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祭文
  
祭南冥曹先生(丙戌)
伏以生在庄岳。语莫非齐。景仰山斗。升不可梯。所愧羊质。莫可提撕。夙婴沈痼。茅塞山蹊。善不矻矻。起未鸣鸡。优游度日。典多未稽。卅载光阴。过隙盗骊。未行素志。使船嫌溪。百年强半。初心日睽。旧痾愈剧。欲励转迷。叨任笾豆。若凭天倪。祗谒祠庙。如承耳提。幸其默佑。庶登自低。谨告。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3H 页
祭河沧洲(憕○甲子)
呜呼。惟天地万物父母。福善祸淫。是乃天道。而人之无可奈何者。必归诸天数。数不可必。而天则可必也。昔晋之邓攸。遭乱弃儿。以全弟子。卒以无嗣。时人以为天道无知。愚则不然之。何也。仁者而后。取必于天。而父子天亲。不可相弃。弃则忍。忍则不仁。夫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杀一兽折一枝。非其时。非仁也。用一分忍心。则丧一分仁心。便与天地不相关矣。先王制礼。服兄弟子之丧犹子。犹子不可弃。己子何忍弃也。势不获已。则宁骈首就死。天属不忍弃也。弃天属。自绝于天。而责报于天。以之无后。而谓天道无知可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3L 页
乎。如我公则不然。天资近仁。早从师友。私淑头流之学。学有渊源。于理于数。靡不寻究。诟仆之声。鲜出于口。忤物之心。不萌于中。聪明强记。老而不衰至于人间今古奇异之迹。支离博杂之说。百工技艺之事。无一或遗而了然心目。岂必一一致力为哉。盖才高志强。自然如此。而纯明懿行。尤著于孝友。事亡如存。视弟犹己。加以斯文间事。殚诚尽己。不翅家事也。其处兄弟妻孥间也。片言之际。轻重自别。至为手足衣服之喻。则汉天子昭烈帝矣。其终也。知与不知。上下闻者。皆曰善人死矣。则唐宰相权载之矣。坦率任真。不设防畛。而自有实德不可及。世或有口谈天理。身为不善。绳趋尺步。阴蹠阳尧。而循名蔑实。自认为儒者。岂能髣髴其藩篱哉。平生性行。率皆此类。而仁民爱物。乃其志也。容或有一毫近于忍。自绝于天者乎。然而生无子。以从子为子。甚所奇爱。而十二而夭。又子其弟。年今十三。日望其成立。而与相室。两月之间。相继长逝。则天之报施。何其薄欤。愚然后庶可谓天道无知。而未免以一人之私。窥天地之大也。司马子长之传伯夷。吾无用议其失。而于程夫子之罪子长。窃惑焉。虽然。天地间有理有数。不可必者数也。可必者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4H 页
天。以尧舜而有朱,均。以周公而有管,蔡。今也道德不如圣人。而能以化一门。皆为良子弟。人称河氏醇谨之风。而又使一弟有多子。既进一子以为嗣。不能见保。而不以为痛惜。又进一子。卒以为嗣。终无怨悔。以就贤弟之名。而或至嗣子立扬。光前启后。河氏之门。滋益昌大。人以忠孝为河氏箕裘之业。则其亦所谓天道者非耶。然则无子者。不可必之数也。食报者。可必之天也。于此见子长之疏宕。而程夫子之不我欺也。不可以一人之私。窥天地之大。而天道无知。无时而可言也。弘度自未冠从之游。既以中表之亲。又辱姻娅之后。不余薄劣。而或以为可教。寸善必称。微过必责。虽于稠人之中。必进以语之。虽年齿辽远。必引与共卧以燕息。余虽才谫无所得。而其视余则无隐也。秋八月。赴吊内丧。则哭泣之馀。髭发虽衰。精神不乱。见其送人海滨。经理蜃灰燔成事。指示两三条。计无不周详。私自语曰。此老虽于衰境失配。当享遐龄。而孰谓有今日耶。相去稍远。闻讣后人。饭含不亲。敛不凭棺。辜负此生。无地自容。一酌薄奠。万端愁衷。呜呼哀哉。
祭朴龙湖(文柍○乙丑)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4L 页
呜呼。聪察刚果。所受于禀赋也。卑让肫肫。所得于师友也。以如许之才德。固当有用于世。而玉佩长裾。不利趋走。所谓秪系其逢。不系巧愚者。非耶。盖自晚年来。见世之循名蔑实。趋利避害。适足自丧也。一意自牧。而惟其取舍则明矣。试观平生。为长西溪。悉心敦事。虽遭不逞之作灾。至于再三。而愈笃焉。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遂致身没而事克就绪。揭虔妥灵。则庶乎贤贤之有诚也。生事死葬。祭之以礼。前后终制。柴毁甚至。几于灭性。则于报生。能竭其力。可谓云尔已矣。不出家而是亦为政。终有可移之实。则从仕而能致其身。亦可知已。立其大者既如是。则信乎朋友细事。不足道也。以余所见。几何其不及古人所称也欤。人或为是非之者。固自有偏见。于公何有。愚观世之人。隐德之后必有大显者。今见干蛊有人。华闻弥大。安知公之年又不赢。惟后之成者耶。五十不称夭。从古所传。而自我相惜之情言之。殆一梦之不如也。弘度以后生获拜。又缘辱居姻戚之后。不余谫薄。开心相与。无一或隐。迨其疾革。暝目而卧。犹与相见。谈论如平日。余以为气虽惫而精爽不乱。或可以扶持之。孰谓竟以斯疾不起也耶。相去稍远。奔讣最后。敛不凭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5H 页
棺。窆不临穴。凄风一奠。其晚也。其晚也。罪负一生。无地自容。呜呼哀哉。
祭李上舍(惟说)
呜呼。盖闻曰天道福善祸淫。又曰积善馀庆。积恶馀殃。吾不知公之为善人耶。恶人耶。自其先大夫。学行称于师友间。宜其食报。至于公身。由髫龀不烦提谕。日开月益。见知于先生长老。趋向已正。于理于数。靡不参闻。财利嗜欲澹如也。一切世好泊如也。此其才学也。若乃虽就科试。不以诡遇为心。以终身而不悔。学贵为己。仕拟庇民。平日观书。辄于视民如伤四字。三致意焉。虽不为世用。而不试于人。志则大矣。及夫闲思。杂念无所容于中。惟知酷好书籍。夜以继日。矻矻穷年。自始学至疾病。未尝一日去手。如或去手。而心未曾不念。尝谓学者曰。默坐时。汝辈以余为无所用心耶。吾未始如此。此其笃志也。至于人所惮为而勇为。其所竞驰而不窥。夷险不渝。终始一致。迨其季年。旧游丧逝。多所悲哀。加以去年孟春旁死魄。仲氏殁之后。食不下咽。秪进米饮。自春而夏而秋始疾。迫季冬而病笃。今年正月十一日。以至易箦。呜呼。公其死于友爱矣。其诸异乎人之死也欤。乌有恶人而至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5L 页
于是哉。公之果不为恶人欤。然而早失怙恃。鞠于伯氏。辛勤长成。中年兵燹。流离困苦。归来桑梓。糟糠不厌。年丰冬暖。亦窘寒饥。既又丧室焉。文足以射科而才得司马。有一胤子。文亦早成。庶不坠家业。干蛊有望。又从以见背焉。靡室靡家。漂泊村舍。无所盖障。清贫到骨。死无以为葬。则几何其不为至恶之报欤。公之或不为善人耶。此愚之所以不知也欤。若曰有善之行。受恶之报。则所闻于古人者非耶。昔司马子长之传伯夷。有谓天之报施善人。何其薄欤。程夫子讥之。而愚于此无所用议子长之失。而未免以一人之私。窥天地之大也。虽然。我公在世。菽水犹欢。不愿人之膏梁。曲肱亦安。不羡人之金紫。真得古人读书至乐之训。凡所以害吾乐者。一无所婴其心。以至知合散消息之理。心不为动。乃曰。死生常理。秪有早晚耳。与人谈笑自如。是夜长逝。乘化归尽。乐夫天命。其视人失脚名途。徒取人爵禄。弱丧而不知归。问亦福不盈眦。祸溢于世。相去万万也。益信子长之疏宕而程夫子之不我欺也。于是乎公果为善人。而余所闻者不谬也。精爽不亡。几感吾诚。一酌长辞。百年深情。
祭成浮查(汝信○甲戌)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6H 页
呜呼。月牙高兮神老健。菁川深兮气浑全。知钟毓之有自兮。不有命于上玄。交斯与以及人兮。各充腹于河之堧。余小子亦云乡井之末学兮。恭吊公之灵筵。公生世之及盛兮。天眷东而诞贤。功万牛于寸地兮。治久抛之心田。明日月于吾家兮。望兴丧于文宣。时泗滨之有人兮。实河间于伊川。业初受于其门兮。若绛出于茜然。值不能无变化兮。出自谷而善迁。岁戊辰之玄冬兮。才纯公游鄠之年。遂从试于棠阴兮。十人中于并肩。战雄词于萧寺兮。孰敢当其戈鋋。愤浮屠之桀黠兮。奴吾道而主禅。爰成书以入梓兮。拟寿传其遗编。火其书而成灰兮。毁塑像之半千。盍就正夫有道兮。袭春风于山天。日狂狷其有取兮。吾何尔于不触。唯其字可钜而活兮。用印夫儒书之诸篇。公于是心服其德言兮。等程门之惜钱。俄有来其自远兮。阙里之于子骞。拜二贤于高堂兮。安可仰其高坚。是百年之一日兮。奉明训以铭传。莫荣幸于是行兮。恐失坠而周旋。终身慕以悦服兮。每春秋于登笾。勤戴记之钞拾兮。又讲习之专专。俯青紫其拾芥兮。文辞涌其如泉。字慕鲁公之龙蛇兮。可踵美石崖之磨镌。额一点而竟退兮。玉几泣于荆巅。终甲子有四岁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6L 页
兮。手一握兮双蒂莲。岂无政以施家兮。得一善而拳拳。亲于孝兮友于。盍于焉而慎旃。事固自尽于当大兮。謇谁知有光于天渊。文为圣学之一体兮。颇穷沂而洄沿。举吾有以教诲兮。亦足畅乎幽悁。况英材之得育兮。乐何须于管弦。纵不事于督约兮。能警惰而觉眠。学须要于近仁兮。非皎厉与便儇。自初受以及成兮。几多人之陶甄。乐忘形犹鱼鸟兮。脱名利之徒煎。酷好游于名山兮。收万壑之风烟。视锦囊之所得兮。人咸诵其佳联。携诗酒之仙释兮。丹崖桂树兮蹁跹。聊托迹而自娱兮。讵有志于求仙。爰得我之乐国兮。何必要求貂蝉。有五男总承文教兮。亦不烦于扑鞭。竟不赢以归成兮。岂赋授之奇偏。嗟小子获叨杖屦兮。念吾先以加怜。荷不遗于颛蒙兮。见必穷其欢妍。杂戏谑以调诲兮。知有闻之必先。伊聪明老而不衰兮。尚铅椠之乾乾。年弥高而弥笃兮。虽琐屑其罗穿。恃一梦袭于休祥兮。谓过期而长延。云胡一夕而风烈兮。摧秀林之楠楩。收山河之精气兮。老星返松旧躔。分一境之东西兮。匪攸居之邈绵。抱沈痾以难进兮。哭未及于寝前。建灵輴之即远兮。泪不洒于新阡。缘厉疾之方遘兮。廿性命之几捐。欠一言于薤歌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7H 页
兮。负自此而有焉。灵忽临于梦想兮。感冥思之犹鲜。吁其晚于一奠兮。焉足赎夫多愆。灵不昧其有存兮。下大荒而翩翩。呜呼哀哉。
代孙君祭人
朝言嘻嘻。夕言怡怡。倏然乘化。帝乡得归。贪生画终。岂非大惑。生行以役。死藏以息。理固然尔。我何子悲。有少之妇。有孩之儿。其不念耶。何忍弃之。古貌古心。无虑无作。贫贱不忧。饥寒亦乐。造化锡汝。德厚命薄。从古迄今。天地不慝。险狠必祸。良善必福。君不得寿。天固余斯。君敛无衣。解衣以衣。君儿无食。推食以食。嫠妇孤儿。孰扶孰持。或有饿死。责在朋知。计与诸旧。出米活之。知我君者。非我其谁。敬荐菲素。矢心以辞。
祭成尚夫(辛巳)
呜呼。成兄而至斯耶。愚尝闻祸福之天道于经训。及见子长之传伯夷。叙颜蹠寿夭致疑。而程夫子斥之甚严焉。始释然也。今公禀纯刚正直之气。受聪明赋与之重。文藻甚富。可称倚马。倍于甲科而早抛举业。遂有求道之志。至于摆脱势利。色货之关。易如反手。其视耳目之玩奉身之具。不翅草芥。以至夭寿而不贰。孝友之行。可质神明。夷险一节。砥柱颓波。其博学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7L 页
之工。则以四书五经为本。而参诸宋家诸儒之书。其任道之勇。则尝以为我东方自殷师明畴之后。乌川郑先生倡之丽季。建本朝。醇儒继起。极于曹夫子。而门下诸贤。虽能着卫道之功。未能任传道之责。深惧一脉绝于斯也。今既无人。安得不自任也。故常慕颜子自博而约。欲罢不能而竭其才。及其不容人力之地。四面皆黑。无路可入。曰人若涉其境界。死亦乐云尔。以如是禀赋之高志操之远。天下万物无以尚之。虽其操未充而殁。可谓善人。而一不幸而与世相违。再不幸而遘疾沈痼。三不幸而终不以大耋也。不能一日安于宽闲之野。从容一室。潜心道义。优游涵泳。以致玩索之功也。遘笃疾。故十馀年来。或绝而复苏者数。或呕吐不止者积月。避疾奔走南北与东西。不知其几处。虽曰素位而行。昔以社稷民人为学之说。为贼人之子。则未及成德之人。岂能于笃疾死生之际而进就乎。竟以是终。年才五十。不克大有为也。又无子以传业也。呜呼惜哉。呜呼。如公之才之行。足为善人。而有乖于时。穷饿空乏。平生之志。百无一成。十年笃疾。死生以之。止于此而已。仅得免夭。则天道果何如耶。愚于是或自不免以一人之私。窥天地之大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8H 页
也。吾无用议子长之失矣。虽然。此则未定之天也。其定。岂不能胜耶。今见季氏询之君。其立心制行。虽或过于中庸。悌行之懿。勇迈前古。承公之志。不让于大孝之继先。用志不分。鬼神当避。天将遂其愿乎。此君又以第一子继公后。然则公之世绝而不绝。公之身死而不死。此其天之定也。然后益信子长之疏宕而程夫子之不我欺也。又何疑于天道哉。弘度于癸丑冬。始见于稠广中。于后闻风愈服。仰德愈醉。而或有萍水之会。而自认如鸡。仰止如鹤。自成秦晋之好。分义弥笃。视我犹同气。视我母犹其亲。肝肺相映。无所隐伏。其诱掖引进甚大。而蹇步莫前。犹谓当相期于入门由阶直睹堂奥。而不幸为世所忌。相从日浅。又自婴疾。日望有喜。沈痼又覆。快痊无期。而日在戊寅秋。降割于我母。忽终堂。公时闻讣。失声大痛。于仲冬。冒寒来吊。盛备致奠。虽在罔极中。感激不已。心语以为服阕。当躬进为谢。而孰谓公遽陨于其前耶。方在忧中。视兄丧如行路。今于祥期。又在沈痼。一酌长辞。又未手焉。生不如死而无知之愈也。略叙公志业与天道。洎先师论子长以自解。而尾及相从之首末。终之以丧余之恸焉。呜呼。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8L 页
祭朴参奉(絪○壬午)
呜呼。盖尝闻先儒上蔡之称人。有曰正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松柏挺然独秀。使其困阨如此。乃将降大任焉。侯氏亦曰。视富贵如浮云者。当今一人而已。愚尝窃以为惟公庶几焉。何遽止于斯耶。公禀刚毅正直之气。赋子谅粹美之质。初年激仰。斐然可观。早抛举业。志专习讲。祖述者洙泗濂洛也。承当者山海渊源也。所读者四书五经宋家诸书也。所扶者天叙天秩三纲五常也。忠信为质。敬义为工。日复一日。孳孳矻矻。其于古人涂辙门庭阶梯路脉。如烛照而数计。方将启键。直睹堂奥。进而不止。故其树立者。透过势利关。而于声色臭味之欲泊如也。世道衰微。孤凤被吓。(一作风漓见吓)祸机在前。处之恬然。人所惮则勇。众所竞则绝。其接物处事。无非自成就中流出。志操内笃。清通外发。与人居。久而益切。笑谈谐谑。以亲俗子。宜其贤愚无所怨恶。而仁知异见。或多不喜。顾吾所行之何如。岂以自外毁誉为欣戚哉。尝谓吾东方出处之义。至文贞先生而大明。故守其门法。向里加功。不近人知。无求于时。更见朝政日紊。纲常不立。尤与世违。沈晦逃名。晚复时世大变。异流逼人。益叹不辰之生。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9H 页
修洁之行。风雨不已。眼空一时。人鲜合义。揆以绳律。才许一二。于此亦可想所见之高所行之危也。此非所谓挺然独秀而视富贵如浮云者乎。又谓本朝多贤。而近观师友渊源所及之多。莫如山海。不可泯没而无传。故先述年谱。著于卷首。以明出处之义。次摭行迹。各为条目作一卷。使览者开卷了然。然后序次所及之人。仿宋朝渊源录。为一书仅成。而未及论定。又欲依解太极图说注神明舍图若铭。以开后学。又谓东国史无伦脊。观者病之。将拟略仿通鉴纲目例修整。而俱未之及。遂至于斯。呜呼惜哉。愚以无似。自未冠闻风慕之。于癸亥冬。得见于孤山。一见心许而问年。戏之曰。年则吾弟。德则吾兄云云。愚也幸其见收。而还自愧蹙慊然。于后居各异乡。身且沈痼。长为箕斗。徒仰高山。而率不过数年一会。旋成弦矢。虽蒙警觉。蹇步莫前。迨于季年。来卜凤溪。相去一舍。庶可源源以斲顽朴。冀收桑榆之得。云胡不大耋而丧余之斯极。如愚之愚。且婴痼疾。与世长辞。所与者惟公暨疆斋成君尔。成君见夺于往年。独依仗于公。公又及此。连年丧逝。独存何乐。此所以极丧余之叹也。方其病革。再往问焉。精神不乱。知其必不起。而无顾恋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19L 页
悲哀之状。殆昔人所云舍去如斯者非耶。当其时。有所托于愚。愚不敏不敢受也。未免有憾于长逝。每念及此。汗未尝不发背也。今于制之阕。略叙挺然独秀之标。浮云富贵之志。降大任而寿不遐之命。及其禀受气质之性。学业进修之程。所自渊源之正。终之以丧余哀痛爱惜之情也。向风哭望。代执奠贽。灵其不昧。倘鉴诚意。
祭郑学圃(暄○己丑)
呜呼。昔吾道东。勃兴南服。不坠于地。在人心目。况公岐嶷。种于龙德。马中之骥。鸡中之鹄。维时无闷。饮河充腹。志合道同。有资忠告。得自辅仁。何事式谷。早结晚隐。若浼后黩。仁智异见。心自有获。岂曰文仲。为人所惑。彼哉谋食。聚争徵逐。轩昂避群。肯与啄粟。安而能迁。集贤有麓。松楸所在。是我疆场。东邻北里。有友有戚。雷龙下派。亦堪休沐。爰得菟裘。晋鄙西曲。梅鹤胜区。山明水绿。栖迟闲雅。见宾斋遫。仅赖箪瓢。仰事俯育。不戚不咨。犹欢半菽。孜孜甘旨。左餐右粥。以善为养。何有荣禄。慎终追远。庶厚衰叔。必诚必审。勿之悔懊。诗礼至要。庭训肃穆。君陈家政。犹可范俗。善将达兼。身自穷独。行而馀裕。且志讲读。时对棐几。心近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0H 页
经录。弦断瑶琴。欲拟其续。上念学祖。下思程督。独任诚难。逊与丁嘱。其绝于斯。忧心风纛。乐善好义。所以弥笃。推其绪馀。可膺推毂。虎跃龙挐。深林钜谷。垂死如何。逢时沈陆。庙社蒙尘。山河带辱。三狐未血。黄矢徒束。大踢粗拳。终老耕筑。珠藏辉腾。无留韫椟。不屑不洁。志行则足。取义同人。讵要碌碌。牛刀未试。青蝇点玉。济屯之材。作龟藏大。赍志殉身。人百难赎。湖海失豪。儒家倾覆。九原归全。匪后入卜。宜达不赢。成后应福。干蛊无羞。献子有速。呜呼。曰余无类。闻风心伏。乙卯有秋。始接兰馥。晚忝同乡。见慕尤酷。或时命驾。访我茅屋。虽愧峨洋。敷腴可掬。沈痼年来。不相往复。人事又绝。月未寄幅。己卯庚辰。晨星风烛。疆斋已矣。无闷不淑。何意不遗。又摧梁木。跛躄独存。生非所欲。缩首蜗舍。又困暑溽。祥期奄届。末由匍匐。菲薄远具。辞不成属。一酌长辞。衷情欲暴。享如不成。敢望来假。手虽借奠。情不代哭。岂但吾私。为时愁毒。
祭河台溪(戊戌)
呜呼。天地大古今久。人万姓心面异。而生并世居同乡。忝一姓心许同。又有世分而辱姻娅。其为至欢。虽王贡罕国与司马公,范景仁。或有所不如。自丱角至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0L 页
白头四十年。拟结金兰而一日失之。则此心为如何哉。呜呼。与吾君见。始于癸丑春。自后于乡学德院若山房艺苑。以笾豆奔走。文艺磨砻。藏修游息。无岁不会。及其出处异路。书简相递。日月积累。而终至庚寅秋。于入德门外。以千载一时之至欢。各仍衰病。阻阔至八九年。去年与书曰。自少相从欢喜。而今至八年不见。若从此死。则虽至地下。而难忘云。愚甚悲之。而将拟采薪少间。强起舆疾。寸寸进见。归而入地。庶几无憾矣。孰谓其书便成永诀耶。诚知其然。虽匍匐颠倒。进见而握手一诀。死且不恨矣。若夫先世松轩,苦轩,木翁,敬斋。磊落轩天地。功名事业。出处大义。忠孝大节。及君折桂探花。为春夏秋郎。入霜台柏府。危言谠论。趾美前业。俱载国乘与在人耳目。玆不敢赘。只叙通宇宙偶尔一得之至欢。与暮年相思不相见。阻怀而将饮恨以终也。呜呼。所可慰者。虽爵位未半。寿考不百。而委祉以归。成责报于造物也。呜呼。
祭申处士(尚溶)妻太原安氏(丁巳)
万历丁巳十一月壬戌朔十二日癸酉。处士申君。以其配太原安氏之丧。自晋阳归葬淳昌。路出天岭。晋阳河弘度谨具酒果疏趾。遂以文祭之曰。呜呼。吾何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1H 页
忍一日之间。遽诀尊灵而兼别吾申君耶。申君乃吾所畏严师友也。有至诚孝友。自丱洎弁。事亲无违。不敢有其身。不于妻子而有衰。竭其力能。能尽性分内。事生既事之以礼。死亦葬祭之以礼。有或过而无不及。俯就之而不跂。而至于血泣终制。哀毁踰礼。几于灭性。服既阕。而病未瘳。竟致丧明。转成沈痼。四五年来。幸而复苏。遂有尚友之志。闻玆土俗化之美。慕先正德业之盛。来卜于晋之西头流之德川洞。无状始闻头流之下有人焉。遂往从之。一见之际。多蒙假与。继是以后。情深胶漆。义同同腹。因知尊灵闻教训。有幽閒之德。配良是宜。协于尊章。以至御僮仆待媵侍。皆有条序。无不顺适。克效妇能也。申君之诚孝内笃。华闻外播。兰幽香远。至达 九重。 命旌其闾。闾里增光。寝席之助。盖有赖焉。且弘度于申君之第。往来有曰。未尝闻一笑语一警咳。益叹申君之得贤配如是也。云胡今日而至于斯耶。由我者吾。不由我者天。福善祸淫。真虚语也。所谓命者诚难谌。而神者未可恃者耶。弘度非但于申君情义无间。抑与申君之胤。年不甚相远。又喜其人有老成器。始认湖南元气孕出纯明人。仍与为友。庶将共处斯文之地。以见大成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1L 页
其美质。遂成两世交。于尊灵有升堂拜之之义。又连姻娅之戚。至情攸发。一酌长辞。乌可得已。自是之后。申君之于晋阳。既无依赖。势将不久。凡我相识。若何为情。前此申君虽曰来晋。强半在淳。弘度亦牵事故如云。未作一月之同栖。意谓虽各相别。终当久相与处。以之薰陶气质。去己之滓。嗟呼。孰谓余之无贤师友分而至此极。竟未瘳尊灵之有斯疾也耶。呜呼。斯人一去。巷无居人。旌门空立。孤照斜阳。山若增其悽。水若增其感。时时过之。何可堪怀。呜呼。尊灵之诀。乃申君之别也。是用尤为恸哭也。近自抱痾以来。久癈铅墨。语不成辞。非敢为文。聊以代言。不亡者存。鉴此诚意。尚飨。
祭秀士朴公
呜乎。古今天下。人孰无一死。死如公者有几。早失天只。仍遭世乱。陷虏仅免。间关流离中。惟所怙是依。而还土未廿年。遽感风树。菽水未欢焉。年丰而饥。冬暖而寒。室家之乐且未耽。多口之憎。或时而困毒之。有子有女。昏娶殊未及焉。一生勤苦。其谁与比。天又啬寿。竟至于斯。呜呼。生斯世也。开口笑者几日。家无甔石之储以为葬。秪足彰贤妹之名。而世无脱骖之人。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2H 页
则死生终始。果未有如公者也。虽然。人生于世。不育者有焉。五岁十岁而夭者有焉。以至有未冠未娶者焉。其视公之生得男以慰亲。亲之殁。尽情事。兰玉繁茁以自慰。不赢于躬。或有成于后人。则奚趐风马牛之相远也。虽无富贵福泽以厚吾之生。以此视彼。亦足慰焉者非耶。弘度既以戚侄。又居姻娅之后。不可谓不亲切。而相距稍远。又牵事故连仍。病不得一问。殁不得一哭。拟作执绋之行。天又雨。病未能冒。临穴之诀又未焉。辜负此生。无地自容。一酌长辞。讵尽深衷。呜乎。
祭秀士权君(得衡)
呜呼。盖闻曰积善馀庆。积恶馀殃。而迁史之传伯夷。深致疑于颜之夭蹠之寿也。程夫子斥之。以以一人之私。窥天地之大也。有唐韩子之说天。为木朽草腐而蝎中萤生飞之语。柳子曰。有激而为是耶。吾将毕其说云云。则既知其激。非徒不能正之。又从而发其趣导其归。愚尝怪之矣。今于君之至于斯也。不暇分其孰为得孰为失。而谨将君之性行才学事始终而为之难曰。往在丁巳春。愚辱居妹婿之地。士时君年才十七。凡有老苍器。喜不色怒不形。量如千顷波。澄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2L 页
不清淆不浊。以愚所见。田巴不足多也。愚虽愧东国人伦。君可望汝南颜子。时月相从。鄙吝可消。又见鲁论。以巧言令色为非仁。刚毅木讷为近仁。巧言令色。非君所屑。刚毅木讷。可谓云尔。仁之为德。余实未知。论其资近。或庶几焉。徵诸天理。未或不寿也欤。其为学也。少不近名。无进锐退速之失。虽不见日月之益。卒有岁进之效。虽无涯异绝俗之事。亦无务为谐世之举。潜心于先儒出处言行。图像赞颂。未尝不三致意焉。书诸册子。又于好文字胜己。亦必录取。暗合于紫阳夫子勤谨之教。而行于家者。虽谓之孝悌。亦或无间。为乡秀士。人皆称善。于其终也。人无长少。皆曰善人死矣。使其有寿而为国俊选。以造于朝。则为人所称。或者不下于权载之矣。然而位不一命。年终廿八。杞梁山颓。延吴恸极。寂寞身后。朋知心恻。则天之报施何其酷欤。愚于是始不怪于韩子之说天。而未免以一人之私。窥天地之大也。吾无用议子长之失。而窃惑于程夫子之言也。积善积恶。殃庆之各以类应者。其理何居。虽然。以三月不违之仁。孝未终于亲在之日。先师颜氏所不免也。天丧之叹。发于玄圣。而硕果不食。道卒未坠。故古人有言曰。颜之贱夭。以一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3H 页
人言之诚然。以大目观之无损。譬如一家有子三人。一人虽死。二人尚在。得禄得寿。则由父母观之。已多矣。今君有仲季在。权氏之福。尚未艾也。倘或期以他年家门昌大。人其动念于继绝。则君为无子而有子矣。宜达而窒者。归成于后人。则无福而有福矣。夫然后知韩子之谓天为雠仁人者险且怪。而几于率天下而归之恶矣。益信子长之疏宕而程夫子不我欺也。殃庆之以其类者。如今日下种。明日必生也。至若君之于愚。有康癠之恩。而愚之有负于君者。非所以告于君。玆不尽言。秪叙天道之不僭而人与愚致疑者辨之。君其知耶。不知也耶。暂容伛偻。永隔幽明。一酌薄酒。讵尽深情。
祭李公(莹)
天地逆旅。光阴驹隙。人于其中。几多生殖。并世为幸。同国尤难。况在同居。一洞之间。愚之于公。辈虽后先。同里游从。馀二十年。今也则亡。爰及其期。凡人之生。莫不有斯。而公之逝。何痛如之。知无不怜。孰如我知。昔在青阳。负笈从师。画蛇着足。为人所嗤。竟尔无成。其将有后。亦既无子。人鲜莫寿。耄期又不。一夕奄忽。赋命之薄。何至斯酷。舂不邻相。山崩杞哭。有所慰处。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3L 页
螟蚙式谷。九原有知。庶几瞑目。追惟去年。寇戎来逼。国脉如线。莫可收拾。因儒为义。将以充兵。兵难孤立。悉索残氓。公于此里。职是搜觅。闾左已空。辱将不测。愚用拙谋。周旋其间。谓汝之德。暂许开颜。念余何功。惟公之福。不然其时。身死于辱。曾未一㫬。终以天年。不幸之幸。总莫非天。或于沟壑。老弱其填。或于败衄。充饥乌鸢。似公埋少。亦足为多。灵其知乎。不知也耶。一酌长辞。双泪滂沱。
祭外兄友梅堂李公(城○戊寅)
呜呼。惟灵胡遽至于斯耶。呜呼。弘度等不吊。早失所怙。又鲜宗党。惟公是依。凡有吉凶。前期来顾。视犹一家。弟亦视同同腹。以过半生。而自甲戌。移寓巴山。盖以晋乡为乱。弘度亦与其议而不能止也。于后弟缘沈痼。一未候于寓处。有负自此也。自去年冬。未免有戒心。于古人所无事。有不能行。昼夜煎熬。而相距稍远。未效铅刀之一割。竟至促殒。呜呼痛哉。呜呼。弟等俱以未经疫。畏之如虎。今年是疾无处无之。闭门蹜颈。犹恐不免。迄阙奔哭于灵筵下。长逝之魂。当抱恨于冥冥中矣。环顾过半生相倚。有同同胞之情。罪其可容。弘度上有慈亲。亦以公为重。穷无辞以白。缌功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4H 页
不加于身。情不食肉。虽欲强之。亦不下咽。东望看云。日复一日。今其过三月。窃念公之神。如水在地。求无不得至。况公生于斯长于斯。先府君亦葬于斯。则游子悲故乡。当如刘季之如沛。万岁后魂魄犹思也乎。玆设草具。物至薄也。伏惟矜愚戚戚之情恳。不录如遗之罪负也。若公平生游历渊源。危言危行。亦有过人者。非所以尽于今日也。于乎。制有究而情未极。山水亦呜咽矣。呜呼哀哉。
祭孙上舍(之顺)
呜呼。尝读鲁论。入则孝出则弟。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以为作人得如斯。斯可矣。夫知犹目也。行犹足也。随其所见。所造有浅深。此乃彻上下之道。所以为圣人语也。惟君幼鲜子弟之过。长有乡曲之誉。先丧妣以奉严君。不娶而养。干内之蛊。衣柔膳甘。使人见之。如内外完备然。又以宗家胤胄。承其不造。克复基业。续闻成宗。祠庙翚飞。奉先惟克。入斯孝也。年未志学。凡事速成。与乡人油油如也。往来吉凶间。交游斯文地。颇为长老所称。未闻有涉犯上作乱之事。出斯弟也。为宗族先。与朋友交。如切如磋。以诗以酒。或以德言。杂以笑谈。而未尝不得见于君子。亦可谓泛爱亲仁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4L 页
者也。居家庭间。早自先修其职。不专为文。成人之后。颇自刻厉。闇致已百之功。虽专心者不过也。遂及族兄弟连年雁塔。荣于乡邦。光于祖宗。使假以年。亦志于大。其进而未已者。此其为馀力学文也。如愚之愚。莫宜于世。僭有好善之心。虽于旷世之久。且相感。况生并世乎。虽千里之远。尚神交。况居相望乎。邂逅相遇。亦莫逆也。况累世交乎。以此相从馀三十年。拟以啖蔗。庶逢佳境。而君遽我先。如此怀何。况君与四女一男一弟一从子俱逝。如是惨祸。世罕有也。此系时运与门运。非可以常理道也。在遐远闻知。尚不堪其惨。矧伊忝在交明之后乎。然君卒以疫。畏忌退避。无以立懦。其于丧事。不如行路之无情。有时东望。徒陨泪悬河而已。愚亦自去年来。获戾于天。方在大故。朝夕将死。而闻讣如昨。祥期奄及。情虽深切。栾栾中人事不暇他及。柰如之何。夫以僭有好善之心。于作人得如斯可者。而累世交数十年相从。视其死忽如行路。而祥期且迫。不获已具菲薄。代人以奠。或有不知者曰。棘人何事于外。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泣血之中。有泪如湅。代手一酌。讵尽深衷。呜呼。
亡子祥祭文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5H 页
丈谦斋病翁。告亡子南之甫。日月不居。奄及十有一朔。虽曰宗子不殇。未及成人。服不可以终制。是时当为小祥。悲念相续。心焉如燬。今以酒食庶羞。陈此祫事。魂其享之。
祭秀士河君(自澄)
呜呼。天者诚难测。而理者不可推。神者诚难明。而寿者不可知也。惟君之先。累世积善。宜达而窒。归成于后。数当于君。君之诚孝出天。而卒茫茫而无所保佑。而至于斯。固难测者非天乎。禀聪明之质。得俊逸之才。一无所施而至于斯。固不可推者非理乎。辩博之论。耿介之行。宜神所劳。刚毅之性。英爽之气。宜寿以考。而至于斯至于斯。不可明不可知。非神与寿者耶。呜呼。出天之行。聪明之质。英爽之气。辩博之论。不复见其人也。古人有言。死而不朽。孰谓之夭。又曰。教孤成立。以扬赍志。此言倘可以慰长逝魂魄于冥冥之中也欤。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君其知耶。不知耶。呜呼哀哉。
道山书院奉安文
箕封瓜割。蛮触乾坤。无往不复。有启真源。 本朝龙兴。不绝注原。蓝青茜绛。粤若寒暄。门庭小学。作圣之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5L 页
根。学醇履笃。气和言温。天德将成。一气之元。恭惟文献。实出同门。志同道合。考亭南轩。孝源百行。声彻天阍。割鸡花林。悬悬末村。相邀此地。一席讲论。丽泽同心。断金兰薰。沂洛及泗。流荡无垠。坑灰再热。莫此时昏。七日而得。岂曰含冤。百年有半。人亡道存。地不忍荒。愈久难谖。爰侐有庙。缭以崇垣。玆配文简。元镇强魂。涓吉妥灵。斯文益尊。刚鬣之腥。玄清其樽。陟降于献。昭晢蒿焄。佑我后学。思皇凤骞。其始自今。永世弥敦。
郑桐溪配享文
德裕山高。葛川流澈。降神毓秀。笃生美质。私淑文贞。遂及先哲。心期闻道。知造明决。学优而仕。霜台擢列。陈善闭邪。章甫适越。身任纲常。志不可敚。北谴南谪。生理足说。天定胜人。复见天日。腥尘大起。天地溃裂。读书有得。就义猛厉。天意佑忠。殊而不殁。结庐深山。与世相绝。忠而全孝。终以大昳。所造益验。松柏严雪。后学景仰。久而益切。既配龙门。又思如渴。今陪两贤。同此庙室。永以德配。世世罔缺。
道川祠文忠宣公(益渐)慰安告文
德高丰功。俎豆乡土。世远泽斩。民风不古。蘖逞其间。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6H 页
暗干神宇。陟降何依。爰亡其主。远迩震骇。多士心苦。抑有云仍。泪陨如雨。樊哙像残。尚严天怒。况德兼功。可容贼竖。神祗临质。吭惕往斧。主斯再成。其孰敢侮。从新是依。以慰章甫。涓吉奉妥。永酬施报。公其默佑。以复邹鲁。万岁千秋。式礼兴俯。
龙渊祠朴无闷奉安文
龙山巘巘。钓濑溶溶。钟精毓秀。盖自降衷。夙丧所恃。幼值凶锋。因随郎罢。搬挈居东。行间相士(一作土)。称异足容。步履端重。由是基工。数年兵燹。学问无从。年逾志学。文始击蒙。不烦提谕。茅未塞胸。始任戴冠。文就心雄。延平豪气。柳下不恭。旋自悔悟。子职是供。渐就平正。心学专攻。所好乖时。志与天通。纲颓世变。夷礼箕封。兰不可恃。揭篱其蓬。公于是时。严雪青松。遥与桐溪。不期而同。世道一变。名彻九重。酷慕前辈。发挥儒宗。渊源所及。究其始终。柳侯作宰。埙篪是逢。五贤馀绪。讲论心融。文简来寻。应若笙镛。朋来流湿。浸灌磨砻。于乡士夫。尽礼吉凶。偏善晚隐。交义益隆。引接后辈。有所陶镕。发轫远迈。未半穷途。泽留乡曲。难谖遗风。修荒创庙。缭以垣墉。顾瞻咨嗟。若见其中。涓吉妥灵。青襟肃雍。自今永世。无坠搆功。
德川书院常享祝
道依中庸。学成敬义。以遁而亨。百世以俟。
西溪书院常享祝
敬义有传。进修可师。开后光前。殷礼是宜。
龙渊祠常享祝
学慕伊洛。义不让师。爱遗乡曲。俎豆是宜。
姜殷烈公影堂常享祝
念我宗支。非本曷追。阳生之始。象而祭之。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6L 页
复庵重建时祀后土文(癸酉)
地分方丈之脉。神其南岳之裔。维方丈为天下之名山。而南岳乃海东之尊神也。天王一支。龙飞凤舞而萃于此。德川馀派。云吞梦吐而经其左。士林峙于西。玉峰朝于南。鼎盖镇于北。牛山立于艮。自玉峰越昆山而盘于泗滨枕海者曰卧龙。至于地理家所谓五星变转之法。日月捍门之云者。莫不毕备也。惟我河氏。以本州大姓。自先四世卜居于此。而向背乖方。簪笏中沦。子孙如线。而室燬丁酉之兵燹。福地荒废。作为寻常丘墟馀三十年者。良有以也。今其胤胄某某等。嫌根基之空弃。悟成败之所以。因旧改筑。重新精舍者。盖以古人有复迁旧宅。家道中兴。而仍旧改措。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7H 页
避凶趋吉。大来瑞庆。奚啻古人复迁中兴而止哉。将见诸山之捍卫。巨川之萦回。若地理之诸吉蓄灵拥休者。此焉发迹。体无往不复之天运。兴州家于已替。复使海东之将相半是州人者。皆出于此也。真儒辈出。为士林之所宗。白驹空谷。有其人之如玉。作朝家之台鼎。论道经邦。戒牛山之斧斤。善养良心。起卧龙而作霖雨。岁无大旱。沂德川而穷真源。礼有三千。其间亦有龙德之大人。处而乐尧舜之道。出而回唐虞之世。世世家门之昌大。福禄之绵远。为天下后世之美谭。遂令人杰地灵之说。信不虚而归功于神。神其嫡统于南岳。地宜正脉于方丈。而神之为灵也昭昭。岂不猗欤盛哉。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疏
  
谢 恩兼陈君道九事(壬寅)
伏以臣去八月二十日。秪受右副承旨书状。仿古赐帛之规。令道臣优给米菽。以示 朝廷嘉奖之意尔。其领受事有 旨。臣不胜战慄惶惑。无地容措臣山野寒微。至愚极陋。自少多病。跧伏穷巷。与无见识。猥以蛣蜣之转。冒忝苏合之名。自欺欺人。终至欺天。粤自 先朝屡被 恩命。点污名器。不但为清修者所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7L 页
羞。于臣自量之义。实有所瑟缩而兢惶者。且以老病俱深。未能祗谢于黄琮咫尺之地。有若隐遁不仕者然。臣之逋慢之罪。至此尤甚。屏伏衡茅。日俟 严谴。不意今者执事之臣。误达于 紸纩之下。 命赐米菽。降 旨下谕。瓦缶之器。滥承黄流之泽。愧惧滋深。揆诸古人。有仕而不受禄者。有白衣劝讲而不言禄者。今臣前无陈力之劳。后有逋慢之罪。坐受 殊恩。极知未安。而 圣意以臣年老。仿古赐帛之规。臣于此无言以辞。僶俛拜受。因窃伏念昔齐桓公见麦丘老人而饭之。老人曰。愿赐一国之饥者。方今凶荒连岁。饿殍盈路。臣之受赐非止一饭之德。而不得与此饥者共之。实有愧于齐国之老人。允愿 圣上修德明政而均惠于一国。以尝仰屋而窃叹者。冒死而条陈之。冀 殿下尝试之。臣窃惟今日之事。不可以毛举。而事有本末之序。臣特先其本而后其末。譬之经冬之木靡不摺拉。而犹能更华于阳春者。以其本根之生气。条达于枝叶也。伏愿 殿下务圣学以立大本。为今日本根之生气。而其达于枝叶者。则节嗜欲以保身体。振纪纲以纠百职。明道术以大一统。兴学校以养人材。崇俭德以赡财用。简守宰以牧疲民。严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8H 页
赃法以惩贪猾。选将帅以严武卫八者是也。所谓务圣学以立大本者。臣闻万事万化之本。在于人主之一心。此心之明暗邪正。而治乱兴亡系焉。苟非讲学有以开明其心。则事之是非。言之邪正。人之贤否。无以辨焉。虽有聪明睿智之姿。而黑白混淆。举措迷方。无以提万事之纲而运独化之权。是以自古圣帝明王。未有不学而能成至治。尧舜之允执厥中。成汤之圣敬日跻。文王之缉熙敬止。莫非务学以立本也。故文贞公臣曹植曰。为治之道。要在人主明善诚身。而明善诚身。以敬为主。敬者大学之彻头彻尾者也。臣伏闻 殿下天姿明粹。如水未波。即此而振厉大志。加功学问。汗马于方寸之间。收功于万牛之地。明尽天德王道之学。则独不得与古先哲王并䡄乎。本之大学。以立规模。次以周礼冢宰篇。以正圣王所以维持涵养之方。质之以经书。以极其精微之蕴。而因程朱之言。范驱而先导。则上达之门路阶梯。固已廓然矣。参之以宋儒真德秀大学衍义。及我 朝文元公臣李彦迪九经衍义。文纯公臣李滉圣学十图。文成公臣李珥圣学辑要。延访之时。一意讲究。燕闲之暇。凝神澄省。则古今之明师宿儒。俱萃于左右。而导扬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8L 页
义理之趣。于是 圣心无所虚假。而主敬之功自密。克治之效日新。本地圆净。镜临万象。则以此应事接物。自然赴节中理。推以化人。则一矩于大厦。而上下四方均齐方正。所谓不可毛举之事。自然循序条理矣。呜乎。此唯学问之功用。何尝求之于高远。唯 殿下躬修而心得之。何不务此而立本。为今日寒木之生气也哉。所谓节嗜欲以保身体者。臣闻古人有以嗜欲为伐性之斧。盖血荣气卫。惟必所运。性定则真元不耗。百体坚强。情炽则节宣乖方。众疾交作。然则嗜欲之害。非惟伐性而已。并使血气致伤。若推其极。则所以极口腹之所养。穷心志之所悦者。亦流毒于生民而贻祸于无穷。是以大禹远女色恶旨酒而菲饮食。武王嗜鲍鱼。则太公止之。宋仁宗思食烧羊而旋命却之。莫非深于虑祸而节其嗜欲也。臣窃以远地传闻。数年以来。 玉候违豫。罕御经席。臣之私忧过虑。不得无及于斯。臣未敢知 殿下于衽席或有所不知戒乎。于饮膳或有所不知节乎。有一于此。足以伤和。末流之弊。亦可深虑也。夫饮食男女。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顺理而节之。则固非所忧。任情而纵之。则害不可言。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9H 页
 殿下上奉 庙社之灵。下系万民之命。国家安危。只在 殿下之一身。 殿下于此得无所惕然大警于心乎。古语有之。节嗜欲。养生之大。闻诸上医。万方保养。皆虚事。只有操心是要规。臣为 殿下诵之。伏愿 殿下鉴古圣王之所以节之者。以为医方。则可以养其真元。而百姓举有庶几无疾之喜矣。然此乃克治中一事。则固亦在 殿下之务学也。所谓振纪纲以纠百职者。臣闻四海之广兆民之众。能总摄而整齐之。使之各循其理。而莫敢不从一人之所命者。以其有纪纲之张于上也。夫网之有纲。丝之有纪。不烦而自张。所以一以统万。大以总小。运臂挛脂。屈伸从心者也。故令行禁止。政举治张。不待褒诛而百职自理矣。方今体统陵夷。经制坏乱。发号施令。而了无奉行之实。立法纠政。而徒贻簿书之烦。忠邪杂进。刑赏不分。守法奉公者。反有独立之惧。而违道循情者。亦无干纪之咎。全身苟禄。以私灭公。于是众欲横流。礼无所堤。廉耻道丧。国无所维。令典归卖情之市。官府为罔利之龙。汉臣崔寔所谓御委其辔。马绐其衔。四牡横奔。皇路险倾者。今日之谓也。至于胥徒之属。是何许虮虱。而因得售奸于刀笔之间。窃簿盗财。固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9L 页
其细事。而弄法索货。转成大慝。间或纠擿。辄怀阴中。官司黜陟。颇出其手。大官媕娿。或受其欺诈。小官喘耎。都入于笼络。挠法乱政。无所拘忌。而任其跳踉。莫能禁制。此非其罪也。莫不由于百职之不举。而百职之不举。则莫非纪纲之紊弛也。纪纲之所以张者。惟人君以光明正大之体。整之于上。而大臣以刚方正直之操。持之于下。然后有以振而无所挠。一有私意之投隙。则群枉之门始开。而百邪辐辏。所以犯科而作奸者。靡所不至。故沂今日众弊之源。则私之一字。乃九河之星宿海。而流波既漫。浊滓方激。固非寸胶之所能正。伏愿 殿下先立正大之体。洒浊其源而廓开大公之道。鼓以雷霆。烛以日月。则群枉之门斯闭。而皇纲式张。庶官乃职矣。故臣以为振今日之颓纲。惟在于 殿下之正心也。所谓明道术以大一统者。臣闻道之大原出于天。而行于日用彝伦。古今天下之所共由也。三代以前。此道明如白日而治出于一。当此之时。通衢大路会贯于国都。而万方同辙。自孔子没。而道不能自明于世。于是冥行墑埴。散出于旁岐曲径。流于清虚而之老庄。自老氏而之刑名则为申韩。之修养则为道家。之寂灭则为佛氏。自庄子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0H 页
而之放诞则为晋代之风流。晦盲否塞。众怪迭出者。莫不由于此道之不明也。异端之为害于东方。佛氏当服上刑。始则为逃赋役者渊薮。而使民丁日耗。终则以祸福惊动之。使民财漏卮于舍施。王法所当痛绝之。而蕃炽已久。猝不可入其人庐其居也。臣以为阐明此道。使如拨云而睹日。则人知彼说之为邪。而舍施祈福之财不耗矣。况逃赋者特迫于征役。而非必慕其法也。亦以此道而行仁。使之有乐生之业。则谁肯弃父母妻子之懿而委身于苦空也。故此道苟明。则必不如唐武宗之勒归。而佛氏自归于一统矣。至于士类。则儒言儒服。皆以孔氏为依而无异归矣。然于其中。乡愿乱德之习滋痼。则是孔子之所辟也。计功谋利之弊愈甚。则是董氏之所斥也。惨刻无隐。则或浸淫于申韩。放言不忌。则或影响于庄氏。至于轻蔑礼法。纵酒昏酣者。晋代之馀流而渐染尤广。绳墨之士。多为适越之章甫。而冠昏丧祭之仪。或为刍狗。律之于孔门。则此在所引乎。在所辟乎。若乃记诵词章之习。非复涵泳圣涯摛华道德。而只是剽猎于口耳。赌为利禄之媒。浮竞之习张甚。此扬雄所谓倚孔子之门墙。弦郑卫之音。诵韩庄之书者也。今者士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0L 页
论分门。是非相角。冰炭同器。势难两济。此又患之大者。而皆由于道术不明。无以一其归向也。董仲舒曰。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然后统纪可一。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呜呼。引百家而同出于一涂。只在明道而率正。明道而得其所从。率正而归其有极。则更何有他岐之乱道乎。然道之所以明。岂有他哉。古语曰。学者心之白日。此又在于 殿下之务本也。所谓兴学校以养人材者。臣闻设学养材。自命契而下。三代共之。只所以明人伦也。故其择学官。必以德行纯备者。仪刑多士。人君又躬行于上。使颙若而化。所以教之者。固必先行谊而后文华。考其行能而进退之。未尝以浮末之技。定其高下。所以养有实效。而不归于虚文也。诗称誉髦斯士。岂无其实而致之。故临雍拜老。礼非不盛。而明帝非新民之德。李躬,桓荣。亦章句之儒。则当时人材。亦止于汉而已。 国朝立制。一仿三代而教育之。至于 英庙。崇儒重道。思皇蔚兴。本朝人材。于斯为盛。亦岂无所本欤。臣于今日。独不任慨然。学校之名徒存。而其实一反于古。师不择人。教非其方。以是而犹可责其成材乎。顷岁引进儒贤。师表国学。又于诸州。分任教养官。盖将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1H 页
以敦本实而抑浮末。以新一代之人材也。臣病伏山野。未敢知 殿下所以躬率之者如何。而又未知国学之所以教之者。果有实效而不归于虚文否也。独以乡学见之。提督之官。人品甚劣。不厌士望。守令蔑以冷官。而谚数慢如县丞。以相訾謷。受此任者。因体解而无意于举职。若之何为士之所矜式乎。况其所考者。只是举场末技。则虽使着力于任。固无益于养材也。无设官则已。既设官则岂庸此类而备员乎。无养材则已。苟养材则岂将虚文而收效乎。当初设立。其意何居。旋以无益而罢之。又非臣之所知也。人自无益。官何尝无益。任无益之人。而谓官之无益。非见刖而废屦乎。伏愿 殿下遵国家之成宪。体 英庙之遗法。宜先礼命学明德尊者。仪表于太学。以风于四方。次以分教乡学。必博选有学术风裁者。而尊重其任。使尽养材之实。教有成效。则奖用于华贯。不举其职。则黜退于散地。如是则人不薄其官而官得称其名。庶有养材之实矣。然作新之化。非所专责于任官。臣亦必曰 殿下之立大本也。所谓崇俭德以赡财用者。臣闻昔者箕子忧象箸。而谓天下不足。夫象箸细费。而人君之富贵犹忧其不足。况众庶而可以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1L 页
足乎。夫生之者众。用之者寡。财所由赡也。用之者众。生之者寡。财何以给之。周王之法。五十衣帛。七十食肉。岂不欲少者之亦暖饱也。戒其以有限之财。应无穷之费也。为文章以表贵贱。定器数以限上下。岂啬下而丰上乎。混之则启无穷之患而绝有限之本也。是以三年馀一年之食。卅年得十年之蓄。公藏私偫。足于上下。故惟俭者。足国之大方也。臣窃观民穷财尽。莫此时为甚。虽曰皮币之输水旱之灾。而实尾闾于弊化奢丽之场。所食不过适口。而盈案以相誇。所衣不过掩体。而华美而相竞。贫者数月之粮。无以充一卓之需。寒者十人之衣。无以供一袭之费。章服混淆。等威陵夷。舆台驱役。饫沃膻荤。市门涂泽。披攘䌽缬。奈之何财不尽而民不穷也。晋臣傅玄曰。奢侈之害。甚于天灾。斯言有稽。所宜深戒而痛革之者也。然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徒以法制拘束之。则未见其止。而适增其扰。亦何益哉。昔汉文帝身衣弋绨而业致富庶。我 成庙不新䌷衾而运抚丰亨。 殿下远法汉文。近体 成庙。聿昭俭德。垂范中外。则上好下甚。制节谨度。而无复伤财之事矣。固亦反求于 殿下之本也。所谓简守宰以牧疲民者。臣闻四海之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2H 页
利病。系于斯民之休戚。斯民之休戚。系于守令之贤否。是则新民之官。其任重矣。苟非其人。则下情无以上达。上泽无以下究。而社稷虚厉。虽在豫大之时。其选犹不可轻。况当难虞之日。其可忽乎。目今饥荒连岁。赤子颠连流离顿踣之状。臣言之掉心。亦已达于 四聪之下。更不疏陈。而 殿下忧勤恻念。特遣近臣。分道赈救。又颁示救荒之方。以济沟壑之命。 殿下忧民之诚。若是其切。流离者尚未安集。臣意 殿下独忧于上。而不得在下者分其忧也。若是则 殿下虽发政施仁。谁当奉承而致之民者。 殿下忧民。而害民者犹在。臣恐 殿下之忧。无时可已也。且如贡案之不均。又是害民之大者。物非其土。而四出转贸。猎货者乘时获利。而穷民益困。虽祖宗之法。犹当变而通之。况燕山朝加定者乎。文成公臣李珥尝在 宣庙朝。极陈其弊。而当时无人力赞。至今为害。在 殿下忧民之心。所当变通。而亦必守令得人。乃可以施惠政也。伏愿 殿下审克惟良之选。贤则虽疏而不遗。否则虽迩而必弃。旁蹊钻进者。无所侧迹。异道希恩者。不得抵戏。勿以任数苛刻者为才。勿以承风应奉者为贤。惟用守法清慎奉公忠实者。分郡县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2L 页
之剧易凋完而随才授任。则 殿下救恤之仁斯行。而贡案之弊因可祛矣。然干谒盈路。请托多岐。非公则取舍难正。非明则贤愚莫辨。故非不欲博选。而私有所痼。非不欲慎简。而知有所弊。 殿下先须得人于衡鉴之司。俾尽公明之道焉。且数百州。卒难应时得人。则亦须先正其大纲。方伯得人。则守宰之纲举矣。顾其尽公明之道而先正其大纲者。亦莫不在于 殿下之正本也。所谓严赃法以惩贪猾者。臣闻汉光武于赃罪无所贷。岂非以所盗者。生民之膏血而斲丧邦家之命脉也。方今经纪解纽。政多恩贷。墨以败官。无所惩艾。事无污洁而得之为期。恶无大小而货以藩身。苞苴橐装。括尽甔石。服玩膏粱。剜及心头。噫。蠢厖黎氓。虽极愚下。亦国之所依。而王者所天也。乃任其割剥。而不曾举正其罪。间或纠发。专事覆盖。不复究治。或狱成而漏网。或流宥而即叙。是何节根之螟则曲施宽仁。而邦本所在则漫不为意乎。以若是之法制。可以束豪猾之手足乎。人谁处脂膏而不润也。噫。今之邦本。如百年之木。条干依旧。而心腹之理。半已病朽。卒有风雨。诚所心寒。正当培壅封树之不暇。岂可使大蠹群聚而齧之。斯民非 殿下之赤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3H 页
子乎。赤子困于盗。则慈父之所以救之者。当不遗馀力也。 殿下宜何以处此也。 殿下之廷。岂无正直严毅足任刺举之责者哉。伏愿 殿下择任方伯。如朱穆之于冀州。使之望风解印。又时遣范滂之伦。使按澄清之辔。如有举劾。即致其辟。无所容庇。则宿赃破胆。而白劫迸迹。为民之害者。方可以迸诸矣。然择任而明法。亦在 殿下之取人以身。不可以他求者也。所谓选将帅以严武卫者。臣闻将不知兵。以其君与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臣尝以此言。参验于古。乐毅,骑劫之于燕。廉颇,赵括之于赵。前后之势自若。而成败之数立变。是则武备之坚脆。惟在于将。兵不可徒恃也。故宋臣张齐贤曰。择卒不如择将。此实后来之龟鉴也。国家经变以后。锐意缮兵。建置简阅。究极其方。修鍊戎器。严敕部伍。当局设施。固无馀算矣。然臣窃念昔者秦兵无敌于天下。而昭王以内无良将为忧。汉文帝调集六郡良家。而以不得颇,牧为恨。 殿下得无秦王之所忧汉帝之所恨欤。臣以一隅之见。闻知 殿下所当忧而不为忧。所当恨而不为恨也。何以言之。今日秉钺分阃者。才不足以制变。而犹长于营私。武不足以御暴。而尚强于凌弱。渔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3L 页
猎货财。百种搜罗。完丁实户。则占为私军。以备贾贩。而部伍空疏。有所不恤。夙夜规画。不外于轻肥之具。此等固无望其简鍊精锐。结合众心。以作缓急之用。徒能封已自肆。张皇威虐。厚稔怨怒之毒。而军丁之顽悖不率者。乡里或纠之。则反以重刑威之。使不敢正视。以假抚恤之名。而养成骄悍之性。无事之际。已傲然不以长上为念。瓦石击门者。将接踵而起矣。夫以骄悍之性。挟怨怒之毒。平居犹自疾视而常怀瓦解之心。况驱之于死生呼吸之间。其能北首而投命乎。是则今日之将帅。非徒无益于用。又害其所以用之者。虽奋击百万。脩剑倚天。 殿下将谁使制之。故议者皆以卒伍零孱鍊习未精为言。而臣之愚意。此非所忧也。惟将得其人。则不劳而自办。 殿下亦尝择任而不得其人耶。噫。祸机伏于冥冥之中。举一国之命而属之将。存亡决于俯仰之间。而不亟为之备。以待不虞。臣诚懔懔。伏愿 殿下极选良材。以授典戎之任。使尽励士之方。则虎豹在山之势张。而武卫不瑕。锁钥克严。 殿下可以得无虞矣。然有周宣中兴之志。然后得方叔,召虎之臣。此亦不可以他求者也。凡此八条。皆当今急务。而其本都在 殿下之心。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4H 页
易曰。正其本万事理。舜禹之危微精一。孔颜之克己复礼。此前圣相传心法之切要。其所以察人欲之尽。极天理之全者至矣。一心正则八者无不正。一有私欲介之。则事事徒为文具而终至不可为矣。故臣所谓大本者。时务之最初源头。而尤不可不急者。惟 殿下深留意而亟图之。先使大本正而时务以次修焉。抑臣又有所虑者。人君尊居而为元首。有股肱以运用。有耳目以视听。然后元首无虞于上。又须血气交贯而不偏滞。然后股肱耳目得不病而为元首用。臣不敢知。 殿下无虞于所以运用所以视听者欤。血气无偏滞之病欤。伏愿 殿下选抡一二大臣刚明公正能致其身者。委以股肱之寄。勿贰勿疑。使各举所知而汝翼汝为。则 殿下无虞于所以运用者。呜呼。 殿下若修身以取人。则在廷之臣。谁非腹心之臣也。否则一瞙(一作膜)之外。难保其无欺负者也。且人君以一国之耳目为耳目。敢谏之鼓。诽谤之木。皆所以视听也。不止以台谏为之耳目焉。伏愿 殿下明四目达四聪。则 殿下无虞于所以视听者。昔大舜好问而察迩言。汉臣魏相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圣君贤相。柯则不远。惟 殿下以舜为法。而俾左右效魏相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4L 页
焉。臣闻天下国家之势合则强。分则弱。今士大夫分门立论。各自为朋。此臣所谓血气偏滞之病。而甚为重痼。国势之弱。未必非此也。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武王曰。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此周室所以强也。 宣庙朝儒臣金诚一之言曰。同己者未必君子。异己者未必小人。要在得人。同异之说。虽未合同人之义。其心则公也。今当各尽公心。同寅协赞。如同舟之人。遇风波。同心救济。乃可利涉也。苟能同心。则股肱耳目之血气交贯而不病。 殿下得以之利于运用。得以之通于视听。而唯 殿下之心。为血气之总司。臣前所谓养本根而达枝叶者。亶在于是。伏惟 圣明留神焉。臣诚素眛事机。又无言责。而乃敢喋喋者。诚以国事至此。不可拘于语默之常节。正如大厦将骞。处于其下者。苟知有覆压之患。则莫不狂奔疾走。以尽撑支之力。不可以力不及而袖手坐观。况臣忝作三 朝之士。又蒙异数之 渥。寸草微诚。欲报三春之雨露。拟达蝼蚁之诚。而学术空疏。未闻大道。今又血气已衰。精神益耗。言无伦序。戆愚触讳。出位侵官。僭忘狂率。无所逃罪。而且于八九月间。重患湿痹。口不能开。足不能运。久而不差。未能执笔搆思。谢 恩
谦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5H 页
一辞。尚稽数月之后。罪合万死。无任瞻 天感激震惧兢惶俯伏待罪之至。
批曰。省疏具悉。尔以山野之士。陈戒勤恳。语意切实。惓惓之诚。深用嘉叹。可不留心焉。尔其勿待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