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1b 页
法苑珠林卷第十三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 述意部
* 念佛部
* 观佛部
* 弥陀部
* 弥勒部
* 普贤部
* 观音部
** 述意部第一
夫至人应感。兹赴物机。色相光明。振德于
甘露之泽。影留图像。遣化于日隐之运。所以
忉利暂隔。犹致刻檀之圣容。况坚固长晦。孰
忘畴昔之心哉。是故发源西国。则优填创其
始。移教东域。则汉明肇其初。沿兹而来。匠者
踵武。聿追法身备极珍宝。金石珠玉之饰。土
木绣画之姿。莫不即心致巧。因兹呈妙。昔
晋代僧众创造炜绝。宋齐帝王制作日新。
多未记铭。惧或失源。今录其殊胜。垂范表益
也。
** 念佛部第二
夫大圣有平等之相。弟子有称扬之德。故十
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
莲台之上。随念何相。皆得利益。所谓始从出
家终成正觉。于其中间。道树降魔。鹿野说法。
相好圆满。光明炳著。身色清净。事等镕金。面
貌端严。犹如满月。齿同珂雪。发似光螺。目譬
青莲。眉方翠柳。八音响亮。万相雍容。五眼洞
明。六通遥飏。悬河写辩。连注投机。圆三点以
成身。具五分而为体。带权实以度物。随真应
以化人。或扇广大之慈风。洒滂沱之法雨。能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1c 页 T53-03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1.png)
茂不彫之叶。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为众
生故。随缘应现。十方十亿并愿历侍。三千大
千俱得亲承。长种福田广兴供养。吐邪倒之
根。拔贪嗔之本。修念佛之因。證见佛之果。故
法华经偈云。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又譬喻经云。昔有国王。杀父自立。有阿罗汉。
知此国王不久命终。计其馀命不过七日。若
命终后必堕阿鼻地狱一劫受苦。此阿罗汉
寻往化之。劝教至心称南无佛。七日莫绝。临
去重告慎莫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称说昼夜
不废。至七日头便即命终。魂神趣向阿鼻地
狱。乘前念佛。至地狱门知是地狱。即便大
声称南无佛。狱中罪人闻称佛声。皆共一时
称南无佛。地狱猛火即时化灭。一切罪人皆
得解脱出生人中。后阿罗汉重为说法得须
陀洹。以是因缘。称佛名号。所获功德无量无
边不可为喻。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佛在世时。佛为父王及
诸大众。说观佛三昧经。佛有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身真金色光明无量。时座下有五百释
子。以罪障故。见佛色身。犹如灰人羸婆罗
门。见已号哭自拔头发。举身投地鼻中血出。
佛安慰曰。汝勿号哭。吾为汝说。过去有佛名
毗婆尸。入涅槃后。于像法中有一长者。名
日月德。有五百子。聪明多智无不贯练。其
父长者信敬三宝。常为诸子说佛法义。诸子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2a 页 T53-038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2.png)
前。泣泪合掌语诸子言。汝等邪见不信佛法。
今无常刀切割汝身。为何所怙。有佛世尊。名
毗婆尸。汝可称名。诸子闻已。敬父言故称南
无佛。复教称法及称僧名。称已命终。由称佛
故生四天王天上寿尽以前邪见还堕地狱。
狱卒罗刹。以热铁叉刺坏其眼。受是苦时。忆
父教称念佛因缘。从地狱出来生人中。贫穷
下贱。后式弃佛出。亦得值遇。但闻佛名不
睹佛形。后随叶佛。拘楼秦佛拘那含佛迦叶
佛。亦皆闻名不见其形。以闻如是六佛名故。
今得与我同生释种。我身端严如阎浮金。汝
见灰色羸婆罗门。皆由前世邪见故尔。汝今
可称过去佛名。并称汝父。亦称我名及弥勒
佛。称已作礼。及向大众大德众僧。五体投地。
发露忏悔邪见之罪。诸人受教忏悔讫已。见
佛金色如须弥山。见已白佛。我今见佛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光明。作是语已得须陀
洹。求佛出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佛告比丘。我灭度后。若称我名。南无诸佛。所
获福德无量无边。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
释迦牟尼。灭度之后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
慢邪见不信佛法。有一比丘。名定自在。语王
子言。世有佛像。众宝严饰然为可爱。可暂
入塔观佛形像。王子即随共入塔中见像相
好。白比丘言。佛像端严犹尚如此。况佛真身。
比丘告言。汝今见像不能礼者。应当合掌称
南无佛。是时王子。即便合掌称南无佛。还宫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2b 页 T53-038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2.png)
喜。舍离邪见归依三宝。由一入塔称佛善根。
命终得值九百万亿那由他佛。于诸佛所逮
得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故诸佛现前为其
授记。从是已来经于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
道。乃至今日获得甚深首楞严定。昔王子者。
今财首菩萨是。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如是学
念佛也。
** 观佛部第三
窃闻法王法力道济无疆。大慈大悲声高有
顶。随根普雨叆叇密云。触类等观朗同明镜。
是以金容诞迹。遂致恒星匿彩。月爱舒光。便
使晨曦掩色。八音才吐。则尼揵辙乱。七辩
暂宣。则富那旗靡。故知威神尊重利益弘深。
随喜见闻则难遭难遇。劝诸行者。常须观佛。
心存妙色似对目前。意想光仪如临咫尺。虽
法身无二随应说三。逗机弘诱乃有多种。今
且录经。后述灵验。馀之不尽。备在广文。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
佛出世。号宝威德上王。时有比丘。与九弟子
往诣佛塔。礼拜佛像。有见一宝像。严显可
观。礼已谛视说偈赞叹。后时命终。悉生东方
宝威德上王佛国。大莲华中结跏趺坐忽然
化生。从此已后常得值佛。于诸佛所。净修
梵行。得念佛三昧海。得三昧已佛为授记。于
十方面各得成佛。东方善德佛者。则彼师是。
其九弟子者作九方佛。谓东南方。无优德佛。
南方栴檀德佛。西南方宝施佛。西方无量明
佛。西北方华德佛。北方相德佛。东北方三乘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2c 页 T53-038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2.png)
由因过去礼塔观像一偈赞叹。今于十方各
得成佛。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
曰空王。入涅槃后有四比丘。共为同学习佛
正法。烦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
业当堕恶道。空中有声语比丘言空王如来。
虽复涅槃。汝之所犯谓无救者。汝等今可入
塔观像。与佛在世时等无有异。闻空声已。
入塔观像眉间毫相。即作念言。如来在世光
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作是
语已。如太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由入佛
塔观像毫相忏悔因缘。后八十亿阿僧祇劫
不堕恶道。生生常见十方诸佛。于诸佛所受
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为十方佛现前
授记。今悉成佛。东方有国名曰妙喜。佛号阿
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国。名曰欢喜。佛号
宝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国。名曰极乐。佛
号无量寿。即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国。名莲华
壮严。佛号微妙声。即第四比丘是。以是因缘
行者。应当如是数观佛也。
又迦叶经云。昔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佛出
世。号曰光明。入涅槃后。有一菩萨。名大精
进。年始十六。婆罗门种。端正无比。有一比
丘。于白氎上。画佛形像。持与精进。精进见
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像妙好乃尔。
况复佛身。愿我未来亦得成就如是妙身。言
已思念。我若在家此身叵得。即启父母求哀
出家。父母答言。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3a 页 T53-038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3.png)
今日不饮不食。不升床坐亦不言说。作是誓
已。一日不食乃至六日。父母知识八万四千
诸婇女等。同时悲泣。礼大精进寻听出家。
既得出家。持像入山。取草为座。在画像前结
跏趺坐。一心谛观此画像不异如来。如来像
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相离相
体性空寂。作是观已。经于日夜成就五通。具
足无量得无碍辩。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
净天眼见于东方阿僧祇。佛以净天耳闻佛
所说悉能听受。满足七月。以智为食。一切诸
天散华供养。从山而出来至村落。为人说法。
二万众生发菩提心。无量阿僧祇人住于声
闻缘觉功德。父母亲眷皆住不退无上菩提。
佛告迦叶。昔大精进今我身是。由此观像今
得成佛。若有人能学如此观。未来必当成无
上道。
*** 感应缘(略引五十三验)
自法移东汉教渐南吴。佛像灵祥充牣区
宇。而群录互举。出没有殊。至于瑞迹盖无
异也。今依叙列而罕以代分。何者或像陈晋
代。而历表隋唐。或陶化在人。而迹从倚
伏。故不获铨次。依缘而辩集之(此卷一十五缘)。
* 东汉雒阳昼释迦像缘
* 南吴建业金像从地出缘
* 西晋吴郡石像浮江缘
* 西晋泰山七国金像瑞缘
* 东晋杨都金像出渚缘
* 东晋襄阳金像游山缘
* 东晋荆州金像远降缘
* 东晋吴兴金像出水缘
* 东晋会稽木像香瑞缘
* 东晋吴郡金像传真缘
* 东晋东掖门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3b 页 T53-038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3.png)
* 元魏凉州石像山袈裟出现缘
* 北凉河南王南崖塑像缘
* 北凉沮渠丈六石像现相缘
案南齐王琰冥祥记云。汉明帝梦见神人。形
垂二丈。身黄金色项佩日光。以问群臣。或对
曰。西方有神。其号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
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表之中夏。
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闻人死精神不灭。莫
不惧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将西域沙门迦叶
摩腾等。赍优填王画释迦倚像。帝重之。如
梦所见也。乃遣画工图之数本。于南宫清凉
台乃高阳门显节寿陵上供养。又于白马寺
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之。像如诸传备载。
吴时于建邺后园平地。获金像一躯。讨其本
缘。谓是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何以知
然。自秦汉魏未有佛法南达。何得有像埋瘗
于地。孙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厕
处令执屏筹。至四月八日。皓如戏曰。今是八
日浴佛时。遂尿头上。寻即通肿阴处尤剧。痛
楚号噭忍不可禁。太史占曰。犯大神圣所
致。便遍祀神祇并无效应。宫内伎女素有信
佛者。曰佛为大神。陛下前秽之。今急可请耶。
皓信之。伏枕归依。忏谢尤恳。有顷便愈。遂以
马车迎沙门僧会。入宫以香汤洗像。惭悔殷
重。广修功德于建邺寺。隐痛渐愈也。
西晋悯帝建兴元年。吴郡吴县。松江沪渎口。
渔者萃焉。遥见海中有二人现浮游水上。渔
人疑为海神。延巫祝。备牲牢以迎之。风涛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3c 页 T53-038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3.png)
往曰。斯吾师也。复共往接。风浪如初。有奉
佛居士吴县朱膺。闻之叹曰。将非大觉之垂
降乎。乃洁斋共东灵寺帛尼及信佛者数人。
至渎口稽首迎之。风波遂静。浮江二人随潮
入浦。渐近渐明。乃知石像。将欲捧接。人力未
展。聊试擎之。飘然而起便舆。还通玄寺。看像
背铭。一名惟卫。二名迦叶。莫测帝代而书
迹分明。举高七尺。施设法座。欲安二像。人虽
数十而了不动。复重启请翻然得起。以事表
闻朝廷。士庶归心者十室而九。沙门释法开。
来自西域。称经说。东方有二石像及阿育王
塔。有供养礼觐者。除积劫罪。
又别传云。天竺沙门一十二人。送像至郡。像
乃水上不没不行。以状奏闻。下敕听留吴郡
(见高僧传及旌异记等)。
西晋泰山金舆谷朗公寺。昔中原值乱永嘉
失驭。有沙门释僧朗。所居之山常有云阴。俗
异其祯。威声振远。天下知闻。于时无主英雄
负图。七国宗庙敬以崇福焉。诸国竞送金铜
像并赠宝物。朗恭事尽礼每陈祥瑞。今居一
堂门牖常开。鸟雀不近杂秽不著。远近嗟异。
其寺至今向三百五十年。
东晋成帝咸和年中。丹阳尹高悝。往还市阙。
每张侯桥浦有异光现。乃使吏寻之获金像
一躯。西域古制。光趺并阙。悝下车载像。至
长干巷口。牛不复行。悝止御者任牛所往。遂
径赴长干寺。因安置之。杨都翕然劝悟者甚
众。像于中霄。忽放金光。岁馀临海县渔人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4a 页 T53-038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4.png)
驰舟接取。具送上台。帝令试安像足。恰然
同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锡诣悝云。昔游
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邺遭乱藏于河滨。王路
既通寻觅失所。近感梦云。吾出江东。为高悝
所得在阿育王寺。故远来相投欲一礼拜。悝
引至寺。五僧见像歔欷洟泣。像为之放光
照于堂内。及绕像形。僧云。本有圆光。今在远
处。亦寻当至。五僧即住供养。至咸和元年。南
海交州合浦采珠人董宗之。每见海底有光
浮于水上。寻之得光。以事上闻。简文帝敕施
此像。孔穴悬同光色无异。凡四十馀年。东
西别处祥感光趺。方乃符合。此像华台有西
域书。诸道俗来者。多不识之。有三藏法师求
那跋摩。曰此古梵书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
造。时瓦官寺沙门慧邃。欲求摸写。寺主僧尚
恐损金色。语邃曰。若能令佛放光回身西向
者。非余所及。邃至诚祈请。至于中霄。闻有
异声。开殿见像大放光明转坐面西。于是乃
许摸之。传写数十躯。所在流布。至梁武帝。于
光上加七乐天并二菩萨。至陈永定二年。王
琳屯兵江浦将向金陵。武帝命将溯流。军发
之时。像身动摇不能自安。因以奏闻。帝捡之
有实。俄而锋刃未交。琳众解散。单骑奔北。遂
上流大定。故动容表之。天嘉之中。东南兵起。
帝于像前乞愿。凶徒屏退。言讫光照阶宇。不
久东阳闽越皆平。沙门慧晓长干领袖。行化
所及。事若风移。乃建重阁。故使藻缋穷奇登
临极目。至德之始加造方趺。自晋迄陈。五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4b 页 T53-038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4.png)
帝辇。上加油覆。僧为雨调。中途滂澍。常
候不失。有陈运否亟涉讹谣。祯明二年像面
自西。虽正还尔。以状闻。帝延入太极。设斋行
道。其像先有七宝冠。饰以珠玉。可重三斗。
上加锦帽。至晓宝冠挂于像手。锦帽犹在头
上。帝闻之烧香祝曰若国有不祥。还脱宝冠
用示徵咎。仍以冠在首。至明脱挂如昨。君臣
失色。及隋灭陈。举国露首面缚西迁。如所表
焉。隋高祖闻之。敕送入京大内供养。帝躬
立侍。下敕曰。朕年老不堪久立。可令有司造
坐像。形相使同。其立本像送兴善寺。像既
初达。殿大不可当阳。乃置北面。及明乃处正
阳。众虽异之。还移北面。至明还南如初。众咸
愧谢轻略。今现在图写盛矣。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四月八日。襄阳檀溪寺
沙门释道安。盛德昭彰播声宇内。于郭西
精舍。铸造丈八金铜无量寿佛。明年季冬严
饰成就。晋镇军将军雍州刺史郗恢之。创莅
襄部赞击福门。其像夜出西游万山。遗示一
迹。印文入石。乡邑道俗一时奔赴。惊嗟迎
接。还本供养。后以其夕出住寺门。众咸骇异。
恢乃改名金像寺。至梁普通三年四月八日。
下敕于建兴苑铸金铜华趺。高五尺九寸。广
九尺八寸。庄严既讫。溯流送之。以承像足。立
碑颂德。刘孝仪文。萧子云书。天下称最。碑现
在逮周武灭法。建德三年甲午之岁。太原公
王秉为襄州刺史。副镇将上开府长孙哲。志
不信法。闻有灵感先欲毁除。邑中士女被废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4c 页 T53-038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4.png)
怒弥盛。逼逐侍从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以
绳系颈挽牵不动。哲谓不用心。杖监事者各
一百。牵之如初。又加三百。不动如故。哲怒逾
壮。又加五百。牵引方倒。声振地动人皆悚慄。
哲独喜踊。即令融毁。扬声唱快。便驰马欲报
剌史。才可百步忽然落马。失瘖直视四支不
举。至夜便卒。道俗唱快于甚。哲当毁像时。于
腋下倒垂衣内铭云。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
午。月朔日。比丘道安。于襄阳郭西造丈
八金像一躯。此像更三周甲子。百八十年当
灭。后计年月。兴废悉符同焉。信知安师圣
人诚无虚记。今本所住名启法寺。所覆之石
人凿取现存焉。
又隋末分崩方隅守固。襄阳留守窦卢褒。摄
据一部属王世充。有启法寺宪法师者。为士
俗所重。数谏窦君令投唐国。窦不从。宪与
士俗内外通使。京辅遂发兵至襄阳。窦固
守。三度兵至屠城不陷。后知宪情遂密杀之。
宪临终语弟子苏富娄曰。我与汝父。见毁安
师金像。自尔已来遗迹不嗣。我死后可依造
之。及武德四年。官军围急。窦降方恨不取宪
语。枉杀何酷。斯即于国有功无人申者。城平
富娄。便从俗服。宪有衣资什物。并富娄收
拾。乃有心拟像。不知何模样。一冶便成。无有
缺少。当铸像时。天阴云有雨华如李。遍一寺
内。富娄性巧财用自富。又于家内造金铜弥
勒像。高丈馀。后梦。宪令其更造佛像。乃于梵
云寺造大像。高五十九尺。事如别显。昔隋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5a 页 T53-038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5.png)
甚异。乃遣人图之。于长安延兴寺造之。初铸
之夕。亦感天乐雨华。大有灵瑞像今现在延
兴寺也。
东晋穆帝永和六年岁次丁未。依勘长历乃
三年也。二月八日夜。有像现于荆州城北。长
七尺五寸。合光趺高一丈一尺。皆莫测其所
从也。初永和五年。广州商客下载欲竟恨船
轻。中夜觉有人来奔船。惊共寻视了无所见。
而船载自重不可更加。虽骇其异而不测也。
列迈利涉常先诸舫。不久遂达渚宫。才泊水
次。夜复觉人自船登岸。船载还轻。及像现也
方知其兆。时大司马桓温镇牧西陜。躬事顶
拜倾动邦邑。诸寺僧众咸竞迎引。铿然不
动。有长沙太守江陵滕畯(一云滕舍)以永和二
年舍宅为寺。额表郡名。承道安法师襄川综
领。请一监护。安谓弟子昙翼曰荆楚士庶始
欲信法。成其美者非尔谁欤。尔其行矣。翼
负锡南征。缔构一载。僧宇虽就。而像设弗施。
每叹曰。育王寺像随缘流布。但至诚不极。何
忧不垂降乎。及闻荆城像至。欣感交怀。曰斯
像余之本誓也。必归我长沙。固可心期。难
以力致。众咸佥曰必如所言。验之非远。翼烧
香拜请。令弟子三人捧。飒然轻举。遂安本寺。
道俗庆悦。至晋简文咸安二年。始铸华趺。晋
孝武帝太元中。殷仲堪为刺史。于中夜出寺
西门。逻者谓人问而不答。以刀击之鎗然。
视乃像也。刀击胸处文现于外。有罽宾僧伽
难陀禅师者。多识博观。从蜀来荆。入寺礼像。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5b 页 T53-038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5.png)
远降此土。便勘年月悉符同焉。看像光背梵
文。曰阿育王造也。时闻此铭更倍钦重。昙翼
兴念致应之验也。及病将亟。像光忽逝。翼
曰。佛示此相。病必不振。光往地方复为佛事。
旬日而终。后僧拟光更铸今者。宋孝武时。
像大放光。江东佛法一期甚盛。宋明帝太始
末。像辄垂泪。明帝寻崩。嗣主狂勃。便有宋齐
革运。荆州刺史沈悠之。初不信法。沙汰僧尼。
长沙一寺千有馀僧。应还俗者将数百人。举
众惶骇长幼悲泣。像为汗流五日不止。有闻
于沈吕寺大德玄畅法师访问所以。畅曰。
圣不云远无忧不彻。去来今佛佛佛想念。得
无今佛念诸佛乎。欲谏檀越不信之心。故有
斯应。问出何经。答出无量寿。悠之取经寻之
殊悦。即停沙汰。齐永元二年。镇军萧颖胄与
梁高共荆州刺史。南康王宝融起义时。像行
出殿外将欲下阶。两僧见而惊唤。乃回入殿。
三年颖胄暴亡。宝融亦废。而庆归高祖。梁天
鉴末。寺主道岳与一白衣。净塔边草。次开塔
户乃见像绕龛行。道岳密礼拜不令泄言。及
大开堂像亦在座。梁鄱阳王为荆州。屡请入
城建大功德。及感病迎之倍扛不起。少日而
薨。高祖昔在荆陕。宿著恳诚。屡遣上迎终
无以致。中大通四年三月。遣白马寺僧琎主
书何思。远赍香华供养。具申丹款。夜即放光
似随使往。明旦承接还复留碍。重谒请祈方
申从往。四众应慕送至江津。至二十三日届
于金陵。去都十八里。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5c 页 T53-038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5.png)
供养(一云停中兴寺)设无遮大斋二十七日。从大通
门出入同泰寺。其夜像大放光明。敕于同泰
寺大殿东北起殿。三间两厦。施七宝帐坐。以
安瑞像。又造金铜菩萨二躯。筑山穿池奇树
怪石。飞桥栏槛夹殿两阶。又施铜镬一双各
容三十斛。三面重阁宛转玲珑。中大同二年
三月。帝幸同泰设会开讲。历诸殿礼。黄昏始
到瑞像殿。帝才登阶像大放光。照竹树山水。
并作金色。遂半夜不休。及同泰被焚堂房并
尽。唯佛所居殿存焉。太清二年像大流汗。其
年十一月侯景乱阶。大宝三年贼平。长沙寺
僧法敬等。迎像还江陵复止本寺。梁后大定
七年像又流汗。明年二月中宋宣帝崩。天保
三年长沙寺延火所及。合寺洞然烟焰四合。
欲救瑞像无方可移。由来举必百人。尔日六
人便起。天保十五年明帝延像入内礼忏冥
感。二十三年帝崩。嗣主萧琮移像于仁寿宫
又大流汗。广运二年而梁国云灭。至开皇七
年长沙寺僧法茜等。复迎还寺。开皇十五年。
黔洲刺史田宗显至寺礼拜。像即放光。公发
心造正北大殿。一十三间。东西夹殿九间。被
运材木。在荆上流五千馀里。斫材运之至江
散放。其木流至荆州自然泊岸。虽风波鼓扇
终不远去。遂引工营之。柱径三尺。下础阔
八尺。斯亦终古无以加也。大殿以沈香帖遍。
中安十三宝帐。并以金宝庄严。乃至榱桁藻
井无非宝华间列。其东西二殿瑞像所居。并
用檀帖。中有宝帐华炬。并用真金所成。穷极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6a 页 T53-038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6.png)
朱粲贼破掠诸州。来至荆邑营于寺内大殿。
高临城北。贼上殿上射城中。留守患之。夜以
火箭烧之。城中道俗悲悼瑞像灭失。其夜不
觉像踰城而入。至宝光寺门外立。且见像存
合城欣悦。贼散看像故处一不被烧。灰炭不
及。今续立殿不如前者。伪梁萧铣凤鸣五年。
伪宋王杨道生等至寺礼拜。像大流汗。身首
雨流。竟日不息。其年九月大唐兵马从蜀江
下。其月二十日寺僧法通。以唐运将统。希求
一瑞绕像行道。其夜放光明满堂。至二十五
日。光彩渐灭。其日赵郡王兵马入城。斯亦庆
幸大同。故流光为其善瑞也。至于亢阳之月。
宰牧致诚无不毕应。至贞观六年六月大旱。
都督应国公武[穫-禾+(寻-口+几)]。迎像建斋行道七日。官僚
上下立于像前一心观佛。良久云气四布甘
雨滂流。其年大熟。都督乃舍黄金更度瑞像。
辇舆幡华庄严众具备矣。今现在江陵长沙
寺。又有外国铜像高七尺许。古异不甚重
之。道安法师在石城长安所送。令弟子于髻
中得一舍利。有光出之。
东晋周。字宣佩。义兴阳羡人。晋平西将军
处之第二子也。位至吴兴大守。家世奉佛。
其女尤甚精到。家僮捕鱼。忽见金光溢川
映流而上。当即下网得一金像。高三尺许。形
相严明浮水而住。牵排不动。驰往白。告
女。乃以人船送女往迎。遥见喜心礼而手挽。
即得上船。在家供养。女夕梦佛左膝痛。觉看
像膝果有穿处。便截金钗以补之。后以女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6b 页 T53-038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6.png)
见女在城墙上姿饰逾于平日。内外咸睹。俄
而紫云下迎。遂上升空。极目乃没。澄曾孙事
接戎旅平讨孙恩之乱。久废斋戒。不觉失像。
而光尚在。举家忏悔祈求备至。有一老妪
赍诣卖之。索价极少。识是前像方欲雇直。失
妪所在。此像遂亡。光在张家云。
东晋会稽山阴灵宝寺木像者。徵士谯国戴
逵所制。逵以中古制像略皆朴拙。至于开敬
不足动心。素有洁信。又甚巧思。方欲改斲。威
容庶参真极注虑。累年乃得成。遂东夏制像
之妙。未之有如上之像也。致使道俗瞻仰忽
若亲遇。高平郤嘉宾撮香咒曰。若使有常将
复睹圣颜。如其无常愿会弥勒之前。所拈之
香于手自然。芳烟直上极目云际。馀芬裴回馨盈一寺。于时道俗莫不感厉。像今在越
州嘉祥寺。
东晋太元二年沙门支慧。护于吴郡绍灵寺
建释迦文丈六金像。于寺南傍高凿穴以启
镕铸。既成将移。夜中云内清明有华六出。白
色鲜发四面翻洒。未及于地敛而上归。及晓
白云若烟出所铸穴。云中白龙现。长数十
丈。光彩烟焕徐引绕穴。每至前瞻仰迟徊似
归敬者。斯风霁景清细雨而加香气。像既入
坐。龙乃升天。元嘉初徵士谯国戴颙嫌制古
朴。治像手面威相若真。自肩以上短旧六寸。
足蹠之下削除一寸云。
东晋义熙元年。司徒王谧入宫住东掖门。有
寺人于门东见五色光出地。惊而穿之得古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6c 页 T53-038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6.png)
同孙皓之育王像也。因奉入宫。宋祖素不甚
信。及获此像加敬欣悟。躬礼事焉。此像本在
瓦官。后移龙光云。
东晋庐山文殊师利菩萨像者。昔有晋名臣
陶侃字士行。建旟南海。有渔人每夕见海滨
光。因以白侃遣寻。俄见金像。陵波而趣船
侧。捡其铭勒乃阿育王所造文殊师利菩萨
像也。昔传云。育王既统此洲。学鬼王制狱
怨酷尤甚。文殊现处镬中。火炽水清生青莲
华。王心感悟即日毁狱。造八万四千塔。建立
形像其数亦尔。此其一也。初侃未能深信因
果。既嘉此瑞遂大尊重。乃送武昌寒溪寺。后
迁荆州。故遣迎上。像初在舆数人可举。今加
以壮夫数十确不移处。后更足以事力輲车
牵曳仅得上船。船复即没。使具闻侃听还本
寺。两三人便起。沙门慧远敬伏威仪迎入庐
岫。而了无艰阻。斯即圣灵感降惟其人乎。故
谚曰。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
遥是也。隋末贼发众僧四散。有一老僧失名。
来辞瑞像。像曰。尔年老但住何得相舍。遂依
言住。于时董道冲贼寇扰江州。其徒入山觅
财物。执僧索金。僧曰。无可得。乃以火炙。僧
曰徒受炙死秽尸伽蓝。何如寺外。贼将出欲
杀。僧曰。行年七十不负佛教。待正念已申颈
时可下刀。贼然之。已见申颈受刀。即便下斫。
刀反刺心刃出于背。群贼奔怕。东走至远师
墓。于时天气清朗。忽有云如盖屯黑下布。雷
电四绕遂震霹雳。贼死六人。江州士女及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7a 页 T53-038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7.png)
州郭下焚荡略尽。今在山东林寺重阁上。武
德中石门谷风吹阁北倾。将欲射正施功无
地。僧乃祈请山神赐吹令正。不久复有大风
从北而吹。阁还得正如旧。
元魏凉州山开出像者。至太武大延元年。有
离石沙门刘萨何师。备在僧传。历游江表礼
鄮县塔。至金陵开育王舍利。能事将讫。西至
凉州西一百七十里番禾郡界东。北望御谷
山遥礼。人莫测其然也。何曰。此山崖当有
像出。灵相具者则世乐时平。如其有缺则世
乱人苦。经八十七载至正光元年。因大风雨
雷震山岩挺出石像。高一丈八尺。形相端严
唯无有首。登即选石命工。安讫还落。魏道
凌迟其言验矣。至周元年。凉州城东七里
涧。忽石出光照烛幽显。观者异之。乃像首也。
奉安像身宛然符合。神仪彫缺四十馀年。身
首异处二百许里。相好昔亏一时还备。时有
灯光流照钟声飞响。皆莫委其来也。周保定
元年立为瑞像寺。建德将废首又自落。武帝
令齐王往验。乃安首像项。以兵守之。及明还
落如故。遂有废法国灭之徵接焉。备于周释
道安碑。周虽毁教不及此像。开皇通法依前
置寺。大业五年炀帝西征躬往礼觐。改为感
通道场。今像存焉。依图拟者非一。及成长短
终不得定云。
凉州石崖塑瑞像者。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
隆安元年。据有凉土三十馀载。陇西五凉斯
最久盛。专崇福业。以国城寺塔终非久固。古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7b 页 T53-038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7.png)
金宝终被毁盗。乃顾盻山宇可以终天。于州
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斲窟安设
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
目。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初无宁舍。
遥见便行近瞩便止。视其颜面如行之状。或
有罗土坌地。观其行迹。人才远之即便蹈地。
足迹纳纳。来往不住。如此现相经今百馀年。
彼人说之如此。
北凉河西王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在于山
寺。素所敬重。以宋元嘉六年。遣世子兴国攻
抱罕大败。兴国遂死于佛佛氏。逊恚恨以
事佛无灵。下令毁塔寺斥逐道人。逊后行至
阳述山。诸僧候于路侧。望见发怒。立斩数人。
尔时将士入寺礼拜此像洟泪横流。惊还说
之。逊闻往视。至寺门举体颤悸。如有犯持
之者。因唤左右扶翼而进。见像泪下若泉。即
稽首礼谢深自尤责。登设大会倍更精到。招
集诸僧还复本业焉。观逊之为信。信不深明。
攻杀以取。岂佛之为非禁也。性以革改为先
任意肆恶知何所而不至初重法谶译大涅槃
愿同生死后因少忿乃使刺客害之今行役失
利又咎佛僧殄寺诛僧一何酷滥。晚虽再复
不补其愆云。今沙州东南三十里三危山
(即流四凶之地)崖高二里。佛像二百八十。龛光相亟
发。
法苑珠林卷第十三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第 387c 页 T53-038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s0002/buddhist/T53-038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