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x 页
孤山遗稿卷之六(上)别集
 诗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2H 页
人间读史各君臣(辛亥)
昨日我观宋春秋。文山忠节磨苍旻。今日我观元春秋。文山之子为元臣。寻常违志亦不孝。何乃事雠忘其亲。吁嗟尔父烈丈夫。凛凛凌霜松与筠。金戈独把运去后。为国丹忱终未伸。崖山之痛燕市惨。至今闻者犹酸辛。为人臣子义如何。尔所当为惟卧薪。伏桥涂厕死后已。不成犹为忠孝纯。不然可学王伟元。坐不西向终其身。尔力虽难鞭楚尸。尔心胡宁忘越人。生同一天尚不忍。忍向雠庭为搢绅。轻裘肥马绶若若。出入青琐居通津。如今想见尔面目。有腼之姿如隔晨。甘心服事彼雠酋。北面输忠勤卯申。联翩当日助彼者。比肩笑语期同寅。祝辞何心写孝子。讳日不愧巾黪巾。忘君附贼古亦有。无父无君无汝伦。诗人谁解婉辞讥。警语可以传千春。我谓升也固当诛。陋哉胡元臣不抡。求忠孝门圣有训。凡百人君宜是遵。
门人废蓼莪(辛亥)
周诗三百不可选。况乃其间尤粹美。讲筵何事废蓼莪。有怪王公门下士。先生不忍读此诗。弟子不忍陈其几。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2L 页
有魏高士有违元。我不识君尝见史。郎罢曾为司马官。执殳来赴安东垒。东关衄师咎何在。当日危言良有以。彼哉豺虎怒编须。如弦竟作途边死。夫君哀痛久愈苦。神道松枝枯血泪。将身处变得其宜。所可言者非一二。披经函丈觉后觉。左右青衿谈道义。为诗每到蓼莪篇。三复悲吟泪沾纸。诸生相戒莫助哀。多少抠衣总废是。非人深感岂有斯。乃知夫君诚孝至。诗之感人固可见。人之感人其如此。诗经传义小学书。千载芳名响牙齿。古来遭变知有几。善行高躅真无比。哀公之事泪为零。敬公之心膝为跪。仁言不如以身教。孝思从来能锡类。君莫道门人废蓼莪。已学蓼莪诗中意。
(壬子)
有物无形名曰愁。恼人万端名无二。使人不能食。使人不能寐。能断人肠如有刀。能穿人心如有觜。无贤与不肖。事违衷则至。高才却被造物猜。涸辙久委搏天翅。诛蛟空抱一寸铁。钓鳌未遂平生志。东流不驻夕阳催。牛背悲歌恨何似。天寒泽畔影无邻。御魅蛮乡剧憔悴。高秋雁唳每惊心。午夜猿声偏入耳。骚经作后首尽皓。鵩赋吟来泪如水。燕山雪花大于手。九月征夫冻欲死。朝来战罢桑乾北。日夕更向长河涘。寒虫入窟鸟归巢。见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3H 页
此增伤望乡思。空闺寂寞掩绣帏。别后相思何日已。花飞小院月五更。梦回孤枕人千里。灯前几叹带宽围。镜里频惊眉减翠。人生何事不是愁。世间难逢如意事。莫道天上无此愁。帝子无欢容不理。莫道仙宫无此愁。玉环垂泪蓬山里。天上仙宫皆有愁。更寻何处无愁地。劝君须进手中杯。可以忘愁惟有此。
钱塘春望(升补二中居魁)
有客为眼不计脚。楚水吴山游衍身。东风芳草二三月。来到钱塘湖水滨。繁华不逐昔人去。绿柳烟花依旧春。缅怀当年抉目人。忠节凛凛磨苍旻。西施贝锦不停织。水面鸱夷迷去津。江边白马纵虚语。怒涛如今如隔晨。潮头射弩何代王。武略雄威无与伦。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来作香儿臣。风流浩荡筑堤守。野服黄冠随鹤人。高标清节今何处。柳条梅蕊徒纷缤。千年遗迹几人事。最恨猪皇天步屯。荷花却挽玉辇留。五陵无人春草新。黄粱在釜梦几回。辽鹤一声哀遗民。江山留与后人看。一剑游子空悲辛。三吴物色入望眼。独立湖上欹乌巾。芳洲花雨沸笙歌。万家帘幕春氲氤。兴亡往事置勿论。绿樽酩酊酬佳辰。钟鸣灵隐夕阳低。十里垂柳晴烟均。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辛亥)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3L 页
我欲买山逍遥林下游。我欲买酒酩酊垆头眠。平生惯受鬼揶揄。成我两计皆无缘。清风明月独何事。不烦白水来吾前。欣然自幸还自怪。坐思物理穷先天。昔者混沌判未久。顺天之则民皆贤。君子无田食于人。乡人亦戒乾糇愆。自从孔兄使鬼神。人力渐胜天失权。扰扰万象覆载内。一毫不入无钱拳。惟彼二物尚偃蹇。不为有力之所专。一视贵贱布微凉。共使远迩瞻高悬。虽无王老肯相顾。谢汝向人曾无偏。褰裳北窗迓故人。举杯东轩看白莲。暑枕谁烦大扇摇。夜坐无劳高烛燃。为声成色兴不穷。爽我襟抱除烦煎。双清也能不价得。何用十万腰间缠。谁知此乐作豪语。翰林风流人莫先。煎胶续弦更有人。赤壁健笔传苏仙。我亦粗知其趣耳。一般清意真无边。但思外物非至乐。又恨风有时兮月不能长圆。君子胸中自有霁月与光风。最使神清心浩然。月无晦朔风无停。得之亦不费一钱。
冒雪访孤山(壬子监会二上第二)
冻云阴阴鹤舞庭。天风淅淅波生帐。讼息吏退朱墨休。铃阁尘容亦闲放。我欲浅斟低唱对蛾眉。俗物恼人真兴丧。我欲敲冰煮鹿披猎骑。短后谁使幽悁畅。不如孤山静散地。来倚高人之几杖。高人何许人。巢父许由丈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4H 页
人行。足迹谢城市。笑杀朱门秋雨走俗状。妙语出月胁。不学皱眉吟雪紫陌上。谷兰馨香世共闻。西湖风月天所饷。我屡抠衣兰室隅。得见霜松百尺长。早知清冰涤烦热。何敢烦君为府望。相从问道殊未足。靡盐终难日来访。今朝滕六太多意。兴满山阴子猷舫。玉楼冻合了不计。银杯任落湖边嶂。青衫搪揬蕙帐前。正属幽人闲意王。千山冠玉奏新容。乱絮笼江迷远榜。寒窗祗侍有梅兄。竹君发辉森相向。个个清景分外奇。谁道人间雪一样。我意在人不在物。满眼风光亦何相。先生高洁度白雪。后凋之姿深所仰。高卧袁安人误惊。鹤氅王恭何足尚。霏霏琼屑冰生齿。顷刻令人怀抱旷。但恐俗子败人意。还向城中独惆怅。君不见彤庭多少湿靴人。君不见马退蓝关溪雪涨。安得画出山居闲致与人看。寄语虎头费意匠。
家具小于车
人皆重闭奠厥居。子独无家迁徙剿。人皆伐轮任行陆。子独借人鸡栖小。无家借车尚可怜。况是载未盈箱家具了。乾坤偏悭彼何人。有穷者郊瞳子瞭。君不能游说万乘脱挽辂。奄乘槛槛云台表。又不能提携长剑西击胡。彭彭上建央央旐。君不学山泽癯儒求富女。绿纱窗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4L 页
外琴心挑。又不学司马子长五之术。服贾关市牵牛肇。但将文字拄腹复撑肠。喉吻咸池音默窅。骑驴京国欲和薰风琴。君门如天五云杳。一字不救饥。安用捲海词。源淼万类困凌暴。雷公向天讦双鸟。吹嘘未见射鲁缟。风雨灵台愁绪绕。巢禽落叶感客怀。日暮回首东南渺。薪为桂兮米如珠。辛苦年来真食蓼。嗟哉活计似锄刬。戚容能复持清醥。文园四壁误称窭。玉川数间非为少。赁屋仍谋我贿迁。供笑人家谈舌掉。胯下已借北邻夕。鹿头又乞东邻晓。员于尔辐恐输载。两牵复用脂膏绕。于焉戒仆输家资。惟有五鬼无六扰。先取生尘之甑若故灶。次出生鱼之釜如废沼。百结缊袍鹑倒毛。褛裂冬裘龟坼兆。瓶如栗里已全空。瓢比陋巷仍半燎。王章牛衣。孙晨卧藁。陈平门席。点检令人颜色愀。攒聚纵横罗列而并载兮。尚如太仓稊米眇。又如鹪鹩栖木杪。车轻尔载马轻车。款段蹋路同騕袅。小儿拦街齐拍手。谁念诗翁忧悄悄。曾闻小人穷斯滥。附不择所如萝茑。我公甘此耻媚灶。雅操清标谁得绍。只恨古貌游公卿。尚恋红尘失轻矫。还将惋恨入诗律。苦语千秋照缃缥。何不载耒归田园。其笠伊纠其镈赵。污邪满车鼓腹歌。百乘素餐真可藐。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5H 页
客心洗流水(戊子)
我宿峨嵋下。峨嵋僧来寻。僧何知人意。手携绿绮琴。坐白石奏流水。方寸炯然如球琳。嗟余长啸梁甫吟。自愧戢鳞蟠蹄涔。飘然忽起远游兴。吴会几年闻秋砧。苍梧魂断五弦绝。楚水泪落三闾沈。幽州不敢射天狼。阊阖怅望昏氛祲。人言蜀国多仙山。历井扪参期遍临。秋风荒店憩寂寞。黄污人衣愁不禁。僧英解来一何好。况抱焦尾徽黄金。龙唇拂拭一挥手。发情泻声声愔愔。枯桐何得有清泚。洒我平生尘土襟。旧闻峨洋在心上。谁料伯牙生于今。清寒逼骨肝胆醒。已喜瀑布风松吟。胸中万象一时灭。更爱幽涧鸣深林。弦非江兮手非汉。濯之何彻灵台深。丹田洁净了玉阙。顿失从前尘累侵。摩尼珠炯觉非吾。体轻可试丹山禽。琴中自有涤肠术。迷疾何须华扁针。琴中自有日新诀。去污不待盘铭箴。师乎愿教此曲横行西海人。往作银河净洗甲兵天山阴。师乎愿教此曲盐梅调鼎人。往代蔗浆洗涤烦热君王心。曲终调绝碧山暮。席上犹有泠泠音。杳霭何处盖头茅。清溪几度到云岑。他日吝萌思逝濯。不道石路多岖崟。
孤山遗稿卷之六(上)别集
 赋
  
醉仙楼赋(科制)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5L 页
客有办青缠具黄云。心千古迹八垠。浮游靡定。偶往通津。瘦筇行行。暮投吴人钟山之下大江之滨。喧然名都。歌吹满路。旗亭邑屋。眩晃仰俯。爰有一楼于城门之外大道之傍。俯压鸿厖。上磨苍穹。迥临鸟上。高出寰中。丰丽照耀。倜傥连延。金扁揭号。榜曰醉仙。客于是彷徨乎其下而耸目。延伫乎其上而骇魄曰。登者呀咻。作者何胜。何年所构。何人所升。傍有青帘主人揖客而言曰。是乃太平之迹。皇祖之德。客自远来。其欲问其故而闻其说乎。客曰唯唯。主人曰。伊昔皇祖之兴也。足蹋天关。镜廓太微。氛灭剑指。山摧旗挥。远柔近怀。乾清坤夷。转洪匀之一气。开寿域于八荒。麟逶迤而呈瑞。凤应奏而跄跄。治定功成。天下归仁。民安物阜。四海为春。于是皇帝若曰。天之立君。为万民也。忧与民同。乐与民同。是谓民之父母。不与众而独乐。其可谓为民后也哉。今朕身有高台广厦温房凉室之安。口有玉食珍羞琼浆霞酝之适。垂衣万机。高枕九阙。可不分清阴于四方。一酣乐于众庶。使民皆有阖庐。不足以尽朕大庇天下之志。赐民三日大酺。不足以尽朕既醉以酒之意。朕将建高楼于诸门。以接东西南北往来之客。设酒肆于诸楼。以供上下大小游宴之乐。于是工倕运巧。郢匠挥斤。输材则万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6H 页
牛回首丘山之重。伐石则千椎雷动苍山之根。不日成之。眼前突兀。十楼相视。醉仙居一。白叟燕贺。黄童雀跃。登兹楼而四望。恍春台之熙熙。入其肆而酣歌。知帝德之沦肌。皇帝又曰。四夷宾服。岂非股肱之力。万方协和。岂非群臣之绩。西蛮贡葡萄之酒。宝鸡献五岐之麦。使朕食八珍而饮九酝。皆由尔文武之输忠。何以报之。予嘉乃庸。乃降紫泥赐青蚨。辇输其家。车继于途。罄孔兄于水衡。谋曲生于酒垆。尔其醉仙楼下车盖相磨。醉仙楼中环佩委蛇。槐棘俱来。鹓鹭并集。诗人猛士杂龙虎于危闼。楚舞吴歌乱鹅鸭于华桷。咽铿锵之仙乐。鱼龙踊跃。登潋滟之玉酒。觥筹交错。咸失喜而欢呀。极遨游于暇日。此乃皇朝之盛事。而古今之所无也。客曰。始见斯楼。惊金碧之崛岉。及闻子言。知圣德之磅礴。余敢不乐馀波之垂后。歌太平于今夕。遂酤酒与鱼。复登丹梯。夕阳高挂。旅雁遥嘶。主客相属。高歌互答。客歌曰。有楼如阜。皇祖构兮。有酒如河。皇祖侑兮。万代君臣。乐哉洪武。主人歌曰。南望沧海兮。恍我皇祖圣泽之无穷。北望秋旻兮。恍我皇祖圣德之极隆。不登斯楼兮。焉知天海之洪。不见天海兮。焉知皇祖之功。
诏于天子无北面赋(节制入格)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6L 页
有志学子。问于知道丈人曰。盖尝闻之。自天尊而地卑。有君臣之定位。惟用下而敬上。乃不易之常理。无北面于诏王。何斯礼之独异。丈人曰。师者道之标也。道者人之路也。非道则无以为人。非师则无以入道。师之重如此也欤。师尊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敬学。惟学非敬则不成。惟师非尊则不得。师之尊如此也欤。是以。管氏垂训毋骄恃力。栾共有言事之如一。故凡学之道。尊师为至。非徒士也。达乎天子。虽然。士之任轻而君之任重。士之学小而君之学大。其任轻而其学小者。犹不可以自懈。其任重而其学大者。如之何其不戒。夫君人者。知道则治。昧道则危。能学则昌。不学则亡。每存是四者于心。其学可不急乎。夫君人者。上以事天。下以御民。享之宗庙。保之子孙。将学是四者于人。其礼可不重乎。是故。昔者太甲之于阿衡。拜稽首而自让。成王之于元圣。致明禋而休享。夏禹闻昌言而起拜。周武问丹书而降陛。古之所以重道而隆师有如此者。何独于诏天子无北面之礼而有讶。志学子曰。君之所以尊师。既闻命矣。臣之所以处此。不已泰乎。丈人曰。道者出于天。即所谓天理也。其大无对。其尊无比。君之所以尊师。所以尊师所有之道也。师之所以处尊。所以成君莫大之礼也。道岂可使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7H 页
由我而卑也。礼岂可使由我而废也。志学子曰。迩英古制。立讲有规。大宋之兴。何取于斯。丈人曰。秦火如燬。尊君抑臣。复古无人。代各因循。然以程子一言而改之。此宋之所以得为仁也。志学子曰。在昔汉明临雍拜老。闻者兴起。观者颠倒。可谓能行三代之礼矣。何以不能兴三代之道乎。丈人曰。君有其志。师非其士。章句而已。训诘而已。彼哉彼哉。何足响齿。志学子曰。伊川改立为坐。可谓得其志矣。有真儒以为师。何宋朝之止是。丈人曰。有臣如此。时乎不利。不安子思。寒之者至。千载之下。为一兴喟。志学子曰。河清此日。圣人有作。允恭克让。终始典学。以此君而为此举。若轻箭于鲁缟。民鲜能于叔季。恐世乏乎师表。丈人曰。秉彝不坠。代不绝人。安知今者或有逸民。但古语云。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师须自得。岂凭荐章。丈人遂朗咏古诗曰。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志学子和而歌古辞曰。昔殷之高宗。得良弼于宵寐。孰左右者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
尚友赋(辛亥)
嗟余生兮何苦晚。百世之下嘐嘐然曰古之人。恨未亲炙。得一语于孟子。知尚友之有术。苟能视志而友德。何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7L 页
异合堂而同席。原夫天生万民。莫不与仁义礼智之德。惟其气禀未免有清浊粹驳之杂。欲复其初。必自修学。指引纵是师表之功。切偲必须朋友之力。诗歌伐木。易称丽泽。贤有教于文会。圣垂训于三益。故善士之取友。遍一时之善士。然犹以为未足。论古昔之君子。诵其诗兮读其书。考其行兮观其志。效往迹而辅仁。谓尚友者是耳。盖凡友也者。非友其人也。友其善也。友其心也。非友其面也。唯同气之是求。何古今之有拘。纵千载之辽越。可攸摄之卬须。然尚友之道其亦多术。未能事亲者。友古人之能竭其力者。观其致敬而忠养。始终奉盈而执玉。惕然思齐。与子如一。未能事君者。友古人之能致其身者。观其责难而陈善。志惟致君而泽民。茫然自失。思欲是遵。未能夫妇之道者。友古人之慈畜而庄履者。观其相对之如宾。必谨勖率而不坠。悦而学之。终和且义。三可反于举一。尽百行之同然。然则古之直者谅者多闻者。总为眼中之人。与我磋之切之善道之。宛然相对而酬酢。且夫人皆可以为尧舜。士必高其志而大其学。彼丈夫我丈夫。岂有不可友之人哉。是宜神游圣贤之堂室。缅揖圣贤之光尘。寻颜乐于陋巷。视伊志于有莘。从容乎春风座上。往来乎霁月溪边。升柘轩而讨论。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8H 页
入考亭而周旋。常因在于动静。见倚衡而参前。彼之一住一行。以为观感于今日也。彼之千言万语。便作责善于吾身者。事有难处。与之论计。行有不至。求其规戒。久而敬之。淡然如水。其益如何。其乐无比。如此然后友道乃至。嗟乎。古人尚友古人兮。为法于时。可传于后。凡今之人。胡不尚友其尚友。然古语有之。道不同。对门不相通。对门者亦然。今欲尚友千古之人。而不先使吾道与彼同乎。是知尚友之道其本亦在于修我躬也。
著书藏名山赋(升补三上居第二)
惟史之作。自有文字。惟书之行。人各有异。或传民间。或暴于市。粲一家之载籍。藏名山兮谁氏。余相感于俟后。岂独取于良史。汪洋气兮伊人。牛马走兮自称。书林式游。庭训是承。手披家传。口吟国乘。下自焚书。上至结绳。经传乎贯穿。古今乎驰骋。琢以金椎。汲以脩绠。耳溢前言。目富往行。盖有意于壮行。不谓抱此而究竟。如何一言之不中。遂有奇祸之相随。非自作而不逭。奈家贫而数奇。于是自比无目之丘明。又拟断足之孙子。知不用于斯世。故著述焉大肆。搜罗宇宙之放失。夷考天人之终始。采摭涉猎殆数千载。是是非非。乱乱治治。信信疑疑者凡五十二代。其文也俊逸。其辞也条达。言直而事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8L 页
覈。广博而纤悉。泓涵演夷。磅礴磊落。诚百世不易得之文。抑万古不可无之书。而此汗牛充栋之缥帙。安得经历久远而藏诸。思寿其传。置彼乔岳。护之以芸。韫之以椟。然后山之高也书与之倚薄。山之久也书与之不灭。惟山也与天共长。惟书也与山并立。涉其流者于斯。采其端者于斯。薰浓香兮几人。咀嚼味兮亿兹。书固赖山而远传。名亦赖书而长垂。虽然。文者载道之器也。不深于道而能文者。未有伊人也。不求正于周公孔子之道。独于文堂艺院而翱翔宿留。是以其才也莫及。其勤也良苦。而其立言也多疵。先黄老而后六经者何说。退处士而事奸雄者何意。至于崇势利羞贫贱。虽实愤激而发之。宁无愧于正议。是故。世儒或多不取。而考亭夫子至以读其书者为被其病。乃知立言者不可徒尚文辞。为文者不可不理情性。且夫书苟尽善。不必求传而自不得不传。书苟有不善。传之愈久而其疵愈闻。但可图吾书之尽善。何必图世传之永久。其不尽在我之实。而要名誉之不泯。无乃近于沈碑之太守。然其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不隐恶不虚美。终有可取。而朱子纲目亦或有因于此者。以俟君子之愿得遂。而余之有感于太史令者在是也。
孤山遗稿卷之六(上)别集
 论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9H 页
董仲舒,贾谊优劣论。(科制入格)
论曰。或问董仲舒,贾谊优劣于愚。愚应之曰。仲舒之贤于谊远矣。谊乌得与仲舒班哉。或曰。其说可得闻欤。请子举二人优劣处而条列焉。愚曰。人之贤不肖。系于所学。而贾谊之明申韩。载于太史之传。仲舒之师孔子。著于天人之对。明申韩者贤欤。师孔子者贤欤。出处语默之节。君子所贵乎道者。而贾谊弱冠而出。有乖于四十始仕之训。仲舒下帷潜心。实合于吾斯未信之旨。贾生身非宰辅。而汲汲然自进其说。殆非时然后言。董子亲承诏举。而谆谆然方献其策。是乃待价之沽。其出处语默。孰得孰失。至于修文柔远。天子之道。而贾生必以系颈笞背为奇策。尚诈谋利。末路滔滔。而董子独以灭吴复雠为不仁。其高下不侔矣。嬴秦之后。教化陵夷。风俗颓弊。若欲移易风俗。而不先教养人材。则是欲济而舍舟也。董子固眷眷于此。而贾生则曾无一言及之。徒法不行。人存政举。故治天下。以得贤材为本矣。贾生谓使天下回心向道。类非俗吏所能为。而不策得人之道。董子谓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数问以尽其材。英俊宜可得矣。则其疏密见矣。孟子不陈非尧。孔门羞称霸道。而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79L 页
贾生杂引王霸。董子欲绝异端。则其醇疵明矣。读其篇奏。考其气象。则贾生可谓通达世务。而激发暴露。董子虽若迂远事情。而渊深纯粹。贾生常区区于为治之具。董子常恳恳于出治之本矣。况董子所谓强勉学问。强勉行道之说。正合于虞书之惟精惟一。论语之知及仁守。中庸之博学笃行。而道之大原出于天云者。尤所谓知其本原者也。董子之片言。足以撞破贾生之千言万语。而贾生之千言万语。何尝窥得董子之片言乎。董子则正谊明道。不计功利。而贾生则每以功利为言。是亦董子之所以卓越。而贾生之不能及者也欤。或曰。子之所论者学也。以二子之才论之。则贾生岂不贤于董子乎。愚曰。古人云。才须学也。岂有学则优于彼。而才反劣于彼者乎。董子才藏于内。贾生才发于外。惟其量大。故藏于内。惟其量小。故发于外。而世人不知其量之大小。欲议其才之高下。可供一哂。或曰。虽然贾生之术。近而易知。中主之所能行也。汉文若不谦让未遑。则可以措诸事业。身致小康之治矣。董子之学。高远难行。若不得圣主而语之。则必不能行而徒烦于言语文字之间。是犹屠龙技成而无所用之也。今夫见饥饿将死之人。必欲得八珍而救之可乎。愚曰。是则大不然矣。子之云然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0H 页
者。岂以贾生功利之学为易效。而以董子正心之说为难能乎。噫。心者万化之本。本立然后道生。岂有不能正心而能治天下国家者乎。古人所谓欲治其国家。则先正其心者。非姑为是言以高其道也。盖不如是则不能为也。以愚观之。董子得君则其说可行。而大学之道。不外于是矣。若贾生之说。人君虽欲行之。不先于格正。而得及于治平乎。正如大车之无輗。小车之无軏也。呜呼。董子正得大人格非之道矣。岂贾生所可彷佛者哉。或于是唯唯而退。遂次其问答。以为之说。谨论。
簪花一枝论(初试二下。与节序策俱入格。居第二。)
论曰。或有问于余曰。昔者涑水先生。当闻喜宴不戴花。同年劝之。然后乃簪一花。此事如何。余曰。其不喜华靡则好矣。只簪一花则非也。或曰。可得闻其说乎。余曰。程子有言。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众可也。戴花于闻喜宴。何害于义乎。须臾从众。不亦可乎。昔者孔子不从拜上。害义故也。至于猎较则为之。无害于义故也。苟不害义。猎较犹可。况戴花乎。涑水之事。异于程子所论。孔子所行。余故非之矣。而况此花乃君赐也。如不可戴则反之可也。如可戴则全之可也。岂有只簪一花之理乎。此花虽出于君赐。以为华靡而不可戴。则金鱼玉带锦衣绣裳。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0L 页
皆非君子之所当加者乎。此则古昔圣贤犹不辞之。岂独司马公辞之乎。年既老大。位在民瞻之时。不辞金鱼玉带锦衣绣裳。而年少新进之日。反辞一朵之花乎。是不思也。或曰。锦衣绣裳。古也。闻喜宴之戴花。非古也。一辞一受。不亦可乎。余曰。然则科举非古也。苟以非古则不赴科可也。岂有赴科则从众违古。而戴花则违众从古乎。是所谓一脚短一脚长。不思之甚也。或曰。朱子所取而编于小学书者何也。余曰。朱子之所取。取不喜华靡也。非必以不戴花为十分合理也。年二十而不喜华靡如此。朱子取其素性异俗也。然涑水当年长学成之后。则必不如此也。或曰。然则司马先生非君子人欤。余曰。司马先生而非君子。谁为君子。或曰。然则子何非之甚也。余曰。余尝闻之。论人如论鹤。今夫鹤之为物甚白。而其顶则丹。语鹤之全体则不可不谓之白。而语其顶则不可不谓之丹也。语司马之全体则不可不谓之君子。而语司马之只簪一花则不可不谓之非也。虽然。比之于看花走马舞殡歌墓者。则不亦天渊乎。谨论。
曾点有尧舜气象论(癸酉乡解三中。与唐李绛请表。俱入格居魁。)
论曰。或问于余曰。一自大小之相形。便有高下之相悬。潢污之浅。不可比于沧海。丘垤之微。不可方于泰山。尧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1H 页
舜天下之大圣也。曾点鲁国之狂士也。圣狂之分。不亦远乎。程伊川之论曾点也。何以便是尧舜气象许之乎。有是哉。河南夫子之迂也。曾点之于尧舜。若是其班乎。余应之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而点也胸次亦有与天地同流之意。尧之所则者天也。点之所同流者天也。则点之气象所以同于尧舜者。可见矣。尧舜之所以为尧舜者。则天也。曾点之所以为曾点者。与天地同流也。其所得乎天者既同。则高下之悬。不必论矣。气象之同。何足疑乎。或曰。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尧舜之所以则天也。曾点之所以与天地同流也者。可得闻其说欤。余曰。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而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者。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而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乎天者。尧舜之所以则天也。学乎上律天时之圣人。而古人古人。斐然成章。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英华发外。动静从容。浴沂之志。风雩之兴。又不过素位而行。乐夫天命。直与夫子如天地之化工付与万物。而已不劳焉之志一般者。曾点之所以与天地同流也。噫。点也有见乎天理之流行。而其所谓天理。非尧舜之所则者乎。点也与圣人同志。而其所谓圣人。非祖述尧舜者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1L 页
乎。其见也既造乎尧舜所则之天理。而其志也亦符乎祖述尧舜之圣人。则是亦尧舜之徒也。谓其有尧舜气象者。又何怪也。或曰。然则点也可以比于尧舜乎。余曰否。程子所言者。特论其气象耳。岂可以不知取裁之人。比之于荡荡巍巍之圣乎。或曰。然则点之气象。终始与尧舜同乎。余曰否。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岂能终始保得这气象也。不过乎日一至焉月一至焉之类耳。观其小杖大杖于唯一贯之大贤。则是岂当日咏归之气象也。或曰。然则夫子之所以深叹。而程子之所以优许者何也。余曰。洙泗之上。杏坛之中。抠衣者非三千乎。升堂者非七十乎。及其言志也。则莫不游心于千里之外。规规于事为之末。而独点也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观夫化育之流行。察夫上下之昭著。悠然浩然。熙熙皞皞。直有超三王追二帝之气象。初无舍己为人之意。亦非离世绝物之心。是气也放之。则可以弥六合。而尧之所以平章百姓。协和万邦者。不外于是也。是气也卷之。则可以藏于密。而舜之所以饭糗茹草。耕稼陶渔者。不外乎是也。先圣之喟然而叹。后贤之赞美不已者。不其在兹乎。呜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况此已见大意之人乎。扩而充之则点也之为尧为舜不难矣。惜乎知及之。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2H 页
而仁不能守之。若存若亡。得之失之。毕竟不免为吾党之狂士而止耳。夫子与其异乎三子。程子以为尧舜气象。而余则不能无不充之叹也。谨论。
孤山遗稿卷之六(上)别集
 策
  
[对春策(并题○戊辰)]
  问。四时平分。春居一焉。春者以生物为德。而岁功之所资始也。五行为木。四德为元。五性为仁。至于声色臭味。各有配属。皆可得以详言欤。王者代天理物。顺时行令。其见于月令等书极其纤尽。皆可行之于后世欤。春秋以王次春。以正次王。所谓以夏时冠周正也。或云周既改正。则时与月皆当改。未知何说为得欤。周制有赏以春夏之文。汉帝有春和赈贷之诏。必拘于此义。则凡懋赏之典。恤民之政。失春时则必不可行欤。邵氏以三皇为春。程子称颜子春生。其拟义之旨。可得以明言欤。方今 圣明在上。仁覆群生。欲使林林之类熙然于春台之域。而民气不舒。灾害相仍。治化之不应。乃至于此。何也。说者曰。世道渐降。殆若已届严凝之候。纯用仁惠。有乖时义。或云天地发生之德贯彻四时。体元之道莫先于仁。是二说何者为得耶。如欲太和流行。周遍透彻。而万物有各得其所之乐。其道何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2L 页
由。(戊辰别初上之中魁)
对。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说者曰。元者善之长也。于人为仁。于时为春。愚尝读此。而知春之体一元而始万物也。书曰。天工人其代之。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愚尝读此。而知裁成辅相之道在于人也。蔡沈曰。天人之际。未易言也。失得之机。应感之微。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哉。愚尝读此。而知天道之不可与俗士论也。目今世方好仁。时方行春。而执事欲闻体元顺时之道。特举春之一字。发为问目。大哉问也。此所谓时然后言。而非所谓不急之察也。愚敢以手不知洒扫之节而口谈天理为解。而默默已乎。谨撤梁甫之吟。略吐阳春之说。以质于春风座上也。窃谓自太极既判阴阳既分之后。寒暑相推。四时乃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数将几终。岁且更始者。其名曰春也。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而其为气也冲和发扬。蔼蔼融融。专以鼓动群生。化育万物为事。则其为德曰生也。夏之长也。秋之成也。冬之藏也。有不预也。而其所谓长也成也藏也者。非生则何以施功。此所以贯彻四时。资始万物。而为岁之首者也。以人体天之道言之。则不可以他求者也。在乎仁之一字而已矣。盖一元流行。赋于时曰春。赋于人曰仁。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3H 页
时之春即人之仁也。人之仁即时之春也。得乎仁则合乎春。失乎仁则反乎春。合乎春则和气至而万物以育。反乎春则戾气应而千灾以兴。虽然。是春也贯四时而为始。则是仁也统四端而为本。是春也亘万古而不变。则是仁也历千世而不异。然则欲知在时之春。当反在我之仁。欲体在时之春。当尽在我之仁。苟能修道以仁。发政以仁。为仁之功。不息而久。至于熏蒸透彻融液周遍。则天下归仁。一国兴仁。民和物育。八区为春。各得其所。何足道哉。熙然春台。可坐而登也。请因明问。槩陈旧闻。元为始于万物。而春为首于四时。则春之所以配四德之元者此也。仁主爱于人性。而春主生于天时。则春之所以合人性之仁者此也。其所以角于声。青于色。膻于臭。酸于味。曲直于五行者。今欲详论其理。则无乃近于日者推详甲乙之说欤。抑何补于君子法天赞化之道乎。若稽月令顺时之政。有合虞书钦若之理。虽然。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之教固无古今之异。而宫庐器服饮食居处之节皆已不宜于世。虽欲体元而行令。亦当依古而不泥。以夏时冠月者。垂法后世也。以周正纪事者。示不敢专也。行夏之时。发于颜渊之问。无位不作。载于子思之书。则圣人之旨。盖可知矣。或者之云。何足辨哉。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3L 页
行赏于生养之时。周有其制。赈民于阳和之节。汉有其诏。然当赏则赏。何待于太簇之司律乎。当赈则赈。何须乎苍灵之奉涂乎。三皇为春者。以古今而分四时也。颜子春生者。以气象而论贤人也。首出庶物。万世永赖。有生物之道。则邵子之喻。其以此欤。三月不违。和顺积中。得生物之气。则程子之譬。亶其然乎。方今时届河清。 圣人御世。克己复礼。敬止于仁。喜赏而不喜罚。喜生而不喜杀。卵育群生。吹喣庶物。其气盎然。其德温然。常欲转一元于洪匀。跻万民于寿域。而近年以来民生不遂。时气乖和。草木自乐之时而闾里有愁恨之声。三阳交泰之际而寒暖失早晚之节。北风其凉之气象迫矣。西畴有事之乐意衰矣。言之至此。不寒而栗。爽惟致此。厥咎何在。无乃徒有仁心而不行仁政。故致有民气之不舒欤。抑或中和未尽而乖气相乘。故致有灾害之相仍欤。以一人之有庆观之。则宜无有是虑。而以万物之失所料之。则亦不无是忧也。噫。徒思致弊之由。而不救祛弊之道可乎。救此之策。其说有二。世降叔季。人心不古。有同严凝。难以仁惠者。甲者之说也。春生之德。能统四时。钦若之道。仁为先务者。乙者之说也。以 仁圣之世而治化不应。则甲者之说似乎近矣。行仁德之道而无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4H 页
不治之时。则乙者之说无乃得乎。然则甲者之说。近于德彝。乙者之说。近于魏徵。逆心求道。逊求非道。则取舍审矣。谋臧不从。不臧覆用。则危亡判矣。诚能以爱为心。以生为德。修己以仁。治人以仁。如伤之化。与春同归。不忍之政。与春为一。则其于体元之道。成始成终。而圣人之能事毕矣。王者之大业成矣。何难于太和之流行。何有于万物之得所乎。愿以未尽之说。请献将终之篇。学则能知何者为仁。何者为不仁。而不学则未知何者为仁。何者为不仁也。苟知仁道。则虽恶人杀人。而皆合于仁。苟不知仁道。则虽爱人生人。而皆背于仁。是知学之为重于为仁。而为仁之不可以不学也。圣人以格物致知为贵者。其以此也欤。愚生之说。执事不以为不可。则转以闻之于 上。幸甚。谨对。
[对兵家长技策(并题)]
  问。兵家制胜之具自有长技。以其所长。攻其所短。然后能收其效。否则蔑以济矣。中国夷狄。各有长短。此则晁令已言其槩。而抑或有古今之异宜。而传习之未尽欤。舟车之战。始于何代。而轩辕之指南。吴子之艅艎。秦之小戎。汉之武刚。杨仆之楼船。王浚之龙骧。其创造之法。可得言其详欤。三版几没而晋阳完。七十已下而即墨全。以睢阳就尽之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4L 页
卒。蔽遮江淮。以陈仓蕞尔之城。能拒孔明。拐子马兀朮之所恃。而终见败衄。麻札刀南军之利器。而不常其用。其故何欤。惟我 国家南北受敌。战守之策。讲之有素。城池非不深固。器械非不精利。壬辰之乱。剪焉倾覆。丁卯之变。虏骑深入。至于今日。边虞滋甚。其于备御之具。犹未得其长技而然欤。强弓健马火炮兵船甲楯剑枪之属。夷虏之所长不同。而我则兼之。犹未能制其所短。何欤。技艺之外。别有全胜之要欤。儒而不知兵。不可谓儒。各言所怀。毋曰未之学也。
对。昔者杜牧论兵。斥儒而不知兵之害。朱夫子著其说于纲目。愚尝读此。而知儒者之不可以不知兵也。书曰。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说者曰。诘。治也。治尔戎服兵器也。愚尝读此。而知兵器之不可以不治也。易曰。师贞。丈人吉。诗曰。赫赫南仲。猃狁于夷。愚尝读此。而知制胜之要又不在于兵器而在于将也。噫。目今北有匪茹之侮。南有狺然之俟。绸缪之谋。宜及未雨。而世之论兵者。后重先轻。舍本趋末。愚也抚剑中夜。有怀耿耿。千虑一得。愿质于有道者雅矣。今承执事之问。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5H 页
正激愚生之怀。其敢以未尝学为解而不言。以负我明执事识时务之问乎。窃谓征伐之兴久矣。兵器之作尚矣。人知兵器之习在于我。而不知兵器之用由于敌也。知己知彼。有短有长。以我之短攻彼之长。则败之由也。以我之长攻彼之短。则胜之阶也。是故。古之论兵者。无不以此为御敌之策。古之用兵者。无不以此为取胜之资。用长攻短之术。诚为兵家之要法也。虽然。兵器不能自用。而用之者将也。兵法不能自行。而行之者将也。将不能用。则兵虽利而何益。将不能行。则法虽善而何补。然则兵家之制胜。固在于用长攻短之法。而能用用长攻短之法。实在于将也。是以。国家御敌之道。不当讲究制胜之技。而当求能用制胜技之将。不当讲究制胜之法。而当用能行制胜法之将。苟不得将而任之。则我之长技皆无所施。而战无不败。守无不失。苟能得将而任之。则彼之长技皆无所畏。而战无不胜。守无不固矣。愚于明问之目。请复以此说而断之。窃观智囊之谈兵。极论长短之时宜。然而其言又曰。将不知兵。以其主与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愚于晁错之言。所取者此也。而古今之异宜。传习之未尽。不暇论也。戎车之用。肇牵于涿鹿。刳木之战。始见于长岸。然而力牧为将。则轩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5L 页
辕之任将尚矣。指南之车。不必论也。子光帅师。则吴子之任将陋矣。艅艎之舟。何足道也。周命襄公而讨西戎。则小戎之所以咏于诗也。汉遣卫青而击凶奴。则武刚之所以著于史也。杨仆平南越。则楼船之所以有声也。王浚下益州。则龙骧之所以揭号也。然而小戎之盛。襄公也非小戎也。武刚之威。卫青也非武刚也。楼船之捷。杨仆也非楼船也。龙骧之胜。王浚也非龙骧也。然则惟当观其任将之如何。而不当论其舟车之制也。晋阳之完。尹铎之宽也。非城之高也。即墨之全。田单之智也。非池之深也。蔽遮江淮。张巡之忠也。而睢阳之卒非强也。能拒孔明。郝昭之勇也。而陈仓之势非固也。拐子马诚北虏难破之长技。而有时乎易衄。麻札刀诚南军常胜之长技。而有时乎难用。是亦在于刘太尉之神算。岳武穆之能权也。然则其所以胜其所以败者。由于兵欤。由于城欤。由于势欤。由于器械之利不利欤。愚以为亦由于任将之如何也。吁。论古所以證今。详说所以反约。姑略远引。仰复切问。惟我 国家南邻岛夷。北接山戎。安不忘危。虑存苞桑。御戎之策。讲之素矣。固圉之猷。算之熟矣。城则坚矣。池则深矣。兵则强矣。械则精矣。奈之何漆北帆。八路破竹。辫发南牧。两西望风。壬辰之疮痍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6H 页
未起。丁卯之灰烬又惨。至于今日。大寇傍俟。边警日耸。国有缀旒之危。民有重足之惧。以备御之具观之。则我非不足。以技艺之能论之。则彼非有馀。而胜败之悬如此。强弱之悬如此。静言思之。厥咎何其。或以为兵之寡也。或以为粮之少也。或以为长技之有所未得也。愚则直断之曰。壬辰之败。由于壬辰之任将非其人也。丁卯之败。由于丁卯之任将非其人也。于今之弱。由于于今之任将非其人也。不然。古语何以曰。天下危。注意将。而不及于兵也粮也技艺也。昔者燕昭王即位于破灭之馀。当时国家之危急。百倍于今日。而其言曰。诚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此实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也。是故。其后果得乐毅而为将。则燕反为齐。齐反为燕。是非任将之明验欤。为今之计。莫如得人而为将。将苟得人。则士卒勇而强敌挫。边圉固而国家安。器械之利。长技之得。自在于措置之中。而非所忧也。呜呼。使如岳飞者为将。则麻札之刀不难用也。使如刘锜者为将。则拐子之马不难鏖也。使如郝昭者守城。则蕞尔非所虑也。使如张巡者为郡。则蔽遮可以图矣。使如田单者御敌。则操锸之卒能战矣。使如尹铎者统众。则沈灶之民不叛矣。使如力牧者制阃。则指南之制可追。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6L 页
而涿鹿之绩可期矣。如此则王浚之龙骧。杨仆之楼船。卫青之武刚。秦襄之小戎。吴子之艅艎。不足学而无所施也。或以世无人材为言。而古人云代不乏人。又云才不借于异代。呜呼。从古然矣。岂独于今而不然乎。此乃全胜之要。而在于技艺之外者欤。请以未尽之意。更献将终之篇。愚闻有文武靖恭尹吉甫,仲山甫为政于内。然后方叔,召虎得以成功于外。有忠谅死节费祎,董允辅君于内。然后诸葛孔明得以展布于外。有黄潜善,汪伯彦用事于内。则宗泽,张浚不能讨贼于外。有秦桧,张俊弄权于内。则岳飞,韩世忠不能制敌于外。况乎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军志曰。不和于国。不可以出阵。孟子所谓人和。军志所谓和国。非将之所能。则用将之本。实在于用相乎。然而孔子曰。取人以身。修身以仁。则将相之本。又不在于人君能仁其身也欤。执事如以愚言为可取。则其或采用于入告之际如何。谨对。
对名节策(并题○庚午)
  问。四时推迁。天道之常。而一年之间。各有名节。是皆历象所授天以节示之耶。抑观察随感。取以名之耶。葭灰子阳。始谁推测。而一线添刺。又何功用欤。月正元日。乃格文祖者何欤。符祝迎新。特盛于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7H 页
后者何欤。百五禁烟。或有进退者何欤。香火纸钱。仍成通祀者何欤。曲水巡觞。流传胜迹者何欤。长安天气。慎勿近前者何欤。设名浴佛始于何时。而好事观灯。亦何所据欤。鞦韆蒲酒一何耽乐。而竞渡饭个。别有何意欤。银桥乌鹊。此语诚然乎。作文乞巧。其意何求欤。月盈潮满。可壮观于中秋者何欤。考较试院。至作诗而相催者何欤。菊囊登高不几虚诞。而葛巾胡床独醉岑寂者何欤。至于清明上巳除社伏腊。无不逐节唤做。辄取为娱。有若人事之不可阙者然。是果乐天顺时之常道欤。抑人心易流。袭以为常。自不觉其循俗而然耶。若复闲暇流连。宴游相尚。则或归于滥觞。生事艰难。不遑自勉。则或至于愁叹。亦或萍蓬思恋。只增感时之怀。水旱师旅。顿失乐生之愿。则犹可以赏心为欤。伊欲天时顺轨。人气亦和。万物欣欣各适其乐。四时佳兴。与人同之。而得免怠傲之讥。共囿春台之化。亦各有其道欤。诸生学究有馀。苟能言是。何伤异乎之作。盍各无隐乎篇。(庚午别初上之中居二)
对。愚也当节迫端正月之时。思佳节古所用之句。虽衰病牢落。不能无发兴于怀者矣。执事之问。正及于此。此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7L 页
所谓时然后言也。敢以不识时为解。而不以天人之际疏节之言。仰复万一乎。窃为之说曰。自混沌既判阴阳既分之后。一元流行。五行迭运。气候于是而有盈缩寒暖之代。物化于是而有荣枯盛衰之异。人事随化而有变。人情随遇而有感。此节日之所以有名也。然天道无心而运于上。人物随运而应于下。是所谓不期然而然。莫之为而为者也。夫岂有天命之谆谆。人为之区区也。其问虽或有无稽之俗鄙俚之习。亦不害于因时随俗。故朱子有献以时食之礼。孔子有非尔所知之训。此节日之所以为用也。虽然。物阜民安而无以节之。则或有流连滥觞之忧。世乱时歉而不得其常。则适为愁叹感慨之资。此节日之所以亦足以观世变也。然则使天道不失其节。人事各安其节。物各熙熙。逐节宣和者。抑必有所主张。而其亦系于王政位育之功。人主中和之致欤。愚请节节条陈。灰测子半。肇于造律。功添线一。出于赋事。文祖之格。改元古法。符祝之迎。立春俗例。寒食进退。随至计日。纸钱上冢。以时追远。流觞传胜。迹因右军之清真。云幕戒近。前恶丞相之势焰。八日洗金。人与佛法而俱生。九街燃玉。虫比传灯之相印。双绳御风。酒泛菖花。恣游乐于天中。九歌涉江。丝缠竹筒。求忠节于水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8H 页
底。乌鹊填河。淮南怪诞之说。瓜果乞巧。柳州愤激之文。一年多之明月。天下无之壮观。固世人之喜寓银海。古难必之会合。那两得之此景。宜苏子之劝添蜡烛。佩茱菊而度厄。登高之仙术荒唐。引壶觞而自酌。据床之逸兴可想。至若桐始华之节。禊水上之日。年将尽之夜。燕去来之时。金气之藏也。百神之报也。或乐光景之好。或悼岁月之逝。或馂歆嗅之馀。其所以歌于斯。舞于斯。酒食于斯。虽非人事之不可阙。盖亦人情之所必至也。然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好乐无荒。良士瞿瞿。则不违于乐天顺时之常道。而不解文字。惟醉红裙。虽乐一饷。有如聚蚊。则何足与议于乐天顺时乎。古人所谓同行异情者此也欤。又若闲暇则有过于流连之失。艰难则有不遑自逸之叹。是固常情之所不免。而又况萍蓬异域之人。琐尾流离之子。则有抚时之伤。水旱饥馑之馀。师旅骚屑之际。则增感节之悲。其所以伤者。愚亦伤焉。其所以悲者。愚亦悲焉。呜呼。节序之所以来者往者。寒者暖者。可娱者可惜者。节物之所以荣者枯者。华者茂者。可爱者可赏者。水之所以流。月之所以明。固无古今彼此之殊。而人之遇节序也。或乐或忧。或歌或怨。或乐而不淫。或嬉游无度。不一其情者何也。静言思之。无非有关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8L 页
于世道之升降。时政之得失也。礼围之问。不及于时务。而节序乎谆谆者。其亦意有所在。而所谓言近而旨远者欤。呜呼。使民乐业在君。克绥厥猷惟后。为人君者。苟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极其中而位天地。极其和而育万物。使囿于两间者无一不得其所。则忧者乐。怨者歌。无度者知节。而怠傲之讥不难免也。春台之化不难致也。篇将终矣。又有献焉。古人云。思则得之。不思则失之。人君之道。其亦以思为重乎。思之如何。当至日则思阳德之不可不养。当元日则思托始之不可不谨。当浴佛之节。则思西天活佛之臣。当观灯之时。则思化作明烛之诗。当三月三日。则思恐有人莫近前之丞相。当五月五日。则思恐有死葬鱼腹之大夫。以此六思思之不已。则怠心自去。敬心自胜。而中和之致。可自此而能焉。位育之功。可自此而成焉。其于使民乐天顺时也何有。谨对。
[对雨旸策(并题)]
  问。一雨一旸。乃天地自然之理。而其间或有雨旸之不若。而水旱之灾大有反于自然之常者。其故何欤。灾异之作。莫不切迫于人国。而惟水旱为最。阴阳愆错。亦有天之定数。而非人事之可禳者耶。亦有可免可救之理欤。古之治世。十日一雨。雨不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9H 页
破块。此亦人事之所致者欤。九年之水。七年之旱。似非人事之不足。而其所以致之者何欤。阴阳谓有定数。而为国者亦可言其数耶。春甲夏甲秋甲冬甲之雨。天旱国旱人旱之说。可得闻其详欤。有治水而手胼足胝者。有遇旱而侧身修省者。当时治修之方。可得详言欤。一足舞而致水。袒身飞而致旱。物犹可以乖和欤。决狱而南国雨。冤死而东方旱。人亦足以致灾欤。方今 圣明御极。贤能赞化。德可以上格。泽可以下究。无暴虐之政。有燮理之效。可以见玉烛调而雨旸时矣。奈之何水旱之灾无岁无之。或当东作而亢阳炽。或于西成而淫霖降。连岁凶歉。民不聊生。至于今年。旱魃尤惨。自春至秋。天无一澍。田畴龟拆。稼穑卒痒。民命近止。国何以措。雨旸有数。不可回而然欤。人事失和。有以召而然欤。何以则时和而雨顺。岁无凶歉之患欤。
对。愚也身际休明之会。目见雨旸之愆。窃有怪焉。而私语于心曰。以为数也。则箕子之陈洪范于武王也。何以雨旸燠寒风为休咎之徵乎。以为理也。则当今 明良相得。政事无阙。恒雨恒旸。何为而至哉。既而幡然觉曰。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89L 页
箕子武王。天下之大圣也。洪范九畴。天下之至理也。以天下之大圣。论天下之至理。宜无有誇言妄语。则抑无乃 主明或有所不尽。臣良或有所不及。而时政或有所阙欤。窃惧吁谟之失宜。常欲沥血以书辞。而踠足夷犹。 君门深远。缄封骨髓。耿耿自奇者有日矣。今承执事之问。政激愚生之怀。而执事之转闻有路。 圣主之好察无迩。则当此扬眉之际。敢隐披腹之言乎。盖尝论之。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成物之气曰雨与旸。雨以润之。旸以煦之。苟得其序。无物不长。苟失其序。无物不消。隆然之下。隤然之上。丛丛者林林者莪莪者茁茁者。无非雨旸之所为。而雨酿于阴。旸发于阳。故阴阳和则雨旸得其序。阴阳乖则雨旸失其序。然则万物之成与不成。在于雨旸之序与不序。雨旸之序与不序。在于阴阳之和与不和。而阴阳之和与不和。果孰使之然哉。传不云乎。人参三才。书亦有言。人代天工。大易以裁成辅相责于人事。中庸以位天育物系于中和。则是知阴阳不能自和。而人以之和。阴阳不能自乖。而人以之乖也。然天下之理。有常有变。人事之有失。而天灾之降格者常也。人事之无失。而天行之失度者变也。自其常而观之。则理盖为之主。而自其变而言之。则数或不能无也。然人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0H 页
事无失则无不转灾而为祥。人事有失则无不终归于乱亡。此理之所以不局于数。而数之所以终囿于理也。俗人喜道其变而不揆其常。喜诿之数而不揆其理。此则梁惠之所以罪岁。而夏桀之所以矫诬也。一言而丧邦。非数之一字乎。夫致灾也既有其由。则弭灾也岂无其术。凡为天下国家者。苟求弭灾之道。其惟诚乎。无灾之前。以诚而裁成辅相。则灾何由作。有灾之后。以诚而恐惧修省。则灾何足患。传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苟不以诚。则豚鱼之微。尚不可感。况于天地之高大。造化之幽深。可以不诚而动乎。子思子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噫。苟不至诚。无以尽其性。况其大者乎。时和雨顺。岁无凶歉。不暇论也。苟能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况其小者乎。时和雨顺。岁无凶歉。不足谋也。请因问目。略复条陈。曰雨而雨。无十日之旱。雨微而润。无破块之暴。此乃出于盐铁之论。而记于易候之书者乎。一云太平之时。一云时若之应。如非景云兴之世。必是绥万邦之日也。曾孙之善。尚致祁祁之雨。则曰肃之治。岂有无禾之旸。以时考之。以理揆之。则是乃善治之极。而天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0L 页
和之至也无疑矣。允釐百工之时。而洪水方割。至于九载。懋昭大德之君。而蹇阳肆凶。至于七年。此则似非人事之所召。而实由天数之或然也。然尧不诿之数。而旁求俾乂之人。汤不诿之数。而自有六事之责。毕竟得禹治水则地平天成。为牺祷天则举国滂沱。抑亦不可谓天之定数而不容人事者也。四甲之诀。占灾之俚术也。但务弭灾。何用占灾。三旱之说。洪范之支流也。但究圣经。奚讲斯言。以愚之见。则同归于不急之察。而不须详说也。手胼足胝。夏禹之服勤于治水者欤。侧身修行。周宣之敬忌于遇旱者欤。随山刊木。行所无事。任贤使能。内修外攘。当时修治之方盖不出于此。而此所以告厥成功。复文武业而敷于四海。展也大成者也。商羊之舞。载于家语者欤。旱魃之飞。著于异经者欤。决狱而雨者。楚相袁安之事欤。诬服而旱者。东海孝妇之事欤。噫。舞而致雨者商羊也。而所以使之舞者人也。飞而致旱者旱魃也。而所以使之飞者人也。延命而致雨者人也。而所以使之雨者天也。抱痛而致旱者人也。而所以使之旱者天也。天乎人乎。孰宾孰主。盖灾异之所以作。要其归则无非天也。而天之所以降灾异。要其归则无非人也。传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斯言岂欺我哉。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1H 页
吁。论古所以證今。详说所以反约。姑舍远引。仰复切问。河清今日。 圣人御世。时乘六龙。云行雨施。而左右厥辟。尽是赞化之人。朝夕谋猷。无非调燮之道。则宜乎物无违拒。雨旸时序。奈之何五六年来水旱相仍。或当俶载南亩而旱既太甚。种不入土。或当获之挃挃而百川沸腾。禾头生耳。民无事育之资。国乏经费之用。至于今兹骄阳尤虐。销铄弥年。川泽枯槁稼穑殄绝。富者既急。贫者已流。非徒邦本阽危。抑恐大命近止。爽惟致此。厥咎何在。将以某事之失当之耶。则流于汉之迂儒灾异之论。将以天行之定数而不可回耶。则近于宋之奸臣不足畏之说也。未知何以为言。而愚宁被迂儒之讥。不忍掉奸臣之舌也。然愚也归愚识夷。藏六有年。目隔世事。耳远朝议。未知当今之失诚有何事也。请以古者所以致旱之事列数于执事之前。俾执事察当今之有无。知灾异之所由也。洪范曰。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僭者差谬也。当今 国家之事。无乃或有所差谬耶。汉武帝时岁小旱。上令百官求雨。太子太传卜式曰。今桑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无乃当今或有令吏贩物之事耶。宋神宗时新法害天下。因复天旱民流。安上门监郑侠上疏请罢新法曰。陛下行臣之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1L 页
言。十日不雨。乞斩臣以正欺罔之罪。无乃当今或有新法害民者耶。宋永熙年间。天子幸佛寺祷雨。因驻辇问曰。天久不雨奈何。或对天数。或对至诚必有应。有绿衣少年寇准越次对曰。刑政不修故也。上问状。对曰。某所守臣犯赃法当配。宰相以亲则不配。某所守臣犯赃不当死。宰相以嫌卒死之。翌日上为罢宰相。天即大雨。无乃当今或有刑政不修如此者耶。袁安为楚相。会楚王英事互相牵引。拘系者千馀人。天用炎旱。赤地千里。袁安应时理遣。甘雨滂沛。岁大丰稔。无乃当今或有拘系如楚王英事。而未得袁安之理遣者耶。东海孝妇冤死。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自祭孝妇冢。因表墓。天乃大雨。无乃当今或有冤死如孝妇。而未得后太守之自祭者耶。此二条者亦执事之所问。而执事之言太略。故反复申言之。卫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宁庄子曰。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邢无道。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从之师兴而雨。无乃当今或有无道之国稔残贼之恶。天欲假手于我国。而安于姑息。一于怯弱。惟务退缩。不能自强者耶。汤之祷于桑林也。以六事自责。无乃当今或有汤所责之六事耶。或谓清明之世。不容有如右等事。而愚以为一事之僭。足召恒旸。而六事之责。汤亦不免。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2H 页
则安知当今之僭不止于一事。而 圣明之所当自责者。不止于六事欤。既往不谏。来者可追。戒初之言。已无益矣。持末之谋。其可缓乎。书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一岁之灾。不可责之于卿士。转移之机。其惟在于一人乎。苟能轸宋景之忧心。追武丁之反已。侧身修行如周宣。自求己过如殷汤。面有惭于临民。心自寒于对天。一身之云为动静。一国之生杀与夺。一听于天。一听于民。天之所厌则必不敢为。天之所责则必不敢慢。民之所恶则悉以去之。民之所愿则悉以就之。而凡所以如此者。一于诚而无伪。不容毫发之假借。不容毫发之矫饰。顷刻无间。终始如一。洞洞属属。兢兢业业。则非徒修省之实足以感天而转灾为祥。抑亦中和之致足以位天而保合太和。执事所愿时和雨顺。又何足道哉。请抽馀意。更献终篇。天和至然后雨旸时。德降于人然后天和至。而书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是知人君虽当自修。亦贵得人。盖非卜式则谁敢言弘羊之当烹。非郑侠则谁敢画安上之流民。非寇准则谁敢言刑政之不修。非袁安则谁能理遣冤狱。非后太守则谁能自祭孝妇。非宁庄子则谁知天欲讨邢。汉百里崇为徐州刺史。行部而雨。后汉郑弘为淮阴太守。行春而雨。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2L 页
唐颜真卿为监察御史。辨狱而雨。以此观之。御史刺史,太守之任。亦须惟其人。况乎践揆席而赞襄。坐黄扉而燮理。调阴阳顺四时之职乎。苟不官得其人。而求德降于民。道至于天。是犹乘辇而适海。拳(一作豢)羊而望翼也。虞舜谓禹曰。洚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商宗命说曰。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愚生之说。实本于此。执事以为如何。
[对法制策(并题○癸酉)]
  问。王者建极开治。各有一代之法制。法制得其当则政简而民安。法制失其要则政烦而民怨。自古理乱恒必由之。三王迭兴。因时立政。损益异宜。而同归于治。及其衰也。法未尝改。而无救于乱亡。何欤。汉唐宋之所以事国久长。六朝五代之所以乱亡相寻。莫不由于法制之得失。可得闻其详欤。恭惟我 朝初行经制六典。 世宗之治。后世不可及。其后改以经国大典。又有前后续录。科条极备。而治道渐下。至于今日。其书虽存而其法多废。 圣上慨然。尽心宵旰。孜孜图所以复 祖宗之旧者十年于兹。法愈弛政愈紊。以言乎民制。则农桑不务而末利是逐。以言乎兵制。则逋逃相继而徒有簿籍。以言乎田制。则轻重不均而公私俱病。以言乎官制。则考绩不明而职事旷废。以言乎风俗。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3H 页
则下陵上替而等威不明。以言乎法令。则朝令夕犯。民不知畏。国事之可为寒心者。殆难毕举。将 祖宗之法制。宜于前而不宜于今日欤。抑奉而行之者未尽其道而然欤。如欲使民安其业而家给人足。人乐为兵而亲上死长。田亩有制而赋役均平。职事修举而百工允釐。风俗淳而教化行。法令简而民不犯。以复 祖宗之治。其道何由。诸生皆识时务者。愿毕意陈之。(癸酉会试二下)
对。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考亭夫子为之说曰。有其政而无其心。是谓徒法。愚尝慨然于斯。而知心为本而法为末也。今我执事先生当法制备具之日。问法制不行之由。此乃孟子徒法不能行之意欤。愚有得于执事言外之旨。而尤有所慨然也。窃为之说曰。法者辅治者也。心者制法者也。非法无以为治。非心无以为法。盖人心同于己心。而伐柯由于执柯。则岂有不修我心而能立法者也。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法度。则岂有不正我心而能行法者也。是故。先王之所以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者。先正其心也。后世之所以法立而弊生。令出而不行者。不修其心也。然则欲求我法之得其当者。莫如反求诸心也。欲求我令之不惟反者。亦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3L 页
莫如反求诸心也。愚于执事之问目。请复以一个心字而反覆焉。损益随时。法各有异。而三王之所以隆盛者。得其心而前圣后圣其揆一也。布在方策。法无不备。而季世之所以乱亡者。失其心而前车后车其覆同也。汉唐宋之所以国祚绵远者。其心也虽不及于三王之心。而亦不至于六朝五代之心也。六朝五代之所以亡不旋踵者。其心也固已远于三王之心。而亦不及于汉唐宋之心也。其心如此而已。其法禘既灌矣。惟我东方。自 圣祖而治法略具。及 神孙而治法寖备。金科玉条。粲然可观。尚矣无以议为。然而若论其治道之污隆。则寖备之后。殆有不及于略具之时。其故何也。盖 世宗非徒得三王之法。而又能得三王之心。故其法虽略。而其治益隆欤。自是厥后。法则虽因于 世宗。而心则或有所不及。故其法寖备。而其治反污欤。事虽当讳。而亦有不可讳者。愚所云者。窃附于臣子谥君父之义也。惟我 圣上拨乱反正。励精求治。丙夜不安。日中不食。其所以惕惕乾乾者。无非所以遵 先王之法。而夷考其见于事者。则不能复旧者夥矣。仓庚有呜。少执筐之女而坐贩者多于机上。荇花日滋。鲜赵镈之夫而行贾者半于途中。则其不能复 先王之民制者有如此也。如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4H 页
往弃市。而选徒之际所得者懦卒。逃户连栋。而点行之时所存者空簿。则其不能复 先王之兵制者有如此也。百亩之赋有多少之殊。而上下困悴。三载之考无幽明之别。而文武恬嬉。则田制官制不能复 先王之旧也。时尚怙侈而文章不异于贵贱。人心顽率而刑宪犯之如饮食。则风俗法令不能复 先王之旧也。 圣上之欲复旧章如彼其至。而旧章之不可复见如此其甚者何也。良由 先王之法有所不宜于今欤。抑亦奉行之人有所未尽其道欤。以执事之高明。求其说而未得。则如愚生之憃闇。何足以知之也。然 圣主之好察无迩。而执事之转闻有路。则愚也何敢忌批鳞之嫌。吞到口之言。以孤我明执事之意。以负我 仁主上之恩哉。呜呼。孟子有言发于其心。害于其政。明时之害于其政者至于如此。则 圣上之发于其心者。无乃有所未尽欤。逐末者多。则心乎民制者恐有所未尽也。徒有簿籍。则心乎兵制者恐有所未尽也。公私俱病。则心乎田制者恐有所未尽也。职事旷废。则心乎官制者恐有所未尽也。等威不明。则心乎风俗者恐有所未尽也。民不知畏。则心乎法令者恐有所未尽也。 圣上之心既未能一疵之不存。则 圣朝之法何怪乎六弊之俱兴也。噫。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4L 页
徒思致弊之由。而不求祛弊之道可乎。 圣上苟能明一身之主宰。理万化之本源。作法于心得之馀。施教于率性之后。则法无不当。令无不行。而 先王之旧章。不期复而自复矣。呜呼。有文王即康即田之心。则民制归于正而家给人足矣。有成王诘尔戎兵之心。则兵制归于正而亲上死长矣。有夏禹成赋中邦之心。则田制归于正而赋役均平矣。有虞舜明试以功之心。则官制归于正而百工允釐矣。有允恭克让之心而教以人伦。则风俗归于正。而教化之行不难矣。有御众以宽之心而好生洽民。则法令归于正。而不犯之美可致矣。请以未尽之意。又献将终之篇。孔子曰。人存则政举。人亡则政息。而有若往来迪教之五臣。然后文王之田功成矣。有若伐殷逋播之周公。然后成王之兵政行矣。有若敬敷五教之契。然后帝舜之黎民于变矣。有若明于五刑之皋陶。然后夏禹之四方风动矣。杜陵布衣有诗曰。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愚也不敢以诗人之言视此诗也。执事以为如何。谨对。
[对经传宗旨策(癸酉)]
王若曰云云(经传宗旨○癸酉殿试)
臣对。宋臣蔡沈有言曰。圣贤之心见于书。犹化工之妙著于物。宋贤程颐有言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5H 页
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臣尝诵此。而知圣贤之书无非发于心者。而后之学者。必须求放心。然后乃能识圣贤之书也。今来 大庭。叨奉 圣问。昭揭乎 金章。丁宁乎 玉音者。无非愚臣平昔之所慨然。则臣虽不佞。其敢无说。臣伏读 圣策。曰圣经贤传止得何宗旨欤。臣奉读再三。有以见 殿下博学审问之盛心也。臣窃伏惟念。圣贤之书何物也。载道之器也。圣贤之道何物也。传心之法也。书之未作。道在于心。书之既作。心在于书。言则万殊。旨则各异。而道则一贯。心则一揆。因是书而求是心。则书是入道之指南。舍是心而观是书。则书是阅人之旅亭。苟得圣贤之心。则圣贤之书在我。而千言万语之妙用。不外于方寸。不得圣贤之心。则书自书我自我。而循循善诱之旨。反归于空言矣。然则九书之大旨不必屑屑。而一心之要法可不切切乎。若稽圣贤之修辞。各有一篇之要领。感发惩创者求其直旨。则曰思无邪。优优大哉者一言以蔽。则曰毋不敬。而二帝三王之书。五十八篇之要。不过执中而已。随时而变者三百八十四爻。消长之义欤。大一统者二百四十二年。谨严之法欤。庸之诚也。学之敬也。鲁论之敦仁博义。邹篇之遏欲存理。皆其所谓大旨者也。然而不思领会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5L 页
于我心。徒讲大旨于彼书。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而虽多亦奚以为。曾氏之传独得其宗者。是所谓能得圣人之道而能传圣人之心也。非所谓徒知圣人之书而徒说圣人之言也。三省吾身。用力于内。真积力久。以鲁得之。是诚为千万世学圣经之模范也。臣伏读 圣策。曰予以否德止治跻唐虞欤。臣奉读再三。有以见 殿下望道未见之盛心也。臣伏睹 殿下有成王缉熙光明之学。有高宗终始典学之志。十年 经幄。一心讲摩。是宜厥修乃来。时乃有获。道积厥躬。时升大猷矣。奈之何 殿下有无处下手之叹。导率乖方之恨。而士子有懵经解颐之愧。学未知要之失。至于正学日就于荆榛。大道终归于痞塞。 殿下之励精益勤。而 殿下之治道益卑。是何图功之甚力。而食效之愈邈乎。呜呼。古之学问莫如三代之时。而臣闻朱熹之说曰。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勉焉。以尽其力。古之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者。良由人君施教于心得之馀。而学者从事于性分之内故也。今之所以不古若者。无乃 圣上徒勤于经传之要领。而其于心得之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6H 页
实。则或有所未尽。士子徒事于经传之宗旨。而其于性分之学。则实有所未知故欤。呜呼。诚使 殿下读诗之思无邪。则有真实无妄之心。读礼之毋不敬。则有主一无适之心。读书则有允执厥中之心。读易则有时乘六龙之心。读春秋则有谨严一统之心。读庸学则尽其心于庸学。读语孟则尽其心于语孟。夫如是则心是经而经是心。圣经贤传之旨。粲然明于 圣心。而圣经贤传之道。沛然行于 圣世矣。彼同有是心而观感焉者。又岂无兴起而各尽其心也。邹鲁之俗。不足羡矣。唐虞之治。其在斯乎。然则以经求经。非学之道。而以心求经。乃学之要也。伏愿 殿下罔曰不克。惟既厥心。臣伏读 圣策。曰子大夫止悉陈于篇。臣奉读再三。有以见 殿下不耻下问之盛心也。臣闻古人有言曰。学莫便于近人。 殿下于经幄。为诗得如伯淳者。则 殿下之心求所以思无邪者。不亦便乎。解书得如蔡沈者。则 殿下之心求所以执厥中者。不亦便乎。谈羲经得如伊川者。则 殿下之心求所以尽时宜者。不亦便乎。说春秋得如安国者。则 殿下之心求所以大一统者。不亦便乎。 殿下学圣经几乎一纪。而 殿下之治尚有愧于圣经。则 经幄中格心之人恐有所未尽。故敢以狂言尾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6L 页
之。不胜屏营之至。臣谨对。
孤山遗稿卷之六(上)别集
 表
  
拟唐翰林学士白居易请勿以中官为制将都统表
天下多艰。注意方在于良将。小人勿用。帅师岂合于中官。兹当抚髀之辰。敢陈披腹之恳。钦惟皇帝陛下。知人则哲。任官惟贤。曰咈曰吁。尧庭无幸位之累。其难其慎。商官绝及嫟之私。第念拜将之时。尚失惟人之道。乃令金珰之下贱。遂作玉帐之元戎。辍洒扫于长秋。滥荷三锡之宠。辞奔走于永巷。奄启十乘之行。顾兹上将之权。实司三军之命。师中之吉。必才高德重而乃能。阃外之分。非人微望轻者可任。彼哉琐琐之内竖。莫非庸庸之下材。不可使干于朝家。守门传令乃其职。纵有稍拔于其类。扬旄建纛何敢当。以为监军。固是前古之未有。用至制将。宁创近代之所无。非徒来世之贻讥。抑亦月前之偾事。闻大君之有命。士卒多解体之心。谓中国之无人。贼虏倍侮我之志。矧熏腐之为祸。在古昔而可监。齐国用竖刁。竟致五公子之争立。汉家任曹节。以启十常侍之乱邦。今令统众建牙。实恐弄柄扰纪。三品官不立内侍。太宗之良法宜遵。九节度同败相州。朝恩之覆辙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7H 页
可戒。臣伏望许臣一得。谋国万全。念弟子之舆尸。永罢貂省之都统。思丈人之无咎。亟命虎臣而专征。则旗帜一新。士气自倍。长蛇封豕。何忧迅扫之难。坚甲利兵。可以不战而屈。臣谨当益励驽质。图焕皇猷。令宦官脱靴。纵乏李太白之风采。命将帅制诰。庶效韦处厚之词锋。
代泰山五松。辞封大夫表。
材非梁栋。既乏支厦之能。命为大夫。恐速匪人之诮。不胜临谷之惧。敢反自天之音。伏念臣岩穴寒姿。山林贱品。龙钟无状。不改守株之愚衷。木讷近仁。谩抱干霄之直节。那堪卫社于夏后。有同朽木之宰予。当三代雨露之深。爰处徂徕之故里。逮六国兵火之惨。乃避泰山之穷林。余佩陆离。贯薜荔之落蕊。石径蒙密。援葛藟之飞茎。啸傲一丘。婆娑五老。乐吟风之相应。喜栖霞之不孤。麋鹿为群。心灰桃李之径。草木同腐。梦断槐棘之班。幸值车驾之东封。获睹羽旄于今日。那知一脚之跳舞。以致万乘之苍黄。如杕杜生道周。曾无君子之肯适。若苌楚无家室。误辱至尊之降临。翠幕珠幢。虽粗备于供具。鸾舆玉扆。恐不免于沾濡。未至沐雨栉风。自是不迷之德。终无举手投足。有何效劳之功。惟兹懋官之恩。误及不材之质。岂有蓬羡而柏悦。必致岳嘲而壑讥。抑臣之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7L 页
辈流不合盐梅之用。故世之人主靡加轩冕之荣。先祖有功于巢氏构木之世而不官。同宗效力于轩后筑室之日而无职。矧五臣之长养。实前朝之恩滋。天命靡常。虽知若木之贲。人臣无贰。讵忘孤竹之清。黑绶金章。不愿青云之士。绿发紫服。甘为赤松之徒。臣伏望戒栋挠之有凶。谅林惭之无尽。亟收封爵之成命。俾安集木之忧心。则上不乖惟人之规。下亦存以直之道。风霜杂糅。不失白甲将军之称。沟壑未填。终保苍髯老叟之号。臣谨当进不师于柳惠。退自守乎柴愚。邦国之桢。纵愧周室十乱之戮力。岁寒之操。庶同商山四老之高标。
孤山遗稿卷之六(上)别集
 [笺]
  
拟高丽礼部员外侍郎郭舆谢赐若头山一峰笺
名下难久居。方伸归去之请。此间有佳处。滥荷锡与之恩。古今所无。梦寐之外。伏念臣烟霞疾痼。人世心灰。所须者茂松清泉。不愿钟鼎玉帛。自放于幽岩宽野。实昧礼乐文章。钓鱼异渭川之心。耕田无莘野之德。顷缘滥巾之惊世。误辱束帛之贲丘。礼隆北阙之温纶。官冒南曹之上士。不获辞避。遂造瑞锦之班。空被恩荣。奈乏清庙之器。非徒不堪之七。抑有宜休者三。大鼓华钟。只眩鶢鶋之眼。长林丰草。每入麋鹿之怀。乃上还山之章。欲寻遂初之赋。何图不遐之圣眷。至赐密迩之佳山。眷彼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8H 页
若头之原。展也栖身之所。泉甘土肥势阻。颇同盘谷之宽闲。树壮石瘦水鸣。又兼黄溪之奇绝。澄潭浅渚。可作七里钓台。曲阜重冈。宜开五柳衡宇。而且在君屋宇之下。不独惬臣泉石之情。涧水不远于御沟。庶寄朝海之意。天日低临于蔀屋。聊慰向阳之诚。风传管籥之音。喜吾君之无疾。云送蓬莱之雨。欣圣泽之先沾。乐不减于商山。情亦伸于魏阙。莫匪尔极。实获我心。昔明皇惜知章之归。但赐湖于故里。及代宗眷李泌之隐。惟筑室于旧居。有何异常之高标。猥荷无前之殊锡。兹盖伏遇主上殿下仁不枉性。诚深近人。知臣粗有朴忠。不欲遐弃于荒野。谓臣酷爱静散。难以强留于尘寰。遂捐如许名区。欲令于焉嘉客。臣敢不感上恩之磅礴。勤私计之绸缪。在涧在陆在阿。永矢考槃之志。如冈如山如阜。长歌天保之诗。
孤山遗稿卷之六(上)别集
 [表]
  
拟唐翰林学士李绛请以逆人资财赐浙西百姓。代今年租赋表。(癸酉乡解三上。与曾点有尧舜气象论。俱入格居魁。)
报虐以威。既刌脍脯于两观。见得思义。盍反膏血于六州。兹当籍财之辰。敢陈代租之请。敛惟皇帝陛下付有家后。坐法宫中。纠赤麟于紫坛。乾坤绕汉。囚黄能于羽窟。日月低秦。既定积年之青徐。又剪近武之夏蜀。顾惟
孤山遗稿卷之六别集 第 498L 页
即山之贼。敢生射天之谋。吠噪之声纵未及于禄山,朱泚。觊觎之意固已臻于希烈,怀光。恶乃积于丘山。罪亦浮于枭獍。幸赖日轮之阔展。难逃天网之高悬。鼎中游鱼。讵烦前茅之动。幕上巢燕。已就独柳之诛。惟彼无厌之资财。固宜有司之封籍。董卓十万谷。尽输太仓。元载八百椒。没入左藏。第念屋堆斗量之物。无非头会箕敛之资。安有神运而鬼输。铢两皆由于畎亩。非能男耕而女织。毫发悉出于里闾。索厨狗多。掊剋想过于椎髓。食苗鼠硕。输纳必至于剜心。是所谓府财非财。岂可无出尔反尔。民怀拯已于水火。理宜留放其脂膏。今若资其封已而自专。何以慰彼徯后之深望。克敌而籍其用。纵云后世之恒规。伐罪而散其财。乃是前代之令典。据洛口仓而私有。李魏公之失民。发钜桥粟而大施。周武王之刱业。豳柯不远。殷鉴在兹。臣伏望法吊民于周书。戒聚财于曾传。亟赐贼家横敛之物。以代我民惟正之供。则道路风传。军民雷动。非徒浙西之赤子有左餐右粥之歌。抑亦海内之苍生思上仁下义之道。臣谨当心殚率职。志切告猷。草罪己之温言。纵未效陆贽之感物。陈保民之大训。窃庶期孟轲之格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