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x 页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山川[上]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135H 页
圣居,天摩古事。
 七年夏。病卧无人事。作二山古事。五冠,松岳,帝释诸山。实二山之傍麓别山。而圣居最宗云。
古九域之地。自新罗崇佛教。历高丽千五百年。深山绝境。人迹所不通。亦多浮屠古迹。如圣居,天摩在开京北五十里。前古。山中建立寺院。事佛无数。本朝尚文教。丽亡且三百年。亡丽古事。今皆荒废。往往犹有浮图碑塔不毁。远者或七八百年。自石头寿陵。至圣居寿陵。绝顶有大泽。谓之天池。圣居者。句丽之九龙山。或曰。乐浪之平那山。山有国祖祠。号曰圣居山。山有南北二圣居。北西南三桑灵。皆兰若名。山气至此最深。北圣居上。有法达窟。法达者。古祖师名。其上有铁钩。攀登绝顶。
南圣居下。圆通寺。圆通者。古寻迹寺浮屠。人相传古人得观音佛迹。化为佛。有此名云。后人作圆通寺。最在山中。今有浮图石瓮。古远不知年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135L 页
代。
绝顶西麓。通圣窟。前古塞其窟。窟前有泉。水鸟翔集。
绝顶北。国祖祠。东壑福兴。今有䨥石塔。其上日宿。
绝顶西南次峰。有元晓,义相台。义相台。在元晓南。又其南仁达,金身。其下沙弥发源。金身下。有金身寺。又其下金身窟。仁达西。有仁达石塔。
绝顶西北麓。有吉圣。
金身东为悟道岭。又东为灵鹫。灵鹫南玄化。丽史。显宗十二年三月。玄化北山崩。出玉。八月。王幸玄化寺。命学士周伫。作玄化碑。参政蔡忠顺书碑。王亲篆曰。灵鹫山大慈恩玄化碑。又有浮图石塔。
毅宗二十年三月。王祭佛于金身寺。明年三月。幸灵通寺。微行至金身窟。受釐。游宴玄化寺。玄化有清宁斋,众美亭。有南池芦苇,凫雁之观。又如归法寺。
一十四年春。狼星见于南极。以为老人星见。西海道驿闻。时王游玄化寺。命大祭老人星于诸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136H 页
坛。受群臣贺。其年郑仲夫之乱作。弑王于坤元寺。
金身西为五冠山。其下灵通寺。地志。谓摩诃岬。今其北。有祀坛。春秋仲月。小祀在祀典。
五行志曰。仁宗六年冬。灵通寺铜鼓鸣。十二年春。大旱。王幸灵通寺。祷雨。毅宗元年五月。王祷嗣于灵通寺。讲华严经五十日。二年夏。山中大雨。一夜。灵通川水溢。土山崩。民多淹死。二十四年正月。王幸灵通寺。设华严会。
灵通寺。有莓苔古碑。字剥落不可读。
丽时。有孝子文忠。居五冠山下。作五冠曲。传于乐府。
灵通谷口花潭。潭上。古有隐者徐敬德先生林居。今有花潭隐者之祠。其上。有徐先生冢。
五冠东为凤岳。其下华藏。华藏。有恭悯王图像。丽之遗民。廛出布。共真殿。传且累百年。氓俗犹有大国遗风。浮屠传守贝叶经西竺梵文。或传指空书云。又有指空等身。其东南佛日。光宗母顺成刘太后愿堂。今有石塔半毁。丽史。光宗二年。作佛日大奉恩。大奉恩。太祖愿堂。在开京南。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136L 页
丽史。太祖天授四年。作大兴寺于五冠山。迎浮屠师利言。光宗六年。重作大兴寺。王幸落成道场。
朴渊。在圣居,天摩二山之间。为大瀑。有一下渊。水旱用牲币。五行志曰。忠烈十九年冬。朴渊涸。今龙祠下。有太宗台。朴渊之水北流。过帝释山下。为五祖川。渊上古题明寺。题明者。丽僧。上有千树栗。又海松千树。皆题明所树云。八月。贡其实。
丽史。太祖天授七年。作外帝释院。文宗每以成平节。设祈福迎祥道场七日。成平节。文宗寿节也。仁宗十八年夏。旱。王亲祷帝释院。毅宗七年。王幸外院。设罗汉斋。祝釐。西桑灵。下云居。过渊上观音窟。有石观音。在天摩东麓,顶光峰下。顶光西弥勒峰。又西文殊峰。弥勒南普贤峰。天摩峰在文殊南。其西萝月峰。
丽史。忠穆王四年冬。王病。使赞成事李君侅。设水陆会于天摩山。行祷。
天摩南松岳。丽俗好鬼神。山上有淫祠。
安和寺。在松岳东麓。有古井。其谷曰。紫霞之洞。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137H 页
丽史。太祖既定都。作法王,王伦诸十刹于王都。其遗戒曰。道诜推占山水逆顺。建立寺院。后世妄加浮屠者。诜之禁也。
祀志曰。凡水旱。祭百神于松岳川水上。曰川上祀。
丽史。德宗三年五月。石陨于松岳。
睿宗十三年。重作安和寺。宋道君皇帝。命太子太师京。书门额靖国安和寺五大字以赐之。又赐十六罗汉塑像。毅宗十二年。幸安和寺。赋石井之诗。
忠惠后三年八月。松岳鸣。
祦元年八月。松岳祠。鬼哭如人哭。
圆通碑
 圆通僧海清。斲石为碑。因其徒道隐。踵吾门乞铭曰。山中古事。不可以不识也。今吾子多闻前古。又能言之。不得吾子铭。犹无碑。敢以请。吾应之曰。诺。略叙载籍所传以识之。其铭曰。
苏南石头。寿陵苍苍。天池泱泱。众山嵺郁。平那天摩。嶪嶪峨峨。国祖是禋。神灵所都。寔为圣居。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137L 页
岳祠神川。百灵修虔不渎不愆。坛场祗肃。牲币有常。鬼神洋洋。隆古之盛。德洽显位。玉璞呈瑞。奕奕松狱。扶苏古岬。镇兹神邑。归法玄化。金身帝释。亡王往迹。阴崖绝境。岩曲崛岉。往鼯攸窟。圆通石瓮。华藏贝叶。摩阿灵塔。学士之铭。乐浪之记。瑰怪诙诡。古事流传。众人之哗而耆耇之嗟。刻之山石。略举终始。以告千祀。
 岁次强圉协洽谷雨节。
白云山
白云山。圻内大山。永平县治东二十里水洞。有卧龙台。水中石台。袤数十丈。水深多石。川上皆长松脩峡。其上社堂。十里川水。发源于山中。两岸多白砾深松。往往多盘石嵁岩。三十里皆然。深入。有石场可坐数百人。川水至石下为溪潭。其下石湾。过石场。山益深。水益清。满谷皆松。至此。潭水绿净。多鯈鱼。其上白云寺。登前楼。前对石峦高壁临溪。东州作壁记。新罗僧道诜初创之。至今八百馀年。崇祯间。五台僧赜凛重创云。东隅。有西僧释敏浮图。迎月东牖。望蟾岩石峰。九月十二夜。月出其上。前溪上下。多盘石。可游。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138H 页
其上曹溪。踰小岭五里。古禅寂。(一作积)有道诜浮图。其上上禅。入山中岩洞二十里。山深路绝而极者也。赜凛所筑。其下般若。有自休,赜凛浮图。蟾岩西麓普门。释敏所筑。亦佳寺。终日见山下。人拾木实者满谷。前年冬至花开。自腊月至正月。积雪苦寒。大木多冻死。三月无花。自二月至五月不雨。自六月下旬。至九月不雨。又早寒。百谷不成。草木不长。山木多枯死。可谓极无。
白云南华岳。在圻关之境。据寿春,洞阴,嘉平之地。周三百里。其西麓积石崭岩。至绝顶而极。云雾昼晦。人畏慄不敢登其巅。天旱则郡邑发多人。蹑其巅得雨。春夏之交。大雷电雨雹。自天摩朴渊。从朔北,过末,地藏,禾积,三釜,鹤岭。连白云绝顶。至华岳而止。山中人谓之龙移。
绀岳山
九月廿九日。寒山访宋上舍。上舍行年八十七。我 仁祖二年。进士。 孝宗时。赐爵八十以上者。而上舍不受爵。白须瘦高。乐山泽之游。上舍三世大年。谓之寒山寿考之世者也。与我游绀岳。夕宿于见佛。晨则登绝顶阴崖。汲神井。其上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138L 页
绀岳祠。石坛三丈。坛上有山碑。旧远没字。傍有薛仁贵祠堂。或曰。王神祠。为淫祠。其神能作妖以祸福。食于人。山皆石峰。绝顶二千三百丈。通望甚远。其东摩嵯。其外王方。又其外华岳,白云。东北欢喜石台。在圻关之境。其外高岩。古貊地。西北平那,天摩。南望三角,道峰。其北大江。自乌江为峨湄,瓠芦,石岐,临津。至祖江一百里。祖江西古江华。江华西延平洋。实燕,齐之海。神祠傍山石间石窟。观石老子。露顶被发拱手。若有神。太史迁作老子列传。称。孔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见老子。其犹龙耶。老子为周柱下史。正义曰。周平王时。老子见周衰。著书言道德五千馀言而去。孔子世家曰。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当景王时。去平王十二王。其传曰。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言秦与周合而离。离而复合。合七十年而霸王者出焉。儋即老子。索隐曰。自老子生年。至孔子时百六十年。至太史儋二百馀年。盖老子莫知其所终。今考其石记。成化四年。建等身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139H 页
云。坐石上。采石茸。本草曰。灵芝。生名山石崖。其西石峰。下云溪寺。观云溪瀑布。其北洞凤台。凤台西古隐迹。夕从东麓下。记之。
白鹭洲记
京城东北。多山水。永平之苍玉屏,白云溪。青城白鹭洲最佳。青城之水过七里滩。汇为深渊。中流有石屿。古松数十株。苍然离立石上。两岸皆苍壁奇岩。无石则沙。此所谓白鹭洲也。余维杨归路。从石门。访龙洲公于荪岭精舍。大雪。留二日。辞别。公送我至白鹭洲。有送别之作。吾作白鹭洲记。因以识别。
白云溪记
观白鹭洲。夕至白云溪。在永平之治西五里。水益漫。沙益平。岩壁益崭然。深潭脩濑。上下迷茫。日暖冰雪消。有水鸟数十。飞鸣过之。溪间盘石上。有蓬莱,石峰石刻书可玩。潭上。有金氏旧业。曰金水亭。下流数里。有苍玉屏。沿溪山面。皆石故名。古朴丞相别业。溪上。有丞相祠堂。
游三釜落序
三釜落。在东州治南三十里龙华。下从谷口石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139L 页
磴数里。石峦巑岏。当绝壑。石如削。上有三石圩如釜。溪水积焉。水深路绝。不可俯而窥。水三溢为三瀑。白波十丈。石下潭水。潭渚皆白砾。往往有盘石可坐。貊北方言。谓瀑为落。号曰三釜落云。孟夏。草木始敷。溪石间踯躅相映。甚佳。龙洲公与我为山水之约。以四月上旬癸卯。与古宁旧监务许季镇及胤子督邮君。观于三釜。余从涟上来。关东李按察巡北境。行至府。偕李使君来。亦言孤石溪潭之胜。因相与娱乐。龙洲公属余为序。
禾积渊记
砌川之水。发源于青华山。与花江之水合。过陵昌为七潭八万岩。至永平北。为禾积渊。东岸长壁松林。其下石场。皆白石。北为石峰。立水中百尺。上有甘潦至静。令人益气。傍有龙穴石。下窞窦无底。川流湾洄。当南岸苍壁浸渊。石上多松多踯躅。风静日长。水波渺漫。石场为祀坛。水旱用牲币。载中祀。上流孤石亭一十五里。龙洲公与我观三釜瀑布。明日游渊上石场。
 禾积之水。西流至青松。北合白云溪。其下大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140H 页
滩。又其下川上松林绝壁。为松隅。
节妇隅铭(丁未七月)
壶口峡大川之涯。有松林岩壁。谓之松隅。丙子之乱。贼纵兵屠掠。有一妇人临岩壁。自坠死之。不知某家某妇。悲其节行无传。改松隅曰节妇隅。此地称峡中绝景。自多人屠杀后。原野多暴骸。飞鸟不翔集。疠疫人多死。至今三十年。其铭曰。
石崭崭。水瀰瀰。云漠漠。雨霏霏。魂魄孤伤。靡所托。令人悲。
澄波渡
澄波渡。在涟川县西十五里。涟川古涟州。地志澄波渡在涟州。实伊勿西境貊地。西岸上下江壁最奇。东岸皆白沙。间有白砾。往往有古木。郊烟二十里上流脩濑曰鬼滩。又其上松滩。下流。山深水回。渚涯渺茫。峡口多列岫。其最高者。摩嵯绝顶。
仰岩
澄波渡下流二十里。仰岩。江上有石峰。有高壁。有重渊。古有巨钟沈于此。世远其事不传。每收
记言卷之二十七○下篇 第 140L 页
潦水清。则钟可见。今不见近百年云。江上人言国有难则钟鸣。物旧而神者耶。江渚皆奇岩苍壁。北有丽王祠崇义殿也。其东阿弥佛宇。(仰岩。误为阿弥云。)
瓠芦河。在下流鸬鹚岩下。有古垒。因江壁为固。其滩曰瓠芦滩。其南涉江。古七重城铜浦。在瓠芦滩上。高丽林椿。江上居云。其下南岸。卦岩高壁浸江。石如削。有石刻。李文靖公题名云。今苔深不可见。从其下大书卦岩二字。仍刻石以表题名古迹。
库硠。在卦岩下。八月收潦。海子以舟为家。来集于此。贩鱼盐。互市为利。江北有四贤祠。小下有观鱼台。
自瓠芦河龙山石岐。至积云峡口。长壁十里。日暮。山气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