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2a 页
法苑珠林卷第十六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 敬佛篇第六之四
弥勒部第五(此别五部)
* 述意部
* 受戒部
* 赞叹部
* 业因部
* 发愿部
*** 述意部第一
惟大觉世雄随机利物。巧施现权之教。以救
将来之急。时经末代命同风烛。逐要利生无
过见佛。以释尊遗嘱。于我法中所修行者。并
付慈氏令悟圣果。大圣殷勤理固无妄。一念
相值终隔四流。结妙愿于华林。感慈颜于兜
率。能扣冥机云龙相会。故上生经云。是诸
人等皆于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来
付我。观此一言实固可祈。自晋代之末始传
斯经。暨乎宋明肇兴兹会。起千尺之尊仪。摸
万仞之道树。设供上林鳞集大众。于是四部
欣跃虔诚弘化。每岁良辰三会无缺。自齐代
驭历法缘增广。文宣德教弥纶斯业。从此已
来大会罕集行者希简。设有修学安心无法。
今录诸经依之修行。冀通八正则芬列于紫
宫。化流十善则晖焕于兜率。功被下生泽均
初会也。
*** 受戒部第二
述曰。若是居家白衣未受戒者。先受翻邪三
归。日别六时随时便受。显归三宝。自誓不
回必得上生。若出家五众已受得戒。但依修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2b 页 T53-040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2.png)
生。故智度论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
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
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三说)又处胎经。佛告弥勒
偈云。
「 汝所三会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亿人
受吾五戒者
次是三归人
九十二亿者
一称南无佛
皆得成佛道」
述曰。广明三归功力。具如敬福论三卷说。既
受得三归。次须受十善戒法。若不行十善。定
不得上生。应具修威仪。至一出家人前诫勖
己心至诚忏悔。然后受云。我某甲尽形寿。
于一切有情上下不简凡圣不起杀心。乃至
第十。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有情上下不
简凡圣不起邪见(如是三说)。
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有情上下不简凡圣
不起杀心竟。乃至第十我某甲尽形寿。于一
切有情上下不简凡圣不起邪见竟(如是三说)此之
十善禁防身三过杀盗淫。口四过妄言绮语
两舌恶口。意三过谓贪瞋邪见。此之十种。是
众善之根本。止则是。持作便是犯。犯是十恶
之本。亦是万祸之殃。
*** 赞叹部第三
如菩萨本行经云。正使化无数亿计人成辟
支佛。若有人百岁四事供养。功德甚多。不
如有人以欢喜心一四句偈赞叹如来功德
无量。又如善戒经云。以四天下宝供养于佛。
又以重心赞叹如来。是二福德等无差别。又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2c 页 T53-040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2.png)
槃界不可尽也。又若能至诚心念佛功德。乃
至一华散于空中。于未来世诸天梵王。其
福不尽。以其不尽终至涅槃。又涅槃经。迦叶
以偈赞佛言。
「 大悲悯众生
故令我归依
善拔众毒箭
故称大医王
世医所疗治
虽差还复生
如来所治者
毕竟不复发
世尊甘露药
以施诸众生
众生既服已
不死亦不生
如来今为我
演说大涅槃
众生闻秘藏
即得不生灭」
又大方等陀罗尼经。尔时华聚菩萨即赞佛
言。
「 世尊身色如金山
犹如日光照世间
能拔一切诸苦恼
我今稽首大法王
世主法王甚希有
如是妙法复过是
难见难闻亦难遇
若有睹者成正觉」
尔时阿须伦以偈赞佛。
「 世尊面目如日月
能灭一切诸黑闇
今复拔济于我等
我等归命天中尊」
文殊师利问经文殊说偈叹佛云。
「 我礼一切佛
调御无等双
丈六真法身
亦礼于佛塔
生处得道处
法轮涅槃处
行住坐卧处
一切皆悉礼
诸佛不思议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执
亦不可思议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3a 页 T53-04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3.png)
赞叹如来者
于千万亿劫
不堕诸恶趣」
佛言。文殊。善哉善哉。如来不可思议。即说
偈言。
「 佛生甘蔗姓
灭已更不生
若人归依佛
不畏地狱苦(如是三说)」
又华严经偈云。
「 宁受一切苦
得闻佛音声
不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
所以无量劫
受此诸苦恼
流转生死中
不闻佛名故」
又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云。佛告阿难。弥勒
不独以偈赞我。乃往过世十无央数劫。尔时
有佛。号焰光响作王如来。所有梵志长者。名
曰贤行。于此佛所已得不起法忍。尔时梵志
贤行者。今弥勒菩萨是。阿难白佛言。弥勒
得法忍久远乃尔。何以不速逮无上正真之
道成最正觉耶。佛语阿难。菩萨以四事法
不取正觉。何等为四。一净国土。二护国土。
三净一切。四护一切。是为四事。弥勒本求
佛时。以是四事故不取佛。佛语阿难。我本求
佛时亦有此四。然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
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
进超越九劫。得于无上正真之道致最正觉。
佛告阿难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何等为十。一
所有一切无所爱惜。二妻妾。三儿子。四头
目。五手足。六国土。七珍宝财物。八髓脑。九
血肉。十不惜身命。我以十事疾得佛道。又
大悲经云。佛告阿难汝观如来在路行时。能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3b 页 T53-04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3.png)
平正。如来过后地辄还复。一切树林倾侧向
佛。树神现身低头礼拜。如来过后树辄还复。
一切丘陵坑坎屏厕臭秽丛林瓦砾。皆悉扫
除平正清净。馨香芬烈众华布地。如来足履
蹈上而过。无情诸物尚皆倾侧。何况有情而
不加敬。何以故。我本修行菩萨行时。于一切
人所无不倾侧谦下礼敬。以是善业得成佛
已。有情无情如来行时无不倾侧低头礼拜。
我本曾以清净微妙称意资产。至心自手施
诸众生。以是业报。如来行时大地平正。扫
洒清净。又无瓦砾。我于无量诸贤圣所在路
行时。曾与扫治道路泥治房舍。我以平等心
无高下扫治令净。于一切时常求菩提利益
众生。以是善根。若佛如来在在处处行来路
首。自然清净地平如掌。乃至须弥山王高八
万四千由旬。在大海中亦深尔许。及铁围山
高十六万八千由旬。亦是金刚坚固。佛涅槃
时无不倾侧低头礼敬。若欲远避不倾侧者。
亦无是处。
由叹如来故。乃至舍利弗从他闻叹佛偈。亦
得道果。故普曜经。安陆比丘以偈报舍利弗
言。
「 吾师天中天
三界无极尊
相好身丈六
神通犹虚空
华熏去五阴
拔十二根本
不贪天世位
心净开法门」
时舍利弗。欣然大悦如冥睹明。口言善哉。昔
来抱疑。又吾好学八岁从师。至年十六靡不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3c 页 T53-04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3.png)
异无上正真得吾本愿。由如来过去心净离
著不害众生故。所行之处脚足不污虫蚁不
损。故处处经云。佛不著履有三因缘。一使
行者少欲。二现足下轮。三令人见之欢喜。佛
行足去地四寸有三因缘。一见地有虫蚁故。
二地有生草故。三现神足故。亦欲令人意止。
佛行地高下皆平有三因缘。一本行四等心
欲令一切安隐。地在水上水中有神。虫蛾一
切值佛足下皆安隐同心立意。是故卑者为
高。高者为卑。二诸天鬼神行福为佛除地故
高下为平。三佛为菩萨时通利道径桥梁度
人。故从是得福。故高下正平。欲令人意亦
尔。
又智度论云。世尊身好细薄皮相尘土不著。
身如莲华叶不受尘水。若菩萨在乾土山中
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
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若菩萨举食著口中。
是时咽喉边两处。流注甘露和合诸味。是味
清净。故名味中得上味。
又增一阿含经云。无恭敬心于佛者。当生龙
蛇中。以过去从中来。今犹无敬多睡痴也。
又四分律说偈云。
「 有敬长老者
是人能护法
现世得名誉
将来生善道」
赞弥勒四礼文(玄奘法师依经翻出)。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 诸佛同證无为体
真如理实本无缘
为诱诸天现兜率
其犹幻士出众形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4a 页 T53-040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4.png)
达者知幻未曾然
佛身本净皆如是
愚夫不了谓同凡
知佛无来见真佛
于兹必得永长欢
故我顶礼弥勒佛
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 佛有难思自在力
能以多刹内尘中
况今现处兜率殿
师子床上结跏坐
身如檀金更无比
相好宝色曜光晖
神通菩萨皆无量
助佛扬化救含灵
众生但能至心礼
无始罪业定不生
故我顶礼弥勒佛
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 慈尊宝冠多化佛
其量超过数百千
此土他方菩萨会
广现神变宝窗中
佛身白毫光八万
常说不退法轮因
众生但能修福业
屈伸臂顷值慈尊
河沙诸佛由斯现
况我本师释迦文
故我顶礼弥勒佛
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 诸佛常居清净刹
受用报体量无穷
凡夫肉眼未曾识
为现千尺一金躯
众生视之无厌足
令知业果现阎浮
但能听经勤诵法
逍遥定往兜率宫
三涂于兹必永绝
将来同證一法身
故我顶礼弥勒佛
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4b 页 T53-040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4.png)
*** 业因部第四
如未曾有经云。下品十善。谓一念顷。中品
十善。谓一食顷。上品十善。谓从旦至午。于
此时中心念十善止于十恶。亦得往生。故野
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经
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欲生第四天。当于
一日至第七日。系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
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佛前。
随念往生(言七日者且从近说尚感彼天何况一生而不剋获)又上生经云。若
有礼敬弥勒佛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乃
至来世龙华树下亦得见佛。又云。我灭度后。
四众八部闻名礼拜。命终往生兜率天中。若
有男女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
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一切恶业速得清
净。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得不退转。
弥勒成佛见佛光明即得受记。又上生经云。
佛灭度后。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
塔涂地华香供养。行诸三昧读诵经典。如是
人等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
像称弥勒名。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
命终之时即得往生兜率天上莲华台中。应
时见佛白毫相光。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
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得不退。又增一经云。
众生三业造恶。临终忆念如来功德者。必离
恶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
亦得生天。又大集经云。若修慈者。当舍身
命时见十方佛手摩其顶。蒙手触故心安快
乐。寻得往生清净佛土。又普贤观经云。若有
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4c 页 T53-040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4.png)
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从诸佛
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上。是名具足
菩萨戒。有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
人天供养。又法华经云。若有人受持读诵正
忆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
恐怖不堕恶道。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
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
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
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
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又智度论云。
若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
人人道中来。或兜率天来。所以者何。三恶
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诸天著
净妙五欲心则狂惑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
著禅定味故不能行。无色界天无形故故不
能行。以兜率天上常有一生补处菩萨。彼中
诸天常闻说般若。五欲虽多法力胜故。是故
说二处胜。若从他佛国来生此间。斯则转胜
也。
又处处经云。佛言。弥勒不来下有四因缘。
一有时福应彼间。二是此间人粗无能受经
者。三功德未满。四世间有能说经者。故弥勒
不下。若当来下。馀有五十亿七千六十万
岁。弥勒时人眼皆见四千里。由本十种因缘
得。一不掩人眼明二不损人眼。三不覆人
眼。四不藏人善。五不视杀。六不视盗。七不
视淫。八不视阴私及人短。九诸恶事不视。
十然灯于佛寺。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5a 页 T53-040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5.png)
又佛说弥勒来时经云。佛言。弥勒佛欲来出
时。阎浮利内地山树草木皆焦尽。于今阎
浮利地周匝六十万里。弥勒出时阎浮利
地。东西长四十万里。南北广三十二万里。
地生五果。四海之内无山陵溪谷。地平如砥
树木长大。人少三毒民多聚落。城名氾罗那
夷。有一婆罗门名须凡。当为弥勒作父。母
名摩诃越题。弥勒当为作子。相好具足身长
十六丈。生堕城地目彻视万里内。头中日
光照四千里。弥勒得道为佛时。于龙华树下
坐。树高四十里。广亦四十里(大成佛经华枝如龙头故名龙华树
亦有别传云子从龙宫出故名龙华树也)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时得道。
弥勒佛却后六十亿残六十万岁当来下(自外大同
成佛经说)王玄策西国行传云。唐显庆二年。敕使
王玄策等往西国。送佛袈裟。至泥婆罗国西
南。至颇罗度来村东坎下。有一水火池。若
将家火照之。其水上即有火焰于水中出。欲
灭以水沃之。其焰转炽。汉使等曾于中架一
釜煮饭熟。使问彼国王。国王答使人云。曾
经以杖刺著一金匮。令人挽出。一挽一深。相
传云。此是弥勒佛当来成道天冠金。火龙防
守之。此池火乃是火龙火也。又智度论云。弥
勒菩萨为白衣时。师名婆跋犁。有三种相。一
眉间白毫相。二舌覆面相。三阴藏相。如是等
非是菩萨时亦皆有此相也。
又新婆沙论云。曾闻尊者大迦叶波。入王舍
城最后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峰
如仰鸡足。尊者入中结跏趺坐。作诚言曰。愿
我此身并纳钵杖久住不坏。乃至经于五十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5b 页 T53-040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5.png)
现世时施作佛事。发此愿已寻般涅槃。时彼
三峰便合成一。掩蔽尊者俨然而住。及慈氏
佛出现世时。将无量人天至此山上。告诸众
曰。汝等欲见释迦牟尼佛杜多功德弟子众
中第一大弟子迦叶波不。举众咸曰。我等欲
见。慈氏如来即以右手抚鸡足山顶。应时峰
坼还为三分。时迦叶波将磨纳钵杖。从中
而出。上升虚空。无量天人睹斯神变。叹未曾
有。其心调柔。慈氏世尊如应说法皆得见谛。
若无留化如此之事。云何有耶。有说。有留化
事。问若尔世尊何故不留化身至涅般后
住持说法。答所应作者已究竟故。谓佛所应
度皆已度讫。所未度者圣弟子度之。有说。无
留化事。问若尔迦叶波事云何得有。答诸
信敬天神所任持故。有说。迦叶波尔时未般
涅槃。慈氏佛时方取灭度。此不应理。宁可
说无。不说彼默然多时。虚住如是说者。有
留化事。是故大迦叶波已入涅槃。
*** 发愿部第五
惟凡夫力弱习恶来多。以住娑婆其心怯弱。
初学是法恐畏退败。常发大愿扶持此行。乃
至命终心无障恼。随种善根愿共含识。自在
往生弥勒内众得至佛前。随念修学證不退
转。不愿往生于外众中。恐著五欲不得解脱。
故智度论云。有人修少福业。闻有福处常愿
往生。及至命终各生其中。又大庄严论云。佛
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如
牛虽力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佛国土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5c 页 T53-040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5.png)
见佛故。又如十住论云。若人发心求佛不休
不息。有人以指举大千世界在空却住不足
为难。若发愿言。我当作佛。是人希有。何以
故。世人心劣无大志故。又发菩提心论有十
大愿。常悉修行。
一者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施与一切
众生回向佛道。令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
生终不忘失。常为陀罗尼之所守护。
二者愿我以此善根生处值佛常得供养。不
生无佛国中。
三者愿我常近诸佛随侍左右如影随形。
四者愿我既得亲近为我说法成就五通。
五者愿我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第一义得正
法智。
六者愿我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
开解。
七者愿我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
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
八者愿我随顺清净法轮。一切众生听我法
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
九者愿我随逐众生将护与乐。舍身命财荷
负正法除无利益。
十者愿我虽行正法心无所行亦无不行。为
化众生不舍正愿。愿我以此十大誓愿。遍众
生界摄受一切河沙诸愿。若众生界有尽
我愿乃尽。然众生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亦
不可尽。广度众生无边法界所修善根。皆悉
回向无上正觉。生弥勒佛前闻清净法悟无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6a 页 T53-04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6.png)
法界众生回向弥勒佛前速成不退。
玄奘法师云。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
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弥陀净土
恐凡鄙秽修行难成。如旧经论。十地已上菩
萨随分见报佛净土。依新论意。三地菩萨始
可得见报佛净土。岂容下品凡夫即得往生。
此是别时之意。未可为定。所以西方大乘许
小乘不许。故法师一生已来常作弥勒业。临
命终时发愿上生见弥勒佛。请大众同时说
偈云。
南无弥勒如来
「 应正等觉
愿与含识
速奉慈颜」
南无弥勒如来
「 所居内众
愿舍命已
必生其中」
**** 感应缘(略引六验)
* 晋谯国戴逵
* 晋沙门释道安
* 宋尼释慧玉
* 梁沙门释僧护
* 隋沙门释灵干
* 唐沙门释善胄
夫最胜之相妙出无等。非直光仪莫写。固亦
形好不传。夫以世俗之指爪。而匠法身之圆
极。算数譬喻岂我万一。自泥洹以来久踰
千祀。西方像制流式中夏。虽依经镕铸各务
髣髴。名士奇匠竞心展力。而精分密数未有
殊绝。晋世有谯国戴逵字安道者。风清概
远肥遁旧吴。宅性居理游心释教。且机思
通赡巧拟造化。思所以影响法相。咫尺应
身乃作无量寿挟侍菩萨。研思致妙精锐定
制。潜于帷中密听众论。所闻褒贬辄加详改。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6b 页 T53-04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6.png)
刻形镂法。虽周人尽策之微宋客象楮之妙。
不能踰也。委心积虑三年方成。振代迄今所
未曾有。凡在瞻仰有若至真。俄而迎像入山
阴之灵宝寺。道俗观者皆发菩提心。高平郗
超闻而礼觐。遂撮香而誓曰。若使有常复睹
圣颜。如其无常愿会弥勒。既而手中之香勃
焉自然。芳烟直上其气联云。馀熏葳蕤溢于
衢路。凡预闻见皆心喜遍身。宋临川康王撰
宣验记。亦载其显瑞。戴公居去灵宝寺百
馀步。戴尝中夜而起见寺上有光。其明甚炽。
谓是燔火。狼狈往起。邻曲知者咸竞骏奔
至。而寺门静闭乃像放光。明旦众闻扣门
方起共观。咸睹佛堂晖焰洞照于天。莫不整
躬虔礼叹觉化之无方也。宋文帝迎像供养。
常在后堂。齐高帝起正觉寺。欲以胜妙灵
像镇抚法殿。乃奉移此像。旧在正觉寺。逵又
造行像五躯。积虑十年。像旧在瓦官寺。逵
弟二子颙字仲若。素韵渊澹雅好丘园。既
负荷幽贞亦继志才巧。逵每制像常共参虑。
济阳江夷少与颙友。夷尝托颙造观世音像。
致力罄思欲令尽美。而相好不圆积年无成。
后梦有人告之曰。江夷于观世音无缘。可改
为弥勒菩萨。戴即停手驰书报江。信未及发
而江书已至。俱于此夕感梦。语事符同。戴
喜于神应即改为弥勒。于是触手成妙。初不
稽思。光颜圆满俄尔而成。有识赞仰咸悟因
缘之匪差。此像旧在会稽龙华寺。寻二戴像
制历代独步。其所造甚多并散在诸寺。难悉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6c 页 T53-04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6.png)
晋长安五级寺有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
人也。形虽不逮于人而聪俊罕俦。七岁读书
再览能诵。年至十三出家。日诵万言不差一
字。师敬异之。为受具戒。恣其游学。至邺入
中寺遇佛图澄。澄见而嗟异。与语终日。因
事澄为师。澄讲安覆。疑难锋起。安挫锐解
纷。行有馀力。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安后
避地南投襄阳。与弟子释慧远等四百馀人
度江。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行得入
一家。见门里有一马㭿。中间悬一马兜。
可容一斛。安呼林伯升。主人惊出。果姓林
名伯升。谓是神人厚相奉椄。既而弟子问。何
以知其姓字。安曰。两木为林。兜容百升也。
既至襄阳。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时众
不甚恭重。安曰。像形相致佳。但髻形未称。
令弟子炉冶其髻。既而光焰焕炳曜满一堂。
详视髻中见一舍利。众咸愧服。安曰。像既灵
异不烦复冶乃止。识者咸谓。安知有舍利。
故出以示众。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
当时。其先籍安高名。早以致书通好。承应真
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自大
教东流四百馀年。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
真丹宿训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自
顷道业之隆盛无以匹。所谓月光将出灵
钵应降。法师任当洪范化洽无幽。此方诸僧
咸有思慕。若尘灵东徂摩尼回曜。一蹑七宝
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
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7a 页 T53-04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7.png)
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
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安常注诸经恐
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甚远理愿见瑞
相。乃梦见梵道人头白眉毛长。语安云。君
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至。远
公乃知。和上所梦宾头卢也。于是立座饭之。
处处成则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
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
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
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
则而从之。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像
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
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
寺房既窄。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
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
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可
度脱。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须臾浴圣僧情
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来生所生之处。彼
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都兜率。
妙胜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安后
营浴具。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
须臾就浴。果是圣应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
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葬
城内五级寺中。是岁晋太元十年也。年七
十二。安未终之前。每先闻罗什在西国思共
讲析。每劝坚取之。什亦远闻安风。谓是东
方圣人。常遥而礼之。初安生而便左臂有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7b 页 T53-04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7.png)
手。时人谓之为印手菩萨。安既终。后十六
年什公方至。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安既笃
好经典志在宣法。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
昙摩难提及僧伽跋澄等。译出众经百馀万
言。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覈文旨。新
出众经于是获正。孙绰为名德沙门论。目云。
释道安博物多通才经名理。又为之赞曰。
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
飞声汧陇。驰名淮海。形虽革化。犹若常在。
有别记云。河北别有竺道安。与释道安齐
名。谓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道安本随师姓
竺。后改为释。世见其二姓。因谓为两人谬矣
(右此二验出梁高僧传)。
宋尼释慧玉。长安人也。行业勤修经戒通备。
尝于长安薛尚书寺。见红白光。十馀日中。至
四月八日六重寺沙门来游此寺。于光处得
弥勒金像。高一尺馀。慧玉后南渡樊郢住江
陵灵收寺。元嘉十四年十月。夜见寺东树。有
紫光烂起晖映一林。以告同学妙光等。而悉
弗之见也。二十馀日玉常见焉。后寺主释法
弘将于树下营筑禅基。仰首条间得金坐像。
亦高尺许云(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梁剡石城山有释僧护。本会稽剡人也。少出
家便剋意苦节。戒行严净。后居剡石城山隐
岳寺。寺北有青壁。直上数十馀丈。当中央
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丛树曲干垂荫覆护
每经行至壁所。辄见光明焕炳闻弦管歌赞
之声。于是擎炉发誓。愿博山镌造十丈石佛。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7c 页 T53-04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7.png)
会。以齐建武中。招结道俗初就彫剪。疏凿
逾年仅成面璞顷之护遘疾而亡。临终誓
曰。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辨。第二身中
其愿剋果。后有沙门僧淑。纂袭遗功。而资力
莫由未获成遂。至梁天监六年。有始丰令吴
郡陆咸。罢邑还国。夜宿剡溪。值风雨晦冥
咸皆危惧。假寐忽梦见三道人。来告云。若
诚信坚正自然安隐。有建安殿下感患未瘳。
若能治剡县僧护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获
平愈。冥理非虚宜相开发也。咸还都经年稍
忘前梦。后出门乃见一僧云。听讲寄宿。自
言去岁剡溪所嘱。建安王事犹忆此不。咸当
时惧然答云不忆。道人笑曰。宜更思之。仍
即辞去。咸寤其非凡。乃倒屣咨访。追及百
步忽然不见。咸豁尔意解。具忆前梦。乃剡溪
所见第三僧也。咸即驰启建安王。王即以上
闻。敕遣僧祐律师专任像事。王乃深信益加
喜踊充遍。抽舍金贝誓取成毕。初僧祐未至。
一日寺僧慧逞梦见黑衣大神。翼从甚壮。立
于龛所商略分数。至明旦初祐律师至。其神
应若此。初僧护所创凿龛过浅。乃铲入五丈。
更施顶髻。及身相剋成蓥磨将毕。夜中忽
当万字处色赤而隆起。今像胸万字处。犹
不施金薄而赤色存焉。像以天监十二年春
就功。至十五年春竟。坐躯高五丈。立形十
丈。龛前架三层台。又造门阁殿堂。并立众基
业以充供养。其四远士庶并提挟香华万里
来集。供施往还轨迹填委。自像成之后。建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8a 页 T53-04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8.png)
验出梁高僧传)。
隋西京大禅定道场释灵干。俗姓李氏。金城
狄道人也。志节恭勤常修净业。依华严经作
莲华藏世界海观及作弥勒天宫观。至开皇
十七年遇疾暴闷。唯心不冷未敢藏殡。后醒
述云。初见两人。手把文书户前而立。曰官
须见师。俛仰之间乃与俱往。状如乘空足无
所涉。到一大园。七宝树林端严如画。二人送
达便辞而退。干独入园东西极目。但见林地
山池无非珍宝。焜煌乱目不得正视。树下花
座。或有人坐。或无坐者。忽闻人唤云。灵干汝
来此耶。寻声就之乃慧远法师也。礼讯问曰。
此为何所。答曰。是兜率陀天。吾与僧休同生
于此。次吾南坐上者。是休法师也。远与休形
并非本身。顶戴天冠衣以朱紫。光炜绝世。
但语声似旧依然可识。又谓干曰。汝与我诸
弟子。后皆生此矣。因得觉悟。重增故业。端然
观行绝交人物。至大业三年。禅定初成。敕
召为道场上座。僧徒一盛匡救有叙。至于八
年。于本房内所患渐重。将欲终卒。目精上
视。不与人对。久之乃垂。颜如常日。沙门童真
问疾。因见是相。干谓真曰。向见青衣童子二
人来召。相逐而去。至兜率天城外未得入宫。
若翘足举望。则见城中宝树华盖。若平立。即
无所见也。傍侍疾者。向举目者。是其相矣。
真曰。若即住彼大遂本愿。干曰。天乐非久终
坠轮回。华严藏海是所图也。不久气绝。须臾
复童真问。何所见耶。干曰。见大水遍满华
敬佛篇第六之四¶ 第 408b 页 T53-04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408.png)
是隋曰西大禅定寺主武德初亡也)以大业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
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
唐西京净影寺释善胄。俗姓淮氏。瀛州人也。
通敏易悟极闲谈激。机辩为心美誉闻彻。于
仁寿末年。奉敕置塔。送舍利于梓州牛头
山华林寺。严舆将达感猪八头。突到舆下
从行至馆。驱逐乃走还来如故。渐至城治。黑
蜂四枚形甚壮伟随舆旋绕数匝便去。既至
州馆。夜放大光明彻屋上。如火焰发。食顷方
灭。又掘塔基入深丈馀。正当函处得古[兹/瓦]
瓶。无盖有水。清澄香美。乃用盛于函内。寺九
层浮图。从西南角。第二级放光上照相轮。如
五石瓮。黄赤如火。良久方隐。又堂内弥勒
佛。亦放眉间紫光。并二菩萨亦放赤光。通
照寺院。前后七度众人同见。除不来者。武德
三年八月内终于本寺。春秋七十有一(右此二验
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