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x 页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年谱[上]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3H 页
[白轩先生年谱]
公讳景奭。字尚辅。号双溪。晚号白轩。我 定宗恭靖大王第十子德泉君谥积德公讳厚生六代孙。
五代祖讳孝伯。承宪大夫新宗君。登武科。官至兵曹参判。谥恭简。
高祖讳贵丁。正义大夫莞城君。
曾祖讳继寿。正义大夫行咸丰都正。 赠咸丰君。祖讳秀光。忠义卫敦勇校尉。 赠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兼判义禁府事。始离宗籍。称完山李氏。考讳惟侃。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事。 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 世子师。妣开城高氏贞夫人。 赠贞敬夫人。大护军讳汉良之女。靖国功臣开城君讳守谦之曾孙。
 大明神宗显皇帝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我 宣祖昭敬大王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丙戌(亥时。)公生于议政公堤川县任所。
二十四年丙申公年二岁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3L 页
二十五年丁酉公年三岁
二十六年戊戌公年四岁
二十七年己亥公年五岁○随还京第
二十八年庚子公年六岁○夏议政公拜平壤判官。公随往任所。○冬经痘疫
二十九年辛丑公年七岁○随还京第
三十年壬寅公年八岁
三十一年癸卯公年九岁。○时未就傅。虽游戏之际。常窃自忧。是春始受书。即不烦程督。晨必起。映窗诵读。业日进。○时乱馀饥馑。家又甚贫。公尝朝出受课。忍饥晏归。到门外。见母夫人方对一盂和菜饭。公恐见己分与。遂留待餐讫而入。诚孝之见于事者已如此。○秋随议政公。往山阴县任所。
三十二年甲辰公年十岁
三十三年乙巳公年十一岁。○随议政公。还京第。
三十四年丙午公年十二岁。○公气度端重。举止异凡。时过街路。或有来问而识之者。尝袖所制程赋。往质于族人名宰。见而大器之。为之设席而坐。市酒为礼。盖甚敬重也。
三十五年丁未公年十三岁。○议政公拜开城都事。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4H 页
公随之。时清阴金公适莅同府。一见公奇之。令赋伯夷叔齐优劣论。公即席制进。金公大加叹赏。以为他日成就。非吾辈所及。数以小札抵议政公曰。愿见爱克氏。盖公之小字。而加以氏者。重之也。
三十六年戊申公年十四岁
三十七年己酉(光海元年)公年十五岁。○秋随还京第。时游庠序。辄得高选。
三十八年庚戌公年十六岁。○正月十日。行冠礼。○是月十一日。委禽于全州柳氏观察使 赠领议政讳穑之第二女。(柳公择婿。必求异日宰相。时有任国子长者。得公课试所制。袖示力劝。柳公亦雅闻公名。遂以女归之云。)○冬生男。夭。
三十九年辛亥公年十七岁
四十年壬子公年十八岁。○柳观察公为宣川府使。伯氏石门公(讳景稷)奉使留湾上。公往省。仍游关西。
四十一年癸丑公年十九岁○正月。男哲英生。○三月。中监试初试两场。五月。进士二等第二名入格。(怀梦草赋三上)时公词艺已成。前辈大手靡不推伏。(出泽堂李公疏语)
四十二年甲寅公年二十岁
四十三年乙卯公年二十一岁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4L 页
四十四年丙辰公年二十二岁○游天磨圣居等诸山。有诗数十篇。柳梦寅逐篇批评。有公然盛唐深得妙处。太逼盛唐。忠义满腹等语。○尝与侪友分韵赋诗。得端字曰。笑看终南高插汉。从今失却旧忧端。邻有老词伯(或云象村)见之。大加称赏曰。异日当作大宰相。福禄无比云。
四十五年丁巳公年二十三岁○秋增广别试初试。高等入格。
四十六年戊午公年二十四岁○春废论大起。凡名在试榜者。皆胁之上疏。而公不参。被削籍之罚。○仲氏县令公病于金沟任所。公往以奉归。○哭仲氏。○秋被罚诸生。引崔简易故事。皆赴会闱。间有不肯者。尔瞻之徒大言怵之。而公禀于家庭。决意不赴。○公华问日大。掩轶侪流。人皆期朝暮释褐。而昏时科第。率多循私。故屡遭摈拔。一松沈相公尝题其落幅曰。公道难行玉陛中。文章如许亦成空。未知十八新恩士。才命今年尽得通。月沙李相公。亦尝见公课试之文。谓白洲曰。汝虽已决科。不及此远矣。公自是岁。无意进取。亲意以世祸为忧。则时或黾勉赴试。或不制而出。或篇成。弃而不呈。(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5H 页
人或取用。至有登第者。而公未尝一出于口。)
四十七年己未公年二十五岁
四十八年庚申公年二十六岁○秋省季妹崔氏(正郎徽之)妇于南原。历省柳观察公于湖营。仍游方丈山。(自号双溪。盖爱双溪洞之胜而取之也。)谒沙溪金先生于连山。
 熹宗哲皇帝天启元年辛酉公年二十七岁○春柳观察公卒于任所。公往哭之。仍以丧归。
二年壬戌公年二十八岁○秋定居于皇华坊贞陵洞(后改聚贤洞)新第。(即外姑柳夫人为之营建者。而初欲宏大之。公力辞。柳夫人曰。此为进士之居。诚已宽矣。为相公宅则必患隘陋。他日当思吾言。)
三年癸亥(仁祖纯孝大 王元年)公年二十九岁○生男。夭。○五月二日。 上谒文庙取士。公登丙科第五名。(慎终于始箴三下)○东岳李公。尝见公所为词赋。大加叹赏。招泽堂李公示之曰。此他日秉文手也。是日。东岳适赴江都之任。辞陛而出。为之宿留。就议政公所待之曰。今日吾必见某之登第。抵夕。公果荣归。李公跣下堂携手曰。吾固待之。果然。○补权知承文院副正字。未及供仕。荐拜检阅。冬迁奉教。
四年甲子公年三十岁○正月。移注书。○贼适叛。二月八日。 大驾出城。百官奔窜。陪从者。只公与承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5L 页
旨韩孝仲及内官二人而已。到汉江。夜黑如漆。江上无船。石门公以全罗兵使。结阵岸上。觅得一船。以迎 驾。避乱人坌杂争渡。石门公手剑挥斥。公始与承旨内官奉扈登船。内侍所持短烛烧尽。舟中暗黑。但望见京城。火焰涨天。 上终夜坐绳床。天明。始筑沙为坛。奉御于岸上。公兄弟达朝侍傍。不知父母所往。而不敢为寻觐计。到果川。幸与相逢。及抵水原。议政公老病转甚。不能仍扈。公进所带乘率。护送他处。议政公勉以忠孝而相分。公既舍所骑。徒步或借乘随 驾。达于公州。贼平扈还。○转待教。屡递屡拜。由奉教升典籍。用 扈从劳也。○由监察拜正言兼春秋馆记事官八月呈递○录玉堂由礼曹佐郎拜副修撰○冬奉 命试士于平壤府
五年乙丑公年三十一岁○春由礼曹为正言。启请台谏之诣阙论启者若值开筵则直入论启。 从之。(两司入侍筵中始此)○僚员阙直见罢。引避递。○由兵曹佐郎拜正言。递付司果。○夏以京试官。往岭南左道。时以南中场屋作乱。至于罢场。故有择送之 命也。事竣。以正言复命。○六月。由兵曹为献纳。以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6H 页
试射无分。引避递为校理。○八月以后。献纳,直讲,修撰,校理。递拜相仍。
六年丙寅公年三十二岁○春由校理为献纳。由直讲为副校理。与同僚论日食日 亲祭魂宫之非。又言 启运宫不宜称园。两司以争称园事。连遭严批。又请礼遇台谏。前后劄启。皆出公手。○秋迁吏曹佐郎。○被选湖堂。(大学士金公瑬主选)○登重试第一人。(拟汉萧何谢自追韩信笺并引。上之下。○故事当升品。而铨曹堂上重公。不许迁转。)○冬被选知制教。递拜副修撰。又拜吏郎。○生男。夭。
七年丁卯公年三十三岁○正月。湖堂 宣酝。应制居首。 赐虎皮。○金兵之入。体察使玉城张公辟公从事。随以西出。旋以运饷事入东峡。移檄一道。激以忠义奋励。应募者相继。得谷颇多。(关东士子诵其檄文。久而不衰云。)○三月。体相疾甚。公诣 行在。陈其病状。遂许递。公仍纳从事印信。○当出师之初。体府无手下军卒。大雨且注。群议欲姑留。公曰。时议不能遥度事势。必以出师三日不渡临津为罪。不如且前进。翌日。台议果发。体相投示邸报曰。果如公言。料事何其神也。玉城尝从容论幕僚。至公称之曰。德量宽厚。必是远大之器。岂天为国家。生此柱石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6L 页
耶。○四月。两司以径走不战论体相。公陈疏请同被罪罚。呈递见职。即拜修撰。○秋。呈递拜直讲。○有一名官怀躁进计。阴嗾乡人金垣。诬一时名流。目为五奸。升平金相为之首。公亦与焉。 上觉其诈。命政院试垣以文。果不通晓疏语。遂下有司。得其指嗾者。并垣而窜之。公不自安。呈旬馆中。屏居乡庄。九月。复拜吏郎。公上疏(见集中)辞职。略曰。臣学识不逮。悔尤日积。庶几自今得以自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读未读之书。纳身于寡过之地。则图报恩私。早晚有日矣。 答曰。省疏具悉尔恳。务循公道则人言自消。尔其勿辞加勉。○冬仁居狱起。为问事郎。狱毕。录昭武从勋一等。○移修撰。复为吏郎。
 毅宗烈皇帝崇祯元年戊辰公年三十四岁○春孝立狱起。为问事郎。公前后参鞫。达夜按治。文书旁午。而左酬右应。无一错漏。见者啧啧。○升正郎。兼汉学教授校书校理。○公累处铨郎。如遇注拟不惬者。辄停笔固争。长席多屈意从之。升平金公为铨长。兼总体府。军国多事。本曹诸务。时属之公。既措画以进。亟称其善而奏之。其见重如此。○鞫狱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7H 页
毕。加通政阶付护军。录宁社从勋一等。○秋拜同副承旨。转至左副。
二年己巳公年三十五岁○是年。议政公为大耋。石门公方为礼曹参判。公在银台。以岁首联名陈疏。命加寿爵。肃谢之日。公兄弟陪护诣阙。金玉交映。观者荣之。○春金差来。有怒于舌官。 上命拿推。旋因其请。将释之。公言待夷狄之道。自有阔狭。不可使操纵在渠。以开后弊。 从之。○朴仲男。即钟城土丁之投虏者也。至是。乃称差胡而来。 朝廷将赐坐于殿中。公以礼房。再启争之。其赐茶。亦请后于正朝。仲男颇折焉。○三月。文臣庭试。居第二。(北登单于台二十韵排律。三上。) 赐马。夏病甚呈递。 命赐内药。○改选书堂。 特命公以堂上仍带。(反正后始有此规。而丙寅则李公植,李公明汉。今则惟公一人。)○九月。以承旨乞养为杨州牧使。(屡拟吏议副学大成。)
三年庚午公年三十六岁○七月。以亲病辞罢。杨民立石颂其清德。莅任十朔。一以均赋恤民为务。及还。行李萧然。有弊席适为仆隶所取来。公觉之大惊。即还之。(后公有白马之行。杨人聚米累十石赆之。盖遗爱久而未泯也。公以选一大钱之意。只受数斛。仍告其父老。以为义仓谷。)○冬书堂颁柑。置散而 特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7L 页
命赐给。异数也。○生女。(归观察使赵远期)
四年辛未公年三十七岁。○三月。叙付军衔。○时 集庆殿(江陵)影帧火。 上率百官举哀。责己求言。公应旨陈疏。极言阙失。 答曰。条陈无非至论。当惕念施行。○冬拜五卫将转曹司。(时拘于解由。久处散地。金公时让为兵判。越例举拟。)宫城徼巡时。例乘肩舆。而公以 大内逼近。舍舆而徒。人多言其太执。而不恤也。○拜承文副提调。
五年壬申公年三十八岁○正月。拜左副承旨兼内局副提调。○是月二十四日。 上使司谒传黄柑十枚曰。闻有老亲。玆以赐给。翼日。公上笺称谢。议政公亦陈谢疏。 答以卿年老。二子亦皆可用。故念及如是。公感激殊私。为之歌咏。荐绅传和。以为旷世盛事。○四月。转右承旨。尝于筵中。言心经,近思录等书。乃入道之门。而有志者或挟其册。则人必嘲笑。虽无道学之禁。思慕兴起者鲜矣。宜令知馆事以下。每于朔望。与多士论难四书,心经,近思录。取其中学识优异者。以为公荐。则异日必有所补。又请令童蒙教官十五岁以下则讲小学。以上则讲四书。使先明本源之地。居则知事亲敬长之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8H 页
道。出而知事君之义。 上即命着实举行。○公久在喉舌之地。 内旨有不可者。辄封还之。多所匡益。虽在出纳旁午。簿书胶扰之时。翻阅书藉。劄录文字。及吟咏酬唱。未尝或辍。○五月。以 章陵追崇时礼房承旨。加嘉善阶。转左承旨。○时议政公以优老之典。已升嘉善。为同知中枢矣。当世一家三父子俱跻宰列者。惟故相郑公昌衍及公家而已。一时艳叹。○六月。除大司谏。侍母夫人疾。不拜。是月九日。遭忧。○与石门公撰次先妣行状。乞志于清阴金公。○十一月。梦得一绝曰。吾家门外一溪深。散作云岩万壑阴。谁知衮衮朝宗意。政似思亲无限心。盖其忠孝之诚。发于梦寐也。
六年癸酉公年三十九岁
七年甲戌公年四十岁○时 上候违豫。累年治未得方。公以为虽在心制。事关君父之疾。不可有怀不言。贻书药房提调。陈受针之害。且劝博求中外名医。毋贻后悔。○八月服阕。除副提学。陈情不拜。○是月二十四日。遭议政公忧。○与石门公撰次先考行状。乞志于清阴金公。乞墓表于白洲李公。
八年乙亥公年四十一岁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8L 页
九年丙子公年四十二岁○十月服阕。付军职。即为肃谢。拜副提学。呈病辞递。○十一月。拜大司宪。上疏辞之。仍进禁奢侈抑浮费之说。贫人颇赖焉。○是年春。虏使以称号事来。时议欲斩使绝和。虏使闻而跳去。自是朝野汹汹。有朝夕必至之忧。而时议纷挐。久未底定。公。私切忧愤而不得言。至是。于筵中启曰。斥和一事。诚正大且快。而国事民心。无一可恃。不顾时势。横挑强寇。其来也。必以冬冰渡鸭江。利在速进。不数日。直薄京城。则所恃惟有江都。而一日一渡之江。三军百僚。岂能尽渡。冰江阻前。而飘风骤雨之势。隳突于后。则置君父于何地乎。三韩一草一木。皆 皇朝之赐也。大义所在。人谁不知。事有缓急。可不深思。但清之号。乃帝之号也。我若清之。是与其帝也。称清则决不可也。溪谷张相公闻之叹曰。此所谓披云雾睹青天。○清风郡守权儆己以犯赃事 命斩之。公知其冤。累启争之。有微卿争执。几未免大悔之 教。○呈递○十二月十四日。清兵大入。 大驾将向江都。才出城门。闻贼锋已迫沙岘。公趋诣 驾前。请达所怀。 上驻驾崇礼门楼。进而问之。公跪陈事势已急。江都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9H 页
断不可及往。宜回向南汉。 上顾问体察使金瑬。金公请仍向江都。公复陈前说固争之。 上意乃决。(时虏人以一枝兵。遮覆阳川渡口。盖已料 驾向江都也。)公仍请分与训局兵。令体察使遣将逆击先锋。时变出苍黄。所乘不备。公仗剑徒步。追及南汉。拜副提学。城既围。公请以三司名官。多定督战御史。以寓编行伍同甘苦之意。亦以警宵昼。 上亟称其善而从之。天大雨雪。士卒暴露。公入对言有国然后威仪可论。大小官各解上服。分给而张覆之。则士心必多感动。望之亦助军容。他日若能还都。汉官之仪。自可复矣。 上嘉奖之。于是城上列幕周匝。师人如挟纩焉。公与石门公暨东岳,溪谷诸公。同栖开元寺。距 行宫五里而远。而又积雪。冰磴甚危。公夜辄一再起。步诣 行宫问寝。退则相携痛哭。勉励忠义。各以一死为期。及下城。忠愤益激。涕泪汪汪。 上悯之。不使随行。围中与敌往来文字。多承 命撰进。而率以辞未巽婉不用云。
十年丁丑公年四十三岁○正月还都。石门公自都承旨。超拜户判。公代之。兼惠民署提调。○三月。兼艺文提学都承旨。例兼直提学。政院以职号有碍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59L 页
启禀。 命以提学下批。○患寒濒危。政院启 递。命赐内药。○四月。拜副学移大宪。○闰四月。加嘉义阶。用扈从劳也。○兼同知经筵。(后屡带焉。)○递宪职。拜都承旨。○江都之变。 庙主不幸。将有新造及改题之位。题主处所未定。公上劄请仿先正臣李滉之言。就庙内行之。 从之。○承 命题 庙主。○因朝讲。引夏抱火冬握冰之义。言伏热虽迫。不可停筵。虽不开筵视事。接下亦宜频数。 上嘉纳。又请依大典。各司逐日开坐。使外方人毋滞。 从之。○六月呈递。○七月。拜大司宪。○递拜工曹参判。移副学兼备局提调。(自此仍带备局。)○八月庭试主司。取曹汉英等十人。○南汉扈从人。别设庭试。主司(时主文缺故公连掌试事。)取郑知和等十人。○时有为国偏民偏之说者。盖办事者谓之国偏。蠲征者谓之民偏。搢绅之间。亦多为是说者。公于筵中。从容建白曰。违道干誉。固可恶也。比诸违道虐民者。则有间焉。况为民者。便是为国。岂有民与国分而二之之理乎。俑此说者。必厉民者也。此说遂行。则不出十年。贪官污吏。得以籍口。民不堪命矣。 上深然之。○上劄(见集中)陈戒。请儆动灾异。益加修省。优纳言者。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0H 页
谨用刑赏。申明荐法。接外官询民瘼。重庙礼宽民役。仍乞戒惧幽微。日新又新。继以毋怠。○时尹煌等坐斥和。久在编管。公请加原醳。 从之。○冬承命撰进 王妃赵氏玉册文,教命文。○入对。请减 王妃嘉礼时银器。以昭俭德。 嘉纳。○承 命撰进三田渡碑。(时清使来。使之竖碑而徵文甚急。 上初命张维,赵希逸及公并于一夜制进。时文衡见阙。公独在艺苑。事势急迫。不暇推辞。不得已制 进矣。虏人起怒于张公文中有郑伯牵羊语。又谓公文亦甚疏略。全不铺张。督令改撰。咆哱益甚。 上召公面谕曰。彼以此文。欲验向背。此政存亡所判。句践臣妾会稽。而终致沼吴之绩。则他日自强。惟在于予。今日之计。但当于文学。务中其心。毋致事机转激。公亦自念主辱之日。 圣谕至此。一身利害。有不暇顾。隐忍承 命。而贻书石门公。有悔学文字之语。后又有愧负浯溪百丈崖之句发于漫咏。公之微意。此可见矣。)
十一年戊寅公年四十四岁○直玉堂。进元日箴。极陈惩毖之意。○辞递○在备局。上劄(见集中)极论时事。大要皆纾民之道也。○三月。由副提学。拜守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首荐准点)○庭试主司。取黄炜等十五人。○四月旱。承 命祷于风云雷雨。得雨。○拜礼曹参判。○承 命祷于楮子岛。得雨。○拜大司谏○七月。拜吏曹参判。○昼讲入侍。启请敬天怒,消民怨,蠲征役。 嘉纳之。是日。 上讲诗至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 上为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0L 页
之太息。潸然泣下。公与延阳君李时白流涕以对。左右观者。莫不感动。○时台官柳硕,朴启荣,李烓等。以山城事。齮龁清阴金公甚。 上已不快于金公及郑公蕴。至是。颇入其说。公于筵席。请以明好恶,正是非,择人材。为中兴第一策。仍言尚宪,蕴等所执。乃堂堂正论。何可罪之。正论一脉。不可不扶植而优容之。且硕,烓见斥尚宪。久阻清班。则尤不当不顾嫌迹。遽自论列也。 上曰。尚宪固不可罪。若柳硕之言。则虽谓之凤鸣朝阳可也。公复进曰。硕之言何可谓凤鸣。尚宪终不可不扶植优容。愿 圣上平心公听。勿使偏蔽。○递拜礼参。
十二年己卯公年四十五岁○正月。由吏曹参判。升拜吏曹判书。○三月。 上谒圣。主试取权諿等七人。○五月旱。承 命祷于松岳。得雨。○九月别试。主司取李以存等十六人。(郑公始成对策。极言当路之罪。诸考官皆欲绌之。公力取不顾。)○兼知 经筵春秋馆事。
十三年庚辰公年四十六岁○正月。进秘疏。以乞递文衡为名。 答以深用嘉尚。当留念采施。(时星槎既阻。朝廷莫暴至悃。公常切痛慨。与完城崔相诸公密议。募得僧名独步者。扮作船商。由海路入于 皇京。俾达必东之诚。步之去也。公引入密室。指授规画。或达夜涕泣。其归。又复如之。或云。此疏所陈即此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1H 页
事。而削藁不传。)○三月。入对请审冤狱。赐祭湖西战船渰没者。 从之。○四月十七日。公杜门谢客。终日悲咤。家人莫测其故。即西船发去日也。○辞递文衡。荐前大提学李植及李明汉,郑弘溟。○丁丑以后。公卿子皆质于沈。至是。清人诘代质事。台章继发。公亦被夺告身之科。○四月。屏居交河。省石门公于江都任所。○七月。哭石门公于江都。手次行录。乞状于泽堂李公。乞铭于北渚金公。○十二月。朝有国书撰出事。 特命公叙用。除承文提调。入京。即引见承 命。与大提学李植相议撰进。○拜大司宪。时执义赵锡胤请罢内需司。而以货利为言。特命罢职。备局诸臣许启等。欲缓金公尚宪入沈。俱被拿罢。公率同僚劄论。(见集中) 优批即赐施行。
十四年辛巳公年四十七岁○正月。呈递宪职。拜右参赞。○三月。拜大司宪。○四月旱。上劄(见集中)请发仓赈饥。捐俸周急。亡卒征士存恤其家。且乞省躬图新。以来忠谏。主敬涵养。以勉圣学。尤以平谳失宜。冤郁莫伸为言。 特赐引见。命放死囚四人。○五月旱益甚。又与同僚应旨进劄。(见集中)大略益懋钦恤。尽加疏释。申戒中外。毋滥刑杖。革罢内需司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1L 页
之狱。廪恤刷还者之家。捐两西内司之捧。停大君家舍之役。屏旨酒旁御之害。绝池台雕饰之工。以为敬天之实。恢虚受之量。去好恶之僻。引接臣邻。咨访民隐。以通上下之情。继之以无忘南汉。益加戒谨。以为祈天永命之基。 答曰。深嘉卿等爱君之诚。劄辞无非嘉言至论。予虽不敏。当惕念采施。○六月辞递○兼知义禁○八月。以守贰师。入沈阳。(时西出之役。人皆规避。公适见鹤谷洪相。洪相曰。贰师当出可合者。惟公与李公景曾。而彼有老亲。不知攸处。公答曰。贰师职尊。且选非人人所可堪。而以朋友之义言之。则人有老亲。何忍远送。洪公欣然称善。)辞陛也。 上引见谕以简拔之意。仍勖善导。公感激而行。沿路州邑各有赆物。而一切却之。到沈之日。首陈此时学问尤不可不勉。宜亟开书筵。逐日毋废。晨夕宴息之际。兼讲近思录。仍言此中不可处以常例。乞勿拘职秩。与宾客迭进侍讲。 世子皆从之。日用之间。随事切谏。多所规益。虽遇难处之端。至诚恳恻。未尝少懈。 世子亦敬礼之不衰。尝密进谏书。极论阙失。讲院欲遵例录留。而公不欲宣露。遂去原本。只示其槩。○清人惮于饩。牵使在质诸人。自耕而食。且督农丁之调入。公极言国力之凋弊。事理之不可。屡折其辩。则又以危言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2H 页
怵之。公毅然曰。吾受重任而来。苟便于国。敢顾一身。清人亦不敢胁。如物产之徵求。俘虏之刷还。诘责多端。催督日急。公一面驰闻。一面晓谕。得以弥缝者甚多。不惟公之处变得宜。盖由彼之敬服有素也。○十二月。与清阴金公,朴公潢,曹公汉英。出住湾上。时诸公久被幽辱。祸殆不测。人皆惴惴。无以为计。公入沈三日。即以百计善图。必令生还之意。密陈于 春宫。答曰。吾亦有意而不知所出。贰师之言及此。当为之尽力。仍敕密密相议。虽同馆勿令知之。自是舌官徐尚贤,承言俞好善。往复于胡将用事者数人间。以珍货遗之。其去来辄谋于公。而多在晨夜。馆中诸公莫知所以。一日虏主招 世子曰。闻金某病甚。何以处之。 世子善辞应之。即许放还。而令贰师领出。盖诸公之卒得无他。皆公之力。而他日未尝一语及此。故人无知者。
十五年壬午公年四十八岁○三月。自湾上还。入沈中。○夏还朝○七月复入○八月。以查事东出。九月。还入沈中。先是。有汉船来泊宣川。方伯郑公太和便宜解送。至是。清人觉之。使本国查问于道臣及沿边守令。而必令大官出告于 国王。公承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2L 页
世子令东出。而庙堂勿令入京。留以同查。公不敢东。驰闻实状。庙堂犹疑其规避。执不许。公还到宣川。令兵使及宣,铁两守对簿事未完。备局只罢监司沈演及兵使金应海。促令公还报。文移累下。公不得已还入。清人怒。复欲广致边将边守于沈中。公极力辨明。事得已。只令宣川府使入。又谓公欲自担当。中途径返。胡将龙骨大,皮牌博等。数与讲院之官来诘。公恐辱及朝廷。真若擅自径返者然。虏主乃谓不传朕命。不见 国王而还。其罪当死。锁之东馆。薪水不通。累日出送凤凰城。令与诸人一处拘幽。时 世子以查事。已与清将出住凤城也。公追到欲谒。则使不得通。危辱訹喝。无所不至。公处之晏如。时大臣诸宰及三司之官被拘者甚多。事机日危各有所捐。以图缓祸。同席为公危之。肘而言曰。公亦宜循例。公曰。虽被訹喝。必不至死。况宫师用金。自我开路。决不可为。冷山北海。固所甘心。言者曰。公诚确矣。后必有患。后仍出湾上。诸公尽还。而公独被拘最久。○十二月。蒙放东还。彼令永不调用。入京后。陈疏请屏。 上有缱绻叹惜之教。仍命虽退。有怀辄陈。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3H 页
十六年癸未公年四十九岁○三月。省姊氏朴承旨(知诫)夫人之病于牙山。仍遭丧。六月。会葬于清州。○拜右参赞转左。兼知 经筵春秋备局有司堂上都总管等任。辞 不许。
十七年甲申公年五十岁○四月。右相白江李公入沈。彼以锢废诸臣。不待许用。径自收叙。拘幽不送。公以此陈疏乞罢。兼论时事。 优批嘉纳。再疏。只递备局总府。○五月旱。承命祷 太庙。得雨 赐马。久有眼患。强疾将事。由是添剧。连上三疏。得递本兼诸任。○九月庭试。主司取李庆亿等七人。○别试殿试。主司(时主文有故。公连掌试事。)取崔后贤等十九人。○拜知春秋。同大提学李植,判书李明汉。改修 宣庙实录。公又引被锢事辞之。 特令完局。○差巡将○十二月。拜知中枢。
乙酉(仁祖纯孝大王 二十三年)公年五十一岁○去冬。 世子以本朝乏人。请用被锢诸臣。春。清使来。始许甄叙。○拜大宪○旱。上劄请审冤狱。○四月。拜吏曹判书兼都总管。 昭显世子卒。朝臣议所服未决。公与护军李植,大司宪李楘。上疏请百官白袍乌帽。卒哭而除。以应齐衰三月之制。 从之。○六月。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3L 页
 上命会大臣六卿三司。教曰。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欲于两大君中择定世子。公以国有长君。固为社稷之福。无易树子。亦是古训为对。○承 命监董 世子册封都监。○承 命撰进 世子教命文。(有兄弟之子犹子。益笃人伦。父母之心为心。永保天命之句。人皆传诵。)○公前后处铨。务尽公正。痛戒侥滥。尤以引进善类甄拔淹滞为急。与佐贰郎僚会坐。文荫武之才绩已著者。各举所知。录为公簿。每于诸曹庶司州邑字牧之缺。取以注拟。用尽则复如之。故无临政苟充之讥。绝指窠奔竞之习。由是内外崇庳各称其职。又每逢中外人士。辄访问人才。随闻劄录。作一册子。目曰人袋。文学行谊。武才吏能。悉分门类。以次调用。至于岩穴遗逸之士。尤斤斤致意。如宋浚吉,权諰,李惟泰诸人。皆录在上面。而以前参奉宋时烈为之首。数公之始通显路。实在公秉铨时也。○公常谓今日痼弊。最在党论。立朝论事。与人交游。尤以自戒。东西南北之称。未尝一发于口。其当铨地。痛祛偏系。绝无左右之意。故通塞注拟之际。下僚亦不敢以形色为言。国人同辞称公。无敢有指议者。(时有以四句诗揭于阙门者。盖历言前后两铨不公之累。落句有曰白轩清笔可堪涤。延阳李公尝于公朝。诵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4H 页
而传之云。)○九月。进拜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右议政兼领 经筵事监春秋馆事 世子傅○有雷变。与领议政金瑬联疏乞蒙策免。以应故事。○十月。雷电再作。公上劄(见集中)乞免。仍极陈修德弭灾之方。其略以一部大学。体验笃行。以一部大典。修举废坠。数引公卿郎吏。询以得失。察其贤邪。礼招金集,宋浚吉,宋时烈于胄筵。引用俞伯曾,洪茂绩,崔蕴,许厚于言地。勿拘科目。擢用贤能。综核名实。必取廉谨。三南阃帅。亦择清忠有志者。且言圣帝明王必以箴铭自警。训戒风下。故上下交修而邦国治平。请书汤盘武席等古箴戒之辞。又书周礼十二荒政,刘向六正六邪,汉书刺史廉察六条文。揭诸左右。以寓省察。仍令并揭于内外省署郡邑厅壁。使出入省览。仍书诸条文字于劄尾以进。优批嘉纳。并赐施行。殿内所揭者。令玉堂官即为书入。○别试殿试。承 命读卷。取权悟等十五人。○推 恩赠先考同知中枢府事府君。为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 世子师。先妣贞夫人高氏。为贞敬夫人。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4L 页
丙戌(二十四年)公年五十二岁○去秋失稔。中外开赈。庙议专以赈政属公。公与有司李时昉,赵锡胤。同心区画。多所济活。其所措置。悉本于周礼荒政。及春赈毕。尚多馀谷。分给畿邑。以添粜籴。京中别设一局。随时积著。以备水旱。常平厅之立。实始于此。○二月。姜狱起。公与诸大臣连章争论。引唐承乾事。乞加善处。 天怒震叠。严批屡降。至举公及李相敬舆而谓曰。二人吾尝待之甚厚。何乃负我至此。李相以班首先起被窜。公疏请同罚。及姜文星等就鞫。公又上疏(见集中)言无君谋上。乃是大逆也。大逆是何等大狱。而既无告者。又非辞连。而直以其妹所为。必无不知。而鞫之乎。此路一开。后弊无穷。安知诬陷之狱。不因此继起乎。臣方有万里行役。而今见此狱之设。恐重为 圣德之累。不暇计他。敢此冒陈。○三月。以谢恩使。赴燕在途。再上辞疏递相职。拜领中枢。○六月复 命○七月。承 命荐文衡。以李植,郑弘溟,金堉应旨。○九月重试。承命读卷。取姜柏年,沈麡,李行进,郑昌胄,吴挺一,洪命夏,洪处亮,金佐明等八人。○十月。又荐文衡。以赵絅,赵锡胤,郑弘溟应旨。○乞暇省父母墓立石。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5H 页
赐由马浇奠。○庭试。承命读卷。取吴翮等七人。
丁亥(二十五年)公年五十三岁○二月。拜左议政兼 世子傅。四上疏辞。 不许。○四月旱。与领右相联疏乞免。○五月。与领右相联劄(见集中)首陈四方灾异之不以上闻者。仍言通下情。开言路。恤民隐。为当今急务。请必行不已。继陈两劄。请亟行审理。○七月。劄陈怀襄之惨。甚于枯旱。慰抚之政。不容少缓。○病甚呈告。 世子遣说书问疾。○八月。章十五上。 遣史官谕以勉从之意。○拜领中枢。
戊子(二十六年)公年五十四岁○五月。拜左议政。再辞不许。右相金公尚宪先带 世子傅。至是让于公。公又上劄让之。○时 上春秋已高。违豫时多。讲筵久辍。群下不得以时进见。公忧虑无所不至。前后章奏。以引接咨询为请者甚多。至是乃采摭经史中格语。纂成一册。名曰燕闲要览。具劄投进。(见集中)乞以燕处之际。从容观省。寻绎体验。以替工诵亵御之箴。○八月庭试。承 命读卷。取李廷夔等九人。○十月。入对极言灾异可惧。国事日非。且曰。近来闾阎之间。奢靡日甚。此必宫中有此习。而使外人慕效也。又曰。馆学首善之地。而乱后劝课废弛。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5L 页
宜别设司业。益笃教养。仍荐平壤人鲜于浃。穷经笃行。可堪此任。又曰。培养童蒙。乃三代之法。国都四方之本。尤不可不劝勉成就。请别择教官。令中外教以小学。且刊其书。令家置户藏。又请申明乡约。以正俗习。又曰。百隶怠职。未有甚于今日。宜不时召见各司之官。询其弊瘼。即许变通。外方大小官之拜辞。亦必面谕申戒。使不至一向委靡。 上皆嘉纳。○公常慨然忧教弛俗偷。屡以奖励矫革为言。至是。既奉 圣旨。退与僚相相议以为若一依吕氏之约。则或有不宜于今者。撮其大纲。先加警告。不孝不弟。少陵长下陵上者及有孝弟之行者。令京外纠督荐举。而内则礼曹检饬。汉城府主管。外则观察使检饬。守令主管。又令修明洞契。使各自纠检而简其条目。俾人易喻。以小学劝敩子弟。而略定其规。知会中外。令下。识者韪之。而鄙俗之辈。或从而笑之。奉行者甚少。然其力于承宣者。颇有实效。京都及遐乡绝塞。往往有开悟于孝弟之道者。或有不母其母而能迎养者。或有兄弟相阋而能畏戢者。(踰年。公去位而此法遂废。识者恨之。)○大司宪朴遾言事忤旨。斥补庆州。公陈优容台谏之意。且曰。人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6H 页
君苟能廓然大公。则罪罚轻重。自合于道。不宜过用聪明。每以党私疑之臣下。仍言贤能布列。则其国虽危。可使扶持。即今岩穴之士。如金集,权諰,宋时烈,宋浚吉,李惟泰等。常患难致。然至诚勤恳。招之不置。岂有不来。宜仿古者县次续食之礼。示以优待。又曰。幼学虽有材能。仕路甚狭。即今湖南之金万英。岭南之郑道应。皆以志学笃行。为一道之最。宜收用奖励。又曰。昔崔有源为执义时。临海君鞍皮之踰制者。夺取焚之。闾巷至今为美谈。宋孝宗谓革弊当从宫禁始。妃嫔珠玉之饰。皆令脱去。今赵絅之忠直。 殿下既知之。诚听其言。去奢自宫禁先。行法自贵近始。纪纲安有不立者乎。
己丑(二十七年)公年五十五岁○二月。入对言天变层叠。人心骚屑。中外民生日以困悴。而 上候违豫。不敢请对。今日。始瞻 天颜。幸莫大焉。宜如 祖宗朝询问二品以上故事。使入侍臣僚。上自 圣躬阙遗。宫家骄横。下至民瘼。随闻尽言。 上又诚心开纳。则敬天勤民。不外此矣。无法家拂士。则国恒亡。天子有争臣。则不失天下。虽在危亡。容受直言。亦能转危为安。前史班班皆可监也。近日。 圣上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6L 页
颇欠容受。寻常进言。尚不见采。宜自今优待谏官。责以风采。虽曾有妄言者。勿留 圣怀。则嘉言罔伏。国可治矣。如李敬舆,洪茂绩。断无他肠。李应蓍,沈𢋡。言虽狂妄。被罪既久。若加荡涤。人必感悦。又曰。山林川泽。与民共之。先王之道也。今者宫掖贵近。私占无度。茫茫之海。咫尺之土。各有其主。樵牧不得往。网罟不敢入。民生失业。宁不哀哉。宜命宪府。或遣御史。一一廉察。并皆革罢。则残氓庶有一分生意矣。○三月。别试殿试。承 命读卷。取吴斗寅等十三人。○四月庭试。承 命读卷。取闵鼎重等七人。○时 王世孙新册。公言贤者之在朝。虽若无所猷为。或置宫僚。责以辅导。或置台阁。咨访治道。则岂曰少补。金集,宋时烈,宋浚吉。宜以此时。除授辅养之任。以古帝王求贤之道致之。安有不来者乎。○五月。 仁祖大王大渐。公与公卿近臣入侍。白 世子禁断宫人之杂乱啼号。以严正终之礼。令注书预书扈卫二字。临复。出授训鍊大将。初终易服及复袭等礼节。一依五礼仪行之。仓卒之际。从容审慎。一无违失焉。○世子不忍嗣位。欲行之于公除之后。公率二品以上。累启(见集中)劝进。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7H 页
又启于 中宫。请加敦劝。 世子不得已从之。○公既兼总护使。(左相例兼)又有院相之 命。公以一院两相不可。(领相方为院相)且妨总护之任。辞不许。○领敦宁金尚宪自郊外入临。既 殡将归。公以为新服之初。事无大小。须询耆旧。启请勉留。仍乞驲召前参议金集,前持平宋时烈,宋浚吉,前咨议权諰,前师傅李惟泰等。皆 从之。○承 命撰进 大行大王行状。(劄 批有高文哲匠之褒)赐鞍马。○山陵退圹。盖石体大。难运而礼无明据。公引程子论昭陵疏及我 太宗命剖献陵石椁事。请以其石分而二之。舆辇被饰等物。请依五礼仪。勿用锦段。以昭 先王俭德。○大司宪金集进丧礼古今异同论辨册子。 命议大臣。公亦上一册。辨其可行不可行之条节。○六月。公与诸大臣请对。 上以衰服临见。时 上新宅恤。秉礼甚固。玉候愆和。公欲进劝勉之辞。语及 大丧呜咽不能成声。 上见之不觉痛哭。公亦失声大哭。侍臣皆哭。既而公进曰。臣民到此所恃者。惟 殿下一身。殿下上侍 慈殿。又有 宗社臣民之寄。 殿下安得自轻其身乎。幸加 睿念。以全圣孝。则 宗社臣民庶有依庇。又曰。 明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7L 页
宗大王即位之初。廷臣皆以冲年讲学一日为急。卒哭前请开筵。先正臣李彦迪陈劄。以勤圣学敬大臣纳谏诤等六条论列。以此观之。古者虽在哀疚之中。亦有时时引接讲论之事。臣故向于讲院之问。 世子开筵。亦以当开答之矣。又曰。 先朝下教敬守道心者。可谓万世之训。 殿下克守是训。则正心诚意之功。皆由是出。本源清明。则国家大小事。皆在措置中。何患不修。然又必任贤以诚。翕受其言。则贤者皆将于于而来。孰敢有遐心。 上曰。尚赖诸臣匡救之德。公曰。 圣学高明。圣心公平正大。则出治之道。不外是矣。中外人心。洽然想望。皆以为大有为之几。继自今益加无倦。以副臣民之望。 上曰。人心如此。惟恐无以副也。公曰。人君之德。固在于纳谏。知人尤难。任贤使能。俊杰在朝。为国之先务。如金领敦宁。当今老成蓍龟之臣也。以至诚待之。岂有不动得人。宋浚吉等置之宫官。鲜于浃授以同业。湖南之崔蕴虽老。可以召致。岭南之郑道应。亦宜以参下宫僚召。此皆臣所尝荐达于 先朝者。敢以复白 上并即从之。遣近侍。敦勉金领敦宁。使之造朝。○长陵有异议。大司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8H 页
宪赵翼上劄。援朱子山陵议状。请博访改卜。有 命集议。公诣宾厅。陈启举朱子所奏与今日有异之状。以明其不可改卜之意。浮议乃定。(当宁丁卯。 因术士许彬等疏。迁 陵之议大行。朝议之难之者多诵公此启为證。 上又亲审 陵所。议遂寝。)○八月。进拜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 世子师。(初自点以首相稔恶日久。朝议于成服后。即欲论罪。公言于朝曰。讨罪虽急。 先朝倖臣。 晏驾数日。遽即击去。亦所不忍。诸议皆然之。至是。台章乃发。公遂进拜。)公上劄以为百责所萃。首席尤难。而左议政金尚宪。臣童年敬事之人。大老达尊。为一代乔岳。今不敢抗颜居右。再让 不许。○既视事。引例递总护。○反哭时。城门桥梁等设祭。五礼仪所无。而有司袭谬磨鍊。公请并釐革。以正典礼。○天变屡见。公入对。请顺民心以享天心。 上曰。孰不欲顺民享天。未知其要。所以难之。公曰。侧身修行。乃其要也。近日政令。群心颇洽。至于山野残氓。亦皆拭目。更宜终始此心。以副颙望。世道日降。纪纲日紊。若失此机。终不可为。 上曰。不才无识。卿宜匡救不逮。使无大过。公自陈才识蔑裂。不足当大任。 上曰。卿言如此。寡躬将何所赖。时左相金尚宪论吏判沈詻事。以致台议多岐。有侵逼金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8L 页
公者。 上欲罪之。公曰。台阁之事。虽极不美。然此皆人才。何可尽弃。但 圣上苟能虚心澄省。大明乎是非公私之分。则穆穆之盛。庶几复见。荡荡平平之道。不外是矣。校理金弘郁制进 大行大王挽词。有口缄臣罪大之语。 上下严教。公曰。在易咸之象曰。君子以虚受人。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者。非圣人之事。宋时诗案。真可戒也。苟使弘郁有一毫讥刺之意。则罪不容诛。而圣人不亿不逆。使改而用之大善。虽不用。亦不当深罪。仍曰。诗云亹亹文王。令闻不已。又云勉勉我王。纲纪四方。欲追文王之令闻不已纲纪四方。当师文王之亹亹勉勉。以自强而已。 上皆嘉纳。○前大司宪金集请急将归。公陈劄以为一贤之去就。所关甚大。请温谕留之。且举 宣庙朝优待先正臣成浑之事。以请恩礼。 上从之。○十月入对。 上以天灾为忧。公曰。今日所畏。不但天灾。纲常斁绝。伦纪之变继起。最大可惧者。然皆由教化之不明。昔许稠劝 世宗以严上下之分。 先朝亦劝课小学。教以孝弟之道。命郑晔以副学兼大司成。臣亦尝荐金堉以兵曹参判兼之。皆所以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9H 页
教育儒生。责其成效。而今皆废阁。上之劝课虽勤。下无奉行之人。可胜叹哉。况当 新服。无论大小。尽心国事者陟之。怠废职业者黜之。讲究治道。俾无民怨。则天变人怪。庶可弭矣。仍自陈才不称位。乞蒙解免。 上曰。卿忠诚贯日。予方为恃。何可退乎。○公久有辞逊之意。 因山既毕。累上长单。 温谕继降。四疏之 批有曰。卿若不出。予将畴依。昔诸葛亮有言曰。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斯言可以为法。卿其念哉。上不孤 先王。下不弃寡昧。○十二月。出肃视事。 命赐黄柑。即陈谢劄。仍举 先朝优老之赐。辞极悲恳。 答以读过疏辞。深有感于予心。不觉涕泪之迸泻。○右议政金堉请行大同。左议政赵翼请变讲经法。改背讲为临讲。 上于筵中。问两事便否。公对曰。大同之法。在 先朝。与老大诸臣欲行而竟不行。必有深思而然也。凡法之变改。必使举国民心。洽然无异辞。然后行之无弊。今宜先试于湖西一路。验其便否。乃可均之八方。讲经之法。意非不好。而若使考官。皆如左相则可矣。或主试者不得其人。则安知反不如背讲之为愈也。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69L 页
 上亟称其善。谕以讲法决不可改。公仍言朝廷如人之元气。充壮则百体从令。若公道不行。纲纪不立。则虽有良法。徒益其弊。未见实效。又言。宪府,政院。实为百司之纲纪。纠检之责。都在于此。而今则宪府开坐。尤甚稀罕。政院凡事。都不省了。宪府大小官。皆以有风力者除之。承旨亦用 宣庙时久任之规。十朔之内。不许递易。使百司之官。各勤其职。则为治不难矣。 上皆然之。○上劄。以论学便要明理。论治便要识体为说。(见集中)其目曰。修德当从纳谏始。革弊当从宫禁始。保民当从蠲籴始。省刑当从王府始。 优答之。后数日入对。论天灾之孔棘曰。天人一理。天固不可知。人情安乐无怨苦。则天之示怒。岂至斯乎。民怨一分除。则天怒一分消矣。夫天心悦豫。三代犹难。一蹴便到。圣犹不能。第不自满暇。积以岁月。则光格之效。自可致矣。 上嘉纳。仍逐举劄中条陈询问。公推演其义以对之。 上又反覆商量。皆即采纳。又教曰。卿劄所谓修德当从纳谏始者。岂非至论。近因灾异。求言之诚。非不至矣。未见切实封事者何也。对曰。至诚求言。可采采之。不者亦宜优容。不可以不概 圣心。遽加摧
白轩先生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0H 页
沮。 上曰。岂无此心。恐予不能虚己听纳也。顷者。吕焯,李回宝等。言事过实。故予示未安之意。古语曰。訑訑之声色。拒人千里之外。岂或以此妨于言路耶。予故深虑。公曰。 圣心之悔悟如此。此心常存。岂非盛德事。又曰。御史尤宜择送。所谓暗行者。密密潜行。廉察政令。详悉民情。而今或不能匿迹。勒加威胁。或猝入官府。务夺文书。若以此论罪。则为守令者。孰不犯科。亦安得其实状乎。必须详审。去其太甚者可也。又曰。近来武臣之弹驳太甚。昔皋陶,伊尹举于朝。而不仁者远。虽在武弁。岂无人才。臣曾在 先朝。请以南兵使李浣入为承旨者。亦此意也。 上称善。副提学闵应亨论事触忤。 上厉声应之。公进曰。应亨至诚爱君。宜优容。 上为之少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