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1a 页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九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 述意部
* 营造部
* 致敬部
** 述意部第一
原夫伽蓝者。昔布金西域肇树福基。缔搆东
川终祈净业。所以宝塔蕴其光明。精舍图
其形像。遍满三千之界。住持一万之年。建苦
海之舟航。为信根之枝干。睹则发心。见便忘
返。益福生善。称为伽蓝也。但惟年代日远法
教衰替。寺像虽立敬福罕俦。或真或伪。改换
随情。或精或粗。乃同粪土。遂令目睹其迹
莫识厥旨。日用其事不知所由。是以行道之
众心无所安。流俗之徒于法无敬。轻慢于是
乎生。陵蹈于是乎起。欲以此护法。不亦难哉
者乎。是以古德寺诰。乃有多名。或名道场。
即无生廷也。或名为寺。即公廷也。或名净住
舍。或名法同舍。或名出世间舍。或名精舍。或
名清净无极园。或名金刚净刹。或名寂灭道
场。或名远离恶处。或名亲近善处。并随义立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1b 页 T53-0591.png

** 营造部第二
依宣律师祇桓寺感通记云。经律大明祇桓
寺之基趾。多云八十顷地一百二十院。准约
东西近有十里。南北七百馀步祇陀须达二
人共造。成之已后经二百年被烧都尽。则当
此土姬周第十三主平王之三十一年。祇
陀太子初虽不许卖。后见布金欣然奉施。即
告长者。吾自造寺不假于卿。须达不许。因此
共造。太子立愿。后若荒废愿树还生。恰至被
烧屋宇顿尽。所立树者如本不殊。何以被烧。
良由须达为凡之时卖肉得财。居贱出贵常
愿荒俭。家虽巨富财由秽心。以此造寺终
遭煨烬。太子愿力净心树生。业行有殊表之
染净也。于后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
十不及一。经于百年被贼烧尽。经十三年有
王六师迦者。依前重造。屋宇壮丽皆宝庄严。
一百年后恶王坏之为杀人场。四天王及娑
竭龙王忿之。以大石压之杀毁者。经九十年
荒无人物。忉利天王令第二子下为人王。又
依地造。庄饰严好过佛在时。经百五十年魔
天烧灭。则当此土汉末献帝二十九年。以事
往徵。显宗已后和安桓灵之代。西域往来行
人接踵。则见天王葺构之作。祇树载茂之
缘。后虽有造者仅接遗基。至于今日荒凉而
已。依南天王子撰祇桓图一百卷。北天王子
撰五大精舍图二百卷。各在本天不可具述。
夫造寺法用不可楷定。随其施主物有丰俭。
虽量力而作。然须用心精诚而造。寺物虽小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1c 页 T53-0591.png

庙满四天下尽形供养。不如有人佛涅槃后
取佛舍利造塔供养。所得功德胜前功德。百
千万亿分不可为喻也。一由福有优劣。二由
心有强弱。若有真心。纵小尚得福多。何况于
大。若有伪心。纵大尚得福少。何况于小。是
故行者。若欲造作必须殷重。不得轻慢也。如
贤愚经云。天语须达长者云。汝往见佛得利
无量。正使今得百车珍宝。不如转足一步
至趣世尊。正使今得百车象珍宝。不如举
足一步往趣世尊。正使今得一四天下满中
珍宝。不如举足一步至向世尊。所得利益盈
逾于彼百千万倍。闻已欢喜。佛为说法成须
陀洹果。须达问舍利弗。世尊足行日能几里。
舍利弗言。日半由旬。如转轮王足行之法。世
尊亦尔。时须达长者。即于道次。住二十里
作停舍。须达请太子欲买园造精舍。祇陀太
子言。若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者。便当相
与。须达曰诺。谨随其价。太子秖言。我戏语
耳。须达言。太子不应妄语。即共与讼。时首陀
会天化作一人。为评详言。夫太子法不应妄
语。价既已决不宜中悔。太子遂与之。便使
人象负金出八十顷中。须臾欲满。残馀少地
(杂阿含经。残五百步。孛经亦云。太子秖有园八十顷去城不远)须达思惟。何
藏金足不多不少。当取满之。祇陀问言。嫌贵
置之。当言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当补
满。祇陀念言。佛必大德。乃使斯人轻宝乃尔。
教齐且止勿更出金。园地属卿树木属我。我
自上佛共立精舍。须达欢喜。即然可之。即便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2a 页 T53-0592.png

达买祇陀园。欲为瞿昙沙门兴立精舍。听我
徒众与共捔术。沙门得胜便听起立。若其
不如不得起也。瞿昙徒众住王舍城。我等徒
众当住于此。王报须达。六师出如此言。须达
愁恼不乐。舍利弗怪问不乐。须达具述报
之。舍利弗言。正使六师满阎浮提。数如竹林
不能动吾足上一毛。欲捔何等。自恣听之。
须达欢喜。即报国王。却后七日当于城外宽
博之处。时舍利弗共劳度差各现神变。外道
不如(具在经文)时舍利弗既见外道受屈。即为说
法。随其本行宿福因缘各得道迹。六师徒众
三亿弟子。于舍利弗所出家学道。捔技讫
已各还所止。长者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精舍。
须达自手捉绳一头。时舍利弗自捉一头。共
经精舍。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言。尊
人何笑。答言。汝始于此经地。六欲天中宫
殿已成。即借道眼悉见六天严净宫殿。问舍
利弗。是六天何处最乐。舍利弗言。下三欲
染。上二憍逸。第四天中少欲知足。常有一
生补处菩萨。来生其中。法训不绝。须达言曰。
我正当生第四天中。出言已竟馀宫悉灭。唯
第四天宫殿湛然。复更徙绳。时舍利弗惨然
忧色。即问。尊者何故忧色。答言。汝今见此地
中蚁子不。对曰已见。时舍利弗语须达言。
汝于过去毗婆尸佛。亦于此地为彼世尊起
立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乃至七佛已来
汝皆为佛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至
今九十一劫受一种身不得解脱。生死长远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2b 页 T53-0592.png

地已竟起立精舍。为佛作窟。以妙栴檀用为
香泥。别房住止千二百处。凡百二十处别打
揵椎。施设已竟。欲往请佛。即往白王。王闻即
遣请佛。世尊与诸四众前后围绕。放大火明
震动天地。遍照三千。城中伎乐不鼓自鸣。盲
聋病者皆得具足。男女大小睹斯瑞应。欢喜
踊跃来诣佛所。十八亿人都悉来集聚。尔时
世尊。随病投药。为说妙法。各得道迹。佛告阿
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华果祇陀所有。
二人同心共立精舍。应当与号太子祇陀树
给孤独食园。名字流布传示后世。尔时阿难
及四部众。闻佛所说顶戴奉行。又涅槃经云。
须达取金随集布地。一日之中唯五百步。金
未周遍。祇陀即语须达。馀未遍者不复须金。
请以见与。我自为佛造立门楼。常使如来经
由入出。祇陀大子自造门坊。须达长者七
日之中成立大房。足三百口。禅坊静处六十
三所。冬室夏堂各各别异。厨坊浴室洗脚之
处。大小圊厕无不备足。问曰。何故如来偏
住此园耶。答曰。依真谛师传云。过去第四拘
留孙佛时。人寿四万岁。有长者名曰毗沙。此
地广一由旬。纯以金板布地。遍满其上。奉施
如来以为住处。第五拘那含牟尼佛时。人寿
三万岁。有长者名大家主。以此园地广三十
里。纯以银衣等遍布其地。并以乳牛及犊子
充满其中。奉施如来起为住处。第六迦叶波
佛时。人寿二万岁。有长者名大幡相。以此
园地广二十里。纯以七宝遍布其地。奉施如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2c 页 T53-0592.png

时有长者名须达多。此园地广唯十里。纯
以金饼布地周满园中。金厚五寸。买此园地
奉施如来起为住处。至后弥勒佛出世时。人
寿八万岁。须达尔时为蠰祛国大臣。名须
达多。此园地还广一由旬纯以七宝遍满布
地。奉施如来起为住处。过去未来地虽延促。
终是一所。能施之人虽有前后。据体而论还
是一人。常为长者殷富炽盛。常充供养诸佛
不绝。至释迦时初得须陀洹果。临终时得阿
那含果。至弥勒佛出时方證阿罗汉果。故杂
阿含经云。给孤独长者疾病。佛自往看病。记
其得阿那含果。乃至命终生兜率陀天。常下
来礼拜佛听法已还归天上(此据迹中示其小说论实是大菩萨)又
大集经云。佛告梵天王等。我诸声闻现在未
来三业相应。及与三种菩提相应。有学无学。
具足持戒。多闻善行。度诸众生于三有海。及
诸施主。为我声闻而造塔寺。亦复供给一切
所须。及彼眷属付嘱汝等。勿令恶王非法
恼乱。尔时梵释天王龙王夜叉等。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已有一切如来塔寺
及阿兰若处。及未来世。若在家出家人。为
于世尊声闻弟子造塔寺处。我等悉共守护。
令离一切诸难怖畏。亦如有给施饮食衣服
卧具汤药一切所须。如是施主我等亦当护
持养育。故七佛经云。护僧伽蓝神斯有十八
神。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叹
妙。五名叹美。六名摩妙。七名雷音。八名师
子。九名妙叹。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3a 页 T53-0593.png

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视。寺既
有神护。居住之者亦宜自励不得惰怠。恐招
现报也。
** 致敬部第三
述曰。依如西域。凡有士女既到伽蓝。至寺门
外庆已所遇。先整衣服总设一礼。入寺门已
复设一拜。然后安庠直进。不得左右顾盻。
故涅槃经云。往僧坊者有其七法。一者生信。
二者礼拜。三者听法。四者至心。五者思义。六
者如说修。七者回向大乘利安多人。住是
七善最胜最上不可譬喻。又郁迦长者经。佛
言。长者。居家菩萨入佛寺精舍。当住门外
一心作礼。然后当入精舍自念言。我何时当
得如是居寺出尘垢之处。又十住毗婆沙论
云。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
五体投地应作是念。此是善人住处。行慈悲
喜舍住处。是故须礼。若见诸比丘威仪具
足。见已恭肃敬心礼拜亲近问讯。又自爱
经云。时有国王诣佛所。遥见精舍下车却盖。
解剑脱履拱手直进。又僧祇律云。若行平视
回时合身。总回行时先下脚跟后下脚指。又
智度论云。出入来去安庠一心。举足下足
观地而行。为避乱心为护众生故。是名不退
菩萨相。又西国寺图云。行至佛所礼三拜竟。
围绕三匝呗赞三契。礼佛既已方至僧房。房
外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设三拜。
僧多一拜。若见非法之事不得讥诃。若发言
嫌责自失善利。非入寺之宜。故涅槃经云。夫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3b 页 T53-0593.png

去瞋恚三宝心也。舍杂物者。去从三宝乞求
心也。且除两过乃可入寺。顺佛而行不得逆
行。设复缘碍左绕。常想佛在右。入出之时
悉转面向佛。礼拜三宝者。常念体唯是一。
何者觉法满足名佛。所觉之道名法。学佛道
者名僧。则知一切凡圣体同无二也。若入寺
时低头看地。不得高视。见地有虫勿误伤
杀。当歌呗赞叹不唾僧地。若见草木不净即
须除却。又四分律云。入僧寺已应先礼佛塔。
次礼声闻塔。后礼第一上座乃至第四上座。
又五分律云。若入僧多但别礼师。馀人总礼
而去。又四分律云。得礼出家五众亡人塔及
如来塔。又五百问事云。弟子得礼师冢。以报
恩故。又增一阿含经云。塔中不应礼馀人。又
十诵律云。佛塔声闻塔前自他不得礼。又五
百问事云。佛塔前礼馀人得罪。又三千威仪
经云。不得座上作礼(今时数有诸寺及以俗家。见有道俗在床上礼佛。此大憍慢
譬如欲拜人王。岂得在床拜耶。人王尚自不许。何况法王。得相比耶)毗尼母论
云。不得著革屣富罗入塔(此是靴履总名)五百问事
云。若是净洁靴履鞋屩等得著礼拜。僧祇
律云。若受人礼拜不得如哑羊不语。当相
问讯少病少恼。安乐不。道路不疲苦不。
述曰。若有士人。或难因缘须至寺宿。不得卧
僧床席。必无私有借卧如法。然不得共僧同
其床卧。故宝梁经云。共僧同床半身枯死堕
地狱。受其大苦。僧未眠时不得在先眠。不得
调戏言笑说非法语失于威仪惊动众心。若
有便利洟唾。为求法宿。不得出外者无犯。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3c 页 T53-0593.png

起。表出家因也。是故经云。仰卧者是脩罗
卧。伏地卧者是饿鬼卧。左胁卧者是贪欲人
卧。右胁卧者是出家人卧。众僧未起在前早
起。严仪容服至僧房前。故沙弥威仪经云。若
入师房应三弹指。又三千威仪经云。若入师
房当具五法。一于外弹指。二当脱帽。三作礼。
四正住教坐乃坐。五不忘持经。又僧祇律云。
弟子应晨起先右脚入师房已头面礼足问安
眠不。故善见论云。弟子参师当避六处。一不
得当前。二不得当后。三不得太远。四不得太
逼。五不得处高。六不得上风立。当不近不远
侧厢而立。令师小语得闻。不费尊力也。又
欲行时。威仪进止皆不得离师。故善见论云。
弟子从师行。不得远师七尺。又沙弥威仪经
云。弟子从师行。不得以足蹈师影。
述曰。若女人入寺法用同前。但不得在男子
上坐形相语笑。脂粉涂面画眉假饰。非法调
戏共相排荡。持手掁人。必须摄心整容随人
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养忏悔自责。生女人
中常成隔碍。于此妙法修奉无因。不得自专
由他而办。一何苦哉。深生悲悼。若见沙弥礼
如大僧。勿以小位而不加敬。此于大僧为小
在俗为尊。如此等法竭力而行。法用既多。具
在士女篇述。
述曰。若男女所修事讫。须欲出寺。佛塔前设
礼三拜。还须右绕三匝合掌呗赞然后却行。
出寺门外复设一礼。若见僧时。徒众若少各
礼三拜。僧若多时总辞三拜。故善见论云。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4a 页 T53-0594.png

叉手于顶却行而出。绝不见如来。更复作礼
回前而去(表慕恋三宝重叠报恩也)凡欲入寺之行为作出
世之缘。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供养僧者为
出离之轨故。惟秽俗之鄙质入伽蓝之浮刹。
所有施为恐乖法式。若也还家微舍自赎。表
僧有法施俗有财惠。举动合宜内外俱益也。
颂曰。
「 玄风冠西土
内范轶东矜
大川开宝匣
福地下金绳
绣窗高可映
画栱叠相承
日驭非难假
云师本易凭
阳楼疑难燧
阴轩类鉴水
回题飞星没
长楣宿露凝
旌门曙光转
辇道夕云蒸
祇桓多灵物
竹园满休徵
虚薄笔难纪
微躯窃自凌
优游徒可恃
恩荫永难胜」
*** 感应缘(略引一十九寺)
* 晋建元寺并建康太清寺
* 宋灵味寺在钟山蒋林里
* 汉平等寺寺在南京
* 晋升平白塔寺在魅陵三井里
* 晋白马寺在建康中黄里
* 临海天台山石梁圣寺
* 东海蓬莱山圣寺
* 抱罕临河唐述谷仙寺
* 相州石鼓山竹林圣寺
* 岩州林虑山灵隐圣寺
* 晋阳冥寂山圣寺
* 代州五台山大孚圣寺
* 魏太山丹岭圣寺
* 雍州太一山九空仙寺
* 终南山大秦岭竹林寺
* 梁州道子午关南独圣寺
* 终南折谷炬明圣寺
* 西域志诸山感供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4b 页 T53-0594.png

晋建元寺。建康太清里寺基本。宋北第元徽
二年宫人陈太妃造寺塔。舍利灵应相仍。每
夕放光。寺大殿后画迦毗罗王及毗沙门天
王二像。若有僧侣失仪童竖亵慢者。无不影
响表异使其恭肃。若使虔诚忏礼标心恳切
者。必空中有弹指声。或循绕翼卫。其间有
请福祈愿者。莫不剋谐。
宋灵味寺。建康钟山蒋林里。宋永初三年。沙
门法意起造。晋末有高逸沙门。莫显名迹。岩
栖谷饮。常在钟山之阿。一夜忽闻怪石崩
坠。声振林薄。明旦履行唯见清泉湛然。因聚
徒结宇。号曰灵味寺焉。
漠平等寺。广平武穆王坏舍宅所立也。寺
门外有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相好端严。常
有神验。国之吉凶先炳祥异。孝昌三年十二
月。此像面有悲容垂泪遍体皆湿。时人号曰
佛汗。京师士女空市而观。有一比丘。以净绵
拭其泪。须臾之间绵湿都尽。更以他绵换拭。
俄然复湿。如此三日乃止。至明年四月。尔朱
荣入雒阳诛戮百官。死亡涂地。至永安二年
三月。此像复汗。京邑仕庶复往观视。五月
北海入雒。庄帝北巡。七月北海大败。所将
江淮子弟五千馀人。尽被俘虏无一得还。永
安三年七月。此像悲泣复如初汗。每经神验
朝野惶惧。禁人不听观视。至十二月尔朱兆
入雒擒庄帝。帝崩于晋阳。宫殿空虚百日无
主。唯尚书令司州牧乐平王尔朱世隆镇京
师。商旅四通盗贼不作。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4c 页 T53-0594.png

白塔寺。在秣陵三井里。晋升平中有凤皇
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皇台。至宋升明二
年。齐太祖起。造立寺之始。咸以山高难于谷
汲。比丘法和爰发誓云。若此地可居。当使自
然出水。乃于食堂前试凿井。曾不数仞而清
泉湛然。甘香清美。流未尝竭。
白马寺。在建康中。黄里。太兴二年。晋中宗
元皇帝起造。昔外国王欲灭佛法。宣令四远
毁坏塔寺。次招提寺忽有一白马从西方来。
绕塔悲鸣。腾跃空中。或复下地。一日一夜鸣
声不绝。以事白王。王潜下泪深自愧责。即
敕普停。已毁之塔并更修复。由此白马大法
更兴。因改招提为白马。此寺之号亦取是名
焉。
东晋初天台山寺者。昔有沙门帛道猷。或云
竺道猷。统涉山水穷括奇异。承天台石梁终
古无度。乃慷慨曰。彼何人斯独无贞操。故
使圣寺密尔。对面千里。遂揭锡独往往趣石
梁。周瞰崖隒。久之方获其山。石梁非一圣
寺亦多。将欲直度不惜形命。且虹梁亘谷。下
望万寻。上阔尺许。莓苔斜侧。东边似通。西碍
大石。攀登路绝。猷乃别思冀投。夜宿梁东。
便闻西寺磬声经呗唱萨。勇意相续通夕不
安。又闻声曰。却后十年当来此住。何须苦求
虽尔不息。晨夕惋恨结草为庵。弥年禅观。后
试造梁乃见横石洞开梁道平正。因即得度。
遂见栋宇宏壮图塔瑰奇。神僧叙接宛同素
识。中食既讫将陈住意。僧曰。却后十年自当
至此。何劳早住。相送度梁横石已塞。至晋太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5a 页 T53-0595.png

闻之造焉。望崖仰挹。今有往者云迷其道。
宋时朱龄石者。使往辽东。还返失道随风汎
海。一月馀日达于一岛。粮米俱竭。入岛求
泉。渐深登山。乃见一寺。堂宇庄严非所曾睹。
僧问所从具说行事。设食饮水问以去留。石
曰。此乃圣居非凡可住。僧曰。欲住任意石苦
辞欲还。僧告曰此间去都二十馀万里。石等
闻之惊怖曰。若尔何缘得达。僧曰。自当相
送不劳致忧。又问曰。识杯度道人不。曰识之。
便指壁上钵袋曰。此是彼物。有小过罚在人
中。便取钵袋与石。并书一封。上为书字然不
可识。曰可以书钵与之。令沙弥送勿从来道。
此有直路疾至船所。须臾至海。沙弥以一竹
杖著船头语曰。但闭舫听往不劳航柁。于
即依言。但闻飕飕风声。有窃视者。见船在
空云飞奔于山林海上数息间遂达杨都大
桁。正见杯度奇桁栏口云马马。龄石既至书
自飞上度手。度惊曰。汝那得蓬莱道人书。唤
我归耶。乃说缘由又将钵与之。手捧钵曰。
吾不见此钵四千馀年。掷上入云下还接取。
太初中无故而死。事在高僧传。
晋初河州唐述谷寺者。在今河州西北五十
里。度风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
贡导之极地也。众峰竞出各有异势。或如宝
塔。或如层楼。松柏映岩丹青饰岫。自非造化
神功。何因绮丽若此。南行二十得其谷焉。
凿山搆室接梁通水。绕寺华果蔬菜充满。今
有僧住。南有石门滨于河上镌石文曰。晋太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5b 页 T53-0595.png

所略无定指。常闻钟声。又有异僧。故号此
谷名为唐述。羌云鬼也。所以古今诸人入积
石者。每逢仙圣。行往恍忽现寺现僧。东
北岭上出于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
高齐初有异僧。投邺下寺中夏坐。与同房僧
亡名款曲意得。客僧患痢甚困。名以酒与之。
客曰不可也。名曰。但饮。酒虽是戒禁有患通
开。客颦眉为饮之患损。夏满辞还本寺。相送
出都。客曰。颇闻鼓山竹林寺乎。名曰闻之。古
来虚传竟无至者。客曰。无心相造。何由而至。
一夏同房多相恼乱。患痢饮酒乃是佳药。本
非所欲为意而饮。愿不此及人。山寺孤迥。
时可历览。想一登陟以副虚怀。名闻喜跃
曰。必能导达夕死无恨。至九月间剋望寻展。
幸赐提引。不尔无由。客曰。若来可从鼓山东
面而上。东度小谷。又东北上即是山寺。至期
与好事者五六人。直诣石窟寺。山僧曰。何以
得来。曰欲往竹林道由于此。僧曰。世人可笑。
专听妖言。此山东西我并游涉。何处有寺。古
有斯言。不劳往也。名曰。彼客致词极非猛
浪何有虚也。只得寻之。寻而不获非余咎也。
石窟寺僧数十相随。依言东上。度谷寻岭。
忽见一翁把钁斲地。又见一僧来至锄禾四
边。把锄曳钁曰。去年官寺道人放马食我禾
尽。今年复来蹋我秋苗。举钁趁僧。并皆返
归。唯名一人东北独上。翁曰。放你上山。乞虫
吃却。遂依东上。林木深茂。闻南岭上有吟
咏声。名曰。非往者客耶。曰是也。排榛而出。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5c 页 T53-0595.png

脩竹干云重门洞开复殿基列。门外东西槽
枥饰以金铺。似有马踪而无系者。行至门首。
曰且住此。通和尚去。须臾便出引入至佛殿
前礼拜讫。西至廊下。和尚可年九十许。眉长
鼻高状如西僧。傍有官吏可三十人。执文簿
有所判断。举手告曰。下里山寺殊无可观。何
能远涉。名即礼拜十数拜。和尚曰。行来疲顿
可止将至房去。便引西房北东转见僧凭案
读经。名便礼拜都不慰问。便引尽北行东出
至本客房中。欢笑通宵屡言永住。彼曰。
一任和尚不敢为碍。待明为咨。报曰。和尚不
许。乃至中食不异邺中。临别和尚曰。知欲
永住。知友情也。然出家人不可两处安名。
本寺受供可得乖否。必欲永住。可除彼名好
去。便辞送出执手愤惋。既别悽然。行一里
间。数数反顾寺塔。林竹依然满目。更行二里
返顾并无。但是峰崖杂树。行行西下。依随
本道。不见田苗。亦无田翁乃至石窟。备为僧
说之。
高齐文宣在晋阳。使人骑白𩥟驼向我寺取
经函去。使问不知何寺。帝曰。但任驼行。自知
寺处。日晚出城。驼行至急奄然如睡。忽至一
山名为冥寂。山半有寺。有群沙弥曰。高洋
𩥟驼来也。便引入寺。见一老僧拜已问曰。
高洋作天子何似。答曰。圣明。问曰。尔来何
为。答曰。令取经函。僧曰。洋在寺懒读经。今
取何用。指示北行东头是其本房。汝可彼取
函与之。即乘驼而返。如睡如梦。奄至晋阳。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6a 页 T53-0596.png

痴人不解语。忽语帝曰。我先去尔后可来。帝
然之。是夜痴人死。不久帝于晋阳不豫。使刘
桃枝负行。鼻血淋沥。是夜帝崩。
代州东南五台山。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三
百里。极巉岩崇峻。有五台上不生草木。唯松柏茂林。经中明文殊将五百仙人往清凉
雪山。即斯地也。地极严寒多雪。号曰清凉
山。所以古来求道之士。多游此山。遗迹灵窟
即目极多。中台最高。去并七百。望如抵
掌。上有小石浮图。其量千计。即是魏文帝宏
所立也。石上人马迹宛然如新。有大泉名曰
太华。清澄如镜。有二浮图夹之。中有文殊师
利像。人有至者。钟声香气无日不有。神僧瑞
像往往逢遇。龙朔三年下敕令长安会昌
寺。僧会赜往彼修理。寺塔。前后再返亦遇灵
感。中台东南下三十里有大孚灵鹫寺。古传
汉明所造。现有东西二道场像设犹存。南有
华园二顷许。四时相间互相映发。古今常然
不知元由。贞观年中有禅师名解脱。聚住习
定。自云于华园北四度见文殊师利菩萨。翼
从满空。群仙异圣不可胜纪。近有僧朗禅师。
居山三十馀载。亦遇仙圣。飞空而去。唯留故
皮。南台三十里内多是名华遍于峰岫。俗号
华山。中有圣寺。钟声时发。曾见异人形伟冠
世。言语之间超腾遂远。其山甚近滞俗罕登。
登者必感胜缘。
魏太山丹岭寺释僧照。未详氏族。性多虚放
好追灵迹。谲诡之处无不登践。承瀑布之下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6b 页 T53-0596.png

见飞流下有穴孔。因穴而入。行可五六里便
得出穴。外有微径。其东北上可行数里得石
渠。阔三两步。水西流清澄彻上下。药草延蔓委地青翠。渠北有瓦舍三口。形甚古陋。庭
前谷穗纵横鸟雀残食甚众。东头屋内有
数架黄裘。中间有铁臼两具。亦有釜器。并附
游尘。都无炊爨之迹。西头室里有一沙门端
坐俨然。尘没膝。四望瞻眺唯见茂林悬涧。
非有人居。须臾之间逢一神僧。年可六十。眉
长丈馀。盘挂耳上。相见欣然倾慰若旧。问
所从来。答云。我同学三人来此避世。一人外
行未返。一人死来极久。似入灭定。今在西屋
内汝见之未。今日何姓为主。答曰。是魏家。
曰享国已久不姓曹邪。照云姓元。僧曰。我
不知之。遂取谷穗捣之作粥。又往林中。叶下
取梨枣与之令啖。僧云。汝但食之我不啖此。
又问。诵何经业。照云。吾诵法华经。神僧镇
头曰。大好。精进业。今东屋架上如许经。吾并
自诵之。欲得闻不。照合掌曰。唯敢闻命。彼
遂部别诵之。声气朗彻乃至通夜。照疲苦
睡。僧曰。但睡。我自常业耳。达旦不眠。更为
造食。照谢曰。幸得奉谒。今暂还归寻来接事。
僧亦不留。但言。我同学行去。汝若值者大有
开寤。恨不见之。既言。须归好去。照寻路得
还。结侣重来。瀑布觅穴。莫测其处。今终南诸
山亦有斯事。不可具述。
雍州鄠县南系头山寺者。其山本舟人系船
其顶。故以名焉。昔太一未分。山连太行。王屋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6c 页 T53-0596.png

秦洪海者。患水浩荡。以左掌托太华。右足
蹋中条。太一为之裂。河通地出。山遂高显。仍
本号为。张衡西京赋云。高掌远蹠以流河
曲者是也。古老传云。系头南有九空仙寺。昔
有人山采逼暮不知归道。依林而宿。夜闻钟
声在近。即寻之忽见一寺。僧众百馀。但有行
坐而不叙问。其人怪之。至明失寺。此来在近
无往寻者。有僧曾至山。但有层峰秀林不可
登践。又云。山有九窟。仙人所居也。有蓝田大
谷伏羲城侧归义寺僧弘藏者。有胆勇闻而
往寻。积日累夜巡绕山隒。止获五窟。甚圆
净如人所造。无阙漏。似有居者。又光明寺
了禅师亦往寻觅。依窟一夏。今所谓照阳窟
也。足为华望之大观也。而仙寺终不见焉。
子午关南大秦岭竹林寺者。至贞观初。采蜜
人山行闻有钟声。寻而往至焉。寺舍二间有
人住处。傍大竹林可有二顷。其人断二节竹
以盛蜜。可得五升许。两人负下。寻路而至大
秦戍。具告防人。以林至此可十五里。戍主利
其大竹。将往伐取。遣人依言往觅。过小竹
谷达于崖下。有铁锁长三丈许。防人曳。锁
掣之太牢。将上有二大虎。据崖头向下大
呼。其人怖急返走。又将十人重寻。值大洪
雨便返。蓝田寤真寺僧归真。少小山栖。闻
之便往。至小竹谷北上望崖失道而归。常以
为言。真云。此竹林至关可五十许里。
子午关南第一驿名三交。驿东有涧。东南坡
数十顷。是栗树。素不知有僧住。屡闻钟声不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7a 页 T53-0597.png

独坐石上缝衣。傍无一物。此女有信心。白曰。
不知师在此日时欲至。向驿食来。僧云。贫道
山居不得食。驿家官食。女曰。自有私食足以
供养。僧曰。信心人食亦不可得。女恐时过驰
走取食。及来寻之不见其迹。由是常令家
人左近追之。永不可值。而有钟声。此寺去驿
五里。
又终南析谷内棕榈寺者。近有人见一僧
云。倩为擎襆。向寺问寺在何处。云在析谷。
炬明东岭头。其人为荷襆将至寺。见一僧
从南崖来。可长五十尺。相召来其人辞返。语
曰。君日日入山采柴。可于柴下取斋残饼食
之。不须道得之由缘。便随其言日得其饼。妻
怪穷之。不得已便说。遂哑经年。又见二僧入
谷。其人手招指口。如是三返便得语。其人
近死。今入山者至炬明岭侧常闻钟声。亦
往往见有异僧。近有一僧。闻已遇见入谷。僧
疑是棕榈寺。问言。大德不是棕榈寺僧
不。曰是欲随大德去得不。曰可相随来。但闻
耳边飕飂风声至急。心惟曰。此何必是圣。
或入深山踬顿我。窃生念时前僧便失。懊恼
之甚。返回三日方达谷口。乃于避世堡立精
舍。以之精舍见存。其僧不知所终。
又终南库谷内西南。又名胡卢谷。昔有人于
山采斫。遇见一寺。并石室石门。门内并宝器
重大不可胜。然不见僧人。是众僧供用具度。
其人裴回顾眄记志处所。以所赍瓠卢挂于
室树。下山召村人往寻其谷内。树上往往悉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7b 页 T53-0597.png

崖傍。半入山下。其半虽出无人力开之。今其
谷名库。地名天藏。故谷口府坊皆名天藏。测
其山中则弥勒下生方现于俗耳。
西域志云。乌苌国西南有檀特山。山中有寺。
大有众僧。日日有驴运食。无控驭者。自来
留食还去。莫知所在。西域志云。王玄策至大
唐显庆五年九月二十七日。菩提寺寺主名
戒龙。为汉使王玄策等设大会。使人已下各
赠华氎十段并食器。次伸呈使献物龙珠
等。具录大真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宝塔
一佛印四。至于十月一日。寺主及馀众僧饯
送使人。西行五里与使泣洟而别曰。会难别
易。物理之然。况龙年老。此寺即诸佛成道
处。为奏上于此存情。预修当来大觉之所言。
意勤勤不能已已(若广明西域塔寺灵迹嘉祥徵瑞具如上感通篇述)敬寻佛
法东流年向六百。三宝传记卷盈三千。其内
名僧德重可观。神通变化灵瑞感通。向有千
人。自古君臣隐遁逸民。负才傲俗之流。并
皆崇敬如贤如圣。备在传记不可具述。故入
大乘论云。尊者圣人宾头卢罗睺罗等。有十
六大阿罗汉。住世通法。又有九亿无学圣人。
亦在此洲未入涅槃。准此而详。今诸山海所
居众僧。多闻磬声。或寻遇寺。岂非圣人之
所处乎。今更约诸门以分三时。一约住世。二
约贤劫。三约释迦一佛为候。初约住劫用辩
通塞者。如西域所列往劫行事。如萨埵舍身
流血尚在。达拿舍子杖捶遗血。布发掩泥之
所。舍身求偈之地。月光斩首。尸毗饲鹰。斯等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7c 页 T53-0597.png

僧亦疑斯致。理如所问无宜独留。而往事迹
有僧释云。此乃如来神力由菩萨志行。虽有
三灾不可除灭。后成世界依而集之。亦有人
言。三灾之化无往不除。乃至无一隙尘而得
存焉。今云塔在岂不乖乎。诸德释云。但非圣
迹者。如无一隙得住。今云有者由圣力加
备故得久住。欲使后代师之慕仰冀慕圣
踪依之得道。世界初成。昔古遗迹相似而现。
并是佛之神力变化所为。故五不可思议中
一。是佛神力也。所以往劫生事而列之。第二
约同劫以明。相对有四。且如一钵千佛共
同。故传云。释迦受食四王奉钵。灭后流行
至毗舍离。若干百年又至乾陀卫。又至西
月氏于填丘夷。次当达震旦返向师子国。
还来天竺。上升兜率。弥勒见曰。释迦佛钵
今来至此。七日供养还下龙宫。弥勒成佛四
王还献。二者龙宫佛影千佛同留。三者方石
说法千佛同坐。即揵陀卑钵树下是也。四者
石塔盛衰千佛同候。上传之中多明四佛行
坐之迹。准此未来抑亦可见。第三明释迦一
代通而不等。如天道宝阶灭无遗绪。吒王
大塔七化已三。道树灭而更生。佛迹毁而还
现。杨枝摧而重出。舍利试而逾灵。诸如此例
故应不通后佛。至如鸡足迦叶留化慈尊。山
宫明辩持身待圣。沮渠灭定之侣。摩利应
供之徒。事局未来。神化绝域。皆为明通开显
累俗慈导有情澄神诸有也。
依道宣律师感
应记。问天人曰。荆州河东寺者。此国甚大。余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8a 页 T53-0598.png

云法师之学士也。云此寺本曾住万僧。震旦
之最。闻之欣然莫测河东之号。请广而述之。
亦佛法之大观也。答曰。晋氏南迁。郭璞多闻
之士。周昉地图云。此荆楚旧为王都。欲于
硖州置之。嫌逼山遂止。便有宜都之号。下至
松滋。地有面势都邑之像。乃掘坑秤土嫌其
太轻。覆写本坑土又不满。便止曰。昔金陵王
气于今不绝。固当经三百年矣。便都建业。仍
于此置河东改迁。裴薛柳杜四姓居之。地在
江曲之间。类蒲州河曲。故有河东目也。有
东西二寺。昔符坚伐晋。荆州北岸并没属秦。
时桓仲为荆牧邀翼法师。度江造东寺安长
沙寺僧。西寺安四层寺僧。符坚殁后。北岸诸
地还属晋家。长沙四层诸僧各还本寺。西东
二寺因旧广立。自晋宋齐梁陈氏。僧徒常数
百人。陈末隋初。有名者三千五百人。净人数
千。大殿一十三间。惟两行柱通梁长五十五
尺。栾栌重叠。国中京冠。即弥天释道安。使
弟子翼法师之所造也。自晋至唐曾无亏损。
殿前四铁镬。各受十馀斛以种莲华。殿前塔。
宋谯王义季所造。塔内素像忉利天工所造。
佛殿中多金铜像。宝帐飞仙真珠华佩。并是
四天王天人所作。寺内僧众兼于主客出万
馀人。当途讲说者五十三人。十三人得其圣
果。各领千僧。馀小法师五百馀人。十诵律师
有四十人。九人得圣。大小乘禅师八百馀人。
其得圣人二百二十四人。徒众严肃说不可
尽。寺法立制诵经六十纸者免维那。诵法华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第 598b 页 T53-0598.png

有十所。般舟方等二院庄严最胜。夏别常有
千人。四周廊庑减一万间。寺开三门两重七
间。两厦殿宇横设并不重安。约准地数取其
久故。所以殿宇至今三百年。馀无有损败。东
川大寺唯此为高。映曜川原实称壮观也。又
问。弥天释氏宇内式瞻云。乘赤驴荆襄朝夕
而见。未审如何。答曰。虚也。又曰。若尔虚传
何为东寺上有驴台。岘南有中驴村。据此行
由则乘驴之有地也。答曰。非也。后人筑台于
寺植树供养焉。有佛殿之侧顿置驴耶。又中
驴之名。本是闾国郗国之故地也。后人不练
遂妄拟之云云。
法苑珠林卷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