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x 页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笺
  
正朝议政府率百官陈贺笺
邦虽旧而维新。载申休命。岁启端而更始。适丁昌辰。庆溢 三宫。欢同八域。恭惟 主上殿下。功侔造化。德协乾元。庶汇咸和。顺四时而行夏。群生毕遂。囿万物而同春。玆当上日之回。益膺诸福之至。臣等俱以庸品。猥玷清朝。饮白兽之尊。纵乏直言之献。趋 丹凤之阙。倍殚抃贺之诚。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檄
  
檄江原道士夫父老书(丁卯变初。在体幕时。)
盖闻十室必有忠信。一士可卜兴亡。苟能戮力而同心。何难却敌而济世。玆者变生仓卒。贼捣空虚。龙湾素称金城。其奈不备凌汉。虽曰天险。亦复无兵。至于密城之丧师。总由编户之疲卒。远近先怀畏怯。平黄相继奔崩。屠戮生灵。殆无噍类。抢掠子女。靡有孑遗。尤可痛心者。逆雏嚚童。降俘馀孽。诳诱豺虎。凭仗犬羊。助射天之阴谋。逞吠日之凶计。以致 三宫播越。 五庙流离。士女号哭于路岐。老弱颠仆于沟壑。伤心惨目。有泪沾膺。何忍捧首而苟全。直欲挺身而奋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75L 页
击。游魂假息。虽或延于暂时。恶贯罪盈。竟难逃于显戮。矧乎天未绝晋。民惟戴商。二百年礼义之邦。岂为腥膻之窟。数三州沦没之所。且有恢复之期。谁知转坤之机。已兆奉天之诏。悯万姓之涂炭。恳恳 王言。罪一已之愆尤。字字哀痛。伊时运之不幸。犹厥咎之自当。为臣子孰不摧肠。有血气皆当扼腕。湖西南之义旅。拥万骑而前驱。岭左右之健儿。分二路而直进。惟我江原道。昔遭壬辰之变。作江表之依归。粤在甲子之春。输卜式之畜积。淳风美俗。言足听闻。志士诚臣。代不乏绝。男儿生世。岂泯没而无传。丈夫临危。须慷慨而自许。非敢以法而束迫。惟冀量力而经营。或募签丁之馀。以张兵势。或济呼庚之急。以助军需。但使尽节而竭诚。便可积小而成大。休论远水近火。只思拯溺救焚。达姓名于 君父之前。斯亦荣矣。垂功业于竹帛之上。顾不韪欤。景奭一介孱生。孤忠分死。祖士雅之击楫。有如长河。杜工部之登楼。未堪多难。披心腹而布告。庶士民之响臻。比子弟之卫父兄。何待勉强。而尘露之补山岳。莫谓轻微。有能为国欲忠。窃愿与子偕作。檄到以后。不再余言。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上梁文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76H 页
英陵丁字阁上梁文
伏以金粟崇冈。拥百灵以毓祉。玉殿宝座。仿五庙而揭虔。玆罹郁攸。敢缓堂搆。恭惟 世宗庄献大王。月轮叶梦。日角膺期。道尽人伦。偏荷 中朝之眷。民登寿域。遂回上古之隆。聪明睿智之有临。礼乐宪章之克备。文王又得圣女。夙播关雎之咏歌。先君殆见群臣。更移乔山之剑舄。天开胜境。地压上游。峰环水回。郁郁龙盘之势。雾列云布。峨峨象设之形。有俨山寝之仪。永为神护之所。山河扶于绣户。垂三百年。霜露积于石门。于千万岁。何意松桷之成烬。遽同柏梁之告灾。岂但王心之不宁。举惊人火之孔惨。惟我 圣上。缵禹之绪。恒敦致孝之诚。见尧于羹。益笃追远之念。以善继善述之志。采有梴有闲之规。殊异玉清之重修。爰绌丹楹之过侈。林衡运木。无烦八桂之输。梓匠抡材。略遵重檐之制。风扃晓辟。正趁日吉之时。霞磴晨披。复见月出之道。鸾停凤翥。宛律崒之益高。鸟革翚飞。寔轮奂之增美。惟焄蒿悽怆之素著。即苾芬顾飨之是宜。方属丁字之成。可阙申颂之奏。
 抛梁东。乱峰苍翠满层空。试看江汉朝宗去。正与当年拱北同。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76L 页
抛梁南。上有青山下碧潭。薰风尚似弹琴日。一阵时时扫夕岚。
 抛梁西。峰峦争向眼前低。 圣德巍巍谁敢并。只应千古与天齐。
 抛梁北。莫遣榱题㮹斗极。宫室卑时德益高。至今圣泽流东国。
 抛梁上。瑞雾葱茏气逾旺。祠官祭罢见星回。甘露沾林芝草长。
 抛梁下。燕雀双飞贺成厦。如今只为荐蘋蘩。当日何曾事台榭。
伏愿上梁之后。休徵盻蚃。景贶骈臻。园陵有神。洒扫之礼罔缺。陟降厥士。咫尺之颜不违。国势如盘石之安。殿宇同奥区之固。无菑无害。默佑燕翼之谋。不亏不崩。永锡炽昌之福。
安山圣庙重建上梁文
伏以去圣人数千载。道愈久而弥尊。在我国三百州。庙无远而不建。况列三辅之近郡。可阙重创之盛规。洪惟我国家。礼备乐隆。 圣作神述。设为庠序。卓冠百代之风。教以诗书。丕阐一贯之旨。凡今右文之美。盖亦绳武之休。自生民以来。德孰加于玄圣。遵先王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77H 页
之法。学益崇于 熙朝。虽屡经兵燹之灾。即常谨俎豆之飨。眷彼安山之有侐。实是智水之攸环。苍岑万叠。仰之弥高。翠岩千层。屹然特立。玆惟天作之所。展也地灵之彰。绂冕所兴。盛朝中之甲族。冠盖相属。辏日下之星轺。长安近欤。首被周文之化。明主出矣。言观鲁侯之旂。当邦命之维新。修庙貌而仍旧。痛矣丙子之乱。奄为丁女之延。武城弦歌。殊欠采芹之咏。河阳桃李。犹兴鞠草之嗟。曾贻几年一同之羞。似待今日三异之政。与我共理者。惠既洽于如春。有物阴相之。役告讫于不日。亦赖吾党二三子之力。允协同郡千万人之谋。梴桷闲楹。复见鸟革之制。重檐复霤。爰属燕贺之辰。变狐鸣兔走之丘墟。作鸢飞鱼跃之天地。道之将行也。蔼翕然之众情。文不在玆乎。宛訚如之列侍。父老改睹。咸载欣而载奔。湖山动容。若增高而增辟。夫子之墙数仞。长夜之日再明。虽九夷而可居。何陋之有。况千里之同俗。所存者神。沧海洋洋。足想乘桴之意。源泉混混。恍闻在川之叹。无君子斯焉取斯。有诸生入云则入。值戎马交驰之际。免禽兽同归之讥。共欢龟筴之从。敢赞虹梁之举。
 抛梁东。白日昭昭照东。试看衮衮流水。万折由来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77L 页
必东。
 抛梁西。点尘不许从西。静里潜心观物。一眉新月生西。
 抛梁南。地势江沱以南。好是春风满袖。依然鲁国城南。
 抛梁北。天上星辰拱北。明窗自觉心清。何用披襟向北。
 抛梁上。积翠横浮屋上。莫向前川傍花。风光只在坛上。
 抛梁下。万象森罗上下。欲知一理分明。须见二仪高下。
伏愿上梁之后。山川无恙。日月长闲。北洛玄符。重启图书之秘。西河组带。益兴章甫之贤。三代学以明人伦。不外乎君臣父子夫妇。十室邑必有忠信。宜本乎格致诚正修齐。
崇阳书院上梁文
山河不改。共切景仰之诚。风雨攸除。宜葺瞻依之宇。地形仍旧。庙貌重新。惟我圃隐郑先生。奎璧其精。天人之学。阐孔孟之微旨。绝而复传。诵曾思之遗篇。超然独诣。横竖俱当于理。知行两尽其方。措诸事业之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78H 页
间。忠孝为本。凛乎夷险之际。蛮貊可行。寔惟北斗泰山之尊。展也东方道学之祖。战战兢兢洞洞属属之志。养至大而至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伦。明有亲而有义。秋霜烈日。映千载之高名。霁月光风。馀一区之故宅。复有徐先生之继起。宁无鲁君子之取斯。满目云山。都是尧夫之乐。有形天地。无非明道之通。斯固内圣而外王。早能手探而足蹑。实乃万古四海之罕出。夫何一乡两贤之叠生。栗里遗墟。犹带晋家之甲子。庐洞废址。即纡宋室之宠绥。始有而轮焉奂焉。并尊而高矣美矣。谁知兵火后再建。奄作苔藓中尽颓。白叟兴嗟。青衿抱恨。岂但吾党小子之力。相与周旋。抑亦是邦大夫之贤。为之经纪。时维九月。日既吉而辰良。和者千人。役未久而功就。风斤雪斧。几费都料之工。柏板松楹。略仿重檐之制。揭鸾翔之赐额。有陨自天。讲彝伦而潜心。未坠于地。一亩之宫复见。望之俨然。数仞之墙犹存。如有卓尔。桥传善竹。洒今日之清风。岳挺坚松。宛当年之劲节。更瞻花潭之胜。恍闻沂水之歌。天圣十峰。分明卫道之势。沧浪一曲。髣髴观澜之时。于以辟仁义荆榛之荒途。盖将培宇宙栋梁之元气。聊用赞伟。敢尔献谣。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78L 页
抛梁东。日月千年照我东。三韩免却为长夜。总是先生道学功。
 抛梁西。高山爽气透檐西。试向卷中看仔细。圣门寻处未应迷。
 抛梁南。一点明星镇在南。应知永使斯文寿。月窟天根静里探。
 抛梁北。苍翠千重横绕北。雷雨何曾受动摇。也同吾道扶人极。
 抛梁上。想得春风满座上。天光云影古今同。且溯渊源莫放浪。
 
抛梁下。懦立顽廉百代下。屋漏须思上帝临。朝朝静扫神明舍。
伏愿上梁之后。道脉弥长。儒风益盛。春秋俎豆。不替享祀之仪。冬夏诗书。无怠弦诵之习。水有洛龟之出。山闻岐凤之鸣。明著衣裳。蔼吉士之接武。薰陶德性。异俗子之为文。郁郁乎龙盘虎踞之旧都。泼泼然鸢飞鱼跃之乐土。永为四书六经之府。坚植三纲五常之根。
紫云书院上梁文
伏以吾将安放。尚有遗风馀韵之存。弊又改为。重葺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79H 页
揭虔妥灵之所。儒林增气。云物生辉。惟我先生。识洞天人。行著家国。精思力践。类逃佛之横渠。敬直义方。慕学孔之孟子。访陶山于千里。道协濂洛之讨论。友牛溪于一乡。志同朱张之讲究。盖尝明体而适用。故能穷养而达施。德业文章。为一世之冠冕。笙镛黼黻。值千载之风云。启沃而资 圣学之缉熙。揖让而起皇华之钦叹。人皆有所矜式。不显其光。天未欲其治平。何夺之速。惟玆紫云之洞宇。乃是青丘之武夷。松阡在旁。郁郁环抱之势。花石入望。洋洋陟降之灵。言念祠屋之颓。宁非章甫之耻。几年风凌而雨震。一朝松茂而竹苞。占山中之清幽。不远伊迩。见眼前之突兀。虽旧维新。道所存师所存。想两楹之梦奠。祭如在神如在。欣一亩之有宫。寔为举国千万人之所尊。抑亦吾党二三子之是赖。数叠山一带水。依然退休之时。孤轮月万里风。恍如咏归之日。属成燕贺。赞举虹梁。
 儿郎伟抛梁东。千古文明道已东。须识此心元不死。且随黄卷照我东。
 儿郎伟抛梁南。主一工夫讲岭南。当日春风今尚在。坡山还似鲁城南。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79L 页
儿郎伟抛梁西。秋柏寒云绕屋西。看取静中功不息。日轮东上月生西。
 儿郎伟抛梁北。江水朝宗横院北。俯仰分明见赤心。众星亦拱辰居北。
 儿郎伟抛梁上。正脉直寻洙泗上。试想明窗静坐时。点尘不到灵台上。
 儿郎伟抛梁下。修省宜从屋漏下。但使潜心事格言。师门不隔千年下。
伏愿上梁之后。吉士蔚兴。真儒辈出。春秋俎豆。不替芬苾之仪。冬夏诗书。永沐菁莪之化。孝悌明尧舜之道。风俗变邹鲁之乡。切问近思。惟性理之为本。升堂入室。与圣贤而同归。
道峰书院讲堂重建上梁文
道之所存。咸仰师门于终古。学如不及。敢缓讲堂之重新。属玆翚飞。倍切燕贺。惟我先生。以格致诚正之学。有师友渊源之资。敬义夹持。功不替于终始。知行兼至。志自笃于君民。蔚为千载之真儒。期回三代之至治。以孔孟而为法。事事动遵准绳。非尧舜则不陈。人人想望风采。正士拔茅而汇征。黎民偃草而观感。道将废也命矣。不吊于天。人无得而踰焉。未坠于地。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0H 页
议协五贤之从享。事光两庑之同尊。顾玆佳山美水之奥区。曾是傍花随柳之遗迹。州带维杨之美号。峰揭斯道之嘉名。如松茂而竹苞。有俨斯宇。盖天作而地秘。以遗其人。长安近欤。寔冠盖之攸集。贤者乐此。实衿佩之所归。燕居之恭有斋。鳣堂之教无类。潜心对越。依俙白鹿之规。 赐额辉煌。髣髴彩凤之翥。春秋俎豆。永奉芬苾之仪。冬夏诗书。共沐菁莪之化。何意肄业之所。奄为鞠草之场。惨矣丁女之灾。罹乎丙子之祸。岂特吾党二三子相与咨嗟。抑亦国都千万人无所矜式。自搢绅韦布莫不同力而周旋。暨方岳府州何忍拱手而越视。写材不止于褒谷。陶瓦无烦乎甄官。扫乱后之丘墟。成之不日。见眼前之突兀。来者如云。苟美苟完。奚用华饰之焕焕。爰居爰处。恍接善诱之谆谆。草木增辉。云烟动色。高山仰止。想百原之整襟。流水依然。知九曲之托兴。试观鸾停鹄峙之洞壑。别有鸢飞鱼跃之乾坤。载举脩梁。用申善颂。
 儿郎伟抛梁东。运际文明道自东。春服咏归无限兴。至今犹有舞雩风。
 儿郎伟抛梁西。万仞危峰镇院西。宛似岩岩山立日。未容尘躅上丹梯。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0L 页
儿郎伟抛梁南。清溪一道小堂南。须看日夜流无尽。添作江湖万丈潭。
 儿郎伟抛梁北。水复山重绕南北。闲中俯仰一开颜。二乐真成君子德。
 儿郎伟抛梁上。花里行寻杏坛上。青山一夜雨新过。庭畔萋萋芳草长。
 儿郎伟抛梁下。中宵屋漏残灯下。灵台静似水无波。动处须教防悍马。
伏愿上梁之后。山川无恙。日月舒长。讨论典坟。悬北海之绛帐。砥砺言行。复南宫之白圭。蔼蔼吉士之多。生此王国。郁郁文章之盛。根乎圣经。升堂可但枕流。入室要须居敬。
紫云书院讲堂上梁文
高山仰止。共切尊道之诚。君子居之。可阙肄业之所。贺腾成厦。喜溢升堂。玆惟栗谷先生之乡。岂但草野后死之慕。形胜则有临津马山之相望。地灵则与听松牛溪而并生。学继五贤。名动四海。穷理尽性之道。足见师友之渊源。诚意正心之功。早致君相之敬信。究其用则至治可做。读其书而馀韵犹存。若斧若堂。寔体魄之攸托。某丘某水。即杖屦之曾游。于焉祠宇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1H 页
之重修。讵使讲堂而久废。苟完苟美。想当年居室之规。匪陋匪奢。宜今日安宅之处。斯搢绅韦布之所共助。盖国人矜式之所同然。父老以之改观。云烟为之动色。时当三月。运际千龄。春服既成。宁无咏归之兴。分阴当惜。所贵学问之勤。瞻之在前。恍承诲于函丈。恐其或后。竞趋风而盈门。载举修梁。敢申善颂。抛梁东。岩花正带和风。须看满目春意。宛在先生座中。
 抛梁西。涧边芳草萋萋。高坚田地非远。一路分明不迷。
 
抛梁南。晚风吹尽轻岚。闲来著处佳兴。胜地何须远探。
 抛梁北。万物元来自得。坐见斗杓转时。夜深群动皆息。
 抛梁上。幽鸟高飞两两。朝来宿雾初收。依旧青山万丈。
 抛梁下。心静方知欲寡。明窗自绝点尘。不用香烟细惹。
伏愿上梁之后。斯道日彰。吉士云集。朝益暮习。无非存养之方。秋礼冬诗。总是经济之学。蔚兴一时之儒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1L 页
雅。阐明三代之人伦。
紫云书院重建上梁文
伏以祭如神在。共切景仰之诚。敝又改为。合有移奉之举。不远伊迩。虽旧维新。惟我栗谷先生。以英明高迈之资。有继开经纶之志。李延平之师友。早慕濂溪。张横渠之谨严。尽弃佛老。相长不啻三益。大贤并生一乡。洞究精微。扩前哲之未发。推明本末。启后来之群蒙。庶几尧舜君民。讨论程朱性理。闻风觌德。咸服仁义之谈。陈善闭邪。一以诚敬为主。不幸楹梦之遽。曷堪梁摧之叹。密迩松楸。爰荐俎豆之飨。瞻望桑梓。弥增恭敬之心。揭额紫云。实 圣朝之锡号。拭目碧洞。认明时之尊贤。惟其地形之偏。元非天设之胜。屋宇欹侧。皆思变而迁之。询谋佥同。盖亦势所使也。乃即五里而近。幸占一壑之专。盘龙直临。接道峰之缥缈。大鸟正对。俯深谷之逶迤。傍此烟霞。有神物之阴相。撤彼梁栋。觉转移之便宜。去危就安。可绝倾颓之患。事半功倍。孰云营葺之难。道之所在师之所存。斯文未丧。山若增高水若增广。多士争趋。玆举虹梁。宜伸燕贺。
 抛梁东。晓窗先睹日轮红。操存自是无他术。只在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2H 页
灵台动静中。
 抛梁西。石林深处路高低。须看雾散烟消后。缓步幽寻自不迷。
 抛梁南。衣粗攻苦也自甘。圣贤心法惟黄卷。且向明窗仔细探。
 抛梁北。云开依旧青山色。天君到得泰然时。始是工夫真积力。
 抛梁上。高山屹立人皆仰。开窗时复望层巅。髣髴岩岩瞻气象。
 抛梁下。好是清朝兼静夜。一缕香烟一点灯。惺惺净扫神明舍。
伏愿上梁之后。衿佩济济。弦诵洋洋。春秋苾芬。永以妥而以侑。夙夜祗慄。庶无贰而无虞。克致王心以宁之休。终见儒风丕变之美。
龙门书院讲堂上梁文
高山仰止。共切景慕之诚。旧迹依然。宜修崇奉之礼。虹梁斯举。燕贺方腾。惟我龙门赵先生。聪敏其资。孝友之性。夙探程子朱子之道。梦寐如或见之。早游静庵冲庵之门。渊源有自来矣。素患难而色不惧。经险艰而操益坚。馀事文章。浮云富贵。友一国之善士。无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2L 页
非硕德真儒。发千古之微辞。有是中庸大易。克复则著绝句之言志。琢磨则从伯子之吹埙。何恤乎得失荣枯。所学者格致诚正。一鹗交荐。当际可而敢违。五马暂行。便解归以终老。疾书而夜起者数。乐育而时习之多。眷玆龙门擅胜之区。曾是燕居修道之所。层峦叠巘。据江汉之上游。一坞数椽。有柴荆之故址。拜谒峰下。尚留若堂之封。趋揖山前。几兴行路之叹。肆营妥灵之宇。继开肄业之堂。匪惟今日二三子之同心。抑亦昔时老大臣之遗意。尊贤之至。忘力绵而争趋。用相于成。举声应而共济。十室忠信。知美俗之足观。百里讴谣。幸佳政之首被。苍崖碧涧。觉溪山之增辉。绛帐缁帷。见衿佩之动色。几年为兽蹄鸟迹之林薮。一朝化鸢飞鱼跃之乾坤。某水某丘。想杖屦之行过。爰居爰处。恍警咳之亲闻。玆丁令辰。敢申善颂。
 抛梁东。汉水之东道亦东。心无可洗何须洗。堂绝纤埃月上东。
 抛梁西。山势北来江水西。瑶琴鸣罢亲黄卷。为惜窗前白日西。
 抛梁南。当日名高斗以南。白云不向青云住。卷舒无心东复南。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3H 页
抛梁北。不用开襟烦向北。长从座上袭馀春。三伏犹嫌风自北。
 抛梁上。扶筇时上东山上。眼底平看列岫低。春衣更拂清溪上。
 抛梁下。上达从来须自下。涵养宜从静坐中。工夫正在孤灯下。
伏愿上梁之后。粉袍攸集。青山不孤。慕义向风。快有同于睹凤。升堂入室。喜自倍于登龙。见贤思齐。日俛焉而矻矻。潜心对越。夕惕若而乾乾。冬夏诗书。但见进也。春秋俎豆。勿替引之。能令赤县之民迁善于下。罔俾白鹿之洞专美于前。斯乃积德之基。永为作人之地。
休庵先生祠宇上梁文
伏以临津渡北。瑞原治南。月笼山雄。遥连道峰之势。龙洲洞邃。近峙德岩之形。寔有先生一亩之宫。亦惟大贤相长之地。久矣旧基之寥落。奂焉新宇之经营。惟我议政府右参赞休庵白先生。挺生异姿。禀得间气。笃彝伦之行。尽诚于君亲。游哲师之门。所讲者道学。造诣夙著于独处。义理大明于危言。节凛风霜。一心宁变于临死。忠贯日月。 九重亦为之兴嗟。坦荡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3L 页
于颠沛之中。从容乎进退之际。廿馀载栖息。静里乾坤。八十年工夫。卷中贤圣。惟玆一区之遗址。曾聚百里之德星。流风犹有存焉。茂草云何吁矣。只缘书院重叠之多弊。略仿乡贤祀飨之故规。遂因询同之谋。始建揭妥之所。岂但此地之士有所瞻依。抑亦举国之人咸共景仰。当与牛栗之高躅。并作儒林之耸观。白屋寒生莫不奔走而效力。青山流水宛如喜抃而增辉。时当暮春。想像咏归之兴。日对峻岳。依俙特立之容。用相欢谣。辄申善颂。
 抛梁东。三山半插白云中。岩岩气像超千仞。正与先生壁立同。
 抛梁西。洞里寻源过玉溪。随柳傍花心自乐。不知山外夕阳低。
 抛梁南。洞名涵养义须探。薰风一阵微凉动。喜见前山捲夕岚。
 抛梁北。瞻仰还须思进德。何人错道一庭空。犹带当年芳草色。
 抛梁上。好是虚窗当碧嶂。清风一壑有谁争。白石苍松自无恙。
 抛梁下。俯瞰长川与平野。莫恨东西未设斋。相传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4H 页
尚有神明舍。
伏愿上梁之后。山河扶户。云雾卫楹。俎豆以时。永修芬苾之礼。道义相尚。远追讲劘之风。习俗丕变而好文。真儒继出而接武。
道峰书院尊经阁上梁文
道未尝亡也。举皆景仰于仁祠。文不在玆乎。宜先经传之尊阁。见此眼前突兀。可助心上工夫。惟玆道峰之名区。实是静庵之遗迹。爰刱书院之制。大为儒苑之光。山高水长。贤者而后乐此。时移世变。馀韵犹有存焉。两斋对开。合青衿之栖息。一堂前峙。备绛帐之讨论。冠童咏归。岂但佳辰之游赏。少长咸集。寔为多士之藏修。顾惟典学之方。可无藏书之所。祗缘材力之绵薄。未遑栋宇之经营。安得广厦千万间。数楹足矣。嗟哉吾党二三子百尔思之。乃就院墙之东。用占溪流之北。鸾翔凤翥。拥峰峦之奇形。鸟革翚飞。屹楼阁之新搆。架插万轴。何取邺侯之多。博极群书。须追阙里之讲。盖自孔氏孟氏经训传记之俱存。以至今文古文史学子集之并聚。取诸左右。允便披阅之勤。敬如神明。敢忽奉护之谨。便见燕雀之贺。何忧蠹鱼之伤。玆赞欢谣。敢申善颂。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4L 页
抛梁东。扶桑旭日照窗红。满斋衿佩无馀事。长对圣贤黄卷中。
 抛梁西。上有青峰下碧溪。静坐明窗开万卷。不知山外夕阳低。
 抛梁南。玩漪时复俯清潭。归来更觉灵台净。手把遗经仔细探。
 抛梁北。笃敬应须期圣域。但使此心常唤醒。终当彻得诚无息。
 抛梁上。高山万仞人皆仰。先生千载有遗风。日日宜如对函丈。
 
抛梁下。日夜川流不曾舍。问学由来贵自强。且须勤扫神明舍。
伏愿上梁之后。云物阴卫。山灵永扶。圣谟洋洋。作耳闻于今日。君子慥慥。庶躬行于他时。毋为寻章摘句之儒。争慕升堂入室之士。春秋冬夏。不绝弦诵之声。道德文章。共勉经纶之业。
石室书院上梁文
成仁取义。孔孟之训昭垂。特立独行。夷齐之节卓绝。得睹一家之并出。敢阙同堂之共尊。窃以讲千古贤圣之书。所贵善道。考三代庠序之教。惟在明伦。若值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5H 页
艰危。立万仞之壁。寔为矜式。为百世之师。至如书院之刱开。本为士习之风厉。湘西岳麓之肄业。南轩之记甚详。衡州石鼓之崇儒。晦庵之文可见。有若白鹿之新搆。尚因清士之旧居。今岂无稽。古亦有此。惟我议政府左议政清阴金先生。金矢其直。玉壶之清。宽栗刚简之无偏。夙有得于黄卷。进退行藏之不苟。晚益砺其素心。忠信平生。文章馀事。银河槎上。吴季札之观周。玉貌围中。鲁仲连之蹈海。危言谠论。匪惟一鹗之风。尺步绳趋。合作群龙之表。刀钜鼎镬之虽设。威武何足以变移。州里蛮貊之可行。笃敬克著于夷险。文山之楼不下。足断燕尘。子卿之雪久餐。手握汉节。涪州之髭发胜昔。达去如斯。商室之霖雨思贤。爰立作相。两朝开济。庶同心而致治。一壑栖迟。终敛迹而毕命。搢绅悼领袖之丧。章甫痛梁木之摧。于是乎不谋同辞。遂为之相与致力。高山仰止。将俎豆而妥灵。君子宜之。须伯仲之合飨。盖连伦之双美。实旷世之罕闻。乐有贤父兄。敢或违于雁序。苟无实见得。宁自轻于鸿毛。况一片之杨州。即二公之桑梓。殁而可祭。岂徒乡先生之是班。道之所存。允为卿大夫之取则。惟我议政府右议政仙源金先生。衣冠园绮。丘壑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5L 页
夔龙。事亲敦百行之源。宗族服其诚孝。择师尊两贤之道。士友推其高明。自居泮而冠伦。逮通籍而底绩。赴军门而讲礼。时称瑞世之麟。斥宫闱而尽言。人谓鸣阳之凤。士师之直三黜。愠色不形。文翁之符再分。儒风丕变。去就惟义。处昏朝而履贞。纲常是扶。斥凶论而守正。廉洁足见于日用。通介尽出于天然。徘徊于太古之亭。啸咏乎清风之阁。重居调鼎之位。务在弼违。三上归田之章。戒存持禄。当危急之际。众难塞胸。立风尘之中。忠愤填臆。心悬日月。激一寸之丹诚。身逐烟云。腾九万之碧落。疾雷褫敌人之魄。遗衣托宗臣之魂。慷慨从容。卒成杀身之志。焄蒿悽怆。争仰赐额之祠。四海九州。谁不闻乎伟烈。分形同气。能共播其芳声。惟此东国两丞相所为。奚特南朝一侍郎而已。死生亦大。素所讲于平居。邦家之光。永有辞于后世。疾风方可知劲。泰山不足为高。眷玆松楸之乡。讵缺芬苾之享。爰占林丘之胜境。迥压江汉之上游。千叠翠屏。瞻石室之近峙。一道明镜。俯月峡之长流。高开庙宇之穹崇。旁设斋房之明净。松楹柏板。有俨堂寝之规。鸟革翚飞。亦备讲劘之所。莫不闻风而有助。所以慕义之无穷。某水某丘。想杖屦之曾历。以飨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6H 页
以祀。喜轮奂之载新。青衿竞趋。碧嶂动色。洋洋乎如在。兄弟匪他。凛凛然犹生。父老改睹。用相上梁之役。演为赞伟之谣。
 抛梁东。一带长江万折东。试看衮衮朝宗意。正似先生向日衷。
 抛梁西。须惜窗前白日西。德业端由勤学得。见贤那得不思齐。
 抛梁南。白云苍巘满江南。山水欲知仁智乐。也须端坐细寻探。
 抛梁北。捧日诚如星拱北。熊鱼取舍岂他求。明理须从居敬得。
 抛梁上。檐楹缥缈烟霞上。青峰突兀入云心。恍若当年玉立状。
 抛梁下。好是朝窗暮檠下。须将不息著功勤。逝水何曾舍昼夜。
伏愿上梁之后。真儒接武。美俗尚文。移孝为忠。士皆志于学问。自家而国。业必务于经纶。父子君臣之教敷。礼义诚信之道阐。山河在望。知间气之尚存。宇宙垂名。俾懦夫而自立。
石室书院讲堂上梁文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6L 页
先正俨揭虔之仪。已新院宇之创。生徒无肄业之所。宜亟讲堂之营。矩度咸宜。依归是幸。惟我清阴先生。精分光岳。志烈冰霜。言行可质鬼神。不渝夷险。文章若出金石。实本性情。彭泽之心。武乡之忠。相感千古。澹庵之疏。雪窖之节。合为一人。取义成仁。何须待信国之死。廉贪立懦。真如闻伯夷之风。百世之师法其谁。一国之瞻望斯在。有若长公相国。粤惟仙源先生。学有渊源。弱冠升大贤之席。官居鼎鼐。清溪同处士之家。慷慨艰危。几多袁安之流涕。从容仓卒。早决古心之殉身。七尺与烈火同飞。孤忠共皎日俱炳。猗欤一家两相之并出。卓乎三纲五常之独扶。妥明灵而立院建祠。攸宁攸宇。用中牢而同堂合飨。是弟是兄。顾桑梓百年之乡。寔深以窈。维杨州一片之土。既净且乾。郁郁佳城。衣冠之藏非远。依依故宅。杖屦之迹犹存。神座相联。恍续埙篪之乐。庙宇有侐。罔缺俎豆之陈。第缘材力之未敷。尚恨讲舍之不建。诸生协议。相面势而开基。四方同声。鸠木石而趋事。成之不日。来者如云。近取紫云之成规。远仿白鹿之遗范。穹窿显敞。可见庇士之欢。游息藏修。庶致育才之盛。斗江澄澈。碧玉漾千顷之波。石室嵯峨。翠屏横万仞之壁。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7H 页
秋天爽气。想元哲之胸襟。活地深功。望后生之蹈履。肆扬善颂。助举脩梁。
 儿郎伟抛梁东。千里长江碧海通。欲识先生难夺志。须看万折必朝宗。
 儿郎伟抛梁南。汉山迢递带青岚。围中玉貌他时事。一节惟知九死甘。
 儿郎伟抛梁西。咫尺都门路不迷。惆怅望 宸无限意。至今烟树亦含悽。
 儿郎伟抛梁北。云外道峰撑斗极。文正长教祠庙邻。先贤遗躅皆吾得。
 
儿郎伟抛梁上。大节当看二丞相。吾侪抱负顾如何。正气从来须善养。
 儿郎伟抛梁下。群居讲诵无冬夏。要将刻苦著工夫。一点明灯照永夜。
伏愿上梁之后。乡俗重新。士气一变。讲明义理。趋向之正是先。砥砺身名。观感之心自切。苍官青士庭除。森后凋之姿。霁月光风堂室。涵洒落之象。斯文由是而增重。人物自此而蔚兴。瞻栋宇而长存。与山河而永固。
三贤祠宇上梁文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7L 页
十室忠信。共切景仰之诚。三人我师。敢缺俎豆之享。属玆经始。举皆欢欣。窃惟殁而祭社之仪。本出古者彰善之意。或以功德之盛。泽被生灵。或以节义之高。事光简册。矧今一邑。有此三贤。虽金火之递迁。世代则异。而日星之尚炳。矜式攸同。所以并飨于一堂。允宜永垂于千祀。高丽太师开国侯赠谥仁宪姜公。吉甫文武。郤谷诗书。自致青云。名第一于射策。早通黄石。智无双于运筹。值丹兵之既深。坚素守之不挠。同鲁连之蹈海。凛然高风。微管仲之尊王。吾其左衽。奎藻特褒于增秩。金花亲插于树勋。不惟敌忾之忠。且能为国以礼。盖禀精于星斗。洞传落星之名。竟宣威于义旗。驿改兴义之号。当正色立朝之日。咸仰济世而安民。及乞骸归田之时。益笃乐道而求善。进为邦家之柱石。退作丘壑之栖迟。堂堂将相之雄姿。谦谦揖让之大老。高丽掌令徐公。登第于衰末之运。尽言于谏争之班。以孤忠捧日之心。有一柱擎天之志。蜒风蛮雨。遭斥逐而阽危。国破家亡。迁井里而寄迹。采首阳之遗草。抚栗里之孤松。望千载之神都。山河不改。咏一首之诗句。禾黍兴悲。 献庙比于夷齐。流芳百代。 宣祖慰其体魄。赐祭九原。民到于今称之。人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8H 页
皆以为高矣。暨我 朝议政府领议政完平府院君赠谥文忠李公。松筠贞操。冰蘖清规。备尝险艰。别利器于盘错。历试内外。布惠泽于困穷。仁声入人之深。相业为世所赞。霖雨舟楫。实为股肱之良。进退行藏。绰有明哲之见。忍闻昏朝之凶论。沥尽血忱而直谏。引大舜之蒸蒸。三纲不坠。怀左徒之眷眷。九死犹甘。适丁 反正之初。首膺亮采之命。卫士加额。争瞻司马之来。黼座虚心。几多傅说之沃。迹类裴度返绿野而无堂。恩加魏徵锡素褥而造舍。年弥高而德弥邵。生也荣而死也哀。求诸四海而罕看。夫何百里之继出。请建二公庙。曾已定于 先朝。合为三位祠。似有待于今日。岂但吾党二三子之力主。抑亦举国千万人之乐闻。惟玆衿阳。最近洛邑。王化所先被。正似江沱汝汉之间。遗风犹有存。宛在琴瑟几杖之侧。眷彼寒泉之深洞。乃是冠岳之别区。凤舞鸾飞。拥千峰之缭绕。鹤汀凫渚。俯一水之萦回。故此地多士之攸依。寔当年高躅之所及。风斤月斧。集工师以课功。柏板松楹。刱神宇而备制。想武谊之扫荡。见文曲之依俙。樊塘指点于林端。梧里密迩于谷口。万世瞻仰。载俨陟降之精灵。一体祭祀。同荐春秋之芬苾。父老观而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8L 页
拭目。云物为之增辉。爰举脩梁。宜伸善颂。
 儿郎伟抛梁东。青壁峥嵘插碧空。政似当年山立处。一时冠冕尽趋风。
 儿郎伟抛梁西。苏来山与白云齐。分明一发天边耸。持比高标便觉低。
 儿郎伟抛梁南。天光云影水中涵。长川一夜流无尽。此理须从静里探。
 儿郎伟抛梁北。奇峰削立千寻直。三山气象似三贤。想见朝端整笏立。
 儿郎伟抛梁上。男儿正气宜充养。浩然可塞天地间。莫使此心惭俯仰。
 儿郎伟抛梁下。忠义由来卫宗社。若要生为大丈夫。惟须净扫神明舍。
伏愿上梁之后。家弦户诵。俗变风移。如圭如璋。蔚兴俊贤之辈。以妥以侑。永作礼法之场。
太平楼重修上梁文
盖闻三千弱水。渺金阙于梦中。九万层霄。迷玉京于云里。固知真人官府。空传上界之名。特地亭台。便擅中州之胜。矧乎东方山水。妙境错于三神。北极星辰。飞观翔于千仞。所以名区物色。随燕贺而逾新。太守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9H 页
风流。饰翚飞而仍旧。惟此襄阳之为府也。关东都护。岭左要冲。天低雪岳。瑞雾绕于冈峦。地接沧溟。香火崇于坛壝。川流屈曲。根碧玉于五台。岛势萦回。环绿筠于四面。盖乾坤清淑之气。此焉扶舆。而冠盖往来之宾。于以结辙。非无客馆之爰处。别有仙楼之可登。实显敞而寡仇。占幽深而特起。旁临睥睨。髣髴阆苑之城。近压村闾。依俙武陵之境。鸡鸣犬吠。疑舐鼎而升天。鹊噪乌飞。讶成桥而渡汉。睹太平之揭额。先一笑而开颜。宗英留大字于金题。词客寄名章于粉壁。青山映户。如闻谢眺之吟。白石铺阶。未遇初平之叱。光通洛寺。宾彩旭于残宵。气挹溟州。纳霱云于晴昼。祝融让序。庚热屏而秋催。颛顼敛威。旸谷嘘而春早。觞斟霞酝。珍羞璨鲛室之珠。乐奏云璈。艳质耀蟾宫之玉。长空飞步。吕道士之三过。暇日销忧。王仲宣之四望。顾年岁之已久。斯栋宇之渐颓。非为燕休之私。终成鸠僝之志。松楹柏板。越璿壑而非遥。桂棁杏梁。浮急湍而伊迩。卜日居月诸于农隙。课雪斧电刃于公馀。罔使专美于前。无令废观于后。鱼龙踊跃。增喜气于阳侯。鸾凤翱翔。动欢容于富媪。岂徒士女之咸耸。抑亦飞走之胥欣。虽兴废总关于天时。即修缮惟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89L 页
赖于地主。前府伯李侯名𡐔。星山人也。蜚英亨轨。夙高骋于云衢。屈迹专城。仍薄游于雾术。黄堂坐啸。伴一鹤而共来。白屋兴谣。恐双凫之遄去。政报最于三异。惠称均于一同。未见都料之讫功。已闻山公之启事。玺书增秩。遽换绂于繁雄。阖境惊心。竞攀辕而遮拥。耳提面命。事未了于苟完。足往心留。行有违于初计。烟霞带怊怅之色。鸥鸟含别离之情。旧令尹必告其所为。新使君乌可以不勉。今府伯韩侯名缜。西平人也。荆州愿识。声籍甚于诸公。竹使遥驰。忧忽分于百里。暂辍台阁之戴豸。聊乘郡齐之画熊。适值身近于六鳌。何难手修乎五凤。下车属耳。便锐意于轮焉奂焉。如雨沛然。遂推恩于远者近者。令无烦而皆悦。工不劝而自趋。今者人谓斯何。古来物若有使。迥临飞鸟。见突兀于眼前。允协交龟。想经营于心上。何须岘首。空劳片石之传。且向遨头。试听万人之颂。沧洲翠水。将舍此而焉求。玄圃丹丘。尚登玆而可览。谁知捐月俸之助。得致不日成之休。清风共明月长闲。碧海与青天俱阔。顾名思义。良士永保无荒。为政以仁。贤者方能同乐。垂示来许。庶几勖哉。景奭曩获浮游。曾经信宿。残星长笛。倚赵嘏之高楼。斗酒百篇。惭李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90H 页
白之秀句。白头授简。敢追司马大夫。青眼披缄。其奈雕虫小技。苍苔穷巷。倦此日之挥毫。朱栱浮云。忆当时之绕笔。重修滕阁记。何望于昌黎。左拍洪崖梦。长寻于蓬岛。遥赞虹飞之举。用添雀跃之欢。
 抛梁东。五夜昏眠八表同。桑旭已从沧海出。枕边先报碧窗红。
 抛梁西。杨柳阴阴拥大堤。舞罢羽衣寻去路。瞑烟收尽彩霞迷。
 抛梁南。玉洞祥云杂翠岚。衮衮长川流入海。碧峰浑向水中涵。
 
抛梁北。长望 紫宸云五色。夜夜窗间宿斗牛。朱帘不受三更黑。
 抛梁上。一倚阑干收万象。琪树琼林带雪香。四时供得仙人赏。
 抛梁下。不用鸾骖兼鹤驾。俯瞰晴川素练横。分明一派银河泻。
伏愿上梁之后。湖山无恙。民物益蕃。岂惟燕歌赵舞之是崇。继有召父杜母之来涖。氛消祲廓。乐万里之农桑。海晏河清。闲一区之烟火。户弦家诵。文教洽于武城。野抃涂吟。麦岐连于花县。神扶数百寻之爽垲。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90L 页
世享亿万年之治平。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歌谣
  
辨诬告 庙后太学歌谣(未释褐时)
伏以 邦家伸痛。惟 圣帝之宠章。宗祀增重。实明时之缛典。是知一人有庆。归鲽域于仁风。万世无疆。播鸿休于国史。所以衢谣华祝。争蹈德而咏仁。野抃朝欢。共含和而吐气。恭惟 主上殿下。诚存善继。孝肆笃于奉先。道尽维藩。忠益输于事大。临危敌忾。奋神武于尊王。不幸罹谗。诬格恭于通虏。丹忱吁戚。回朗照于重云。紫府分珍。焕 恩纶于昭雪。文明日月。免禽兽于箕封。礼义山河。涵羽鳞于舜泽。无能名德。屈臣庶而著称。告厥成功。怀 祖宗而归美。于是明衣宵举。询故制于太常。彩仗晨移。考前彝于宗伯。周旋复庙。罄如在之斋心。陟降灵坛。荐维馨之备物。绣笾玉豆。升郁鬯之芳香。石磬金镛。协铿锵之妙曲。司仪辨等。俨成列于趋跄。祝史正辞。恍闻声于叹息。珠旗露湿。想降福之穰穰。星弁云从。举拱辰而济济。精禋甫毕。旋羽盖于彤闱。贺臆齐伸。动嵩呼于翠掖。薰风吹路。腾解愠之讴歌。瑞气凝空。赫垂光之景运。玄都真驭。长脩月出之仪。宝历瑶图。永享天临之位。伏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91H 页
念臣等。栖心弦诵。愧吾党之斐然。沐化菁莪。待文王而兴者。昔者凝銮新邑。犹传清庙之诗。奠璧圜丘。尚奏甘泉之颂。况乎耀前映后。洽百礼而绰诚。丕烈显谟。顺三灵而迓命。敢不摸天画日。思少赞于休辰。镂玉铭金。庶长言于盛际。颂曰。
我 王畏天。世笃恪勤。寔孝于先。谗人罔极。交乱我国。谓我通贼。虏天家雠。王实同仇。曾扼其喉。王曰噫噫。予不辨之。慈母或疑。特简庭僚。吁于 天朝。天鉴孔昭。辨而益明。 帝嘉其诚。恩诏丁宁。又何以锡。厥金惟白。数以累百。惟我东方。日星义彰。不显其光。彝伦不湮。邦命维新。庆洽神人。王惟不矜。群工共称。鸿号诞膺。王谓左右。于予何有。惟 祖宗祐。于以告成。于庙之灵。明德孔馨。选辰之良。华盖风张。文物洋洋。祀事将供。玉色俞恭。肃肃雍雍。牺尊将将。笾豆大房。白牡骍刚。于荐芬馥。三祭三缩。左昭右穆。钟鼓迭作。管弦烨煜。云和孤竹。百僚分职。执事有恪。冕玉约约。 宁考神祖。来飨来顾。介以繁祐。俾炽而昌。眉寿无疆。天祚之长。已事而回。玉路无埃。阊阖天开。龙旂阳阳。八銮锵锵。休哉我王。歌颂并奏。蹈舞前后。黄童白叟。恩波洋溢。瑞气葱郁。春台万物。翼子谟孙。 宗庙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91L 页
益尊。伊 帝之恩。匪 帝之私。王道靡亏。 帝恩随之。尊周万年。永世无愆。忠孝以传。地符何论。天瑞非难。王得民欢。丰功罕匹。盛德难述。千载今日。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箴
  
元日箴(戊寅为副提学时)
伏以臣愚忝侍 经帷。无所报效。直宿词掖。适属新正。追惟去岁之此时。且念变异之重仍。万感中集。忧惧交积。谨以芜拙之辞。掇拾卉犬。缀成短篇。目之以元日箴。窃附于丹扆之视警。倘 赐睿览而有所采用。则或不无尘露之补。臣不胜惶恐祈祝之至。谨再拜稽首献箴曰。
一年三朝。万物皆春。天道之元。君德之仁。愿自今始。日新修身。孳孳不息。舜鸡之晨。勤勤讲论。晋接之频。毋忘在莒。恒念去邠。孤城雨雪。露祷之辰。此心敢怠。备尝艰辛。矧方夭椓。灾沴荐臻。式日斯生。天意谆谆。八路牛尽。百无一犉。不耕何食。田卒荒榛。私无畜积。公匮仓囷。富亦云急。哀此穷贫。要回天心。必自仁民。务思轻徭。痛洗因循。无令有司。常式是遵。特垂惠鲜。亟济涸鳞。欲止屠宰。宜自宗禋。惟诚克享。角握奚珍。礼或有杀。夫岂慢神。迭遣绣衣。广加咨询。悉祛宿弊。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92H 页
大慰嚬呻。按廉虽才。岁久可伸。委寄斯专。以宣以旬。如昭俭德。盍先宫嫔。服斥锦绣。器捐金银。四方攸则。俗返于淳。任他罔利。非是亲亲。竞占渔盐。沧海无垠。罔咈法语。言路恐堙。历观古昔。政由举人。说兴于筑。尹起于莘。周载于车。汉蒲其轮。以洎丽济。咸搜隐沦。如乙巴素。发于选抡。曷尝循序。擢冠廷绅。一听其为。终詟疆邻。苟能旁招。讵乏超伦。冀赐一札。方面之臣。俾用诚求。优之以宾。倚毗责成。庶见亨屯。诗亦有云。邦旧命新。重兴之业。多难之因。臣谨申告。敢避已陈。适当元日。拜献 丹宸。
自警箴(庚寅)
整尔之外。肃尔之内。无谓幽隐。鬼神临在。不一其心。则人而禽。敢或有懈。常目是箴。
主一箴
斧不为斧。斧在于眉。危孰为危。危莫如卮。欲须戒二。心惟主一。学不外是。罔或有逸。
酒箴(乙巳六月二十三日。临杯作箴。聊以自慰。)
坚哉铁也。顽哉石也。我口何言。我酒斯酌。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铭
  
晨窗铭(庚寅)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第 592L 页
夜色幽幽。曙光昭昭。太阳之升。暗者自消。明尔明德。视窗之晨。勉思孳孳。庶几日新。
琴铭(丁未为人作)
人也今。琴则古。知者谁。月入户。
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五○文稿
 赞
  
文简公韩相国(尚敬)真赞
天开 圣作。手扶日毂。经济治平。道尊德宿。诗礼学业。厥亦有源。柳巷之庭。牧隐之门。措诸事为。仁洽义敦。胜国馀裔。一言以全。端委庙廊。赞元是专。眷隆累朝。位冠三事。茂伐殊勋。世莫与比。凌烟旧画。久而犹新。朝衣燕服。一则半身。晔然电眼。凛乎风神。美髯欲动。玄发未银。云仍谨守。世有其人。遴工重摸。仿写于真。丹心未画。厥像尚传。端庄简重。仰之宛然。曷不肃敬。永垂千年。
晦轩先生安文成公(裕)真赞
端拱玉立者公之貌。慕圣希贤者公之心。貌可以绘事传。心可以行事寻。仰瞻公貌。足想和气之融。欲识公心。盍观吾道之崇。斯亦未足以尽识。且求之乎居敬之功。惟闇然而日章。振千古之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