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H 页
谢 赐粟疏(壬寅)
伏以臣于八月十三日。伏受 赐粟。有旨谓臣行谊见称于一道。为人士所推服。自在 先朝。累被褒录。及至今日。年龄益高。合施奖励之道。令道臣仿古赐帛之规。优给米菽以示 朝廷嘉奖之意者。臣伏读 圣旨。不胜惶愧惊惕陨越之至。臣是何人。 赐粟是何等异数。而敢当此不近之盛礼乎。臣庸贱。一个无用物耳。幼少阙学。蒙养不端。老大冥行。未免聋瞽。捏取斗筲虚名。厚诬一世耳目。以至上误 天听。臣之欺世欺天之罪。万死无惜。御史若谓士横道而偃。有土之羞。穷残年老之人。值岁饥饿。在所赈济云则于理似矣。御史之启辞如此。 圣上之传教又如此。则臣亦安心受之。糊口聊生。其何说之敢辞乎。第以不敢当之教。见加于蝼蚁微臣。有若赏赐功德者然。则臣实耻之。孟子曰。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臣虽暗昧不明。岂不知过情之为可耻也。窃恐御史巡访一道。所闻失实。而致有此误 恩也。臣昔在 先朝。三叨 恩命。五十岁而除参奉。六十三而除师傅。七十五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L 页
而除佐郎。数十年间。疾病忧患。叠出横生。一未肃谢于 阙门之下。至于今日。不加逋慢之诛。而反承踰分之 命。兢惶战慄。罔知所以措躬之所焉。臣 累朝受 恩。未有涓埃之报。而年龄已暮。筋力已尽。虽欲奋发。其道无由。一朝奄忽则抱恨入地。永不暝目。故沥血裁疏。为谢 恩报 恩之地。伏愿 圣明留神察纳。勿视之寻常而忽忘焉。窃伏见凶荒饥馑到十分地头。风俗人心到十分地头。而民力尽于事大。膏血分于交邻。赤子嗷嗷于涂炭之中。一岁失稔则民食断绝。民食断绝则民天亡矣。民天既亡则 国何以为国乎。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固本而宁邦。必无之事也。周宣王内修外攘。致中兴之绩。不修内而攘外。必败之道也。当此之时。廉风扫地。欲浪滔天。天地闭塞。正道晦冥。古圣贤仁义道德之说。未尝一日行于宇宙之内。人不知礼义之为何物。廉耻之为何事。所急者利。所争者私。利与私外无他物事。名分紊乱。纪纲颓弊。奢华无度。贪墨成风。此何等气象。何等世道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使贾谊生于此时。不止流涕而痛哭也。漆室嫠妇之忧。尚不能自胜。况 殿下当九五之位。临亿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6H 页
兆之上。安危利病。萃乎一身。其忧勤惕厉之际。想不得安枕于丙夜矣。收拾人心。广取贤能。在今日救急之先务。而要其本原田地。则亦不出 殿下之一心。如使 圣学缉熙。有日就月将之效。 圣心公明。有鉴空衡平之妙。则万化由出。百度唯贞。已散之人心。庶可以收拾也。已丧之世道。庶可以挽回也。在野之贤能。庶可以致用也。危可使安也。乱可使治也。亡可使存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此正今日之所当为戒者也。昔周太保召公奭告成王曰。唯王受命。无疆唯休。亦无疆唯恤。呜呼曷其。柰何不敬。汉儒董仲舒告武帝曰。彊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彊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召公所谓敬。仲舒所谓勉彊。何莫非学之术也。夫古人所谓学者。必以躬行心得为本。必以明体适用为要。必以酬酢万变为贵。而其为做工夫节度。则又自战兢临履。惩窒迁改。戒惧慎独中来。宋儒所谓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云者是也。徒听人说话无益。专靠书册上文字间者亦末矣。执此论之。则人君为学。莫如自得。苟能自得。则人物邪正。政事得失。在我度内。妍媸轻重。莫能逃遁于衡鉴之中。而用舍明决。举措得宜。如人之耳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6L 页
听目视手执足履。唯吾所欲。而无不如志矣。其或不能自得。而徒取资于讲说而已。则心无主宰。事多矛盾。虽使硕辅鸿儒日侍经幄。嘉猷至论盈满前后。如扶醉汉。东倒西倾。尚何匡救之足赖哉。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正。又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说之者曰。政事之失。用人之非。智者能更之。直者能谏之。非心存焉。则事事而更之。后复有其事。将不胜其更矣。人人而去之。后复用其人。将不胜其去矣。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而欲格君心之非者。非有大人之德。则亦莫之能也。臣愚继之曰。所谓大人者。孔孟程朱之徒是也。而孔孟既不能格鲁卫齐梁之君。程朱又不能格两宋诸君之心。是孔孟程朱非无大人格君之德而然也。君臣相遇。自古为难故也。 本朝儒臣成守琛读孟子此章曰。有能以是说告吾君者乎。朱文公尝读义理书而味之曰。食芹而美。欲献之吾君。古之人乐善爱君之诚。至于如此。是皆恻怛悃愊中流出。初非苟然外假之辞也。伏愿 殿下惕然动念。特加体验焉。臣伏念宫禁不可不严。宫禁不严。则谗谄杂进而祸乱或媒矣。儒臣不可不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7H 页
亲。儒臣不亲。则善人疏远而 君德日孤矣。经席不可不设。经席不设。则嘉言莫闻而 主心日荒矣。教学不可不兴。教学不兴。则人材不出而致用无术矣。武备不可不修。武备不修。则暴客莫御而应变无策矣。阃职不可不谨。阃职不谨。则兵柄倒持而国受其祸矣。军卒不可不抚。军卒不抚。则不我腹心而死长无人矣。守令不可不择。守令不择。则民受其殃而邦本动摇矣。黜陟不可不明。黜陟不明。则贤邪混淆而小人得志矣。农务不可不急。农务不急。则家无恒产而民生不遂矣。风俗不可不正。风俗不正。则伦纪紊乱而教化不行矣。节行不可不劝。节行不劝。则今无尽职之臣。后无取则之效矣。廉耻不可不养。廉耻不养。则人类入于禽兽而恬不知愧矣。礼义不可不崇。礼义不崇。则举世沦于夷狄而人不为人矣。臣闻礼义廉耻。谓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呜呼。 殿下戒哉鉴哉。 殿下冲年嗣位。不可无辅弼之臣。必得不动声气而措国家于泰山之安者。作之股肱。置诸左右。然后邪气屏息。百度惟贞。人心协和。国脉灵长。呜呼。 殿下懋哉懋哉。当今国势如久病羸惫之人。元气澌败。麻水不仁。四支百体苶然枵然。虽欲运用。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7L 页
漠然不我应矣。若非 殿下离明之烛。乾断之刚。何以济此世之艰危哉。臣名忝 两朝徵召之民。受 恩未报。死亡无日。今不献言。后悔莫及。岂敢恝然终默以负 殿下哉。玆因谢粟之章。冒万死开一喙。以寓区区犬马之悃。将死之言。实可悲矣。 殿下用臣言则臣虽在千里之外。常如昵侍 辇毂之下。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伏愿 圣明勿以耄言而遗弃不省焉。臣不胜瞻 天望极感 恩畏义战栗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批答。省疏具悉。身在草野。缕缕陈诫。言切意深。惓惓之诚。深可感叹。可不留心焉。所赐之物。意非偶然。尔其勿辞领受。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上旅轩先生(五○壬戌)
孤哀子赵任道。稽颡再拜。泣血奉书于旅轩先生座下。伏以任道罪逆深重。终不得保护一母。没身之痛。无由可泄。而顽毒之命。尚不自绝。日月流迈。已迫初期。煢煢此身。将复何为。罪戾忧虞之中。复有情事之切迫而不得不开喙者。犯礼裁书。诉哀于数百里之外。伏惟先生恻然动念而留神焉。亡父之没。十有六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年。而墓道尚阙片石之刻。人子之心。愿得当世大君子一言之重以表其阡。而世无有知亡父者。唯先生于亡父。曾见其面目。而得其为人。兹敢奉书哀恳。罄竭其愚衷焉。窃伏念。亡父平生以渔樵为业。诗酒自娱。卒不得立名于世。而其生质之美。所养之真。诚有所可取而不可易得者。居家事亲则深得父母欢心。执丧奉祭则哀敬俱至。冲淡寡欲。与物无竞。循性任真。不假矫饰。去华践实。无意近名。动静云为。一出自然。所从事者只在日用彝伦之上。虽未见其奇特耸动之迹。而饥而不失饱时之性。乱而不变治世之志。人知之不加勉。人不知不遽忽。处幽如显。处独如众。表里无间。终始如一。如斯而已。任道生长膝下。幸得详知平生之事。惜其无以著闻于世。居忧之日。略记平日言行之实。复取乡邻亲旧挽祭称道之说为追慕录。既又拾诗歌若干首。载诸一册子。名以立岩诗歌录。任道之妇翁见而哀之。俱跋其两录。亡父平生。历历可考矣。任道若以区区私意。费无实过情之辞。则是不但上而欺天。下而欺人。亡父地下之灵。必不自安于冥冥之中矣。非任道之所忍为也。伏念先生之文必传于后。其言又当见重于世。诚得先生数行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之文。刻石垂后。则不但为今日私幸而已。抑使来世必将称之曰。赵某为人虽不可考。某先生铭其墓。则其必有以取之。其为惠不既大乎。昔广陵陈融。有隐德而名不称。东平吕衡州化光闻而惜之。私自追谥曰贞晦先生。又从而撰辞。建石以表其墓。至今遗文在人耳目。君子成人之美。诚若是矣。向使陈融之隐德。无化光之发挥。则终于泯灭而已。千载之下。谁复知有贞晦哉。今亡父隐行之实。未敢自信其果可以见称于贤人君子如贞晦。而任道之望幸于先生。岂特有倍于化光而已也。任道自十年之前。未尝不欲仰暴此意于函丈之下。而不敢率尔者。欲待先生知亡父行谊之实。然后徐图之未晚也。今则慈母又没。百计已矣。立石表墓之外。更无著力处。而任道之精神气力。又与曩时绝异。似不得支久于世。诚恐平生至愿终未得遂。而含恨入地矣。伏愿先生恻然动念。俯惠清文。俾伸情事。则岂惟任道之感义无穷而已。亡父之灵亦必感泣于九泉矣。任道无任哀恳之至。
秋气已高。谨未审先生道体起居若何。瞻慕之私。不容少懈。任道虚往实归。充然有得。其亲炙涵濡之恩。不可量矣。第缘旧习缠绕。尚未摆脱。鄙吝复萌。心地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茅塞。信乎一曝无补于十寒。将恐此生卒于卤莽。孤负先生教诲之至意也。食肉事。当初缘有改葬之意。久未脱素。及闻先生之教。释然觉悟。归与閤家一时变通。岂复有执滞因循如前日之作怪哉。伏念先生不以无似而外之。诱掖指示。谆切重复。使人感激兴起。似闻 朝廷又以职名加于先生。无乃道上传闻之误耶。若尔。凡百处置。必有成算于胸中。而区区景仰之诚。窃独忧之者。先生年满致仕。精力已衰。当此霜风寒冷之节。似不堪远涉之劳。且处山林处朝廷。其事不同例。或有不得自由。而枉屈其本心者比比。自古守正之士。孰不欲收敛其身心。砥砺其名节。期为终始不愆之君子。而及到名场。鲜不失本步。甚可惧也。伏愿先生不以人废言。更加留念。审几量力于进退之际。以副一世乔岳之望。不胜幸甚。任道猥蒙仁眷。敢陈愚妄之见。惶悚惶悚。(甲子)
新秋。伏惟道体起居清福。伏慰区区。任道。孤栖寂寞之滨。未有过从之乐。只与族亲子弟问业者数三辈。寻行数墨。聊以自遣耳。春夏之交。必欲进谒。而三月以前有忌故。四月以后。疾病连仍。竟未作行。伏叹柰何。季秋念后。当遂此计。但虑先生或在立岩。或有星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L 页
山省墓之行。恐于中路狼狈而归也。适邻居船贾溯流而上。凭达一书。仰候起居。(乙丑)
累日陪游。一朝辞别。惘然自失。怀不能已。比来寒气栗烈。伏问道体起居何如。仰慕增深。任道于十七日。渡月波。宿于水回。十八日。冒雨来到南山。奉致教命。因与泰来做得一夜之款。厥明宿于大丘河滨。又明日。宿于玄风耐寒亭。又明日廿一夕。始还旧栖。幸于路上。获免颠沛。此亦先生恩庇之及。第以尾凤留待之日。任道与金清道丈多费閒说话。于今思之。不觉悚然。收敛身心。是学者第一急务。而释此不为。为无用不急之辨。顾此愚蒙有何识见。而敢与齿德长老胡乱争辨。无非气质浮薄之病。年踰四十。尚未变化。恐将不免于狂妄之归。抚躬伤叹。噬脐无及矣。任道于岁后即欲进谒。而自正月初二日。至三月初一日。忌故连仍。未可置而远行。待暮春旬望之后。勇断驰进。因留旬月。稳承警诲。伏祝未间为道加爱。(乙丑)
夏末历谒之后消息断绝。寻常伏慕。北望驰情而已。即今天寒。伏未审先生体候动静何如。区区一念。未尝忘于食息之顷也。任道躯命粗保。而家本不农。又值凶歉。冻馁卒岁。加之以灾怪叠见。野鸟入室。举家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H 页
疑恐。将欲移避而未得善地。闷不可仰喻也。此间有一事。方谋建庙宇于桧原海亭之傍。期以岁初燔瓦。倡其议者。韩上舍昆季也。闻而应者。任道及若干士友也。昌原府伯亦欲竭诚助力。诚为千载不易得之好会。其何幸如之。斯文重事。不可不仰禀于先生。故于书及之。伏祝迓新道体万福。(辛未)
与柳修岩(袗。字季华。时宰陜川○辛未)
炎暑蒸郁。伏惟尊政履起居神相万福。任道以湿酸腰脊之痛。呻吟度日。少无全安时节。私闷曷喻。去秋玉山之拜。款承垂诲。获伸从前如渴之愿。足免虚过一生之叹。岂但胜读十年书而已哉。每念其时滥荷泛爱。包容之德。不以悾悾而外之。假以辞色。与之酬答。叩竭两端。直穷到底。至令顽愚庸拙感发兴起。闻所未闻。此乐殆不减吟弄风月矣。拜违以来旧习缠绕。贸贸伥伥。所谓睡一觉。起来依前无状。柰何柰何。顷因铁城全侯历顾弊庐。言左右今拜江阳。未久下车。可一谋簪盍。又得从兄遵道书。亦劝从游。令作依归之地。全侯与从兄所以见属之意。夫岂徒然。盖欲纳诸兰室之中。有以薰炙其馨德也。第未信泥中腐芥见收于灵珀否。曾闻先先生立大笑轩传。方欲誊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L 页
取载录于金罗传信录中。敢专人奉书以请。幸令子弟誊付此便。以副区区愚恳。千万至祷。所谓传信录。乃任道閒居中无用事业两卷书也。其一。收录乡人故老所著诗文。其一。并载外人发挥乡人事迹碑铭墓志行状或传或赞或记或序等文字也。捃摭垂毕。而所欠者大笑轩传一篇也。早晚脱稿。则当禀正于高明焉。秋来。欲省妻母于三山。因访龙岩泉石。倘蒙尊驾许枉于其间。以寻院为名。则可得迩光。而嫌于坐屈。不敢请而彊之。伏愿开示便宜。俾遂慕望爱悦之私。如何如何。
去岁龙岩之拜。少伸向往之私。而一别归来。星霜已换。悠悠此怀。其可言耶。伏惟尊德履神相万福。遥慰遥慰。任道衰病日侵。常抱殿屎。加以岩居十年。本不营产。连岁水旱。无麦无禾。生理断绝。将不能自存。不得已移卜灵山之龙山洞。拟结鸠巢。此地在咸宜灵三邑之会。洛江鼎湖合流于其前。路僻人稀。可避烦嚣。又有閒旷野田可耕之地。其视前卜之岩穴。则生道稍胜。且先人丘陇仅一牛鸣。杖屦来往。不用代步。暮境栖息。真得我所。足以傥佯终老委骨于此。故卖马买牛。专力治田。计已牢矣。先生文集。刊役已毕云。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H 页
何喜幸如之。穷乡末学。窥先生藩篱者或寡。区区之心。常恨文集不早传于世。而牖盲聋之耳目。今而后于先生学问工程。德业成就。造诣精深。庶乎其得以探溯。而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从可见矣。即欲印出一件。阁之丌上。为平生心玩之资。而家无尺布。未易图之。慨叹慨叹。大笑公传。既蒙誊示之教。而尚未入手。亦可恨也。适以妻亲问候。奴过仁境。凭达一书。仰候起居。(壬申)
与郑桐溪相公(乙亥)
献岁发春。伏惟令体起居神相万福。昔者龙岩之会。累日追陪。少伸得御之愿。而衰病慵懒。更不得承诲门屏。此恨何极。年前。因士友传闻相公受侮于天岭。令人意思不佳。此于令德。无所加损。而第观世人无真是非。正而胜者常少。不正而胜者常多。此古今通患。安知构祸之端不因此惹起。为儒林斩伐之渐也。诚非细忧。未知相公亦念及此否乎。就悚。山海亭乃东冈金先生从师讲学之所。非他门弟泛泛往来出入之比。愚意宜以东冈从享新山。面禀于旅轩先生。先生喜而许之。士友间论议亦有与之克合者。生既不得辞避院任。则欲及春享举仪。但未及禀定于座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L 页
下。兹敢及之。伏请以示可否如何。芦坡行录中有宜删改处。曾受令教。亦望痛施雌黄。点抹增损。或贴标还掷。容其笔削。俾成全文。至祝至祝。自馀为国加爱。(乙亥)
  附桐溪答书
 顷承辱问。谨谛新春学履与之俱新。区区慰喜。不啻寻常。其时适因纷忙。未克修谢。想兄亦怪疑。知负知负。仆自侮人侮。百谤丛集。唯当自反。尚谁咎怨。但以不肖之故。辱及先贤。至于私降位次。无所顾忌。此岂一县一人之愤哉。每念及此。痛深入骨。殆不知忿懥之发不中节也。幸赖士林公议。稍有庶几之望。而未知公议之果终振而不中止也耶。然不有如兄公正之论倡起同志之人。则何能保其不至于中止而复先贤降退之位乎。仆之有望于兄。为不浅矣。未知兄之亦有此意否乎。异日斩伐之祸。只当付之于天。何足挂诸念头也。新山从享之议。今始闻之。深感吾兄尊贤尚道之盛意也。士论已定则如仆贱末。亦何敢有异议于其间乎。然兄既以仆齿诸人而问之。则仆亦何敢自疏外。而不尽怀乎。寒冈,东冈两先生皆受业于南冥门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H 页
下者也。舍寒冈而独举东冈者。以何义欤。将高寒冈而不欲置之配位。如星山之议乎。抑以东冈亲炙之切有加于寒冈。而独取之欤。此非孤陋所能知。而恐有一场纷纷之端也。况闻三书院皆已赐额云。则乃国学也。国学从祀之事。非士子所自擅便。必陈疏待 教。可然后乃可为之。未审兄之见亦及此耶。抑将疏请而未及为之耶。或有一种议论。三书院赐额皆出于尔瞻借重之计。不可以赐额处之。愚意窃以为不然。以南冥先生为不足以赠谥。三书院为不足以赐额。则亦当陈疏削谥收额。然后可自私之。不然而常诿于尔瞻之借重。而欲以私学视之。愚未见其可也。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号。创于胡元。而至今天下无敢改。五贤从祀文庙。成于废朝。而一国士子不敢有异议。赵月川从享陶山之议。出于尔瞻之辈。而江左儒士未闻有退黜之举。独于三书院。以尔瞻之故。而不国学之乎。不审高明以为何如。然非仆之于兄不敢有此言。幸愿更与堂上之人详议而熟讲之。或陈请或私便。从长善处。千万之幸也。芦坡行状。重违尊教。敢标其有无之不足为轻重者而还之。更加笔削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L 页
如何。山川间之。未得合席讲劘。不堪悠悠。
答李畏斋(丙寅)
昨者趋拜。叨承警诲。此心仰德。如水必东。忽于料表。又奉手教。因伏审尊体起居有相。仰感仰慰。如承面命。第见书辞措语。有非贱生所敢承当者。惭惧惴惕。不知所喻。至于教导贤胤事。尤非蒙拙所敢闻者。任道幼少失学。老大无闻。收敛自家身心。尚恐有所不暇。况望馀力及于他人乎。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语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任道平生所见。不出四书小学之外。而四书小学之中。亦颇有疑晦未透。愤悱不通处。况望有温故知新之学乎。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贤胤师乎。若使任道寻行数墨。开诲七八岁小儿。则或可小补。而警发英才。决非己任。今若重违尊教。黾勉从事。而毕竟付托不效。则将何以塞其责而逃其罪乎。以此惶闷。不敢奉命。伏乞尊慈曲察书辞。有以改图焉。下送香一封书二度。古镜重磨。方当依教传致于聘家伏计。
答李益之(道辅)
即奉令季。祇承辱复书。极感至意。第以出处之义询及庸愚。欲闻得中之说。有是哉。夫子之迂也。此达理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H 页
者之所辞让。况于愚者哉。昔朱震被召。问出处于胡康侯。康侯曰。世间唯讲学论政。则切切询究。至于行己大致。去就语默之几。如人饮食。其饥饱寒温。必自斟酌。不可决之于人。亦非人所能决也。夫以康侯之高识远见。且不敢以出处大义向人说破。况如仆者乎。至于指示迷途之教。尤非拙者所敢承当。仆冥行五十年。自在迷途中。何能为兄谋也。往在甲戌年间。仆亦滥叨一命。而贫病为祟。竟不能趋拜 阙下。坐孤 朝家收拾之恩。老兄所见知也。仆既不能以礼事 主。逋慢之罪。思之懔惧。其又敢以不韪之见。而欺误故旧哉。唯在高明量而处之之如何耳。
镇恶事。更复何言。子粹之不幸。朋友之所共惜。而所赖以宽怀者。一块肉在耳。每见此儿。常抚而慰之曰。子粹死而不死矣。今而后子粹其永逝矣。其何以为怀哉。昨夕。力疾驰哭于嫂氏。殆于气尽。不能出声。益令人酸楚。想兄同此疚怀。欲去相慰。而乘夜还栖。气惫卧痛。书以代之。
与张经叔(应一○戊寅)
暑退凉生。不审哀体力何似。岁前哭别之后。因景闵伏奉哀札。辞恳情到。有足感动人者。迨犹仰叹不能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L 页
已。闻见录。非不欲勉循哀教。而卤莽不以儒自处者久矣。其于文字上工夫。置之相忘之域。更无收拾之望。况能把笔摸写大贤德美乎哉。无已则有一焉。任道于老先生在世之日。窃尝略记师门出入颠末及平昔从游问答数语。录之小册子。目为就正录。见肤语绵。何足以侔高状明。然欲就其中抄录要语若干条呈上。定取舍于大孝藻鉴。而便忙事急。且乏书人。姑待后便耳。春间。闻修正先生文集。且得诸贤辱招。而二月则母忌在旬八。父忌在廿八。每遇此月。不出门巷。三月以后则边警怵人。痘疫塞路。终莫能动。此间心事。岂彼中佥君子所遍知者乎。罪负罪负。先生初期。迫在开初。礼当匍匐。而叔父襄葬亦于同时卜日。预恐相为拘碍。遂成平生之恨也。龙华同泛录序。丙寅寻贤录二篇。朴参奉老兄曾已见索。故誊取封上。视至之馀。传致朴兄。至祝至祝。
节序如流。寒尽春生。伏惟此时。哀慕深深。何以堪处。年前伏承哀札。奉审辞旨。深以修正文集编次年谱之不得致精为忧。有以见诚孝恳笃继述敬谨之至意。先生家学渊源。决不坠地。幸甚幸甚。第观书辞中有宠临指教等语。此岂庸愚薄劣所敢当也。虽或运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4H 页
致病躯于席末。与闻诸贤绪论。亦何能开一喙赞一辞乎。任道衰朽之徵。岁增月剧。抱疾杜门。几于杀马。曩者立岩之奔哭。吴山之会葬。实出于发死心尽死力。还栖之夕。形貌大败。见者惊怪。今则头风内剧。眩證外乘。往往委顿。户庭之内。常凭杖力。气力如此。春间之会。恐未可必。而哀侍既不以无识而外之。欲闻一得之愚。敢不罄竭其愚衷。粗陈其愚见乎。先生立言中如易学图说,性理诸说等作。平生精力尽在于此。为后学者一字添不得。一字减不得。唯当心玩宝藏。别为卷轴。锓梓广布无疑矣。至于诗文书札疏劄杂著之属。容或有轻重缓急先后之别。恐不无商量去取于其间。愚意收录则无所遗漏。刊布则务从精约。必以理胜关世教为主。其馀或以续集,别集,外集为目。多件缮写。金玉其藏。财力有馀则印出。不足则待时。未知于哀意如何。窃尝闻退陶先生文集裒刊之初。西厓,月川互相推让。皆不敢以拣选自任。毕竟全稿入梓。多至五十馀卷。不唯编帙浩穰。贫士之家不能印看。间或有不切文字参错于中。被人指点。识者恨之。故寒冈郑先生曾欲为节要。如退翁之于朱书。不幸有志未就。遂成千古后学之恨。亦哀侍之所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4L 页
曾闻也。此说为大孝陈之。请以比意通示于主事诸贤。使之参商讲定。切磋而琢磨之。则或不无一助矣。若年谱格式。须广取先儒年谱之行世者。参互考證。先定其规模。然后乃以先生日用行事之迹。排填间架。某岁除某职。某月承某命。某月著某书。某日上某疏。某人禀某事问某礼。一一编次。则庶乎其不差矣。见属闻见录。才力不逮。竟不能成。罪负柰何。就正录。未曾出而视人。而勤厚之望。不敢虚孤。追补数脚。并封呈上。蒙学浅见。语无伦理。甚愧且悚。惟愿大孝屏客独处。仔细看过。如或有片言只句似可形容处。则采而用之。如其无取。还掷此便。勿挂人目惹起闹怒。至祝至祝。毋忽毋忽。自馀善保千金。以图终孝。(己卯)
答河重远(弘度)
曾是望外。敬奉惠札。满纸拳拳。无非悃愊神交之义。可以感矣。第观缑氏遗则等语。大不近似。令人惭悚不自安。閒居中危坐终日。岂恒人所能为哉。昔吕芸阁尝从事于斯。而程夫子叹其敦笃。后之以儒名者。鲜能慕而效之者。况仆之昏慵。初无用力之地。而卒然取则乎。意者兄之发此书。适在六月。故用其语而戏之耶。至于迓续厚全数字。尤非老仆所敢闻也。吾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5H 页
兄从事此学。为日已久。所诣必精。方今士友间属望。在兄一人。兄若加勉。庶几乎此矣。敢以兄之所以祝我者祝兄焉。仆积病年来。重之以落伤。腰脾酸痛。已作痼疾。而齿暮无儿。罪大不孝。一朝溘然。则香火靡托。病里悲秋。心事益苦。柰何柰何。
与朴伯和(乙亥)
文秀才来。得兄手教。辞意委曲。欣谢曷胜。柳季华已作古人。此人今日何处得来。仆在三山时闻此凶耗。病里惊号。不觉哽塞。柰何柰何。贱疾支离。兄返钓洞后又数日滞卧。廿五始得还栖。而今复以济伯事。彊作桧山之行。可笑。戏谑相规之示。我躬不阅。遑恤我后。惟在老兄严谨自律于东铭等文字。常常照顾则旧习自消。尤悔不生矣。老仆之望于兄。不过如此。未知兄意以为如何。师友录中并载退陶先生事。顷于仁善。虽得历拜函丈。而行色忙遽。神识昏塞。不得禀质而归。深愧不敏也。篁岩行状觅送事。仆于朴君。面言书告。而无送来事。仆亦未晓其意所在。然岂有他意哉。色忧荒迷。其势未遑于外事矣。畏斋丈所记寒冈言行录。益之兄岂有终秘之意。其言曰。修正一本。已送星州。草稿在本家。早晚净写。因便传致云云。先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5L 页
贤造诣浅深。非后学所敢轻议。索瘢求过等说。岂君子成美之谓哉。勉斋尝曰。在今日救世之道。正当扶起沮,溺等人。夫以沮,溺之果于忘世。而勉斋之论犹如此。况先生之不能忘世。而初无长往不返之志乎。非老兄尊贤卫道之诚。孰能为此事业。仆虽无状。闻之嘉叹。必欲其成就之亟。况贤于仆者。孰有不欲其成就者哉。愿兄毋或疑阻。期于就绪。使后人有所徵考。至幸至幸。馀怀气困不究。
与林乐翁别纸
行状删定事。专恃者老兄。及奉兄书。漠然无笔削增损之意。二十年相知之义果安在哉。令人怃然失望。仆之荒拙。固知其不敢犯手。而丧家以亲厚之意彊之不已。故试为起稿。岂保其必合于用也。大抵拙文全昧权衡。凡制作不能无溢美过当之辞。人之见之者。并与其可信者而不信之矣。此仆之所大恐而欲就正于高明者。而今兄之教曰。曲折备悉。辞意纡馀。又曰。以愚之驽劣。安能赞一辞于其间。此岂平日所望于老兄者乎。昔孔子修春秋。而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兄视我犹夫子而以游,夏自处乎。知旧中相切。宜莫如兄。而其退托如此。则删定之望已矣。拙稿既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6H 页
不得删定则决不可示人。将何以索碣文而塞丧家之望乎。愿兄更赐收览。一一删改。可者存之。不可者去之。庶几为完备文字。仆之受赐于老兄者大。而丧家之事亦庶乎济矣。郑国之为辞命也。裨谌草创而世叔讨论之。子羽修饰之。子产润色之。草创润色。自古有之。勿疑勿疑。
答林乐翁
得兄珍札。如对兄语。第于书中有怪底说话。宜春守所谓某先生字也。此人长者。必无虚妄之发。岂肯以庸贱老物为先生乎。兄何从得此无据之说也。大不近大不近。大抵兄我之间。自少至老。交道不衰。其视云雨俄顷间者。岂可同日而语哉。况年满七十。皆在地上。疑若有数存乎其间。顷见兄书。欲得拙稿。而但有一件儿子难于远出。兹不得全稿送呈。令甥侄辈写出言志若干首送去。此非前日风云月露之比。兄于病里无聊中时或披览。以代百里外颜面。则虽未得亲见。犹可宽怀于未就木前也。德川存念之教。此院为士友陷身之所。虽有智者。末如之何矣。兄何以此载祸相饷之事。及于半死老物乎。老物有何气力而念及于此也。虽然。仆之于南冥。尊慕不浅。方修南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6L 页
冥粹言一卷书。其中所去取者亦多。去者。解关西问答一篇。与子强,子精一札。策问题一道也。添入者。退溪三书,头游录跋,花潭四韵,龟岩先世墓碑也。此业若毕则当以取质。生前相遇。已不可得。只待泉下相寻而已。信笔及此。不觉哽塞。
  附林谷书
 因便获审道体顺序。慰如之何。弟时似在世。半入地下。既无握诀之期。唯待泉台而已。传闻宜守执贽踵门。因陪杖屦于平湖数十里间。归语人曰。某先生真儒也。临河而饮。不食而饱云云。道德光辉接于人者如此。而苟非志气之充。筋骸之束。其何能得此。为斯文更加颐养。使后学永有矜式如何。德川不幸。值有一番纷挐。迄为无主之地。并惟存念斯文事。责在斯文。非兄之长虑却顾处耶。昏眩比甚。放笔草草。
上聘君别纸(甲子)
伏闻向者方伯入郡时。都约正赵公英汉荐报任道无实之行。地主即日转报方伯云。自闻此语。骇然而惧。忸然而愧。怛然而痛。心气不宁。寝食俱忘。懔乎若人祸天刑朝夕必至。将不自容于覆载之间也。平生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7H 页
不孝之罪。任道自知。而他人莫识焉。是以。家礼祝式。称孝子孝孙。天下之通礼也。而任道则有所未安于心。常以奉祀子某书填用之者。盖有以也。岂料今者上而欺天。下而欺人。不虞之誉。过情之闻。播人口耳。为世愚弄哉。窃尝闻一蠹先生以孝行特 除昭格署参奉。其辞职自劾疏曰。内少恻怛之诚。外为哀戚之容。又曰。欺乡党。欺 国家。欺 朝廷。罪不容诛。一蠹平生悃愊。可质天地鬼神。而其自劾犹如此。任道为何如人。而敢当此名乎。此事初若有闻。当呈状地主。历举罪目。请止其转报。而转报已久之后。始有来告者。虽欲止之。已无及矣。愚意以为虽未及止之于本郡。而犹可上书方伯以自劾也。未知于义理何如。伏望一一垂诲。示之以自安之道。义同父子。罄竭无隐。不觉支离。悚仄悚仄。
与文茅溪(纬○庚午)
新正。伏惟静履道体神相万福。任道添得鬓雪。依前无状。每念丁卯秋与林上舍纳拜门下。坐了春风中半日。自是厥后景慕倍昔。未尝不西望驰情。而杜门跧伏。废断人事。无缘更致此身于门墙之外。曩日三山逢著林兄。见谓尊书有问及颛蒙之语。庸懒一后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7L 页
生。平生无一善状。而蒙大人先生轸念如此。任道虽顽愚。敢不铭骨。兹奉尺牍转附林兄。使之致达于下执事。所祝养德林泉。永享遐算。以寿斯文一脉。千万之望。
与赵察访衡仲(平)
丁巳星散之后。落落相望。有同隔世。中间因赵君景闵。再得千金数字。往来无便。一未修谢。惭负惭负。任道受气甚薄。未老先衰。鬓发皓皓。容颜换尽。今则夜不能读细字。耳不听低声。已作一个聋瞽。杜门岩穴。迹不及数十里外。来守先人松槚于江上。以待入地之日。此外何言。景闵以乞索先祖碣文事发向尊所。千里跋涉。不惮劳苦。诚悃可嘉。伏望发挥潜德。俾免湮没。则不惟在世诸孙铭骨衔恩。先祖地下之灵亦感泣于冥冥。更乞毋泛。先祖之没。几乎二百年。言行风旨。邈焉无徵。只将成沧浪所著传文及拙制二跋而去。若据此推演敷扬。庶可做得一篇文字。如何如何。
与张泰来(庆遇),明述,经叔。
季秋南山之奉。粗叙万一。旋作阔别。依黯倍昔。想惟佥兄同此怀耳。即日寒天。未审佥兄体履何似。仆衰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8H 页
病年来。百虑俱灰。而惟有慕先师一念如水必东。初意力疾勇赴于奉安之日。用伸平生尊仰之悃。归而入地。永无馀憾。而地用玄黄。借乘无人。坐此拘絷。竟未遂愿。怅望吴山。徒切驰情。柰何柰何。奉安文。想已有作者矣。仆才力人望皆不可承当。而上舍兄临别面嘱。终不敢忽忘。试为起稿。并书简封上。聊以寓慕德之一端。非敢有意于见用也。愿佥兄披览一笑。即付炎上。勿令人见之。是相爱之道也。衰年病骨。各在遐远。此后簪盍。杳难为期。临书忡怅。不知所裁。但愿保全交道。益励晚节。凡百处置。十分精审。无取讥于当时耳目。不得罪于后世公论。不至大为老先生门户之羞。吾侪今日之望也。目今时风世变可忧者非一。故信笔及此。如见郑院长昆季两贤。亦以此勖之。
答许熙和(癸未)
江寺清谈。天实假便。窃谓早晚一作回谢之行。前过桧府。与柳内翰相对。闻尊旆还自晋阳已数日。拟展黄眉。直抵门墙则应门者辞焉。中心怪讶。怃然而退。或虑不佞见外于贤者。方自反躬省愆。内怀羞吝。今见白足。获奉惠札。词意丁宁。乃与前所闻者大不相似。何幸如之。春江期会之说。果与裴丈有宿约。故裴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8L 页
书及之。期会之所。远在开津之上。此去彼来。道里均而劳费正等也。临时魔戏之有无。只得任之耳。智一僧告归。草此奉报。
与许和父
岁晏天寒。道况何似。风闻李生洵言。公于岁初有来寓弊亭之计。果非妄传耶。若尔。区区相爱之情。岂敢有一毫留难之意。况蓬麻彊辅之益。自此可期。孤陋跂伫之私。又可胜言耶。益之兄闻公欲来。欣得德邻。白秀才瑞羽亦为之经理田宅云。何令人景慕一至于此。兹令智僧拜书奉邀。此中拳拳之意。亦惟照管焉。开津期会录跋。昨日因便已送于裴丈处矣。迓新未远。春祉益茂。
答朴一之(道元○辛酉)
伏蒙仁恩。再赐临慰。今又垂问。晓谕勤恳。兼之以治湿药物。哀感之至。不任贱诚。任道顽命尚未殒灭。苟存视息。所教疏食事。任道亦非不念。第惟终天之恸。无地可寓。其所著力处。不过执丧奉祭等事。而所谓丧三年者。只二十七月。日月流迈。丧期几何。先王制礼。不容私意有所短长。过此之后将复何为。此任道闷闷不敢饱食忘忧。而欲限期年废疏食。但不苦馁。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9H 页
以存性命而已者也。且任道平生有执滞之病。于前丧。既不能勉循慈母之意。其废疏食者十有八月。菜果之属及甘软有滋味者。虽素物亦不纳口。至于目无精光。夜不见物者亦十八月。当此之时。慈母之为任道虑者宁有纪极。而犹不能变通。慰慈母之忧。及值寒泠之节。感风邪之疾。惫卧呻吟。然后乃食豆饭泡酱滑菜等物。以资病口。保有今日。今日之事。与前丧无异。若疾病横生。不能自保。则岂待期年而止餰粥乎。任道即今无眩昏颠仆目不见物之患。唯脚力痿弱。或不能健步。非杖则不得自力于省墓之行。寸寸休憩。任道亦颇潜惧。思所以慎摄者矣。盛朮小囊子。奉还。
答李德老(寿檍○己亥)
感君未忘旧情。致款于老物。不一而足。去岁送胤子。寻问死生于穷山寂寞之中。今春君又来访。前后便中。音信不绝。悲感且愧。无以报答。来书云。 国恤行素。虽于礼当然。恐非八十老人所能堪。有以见眷厚闷恤之情。敢不服膺。老物亦岂无自爱之私乎。第念人之异于禽兽者在此。故不变执滞之见。期于必伸愚志。限以卒哭。被笑于人。亦已多矣。老物于 本朝。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9L 页
虽无任官受禄之 恩。犹可称 两朝徵召之民。且伏念 大行大王求治诚切。慨然发愤。延聘名儒。置诸朝右。旁招遗逸。搜剔岩穴。大小学乡约之法。遍满中外。此近世所未闻之盛事也。如愚枯朽老质。亦皆有欣然想望之心。犹冀须臾无死。庶复见至治馀光。而不幸 天崩之祸出于虑外。志士胆落。舆望中缺。痛何可言耶。区区犬马之诚。寄寓无地。食素之外更无著力处矣。老物年虽衰暮。喜吃薄味。细切松叶。和而服之者今四个月。而未觉其苦。病亦不作。良由食性之淡。不须鱼肉珍味。故能如此。此非外人之所及料也。曾于 仁祖大王之丧。既已限卒哭食素。至于今日。又岂有异同哉。昔汉处士徐稚虽不应诸公之辟。闻诸公之丧。则必以豫炙之鸡。渍绵之酒。藉茅之饭。哀哭于冢隧之外。意盖有在。况老物之于 国恤乎。尝见文丞相寄子诗。我为纲常谋。有身不得顾。此言诚可悲也。冬间枉顾之示。倘不为空言。其幸焉如。
与尹宜宁(舜举)
暮途相遇。作别又忙。此生何处。更期簪盍。谓公归园遂初之后。日伴图书。清福倍常。岂意有丧明之惨乎。虽然。人间吉凶。莫非有数。只祝深自宽抑。以慰远诚。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0H 页
任道年龄益衰。神气虚耗。暂时劳动。喘急气塞。呼吸不通。住世久速。从可卜矣。德谷院宇。丹雘垂毕。奉安在迩云。德人事业。不归落莫。何幸如之。千里相望。鱼雁难通。适因族孙之行。凭达数字。其能不浮沈否。临纸悽黯。
答主簿堂兄(遵道)
下示方伯谬启事。弟实未前知。卒然闻之。不胜骇惧。昔在甲子年间。咸郡都约正荐报姓名于郡。郡即转报方伯。弟于此时僻处一隅。闻之甚晚。悚然不宁。欲上书自劾。而禀于妇翁。妇翁还书止之曰。如此之报。例见寝止。安知自止于不止之中乎云云。故弟寝其劾状。至于今日。又岂知复有此举。环顾平生。无一长可取。而过情之闻。不虞之誉。出于千万意虑之外。此实愚者之不幸。岂所安于心哉。不唯此也。虚名所在。实祸所伏。故自古欺世盗名之士。侥倖得志于一时。而未有不反中殃祸。毕竟颠倒狼狈。灭身而亡家。如近日之横城,陜川事。即其一验。尤可畏也。兄以至亲相爱之情。闻而喜之。笔之于书。令弟知之。而弟所畏避者莫此事若也。自今以后如此事。请勿形诸简牍。播之南中。致令无心閒坐之人入人愚弄指目之中。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0L 页
千万幸甚。
千里外。再奉赐书于数月之内。阻慕之怀。次第开慰。仰喜且幸。信后暑气蒸郁。不审客中寝食如何。曾闻豭岛事有难处之势。而未知前头时事出于何场。甚令人关念也。伏睹前后下书。皆有不敢承当之语。惶骇忸怩。无以为心。弟之空空。兄之所知。而不自意无用虚名播诸远迩。至以不肖姓名上渎 天听。当朝名宰亦或有谬闻云。恶是何言也。因窃思惟。此不但弟之无状欺世干名之罪。知旧中相爱者。往往推奖大过。致有此挠。自闻此语。心神不宁。慄慄危惧。寝食殆不能自安也。大抵名过其实。古人所戒。崔子玉座右铭曰。毋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朱夫子训蒙绝句亦曰。辛勤尽作求名计。沽得过情声誉来。自外而观为可喜。此心已失实堪哀。以此论之。凡人过实之名。岂非不幸之大而可惧之甚哉。弟之栖息江干。谢绝人世。初非高尚其事。有古人好遁之志者也。良以上无父母。下无子女。旁无兄弟。凉凉踽踽。无一毫人世念。加之以受气甚薄。未老先衰。发白眼昏疾病乘之。住世久速。从可卜矣。役役劳生。毕竟无用。故占取一区閒地。拟遣未尽馀龄。弟之本情。不过如此。结网求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1H 页
鱼之外更无馀念。而于儒者学术。则专昧向方。虽或披阅残编败册于岑寂之中。而精神昏愦。前后遗忘。随得随失。若存若亡。了无寸效于收敛身心之地。性又疏愚。临事而拙。蔽寒克饥。亦不自谋。零丁计活。岁甚一岁。家累怨咨。仆隶逃散。智巧之士。见必笑而侮之。弟之为人。此亦可见。乡邻士友或相调戏曰。赵某为江海客则优。不可使之抱关击柝。此诚知己的确之言也。甘伏虚受。以安愚分。则何尝有分外之心哉。幸自今以后。虽或有语及于弟者。切勿以吹嘘为急而枉加揄扬。免于颠倒狼狈之虞。则爱人以德之义也。 本朝名卿有文节公赵元纪者。尝以书戒其兄子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夫既有誉之者。则毁之者又从而挤之。有誉则有毁。此古今之通患也。唯无咎无誉。乃所以保身之道也。所谓兄子者。静庵先生也。夫以静庵之贤。而其父兄戒之犹如此。况如弟者乎。弟亦佩服此训。常以为处衰世之药石。故将此未安之意。略及前书。伏想亦已关听之矣。当兄之方在笠下也。每惜其希世才行空老于林壑。为沧海之遗珠。及蒙被拔擢。虽甚喜其见遇于 圣朝。而沈于下位。终岁未迁。又恨其有用之贤久于寻常筦库之职。而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1L 页
缩手袖间。不克有所设施也。士君子生于季世。虽不得为大官。其膏泽及于生民。而字抚一方元元。使之不失其所。实亦幼学壮行之一端。弟之所望于兄。意盖如此。非欲如俗吏徒取五马专城之荣而已。未知盛意以为如何。
答金万古(丙子)
辛未悲挠之别。已作六载。寻常一梦。未尝不往来左右。忽于意外。获奉满纸珍翰。知公来宰机县。方带试院差备之任。驰向安阴而路出乡郡。惊喜欲狂。殆不能定情也。因问伯仲季佥贤皆得无恙否。令季又占莲榜。深贺深贺。仆之新卜。在咸宜灵三邑之会。洛江,菁川合流于前。而先人丘陇。仅一牛鸣地耳。縳得三间小屋于松楸之后。为养疾终老之所。中一间曰望慕庵。左曰沙月堂。右曰卧云轩。合而名之曰鲈岩精舍。曾欲以此等斋号求扁额于左右。而地远无便。徒自为恨。今知公稍近。喜何可胜。但衰病残生。杜门已久。何能运致病躯于二百里外哉。唯幸机张去金海不甚远。金海之东。有新山书院。地接东莱。而仆忝为山长。或时来往。公如不忘旧情。则可于此焉期会。而官人旷职。势亦非便。又何可必也。唯愿还官之后。缮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2H 页
写四个扁额。寄送于新山。切仰切仰。妹婿家来待之教。敢不如教。但实差有故。而公未免入园。则还期当不在晦间。晦日之约。恐或违忤。且鄙家于朔望。例有参谒之礼。无他子弟之代行者。又不得舍而他适。瞻怅柰何。彼此有拘。又失此好几会。令人咄咄。许多阻怀。不可以楮毫既。
移疏会书(辛亥五月)
疏会之由。窃尝闻而备悉之。第于其中有不得不布私情者。冒昧陈之。伏愿堂中有以垂察焉。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然。孟子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我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2L 页
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返。然则学其道而反害之。古人之所不忍也。生在童稚时。流寓江左。受学于奉化人金中清。金中清受学于赵月川。月川即退溪门人也。生虽暗劣。亦尝闻道义遗风矣。疏会之举。全以攻斥退溪为主意云。在他人进退可否。生不敢知。而生之参会。无乃未安乎。伏愿堂中矜恕情理。爱人以德。抹去贱生姓名于疏儒案。毋使为逄蒙之归而得罪于庾公之斯。则公私两便。物论归厚矣。(时一乡人贻书先生。先生答书略曰。束装往会之教。决不可从也。老母问疏会之由。生以实对之。则甚惊且泣曰。吾死之后。汝虽陷于水火之中。吾不知也。衰病躯命。安能久于世乎。吾死之后。任意为之。老母不许之意。与尹汝保老亲之意同。虽勤尊命。柰何柰何。古人云。有范滂之母。然后可以视死如归。今之疏举。未必遽至于死。而老母忧虑之深既如此。则其可效温峤之绝裾乎。生既被讥侮来庵之谤。又不顺受尊教。陷身之祸朝夕必至。柰何柰何。)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寓言
使凤凰斗于鸱鸮。则未必不在鸱鸮之下。麒麟角于豺狼。则未必不出豺狼之后。伯夷战于盗蹠。则未必不为盗蹠之食。何则。五采九苞之瑞禽。不能当鸷悍之爪吻。麇身肉角之仁兽。不能敌狺毒之齿牙。冰清玉洁之士。讵能敌顽暴之猾贼乎。然君子以仁不以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3H 页
暴。以义不以力。以直不以诈。固不可以一时胜负成败而论其优劣也。嗟夫。鸱鸮噪则凤凰远逝矣。豺狼咆则麒麟遁藏矣。阴邪得志则明者隐而晦迹矣。盖非唯力不能争。亦不必与之争也。理势则然耳。
杂说
人常贤于显而不肖于不显。世亦以见知为贤而不见知为不肖。是大不然。何者。贤人君子之在天下。犹奇祥异宝之在地中。虽未尝无也。而人未必见而知也。麟凤龟龙之出山泽。芝兰蕙茝之生原野。珠玑金具之产海冈者。人或有见者有不见者。世或有知者有不知者。其见者常少而不见者常多。其知者常少而不知者常多。岂可以其见者为祥而不见者为不祥。知者为宝而不知者为非宝与。唐尧之世。比屋可封。当是之时。天下之贤人君子宜若不可胜举。而传于经史者不过曰皋陶,稷,契,禹,益,夔,龙,八元,八凯,四岳,十二牧若干人而已。其馀则泯灭无闻。不知其姓某名某。才德之如何。学行之如何。皆莫之考焉。其可独以皋陶,四岳,十二牧为贤人君子。而泯灭无闻者为不肖弃才也与。降及后代。虽不及唐虞之盛际。而禀天地之精。全性情之德者。无古今之异焉。则贤人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3L 页
君子之隐沦者何限。而不知不显而终于泯没者。又何可胜纪哉。昔东平吕和光惜陈融之隐德。而揭谥铭墓。以图不朽。其尚德成美之意至矣。世皆称贞晦之隐德。使贞晦不见知于和光。则其终于同腐草木也审矣。嗟乎。贞晦之遇知于和光。偶然尔。当时天下之士有隐德而沈落者。岂独一贞晦而已哉。则一贞晦之见知于和光者。夫岂足谓之得。而百贞晦之未遇于和光者。又何可谓之失哉。或幸而显。或不幸而不显。其所以得失显晦于一时者。亦何与于贤人君子乎。其或鱼目混隋珠之珍。犬羊假虎豹之文。侥倖得志于一时者。又皆称贤人君子。则真贤人君子之隐没而未显者。又何病焉。呜呼。世多权诈。人忌殊异。好恶混淆。是非颠倒。偏邪交蔽。不公不明。各以己见好恶之是非之。观人则不于其内而于其外。取人则不以其实而以其名。其所谓好恶。好恶其好恶。非真所谓好恶也。其所谓是非。是非其是非。非真所谓是非也。贤人君子之生于是世者。能自保于是非好恶之中。而立其身成其名也。难矣哉。
曾祖耐轩公遗事
公姓赵。讳渊。字静卿。年二十二。中正德庚午进士。静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4H 页
庵赵先生榜也。长于诗。工于四六。书法亦妙。摹仿十七帖。喜作篆隶字。尤善草书。累举不第。以荫补金泉道察访,义禁府经历。忤权臣金安老意。色举而退。咏绝句题于道傍院壁以寓讥讽。尝与黄孤山耆老同游月城。孤山欲逞其才。令众妓撑纸。扶醉立书。字画甚壮。公性不能酒。独就静室挥洒数幅。徐取示之。孤山谛视良久曰。大字赵不如我。中字我不及赵。公与沈忠惠连源有姻谊。一日相对围棋。丹城守送银口鱼二尾。鱼大尺馀。剖冰盛之。载以一马。观者大惊。沈公欲以进供。公曰。某居乡郡。未曾见鱼如此其大。亦未闻丹城产此大鱼。此偶一有之耳。今相公一献。必岁克贡献。丹城之民。将不胜其病矣。沈相寝其献。亦不以自奉也。昔周武王嗜鳆鱼。太公望谏止之曰。难继之物也。其为天下后世计也远矣。公之止献异鱼。亦此意也。公无子。取兄虞候公第四男为嗣。即任道之王父也。公娶昌宁曹氏进士致唐之女。家在青松府安德县。爱松生县山水之胜。筑室卜居。为终老之计。暮年眷然怀土。乃还咸安郡西山足里申溪洞。是嘉靖癸亥岁也。洞亦幽静。有林壑泉石之趣。与同郡县监吴公彦毅,上庠安公宅结为金兰之契。三老相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4L 页
从。吟诗自娱。唱和篇章。积成卷轴。目为耐轩还乡录。乡人后进之长于诗文者。如篁谷李公称,大笑轩赵公宗道尾而赓之。或序或跋。或步其韵。发挥其胜迹。为一家子孙之宝藏。公没之后。录在安德县叔父同知公第。免于辰巳兵火。后十馀年。叔父判官公家失火。遂为灰烬。宁不痛哉。录中有屋上云山曾面目。园中芋栗尚芬芳一联。脍炙人口。此外遗篇散尽无馀。今所载若干首。仅出任道闻见之得。惜也惜也。
李处士事迹
 前教授罗公翼南。吾乡老儒也。一日语余曰。吾师故处士李先生。隐德君子也。生而不耀。没而不称。生四男而不幸丧亡。香火无托。于人理何如也。吾年十三时受业于门下。恩义之深。有同怙恃。今其老矣。闻子有三纲九绝。其一则吾先生也。感激衔恩。言盖不足以形容。愿子毋惜数行文字。重叙其行迹。罔俾吾师终归湮没。老生之望也。余闻而嘉之曰。公可谓不负所事者矣。古今豪杰之士。虽有出众才行。又必有同气同声之人左右而先后焉。然后显当世而垂休光。是以。弟子或因其师而立身。师或因弟子而著名。李处士之潜德。其将赖教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5H 页
授公而显扬与。第恐余学昧知方。言又不足以轻重于世。其于处士公之行迹。不能阐幽。而不敢孤其望。遂捃摭旧闻而叙之。
公讳琠。字可沽。姓李氏。其先载宁人。移居咸安郡。于公四世矣。 赠参判讳介智之孙也。 赠参议讳午之曾孙也。弘治十五年壬戌。生于山翼洞。少时能通武艺。慨然有投笔之志。旋自大悟。尽卖弓马。折节读书。筑室于郡西南隅溪壑幽邃之地。阳田比谷做理洞是也。公有至性。不幸抱王裒之痛。隐居修德。杜门终老。无一毫分外之志。教授子弟。以成就人才为己任。远近学徒多就之。公居家。谨严如处朝廷。事上检下。一以法度。虽厮养仆隶。无敢喧哗。勤于劝学。长在山室。岁时必就宗家。每月朔望。致齐谒庙。相去数十馀里。不避风雨。自少至老。未尝少懈。祭祀则前期外寝。洒扫庭堂。又使执爨婢仆沐浴齐宿。祭之日。必致诚如在。拜跪进退。温谨详缓。荐祼兴俯。一如生时劝饮食之状。宁迟勿速。宁久勿遽。不屑屑于礼节。勤劳备至。爱敬俱尽。隆冬盛寒。必汗滴拜席。平生足迹罕及城府。或以公事入城。则每于城门外下马。趋至城中。或官长送人问安。必冠服设席。待之甚敬。俨然若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5L 页
亲见城主。人或笑其迂怪。而公不少挠。寻常处心行事。一出悃愊。无毫发矫饰意态。与人坐。终日未尝言利。真纯善有恒之士也。咸,晋两邑以公论荐闻者再。虽未蒙 朝家之采施。终老于丘园。而其行义笃实。取信于一时。可知矣。公本咸人。而有外家别业在晋之丁树洞。时或往来居住。故晋之人亦有观感荐报之举云。崇祯纪元戊辰春。金罗后人赵任道。谨述。
大笑轩遗事
公姓赵。讳宗道。字伯由。世为咸安郡人。县监讳应卿之孙。参奉讳堰之子。其外祖。府使姜姬臣也。以嘉靖十六年丁酉。生于郡西院北洞。年二十二。占戊午生员。累举不第。以公荐历宰四县一郡。俱以善治名。公见高识远。气豪心雄。其气象如数层高阁四无遮障。轩豁通敝(一作敞)。万象呈露。为文字。不尚奇伟。而豪放纡馀。无有窘滞。无书不读。尤长于史。洞视古今。明达事理。人物邪正。国家治乱。瞭然若眼前事。自少有志节。卓荦不羁。性又慷慨。直论敢言。杂以诙谐。不欲自别于人。因自号曰大笑轩。夷考其中则金石其介。确乎不拔。至于处大事决大议。若倾河汉。所与游者皆名流。如晋州之河觉斋,高灵之金松庵,安东之金鹤峰,柳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6H 页
西厓,星州之郑寒冈,金东冈其人也。气求声应。每相推服。公之妇翁判书李公尝曰。东国人物。卷为吾有。盖自多其得公为女婿也。万历己丑之难。公与守愚堂崔公系禁狱。于时 天怒震叠。祸在朝夕。人皆惴惴。昼夜忧惧。而公与守愚处之泰然。守愚则凝定自守。不变常度。公则谑浪谐笑。言貌自如。狱中为之语曰。崔司畜叱咤。赵金沟谐谑。壬辰之变。公以丹城县监。传檄倡义。列郡为之响应。是岁。公与招谕使金鹤峰同舟。议事于矗石楼下。有人传言 大驾渡辽。公慨然曰。 大驾渡辽则吾属其将安适。与其臣仆于染齿。曷若洁身而死于清流。于是携鹤峰手。欲临江自陨。鹤峰止之曰。 大驾渡辽之说。道听而途说。不可信也。且人臣死义。自有其地。吾恐今日之死无益于 国。而为匹夫沟渎之谅也。公然之。丁酉秋。贼兵再动。公以咸阳旧守。守黄石山城。城陷。与安阴守郭公䞭死之。时公已递职可去。而新守未至。民情愿属。故不敢去。卒以殉国。友人金东冈闻而义之。为之诗曰。岭表堂堂友。心雄气亦豪。惊闻王蠋死。肯作叠山逃。义烈扶人纪。英风壮本朝。平生谈笑处。江阔碧天高。人以此诗能模写公气象云。 宣祖赐祭赠爵。光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6L 页
海嗣服。命旌其闾。特赠吏曹判书。西厓柳相公为公立传。事迹又载续三纲录。公尝过岳坚山城咏诗。逸其半。其一联曰。崆峒山外生犹幸。巡远城中死亦荣。观于是诗。则丁酉之死。盖素定也。乡友篁岩朴先生撰旌闾铭曰。禀刚正气。守一个是。难不苟免。风霜节义。
自传
翁不知何姓名。亦不识其乡邑。所在涧畔有二株松。因以为号焉。疏迂伉拙。寡偶稀合。早业文。无所成名。自少有异趣。不喜烦嚣。每遇幽泉奇石茂林脩竹秘邃岑寂之处。便欣然忘返。有结第茅终焉之愿。性好酒。量至少。数杯辄大醉。熙然发其天真。自作歌以咏怀。虽贵家巨室势焰熏天。不欲谄屈。鳏寡孤独颠连无告。不欲侵凌。俯仰浮沈。翁不能也。依阿笼络。翁不屑也。块然自守。绝意苟合。于人不逆不亿。然一觉其诈则终身不与。翁先君子爱而忧之曰。吾儿气质。莹若秋水。但恐其不能谐俗。难乎免于今之世耳。翁亦任其白直。不为防护曰。自好而已。人之好不好。何与于我。自知而已。世之知不知。何有于我。求全之毁。不虞之誉。往往一时并至。翁皆付之于笑。其内断自信之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7H 页
愚如此。家贫清苦。几不能自存。意实旷如。未见其有戚戚颜。中年遁居柰内。号其亭曰翔凤。晚又筑室于龙华山麓。命其台曰鸢鱼。閒居终日。泊然无营。只以文墨自娱。寄兴山水。逍遥物表。不知老之将至云。赞曰。才疏而短。性执而痴。出世则蹇。在山则颐。林泉无禁。鱼鸟有契。从吾所好。聊以卒世。
沮溺说
或有问于余者曰。长沮,桀溺何如人。余应之曰。古之隐者也。曰。隐之何意。曰。知时不可而不为者也。曰。然则是贤智之士欤。曰然。曰。若子之言。愚之惑滋甚焉。夫以孔子之圣。岂不知天下之不可治。时君之不可与有为哉。犹且遑遑汲汲。辙环天下。席不暇暖。饭不及炊。周流四方。靡有定所者。夫岂徒然哉。方其自楚返蔡。使子路问津。而二子者皆不告。一则曰。是知津矣。一则曰。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自是其隐遁。而病夫子之不能藏。亢然绝人离俗。甘与鸟兽同群。此不过为方外一节之士而果于忘世者耳。子今言沮,溺为贤智之士。则夫子之道为不足法欤。余哂之曰。子奚以夫子之道为哉。夫圣人之事。不可尚已。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其视天下也。无不可为之时。亦无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7L 页
不可化之人。故见世道之垫溺。闷生民之涂炭。起而救之。任天下于一身。是则圣人之急于行道济世而然耳。若沮溺之言。则以为闭塞之天地。卒不可开济也。横流之浊浪。卒不可挽回也。滔滔者皆是。而谁以易之。道之既不行。而又不能卷而怀之。则未免与同流合污。贪恋爵禄者同归。曷若高蹈远引。遁世洁身之为快乐哉。以夫子之大圣。犹有所不满于心。傲然有非笑之意。则其视当世饕饕之辈。曾不若犬豕也久矣。彼之二子。虽不足与论于圣人之道。而其清风高节。亦足以激千载之污浊也。余观世之徇利竞进之徒。例以古圣贤行道济世。藉为口实。假公义以逞私欲。蝇营狗苟。昏夜乞哀者。亦论二子之非。多见其不自量也。曰。然则若沮,溺之辈。人不敢容议者欤。曰。达可行于天下而泽可及于生民者。于沮,溺责之宜矣。以道徇人而自以为是。贪饕富贵而有进无退者。实沮,溺之罪人也。于沮,溺又何妄议哉。不然。夫子亦何以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怀之。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云乎哉。是必有其故矣。黄勉斋尝曰。在今日救世之道。正当扶起沮,溺等人。旨哉言乎。余谓有孔子忧世之志。然后始可论沮,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8H 页
溺之忘世矣。有孔子尽伦之盛。然后始可责沮,溺之乱伦矣。责二子之备者。其唯圣人乎。问者于是无辞而退。
记异
余尝以他心通等说。为释氏之虚诞。戊申春夏间。居父忧于鹅湖山庐。洞无人居。只有学徒及山僧五六人。一日。送奴于剑岩本家。候慈亲起居。是夕当还。余时困甚。凭几攴颐而坐。目阅小学第二卷。忽于非梦间。恍然若有见乎目者。奴子于浦口逐大鱼。叉之以刃。余惊悟。名僧辈告之。僧辈亦颇异之。俄而奴子果至。而荷鱼于杠。鲤一鲋二也。余怪问其由。曰。于浦口水浅处遇之。思得为祭需。仓卒无渔具。擉之以镰。故鱼背皆受伤云。一如吾非梦间所见者。怪哉怪哉。盖于是时余在忧中。心虚气静。寂然无閒思杂虑。惟先人之形容声音若有见闻于耳目焉。其所想念者止于如此。而心神专一。无一物于胸中。故能有是耶。瘟疫发热之人。例于眼力不到处隐微之事。亦或乱说云。其理亦犹是邪。尝闻郑北窗𥖝坐龙仁山寺。明见山下村人家所为。释懒翁在神勒寺。诵出李牧隐舟中所作诗。无一字错漏云。此所谓他心通者耶。今吾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8L 页
此事。偶与之近似。余亦不自知其何以然也。意者北窗,懒翁之事。亦非高远幻怪底。只是从虚静专一上透去。便可到得这界也欤。异其事。记其说云。
朴篁岩收议说(篁岩讳齐仁。字仲思。)
戊午年间。朝廷方以废 大妃为国是。有六品以上收议之说。一日。谒篁岩朴先生。先生曰。收议之说。君亦闻知否。对曰。闻之矣。先生曰。大事不可不预为留念。已于胸中略自经画。君其听之。因历举口诵以诏之。其大要则曰。 大妃。一国之母。非有非常之恶自绝于 宗庙社稷。如汉,唐之吕,武。则臣子不敢进废黜之议。况 大妃。 先王宠后。殿下自不忍为此举。云云。措语质直。无所回互。听之令人缩颈。余甚感叹。仍请曰。先生之言。至当至当。但有一语未稳。改此则可百世以俟而不惑矣。先生瞿然曰。甚语也。曰。宠后二字。于义少歉。直当明之以大义。不须复论其宠之隆替也。明以大义。则为万世之公议。论其宠眷。则为一时之私情。未可以恩宠盛衰为之轻重也较然矣。先生颔之。他日洪君釴以告申梧峰令公。公曰。赵生之见。极是极是云。
管窥琐说(七条)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9H 页
有一童子挟书而来。卒然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学也。余应之曰。夫学之道。必也奋发刻厉以立志。虚心逊志以受教。吃辛耐苦以做功。勇往力行以致道。优游涵泳以养德。戒慎恐惧以操心。精详缜密以处事。至若主静存诚居敬穷理等节目。乃其本领也骨子也。如车两轮。如鸟两翼。不可废一而可行可飞也。从事于斯。勉勉循循。用力既深。岁月积久。知行两进。足目俱到。一朝豁然。独观昭旷之原。则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君子吉人之阃域矣。然毫忽之间。此心不存。则千里其奔。胡越其归。罔念作狂之几。正在于此。可不惧哉。可不谨哉。此古之圣贤所以兢兢战战。履薄临深。德已盛矣而不自满暇。道已高矣而唯恐失之。一息尚存。此心未忘。毙而后乃已者也。
或问孔颜之乐。程子引而不发。何也。余答曰。难言也。孔颜之心。与天理相酬酢。合而为一。故光明洞澈。活动洒落。日用之间。只见此理流行之妙。不见些子人欲之累。其得不既快足矣乎。孔颜之乐。快足之乐也。其为乐也。得之心而不系于外物。故在富贵如此。在贫贱如此。在患难如此。无入而不自得焉。视世俗饱则乐饥则忧。得则乐失则忧。达则乐穷则忧。欣欣戚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9L 页
戚于营役之间。而自谓之乐者。岂可同年而语哉。先儒之所以不肯说破者有二。一则恐形容至道于言语文字之上。使学者誊理于口舌牙颊之末。而实无所得也。一则恐学未加功而徒窃皮肤。有躐等凌节之病也。朱子所谓从事于博文约礼之诲而有得焉者。其意有在。今之人但当勉勉孜孜。用力积久。躬行于外。心得于内。默会潜思。豁然独观于昭旷之原。则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矣。惟资质寡欲者。最先得力。
余在三山之日。与诸友同处。有人云。某姓名性拙而言讷。难于行世。吾甚病之。余笑曰。安得借此人一日。为天理寄寓之地乎哉。坐间惊怪曰。何谓也。余曰。天理为物。厌巧而喜拙。厌黠而喜痴。厌辩而喜讷。厌锐而喜钝。厌曲而喜直。厌私而喜公。厌狡伪而喜诚实。厌踞肆而喜恭逊。厌残暴而喜慈祥。厌争夺而喜谦退。厌贪冒而喜恬静。厌奢华而喜俭素。厌轻薄而喜重厚。故濂溪曰。天下拙。刑政撤。明道曰。便儇巧厉去道远。而拙与讷何病之有。一座人相疑惑。未领其要。独林君字乐翁者。听之莞尔。
或人问曰。士生于世。不幸而值国事既误之后。则处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0H 页
身之道当如何。欲退则近于洁乱。欲进则沦胥以败。何以则得出处之中而合进退之义欤。余应之曰。国事既误之后。虽有智者。亦末如之何矣。虽然。已许身人。汲汲徇国。国存与存。国亡与亡可也。不然。古人何以有食焉不避其难之训也。未许身人。昧昧藏踪。不入危邦。不居乱邦可也。不然。古人何以有在外不入可也之说也。
客有过余而诘之者曰。党论何以谓之邪说。余应之曰。党论起后无公论。党人名下无全人。色目不同则好恶亦异。其论与我合。则一向好之而不知其恶。毛发之吹嘘之。无所不至。其论与我违。则一向恶之而不知其美。挤陷之罗织之。亦无所不用其极。好恶混淆。是非颠倒。相倾相轧之风。举世滔滔。抵死攻击。有同水火。甚至父子而立异者有之。兄弟而分党者有之。其党也。则隔千里而胶漆焉。其非党也。则处一室而楚越焉。下至州郡闾里。无不同然。国家之存亡。莫之念焉。生民之休戚。莫之恤焉。唯党论之是急。公论何由而见。全人何处而得。以余观于斯世。党之一字。为亡国祸世之鸩毒矣。盖出于一己之私。而非公义之所发故也。虽杨墨老佛之害。洪水猛兽之灾。其流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0L 页
之惨。亦不至若此酷矣。谓非邪说而何哉。
乙巳元日。陪先君子于中山寺。僧性智者。谈谐雄辩动地惊天。众释耸听莫敢难。余谓性智曰。举天下同为缁髡。是佛家之本意耶。性智曰然。曰。无一人尽入山林奉释教亦可乎。曰可。余低声诘之曰。举天下同为缁髡。孰为君孰为臣。孰为野人养君子。孰为君子治野人。无一人尽入山林奉释教。孰为夫妇。孰为父子。孰为兄弟。老者死少者老。前无存后无继。不过百馀年。人类灭尽。盈天也间者只是木石鸟兽虫蛇荆棘而已。不但有害于吾道。佛之道亦绝。虽欲为缁髡奉释教。得乎。性智语塞。不复出声。先君子顾笑欣然。
或人问于愚曰。晦斋大学章句补遗一书。颇似近理。卢苏斋跋语亦甚有力。而退溪不许可曰。徒得毁经之罪而已。何所据而决知其非是欤。愚应之曰。退溪平生笃信朱子。凡所讲论。一从朱子之说。岂肯以晦斋一语。挠夺其所守乎。遽以晦斋之说为是。则补亡一章。将为废弃。晦庵平生精力。一朝归虚。晦斋虽有高明之见。恐不及晦庵地位。其不许可。不亦宜乎。或人曰。晦斋此说。非晦斋之独见。实出于中朝大儒之论。若鲁斋王氏。即北山何氏门人。而何氏即勉斋门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1H 页
人也。师弟渊源。的有统绪。则背师立异。万万无此理。况晦斋一遵伊洛绪馀。祖述师宗之。又焉有倡无据之论。犯不韪之罪哉。此不过各以所闻见者为之立言。以待后之君子于无穷。不亦可乎。愚曰。义理无穷而知见有限。前圣所未发。后圣发之。前贤所未言。后贤言之。姑以周易一经论之。则伏羲始画八卦。文王则演为六十四卦。周公作爻辞。孔子则序彖象系辞说卦文言。孔子只说太极。颜,曾,思,孟,游,夏之徒未尝说破无极。濂溪周子始加无极二字于太极之上。岂濂溪之见高于孔,颜,曾,思,孟而然哉。伊川程子著易传。朱子又著本义,启蒙。而易之理发挥略尽。此所谓前圣所未发。后圣发之。前贤所未言。后贤言之也。至于大学错简。两程及朱子所釐正。而明道之所未尽。伊川正之。伊川之所未尽。晦庵正之。又安知晦庵之所未尽处。而待后人于千载之下乎。由此论之。则退溪之不许晦斋。而守晦庵之定论者。笃信卫道之诚也。晦斋之参考众说而自信无疑者。深思独得之见也。两先生所论。皆不可偏废。并取而俱存之。以备参考于来世何妨。
郑镇海解官说
涧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1L 页
朝廷议。新复残县。疲弊尤甚。不能当公须之费。凡守令之挈家者。限三十朔。限满则递。由是。镇海守郑公雴(沃川人)解绂归园。岁庚申初夏日也。方公之去邑也。邑之民有愀然不乐。释耒投锄。抱膝垄上而叹之者曰。吾田理矣。吾苗硕矣。吾侯去矣。吾得而食诸。或闻而告余曰。公之莅官。曾未积久。而邑民之怀公惠若是其深且切。何哉。余应之曰。吁。此岂惟怀郑公之惠。而惜郑公之去而已哉。民之憔悴于掊克也久矣。幸遇公而苏息。而公则去矣。故其言如此。诚可悲也。呜呼。岭海之间。民之欲速去而不得去者何限。而郑公之去。独不厌于民心。安得达此意于九重。使欲速去者不待限而去之。愿久留者虽过限而留之。以慰赤子之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