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书(十二首)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75H 页
答朴仁之论物格书
蒙示与权兄论物格之义。两兄所论。语各数百千言。而窃求其旨要。盖权兄之说。物格谓物理来到于吾心也。兄则谓于物格也。又谓格物物格只是一事。下一即非功效也。至讥饶氏功效之说。两兄所论。其要不过如此。两兄俱以高明之识。各加研究之功。皆有所自得。并持其见而不克相合。乃问于仆。如仆之愚。何足以知其是且非哉。然既辱下问。其何敢以辞让为事。而不效其区区之见。以副高明能问不能。多问寡之心。而因以为求教之地也。第未知其果于义理合否也。以区区之见。两兄之论。盖皆有所据。而其失则窃恐所谓胥失之者也。请先论权兄得失。而后及于兄之说也。权兄之意。盖以物格云者。以文理言之。是谓物乃格也。若解为于物格则非文理也。故为来到之说。以文理观之。此固然矣。然其以格为来到则决不然也。权兄非但说经文格字如是。章句无不到字。亦作来到说。经文所指。虽或未可知也。章句之意则决不如是也。请先明章句之旨必不然也。章句释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75L 页
格物曰。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穷至事物之理。是说格物。极处无不到。是说物格。盖言所以格物。欲物格云尔也。故后节释物格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与前节所解无异辞也。穷至者。穷究而求之也。既曰穷至事物之理。而继云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此两句。其意分明接续。决非二义。然则无不到者。决是谓穷至之功。于理之极处到也。穷至之至字。无不到之到字。分明是一义。但有求至已至之分耳。此意甚明。初非隐晦难见。使稍有文理之人。苟无先入之见而平心察之。则皆知其如此矣。如曰。穷至者。人之求至也。无不到者。物理来到也。则非但上下异义。意不相续。决不成言语。谓物理来到于心。而只云极处无不到。则其辞旨不明。学者何以知其谓来于心也。朱夫子释经。决不如是。其失朱夫子之意。岂非百千万里之远乎。盖章句之意。若果谓物理来到于人心。则到字下当有人心字。必不只言无不到而已也。然则所谓到于人心者。章句中初无此文也。初无此意也。不知权兄何自而知其谓到于人心乎。亦可怪也。夫于其意义明白。初无可疑者。乃斥之以为非。而必增添所无之文。撰出所无之意。而执之以为必如是。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76H 页
不亦误乎。夫以权兄聪明博达。于此乃错看如此。盖于经文格字。既作来到看先入为主。故于章句亦谓必如此。不暇察其文字语势之不然也。而牵引之使合于己见耳。先儒所谓驱率经言。使合已见者。正谓此也。甚矣先入之为害也。权兄谓物字上无于字。不可作于字意看。此又不然。凡古今文字。虽不下于字。而实有于字意者极多。姑举一二言之。史记云。东国有鲁仲连先生。汉高祖云。汉后五十年。东南当有叛者。诸葛亮曰。臣成都有薄田十五顷。皆不下于字。而实有于字意也。盖下文既云有鲁仲连。则上文东国上。虽无于字。自有于字意也。读者自当作于字意读也。不可以于字有无作他意看也。且曰极处。则是有定所矣。既曰极处。而即云无不到。则是分明谓到于其处所矣。但有人到处所。岂有处所到于人者乎。且以或问及小注朱子说證之。夫或问者。为章句文辞简奥。畏人难解。故复详说之者也。其意实与章句一也。或问释格字曰。穷之而至其极也。夫所谓至其极。正是到于极处之谓也。但格物。求到于极也。物格。已到于极也。此些有分别耳。其到于极则一也。或问释物格曰。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馀之谓也。此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76L 页
与章句物理之极处无不到者。其意实一也。夫诣即到也。此诣其极云者。不知其谓到于人心乎。抑谓到于极处乎。此则虽权兄。窃恐必不敢谓到于人心也。亦必不敢不谓到于极处也。或问,章句。皆朱子所为。或问释物格。既曰诣其极。则章句所释。岂有异于此乎。夫释格物曰。穷之而至其极也。释物格曰。事物之理各诣其极。至于补亡章亦曰。以求至乎其极。可见朱子之意以到于极处为格字之义。不可易也。然则章句所释。虽其辞语不明。难晓其所指。亦当以此推之。知其必谓到于极处也。况此极处无不到之文。其辞旨自是甚明。虽无他證。亦不可异看。权兄乃以为不然。而必作别意看。不亦异乎。但此事物之理诣其极云者。其辞语亦未免少疏。人苟浅看。亦或难解。夫物理岂有自诣其极之理乎。盖谓人之穷究物理诣其极云尔。所谓物格者实谓此也。然其不下人穷究之语。盖以其理易知。虽不言之。人自解见也。然则非本疏也。自后人不能解见者言之。为疏耳。小注朱子说。谓物理须穷到十分处。此亦到于极处也。岂可谓十分处来到乎。夫以或问及小注观之。皆谓到于极处。于来到之意。则略无一言一句依俙相近者也。然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77H 页
则谓于极处到者。章句之言本自如此。分明无可疑。而或问,小注之语亦皆如合符契。而无异辞。谓极处来到于人心者。非但文字言语必不然。章句中初无此文。初无此意。而或问,小注。亦都无此言此意也。权兄此说与朱夫子之说。其长短是非。虽未易知。若论其同异则实黑白之不同。昼夜之相反也。权兄若是己见。则当谓朱子异于己为误释也。如谓朱子亦同于己见。则非但以异为同。未免苟且。亦涉诬先贤。甚不可也。以经文论之。格物格字既是穷至之义。则物格格字必是穷究已到之义也。若作来到说。则是两格字其意异。夫既言格物。即旋言物格。特倒其文而变其语。以为工夫功效之别耳。其实一格字也。必不与上格字异义也。且以下文观之。诚意意诚两诚字。其旨一也。但有求诚已诚之别耳。正心心正两正字。其旨一也。但有求正已正之别耳。至平天下皆然也。唯致知知至。致至两字字异耳。然致。求至于尽。至。已至于尽。其意则实与下文诚正等同也。岂格物物格。独与下文异。一为穷至。一为来到乎。如曰。上格字亦来到意也。则是当解格物为来物。是何义理。是何意味。此则虽权兄必不敢作来到说也。盖格物之义。即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77L 页
至字之义。古人亦有作来到者用。如神之格思。天神格。是也。物格之义。谓为来到者。以文义观之。则亦非不可通也。然凡看文字。不可只取文义可通。须看义理是非。意思当否。类例同异。此格字谓到于极与到于心。文义则盖两通。而以义理言则历考从上圣贤论为学之方。皆是穷格之义。未有以为使物理来到者。以意思言之。则到于极。则上下一义。其意浑全无破绽处。到于心。则两字异义。意实相乖。甚为可怪。以类例言之。则下文七条工夫功效皆一义。不应此独为异也。由是观之。则经文格物字。其非谓来到也。亦决矣。权兄之说与章句之说。其是非长短。亦决矣。后学决当从章句。决不可从权兄之说也。盖义理或有前人不得而后人得之者。故当观其言之当否。不可专以与先儒同异定其是非也。今权兄之说。果合于经旨。则虽与章句不同。亦何害也。但此说则求之经旨。实不为当如是。故仆决以为错解也。盖物理来到之意。四书六经之中无之。至于后来诸贤之语亦无之。乃千古所未有之语。而权兄创出之。宜其失经旨如是也。仆旧日读此。亦尝意其当是来到之义也。而反覆参玩。见其不然也。故不敢为此解也。岂意权兄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78H 页
今日之论。乃适与旧日误疑合也。亦可怪也。兄之意。则盖以章句之意实是于极处到也。物格之意亦必如是。故解为于物格也。而既曰于物格。则与格物似不异也。故又谓格物物格只是一事。因看物格不异于格物。故又谓后一节与前节皆一意也。非功效也。其说章句。谓于极处到则实甚是。其言格物物格为一事。后一节非功效也。则其失亦所谓百千万里之远也。请以章句明之。章句释格物曰。穷至事物之理。释物格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穷至者。未至而求至之事。无不到者。已至之辞也。求至者。工夫。已至者。效验也。此其意义甚明。无毫发可疑也。然则兄所谓格物物格只一事者。岂不与章句相背之甚乎。至于致知。推极其知也。知至。知己至极也。诚意。求诚其意也。意诚。意已诚实也。至平天下皆然也。其为工夫功效之别。自有大学以来皆如此看。今之新学小生。亦皆如此读。未有以为两节皆是一事者也。果若是一事。则是如知至即是致知。意诚即是诚意。心正即是正心。至平天下皆然也。夫谓致知而曰知至。谓诚意而曰意诚。谓正心而曰心正。至谓平天下而曰天下平。是岂文理。虽使文理可如此。诚正修齐字。可作工夫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78L 页
说。至于知至之至字。决非用力之字。谓致知而曰知至。无文理之中尤无文理也。以意思言之。则前节既言格物以下八者之工夫。而后节又无他意。而更言格物以下八者之工夫。则其重复疣赘。无意味无所当。甚矣。盖圣贤言语。皆不得已。故其言皆有意味。皆有所当。无一句闲漫无紧要者也。岂圣人之言。有如此重复疣赘无意味无所当无紧要者乎。非但圣贤之言决不如此。虽以文人作文之法言之。亦不如此矣。以章句所释观之。则曰无不到。曰无不尽。曰知既尽。曰意既实。夫无不到无不尽既尽既实。非效验乎。又曰。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也。知所止得所止。非效验乎。兄常自谓一遵朱子之训。而何于此独相背之甚乎。然则兄所谓后节亦工夫者。于文理极不通。于意思极不当。于章句甚相背矣。此八条两节。先言工夫。后言效验。言工夫则自末而推至本。言功效则自本而推至末。其义理十分正当。其排比十分精切。其意思十分完备。其言语文字十分平顺明白。无有毫发不足。无有毫发剩赘。无有毫发可疑。而先儒所释。古今诸人所读。初无异见异论。不知兄何故独于此别生见解。使于文理极不通。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79H 页
于意思极不当。与先儒所释及古今诸人所读。皆相背乎。仆窃惑之甚也。饶氏工夫功效之说。非饶氏之说也。乃朱子之说也。古今诸人之说也。谓饶氏非独得也则可。谓其错说也则万不然也。窃愿更思而改之。幸甚。夫以兄之积学深造。岂意错解如是无乃因力排权兄来到之说。而矫枉过直。不知其误之至此耶。所谓差之毫釐。谬以千里者。其此之谓乎。夫权兄之说。谓为来到则固非也。谓之功效则实古今公共之言也。何可非也。昨见贤胤。云兄谓物格非效验。知止以下乃效验也。不审信然耶。岂后来变前说耶。然此亦可怪前节皆言工夫。则后节亦当皆言效验。岂后节八条之中。七条皆是效验。而独此一条因为工夫乎。盖八条皆有工夫效验。格物之有物格。与致知之有知至。诚意之有意诚。至平天下之有天下平。一也。岂致知以下皆有效验。而独格物无效验乎。盖此等见解。皆非先儒之意。乃兄之别意见也。而以事理推之。其不当如此。幸思之如何。两兄皆区区常所慕用。如权兄。虽未获际晤。实景仰久矣。今见所论。得失如此。而若言之不以实。则是待两兄不以忠也。故敢进其所见如此。而第恐其言太尽。或似伤乎直也。然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79L 页
要以明其得失之归。冀有以察之也。亦冀有以知仆之是非而见教也。故其言不得不竭尽如是尔。窃计两兄亦谅之也。盖权兄之说。谓物格不可解为于物格者。于文理亦近矣。兄之谓格字不可训来到者。于义理实得之。然则当何为而可。仆于此尝窃推之。敢私为之说曰。物格者。物理为吾所格也。窃恐如此为是也。何者。凡文字言语。各有所主。以治病言之。如云治病。则是以治为主也。如云病愈。则是以病为主也。若训释之则释病愈。当云病乃愈也。不可释为愈其病也。释物格亦如病愈。故当释云物乃格。是也。盖八条两节。物也知也意也心也。以至国天下等字。是系物件字。恪致诚正等字。在物件上者。为用力字。在物件下者。为成效字。故知至是谓知乃至也。其至也。乃知之至也。意诚是谓意乃诚也。其诚也即意之诚。下文皆然。如是例之。则物格亦必然不独异也。故说物格。当以物为主。而云物乃格也。其格也乃物之格也。如曰于物格。则是以格为主。而与下文文势不类矣。然格字之义。至其极之谓。以用力言之。则为求至其极也。以成效言之。则为己至其极也。物理极处。本自有之。非人格之而后有也。唯人于物。有格不格耳。且物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0H 页
理无自至其极之理。其格也乃人之格也。故所谓物乃格云者。非是谓物自格也。乃被人格之谓也。故仆谓为吾所格也。如是解之。则其说物格。既顺于文理。合于类例。而其说格字之义。又与上格字不异。而与先儒所谓诣其极者合矣。故窃恐必如是也。或疑谓被人格曰物格。于文字。可乎。曰。古人文字如此者亦多。如史记云壤夺地削。是壤被人夺也。又曰国伐也。是被人伐也。物格之言。其语势正与此同耳。又疑此固可通。但与章句所谓极处无不到者。无乃不合乎。曰。夫吾于物理格得。与物理为吾所格。其归岂异也。盖章句之云。但言物格者。乃物理推究至到之谓也。愚所说则推其曲折细微而言也。故其言虽似不同。而其理则实一也。盖所谓极处无不到者。岂物理自到极处。乃由人推求而到也。故与愚所谓为吾所格。其意实一也。如或以此说为未可。当释云物理已格得。此于文理虽似不顺。然古人文字如此者亦有之。如井渫不食。王觐为可。林木伐。人杀尽等语。是也。而说格字之意则实得之也。此盖与为吾所格。语势稍异。而其理实一也。仆既语两兄得失于前。而又献其所尝为说者。以求质焉。幸兄之详览焉。亦以示权兄。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0L 页
苟两兄不主先入。虚心察之。则区区之说。亦或见取矣。且物格二字。其语势本似艰险。固宜致疑。世之读者。皆泛然读过。不复详察。故不知疑耳。今因两兄疑难。敢推之如是。区区之见。如或不悖于经旨。则于此经。不为无补。于后学。不为无益。诚两兄为赐幸甚。如或以为未然。更以见教是冀。
上都宪李延平(贵)
昨承台教。欲论近日论议不参之人。悤遽未及思量。未能奉对。归而思之。凡天下之事。必先审察为不为可不可。而后处之。乃能鲜失。今此事须先思量论与不论之长短得失。而后可决。盖论之则一边人自大臣以下皆被斥。虽只论三司之不参者。不及于大臣。首台必不安而求退益力矣。为国之道。一贤人进退。所关甚大。况首台。一国元老国人之所仰望者。虽有大段过失。固当含容。使无不安之意。此正传所谓为贤者讳。赵抃所谓君子虽有过。当容而置之者也。以国事言之。则此老一去其位。所损岂不大哉。此不可不深惜者也。若此老因此终不肯出。则窃恐台鉴难以辞逐贤相坏国事之责也。非但此老。如叔平,德耀诸人。固是佳士。知其为佳士。而以一时所见不同斥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1H 页
之。亦属未稳。且恐物情以托以为名。排陷异已为疑也。台意以是非不明。国是未定为谕。某初亦疑其或然。细思之则甚不然。夫所谓国是者。岂不谓国人同以为是者乎。是非之在人心。不可以刑赏夺之也。苟其事不是。则虽刑赏日施。只能钳制一时。而其心则终不能服也。如是而谓之国是。可乎。苟其事是。则虽不退一人。天下自皆翕然矣。今若曰。论其不参者则国人皆以其事为是。不论则国人皆以为非。国论之是非。在于论与不论云。则非区区所敢信也。今日士大夫中谓处置不得不然者盖同。然昨见权全州。言今日之事与前大君时不同。立异者为非。以是观之。则南中之论亦然矣。虽其间或有所见不同者。实不害其为佥论之是之也。况郑景任辈既屈服。则亦不可谓不从也。今必欲重论而后为快。则前日之事虽是。今日之事不免为过中。且其所损不细。是欲立国是。而反坏国事。人心必怫然为之不平矣。欲以定国是。窃恐其为疏也。若不论则贤相安焉。佳士见容。 朝廷之上。宁静和平。共济国事。与论之岂不大相反乎。且今日彼此强弱。大相不同。佥论必不曰有所畏而不敢论也。其必曰其心只欲定 宗社大计而已。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1L 页
初无倾陷之意也。惜贤相顾国事而不论也。处心宽平而容之也。如是则岂不美哉。区区窃恐如此乃是国是也。论与不论。其长短得失。如是分明。伏望以此量度何如。此论之发与不发。实系国事成败人心向背。故敢陈愚见。窃冀采择。
论舟师与人书
伏问苦寒。台气体若何。伏慕伏慕。翼顷者。上劄论倭事可忧。不可缓备御之计。 圣批终不下。窃未知 天意之所在。恐惧忧闷。不知所为。盖浅计以为我国与倭战。陆战则每不能胜。水战则大捷。然则水战乃我之长技。而倭之所短。明矣。以我长制彼之短。其胜必矣。陆地虽不能御。苟舟师能御。贼船不得入于西海。则两湖京畿沿海生灵。犹得保全。而 国家犹不亡矣。今宜大修舟师。为水路备御之计。缮完船只。足其兵械。择将而授之。分守要害处四五。此最今日急务。不可不预为之图。以为阴雨之备。盖倭苟不来。则舟师虽无亦可。若不幸而来。则区区所虑。诚不可不思也。近者见人自南方来者。必问舟师之事。皆云今之舟师与前日异。不可恃也。令人闻此。尤不胜其忧也。盖前则船材皆以全木为之。甚厚且坚。其高如大屋。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2H 页
防牌亦甚厚。铁丸不能穿。此倭之所以不能为害也。后来。为帅者嫌其迟钝。且欲逞其才能。乃薄其板。又减其高。使轻而疾。论其轻捷则固胜于前矣。论其坚固而贼不能害。则必不及于前矣。凡与贼战。必欲使我军无危。岂可徒取轻捷。而使有危道乎。此后来为帅者虑短而轻变。其为罪亦大矣。防牌亦年久色黑。每斫之而着画彩。使其色鲜明。年年斫之。安得不薄。以是。今则甚薄。不可以御铁丸。夫无事而观。则鲜明者固胜于黑黯矣。至于临战。则黑黯而能御丸者。无害于战胜。鲜明而不能御丸者。无益于战败。然则二者之相去。不亦远乎。而后来为鲜明者。其虑不亦短乎。格军必习于水者。乃能使船于洋中。陆地之人。虽贲育无能为矣。近年以来。海边渔盐之地。皆为诸宫家立案处。海尺等投入其中。邑宰镇将。不敢下手。以是船格未得能于水者。且水军充定之人。率多在陆地。远者在数日程之外。以是常时各镇立番者。皆陆地之人。至于水操则雇海边之人使之操舟。若至临乱。何能雇人。故常时习战。虽若可观。至于有变。皆无足恃。此等所闻。似是不虚。我国存亡之判。唯在于舟师之利不利。而舟师之有名无实如此。岂不为寒心。当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2L 页
今备倭之道。唯修治舟师最为急务。而修治舟师。必须复其旧制。盖旧日之制。必胜之道也。今之制胜。不可必者也。为战之备。何可不为其必胜者。而为其不必胜者乎。船只防牌。皆当改为旧制。而且勿着彩。以闭后日斲削之端也。海尺之入贵势农所者。皆令括出以充船格。每船军兵。皆以海邑居人定属。而优其额数。常令待候。如是而后稍为可恃矣。且三南沿海之邑。其数不过十数。若使此十数邑。勿预于陆军之役。而专属于舟师。则舟师物力。尤为完实矣。盖三南军兵。其数不少。虽捐此十数邑。陆兵自无不足。而使之专力于舟师。则舟师之备甚足。而必可恃矣。窃恐计无便于此也。今者我国亿万人命。如在漏船上。苟深思之。孰不为闷迫乎。翼前劄既无 批答。不敢更有所言。而忧闷切迫。不能自已。窃念台鉴既管舟师之事。水路御贼。实台鉴之责也。而其忧倭事必同愚虑。故敢陈其浅见如是。伏望反覆精察。措置之方。有取于此。使舟师为必可恃。则实举国之幸也。 宗社之幸也。此举措亦似重大。固非台鉴所能独为。必 启达天敢。禀议庙堂。许之而后可为也。然战之胜败在此。何可以其重难而不为也。愿台鉴力主之。必得行而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3H 页
后已。万幸万幸。春和只隔两三月。须急急图之。乃可及也。不审台意以为如何。侍生针未见效。又得寒疾。卧痛方苦。未得亲进以达。尤增闷郁。伏惟台下鉴。谨拜。
答崔完城(鸣吉)
昨蒙台惠书。感仰感仰。仆辞职之疏。昨日呈政院。而今被退却。势不敢更呈。须僶勉出仕。顾贱疾无以支堪。极闷极闷。顷者敦诗来言兄力主羁縻之计。仆私窃忧之。既见李憪言之。又见朴君省言之。使通于兄。不知朴已传鄙意否。今示劄草。审知兄意果如曾所闻也。而与鄙意绝相远。窃不敢以为是也。请略陈鄙见。幸兄平心深察之。切望。劄辞缕缕千言。历陈往古之事。皆以明和之为是。今不暇悉论。其中一二段。有绝与先儒之意相左者。此则不得不卞焉。劄中引石晋景延广之事。谓朱子纲目削其爵以罪之。胡氏亦谓罪不可赎。今考之。此实不然。夫景延广之改臣称孙。诚是浅谋。而挑祸石晋之亡。谓之由此可也。然谓朱子以此削其爵。则实未见其然也。桑维翰请臣虏。而亦削其爵。以此观之。则岂可谓朱子之意以臣虏为是乎。胡氏之论曰。即事而论。延广亡晋之罪。无可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3L 页
赎者。即情而论之。则以晋父事虏。中外人心。皆不能平。故慨然欲一洒之。其情则乃许之也。唯不思轻背信好以下之语。乃咎其轻浅失策耳。至其云姑守前约而内修政事。不越三四年。可以得志于北狄。即为延广计。此非谓当终于臣虏也。盖石晋之称臣于契丹。自在敬瑭之时。至重贵时则乃其旧事耳。内无修政之实。力未可以制虏。则姑且循旧事。以待后日。未为不可。而延广不量强弱之势。轻变旧约。诚为失策。如使延广养兵蓄力。俟时而动。则其改称臣。岂可非也。且延广之姑守前约。则权时之计。亦或一道。若敬瑭之称臣称子。岂可为法。以先儒之论观之。则胡氏曰。敬瑭急于近利。称臣契丹。割弃土壤。以父事之。其利不能以再世。其害乃及于无穷。故以功利谋国而不本礼义。未有不旋中其祸者也。丁氏曰。父事契丹而献地。是固敬瑭之罪。其实桑维翰之创谋也。敬瑭以是而得国。维翰以是而得相。才踰十年。即遭契丹之祸。敬瑭绝嗣而国亡。维翰身诛而家灭。后世人臣导其君事夷狄者。可不寒心哉。胡氏又曰。史载维翰请见事。以愚度之。非有他策。不过劝帝称臣谢过。割关南以增赂耳。此可以救目前之祸。终不足弭异日之祸。盖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4H 页
与夷狄共事。势均力敌。犹且见图。况为之下乎。以此观之。则先儒之言。岂以臣虏为是哉。台劄又以张承业之遣使贺刘守光。朱子褒之。具书唐官以卒。此尤不然。夫承业虽事李克用父子。其心终始为唐。以是。存勖授爵国公则承业不受。但称唐官。及存勖称帝则承业恸哭归晋阳。因疾不起。此承业之志节。可以起敬于百代者也。朱子之所褒。在此也。岂褒其贺刘守光乎。其贺刘守光。乃抢攘危急之际。一时制敌之权谋。固不必非之也。岂可褒之事乎。如曰。以是而褒之则决非朱子之意也。故胡氏论此曰。自诈谋而言。则用兵之善计。自我(一作义)而言。则不若晋王欲伐之为正也。然则先儒亦非善之也。今若曰。我国兵力单弱。无以抵敌虏骑。今难显然斥绝以速兵祸则可也。如曰。此义理当然。先儒以臣虏为是。不臣虏为非则决不然也。胡氏父子及朱子。平生痛心于和虏之论。其言论至今读之凛凛。今若谓是臣虏。则窃恐死者有知。先贤必不平于地中也。仆于丁卯之变。在松都。上书于尹,吴两相。论和不可不许。仆实非徒为虚名而不察实事者也。盖前之和则以交邻之道待之。固无害于义。且一时之计不得不然者也。今之形势。顿异于前。彼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4L 页
既僭称。若须而与之则便为其下。彼渐欲以属国待之。若一向恐畏。不敢违忤则必至称臣。至于称臣则其亡必矣。本欲图存。而促其亡矣。且不论华夷逆顺。以大小言之。彼众仅如我国一道耳。彼为天子而我为臣属。天下岂有此理。昔诸葛亮言于孙权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屈。刘豫州。帝室之胄。英才盖世。岂肯为之下乎。千古英雄。气概盖如此。仆曾于榻前启云。 殿下以孙权斫案之心为心。西边将吏以田单在即墨之心为心。则必无不能御之理。此语诚是也。仆亦非全不知兵谋者也。以仆计之。若悉力御之。则未必不能御。虽使不幸受兵。必不便至亡国。若屈意事之。至以臣属待我。则非但当时有难洗之羞辱。日后必有不测之祸患。亡可立俟矣。此仆所以决以为不可为者也。兄意固非便欲臣属也。然若一向以不敢违拂为心。则窃恐将骎骎至此也。且形势亦有甚难者。既告绝于 天朝矣。若讳于 天朝而潜与之通。决所不可。若告之以实则 天朝其将谓何。外则见非于天下。内以怫国中士大夫之志。且怠将士之志。窃未见其利也。古者敌国交兵。亦有相通之时。若因时应变。出于权计者。容或有之。若专以主和为计则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5H 页
决不可也。仆深恐此劄入则非但年少辈为之哗然。举国之论。必多不平矣。非但为兄计。必有难堪之困。为国之计。亦不为利。如前所陈。切望更思之。若末端所论义州坚守。清北完聚之计。诚为善策急务。不可不急图者也。大概备御之计。未见有着实为之者。是深可忧耳。因台问之及。敢陈所见如是。不审以为如何。
上金清阴书
前岁车马之北行。实自古国家所未有之事。国内之人。无不摧心伤骨如骨肉亲戚之罹此祸也。况其尝奉下风而承馀诲。有平生之情谊如翼者耶。及闻严辞峻节。无所屈挠。为彼人所敬惮。则又不但国内之人无不悚然叹服。亦窃计义声闻于天下。天下之人。必皆想见企慕。知东国有人。而又将书于简策。传于百代。平日从游之士亦与有光宠。此固心所窃期者。而区区草野之中。窃自增气。然其闷然伤痛之心。则亦何尝食息而忘也。幸而天诱彼衷。能自悔祸。来返我境则国人欢跃。又何可胜言。乃知忠信笃敬真无所不可行。而古所谓士民如见父母者。其此之谓欤。翼杜门丘壑。奉老忍穷。粗遣时日。亦是乱世一幸。顾绝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5L 页
迹于世。望京城如隔千里。况西关杳杳天涯。何由奉咫尺之书。以致其区区抃贺恋慕之意乎。每西望闷叹而已。近蒙晦而令公见问。因思此公在京。有传书之便。谨为此托晦而传达。而窃思曾在彼中。居处饮食。人所不堪。而兼有侵挠之苦。尚处之怡然。气体无一日不快。况今岂复有忧。然区区之心。亦窃虑边州风气大异中土。将息之道。不可不谨。伏乞万万加护。以慰国人之望。不胜幸甚。临风凄黯。万万不尽。再拜。
答完城崔相书
瞻恋之极。伏承台手翰。兼有扇柄之惠。区区感慰。不可为喻。台鼎之尊。首冠百僚。今古所歆羡者。在于亲旧之情。孰不为之喜庆。然当此之时。喜庆虽深。而忧虞亦大。以是区区之心不但以为喜。而窃不胜为忧虑也。想台忧悴之深。亦何可胜言。然台之忧悴。亦岂因相而有加。仆本贫穷。老亲年八十。家累数十口。常假贷以度朝夕。乏绝累矣。然此时私家艰窘何可言。每念丧乱之惨。时事之艰。不觉心肝如割。窃揣当今形势。事事皆极难处。虽使古之大臣如管,葛者处之。亦恐难得善为之策也。今之所当为者。唯当尽其诚心而已。至于成败利钝。亦何能逆睹也。谨拜。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6H 页
册契事与诸公书
凡人所以知义理知古今。大则希圣贤君子。小则为词章技艺。斯人异于禽兽。儒士异于凡民。唯书籍是赖。书籍之宝于世间。与五谷布帛无异也。以是。自古盛治之世。莫不以文教为重。而文教之行则书籍乃其具也。恭惟 本朝右文为治。京中置校书馆。天下之书。次第印行。而外方州郡。刊刻诸书。无处不有。所以书籍流行。布在世间。士苟有愿学之志者。求而取之。各得其所愿。如饮河者各充其腹。士之生于是时者。其于为学。岂不易哉。往时名儒钜公前后相望。而操觚弄墨。艺学自名者。斐然林立。其以是也。不幸兵火以来。文籍板刻。一时焚灭。而厥后丧乱连仍。国中板荡。疮痍饥馑。民阽危亡。勤恤抚摩。仅仅支撑。文教之事。自不暇及。目今旧书既尽。新刊路绝。京外人家。有书者绝无。士虽或有志于稽古为学。孰从而求之。孰从而得之。近年以来。文学寂寥。人才蔑如。贸贸同然。势固然也。此岂独人士之不幸。实国家之深忧也。生等慨然于此。议欲以私力设局印书。而幸有同志诸公亦以为可。募得僧人供役。亦有应者。兹又相议。作此规模节目以禀。未知佥意以为如何。如有不便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6L 页
节目。幸各示及切仰。
答李判书(植)
春初。尝蒙令辱复。丧乱分散之馀。始得兄手字。满纸缕缕。无非出于深眷。至于论及彼此处身之道委曲备悉。反复感叹。迨不敢忘。顷因崔译之来。又辱兄手翰。而崔也往来皆不遇。未及奉报。厥后又未得便。而区区瞻恋。何尝顷刻忘也。未审比日。令体候若何。仆当此时。得奉老栖丘壑以度时日。亦可谓幸矣。而其区区忧世之念。岂以草野而有间也。且拙于谋生。穷困岁甚。空无太屡。此亦切迫之闷念。兄在朝目见当世事。其忧闷为如何哉。闻有修史之请而既蒙 圣许。将使一代事迹明于万世。而奸邪诬罔。悉皆刊削。痛快。甚盛甚盛。此事今世非吾兄谁可哉。而兄果以此自任。闻之不胜喜抃。曾蒙录示旧闻之谕。仆如有所闻人所不闻。则敢不罗列而进。以助成传信之直笔。此诚鄙心之所急也。而仆闻见本甚孤。又记性最不及人。少日所闻。到今皆忘之。虽或有一二记得者。亦不能备其始末。且皆人人饫闻之馀。何能有补于万一。兹无以承命。茫然愧赧且叹。馀切冀顺序珍毖。谨拜。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7H 页
答李相(景奭)
顷因便伏承台手翰。得审天寒。台体候康宁。区区哀慰。第审遭侄女之丧。为之惊叹。下问书院坐次事。此尊贤大段节目。岂浅识所敢断定。然既蒙问及。不敢不进其愚。第恐其不能合理也。窃意听松乃隐逸高人。其清风伟节。可以起敬百代。然其于圣门之学。恐未必深用力焉。栗谷学问规模事业。实继圣门正传。后学于两先生。其尊慕则同也。其宜师法则恐听松非栗谷之比也。然则祠宇奉享。宜以栗谷为专主也必矣。故其坐先听松。则于栗谷有不专之嫌。先栗谷。则有妨于年辈先后。此所以疑而难断者也。愚意两祠宜各设。不宜合设致有如此妨碍也。且祠宇之立。例立之于先贤所居之地。初既各于两先生故里立之。今合于一处则一处为虚。此恐未安也。若不得已而合之。窃恐宜以年辈为序也。盖学者尊贤之道。虽以德为主。以齿为尚。亦古今不可遗之常理。以凡人相接之道言之。则虽有圣贤之德。若与人为礼。则当循其长少之序。不可以其德加于长者。庙中坐次亦何以异于此。若听松之于栗谷。其年辈乃父行也。况栗谷与牛溪如兄弟。敬其亲当如已亲。坐于其上。岂其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7L 页
所安乎。愚意如是。然亦未知是否。不敢自是也。伏望台反复精思。博考典礼。广询诸有识者。务求至当而处之。幸甚。
与户判原平(元斗杓),延城(李时昉),完南(李厚源)书。
伏问天寒。台体候若何。孤哀顽命苟延。无足言。今年水旱。近古所无。目今民间困乏。势甚危急。若至来春。恐饿殍相望也。身在草野。日日所闻见。无非可伤可闷。念台领度支之重。勤恤之政。乃其职事。想忧悴之深。如由已饥溺也。区区不堪忧闷。敢以愚虑所及者。具别纸以呈。闻延城,完南俱当赈救之任。与台同事。故亦以一本送之。窃恐今日救民之策。此外更无他计也。伏望相与反复详察。力为主张。有以救民生于沟壑之危。万幸万幸。草土之人。不宜论及世事。而目见民间艰困之状。窃不堪忧虑之至。而适当事诸公。皆素所亲厚。可语以所怀者。故敢私言之耳。谨此。
  别纸
今年凶歉。近古所无。数十年来。以己未为最甚。今年与己未有不同者。己未。诸处皆然。今年。有甚处有不甚处。其不甚处。比己未似差胜。其甚处。酷于己未矣。盖山谷陆地为甚。平野及水边为甚。山谷有水源处。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8H 页
大旱或有不乾者。虽乾犹有湿气。禾苗不枯死。如此者甚少。平野水源远。久旱流断。广野皆乾枯。水边则又为大水所沈。如此者甚多。山谷有水处。禾苗之茂。似与常年无异。及至收获。所出不能半于常年。盖虽曰有水。既伤于大旱。与自初滋养于雨泽之中者不同也。茂处如此。其不茂处可知。且待雨过时不耕处甚多。以此观之。则虽其不甚处。通计生谷之数。不能及常年三分之一矣。至其甚处则全无所收者往往而有。虽或有些少所收。不能及常年十分之一者比比也。以是。即今粮绝者甚多。如此者。冬前亦难支过。至于明春。生道顿无矣。其甚处不甚处。大略形止如此。而以诸道言之。两南稍稔。海西,京畿为最甚。关西远不得详闻。湖西有甚处有不甚处。如平泽,牙山,新昌,礼山,德山,沔川,洪州等邑为甚。而一邑之中。亦有甚不甚焉。然甚处同然而不甚处甚少。如忠州,公州,扶馀,定山,林韩等处。水边则甚酷。而非水边与他处同。大概察其形止。其不甚处。仅可连命。甚处饿死必多。而湖西。甚处虽多。不甚处亦多。至于海西,畿甸则甚处同然。不甚处极少。甚处则尤酷于湖西之甚处。以此形势观之。则未至来春。死者相枕藉矣。诚可谓痛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8L 页
哭者矣。 国家不幸。前去十数年间。饥馑荐臻。伏蒙圣上至仁爱民。出于至诚。每遇饥岁。必设厅赈恤。当事诸公亦仰体 圣意。至诚赒救。生民赖以全活。至今秋毫皆 圣恩也。今年饥荒。非前数年之比。窃计朝廷忧之。必遑遑汲汲。至忘寝食。凡可以救之者。无所不至也。但虑被灾之地甚广。饥饿之民极多。虽使当事诸公手足跰䟡。三过不入。恐无以救其死也。近日。窃闻朝议犹靳于赋役之减。所减甚少。与区区所料大不相似。窃不胜忧叹也。又闻 圣上以为今年凶饥。不至太甚。未知果然否。此尤不胜窃忧也。其或诸公之意亦如是耶。此必不知民间急急之形如是。故其泄泄如是也。如使尽知如是之急急。则将痛哭之不暇。狂奔疾走。虽磨顶放踵。亦不爱也。孤哀请明其急急之实然也。若民间不至甚急。则何故今方收获之始。而木价一疋。仅至斗米乎。虽己未年。岁前不至如此。此实前所未有之市价也。且道路见携幼扶老。男负女戴。或五六名。或十馀名。流去者相属。若稍有谷可食。则何故流徙丐乞如是之多乎。其可谓甚急矣。今之米价如是。流徙如是。则将来民之不死。其可望乎。如是则 朝廷奈何而不为之忧乎。奈何而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9H 页
不为之哀乎。夫以吾人本心不忍人之理言之。则见民之将死而不为之救。是见孺子入井而不为怵惕恻隐也。人之本心。岂有如是者乎。以 国家利害言之。则不救而死则民户自缩。民户缩则田野荒。田野荒则税入自少。是惜小费而取大失。惜一时之费。而取久远之贫也。岂非失计之大者乎。且自古盗贼之发。多因于饥馑之后。闻近日畿甸火贼之发。处处而有。恐此非细忧也。若其中有桀骜之贼。因流民之多。聚为徒党。渐至难制则安知其不为大患乎。此亦何可不为之忧乎。且 朝廷虽不减赋役。赋入数自减。何者。见今流徙相继。流者之赋。徵之何处。若徵于存者则存者亦流。将至阖境尽空。赋入安得不减少乎。然则自上减之。赋入亦减。自上不减。赋入亦减。而自上减之则民知上之忧已。感恩必深。且其绝无聊赖者。虽不得不流。稍有可赖者。犹得支保。不至尽流矣。不减则民以为上不恤已。怨咨必深。且虽可不亡者亦亡。存者无几矣。其为害不亦大乎。天灾流行。虽自古圣主之世。水旱之灾。未尝无也。惟素有蓄积可以救之。故水旱不为害耳。然则国之有蓄积。所以备灾而救民也。窃闻 国家两仓储米至十八万石。虽尽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89L 页
减一年贡赋。自可支用而有馀矣。此正所以备今日之灾也。有此蓄积。实国之福也。民之福也。若于此而不用。则当用之于何处乎。亦何贵于蓄积乎。且国之于民。有可救之道。而不救使之死。岂为上之道乎。窃闻 朝廷方议减贡物。果能参量每邑灾实多寡尽减应减之数。使所应轻歇则民之蒙惠大矣。若难于多减。每邑只减若干种。使所应倍多于前。则生民决无可支之望矣。如千结之邑。被灾者八百结。实食二百结。则必减其五分之四。而存其五分之一。其减乃为得当。而实结无加徵之患矣。若所减半之。则当为五百结之役矣。以二百实结。应五百之役。是其所应过倍。虽曰遇灾而减役。实则遇灾而加役也。所谓实结者。当大旱大水之馀。虽幸独不枯死。有所收穫。其所得比常年不能半焉。其本结之役。犹患难支。若复加倍。其何可支。呜呼。作俑象人。犹谓无役。若遇灾裁制民役。乃使不得支保。则是非所谓杀人以政者乎。且其减虽十分得当。恐只是减灾荒之役也。实结仅免加徵而已。难为蒙减也。又贡税不减。则是贡物贡税皆如前也。夫所谓实结得谷。不能半于前时。而赋役一如前时。则此亦不可支之势也。愚窃以为贡税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90H 页
亦宜减其斗数。如是而后其所以宽民者。乃为着实矣。夫如是裁减。以救民生。则其为德惠可谓大矣。但入国之数大缩。国用当至欠缺。此 朝廷所以难于多减也。愚窃以为减则不可不如此。而国用之欠缺者。宜以两仓所储支用也。或谓此谷乃有司多方拮据所收合。积年节用所剩馀。今费用如是之多。为不可也。呜呼。曷不思夫此谷之所由生乎。虽曰有司多方收合。非民所生。何从而得之乎。此皆吾民劳筋苦骨之所生也。夫民既艰难生谷。以纳于上。今不幸遇灾。将至流死。以其所纳之谷救之。有何可惜。且民之与谷。孰重孰轻。民者国之本也。谷者民之所生也。谷虽用尽。遇一年之丰。可以复得。民人流死。鞠为丘墟则非数十年生齿蕃息。难以复故。若爱谷而不救民死。则岂非不思之甚乎。且今年所减。亦当不为永减。待明年秋成而捧之。何者。今年以有此所储。故得以减其所捧。以救民命。此蓄积之效也。至于年登则不可不捧其减。以充其所取用之数。更为后日之备也。如是则既以济吾民于缓急切迫之日。而又当取偿于来岁。民得以死为生。而国储自无所损。其为利益。不亦大乎。古人云。丰凶甚必复。来岁丰登可期。丰登之岁。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90L 页
虽并徵两年之赋。民不以为难矣。此谷虽徒损之以救民。不可不为。况非徒捐之。又当还取而可以救亿万人命。何可不为乎。孤哀曾为宣惠厅堂上。遇己巳凶歉。仁川,富平等八邑为尤甚。全减此八邑之米。其馀以灾之轻重。量减斗数。盖有储谷。虽减之自可支用故也。凡遇凶灾之大者。须有此大段捐弃。乃能为大段救活。若略略蠲减。只有蠲减之名。而无着实之功。安能救大灾乎。且闻统营之谷在两南各邑者数十万石。而在湖南者不下十馀万石。统营积谷至此。何所用之。设使不幸有倭变。此谷能御之乎。古者请粜于邻国。此谷何不可取用乎。然问于统帅。则必不以实数对。直为移文。使湖南各邑开报其邑所有。则其数可尽得矣。既得其数。量宜运来。亦今日救民之一良计也。且流民往两南者逐日不已。南方稍稔。往适彼地。固为生道。流离者其数极多。其得免填壑。何可必乎。此诚可为痛哭。且虑其地官吏用意不弘。只知保其所莅之民。他处流民。不无越视之患。曾闻或有禁客商者。实可寒心也。昔富弼知青州。活河北流民五十万口。古今以为美谈。仁人之心。爱惜民命。岂有彼此之间哉。亦移文两南各官。流民到者。使各容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91H 页
接。或开谕民间。或出捐耗谷。尽心周救。使无饿死者。此亦须急而为。不可缓者也。草土之人。世间事非其所预知也。第见此乃 国家莫大利害。万民生死所系。窃不胜忧虑之至。而当事诸公。适皆素相信者。敢此私言之。伏望以此愚计。相与反复深思。且禀于相位。如或见采。则岂孤哀之幸也。实万民之幸也。 国家之幸也。
上金清阴书
伏问秋凉。台体候若何。区区伏慕。不敢须臾忘也。翼得罪神明。降罚极酷。既丧室人。又此大故。伏蒙台鉴前后赐书以慰。顾恤之意。勤勤有加。至于赙物之赐。尤出哀怜之深。此岂独怜孤哀之祸故。必是念先人昔日游从之好而然尔。区区窃不胜悲感之至。无以为喻。窃念先人平生奇穷。无一芬华。独不肖孤翼得窃位于朝。忝冒显列。似为幸矣。而乃常困于贫窭。奉养不能如情。粗粝之具。常无异于寒士之家。此诚孤哀不孝之罪不可容于人类者。而先人一生贫苦其亦甚矣。今而思之。瓶罄之耻。伤哉之痛。宁欲抱树而死也。窃惟念先人少时。尝得忝朋游之后。蒙眷实不浅。常自言其为幸。而又窃见台鉴亦眷顾不忘。慇勤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91L 页
之厚。每发于简牍。其笃于故旧之义。实衰世之所不可得见者。非但孤哀一家感激无已。凡在闻见。孰不感叹。今若得蒙台鉴一字之题于墓碣以侈之。则其为荣宠莫大。所谓名永长存。其平生穷困。亦不足为恨矣。先人地下之灵。必感激知遇于冥冥。而其世世子孙。将永被荫庇于无穷矣。是台鉴有大造于先人也。其为赐孰大焉。又窃念自古以来人子之丧其亲者。为其亲计。何所不至。故必求当世名贤纪述。树之于墓。以图不朽。此其愈于富贵而泯灭者远矣。此诚人子之至计。不可缓者也。然其得名贤顾遇。有若登龙之难。则无缘得其纪述矣。又或纪述者非贤人。无以取信于来世。则其纪述亦无益也。故此虽人子之至计。能得遂其计者亦罕矣。今台鉴一字。将为万世重。而先人于台鉴。忝在故旧之列。得蒙眷顾之厚。则是先人有人所不可得之幸矣。此诚先人一生之大幸也。以是。不肖孤翼不敢自疑。敢以此干冒于座下。窃计台鉴平生勤厚之情。岂爱一字于今日哉。伏望即为草定以惠。千万至祝至祝。计其文字不多。不过烦台鉴暂时立草而已也。谨略叙家世系谱及先人始终大略为状。并先妣墓志。书之一册以呈。礼当以
浦渚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292H 页
衰绖之身躬造门下。百拜以呈于下执事。而道途尚远。几筵不可久旷。兹敢斋沐缄封。流涕稽颡。以授豚犬来阳。使持纳于门下。无任惶恐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