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x 页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年谱[下]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86H 页
[白轩先生年谱]
甲辰(五年)公年七十岁○入耆老所○正月。公上疏乞退曰。狗马之齿。已满七十。礼经明训。灿然可考。国朝已事。世所共传。人臣进退。始终惟义。君上使臣。亦必以礼。臣之知止。此其时矣。又曰。臣外乏菟裘。何处可归。得遂素愿。或京或乡。如 先朝之为。则毂下江外。有往来之便。清渭终南。非久离之所。  上谕以卿筋力虽老。精神尚旺。安心勿辞。以副予意。再疏。批曰。卿之心事。予岂不知而然哉。三则曰。已谕予意。而卿辞至此。实未晓卿意之所在。后日登对。当面谕。疏凡七上。(并见集中)皆 答以安心勿辞。以待面谕。○二月。入侍。申陈宜退之恳。 上谕以非不知卿意。而当今元老。只卿一人。卿可留以镇定。予心缺然。卿岂退居。仍询于三公。领相郑太和,左相元斗杓,右相洪命夏。皆对以元老进退。关系国家。不可轻许。公闻 上教恳切。不觉流涕。对以留以镇定。诚不敢当。而缺然之教。不胜感动涕泣。连章仰渎。当不敢更为。○三月。 上将谒 陵。公上劄(判府事郑维城联名)言燠寒愆候。痘疠大炽。当此之时。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86L 页
 至尊之行。远涉原野。至于经宿。则其为可危可惧。孰甚于此。吉凶悔吝。生于动吉。一而已。其可忽乎。再劄曰。仰观俯察。变异层叠。太白于昼。淫雨于春。僵柏复起。雌鸡化雄。大川断流。烈风拔屋。此皆大不祥大非常之变。上天警告。不翅谆谆。不亦大可畏乎。政宜益加修省。兢兢业业。趁此少愈。日新对越。大臣儒臣。数命进对。讲论经典。咨访治道。此实当今急务。必可行不可缓之事。 陵寝之展。情礼当然。而行之今日。决非其时。 祖宗在天之灵。所深望于 殿下者。亦岂在于忽天戒轻圣躬而省谒之礼是急哉。此实舆人之所欲言而不敢言者。将展诚礼。已戒车驾。听臣等之谏。为之即停。则惧灾修省慎疾从谏之道。一举而并得之矣。以此奉  宗庙 慈殿。孝孰大乎。劄上数日。 停幸。○四月。春塘台庭试。承 命读卷。取闵蓍重等八人。○六月。哭亡子后妇淑人俞氏。○七月。以全州等处地震水灾。劄(见集中)请 下哀痛之教。令诸道条陈难支之役。划即减免。且及朝著不端。宪章尽坠之状。仍请虚襟和色。翕受敷施。数亲儒臣。笃志典学。 优批。○冬。与诸大臣入对。语及教化。领议政郑太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87H 页
和以为领府事某自未大拜。有志于风教。在相位。颇有设施。此事宜一委之某。翌日。礼曹判书以  上命来议。公与之商确。颁布中外。其规模节目。盖与己丑看详者同。○因灾异。二品以上引见。公入对。首陈诸臣所奏并赐采施。仍请兴平尉家二层阁。亟命撤毁。尚方织锦。速令停辍。释内需司狱囚。收用朴长远。并即 允从。○大王大妃 特赐纹锦绣枕。 王大妃宣酝于禁庭。又赐币物。盖 重瞳积年愆和。今始康复。以公终始侍药故也。公为之歌咏图画。以侈恩典。公前后带药院。而 显庙违豫时。多公夙宵焦忧。无异亲癠。症情相近者。方饵得效者。不论贵贱。逢人辄问。或贻书中外知旧。靡不搜访。盖至诚惓惓。未尝一刻弛也。虽在望八之年。起居之礼。必趁鸡鸣。莫有先者。
乙巳(六年)公年七十一岁○三月。哭女赵淑人。○公只有一男一女。而数年之内。相继夭逝。重以子妇孙女丧惨荐仍。情境切酷。人所不可堪。而克自理胜。平居未尝作戚容曰。吾之肠肚。如有一剑来割。而亦如以一剑迎击。故能不至哀伤踰节云。○秋  上幸温泉。公承命留都。 驾还。锡鞍马。命除子弟职。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87L 页
○庭试。承 命读卷。取金万重等十一人。○十二月。有虹变。公上劄(见集中)陈戒以谨禋祀得军情。涤逋欠蠲常赋。旌节行勤教养。痛革奢侈。频御经筵为言。 优批。
丙午(七年)公年七十二岁○正月。因阴虹求言。公陈劄(见集中)请以典学为修德之本。克勤为导率之本。节俭为安民之本。舍己为来善之本。仍请奉 慈殿浴泉之幸退以秋间。○承 命谒 东宫。故事非三公见带师傅者。未得进见。而 东宫虽在冲年。闻公名德。思欲一见。故 上特命进见。旷世异数也。既谒。略以诚敬之说告之。○三月。 上幸温泉。公承 命留都。有锡鞍马。官子弟之 命。○四月。有眼患。三疏乞解职。 不许。○七月。水原府使俞玚以 上前失对。 命刑推。公上劄请宥。 从之。
丁未(八年)公年七十三岁○春。朝廷有罚金之辱。台议谓大臣委罪君父。合启请谴。 上震怒。台臣李䎘,赵圣辅等八人并远窜。公再上劄请还收。皆报闻。○时台议益激。三公待罪。 上命公代察备局事务。公劄辞曰。今日廊庙空虚。自 上正宜求安其心而召还之。其道匪他。只在特还八窜之臣。以止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88H 页
台启之纷纭。老耄如臣。忽然代斲。决知不可。○陈怀请屏。仍曰。无论是非。以言罪人。非盛德事。可者可之。不可者不可。是常道也。纳污藏疾。何必称其美哉。惟其不可容而容之。寔能容之。自古谏臣黜则言路杜。言路杜则国必亡。目今暮春和煦之时。凄风萧索。雪霜寒凛。吁可异也。宜察灾异之孔酷节候之不若。反顾修省。以为镇定安静之本。则窜者放。行者还。在囚者在罢者。皆入于荡涤之中。群情胥悦。大臣自安。万事妥帖。国其庶几。 上慰谕不许。○四月。请对复陈诸窜事。辞甚缕缕。 教以思处。时吏郎洪万容,南二星。以崔逸不拟承宣。斥补邮官。公明非其罪。即 命还收。○有温幸。公承命留都。○行朝大臣。又有以诸窜为言者。 上教以领府事尝有所达。特命量移。○公有感寒。 内殿遣医馈药。 上闻之。令退家调摄。公辞不敢。○闰四月。因旱审理。公病未进参。陈劄请大加钦恤。仍曰。古者一孤臣痛哭。五月飞霜。今官以谏名而窜谪者几人。泣血追愆。虽不敢怨天。如有老亲者。则其愁郁之情如何。言虽过激。肠则无他。罪言官。非圣世之事。杜言路。非国家之福。况庶狱俱议之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88L 页
时。 圣念独不及于量移之臣耶。 答以卿辞至此。予盍留念。○旱益甚。承 命祷 社稷。得雨有恩典。辞 不许。○七月旱。承 命祷于北郊。得雨。
戊申(九年)公年七十四岁○因虹变。应 旨(见集中)以六条为戒。曰圣学,曰教化,曰刑狱,曰守令,曰赋役,曰奢侈。 优批。○命赐文䌷二匹,白䌷六匹,白米十五石,黄豆五石。优老 异恩也。公上疏辞之。仍言菜色方急。请急发京仓豆五千石。济京外饥民。○承 命荐文衡。 上闻公病。令在家荐望。公辞以不敢。诣待漏院。以赵复阳,李殷相,朴长远,姜柏年应 命。遣掖庭人问疾。赐骆粥。○四月。患泄方苦。有 命祈雨。强疾祷于 社稷。大雨 赐马。公上疏辞。 答曰。日者滂沱。万品回苏。慰悦田畴。曷有其极。今玆赐马。诚出表予之意。何用辞为。翌日。遣掖庭人问疾。赐搥鳆汤。○七月。以眼病脚病。再疏乞递本兼诸任。 不许。○八月。 上幸温泉。公承命留都。○十月。因筵臣李奎龄建白。 命依完平府院君李元翼故事。赐几杖。公累疏辞之。 答以卿以元老大臣。年过七旬。优老之典。实非偶然。卿其安心勿辞。礼曹援例启达。仍设耆老宴。公又三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89H 页
上辞疏。始得 许停。遂以十一月二十七日。有司具礼致几杖于公第。春部长贰三官及公孤六卿。如礼咸造。 赐一等乐。宣内外酝。公感激 恩私。为之歌咏。属座上和之。盖完相后五十年所未有也。(教书有曰。司马光一个诚字。可行终身。李文靖 两入中书。未尝害物。闻者传诵。以为纪实。南判书二星。时以知制教。制进行。)
己酉(十年)公年七十五岁○正月。病甚乞解职。 优批不许。○三月。 上将有温幸。遣史官谕以卿老病。使他大臣留都。有事则卿宜在家相议。公对以不敢。遂进住 阙下。○上劄 行朝言 沐浴过多。宜加慎审。燠寒失序。天灾可畏。宜早 回銮。以慰都民之望。且言平昔朝端。纳履之色相继。今日 帐殿。未闻有奔问之人。抑有之而臣未之闻耶。 君父有疾。远临草次。如非老病远在有事故者。其在分义。不当如此。此系国纲义理。臣甚忧焉。抑又思之。古所谓訑訑之色。拒人千里之外者。今亦近之耶。此 殿下所当惕念处也。伏闻向者言官及近臣连被谴罢。其言论处事。虽或过误。在 殿下优容。不亦为圣德之大乎。 答曰。灾异之作。至于近日极矣。予心忧惧。曷有极哉。观卿劄辞。忧国之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89L 页
诚。溢于言表。予甚感叹。无以为喻。沐浴等事。予当留念。○因判府事宋时烈疏。陈疏待罪。初宋相名重一世。公自在 仁祖朝。屡加尉荐。每请召致。宋与同春宋公。亦因以为宗。其入洛。辄以布衣草屦。翛然造门。公必待以均敌。以尽下士之礼。及 孝庙新服。又首请招徕。拟共国事。公虽遇变屏居。不克协济。契谊益厚。如闻其辞退。则辄陈疏请挽。又必以私书勉留。眷眷以追报之义责之。宋亦名位既崇。而敬重尊尚之意。每见于辞气书牍之间。至是。遽上一疏。至引孙觌事。极意丑诋。盖误认公劄纳履等语指己而发也。公见之。瞿然不欲相较。乃陈疏曰。臣闭眼昏仆中。伏闻判府事宋时烈中途陈疏。以臣妄陈之劄。认为论斥。臣之本心。断无他意。可质神明而无所愧也。所恨者。从前相识。非泛然相与之比。自以为幸。不料臣不能取信。劄辞亦未明白。以致如此。臣甚愧怍。且复自省而窃自讼也。臣患眼。不亲书卷。四年于此。文字都忘。而短劄所达之言。不敢不审。其所谓如非有事故老病远在者。其在分义。不当如此云者。果有所指斥宋判府事之言耶。曾闻其哭夭。且有病患。恐或未能即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0H 页
趋。亦何必其终不来而径先斥之乎。设有可斥之事。君子之交。交相勖而责之以义。何忍背前日之相好而有所峻斥乎。臣心不然。而不幸甚矣。 上慰谕之。时宋以儒林领袖见推。其所言议是非。一代士流莫敢难之。而其疏一出。举世哗然。虽出入其门。尊慕亲密者。莫不疑之。同春公亦对公。极以骇叹云。(时李公端相与朴公世采之书。有曰。尤丈以时议右轩相而谤当身。至于春丈。亦生大疑云。可谓不幸之甚矣。又曰。徐欲贻书问其陈疏之意云。数月后李公病没。未及云。)公立朝五十年。未尝与人争较。及是。只以一疏。陈其本意。平居对子弟。未尝一举其人长短。○五月病甚。三上疏乞解职名。只递军资都提调。○六月。出寓东湖书堂。 上闻之。遣承旨谕旨勤恳。必令入城。公陈情上劄。 遣近侍更谕。七月。入城上劄告还。 上遣近侍答以闻卿入来。予甚喜悦。俟疾病少间。入来开怀。益加安心。○九月。展省先考妣墓。转拜新宗君墓。仍哭亡子坟。○往高阳。展外祖父母墓。○时有 神德王后祔庙议。公率百僚。庭请阅月。始举缛典。礼无前据。事多妨碍。仪度节目。多从公议。
庚戌(十一年)公年七十六岁○公与夫人。俱大耋而无恙。正月十一日。即合卺回甲也。诸侄诸孙。为之设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0L 页
筵。俗例重行共牢礼而公不许。只令进寿。鹤发相对。杯觞迭献。观者艳叹。盖国朝以来。以相臣经是宴者。惟许稠,沈喜寿二公。暨公而已云。○公曾以李殷相,吴挺纬等。虽有所犯。不可终弃之意陈达。至是。金澄以发论台官。陈疏自列。语颇侵公。上劄乞解职。 答以颠妄之言。不足为较。○四月。入侍议决罪囚。时全罗监司金澄久在囚推中。公言澄为母寿酌。罪在可恕。及有刑推之 命。又劄(见集中)言澄诚有过滥。 圣度推仁。矜其母而减其罪。则何必刑然后知其罪哉。○六月久雨。请速行禜祭。中外狱囚。益加疏决。○八月。以天变饥民。上劄陈戒。 答曰。呜呼。灾异之作。式月斯生。以至今日而极矣。遑遑汲汲。诚不知置身之所矣。今观卿劄。卿之至诚。老而弥笃。予用兴叹。深感至意。劄辞当佩服。可以议处事。令庙堂禀行。○十月。闻畿民大同米明春当捧者并徵于今秋。上劄论之。(见集中)○是年。公连有疾病。 上辄遣医给药。如搥鳆骆粥橘柚之赐。尤频数不可记。
辛亥(十二年)公年七十七岁○时荐遭大侵。八路饥馑。加以疠疫。死亡日积。公语及辄流涕。虽方夏日长。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1H 页
不吃午餐曰。人皆饥饿。何心独饱。○病中。闻掌令赵世焕言大臣事而被削黜。上劄言世焕既在谏职。其言虽妄。置之可也。○九月十四日。得泄痢。日就危笃。二十四日晓。易箦于聚贤洞第之正寝。是日。白气一道起自寝屋之上。横亘于天。良久乃灭。(邻有士人梦车骑骈阗。旂幡飘翩。云霓晻霭。笙歌喧轰。而公坐其中。雍容自洞而出。及觉。闻公已卒云。)有司治具敛殡如礼。衣衾不用绮锦。奠馈务从简约。实遵雅志也。公既屏居。或以幅巾深衣。萧然自适。而语及后事则曰。人或发身科目。备经俗状。及死。反加高士之服。诚可笑也。故谨以章服敛之。○自 显庙当宁。公位望无右。名德益崇。中外望之岿然。倚以为重。至于遐乡妇孺。不识其名而能诵白轩。 国家以三朝元老。待遇日隆。公亦竭忠殚忱。期以事 二圣者事之。凡有所怀。必吐乃已。不避讥怒。 上每察其至悃。多曲意听纳。其引年求退也。特赐面谕。勤恳备至。勉以镇定朝著。(执义李端相尝疏言。今日经席之上。未闻以五帝三王之道。性情义理之辨。反覆讲说。每以街谈巷语。琐漫俚亵之言。杂陈于前。臣窃为圣朝羞也。即今朝廷经术之士。只有领府事李某一人而已。而被锢彼中者今已十馀年矣。虽或出入筵席。咨访大事。然不免隔一公案。而朝廷视为不可更请之事。置之相忘之地。待元老之道。不当若此。臣愚窃以为因使臣之行。方便请解。似无不可云。)丙午以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1L 页
来。老病转甚。不能以时登对。则国有大事。辄 遣重臣就第问议。劳问丝络。锡赉便蕃。倚毗尊礼。当世无二。及疾病。太医来守。继以内药。讣闻。 震悼不已。撤朝市如例。吊祭赗赙。皆从优典。遣礼官谕祭曰。于戏。世有达尊。德与齿爵。兼玆三者。罕于今昔。惟卿德行。得于天赋。事亲尽力。敬兄犹父。赤子之心。大人无失。(或云泽堂尝达于 仁庙曰。李某不失赤子心云。)清修节俭。始终如一。接人以和。辞气温温。忠厚款曲。薄夫可敦。爱君忧国。一念如丹。匡补阙遗。周旋险艰。持己以敬。谨慎端庄。本之经学。发为文章。词源浩浩。应酬不竭。碑碣琬琰。丝纶黼黻。百僚仪刑。瑞凤祥麟。一代诵慕。孺子妇人。惟卿爵位。身所自致。夙擢高科。又魁重试。台省馆阁。靡不历飏。为便亲养。乍出维杨。秉笔天曹。至掌铨衡。赐暇书堂。讫主文盟。青宫侍讲。竟陟师傅。黄阁论道。乃宅端揆。仁者必寿。理亦不昧。公卿之列。耆英之会。历数年齿。孰居其先。比如灵光。独存岿然。赐以几杖。申以公宴。荐绅歌咏。瞻聆钦羡。既备三达。奚缺五福。为世元老。镇我邦国。秪恨暮境。久处闲地。绸缪之策。逢怒于彼。直辞自当。舍命不渝。逖矣边城。两岁拘幽。洎乎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2H 页
释还。再纪泥废。卿名益高。身益宁泰。经济不究。时运之阨。尚赖孤忠。至老愈笃。入告谟猷。退陈箴规。询及大事。若稽蓍龟。才闻微恙。奄告长终。天胡不遗。以辅寡躬。卿士庶民。奔走咨嗟。秦舂辍相。郑巷不歌。魂返箕尾。业留缣箱。在卿何憾。惟予永伤。即远有期。替奠菲薄。尚冀英灵。歆此泂酌。(李相公端夏。时以知制教制进行。)○自卿大夫章甫之徒。下至都下庶民。出而相吊。入而哭甚哀。门人及甥孙疏戚加麻者十馀人。方镇守宰。无论知不知。赙襚之仪极厚。所领书院诸生。皆操文致哀。(诸生请为院长者道峰,紫云,坡山,景贤,崇阳,牛渚,文会,宣德,辽山,石室凡十书院。又有所请。而今不能详。)○十一月二十二日。礼葬于广州治西乐生面先茔侧壬坐丙向之原。○领议政郑太和白 上曰。李某家本甚贫。想今馈奠难继。宜有优恤。 命禄俸限三年仍给。(大臣丧后给俸始此。)○今 上庚申。兵曹判书金锡胄,领议政金寿恒,左议政闵鼎重。言李某有劳国家。素称贤宰相。其后事宜别有轸恤之典。 命以公之冢孙参奉羽成超授六品职。俾奉香火。
公容貌秀伟。天资仁恕。自然近道。辅以学力。子谅岂弟。恬静清修。平生无崖异之行矜饰之色。忠厚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2L 页
和顺。粹于面目。人不见忿厉严猛之容。而自不敢以狎进。
自幼事亲。已有卓行。为宗党所惊服者甚多。而事远不能详。其官已崇显也。议政公与夫人。大耋无恙。公虽异宫。非甚病与公冗。未尝一日离侧。执事左右。操帚应门。如在童稚。议政公又性严。不以官高行笃而有少假。公祗栗护侍。罔或有逾。周旋言笑。无非至爱之所形。家虽甚贫。必有酒肉。议政公所友善。日复邀致。必具杯盘而极力营办。不曾欠缺。酣歌淋漓。极其欢意。闺庭之内。喜气融融。一世艳叹。咸以为质行。无让万石家。○亲疾则夜不解带。药必亲尝。扶拥抑搔。益笃诚谨。厕牏之涤。亦必手执。○及遭忧。哀戚之容。人不忍见。葬祭之节。一遵家礼。衰绖未尝暂释。夫人不得见面。夜寝亦不解衣。至禫乃已。虽蔬菜之属。稍有滋味。辄不御。哀慕之笃。前后六载如一日。毁甚几灭。石门公为具菜羹。自尝而劝之。亦即勉承。得以支持云。○既没丧。切切之哀。老而不衰。语及必泫然。梦辄陪侍。朔望参拜。入庙辄流涕。子弟窃识视之。终身未尝不然。祭祀之节。诚慎备至。不取丰侈。必尚蠲洁。每遇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3H 页
珍味。藏庋以待。凡百供祀之物。无不预具以助。宗侄主祀而殆无所办焉。讳日哀临。若在袒括。必疏食水饮。尽其月不赴宴乐。宗侄奉祠宇之郡邑。则忌日。公必为之设纸榜祭于家。盖取支子望墓为坛之义也。以为生忌设祭。先儒所非。而平昔陪欢之日。不忍虚过。与石门公议定设行。而辄自公家供具。每展茔域。失声号恸。不能自抑。若值官闲或屏居。则辄具酒羞。匹马趋奠。或以公之初度。设奠就哭。此皆亡于礼者。而发于至情。不得自已也。其遇寿辰。终日怆然。不许进觞。年至五十。常服素衣。盖其至诚。与孺子日无异也。○乡党尝举石门公孝行。以请旌闾。诸议欲并举公。而时公方无恙。故以公不可告。遂不敢发云。○奉先追远。极其诚意。既为大宗。建祠屋具祭田。晚年。以最长房。奉高祖祠版于家。出入必告。蠲洁将事。无异祭祢。从兄为继曾之宗。而贫居海曲。每当大小祀。辄送祭需。无细不备。故宗家遇祭。若无事焉。又与族人建议出力。营建祠屋以妥之。既于五世祖墓。置仆守冢。频数展扫。始祖墓在南汉城外。以时往省。改筑茔域。○凡遇祀事。澡浴致洁。不以老病隆寒而或废。忌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3L 页
祭。亦前七日戒。临祭必申谕众丈夫之助祭者曰。各自内省。其或不克谨洁。即无入。子弟皆祗慎。罔敢或懈。虽婢使必加教饬。俾各整洁。先祀或未克躬。则必闻鸡而作。盥濯整衣冠。致敬一如承祭。墓祀之未躬也。亦必正坐肃俟。视日蚤晏。计其祀毕乃已。至老为常焉。○生后石门公十八年。自幼受学。友恭兼至。及孤露。爱敬益笃。事之如议政公。家居隔城而一日不相见。则思恋辄倍。虽公退惫甚。必径造终夕。间以杯酒相娱。欢意蔼如。执事应对。一如童年。(公在铨时。石门公尝属以一故人。公谢以公议未允。石门公后复以为言。公谢之如初。石门公遽怒责退之。公不敢归。仍以公服。立于庭中以终日。翼朝又如之。适当开钦而不敢赴。石门公闻之。始令上堂执手曰。吾过矣。然吾之不遗故旧。尔之严于守公。皆是也。公为都宪时。有台官言事失当。公将处置。石门公谓当置落科。公以为言者不可斥。诣台竟用己意。石门公大怒。公免冠请罪于中门外。子弟欲设席不许。终日坐藁荐。及石门公命入。公犹持前见不挠。)病则昼夜扶护。躬执药物。及殁。哀戚已甚。如丧父母。见者谓春津之后所未有也。仲兄早殁。嫂老无嗣。公事之如母。衣食奉养之资。躬自经纪。时以寿辰令节。迎致于家。具馔进酒。尽其欢愉。迎送必下堂。相对必䦱门。以致其敬。孀居五十年。便忘其穷独焉。○教子孙甚法。只有一男。爱怜甚至。而义方甚严。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4H 页
虽至白首。有时呵责不少贷。训诸孙。必先授小学。俾知事亲敬长之道。然后方及他书。平居环侍在前。或语及朝政得失人家长短。辄厉声叱之。日以谆谆者。惟敕身修行之方而已。是以闺门之内。常斩斩如朝廷。抚诸侄。慈爱教督。毫无异于己出。以至女侄甥孙。视之如一。皆感其恩爱。仰之一如父母。人之见者。不能辨焉。○每诵范文正自祖先视之均是子孙之语。敦睦亲戚。不间疏近。抚恤教责。亦无异子姓。诸族又多贫窭。无以为生。必为之区画周旋。使得资活。自俸禄之入。以至微物小味。有得必分。家无遗者。(公孙正郎公。尝于父母丧毕后。出会诸族。适逢新龟。独不下箸。怪问之。曰未荐家庙。皆惊曰。是鱼昨以族祖命分送。吾辈各已荐之。何为此言。曰昨果有饷。而祖父先分之一家。适无馀者及我亲庙。闻者莫不感叹。)闻其疾病。则问讯相续。为谋医药。昏丧则极力相助。首先亲莅。虽已年高。不曾或废。族人有少后者。必加峻责。故一门化之。莫敢忽焉。虽族孙女与妇之遭私丧者。穷巷陋屋。莫不躬唁。至朔望。亦必致问不遗。宗党无不依仰。归之如其家。又与宗中远族共修稧事。作文以戒之。每以佳辰令节。诗酒相驩。以仿韦家花树之会。○内兄之子贫不奉祭。迎奉外祖祠版于家。仍及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4L 页
舅与内兄之主。并供祀享。极其丰洁。至于外氏远祖之祀。亦皆经纪助奠。忌必变食。坟茔在于杨州。主祀者零替不能守护。为之措画修筑。时复展省。于诸族。姻谊甚至。无异近戚。其或穷困愚蒙。不能自立。则亦诱掖奖励。使各守业。
立朝事君。一于诚而无苟。每以不欺君为第一义。平居闻 上躬康健。朝有美政。则喜不能寐。(及疾革。语已不可辨。而见太医。辄先问 上候如何。)天灾民饥。 君德有阙。则忧形于色。泪随言下。每诵罗豫章之言以自勖曰。士大夫立朝。当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延无过误。忠厚则天下无怨嗟。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于懦。○尤以勤谨为务。趋朝未尝后于人。凡有封事。必具朝服。拜送于庭。批回。亦必具服拜受。(郑相知和尝曰。吾久居政府。郎吏奉传大臣疏批者多矣。虽夜半方寝。必整公服下堂而迎者。独见某公而已。)如遇 动驾及庙主移奉之时。或处散或病甚。不得陪扈。则必出伏庭下。以致祗敬之意。其有 宣赐。虽微物。必具朝服拜受于庭。俯伏而尝。如在 上前。其可荐者。必以手抚之。或嗅之讫。辄裹送于宗家。○每受 命承祭。必预加澡浴清净以斋。凡系祀具。无不亲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5H 页
捡。申戒官属。必敬必诚。其祷雨也。尤致其悫。(孝庙 时。公尝与他大臣分祷于 庙社。 上遣近侍捡察。而于公则独不及焉。其见信于 君父者如此。)既祭归家。辄不解公服。伏于庭中。烈日下暴。而不少休。必待雨下衣湿然后起。盖公祷。未尝不雨。故都民遇旱。必言何不令某爷祷之。闻公之祷。又皆言今日必雨云。(石门公尝过公第。适公祷雨而归。见其籍草伏于庭。蹴起而戏曰。上天安知下土之有李某乎。公徐对曰。惟以尽吾诚而已。上穹降格。非敢必也。)○公雅好山水。且坚休退之志。庚寅以后。虽处散班。常思永谢职名。优游自适。甲辰。七疏罄竭底蕴。而终未得请。面谕之后。黾勉迟回。每欲得间申请。而 上眷日隆。未忍告诀。竟以官衔终。常以为恨。
幼小时。侍议政公侧。一日拜跪之际。偶然失仪。议政公怒责之。令日诵小学。自是熟读深味。用工真积。平生律己。必于是为准。及居忧。博观礼书及性理诸家文字。尤致意于心经,近思录。沈潜玩颐。深有会焉。而于论语得力尤多。尝以先儒说切于身心者。劄为小册。目曰矫警录。以资日间观省。盖取伊川所谓矫轻警惰之意也。常以不能专意学问为恨。既老而近思录一帙。不离案上。朱子大全节要等书。寻常翻阅。座侧遍写古人格言。常目在之。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5L 页
甚爱表记庄敬日强安肆日偷之语。每诵以自警。亦举以诏子弟门人。日必辨色而起。夜久斯寝。大寒昼不处突。大暑不移坐不袒裼。终日俨然端坐。非甚病。未尝靠倚偃卧。七十年如一日焉。(迟川崔公尝荐朝绅中学问士。只举浦渚赵公及公数人。)耋老而步履不愆。容仪庄肃。每廊庙会朝。风范映人。登降进止。一循规矩。百僚竦敬而仪刑焉。○素养既厚。应事有裕。虽急遽仓皇之中。常自持从容。临大事决大疑。凿凿中窾。未尝少错。发言措事。必傅古谊。以至小节。曲谨未尝放过。居家。亲戚知旧内外老幼。候问起居。日不下累十。虽在丧惨悲挠之辰。宾客伻讯。益复纷如。至不可拨。而莫不留心听察。一一酬答。各有意义。不以卑幼疏贱而忽之。如遐方远族旧识。莫不籍记。以时存馈。未尝或遗。行过街路。不由中道。以避 御路。路逢旌闾。式而过之。时过人家。便旋必避其祠屋所向。虽沾醉昏暮。未尝或忽。如先垄所在地主来辞。则必具公服。迎送于中门。其未及入台也。到大臣家。辄亲捡刺纸以纳之。凡此在公固为琐节。而亦众人之所难能也。○平生无玩好嗜欲。晚年。人有问之曰。公亦有癖乎。答曰。人皆有癖。或马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6H 页
或鹰。或饮食器玩。各有偏好。而我则并无。惟文字是所嗜好。虽谓之癖。可也。然书籍笔砚。亦取适用而已。不求奇巧。若声色之欲。最难克去。然亦自杀用工夫。能不至堕落坑堑。时或酒席团圞。把杯吟诗。间以谈谑。风流溢发。和气袭人。而鄙俚之言。未尝发口。雍容之仪。未尝爽度。且喜作歌词。凡忧喜悲乐。多以发之。每酒后放歌。音调清亮。见者皆叹其风度。老而不衰也。
论人必举其长。不举其短。闻人才美。必加称述。欲其导达。如忠臣孝子之行。尤致惓惓。必以旌褒风厉建于 朝。看人文字。只求大意。未尝抉摘句语。径加亿逆。○常有一夫不获所之忧。前后进言。每以审克为务。其论囚献谳。必先曲意求活。不得而后已。常曰。理狱不以公。殃必及后。如闻人有幽冤。无论知与不知。为之恻然。必欲伸暴而后已。人或讥之而不恤。○见人无贵贱。先问其父母安否。人有为亲营办。则惕然感动。必极力以助。立朝务持大体。居家不问有无。而至为人谋事。纤悉周密。不遗毫釐。尤笃于故旧。病则诊视医药。殁则经纪丧葬。恤其子孙。无异亲戚。恒敦邻好。凡有吊庆。必先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6L 页
躬造。数以杯酒相会。以尽其欢。修明洞稧。略仿乡约之意。作文弁其首。至今洞中遵用。不敢改。闻人之丧。虽情分稍疏。必为之不肉。亲密者则期祥亦必变食。下至仆隶之贱。必轸其饥寒。使无失所。虽草木昆虫之微。不忍伤害。(未尝作果木割接之事曰。植物虽微。何可斥其劣而续以别种乎。)是以贤愚贵贱。咸得其欢。莫不心悦诚服。一世翕然称之为仁人君子云。然于体貌等威之分。截然严峻。不少宽假。规模法制之故。确然固守。不少挠夺。
家素甚贫。无一亩一指之资。虽官尊禄厚。皆归恤施之用。故家每悬罄。而处之晏如。夫人家所遗有若干田僮。而公初不知在于何处。虽亲旧之寻常问遗。稍多则辄以其半还之。家中无珠玉锦绣之饰。虽昏嫁大礼。一切从约。人或笑其朴陋。(尝于贞明公主第设宴。夫人被邀而赴。在座妇人无贵贱。皆用银匙箸。而夫人居首座。视其箸则独鍮也。见者莫不惊叹传说。服公以俭齐家。)○平生口不及财产之事。身不着华靡之服。亦未尝故着垢弊以示人。案有兼味则辄去之。饮食虽菲薄。未尝拣择。亦未尝以口体之奉。责及婢使。人谓有王文正不问埃墨之风。惟客至必觞之。而盘肴亦无异味焉。○所居聚贤洞之第。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7H 页
公初既固辞俞夫人宏大之意。自后五十年间。子孙长成。不能容庇。延宾客处郎吏。皆阙其所。而一土一木。无所增饰。既无外廊门关之设。至于垣墙崩颓。无以屏蔽。而处之晏如。不肯修治。常自诿性拙。而盖不欲以事物经心也。
于文章。天才甚高。聪记踰人。而既博综经传。以为本。尤喜论语。少日诵读殆千遍。如胡氏春秋。用工亦深。手劄翻阅不释。旁探史书及古今文章诸大家。最好昌黎氏。亦喜长公之豪逸。而惟不喜异端书。当世词垣。皆重漆园。而公独不肯读曰。圣贤书中自有型范。何必乃尔。早从玄洲赵公缵韩受古文。益多蓄厚积。发为词源。演涵滂沛。左酬右应。未尝少滞。尝谓诗无韵致。文无气格。如水母之无虾。故其为文。气力雄浑。光华绚烂。诗亦活动秾艳。皆自勒成一家言。平生不作诡奇劖划之辞。操笔立就。若不经意。而一句一语。无不从古文中来。亦未尝蹈袭前人轨辙。虽簸弄豪放以极其变。而必以实际语为主。其归又未尝不以道义名理为准。性喜读书。手未尝释卷。年逾七帙。而日课诵读。纲目等书。周复不厌。如杜律韩碑。晚年所读。亦至累百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7L 页
遍。尝曰。一日不读书。日用简牍。亦觉窘涩。年德既高。文章益重于世。一时卿士碑志之谒。中外公私题记之属。盈箱溢箧。名僧韵释之持轴乞句者。亦相踵门。而次第应酬。结撰挥洒。未尝少倦。亲知书牍。或日至累十束。虽赫蹄谚简。不曾属笔。又以暇隙。引后生来学者及一家子弟。虽椎钝小儿。莫不亲授。反复详说。不示倦色。丙午以后。眼患益苦。书卷不得复亲。著述非有不得已者。不能焉。是以见属文字未成者。殆至连屋。书札始皆倩手。惟教人小学论语。率多闭眼口授。盖其积功几尽。成诵故也。○赏鉴之明。高出常见。而每当考试。又必尽用心目。无一纸泛过。方其考校。同座者或不以为然。及至拆号。必一时知名之士也。前后主司十七榜。所取士卒为名公卿者甚多。(议政十人。文衡四人。卿宰不可悉数。)故得人之盛。世称无比。(鹤谷尝疑作程诗。公里中年少有心短之者。即依题群做。自谓过之。并取考于公。公于鹤老作。独不加批。送人致语曰。此作非吾辈所敢评。不意似此高才尚沦韦布。愿见其人。明当躬造。诸生大窘。遂自诣谢之。溪谷闻而取见曰。以我见之。殊未觉其绝高。岂某公专攻诗家。别有明眼耶。乃取程赋数篇以试公。公批以优等。题其下曰。此非池中物。莫是方外之士故作戏剧耶。盖富于文词而不事科业者之作也。溪谷大叹服。以为藻鉴之神。非所可及。)笔法。自幼宽绰遒逸。而不甚精鍊。公以为此虽小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8H 页
艺。不可不求其善。遂肄习不舍。中岁。赏鉴家已推为名书。诸钜公家碑版屏障。多求公手迹。尤善行草。翩翩有飞动之意。晚年。求者益多。而亦未尝自靳。人得片楮。莫不藏弆为宝。
所著诗文甚富。而散轶居多。盖公不欲以撰述自居也。(慎素隐天翊尝谓公曰。公既有不朽盛业。何不手自删定。藏之名山。公笑曰。古人或有此事。而文章之传不传。实系后人之公议。若有意于表见。预为编摩。掩瑕剔美。吾所不取。况吾文无可传者耶。慎公大服其言。)公孙正郎公兄弟裒聚数十年。始成一帙。诗凡五千馀首。文凡八百馀首。就左议政崔公锡鼎。略加钞定。戊寅夏。将入梓而未及焉。不肖孤真养等。谨以遗意。用铁字先印若干帙。凡五十三编。诗一千八百有奇。文五百有奇。贞敬夫人全州柳氏。即观察使 赠领议政讳穑之女。丽朝宝文阁直提学克恕之后。仁庄淑哲。事父母以孝。十九归于公。夫人于观察公为少女。同枢公为少妇。两家爱重无比。公又早贵。而夫人上事舅姑。傍接妯娌。毫无所挟。咸得欢心。方公历践显要。或不无由旁蹊而要者。夫人一切严斥。凛凛然惟惧清德之或累。人乃自不敢干焉。公既笃于奉先。夫人承其意。祭祀必谨洁。耋老而必亲莅之。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8L 页
不以委婢使。公素无家业。俸禄之外。日用资财。皆从夫人家出。而公之恤施。或至晨夕不给。夫人了无难色。往往公未及言而夫人已分之矣。故内外宗党。一口称仁。莫不归仰。以至邻里贵贱。亦赒穷恤急。如不及然。故皆依庇如亲戚然。能劬躬经纪。不露窘状。手执纺绩。老而不倦。不喜奢华。衣服饮食。惟随事无缺。务令精洁而已。未尝故为丰侈以眩人。不惟遵公简约之志。其素性然也。是以人谓公之友睦清慎著于世者。亦有夫人之助云。公亦敬重之。六十年如一日焉。夫人屡产不举。子女甚少。而教饬甚法。无异严父。及连见夭逝。虽刲割内切。未尝过为哀戚。盖其见识超悟。有女士风故也。生于壬辰三月初七日。卒于甲寅九月十四日。祔葬公墓之左。
子哲英。生员平市署令。娶司饔院正吴行敏女。生二男四女。男长羽成。进士状元。刑曹正郎。次厦成。见任临陂县令。女长适县监宋掞。次适县监黄镒。次未嫁而夭。次适士人赵鸿纪。再娶学生俞槃女。生一女。适学生柳凤庭。正郎二男。进士真养。生员状元真望。二女适朴师汉,金镇成。县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三 第 599H 页
令二男。真佐。进士真鼎。三女适尹东尚,洪应梦。季未行。宋县监四男。廷扬,廷光,廷良,廷望。三女适生员李致蕃,李世宝,进士吴永勋。黄县监一男应圣。五女适朴惠东,别捡金万年,权益谦,李瑞镇,李硕润。赵三男。凤龄,凤卿,凤徵。一女。适尹得龙。柳一女。李徵秀。真养三男。匡一,匡质,匡烈。二女幼。真望三男。匡德,匡道,匡谊。一女幼。真佐二男。匡华,匡周。二女幼。真鼎一男。匡基。二女幼。匡一一男。
女适观察使赵远期。生二男四女。男正谊县令。正伦通德郎。夭。女适右议政申琓,主簿申琢,参奉慎尔宪,佐郎金盛后。县令二男。明迪,明遇。四女适生员李秉渊,青陵守模,洪遇箕。一幼。通德一男。明佐。二女长朴弼莘。次幼。申议政二男。别捡圣夏。靖夏。申主簿四男。弼夏,宅夏,光夏,昌夏。二女适崔昌敏,朴师任。慎参奉四男。生员无咎,进士无逸,无悔。季幼。金佐郎二男。时敏。次幼。二女长适郑夏显。次幼。内外曾玄男女总百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