公自受任以来。 上倾心用之。媢嫉者日夜毁短之。令上心不快于公也。 上命公出师御倭。公受命即行。或曰。方贼急。都城骚动。而某出师。先以家属自随。人心大溃云。 上大怒。大司宪李宪国历举公及诸大官家属所在某在某。然后 上意乃解。召公以所领兵入卫。至者数万。 上出江上望见。军容甚肃。大悦。益倚重之。初。经理杨镐帅大军南下。公先出岭南。调兵食。经理既至。公上谒。经理已信谗不见。有不悦状。从者失色。公不动念。大事不济。具启经理所为不相能。请代。 上不许。寻召还。后经理还京。公与李恒福议事。有衙门译来谒。公具言衙门事。请为介欲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3H 页
交欢诸将。公正色曰。非公事无私交。译不敢复言。李公退而语人曰。士临利害当如此。戊戌。主事丁应泰劾经理镐剥卒多怨。掩败为功。与军门,监军。共为瞒上。 帝大怒。遣给事中徐观澜。同应泰抵王京阅实。经理免归。河南万世德来代之。 上追思稷山之战。欲遣大臣一人。为经理卞诬。 上意盖在公而以内外多事持之。卒遣左议政李元翼。至则应泰又诬论我与倭通。壬辰要犯辽东。反受兵云。 上愤愤不快。言避位事。不临朝数日。公率百官争之。持平李尔瞻首劾公当卞诬事。不请燕行。以感怒 上心。而执柄者又阴令其客数辈。上疏斥之。以为士论。仁弘素深怒于公。其客文弘道为正言。诋诬万状。专以主和为言。公连上劄引咎自劾。既罢相。寻又削夺官爵。右议政李恒福上劄曰。前臣奉使南方。见贼势盛强。我财匮民散。无一可恃。守国御冠。战,守,和三者而已。今既不能战。又不能守。下此则听其求和而已。臣尝与体相臣某言此事。以此罪成龙。则次弟锄削。当及臣身。仍谢病。左议政元翼还自京师。上疏曰。柳成龙守正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3L 页
不挠。忧国不私家。其心可悲。此人斥去。谓之亲厚而斤之。谓之异议而斥之。士类斥去无遗。非国家之福也。遂称疾。己亥六月。 命还职牒。三司复论之。庚子十一月。又有职牒之 命。后月以 懿仁王后葬礼。从郊外哭班。即归。明年八月。贞敬夫人卒。其十二月。始有叙 命。壬寅。选廉谨。领议政李恒福以公名置选首。顾同列曰。此老不可以一善名。特洗郿坞之诬耳。此弘道诋诬语也。癸卯。服阕。复府院君。公上疏仍乞致仕。甲辰。策扈 圣元功。公上疏乞除名录券。将图画功臣。画工至。公以辞功谢遣之。乙巳。会盟礼成。下教书。赐银绢,乘马。令本道。遣长吏致食物。 命给奉朝贺禄。公上疏力辞。凡三召。皆谢不就。丁未五月。公卒。年六十六。前夜起坐。如平常诵洪范。公病中。 上尝遣医视之。朝则与诀曰。远来勤苦。无以报 上恩。仍谢客曰。欲安静归化耳。命侍者。整席堂中。北向正坐而没。有遗言。君道八事。又遗戒薄葬。讣闻。 上为之辍朝三日。赐赙吊如仪。士大夫相率而为位于城南旧第。哭之如亲戚。都民皆奔走会哭。罢市四日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4H 页
曰。微公。吾属已无类矣。其七月。以礼葬于丰山县寿洞南向为封。会葬者四百人。后为之立祠于屏山。公身都将相。受命倾覆之际。见义明临事正。尽忠不辞难。考其行事。终始要归于道德之正。公可谓有德慧术智。而文之以礼乐者也。自朝之耆老。以至宿将旧吏。莫不曰相国之忠。而其竭力周旋。能扶颠持危。终使王业。再安生民父子兄弟相保至今。媮衣甘食。安处乐业。其谁之力也。公通敏博雅。为文章尤长于词命。所居乐西厓绝景。自号西厓。
梧里李相国遗事
梧里李相国讳元翼。字公励。梧里。别号也。我 恭定王子益宁君之四世孙也。益宁君生秀泉君贞恩。秀泉君以高节闻。事在秋江师友传。秀泉君生青杞君彪。青杞君生咸川君亿载。咸川君好文学博雅。通于五声律吕之变。咸川君于公为皇考。妣东莱郡夫人郑氏。监察锱之女也。 明孝肃皇帝嘉靖二十六年我 恭宪二年十月廿四日。公生于汉阳之泉达坊。嘉靖四十三年。我 恭宪十九年。公年十八。补国子生员。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4L 页
后五年 孝庄皇帝隆庆三年我 昭敬二年。及第。选承文院。由正字。至博士。性简正。不喜交欢来往。常独守。非公事不出。人莫知也。惟柳公成龙知其贤。心敬之。万历元年。转成均典籍。以质正。从圣节贺使权德舆如京师。廉洁无私。临事慎重。一行皆敬之。明年由礼曹佐郎。选授黄海道都事。时方籍兵诸道。皆以都事掌之。事简而文不烦。三年而竣事。无一人有罪者。幸免而无罪者得罪。称神明。入为司谏院正言。朝廷称得人。戊寅。入玉堂。壬午。由应教。为同副承旨。癸未。授左副。都承旨朴谨元力攻朴淳,李珥。有河洛者上疏。论政院拥蔽。洛先已上疏右两人者。而未及蒙准上达。洛复上疏言之政院启事云云。 上甚怒。欲罪朴谨元与同列秉笔者。问政院成。洛恐惧不敢首实。公曰。启事初非一人之言。不可归罪于一人。终不对。 上并黜之。朴谨元窜江界。公既罢。五年不复用。丁亥。始有安州之命。州本关防大邑。殆凋弊。又大饥。选择任之。选曹以为其人无出公右启。 上特起废遣之。公至州。请移粟万馀以赈之。亦播种有馀。又大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5H 页
穰。百姓乐业。山无盗贼。防守四番。更六番以宽民。按使尹斗寿上其事。定为兵制。州旧无桑。公劝民树桑。蚕绩大利。因号为李公桑云。 上思其久劳。召为刑曹参判。辛卯。为大司宪。论己丑冤狱。左相澈江界安置。壬辰之乱。以吏曹判书兼平安道都巡察使先行。 上遂西幸。五月。 车驾至平壤。数日贼已薄平壤。 车驾向宁边。公及诸将兵合三千人。留守平壤。时元帅连败。惭无功。下同诸将。无所统领。公曰。号令不专者。兵必败。元帅国之重任。不可以摧折。先自轻以取败也。公先下之。以奉军帅。元帅心然之。自此军中始有统领。贼日耀兵江上。而官军不敢出。公与别将高彦伯,文慎言。率战士数百。夜渡江斫贼垒。杀贼甚众。夺战马八十匹。贼大惊。搏战所杀伤且相半。明日。贼乃渡兵薄城下。诸军皆溃。公至定州募兵。诸散卒始集。 上命公进正宪。仍为观察使兼行巡察使事。公患无兵启。 上巡行龙朔间。募战士得千馀人。朝廷已发兵遣戍。遂诣 行在所。谒 上。受 命还定州。时七路皆不守。惟浿江以西独全。公镇抚百姓。鍊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5L 页
养士卒。以为根本之固。时 世子驻成川。监军国事。有守令差除。与朝廷相抵捂不相能。公具状分朝。言事体不可。亦力言于分曹。皆不省。其七月。还军顺安。时天兵会我兵。击平壤贼不利。我兵环平壤。诸将李蘋,李镒,朴名贤,高忠卿,张以德,金应瑞,李思命,崔琛,李禄,金梦渊,金海龙,郑箕南,林仲梁,李应獬,李璲等列营屯兵。仅数万人。八月。与贼三战。皆不利。明年正月。提督李如松以精兵四万来。连我兵伐贼。大破之。遂复平壤。二月。 车驾至永柔。以公久劳兵间。特加崇政。时京城贼合西北倭数万。提督心易之。轻兵薄之。败折于高阳。遂敛兵不出。与贼约和。贼乃撤兵而南。仍留屯海上。十月。 车驾还京。公在西治兵满万。乙未。 上下教褒谕。进崇禄。六月。有右相之命。兼庆尚,全罗,忠清,江原,咸镜,平安等道都体察使。连出巡。 上念公劳瘁。令开府,京城。公辞曰。臣在朝。专制四方。事体不可。八月。巡行南方。开府星州。当残破之馀。庶事溃裂。号令不行。诸节镇骄悍违令者。皆杖之军门。都元帅权慄,关东观察使宋言慎。违令不至。皆启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6H 页
罢之。军门肃然。贼声言举兵复入。中外汹汹。大岭以南地险隘多阻。贼盛强而我兵力寡弱。于是大修诸山城。为保守计。江左右绝远。事机多不及。分左右监司。丁酉。贼复益兵临我而诒我。令我列舟师于釜山前洋。欲观我虚实。统制李舜臣不听。用事者以为误事。舜臣以罪去。公启上曰。此人得罪。大事去矣。 上且问于公。复极言之。未及上。元均来代之。非 上意也。均果败亡走。为贼所杀。然后 上复用舜臣。以破败之馀身。勤苦抚循士卒。兵威复振。公至闲山计事。登临望海。大享军士。军士踊跃思奋。舜臣曰。令将士忘死者。相国也。仍叹之曰。我为将在外。谗疑当道。相国专用吾计。今舟师粗完。非我也。相国也。遂与贼战于南海前洋。大破之。舜臣死于军中。于是诸城事未完。戏事者争言城不便。人心思欲散去。及贼乘胜。壁坚最要害。而右节度使金应瑞佯言野战。弃城走。诸城大溃。黄石守将。亦夜毁城遁去。安阴县监郭䞭,前咸阳郡守赵宗道死之。惟义兵将郭再祐坚守火旺独全。时 帝再发南北官兵十馀万人征倭。公在军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6L 页
中疾甚。 上召还。至阴竹。贼连陷南原,全州。京城戒严。又有 命留公指画军事。寻召至京。经理杨镐既攻贼于稷山。追贼至蔚山久围。不利旋师。戊戌。经理镐为主事丁应泰所弹劾。万世德来代之。 上遣公为经理卞诬。应泰又诬论我事倭。壬辰引倭要犯辽东。反受兵云云。公曰。一日不卞。一日蒙恶名于天下。日诉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十三道御史,都御史皆曰。丁应泰奸邪小人云。又呈奏于通政司。叩头出血。又伺阁老于长安门外乞上奏。阁老揖之曰。言于通政司。上奏通政司曰。陪臣不可上奏。盖丁傥沮之也。又令促发。不得已乃发还。正言李尔瞻。攻击领相柳成龙。朝廷扰乱。在朝之士。持公议者。无遗斥去。己亥二月。公既复命。 上为之劳慰曰。血诚陈卞。劳亦多矣。公辞谢。乃上疏曰。柳成龙廉介守正不挠。忧国不私家。其心可悲。此人斥去。谓之亲厚而斥之者有之。谓之异论而斥之者有之。士类一朝尽斥。恐非国家之福也。仍辞疾。时贼既渡海。诸大兵皆集京城。又有留兵善后之议。事益难。 上责谕甚急。公不得已出视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7H 页
事。复辞疾呈告十三。上劄四。 上犹不许。至四月。乃许改判中枢。九月。李恒福递左相。公复相。有郑荣国,蔡谦吉者。连上疏。右洪汝谆,任国老。攻击朝廷殆无馀力。公上劄曰。公议息灭。朋傥成风。国事日败。横议肆行。为朝廷羞辱极矣。 上愈不悦。公请对曰。人君听言。勿以入耳之逆顺为喜怒。则庶不为谗说之所移矣。朋傥之害。古亦有之。而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也。仍及洪汝谆,任国老所为多无状曰。上不用臣言。此辈终为国家患。且不远矣。 上曰。人心已散。贼情难测。域中之变。亦难保其必无。当此之时。虽君子盈朝。恐无益。姑徐之。以国事为急善也。公对曰。臣所争。正为国家之急也。欲收拾补缀。委任贤能。而反令此辈当国。则民虽不散。贼虽不来。国必亡矣。 上久不快于 世子。因不悦。屡言传位事。公对曰。 上春秋鼎盛。何为出此言也。臣恐自此庶事解体也。 上不悦而罢。于是攻击大起公出东湖。既递相。 上以国家多事。令公及李德馨在备局畴画。公辞不出。庚子四月。郑琢递左相。公为左相。两司合启曰。某力主邪论。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7L 页
无所不至云云。 上曰。论人不以其实。非但予之不信。人且不服。左相贤相也。舍此人而何以哉。公连辞不已。 上曰。方待卿为政云云。公终不出。归衿阳田里。六月。 懿仁王妃薨。公入临。八月。 命公为都体察使。两湖,岭南,关东兵马皆属焉。九月。出巡岭南州郡。鍊兵募民。置屯田昌原,蔚山,东莱。冬疾笃。召还。送标信符验。 赐襦衣。以备道路苦寒。辛丑。老土攻杀藩胡。我边将亦败没。北边请益兵以备胡。八月。复以公为咸镜,平安,黄海等道都体察使。令开府关西。治兵马。公以疾辞。 上曰。惟当在京畴画。率励三道。公对曰。如此无益也。即出巡北关至永兴。由隘水至成川。有报忽剌温谋变我边。调南北官兵。为救北计。巡阅兵马。至黄州。壬寅。册立皇太子颁赦诏使来。以西路多事。召还。二月。在东湖。疾甚。 上遣医视疾。召卜者问命吉凶。念江上多风。撤御室毡帘以 赐之。再上劄。辞都体察使。有大石自起立。或自移。东▦海赤。甲辰元日。白虹贯日。 上令公卿各言所欲言者。公上劄曰。益恢大度。乐闻阙失。严宫禁。戢贵近。以迎和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8H 页
平之福。振国纲。安百姓。以弭崩解之祸。外侮可御。天灾可消也。时临海君奴夜刺杀宰臣。不能得。捕盗发之。大将边良杰得罪。领相李德馨言捕盗无罪。 上大怒。以故言及之。时议定宣武功臣位次。公当受封。上疏辞无功。请居从 上之列。 上愈贤之。 赐忠勤贞亮效节协策扈圣功臣号。封完平府院君。戊申。郑仁弘上疏罪状领相柳永庆。 上大怒。窜仁弘于宁远。及 上登遐。柳永庆罢相。公复为相。 上大渐谓 世子曰。群臣惟某可任大事。予不能用。优礼以待。示以诚意。可以为用也。以故光海初立首起公。及三司发临海君事。将鞫囚。公启 上曰。三司所谓鎗剑兵刃。入临海丧次云云者。某日把门卫卒无知者。以单辞发问。俱无證可覈。遂称疾。因启以宽释无罪。极言临海君贷死意。三月。因传旨。又上劄曰。 上嗣服之初。首下求贤之教。可谓得为治之要矣。仕进者。廉耻势利。相为轻重。廉耻重者。行有不合。不求苟合。势利重者。经营钻刺。干进无厌。人君与干进之徒为国。则不几于殆哉。易曰。通天下之志。然后能成天下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8L 页
之务。为治莫急于开言路。然受言非难。择言难。忠言逆耳而难入。佞言顺耳而易入。终使谄谀盈朝。国事日非而不自觉也。能察于顺耳逆耳而取舍之。则庶乎得矣。朝廷为正路。宫禁为私径。正路易见。私径难卞。古先圣王。省躬祈天。先戒女谒。开秽浊之端。成货贿之习。其人虽微。其事虽细。骇人之听。缺人之望。则大矣。愿 殿下肃清宫禁。以昭清明之治。今日之所事。惟在 慈殿。慈殿之所依亦惟在 殿下。至诚承奉。终始无间。至于诸王子之孑孑茕茕。依仰于 殿下者。亦宜抚恤。以笃恩爱云云。光海令诸达官。各以其职。就领相。议革弊保民之事。于是圻甸宣惠法始此。 帝诏广宁抚镇。以为朝鲜舍长立少。临海何以当废。光海何以当立。遣查官。查明得失。又有郡县朝鲜之议。知州万爱民,都司严一魁来。郑仁弘以为斩临海头。以示查官。公能周旋其间。查官报抚镇具▦。 天子准许册封。如隆庆元年古事。仁弘有弟子郑承勋者。上疏力攻全恩之议。公遂称疾。光海曰。大臣重。然后朝廷尊而国体严。以全恩之议。目之以护逆。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9H 页
大臣因此辞疾。自毁体面。朝廷随而不尊云云。公犹辞疾益力。光海待之加厚。将亲临问疾。有沮之者。不果临。使御医视疾而已。己酉八月。呈告二十三。乃许递相。 赐米豆二十硕,酒十瓶,鱼肉果物。后数日。又厚 赐之。公上劄陈谢。仍辞太医视疾。辛亥八月。公复相。光海所为益无道。公忧之。自以宗戚旧臣宁谏而得罪。侍 经筵讲周书多方。乃惟成汤。以多方简。代夏作民主。注。民择汤而归之。光海曰。民叛乱择君何如。公对曰。自百姓言之。则龙蛇赤子。惟在虐我抚我。人心离而天命去矣。民相率而归于贤君。不可容人力于其间者也。自成汤言之。则圣人称文王为至德。汤有惭德。则微意存焉。臣之与民。虽俱曰王臣。分则有殊。安有委质为臣。而背而之他也。仍论明德慎罚。进曰。君失其柄。赏罚不行。人心狎侮。无所畏忘。贤能不用。私昵盈朝。因缘付势。得官者皆是。 上引接臣僚之日绝少。朝夕与处者。宫妾而已。内外交通。干与朝政。崇信左道。妖妄渎乱。况女谒盛者。殷汤之六责。传曰。家齐而后国治。宫禁者。 殿下之家也。宫禁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39L 页
如此。何以为外朝之效也。奢者恶之大。俭者德之共。人主虽当治平殷富之时。不可侈然自肆。况此时乎。自兵革以来。祖宗宪章。荡然尽矣。初以美法。奸吏因缘为弊。弊极则民不堪。今胶守积弊。不为之改易。则涂炭之民。不可救也。保民莫先于节用。用不节则伤财。伤财则害民。近观虚文糜费。皆 上之所为。户曹无蓄积。百司皆空。虽日日加赋于民。亦不能继也。人君处崇高之位。其仓廪百官之盛。礼仪文物之美。无一物不出于白屋饥寒之民。人君见物思民。则如伤如保之念。自生矣。近者。言事者相继补外。今日言路阻绝。职北之由也。光海不答。公因称疾。时昌德宫成。光海御法宫。受群臣贺。有妖言以为新宫不利于 上。将还居行宫。正言郑蕴力争。忤 上意。当斥去。公上劄曰。昔之言者未还。今之言者复去。虽有朝暮剥床之祸。将不得上闻也。蕴竟斥出为镜城判官。遂还居行宫。名行宫曰庆运宫。壬子。有黄海道上变事。公即出视事。方鞫囚。疾甚。命还家。仍请辞。乃许。癸丑。永昌狱起。永昌闭之江华。阴令府使郑沆杀之。领相李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0H 页
德馨上劄言。糿稚无知。乞贳之。前弼善郑蕴。亦上疏极言。皆论以大逆。公上劄言。其心可恕。请宽之。李德馨忧懑死。郑蕴旌义安置。朴应犀者。谋逆自首。当功赏。公上议曰。先朝。有吉云节者。在济州。谋逆败露。自首于州官。 命诛止其身。应犀与云节同律。光海不听。鞫囚日严。遣史官。令以原任议狱。而公辞不出。以大内诅咒事。命颁教八道。乙卯春。公上劄曰。诅咒之变。事连 慈殿。布教四方。事体未安。且道路传说以为。 太妃将不得保全位号。母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母子名位至重。伦纪至大。臣受国厚恩。不得不言。光海大怒。以为护逆。三司请罪。南以恭亦为时论所深疾久矣。以为纵臾并论之。太学士洪茂绩,郑泽雷,金孝诚等。皆上疏言。某忠直无他意。皆得罪。而公付处洪川。时东方大旱。公至而关东大雨。谓之相公雨。丙辰。右相郑仁弘上劄。以某不可投窜而止。当鞫问云。公谪洪川。申判书钦。谪春川。韩参判浚谦。被黜居西湖。时议以为三窜。沿江谋议。有鞫问之议。公遂杜门。虽亲戚交友。亦不见。郑襄阳晔过公。排户直入。戏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0L 页
之曰。何若是慑也。自反而缩。彼如我何。己未。疏放。窜谪八十馀人列启。而其中或自远窜移中途。或自中途放还者二十馀人。公放归田里。居骊上。或临江钓鱼。或鼓琴以自遣。癸亥。 上既反正。公复相入谢。都民父老望见公。相庆曰。李相公至矣。或涕泣。光海既废。罪人皆已伏刑。其胁从者。公皆请轻之。如辛光业辈。乙卯。以死论公。而皆在减死之列。不知者以为公避嫌。公不动。死人财产。功臣等既皆没入。公不可曰。如朴承宗,柳希奋。谓之属公则可也。谓之籍没则不可。 上然之。 太妃欲必杀光海。功臣等皆曰。可杀。公曰。光海自绝于天。其废固当。至于杀之。则老臣既已服事。当自此去矣。因泣下。 上曰。当保全也。或请复郑澈官爵。 上问公。公对曰。澈或谓之君子。或谓之小人。今诸被罪者。皆已伸释。澈亦可释。己丑之狱。澈实主之。冤枉多死。人心至今悲之。臣尝为大司宪。论此人。 上曰。然则两释之。以故。己丑诸人。皆复其官。自中古以来。三公不坐政府听国政久矣。及中兴。功臣等皆曰。复举都堂故事。公曰。不可。中古废此事。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1H 页
有由也。国之大权。人臣不可复擅。时 上方倚任功臣。沈器远,金自点等。始用事矣。国家承光海无度。 上命裁省烦费。以节国用。公仍议行大同法。巨室多恶之。竟不行。 上召南中隐者张显光至。公往见之。问以国事。无他语。但曰。当今国之人患。在疑。公为之叹服不已。秋。以老乞骸骨。 上不许。 赐之几杖。以舞乐。锡宴于公第。都堂相会宴耆老。会皆请 上就设焉。甚盛事。有几杖宴酬唱诗一卷。甲子。李适叛。先有上变者。士大夫失志者多连累。及适叛书闻。功臣等大惧。阴以内变动 上意。尽杀故相奇自献等三十七人。而议不及于公矣。 上遂幸公州。后公白 上。追释其冤。皆复其官。及适败死。 车驾还京。冬。上疏乞致仕。 上不许。犹请去不已。乙丑。疏五上。递相。为领中枢。仍乞致仕。 上终不许。及秋。复相之。 赐肩舆入朝。上劄固辞。上召见。以老不起居。令勿肃拜。引对所言。皆请去也。仍膺 旨上劄曰。朝廷者。四方之表。朝廷不和。则治道无自而出。战国时。谋臣有曰。群臣和。其国不可伐。盖和则一。一则强。敌国不敢谋。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1L 页
今人各异见。士各异论。疑阻乖隔。庶事涣散。莫可收拾。如是而望治。不亦难乎。今国家中兴。天命已定。满廷士大夫。孰不欲为 殿下一死。凶徒或借重籍口。或因怨招乱。未可知也。或诬引士大夫。乱朝廷挫国势。徐为之乘衅。亦未可知也。指名播说。以乱人听。人人自危。惴惴莫保。狼狈穷蹙。处身无所。殊非盛世之气像云云。翰林睦性善,正字柳硕上疏。言仁城宽赦事。金尚宪以为性善等。自附于诸贼所推之王子云。 上问于大臣。公启曰。臣自昔时。于王室至亲。每以全恩为说。人皆指目老臣矣。朝廷既佥议而置诸外。愿 圣明终始保全。初不以寘内置外而为之轻重也。丙寅春。有启运丧。公诣閤门之外。令礼官。定为齐衰不杖期以启。 上断行三年之制。公争论不已。 上不听。凡丧礼一用后妃礼。公遂出阙门之外。连上劄曰。以本生私亲。比侔于宗统。典礼紊乱。宗统不尊。僭拟之祸。终至于乱亡。亿万年宗社之忧。在 殿下。莫谓老臣今日不言也。仍上疏辞职曰。臣以首相。当大事。无所可否。安有如此宰相也。臣之求去。岂臣之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2H 页
本心哉。不得已也。即归衿阳。 上下教有悔过之意。公即入京待罪。 上曰。卿不弃寡昧。非但予心喜悦。实苍生之福也。终始勉辅。令该司。修理阙下民舍以馆之。公上疏力辞。既葬。追尊大院君为靖穆章孝大王。启运为仁献王后。以园所为章陵。公出郊外。上疏曰。臣委弃职事。前后疏劄呈告。今三十馀矣。倨慢亵渎。败坏官方。无人臣礼。臣惶惧不知所出。退伏郊外。祗候严命。连乞退不已。 上乃许之。有 教曰。虽不能强之以职事。欲召还都下。以为士大夫矜式。卑辞以请。终不倾听。予甚颜厚。政院敦谕。公不得已还私第。待罪。拜领巾枢。仍令该司。更修理前所馆舍。使之移住。丁卯正月。金人大举来侵。关西节度使南以兴战败死之。平壤,黄州皆不守。他无恃兵处。 上出幸江都。公为都体察使。从 世子至甄城。问百姓。省烦费。师行有律。号令严肃。少年慕奇功者多不悦。时右相巾钦。亦从。诸客说右相。劝立抚军司。以分衙门。以公故不果。日造言诽谤。或投书几有变。诸宾佐请收兵。殿后以自别。公泣谓曰。 上以冲子托老臣。一行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2L 页
驱我使去。我不听也。言者乃止。闻朝廷与虏约成。即奉 世子。趋行在所。谗言不行。夏。 车驾还京。公上疏曰。上下否隔。言路阻绝。愿虚己咨询。毋自广以狭人。国家本根已病矣。如此而能为国者。未之有也。秋。请告归乡里。 上宣酝以送之。后月。辞疾。仍乞致仕。不许。令承旨。草 教敦谕。公上劄曰。贱臣寿已穷矣。担曳道路。三入脩门。宁不为朝廷士大夫之羞乎。终不起。 上令该司。 赐素衾,素褥。以表俭德曰。平生俭素可敬云。公以退老。不受禄。 上令畿内。 赐月俸。每岁时。 赐米肉。辛未夏。有边警急。公入京。上引见。 厚赐之。留数月。还乡里。上劄曰。当今之势。贼兵虽退。迟速必来。愿振发奋励。罢无益之作。专意兵事。以待敌来。江都为保障。南汉为辅车。缮完蓄积。得将任属。收拾三南。存恤两西。使军民亲上。气势连络。统为一家。外侮不足虞也。此顾非臣僚之所能也。 殿下一脉精神。感通遍及。然后可以致此也。无民则无国。无食则无民。宽民力。裕民食。帝王之急务也。近来专以任怨为贤。以悦民为嫌。国家劝惩如此。 殿下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3H 页
虽欲保民。泽不下究。民多怨也。 上遣承旨问之。既复 命。问其居处。对曰。茅屋萧条。不蔽风雨。 上曰。为相四十年。有数间茅屋而已耶。令本道作正堂以 赐之。上疏固辞。不许。仍乞致仕。不许。复上疏曰。臣虽致仕。国有急难。臣当以死报 殿下。壬申。 仁穆王后薨。公即入临成服而归。公退老衿阳。八年而卒。寿八十八。崇祯七年正月廿九日。讣闻。 上为之罢朝三日。 赠赙加厚。 世子临吊建德坊旧第。百官会哭。都民父老。亦皆罢市会哭。三月某日。以礼葬于族葬之次。有司供葬事。至成葬。公尝曰。我死以无实之誉。侈于墓道。我甚羞之。令子弟。叙次平生大略。属苍石李公埈。撰墓碑。有逸事状。公自述云。公清苦自修。事君无隐。进退有义。为名相。宣祖世选廉谨。公及柳相公成龙最重于世。公尝自言。吾平生见利思耻。事不辞难。行不苟容。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人心如鉴照物。能见于几微。趋舍必决者明也。勇生于明。明则不惑。不惑则不动。此公一生得力也。公所与友者二人。姜承旨绪。赵引仪忠男。姜承旨事 宣祖好直谏。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3L 页
佯狂自晦。赵引仪托风哑。隐于世者也。与人绝言语。时以嚬笑。示人可否而已。人莫知也。方朋傥始起。其所嚬者。其人一一皆败。其所笑者。皆以令名终。姜承旨。亦善知人。能言成败祸福不失。尝语公曰。他日当作寿考宰相。逢乱世。挥涕泣而当之。公知遇 宣祖。受任于多难之日。竭力劳心。驱驰四方十年。当光海无道。谏而摈逐。且十年。及事 仁祖。多难初定。致仕。才八年而殁。公为相四十年。其言一一皆验。每论人物。姜承旨为第一。赵正字中立,赵舍人正立,吴判书亿龄,金参判宇颙,郑参判蕴,任持平叔英,柳相公成龙。吾所敬事者也。事君能竭忠而忘其私。如古人。李相公恒福。豁然不拘细故。能以所存忘富贵。亦伟人。永昌之死。以为大臣不为一王子死。及 大妃废时。极言力谏。穷死漠北。善乎可谓能践言者也。公通于律吕。常鼓琴自娱。及以老乞骸骨。不复援琴。常独叹曰。吾且老死。今人事极乱。天道且变矣。大乱迫矣。公殁三年。有南汉之事。自癸亥无日记。有疏劄集。藏于家。公初与郑仁弘。并为掌令。仁弘有重名于世。 上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4H 页
亦倾心用之。公忧之曰。此非吉人。及光海世。其人权位日盛。专以深刻制一世。人人仄目曰。相公之先见也。公闻之曰。吾见其所为。多不近人情。以故疑之。非先见也。李相公恒福。与公并为相。每论大事决大策。必咨于公曰。见事我不如公。公没后。李相公弘胄语人曰。中兴初。公复入为相。尝从容语我曰。吾今老矣。同里诸公吴吏曹当继相。后公又相。而国祚艰难。生民糜烂。吾不及见矣。今相国已殁。吴相国后。吾果相而从上于南汉。国不亡。幸也。至今其言在耳。何先见若是神也。西京有相国生祠。崔岦作生祠迎享词。西京安州,岭南星州。皆有功德碑。 孝宗元年。 赐谥曰。文忠。配食 仁祖庙庭。长男义传尝守外郡。好清俭。以治行第一。 上赐表里以偿之。后袭封完善君。又以大耋进资宪。次女适赠承政院左承旨李廷稷。封淑夫人。侧室有二男。曰孝传。曰悌传。女子七人。以名行闻者三人。其一人。其夫不幸死于刑戮。昼夜哭三年而死。一人聪明有至性。自癸亥无日记。能记诵一十二年事。传之曰续日记。又一人。江都败。为虏所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4L 页
获。自号曰妾。完平李相国女子也。义不辱。自杀以自见。遂自刭死之。莫不大惊。贤其行。其长姊夫人。初闻其妹被掳死虏中。不哭问故。然后哭之于悒曰。善乎死也。死而不没其名也。
姜承旨遗事
姜公绪。字远卿。其先晋阳人。四世祖诇。事 成宗。及燕山初立。怨母妃废而论死。封其墓号曰怀陵。诇谏曰。先王之禁也。燕山既深怒之。前时论法者尽杀之。并族诇家。及 中宗世。诇孙温为舍人。温子士尚相 宣祖。谥贞靖。公贞靖公之长子也。性明达。牢牢多大节。 明宗二十年。选国子试。 宣祖二年。以丙科。选承文院。以多病不任职者七年。迁国子典籍。后常在三司知制教。辞不就。再选再辞。 上遂任之。以亲老乞郡为水原。一年谢病归。复出为南阳。再入政院。至左承旨。后出仁川。一年罢归而卒。年五十二。公家世贵大。既以三公。子兄弟二人。皆在显仕。常退让。未尝以慢易加人。好俭约。自守益谦。以近臣常侍左右。每以远声色。戒骄盈。严宫禁。多直言正谏无所讳。 上知其言出于爱。 上深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5H 页
纳之。时有执权者为大司宪。启 上曰。论荐人当令法司之长兼摄之。公曰。不可。既专弹劾。又主论荐。令权柄太重。不幸奸人处之。其害反大。其言者不敢复言。尝为掌令。被酒过玉堂。有一人好持论。能轻重一时者。公瞋目曰。玉堂。人望所属。若所为如此。吾驳正之。因数之。其人面赤大愧。时李文忠公元翼。亦同馆。后问之曰。何放言也。笑曰。醉中言可悔。然实无悔色。后其人以祸败终。有与一宰执素相善。同在 上前。 上曰。朝无廉风。士大夫之耻也。公对曰。先罪某。士知耻矣。其人伏地谢。受而为罪曰。绪之言皆是也。 上以为不隐其过。两善之。其人出而谢曰。赖君直言。吾知免矣。因酌酒为驩。公傲然饮醉而归。时东西朋傥之议起。公一谢交游。常读书。感则鼓琴。独酌醉。辄放歌。或猖狂自恣。尝叹息曰。观天时人事。不出四五年。大乱作矣。或对人流涕。人怪之。后侍 上泫然出涕。 上怪问之。对曰。臣赋命至矣。不得长侍 殿下。是以泣之。出语同僚曰。大乱将作。 殿下辞气之间。其兆已见矣。不敢直对。其十月。有郑汝立上变事。大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5L 页
狱起。而至壬辰有倭寇。国果大乱。临没谓其子曰。毋戚。祸难迫矣。病死何戚。公善知人。尝大醉论人品。其善恶脩短吉凶。无一不验。与高士赵忠男,李文忠公心相得。谓文忠公曰。君他日大贵。且期其久长。吾死以稚子托君。尝与文忠公。同在槐院。乘醉。视同僚骂詈恣所为。独指李文忠曰。若等皆不及此人。但作相于危乱之际。挥涕泣而当之。文忠公入相四十年。自壬辰残破以来。谏光海放逐者几十年。光海废而及 仁祖世。继有兵革。尝去邠者再。而年八十八卒。尝过路上。遇童子群戏。招一童子抚顶曰。童子动中有静。他日必贵。童子乃故相国申钦也。有赵仁厚,金弘敏。皆有名于一时。客问之曰。赵何如人也。箕踞曰。吾奴也。又问金何如。即跽曰。吾师也。人皆笑之。后赵多乖妄。失其性而死。李文忠称之曰。尝与我直玉堂。引觞大噱。仍醉卧不省。俄有命召对。小吏盥其面。扶醉起。至 上前。俨然。辞气严重。非定力。能之乎。公洁身高行。能卓然自立。好善若私喜。疾恶无私怒。善容人。能见其善而忘其过。此古之所谓清者之量也。其知
记言卷之三十八 第 246H 页
人祸福吉凶。时世之治乱。先见如鬼神。此何也。问其家人。未尝推占相人之法术。而中夜读易。或步于庭。观天象云。子弘德仕为槐山郡守。弘德子玚,瓛。皆早夭。瓛子硕𦬗。李文僖公之外孙也。父母皆亡。幼孤弱。文忠公恤其饥寒。抚之如亲儿。今公之墓。在衿川之兰谷。文忠公刻石其事。以表其葬。
  附赵引仪
赵忠男其先。汉阳人。赵文正公之兄弟之子孙云。洁身不污。隐于世。世莫知也。惟公及李文忠公心相许。称之曰。有高行而隐于世者也。称病哑。不肯与人言。凡人物之善恶邪正得失。一皆以嚬笑示之。其所嚬者。其人后一一皆败。其所笑者。皆以令誉终者也。其亦异矣。尝仕为引仪。弃去。年长于姜承旨十年云。其事世无传者。咏姜承旨弹琴诗一绝。今姜硕茂诵之。子尔瞻。为义禁都事。孙昌文。前年为求礼县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