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隐峰全书卷三十三 (自动笺注)
隱峯全書卷三十三
 混定編錄(續集)
  
公元1469年
孝宗朝(己丑庚寅)
公元1529年
己丑十一月二十二日
成均進士洪葳上疏曰。
伏以自古有國必立學宮。
敎育人才
而又必祀聖賢其中
蓋以聖賢道德萬世斯人標準
凡有秉彝之性者。
皆所宗仰
故有國家者。
未始尊奉之。
而爲敎之道。
又必以聖賢準則
故祀之於學宮
使多士師法也。
聖人之道。
人倫之極。
天理之至也。
故爲萬世標準也。
聖人雖沒。
而其言與事。
載在方冊
垂之萬世
後之人。
有能讀其書而求其理。
聖人爲法而有所發明
則斯可謂聖人之傳。
可以爲法於世矣。
漢唐儒者
皆得與於從祀之列也。
至於奎文啓宋。
大賢繼作
聖人之道大明於世。
聖人之學。
絶而復續。
自是天下之士。
皆知聖人之可學。
此道可求
有功天下萬世大矣
其得祀於學宮
萬世之尊。
豈不宜乎
東方初號爲陋。
崔致遠薛聰
始知文字
吾道之東。
安裕鄭夢周大闡斯文
其祀於本國之學。
固宜
至於 本朝五賢
則其學問之深。
蹈履之正
又非前朝諸儒之比。
而皆得
入於廟享
豈非一代盛典也。
五賢之後
又有先正臣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
皆自早歲
慨然遠慕聖賢之道。
沈潛經傳之旨。
超然有得
李珥羽儀王庭
自任世道
成渾退處丘園
養德抱道
李珥之學。
高明透徹
洞見道體
故其動靜表裏
明白正大
自然超絶於人。
立朝
事君致澤之志。
靑天白日
奴隷皆知
遭遇 宣廟
倚任極隆。
將以大有爲也。
不幸天奪
不克就。
豈非千古之恨也。
成渾端莊嚴重
固守力行
持心制事
一以聖賢爲法
在家必達
學者雲集
所謂尊嚴師道者也。
晩乃際遇
造 朝獻言。
當世切務
愛 君憂民
懇懇赤心
讒邪射影
 天寵不終
亦何不幸之甚也。
兩賢學問始終
大略如是
造詣之深。
行義之正
無愧古賢
可以百代師表也。
亡未五世
遺澤未斬。
高山之仰。
愈久愈深。
臣等竊思二臣道德
百世模範
如上所陳。
至今盛典未擧。
尙未得與於尊祀之列。
士林羞恥
 聖朝欠闕
甚於此也。
臣等亦嘗以此籲呼於 先朝矣。
丙丁亂而止。
繼以多事
迄今未遑
此實臣等之罪。
而或天意有待而然也。
今當 新化奮發
崇儒重道之日。
修擧斯文闕典
在所當先
公論
一發
多士響應
不謀而同
臣等謹竭其好德之忱。
仰希尊賢之擧。
伏願 聖明深察二臣道德之盛。
不下於曾前從祀諸賢。
其遺而置之。
實爲未安。
亟允臣等區區之懇。
使多士得所依歸
不勝幸甚
臣等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答曰。
省疏具悉
從祀 聖廟
莫重莫大之典。
似難輕議矣。
二十五日
再疏曰。
伏以天之生大賢不偶
其生也。
旣任繼開之功。
其沒也。
必致崇報之典。
古今右文通誼也。
臣等昨以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請從祀 夫子廟
蓋順一國多士之心。
據 本朝已行之事。
崇極先正之臣。
道學於 新化之日也。
伏承 聖批。
以莫重莫大
似難輕議爲敎。
臣等亦惟此擧
固莫重莫大難輕議矣。
然於兩賢諉以莫重莫大
盛典不擧
其所以致愼者。
豈不有害崇儒重道之至意乎。
 殿下惟其未及洞察兩臣道德淵懿
學問醇正
故有此持難之敎也。
臣等聞不直則道不見。
極言兩臣修己治人之學。
致君澤民之志。
百世以俟後賢不惑者。
以明其衛道之功。
當祀之實。
可乎。
竊惟李珥爲人
天分甚高。
見道
體。
造詣精粹
見識淵微
近代儒賢未有也。
其與成渾四端七情理氣等說。
下筆萬言
汪洋大肆
明白痛快
如曰發之者氣也。
所以發者理也。
理氣不相離云者。
深有契於程子體用一源之旨。
朱子渾融無間之義。
其所東湖問答擊蒙要訣聖學輯要等書。
論治體。
或訓後學
或說帝王學問
論議正大
規模宏闊
要之必行。
不爲空言
所謂明體適用之學也。
是以退敎於家。
時雨之化。
進位於朝。
鴻漸之儀
遭遇 宣祖大王千載一時之盛。
慨然堯舜君民爲己任
不幸天奪
齎志而沒。
 宣祖痛傷擧哀
聲徹於外。
六軍萬民胥徒輿儓
莫不奔走號哭曰。
其如何。
豈古所謂其生也榮。
其死也哀者非耶。
至於成渾
方嚴莊重
動循規矩
爲學也。
操存省察
無時或息。
玩索踐履
交致其功。
粹然成德君子
李珥修文輔仁
任斯道之責。
有若程夫子兄弟
成就人才
尊嚴師道之各有所造。
一時學者洽然尊之。
抱德樂道
若將終身
非其義也。
雖祿以千鍾
不顧也。
 宣祖屈己聘致。
與共天位
咨詢大道之原。
講論三代之治。
至於前後章疏
惓惓天德王道之要。
懇懇仁民愛物之志。
 明良相遇。
佇見至治
公元1567年
夫何貝錦之織。
蔽日月之明。
志士之恨。
於是乎極矣。
嗚呼
人之云亡
遺澤未斬。
登門覿德之徒。
聞風淑艾之流
尙能講明君臣父子倫彝
其效見於昏朝斁絶之際者。
不可誣。
若是賢者之元氣於國家也。
惟我 先王嗣位之初。
卽 命祭李珥之廟。
成渾之誣。
竝 贈大官諡以褒之
至若從祀一節
尙有待於今日也。
恭惟 殿下德樂
圖興至治
其於右文崇報之典。
謂必劃卽擧行
興起士心。
扶持國脈
而臣等瀝血陳籲。
未蒙 允兪
竊未曉 聖意所在也。
歷觀 國朝
儒先輩出
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彥迪李滉
幷與從祀之列。
而今二臣者。
實繼五賢之統。
臣等請明言之。
宏弼汝昌
奮乎絶學
卓然先覺
遭罹不淑
中途殞喪。
微言未著
至道不宣
光祖實傳其學。
益廣其業。
正誼明理王道爲心。
惜其不幸禍變
未及論著
足爲千古斯文之慟。
彥迪
斬伐之餘。
吾道之重。
關啓鍵。
牖我後人
沈潛闡明
尤有盛焉。
親及門。
受其旨訣。
其所獨得之妙。
則又有發前賢之所未發。
使程朱奧義
燦然大明於世者。
之功。
渾實麗澤資益
與之同道
亦可謂百世宗師矣。
今以兩臣造德之
公元1529年
深。
衛道之盛如此
不得從祀諸臣。
同享俎豆先聖墻廡。
豈不爲 朝家缺典乎。
當此右文之日。
不能修擧缺典
實是等之罪。
玆敢糾率更籲。
以冀睿察。
伏乞 聖明發好德之誠心
崇賢典章
使一國多士
有所依歸
正其趨向
實爲東方萬世之幸也。
臣等無任激切屛懇之至。
昧死以 聞。
答曰。
省疏具悉
事係重大
 先王不許
偶然也。
爾等勿爲徒事紛紜
退修學業
三疏曰。
伏以臣等以先正臣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從祀聖廟之請。
再叫 天閽
 聖批邈然
至以勿爲徒事紛紜爲 敎。
臣等聚首惶惑
竊未曉 聖意所在也。
臣等不敢知 殿下所以難於此者
其以二臣之賢。
爲有所未盡而然耶。
從祀之擧。
固是莫重之典。
而有賢如二臣而尙不在從祀之列。
爲國家欠典之大者
關係斯文盛衰
則臣等之請。
不容但已者。
玆敢復竭微誠
仰籲 聖聰
伏惟 聖上少垂察焉。
臣等竊惟二臣
繼 本朝五賢而作。
而生幷一世
爲道義之交。
講明性理之學。
沈潛經傳
闡揚奧旨
先儒之未發。
正學不傳
凡所論辨著述
行誼道德及其進退出處之正
敎誨作成之功。
可以扶世道而爲後世法
直得河南考亭之正脈。
二臣者。
非特東方大儒
實乃天下大儒也。
非特一世宗師
實乃百世宗師也。
其功其德。
豈不可百世祀乎。
固非等之末學所敢論者。
而其遺風餘韻之在人耳目者。
有若靑天白日皆知淸明
則此非臣等之言也。
一國公言也。
天下公言也。
百世公言也。
右文興學
治大原。
崇德報功
有國茂典
古昔帝王留意於世道者
莫不崇奬儒賢
祀於學校
以爲表準。
凡有功於一經
爲敎於一時及有扶植學校之功者。
咸在此列。
二賢一國大儒
百世宗師
而其繼往開來之功。
立言明敎之效。
不但在於一言一事而已者乎。
使世無從祀之事則已。
旣有祀典則非此二賢
其誰宜爲乎。
近世儒術不行
世道日卑。
爲士者徒懷利祿之
不知義理
間有先聖之書。
先聖道者
則輒爲世俗之所非笑
正道浸微
斯文幾喪。
邪說暴行又作。
蓋緣 朝廷德樂道之風未著
崇儒象賢之典未擧。
士失趨向
人無矜式
若不尊尙先賢
丕振儒風
使王國之士。
得有依歸之地。
一世之人。
皆知爲善之可慕。
一線道脈
至於遂絶。
而旣汚之世道
無可回之望矣。
 先朝不許此請。
臣等固不敢窺測 天意
其時不幸異論橫生
眩亂是非
二臣道德實受誣之由。
則 聖鑑業已洞燭
只以事體之大。
姑所愼重
喪亂之後
未遑更請而然也。
先朝未及行之典。
以成一世盛事
在於我 聖上
足以有光於 先朝
而乃以 先王不許爲疑。
此臣等之所未解而不勝憫鬱焉者也。
方今 聖上銳意奮發
圖興至治
側席求賢
惟恐不及
人皆想望太平
而臣等竊恐求賢之誠雖切。
好賢之道不廣也。
 殿下旣往賢者
尙靳當行之典。
不允多士竭誠之請。
當世雖有賢者
其肯爲 殿下用。
而 殿下不得以用之矣。
如是望山獨行士皆悅而願立於 朝。
不亦難乎。
此臣等之尤所懇懇者也。
噫。
學如二臣
德如二臣
言行事功二臣
而當 聖上出治之日。
不擧崇報之典。
則此於二臣
固無損益
其爲 聖代千載之恨。
如何哉。
 殿下雖以臣等蒙陋
不足採。
不重一國公共之望。
百世賢士之論哉。
臣等非敢強爲紛紜
煩聒於 聖聽也。
此係斯文輕重
吾道興替
惴惴焉惟盛典之不得出 聖明之世是懼。
不敢承 命而退。
復此籲
呼。
伏願 聖明留睿察。
斷自宸衷
以詢朝廷
亟許二賢祀典
以盡崇報之道。
正世道。
以興斯文
淑人心。
不勝幸甚
臣等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答曰。
省疏具悉
難從之意。
予已言之。
爾等勿爲煩瀆可也
四疏曰。
伏以臣等之以先正臣李珥成渾從祀聖廟
欲以斯文之欠典。
昭代盛事
多士至願也。
竊謂 聖明崇儒重道。
方興至治
將樂聞而亟行。
不待辭之畢矣。
今乃再三陳請
等之言。
殆無餘蘊。
而伏承 聖批。
又以難從之意。
予已言之。
爾等勿爲煩瀆爲 敎。
臣等非敢故爲煩瀆
竊惜 殿下從而不從
不得不更瀆 宸嚴也。
兩賢學問淵深
道德醇懿
論議粹正
出處明白
事功煒燁
已盡於前後疏中。
 聖鑑亦宜洞悉
猶且持難至此者。
必以從享莫重之禮。
不可易行之也。
先朝未施之事。
不可輕議之也。
然臣等之意。
以爲不然也。
從享固莫重之禮。
惟其莫重也。
故當祀而必祀。
不容遷就不行
致有斯文闕典也。
賢者有關於斯世尙矣。
繼往開來之功。
衛道明敎之實。
致主新民之澤。
沒世之後
人愈向風慕德
必欲俎豆學宮
以盡崇奉
以爲瞻依之地。
是孰使之然哉。
其亦出於秉彝好德之良知也。
一世君師
任斯道之責者。
惟宜從多士不謀之辭。
擧崇報當行之典。
豈可謂事係重大而莫之行乎。
若以 先朝之所未行爲疑。
則亦有說焉。
上世以來
禮樂制作
一聖足以盡了。
而猶待後聖而咸備者。
以其事或未遑
時亦有待也。
雖以從祀一事言之。
宋之周張兩程享祀
在於南渡中葉
其間所歷。
凡幾朝哉。
若使理宗皇帝
以先王未行而不行
則是大賢
終無從享之日。
其可乎哉
以我 先大王之明聖。
豈不洞察二臣道學淵源
而初因異眩亂
猶持愼重之意。
後値喪亂搶攘
遂輟申籲之擧。
蓋亦有待於今日也。
況我 先大王中興之初
卽命李珥之廟。
成渾之誣。
贈爵賜諡
恩典稠疊
其在 聖上繼述
不可不亟擧 先朝未遑之事。
以成崇道右文之美者
較然明甚矣。
 我朝儒先之從祀
前有五賢臣者。
傳授源流
亦已槩陳矣。
二臣者。
接武繼作
發揮紹述之功。
視前有光。
試留 睿覽其所論著講明之說。
則必不待臣等一二談而洞然無疑矣。
二臣
學之精粹
旣與五臣匹美。
不得五臣從享
豈不爲 聖朝闕典
士林之至恨乎。
 聖明不知其當祀之實則已。
如知之。
何不快降 聖旨
以定一代盛典
以副多士顒望
而姑爲是退托哉。
矧今道學不明久矣
士論日卑。
世道日壞
貿貿泯泯
將入於長夜之域。
尊尙儒賢
振作士風
實乃新化第一務而不容一日緩也。
微臣等之請。
 殿下固將銳意表章不暇
而臣等齊瀝血之籲。
久未蒙釋然之 敎。
此臣等所以惶惑而未解者也。
嗚呼
二臣之道之德。
宜享百世之祀。
而又値 聖上崇儒右文之辰。
可謂難得之會矣。
若諉以重典難輕。
若嫌於先朝未施而終莫之行。
則其於二臣百世以俟之
未有加損
斯文千古之恨。
可勝言哉。
臣等懇懇微誠
實在於此
伏乞 聖明垂諒察。
特擧崇儒盛典
以彰重道之意。
國家幸甚
幸甚
答曰。
省疏具悉
此誠莫重之典。
其可輕議耶。
若使後世有所云云
則反不爲先賢之累乎。
予之不許
以此也。
勿爲如是來煩。
五疏曰。
伏以天下之事有關大體
若不切於日用者。
時君世主不曾汲汲致意焉。
殊不知大體
關。
義存焉。
禮樂由是而興。
敎化由是而行。
道學由是而作。
儒風由是而振。
之而有無好事
反之而下有無限不好事
其幾如此
嗚呼
人君可不警惕乎哉
今日兩賢臣從祀之請。
所謂關於大體者非耶。
兩賢臣道德之懿。
學問之正
精詣深造之功。
致君澤民之業。
合有腏食之擧。
百世以竢而無惑者。
等之前後疏中。
槩已擧矣。
 聖明亦非不洞燭
猶且持難至此者。
以爲可也
特重其事也。
重其事。
不敢輕其禮。
昨承 聖批。
以後或有云云爲慮。
噫。
 殿下詳審愼重
於是乎至矣。
臣等欽仰 聖明崇儒重道臨事不苟之意。
出於尋常萬萬也。
又以幸臣等之請其得遂也必矣。
臣等請更申之。
李珥
天資卓絶
洞見大原
立言著書
光明灑落
間有先儒所未發者。
雖謂之繼開之學。
王佐之才
亦無愧焉。
成渾
生竝一世
麗澤功深
精思實踐
任斯道之責。
格王正事
期致三代之治。
李珥常謂操履敦確
所不云爾
則雖謂之百世之師
亦可也。
惟我東方
上自羅麗
下及我 朝。
儒賢從祀
非止一二。
不知前後幾人能度越二臣
百世在前
萬世在後
臣等豈敢多言
卽今 聖學日新
 聖德日躋
其所諸書而觀之。
其必自知之矣。
噫。
上世
天下爲公
中世
是非而無好惡
下世
好惡作而是非亂。
此實志士仁人所長吁而永歎之者
二臣不幸生於下世
則無惑乎增玆多口
雖以 先大王之明
當初不免異議所眩。
厥後 臨筵。
頗示悔悟之意。
左相趙翼
親承 聖敎
非可誣也。
繼以國家喪亂稠仍。
公私多故
以迄于今
或者天意其亦有待也歟
臣等伏聞 殿下方講中庸繼述之道。
仁勇之義。
惟 聖明遠述 祖宗
許祀儒臣之事。
近繼 先王
追踵前美之志。
未或知之則已。
旣或知之。
則便卽勇決
使講學明理之功。
卓然諸行事。
毋或遲疑等待
重失斯文之望。
夫以 殿下神聖仁明
涖政之初。
圖治之切。
中外拭目
想望太平
宜其尊德樂道。
右文崇化
興起
扶樹 國脈
不待等之申煩。
而或諉以重大
或慮有後議。
趑趄遷就
時月漸遲。
失今不爲
不知將復何日何時可以斯文盛美之擧耶。
延平李氏
朱子之師也。
授受淵源
道統正脈
合與濂洛諸賢。
幷擧從祀之典。
而歷宋幾朝而未遑
至 大明成化間始享焉。
譚者未嘗不恨宋朝闕典
而韙 大明修擧焉。
今臣等所請。
雖久未就
兩臣固無加損
而竊恐後之視今。
猶今之視昔。
其所云云
必恨 殿下不能修擧 先朝闕典矣。
貽累先賢
必無是理。
願 殿下毋爲過慮焉。
臣等誠意淺薄
未足感動 天聽
迄可休矣。
誠以大體所關。
不忍退去
敢更申籲。
 殿下如以臣等之言。
蒙陋不足信
則請詢之大臣三司
集群言而用其中
速擧盛典
以光斯道。
東方萬世之幸也。
臣等無任激切祈懇之至。
昧死以 聞。
答曰。
省疏具悉
不可從之意。
已盡於前。
不再諭。
宜遵前旨。
退修學業
勿爲煩瀆可也
趙復陽因洪有阜疏辭職
疏曰。
伏以臣等於頃日入侍 經筵
略陳正臣李珥成渾道德從祀典之意。
伏蒙 聖上諄諄下敎。
德佑(佑作右)賢之意。
溢於辭表。
臣等相與感歎
欽仰不能自已
今者伏聞進士洪有阜者投疏於政院。
詆斥兩賢臣從祀之論。
而以筵臣欺掩日爲言
其疏爲政院所却。
未得見其原本
未知其措語之如何。
而見其大槩之出於朝報者。
則其措語之陰慘
可見矣。
臣等旣被其欺掩之斥。
不敢終默。
伏惟 聖明垂察焉。
二臣言行道德之實。
業已 聖上之所深知
不容更贅一二。
顧念
不幸出於縉紳分裂之後
李珥至公血誠
成渾山野重德
不免小人之所齮齕
而其遺派餘論尙有傳襲者。
誣辱構捏。
至向蔡振後,權蹟輩而極矣。
然念是非之天。
人所同得。
羞惡之心。
人皆有之。
先儒道德
自有不可易之定論
向之誣辱之徒。
亦當內省而自愧。
人苟有人心。
豈至復有是事
此臣等之所以仰達於 筵中者也。
豈料有阜之疏又至於此也。
眞是人間咄咄怪事也。
噫。
君子小人
陰陽晝夜
不能相無橫逆之來。
謗毀之言。
千古聖賢所不免。
非獨兩賢爲然也。
兩賢道德行誼
擧國之所尊信景仰
百世以竢而不惑者。
雖使有阜輩千萬人呶呶
何足日月點翳
而自不害於擧國百世公論矣。
其言乃以 先王批答爲證。
以爲熒惑天聽之計。
夫以 先王聖明
豈不二臣之爲大賢
而只因筵臣所達言語之錯。
當初 天意似若不能無疑者。
其後因諸陳達
 洞燭不然
則卽示悔悟之色。
且有豈不知其賢之 敎。
其後權蹟除職臺臣
侮辱先賢之罪劾之。
卽爲允從
 聖意所在
於此可見矣。
今乃引當初未能釋然之 批。
謂之定論
不亦矣乎
臣等竊聞有阜素行悖惡
不齒人類者。
其言誠有不足辨者。
人心不淑
世道至此
不知此後又有幾箇有阜也。
旣被其指斥
至以欲掩日月爲辭。
亦何晏然而已乎。
不得不冒昧塵瀆天日之下。
等之不幸
亦甚矣。
伏願 聖明特垂財察
亟命遞斥臣等之職。
不勝幸甚
進士李象震等醜詆疏曰。
以是非。
根於人心
人心之所同。
是謂之公論
公論者。
不可脅迫而同之。
不可攻擊無之
君上不可違。
況其下者乎。
所謂洪葳掇拾時人之餘論。
鼓煽一代私言
招呼趨附
聚爲徒侶
乃以李珥成渾目之曰。
二賢從祀
疏陳 天陞(陞作陛)。
瀆擾至五。
噫。
今日風習壞亂之餘。
亦豈無一脈不泯公論乎。
二臣
百世上人物也。
其時則 宣廟朝也。
 宣廟擧而試之而知其人焉。
當時百僚與之同朝而見其行事焉。
學問眞僞
心迹顯微
至今塗人耳目
非難言也。
亦非不可論也。
惜乎。
今之一時之人。
如果二臣爲賢也。
崇信可也
尊奉之亦可也。
必欲推以上之。
齒於天子廟庭俎豆之列。
然後快於心者。
抑何歟。
嗚呼
昔我 先王
德配乾坤
明竝日月
洞察邪正
剖析是非
一時妄言之徒。
辭而闢之廓如
至下 明敎曰。
李珥諡宜矣
伸冤足矣
又曰。
道德未高
疵累有謗。
從祀之請。
殊極僭猥。
大哉至哉。
 大聖光明正大之言也。
上焉而東方萬世公論定焉。
下焉而縉紳韋布是非決焉。
凡有血氣者。
孰不仰望激勵也哉
噫。
從祀莫大之典。
非一番人所得私也。
而今等乃敢以 先朝已定之論。
嘗試於 殿下
殿下不許
殿下不許者。
無他
遵 先王道者也。
一國公論也。
繼而有筵臣輩結爲聲援
雄雌唱和
至於熒惑 天聽曰。
公論歸一
誰欺欺天乎。
非公論。
豈有歸一之理。
文飾欺罔
吁其甚矣。
向者洪有阜深痛公論之見壅。
不忍筵臣之欺罔
慨然抗章
累日叫 闔。
而政院一則曰位不齊
二則曰獨疏假辭飾非
終始沮却。
不但使公論鬱而不伸。
又從而構捏有阜。
定罪目。
停擧削籍
無所不至
壅蔽 天聽
箝制人口
甚於是。
至若趙復陽,洪處大自明苟且之言。
 殿下固已洞燭
臣等不須多辨。
其言曰。
以 先王之明聖。
豈不二臣之爲大賢
只緣奸人搆誣之言。
不能慈母之惑。
後因諸臣陳達
洞燭不然
則卽示悔悟之意。
其後權蹟之除職也。
臺臣侮辱先賢之罪劾之。
卽爲 允從
 聖意所在
於此可見
噫。
 先王之敎。
公元1575年
人誦之。
 先王之意。
 殿下知之。
幺麽一二小臣
何敢妄爲揣摩
肆然陳之於 殿下之前乎。
以 先王之明聖。
其於二臣行事
旣已的知其實狀。
他人豈容間之。
毀譽何從而入乎。
前後之 批。
實出睿斷
而今反以慈母之惑爲言者。
何其不思之深也。
權蹟之彈。
果售陰中之計。
而其彈文
本無侮辱等語。
而只以爲悖妄見。
棄士泛稱而已
則十年前未御之疏。
 先王亦何追記而察其誣哉。
然則 先王允從
蓋亦偶然
而今乃擧此以爲 聖意悔悟
情態不亦巧乎。
假令爾時諸臣陳達
而 先王果有悔悟之端則。
乙亥十數年間
曾無一言
而今紛紛然其至此乎。
未可知也。
嗚呼
自有從祀之論以來
爲士而不從其議者。
館學削籍而逐之。
四館則停擧而錮之。
及通於仕宦也。
含毒而中之。
乘機而斥之。
遂以二臣臧否
爲儒禍福階梯
縱恣無忌之狀。
於權蹟事。
亦可見矣。
世道至此而公幾乎熄矣。
可勝痛哉。
恭惟 聖上嗣曆服。
繼述先王
於此莫大莫重之擧。
 聖心已定矣。
是非邪正
自有天日照臨
幷起爭辨
則誠士論之所羞也。
此臣等之所以不汲於向日者也。
趙復陽等繼等而起。
妄引 先王未有之意。
欺罔 聖明
喉舌之臣。
沮却儒疏。
以塞言路
臣等於是乎不得不明辨痛斥之。
伏願 聖明思 先朝已定之論萬世不易
察䝱(一作脅)迫攻擊之害愈往愈甚
更加 留神焉
斯文幸甚
國家幸甚
臣等不勝激切屛營之至。
昧死以 間。
答曰。
省疏具悉
疏辭知道
公元1529年
成均進士李樞辨明疏曰。
伏以天地之生久矣
自夫世敎之衰而人心之汚也。
是非紛紜而失其眞。
邪正交攻而靡所定。
苟非聰明睿智首出庶物之聖。
赫然照臨於上。
使情僞莫遁
纖微畢燭。
則終必至於非而混是。
邪而勝正。
國論未定
世道大壞
其害有不可勝言者。
豈不大可懼哉。
頃日
館學多士以先正臣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從祀聖廟者。
實出於士林公共之論。
 聖明亦已洞察
而特以事係重大
未卽 允許
臣等雖不敢一向煩籲。
泯默而退。
已不勝其鬱抑矣。
不料洪有阜悖理之疏。
乃敢衒怪於 聖朝
輿情憤懑極矣。
而元疏旣不進御
且怪鬼邪妄之說。
不足深辨。
故只罰其身。
以示公議而已
今者李象震等。
必欲售其偏見
繼陳醜正之疏。
淫辭詖語。
公元1575年
不一而足
凡有好惡之天者。
不憤疾其情狀陰慝
論議邪僻乎。
臣等固知近來士論携貳
無公議。
而第今 聖明嗣服
萬化維新
方將表率一世
偕之大道
謂必無大段乖戾事干其間
人心不淑
邪說肆行
乃至於此
可勝痛哉。
可勝歎哉。
象震等失其天畀好德之性而自絶善人
其亦可哀之甚。
誠不欲與爭辨
詖淫之說。
不一言而斥之。
則將恐是非邪正
或混於 天鑑之下。
終不敢默默而已也。
噫。
兩賢世代不遠
誠如象震等之言也。
學問道德醇懿
言語出處粹正
在人耳目
章章甚明。
苟非其心蔽於偏黨之私者。
不知其賢。
不但擧世知之。
 聖明亦必洞悉矣。
象震等乃敢以眞僞顯微等語。
藏頭說話
隱然爲譏詆之意。
一則曰。
李珥成渾目之曰二賢從祀
一則曰。
今之人如以二臣爲賢也。
崇信尊奉之亦可也云云
噫。
從祀
重典也。
 聖明雖持愼重意而未嘗二臣先賢象震等乃獨肆然陵蔑
辭絶悖慢
有若以臣等挾私循情
加以先賢之名。
噫。
戲亦太甚矣。
象震等陰懷誣毀之心。
而反不盡形於文字
措心設計所在
雖未測知。
而要其意。
不過乙亥斥疏
中之語耳。
臣等請略辨之。
乙亥疏中。
李珥少時從事禪門之事。
成渾晩年未及扈 駕之故。
爲其攻斥之地。
而證之以自己引咎之疏。
奸人構誣之語。
其爲計雖巧。
而亦不難辨矣。
釋氏之法。
雖曰異端
然其說心性之語。
多有高妙近理處。
故自高明之士。
求道之初。
易至流入。
明道橫渠
亦所未免
朱子又甚焉。
斑斑往牒
不可誣也。
尙可初年泛濫之失。
二賢道德之累乎。
李珥之事。
正類於此
而今之議者。
以爲瑕玷
乃以責己悔艾之語。
反爲藉口之資。
其心之不公
其言之不倫
一至此哉。
至於成渾
被罪顚末
辭說甚多
誠難覼縷
大抵成渾
本以山野之臣。
黨禍方張之日。
身在議罪之中。
國雖有變。
無 命徑晉。
義所未安。
所以不得赴亂於聞變之初也。
臣等嘗見宋史
龜山楊時和靖尹焞
汴京圍急之日。
皆不赴難
豈不在野之臣。
義與在朝者自別。
而況成渾則又有方在竢譴之中之嫌乎
及其 大駕西狩
事出蒼黃
成渾之家。
官道二十餘里。
追赴江上
 駕行已遠。
道路阻塞
竟未得達。
蓋出於事勢無可奈何
讒人罔極
眩亂 天聽
弘老巧讒於前。
仁弘構捏於後。
雖以日月之明
豈能慈母投杼之惑乎。
臣等不敢象震等之詆斥兩賢別。
有其說耶。
抑以乙亥疏語
爲妬賢媢德之嗃矢。
則其言之不足多辨。
如上所陳耳。
且其言曰。
 宣廟擧而試之而知其人焉。
未知象震等之意。
以 宣廟之知二臣爲何如也。
宣廟眷遇二臣
可謂千載一時也。
惟其李珥
則必以禮義進退不小苟焉。
立朝以來
在朝日常多。
致君澤民之意。
出於至誠
陳忠獻規。
終始懇懇
故 宣廟亦知其才可經世
忠可委國
晩年倚任特重。
群小忌嫉
陰構顯攻。
無所不至
而終不得以其魚密勿之契。
不幸天奪之速。
未成明良相得之至治
志士所以於悒而隕淚者也。
其時事迹
昭載國乘
耳目
象震等之所可誣也。
成渾自守邱樊
本無世念
而 隆恩異數
迥出千古
迫於累 召。
未免強起
而猶不久京輦
及至李珥之被誣。
斥於群小
上章伸辨。
遂爲一邊人之所仇嫉。
然且 睿眷不替。
至曰予願入之黨。
受知之深。
如何哉。
異境讒言抵隙
際會之盛。
未全終始
此實斯文厄會
豈 宣廟德樂道之本心哉。
象震等又以爲 先王洞察邪正
剖析是非
歷擧 聖敎
以爲藉重之地。
陰欲熒惑 聖聽。
搖撼 天心
吁亦
巧矣。
嗚呼
以我 先王之明聖。
豈不二臣之賢。
而然旣稔聞訾詆之說。
不能豁然源委之正
心迹之實。
故雖有一二未安之 敎。
諡伸冤
亦足知優奬盛意
何嘗以此爲邪。
以彼爲正。
象震等之言乎。
昔者請祀五賢之日。
 宣廟久而不從
 聖敎亦或未安。
多士之請。
愈往愈堅
故後遂定行。
豈可以 先朝所未施。
而遂止已發之公議乎。
等之請。
實欲追成 先朝未擧之盛典
以光 聖上崇道新化
豈有一毫私意
象震等乃以爲嘗試 殿下
其曰嘗試者。
正自道其情而不自覺也。
且以趙復陽辨明之言。
爲文欺罔
此則非臣等所當一一陳辨。
而終之曰。
二臣臧否
爲儒禍福階梯
此輩迷溺蔽惑之深。
悖倫常。
固宜治之以不治。
衛正斥邪之道。
不得不爾。
何不悔尤自新
而反以爲縱恣無忌
有若告訐者然哉。
嗚呼
自昔儒先道德高下
自有一定不易之論。
惟其世道汚隆
人心淑慝
故或抑或揚。
有屈有伸。
程朱大賢
未免外至誣毀
況其下者乎。
以往事觀之。
范致虛沈繼祖不肖
而後誣毀程朱道德
以邪斥正
固然也。
今則有異於是
一自色目之分。
士論角立
黨同伐異之禍。
公元1523年
上及先賢
年少浮薄之輩。
不知兩賢學問言行何如
而鼓煽傅會
肆然無忌
不足深責
長老有識之人。
不能導率而鎭靜
豈不可惜哉。
夫黨議之起。
其初甚微而其流滔天
李珥正當黨議初起之日。
周旋調劑
必欲保合。
盡心力。
而事乃大謬
及其癸未當國
一隊媢嫉之徒。
極力構擠。
賴 宣廟深惡痛斥
不得售奸
自是讎怨日深
至于今猶未已也。
李珥赤心爲國
秉論至公
何嘗一毫有負於渠輩
而自作仇敵
終成病國之一大禍階。
天實爲之。
豈容人力其間哉。
臣等尤有所慨然者。
李珥之於文純公李滉
有及親炙之事。
今觀兩賢書牘詩詞之間。
奬許之意。
尊慕之誠。
至今令人有感發處。
則玆兩賢接武傳道之盛。
夫豈偶然
而今之人乃以自己好惡
幷累於先賢同道同志之公。
吁亦異矣。
噫。
當今之時。
人各自以爲是
以爲正。
爲人上者。
誠難鑑別眞僞
而苟能虛心循理
先察兩賢平日道學言行之實。
洞然無疑
 近世黨議之痼弊。
上累先賢之萬萬無理
則象震等詖淫邪遁之說。
自然敗露
昭晢於 天日之下。
無所逃其情矣。
伏見 聖批。
無明痛斥之意。
此臣等所以惶惑而未解者也。
呼。
兩臣之道之德。
固將百世以俟而不惑
一時嘵嘵外至之毀。
有似蜉蝣之撼樹。
何足小損哉。
然念聖明崇儒重道。
治化方新。
如日中天
乃令陰翳螮蝀
興妖作孼其間
不有廓淸
則將見邪說暴行
乘機抵巇
四面而起。
此臣等之所大懼也。
伏願 聖明澄心猛省
快示辨別
使是非明而邪正分。
國論大定
世道雍煕
豈惟斯文之幸。
國家之福也。
臣等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不下批答
傳敎政院曰。
李象等之疏。
別無嘉納之語。
而務其好勝
如是紛紜呈訴
互相攻擊
殊甚不可
上疏
出給
如此疏。
不爲捧入。
再疏不答。
傳敎政院曰。
無是象震等之疏。
兩賢不爲不賢
如是紛紜呈訢(一作訴)。
可乎。
如此不當之疏。
還爲出給
未爲不可
依前敎還出給
趙復陽李象震等疏辭職
辨誣疏曰。
伏以臣。
蒙恩暇。
歸省邱墓
仍隨老父
克襄祖母遷厝之禮。
榮溢幽明
光耀鄕里
父子含恩。
感刻心骨
日月有拘。
葬事稽延
臣父冒寒奔遑。
疾患仍之。
寸寸登途
今纔入來
 經幄重地
曠闕至此
誠惶恐。
無所措躬。
仍竊
伏聞頃日李象震等上疏
攻斥李珥成渾兩賢臣從祀之論。
而疏中攻擊臣身
不遺餘力。
至以欺罔爲言
欺罔
人臣極罪
雖蒙 聖鑑下燭
不加罪斥。
亦何晏然冒居
重辱淸班乎。
幸逢 聖上崇儒重道之日。
筵席之間。
略陳先賢行蹟而已
齮齕之言。
乃至於此
其亦厄哉。
臣伏見其疏。
有曰鼓煽一隊私言
乃以李珥成渾目之曰二賢
又曰。
 宣廟之而知其人。
百僚同朝而見其行事焉。
學問眞僞
心迹顯微
在人耳目
終又引 先朝當初批答
以爲熒惑 天聽之計。
而以臣等所達公論二字
謂之欺罔
彼旣敢於攻斥先賢
則又何有於臣等。
而其言之如此。
固無足怪。
亦何侮慢賢者
眩亂是非
若是之甚哉。
 宣廟之於二臣
際會之隆。
任遇之專。
可謂千載一時
至其爲群小之所攻。
則 天怒赫然
製敎書。
流竄讒臣
至有願入之黨之 敎。
至今國人傳誦之。
所以知其人焉者。
如何也。
雖在成渾
孼臣巧讒。
恩遇不終
斯亦一時不幸耳。
自古賢人爲讒人所搆。
得罪當世者多矣。
何曾以此定其人之賢否乎。
當時二臣
爲士林領袖
正色立朝
朝野之人。
之如北斗
所謂見其行事者。
何事耶。
若干
嫉之徒。
肆爲構捏。
最甚者。
卽汝立,仁弘,弘老,爾瞻之徒是也
此等凶人之言。
豈得爲據哉。
此臣之前日達者也。
豈料今日又有紹述其餘論者乎。
至其學問眞僞
心迹顯微等語。
則是兩賢之學爲僞學而其心迹爲可疵也。
夫人惟知學術者。
乃能知他人學術眞僞心迹是非
不知此輩有何學術可以知其眞僞是非也。
程朱大賢
皆被僞學之目。
則以正爲僞。
可謂前後一規也。
至於擧世尊慕
公論已定之後
肆然罵詈
略無忌憚
則其憎疾賢人
有甚古時之人也。
惟我 先王以至至明
豈不二臣之賢。
不幸有構誣之言。
當初 聖批。
似若不能無疑者。
因諸陳達
洞釋前疑
則明有悔悟之意。
臣父亦嘗入侍
極陳其事。
則 聖敎若曰豈不知其賢乎。
只以從祀
事體重大
故難之耳。
此則其時史臣日記
覆視也。
今乃蔽匿後日之敎。
而只擧當初之事。
以爲 先王終始定見
豈非矯誣之甚乎。
先賢道德
昭在世人耳目
自有一定不可易之公論
夫豈震之徒所可變亂。
當時趙憲金長生以下名賢鉅儒
莫不尊師之。
至於今日
擧世尊仰
遠近同聲
可見秉彝好德。
人所同然
至於累世而愈深也。
乃有一種
不逞之輩。
敢爲醜正之說。
以爲公論斥臣等於欺罔
此則自有百世公論
何足多辨也。
權蹟論劾之事。
臣於其時之事。
不能記。
而其大意專以侮辱先賢之罪劾之。
故措語云然。
當日之攻斥先賢
權蹟最其表著者
而臺論謂之得罪士論
則此非指其誣賢之罪乎。
今乃以此謂之泛論
其亦誣矣。
其所時人之餘論。
一隊私言者。
欲以此論諉之於黨論
以爲口實
自古朋黨之說。
眩惑人主者。
自是小人君子常法也。
程朱之被陷於小人也。
乃謂之奸黨
是以一時尊慕程朱者。
皆謂之黨奸也。
其後天下尊師之。
至今千百載皆然
天下千百載之人。
皆爲黨人乎。
今日此論。
猶是也。
噫。
先賢一生
聖人之書。
聖人之道。
言行事業
皆可師表百世
後之人。
惟當尊信景仰
爲之師法
而此輩之必欲譏侮毀辱
至於此極。
人心乖戾
有如此者
所謂人雖欲自絶
何傷日月乎。
多見其不自量者也。
今與此輩呶呶爭辨
臣雖疲劣
深恥之。
而彼旣以欺罔斥臣
則臣亦安得略爲陳白哉。
竊伏念。
天下之事。
自有公是公非
白黑之易見。
人君以至公處之。
是者是之。
非者非之。
處事應物
無不一於正矣。
若不是非
不別陰陽
徒爲幷用之計。
卽此一念
便非至公
好惡擧措
何由而得其當乎。
人主好惡
微細之事。
不可不愼。
況此是非得失
關係斯文盛衰
世道汚隆者乎。
竊見近日邪正莫辨。
好惡不明
士氣摧沮
邪說肆行
世道之憂。
非細故也。
出見外方
軍民困苦
日異而月不同
邑里空虛
田野荒蕪
甚於前歲
積弊如蝟。
難以殫擧。
入聞時事
論議多門
不靖
儒賢去國
氣像愁沮
臺閣摧折
言路將杜。
 聖上好賢之誠。
聽德
漸不如初
治體不立
機會易失。
天災孔慘。
式日斯生。
人心駭懼
罔保朝夕。
愚臣慨然竊歎者。
不特此事也。
臣之至愚。
自知
講官之列。
尤是萬不近似
只緣犬馬之忱。
係戀自切。
常以得近 淸光微臣至幸。
叨冒遲回
已過半年
絲毫無補
愧恧如山
欺罔之斥。
又此再至。
雖欲貪戀苟冒
不可得
以此事。
至於再瀆。
惶悚隕越
無所容。
伏乞 聖慈察臣危懇。
特賜鐫免。
以爲人臣進言者之戒。
不勝幸甚
無任屛營戰慄之至。
公元1575年
十二月十六日
學生李相元等三百餘人疏。
初批曰。
省疏具悉
已悉予意。
無庸多言
爾等宜遵前
旨。
退修學業
更勿來煩。
再批曰。
省疏具悉
予意已諭。
毋庸瀆擾
坡州儒生逢源等疏。
初批曰。
省疏具悉
莫重之典。
誠難率爾
不可輕議。
再批曰。
省疏具悉
予意已諭於昨日矣。
二十八日
黃海道儒生崔稷等五十餘人疏。
初批曰。
省疏具悉
莫重之典。
誠難率爾不可輕議矣。
再批曰。
省疏具悉
予意已諭於昨日
勿爲煩瀆
退修學業
公元1530年
庚寅二月初五日
平安道進士張慶涵等疏曰。
伏以好惡出於一時
是非定於萬世
豈可一時好惡之偏。
萬世是非定論乎。
臣等竊伏念。
正臣文成公李珥
文簡公成渾
學問道德之實。
館學諸儒。
已盡陳達
似非臣等所可容議。
自在 先朝
從祀文廟之請。
非止一再
喪亂之餘。
事多未遑
當行之典。
闕焉至今
多士扼腕
遠邇缺望者。
庸有旣乎。
至于我 殿下新服之初。
崇儒重道。
日御 經筵
正吾東方五百年今日也。
人皆拭目而望。
傾耳而聽
咸曰崇奬先儒
多于前。
不意玆者疏累上。
 天聽愈邈。
噫。
 殿下以爲公論不一耶。
是非未定耶。
謂之公論不一
士論齊發如此
若謂之是非不定
遠邇同聲又如彼。
設或一種異議
螮蝀其間
庸何傷於公共之論乎。
宋朝諸賢從祀之論。
累世未決
至于理皇。
是非乃定。
時稱之後世仰之
況今 殿下聖明
高出於理皇萬萬。
而臣等景賢之誠。
慕道之心。
亦不後於宋朝諸臣。
豈敢以 殿下未卽允許
遽爾中止乎。
臣等百舍重繭
千里而來者。
雷同也。
苟合也。
良以慕賢心切
自不能已也。
伏望 殿下勿以遠臣而忽之。
勿以瞽說而廢之。
日月之明
乾剛之斷。
正是非。
以壽道脈
亟命有司議定二儒臣從文廟之典。
不勝幸甚
答曰。
莫重之典。
誠難率爾
不可輕議矣。
初六日再疏。
答曰。
予意已悉於前。
爾等勿爲瀆擾
退修學業
初六日
全南道生員姜時億等疏曰。
伏以天之生聖賢也。
不數千百載倘有焉。
聖賢者。
斯道之所寓也。
必也尊其人。
然後道尊
尊其人者。
所以尊其道也。
道行一時
能開一時治平
其道垂於萬世
能開萬世治平
道之功用
於是爲大。
而負斯道而生斯世者。
夫豈偶然哉。
是以古昔明王
莫不以修
明斯道爲致治之本。
而其要必自尊聖賢始。
斯乃祀享之禮所由設也。
夫子素王之尊。
血食之享。
而後有功於斯文者。
皆令從祀於其廟。
以爲羽翼焉。
斯乃立人極於萬世
百王盛典者也。
我 朝列聖相承。
重煕累洽
咸以崇儒重道爲先務
以致賢臣輩出
道學大明
二百年來禮樂文物之盛。
可謂無愧中華矣。
爰自五賢以來
繼而興起者蓋多有之。
而能以聖道自任
百世師範者。
獨先正臣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是已。
學問醇正
造詣精深
固非末學所敢容議。
而讀其書誦其文。
豈無窺闖其一二乎。
李珥
天資極高。
英邁拔萃
早年求道
已見大原
其心以爲寧學聖人而未至。
不肯安於小成
故汎濫諸書
沈潛經傳
博而約之
至於正大光明之域。
所謂豪傑之士也。
遭遇 宣廟
魚水契合
朝野拭目
想望至治
不幸天奪
事業未究。
而其措時適用之道。
濟世安民之策。
比諸三代之佐。
無甚愧焉。
成渾
氣質方嚴
操履篤實
平生造道之要。
不出格致誠正之學。
成己成物之訓。
學成行尊。
髦士雲集
遯居丘園
若將終身
及其被 召而起也。
造膝
無非善閉邪。
引君當道之言。
而卒被讒鋒。
齎志而沒。
志士
之痛。
於斯極矣。
蓋此兩臣
受天付畀之重。
同一世之內。
繼開爲業。
道義相磨
推明事物之理。
洞達性命之原。
四端七情理氣等說。
前人所未發。
程朱所論之旨。
合符契。
如使兩臣得與於程朱之門。
嘉奬推許之稱。
不在一時諸賢之後
不亦吾道之東乎。
以其道德之高。
比諸從祀諸賢。
不相上下
而尙闕崇報之典。
豈不盛世欠事乎。
曾在 先朝
略煩陳請
而旋値喪亂
未克申籲。
識者蓋嘗爲斯文惜也。
方今 嗣服之初。
大振文治
側席求賢
惟恐不及
崇儒重道之意。
可謂至矣。
而獨不念兩臣從祀之擧。
爲當第一義乎。
臣等竊聞館學諸生
交章繼請。
而 天聽愈邈。
 兪音尙寂。
未知 殿下之意。
以 先朝不許
爲有所留難者乎。
臣等請以 殿下耳目之所逮者明之。
 中廟之於趙光祖
際會之盛。
前代無比
神武之變。
出於兇徒誣告
非 中廟本意
故 仁廟嗣位
命伸其冤。
 宣廟之於李珥成渾
眷遇之隆。
曠世罕覿。
至有願入之黨之敎。
當時遭譴。
 天寵不終
非 宣廟本意
故 先王反正之初。
卽 命伸冤
贈爵賜諡祭廟
 中廟之所未行。
 仁廟行之。
 宣廟之所未擧。
 先王擧
之。
則 先王之所未許。
 殿下不可以許之乎。
況以 先王之明聖。
洞燭兩賢受侮之冤。
伸雪無餘。
豈可更以糾紛之說。
致惑於今日。
以傷 先王之明乎。
 先王所以雪其冤者。
所以尙其德也。
而特不許從祀者。
以此爲終不可也
特以纔雪至冤。
許大禮。
爲太遽爾
其時答館儒三疏批。
有曰五賢從祀之請。
 先朝終不允許者。
非輕儒賤道而然。
事體重故也。
以此觀之。
則可想 宸衷所在
留待後日之意。
藹然矣。
傳曰。
孝者。
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
 先王伸其冤。
則 殿下繼 先王之志而尊其道可也
 先王祭其廟。
則 殿下述 先王之事而崇其禮可也
 殿下至孝見於羹墻
至於細微之事。
無所不用其極
而獨於此莫大尊賢
遲延失時
使 宣祖王好善禮賢美意
所不揚而不彰
則不有害於 殿下述之道乎。
噫。
 殿下今日
千載不可逢之嘉會
兩臣從祀
百代不可闕之盛典
天地神明有所默佑而交値於一時乎。
臣等區區之請。
實欲尊主庇民
一世堯舜之盛。
豈獨兩賢臣而發哉。
伏望 殿下特念多士尊賢之誠。
亟允兩臣從祀之請。
以振斯文
壽國脈。
幸甚
臣等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答曰。
省疏具悉
莫重之典。
誠難率爾
不可輕議之意。
已諭于館學儒生等諸疏矣。
再疏曰。
以爲致治之道。
莫尙於興起斯文
亦莫先於崇奬儒賢
舍是而爲治者。
蓋亦末矣。
嗚呼
眞儒不世出
聖君不易遇。
有道高明百世可祀之眞儒
得遇聖君
倘闕尊尙之典。
豈非斯文欠缺古今所同歎者乎。
臣等拭目 新化
翹首盛德
欣欣然相賀而言曰。
幸逢 聖君
吾東其庶幾乎
興起斯文
崇奬儒賢
其時矣。
一萬多士
同聲合辭
千里懷疏。
再拜叫 闔。
敢伸兩賢臣從聖廟之請。
今承聖批。
有曰莫重之典。
誠難率爾
臣等莊讀再三
感激溫諭
而第此瀝血之懇。
未蒙 夬兪之音。
臣等竊惑焉。
二臣者。
學識高明
造詣精深
行義之篤。
出處之正
可以開牖乎後學
羽翼乎斯道者
至今昭昭
聳人耳目
譬如靑天白日
奴隷之賤。
亦知其淸明矣。
往在昏亂之日。
人紀滅絶
人倫斁喪。
擧朝靡然
甘爲禽獸之歸。
其時大義正論
義守死。
終始不撓者。
皆是師尊二臣之人也。
二臣遺風餘韻。
足以扶持世道
大闡風敎者。
 殿下旣已聞之悉矣。
頃日以來
太學多士
外方諸儒。
相繼封章
請從祀。
中外同辭
公議可見
二臣之道德言行。
誠可模範一世
師表百代者。
 殿下亦已知之盡矣。
況聞 殿下太學儒生等疏。
亦有兩賢之賢。
非不知之敎。
臣等欽仰 聖明
尊尙兩賢之意。
溢於辭表也。
噫。
不知其賢則已。
旣知其賢。
則因公議齊發
俾享於兩廡之列。
有何率爾之歸。
 殿下諉之以不可輕議。
尙靳崇報之盛典乎。
臣等竊恐 殿下尙賢
無亦近於循名而蔑實者乎。
如或若干怪鬼輩媢嫉先賢
螮蝀太陽之言。
所持難而不斷
則尤有所大不然者。
從古聖賢之被斥於惡人何限
孔子之聖而叔孫毀之。
孟子之賢而臧倉短之。
程子之於孔文仲
朱子之於林栗
俱被罔極之讒。
有奸邪鬼蜮之誚。
當時不幸
如何哉。
畢竟孔孟程朱
固自如也。
群小讒謗
有何損於聖賢道德哉。
且以我朝從祀諸賢論之。
幷遭奸兇之構誣。
未免身被極刑
彝倫無終斁之理。
公論復明之期。
伸雪至冤而享之文廟
曾所云云之謗。
如雪之見晛
人皆仰而無異辭。
未聞有昔者之毀。
爲後日之累也。
惟玆兩臣
適値 朝議携貳
調鎭。
而反被群兇
猜捱。
至今邪論
間或橫生者。
亦何損於兩臣不疚道德乎。
噫。
 殿下嗣服今已經歲。
一國臣民之望。
懣然遲之
敎化不敷
詖遁肆行
養德抱道之徒。
亦無願立之意。
豈非 殿下雖有好善之名。
未盡好賢之實。
雖有崇賢之意。
未盡崇賢之道而然歟。
以之道學不明
士趨靡定。
使儒先模範
日就磨滅
而擧一世爲聾爲瞽。
則伏未知 殿下何以爲國致治也。
振作斯文
尊尙儒賢
是今日之急務
此臣等所以不得不再瀆 宸嚴
仰籲 天聰
伏願 殿下亟允兩臣從祀之請。
以盡尊尙之典。
以示振作之方。
國家幸甚
斯文幸甚
答曰。
省疏具悉
予意已悉於前疏之答。
毋庸更煩。
退修學業
三疏曰。
伏以臣等。
遐方蒙學
無所知識
慕賢之誠。
出於秉彝
刳肝瀝血
千里封章
父老送之曰。
今逢 聖明
必遂至願矣。
師友語之曰。
斯文盛典
有待今日矣。
臣等以爲誠之所在
天必聽從
一叫 閶闔
庶蒙 允許矣。
至於上疏章。
 兪音邈然
當初鼓動之擧。
反爲落莫之歸。
聚首相顧
氣色慘沮
噫。
豈臣等之辭語拙。
不足以道達誠意而然歟。
吾道晦明
有關
公元1582年
氣數不容人力於其間歟。
逢堯舜之 聖君
未擧崇儒盛典
此臣等之尤所慨然者也。
嗚呼
兩臣道德高明
出處之正大。
衛道之功。
開之業。
館學諸生
言之盡矣。
臣等二疏
陳之竭矣。
伏想 聖明亦已洞燭
臣等不敢復爲覼縷
而竊以前後 批答
反覆陳達焉。
 聖批有曰。
莫重之典。
誠難率爾
又曰。
予意已悉於前疏之答。
尊賢崇報之擧。
腏食俎豆之禮。
實係於道統之墜。
擧國家之治忽
則不輕而重。
果如 聖敎矣。
不輕故必欲請行
重故必欲修擧
如輕而不重
何必欲行於休明之日乎。
詳審敬謹則其誠篤
率爾輕忽則其禮薄。
 聖意所在
臣等亦所欽仰。
而第太率而不愼
爲非矣。
過愼而不行
無乃不可乎。
兩賢之歿。
過半百。
中外從祀之請。
亦已十有六年矣。
 賜諡褒尊
已行於 先朝
則崇奉祀廟。
當擧於今日。
節次有漸。
機會有待
失今不行
爲後時。
臣等只恐太緩。
未見率爾也。
尊賢爲學
爲業。
賢不尊則學廢。
不明則業墜。
臣等雖欲退修學業
不可得也。
趨向之正
士習之振。
在於此。
擧若蒙夬降 明旨
卽許從祀
則其爲有光於斯文。
裨補風化者。
淺鮮哉。
臣等累瀆 宸嚴
極知
煩猥
固當相率而退。
不復有所更陳。
衷情所激。
自不能抑。
徊徨 國門
欲去復留。
一字一語
皆出於肝膈
實非應文備數之請也。
伏願 殿下勿以遐遠下士而有所採施。
則非臣等之幸也。
國家之幸也。
臣等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公元1530年
二月
慶尙道進士柳稷詆斥疏曰。
伏以臣等。
俱以末學
未聞大道
幸生君子之邦。
得爲聖人之氓。
是非之心
固已根於秉彝之天。
趨向之方。
不昧依歸之地。
當 聖上新服之日。
斯文僭擬之擧。
則臣等之千里叫 閽。
血誠陳列者。
豈得已哉。
竊惟祀典之設。
其意甚重。
非徒崇德報功
實以扶敎而明倫也。
夫子之道。
大如天地
萬世帝王之所宗祀
自大以上
繼往開來之功者。
其在祀列。
尙矣。
至於諸儒。
則雖其所造。
各自高下淺深不齊
而俱得躋附者。
蓋有所取。
傳遺經於後日
或排異端當時
大有功於聖門
不可苟然而已也。
是故王必愼乎取舍
未嘗輕加表章
學者審乎脈絡
不敢妄有尊尙
誠以關斯文興衰
係世道之汚隆
天下後世公議
不可誣爲可畏也。
邇者。
洪葳,李相元等。
累陳疏章。
以故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
從祀聖廟
臣等竊惑焉。
嗚呼
聖廟何等地。
二臣何如人哉。
夫以二臣論列從祀者。
豈不以賢乎。
然而其實論之。
大有所不然者。
試觀二臣出處何如
道德何如
其果一一無愧古之賢人耶。
二臣之世。
若是不遠
耳目所逮。
可知爲人
則其賢否是非之分。
自有所不可掩者。
要之二臣者。
一時名人
豈無一二可稱之事。
顧其平生
疵累甚多
論人之法。
必先大段
大段旣虧。
餘不足觀
李珥割棄天倫
逃遁空門
固已得罪於名敎
其時尙不許司馬謁聖
成渾之受國厚恩
奔問不至
所不容於王法
宣廟御敎。
凜然昨日
噫。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未有而後其君者也。
毋論別事。
只此二款。
足爲二臣斷案
其他汚詆忠賢曲護朋比
動稱經濟實務專擅
言論風旨足以張皇震耀
施措云爲
未免偏蔽疏謬
凡其心迹之間。
大可疑者類此
不必遍以指陳
而已在 聖鑑之中矣。
雖然
此特其粗淺處耳。
至其學術之弊。
則尤有大於此者。
臣等懵學。
不可以妄談義理
辨別蹊逕
初學急務
區區一得之見
敢不盡於 君父之前乎。
李珥早事異敎舊習未祛
好爲躐等實地未踏。
蜃樓虛幻
旣非吾儒家計。
而剝換面目
以濟其說。
正臣文純公李滉
蓋嘗深惡而痛戒之。
有新嗜靡甘。
熟處難忘
五穀之實未成。
稊稗及等語。
其意固有在也。
李珥之學。
專主氣字。
認氣爲理
故以理氣一物無復分別
以爲心是氣也。
四端七情
皆氣之發。
是其病根
元出於陸不分道器之見。
而其爲害同歸釋氏作用爲性之說也。
理氣之辨。
學問生死門路也。
天理人慾界分至嚴
吾道異端同異得失
莫不於是乎判焉。
李滉灼見道體
喫緊爲人
推本濂洛相傳微旨
發明紫陽已闡之的訣。
定著天命圖及心統性情圖。
體用顯微
究極纖悉
至於四七之分。
尤臻其妙。
殆啓千古祕鍵
百世以俟聖人而無惑者也。
李珥平生旣無絲毫契悟於此
落在儱侗科臼
李珥沒後所以李滉學者
不遺餘力。
今其說俱在其集中
縱橫謬戾
不可殫記。
一則李滉之言爲害理。
一則李滉之言爲不知性
至曰朱子眞以爲理氣之發。
相對各出。
朱子亦誤也。
何以朱子
偏見錯認
敢詆前賢
一至此哉。
謹按
朱子之說曰。
有理而後有氣
理與氣。
決是二物
四端
理之發。
七情
氣之發。
非所理氣互發者耶。
朱子之定
公元1575年
論。
若是明白
尙且不信
李滉之學。
朱子之學。
則其見斥於
固也。
昔者朱陸之分。
只爭毫釐之差
見處一偏
終成千里之謬。
李珥之學。
性命大頭顱處。
醜差如是
則其流之弊。
不可勝言者矣。
成渾之學。
大抵同一關捩
所謂理氣一發等語。
畢竟於大本上。
未有得力
且其論學之疏。
未嘗言講明窮格之事。
特擧保惜精神之語。
第一法門
此乃道家者流
自私自利之說。
顯非吾儒爲學規模
由學頗僻
素所受用者然也。
況其才氣力量
又視
風斯下焉。
則政不須索性與論於其間也。
嗚呼
所貴乎儒者尊尙之者
以其有實德也。
以其有正學也。
夷考二臣之行。
適足以違倫而傷敎。
亂道而叛經。
則其將俎豆聖廟而祀之。
可乎不可乎。
事體大。
不但一時之所矜式
將爲百代之所瞻仰
要須一以天下至當處之。
豈可不論其人。
不究其實
慫慂傅會
不合不公之擧也。
往在乙亥年間。
等。
始有此請。
而 仁祖大王
聖學高明
毅然屛斥
其事遂寢。
大聖人所作爲
尋常萬萬。
眞可永世不易之典。
當時 御批不啻丁寧痛快
到今莊誦。
不覺感動而激仰。
 弓劍纔遺。
橫議又作。
不恤
公論
肆然而請。
輕 朝廷而負 先王
莫此爲甚
臣等固知 殿下不許
實出於 先王遺意
顚倒眩亂之說。
安能售其計者。
藉令此事始發於今日
固當愼重不敢輕。
況 先朝已斥之擧。
可不深惡而痛絶之耶。
嗚呼
人心向背
士習邪正
不在厥初
崇奬一差。
趨向直異。
風靡波蕩
不可復正
則將至於上辱先聖
下誤後學
吾道淵源
幾乎熄矣。
其爲 聖朝之累。
淺淺哉。
昔在弘治間
儒臣張九功謝鐸建議
從祀諸儒稍有疵累者。
幷皆請去。
至嘉靖初
斷然行之。
聖廟爲之肅淸
雖以薛瑄之賢公卿。
請從祀。
而亦未嘗輕許。
從古陞祀之典。
至重且嚴如是
而以我 朝之事言之。
上下百年間。
儒先之與於此者僅五臣
此外宏儒碩士有功德而無疵累者前後相望
豈無賢於二臣者。
而 祖宗盛時
何嘗容易擬議也耶
今之爲此論者。
一切阿其所好
 聖敎大訓
不足恤。
百世公議
謂不足畏
儒林正論
指爲邪說
擧國分離
自謂歸一
莫重莫大之典。
可以力圖回天
遷就無所不至
人人怵迫
不敢出聲
積威之漸。
誠可寒心
日者
進士洪有阜慨然呈疏。
而政院拒而不納。
館學隨而論削。
壅蔽聰明
劫制士論
乃至於此
嗚呼
豈知 聖明之世。
有此氣象乎。
臣等今日之擧。
固知不容於時議。
人心難誣。
天聽至公
衆論所激。
不得不達於 紸纊之下。
倘蒙日月之明
有所鑑燭。
使臣衛道尊聖之義。
憂時愛君之誠。
少伸於今日。
而後世之人。
亦知公論所在
則臣等之至願畢矣。
伏願 殿下深惟義理之正
痛斥僭妄之請。
使浮議退聽
不得復作
斯世幸甚
斯文幸甚
(李矩所製)
答曰。
省疏具悉
疏辭知道
公元1530年
同月二十六日
洪淸進士李萬憲等疏曰。
伏以尊儒
帝王盛節
崇德報功
有國之通典
道學之於國家
猶人身之有元氣
世道升降
風俗汚隆
士習邪正
人心淑慝
不由道學之明晦。
關係之重。
有如此者
古先哲王
道德學問之士。
不能生竝一時
以致其用。
而亦莫不追加隆奬。
咸秩祀典
以盡其崇報之禮。
其所尊重崇報者。
豈亶爲一人榮耀
一時美觀哉。
誠以闡明正學
扶持元氣
振勵當世
作新斯文之擧。
不能無待乎此也。
況當 始初更化之日。
八方顒望之際。
其有補於民彝世敎
亦將萬於尋常者哉。
臣等竊惟正臣
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從祀文廟之議。
內自館學章甫之徒。
外曁遐荒草野之士。
不謀同聲
伏闕籲呼者非止一再
而 天聽邈然
臣等竊惑焉。
兩賢臣道德之純懿
學問精深
功存繼開。
允合隆報之實。
前後章疏
略已陳達
以 殿下聖明
非不洞燭
尙且靳重者。
豈以日月之明
或有容光之未照者哉。
臣等請更以平日所聞父兄長者
爲 殿下略申焉。
李珥
天分甚高。
穎悟絶世
知行兼盡。
足目俱到
其於道體
洞見大原
故其發於言論
見於著述者。
超詣精明
融釋灑脫
以言其立朝
則常以致君堯舜
經濟斯世己任
格君之誠。
救民之志。
眷眷章奏間者
靑天白日
萬目咸覩。
蓋其規模樹立
寧學聖人而未至。
不肯自安小成
推此言之。
雖謂之三代人物
可也
成渾
襲訓家庭
淵源有自
敦厚莊重
篤學力行
作止語默
一遵繩墨
出處行藏
動法聖賢
操守之嚴。
不愧幽獨
孝悌之行。
通神明。
德器成就
表裏如一
李珥爲道義之交。
其所講劘者。
多發前賢之所未發。
李珥嘗言操履敦確
所不及云。
噫。
若此者。
豈非古人所謂百世師者耶。
 本朝文明之化。
可與中國宋朝幷駕
吾道旣東。
名儒輩出
其能卓然
自任而爲士林之所共推仰者。
前有五賢
後有兩賢
言論風旨
德功烈。
有非蒙陋末學所敢輕議者。
要之兩臣之學。
五賢之學也。
兩臣
五賢也。
今以兩臣五賢同享俎豆
用示欽崇者。
擧世公論
多士至望
而尙以世道漸下。
人心不淑
一種邪說
絶根柢。
敢生眩惑之計。
公肆醜正之說。
噫。
古之大聖大賢孔孟顏曾
不免一時謗毀
至於宋之程朱
不免諂邪奸鬼之名。
僞學黨錮之禁。
歷數世而未已
及乎年代愈遠。
是非乃定。
聖賢
邪說不相容
愛憎之積。
多寡之勢。
不得不慍于群小者。
玆亦理之必然者也。
蘇軾孔文仲之輩。
何嘗自謂小人邪黨
尙未自絶大賢
終陷小人之歸。
況下此而瑣瑣奸猥椓賢害正無所忌憚之徒。
亦奚足比數
而曾何損益於君子哉。
我 朝五賢之中如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彥迪諸賢。
或見嫉奸兇
身罹慘禍
投竄絶塞
免刑戮。
文純公李滉
幸免讒賊之禍網。
賊臣鄭仁弘
亦復大肆
醜詆俎豆旣享之後
小人陷害君子
一至此極。
噫。
尙忍言哉。
今之論者。
五賢未免小人之禍。
而公論卽定。
惟此兩臣
尙有今日云云
公元1583年
是爲訝。
則此亦有說矣。
何則
彼數賢之得禍深酷
擧國之人。
無不冤傷切骨
奸兇旣死之後
公論旋定。
今此兩臣之受誣。
不幸出於黨論之後
交構之端。
其機甚深。
而其得禍之酷。
不至前數賢。
故世之爲一種之說者。
只憑嘵嘵頰舌
未暇深究其實
使邪說得以媒孼其間
臣請略陳其所以。
昔在 宣廟初載
兩臣道學倡。
一時士林宗仰
不啻泰山北斗
當此之時。
絶無彼此攻擊之端。
及其朝論橫潰
邪正混淆
李珥蓋嘗深憂國事
每以東西二字
必爲亡國禍胎
而力陳調劑裁抑之策。
以此積失時輩之心。
癸未年間。
 宣廟深識李珥經綸之才
驟加寵擢
將致大用
則一二憸小之輩。
乘機狙發。
文致罪名
流俗之徒。
從而和之
忠賢之禍。
不可測者。
其時成渾
徵在京。
上章伸救。
極言時輩朋讒奇中之罪。
於是群小競起
竝與成渾而攻之。
幸賴 天鑑洞燭
奸魁屛斥
生民無祿
子道消。
李珥云亡
成渾旣退。
時事大變
黨禍斯起。
數年之間。
百怪層出
登名章奏
編作黨籍
及至己丑逆獄之變。
出於縉紳之間。
而賊魁汝立。
平日攻斥兩賢之尤者也。
於是
一代橫議之徒。
不能無懼於邪正之辨。
思欲掩覆
公元1592年
過。
陷害異己者。
無所不用其極
至以治獄之臣暗昧之事。
構成罪案
波及成渾而猶不敢顯言也。
曁乎壬辰之變。
成渾方屛俟罪
以 召命未下。
不敢自進
一時憸壬李弘老之徒。
欺蔽 天聰
讒構百端
曾母之慈。
不免三至之疑。
然後賊臣仁弘
始乃嗾其徒黨
上疏章。
顯斥兩賢
所不至。
仁弘復與奇自獻等。
雄唱雌和
竟至追奪成渾之官爵。
數十年間
邪說殄行。
彝倫斁絶。
世道長夜
癸亥 反正
天日重明
兩賢 贈諡伸冤之擧
次第施行
兩賢終始屈伸之梗槩也。
獨恨夫從祀之論。
發於先朝
仁弘之餘論。
不死復起
螮蝀至於今日
猶且紛紜
嶺南柳稷等之疏。
極其陰慘
不忍正視
至以得罪名敎
不容王法
後親遺君等語斥二臣
而以理氣之論。
李滉有異者爲大累。
許多誣辱之辭。
不足與辨。
簧鼓之舌。
亦可以眩亂是非
則有不容不辨者。
李珥汎濫禪學之事。
乃是幼年求道太銳之失。
旋卽開悟
翻然歸正
其見理之明
遷義之勇。
實有大過人者。
而後來成大德
高出近代諸儒。
初程一失
何足日月點翳哉。
前古大賢
其初流入禪學者甚多
程張朱子
其尤較著者也。
公元1649年
豈有以此爲程張朱子之累者乎。
成渾未卽赴難
爲讒賊之口實
久矣在野之臣。
在朝者其義自別。
儒者進退
雖在顚沛
不可苟。
成渾平生所謹。
在於出處
未嘗有無 召命而至者。
己丑赴闕
以有召命也。
壬辰不赴
以無 召命也。
而哭迎左之計。
倉卒未及焉。
楊時胡安國尹焞諸賢。
靖康建炎之間
皆不赴難
彼數賢者
豈不知人臣事君之義者哉。
或一也。
當時之如山斗
後世尊之爲儒宗。
豈聞其遽謂之遺君也哉
至於理氣之說。
乃是精微極處
先輩所論。
雖有異同
是豈柳稷等之所能知見而斷定是非者哉。
朱子易經本義
程子之傳。
意義大異。
若此何限
而何以此程朱之病哉。
噫。
彼浮妄無賴之徒。
安敢知先賢道學之爲如何
而亦豈知世間可愧可恥事耶。
傳襲詿誤
不自覺陷入詖淫邪遁之說。
其亦可哀之甚矣。
嗚呼
兩賢臣道之正
彼其卓卓
受誣之迹。
若此昭昭
一世公論
今已大定
其所定者
不過名目形勢驅使纏縛之徒耳。
今日盛典修擧
固無因此可疑者。
至於以 宣祖投杼
 先朝愼重
今日沮議大端
其亦不思之甚矣。
趙光祖之身被
酷禍
李彥迪之擯死絶域者。
出於群小誣罔
初非聖祖本心
故我 仁宗 宣祖
皆卽雪冤而復其官。
 聖祖日月之食。
待 聖孫而復明
使天下後世
咸仰 聖祖本心
初不如此
豈非今日之所當法者乎。
況 聖王
損益
不能一時盡行者。
正如四時相承
不害異同
數十年錮陰凝沍之餘。
雖復陽和回律。
萬物昭蘇
而其融釋周徧
重光盡美
不能無待於离明之繼照。
當此新服 景命哲命吉之會。
多士公共之論。
四方顒望之情。
亟擧 先朝未及行之大典
使中外咸知 聖明崇重道學
作新斯文
將以匹休三五之盛志。
則其於繼述之
豈不愈光而愈顯哉。
臣等竊聞崇儒象賢之擧。
公論已發。
 兪音久閟。
儒生約會京中
同叫 天閽
而來多士之集者有日矣。
近聞諸生客使將到。
朝家多事
旣發而中止
或有中路還去者。
臣等亦將退歸
以待後日矣。
今見柳稷邪說肆行
大懼邪正之莫辨。
好惡之靡
雖當多事
不可不一陳所懷而去。
故玆敢瀝血封疏
冀徹微誠
伏願 聖明洞察邪正源委
夬擧曠世盛典
使道學得以闡明
士習不迷趨向
斯文幸甚
幸甚
臣等不勝衛道景賢之誠。
昧死以 聞。
答曰。
省疏具悉
莫大之典。
誠難率爾
不可輕議矣。
五月初一日
慶尙道進士申碩亨等辨誣疏曰。
伏以自有是非好惡以來
凡有議論
必有可否
凡有可否
必有毀譽
實是理勢當然
人情必至者也。
然而議論有正有邪。
可否公有私。
毀譽有誣有實。
故曰會禮之家。
名爲聚訟
惟在聽之者邪正之能分。
公私之要辨。
誣實之必審耳。
雖在淳尨無黨之時。
不免甲乙好勝之弊。
何況後世乎。
何況今日乎。
伏念從古公論
本無一日快行
而亦一刻之全廢。
是以屈於前者
必伸於後。
於此者。
或泥於彼。
惟其甲乙所爭。
只究其毀譽誣實之如何。
則其爲邪正公私
良易知矣。
孟子曰。
詖辭其所蔽。
淫辭其所陷。
邪辭其所離。
遁辭其所窮。
生於其心。
害於其事。
發於其事。
害於其政。
嗚呼
觀其辭之蔽而可知其詖。
觀其辭之陷而可知其淫。
觀其離則可知其辭之邪。
觀其窮則可知其辭之遁。
而其生心害事發事害政之態。
夫豈難見哉。
臣等伏以本道進士柳稷等未諳前賢言行
奉承猜嫉指揮
鼓簧兇邪緖論
掖誘幽遠之懵學。
張皇而達九重
一擧而誣三賢
莫敬於
告我 君父
而皆出於無據構誣。
則雖稱疏首。
實是借名
伏念詖淫邪遁害事害政之態。
固難眩於 聖上燭幽之鑑。
雖無損於先賢已著之德。
惟其闔道之見誣則甚矣。
士林貽辱則極矣。
此臣等之所以瀝血裹足
三賢臣辨誣。
本道自明者。
在所不得已也。
而苟推其至。
則何亶爲三賢臣爲一道人而止者哉。
伏乞 聖明特垂天鑑細究焉。
使臣小有絲毫失實之言。
請伏誣罔之罪而甘心焉。
嗚呼
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兩賢臣之生地相距
去臣居幾五百餘里。
世之相後
今日幾六十餘年。
今世實無親接典刑者。
惟其言行道德
可考於遺集
然而世無具眼人。
其高醇疵
本非人人之所敢輕議者也。
況其刊布不廣
見者絶少
加以朝廷失和
士論不公
彼此無是非
好惡而昧趨舍
士無探本之論。
人喜齊東之語。
而或讒兇之緖餘。
要爲毀斥之口實
噫。
不知逕廷
猶可諉於日後之文。
聞知祖述
豈非可羞之甚乎。
盛名之下。
猜謗必至
雖以大聖人。
不免叔孫之毀。
至於伊尹割烹
顏子之竊飯。
亞聖之踰喪。
不保其必無造言者
只在之者不信如何也。
古人
公元1678年
言。
公論百年而定。
誠以世近。
則必有忌刻譸張之徒。
喜爲輕侮疵毀之說。
終不如百歲之後公心公見者之論也。
歐陽脩曰。
後世不公
至今聖賢
是以當世而言之者
未必能知。
之者
實欲無言。
要待百歲後之公論
豈不以是乎。
頃者館學抗疏
固是尊賢至意
誠可尙矣。
不量時。
以致怒室色巿之鬧。
不可謂得十分抵當道理
而第以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
不可無過中求有過
臣等竊觀柳稷等疏辭。
極其悖謬
詆斥先賢
悉祖諸兇。
附會流言
譸張
首尾繁辭
極力於工訶。
情狀太露。
亦立見其讆說。
其爲誣罔僭猥。
雖自臣等觀之。
未暇評究
不覺失笑而繼之瞿然也。
伏惟 聖上日月之明
當作何如看也。
噫。
前賢言行
自有文集考信之地。
彼此毀譽
固難誣也。
姑擧柳稷中大者而先言之。
臣等按李珥之往文純公李滉
戊午歲
是時
李珥年二十三矣。
李滉與門趙穆書。
有曰後生可畏
前聖我欺云云
其年有答李珥書。
有曰年衰力微。
不能取友四方以自輔翼
恒自企佇兩書之來。
不及藥石
而反欲借聽於聾者。
何耶。
遠言堙。
異端亂眞
古之聰明才傑之士始終迷溺者。
不足論矣。
惟程
公元1570年
伯子張橫渠朱晦庵先生
若不能無出入
而旋覺其非。
噫。
天下大智大勇
其孰能脫洪流而返眞源也哉
聞人言。
足下讀釋者書而頗中其毒。
心惜之久矣
日者見我也。
不諱其實能言其非。
今見兩書之旨又如此
知足下之可與適道也。
所懼者。
新嗜靡甘。
熟處難忘
五穀之實未成。
稊稗遽及也云云
且曰。
若如者。
非但厥初
白首尤甚
常恐吾生浪過
有望竝世君子
不啻飢渴之在躬云云
柳稷等取本書
刊去上下
孤擧新嗜靡甘以下四句
以爲李滉深惡痛戒之辭云云
其後李滉李珥論定聖學圖書
曰仁說圖當在心學圖前。
此見甚超詣
去年歸來
始審得當如此
得來說而益信之。
卽已依此互易云云
兩賢平生學問契悟
莫大於此
柳稷以爲絲毫契悟云。
李滉之卒。
庚午歲
癸酉歲
諸臣請賜諡
上以無行不許
李珥曰。
李滉一生沈潛義理之學。
言論風旨
雖古名賢
不是過
行狀有無
有何增減
殿下於已死之賢
行迹已著。
而猶靳褒崇
況於一時之士。
寧有好善之誠乎。
李滉之諡。
雖遲一二年。
猶無大害
四方之士。
疑 殿下無好賢之誠。
則其害豈淺
公元1581年
淺乎云云
辛巳歲
李珥又請以欲明敎化
必須尊奬先賢
使後學有所矜式
趙光祖倡明道學
李滉沈潛理窟
宜先許從祀
以振士望云云。
柳稷等曰。
李滉沒後
李珥李滉之學。
不遺餘力云。
其言之無據。
節節類此
至如理氣之辨。
則因李滉奇大升論四七辨。
李珥成渾
俱將朱子語而有所講明焉。
成渾則以李滉見解爲是
李珥則以李滉見解正見一累而右奇大升
其答成渾書曰。
明彥之學。
何敢冀於退溪耶。
只是有箇才智
於此見得云云
李珥本非立異朱子
特於李滉見解
有所分疏
實見公心無我
正如本義不用程傳。
南軒不諱知言駁處。
晦庵不爲回護龜山延平之言也。
柳稷等至引李珥書中何以朱子等語。
謂詆前賢云云
然則何以孔子等語。
亦且孟子孔聖之言乎。
此則非徒不知李珥
又幷孟子不知者也。
孟子曰。
君子亦仁而已
何必同。
噫。
不同者。
雖在是。
其所同者。
實在於是
則何害於兩賢之俱爲兩賢
柳稷等強造不知之說。
猥作與奪之言。
理氣一物
心是氣等語。
不見李珥文集
而創做於今日攻斥之舌。
要以誑後學而眩 上聽
欲巧而反拙
矣。
噫。
幽遠
猶可欺也。
一國
其可罔乎。
知者
猶可欺也。
之者可欺乎。
本道判書張顯光
近世大儒也。
最邃於易。
士類之所推仰久矣
其著經緯之說。
極論理氣
橫說豎說
無慮累千萬言。
無非立異李滉
同符李珥
而後學固未嘗以此爲疑於攻李滉之學。
則彼柳稷等之言。
不知其果從何處人受來耶。
噫。
至此先賢之受誣極矣。
本道之見賣甚矣。
又況成渾理氣之辨。
實主李滉
是亦李滉之見也。
柳稷等又以爲李珥之學。
同一關捩而斥之。
此則尤不成說話者也。
又取辛巳論學封事而攻之。
辛巳封事
莫非講明窮格之事。
而特提保惜精神之語。
以爲射的
其說雖巧。
其書尙存
不可以誣。
不足多辨也。
嗚呼
其始詆李珥以緇髡。
且語以不許司馬謁聖云者
癸未年宋應漑媢嫉之啓辭也。
其肇誣成渾以遺 君害士云者
李弘老,鄭仁弘誣陷譸張也。
應漑則 宣祖大王旣以此親撰敎書放流之。
仁弘
平生誣陷者。
非特成渾也。
終乃見伏國家祥刑
此輩入於輿臺奴隷盟詛久矣
爲士而不知祖述蹈襲爲恥
徒幸其前日投杼三至之言。
而又欲其今日揉推於十夫之手。
其習
固惡。
其風固不可長也。
嗚呼
理氣
同其辨也。
而在李滉則尊之。
成渾則斥之。
讒兇
仁弘也。
而誣李滉排擊之。
成渾祖述之。
噫。
天下豈有同其辨而或尊或斥之論議乎。
豈有同其誣而或排擊祖述是非乎。
噫。
不考前賢言行事迹之如何而妄爲之說。
則是豈徒不知李珥成渾而已哉。
實是李滉不知者也。
豈徒只誣李珥成渾而已哉。
實是李滉而誣者也。
若使公平者論之。
則豈不以爲利在尊之則尊之。
利在斥之則斥之。
利在排擊排擊之。
利在祖述祖述之。
本無主宰之見。
而惟人言與惟利是徇也云哉。
竊伏王者如天。
一寒一暑
雖或乖常
莫非至公
特有喜有憾者。
在下所不免也。
臣民之望。
惟願日月之明
自無幽隱之冤。
士夫之論。
只務公明之見。
要祛偏蔽之弊。
以故文正公趙光祖事明之。
方其登庸也。
國內莫不想望
而特嫉之者群小也。
及其罹禍也。
國內莫不冤痛
而幸之者群奸也。
然其伸雪之寵。
贈諡之褒。
從祀之典。
旋出於聖子神孫
當時後世
益仰其孝理
稱頌善述焉。
今此兩賢之事。
 仁祖大王踐祚
儒臣士林公共之請。
旣已伸雪焉。
旣已諡焉
則其善述我 
公元1575年
宣祖大王者。
莫不稱頌
柳稷等又引 仁祖大王乙亥一時御批
冒煩 上聰。
要濟其私。
而其爲驅迫敦率之狀。
正如閭閻匹夫有些區處
而責其子以不敢有所更改者然。
何道理。
是甚氣象也哉
何況乙亥 御批所稱疵累之說。
 仁祖大王聖聰
旣已釋悟於筵臣直宰之酬酢
而及故相崔鳴吉自明疏下批之後
不獨國內傾耳而聽之。
本道最爲詳聞焉。
柳稷及今又爲郞當援據
則其回邪猥濫之態。
誠亦痛矣
不但今日罪人矣。
大槩李滉之於我東。
譬則周程也。
李珥成渾之於李滉
譬則朱,張也。
後學宗周,程而斥朱,張。
非道理也。
忌刻偏迫之餘風。
每欲私李滉而斥李珥成渾
不求其端。
不訊其末。
強爲此不近之說。
不恤其混竽續貂讒兇之後
吁亦異哉。
嗚呼
雖係匹夫匹婦屋下私議論閒說話
必欲有徵取信者。
恒人常性
況此干係前賢
合一道而告吾 君父者。
不信無據如此
而誠有所不聽聞者。
此雖出於一二人主張
惟其合一道之儒冠
無匹士之覷破。
風靡波蕩
有底定。
豈非鄕士羞愧甚者乎。
世道至此
誠可寒心
臣等今日之言。
所謂不得已者也。
抑臣等尤有所慨
焉。
惟 聖明更賜寬照焉。
臣等聞學校
風化之源。
首善之地
士子
禮義之宗。
元氣之寓也。
雖在平常等閒之時。
凡干言行
當以禮義相善
爲國人之矜式
況當 新化之初。
大議之際。
其所自重而各敬者。
尤當倍蓰惕厲者也。
而竊覵近來火色
其稱士子論議
有甚市妬之詬罵
至於形諸文字
自諉大言
而使有識平心觀聽
則其心口不應之辭。
浮薄輕躁之態。
不覺膽栗心寒焉。
臣等嘗聞中學通外方文及其疏章。
其稱兩臣處。
皆去其諡爵
直曰洪葳等指李珥成渾稱以兩賢云。
柳稷等疏。
則斥以遺君後親。
至謂得罪名敎
王法不容云云
詆辱之說。
不啻讎怨焉。
噫。
欲加之罪。
不患無辭
論語之際。
不藉讒兇之說。
豈無從容稱停可以可否者也。
至於通諭遠邇
告達 君父之辭。
若是悖戾不倫焉。
哀哉
無禮甚矣。
何等言行
何等氣習乎。
春秋
聖人褒貶至嚴之筆。
而猶曰爲賢者諱。
又曰。
特惡其黨惡
然則縱使賢者少差過。
猶且諱之。
以成其大。
而今黨惡誣賢者。
亦獨何心哉。
臣等竊惑焉。
在上臺臣啓辭。
單提相臣姓名者。
 殿下卽命遞罷焉。
朝廷體面
士夫話頭
之而頗有聳動修飾之效。
幸今者此習。
又出於後生誣辱先賢章疏
臺臣啓辭。
猶可諉也。
後生此習。
不可說也。
而 殿下不責以遜悌之方。
何哉
聖人云乎
從惡如崩
記曰。
大爲之坊。
民或踰之。
竊恐炎炎不撲。
涓涓不塞。
末流之弊。
至於燎原滔天未已也。
管仲
霸者之佐。
而猶知禮義廉恥之爲大。
至曰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
傳曰。
天下之寶。
當爲天下惜之。
抑臣等所惜者。
風化也。
禮義廉恥也。
嗚呼
古者有善惡而無彼我
是非而無好惡
毀譽而無同異
則不然。
彼我爲善惡。
好惡爲是非。
同異而爲毀譽
君子不得爲君子。
小人不得小人
而肆焉自欺
不知羞恥。
惟以誣衊爲主
臣等誠恐孟子所謂由今之世。
無變今之俗。
與天下。
不能一朝居者。
不幸而近之矣。
臣等豈容有私阿好李珥成渾爲此言哉。
區區之憂。
只是君子得爲君子。
小人得爲小人
四維張而風化淳。
則所被者廣而所賴者大也
臣等曾見柳稷之疏本。
卽擬來辨。
而屬値國家多事
今始叫 閽。
伏惟 聖明矜察鑑裁焉。
答曰。
省疏具悉
爾等互相排擯
紛紜不已
以予觀之。
無異烏之雌雄也。
答再疏曰。
省疏具悉
國家非不兩臣之賢
而莫重之典。
不可率爾行之久矣
爾等退修學業
宜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