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x 页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杂著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49H 页
叙后杂录
  居士少弱疾
居士少弱疾。甲申十月癸丑日亥时。生于南水门槽岩洞。父母以先产兄姊多不育。保养过慎。常居奥宇中。姑母为 顺怀世子嫔。家餍宫飧。一朝遭倭乱奔窜。饥困暴露。以此羸弱多疾。遂失童学。目不识数字。
  迁播南北
迁播南北。先君奉祖母避乱。自关东奔湖南古阜雨日庄。壬辰十月也。余连患疥癣痎疟。明年。患痘疫疹疫。又明年。余连苦疟痢。先君染瘟疫。连夏秋仅苏。丙申。余始患间二日疟。丁酉。先君知湖南将被寇。举家北归于骊江渭岸外家庄。
  从学未成
从学未成。乙未二月。从进士文偃。受学史略及古风绝句。至丙申九月。患疟而止。其间学作古律绝句。文思始开。从祖巡察公亟称之。尝赠纸束。题其面曰。吾门之衰。兴起者汝也。其后疟症沈苦。未尝旬月间歇。哮喘呕逆。不能行步。几死者数。至己亥十月入京。遇唐医与药得差愈。以此废学四年。舅氏石岭公(讳百顺。字福源。)同里居。颇从问文艺。泛观诗经杜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49L 页
诗。习作近体律。颇为人所称。
  就试不利。又患疾
就试不利。又患疾。庚子夏。就升补试入格。未几。染瘟疫。先君继而传染。弃官归乡。一家皆染。是年。亦废学。辛丑正月。始赴监试。以笔拙不中。然所制诗。人多传。不以屈为病。又作散文。惜花说,陶将军传,鸡檄猫文。传于人。辛丑仲冬。娶沈氏。是时。通习四书。明年壬寅。又患劳蒸之證症。不安眠食。癸卯。赴试又不中。意念郁郁。归骊江刻意读书。(演习诗书杂诗文)七月。颈核猝发。冬因炙治增剧。不能转头。将成瘰疬。兼气血日败。羸瘠日甚。医言须百事俱废。服药静虚。可望久延之效。自此专务修养。闭目调息。不复读书。
  复求举登第
复求举登第。自癸卯冬。不复作世念。专不省科文。偶得性理大全。病间阅览。甲辰。从先君往安奇驿。因得见退溪集有喜心。旁求濂洛诸书,纲目等书。略究义趣。又尝览杜诗陈后山集。时作古律诗。时洪慕堂履祥,金柏岩玏。相继为安东府使。柳西崖又在其乡。三公甚爱余诗。洪公每称为诗客。乙巳秋。先公丁祖妣忧。余因丧戚疾加剧。陪宿斋庐。虽不废看书作诗。只自遣怀而已。未尝与人谈话酬唱。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0H 页
乡人宗党。视为废疾人。蔑如也。虽同室而居者。如姊夫具仁至,妻兄沈光世,德显辈。不省余有文字寸长。具兄尤凌侮。呼为妙鬼。妙鬼者。穷孱庸陋之称也。丁未春。沈德显将赴任扶安。漫索余别诗。余以绝句十首应副。京中诸公见之者。多以为此作。当为诸饯什之冠。德显舅氏具绫海君宬。余尝受学孟子。每见余科诗。称为精熟成章。非流辈所及。余往来京乡所私淑者。惟绫海及石岭舅氏二公而已。戊申春夏。宿疾颇得药效。瘰疾又以针炙。得半消减。八月。从先君于古阜。不意庶母丧逝。先君衰年终制。继此伤悼。体候渐乖。余自此不暇养病。治丧抚孤。竭力将护。先君甚喜。余病益瘳。时德显在扶安。余自古阜为省妻母。往会再三。见许筠,李再荣。多率门徒。寓家邑中。与德显为文字会。余偶用其韵自咏。有浪迹真无策穷愁共此杯之句。筠与再荣。得见嗟赏。累用其韵见,投。有高岑齐步武郊岛作儓陪之句。又为七言双韵长歌。叠和累篇。强要余同赋。余虽依韵和之。只用自叙。以赠德显而已。素知二人非吉士。未尝片辞揄扬。而筠辈素与东岳争名。仍延誉于朝云某诗胜其从父。人或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0L 页
疑余相厚。然其时唱酬录。缙绅间多传观。皆知其不相亲厚矣。自癸卯以后七年间。国家连设大科。式年一。增广三。别试再。庭试一。而余皆不赴。父母亦不强也。亲党皆云尔疾不至苦剧。何为一向自废。答曰。吾前日非不试。已不利。此命也。今又废举业。不欲苟且汩没。己酉冬。先君始命赴式年。东堂则不赴。监试得中。明年春。中生员会试。余谓德显曰。吾虽登第。无可容足。只成狼狈。欲复止科举。从常调入仕。数年。得一雕(《泽堂集》 重刊本, 규장각 소장 《泽堂遗稿全集》, 덕수 이씨 문중 소장 《泽堂集草稿》 등에는 '铜'으로 되어 있다.)印。以养老亲。仍谋长往。便无迹可见如何。盖德显。方与余谋共屏居湖海僻处。为读书求志计。故以此相参。德显云。今适月沙在铨。求得一祠官则易耳。顾君门族衰薄。若不登第。从常调得县亦难。莫如且就正科为禄隐。亦有何狼狈耶。时家窭已甚。意欲速成一口养。前头壬子式年可及。明经殿试。制述人少。争魁不难。又闻洪川县监。壬子间当瓜满。戏谓家人曰。吾于壬子得榜头。即为洪川县监足矣。尔等以此祝之。余平生不作准拟进取一念。亦无一语期待。家人所闻。惟此戏语。且语德显限壬子年赴举不得。则便止。就湖海躬耕钓。亦不失亲养。德显亦喜闻。相约偕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1H 页
逝。是年。赴谒圣泮科不利。冬赴别试初试榜。中第二名。表文为时所称赏。殿试中第七名。非始望也。鳌城主试。月沙副之。以策文有作者气。称赏取之。其时筠读卷。而其兄筬子𡧰及女婿朴弘道。其门徒卞献得中。同考官朴承宗子自兴,曹倬弟佶亦中。故榜出而多人言。闾巷间称为子婿弟侄榜。落榜举人。喧然相传说。唱榜旬日。献纳柳穑。于经筵因时弊。略发其端。光海诘之。遂以所闻对。台论继起。宪府则请削许卞,曹两朴名。谏院请罢其榜。而不举子婿弟侄之语。盖正言丁好恕,金声发。本许筬亲客。丁又佶之姨叔。故为阴护塞责计也。光海知其意。批旨云。难于削去。所私者泛请罢榜。甚不当。谏院避嫌。而丁,金启辞云不但子婿之说。查顿门庭之说亦有之。故欲尽罢其榜。光海答批甚峻。丁,金再避。又下教云。昨日谏院避嫌中。做出查顿门庭之说。隐然眩乱视听。欲使君上。莫能辨别真伪。乃今始知许家之权重矣。丁金启云。查顿。指举人李昌后为考官李尔瞻姻家。门庭。指李某为许筠受业之人。故人以为有私。无耳不闻云云。政院大骇。就见其启草。则初书云门庭。指郑遵在李尔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1L 页
瞻对门之家。而以冻墨抹去。改书植名。且以门庭二字。幻为门生样底文字。史官,承旨皆叹愕曰。莫大之事。既曰无耳不闻。而诣阙后临草涂改。此岂公共之论耶。司谏郑岦。与余亲姻相厚。而畏丁,金之强。亦依违不辨。盖是时。尔瞻见轧于柳党。自义州罢归。未复清显。丁,金意轻之。初不惮中伤之论。以徇柳意。既诣 阙。见圣批加峻。恐为尔瞻等反攻。欲改下段。仓卒以余充数。盖筠被递下狱。无可救之势。但欲明其所私之人。不止子婿弟侄。以余为卞献之比而混同论之。示不为许家地。其无理如此。史官李熽。尽书其改草实状。甲子冬。余参修日记。时同知春秋权尽己见而揭示。余曰。公议自有在也。时宪府己蒙答批。筠所亲𡧰, 弘道, 献当削。朴,曹等未必行私。不许并削。谏院连启罢榜事。而终不举𡧰,佶等姓名。外议喧然。光海峻旨连下。故合院皆避递。金光煜继为正言。启曰。查顿之说。虽或有之。此是追出浮演之语。门庭之说。人未有闻。且李某与筠泛泛相知。既不在门庭。又非受业之人。臣不得并举以论之云云。答曰。许家波及乱真之许。何足取实而论之乎。宪府又欲论好恕临时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2H 页
改草捏无陷人之罪。发于议席。丁由此大困。铨曹遂停清望。充赴京书状官以行。会执义柳潚新拜。论筠所私不过𡧰,卞二人。朴弘道等。并无相私之迹。其他皆浮论不足为据。光海是其言。只削𡧰,卞。两司并停论。筠谪配旋放。
  成均学谕
成均学谕。承文院以新榜被论。皆不欲取。惟柳忠立,金尚及余在议中。许筬门下人三官。欲为丁,金地。故不圈点。余以降三点见绌。移送成均。同选八九人皆就职。余不就。退归骊江。或问其故。余谓非以成均为薄。病间残命。本不欲赴举。仕进之初。被人指斥。吾道已隘矣。但当不仕。以明初志而已。谓家人曰。今日魔障。正坐预期洪川也。○先是。东岳叔父仕于外。余虽得再三谒拜。未暇请业。自己酉冬。始得从游问诗法。又遇权石洲,洪鹤谷,车五山兄弟,任茂叔辈。颇通评论。然岳叔律法甚严切。字覈句锻。余不能尽从其诲。又懒漫不读古诗。泛览经传史志。兼学散文。岳叔殊不满意。尝戒曰。汝平生不读书。而见称为文章。若遇具眼者。当破囊橐。石洲诸人。则亟加推奖。尝代人作月课。月沙,西坰诸公考次。余尝居上。文名日彰。或谓余诗法出于岳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2L 页
叔。非也。
  说书赴召
说书赴召。自辛亥春。归耕江上。家食甚窘。亲戚皆诮责曰。同时被谤者。无不扬扬清显之列。尔何自苦如此。余终不动。间以亲干入京。终不见亲友。张持国,李直夫辈。每拟史官荐。辄使人探余意。余又不应。德显知余无世念。每语张,李辈曰。君以公道用人材。则某也其人也。若以吾党用之。则未必从也。二子皆疑而不果荐。郑岦谓先君曰。某不欲入党目中。今不见用。正坐此耳。科举事非累之也。先君本不欲子孙为偏党。常行戒敕。闻郑言甚非之。余谓德显曰。闻公辈今以不党塞我。此岂所以待士者耶。公辈自祖先宗族交游。已被题目。尚欲中立正论。我平日不出柴门交游。无一人父兄宗族不显于党目。而今欲得官开口附党。则真鄙夫也。且吾自少做联句时。不欲上人。吾所占文字。旁人取用。则嫌于相似。自改撰以取屈多矣。中年。病不赴许多科举。未尝动于嚬蹙。只愿作洪川县监。是欲念也。然而人乃以试官用私诋之。今忽附党进取。而得明其本心乎。朝廷若以清望相逼。则当就成均。不患无仕路。此亦今且忍之。况揽取清官乎。时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3H 页
史官。则诸党迭居。惟尔瞻党不得参。三司清班。则大小党相轧。互为前却。壬子冬。尔瞻党少衰。柳希奋欲和合诸党。以抗尔瞻。谓任章曰。今当于西南小三类中各出铨郎一人。又得公明中立者。主张其间。安得此人。又求访遗材。章曰。李某不为诸党所收用。闲寂久矣。公若收之。当不避就也。柳然之。章乃妻父表弟。柳使章谕此意于德显。余适以妹婚事上京。德显喜闻之。来语余曰。公若少屈志。则此公道也。腾踏在旬月间。如何。余谢曰。向者兄之侪辈张李二人。若用吾则吾当不避。然自循素志。不肯和应。今者三昌争权。大祸日构。吾为从约长于其间。将取苏秦车裂之厄乎。德显咈然曰。公若不肯。此后吾无望矣。盖德显初约偕隐。以姻家金延兴逼于祸。不免浮沈。亦有铨郎之望。所以来任章之诱也。余既谢任章后。柳亦绝意。其后。修撰朴𥶇鲁直在邻坊。以骊州乡分为辞。来见于寓舍。余一番就见回谢。朴大喜。屏客闲话。取酒相款。余不及一字于时事。朴亦不及推挽语。但余绝迹要路已久。忽踵其门。闻者以朴能致余为幸。朴仍荐余于铨中。同年朴自兴。柳忠立。及余素相知人赵怡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3L 页
叔。并为郎。而朴之大人彝叙为参判。以为胄筵久不得好讲官。如李某当以公道用之。遂拟说书末望。余已归家。自此又与鲁直顿绝。铨中又绌之。凡八拟。皆填副末。癸丑四月。始以副拟受点。有旨促召。余白于先君曰。不就成均。而受此清职。既非辞尊居卑。又若以退媒进。虽被严旨。不得不辞。方入状本州。辞以身疾。是日。骊江南岸侨居徐阳甲,朴应犀,沈友英等。以杀越被捕。应犀诬告与徐,沈共为逆谋。欲聚财结客。非为盗也。大狱遂起。金吾郎接踵来捕贼党。一道大振。散官在外者。皆上京为奔问状。牧使沈彦明谓先君曰。此时坐此地。安得辞召命乎。又沈友英。本石洲甥为弟子。能书善诗。且以妻姓族。出入余家。此狱之兴。家中亦惧。余不得已赴召入京。例入豹直。逐日侍讲讲孟子。数被疑问。时徐,沈次第就戮。而妻兄挺世。以延兴女婿。辞连栲死。人多为余危之。不得已见鲁直父子。请避侍从。就闲待调。由是屡拟礼刑郎官。皆不中。盖光海以余新侍讲。不欲遽迁也。既而废 妃大论起。光海以贼党亲属不当在侍从。先黜校理闵有庆。盖怒其沮论也。时尔瞻辈。已得意张甚。连劾名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4H 页
官素所不悦者。皆以逆属指之。诸人或上疏自列得递。余亦引挺世栲死之嫌。上疏乞罢。答以勿辞。逆狱尚蔓延。光海日亲鞫问。以此百僚不得呈辞。余饮酒自病。卧家不仕进。被推考。遇赦令免。至六月。肄习官褒贬。不参贬中得递。付西班司正。俄闻先君病疸甚急。忙急不受暇东归。○在京时。朴𥶇与儒生等。主张攻废 妃之论。儒疏连上。朴皆预知之。时来见余。相议疏事。或草创与之。余既被朴调救。而又其所论事关重不避。自此情势颇亲昵矣。○是秋。德显以台论谪固城。盖坐金家累也。
  丁外艰卜葬
丁外艰卜葬。先君竟以疸症不救。八月十二日奉讳。卜葬砥平白鸦谷。明年甲寅冬及乙卯二月。次第启迁先祖考祖妣墓。葬于先君墓之左谷。余本无儋石资。方在党祸疑惧中。人皆挥避。罕有落一毛者。二年之内。三营葬役。千里运致。皆不借人力。尽卖室人私橐。又妻家所传故奴所献瓦家在京者。亦卖而充用。躬樵采祭奠几筵。慈氏在骊江。往来省觐。或无马步行。时畿内连旱大饥。妻子仅继粟粥。艰厄甚矣。○癸丑九月遭丧后。光海因搜阅逆家文书。得余与友英书三纸。有书册交借文字评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4L 页
考之语。末端书植名。不书姓。光海下鞫厅。同知义禁朴彝叙先见之。认为余所为。私就判府事朴承宗房内。持书示之曰。此必李植书也。彼同乡居。见以文字往复不足怪。顷闻渠在乡丧父未葬。今若回启拿问。虽不至死。或不免徒流。此甚可矜。今姑留置此书。待其葬后。回启未晚。或上不问。则仍不回启亦可。朴承宗素重彝叙。俛从所谓。招郎官洪振道。以书付之曰。此书汝可别藏樻底。遇有回启时。即出为可。慎无泄也。盖振道。乃余妻族。故特付之。其后逆狱连起。文书浩汗。光海终不问其书。余得无事。此语彝叙婿尹知敬。泄之于其亲族。辗转演说。尔瞻之党皆闻知。而林健等把持之论。盖自此始。余既蒙朴父子全济之力。且危端未息。脱衰后。入京一见朴父子谢焉。不知者。或指余为小北者由此。然余所交者只二人。而交际又浅。人辄指目。朴亦以余已入己套中。既脱余大厄而无难色。此亦可以观世道矣。○卜山迁葬事。详见启山志。○脱服后。卜居鸦谷墓下。详泽堂志。
  赴北评事
赴北评事。及脱服。清望已塞。而犹未升六品。郑岦为兵曹参议。拟望受点。非左贬也。五月。发京遭潦中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5H 页
滞。六月末。到镜城。兵使金景瑞待之颇款。八月。北巡诸镇堡。九月。还到镜城。兵使以余欲归。以公事稽误启罢。十一月。发镜城。岁末。入京。即归骊江省亲。适室人有重疾。因医药寓京未返。因除兼宣传官。付司果禄。朴承宗判兵曹时也。承宗偶见余北塞所作。大加称赏。仍用卷中韵作二律。因同僚尹寿民投示。余且以书索其新构退忧亭记文及诗。尹乃余外从叔。而时同在义禁故也。盖朴以尝拯济余于大祸中。谓余必顺应。有此恳请。余以朴虽见左于尔瞻。而权宠未衰。号为三昌。若副其请。就作文字。则其中当不免一二褒语。其受人指摘不少。因尹公恳谢。只用其亭韵。与东岳叔同赋以送。朴大恨。且以余二律无褒语而有讽刺。只取一律刊于末篇。秋以点马官往海西。出入六七岛。朴时为司仆提调。其婢夫以养马当往。余以为员役太多。只带理马及书吏。养马者请行发傲语。余叱黜之。遂诉于朴。朴大怒命追余行。捉杖书吏。则已不及。遂启请重推。多有紧语。会赦令得免。至十一月毕点。先时点官。惮入海岛。付书吏及差员。代行其事。吏辈作弊。放军分利。只因旧簿。改书新簿。而捉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5L 页
出可合贡马而止。故弊虽巨而易了事。余既躬亲入海。尽搜马匹。一一看点。则已往多虚簿也。亲点牧卒驱军。眼前入役。吏辈不得尺寸情债。虽口极称颂。而内相怨恨。及复命。朴又责书吏曰。何来之迟而数之减耶。官事之难了盖如此。盖不能无憾于辞亭记。
  纳禄东归
纳禄东归。丁巳冬。余自海西复命时。大论已发。即呈暇兵曹。归骊州。以不赴收议将论罪。遇冬考隶习官居下罢职。遂得免。作岁暮诗十首。明年正月。室人在京。农儿患疹痘。余惮上京。不以时省见。故竟至不救。天道不可恃也。三月。归葬鸦谷。举室奉亲入山。草屋粝粥。室中怨谪。年已向衰。而只有三女。祀事凛凛。然亦无如之何。安之而已。○时逐臣多居上游。郑德馀自杨根首来访余。茂叔亦寓龙津。经过会合。未几。完平寓骊州。李直夫,赵汝秀(诚立),韩而栗(琂),吕子久。(尔徵)皆在水上相来往。时人欲加之罪。号为水上七人。又有三学士之目。余本不欲出入。缘德馀好客喜游。不免牵联饮谑。非惟损志妨学。近祸亦大矣。
  除兵郎,宁边倅递
除兵郎,宁边倅递。己未四月。家食屡空。时岳叔尹江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6H 页
华。余诣谒乞粜。留款三日。兵曹除命忽至。叔谓方为官府游客。不可称病。欲归鸦谷。亦无便隙。不得已从吏辈还趋京。肃谢入直。方欲呈病。而以末僚未即离直所。四五日锁省。俄闻鸦谷失火。家藏荡然。书籍数千卷尽烧。室人告朝夕绝食暴露状。老亲适出江上幸安。余方忧闷中。适宁边判官缺。其时西师新没。荷担待变。命极择曾经侍从人荐拟。余以副望受点。不敢辞免。即肃谢呈署状。则大司谏李伟卿,司谏林健等。倡言李某连姻金悌男。交结羊甲友英等。不可差遣军府。初度越署。余即东归。俄闻再度署出。府人来候。即皆退遣。呈状吏曹得递。吏曹有些右之者。以余不往非得已。得免罢谪。○先是。先君在骊州。为沂川院长。儒生因泮学通文。削郑造于院籍。上疏请罪。先君不能止。既封疏。闻京儒李安真,权淰罪黜而中止。然时辈已侧目矣。林健。本骊产也。素行无赖。乡人多轻之。自附党得志。贪虐聚财。一乡受毒。怨诅溢境。院中士子。尤不亲附。健每疑余领袖其间。内极恚嫌。李尔瞻谓健曰。君所居乡。畿左文献地也。何为令院儒异论。不得奖率一青衿耶。健大惭。怨乡人益甚。诬以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6L 页
交结逆党。与造等日事罗织。院儒成汝格,汝相,申祖禹,辛应望,闵惟清,朴时荣,禹轼,李暹等八人。首被停举。成判书泳之远窜也。有使其子婿出入羊甲之家。有同一身之语。盖指汝格,祖禹等也。丁巳春。尔瞻选余知制教。健诉而削之。又于推鞫厅坐。唱言癸丑之狱网漏者李某也。朝中皆为余惧。兵曹不得以郎官荐。移吏曹者累年。骊江。有嗜利无耻辈二三人。谄附于健。构捏虚说以纳谀。健自知其丑恶。意谓吾辈常聚议其失。心愤欲杀之。时判校郑荣国。以其党规致名位。健等谋以荣国升迁骊牧。仍发大狱。适荣国受韩缵男指。出牧海州。起崔沂狱。故不果来。健又诱附己者辛姓人。呈状宪府。托以愬已屈辱。仍讦植等。则渠欲据状论启。辛初不敢从。健许以及第。然后怀状欲上京。适两脚得肿。蹇伏逾年竟死。至是许筠逆诛。健等内怯。尔瞻欲收用余辈。屡发于公会铨中。意谓已解。连注右职。健以余不自解于己。而偃然行公。为此越署。以启构害之端。尔瞻召健谓曰。李某安于乡居。厌赴边险。君何适遂其欲。且骊州君父母乡也。何为与人作仇。健大沮。翌日。健迁校理。再署即出之。是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7H 页
时。余祸网四匝。朝夕岌岌。或谓余曰。宜少诎意于当路。以纾危祸。余谓癸丑成狱时。无辜连累者多其时。吾实瞿然。枉谒朴彝叙。得免危机。此已过分。目今士类无不贬辱流播。吾安得独保家居。看时辈锋锐已钝。人人顾虑。健不过以流窜待余。此则甘心。设令刑死。死于健辈。亦荣矣。安能狂尺寸以徇渠意也。韩缵男,郑造。与先君少同学相善。尝以故人子待之。韩尝欲以一县处之。余不应。韩怒遂相绝。谓先友朴以鹏曰。吾以某类其父。今见某。乃大诡怪人。乱世不可近如此人。○李伟卿。本不干我。而以余与赵怡叔兄弟相近。而渠以赵表弟。卖赵以附党。正相仇视。共为健地。献纳柳炜,正言南溟羽。颇解之而不得。○初直兵曹也。李尔瞻直药房。侍中宫药也。是时。文士在朝者少。禁直只有兵议洪鹿门庆臣,承旨赵玄夫善述缵韩二人。洪瞻之姻戚。赵亦旧相识。二人仄足群丑中。见余喜甚。得数日款晤。二人云君未来时。松相在此间。每月夕。邀吾二人谈文字。及此与君相从。松相诇之昨日强要相见。则曰。闻公辈得新友。弃我就彼可憾也。李某乃吾故人子也。何嫌相见。愿与俱来共谈。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7L 页
可乎。吾辈无辞以对。奈何。余曰。植此行。已似进退无据。今不过旬日计。而在京所做。只有拜谒权相一事。不亦可愧乎。公辈须勿污我。二人曰。吾辈在朝之故。不得不相见。君欲毋见甚善。但何以为辞。余曰。松相若以职事召我。则我当往拜。一拜后。亦可续得私展。我亦有职事相关。当拜于本第。今于禁门月夕。只因公辈传语。遽尔谒拜。有若少年相追逐。非士见大夫之礼也。以此不敢。二公如余言。松默然良久曰。正自不欲相见耶。又检阅任器之,校理韩咏来见。曲致尔瞻欲相见之语。答之如前辞。及余除判官。瞻谓洪曰。宁边判官。当辞于吾辈。李也肯践前言乎。洪曰。李今何惮而不见公乎。尔瞻又曰。李若来见。吾当酒礼相饯。公可来参云。其笼络如此。故于骇机之发也。不为下手而反相救。抑余亦逊辞效也。可愧可愧。
  连被幕辟不赴
连被幕辟不赴。李尔瞻选余别知制教,承文院制述官。付军职。余不就。庚申秋。瞻为远接使。吏文学官李再荣等。皆以为从事官非得李某。难以成样。乃辟之。光海批问李某不知何许人。有才望人。极择带去。时吏曹正郎徐国桢,佐郎金蓍国。同辟入状。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8H 页
余以前判官并拟。光海疑而传教如此。尔瞻欲胁余就附。因所亲谕余曰。自上见李某名。密教曰李某。乃金悌男连姻家也。自前金家亲党。不许赴京员役。况从 诏使往来乎。责旨甚峻。此乃戚里人任兴后求从辟不得。有此内谗。即从事官不必做。此系祸端不少。我当内达。以释上疑。又更请带行。则上必许之。自此当入坦途。但我亦未尝识。安能保不相面之人乎。李某须速来见。余不应。尔瞻久不回启。辛酉春。临辞朝。始请以柳汝恪代之。光海允之。仍传曰。李某以制述官带去。以此知所谓密旨者虚说也。余呈状本县。称病不赴。尔瞻在关西。再申促送。光海下教曰。李某抛弃君命。不为下去。所当拿鞫。今姑从重推考。多囚家僮。趁速催送于中路。由是本道再三促行。余遂上京辞。出城外。迎见尔瞻于弘济院。又与李再荣。偕往见于其第。托以老母在峡中。有重病沈绵。今赴西行。当阅月阻信。愿免从行。尔瞻曰。举亲病为辞。吾何敢带往。吾当周旋使无事。可即退去。翌日东还。三昌一代大权贵。吾皆未识其面目。文字作祟。未免踵尔瞻之门。为可愧也。时余付西班司正。既归。又以夏考肄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8L 页
习不参。居下罢职。其后。梁监军接伴使朴鼎吉。辟从事。即呈状辞行。辛酉秋。柳川韩公。以都元帅起废趋朝。委请入幕甚勤。余辞以亲病。又其婿郑德馀也。谓柳川曰。李某出处。不与舅氏同。不当夺此江湖完节。柳川不果致。副体使南以恭。柳,朴党魁也。而以妨于大论。被罪久谪。方起废开体幕。士论多与之。余曾于海西谪处相见。及放归杨州江舍。每要余相见。故上京时。再三经过。为作其亭记。南辞朝时。辟为从事。语人曰。李与吾相厚。必为我一起。京中士类。亦以为李某今不应南辟。则真中立不倚者也。余即呈病不赴。南大怒有怨言。郑岦谓南曰。李方外人。而公党色太明。非惟公不当累李某。某亦不可自累也。癸亥正月。余如京见南谢之。南以郑语语余曰。果如是言乎。余曰。吾疏狂。不避人指点久矣。岂以公有党色相嫌乎。秪以累辞要路辟。故不得取舍避就。一样敛藏。公宜早晚验知也。未几。东岳为田监军接伴使。欲以余从行。余如所语于南者语之。及归家。岳叔临行辟之。且启曰。李某在乡。须别加促送。光海久知余连辞幕辟。遂下旨召之。又新有台格。西路职官厌避者。本处充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9H 页
军事。揭示以行之。余不得已入京谢恩。南又怒曰。李前日不就我而言一样避他辟。今为东岳起。盖为党于岳故也。郑岦又解之曰。李某与岳情分同父子。安得辞避。南见余有愠色曰。公今自有许身处。岂如郑汝秀言乎。余曰。郑丈不知我者也。士子去就。虽亲父命。有所宛转不从。况从叔虽亲。安能为他浼节。向者吾已辞之。他自勒定抑致。吾惧陷于谪戍。姑为此行。将面诉衷曲辞归之计也。且吾则闲退。岳叔自不免汩没。故为此牵联同污计。此岂为知己。吾诚不能无憾也。抑有一说。令公自谪所归。宜有一番谢恩。看今日世道。此岂着纱帽乘轺轩之时乎。吾意非惟吾不当出。令公亦不当出。而尚此栖屑。心所未晓。今乃离亲远游。为此幕职。有何义理耶。此乃吾本情也。南喟然叹曰。公言极是。吾久于此。非初志也。特以上不豫。朝夕起居阖门。故不得违去。今上受针垂毕。来月。当归东郊。仍出酒饯别。明日。送人致谢。辞以病不得出祖。郑汝秀闻见大咋曰。君能使南公释憾相厚如此。以何术耶。余曰。吾直摅胸怀。无他谬巧。故彼自释然矣。
  除吏曹佐郎
除吏曹佐郎。余赴东岳幕府。三月。过海西入关西。体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59L 页
府赞画使李时发,都元帅韩柳川。迎迓甚款。韩公亦戏言如南意。非督过意也。李在黄州。正值清明。相邀踏青。屏徒从。步上馆北松冈。密问余曰。近看内面气色如何。术士或言近日当有大变。公之意如何。余笑曰。吾不着乌帽累年。今忽此行。必有变故也。李笑曰。君之乌帽。恰似禹鼎忱诗也。禹乃吾乡清州人。博于经书。而不能诗。壬辰春。作律诗一首。乡人以为变怪。未几。倭兵大至。丁酉春。赋绝句一首。未几。倭入两湖。如此事。不可忽看也。柳川亦有密问。余不答。是时。颇有所闻见。而既非躬参。且未详知。但看汹汹气色。到长湍见李曙。到永柔见申景瑗。二人皆有所待。余不欲闻知。皆以戏言问答。若不知者然。十五日。入定州参使幕。与同僚李景义。相约不近妓乐。同房读书。方温理礼记。留二日。反正之报忽至。讹言多异。又监军消息尚阻。使相谓内变如此。则须暂向内地。看势进退也。翌日。进到肃川。南子安往毛营。详得京信。见朝报。余拟铨郎望。于是一行。即往成川留四日。转至平壤。又留三日。至中和见柳川。又留。使相先次黄州。余追至。初余欲呈状趁夏前归觐。及见拟清望。嫌于还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0H 页
京。惟李景义先归省亲。到黄闻除持平。俄承 召向京。到开城。闻改除铨郎。少留至京。上疏略陈曾于昏朝。一味退伏。未有可观节槩。不合首被擢用。又国家新经戚里之祸。上以是失国。下以是亡家。龟鉴昭于此时。臣连姻戚里之分。人所共知。安敢冒当铨叙。甄别流品。抑塞奔竞乎。臣有老母。年老食贫。臣拙于营干。不得伸一日之养。乞以臣守畿内一残县。则臣当抚安凋瘵。兼学吏事。且得甘毳。以养老病。公私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尔恳。尔其勿辞察职。乞县疏章。例下吏曹。而 批答特下。人以为异数。故黾勉就职。凡三度参政席。旋乞暇归省。
  递拜典籍除修撰
递拜典籍。除修撰。归觐砥平。仍挈家入京。为文告别泽风堂以行。入京之夕。本曹阙直。故例吏曹主省记而不直。曹被内摘。则例对以郎官巡检。余意不然。而仓卒因下吏失对。亦不自首焉。时物色已形。颇以为某本非时人。又近戚里。欲有轧之者。及此颇有人言。余即呈病不赴。六月。都堂隶考。得贬中递。除典籍。吏曹考。亦不参而免贬。俄录弘文。除副修撰。盖因青阳及金宇颙故事也。上疏辞不 允。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0L 页
仍入直侍 筵。同僚多厌番宿。余则不能牢避巧辞。才出一二日复入。时郑愚伏为副提学。侍讲论语。常入侍。故得与讲议相熟。 筵中亦多讲说。知经筵事郑晔,吴允谦等。亦属意往复。 上亦多所开纳。然终觉规外之除为未安。前后呈辞。皆三度加由。故不得已而复出。其后。自 上察直宿益密。吏曹郎自此例直宿。又后数年。有吏郎贬中。因(缺)例除修撰。不就职。 筵中又请小官呈辞。三度许递。勿复加由。 上许之。可知植常在众非中孤立而不悟。可叹哉。
  上疏乞守边郡不报
上疏乞守边郡。不报。十月日。以东堂试官。与应教崔晛同院数日。因闻西路武备状甚悉。且念立朝五六朔。无所补拾。但见朝政。一循故常。只事讥察内变。西土兵士。咸怀怨咨。守臣不修守备。甚于前时。明知乱生不久。上疏极论请自守一障。与老母俱莅必死之地。以为武夫之倡。末言自 上惮于变更。忽于远大之失。盖试为之兆。而亦欲因此求外补自效。疏出。人多称快。 上优答之。下备局议处。完平曰。此吾志也。宜以海西一郡试之。诸卿皆以为李某迂疏空言耳。不合边寄。遂不回 启。 上亦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1H 页
不问。以此知 上下之轻之也。李贵曰。此疏忠诚。志气皆可尚。何可空弃。遂 启差备局郎官。逾年得递。亦困矣。
  复拜吏郎罢递
复拜吏郎罢递。岁抄复拜吏郎。翌年正月。逆狱大起。余与郑德馀,金时让,吴䎘。为问事郎。连日达夜捧招。罢后不得还家。仍直吏曹。鸡晓复入。适正郎李明汉同宿。李亦待政事。仍递一马入 阙。故差后于诸僚。大司谏郑烨。劾怠慢之罪罢之。时见逆狱出于李祐等讥察。虽桁杨满狱。而端绪中绝。闷默随行。心醉如狂。及闻罢命。不觉喜形于颜。同僚咸指目焉。李明汉上疏辨其故。不报。
  复修撰遭适变从军扈驾
复修撰。遭适变。从军扈 驾。余就散四日。适叛书闻。被 招诣 阙草书檄。明日。复修撰。充 御营使李贵从事官。与同辟李敬舆。开幕钟街。募兵操伍。数日而毕。兵凡二千馀人。以为守御京都之计。既而适贼深入海西。将逼畿内。李公遂以军务付李敬舆等。自请出战。 上许焉。乃与副将韩峤,勤王别将瑞山郡守朴惟明等。又及余同行。手下军官二百人。瑞山军四百人从之。余先至坡州。二月六日夕也。时坡州牧使朴孝立。守临津下滩。水原防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1L 页
御使李兴立。守上滩。余即牒孝立云德津山城在江北。弃而不守。其城所有军器军粮。即皆输来阵中。又坡州山城火器。尽为输下阵所。严设战备。为把扼计。孝立回报使相曰。从事官所令如此。德津则本无粮械。只有真木防牌四五十具。重而难运。山城乃牧使所守。火器不可分出。使相然之。盖孝立已密通于贼。欲迎附而不之觉也。使相昏时到坡馆。统御副使崔鸣吉。回自江北。详问(《泽堂集》 重刊本, 규장각 소장 《泽堂遗稿全集》, 덕수 이씨 문중 소장 《泽堂集草稿》 등에는 '闻'으로 되어 있다.)岐滩诸将败死。京畿监司李曙遇贼退次。贼兵已入开城。京外大震。使相本虚怀轻动。初以诸将不力战。自请宣抚检督。及诸军连败。又以为朝廷必争 出幸之议。非我莫能决。即欲还朝。崔公亦知其徒扰无成。劝令还京议事。翌日欲决归。误闻贼留开城。欲临江巡视而还朝。领所带兵卒。使植在阵后。而自建旗先行。至临津。津已断船。彼此无所见。将往视下滩朴孝立阵。缘岸西下。崖窄径狭。步骑斜行连亘五里许。俄见贼兵先锋已到下滩西路。余谓士卒曰。贼到彼边。汝等可速进滩口。正好奋力也。有军官最后缓行。即拔剑欲斩之。军官云我是使相军官。从事非干我也。余即缚捉。使军牢手。将进使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2H 页
相前请罪。正诘责间。使相忽回旗上山行走。余急急使军官请使相毋动。且听吾言行止为可。余亦赶去。军人塞路。马不得行。缘崖步趋。皆未及达。使相已远去。而军人一时溃散上山走。贼住阵西岸。其抵掌笑侮可知也。余追使相不及。忽逢朴惟明住马岐路。余谓君亦走乎。惟明垂涕曰。使相忽如彼。吾奈何。吾谓君领兵勤 王。属于此行耳。今上将虽走归。君不当并走。以助贼势。而并使朴孝立军心挠败也。惟明曰。然则从事且上峰头用旗。则吾即入朴孝立阵中以当敌也。余如其言。惟明驰下。则朴军亦已逸其半矣。俄见孝立阵尽散。贼兵已入滩矣。余无奈何。即取高阳路急还。则使相去已远。而韩峤则从交河逃去云。余初更后。到城西小歇喂马而出。则 上已从南大门出幸。城中空矣。余既与奴仆相违。只二军官追来言有老母意不坚。只与一驿卒到汉江。则 大驾已渡矣。追渡谒见于果川。暂陈朴孝立韩峤罪状。请遣官拿究。不 允。○其后。参闻使相及崔鸣吉,韩峤各人所言。则孝立初谓崔曰。此滩深。才容两马没腹而渡。吾兵足防。不必添守。及贼到西岸。又遣二武人驰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2L 页
告使相曰。吾军少势急。决不能扼滩。当退守山城。使相须还京 扈从。使相闻此报。急还走京。劝 上出幸。初无走意也。又金德元。以坡州术士。在其阵中。亲察其与贼密迩状。仍避归。又哨官郑镈。被执于岐滩。贼败后还来被斩。未死时。详语其间事状云。孝立使军官。迎见适于长湍。约以插大旗于浅滩路头。佯退还山城。且献德津山城。留在军粮军器。皆用船输纳于滩上。适诺诺。遂认其旗而渡曰。朴君信士也。大喜嗟赏。以此参商。前后变幻说话。奸逆昭然。而金自点,沈器远等。皆以私意庇护。止以溃走行军令斩之。终未正其逆名。勋爵如旧。痛哉。○初八夜到水原。闻贼兵已入都。余与张持国。请先遣 三殿行。径渡大津住洪州。 大驾与诸将士。入守秃山城。则贼兵虽至。必自却。 上不从。还由龙仁路。次振威县。去京又近。上下汹汹思散。诸将犹欲夜行前往。余请于完平相公曰。夜行时。贼兵追及。则尤殆。请且住此为迎敌计。从之。其他处置数事皆言之。即从。仍辟余为从事官。从 驾至天安。闻贼败报。时拜持平。自 启失律诸将。当次第论责。而臣从李贵。亦同为溃卒。今拜法官。何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3H 页
颜论列乎。请先正臣罪。由是两司论劾使相及韩峤等罪有差。士论虽以为允。而功臣辈大怒。以余构陷主将。贵之婿金卨尤嫉之。东岳之祸。亦自此始矣。贵诉于 上云。李某不从臣而归者。意欲附贼也。骂叱数月不止。人多笑之。
  复除吏郎辞避
复除吏郎辞避。时朴炡等。别立党友。大臣勋贵。皆主张其论。当初务欲激扬仕路。以立事功。故余亦喜闻之。既而见炡颇专恣。门庭如市。而劾正多不公。知其非君子所为。不相往来。炡等畏余败其势。百端侵挠。及不隐李贵败溃状。贵女婿金卨。欲中害甚。会东岳叔父。奉使关西。与卨父德諴同行相郤。先诬东岳不道语。炡与金时让等。乘余乞暇归省时。遂构成其狱当死。余亟还朝。炡等来探试余言。欲并劾余。余以计持之。事稍解。止窜北塞。自是力求解。铨每政。托赴上司仕。或称病不会。六月。升应教。俄迁司谏。会正言洪镐言事忤元勋意。欲陷以重罪。大司谏李显英。力主其论。余初荐镐清望。又发论救解。升平移书大谏。使先劾余。余闻之不避。径赴齐坐。力论其事之非。止论以罢职。升平犹啧啧不止。余即避嫌。崔鸣吉欲两解之。迁余应教。仍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3L 页
入昼讲。面陈镐无他意。 上意悟。镐论遂停。斥为宁边判官。
  升典翰乞郡不许
升典翰。乞郡不许。余之求免铨。非但避要地。欲乞郡出外。而适玉堂员少。锁直百馀日。殊闷闷不自聊。上疏力陈出身行世。本为家贫亲老。非有材德可堪内职。愿守残郡。养老自效。 上优答之。大槩云。具悉尔诚孝。但时事艰危。尔不宜远去。在京奉养。亦可两全忠孝云云。时弘文录当行。炡专擅自用。以金卨为首。余沮挠之。又掌令宋象贤。年老无文学。内多污行而趋附。炡等欲直拜铨正郎。余又阻其录。炡又庇一勋臣杀人。狱事不发。余直其事。台论旁出。炡嫌不能救解。 上又疑炡等有私。由是嫉余如仇。将构捏发劾。论议已定。崔鸣吉泄于余。余即乞暇东归。除舍人不赴。会有逆狱。而以执义召。遂入都就职。俄迁应教。复为执义。郑烨为大宪。惟炡论是应。余独持异。时台谏以仁城君珙得罪大论之时。文不自悔。颇有通外人之迹。累出逆口。请出放于外以保全之。合司论之不已。余以 上意持难。为至亲不忍。亦是美意。欲停论不得。遂呈病以递。烨亦辞递。后代者峻论不止。 上始允之。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4H 页
世子冠册礼成例升通政
世子冠册礼成。例升通政。乙丑正月。余迁辅德。时郑百昌升弼善。韩兴一为说书。 筵臣权涛,罗万甲等。以植等皆戚里。不当为宫官。盖炡等每以此语倾余。及是因事发之。余再上疏辞免。以大礼已迫。演习仪注。不宜更易他员。该曹力防而止。礼成。余以都监都厅。又为赞冠。故准礼行赏。升堂上。升平相。方与炡相左。喜余不入其党。即拟副学望。余又不说。力求外补。得拟全州。不得受 点。盖 上素闻植居家贫困。无以自拔。亦乏干才故也。谓升平曰。年少材疏人。何以拟大处耶。自此铨中峻拒求郡。而炡辈欲中伤者。以此揣 上意。大起迂阔之谤。余亦知免于大患矣。
  拜承旨吏议
拜承旨吏议。直银台六朔。时得入侍。数言备局论议庸常。不足以振发。又言屯田不实。与古屯田不同。又论大军籍。不可循例遽行。挠民无所得。重为 庙堂忌恶。其后所言多中。屯田军籍卒不行。 上谓侍臣曰。李植久在田里。乃犹知民间事也。以此知 上意专不欲以事任植矣。十月。拜吏议。时朴炡等坐贬。吴相判铨。引余为僚。卨等侧目。移书相告语。有李某入铨。日以引用南小为事。时事已矣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4L 页
之语。会睦性善。上疏力攻时人。至比之适逆之乱。其言极惨刻。满朝纷纭引避。辨劾继起。 上疑朝廷朋党为非。而性善独立论劾。为孤直可赏。既优答之。又怒论劾者。李明汉因此递吏议。凡论性善者。皆忤 旨去位。金尚宪罢归郊墅。余因辞职上疏言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今朝廷举措渐乖。局外之论。日以益险。朝廷但当自修饬。不当动色相较。又一种士论。视朝廷如小人窠窟。互相扇动。使不得安于位。向者李尔瞻之世。士或苟容。岂以今日朝廷。甚于其时耶。宜得公明正直之人。久任铨柄。以镇异论。如臣庸鄙。尤不合佐贰。请赐递改。仍今以知制 教三字。食西班禄。制撰小小辞命。以安臣分云云。 上答批略曰。省疏具悉尔恳。予自在闾阎。知朋党之祸。终必亡国。到今益验矣。年少喜事之辈。固不足责。皓首经幄之臣。亦不免焉。此时调剂之任。专在铨曹。今玆除授。意非偶然。勿辞尽职。是时金尚宪为副学。上劄攻睦辈。而注书黄㦿又上疏右睦。 上两非之。故有此 教。于是二人之党。皆不悦余所论。惟崔鸣吉以为不如是。则无以解释 上意。而为适中之归也云云。 时上因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5H 页
灾异求言。群臣无应 旨者。只二三人而已。睦与柳硕疏上。以此时也。先此旬日夜对。 上怪上疏者少。臣请依周世宗故事。促令百司各陈所见。上曰。承旨当奉行。但承旨何不自为耶。余遂退草封事七千馀言。以大振作大变通为题目。 上优答之。备局以其多切害大臣之语。汎然回 启。实无采用。 上特下教曰。求言而不为采用。非所以求言也。更为议 启。崔鸣吉以为此 上意欲变更宿弊也。欲自上章并论之。以助余疏。姑停议启之际。因睦疏致扰。大臣恶而寝之。崔亦避位。 上不问。 上又命大臣荐人材。左相申钦 榻前启曰。用人当因其材。不可远其器量。如赵希逸,张维,李植等。可用为文翰之任。崔鸣吉。又于 榻前启曰。臣虽非大臣。请荐所知之人。仍论荐数十人。各有品目云。其中有曰。如崔睍,李植。只可采论议。不足任以事云云。申相所荐。皆已在位受命之臣。崔所荐。皆昏朝负累之徒。称为跅异而言之。独荐吾辈。为少异类也。余之不安于一铜墨地。皆坐此也。○为吏议时。 仁献疾渐。欲用一孤甥做官。恳于上。上难于特旨。侍疾亲属。私告绫城云。某甥参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5L 页
举义。当做官而特无势耳。参议若以功令荐议。则可得也。绫城以为李参议佐贰官。不当荐荫官。又不可干以此事。遂默其事。 上于大政日。特下旨举义人。无遗拟望。铨中以为不宜。而不奉 旨。 上大怒切责。两铨下郎官狱。余与三堂上皆辞递。而余自是不得入铨者十年。甲戌。复入而犹不 许。独政迹近戚里。无益有害。多此类云。○仁献未几升遐。室人就本宫会哭成服。内人泣谓曰。参议今番不奉内 旨。使大行赍恨下世。此何故耶。人人怨咎。于是始知 上怒有以也。
  承文提调
承文提调。反正初。选余及任叔英,李明汉,郑弘溟,郑百昌承文院制述官。以备事大文书别制。 宣庙朝旧制也。至是。又兼副提调。是时。升平主文而机务繁剧。大小文书。一委吾辈。而任先卒。两郑厌避不制。李明汉与余当之。而升平专用余文。故凡 皇朝表笺奏咨。及山海,登州,椵岛诸衙门咨揭相续。而余之所制。居什八九。本带知制 教分排。凡题目特异者。皆归之。方伯,大将,诸勋臣 教书。多请属余。余自念危时素禄。无所补益。此则朝廷所专委。薄技见取。不当以劳而辞。故未尝厌避。以此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6H 页
常苦佔毕。或仓卒急需。夜不能寐。人亦笑之以为痴拙。而余意则不然。然以此 上谓臣于文艺专长。至被荐主文而不疑。其亦倖矣。
  都司延慰使
都司延慰使。都司延慰使。乃于界上。迎慰护送天使之都司官。而自前远接使。仍请带同行助酬唱。故特选焉。升平又私恳同事。余亦不辞遂偕行。多所撰定或代述。幕中诸公。不无争心。升平每笑曰。诸人以令公为侪辈文人而欲相较。殊不量也。余于此行。踪迹孤睽。亦多谤言。
  大司谏
大司谏。秋拜大谏时。申相掌 殿试。榜多材俊。称得人。而相子翊全,孙冕,试官赵璞子全素,睦长钦婿赵珩并参。故人言渐藉藉。余则不以为意。一日诣史厅。同官有言榜则得人。谤亦浮论。但过时追纳卷。至于连三 启得允。翌日。方安宝编卷。此大违科式。又有人言赵璞子在追卷中。而璞以分所官取而上之。 殿试分所考文。又无前规。申翊全之文在次等。而璞搜得于落卷中。力主取之。其他场屋烦杂之事。皆璞为之。以此多言云。德馀言君为谏官。不可默已。须一番论列。驳正其失。使后勿如是。则虽不至罢榜。可以整肃后弊。其言甚是。问于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6L 页
同僚。则献纳朴潢曰。此不可为也。为则必大破绽。罢榜乃已。问于正言李景曾。则曰。如是则浮言可息而国论定矣。为之可也。景曾侄子穆参榜。而其言如此。余又不疑。适会 引对。申相首席入侍。臣启曰。场屋不严。人言甚烦。臣非欲动摇前榜。欲整肃后弊矣。自今必限时刻纳卷。勿令夜深。勿为追捧试卷。 启辞未毕。 上遽答曰。其事甚苟且。必须改之。申相引罪辨理。大槩谓此等事。皆承旨所为。且臣以子孙入场。不敢可否。一任诸试官公论。而不意臣子孙叨参。此为未安。自 上命镌臣子孙名似可。 上曰。何至是。大抵其事甚苟且。自今戒之勿滥为便。申相多举故事。以臣之 启辞为非。左右或右臣之言。遂退。而出 圣教于朝报。于是外论哗然曰。罢榜之论。已开端矣。余见申相。申相曰。公之意未知如何。若欲罢榜。则勿讳言也。余曰。小生实无此意。但如前 启意也。申相有喜色而罢。执义尹知敬。果敢有机智。瞯 上意嫌其榜。忽发简于同僚。极言不可不罢榜。大司宪朴东善以下。不敢违贰。即论 启之。而又论睦性善不合特除正言。 上并不允。仍以劾睦为非。峻责之。并递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7H 页
多官。余谓同僚(朴潢已递)曰。此榜既已被驳。谏院难于庇护。当并举而论之。吾意其间赵璞所为。现有用私之迹。而又若软地插木。不宜只论一璞。今须论启如宪府。而微及璞之所为。则自 上必罪璞而止。因以停论似好。同僚然之。即并举发论。则姑不 允。而根究璞事。则私情昭著。 上连下峻旨。命严鞫之。郑经世为大宪。继前论 启。一 启即允。申相引咎乞递。 从之。应教郑弘溟上疏。正言金光赫别 启。伸救申相。极称其子文才。不可罢榜。上不直之。光赫递。于是弘溟等。谓余微发其端。以探 上意。潜嘱尹知敬发论。而随而助之。此极奸巧。其 启辞惨刻。甚于李尔瞻之言也。众口合攻。不遗馀力。独俞伯曾,朴炡。极言尹之论甚正。而亦不直余。凡为西人者。无不仇视之。余初辞递谏长。又除兵议,大司成。皆辞免。欲求外补以出。申相族子李行进。旧与余交。闻而止之曰。众怒如火。特以在朝故。未得下手。若在外官。疵衅即现。必大败也。速归谷中。饥吃山蔬。庶可自全也。余喻其意。将奉老下乡。适拜承旨。以岁时及自 上练祭故。旬日行公。而胡变作矣。○人言申相不可否试券。而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7L 页
毁者则以为赵璞擅场希旨。升翊全卷取之。相公矇然岂不知情乎。止此而已。台论本不侵申相。宪府汎请推考试官。而不知大臣并按。故尹知敬等。反被光赫等请推。而谏院则请罢对读官而不及大臣。自 上亦无疑申相用私之旨。秖以申相一代雅望。士类所宗主。子孙登第。人人相贺。而忽被罢榜。其他名士赵锡胤等。皆朝廷所惜。众情之称冤固也。余素无党色。冒占清显。人皆不平。而一朝触发此事。其怒余亦宜。申相以文士待余甚厚。余不能周旋救护。其家之仇余。又非所怪。余故略不相较。自是轗轲。常负疑谤。而未尝怨尤曰。吾止于是好矣。彼得及第。临庆席而见罢。其困比我如何。所损在彼。所负在我。我当追悔自废甘心也。○璞一愚人。而媚事时人。申相亦以亲戚甚押。得为奉常正。为 殿试试官。自以为得意。扬扬于可否间。奉常书吏。多入誊录厅。璞知其子卷未纳。力主入启。又潜取其卷视之。多有落字。令书吏改之。又闻诸试官言。此策文当以辅养 储嗣终篇。则得体也。璞又书送其意于全素。同接有知之者。其言太泄。物论实根于是。而余亦追闻其详于李行进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8H 页
矣。
  赞画使
赞画使。虏变仓卒。 上急欲出幸。分布处置多龃龉。臣在政院。夜草密劄言六条。有言金尚容雅素冲淡。乏应变之才。不合留都之任。李曙以筑城结怨畿民。必不保南汉之守。 上即答曰。此言不无所见。已为排置。今难轻改。后都中大乱。而金不能定。李曙亦不能守城而出。时大臣勋臣。皆请 世子分朝。 上不许。累累陈达。皆拒之。适舍人尹知敬请对。臣因入侍言 殿下举朝廷百官。一入江都。而贼兵塞江口。则诸道无所禀令。必大紊乱。目以区区一岛。 三宫百官尽入。则何以继食。必内溃乱。不能防守。又逆贼或乘时而起则尤可虑。自 上既不欲出离 世子。宜依魏晋行台之制。令大臣分率不紧百官。屯住南汉。凡扈从散官。亦从于行台。仍成一大军。东西责应。则江都省力而有猗角。四方有所系心矣。 上闻此言。瞿然良久。答曰。此言却有所见。出言于大臣。臣退语于完平诸公。诸公喜曰。此分朝得请之兆也。余曰。小生意亦欲分朝而为此 启也。于是诸大臣请对曰。自 上有大臣分住南汉之 教。此意甚善。臣等愿得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8L 页
世子分朝。陪卫以行大善。 上曰。行台之制亦善。不必分朝也。卿等勉为之。李元翼曰。行台之制。不行于我国。臣等安敢当此任乎。再三论难。 上方许分朝曰。为卿等勉从。领相申相。当率往好为之。大臣拜谢而退。谓植曰。今日分朝得请。令公力也。元翼复入请分朝诸事曰。分朝当以收拾民心为主。请简其陪从。除接应供馈之弊。 上曰。此意甚善。体使即请春坊卫司减半而行。 上亲点单子。只各四员。吏兵曹堂上各一员。大将中军各一员。炮射手一百名。其数甚少。余意欲省江都从官繁多之弊。而体相又以此定计。非余意也。于是春坊卫官。欲尽从行。上疏相继。散班从官。亦欲从于南。盖 行都危而艰食。又士大夫农庄。勋贵窟穴。多在湖南。皆欲南下。纷然来争。余固请体使再三入启。许散班从分朝任意。春坊卫司各加二员。余与体相。指画虽异。而其欲除供给之弊。得人心固根本之意大同。又专委余检一行。故不敢不竭力。而出门渡江。扈从者塞路。又卫司官李行进,李尚质等四人。自以为吾同散班。当任意扈从。直八班行。夜则卫宿诸人。皆率妻子讨官供。非但行李取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9H 页
足。欲于南中。开一桃李门庭。便宜除拜。大用造化。玄相为主。东阳从之。在行名官。皆其门下。合为一队。而体相。专使余及二三从事检饬省弊。坚不放下。于是毁谤大行。语皆不测。做出虚言。罔有纪极。非但以军国事机间论议白黑变乱。至有灵武之议出于余。(追后闻之)驾次公州。湖南诸人大集。余察其气色。体相则不可显攻。专欲攻我。以侵体相也。即谒体相曰。 世子南下更远。则湖西必大挠。请身留公州。抚定安集。以劝春农。且与检察使。断后防变。大计也。余恐春坊沮止。临发行口启于 世子。而城外 驾前。拜辞落留。 驾至砺山。则湖南士人。受两李之论议。上疏劾植引 世子南下。欲入海岛。沮恢复远图。请斩而警众。疏将上。沙溪金公曰。吾见李植。以断后江岭。落留公州。今引 驾南向请罪。似失实如何。疏遂沮。由是湖南党人尹云衢,宋兴周等。皆谓吾等将举湖南义兵。北击胡虏。使只轮不返。而为李元翼李某所沮。不得伸大计。当书之史册。流恶万世。又自宫家流入灵武之说。会 中殿不豫。急撤分朝者此也。余从入江都。道拜大司谏。盖罢榜后。久不拟清望。至是始拟受点。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69L 页
以升平犹右余。而 上亦不以初头人言致疑也。一行既入江都。谤言始大行。具凤瑞守丧村中。潜招余言之曰。须早自处。然无可奈何。但念国家祸乱再起。 君父耻辱又大。前后出入侍从。臣罪已大。今不可复忝谏长。即引罪上疏大旨。国家以文名取人。列于清显。文人多浮薄。臣其尤也。宜先黜臣。别用一番人。以新庶政。疏上三日留中。 答以勿辞。自此 上始疑臣有不满意于当世。必欲退去也。于是造言者谓植疏意国有丧乱。欲别用人物云云。意欲 上内禅如宋钦宗时。以实灵武之说。此时若非 圣明在上。完平岳镇。则植之一身。糜已久矣。殆哉殆哉。
  除礼参承旨不赴
除礼参承旨不赴。时谤议已成渐。不拟三司之望。及拜承旨 令召。在山中。不闻朝家事久矣。问于院吏。则言近以崔鸣吉以主和擅论推考。公缄出于朝报。传示外方。 上命也。又命论荐守令。命别造军器三事也。即因辞职上疏。仍言所闻新令三事得失。槩言和议非出于力敌势均。而被其胁迫。信不近义。将来必致其违背之责。被兵之端可知。且反正以来于今几年。而朝臣玩愒。有此颠覆之祸。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70H 页
鸣吉对缄。但称死二字足矣。费辞浪说。若为义理之当然者。已是不韪。而自 上又从而张之。徒以已往没奈何蒙耻不得已之下策。苟为万一释惭之端。使忠义之士。扼腕而不平。封疆之臣。解体而思便。非计之得也。又言守令论荐。不立坐法。军器造作。不本方略。循习故常。徒为文具。又言近来 圣上励精振作。设施用人。动违徯志。治效邈然。祸变再起。其无奈便生懈意。以为何自苦如此乎。此是治乱安危之机也。愿坚持 圣志。益加勉强。求其所未至。讲其所不建。一向进步。则必有天人响合之应。又闻 经筵讲读。专务经书空言义理。须兼览史记。以穷格为功。如纲目一书。继春秋而作。以史为经。又作于南渡之后。故其于内夏外夷之辨。征战事机之变。尤致谨而备载。愿 留意焉。疏凡五千馀言。付书吏直上。 上命递职。疏则留中不下。人知 上意不以论崔事为是故也。自此所进疏劄。辄留中。所谓留中。非留于中书。留之宫中也。此为宫人休纸。自光海朝。已有此弊。政院所当启禀出付史官。而亦不敢(此疏私草失本进本又不下故不传于世)余屡言于大臣承旨曰。吾欲一番论此事。而以吾
泽堂先生别集卷之十七 第 570L 页
疏多未下不果也。后卒无言之者。
  除忠州罢归
除忠州罢归。时毁谤渐剧。清望已塞。适会 章陵迁葬。上京肃谢军职过后。即归鹤谷。洪相见谓云君方以退在得谤。大臣屡言贼兵在境。如彼自适。可乎。君可求一州以出。则便好也。余思李行进所戒辞曰。此固为养至愿。但此亦自便。恐人言转滋也。洪曰。此则过虑也。朝廷虽不悦。岂不容一州养亲耶。余唯唯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