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孤山遗稿卷之五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x 页
孤山遗稿卷之五(下)
 祭文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34H 页
祭尹明保文(乙卯)
万历四十三年闰八月朔乙巳。表兄某。谨以薄具致奠于表弟尹公明保之灵。呜呼明保。父母惟子之爱。父今椎胸而呼子。子何不起。兄长惟子之敬。兄今执棺而哭子。子何不视。妻子惟子之育惟子之慈。笄年抱稚而陨绝。子何忍弃。呜呼明保至于斯。呜呼明保至于斯。子之材足以起家。足以显父母。天之生子也。岂非福我舅氏欤。舅氏之仁。宜荷百禄宜保子孙。天之夺子之速也又何意。天道不可知者此欤。呜呼。我于明保。亲则中表而情则同气。年则差长而业则同隶。琅琅之语。炳炳之文。温温之风。凡平日相与之迹。了了森森于心目耳之间。欲遣而复至。素所责望于子者大矣。岂意如今盖子之棺。而了子之事乎。合散消息。脩短丰啬。非人所与。而达者置之。清酒盈觞。惟我之情。时果芳馨。惟子之嗜。呜呼哀哉尚飨。
祭显考文(己未谪机长时)
维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庚辰朔越二十六日乙巳。不孝孤子善道在谪所。哀号痛绝。北望再拜。谨遣家奴。以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34L 页
酒果薄具敬奠于显考通政大夫行兵曹参议知制教府君灵座。不肖子无状。得罪明时。负谴穷遐。又不吊于天。不自死灭。祸延显考。有疾未得迎医尝药。疾病未得预于废床易箦。举巾而含。凭棺而踊。临穴而赠。皆未得焉。霜露既变。坟草既宿。而尚未得奔哭焉。往古来今。上下四方。不孝于亲。孰有如斯。含哀抱痛。孰有如斯。触事触物触目触思。无非切割心肠者。殆不可数计而周说。亦不能忍形诸语言也。呜呼。人之爱子者多矣。信之重之。无如我显考之于不肖也。昔者显考按节关东也。子因小事有所箴谏。于斯时也。年少憃騃。语不回护。一切逆耳。而显考闻言嘉纳。复书曰。汝之事我当常如是。及夫显考之守秋城也。子因伯父遘疾。往在海庄。有一门下之人少失显考之意。显考书及于子曰。汝若在此。必无是事。当子之谪居北塞也。子弟有少违过。辄复书及曰。汝若在此。必无是事。岂其子有诚身之行。而能得于亲若是乎。兹盖显考爱之深而不知其不肖也。曾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子虽不肖。其敢忘乎。抑诸葛武侯有言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君亲道同。子虽不肖。他日将为不善。每当以恐伤显考之明。贻显考之羞辱为念。不敢果也。当丙辰之岁。子将欲献狂妄之言于天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35H 页
门。显考始也力止。终遂许之。止之者爱子之情也。许之者为 国之义也。既爱之甚至。而当义方。则又不顾大祸而许之。为人父者所难能也。此乃所以真爱子也。子之受玦也。显考亦随坐归田里。尝寄一绝于子曰。休垂塞外千行泪。频寄天涯一字书。但愿谪居无疾病。何嫌田里自耕锄。每一抆泪讴唫。足慰望云之思也。盖子之叫阊阖。虽极狂妄。而是亦时也命也。初非为利而动。为名而发。忘亲而为者也。而亲心亦以为义。而不以为恨若是。今遇穷天之痛。不如死之久矣。而尚或以此自抑万一也。呜呼。京洛故家。有庶母庶弟。能供祭奠以奉几筵。子所则旅寓穷苦。若奉移几筵来此。则香火不能成形。然以情以理则使人陈笾豆有楚。不如已荐玄酒。且子得返桑梓。难可以岁月期。而虽为僇人。亦囿于并生之化。饮食居处服御如人。妻孥亦曾随谴。一味贫窭而已。其他则自如。譬如远乡移居之人而几筵及先妣神主及先祖以上神主。独忍睽离。不为奉来。心实有所未安。欲奉来则又不知于义如何。今欲猷询于所知寿耇稽古德之人及有道未就予之士而处之耳。呜呼。自夏徂秋。每欲致一箪之奠于几筵。以寓毫末哀诚。而穷荒旅托。凡百艰辛。亦未得办。若送人往具于京中而奠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35L 页
之。则如不奠。故有怀莫遂。耿耿而已。今献一笈之具。酒虽薄。贵自盛于壶也。果鱐虽劣。贵作之新之撰之。夫妇亲之也。品虽少。庶可以将子千里微诚也。盖取绵酒乾饭之义。涧毛潦水之荐。而惟恐诚不及物也。呜呼。言有尽而情不可竭也。天地有穷而痛不可极也。北望一恸。声咽气塞。肠摧胸裂。不知所云。尚飨。
孤山遗稿卷之五(下)
 回文
  
坡山先祖墓加土改莎草回文(己丑○波山在康津县西三十里)
先祖茔墓。佥议分定典守。约束既固。流来已久。则坟土随坏。随加莎草。随缺随补。于情于礼。于义于理。所不可已。所不可忽。而近来省视。坟土多坏。莎草多缺。骇人瞻聆。不可使闻于他族。此诸尊之责而善道之羞也。兹各虔择吉日。列录于后。各其典守之尊。亲往审视。预为料理。及其吉日。当加土处加土。当改莎草处改莎草。期于精好完固幸甚。诸尊上体先父兄之诚意。由亲及疏。则追远之心自当油然。何待人之劝勉。然来三月十九日先祖神主埋奉时。当合诸族拜扫各墓。如有未尽处则亦不免有笞奴之举。诸尊以此督责役奴无妨。加土改莎时告祭行事之节。则自在礼文。不复烦告。
五代祖考妣三位神主埋奉回文(己丑)
五代祖考 赠通政大夫兵曹参议讳耕府君神主。五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36H 页
代祖妣 赠淑夫人李氏神主。五代祖妣 赠淑夫人郑氏神主。亲尽已久。主祀无人。礼当埋奉。不胜感怆。埋奉吉日。定于来三月十九日。奠物善道当备进。内外诸孙无遗毕会。参祭同事幸甚。此事盖与会葬一体。而一生所未有之大礼也。诸尊上体先父兄之诚意。由亲及疏。则追远之心自当油然。何待人之劝勉。然或有无故不参。则其慢先忘本甚矣。轻则笞奴。重则绝属之举亦不可无也。倘有年少不解事之人。则诸尊其各勖以骏奔之敬何如。愿我同宗无一人为先王典礼之罪人。故不得不并告以齐之以礼之言矣。诸尊惕念毋忽。幸甚。一。各宅内外子孙不能尽记。每宅只定有司。当宅内外子孙。则当该有司粘纸此文之下。无遗列录。急速知委。各捧进不进。还送莲洞。
先祖墓祭立议条约回文(己丑)
六代祖考 赠通训大夫通礼院左通礼讳思甫府君墓。六代祖妣 赠淑人宋氏墓。五代祖考 赠通政大夫兵曹参议讳耕府君墓。五代祖妣 赠淑夫人李氏墓。五代祖妣 赠淑夫人郑氏墓。亲尽已久。主祀无人。香火久绝。凡我近地诸孙。苟有报本追远之诚。则情甚未安。今欲收合米布于内外诸孙。存本取利。每年九月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36L 页
十五日。诸孙中无故人员齐会设祭。而以近墓诸孙。轮定有司两员。主干其事。每年交递。诸孙之意既已佥同。兹列条约于后。永永勿替事。
一。六代祖考妣两位祭。同设于考墓。而面饼饭羹。两位各一器。其馀馔品则两位共一器。五代祖考妣三位祭。同设于考墓。而面饼饭羹。三位各一器。其馀馔品则三位共一器事。
二。朱子诫子书云。比见墓祭。上神之礼。全然灭裂。吾甚惧焉。既为先公托体山林而祀其土者。岂可如此。今后可与墓前一样。以尽吾宁亲事神之意。勿令其有隆杀云云。此乃格言。设祭有司深体此意。土神之祭。一如墓祭。切勿毫末降杀事。
三。置一册子。列录内外诸孙。今兹所出米布。各其名下悬录。而会计元数。录于其左。两有司平分主管。登时给利。登时收捧。而祭祀时如或一有司有故。则一有司兼察设行事。
四。墓位田畓。不可不推。所推田畓逐年所收。并录于册子。以补祭用事。(畓音同沓。国俗称水田曰畓。)
五。每年祭后其祭用下米布之数。参祭诸员与有司两员眼同会减。录于册子。又议出翌年有司两员。仍并录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37H 页
新旧有司及参祭诸员姓名于其左着署事。
六。九月则出息米布。势难毕捧。有司交递则须于每岁十二月。而新旧有司齐会。传掌所收米布杂物。细录于册子。仍书新旧有司姓名于其左着署。而如有未毕收息之物。则当该有司限翌年十二月勿递事。
七。祭用米布。当该有司如有花消。如不收息。则传掌有司登时报知于立议有司。立议有司率诸孙呈官论罪事。
八。此条约书诸板外。韬匣以送。当该有司器而藏之。交递时并为传掌事。
坡山诸派米布收合回文(己丑)
右文。为其处各派米布收合有司十有二员。自此处虽有通告之事。势难遍及。且十二有司中或有缓不及事之人。则亦难遥度纠劝。故为出别有司矣。两尊须细看。当初所出回文条约及昨日所送曾抵尹进士书草中紧要论议。一一详告于诸有司。而其间或有人数落漏处。则当派有司难免掩先德蔑天报之论罚。托故不出米布之人。则亦难免评论册上。永久流传。其派先世之羞。后昆之惭。岂为少也。且米布收毕之限。远不过此月之内。而各有司随其毕收。米布则直纳于主管有司处。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37L 页
而只持其回文陆续来此。相议上册宜当。且木若粗劣则是于奉先大事。塞责而已。其为不敬祖先重矣。诸有司任他不择。则同归于不敬。不可不惕念为之。已上诸条。并丁宁遍告幸甚。
坡山诸派米布收合回文(己丑)
右文。为前来回文中。贵宅派各宅多数漏落。骇人瞻聆。固为未安。而日子已多。米布亦无收送之举。尤为不当。更择无故之人。以尊为有司矣。立议条约及尹善好所持曾抵尹进士书草。一一着眼细看。外之外婿之婿。限着笠无一人脱漏。更书回文。一一收捧。而虽饥寒到骨之人。苟有义理之心奉先之诚。则如此些少米布。虽贷虽乞。岂无办出之路乎。勿以贫穷之故而不书于回文。勿以贫穷之故而许其不出米布至当。且木若粗劣则是于奉先大事。塞责而已。其为不敬祖先甚矣。有司任他而不择。则亦同归于不敬。不可不惕念为之也。且人数或有落漏则当派有司难免掩先德蔑天报之论罚。而托故不出米布之人。则亦难免评论上册。永久流传。其派先世之羞。后昆之惭。岂为少也。且米布收毕之限。远不过此月之内。而收毕之后有司亲自输纳于主管有司处。而只持其回文来于鄙处。相议上册事已为定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38H 页
规矣。已上诸条。并细考铭念。划即施行幸甚。
祭用米布托故之人下立标题目(己丑)
从众二字。意有包含。此人既以此事为非义。则其所出米布。何敢用于祭享。如以却之为未安而专务回护。则立议诸人同归于不敬祖先矣。不得已还退。
自绝母家。难齿属籍。而所出米布。实同嘑尔嗟来。如此之物。用于祭享。则立议诸人同归于不敬祖先。故不得已还退。
女婿则外人。而室人之所自出。其可不知乎。为家长而使家人自绝母家。决非常经通义。其责岂无所归。
夫妇。三纲之一而人之大伦也。为家长而使伉俪忘本。则是已忘本也。且虽曰至穷。有子有女。则为其子女者所当周旋。忍使其父陷于伦纪之大过乎。如不悔改则并当论罚。次上册事。
待秋云者。无诚甚矣。无诚之物。何可用于祭享。并木还给。徐当论罚。次上册事。
妻虽丧。有子女而义不绝。则妻家奉先之事。不可不参者有三焉。妻家田民占固自如一也。妻父母之丧服固自如二也。署经单字书固自如三也。义理如此。礼法如此。徐当论罚。次上册事。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38L 页
夫妇。三纲之一而人之大伦也。为家长而使伉俪忘本。则是已忘本也。徐当论罚。次上册事。
与尹之凤,尹之龙同。而其所悬颐之语。尤极无理。不可不从重论罚。次上册事。(颐音近脱。国俗以托故为颐。)
虽实饥寒。如其有诚则岂无可为之道也。托以贫穷。自绝母家。论罚次上册事。
外之外婿之婿。至于云仍而皆无所遗者。古今天下族谱之法。而况家人非无母而生。则岂可使之自绝母家也。徐当论罚。次上册事。
人无无母而生。母无无母而生。虽三外四外。岂可忘其所自出之本乎。论罚次上册事。
有司三到其家而终不出米布。则其自绝母家甚矣。从重论罚。次上册事。
妻在本家则本家当出。终始不出则本家家长论罚。次上册事。
迁延不出则同归于不敬。事甚未安。而三尊非不识事理之人。无乃有故而然耶。更为知会。如不趁出则依他论罚。次上册事。
待秋之言。乃是托故。与尹之凤,尹之龙同。
孤山遗稿卷之五(下)
 祝文
  
坡山六代祖墓祭祝文(己丑)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39H 页
维某年某月朔某越某日某玄孙某官某等。敢昭告于显六代祖考 赠通训大夫通礼院左通礼府君之墓。显六代祖妣 赠淑人宋氏之墓。今以霜露之节。追惟报本。瞻扫封茔。不胜感慕。谨以清酌庶羞祗荐岁事。尚飨。
山神祝文
维某年某月朔某越某日某某官尹某等。敢昭告于土地氏之神。今以霜露之节。追惟报本。恭修岁事于六代祖考 赠通训大夫通礼院左通礼府君之墓。六代祖妣 赠淑人宋氏之墓。惟时保佑。实赖神休。敢以酒馔。敬伸奠献。尚飨。
坡山五代祖墓祭祝文(己丑)
维某年某月朔某越某日某玄孙某官某等。敢昭告于显五代祖考 赠通政大夫兵曹参议府君之墓。显五代祖妣 赠淑夫人李氏之墓。显五代祖妣 赠淑夫人郑氏之墓。今以霜露之节。追惟报本。瞻扫封茔。不胜感慕。谨以清酌庶羞祗荐岁事。尚飨。
山神祝文
维某年某月朔某越某日某某官尹某等。敢昭告于土地氏之神。今以霜露之节。追惟报本。恭修岁事于五代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39L 页
祖考 赠通政大夫兵曹参议府君之墓。五代祖妣 赠淑夫人李氏之墓。五代祖妣 赠淑夫人郑氏之墓。惟时保佑。实赖神休。敢以酒馔。敬伸奠献。尚飨。
芙蓉洞土神祭祝文
维丁酉年四月朔癸酉越二十八日庚子。通政大夫前礼曹参议尹某。敢昭告于乐书斋土地氏之神。某拘于事故。不得来此。二载阙享。心甚歉然矣。赖神之休。更寻旧巢。敢以清酌庶羞祇荐岁事。尚飨。
孤山遗稿卷之五(下)
 条约
  
乡社堂条约(丙申在海南时)
鄙劣之所以平生不与乡论者。意有所在矣。近岁乡风太紊。民役太烦。人多责望。神必督过。不得已略有所可否。而窃惟乡风之太紊。不是土俗之不美。天性之不善。只由于儒品失学之致也。民役之太烦。不是国家之多事。官家之不简。只由于监色不职之致也。而其责都在于乡所。故略具条约以送。而此皆源于天理。出于圣训者。匪我言耄也。令即刻板挂厅。永为鉴戒宜当。
  一正风俗
并劝六行。(自注六行。孝友睦美恤也。)而必以孝悌为主。孝者非徒事亲养亲之谓也。力学勤修。不亏其行。恶言不出。忿言不反。乃孝之大者也。悌者非徒敬其兄之谓也。恭于官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0H 页
司。敬于师长。礼于耆老。逊于亲友。言行温柔。毋骄恃力。皆悌也。三物之教。八刑之纠。要其归则不出于孝悌二字。是以孟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二励廉耻
乡所身自饬行。又正风俗。则乡中有何可耻之事也。然旧染污俗。视为寻常。则犹有所可耻者也。然所谓旧染污俗。岂必人人之所同然也。旧虽数人有此事。足为一乡之羞耻。况今欲望不变之时。倘容一人之不变。则吾乡之耻犹夫前也。而终不得为礼义之俗矣。如任事不敬。欺官侵民。苟利于己。不恤人言等事。并相规相约。一切勿为至当。且自古一乡有罚。盖望其迁善自新也。被罚者当杜门自讼。以待公议之许。而如有傲然参坐于众会中。肆然出入于乡社堂者。则其蔑公议无忌耻甚矣。抑亦不惩其心。覆怨其正之萌也。自今以后痛革此习。一依古规。而如其不自抑损。纵恣无畏。则不可不加施其罚。以期其过不惮改。终为善人也。
  三辅官政
一人之聪明。不能遍及于万事。故自古虽圣明之世。以台谏为耳目。以宰相为股肱。而孔子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是以上下能相亲也。以大喻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0L 页
小。则乡所之于官司。是亦耳目股肱也。当先以廉公省事节用爱民辅导。而将顺其美意。匡救其不逮也。周任有言。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乡所之于官司。是亦相也。官司如有所失。则乡所不可不极力规谏也。但孔子曰。勿欺也。而犯之。伊川先生曰。过则归己。善则唯恐不归于令。积此诚意。岂有不动得人。乡所之事官司。亦当以勿欺及积诚为主也。
  四均赋役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萧何之法。亦若画一。民之赋役。不可不均也。而近岁此县有八结轮回之谬规。苦歇不均。固可知矣。循私越次。亦在其中。此诚不正乡所奸滥下辈利己之奇计也。自今痛革此习。大小赋役。率皆大同出定至当。
  五御下吏
古语曰。待群吏如奴仆。是亦人子也。岂可不善遇乎。教诲而成其美。呵责而止其恶。虽有作奸犯科者。如其痛自惩创。则不念旧恶。以开自新之路可也。如有欺瞒官司。凌蔑一乡。唯务封己。一任侵渔。诲之不悟。罚之不悛者。则不得已举一乡闻官司闻使家。治之以古圣人怙终贼刑之法。以去民之蟊贼可也。如有事官以正。察任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1H 页
以直。不偷官物。不为民弊者。则当自乡所伸于官司。为户长为吏房。而俾其久于其任。以率其下可也。
  六安民生
正风俗。励廉耻。辅官政。均赋役。御下吏皆得其道。则民生有何不安乎。然文王大圣也。而视民如伤。伊尹大贤也。而匹夫不得其所则若挞于市。圣贤犹如此。则以凡人而在安民之任者。寻常慢忽而可为乎。须将如伤若挞四字。参于前倚于衡。常目在之。而畏威如疾。民生庶可粗安也。
孤山遗稿卷之五(下)
 序
  
送奉事叔序(公庶叔唯顺)
叔谓余曰。贱人家贫。生涯未造焉。居止靡定焉。妻苦饥儿呼寒。不足道也。有母不能养。伤哉。今将乘舟南海。随估客而转货。约办家业。仰足事俯足育则止。而同辈讥其从事于卑贱。家人惧其冒涉乎危途。君子教之安贫而固穷。奈何。余曰。傅说版筑。子路负米。朱韦斋贩鱼盐。卑贱之事。何足耻乎。自黄帝作舟楫以来。溺者仅百之一。而皆人事之不谨。或天数之不幸也。舟必杀人。则先王岂作之。智者岂乘之。吾闻舟而不游。未闻陆而不舟也。今夫火或至烧屋烂人。而民莫不用。何哉。谨则无害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1L 页
也。今夫酒或至腐肠乱德。而圣人不去。何哉。谨则无害也。人苟不谨则毒在宴安。祸在萧墙。何必舟也。语其不幸也。世人或有深居密室而中风者。或有徐行平途而堕马者。以颜子之仁而短命。以伯牛之谨而恶疾。无妄之灾。何事可违。何地可避。古人之所以安贫者其事三。或心在道德。不暇及于营家也。或其贫不至于忧愁其父母。冻馁其妻子。或分无可图。时无可为也。若菽水难继。如颜子者亦必为子路之负米。而道在其中矣。不然。何以为颜子。且分有可图。时有可为。身无道德之学。而不勤四体。徒欲固穷。是天地间一游民耳。何足贵哉。至于饥寒之极困苦之甚。则渐生丰约之计。
送张翰归江东序
士君子生斯世。出与处而已矣。出处之道。时而已矣。时可出而处则非道也。时可处而出则亦非道也。所谓时者何也。上焉而有知人之哲。有用贤之诚。灼见俊心。天同神比。使卑逾尊。使疏逾戚。每怀非贤不乂之戒。廓恢舍己从人之量。下焉而有好善之德。遵举知之训。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不忌胜己。不嫌同升。欲尽以人事君之道。期致同寅协恭之美。则此可出之时也。而苟或反是。则时乎可以处矣。虽然。不以是非毁誉升沈得丧动其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2H 页
心。而无悻悻之意。戚戚之容。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与人不较。与物无忤。素位而行。随遇而安。是乃哲人之道也。故卷舒在我。虽有成算而进退随时。亦无定名。有以耕田自乐者。伊尹是也。有以渔钓自托者。吕尚是也。有以愿从赤松子游自外者。张良是也。有以怀轻宝载俗物自污者。范蠡是也。彼四人者其所以寓物虽殊。而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从吾所好。不愿乎外则同也。吾友张翰。江东人也。仕为掾。一朝因秋风起。思莼菜菰米鲈鱼鲙。喟然叹曰。人生贵适志耳。富贵何为。遂拂衣而去。噫。时之可出与可处。非吾所知也。至于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而寓兴微物。无欲自得者。子之所为。可谓无愧于四人也。呜呼。君子之仕也。为荣禄欤。为君民欤。苟能展布四体。行道济世。功存宗社。泽洽苍生。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也。与其空峨进贤之冠。虚费太仓之粟。徒趑趄于利害之途。浪奔走于是非之域。曷若优游于畎亩之中。放浪于江海之上。潇洒日月。以终吾年者哉。肉食之鄙。孰与莼羹之閒。玉粒之素餐。孰与菰米之安分。太官之珍烹。孰与鲈鱼之真味。况子之言在于此。而子之意不在于此欤。于其行也。余乃饮之酒而为之歌曰。凉飙振岳。簪绂若惊。五湖烟浪。之子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2L 页
前程。以莼为羹。谁染其指。以菰为饭。谁争子匙。松江鲈兮非腐鼠。彼饥鸢兮何处。
送李济州序(禬○丁酉)
耽罗伯李公且行。贻书求赠言。赠人以言。古之道也。岂余所能。然子之意非偶然。则亦不可但已也。噫。均徭贼。薄税敛。理词讼。修军收。世俗之常谈。而此则子之素所能也。御吏则正己以格物。临民则使民各得输其情者。伊川夫子之训也。而此亦子之素所讲也。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不以鸡小而废牛刀。亦子之素所定也。今何必渎告。夫子问得人。而子游对以澹台灭明。是谓为政无论官之高卑。地之大小。必以人才为先也。然灭明之为人。不过行不由径而已。不过非公事不见邑宰而已。则是果为今世之所谓人才者乎。然其为人之公正而直。可得于斯一者矣。必得斯人。然后居是职。乃有弼违之助于动静之间。问民瘼。乃知事物之情于耳目之外。实无异法家拂士之大有益于国家也。夫子之所蕴。子游之所嘿识。盖在于此。而其意固为深切。而其言不为著明。世之知者鲜矣。想高明慨然于斯。素所理会。素所力行。而常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3H 页
以为急先务者乎。古语曰。亲民官莫如守令。而愚谓亲民官尤莫如乡所也。昔者我国故丞相完平李公曾宰关西一邑。以治行第一。升为方伯。人问政要。公曰。我得一人为座首。凡事问而行之。吾何所为。画诺而已。朴安道为珍岛郡守。多行不法。其时座首朴晟随事极谏。安道初欲杀之。而毕竟感其诚意。挠而从之。邑无事而民得安。呜呼。以李公之贤。乡所得人而后治效乃成。以安道之滥。乡所有人则免于不治。夫然则乡所之任。不轻而重。而余之所谓亲民之官尤莫如乡所者。其亦不诬矣。乡所得人而任民事。将官得人而任军政。官厅监官得人而任出入。则为其宰者无所事矣。虽坐啸而已可也。公馀可以玩垂瀑于西浦。纵远目于汉挐欤。然杜陵布衣美严仆射之风流。而其诗曰。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时观锦水钓。问俗从相并。此亦贤使相之所当参于前者也。愿子勖哉。
人道瀛洲镇大瀛。嗟吾不见叹君行。瑶墀底别轩辕乐。玄圃还闻子晋笙。得脱三千尘世累。何嫌九百玉山横。汉挐仙子如相见。为报芙蓉旧客情。
三水郡先生案序(谪二水时)
内而各司。外而列邑。曾莅其任者。谓之先生而作案。器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3L 页
而藏之该府。古之道也。其所谓先生者。非徒先后之称也。盖亦尊之之义也。后之尊先。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也。是以。先生存则致敬。没则有赙。此先生案之所以不可无者也。司马温公谏院题名记之意亦寓其中。且或其子孙公私经行者。宜有欲考来去岁月之情。眷眷缅溯追慕之怀。此先生案之所以为重于公家。而不可不敬谨者也。然人有务于此者。亦有忽于此者。此所以可以观人。而亦足以观世变者也。南道节度金公体乾。其曾祖讳夐。祖讳遇秋。曾为三水郡守。前岁八月。金节度巡到三水。跽玩旧件先生案。嫌其不备不华。属现任白公瑞翰改为之。而优给致美之资。白只束纸缮写而去。十月二十日。李公公望代瓜。为之缥缃。致饰函匣。节度思寿其传。苦要其志。某辞不获已。略具颠末。辛丑仲春初五日乙酉。泽畔病叟尹某。序。
孤山遗稿卷之五(下)
 记
  
金锁洞记(在海南县南三十里)
金锁洞在闻箫洞之东第一峰上。其高也真所谓傍日月临风雨者也。而洞天寥朗而幽霭。泉石怪特而媚妩。山之后面则稍渐而上。不甚峻而迢递辽夐。人迹罕到。其谷口则东向店路而势甚峻急。往来其下者。但见丹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4H 页
崖翠壁突兀浮空。如夏云奇峰暮霞叠巘。而不知其有谷也。自店路西渡闻箫川。行百步许。已为仰途。难于直上。北折数十步。又南折数十步得石门。其状甚异而大石横中。似截世人之辕。乍见则无谓。而细思则得之。由此门则入洞之路不差。而乃可上达。故命以不差。入门北折。绕大岩而行。约百馀步。有石台宜休腰脚。故命以下休。又南折五十步许。层岩平坦。崖广上覆。可以朋息。故命以弃拘台。登此则不知来路。不见去路。不觉其身之高。而回望则尘臼已远矣。南行绕岩而转。五十步许。山脚益峻。势如百尺竿头。又北折数十步。西折数步。正尔仰胁息。而苍屏耸目。承以幽岩。宜于静坐疑思。故命以中休台。又东折二西折二北折一南折一而上。则有小台于冈脊。虽不甚奇。而正当抚膺坐之处。故命以上休。上休之北十步之上。有三层石台。坐来心目爽然。可释域中之恋。故命以畅高。上休之东七八步之下。有石台层层可坐。曲曲巧妙。而傍有松林。可以脱巾露顶。故命以洒风。其下有石室。而四无可入之路。惟台之东北角。隐然有石梯。缘梯而下二丈许而南窥。则拆一罅。仅容摄衣而穿。俯行数步。罅穷室辟。函丈之间。旷朗妥帖。中有一株松。傍有两丛踯躅。罅之东有石栏。栏头有小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4L 页
台。台与室不相见而可相唤。绕栏循罅。进退亦迩。宜置祗侍。盖此室狎观则拙。遥望则奇。不得其门。则卓尔而末由从之。异哉。自上休越冈。西折七八十步。又东折数步得石门。门之中有梯可升。门之左右有台可坐。而门之北有壁。似杜世人之辔。路方西上。门忽在北。入洞之路。神妙不测。有同颜子所叹圣人之道。故命以瞻忽。入门而东数步北视。则又有大小二门并立。大直小迂。而既上则同道。有合于性之反之及其至也则一也之理。故命以至一。门上东边。二台比列。直北峭壁撑空。不见其上。入门西折数十步。有十数丈层屏横亘百馀步。数派流飞瀑泻于屏上。而中派流泻处屏头少凹。宛如短门。其下有岩。岩据屏之半瀑之腰。而其势坦夷而广。是造物者准备抗风榭处也。脩白之委者。绕岩之北。转而又东。落于下屏之上。然既下之后。潜于积石之底。不及瀑则不知有水。不知有水。故尤不知有谷。是造物之所以深秘灵境。而不欲漏泄桃源之春者欤。瀑之东南数十步之下。白石人立。长三丈馀。向瞻忽门微俯登岩。则向来突兀浮空者。皆为衬身之物而林立环拥。回巧献伎。神剜鬼刻。不可名状。回首视之。则自大屯山上至闻箫洞口。群峰罗列十馀里。如长短绣步障屈曲而张屏。瀑已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5H 页
下洞天三分之一。而俯瞰世路则人马之行。如蚁过于垤。具眼者到此。则可知其为上清仙区门户也。然坐此仰面抬眼。则只是崚嶒一峰。拔地万丈。孰知其上洞府深邃。地势宽閒也。余梦得金锁锡樻。不数日得此洞。节节与所梦符合。因以命名焉。缘瀑之傍。爬岩跼磴而上则势又少平。而有石削立数丈。上锐下广。正塞水道。飞淙窥其南罅。转于乱石而下。是为瀑之上流也。缘石北罅而西上六十步许。大石露地而交牙。水流其间。曲摺而下。是亦小瀑也。石净可坐。水清可掬。如待我之休。知我之渴。缘流西上百馀步。是水之穷处而洞之内户也。其百馀步间。露石交牙。人可坐水曲流者又有数处。而若屏其乱砾。刮其浮土。则水之所流必皆石槽。而无非可爱也。水穷之北。有石砌两层。乔木两株。砌傍有小井。村翁言是俗所谓居士辈佛堂古址云。自此折旋南行数十步。有平衍地。南广北狭。其长约八九间。而广处有岩。如砌如屏。岩下地形宛宛。可着三间屋子。有两沟挟行。会于狭处。而有草无水。是乾沟也。然既会之后即有水。想泉源伏于沟底。而两沟之上各有谷。西谷窈而深。廓而有容。东谷不然。而界水之形。隐隐于微茫平远之中。有雨则水必从此而流出也。坐于宛处而看。则山势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5L 页
四围。如垣如障。左右臂抱于十步之内。左臂绕前。起为小山。右臂之外。有两重冈陇绕于两沟相会之下。而外重之腰亦有小峰。是以虽在万仞之上面北之地。而八风不入。虽天地顿撼之际。亦无游尘野马。盖其左则宛似云谷草堂之右。而其右则云谷草堂左之所无也。外山石峰当面而立。盖山势自大屯而北。绕水晶洞而西折而南。转而又西。为此石峰。翼如向前。高出青冥。傍无间簉。又降而迤迤而西。过威凤山折而南。又折而东。过闻箫洞东行不已。渐高而为此洞。又北而为此基。则山自石峰而来已过十里。而其近也若可伸手而摸。石峰之外。群山环绕。或相排竞进。或整容离立。远则百馀里。近不下数十里。而皆如端拱于门屏之外。廉陛之间如砌之岩。其背则盘陀可供登眺。而料着屋之后高不蔽两曜于窗牖。低不障双眸于屋山。造化翁计事。可谓巧矣。此岩之上于此基仅寻丈。而收揽奇秀又一倍。森罗者殆不可数计。而月出群尖。映烛天街。天王一峰。特立斗极。眼悬于此。则令人乐而忘忧。其他俯视中扰扰。皆可略也。因命此岩曰月出岩。岩广而长。可容数十百人离坐。而往往有隙。如龟文之坼。龙鳞之合。其隙处皆可种松柏以荫。此亦造化翁馀智也欤。循岩之上。南行六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6H 页
七十步许。则是上峰也。峰之头平圆而广阔。中有盘石数坐为台。及此则四方千里山海皆在眼底。流者峙者。高者低者。直者曲者。长者短者。展者皱者。缥缈者。霮䨴者。烂熳于远近。半日顾眄。难以遍及面面。而黄原先陇之山。分明在指点中。终有有怀二人之意。故以有怀命其台。东行数步而南顾。则有石台横突山背。势若飞空。状如露盘。其所见全得有怀之南。半得有怀之东西。添以绝壑嶙峋。平畴绮错井落。人烟起灭于林麓。而傍临全巨村。先祖之茔树木可数。油然有追远之心。故以追远命其台。又东稍下而复上。行七十步许。及山之右肩。有石台赘于肩外。其状略同于追远。而使人眩视。悸不自保。山店在于足底半空之下。篱落之形。鸡犬之声。隐隐于烟雾中。想见下界形役。尤觉此身之超然也。其所见半得有怀之西。全得有怀之东南。而日轮之上。最先红者无如此处。故命以寅宾。又自月出岩而北。越沟而上百步许。即绕前小山也。傍峻上平。不假叠石累土而自成一台也。其所见全有怀之北。半有怀之东西。而及此则路绝于下。天近于上。翛然有远游之兴。而还有仆夫悲余马怀之恋。故命之曰跼顾台。台下西北有深谷。即玉女洞也。余于去岁之夏得之。亦有奇形异状。自跼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6L 页
顾东下峻坂数十步。又东上十馀步。则南北巉岩斩绝。而其上平坦。有石叠而突。下小上大。如支撑然。其形圆。其径十数尺。高丈馀而一面稍低。手拘棱角。使人推后而登。则其顶可坐数人。傍有盘石七坐。两行成列。又有星散者数坐。疑是群仙讲道之所。故命以集仙台。其所见得有怀东西北之半。而内顾月出岩。前临瀑上流泉萦林络石之状。其北有层岩。可坐十馀人。岩上亦有盘石一坐。而仰芘茂林。俯挹天风。虽值流金之日。乍到其间。则必如羾寒门也。而人寰绵邈。九道隔绝。虽不与飕飗者约。自不共尘沙并来也。东下数步。有天然石台。三面如削。其上如砥。而西张一叠屏以倚。中有洼樽。可泻两三壶。洼边恰受四五人环坐。知是仙人抔饮之处。石缝糟糈。似若可嗅。余登于此。正值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少焉浮云四捲。银阙耸空。如闻醉仙要药。玉兔拟剑虾蟆之语。遂命以吸月。其所见只得集仙之东。而南俯屏瀑。可以相呼。自瀑亦可登陟。必消攀梯受辛。步步慑魄。乃可上也。其东数步。列短石屏。屏之东角。削出一台。下临无地。上侵云汉。而石棱五出。宛披菡萏。凭其边而不悸。坐其上而甚稳。万岁不长之孤松荫于后。是真鹤上人弭节处。取李白诗语。命以莲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7H 页
华。其所见如吸月。而东西店村。微露竹林茅屋。长川萦纡。细路逶迤。添一奇画也。侧足窘步。南下十步计。其间岩石如台如榻。如曲屏如危栏而奇绝。可坐者不可悉记。最下有形如石龛者。悬在数百尺奇岩怪石中。四傍皆青壁。绝无夤缘之路。而上之东北角。有可梯而下处。下之西南隅。有可桥而上处。北则大岩斗峻。东西石角低拥。唯南旷然望远。其所见如莲华。其中数席地戴土平稳。纤草如茵。苍松两株交荫。端合棋仙对坐。故命曰烂柯台。其傍其下。石面层层。可以散坐侍童十馀辈。屏瀑在其西南对峰之下。相去百步许。而可俯仰相语。又自跼顾还蹑来路。南行数十步。即左臂之低处也。又循山胁而西数十步。有石台岌然。台下即玉女之西谷也。谷中林薄掩翳幽邃。台上所见。仅得有怀西北之半。而台傍有松苍翠。独挺岁寒。落日登临。则如见栗里盘桓之人。遂命以孤松。右十台。拔其尤也。此外可观者甚多。而邾莒江黄。何暇尽述。弃拘洒风畅高三休。亦以其处下故不预焉。余欲筑小亭于屏瀑之下平岩之上。涷雨急雪。免致败兴。花晨月夕。随意逍遥。则自可得居然我水石之乐。而仍作游人憩息之地。则亦一奇事也。自下来者至此。则已觉区中杳然。而神观萧爽。便有谢世之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7L 页
意。故欲命以挥手也。又欲构小堂于月出岩之北。以为宴坐颐神之所。命以会心。其义何居。泉石远景。难得两全。此乃天下古今之言也。十台之远景。一亭之泉石。环列于数百步之间。而堂居其中。统而有之。此非会心者欤。高山绝顶。必气寒而风烈。非神王骨强者不敢居。而此则温然而暖。恬然而安。可以养病。此非会心者欤。古称绝境难到。考亭之于云谷。岁不过一再至。而此则人世耳目所未尝闻见者。不远于人境。去余水晶山居不能五里。去余闻箫山居不能一里。而一丸之塞。千载之秘。胡然为我而开。能使我日致羸形。而不使我有考亭夫子图画时观。欲以自慰之恋乎。此非会心者欤。一启北牖。家山入眼。姻亲烟火了了望中。虽断家事绝景于穷奥。而不能忘松楸之感桑梓之敬。今移杖屦则瞻北辰于跼顾。望日月于寅宾孤松。思顾复于有怀追远。然则此堂固能使我飘飘然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意。而终亦使我不外于父子君臣之伦理。固能使我专钓水耕山之兴弹琴鼓缶之乐。而终亦使我景仰前哲之芳躅。歌咏先王之遗风。此非会心者欤。况乎此地势可括苍而自处奥然。是高而能谦也。视及百里之外。而山薮之疾。川泽之污。一无所见。是明而不察也。周匝固 密。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8H 页
而日月星辰无不照临。是卫而不蔽也。境落褰举。而低阜内障。横嶂外阑。是开而不疏也。秀发之峰则虽远而无不开颜引接。丘垤之微则虽近而莫敢窥闯门墙。是亲贤如就芝兰。而待小人不恶而严也。里则土地温润。而表则棱角峭峻。是忠信以为主而义以方外也。柔色婉容。以对祖宗三重之山。是游目之礼。承颜之敬也。众美俱备。而在于世人所不见之处。是其道则彰而其身则隐也。能使大山环拱。而所处之地至小。是其化则大而其守则约也。刻画粉饰。布置妆点。皆付于众山。而已无一能之衒。如元之于利贞亨。土之于金木水火。是犹圣人之难可以一善目之也。然而斯堂也既占斯地。则地之美即堂之美也。余无能名焉。名以会心。余之经营。挥手会心。如饥渴者之思饮食。而岁适大侵。百口阻饥。工役之粮。无计可措。欲许赎藏获数口以办此事。泉石亦非方寸间物事。而至于斥卖藏获而图之。夫我山水之癖。不已过乎。人必以为笑。而余亦不免于自笑也。然古人云。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藏获譬则肉也。泉石譬则竹也。余之取舍固在于此。而后之君子必有能言是者矣。辛巳岁暮。金锁主人记。(月出。山名。天王。峰名。)
孤山遗稿卷之五(下)
 说
  
礼说(见疏章)[本文缺]
马践犬说
有马逸而疾奔。适遇一犬。躏毙蹄下。道傍观者。莫不恶马之暴而哀犬之不知避也。有华颠丈人笑而言曰。畜物何诛焉。仁者唯麟而智者唯龟。马固不可责麟。犬可比于龟乎。最灵者或有如此。是可怪也。吾见多矣。且咎在操鞿靮者不能谨也。倘或伤人则谁其任之。嗟乎。苟能反隅。奚独此事。吾党小子。
孤山遗稿卷之五(下)
 碑铭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行通训大夫侍讲院弼善郑公神道碑铭并序。(辛丑)
张横渠曰。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子思子曰。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然则所谓恭者。乃君子成始成终彻上彻下之道也。记曰。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夏禹以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蔡仲以克慎厥猷。惟忠惟孝。并能盖前人之愆。然则所谓为善必果者。乃君子思贻先世令名之道也。子夏曰。事君能致其身。栾共子曰。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生之族也。故一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然则所谓致身致死者。乃君子事君之道也。孔子曰。主忠信。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然则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9H 页
忠信又是君兮所贵乎道者也。郑震伯乃某姑氏之孙婿也。是俗所谓葭莩之分。而余于震伯。非师长也。非父执也。昔年余为大君师傅。震伯为南曹郎。以官则彼尊而我卑也。而尝遇诸通街。震伯急下马。此有似张良之跪进屦于老叟。余以此异之。知震伯之允恭也。震伯为台官。自以其高祖有不讳之谤于世。陈疏自劾请黜。朝廷不许。而嘉其率德。君子多之。而美其率彝。余以此知震伯之思贻令名而能果于善也。丁丑春。 昭显世子为质北行。从官多谋避。 上患之。震伯自请行。余在远。详闻知震伯之能致身也。震伯在清国。事有不测。震伯临死不易辞。余又详闻知震伯之能致死而能以死守信也。余是以叹服于震伯。而思之则每觉凛凛之风起余也。世人徒知有利禄。不复知有五伦。惟事于权谋术数。而不知义理之为何物。焉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者也。宜乎其自以为得计而或有讥议于震伯也。丁酉冬。余来京。震伯之子维岳。奉其家乘请余为碑文。余辞以文拙名颓。不敢承当。其后屡请屡辞矣。庚子夏。余谪三水。维岳又以书来。余义公哀公。感其孤之至诚。不敢更辞。某忍泪考其家乘。公姓郑。讳雷卿。字震伯。系出温阳。公之始祖讳普天。仕丽朝。官至银青光禄大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49L 页
夫户部尚书。谥贞禧。高祖讳顺朋。事我 朝 中庙,明庙贵显。曾祖讳䃫。京畿都事。号十竹轩。北窗之弟。古玉之兄也。祖讳之谦。成均进士。早弃举业。隐居乡里。恬静自宁。不求知于世。考讳皖。成均生员。早卒。妣连山徐氏。赠兵曹参判讳澍之女。公生于万历戊申七月初四日。二岁而孤。养于外家被母教。髫龄岐嶷。有同成人。及长。文才日长。弱冠。名冠多士。年二十三。登第状元。金公瑬张公维为考官。大喜得人。初拜成均馆典籍。历工礼兵三曹佐郎。转入两司,玉堂,春坊。丙子清兵猝至。 仁祖入南汉城。公以校理扈从。丁丑春。 昭显世子北行。从官多避。公慨然请行。冬以问 安官还 朝。明春复 令。己卯。升弼善。 世子在沈。公掌行中钱谷。 世子有私请。公辄极谏。 世子遂不敢请。同僚或有律身不严者。公戒责不少饶。人皆畏惮。时清国有郑命寿,金突者。实我国贱隶也。戊午建州之役被虏。丙子乱。以解方语出来。其后得尊宠。用事于清国。僇辱我搢绅。凌轹我 君上。凡所以卖我国害我国者。皆力主之。人莫不切齿。而莫敢谁何。公必欲杀此两贼以雪 主辱。以纾国害。因其多盗我国送清国岁币。与同馆数人密定计。使彼中不悦于两贼者发告奸赃。讲院仍以證明其罪矣。告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0H 页
发按验之际。公极言两贼实状。时朴𥶇以宾客陪 世子在沈久矣。与清人昵。朴𥶇反其说。理遂颠倒。事至不测。 世子以为人众则清亦不可尽杀。令公引在馆诸臣。公不听独当。 仁祖初欲为救解之道。朴𥶇驰 启以本国严辞请罪则彼或假贷。若有伸救则秪益其怒。宰相崔鸣吉以其言为是。 上从之。不得与明。公以己卯四月十八日遇祸于沈阳。年三十二。公临终。向本国拜辞 君亲。仍索笔题虽怀子仪贯日之忠。曾无其福。竟堕林甫偃月之计。孰拯其冤二十四字。辞气从容。无异平日。 世子大君解衣以敛。设奠以祭。讣至本国。无贤愚知不知。莫不呜咽。返柩窆葬。皆自 朝家顾护无阙。初 赠承政院都承旨。再 赠吏曹参判。月廪其家。讲院吏姜孝元同公直辞。同日被害。公配坡平尹氏。经历商衡之女。有一子曰维岳。公之没也。维岳年甫八岁。公墓在广州庆安子坐午向之原。新卜也。公之遇祸时。 孝宗为大君在沈中。知其事。壬辰秋。维岳擢进士状元。引见便殿曰。尔乃若是其长成哉。举尔颜。举颜。 上曰。尔形颇似乃父。尔其勉旃。毋止于此。期于远大。 谓入侍承旨李一相曰。此儿父为国不顾身。事至不测。人莫之救。予亦力微不得救焉。为之垂涕。仍 面赐虎皮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0L 页
一张纸二卷笔五枝墨五笏。 命馈酒食。又 曰。孤儿寡妻生理必艰。自该曹赐银一百两米十石布十疋。其明年。 特除维岳 献陵参奉。维岳方笃志于儒业。故只 肃谢而不仕。呜呼。我公之事。可忍言哉。以其实迹不可不传。故为之记。姜孝元之骈首取义。固知秉彝之天无间贵贱。而其亦得于观感之间者欤。人或簪裾而不如吏胥。则宁无愧乎。维岳好无适无莫惟义与比之道。方从事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而孳孳慥慥。既无他岐之惑。而终不半途而废。则其进不可量也。圣人无固无必。而孔子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万古天理。岂独今世而泯也。铭曰。
爱公生顺死安。悼公遭时不辰。有子特立于末路。天报应在于斯人。
通训大夫行汉城府判官曹公墓碣铭并序(丙午)
公姓曹。讳实久。字子诚。昌宁世家也。始祖讳谦。尚丽祖公主。官至太乐丞。高祖讳彦博。文科户曹佐郎。 赠副提学。曾祖讳梦祯。 赠领议政。祖讳倬。刑曹参判。 赠领议政。能文章状元及第。历扬华贯。晚节谦退守静。书史自娱。著二养编三卷行于世。考讳明勖。文科阶通政。利川府使。 赠左议政。妣原州元氏。兵使俊良之孙。县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1H 页
监埏之女也。公生于万历辛卯八月十三日。中乙卯进士。屡举不第。官至军威县监汉城府判官。以戊戌七月初四日终。享年六十八。初娶文化柳氏希奋之女。再娶温阳郑氏生员讳皖之女。俱无子女。以族弟佐郎时逸子夏长为后。公举进士未久。补东宫洗马。迁副率。旋弃官。盖自癸丑以后废母之论方兴。馆学纷纭。其仕也。只欲避馆学也。中年流寓庆尚道安东之丰山者二十馀年。绝迹交游。无意仕宦。晚岁专城之任。府僚之职。亦倘来也。参判公葬地有石患。自府使公生存时欲移葬。数十年经营而未就。公求得吉地于安东寓所十里许地宗山之下万云洞。移厝参判公之墓。葬府使公于其南边之原。立碑以表之。公没之年九月。夏长奉公柩葬于安东先茔之下。公之志也。夏长有一男幼。公没之三年。夏长死。其子继死。郑氏更以公族弟士人时重子夏畴为公后。呜呼。某交公晚而知公审。见公稀而慕公深。昏朝时李尔瞻为广昌府院君。柳希奋为文昌府院君。朴承宗为密昌府院君。尔瞻专执国柄。柳,朴之势焰虽不如尔瞻。亦几间簉。故世号三昌。三昌之子弟亲戚无不为高科显爵。而公以柳之赘。终不决科。亦不仕进。公之为人。于斯可知也。子思子以辞爵禄之难。班于蹈白刃。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1L 页
古犹然矣。况末路乎。人知有科第爵禄。而不复知有仁义。莫不驰骛飞扬于名场利窟。父诏其子。兄勉其弟。朋友相招。思其力之所不及。行险而侥倖者举世滔滔。力所及势所易而自不为者。我公之外有几人。非有所得于胸中。而能然乎。某之所取于公者。此一也。子思子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大学之道。以齐家为治国之本。人之观人。亦当以此也。是以。诗人欲彰文王之德。则不言文王之德而只言后妃之德。欲彰南国诸侯被文王之化。则不言诸侯之德而只言夫人之德。古人之见识如此矣。某闻公之内閤郑氏。事姑听而婉。事夫子柔而正。待夫家庶弟庶嫂礼而诚。家内戚疏膳服各适其宜。家政细事则不敢以关公。而亦无毫末不使公知者。妇德可谓盛矣。而妻道无成。则此岂不本于公也。某之所取于公者。此二也。推此二事。可知百行。其他则不必录也。况进士郑维岳撰其行状。郑。学者也。必不阿其所好而苟言之。某何可烦复而遣辞也。铭曰。
公不见知。盖公自守。公不见用。岂公不偶。命也无息。数也不寿。式谷有似。天不公负。无不或承。天所启佑。
通训大夫行通礼院相礼李公墓碣铭并序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2H 页
尹某与李公而远。年相若而居相并。学则同而志则一。自少最相亲也。学识则公猥推我。德行则我实畏公。盖公天资纯粹。器局峻整。以清约自守。而不为修饰矫激之态。悖慢之行绝于身。孝友之性出于天。其严毅方正。壁立千仞。颇有东皋相公之遗风。及登仕路。一以廉谨为心。罕出入绝交游。口不出名利之言。足不蹈权势之门。遂为世忌。宦途蹭蹬。而公非但不以介怀。素无仕进之念。以故内外之官未尝久居位。自丙子变后。屡召不起。竟卒于家。呜呼。爵禄之辞。自古所难。况末世乎。以我所见。则癸丑之后不仕者惟金公坽。丙子之后不仕者惟我李公。然金公非艰食之人也。李公屡空。有时饘粥不继。捣松皮为粮。而犹能晏如。不复禄仕。不亦尤难。余至今想见二公。每觉清风飒爽于左右也。公之孤生员厚徵请余为公之墓碣。余以文拙名颓不敢承当。屡请屡辞今几十年矣。庚子夏。余谪三水。李上舍抵书以恳。又送家乘。某不获辞。跽考其家乘。公姓李。讳必行。字而远。号天微。系出广州。公高祖 赠议政府领议政行弘文馆副修撰讳守贞。曾祖议政府领议政谥忠正。号东皋。讳浚庆。其学问德行文章事业。可为万代君子之模范。是某平生所景仰。故为之添记。祖 赠吏曹参议行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2L 页
广兴仓守讳礼悦。考 赠议政府左赞成。行礼宾寺正讳士修。妣 赠贞敬夫人金氏。丰山望族文迪之后。宗亲府典签讳铣之女。祖讳顺贞。官副正。曾祖讳杨震。官参判。广李之兴。盖自遁村。遁村讳集。丽季登第。判典校寺事。以学问志节名于世。最善牧,圃,陶三隐相推重。忤贼僧辛旽。祸将及己。负父逃难。旽诛乃出。仍号遁村。遁村生三子。俱登第。其长讳之直。叩马于昭悼之变。被谴于 恭定大王。退居广陵村舍。 太宗末年。属东宫曰。李某不可弃。汝其收用。 世宗践阼。即召拜刑曹右参议,宝文阁直提学。未及还 朝而卒于家。被清白选。参议三子。俱登第。其次讳仁孙。右议政。谥忠僖。有宿德重望。忠僖五子。俱登第至大官。讳克堪其次也。文章才行冠绝一世。官至刑曹判书。以佐翼功封广城君。谥文景。文景三子。俱登第。讳世佐其长也。判中枢府事。袭封广阳君。即公之五世祖也。公以万历己丑七月二十八日生于京第。公自在孩提。气度不凡。赞成府君及贞敬夫人钟爱。而其教导必以小学为准。是东皋相公家法也。公乃奉承无违。丁未。遭伯氏校理公之丧。哀戚成疾。几至危域。甲寅。大夫人疾革。公割股出血和药以进。而终未取效。每以诚不格天为痛。右二事非中道。而贵公孝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3H 页
友之诚为主于胸中。而不暇精察于理。故录之。天启辛酉。公释褐。即光海朝也。时权贵子弟亦有登是第者。而其父兄方在丧中。故为迁退。以至三年不放榜矣。癸亥仁祖反正。更为覆试,殿试。属承文院。其年十月。丁外艰。时寓乡庄。中道闻讣。以为终身之痛。前后执丧。皆尽情礼。毁戚几不能支。乙丑服阕。丙寅。拜承文院正字。冬升著作。丁卯正月有胡乱。时在畿庄。闻变即驰。扈 驾于江都。二月。迁博士。及 大驾还都。即谢病而归。崇祯戊辰。又授博士。升成均馆典籍。移司宪府监察。己巳。迁礼曹佐郎。未几而罢。辛未。拜兵曹佐郎。未久而解。七月。拜刑曹佐郎。十月。复入骑曹。壬申正月。迁镜城判官。七月。因事投绂。癸酉四月。为南曹佐郎。五月。移秋部正郎。七月。出宝城郡守。甲戌春。以病谢归。冬拜庆尚道都事。乙亥夏。辞疾而归。其冬。除大同察访。病未赴。又拜刑曹正郎。亦以病递。丙子六月。拜通礼院相礼。九月病递。寓居骊州庄舍。十二月。会哭 仁烈王后小祥于阙门。即日还乡。仍往清州。会从母葬。其月十五日夜。闻清兵犯境。驰到骊庄。闻 大驾幸南汉山城。即向南汉。为入 扈计。行到利川。阻于贼兵。闻江原方伯赵廷虎在原州。欲知 行在所消息。即以单童匹马赴之。闻前判书李显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3L 页
英募义于砥平地。即往从之。丁丑正月念后到春川地。为贼所逼。仅得上山。五日雪宿。冻馁将死。忽见雪上人迹。寻迹而行。逢人闻数十里外有村落。遂往焉。乃襄阳地也。转至江陵。遇仲氏之行。盖参赞公递椵岛沈都督接伴之任。还 朝中路遇乱。辗转至此。公乃遇之。亦天也。又转而西。至旌善郡。闻 上出城。时崇祯十年丁丑二月初七日也。即奔问官守于阙门。仍访家属于醴泉。有疾未即北还。三月。拜司宪府掌令。病未赴召。夏始还骊庄。遂为终老之计。其间有礼曹正郎军器寺正,奉常寺正之拜。司宪府掌令之召。皆病未赴。十一月。有司谏院司谏之 命。欲陈 神宗皇帝恩德不可忘之意。疏既成。遇遁不果上。而公之本意则然也。遂以疾病已痼。无复行世。上章辞之。其后拜承文院判校司仆寺正。四以司谏。一以执义。再以弘文应教被召。而并不起。乙酉正月感疾。二月初三日。卒于骊州庄舍。享年五十八。冬十月。葬于杨根郡治北迷源县蔚业山茂敦谷背艮向坤之原。公两授外职。务极简约。而至于旧例之俸则虽一馔之微。绝不减损曰。此非吾自崇之奉。乃自古流来之规。岂可自吾而减。以损公家体面乎。境内流寓人及亲旧往来者。极意赒恤曰。吾自不为贪鄙而已。岂忍为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4H 页
情外之事以钓名乎。每月必专人问候于从母及仲氏曰。吾养不及亲。惟有一从母两兄在耳。宁惮下人之劳。不尽吾情事耶。尝语子曰。吾每念范文正公为参知政事时告诸子之言。虽当居官之时。不忍使汝享丰美之奉也。末年自号天微居士。日以种药读书为娱。而小学一部尝在案上。是亦东皋相公遗风也。配淑人尹氏。坡平大族。丽代开国功臣讳莘达之后。曾祖议政府左议政讳溉。祖生员状元讳棐。考 赠吏曹参判行承政院都承旨讳覃茂。妣贞夫人全州柳氏。 赠议政府左赞成行淮阳府使讳埏之女也。万历戊子七月十一日生。崇祯庚午七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四十三。性慈仁端淑。事君子无违。制财用有方。虽疾病在身。纺绩不离于手。初葬于槐山地。乙酉十月。迁柩与府君同兆焉。生二子一女。男长明徵。娶府使郑基崇女。早夭。女适参奉李四亮。男次厚徵。生员。娶士人宋晖吉女。侧室有三子一女。曰下徵。曰从徵。曰庶徵。并未婚嫁。李四亮生二男二女。长华封。登文科兵曹佐郎。早世无后。次万封。进士。娶典籍赵益久女。女长适士人尹尔厚。次幼。厚徵生四男二女。长曰学晚。馀幼。铭曰。
八銮六辔。非马之谋。牺樽青黄。非木之求。公之自废。岂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4L 页
公之羞。谁谓时运。人不可尤。时运虽天。天亦人由。身坎道亨。人去名留。仁虽独善。可警千秋。秉彝不坠。赖公之休。管仲之功。其敢与俦。
锦山君墓碣铭并序(丙午谪光阳时)
公讳诚胤。字君实。翼阳君之曾孙。翼阳讳怀。康靖大王第九子也。翼阳之子荒壤正讳寿麟。荒壤之子曰青原都正讳侃。青原娶光州金氏郡守麟士之女生二男。长曰孝胤。为光山守。公其季也。以隆庆四年庚午正月二十二日生。宗室既冠皆有命秩。故十五。初授锦山守。 昭敬大王二十五年壬辰。即万历二十年。公年二十三。夏四月。倭寇薄京师。 主上西迁。举国奔窜。青原少有风疾。谓二子曰。 宗社有难。 主君播迁。我宗臣不可后。不幸有疾。不可以力。汝其行矣。二公受命退相议曰。亲有癠。兄弟不可俱行。于是公涕泣辞父兄。匹马独行。从 驾至开城府。于时礼官有独启 上。埋安庙社主穆清殿殿庭。而从臣莫有知者。是五月壬戌也。翌日。公在路闻知。驻马痛哭。至 昼停所。公语在从诸宗臣。且曰。国之于宗社。存亡与俱。岂可埋 宗社主而独以国迁乎。我且遮 驾固请。请不得则退守 宗社瘗所。死不违之。诸公有与我俱者乎。一二人外咸有愠意曰。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5H 页
朝廷大事。非小子所敢知。西陵守铦叱公曰。稚幼何所知识。而敢肆搪突。公厉声曰。论事得失。有系于老少乎。公虽老。懵于国体。而乃轻年少。且公于我为庶流。何敢众中辱我。铦惭忿出悖语。发所佩剑向公将击者。班中乱。适会大臣幕次近。闻知争竞之言。相臣崔兴源目招宁山令礼胤谢曰。锦山之言是也。事出仓卒。吾以 宗庙提调亦莫及知。而 上之可其请。盖缘一时苍黄。吾当陈达。公子且安。宁山以语。公喜遂止。是日至平山。 上命以尹自新为 宗庙提调。与礼曹参议李廷立,黄海都事尹明善驰还开城。出奉 庙社主暨金银玉铁诸室宝。追 行在及平壤。六月壬寅。 驾至宁边。与世子分朝。时光海为世子。奉 庙社向山峡。朝廷以公能尽忠于 庙社。特除宣传官从 庙社。宗班之拜宣传。无前异数也。入云山历熙川至古宁远。尹自新又欲权埋 庙社主于僧舍。公复固争不可。崔兴源力保公言乃止。是岁十月。公在分朝。闻青原疾剧。乞归视父。世子悯之。使卒二人送之。时贼兵随处充满。道路梗绝。每宵行潜穿贼薮。尝遇贼。公之奴被死。二卒分散。公弃马步走投水。夜分抽身。衣尽冻。匍匐往依岩间。顷间马自寻主至。向晓。两卒意公必死。迹之得公会合。复行至金城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5L 页
峡里。乃得家所止。青原卒已踰时。殡掩山间。家人逼于寇已行矣。留一奴守之。公拜哭权茔讫。复去求母夫人及兄。久乃得会。贼退。乃以丧返。万历三十三年。朝廷录扈从之功。号扈 圣功臣。一时从行之人咸被录焉。独公以奉 庙社从分朝。不在录中。居四岁。 昭敬升遐。公选入 永慕殿。守制卒三年。超授都正。升阶明善。光海四年。又录分朝从臣曰卫圣。公参其二等。封为锦山君。阶跻承宪。俄兼司饔提调。光海立后政事昏乱。日欲废 母后。杀其弟永昌大君。戮后父金悌男。幽废 母后西宫。嬖臣李尔瞻左右逢恶。日夜谋所以倾西宫者。且又牵搂百官。在庭合请去其名位为庶人。谓之庭请。怵异议者以祸福。朝绅畏威。无敢后者。公独不造焉。尔瞻既奸邪巧佞。得主宠。其势日张。久判礼曹。兼典文衡。以科举好爵聚广其党。凶孽集门。为其所卵翼。布满朝廷。屡起大狱。贤良之士诛死窜逐殆尽。威福由己。人皆屏迹胁息。公愤 母后之失位。惧尔瞻之倾国。率宗室龟川君睟等十八人上疏。以为尔瞻奸回邪毒。党与已成。太阿倒持。邦命将倾。恐有王莽之祸。疏入。主怒批曰。听谁指嗾。诬陷我共安危重臣。三司响发。请安置公及睟绝岛。馀皆削职。主以疏专由公。其辞与写皆公手。睟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6H 页
以齿序为疏头。付处睟中道。独公安置南海县加围篱。公谪既绝岛。而尔瞻势焰熏天。尔瞻之于县令。率皆颐指气使如庸奴。县令之于尔瞻。率皆先意承颜如孝子。人皆为公惧。然而公在谪四年。竟无意外之患。岂非天定胜人而保佑善人者也。然公为 国忧愤成疾而卒。实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十二月十五日。享年五十一。讣闻。主乃命复其官爵。沿道官护送丧柩。功臣礼葬。明年三月某甲子。返葬于京畿交河县长命山下庚坐甲向原。越三年三月。 宪文大王反正。遣礼曹佐郎申敏一致祭。 赠秩承宪。官其子庭芳为敦宁府参奉。 反正日。悉罢昏朝时诸录勋。公在卫圣券中。并以见罢。领议政李公元翼于 筵中启。曩在去豳。保护 庙社主。终始从卫人等。其功实在 庙社。非干昏朝。不宜并罢。 上问其人为谁。李公以公及宁山君,琅城君,宗庙直长姜璿,社稷参奉赵公瑾等五人对。 上命复其勋。有司难其名。 命附扈圣功臣。 筵臣闵圣徽谓金铁之券一经戡定。不宜复有追续以启后路。不果附。久之值靖 社录勋时欲以附靖 社。或以为功于 社稷则同。而事不相协。不可并也。或以为别立号。独录此五人为便。然朝议不一。又无人为之力者。竟罢不复。 上惜之。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6L 页
奴婢田结并不收。仍以永畀。还其官资如故。初。公策勋为君。资升承宪。即正二阶。勋罢还收。仍复 赠承宪。至是还其所收则承宪实为本资。而继以抗疏致节。 特教超赠嘉德。为从一阶。公天资明粹。内行纯备。事父母能尽其孝。亲没。事其兄如父在。 国制宗室限四代不许赴科第通仕路。故宗室子弟生则惟狗马琴棋杂艺是事。未有操笔为文辞者。公性好学。读遍群书。见鬻书者。脱衣市之。自幼至老。疾未至病。未尝一日不观书。其诗文清切可传。其笔法摸拟钟,王。脱略贵习。淡若儒素。居处恭。无妾媵。不饮酒。不蓄玩物。不乐宴乐。一时文学清名之士皆其朋游。门外多高轩。雅不喜射。犹时发得禽。尝赴人会射。尽屈众耦。虽素以业名能者。皆以不及。临海君珒。光海母兄。狂惑纵悖。人有技艺者。无不拘致其门。闻公善射。亟使人请见。公辞以疾。终不造谢。仍绝弓矢。终身不复射。光海妃兄柳希奋者。亦公夫人之从兄。兄弟皆因戚里致贵显。豪侈相尚。希奋又贪权黩货。其门如市。诗人权韠作诗嘲之。希奋谮而杀之。公丑诸柳所为。竟岁不一至其门。及杀韠。遂绝知闻。公忠愤慷慨。得于天性。亦有服典训讲义理。明为人臣子之道。傍通古今。识治乱存亡之几。遇事感发。见义必为。虽触机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7H 页
阱蹈水火不悔。不为纤毫一身利害计。好学之功不可诬也。公之在谪。作南迁歌以自伤。素爱梅。自号梅窗。公夫人文化柳氏。敦宁府都正德新之女。判书潜之孙。幼有异质。妇德甚备。既适于公。事舅姑以诚。事夫子以顺。其处兄弟亲族卑属。咸得其宜。家道宁静。庭无间言。其为性温愉仁惠。宽裕沈密。不以喜愠见乎色。而临事明敏。有足辅佐君子。后公三十六年丙申八月二十九日终。寿八十五。以日月不从。卜权厝先茔内。明年二月丁酉。遂祔葬于公墓。有男一人。即庭芳。以公荫累官至掌隶院司议。司议娶监察宋廷祚女。生三男三女。男曰敏政。生员。时为泰仁县监。曰敏思。进士。曰敏相。女长适判官丁时杰。次适金自珍。次适柳轩。敏政生五男一女。男曰泰龟,徵龟,三龟。馀幼。敏思三女。长适郑瑸。馀幼。敏相一女幼。思与相早世。丁时杰有三男。曰昌焘。正言。曰徽焘,文焘。金自珍有三男一女。柳轩有一男一女。皆幼。内外诸孙三十馀人。呜呼。龙逄以谏死于夏。比干以谏死于殷。比干非不知龙逄之事。而何以复蹈龙逄之迹。京房以尽言不讳死于元帝时。梅福,朱云非不知京房之事。而何以复蹈京房之迹。梅福,朱云幸免于死。而其自取必死之道则同于京房。忠臣之知有国而不知有身。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7L 页
有如是哉。书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又曰。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殷之于夏。周之于殷。若隔晨。而殷人之不监于夏。周人之不监于殷。而徒使后人哀之者何也。紫之乱朱。利口之覆邦家。必然之理也。而天之所以生紫生利口者又何也。天之所以生朱紫于一时。生忠谠利口于一时。使邪正混而人莫能辨。长使千秋万世忠臣义士扼腕而永叹者抑又何也。余于我公之窜死。所深感者非一端。直欲龥天而无从也。余谪三水。时壬寅年间。公之孙敏政送公之家乘。要余撰其碑铭。而其时余年七十六。绝漠拘囹已三岁。精魄衰脱。非徒文不足以著明。手不能操铅椠。辞谢不敢当矣。乙巳夏。余蒙 恩移配光阳时。敏政作宰泰仁。伻来求之非一。余不获己承受。然余先人弊庐在于京城莲华坊。公适宅于比邻。余虽简出入。自弱冠拜公熟矣。且与公之胤司议公年相近。情亲有如伯仲。今之此文。公之世系固因公之家乘。而公之行迹。盖多耳目曾所及者也。然不敢以公为我之尊丈。公之子为我之亲朋。有所阿其所好而一字溢美也。呜呼。往在丙辰岁暮。余疏斥尔瞻。政院三司馆学群起攻余。决配庆源。而闻公陈疏被台评。余即往唁曰。顷者某之投疏后。公惊我蹈危机。深加嗟咄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8H 页
而戒之。公何复为此事。公答曰。非我也。夫十八宗班也。其归美于人。而不敢自占忠谠之名。不可不纪也。公又谓我曰。君气象从容。何不如明晓远谪之人。谈笑少选而罢。谁知此日便是死别。今为墓碣。分外哽塞。铭曰。
公源璿极。赋性直谅。为善古之东平。疾恶今之刘向。壬辰之扈。辞严义壮。丁巳之疏。气正理畅。身没南海之中。言炳苍龙之上。维城之道赖公言而明。维城之效随公身而丧。媕娿当日。几个卿相。
军资奉事白公墓碣铭(并序)
公姓白氏。讳弘悌。字汝顺。隋城人。公之王父。即右尹公讳天民也。许图南穆撰右尹墓碣。公之世系具载。今不复也。公生于壬申九月十九日。卒于丙戌七月二十七日。享年七十五。葬于泗川通洋山卯坐酉向之原。从先兆也。公事亲孝。老不衰。友悌笃。贫无吝。睦于亲戚。厚于邻里。善于朋。而当是非则不惮权贵。见过恶则不少容贷。公娶咸安大姓李芳实之后。士人大壮之女。生一男二女。男瑞羽。屡举不中。有一男一女。男而章。生二男二女。幼。女郑万龄。生一男一女幼。女长姜在新。生三男四女。男承训,思训,守训。女卢䵺,柳再烨,裴烇,朴廷说。女次郑德泓。无子有一女。侧室有子曰瑞麟。许图南为奉事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8L 页
公作义烈传。传曰。公性不羁。多智略。以勇强自负。好侠气。闻义不避死。见恶必雠之。乡人畏惮之。 宣祖世有倭寇。国大乱。时年二十一。以老母匿山中。猝遇贼。知不得脱出。而当之以全其家。贼得之知其勇。大悦。置舟中日守之。犹恐其失之也。誇于众曰。我得一人。其人勇士。善养之。可以任用。其众有一人来熟视之。愕曰。必杀之。不杀且杀我。贼重惜之。愈益厚之。先以诸掳遣归其国。公亦在遣中。日夜伺间脱出不得。诈为戏狎。阳示之善而阴试其力。既知无一人出己者。夜窃其剑。尽杀舟中贼。傍船贼窃知之。出铁钩钩之。船不可动而群贼尽起。急引剑摘钩船者断其臂。持钩者死而钩自脱。急刺船。船行疾。贼追之不及。与同舟被俘者男妇七十辈还国。诸俘者初则愕然无不失魄。及既捷。皆曰。将军之高义也。事闻。赏职军资奉事。海滨好鬼。风俗奉淫祠。泗川有丛祠最妖。氓俗传有客不敬。慢侮神无状。不出门。其口鼻出血即死。人愈畏忌。远近趋之。太守不可禁。公怒曰。妖安能生死祸福人哉。即起毁其像。焚其祠墟其地而去。人皆曰。彼狂不逾日必得殃祟。覆其家而且死。卒无忘。淫祠乃亡。平生郁郁。无所知名。遇饮则醉。醉则歌慷慨。傍若无人。人莫知也。事母八十一母没。年已六十一。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9H 页
能执居丧之礼。庐于墓下以终制。人皆以为善行。公容貌不逾中人。声如乳虎。目光如炬。七十。勇气不衰。以寿终。图南简重于事。寡嘿于言。修辞不文。其必审知而心服。故立此说。今不赘一字。但为之铭曰。(眉叟许公。一号图南。)
其气至强。集义所生。袭之祖先。赋之天明。乃如之人邦之杰。使立殿陛指佞烈。使守四方氛秽灭。无设施。命之衰。人不用。耻维时。
孤山遗稿卷之五(下)
 杂著
  
辛亥元日记怀
礼。有服而在他所者。虽期功以下。每月朔为位而哭。余丧生母。虽从礼外除。其轻重不可与期功未脱服者比论。而元日乃天道大变之节。亦非月朔之类也。既未得赴哭于几筵。则又岂可无权变伸情之道也。咨禀于父亲。而祠堂行祀已。于家后静地设位望哭。初欲为祝文以叙其意。而礼无可据。父亲亦以为不宜。故不果焉。而悲痛之情。溢于方寸。终有不得不形于言者。因编为韵语。
我失鞠我。于今几月。不反而息。新年再觌。从父迩日。灵筵迥隔。义重泰山。情每自抑。元回天地。万物维复。里巷佳节。菽水皆乐。母兮哀儿。那堪怵惕。想见兄姊。奉酌而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59L 页
哭。欲泻积哀。虚位敢设。致悫则著。僾然于目。叩地一痛。五内分裂。顽命例固。负罪迨活。惟疾之忧。胡轸病笃。万端悲怀。塞于腔子。夫何用言。言亦不易。(自注。伯母疾病。自知其不可救。以善道连丧虑或毁伤而重悯之。思之惨矣。思之惨矣。所谓惟疾之忧者此也。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题田畓相讼决尾传书册面(宰星山时)
用心公私。临政敬怠。与夫作事周详与疏略。此亦可见。凡我子孙。勿以此为吏牍间寻常文字。而宜详览而体认焉。
己亥春。见东皋,栗谷两公文集有感。
东皋先生相国李公。四朝元老。一心循国。家有至行。朝多伟烈。素性严毅方直。所学光明正大。平生无致饰于外。务以悦人。矫俗干誉欺世盗名之事。无毫末系吝偏私之意。洞洞属属。至死不变之人也。是以。在世七十四年。君子好之。小人恶之。国人无愚智不敢瑕疵。而公之为咸镜道巡边使也。退溪先生制其 教。有学究天人。沈机先物。镇颓俗屹乎若砥柱中流等语。且退溪先生之乞退也。 上问卿无可荐者乎。对曰。首相李浚庆不动声色。措国势于泰山之安。柱石之臣。无出于此人也。然则公真所谓无间然矣。栗谷李公之疏曰。浚庆藏头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0H 页
匿形。鬼谈蜮说。又曰。浚庆之言。媢嫉之嚆矢。阴贼之赤帜。又曰。古人将死。其言也善。今人将死。其言也恶。此何谓也。盖公临终。具遗劄云云。时有小人深恶中其情状。才及属纩。怒掌争柢。谓做出朋党。眩惑君听。小人例以君子为党。三司交攻。无所不至。幸赖 圣明照烛。其计不售。国论底定。其后十年。朋党祸起。为国大蠹。果不得自掩于幽隐欲掩之中。当初攻公者果何意欤。噫。以此观之。则退溪先生所谓学究天人。沈机先物。盖有实见得于公。而非誇美之虚言也明矣。若使栗谷早知公之学究天人。沈机先物。则于斯时也。先见虽不及于吕诲。而必不以藏头匿形。鬼谈蜮说。媢嫉嚆矢。阴贼赤帜诋公矣。当时小人之诬陷我公。不足言矣。栗谷以一世名儒。为此举措。作此言语。良可惜也。君子之学。必以知至为先为重。知之未尽则行之必差。于事则昧于是非。于人则昧于邪正。如此则何足与议于道也。大学之道必先于格物致知者此也。然知人则哲。惟帝其难。知人岂可易言也。然人之行事也少。则虽圣人固有所难知也。人之行事也多。则虽愚夫亦无所不知也。东皋相公其立朝也久。其行事也多。章章在人耳目者无非美谈。无可訾议。而栗谷之同朝亦久。则必有亲炙而可知者矣。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0L 页
而不能知其学究天人。沈机先物。而至于认为鬼蜮。媢嫉阴贼。何哉。此后学所以反覆思之。未得其说。疑惑之意。缠结不解。欲正于有道而不自已者也。聊记所见。以俟后之君子。
叙怀(辛丑谪三水时)
当初所以抗章者。旧臣不忍负 先王。常有尽忠 当宁庶报 先王之志。故奋不顾身。敢进保我子孙黎民之言。是有何罪。惟彼三司承望两宋。构捏罔极。是果为为 国家之言耶。昔者快山野叟耕田力罢。释耕假寐于陇上。虎来欲揽其叟。其叟之牛力斗逐虎。虎则去而田则蹂躏破坏。叟睡觉。不知牛之为逐虎而躏田。遂怒其牛而杀之。世称快山冤牛。旧臣之投畀有北。将溘然于天下之穷处。岂非快山冤牛之比也。尔时三司构捏。至以语犯 先王为罪案。不亦异哉。不亦尤为巧哉。衔橛之虞。是乃古之臣子用于君父回护之恒语也。今之臣子。莫不痛至骨于 先王宾天之奄忽。思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自咎不能辅导。乃至成疾。恨二人托名儒贤。处在傅保之位。而非但不能辅导。处心反不如贾谊。人情咸怀愤叹。而不敢言。故行语中及之。此岂犯 先王之语也。 梓宫之不得用。 寝园之舍吉取欠。抑亦举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1H 页
国臣民所共痛心。故引邹圣君子之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之语而结之曰。万世之宅如此。则其为不安。岂但一时也。此亦不过为 先王至诚恻怛之言也。以为某大触忤于两人则可也。以为某语犯 先王则不亦无谓哉。呜呼。 先王既承宗统。其为长子。其为嫡统。明白无疑矣。彼曰。 先王不害为 仁祖之庶子。又曰。次长皆名长子而服斩。则嫡统不严。又曰。檀弓之免。子游之衰。果皆不足恤乎。终欲以待支庶之礼待 先王。此何意也。此何言也。其为犯 先王大矣。而 朝廷恬不为怪。人有为 先王沈痛所激而发于行语者。则反以为语犯 先王。何哉。某幸蒙 圣恩。仅免诛戮。而八十之年。御魅幽州。与山头冻杀雀为伍。几何不澌尽而为绝域之鬼也。然匹夫之冤。虽死不足道矣。是非邪正。颠倒至此。将来 国家之事。罔敢知吉。可胜寒心。爱国者固鲜矣。人莫不爱身。而亦无有念及于此者。此真古所谓大厦一隅火焰已炽。而处堂之燕。呴呴然不知祸之将及己者也。其亦可哀也已。
乙巳八月十八日记梦(谪光阳时)
余患痁卧痛。梦有一将军来访。似是 宣祖朝柳元戎。相对稳话房中。而房西有一空房。间以一户。将军指而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1L 页
密言此中必有贼。俄而西房之西广庭中。将军将佐炮声訇哮惊作。少焉而止。又有习枪剑击刺之声。喧闹殷屋。亦少焉而止。俄有将军麾下少卒来报于我曰。某也现不旋踵。又一卒报曰。某也现记。两奴皆吾家昔年在逃之奴。而意欲立功免罪者也。我即使少卒令于两奴曰。急往西房。西户外严密把守。言未已。一小竖自西房推户突出于吾座傍。将军视不言。吾顾曰。汝贼也。竖曰。适以事来。今将还去矣。吾未详其言之真的。而不欲杀。意在逐之急。以所把扇批其腕。竖惊怖出走。形开后思之。尊神令猛将来除凶秽鬼魅也。我有何德。而天佑神助至此。不觉感泣。翌日痁不作。尤觉异哉。
孤山遗稿卷之五(下)
 议
  
山陵议(己亥)
   
(果川临瀛大君墓山,广州安汝敬墓山, 献陵梨树基, 英陵弘济洞。以上四处山论。草无传。)
  金英烈墓山
平支之龙。远来极嫩。蜿蜒盘旋于临江大野。如藤萝之交结。一山一水有情之处。便皆作穴。真古所谓寸寸是玉之地也。金英烈山所。乃其诸结中之一也。然以其多结。故无一拔萃而为特。似不可拟论于 国家陵寝之大用也。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2H 页
尹磻墓山
龙穴砂水。人皆称赞。诚不易得之吉地也。而初非大龙大结。拟于 陵寝则不足矣。且系是 世祖大王国舅葬地。看山之行。入于其山。亦似未安。不敢论其可否也。
  广州束达东莱君墓山
山势拂郁而踊跃。群山辐辏而旋绕。可谓吉地矣。然明堂倾侧。内水口不密。见去水二千步许。似非十分全美无欠缺之局也。且虽曰吉地。一脉之上所葬之坟。至于十七。赫世冠冕二百馀年。地气发泄已久。所馀者似无几矣。
  
南阳洪政丞墓所洪耆英族葬
龙势远来。栖闪逶迤。小祖之山。特立尊重。结局固密。朝案有情。其为吉地也无疑矣。洪政丞,洪耆英两墓俱在一局之内。所隔只一重冈垄。而洪耆英墓同脉稍上有洪暹墓。即耆英之父也而是亦政丞也。誊录所谓洪政丞即洪彦弼也。而是暹之父也。洪彦弼墓同脉稍下有一墓。其碣曰洪同知。而墓下之人不能言其名。但云是彦弼之父也。然则是乃洪姓此山发福之始祖也。代赫冠冕。料不下百馀年。此非蓄气储精充备全完之地也。求嗣于鹤发妇人。古人深戒。何敢拟论于 国家陵寝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2L 页
之用也。
  水原户长家后山
臣谨审此山龙穴砂水尽善尽美。而无少欠缺。真大风水。诚千里所无。千载一遇之地也。表里周匝吉格则诸术官皆能备陈。臣不必重复详达矣。大槩其龙局亚于 英陵龙局。朱子所谓宗庙血食久远之计。亶在于此矣。
水原乡校基。在此垣局之内。亦似成就。而不可与户长家后山比论矣。户长家后山越边。又新得一穴。此亦同在一局之内。而四兽合法。比之于户长家后山。则高下虽悬。其亦可用之处也。
  乐生驿李增墓
顺龙顺砂。借局小结。不可着眼。敢议 国用乎。徒费厨传。怪其载在誊录也。
  良才新荐山
垣局回抱。山势极嫩。而高点则腾露。低点则为窝。虽似成就。不合 国用矣。
  伐儿峙山
南山将尽之处。翻身逆势。龙虎成局。下手有力。案山逆水弓抱。外朝有情。宛然成一吉地。但以大势论之。则山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3H 页
之背也。且馀气不远。且明堂不正。且龙脉过峡处剥落。疑是古所谓病龙也。似不合于 圣主衣冠之藏矣。
  王十里山
垣局回抱。朝案备俱。宛似成就之地。而近穴之处。脉无退卸。脉形顽钝。唇褥不端。无以知其可用也。
  健元陵内新得山
臣谨看审旧 穆陵右二冈。龙势起伏数四。气象甚嫩。案山有情。水口山合襟。外朝秀丽。此则好矣。而穴道似急。当穴处凹风斜吹是欠也。
旧 穆陵左一冈。曾所谓帐中贵人。非贵人也。乃顿金也。然脉势起伏数四。而但气象之嫩。不及右二冈矣。然穴道则坦而临穴处似曲。水口不合襟。空旷颇大。外朝之秀又不及右二冈。此欠也。然以穴道之坦。当穴处无凹观之。则比右二冈稍似胜矣。大槩二穴皆有未尽之处。是盖 健元陵局内馀气所结。非全气浑成之地。故虽似好矣。而不能无欠缺也。总以论之。则皆是可用之穴。而俱无全备之美矣。
右二穴与水原山定优劣事。则臣于当初水原山论时妄陈所见。今不敢再误。不知所达矣。
  健元陵左一冈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3L 页
臣尝闻朱子之言。以祖茔之傍动土工惊先灵为不可矣。今所看 健元陵第一冈。自 健元陵言之则青龙也。相去六十步许。自 穆陵言之则白虎也。相去四十步许。然则非徒未安。凿伤龙虎。无乃有害于 先陵耶。苟有害于 先陵。则龙脉穴道之成与否吉与否。似不必论也。
孤山遗稿卷之五(下)
 杂录
  
星山递来后推考缄答(乙亥冬○星山即星州也。时以罪人乡降为县。)
云云。(矣)身呈病被黜。归来故乡之后。得闻台评。其间有名与实背。德之贼也之语。不得不以为怪。心口相语曰。持身无状。行世多累。昏朝之时。尝蒙三司连章。馆学交疏之罪矣。 圣世之初。尝遭拈出疏语。欲请再窜之议矣。猥荷 天恩。忝窃春坊。则遽被清望误颠之诮矣。畏忌物议。巽避台阁。则又有潜入城中之谤矣。 宫学之任。非有意于久。而以为久蹲而毁之矣。玉堂之荐。非有意于参。而以为冒参而削之矣。然则人无不知其望实俱乏。不其昭昭乎。以此观之。则诚可谓一善无著。万疵毕露矣。过如是多。名何从有。而人之为言则有若矫俗干名。欺世取誉者然。是则似乎深文。诚以为冤(为白在果)。若以治县时事言之。则别无调度以长尺寸。而不能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4H 页
为矫激近名之行。曹无留务。事无后期。而亦或有疾甚废衙之日。虽务不侈不僭。而不忍为损体自贬之态。虽无及民之弊。而不免备便身些少之物。其所谓不廉怠职。自奉多造云者。颇实皆有(叱分不喻)。至于制顽民治奸吏论大罪决大讼。痛绝私嘱。违覆上司等事非一非二。则岂无以为弊政者。岂无嫉怨之民。又岂无喜闻谤言而附会其问者哉。弊政滋多。民怨日深等语。亦无非(矣)身自取之事(是白齐。矣)身本以迂愚狂戆无用之物。又耻朋党比周竞进之习。四无攀援附丽之迹。四无吹奖汲引之人。分甘用拙自守。没齿穷庐。而滥荷 明主之知。叨蒙不世之 恩。入践清班。出宰百里。常怀感激。一心奉公。欲忠者 国耳。而所犯若此。动得厚谤。非徒负 国家之恩。亦以伤 圣上之明。万死无惜。迟晚云云。
供辞(戊寅四月白等矣)身猥以无状。滥荷 圣明之知。久忝 宫学之师。不堪当之 宠擢。无前代之 恩遇。殆不可数计而周知。(矣)身虽似木石之冥顽。豚鱼之无知。岂不感激罔极而图报万一也。积年 两殿赐送帖子。粘付作轴。十袭珍藏。时示诸子而言曰。汝等则皆所目见。奚待此轴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4L 页
之存而知感哉。吾所以藏收若此者。欲使后代云仍亦如目见。百世不忘。而报我之所不能尽报者也。(矣)身此怀。天地鬼神实所共鉴。而(矣)身此言。奴隶仆妾亦所饫闻也。(矣)身欲使后代云仍不忘圣德。则其忍自忘 圣德乎。葵忱向日。水性必东。终南渭水之恋。何日不耿耿于中也。台评所谓咫尺京城。终不奔问云者。极为冤枉。(矣)身请备陈江都往返曲折及不得奔问之由焉。往岁兵乱起于仓卒。势成破竹。深入腹心。摧枯拉朽。电击风驰。南土将帅破胆。环顾计无所出。于斯时也。(矣)身愤气轮困。食不下咽。心窃计之曰。三南之帅。无一人可当此锋者。亦无一人可用人言者。今赴三南幕府则无一可为。与其不能解南汉之围而徒阻绝于中路。不若由海路往江都也。江都则 宗社嫔宫元孙大君皆在于是。是亦一朝廷也。而大臣公卿亦多往焉。其间岂无一人与我同志而能用吾谋者也。江都现存之军。诸岛避乱之人及三道舟师合势。则兵亦不为少矣。而江都之去南汉。密迩隋唐之间。又多用兵之地。如使善用者当之。而或出奇兵。或施秘计。则方张之敌可破。而南汉之围可解也。江都守御。又何足言也。如或人不用我而计无所施。则又当说尽衣带水之不可恃。而力请 宗社嫔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5H 页
宫元孙大君。预备舟楫以备不虞。设使江都失守。而使南汉无牵制之患。则是亦万一之补也。遂即激劝乡族若干人。拣选家僮若干名。借得一船。苍黄发行。而江都(矣)身尝一见之。而知其为难守之地。捡察使金庆徵。(矣)身曾屡见之。而知其决不能当此任。思之至此。心悸胆惕。必欲于未及失守之前得达。故不计潮之上下风之顺逆。罔昼夜前进。而路逢舟师诸将则力劝急行。舟师将士不解事之人。至今深衔者多矣。(矣)身所骑之船。舟楫之利。橹格之多。百不及于最末之战船。而统营舟师及全罗左水营舟师。于(矣)身未及发船数日之前过去。而反落后于(矣)身。数日之后仅追及于南阳海中。全罗右水营舟师则与(矣)身同时起柁。而落于中路者四五日。与(矣)身同到江都城南缸山前洋者。惟统营舟师耳。然则当此之时。(矣)身之冒危涉险。十生九死。槩可想矣。行到安兴镇时。得闻江都失守。而未得其详。尤急促行。到缸山前洋。始得其详。与统营中军黄瀷及佥使边彦璜,赵光弼等相聚痛哭。事势既去。而(矣)身既无位号。又无同志。宿留一日夜。百计思之。无可为者。而避乱士大夫及舟师诸将所闻。万口一谈。皆言 大驾溃围东出。将向岭南。而敌兵弥满于陆地。时复驰突于海边。更无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5L 页
探听之路。(矣)身以为急还湖南。则必有 朝廷命令通行之处。可以探问 翠华之所驻而从之也。是以回船而南矣。行到罗州,灵光等地问之。则无人知者。但云敌兵已到砺山。来到海南则即有自南汉 回銮之报。始知江都所闻 大驾东出之说为讹言也。台评所言。则有若(矣)身闻 大驾还都。而不为奔问而径还者然。岂非冤枉乎。(矣)身不惮十生九死于千里蛟龙之窟而先往江都。则岂有咫尺京城不为奔问之理乎。(矣)身回船之时。则是其年正月晦日也。以日子考之则可知。而若问于黄瀷,边彦璜,赵光弼等。则(矣)身回船。在于南汉和解之报未到江都诸岛之前。而其时只有 大驾东出之说者。昭然明矣。如以(矣)身南还之后不即趋 朝。不为仕进为罪。则(矣)身果有罪矣。而亦有说焉。迹虽似非而情实可哀也。其所以不得趋 朝者何也。(矣)身本以多病之人。江都之行。四十馀日在船上。惊危慄险。触风袭冷。宿痾转剧。气力殆尽。加之以每念江都之惨。南汉之痛。羞戴一天。愤郁成疾。心恙沈痼。有若中风狂走者然。内外交病。一至于此。自分病癈。无复行世之望。其所以不得趋 朝者。实以病势之如此。而窃念有变则忘身赴难。事定而病不趋 朝。何害于义乎。 朝家亦必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6H 页
哀矜而宽恕矣。其所以不得仕进者何也。(矣)身赋性愚下。行世龃龉。一自筮仕之后。在内则有烦言。补外则有积谤。非不悔相道之不察。而犹不能改其所操。则此正周任所谓不能者也。尚不知止。而恕己量人。兴心竞进。则非徒负我初心。岂不重获罪于 明时也。是以。(矣)身自星山还后不复生意于仕路。以一丘一壑为置身之所。而有优游畎亩放浪江海之志矣。况此艰危之际。屐履之间必须得人之时乎。此时如(矣)身者。真古人所谓宜束之高阁者也。(矣)身何敢冒进。以犯窃禄偾事之罪也。其所以不得仕进者。非但病也。亦以此也。且念天地之化。无物不容。长短广狭。各得其所。今我 国家。使才者健者为生聚教训之谋。使拙者病者守入山蹈海之志。则我 国家亿万斯年。岂不有光于史册而有辞于天下乎。然则陈力者固有扶颠持危之功。而屏伏者亦不无有补于 圣化之万一也。此正所谓并行而不相悖者也。而有若阴阳之于天地。屈伸之于造化。如车两轮。如鸟两翼。而诚不可以偏废者也。且自古未闻有国家者崇奖恬退之风而有乏人之患。保养节义之士而有危亡之祸也。以 圣朝之宽大。岂不念及于此也。然则虽如(矣)身略不近似。而实缘病蛰者庶可以同囿于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6L 页
并生之化。而得免于刑章之及也。(矣)身以是自宽。遂有养病林泉以终馀年之计矣。岂有一毫他意于其间哉。至于掠取避乱处子之说。亦甚冤枉。(矣)身略以其梗槩纳段焉。(矣)身自江都还也。来到灵兴岛。适遇(矣)身同婿李希颜则皇皇惶怯曰。浑家避乱来此。而此岛去陆甚近。敌兵朝暮来觇。死生须臾。乞同载而去。(矣)身答曰。舟小人多。奈何。希颜遍观舟中口。果然不可容载矣。更曰。今欲赁船南下。而所率甚多。势难尽载。欲以册笼及奴婢若干口付兄船而先送矣。(矣)身许之。即送册笼若干及奴婢五口。其中一婢率乳下小儿。船中族属及水手等苦厌其污秽。故还为下去。所载者三口矣。其中一老婢率一女子。希颜曰。此婢吾家久远有功婢子也。其女子则船人橹役乏人之时可以使唤也。(矣)身同舟日久。荏苒相近。有扁斯石履之卑矣。其为妻妾之所讥。朋友之所笑则知不可免矣。岂料其终为 朝家拿鞫之罪也。日后详问于老婢则婢曰。婢之夫。旗牌哨官金继生也。渠尝往西路。得一常女而来生此儿。后其女身死。婢乃养为己女云。金继生者不知何许人。而为旗牌哨官。则其非为士族可知矣。此女之母不知何许人。而为旗牌哨官之第二妾。则其为贱物可知矣。此女为人家服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7H 页
役婢子之养女。而任意出入。无所顾忌。则其非为处子可知矣。所谓处子者。士族家女子处于闺房之内者之谓也。岂有旗牌哨官率贱物所生为人婢子之养女任意出入者。指为处子之理也。金继生及李希颜老婢及厥女异父同生李枝等推问。则可知其实也。如以(矣)身为不矜细行则(矣)身无辞矣。以为掠取处子则不亦冤枉乎。欲藏踪迹深入海岛云者。尤不近理也。(矣)身家众甚多。虽入海岛。家众及邻里族属岂不知率此女也。家众及邻里族属知之。则岂有他人不知之理乎。(矣)身虽甚愚暗。岂至为掩耳偷铃把镰障目之举也。况此岛去陆不远。往来之便。曾不崇朝。而岛中素有(矣)身家奴数户及他人十馀户。非徒此也。春夏则海采者遍浦。秋冬则捉鹰者遍山。且与露瑟岛相接。两岸之近。可以相语。而露瑟则元有居民百馀户。海崇尉农户监官亦在焉。非与人世耳目不相接之地也。且虽使此女有倾城之色绝代之艳。男儿行藏。岂可为一女子而为也。况此心庸貌劣者乎。其母之还京也。使之率去。则其母以其徒步远行为难。留置而去。故姑仍留之。以备使唤而已。岂意其南箕贝锦至于此极也。(矣)身之往于海岛者何也。江都之舟未下而直入于此。弃坟墓离妻子。与麋鹿而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7L 页
为群。此非失其常性者欤。其亦当初经乱之后心恙发狂之致也。而其狂也实出于爱 君忧 国。则亦岂非圣朝之所宜矜恕者也。(矣)身平生性癖素在山水。而所去之岛。川石绝胜。神剜鬼刻。殆非人世耳目所尝闻见。是以酷爱。而欲以托兴而忘忧。仍为终老之计矣。虽然。君父一念。一饭敢忘。每当山空夜静皓月悬空之时。悠然有望美人兮天一方之意。仍想 鹤驾玉容凤林芝宇。而念到于江山少使笳鼓凝情之境。则令人忍泪而肠痛。其所以经丘寻壑。流憩遐观。漱石枕流。抚松倚竹者。无非所以消遣胸中壹郁之怀也。(矣)身心事不过如此。而人以异己为恶。世以殊俗为讶。众怒群猜。或有为不测之言者。台评之发。未必不与此相表里也。(矣)身非徒为微躯而气塞。实亦为 国家而寒心也。(矣)身早闻圣训。无意干禄。见怀思威。耻受笼络。不为偏党。不事交游。性好闲适。心存恬退。欲富贵者果如是乎。如使(矣)身有欲富贵之心。则少年高科。黑头卿相。亦可以不甚苟而得之矣。平生守义。舍此不为。七颠八倒于世路。犹复忍而不能舍。自谓虽千驷万钟刀钜鼎镬。无以易其操矣。而人之为言。乃至于此。变化咀嚼。有鬼有神。(矣)身实欲尚寐而无吪也。(矣)身于昏朝。请诛元凶以安 宗社。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8H 页
于 圣世。请宽量田以宅天命。于变初。忘身赴难以效臣节。于变后。病伏海上以求其志。后世观此数事。则足以知其心矣。亦必有旷百世而相感者矣。而生同一世之人。有不相知而相嫉至于如此者。不亦异哉。(矣)身之处心。义乎不义乎。有义而后其君者乎。以此思之。则巅苓市虎。不难知也。天日在上。无微不烛。右(良)辞缘。相考分拣。
山陵看审时推考缄答(己亥)
云云。(矣)身窃念 大行大王宾天之祸出于千万意外。凡在巨民。抱弓皇皇之痛。孰不罔极。况如(矣)身生死衔恩。进退忧 国者哉。(矣)身病伏郊畿。去京师一息之程(为白有如可)。五月初四日申时闻 国恤。奔走入城。成服之后宿疾重发。载还所居救疗(为白有如乎)。十八日闻有看山随参之 命。划即力疾还入。自本月二十五日。随行于看山之役(为白乎矣)。 圣主衣冠之藏。乃 国家送终莫大之事。而抑亦 宗庙血食久远之计也。如不得尽善尽美之地。则岂臣子忠 殿下而报 先王之诚也。是以不计颠仆。不顾委顿。冒雨触暑。疾驱强登。不敢须臾不及于年少强壮之人。随处细看(为白乎矣)。绝无可意之处。惟独水原之山。举目惊倒。仔细点检。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8L 页
反覆商量。终始明知其为上格龙大风水。比 英陵差不及而已。而入首节后退卸绝胜。地轴远外北辰极贵。真千里所无。千载一遇之地。虽使道诜,无学复起。不易斯言。然不但(矣)身所见如此。尹绛,李元镇,李最晚及诸地官等无一瑕疵。赞不容口。不啻(矣)身之言。而莫不为 国相贺。则(矣)身为 国愿用。不过与诸人一般(是白去乙)。异议横生之后。乃独归罪于(矣)身。甲诬乙陷。一唱十和。欲杀之言。日入于耳。(矣)身早闻色斯举之义。况发于声之后。何敢晏然在于都下乎。且(矣)身窃念早晚更有论山之 命。而不忍欺 君则奇祸至矣。一任随波则素志隳矣。时措之宜。去而已矣。适于其时病复危剧。六月三十日。以阻法不得呈辞。病昏不能陈疏之意呈状兵曹。请其 启递职名。而升疾出郊(为白在果)。此乃因山已为坚定于水原。诸都监之役毕举方张之时。则谁能逆臆异议复发。又致纷纭也。然则此非 因山未定。上下皇皇之曰(是白乎弥)。虽病笃势迫出郊之后是(白乎乙喻良置)。 君父一念。犹不敢顷刻而忘。更将水原迁民准偿良由。十年复户以悦民心。以靖人言。以臻阴骘之意及前所裁穴未安。不可不详审改裁之意。缕缕陈说。七月初一日。投书于总护使。望其勤 启速施(为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9H 页
白有如乎)。初三日夜半。忽闻 健元陵西洞及佛岩山下花蝶洞看山之 命。(矣)身方病不运身。而监营公文持来下卒。苦索受答而去。不得已具状以给。状中论及山事一款。则固知其非常规(是白乎矣。矣)身之心以为遂事不谏。事贵谋始。机之将动。辨之宜早。血诚所迫。必欲即达。而惫不及事。事且卒遽。不能具疏。不得已略及于方伯。而冀其转 闻而已。盖事机紧急则所重在于及时 上达。何必屑屑拘碍于俗例也。义之所在。礼有时而变。则(矣)身于此事。至今徒认其为尽忠。而不觉其为无礼也。人虽以为非矣。而此与李尚真所谓迫于血诚。不拘常规。私看 国陵。其揆一也。岂独为骄蹇不敬也。况(弥) 健元陵西洞及佛岩山下。终未得近似之处。至于 健元陵之南奇重胤,潘好义所得之山。虽曰可矣。未免欠缺。(矣)身状中之言。不亦验乎。其前李尚真,俞棨,李光载所荐之山。皆归虚套。(矣)身当初所达下水原十倍之山亦不可得之言。亦可谓验矣。言于未见之前。而验于己见之后者至再。则(矣)身之言庶几可信。而 朝廷之疑庶几可释也。(矣)身所以不嫌率尔。不忌先言者。实非无知而妄发。盖欲 朝廷信于无心之见。而 舍旃胥动之言。终不致误于大事。以贻日后无穷之悔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69L 页
也。然(矣)身非明于术者。其言之有验。不过诚则明之效也。其诚不亦可取。而其罪不亦可略乎。初五日。又闻 特命随看 健元陵内新得二冈。夜半驰进 陵所。翌日再三登陟。纤悉看审。随例草呈山论矣。其时看山。诸人皆来。而独俞棨病不来。初三日(矣)身之病不进。初五日俞棨之病不进。有何异同。疾病之来。人所难免。(矣)身以七十三岁癃病之人。奔走几匝月。而一日病不进。独为骄蹇不敬乎。且看山之事。初审轻而再审重矣。(矣)身之病甚而不进于 健元陵。实初审之时也。病间而进于 健元陵。实再审之时也。而其时既与尹绛,李尚真,李元镇,李光载,李最晚及诸地官等俱行并看。终日论难。乃至黾勉同参于裁穴。则不可谓之终不起动也。大槩(矣)身之避谤出郊。实在 山陵已定水原之时。而以为 山陵未定之前任意下乡。(矣)身之疾作不进。实在 健元陵西洞及佛岩山下花蝶洞初审之时。而以为再审之 命偃然退坐。不亦冤乎。至以怙终拟律。则锻鍊甚矣。书曰。怙终贼刑。设以(矣)身为有罪。其罪果至于贼刑之律乎。怙者有所恃也。终者有再犯也。谓(矣)身有再犯者固皆冤矣。谓(矣)身有所恃者。亦不可晓也。(矣)身虽甚无状。不至于不辨菽麦。则有何所恃。其敢有萧望
孤山遗稿卷之五 第 470H 页
之终不坐之意乎。然自闻霜台拿推之请。非不欲待罪于 王府间外(是白乎矣。矣)身蒲柳之质。桑榆之年。精力都丧。躯壳仅存。而积伤于今夏。百疾交侵。虽千调万摄保如婴儿。薤露之乾。未卜朝夕。必欲舁载强进。则应致径殒躯命。席藁金吾。计无所出。战灼震慑。罔知所措(为白有在果)。虽然经曰。七十致事。又曰。七十。衰麻在身。夫王事。天下莫重之役也。亲丧。天下莫重之礼也。而圣人所以为此两条。著于礼经。垂之万世者何也。盖人年七十则气力已尽。难责以强壮人常道也。平居如此则虽在罪责之中。其所以处身者。岂能同于强壮人常道也。(矣)身所被之论。初非叛逆大罪。而(矣)身笃信 明时。好生之德。优老之典。无异于古圣王之法。故不敢为不待 君命而自陷径殒之计矣。岂料今者添作一大罪案乎。以此思之。则上项罪名。俱为暧昧(为白在果)。惟(只矣)身徒怀忠直。未谙世事。平生三黜百谪七颠八倒。而一当 国事。则尚有九死未悔之心。惟思合于义理。不觉违于时势。山论之误。终始为祟。其为谬妄。己犹知之。而况人乎。然则怵谤出城。因病不进。若原其情则固非其罪。而欲加之罪则亦足为辞。重被台评。无非自取。 传旨内辞缘迟晚。祖考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