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1b 页

法苑珠林卷第十三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 述意部
* 念佛部
* 观佛部
* 弥陀部
* 弥勒部
* 普贤部
* 观音部

** 述意部第一

夫至人应感。兹赴物机。色相光明。振德于
甘露之泽。影留图像。遣化于日隐之运。所以
忉利暂隔。犹致刻檀之圣容。况坚固长晦。孰
忘畴昔之心哉。是故发源西国。则优填创其
始。移教东域。则汉明肇其初。沿兹而来。匠者
踵武。聿追法身备极珍宝。金石珠玉之饰。土
木绣画之姿。莫不即心致巧。因兹呈妙。昔
晋代僧众创造炜绝。宋齐帝王制作日新。
多未记铭。惧或失源。今录其殊胜。垂范表益
也。

** 念佛部第二

夫大圣有平等之相。弟子有称扬之德。故十
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
莲台之上。随念何相。皆得利益。所谓始从出
家终成正觉。于其中间。道树降魔。鹿野说法。
相好圆满。光明炳著。身色清净。事等镕金。面
貌端严。犹如满月。齿同珂雪。发似光螺。目譬
青莲。眉方翠柳。八音响亮。万相雍容。五眼洞
明。六通遥飏。悬河写辩。连注投机。圆三点以
成身。具五分而为体。带权实以度物。随真应
以化人。或扇广大之慈风。洒滂沱之法雨。能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1c 页 T53-0381.png
使身田被润。即吐无上之牙。心树既荣。便
茂不彫之叶。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为众
生故。随缘应现。十方十亿并愿历侍。三千大
千俱得亲承。长种福田广兴供养。吐邪倒之
根。拔贪嗔之本。修念佛之因。證见佛之果。故
法华经偈云。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又譬喻经云。昔有国王。杀父自立。有阿罗汉。
知此国王不久命终。计其馀命不过七日。若
命终后必堕阿鼻地狱一劫受苦。此阿罗汉
寻往化之。劝教至心称南无佛。七日莫绝。临
去重告慎莫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称说昼夜
不废。至七日头便即命终。魂神趣向阿鼻地
狱。乘前念佛。至地狱门知是地狱。即便大
声称南无佛。狱中罪人闻称佛声。皆共一时
称南无佛。地狱猛火即时化灭。一切罪人皆
得解脱出生人中。后阿罗汉重为说法得须
陀洹。以是因缘。称佛名号。所获功德无量无
边不可为喻。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佛在世时。佛为父王及
诸大众。说观佛三昧经。佛有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身真金色光明无量。时座下有五百释
子。以罪障故。见佛色身。犹如灰人羸婆罗
门。见已号哭自拔头发。举身投地鼻中血出。
佛安慰曰。汝勿号哭。吾为汝说。过去有佛名
毗婆尸。入涅槃后。于像法中有一长者。名
日月德。有五百子。聪明多智无不贯练。其
父长者信敬三宝。常为诸子说佛法义。诸子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2a 页 T53-0382.png
邪见都无信心。后时诸子同遇重病。父到儿
前。泣泪合掌语诸子言。汝等邪见不信佛法。
今无常刀切割汝身。为何所怙。有佛世尊。名
毗婆尸。汝可称名。诸子闻已。敬父言故称南
无佛。复教称法及称僧名。称已命终。由称佛
故生四天王天上寿尽以前邪见还堕地狱。
狱卒罗刹。以热铁叉刺坏其眼。受是苦时。忆
父教称念佛因缘。从地狱出来生人中。贫穷
下贱。后式弃佛出。亦得值遇。但闻佛名不
睹佛形。后随叶佛。拘楼秦佛拘那含佛迦叶
佛。亦皆闻名不见其形。以闻如是六佛名故。
今得与我同生释种。我身端严如阎浮金。汝
见灰色羸婆罗门。皆由前世邪见故尔。汝今
可称过去佛名。并称汝父。亦称我名及弥勒
佛。称已作礼。及向大众大德众僧。五体投地。
发露忏悔邪见之罪。诸人受教忏悔讫已。见
佛金色如须弥山。见已白佛。我今见佛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光明。作是语已得须陀
洹。求佛出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佛告比丘。我灭度后。若称我名。南无诸佛。所
获福德无量无边。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
释迦牟尼。灭度之后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
慢邪见不信佛法。有一比丘。名定自在。语王
子言。世有佛像。众宝严饰然为可爱。可暂
入塔观佛形像。王子即随共入塔中见像相
好。白比丘言。佛像端严犹尚如此。况佛真身。
比丘告言。汝今见像不能礼者。应当合掌称
南无佛。是时王子。即便合掌称南无佛。还宫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2b 页 T53-0382.png
系念塔中像故。即于后夜梦见佛像。梦已欢
喜。舍离邪见归依三宝。由一入塔称佛善根。
命终得值九百万亿那由他佛。于诸佛所逮
得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故诸佛现前为其
授记。从是已来经于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
道。乃至今日获得甚深首楞严定。昔王子者。
今财首菩萨是。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如是学
念佛也。

** 观佛部第三

窃闻法王法力道济无疆。大慈大悲声高有
顶。随根普雨叆叇密云。触类等观朗同明镜。
是以金容诞迹。遂致恒星匿彩。月爱舒光。便
使晨曦掩色。八音才吐。则尼揵辙乱。七辩
暂宣。则富那旗靡。故知威神尊重利益弘深。
随喜见闻则难遭难遇。劝诸行者。常须观佛。
心存妙色似对目前。意想光仪如临咫尺。虽
法身无二随应说三。逗机弘诱乃有多种。今
且录经。后述灵验。馀之不尽。备在广文。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
佛出世。号宝威德上王。时有比丘。与九弟子
往诣佛塔。礼拜佛像。有见一宝像。严显可
观。礼已谛视说偈赞叹。后时命终。悉生东方
宝威德上王佛国。大莲华中结跏趺坐忽然
化生。从此已后常得值佛。于诸佛所。净修
梵行。得念佛三昧海。得三昧已佛为授记。于
十方面各得成佛。东方善德佛者。则彼师是。
其九弟子者作九方佛。谓东南方。无优德佛。
南方栴檀德佛。西南方宝施佛。西方无量明
佛。西北方华德佛。北方相德佛。东北方三乘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2c 页 T53-0382.png
行佛。上方广众德佛。下方明德佛。如是十佛
由因过去礼塔观像一偈赞叹。今于十方各
得成佛。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
曰空王。入涅槃后有四比丘。共为同学习佛
正法。烦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
业当堕恶道。空中有声语比丘言空王如来。
虽复涅槃。汝之所犯谓无救者。汝等今可入
塔观像。与佛在世时等无有异。闻空声已。
入塔观像眉间毫相。即作念言。如来在世光
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作是
语已。如太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由入佛
塔观像毫相忏悔因缘。后八十亿阿僧祇劫
不堕恶道。生生常见十方诸佛。于诸佛所受
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为十方佛现前
授记。今悉成佛。东方有国名曰妙喜。佛号阿
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国。名曰欢喜。佛号
宝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国。名曰极乐。佛
号无量寿。即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国。名莲华
壮严。佛号微妙声。即第四比丘是。以是因缘
行者。应当如是数观佛也。

又迦叶经云。昔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佛出
世。号曰光明。入涅槃后。有一菩萨。名大精
进。年始十六。婆罗门种。端正无比。有一比
丘。于白氎上。画佛形像。持与精进。精进见
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像妙好乃尔。
况复佛身。愿我未来亦得成就如是妙身。言
已思念。我若在家此身叵得。即启父母求哀
出家。父母答言。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3a 页 T53-0383.png
家我等当死。子白父母。若不听我者。我从
今日不饮不食。不升床坐亦不言说。作是誓
已。一日不食乃至六日。父母知识八万四千
诸婇女等。同时悲泣。礼大精进寻听出家。
既得出家。持像入山。取草为座。在画像前结
跏趺坐。一心谛观此画像不异如来。如来像
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相离相
体性空寂。作是观已。经于日夜成就五通。具
足无量得无碍辩。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
净天眼见于东方阿僧祇。佛以净天耳闻佛
所说悉能听受。满足七月。以智为食。一切诸
天散华供养。从山而出来至村落。为人说法。
二万众生发菩提心。无量阿僧祇人住于声
闻缘觉功德。父母亲眷皆住不退无上菩提。
佛告迦叶。昔大精进今我身是。由此观像今
得成佛。若有人能学如此观。未来必当成无
上道。

*** 感应缘(略引五十三验)

自法移东汉教渐南吴。佛像灵祥充牣区
宇。而群录互举。出没有殊。至于瑞迹盖无
异也。今依叙列而罕以代分。何者或像陈晋
代。而历表隋唐。或陶化在人。而迹从倚
伏。故不获铨次。依缘而辩集之(此卷一十五缘)


* 东汉雒阳昼释迦像缘
* 南吴建业金像从地出缘
* 西晋吴郡石像浮江缘
* 西晋泰山七国金像瑞缘
* 东晋杨都金像出渚缘
* 东晋襄阳金像游山缘
* 东晋荆州金像远降缘
* 东晋吴兴金像出水缘
* 东晋会稽木像香瑞缘
* 东晋吴郡金像传真缘
* 东晋东掖门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3b 页 T53-0383.png
* 东晋庐山文殊金像缘
* 元魏凉州石像山袈裟出现缘
* 北凉河南王南崖塑像缘
* 北凉沮渠丈六石像现相缘

案南齐王琰冥祥记云。汉明帝梦见神人。形
垂二丈。身黄金色项佩日光。以问群臣。或对
曰。西方有神。其号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
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表之中夏。
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闻人死精神不灭。莫
不惧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将西域沙门迦叶
摩腾等。赍优填王画释迦倚像。帝重之。如
梦所见也。乃遣画工图之数本。于南宫清凉
台乃高阳门显节寿陵上供养。又于白马寺
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之。像如诸传备载。

吴时于建邺后园平地。获金像一躯。讨其本
缘。谓是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何以知
然。自秦汉魏未有佛法南达。何得有像埋瘗
于地。孙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厕
处令执屏筹。至四月八日。皓如戏曰。今是八
日浴佛时。遂尿头上。寻即通肿阴处尤剧。痛
楚号噭忍不可禁。太史占曰。犯大神圣所
致。便遍祀神祇并无效应。宫内伎女素有信
佛者。曰佛为大神。陛下前秽之。今急可请耶。
皓信之。伏枕归依。忏谢尤恳。有顷便愈。遂以
马车迎沙门僧会。入宫以香汤洗像。惭悔殷
重。广修功德于建邺寺。隐痛渐愈也。

西晋悯帝建兴元年。吴郡吴县。松江沪渎口。
渔者萃焉。遥见海中有二人现浮游水上。渔
人疑为海神。延巫祝。备牲牢以迎之。风涛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3c 页 T53-0383.png
弥盛骇惧而返。复有奉五斗米道费老之
往曰。斯吾师也。复共往接。风浪如初。有奉
佛居士吴县朱膺。闻之叹曰。将非大觉之垂
降乎。乃洁斋共东灵寺帛尼及信佛者数人。
至渎口稽首迎之。风波遂静。浮江二人随潮
入浦。渐近渐明。乃知石像。将欲捧接。人力未
展。聊试擎之。飘然而起便舆。还通玄寺。看像
背铭。一名惟卫。二名迦叶。莫测帝代而书
迹分明。举高七尺。施设法座。欲安二像。人虽
数十而了不动。复重启请翻然得起。以事表
闻朝廷。士庶归心者十室而九。沙门释法开。
来自西域。称经说。东方有二石像及阿育王
塔。有供养礼觐者。除积劫罪。

又别传云。天竺沙门一十二人。送像至郡。像
乃水上不没不行。以状奏闻。下敕听留吴郡
(见高僧传及旌异记等)

西晋泰山金舆谷朗公寺。昔中原值乱永嘉
失驭。有沙门释僧朗。所居之山常有云阴。俗
异其祯。威声振远。天下知闻。于时无主英雄
负图。七国宗庙敬以崇福焉。诸国竞送金铜
像并赠宝物。朗恭事尽礼每陈祥瑞。今居一
堂门牖常开。鸟雀不近杂秽不著。远近嗟异。
其寺至今向三百五十年。

东晋成帝咸和年中。丹阳尹高悝。往还市阙。
每张侯桥浦有异光现。乃使吏寻之获金像
一躯。西域古制。光趺并阙。悝下车载像。至
长干巷口。牛不复行。悝止御者任牛所往。遂
径赴长干寺。因安置之。杨都翕然劝悟者甚
众。像于中霄。忽放金光。岁馀临海县渔人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4a 页 T53-0384.png
张孙世。于海上见铜莲华趺。丹光游泛。乃
驰舟接取。具送上台。帝令试安像足。恰然
同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锡诣悝云。昔游
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邺遭乱藏于河滨。王路
既通寻觅失所。近感梦云。吾出江东。为高悝
所得在阿育王寺。故远来相投欲一礼拜。悝
引至寺。五僧见像歔欷洟泣。像为之放光
照于堂内。及绕像形。僧云。本有圆光。今在远
处。亦寻当至。五僧即住供养。至咸和元年。南
海交州合浦采珠人董宗之。每见海底有光
浮于水上。寻之得光。以事上闻。简文帝敕施
此像。孔穴悬同光色无异。凡四十馀年。东
西别处祥感光趺。方乃符合。此像华台有西
域书。诸道俗来者。多不识之。有三藏法师求
那跋摩。曰此古梵书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
造。时瓦官寺沙门慧邃。欲求摸写。寺主僧尚
恐损金色。语邃曰。若能令佛放光回身西向
者。非余所及。邃至诚祈请。至于中霄。闻有
异声。开殿见像大放光明转坐面西。于是乃
许摸之。传写数十躯。所在流布。至梁武帝。于
光上加七乐天并二菩萨。至陈永定二年。王
琳屯兵江浦将向金陵。武帝命将溯流。军发
之时。像身动摇不能自安。因以奏闻。帝捡之
有实。俄而锋刃未交。琳众解散。单骑奔北。遂
上流大定。故动容表之。天嘉之中。东南兵起。
帝于像前乞愿。凶徒屏退。言讫光照阶宇。不
久东阳闽越皆平。沙门慧晓长干领袖。行化
所及。事若风移。乃建重阁。故使藻缋穷奇登
临极目。至德之始加造方趺。自晋迄陈。五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4b 页 T53-0384.png
代王臣。莫不归敬。亢旱之时。请像入宫。乘以
帝辇。上加油覆。僧为雨调。中途滂澍。常
候不失。有陈运否亟涉讹谣。祯明二年像面
自西。虽正还尔。以状闻。帝延入太极。设斋行
道。其像先有七宝冠。饰以珠玉。可重三斗。
上加锦帽。至晓宝冠挂于像手。锦帽犹在头
上。帝闻之烧香祝曰若国有不祥。还脱宝冠
用示徵咎。仍以冠在首。至明脱挂如昨。君臣
失色。及隋灭陈。举国露首面缚西迁。如所表
焉。隋高祖闻之。敕送入京大内供养。帝躬
立侍。下敕曰。朕年老不堪久立。可令有司造
坐像。形相使同。其立本像送兴善寺。像既
初达。殿大不可当阳。乃置北面。及明乃处正
阳。众虽异之。还移北面。至明还南如初。众咸
愧谢轻略。今现在图写盛矣。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四月八日。襄阳檀溪寺
沙门释道安。盛德昭彰播声宇内。于郭西
精舍。铸造丈八金铜无量寿佛。明年季冬严
饰成就。晋镇军将军雍州刺史郗恢之。创莅
襄部赞击福门。其像夜出西游万山。遗示一
迹。印文入石。乡邑道俗一时奔赴。惊嗟迎
接。还本供养。后以其夕出住寺门。众咸骇异。
恢乃改名金像寺。至梁普通三年四月八日。
下敕于建兴苑铸金铜华趺。高五尺九寸。广
九尺八寸。庄严既讫。溯流送之。以承像足。立
碑颂德。刘孝仪文。萧子云书。天下称最。碑现
在逮周武灭法。建德三年甲午之岁。太原公
王秉为襄州刺史。副镇将上开府长孙哲。志
不信法。闻有灵感先欲毁除。邑中士女被废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4c 页 T53-0384.png
僧尼。闻欲除灭哀号盈路。哲见道俗叹惜瞋
怒弥盛。逼逐侍从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以
绳系颈挽牵不动。哲谓不用心。杖监事者各
一百。牵之如初。又加三百。不动如故。哲怒逾
壮。又加五百。牵引方倒。声振地动人皆悚慄。
哲独喜踊。即令融毁。扬声唱快。便驰马欲报
剌史。才可百步忽然落马。失瘖直视四支不
举。至夜便卒。道俗唱快于甚。哲当毁像时。于
腋下倒垂衣内铭云。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
午。月朔日。比丘道安。于襄阳郭西造丈
八金像一躯。此像更三周甲子。百八十年当
灭。后计年月。兴废悉符同焉。信知安师圣
人诚无虚记。今本所住名启法寺。所覆之石
人凿取现存焉。

又隋末分崩方隅守固。襄阳留守窦卢褒。摄
据一部属王世充。有启法寺宪法师者。为士
俗所重。数谏窦君令投唐国。窦不从。宪与
士俗内外通使。京辅遂发兵至襄阳。窦固
守。三度兵至屠城不陷。后知宪情遂密杀之。
宪临终语弟子苏富娄曰。我与汝父。见毁安
师金像。自尔已来遗迹不嗣。我死后可依造
之。及武德四年。官军围急。窦降方恨不取宪
语。枉杀何酷。斯即于国有功无人申者。城平
富娄。便从俗服。宪有衣资什物。并富娄收
拾。乃有心拟像。不知何模样。一冶便成。无有
缺少。当铸像时。天阴云有雨华如李。遍一寺
内。富娄性巧财用自富。又于家内造金铜弥
勒像。高丈馀。后梦。宪令其更造佛像。乃于梵
云寺造大像。高五十九尺。事如别显。昔隋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5a 页 T53-0385.png
初。秦孝王俊。曾镇襄部。闻安师古像形制
甚异。乃遣人图之。于长安延兴寺造之。初铸
之夕。亦感天乐雨华。大有灵瑞像今现在延
兴寺也。

东晋穆帝永和六年岁次丁未。依勘长历乃
三年也。二月八日夜。有像现于荆州城北。长
七尺五寸。合光趺高一丈一尺。皆莫测其所
从也。初永和五年。广州商客下载欲竟恨船
轻。中夜觉有人来奔船。惊共寻视了无所见。
而船载自重不可更加。虽骇其异而不测也。
列迈利涉常先诸舫。不久遂达渚宫。才泊水
次。夜复觉人自船登岸。船载还轻。及像现也
方知其兆。时大司马桓温镇牧西陜。躬事顶
拜倾动邦邑。诸寺僧众咸竞迎引。铿然不
动。有长沙太守江陵滕畯(一云滕舍)以永和二
年舍宅为寺。额表郡名。承道安法师襄川综
领。请一监护。安谓弟子昙翼曰荆楚士庶始
欲信法。成其美者非尔谁欤。尔其行矣。翼
负锡南征。缔构一载。僧宇虽就。而像设弗施。
每叹曰。育王寺像随缘流布。但至诚不极。何
忧不垂降乎。及闻荆城像至。欣感交怀。曰斯
像余之本誓也。必归我长沙。固可心期。难
以力致。众咸佥曰必如所言。验之非远。翼烧
香拜请。令弟子三人捧。飒然轻举。遂安本寺。
道俗庆悦。至晋简文咸安二年。始铸华趺。晋
孝武帝太元中。殷仲堪为刺史。于中夜出寺
西门。逻者谓人问而不答。以刀击之鎗然。
视乃像也。刀击胸处文现于外。有罽宾僧伽
难陀禅师者。多识博观。从蜀来荆。入寺礼像。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5b 页 T53-0385.png
叹咽久之。翼问其故。答曰。近天竺失之。如何
远降此土。便勘年月悉符同焉。看像光背梵
文。曰阿育王造也。时闻此铭更倍钦重。昙翼
兴念致应之验也。及病将亟。像光忽逝。翼
曰。佛示此相。病必不振。光往地方复为佛事。
旬日而终。后僧拟光更铸今者。宋孝武时。
像大放光。江东佛法一期甚盛。宋明帝太始
末。像辄垂泪。明帝寻崩。嗣主狂勃。便有宋齐
革运。荆州刺史沈悠之。初不信法。沙汰僧尼。
长沙一寺千有馀僧。应还俗者将数百人。举
众惶骇长幼悲泣。像为汗流五日不止。有闻
于沈吕寺大德玄畅法师访问所以。畅曰。
圣不云远无忧不彻。去来今佛佛佛想念。得
无今佛念诸佛乎。欲谏檀越不信之心。故有
斯应。问出何经。答出无量寿。悠之取经寻之
殊悦。即停沙汰。齐永元二年。镇军萧颖胄与
梁高共荆州刺史。南康王宝融起义时。像行
出殿外将欲下阶。两僧见而惊唤。乃回入殿。
三年颖胄暴亡。宝融亦废。而庆归高祖。梁天
鉴末。寺主道岳与一白衣。净塔边草。次开塔
户乃见像绕龛行。道岳密礼拜不令泄言。及
大开堂像亦在座。梁鄱阳王为荆州。屡请入
城建大功德。及感病迎之倍扛不起。少日而
薨。高祖昔在荆陕。宿著恳诚。屡遣上迎终
无以致。中大通四年三月。遣白马寺僧琎主
书何思。远赍香华供养。具申丹款。夜即放光
似随使往。明旦承接还复留碍。重谒请祈方
申从往。四众应慕送至江津。至二十三日届
于金陵。去都十八里。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5c 页 T53-0385.png
续无绝。道俗欣庆叹未曾有。在殿三日。竭诚
供养(一云停中兴寺)设无遮大斋二十七日。从大通
门出入同泰寺。其夜像大放光明。敕于同泰
寺大殿东北起殿。三间两厦。施七宝帐坐。以
安瑞像。又造金铜菩萨二躯。筑山穿池奇树
怪石。飞桥栏槛夹殿两阶。又施铜镬一双各
容三十斛。三面重阁宛转玲珑。中大同二年
三月。帝幸同泰设会开讲。历诸殿礼。黄昏始
到瑞像殿。帝才登阶像大放光。照竹树山水。
并作金色。遂半夜不休。及同泰被焚堂房并
尽。唯佛所居殿存焉。太清二年像大流汗。其
年十一月侯景乱阶。大宝三年贼平。长沙寺
僧法敬等。迎像还江陵复止本寺。梁后大定
七年像又流汗。明年二月中宋宣帝崩。天保
三年长沙寺延火所及。合寺洞然烟焰四合。
欲救瑞像无方可移。由来举必百人。尔日六
人便起。天保十五年明帝延像入内礼忏冥
感。二十三年帝崩。嗣主萧琮移像于仁寿宫
又大流汗。广运二年而梁国云灭。至开皇七
年长沙寺僧法茜等。复迎还寺。开皇十五年。
黔洲刺史田宗显至寺礼拜。像即放光。公发
心造正北大殿。一十三间。东西夹殿九间。被
运材木。在荆上流五千馀里。斫材运之至江
散放。其木流至荆州自然泊岸。虽风波鼓扇
终不远去。遂引工营之。柱径三尺。下础阔
八尺。斯亦终古无以加也。大殿以沈香帖遍。
中安十三宝帐。并以金宝庄严。乃至榱桁藻
井无非宝华间列。其东西二殿瑞像所居。并
用檀帖。中有宝帐华炬。并用真金所成。穷极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6a 页 T53-0386.png
宏丽天下第一。大业十二年瑞像数汗。其年
朱粲贼破掠诸州。来至荆邑营于寺内大殿。
高临城北。贼上殿上射城中。留守患之。夜以
火箭烧之。城中道俗悲悼瑞像灭失。其夜不
觉像踰城而入。至宝光寺门外立。且见像存
合城欣悦。贼散看像故处一不被烧。灰炭不
及。今续立殿不如前者。伪梁萧铣凤鸣五年。
伪宋王杨道生等至寺礼拜。像大流汗。身首
雨流。竟日不息。其年九月大唐兵马从蜀江
下。其月二十日寺僧法通。以唐运将统。希求
一瑞绕像行道。其夜放光明满堂。至二十五
日。光彩渐灭。其日赵郡王兵马入城。斯亦庆
幸大同。故流光为其善瑞也。至于亢阳之月。
宰牧致诚无不毕应。至贞观六年六月大旱。
都督应国公武[穫-禾+(寻-口+几)]。迎像建斋行道七日。官僚
上下立于像前一心观佛。良久云气四布甘
雨滂流。其年大熟。都督乃舍黄金更度瑞像。
辇舆幡华庄严众具备矣。今现在江陵长沙
寺。又有外国铜像高七尺许。古异不甚重
之。道安法师在石城长安所送。令弟子于髻
中得一舍利。有光出之。

东晋周󰃗。字宣佩。义兴阳羡人。晋平西将军
处之第二子也。位至吴兴大守。家世奉佛。
其女尤甚精到。家僮捕鱼。忽见金光溢川
映流而上。当即下网得一金像。高三尺许。形
相严明浮水而住。牵排不动。驰往白󰃗。󰃗告
女。乃以人船送女往迎。遥见喜心礼而手挽。
即得上船。在家供养。女夕梦佛左膝痛。觉看
像膝果有穿处。便截金钗以补之。󰃗后以女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6b 页 T53-0386.png
适吴郡张澄。将像自随。言归张氏。后病卒。乃
见女在城墙上姿饰逾于平日。内外咸睹。俄
而紫云下迎。遂上升空。极目乃没。澄曾孙事
接戎旅平讨孙恩之乱。久废斋戒。不觉失像。
而光尚在。举家忏悔祈求备至。有一老妪
赍诣卖之。索价极少。识是前像方欲雇直。失
妪所在。此像遂亡。光在张家云。

东晋会稽山阴灵宝寺木像者。徵士谯国戴
逵所制。逵以中古制像略皆朴拙。至于开敬
不足动心。素有洁信。又甚巧思。方欲改斲。威
容庶参真极注虑。累年乃得成。遂东夏制像
之妙。未之有如上之像也。致使道俗瞻仰忽
若亲遇。高平郤嘉宾撮香咒曰。若使有常将
复睹圣颜。如其无常愿会弥勒之前。所拈之
香于手自然。芳烟直上极目云际。馀芬裴回馨盈一寺。于时道俗莫不感厉。像今在越
州嘉祥寺。

东晋太元二年沙门支慧。护于吴郡绍灵寺
建释迦文丈六金像。于寺南傍高凿穴以启
镕铸。既成将移。夜中云内清明有华六出。白
色鲜发四面翻洒。未及于地敛而上归。及晓
白云若烟出所铸穴。云中白龙现。长数十
丈。光彩烟焕徐引绕穴。每至前瞻仰迟徊似
归敬者。斯风霁景清细雨而加香气。像既入
坐。龙乃升天。元嘉初徵士谯国戴颙嫌制古
朴。治像手面威相若真。自肩以上短旧六寸。
足蹠之下削除一寸云。

东晋义熙元年。司徒王谧入宫住东掖门。有
寺人于门东见五色光出地。惊而穿之得古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6c 页 T53-0386.png
形铜盘。盘下获金像。高四尺光趺并具。斯又
同孙皓之育王像也。因奉入宫。宋祖素不甚
信。及获此像加敬欣悟。躬礼事焉。此像本在
瓦官。后移龙光云。

东晋庐山文殊师利菩萨像者。昔有晋名臣
陶侃字士行。建旟南海。有渔人每夕见海滨
光。因以白侃遣寻。俄见金像。陵波而趣船
侧。捡其铭勒乃阿育王所造文殊师利菩萨
像也。昔传云。育王既统此洲。学鬼王制狱
怨酷尤甚。文殊现处镬中。火炽水清生青莲
华。王心感悟即日毁狱。造八万四千塔。建立
形像其数亦尔。此其一也。初侃未能深信因
果。既嘉此瑞遂大尊重。乃送武昌寒溪寺。后
迁荆州。故遣迎上。像初在舆数人可举。今加
以壮夫数十确不移处。后更足以事力輲车
牵曳仅得上船。船复即没。使具闻侃听还本
寺。两三人便起。沙门慧远敬伏威仪迎入庐
岫。而了无艰阻。斯即圣灵感降惟其人乎。故
谚曰。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
遥是也。隋末贼发众僧四散。有一老僧失名。
来辞瑞像。像曰。尔年老但住何得相舍。遂依
言住。于时董道冲贼寇扰江州。其徒入山觅
财物。执僧索金。僧曰。无可得。乃以火炙。僧
曰徒受炙死秽尸伽蓝。何如寺外。贼将出欲
杀。僧曰。行年七十不负佛教。待正念已申颈
时可下刀。贼然之。已见申颈受刀。即便下斫。
刀反刺心刃出于背。群贼奔怕。东走至远师
墓。于时天气清朗。忽有云如盖屯黑下布。雷
电四绕遂震霹雳。贼死六人。江州士女及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7a 页 T53-0387.png
以衣物多依山藏匿。由是贼徒不敢入山。江
州郭下焚荡略尽。今在山东林寺重阁上。武
德中石门谷风吹阁北倾。将欲射正施功无
地。僧乃祈请山神赐吹令正。不久复有大风
从北而吹。阁还得正如旧。

元魏凉州山开出像者。至太武大延元年。有
离石沙门刘萨何师。备在僧传。历游江表礼
鄮县塔。至金陵开育王舍利。能事将讫。西至
凉州西一百七十里番禾郡界东。北望御谷
山遥礼。人莫测其然也。何曰。此山崖当有
像出。灵相具者则世乐时平。如其有缺则世
乱人苦。经八十七载至正光元年。因大风雨
雷震山岩挺出石像。高一丈八尺。形相端严
唯无有首。登即选石命工。安讫还落。魏道
凌迟其言验矣。至周元年。凉州城东七里
涧。忽石出光照烛幽显。观者异之。乃像首也。
奉安像身宛然符合。神仪彫缺四十馀年。身
首异处二百许里。相好昔亏一时还备。时有
灯光流照钟声飞响。皆莫委其来也。周保定
元年立为瑞像寺。建德将废首又自落。武帝
令齐王往验。乃安首像项。以兵守之。及明还
落如故。遂有废法国灭之徵接焉。备于周释
道安碑。周虽毁教不及此像。开皇通法依前
置寺。大业五年炀帝西征躬往礼觐。改为感
通道场。今像存焉。依图拟者非一。及成长短
终不得定云。

凉州石崖塑瑞像者。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
隆安元年。据有凉土三十馀载。陇西五凉斯
最久盛。专崇福业。以国城寺塔终非久固。古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7b 页 T53-0387.png
来帝宫终逢煨烬。若依立之效尤斯及。又用
金宝终被毁盗。乃顾盻山宇可以终天。于州
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斲窟安设
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
目。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初无宁舍。
遥见便行近瞩便止。视其颜面如行之状。或
有罗土坌地。观其行迹。人才远之即便蹈地。
足迹纳纳。来往不住。如此现相经今百馀年。
彼人说之如此。

北凉河西王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在于山
寺。素所敬重。以宋元嘉六年。遣世子兴国攻
抱罕大败。兴国遂死于佛佛氏。逊恚恨以
事佛无灵。下令毁塔寺斥逐道人。逊后行至
阳述山。诸僧候于路侧。望见发怒。立斩数人。
尔时将士入寺礼拜此像洟泪横流。惊还说
之。逊闻往视。至寺门举体颤悸。如有犯持
之者。因唤左右扶翼而进。见像泪下若泉。即
稽首礼谢深自尤责。登设大会倍更精到。招
集诸僧还复本业焉。观逊之为信。信不深明。
攻杀以取。岂佛之为非禁也。性以革改为先
任意肆恶知何所而不至初重法谶译大涅槃
愿同生死后因少忿乃使刺客害之今行役失
利又咎佛僧殄寺诛僧一何酷滥。晚虽再复
不补其愆云。今沙州东南三十里三危山
(即流四凶之地)崖高二里。佛像二百八十。龛光相亟
发。
法苑珠林卷第十三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7c 页 T53-038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