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乐全堂集卷之十三 (自动笺注)
樂全堂集卷之十三
 行狀
  
亡室貞淑翁主行狀
公元1587年
翁主
 宣祖昭敬大王第三女也。
曰仁金氏
憲府監察佑之女。
萬曆丁亥三月甲辰
于昌慶宮之養和堂。
生而有美質
 宣廟眷愛特甚
纔離姆懷。
衣以雄服
挈致外閤。
長親小學書。
又從宮人受十九史略。
略通往古興亡
人物是非
而不欲以文字爲工也。
九歲受封
 賜號貞淑
己亥歸于翊聖
合巹禮成
 宣廟念其年幼
 命還宮中
辛丑始命出閤
時年十五。
能操家秉。
細大不遺
內外修飭
截然有序
裁度周詳
動咸中窾
未嘗家事翊聖也。
孝友儉勤
在嬪側無違色。
兄弟無違言。
事吾父母
一於至誠
妯娌之間。
和氣藹然
推而及於中表堂從之親。
親屬忘其貴也。
癸丑變作
家大人就理
從大夫人席地號哭
不食者數日。
親家歸田
主以單舸往省。
輒留數旬不忍去。
大人尋被竄配川。
峽中荒僻
炊爨不繼
主日夜調度。
贍以米鹽
得一味之珍。
必篋而送之。
久而力屈
鬻其簪珥以給之。
親家之在纍也。
主奉家廟之祀。
豆籩之供。
禔躬不假曰。
大人不得
祭。
吾當竭力而已矣。
戊午伯姊朴氏歸省父母川。
到加平村疾作不救
是時翊聖方在親側。
朴氏家故貧。
喪又出於旅店
無以爲斂。
主輟其衣衾
且具襲斂祭奠之需。
發奴丁十數人以扶之。
賴此成喪
夫人之喪。
盡哀盡禮
三更穀燧如一日焉。
季妹未婚夫人棄世
主撫之猶己出。
資而嫁之。
其歸也以婢使與之。
育子女。
敎之以義方
小有失。
呵責而使改之。
稚孺被之以布素曰。
綺紈損志。
婢僕
嚴而有恩。
無敢橫者。
自治克莊
翊聖同居三十年
晨起盥櫛
終日女紅小倦
非有事。
不蹋梱閾。
自奉菲薄
食不重肉
衣或至敝不改
禁廷朝謁
諸貴服用
競事侈華
主獨簡儉
侍者恥之。
主笑曰。
美衣者不必在吾前列也。
光海時宮中宴集頻繁
必徵貴戚以佐之。
以爲 母后幽囚
豈可晏然耽樂
以助其亂也。
跡絶禁闥十年矣。
丁戊間。
廢 大妃之論起。
翊聖不能獻議
不敢廷參
闔戶謝客
一日有客過夜訪。
怵之以禍福之說。
其言甚厲。
翊聖唯唯不深辨。
客去而主暖酒燻炙而進之曰。
君亡亦動於客之說乎。
死生有命
藉令不幸
當處之以正。
不必死者乎。
窮荒絶塞
亦人之居。
吾當隨君而行耳。
仍念 大妃公主
公元1602年
起居
泣數行下。
綾昌之繫獄
義昌杜門也。
無敢問者。
涕泣奔問記存
有加於他兄弟
婦人乎。
急人之難
見義而行。
蓋其天植也。
翊聖甚敬。
而性少剛。
翊聖有過
輒直擧而正諫
不相借。
翊聖亦容而受之。
終覺其有益也。
小弟與冕兒俱參試目。
不悅曰。
無已大盛
俄而臺論罷榜。
幷劾大人
主聞而歎曰。
兒輩偶然登第
欲以汚衊人平生耶。
可以觀世變也。
得失何足介懷
遂不復言
足見識理一端云。
凡生子女十三人
存者九人
男曰冕,昪,炅,最,晑。
女曰洪命
餘幼。
中生員。
娶尹暄女。
昪娶郡守李敏求女。
生一男。
炅與郡守一皓約婚
告期而主奄忽逝矣。
悲哉。
素無恙。
猝得眩暈
幾絶而甦。
精神猶未爽。
暮而頭痛漸劇。
天明大作
已不能語。
而執炅手流涕漣如
及晡而屬纊
十一月初五日也。
人之生死
若是其遽也耶
訃聞
 上震悼
輟朝二日
內賻葬需。
俱 命加等。
 四殿遣中使護喪
成服又遣中使弔孤。
異數也。
噫。
人生翛短。
固知不齊
而惟神觀未衰。
又無沈綿之疾。
一朝溘盡
不能不悲號也。
得年僅四十有一。
將於十二月辛酉
窆于廣州酉坐之原。
虛其右。
翊聖他日同歸之地。
而抑悲摭實
敢托
立言君子
不朽圖也。
狀人之行而毫髮爽則非其人也。
翊聖于此
約而不溢。
高明照之。
東陽申翊聖拜。
先府君議政文貞公行狀
府君諱欽
字敬叔
申氏出於全羅道谷城縣
太師節公崇謙
翊麗祖合三韓元勳
竟以身殉節。
賜籍平山
其後遂爲平山人
世襲圭組
入我朝有諱䁱。
弱冠大科
爲司諫院右正言
言事不合
退居幸州。
自號西湖散人
不跡都門
年八十一而終。
伯寅齋公 世宗大王
太平
篤論者稱公固出寅齋上。
府君五代祖也。
高祖曰自繼。
典牲署主簿
 贈吏曹參判。
曾祖世卿
潛德
己卯諸賢所推重
初授王子師傅。
官止社稷署令
 贈吏曹判書
祖曰瑛。
政府右參贊
 贈諡夷簡公
府君入相
加 贈左贊成。
少振華問
歷踐省部
蔚有公輔之望。
考諱承緖
文行俱茂。
早登上舍
郞署出宰求禮。
邑人懷之。
勒石頌德
至于今不替。
卒官開城府都事
萬曆壬寅
府君亞卿
 贈吏曹參判。
乙巳府君正卿
 贈吏曹判書
府君宣武靖難原從一等
累 贈議政府議政兼領 經筵觀象監事
妣曰
恩津宋氏。
 贈貞敬夫人
卽議政府左參贊麒壽之女。
淑德懿範
世稱女中士
大夫夜夢
大星入懷
翌日府君於漢城府北部彰義洞第。
嘉靖丙寅正月二十八日庚申也。
生有異表
廣顙大耳
目如明星
右頰有赤痣彈丸狀。
幼時嬉戲不凡
動止端重
七歲大夫人卒都任所。
府君隨喪行數百里
目不忤視
纍然悲咷。
行路咨嗟
俄而議政公繼逝。
毀慕倍之。
外王父贊公提而鞠之。
八歲始授書。
贊公諸孫
令作句語
春字爲題。
應口曰。
天地萬物
長者
贊公嘆賞
期以遠到
受書數卷。
文義大達
不復師受。
強記絶人
十歲論語離騷
數遍卽背誦
不差一字
贊公驚異之。
篋中新粧論語一帙與之。
十三遍觀經史子集
摛詞屬文
柳西厓成龍奇其文。
來訪之。
十四悉取濂洛諸賢遺書
旁及佛老
無不推硏。
領會其旨。
贊公家多藏書
籤軸滿數楹。
府君常入其中
閉戶觀之。
至忘寢食
象緯堪輿
律歷算數
陰陽岐黃之書。
無不涉獵
庚辰委禽淸江李公濟臣之門。
淸江公號治易
府君請益
淸江講數傳。
遽遜師席曰。
已見大義
復奚益焉。
癸未三司李栗谷以驕蹇
大諫公應漑。
府君伯舅也。
朝回
公元1566年
袖中彈文府君曰。
於爾意如何
府君見啓稿中有某一緇髡也云云
覽竟徐對曰。
李珥當世重望
緇髡等語。
已甚爾。
大諫嘿然
群從子弟譁然府君谷。
謗議大行
府君見擯於群小始此。
乙酉中生第八進士第三名。
丙戌文科
植黨
斥逐異己
黜補成均權知
出爲慶州訓導
廣州
戊子司宰參奉
以事罷。
携書出棲于東湖
講學自適
己丑冬
選入史館
不應講。
庚寅拜藝文館檢閱
序陞奉敎
辛卯例轉憲府監察
授兵曹佐郞
坐事罷。
壬辰倭寇長驅薄都圻。
府君良才察訪
柄臣欲擠之死地也。
卽日辭朝赴馹。
兵馬雲興
郵遞皆空。
巡邊使申砬素威猛。
所至人咸股栗
莫敢何。
府君入見砬。
從容陳弊
砬亦敬憚
無所責。
隨砬赴鳥嶺陣前。
砬敗。
 大駕西狩
京師大亂
府君欲追至行在。
路阻不能達
迤往峽中
由間路舟下江都
要得便趨朝也。
鄭相國澈以都體察使來。
便宜行事
辟爲從事
府君不赴
相國曰。
豈以非朝命耶。
具聞
府君應辟
體察樓船下海
湖西
相國府君
以三機務一委之。
府君機警吏習文法十數輩。
分授簿牒
齊聲白之。
且令軍民不便狀。
繁宂
控訴紛囂
府君目覽耳受
口詢手判。
縱橫膠轕
莫不中窾
幕府戎事
皆立辦焉。
爲文宣布朝廷德意
辭旨懇至
聞者無不感激抆淚
官軍義兵郤。
將有紛爭之患。
府君爲文喩之。
各陣將士
瞿然改圖
以司憲府持平
入朝永柔 行宮
時大賊在漢都
餘寇彌滿八路
天兵出援。
羽檄旁午
辭令酬酢
李公好閔實掌其事。
以憂去。
悉以畀府君
咨奏揭啓。
晝夜叢萃
爲設承文院校檢以授之。
或以校理參校常帶之。
又知製敎
癸巳五月
拜吏曹佐郞
冬扈還都
行人司憲。
擎 帝詔涖境。
遠接使李公恒福
府君從事
甲午正月
陞本曹正郞
宋儒謀叛事覺。
 上親鞫。
府君問事郞。
按問詳盡
應對精敏
 上數目屬之。
府君年紀
獄完。
 命陞敍司僕寺僉正。
旋拜司憲府執義
朝廷迫於 天朝本兵之議。
遣使羈縻之計。
君上箚斥其非。
鄭相國澈見螫於時
旣歿猶爲當路者所齮齕
追奪官爵
而忌鄭公曄居玉堂
謀先擊去
其辭不直
實欲擠逐一士流也。
府君摭實自劾
竟遞憲職
成均司成
書狀官赴京。
乙未三月復 命。
掌樂院僉正軍器寺正成均司成
由是世相左。
虛帶散局
奉使四方
以巡
公元1595年
御史咸鏡道
操履簡嚴
陟明當。
悍將墨吏
解印綬歸。
監司洪汝諄素桀驁下人
府君屈己待之
府君不憚險阻
躬歷村閻。
民所疾苦
條陳蠲免
北氓至今稱之。
丙申議政舍人
掌樂院正。
都元帥權慄從事官。
西敍副護軍
司成
逆賊李夢鶴擧兵叛。
連陷數邑。
元帥聞變進兵
已就擒。
朝廷拿治巨魁
黨與數千。
元帥鞫之。
元帥欲悉誅。
府君白元帥曰。
脅從罔治。
王者之政。
賊徒鋤耰之民。
今若盡誅
國家之利也。
元帥府君具聞于朝。
上允其請。
仍 命府君協同元帥驗治
府君受 命按獄
誅首七人
餘皆分輕重疏決
物情翕然
湖中按堵
丁酉贍禮,賓寺正
 天朝軍門兵部尙書郉玠督師出來
接伴使申點從事
軍門遼東鳳凰城
十一月還朝
連除平山府使楊州使。
大臣專管文書啓留之。
戊戌掌樂院正兼侍講院弼善。
薦入弘文館校理
應敎校書校理
楊經理鎬以軍餉不集
令差近臣督之。
 宣廟府君行。
府君自直陛辭
馳往關西
冒暑出入海港之間。
運餉十七萬斛。
撰文驛召
未幾病遞。
典籍
遷司饔院正。
己亥再爲弘文館校理
宗簿寺正
復入中書舍人
弘文館典翰。
加階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
兼帶如例。
又兼承文副提調
故事承旨不得承文提調
大臣特啓仍帶。
自是屢拜承旨
不解
遞爲忠佐衛上護軍
刑曹參議
兵曹
庚子護軍入政院右副承旨
序轉至右。
遞爲司直
遷禮曹參議司諫院司諫
遞爲護軍
兵曹參知吏曹參議
辛丑二月
弘文館副提學
 上命玉堂謄寫古經周易
寫完。
府君箚子
略曰。
 殿下乃於宵旰之餘。
典學有加。
超然獨契於犧文之神理
範圍天地開物成務之意。
可謂至矣。
誠貞元之會。
否泰之交。
亦 殿下祈天永命之一大機也。
推是心也。
何患乎治之不弘而化之不成也哉
夫易之爲書
四聖大義闡。
三賢微旨著。
卦爻剛柔
象數變易
幽明之故。
鬼神之情。
三極之道。
昭晢呈露
搜抉無隱
吉凶悔吝之道。
如指諸掌
嫌疑者決。
猶豫者定。
人始不迷矣。
所謂顯微無間
體用一源
其辭奧其指遠
變化無窮
苟非有見聖人之心。
得夫義理之正者。
不流入於他岐
故竊其數者。
專門占筮
盜其祕者。
立幟於爐鼎
京房伯陽之論。
滔滔已。
向非程朱傳義。
潔淨精微之蘊。
幾乎
矣。
先儒有言曰。
先天之學。
爲本。
又曰。
先天乃心學也。
至於周氏太極圖
則斷之以中正仁義
戒之以修吉悖凶。
繫辭之傳曰。
聖人以此洗心
退藏于密
治易而不先諸
愈治而愈不治矣。
噫。
由善而發者。
陽動而復也。
由惡而發者。
陰萌而姤也。
一姤一復
而或至於堅氷有厲。
至於配德乾剛
相去遠矣。
人亦孰不欲去彼就此
惟其天理難養而易失。
人慾易流而難遏。
於是不知所以制之。
則蔽者益蔽。
昧者益昧。
窮陰剝盡
天地閉塞。
易言寂然不動。
子思所謂未發之中也。
易言感而遂通。
子思所謂發而中節也。
一以貫之
初無二致
能使吾之
寂然之中。
天機不昧
感應之際。
本源常淨。
物交於前而不與俱往。
鑑空水止
纖塵莫染。
神明在躬。
闔闢由我。
觀象玩占
特餘事耳。
天道以元而生萬物
人主體元而理萬民
君人之道。
一天也。
天道健而無息
寒暑迭運
而其序不紊。
昏明遞代
而其行不錯
一有所息。
生物之功廢矣。
今 殿下之所取則於易。
非乾之健乎。
伏願 殿下
勿泥於口讀文義
勿拘於旁門小說
以中正仁義
爲之定向
以究夫曲成萬物之妙焉。
否之極則所以傾否何道
睽之
極則所以萃合者何道
損之時則所以益下之謨。
剝之時則所以得輿之術。
之而一卦一爻
不究其時義。
其用。
易簡天下理得矣。
可久可大之業。
亦何難於馴致乎。
嗚呼
陽數一而陰數二。
故從古以來
日常小。
日常多。
聖人之所憂。
而於消長之節。
未嘗不致謹者也。
轉移變通
會其有極
斯世躋之大有之盛。
而免於未濟之難者。
區區有望於 聖明者也。
伏見近者天災地異
沓臻層見。
民艱政瘼
日滋月甚
壞裂世道
陵夷之紀綱
若涉大川
無津涯。
而臣等之所恃
唯在 殿下天德有臨。
擧而措之爾。
宣廟優答之。
又 命裒春秋左氏胡氏程氏三傳一書
書成又進箚。
申以春秋大復讎之義曰。
春秋一書
聖人之用而五經斷案也。
尊王黜伯。
正名定分
分別是非
明辨善惡
以二百年旣往事迹
爲千萬世方來謨訓
其旨微矣。
其義大矣
然而聖人於此
亦有所不得已也。
向使周室
文武之化未喪。
宣尼之道得行於時
春秋一部之書。
當年施措之具。
寧止敎詔來世而已哉。
聖人
於是可見
聖人之政。
於是而可徵。
勿以聖言爲高大而難遵。
勿以古道迂遠
公元1601年
而難遵。
諸中者。
必本於天理之正
不雜人慾之私。
發於事者。
必究于王道之極。
而不泥於偏伯之數。
大而經國制治
小以酬酢百爲
隱而屋漏暗室
莫不秉執天德
則百不易大法
豈不可於今日乎。
春秋所記。
莫嚴於亂臣賊子
莫謹於華夷之辨。
尤大於復讎之義。
故胡氏之傳。
未嘗惓惓於斯
爲後世戒。
惜夫言不見用。
南渡偸安
日就陵夷
卒致夷狄入主中夏
未必非此義不明
有以啓之也。
噫。
精神一到
金石可透。
君臣上下
一力
苟以復讎之義。
橫在肚裏
有以振勵
一世耳目
噲然改觀
則 殿下崇信是書。
愈見其實效矣。
 宣廟下敎奬之。
特加善大夫
乃以箚字弁諸兩書首。
壬寅二月
拜禮曹參判。
遞授護軍
四月兼五衛都摠副摠管
同知樞府事。
受 命撰 天朝將官東征紀實若干卷以進。
又撰 王妃金氏冊文
俱 賜廏馬
癸卯正月
歷禮兵兩曹參判兼藝文館提學
是年三爲副提學兼 世子副賓客
 宣廟命以祕書玉堂所藏東國詩文餘本
府君刪定
府君撰次
請與文翰之臣證定。
投 進。
廏馬勞之
遷禮曹參判。
甲辰夏
副提學兼 世子副賓客
遞爲上護軍
公元1604年
成均大司成同知春秋館事
 宣廟講易
設局校正
妙選明經者。
府君與焉。
曹參判。
弘文館副提學
乙巳正月
承政院都承旨兼帶如例。
遞爲護軍
旋拜兵曹參判。
十月又受都承旨
十一月擢授資憲大夫漢城府判尹。
丙午秋文館提學
 天朝學士朱之蕃給事中梁有年齎 元孫誕生 詔來頒。
府君義州迎慰使。
復 命。
皇華集序。
夏兵曹判書
武選公平
積薪之嘆。
天兵多逋漏者。
當刷還。
相聚爲群。
作亂
府君壯士方便衛送
得無警。
遞爲上護軍
拜禮判書
有金稽者上疏
追崇德興大院君
疏下宗伯
首相柳永當國
使副提學李惟弘府君意。
府君正色曰。
此事有先儒定論
豈容異議
惟弘色沮去。
議遂寢。
丁未遞爲上護軍兼五衛都摠都摠管
戊申正月
知中樞府事兼京幾觀察使兵馬水軍節度使開城府留守
二月 宣廟昇遐
初喪之需。
倚辦京圻
府君記識應用之需。
手抄一卷子。
屬吏預備以待。
事無窘歉。
以撰玉冊文。
徵爲藝文館提學
修 宣廟哀冊文。
正憲大夫,拜漢城府判尹兼知義禁府事。
頓遞使護喪
事竣 賜廏馬
三司告 王子臨海不軌狀。
起大
公元1609年
獄。
捕治黨與
臨海海島
府君一旬之間。
再爲大司憲
不拜
光海始不悅
己酉春
拜禮判書同知成均館事
 天朝行人熊化弔祭
太監劉用冊封
奉詔來。
府君義州迎慰使。
拜禮判書
冬十二月
以知中樞府事。
世子冊封上使赴京。
庚戌四月
復命
拜禮判書兼知春秋館事
封典得允。
臧獲田頃
加階崇政大夫
左相李公恒福總裁修 宣廟實錄
故事以大提學都廳主其事。
而李公特擧府君
請與大提學同爲都廳
府君援例不獲
史局
總裁曰。
 先王數十年史草。
淪喪壬辰兵燹
 先朝美政良弼嘉謨
一存者。
實爲欠典。
先籍當時朝紳中淑匿之著見者。
括出私藏譜牒碑誌
其實蹟。
編年紀述
則可備闕疑。
總裁韙之。
遂經稟裁。
成頭緖。
而李公與府君罷廢
事竟不行。
海新法宮
欲以童男童女誦經前導
府君以爲人君法宮
如日中天
豈可不經事乎。
無以示後。
三啓始允。
辛亥夏
同知經筵
知中樞府事。
壬子夏兼五衛都摠都摠管
癸丑四月
死囚朴應犀受李爾瞻李昌後嗾。
從獄中上書。
國舅金悌男挾永昌大君謀逆
辭連縉紳
光海下悌男獄賜死
鍛鍊
公元1613年
獄。
先是 宣廟遺敎宰臣七人曰。
不穀忝位。
負罪臣民
若隕淵谷
今忽得重病
翛短有數
死生有命
晝夜不能違。
聖人所不免。
夫復何言。
大君幼稚
未及見長成。
以此耿耿耳。
不幸後。
人心難測
萬有邪說
諸公愛護扶持
以此託之。
蓋 聖衷日後有此變也。
至是憸壬承權風旨
論以七臣不卽辨明
削去仕版
若以 先王遺敎矯作也。
俄有鄭浹者受陰嗾亂引名。
公卿次第就獄。
府君下吏
釋出
放歸田里
歸金議政公墓下。
茅茨一間
湫隘不堪居。
府君處之怡然
扁之曰何陋庵。
見志
甲寅築舍於山麓
穿沼種樹
其居曰坎止窩。
深居不出
超然物表
左右圖書
專意探賾
一日性理大全邵子經世數觀之。
忽若開悟
遂窮象數
先天窺管
後購邵子大全燕市參合之。
不無契者。
丙辰秋
光海欲廢 大妃
追戮金悌男。
肆諸市。
大司憲瑾,大司諫造,副提學潚等搆捏罪狀
遠竄
川。
府君作苃舍數椽。
名之曰旅庵。
在謫五年
不履戶庭
唯以墳典自娛
忘其爲羈綰也。
辛酉春
獲宥復歸田里
癸亥春
主上殿下擧義反正
湔滌戊申以後罪籍
府君入朝
是日吏曹判書
尋兼弘文館提學文館大提
學知春秋成均館事
鼎革之初。
內外官僚
易置殆盡
府君博採物議
銓注公明
 上亦倚府君爲重。
悉用首擬者。
位著爲之一新
七月進拜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政府右議政兼領 經筵事監春秋館事
大拜之日。
有 上變者。
逮捕甚繁。
 上起之一日三命
不得已拜命
 上卽引見
詢以獄事
府君新化之下。
不可使人抱枉。
先德意而後刑政。
言甚剴切
上爲之改容
獄事無實狀。
宥之命下。
都下莫不稱慶
翌日被宥者悉詣府君門下叩謝
府君拒之曰。
爲國耳。
豈私若輩耶。
因災求言
君上陳時務。
略曰。
治道大本大經
爲政大要
大本立然後盛德大業彰矣
大經修然後家型邦則建矣。
大要然後施措布置矣。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心之本體
虛明純一
初無有不善也。
顧其感之者不一
善惡分矣。
乎大則小者不能勝矣。
此臣之所謂大本也。
臣願必有事焉。
勿忘勿助可乎。
隨事體驗
不爲撓奪可乎。
求之文字
硏幾極深可乎。
索之講論
擇善固執可乎。
仁愛爲體。
至誠持之可乎。
懲忿窒慾
不遷不貳可乎。
謹於屋漏
而制於未萌可乎。
廓然大空
而物來順應可乎。
至危者天位也。
至艱者
天位也。
哲命吉凶
初服矣。
至大
無以合人。
至正
無以式人。
一擧足而群下瞯焉。
一出令而四方傳焉。
喜則有藉而市恩者矣。
怒則有藉而駕勢者矣。
愛則有藉而濟私者矣。
惡則有藉而修怨者矣。
義理不定
則多聽而易惑。
植志不固
守善而或移。
茲非立本之所當謹者歟。
人君爲國
自家始。
家之不齊
於何有。
成周之制。
嬪御侍衛
飮食衣服貨賄之官
皆領於天官
䙝御僕從
罔非正人
君立於上。
恭己無爲
治化旁通矣。
廢朝家政先亂。
讒譖由是而入。
賄賂由是而入。
私獻由是而入。
生人殺人爵人之權。
由於此。
初則姻戚爲之。
中則武弁蔭官爲之。
終則士夫中有名稱者皆爲之。
至於喪國而後已。
噫。
當是也。
豈知其終之至於此耶。
士夫亦豈皆顚冥饕餮者耶。
特以發身之路在此。
而擧一世而爲之也。
涓涓之竇。
極於滔天
毫釐不伐
竟用斧柯
前事也。
 聖明臨御
如日中天
寸雲尺霧。
非復可慮
一念之差
聖狂攸分。
愼而戒之。
不在此歟。
若稽堯典
克明峻德
以親九族
禮曰聖人南面治天下。
所且先者五。
一曰治親
豈不親親仁民仁。
民而愛物
自有先後之序耶。
曩在廢朝
奸臣執權
導以猜疑
宗戚之中。
夷滅者多。
人懷疑懼
內外離心
莫不以是而致之。
幸際昌期
倫彝復明
人人得所
枯喘獲蘇。
綏懷敦睦
一家法之所當務
此臣之所謂大經也。
爲治有漸。
難以片言單辭
馳驟而成之也。
大亂之後
民情易以搖動
裁省之制。
本以釐弊。
頑民則怨。
大同之法。
本以均役。
豪民則怨。
蕩滌非不廣矣。
不知足
抄兵所不可已。
以爲苦。
非法不美
民習之難化也。
然而苟曰民怨
無論豪與頑而皆國家之憂也。
都民之休戚
繫於度支
外方休戚
繫於守宰
息民怨則察民之所好而已
輕爲沿革
成憲壞矣。
過爲刻核
愁嘆興矣。
今若欲如光武之中興。
則當盡掃舊章
而新一代之制矣。
若欲如西漢昭宣
繼述 祖宗軌道
去太去甚
而補其罅漏已矣
緩急得中
而祛其苛切已矣
凡有更張
必先下情
以爲注措之地。
凡有變通
謀始慮終。
以爲永久之圖。
下令流水之源。
無有順矣
用人行義
勵俗敦本實。
崇禮讓而息爭競。
廉恥而抑浮躁
寧質之勝於文。
寧名之遜於實。
世道或可挽回
行之數年。
民志定國
相時
稽式 祖宗之典。
庶幾有爲
此臣所謂大要也。
至於治兵一事
今日之所最急者。
不及時振勵
無以倉卒
臣願下詢帥臣及諸宿將知兵事者。
早爲之計焉。
守宰之多。
難於邑邑得人
黜幽陟明
專在監司
媕婀巽愞者。
窒於辦事
盛年鋒銳者。
足持風裁
人雖有才。
不扣則不鳴。
願從郞署
苟其材也。
察而擢之。
委之以方面之重焉。
官僚數易。
吏執其權。
百司叢脞
以此也。
臣願六曹郞僚。
各司庶官
一依法典箇滿之制。
無徑遷焉。
有當不治者。
則所隷六部
糾摘
以報於政府
六部庶司
有所統屬矣。
關西一路
欲建兵制
則總治綱領。
縱在元戎
承奉節制
守令尤重。
遙度不如目見
預算不如臨機
臣願下諭都元帥及兩西觀察使
將其守令賢否
審覈之。
條列上聞
使比邑皆畀實才而責其成效焉。
子年一紀
國本之建。
及時
迪之方。
不可不備。
臣願下禮官
稟行封典
俾得早親師傅賓僚
以爲毓德之資焉。
且獻元春四箴
臨朝
燕居
進學
體乾
 上嘉納之。
宣醞賜豹皮
甲子
副元帥李适巡邊使韓明擧兵叛。
 上將南狩
 命府君護衛 慈殿。
分入江都
將發。
府君請對
啓曰。
 主上不可與 慈殿分朝。
上然之。
 兩宮作一行。
次公州。
未幾
爲其下所
殺。
獻馘于 廟。
禮官請賀。
府君議曰。
叛臣陷京。
鑾輿蒙塵
此足爲羞。
豈可爲賀。
 上回鑾。
府君試士放榜之命。
公山數日。
復命
 上欲扈從諸臣策勳
府君極言不可
 上乃止。
憲府因事囚 慈殿下人。
 上震怒
盡遞憲府官
君上箚請優容
 上從之。
仁城君珙。
累出賊供。
時議逬竄
絶禍本。
 上久不許。
府君謂僚相曰。
廷議執法
非不可。
容貸至親
亦 上盛德事。
贊成李貴聞其言。
廷辱之。
君上箚。
以爲下官大臣
虧傷國體
呈告請退
 上召延原府院君光庭玉城府院君張晩
 問廷辱狀。
李張不以實對
 上大怒。
嚴旨切責
幷罷三人職。
遣使慰留
君上箚請寬三人之譴。
大司憲崔鳴吉綾原君俌不法狀。
 上震怒
辭旨極峻。
君上箚言禮遇臺閣
振勵士氣
以爲祈天永命之圖。
 上優答之。
玉堂大司憲南以恭。
 上以朴炡等偏黨
 命補外
君上箚捄之。
李貴又於筵席
等事而語頗失中。
 上怒命朴炡,羅萬甲遠竄
君上箚曰。
朝者入侍筵席
李貴進言
臣亦欲陳所懷
貴之縷縷不絶
尋有罷出之 命。
臣捲舌而退。
以心語口曰。
元勳如是角立
國家之福也。
貴之金瑬
失中者乎。
竊自仰屋
卽見 下敎。
將朴炡,羅萬甲遠竄
豈非深軫分裂之端。
欲杜其源乎。
第念炡與萬甲
其所不中則已施譴罰矣。
貴之今日之言。
炡與萬甲未必預知
其所犯止前日之事而已
貴之故而遽繩以重律。
則恐非刑政之當然
伏願 聖明
曲察臣言。
亟寢成命
臣之於此
豈敢左右
區區之誠。
不願 聖上或有失當之擧爾。
因天極陳言路不可不開。
有曰。
聖人通天下之志。
故能成天下之務。
一有不通
則如人之病痞。
關膈阻礙
成難療之疾。
上欲大院君之舅金公諒。
承旨金德諴力言不可
 上不聽
府君言公諒在 先朝
夤緣宮掖
貽累多矣。
 聖上不可以私恩
置之簪紳之列。
 上勉從之。
乙丑連珠夫人具氏卒。
禮官喪禮
 上爲服朞
 上欲三年喪
府君與僚守闕力爭之。
 上竟服朞
欲 上自主其喪。
府君百官啓曰。
喪必有主
禮文初終有立喪主之文。
古今天下
寧有無主之喪乎。
今 啓運之喪。
以綾原君俌請爲喪主者。
以 聖明宗廟之主。
不可爲私親喪主也。
 聖明服制已降
則與出繼降殺何異
請依禮官言。
速爲擧行
屢啓始允。
 上欲以 大院君
公元1382年
號稱以園。
府君議園者。
乃陵之異名
古人文字
園陵園寢之語。
通天諸侯言之。
非陵之下墓之上。
別著一園字。
爲隆降之節。
而謂之園謂之陵也。
禮官請改孔聖號。
從祀先儒陞黜
府君議略曰。
 太祖高皇帝洪武十五年
文廟
是時天下嶽瀆城隍
前代忠臣烈士封號
罔不釐正。
而獨文宣王廟號從享封爵如舊
不可輕議。
事遂寢。
毛都督文龍設鎭於鐵山之椵島。
上欺 天朝
剋餉自封
弊本國。
爲一大患
姜,王兩詔使以 元子誕生
頒 詔本國
兼閱毛兵
流言將將利於 詔使
廷議洶洶
大臣以下就 闕下待變。
廷議或有請擧兵討之。
府君獨曰。
毛將狡獪難測
然不敢害 詔使也。
西報至。
毛將待 詔使無愆儀。
人乃服府君先見
丙寅秋
府君殿試讀卷官掌試。
拆號
子翊全,孫冕俱與焉。
憲府試官徇私用情
請罷榜。
幷罷試官職。
府君江上待罪
上箚請就理對辨。
 上下御批慰諭之。
府君再陳試院曲折
乞骸骨
 上遣史官
又以 御批答之曰。
省箚具悉始末
追捧一事
出於趙璞之所作俑
之過也。
前日諫院之啓。
不無失實之言。
豈不非哉。
體予意。
安心勿辭。
卽爲入來
慰予缺然之心。
公元1407年
有拜園之擧。
 命召府君留都
府君黽勉赴召
 上以考官趙璞追捧試卷
其子參榜
 詔獄鞫問
府君三上辭職
陳追捧五軸
於諸試官公同會議
趙全素之文。
試官公同考取
被鞫。
安得晏然立朝乎。
呈告
 上遣承旨
以 手批諭之曰。
立朝四十年
一點些疵。
名聲
 予亦聞之久矣
不圖今者無妄之言。
出於慮外
非但不幸
抑亦國家不幸
設或不公
許筠奸狀
曩時相臣未及覺悟
而況不言可否者乎。
昔日相臣不以引退
今日之前規。
亦有所據矣。
陞黜高下
不預試官革職
趙璞之被鞫。
有何不安之事乎。
體予至意
須勿固辭
從速出仕
以副輿望
再遣承旨御批曰。
之言則以三不敢爲辭。
噫。
未之深思耶。
考官罷職
取舍不公
不爲可否相臣
於彼何嫌頃日臺諫未免生疏不知殿試無命官之規云其時
實非侵及卿身也。
本意卽如此。
國法之半屈半伸。
尤非念及之地。
亦何嫌哉。
若副意則人謂予疑
終始求退則人謂於予有憾。
予之自前倚仗終始願忠。
不幾於盡歸虛地耶。
去就
非但國家安危
今日事勢
亦旣如此
公元1627年
得不深思也。
須亟體予意。
出行公。
正言光赫罷榜當否。
府君請去愈力。
 上又遣史官諭之曰。
頃者殿試
不預焉。
近日國事日漸艱虞
故予意以爲考官雖被罷囚。
相臣其時不爲擔當
爲國事勉出。
於義不妨
鼎席俱空。
大臣不安其心。
勸勉出仕
於予待大臣之道。
亦似無害
故屢遣近臣
諭予至意
有意外之
謂予待之不以實。
將焉用彼相。
沮抑予心。
狼狽身。
實不曉其意也。
人臣稱譽大臣
時王之律甚嚴。
旣被人言
極其抑揚
不安出仕
予亦不自甘於終尙文具。
今姑勉副請。
安卿意。
相授判中樞府事。
府君無當世意。
致仕歸田
終身計。
丁卯正月
又上箚陳情
不允
連章累牘
期於得請
奴賊入寇
義州陷之。
旬月之間。
蹂躏關西
府君左議政兼 世子傅。
 特命陪 世子南下
二十四日某甲啓行
水原
上箚請以湖南討賊
全州
聞賊約和後四出放劫。
又上箚請詰賊破約
報聞
府君南中
推誠保護
隨事進規
弼翼弘多
劬勤幷著。
設撫軍司
體察使李公元翼
協心經略
調兵運糧
助給 大朝
軍民弊瘼。
條上蠲除
三月陪 世子江都
復命
 上宣醞。
皐比
廏馬
諫官疏斥大臣者。
府君與僚相上請退
 上慰諭不許
四月 上駕京師
首相辭遞。
府君左揆當軸
時餘寇率蒙古耕種淸川之西。
外爲和好
出沒鹵掠
撤回意。
府君建言賊在我境。
將士逗遛
策勵副元帥以下
嚴兵躡後。
鄭忠信領南諸軍
進駐安定
發間使。
責以負約
賊遂捲還。
賊退之後
遺民多飢死。
府君賑救
分給穀種耕牛
使之安業
設營將於八省。
分轄軍務
以專操鍊。
增修安州城池。
積穀繕甲
 命本道兵使留鎭黃州
刱城廊爲必守計。
議者頗不同
府君不撓
其役遂完。
七月晉領議政 世子師
兼帶如例。
上箚辭之。
 上優奬不允
以都提調
掌 世子嘉禮
請省繁文浮費
 上從之。
戊辰春
立等謀叛作亂
許𥛚知其謀。
貽書于宰臣洪瑞鳳家。
瑞鳳未及發。
都下洶洶
府君微聞其狀。
廟堂
急招大將申景禛,李曙。
發卒捕賊之載兵器者。
且促洪瑞鳳許𥛚書。
俄而許𥶷等上變
悉捕賊徒
前後伏誅五十人
被引者有絲毫不實
輒傅生議
白 上宥之
孝立之獄寔繁。
陰謀詭計
無所不至
內結宮人宦豎掖庭涓史。
外聯被罪人若失志怨國之類。
日擧事。
禍機垂發
府君炳幾戡亂
按獄
連旬不出
諸囚所供。
絲棼雲委者。
咸能核其虛實
燭照數計
一人枉死者。
獄畢。
 上命上變者功。
幷錄推官
府君與僚相力辭不居
秪拜鞍馬之 賜。
丁卯夏
星孛太陰
其占曰太僕主馬之官亡。
今年春
太史土星台星
上相厄。
府君以上相兼提調太僕
久管馬政
人甚憂之。
六月十一日
肩胛發疽。
時大旱。
君上引咎
 上躬禱南郊
府君不能從。
又上箚乞解職
下 御批曰。
省卿箚辭。
予甚憂悶
佇待卿勿藥之喜。
安心調理
遣 御醫齎 御藥視疾
撤 御廚遣掖庭人
問疾
 王世子三遣宮官候問
是月二十九日戊午
不起
 上敎曰。
議政以 先朝舊臣
竭誠輔國
邦運不幸
失此良弼
予甚痛悼
喪葬之需。
其令該曹依前輸送
喪家無不足之患。
 上遣中使禮官弔祭
 內賜別賻。
 特遣承旨弔孤。
 慈殿遣中使弔孤。
 內賜賻儀
 王世子聞訃。
卽率宮僚擧哀外堂
七月十三日
 親臨靈筵
弔哭盡哀
撫慰遺孤
又致內外別賻俱優等
曠世異數也。
府君早孤。
長於外家
無資受之益。
自知爲學
舞象之年。
已知向方
恥於近名
不爲師生詡詡之地。
得師聖賢書。
平居
儼然
自治克莊
一於主敬
和樂坦夷
以孝忠信爲行身之本。
見於性命之源。
超詣精通
擺脫拘儒繩尺
規度雅正
先儒講理之書。
無不硏幾極深。
近代學者之說。
亦皆淹貫渙釋
尤慕程伯子邵堯夫
常曰。
伯子聖人之質。
堯夫聖人之才。
歸田間。
刊落世故
玩心高明
未嘗以語人。
不自知也。
晨起冠帶家廟
退焚香危坐
終日穆如
粗俗之辭。
不出於口。
惰慢之色。
不形於色
祭祀宿戒
省滌供設
咸親執。
兄弟宗黨
根於天性
隆殺有節
寡姊同居三十年。
之如母。
姪女之無歸者數人。
置之家衣食之。
門絶。
私謁
內外斬斬
家故貧。
往往假貸不給
而無一畝之斥。
一指之息。
居第寢廡傾塌
家人修之
國事未定
何以家爲。
一室
床榻蕭然
屬纊之日。
衣衾無副。
甁罌告匱
祭奠賴人而具。
 宣廟命選朝紳廉謹以旌之
廷議府君
府君力言大臣止之。
夙嬰羸疾
丐閑處散。
不喜與人造請
足不蹋衆趨之途。
唯 上所使
罔避夷險
拜 命輒行
洎 宣廟季年
眷遇頗隆。
西掖久。
每當進講
毫分縷析
精義造約。
 宣廟爲之聳聽
屢長銀臺
綱紀百司
獻替惟允
古納言之風。
致位六卿
務持大體
事克修擧
遇 聖明
時艱虞。
秉節旣確。
特立無偏
衆思不撓浮議
忠益而能擇其要。
箴規忠諒
盡納約之道。
訏謨密勿
歸美於上。
凡有陳列注措
未嘗宣言
子弟未之聞也。
愛惜人才
捨短取長
誘掖後進
期於成就
恒謂前漢興隆者。
在於風流篤厚
恥言人過也。
見人趨利逐名。
經營俗務者。
若將浼己。
以後輩多尙弛放
自矜重爲嘆。
治道
不喜紛更曰。
法 祖宗
亦足治耳。
朝廷失擧。
彌日不寧
得一善策
必建請而行之。
盛氣談論者。
不與之較。
臨事終不假借
郞署小官
申申敎勑
不能
掩覆之。
凡有朝請
必先百僚
沒身不懈
丁卯夏
國家多事
備局坐衙虛日
早往晏罷。
雖甚憊亦強起曰。
國勢岌岌
盡盡瘁之義耳。
今年夏
虜使入境
其所要數款。
皆關大得失。
府君已患疽。
力疾赴衙。
疾革
深念不置
備局郞以上敎收議。
府君口呼數行。
侍者書之
氣乏而止。
熱作將絶。
聲在喉間。
數問虜使還否。
且言旱災如此
何所聊。
天災之作。
吾輩罪也。
吾死而天雨無憾矣。
府君鑑識明悟
揣事懸合
國家機宜
人物始終
之無不符者。
朋游一定交。
白首無貳
秋浦李白沙之喪。
爲位而哭。
久而愈傷。
生語有節
起居有常
不敢傲戲於前。
有望却走者。
然不設防畛。
胸次洞達
遇會心人。
欣然傾倒
間以雅謔
辭氣之間。
藹然春溫也。
噫。
府君丙寅被誣之後
不樂在朝
雖以寇難不免更出。
而具一疏常置佩囊中。
孝立獄完。
府君疏稿不肖翊聖曰。
此時可以乞恩否。
俄報左相吳公請急矣。
又有邊務不可廢者。
遂捲置案上
愀然竟夕
逾月而遽至於斯。
嗚呼天乎。
降割之酷也。
府君少號敬堂
又號百拙
或曰南皐
易之以玄軒
別業金浦象頭山下。
一號象村居士
晩號玄翁
歸田放翁
在謫扁旅庵。
白沙之逝。
悼世之無知己者。
謾爲玄翁自敍曰。
玄翁者。
何許人也。
文名於世。
而翁不以爲事
以官顯於朝。
而翁不以官爲心。
以罪竄於外。
而翁不以罪爲撓。
無所嗜好
無所經營
視貧猶富。
處豐如約
與人交。
不得親疏
接乎物。
不得拘絆
志于學
旁通九流
粗涉其源。
未竟其歸。
晩好羲易
有會於邵天地萬物之數。
而亦通其崖略而已
無所不觀。
書籍之外
翛然終日
俗物不敢干也。
交游一時勝流
知翁者多。
或知其文。
或知其行事
白沙翁與翁比隣
能知翁趣造
翁亦知白沙
白沙直言得罪
貶卒於北荒
翁有絶絃之嘆。
無意人世矣。
府君爲文章。
本於六經
幼嗜昌黎
旣壯悉取古文讀之。
晩乃自闢堂奧
秪取左馬莊騷禮記周禮古樂府文選
李杜諸家左右
而頗愛明諸家書法遒媚
未嘗爲人操筆
癸亥之後
不屑文墨
公退靜坐而已
著詩文象村稿前集十筴。
後集二筴。
續集四筴。
別集六筴。
餘集三筴
內集一筴。
外集一筴。
六筴。
先天窺管一筴。
正錄一筴。
和陶詩三筴
嗚呼
府君立朝四十年。
備經顯晦
已迹焯乎在人耳目
非不肖孤所敢私之者
(一作荼)毒荒迷。
詮次闕遺
敢質于立言君子
庶有辭于逝者爾。
敦寧府都正閔公行狀
公元1625年
驪興之閔。
肇自尙衣奉御稱道
歷數世至平章事令謨
顯於勝國
世襲官簪。
遂爲令族
本朝有諱師騫。
忠淸道觀察使
觀察使生㥳。
承政右副承旨
承旨起文
早負士望
趨尙貞方
爲權壬所惎。
後先淪謫
 宣廟初元
任遇官黃道觀察使
寔生諱溶。
成均生員
宗室永川眉壽之女。
以嘉靖乙丑十一月二十五日生公
公諱有慶
字頤吉
公在孩提
失怙恃。
寄養外氏
十五擇配淸江李公諱濟臣之門。
聘其第一女。
仍質業于淸江公。
日進
聲華藹蔚。
庚寅司馬
一捷兩試
越三年甲午釋褐
選補院未逾月
薦入史局
爲藝文館檢閱
遷 世子侍講說書
序陞待敎奉敎
明年轉刑曹佐郞
黨議大行
公亦被擠。
出爲平安道評事魚川察訪咸鏡黃海都事
或赴或不赴
徊徨關外者數年所
歲辛丑拜工曹正郞諫院正言
自此敭歷淸華
弘文館修撰校理
諫院正言獻納
憲府持平
恒帶三字銜。
壬寅嶺南儒生文景虎疏論己丑獄事
誣及先正牛溪先生
相從中煽俑。
禍焰大起
公方臺席
黃秋浦諸公論辨甚曙。
遂遭譴斥
左授全州判官
未幾論竄鳳山郡。
丁未宥還。
散官開城府經歷
逾年復敍從班
累經修撰校理獻納掌令弼善直講,司藝司成
陞列寺正
內資內贍司僕禮賓
承文院判校。
考滿例陞折衝將軍僉知中樞府事。
俄除敦寧都正。
換階通政大夫
崇禎壬申正月十四日
病歿于某坊第之正寢。
壽六十有八。
以三初九日
葬于驪州新津酉坐卯向之原。
二男三女
男長聖淸。
次聖察訪
女長適大司憲鄭廣敬。
次適韓正國
次適承旨金南重
庶出男聖得,聖淸。
有子曰忠亮。
女曰
公元1632年
東奭。
鄭廣敬有子曰至和,采和,知和,以和。
女曰縣監李起先。
洪柱世
曰韓保韓。
正國有子曰後契,後奭,後良。
金南重有女曰羅星斗。
徐正履。
餘幼。
公性坦夷疏朗
城府畦畛
少與交游者。
一時名勝
文譽彬彬
程文課製
裒然稱首
立朝
秉正不回
履穽無悔
癸丑賊臣造,訒據臺席
倡廢母之議。
李惺方長西掖
脅持衆僚
時公之夫人庶弟株連獄事
不承而斃。
時議猶峻。
人皆爲公危之。
而能與一二人終始不撓
惺亦不能難。
尤篤於天倫之懿。
不逮養
祭祀必誠。
永川之喪。
含恤持制。
報祀之隆。
終身不衰
修睦恤任。
疏戚無間
從兄之子孤而無歸
收而鞠之者甚多
提誨猶己出。
俾以成立
擧其最者則今平安道觀察使聖徽。
卽其一也。
晩際不能俯仰新貴間。
凋瘵無憀
挫抑以終。
君子惜之云。
略敍公事如此
徼惠立言君子
俾掩諸幽。
曹參判李公行
公諱命俊。
字昌期
鼻祖棹。
當羅季。
築塢全義
保聚御暴。
邑人歸之。
號曰李城云
棹遇麗祖。
以木道濟師
遂爲功臣
太師
其後蕃昌
咸籍全義
全義之李。
代爲官族
積德襲美
本朝中樞院使貞幹者。
公元1572年
百歲母。
 英廟聞之。
璽書褒嘉
貤秩以優之。
卒諡孝靖公
孝靖生士寬。
漢城府尹府尹
七子
六人八科
二人策三勳。
累 贈議政府議政全義府院君
第三子曰平簡公諱禮長
靖難佐翼勳。
兵曹參議
 贈判書全城君。
生時瑤。
掌隷院判決事
贈兵曹參判。
卽公高祖也。
曾祖公達
楊州使。
 贈戶曹參判。
祖曰文誠
尙右道兵馬節度使
 贈兵曹參判。
節度公出後於族父歙谷縣令仁孫。
縣令之父曰司贍寺副正允純。
祖曰司憲府大司憲恕長。
平簡母弟也。
公考諱濟臣
咸鏡北道馬節度使
累 贈議政府議政
文章行誼
一世冠。
世稱淸江先生
木川尙氏。
 贈貞敬夫人
議政安公震之孫。
宣務郞鵬南之女。
隆慶壬申閏二月二十九日生公
公生而穎拔不群
庚辰淸江公爲江界府使。
挈公往。
公方九歲
幼志
淸江公繇江界擢爲北帥。
留公京第。
就學
癸未淸江公罹文罔
北塞以歿。
公從諸兄服喪成人
哀毀逾制
仲氏永興公如嚴父焉。
受學月城李公廷馣白沙李公恒福
間就吾先文貞公質業。
日進
長遊牛溪成先生之門。
辨志浴德
杜門讀書
不接俗物
自持泊如
日在
大夫人側。
夔夔愉婉
壬辰之難。
大夫避地江都
癸巳丁憂
諸兄扶櫬返葬
柴毀骨立
幾不自支。
辛丑司馬
癸卯庭試狀元
唱名
成均典籍
歷司憲府監察
遷禮曹佐郞
授兵曹佐郞,知 製敎
公入騎省
簿書姦蠹
軍額郵傳
同舍推其能。
老吏服其明。
甲辰憲職
書狀官朝京賀至
飭己操下。
不戒而戢。
乙巳還朝
拜刑戶兩曹佐郞春秋記注官
與修 列聖實錄
時權秉政
公亦被擠。
高山察訪
高山北關孔道
又値軍興
使者轢責。
驛路凋弊
公至視法爲程。
監司必考牌發傳
監司怒甚。
盛氣加公。
公曰法如是
遂疏而聞。
廷直公而絀監司
宿弊一洗
而公乃棄歸。
戊申授德山縣監。
新學以訓士。
田畝以均役。
以至壇壝廨宇
罔不創新
精虔齋祀。
寔躬不假
事神臨民
一於誠敬
無遺牘。
無滯訟。
比邑疑訟十年不決者皆歸。
一言亭斷。
退無貳辭。
嘉肺日積
以是充民租入
不知徭稅者數年。
庚戌坐事免。
辛亥復入兵曹正郞
未幾西原縣監。
西原淸州也。
衆地大。
古稱難治
下車務以敎化
養老宴以敦風俗
嚴課土豪逋稅
倉庾皆滿。
邑屋古多水患
一日水鳥
集城中。
公曰。
禽鳥得氣之先者。
水災之兆也。
令民築堰。
未幾大水
水入城中
廬舍漂沒
而賴防堰。
民多全活
公發賑之。
人稱神明
直哉之獄。
宋公象仁遭誣下獄
被杖殆殊。
宋卽公石友。
公上稱冤
以身爲質。
方伯見而大悸。
格不奏。
而竟中蜚語劾免。
壬子平壤庶尹
平壤城閭閻櫛比
悉以苫蓋
屢有回祿之警。
發官帑燔瓦。
許民弱直而買之。
旬日之間邑屋瓦縫
噲然改觀
而所收帑過當
公私便之。
在官未朞
治理流聞
癸丑賊臣爾瞻
陰嗾朴應犀。
告變起獄
永昌大君
禍延縉紳
公之孼弟耕俊株連入獄
不承而斃。
臺官活等修郤於公。
骫法論竄。
配公盈德。
居謫十年
貧病困極。
而處之以道。
唯以書籍自娛
探賾聖賢微言
時取禪門公案
攝心嘿坐。
至數日。
迺曰悟解甚難。
不如吾道循序有漸也。
戊午嶺南流傳許筠儺禮入慶運宮。
已行弑逆
公聞之深痛。
素齋居者久之
白沙李相國諫廢 大妃
得罪北遷
公乃搆疏乞宥
且爲窮源之論。
辭極嚴正
縣官不受
悒悒寢食
有懷沈湘之意。
癸亥反正
首擢公掌令。
俄躋軍器寺正
承簡 命。
暗行南服
未復 命。
選入玉堂
修撰校理
 上謂筵臣
曰。
校理不合於李某。
俄陟應敎
 上意以公老成職卑也。
途中擢拜忠淸道觀察使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
甲子
李适擧兵叛。
 乘輿南狩
莅任未匝月。
而能摠攬軍民之政。
調發內丁入援
躬率老弱
迎 駕於境上。
 上入公州。
召見慰勞
特陞嘉善
秋引疾歸
拜戶曹參判。
乙丑夏
全州府
秋病遞。
丁卯二月
分兵曹參判。
陪 東宮南下
是日 上引見朝宰臣。
公言朝廷遇變
不能一策戰守計。
只講去豳之策。
民望崩潰
不可收拾
往則賊亦往。
 殿下不思之甚也。
 上爲之動容
全州
設撫軍司
公以堂上
夙夜在公
區畫甚多
時有虛警
賊兵已到臨津
上下洶洶
軍司欲奉東宮移避嶺海之間。
廣收群議
抗言曰。
朝廷所以分朝者。
一以係屬民心
一以調兵赴援
豈可君父相忘之域。
不爲聲勢相依之計。
忍以賊遺君父乎。
可以江都一步
不可江都一步
及 召對
公又力言之。
大將斐。
兩湖兵駐公州。
相機以進。
入援 大朝
四月奉 東宮會 上于江都
 上賜酒食皐比廏馬
拜刑曹參判。
十月江陵大都護府使。
江陵之俗。
設財役貧。
而貸子母不相當則沒
爲奴。
或奪其田舍
小民轉徙
爲弊甚痼。
公乃召土豪
責其非義
權其輕重
捩於法者繩之以律。
行之一年
頑習大革。
瓜滿西授護軍
入朝
上疏陳時政
其略曰。
 殿下之國
如人之元氣受病
痼於臟腑
發於膚革
痿痺厥逆
奄奄就盡。
不能按方奏技者。
雖皆臣子罪也。
然 殿下自居
豈可盡委於臣下而不自反也又曰 殿下聞臣之言瞿然而作曰。
責誠在予身。
予之處心
不愧屋漏歟。
予之嗜好果不萌歟。
好惡無偏歟。
能無守勝之病歟。
能無自聖之失歟。
聰明或有眩歟。
宮闈不嚴歟。
包荒之量有所不弘歟。
辭氣間有所太露歟。
以是九者。
自省焉。
有一於是
則曰此國家受病之源也。
拔其根而去之。
又曰。
中外臣民
不惟感戴 殿下
亦嘗信而伏之。
胥曰。
治效之不速
皆由臣子不能奉承 盛意耳。
識者間有竊憂之者曰。
吾君有求治之心。
而未得其要。
臣於二者之說俱然之。
以今觀之。
 殿下不亶不得治要
求治之心。
亦有愧於古之賢君。
非謂求治不切
上所言數者爲之䗖蝀。
本原滓汩。
明睿不照
當斷而不能斷
不當斷而果斷
剛柔失道
威惠愆宜。
宵衣旰食
聰察抉摘
不足爲求治之實也。
又曰。
臣嘗讀
宋史仁宗致治
非有斥地攘夷之烈。
且乏剛健之德。
推赤心以待臣下
有所作爲
無所隱諱
有過擧。
使臣下知之。
有諫之者
則曰朕實有是事
虛心而聽之。
惟其言行眞實無僞
苟能眞實無爲
昭融契合
上下無間
激發感應
須爲一體
循是而進。
亦可爲盛德之主矣。
疏末臚列九條
嚴宮禁。
曰重銓選
納諫諍。
曰明賞罰
曰擇守令。
曰選將帥
招武力。
曰治屯田
治城池。
其所陳皆切時之務。
斥言趙琦,金斗南女子因緣
曲逕而進。
曲逕一開
亡國之兆。
將爲 聖明累。
請出二女宋仁宗故事
疏入。
 上嘉納。
卽出二宮人歸其家。
 特拜大司諫。
仍下其疏。
所司覆啓。
廟堂言進二女當抵罪。
 上令法司覆出。
辭旨極峻。
兩司之論。
又多觸諱
俱遞。
仍 命禮選淑儀
公進箚曰。
臣子進言君父
無論愚智
各自盡其誠敬
冀主之一悟也。
臣疏中辭容量等語。
非偶然。
而疏墨未乾。
辭氣猶前。
臣言之不入
蓋可想已。
臣實戚戚於中。
曾未數日。
擢臣諫長
畀以言責
臣甚衰病
不任驅策
秪當盡言不諱
少酬知遇之恩也。
方今內憂外訌。
國勢綴旒
可言何限
而臣之愚意
莫大補衮闕也。
夫引君當道
責在輔弼
繩愆
糾謬
責在臺閣
有過擧。
而群臣不諫。
則罪在於臣。
諫而不納。
則過歸於君。
近來 殿下之待臣下
漸不以禮
拂天意。
輒加峻責
大臣媿恧
小臣憂怖
君臣之間。
情意不孚
廊廟之上。
爻象慘沮
胥將囊括
以言爲戒
 殿下孤立於上。
巍然獨尊
逆耳之說。
無自而入。
見幾將引長往
慷慨不免機辟
終至於巽不檢之徒。
偸隙抵巇
彌縫媚悅
國事日非矣。
自古人君
能始不克終者。
如 殿下今日之爲也。
豈不大可畏哉。
大臣極論媒進者。
深慮邪門曲徑昵比便辟
終爲國家患也。
鄧通之罪。
不過朝廷禮。
申屠嘉檄致而欲誅之。
曲徑媒進者。
豈止朝廷禮者乎。
形迹幽昧
不可的指爲誰某。
而苟有其人。
大臣借劍尙方
衮鉞一言之間。
使鑽隙之輩。
所知懼。
春秋之法也。
 殿下亦宜肅躬莊莅。
淸宮閫之政。
宮嬪之選。
非 殿下本意
特激於備局回啓。
有此擧行之 敎。
和平之發也。
不幾遂非乎。
 殿下淸燕之暇。
平心思量
惕然悔悟也。
亟收 成命
以補前愆
閭閻間又言稱 慈殿懿旨
良家女。
抑勒宮者甚夥。
或至監禁督迫
譁然多口
實有此事。
則亦是弊端
 殿下晨昏
見之際。
委曲開陳
以祛民怨盛德事也。
人君之失。
莫大於心誅。
廷臣小有違忤
銓曹擬望。
輒靳天點。
或數月不調
或至一年二年。
有若以其忤旨輕重
朔數久近。
則不覺一二人
至於累人皆然
言官忤旨遞職。
旁人相唁曰。
某也從此不得官矣。
以下窺上。
固非美事
由於 殿下權度落於一偏
示人不廣也。
宋太宗時
劉昌言罷。
太宗左右曰。
昌言涕泣否。
呂蒙正罷。
又曰。
復位目穿矣。
錢若水嘆曰。
上待輔臣如此
蓋無秉節高邁退者
感動之耳。
卽欲移疾
終能退去
人主一言之失。
而或至於士夫心。
況以官職落點
以爲懲罰之資。
則不但待臣僚太薄。
亦失於心誅之過矣。
此亦 殿下所宜省察者也。
伏願 殿下遜志篤恭
恢弘 聖量。
滌去人我之相。
痛絶固必之私。
拜昌乃。
逆心思道
使忠言輻輳
讜議競進焉。
 上意大悟
慰勉備至
不得已拜命
尋以病解。
旋拜兵曹參判。
請急至三。
不允
疏陳病狀
乃許。
扶病歸臥陽川村舍
公嘗自號潛窩
仍以名其居。
草屋數間。
不蔽風雨
妻子飢寒
藥物不給
怡然自適
又搆小茅茨
名之曰退思齋。
識不忘君也。
居數月病益劇。
氣息甚微。
知舊族黨有往
公元1630年
見者。
握手道故平日
精神不爽
談及國事
亹亹不已
遺言薄葬
達生之趣。
將絶屛婦女
易簀整衾。
翛然待盡
庚午十二月二十二日屬纊
壽厪五十有九。
訃聞
 上震悼
賜別賻。
致祭弔孤。
下 敎曰。
李命俊
盡心國事
有意格王
不幸殂逝
予甚惜之。
石灰造墓軍。
其令本道題給。
以表其忠。
噫。
恩至渥矣。
可以瞑矣。
其孤顯基等。
治葬具如公言
公之執友堂內外之親。
一口言曰。
素輿不飾。
去外棺輓詞明器
以遵治命
葬用石灰
以尊 君賜禮也。
顯墓等以辛未二月初五日
裳帷發引
二月十六日
奉厝于楊根淸江公墓左艮坐坤向之原。
公娶全義金氏
僉知纘祖之女。
生三二女
男長顯基。
道基
元基
女長適士人洪九疇
先公歿。
適士沈光泗。
道基一子
九疇沈光泗亦有子女
俱幼。
公忠孝廉直。
根於天植
操履潔白
志慮貞確
尤篤於倫彝。
每傷早喪不及於養。
孺慕之誠。
至老不衰
語及淸江公事
血泣沾襟
在謫遇考妣諱日四時之節。
必設壇而祭之。
沐浴齋莊
洋洋如在
悌事二兄。
克敬克愛。
仲氏永興公同十年
鞠跽執事
便若孺兒
至其撫摩寒溫
不自覺喣喣也。
永興公喪。
與二姪持
居喪側。
哭踊之節。
哀戚之容。
如喪父母者。
待諸姪如己出。
力加誨迪
恒勉以忠孝傳家之意。
小有過。
撻之必使懲改
永興公孤子碩稚弱
恐其出入致傷
日必躬往以敎。
或至徒步以行。
人甚難之。
諸子不以世俗科臼之業。
修行爲先。
餘事才藝
推而睦姻
戚疏無間
誠意藹然
各厭其意。
立朝事君。
古人自期
勢利芬華
若將浼己。
當官任怨
不擇燥濕
直道不撓
正言不諱
國家過擧
慨發憤。
國家急難
志在殉節
治郡束帶出。
堂陛有截
勤民訓士
先敎後法
綱擧目張
不遺纖洪
百廢俱興
淙理微密
澤究下戶
豪猾側目
所莅德山,西原平壤
立石頌德
自持氷蘗
一飯一羹。
妻帑不免飢寒
罷官而歸。
僑居蕭瑟
出無騎坐無席。
稱貸擧火
寒暑不能裘褐
夫人寢瘵多年
狗皮掩體
刻苦如此
交際許可
惟其知己
剖以肝膽
不以死生而變。
容儀峭拔
精采動人
之如秋霜烈日
臨事果斷
勇如賁育
壁立千仞
不可犯。
胸次坦蕩
氣槩恢疏
施措之際。
務以忠恕
酷好圖史
手卷不釋
沈潛飫沃
記識甚博。
旁門小數
莫不淹貫
噫。
世之號知公者。
徒知淸白正直
不知公者。
疑其矯激徇名
無論不知
知之爲淺也。
公之
平生
率性任眞
不假修爲
姱節善行
不勉而至。
先君子恒謂某之從善如流
赴義如渴。
方之古人
亦鮮其儔。
翊聖亦竊謂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
縕袍狐貉者幷而不恥者。
庶幾近之云。
公之病也。
翊聖往拜床下
公笑曰。
吾將死矣。
吾死爾必狀我。
爲我退思齋。
翊聖退而爲退思齋記。
公已疾革不省也。
嗚呼痛哉。
抑悲敍次
敢託之立言君子
賁諸幽。
東陽申翊聖謹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