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x 页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混定编录(前集)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2H 页
宣庙朝
戊子。公州提督赵宪又上疏。伸救师友。先是丙戌冬。赵宪上万言疏。伸救师友。是岁秋。又上疏曰。伏以楚辞。有注宋玉悲秋之意。郁抑乎三霜。汴京将亡。六贼欺天之罪。不可不早自条列。宁随祖泰之窜。冀复汝愚于馀干。将被汪黄之毒。决追陈东于东市。幸赖 圣主曲全微臣。明照三司之谮。即致荧惑之退舍。宽宥万死之身。姑许待罪于公庠。窃算宇宙以来。愠于一世之群小者。未有甚于贱臣。而天地父母之恩。洪私所庇。亦未有过于贱臣者。一言不行。退走深山。臣所不忍也。投章之后。以易计月。自复临而泰。自泰而大壮及乾。已见六阳之长。妄意天心悔祸。卿士思愆。念旧功而悟昨非。则奉 圣主不远复。宜在前冬。起善类辅仁政。宜趁玆春。而蒙蔽益甚。椓害滋深。魑魅魍魉。迭肆幻怪。尺雾轻阴。尽欺天日。臣窃仰悼 圣主有尧舜之姿。而左右少骨鲠之臣。靡圣管管。不出于亶。巧辞分疏。只营身谋。蔑无一言以及 国计。朋家作仇而谓之无党。仕路极溷而谓之清朝。民生垂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2L 页
散而谓之少康。边猷久挫而谓之无虞。使忧勤惕虑之意。自懈于燕安之中。望道渴贤之诚。潜消于十寒之际。以致乎 主德孤立而股肱寡助。四门不辟而耳目无寄。叙秩命讨。或不出于中和至诚之发。徒见予圣之章。竞乌雌雄。诬善之辞。迷人黑白。横怒滔天。群疑满国。阅岁穷年。未有澄澈之期。亦由臣疏乘愤而作。不敛锋芒。慨人戕贤而蠹国。徒采巷议喧传。而不能明劾其实恶。至使发言盈庭。越争而越不定。困我 君父于兰谗尚诉之间。而迄不闻有一肉食之人挺身出气。以陈公是公非之所在者。抑不知 圣主以为朝鲜之社稷。安耶危耶。八道之民生。休耶戚耶。出入承弼之士。孰是诚爱吾君者乎。筹边干方之臣。孰有诚忧东国者乎。臣窃以为忧国者不如其家。爱君者不如其身。判涣之形。决于帷幄。而焦烂之祸。及于林鱼。安危二字。将不暇言。而存亡之机已决。休戚二字。已不暇论。而散乱之势已成。臣实不知孰宣惠泽而沦民肌骨。孰渴心思而明勖偶 王。以为维持巩固数十年居守之计乎。念及于此。心崩胆寒。臣既以一生伉拙之命。付诸奸锋之上。何忍不为 明主毕陈公是非所在。以断国论乎。臣非以臣疏所贤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3H 页
者。即以为真周,孔,程,朱。而其行事终始。非以为尽善尽美也。犹知爱 君忧国而不爱其身者。周公之徒也。其欲践履先儒之训而能言距杨墨者。孔,孟,程,朱之徒也。当其板荡之秋。群小得志。众贤为鱼肉。 先王之宠弟爱子。无罪被刑。而人不敢容喙。则权奸当国惨毒如何。而李铎能听朴淳之言。不爱其死。击逐当道豺狼。当此之时。山海为人。则惶惑股慄。不敢秉笔。若使李铎又如山海懦怯。则淳之说。不可独行。而朝鲜一方。岌岌乎殆哉。 先王睿断。何地可施乎。据其迹而论其心。则虽涂人走卒。昭知朴淳之不为身谋。不为家计。而乃云欲托于戚里。并其一生求贤偶王之忠。务欲埋掩而身据其右。并其一队赤心奉公之人。务欲丑诋而手掩万目。谓淳专政。则兄溉不过典一郡。表弟高德符。号为廉勤。不过为监务。谓淳植党。则其所荐进者。尚气槩有廉耻。居于东西南北者。而非如今兄弟姻娅并显者也。何图 圣明临照。公议久伸。而士夫横论。终不出于应溉见识耶。应泂必以其父为无殄兄之意。而臣则不信也。臣闻麟寿之贤。东国之宝。其死之日。知与不知。无不叹伤。而麒寿独不废仕进。政院同僚怪而问之。答曰。既为国贼。则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3L 页
当绝于属籍。何服之有。后为麟寿作其墓志。则极于赞扬。要不得罪于公论。所谓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者也。慎宗孝有沃畓连塍处。而子为武官。则訹以失官而夺之。尹任之妻。为厥赐牌奴婢。而且使亲纳纺绩。平生殖货。积布无量。则受功臣赐第。而卖积其直云者。诈也非廉也。如无利己之心。则全存厥家。以待百年公论之定。可也。何必汲汲卖之而积其直。以为异日沽名之计乎。惟其奸赃现著。人所不齿。故朴淳,白仁杰,金继辉,李珥方主清论之日。麒寿为冢宰而不敢供职。而世积其忿。厥子尤恶。最以清议为仇雠。外与篈,瞻连姻。敢为诬珥之疏。并及于淳,澈,仁杰,继辉之徒。而每每追陷溉,泂,篈,瞻。果是忧国者。则何忍并取两朝骨鲠之臣而一谋排逐乎。虽然。此时朝列中。善善恶恶之心。未全泯灭。故洪可臣谓金瞻曰。汝以汝妻兄(应溉)所为为是乎。谓李珥为君子而未仁者则可。谓之小人则不可。金悌甲犹以河洛之疏为是。而牵于成(洛),朴(谨元)。并被重谴。岂至如今一入言路侍从者。咸以文过饰非为务。略无佑善之念者乎。盖以泼,洁初游成,李之门。折节下人。人多称誉。骤得善名。成李亦以为可与为善。及乎义谦之见憎于孝元。而其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4H 页
徒众攻。谓与义谦同事者朴淳。故泼辈阴主孝元。务欲倾沈以逐朴。而仁弘,宇颙。不知陷于其术。浑之与珥。则必以为义谦虽有病痛。迹其平生所为。尽布心膂于 王事而不自封植。不可以外议之腾而轻逐狐偃之忠。泼与金,郑。疑浑右沈。而不知其国人之公言也。当初角立之际。泼谓郑澈曰。公何以不绝义谦乎。澈曰。义谦之事亲爱人。多有可观处。岂至如汝叔尹毅中杀兄之子而夺宗于己子乎。此澈之峭直。所以重见忤于李,尹之门。而并其亲友排击之算。无馀力者也。其论李珥之过。则以末稍用人之非为言。盖指具思孟。高敬命之徒而为言矣。思孟好善之心。视毅中不啻九牛毛相去。敬命华国之手。较许篈不可同年而语。则谓与义谦结姻而必逐思孟。谓与李梁相识而必逐敬命。都是偏辞也。刘禹锡非不与伾文相厚。而裴度荐为礼部尚书。孙元规,滕子京非懋有实德之人也。范仲淹亦曾收录。自古任国政者。不必尽用终始无过者明矣。若非朋奸党恶。陷善而误国者。则一才一猷。在所不弃。或求同气而非徼利益者。或偶从游而非终不悟者。则古之人。皆在所用。况今人才衰乏之秋。必令舍此而为政者。莫非一边猜斗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4L 页
之心所使也。泼之所亲者。谨元。故以谨元为小过之人。洁之所善者许篈。故以假手害珥为无妨。乃若当代特立之士。或有戮力排奸而力进善类者。或有谨礼明政而伦厚伦革者。或有穷经致用而进退以道者。或有信厚朴直而不挠于群小者。或有嗣述世风而有骨气疆项者。假令不免有小过。而长处昭著于民瞻。是乃匡扶初政。倚仗晚节之人。而吹毛觅疵。一谋击驳。必使 经席无敢言之风。宰列徇依阿之习。甚至列邑贿赂。辐凑权要之门。则虽兵民愁怨于天而动地者。指为能吏而年除岁迁之不已。岭湖输运。销没于谪臣之庐。则迁氓居卒。暴骨相望。而两遣御史。一无闻奏之详。至有言路贪赃之简。现入于永同盗案。钧轴债帅之价。遍剥于岭塞寒卒。是皆淳辈之素所慨叹者。故并其知名者。一切论逐。惟其阴厚权势者。则虽蠹国之贼。而人不敢指。公道扫荡。私欲横流。甚至边帅有志者。宜选荆楚奇材为裨将。而当路所嘱。非市井子弟。则乡曲驽劣者。故罕有操弓。而遇小贼必败。以致南贼之恣横。守令奉职者。宜有岑(晊)(滂)之亚为卿司。而京在所所拔。非势家族党。则纳其田奴者。故无术顿纲。而致众务俱弛。卒使蟊贼之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5H 页
云兴。荒田之税。一用中下。而绣衣所覈。徒朝绅之不知面名者。则汉水之滨。弹论已定。而 祖宗便民之法。不及于残户。刑讼之决。一惟势利。而法官所拟。惟视厥族泠热。则乡闾之间。争夺相寻。而宵旰如伤之泽。不究于善良。百司庶府。奸胥猬起。则杼柚之空。一归周道。刀蹬阻当之费。尾闾于私门者。十不啻六七。而内外有司。不复为整理之计。大小官僚。厌闻成性。则军民之瘼。视若越瘠。危言切谏之所以仰达于 冕旒者。不敢自达于邑将方伯。而郁抑幽冤。万无疏泄之路。人怨于下者。罔有纪极。而天怒于上者。月不止一再。危亡之祸。迫在朝夕。数年间由一私字。元元鼓悯败。 殿下国事者。将至如何。而学士台官。释此不论。入而议于家者。惟攻吾私之是惧。出而议于朝者。惟附吾党之为贤。方正倒置。忠邪易位。天日之明。独运于上。而淫沴之气。务欲掩蔽。盖自珥死淳逐之后。天光夜晦。星辰不朗者。今已四年矣。岂独太白白虹地震霜雹之多于往岁而已哉。呜呼。变不虚生。必有所召。卫鞅入秦。彗见西方。似道秉国。星孛彗出。戊午杀戮。大风雨昼晦。己卯之祸。淫虹绕日。天厌小人。震怒如响。而巧舌之人。反谓正类所召。忍而矫诬上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5L 页
天。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史嵩之执宋之政。不省父病。及乎有丧。乃欲起复。而迟留不发。执政侍从。嵩之之肘腋羽翼。而台谏给舍。嵩之之腹心爪牙。故不敢言非。而黄恺伯,金九万,孙翼凤等率国子生言之。三学生,翁日善等继起言之。理宗惟庸不报。而武学生刘耐独叛四学。请逐诸生。时相讽京尹。逐士削籍。至于捲堂有文而。宋之社稷。忽焉不守。臣窃以为柳拱辰,任铎等馆学之疏。黄恺伯之公言也。而李弘老等为与许篈素厚。故敢进刘耐之疏。拱辰入玉堂。则黜为评事。任铎为童蒙教官。则成龙显示阴怒。即使杜门。厥后公议犹或不泯。明知汝立,泼,洁反道欺明之罪。则安劭,申应矩,俞大建,尹耆献等将以乙酉之岁。率励士十同志。上章言之。柳腆驰书于俞泓。禁厥子。卢稙在户曹。手书以戒尹自新以后祸。以故大建,耆献。不敢出于儒列。裴三益又欲刑讯安劭。而申应矩制疏不出。七十诸生。空会而罢。此辈方被 圣主之宠眷。而务闭 圣主之四门。壅遏河洛之疏。岂啻谨元而已哉。而三益刑劭之计。则李斯焚坑之渐也。其心艰险。何如厥面。而卢稙至以方按西岳之时。仰诬圣主。汝立之枉道扶馀。要见仁元。以毕戕贤之论。故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6H 页
臣疏则鄙泼党郑。因慨汝立要害君子。而独无枉驲之驳。吴健乃心 王室。而曾被迂道之劾。而李泼仰诉于 明主。则诿以指已。臣实不知。泼见朝报不精。者则与汝立为同谋害善者也。因此分疏。以援汝立。则诬上行私。自是小人之态矣。谏院诸人。必见臣疏之本。而党于李泼。并肆欺诬。其距嵩之也几何。而汲汲请仕者。徒以善骋诈谖之辞。以杜荩臣之再入而掩。盖其文过作非之迹也。抑臣之所言。非臣私言也。质之千古直臣。而国人之所欲言也。呜呼。朴彭年。鲁山之忠臣也。尚留姜希颜。愿作后用。而泼,洁之辈。必取一时清流。一网打尽。偏党之害。已空一国。而山海畏其气焰。丧祖父馀风。忘昔日从游。恇怯惶惑。终始患失。应南,惟让。以为邪则输忠竭诚之人。不计亲疏而斥之。惟恐其不远。应南,惟让。以为贤则畔道悖德之人。不论新旧而进之。惟恐其不速。论君德。则莫切于 经幄论思。而自重有耻之浑。不欲更举姓名。特进参赞。惟恐可言之士一与其席。 纶音善端之发。日且无穷。推此充扩。则仁不可胜用。而未闻山海之一言将顺。论国本。则本支百世。莫要于好学乐善。而至诚孝友之洛。一废沟壑而不论。其他可教之人。悉出遐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6L 页
方而无忌。首善之地。则托以师儒之选。一用附己之人。专尚词章之业。一废名教之规。而倚席不讲者至于四岁。空馆蒙养之人。则厌有异同之议。至使宿儒远走。过为门地之评。乃使浮薄之人导之。而挟书无归者至于髦俊失业。论道术。则风颓俗降。名教分裂。名尊李滉而实排真儒之列。名排庄老而实有陆学流弊。以至志于富贵者弥城满国。认欲为道。以利为义。欺 君背师。恬不为愧。纲常大变。视若适然。尊 君亲上之义。一未有迪上而牖下者。天宝百僚。奉贼称臣之徒。适惧养成于此日。而伏节死义之士。不闻有奖前激后之举。论国步。则百万亿苍生。尽载漏船之上。如有副手梢工。则虽其仇怨胡越。期与协力共济可也。而一闻,可臣,泼,洁。邪论永弃焦思之澈。一个闵纯。亦欲黜外。论边患。则天威人力。俱有累卵之危。不啻爪牙之乏。而实无腹心之倚。必如淳,珥之明烛整冠。以待边报。然后仓卒应变。庶可措画。而崇酒冒色。丧性者滔滔。沈几壮猷。未见有屹然可恃者。而杨士奇已死。徐益又亡。凡可以有谋有为可当一面者。无不凋零。是不啻赵云阳群之丧而已。而不肯为公虑豫简。以备阴雨之谋。论军食。则内而太仓。罄于滥费。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7H 页
外而列邑。困于发散。今有师行。势须破费元谷。而民食尤缩。边关一摧。则都外无城。戮力维持之计。不可以无敌而少忽也。必须谨侯度遵王法。宗庙先圣之祀。一用三代之制。而节其浮费。以为背城一战之计可也。屯田实边。最是宽民力之大者。而李珥之死。并废三策而不行。论控御。则古人制敌者。不但用干戈以耀威武。或示诚信以服其心。如汉文帝之卑辞尉佗。以静南越。宋人之具粟百万。以屈元昊者。皆是思妙。算于廊庙之上。折人兵于万里之外者也。今制南倭。亦有其道。而未闻庙堂议及于此。则文治之效。何日可见乎。论命令。则君有君命。将有将令。君命不审。则所及者烈如猛火。玉石俱焚。而民不得其所。将令不一。则听之者莫适所从。缓急失宜。而国随以扤捏(杌隉)。在 先王朝。命令之发。极于谨严。而今之命令。极有不审不一之病。非小忧也。而未闻吁谋之末。及于钟离者。论荒政。则畿民饥馑。无异于海西岭湖诸邑。无地少饶。又经师行。劳竭已极。嗣岁三农之望。又无少稔之期。民命可哀者。未有甚于此时。梁王之肥肉肥马。乃所以致饿莩之本。则减马兽米肉之食。以赈业贫民。当如汉朝及国初供上可也。而止以移粟。谓可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7L 页
以遍活。而不汲汲为损上益下之计。乡间或有富家积粟。立视人饥死而不散。朱子救荒之政。授影职劝分。乃是大计。前既有命。而今又不奉行于穷乡。论民情。则酷民年滋而横徭岁广。水陆军身役。已悯难支。而流亡一族之惩。又兼价布与逋租。终岁勤动。不足以养父母育妻子。盻盻睊睊者。相与襁负载路。壮者咸集为盗。县官月杀而不止。葛荣,黄巢。岂可谓不作乎。内忧外患。真可谓涉海无津。而顾瞻八道。一未见晋阳,薛城之可恃者。孰为孟尝烧券而亲公乎。孰为襄子沈灶而不叛乎。必须捐不急之务。简自奉之物。杜绝渗漏。实降膏泽。然后或可责以亲上事长。幸为数十年支保之计。忌淳媢浑。诿攻义谦。百端构陷。并弃善类。明白昔日之爱民忧国者。不使并列于均役之官。则况能置诸言事之列乎。是以凡可以格君心而正官邪者。一切退遁于荒野。至于布衣有公论者。缄口结舌。或不欲厕迹儒行。则士传民语者。曷有其日乎。下情壅郁而天不降灾者。未之有也。灾害并至而国之不亡者。未之有也。而上不畏天戒。中不畏 明主。下不恤人言。务进嫉善之人。永闭来善之途。山海之徒。以泼,洁为有风力可制淳澈。汲汲用之而不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8H 页
自知非。呜呼。贾似道当国。忌台谏言事。悉用庸懦易制者。为之弹劾。不敢自由。惟取远州县官。毛举细故。应故事而已。试观此辈作弄。 殿下国事。何异于似道之所为。而庙堂大臣。不肯明言。且方协心以保禄。守慎。乙巳馀人也。初非不欲保其晚节者也。惑于成龙之议。变其中年见识而徘徊待尽。惟吉。光弼之孙也。初岂欲自沫于前徽者乎。怯于成洛之驳。阳为两可之论。而阴主子党。天文示警而不陈侧修之实。人道乖乱而一无顿纲之举。当此危急之秋。淳忠腆邪之状。不可谓在家不知。而同心引重。力援奸党。乍病乍起。惟固权宠。曾是以为大臣乎。呜呼。人主之意。一有所左右。则观望趋附者。靡然若风前之草。宁见挫折。而挺然为松柏者。几何人哉。以 殿下睿圣之资。明天人交感之道。穆然深思。渊然远识。政教号令之发。大为国人所敬服者。今已二十一年也。只为过于谦冲。甘自退托。久信台阁之为公论。而台阁之人。实无学识力量之跂及于珥。浑者。徒以偏狭之见。妄起数年争端。边虞民苦。一置度外。反覆回护。惟事植党。指奸为忠。指贤为邪。必使 圣明举措。大不见服于邱民之心。朝纲兵律。一败而不收。春秋鼎盛行义修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8L 页
著之主。而务欲掩蔽之。如是则百世之间。设有幼冲之主。而致此辈行胸。当何所不至乎。呜呼。权不可下移。渐不可使长。堂堂大朝。岂无一相可求。一卿可任。一士可擢者。而必使腆,泼,山海,惟让,克礼之徒。擅弄权纲。浊乱刑政。至于此极乎。呜呼。政府非养病之坊。台阁非蓄奸之地。 先王付托之重。不可由此辈遽忽也。乞我 圣主昭察舆情。廓挥乾断。即令老耄玩愒者致仕。朋奸误事者远黜。使冰山自消。三窟失据。收召初服励翼之人。举 先王晚年之纲。躬修恭俭之德。旁招爱物之士。上下勤恤。悠久不懈而国犹不治。则臣请阖门就死。以谢奸党也。抑臣之不可不去者有五事。奉职之初。思惟此地不无前代之忠君而忧国者。如李穑之黾勉危朝。李存吾之叱退辛肫。李穆之请诛尹弼商者。百载之下。凛凛有馀光。臣僭不自料。欲以是三人风节。激励后进。万一颠沛之秋。庶几有奋忠秉义者。出力匡扶。而臣之学术。初由举业。实无践言顾行之功。挟书者了无观感之地。又急于科举之诱。才展小学,近思。则叛去者无数。臣心愧耻。至此已极。而况台鼎之列。端揆之位。莫不由臣而旷官。浃岁幺么一广文。枯死无妨。而朝廷大务。不可以久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9H 页
阙调燮矣。矧自李泼之进。言路诸人。莫不改头换面。从枉而害直。气势骎骎。将有大可忧者。不出于臣前日所料。臣惧由此辈而死。血污 圣庭。因诵捲堂之文。以辞先圣。而退为闭口结舌之计。臣伏愿 圣主刊去臣名于仕籍。俾奸党绝疑于进言也。倘怜愚臣稍解训诂。不可遽弃。则沃川亦有书院。请依李珥之疏。假臣山长之号。则非曰能之。时与蒙士。耕馀校字。而顾养老母。则庶几公私无损。而荷 圣德于无穷矣。王事多艰。实由人亡。忧之之深。又费数万支辞者。要见忠邪之分。明若观火。揆臣之分。极于僭妄。而言臣之情。可谓于悒矣。伏惟 圣主之垂仁倾采焉。疏远之臣。自此长辞云云。
宪贫无资粮。不能诣阙。因监司蕲其转达如常例。监司以疏中多有违格不受。六月。宪又疏曰。臣伏悼时论大变。尽言者必斥。公议久郁。爱君之无人。谨具三疏。拟进于中夏。而监司谓臣位卑而言高。虑有斯道无穷之祸。而无益于国家。劝臣止之。臣亦自惧而屏藏。拟为缄口待尽之计。道间适见邸报。五月二十三日。 下书求言。极其勤恳。俯读仰思。感激之深。因思中孚九二之爻辞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孔子系之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69L 页
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君有大哉之问。而臣不能悉意以对。则有愧鹤子。中寝既发之言。自沮苞桑之计。臣所不忍也。置祸福于度外而冒昧封进。越计 圣主近日之政。饥馑之民。非不勤恤也。封疆之守。非不周完也。而天之震怒。式月斯生。靡有宁息之期。久旱如焚而水田阙种。大风急雨而黍粟还萎。夏雪漫山。所未闻于前史。松枯地陷。亦甚骇于往牒者。则必以幽隐寔繁而怨格穹苍也。必以佞幸鸱张而言路壅塞也。所谓大命近止者。恐在斯今。 圣主侧身修行之所当先务者。斥佞幸以进忠直。开言路以达幽隐。则恭俭之德。庶有及民之泽而馨闻在上矣。所谓佞幸之张。幽隐之繁。臣已毕达于三疏之中。臣身之危。吁亦怖矣。折足之鼎。明覆公餗。而台臣侍从。皆其腹心羽翼。故迄无一言以斥之者。臣窃痛焉。杨珧有言曰。请以臣疏藏之宗庙。臣疏虽拙。忧 国之诚。则视杨珧自谓无异。伏惟 圣主之深察焉。 并前疏呈于监司。监司又不受。
七月。宪又疏曰。人臣进言之规非一。而献忠则同言责之臣。怀章袖弹。乃其常也。而宗社安危。系于呼吸者。则或折殿槛。或引帝裾。或有痛哭于庭者。时不得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0H 页
不然也。乃若草莽之臣而邈居江湖千里之外。则北辰虽可夜望。而五云难以岁睹也。耕食凿饮。则宜不知帝力之何有于我。而岁饥民穷。则虑邦本之不固。师行粮食。则闵藩翰之失守。风颓俗恶。则痛彝伦之攸斁。灾兴变作。则惧天怒之未已。其所以为苦思深忧者。自有难忘于一饭之顷者。刳肝为纸纸。有限而言不穷。沥血书辞。辞有涯而诚难尽。若思出位之戒。而括囊齰舌则已矣。其于 明君访落之秋。欲陈万物之不平者。则其言宜多而不必简要。故古人封章之际。有或略举数事。囊封疾置者。有或条陈而不足以尽怀。则内以细注。旁通物情。外有贴黄。特达领要。一生襞积之怀。远寄于一封。诚出于不得已也。臣今无状。待罪提督。师友被诬之故。妄达于前秋。幸蒙 圣主曲加优容。不即诛斥。而当路治臣。不遗馀力。居停主人。并被舍臣之责。遂使都城之人。闻臣之至。则闭关而不纳。万无容足之地。不待赵高而壅蔽之祸垂成。馀怒赫赫。中外汹汹。漫澜殊广。道路以目。臣之献言之路。只有因监司转 启之规。臣亦岂不知缄口色举。不必触人忤讳哉。诚以 圣主不可负也。师友不可弃也。天怒不可忽也。民穷不可恝也。边患不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0L 页
可忘也。故更进万言危疏。因古人贴黄之规。谨付别章于疏表。而监司谓非近日格例。使臣去之。而臣则固争。往复再三之际。日月易逝。时事屡变。缮写之初。桐华方发。迟回之隙。梧叶乍飘。宋玉悲秋之感。实切于中。却惧鶗鴂先鸣而百草不芳。更陈曲折于一纸。冀纡 圣鉴。愚下之臣。妄效古人陈章。是臣执滞之罪也。实非监司之过也。惟 圣主恢张言路。不拘近格。则下情不患不达。而民怨少纾。天怒少弭矣。抑臣于此。重有所感焉。汉人指京房为得我道亡身。宋人指石介为怪鬼败事者。为其不谨语默之机。以触小人之怒也。自今观之。房之言。莫忠于汉。介之诗。分别甚精。所患者二。君之优游不断。反致贤者遭祸耳。臣伏愿 圣主之早卞而夬决。勿似二君之优游不断。勿使时人加臣以亡身怪鬼之诮。幸甚幸甚。 并前二疏。呈于监司。监司又不受。
八月。宪又疏曰。匹夫而陈宗社大计。草野而战朝廷是非。人皆以为龃龉可笑。而漆室嫠妇。犹知鲁国之忧。则大计不可以匹夫而慢之也。石工安民。不忍刻奸党之碑。则是非不可以草野而忽之也。况臣之职。待罪提督。则提一方教化之责。而邪论久沸。师友道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1H 页
丧。闷士习之日讹。痛王纲之坠紊。孔怀耿耿。未有以自伸。一疏再疏。冒陈支繁之说。而人多遂非。不能复初。一岁朝论。悉不由公道。则臣之三疏。不可不作。故直指奸究之囊橐。以明窟穴之所伏。人之闻者。疏身呿舌。咸谓臣之生死。决在今日。固欲卷而藏之。伏计疏中涉于 圣躬文字。不啻数百。投之江中。臣所不忍也。投之烈焰。又所不忍也。藏之于家。则环堵难容。须至达于枫宸。藏之宗庙。然后天地定位。冰炭得所。万物亨昌而邦基永固矣。呜呼。十司马(伾文之党)煽乱。而韦皋论之。满朝是和。而张浚,赵鼎,胡安国非之。若谓匹夫之论而终欲剿绝。则君臣大义。决无扶持之理。人亡之日。其国与俱。殷鉴不远。青史昭昭。臣疏之上。丁宁有杀臣之议。而终非国家之利。故临沟壑而悉言之。惟 圣主之深省焉。人或谓臣曰。论时告君之言。先其大者而简要精切。可也。岂有支辞格 天之理乎。噫。自新进邪议之乱政。而王纲国纪之沦散者。譬如蚕丝之交乱。牛毛之难计。欲俟愚臣之学进言简。然后出以救世。则窃惧海内大乱。而无复有着手处。倘使宋朝之人。论此时弊。则必须车载驰运。然后备陈曲折。而不徒以简默为贵矣。 圣主学问高明。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1L 页
触事豁然。乞加 洞察而豫防焉。 并前三疏。呈于监司。监司又不受。
九月。宪又疏曰。臣之出位抗言。自知犯分。而自危邦言之。朝无傥论。野绝危言者。其惟全安之世乎。臣之所望于 圣主者。不过欲黜退十馀贪佞。终以吁贤活民而已。非欲借尚方之剑。斩张禹之头。而窃位徇利之徒。闻臣有疏。妄起邪说。互相恐动。阴令守臣。沮臣献疏。至使八月十三日。违格处改送监司之关。并臣疏滞于公州十馀日。然后达于臣家。以二十八日。即改复还。而又滞于公州十馀日。不达于监司。而还弃于臣家。臣之所陈。俱系 宗社大计。则臣虽朝谇而夕替。岂容一武夫元祥壅隔乎。至于校奴奉疏者。无罪受杖。使千百涉圣文字。委辱于鞭笞之庭。缘臣固滞。仰贻国羞之罪。至此尤重。臣不胜仰屋窃叹也。守慎,山海。谓臣可喻。讽臣容默。(守慎尝以穿山甲遗臣)而不可则阴令其徒。内沮外格。无不为己。其为身计则得矣。殿下国势之危。将至如何乎。爰自臣疏之滞。秋霖害谷。天日常阴。流闻各道民生之困。日甚一日。弭盗赈荒之策。绝不闻有可慰人望者。而上下恬訑。有若太平调度。臣窃闷焉。 圣主若用臣言之八九。而天不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2H 页
开霁。日星无光。则臣请延颈待诛。以谢妄言之罪也。当此板荡之秋。僚友为轻而社稷为重。故舍躯命而悉言曲折。惟 圣主熟察焉。 并前疏呈于监司。监司又不受。十一月。宪闻平酋遣使求和。自沃川徒步诣 阙。上请绝倭疏。并前未达五疏以进。 上大怒。传于政院曰。赵宪之疏。予不忍见。今已焚之。愿史官大书予恶。以警来世足矣。于是两司,玉堂交章请罪。论以重律。 上皆不听。宪遂退归沃川田舍。
备忘记曰。今见赵宪之疏。乃人妖也。天之谴告至深。不胜兢惕。岂非寡昧于贤相名卿。平日不能待以至诚。委任不专。有以致此耶。尤不胜惭恧。疏不可不下。而此疏不忍下。一下所损甚多。予宁受过。己焚之矣。愿史官大书予过。以戒后世足矣。司宪府 启请赵宪削去仕版。答曰。但当置之而已。不足与较。弘文馆上劄请罪赵宪。答曰。予虽不敏。固非一宪所动。渠亦岂可必其说之得行乎。第其心术有在。正欲传其疏辞也。予焚其疏。乃焚其心也。若以焚疏为非。则予当甘心受责。后当为戒。若缕缕相较。与之对卞。则恐反为朝廷之羞。徒伤大体。甚非予所喜也。当更加留念。己丑前。提督赵宪又上疏。论朝政远窜。先是丁亥夏。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2L 页
宪又上疏伸救师友。是岁四月。宪又上疏。极论朝政得失。其略曰。伏闻孔子系易曰。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五子之歌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盖以天下国家危亡之患。常起于所忽之地。故古之圣贤。兢兢业业。如临深履薄。常惧匹夫匹妇之不获自尽。而民主罔与成厥功。旁求常德。辅弼日戒。无怠无荒。是以民怀有仁而历年长久。焚书坑儒而忽乎民心之大可畏。则骊山之徭不息。而大泽之卒。入据秦关。惩前毖后。而察乎民情之极怨恶。则泾原饥卒。谓激朱泚之乱。奉天罪己之诏。一罢间架等苛法。而四方人心。莫不大悦。秦倚斯高以为忠。唐用陆贽以旋乾。兴亡治乱之机。灼灼乎易见。明智不畏乎方张之敌国。深畏乎未见其隙之民心。历代必亡之君。则已彰而不戒。前戒后覆。莫之知悔。呜呼。我 王奈何不鉴上帝树立之意。 先王简畀之重。决不可止此而但已也。臣伏念朝绅。视臣言如虎。必欲杀之而乃已。臣虽无状。亦有血气。岂不知巽言保身之为义乎。秉彝之天。偏感于蜂蚁。岂不知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乎。只为忧国一念。炳然于沟壑。逢 圣主以蹈危亡之域。臣所不忍也。窃闻近日天灾时变。有前古所无者。虽三尺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3H 页
童子。亦知有不测之祸。祸根所在。固已酿成之久矣。惟处置徙民一事。太迫而无渐。如惧召祸之不亟。不惟当徙者无倚住以逃且死。而保授邻族。亦将接踵而走避。则虽以商鞅密法。恐不能收拾于既散之后。而倘有一夫乘民怨倡乱。则现行旁午之贼。啸聚响应。无远近不乱。南倭北狄。又若乘衅。则土崩瓦解。势在顷刻。未知有司驱何民以御贼。转何粟以饷军乎。山鸣河赤。地已告凶。虹贯星孛。天无遗灾。盗贼疠疫。人多馀害。以至门闭鬼哭。地震水沸之怪。有耳所不忍闻者。执古准今。仰天察人。将必有莫大之患。而老幼无遗类。言之痛心。欲哭而靡从。臣乃出万死之力。僭为 圣主计远。略言措置之方。庶几为收散安集之术。而 上圣之是听焉。今夫养民而守国。譬如置器以储物。置器乎危地。则器破而物散。驱民于死地。则民亡而国随。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圣主既以北塞为重。臣请先言其极苦难支之状也。吁。一海之内。莫非王土。抚养有方。则何地不可居乎。彼必逃散者。非但为南土之美也。王化夐远。武人肆暴。诛求色目。有难槩言。只举甚者言之。衙日徵阙有三籍。烟家也。还上也。山行也。一人之名。分载三籍。分授三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3L 页
军官。各处点名。仅应一名。则必有二阙。而貂皮细布必责。于是大小官僚方丈之馔。又不如意。则辄有严刑重罚以随之。土兵客户。庖丁宰夫。初贷官粟以办焉。继卖田庐以备之。终夺族牛而犹不可支。则西奔南逭。自有所难遏者。今虽刷还。而田庐悉为他人所有。严刑酷罚。比旧增加。笞杖之大。几于管竹。而吏民无完肌。些少仓粟。藩胡并赖。优于主户。则客户多饿。死。优于客户。则主户便饥。纳籴无由。官秉空籍。无以继赈。草实艰食之状。遥骇听闻。迁徙之初。皆怀必死之志。强驱赤子无罪者。俾就必死之地。决非 上圣之所忍为也。非徒有所不能忍而已。五伯之强。且不能力制邦民。秦皇乃欲强制而卒为民所乘。覆辙昭昭。民岩可畏。臣恐此民之日挞而难迁也。假使有司奉法。民果趋令。而玉非子孙二百馀口之迁者。今满十数云云。则所以制民之产者。不能使人人生息。而反促于凋耗之地故也。倘令三分徙一。先其健儿之户。而留其二分。俾各收贡。以扶先徙之户。而俟彼有垦田。随后渐徙。则居者迁者。庶几两全矣。以刃与政。杀人则同。 殿下昔闻斯民尽丧。则宜必戚然内伤矣。为民父母。何忍不先于制民之产。而徒汲汲于迁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4H 页
徙之令哉。今所以制民之产者。无他焉。惟籍现刷各道当徙之民。或许羸弱之因居南土。依其所愿。岁纳贡木。官收驿运。分给土兵男女力可耕耘者。人各一匹。使其垦养屯田。则土兵男女。寒或有衣。饥或卖食。不至潜丐糟糠于胡地。以漏国计。而菑畬所收。渐积新户之养。然后因令各镇。岁具垦田几结。可容新户几家。即使户,兵部同议。就此现刷之籍。先择多丁之族。稍稍入送。间置文官府判。如 祖宗朝。十分抚养。除三籍徵阙之瘼。挟貂布卿相之门者。指为阿大夫。复笞杖校正之规。残一人性命者。论以来俊臣。非讨虏犒军。则不使杀牛。稍取赢馀。敷客户以农器。使新旧之民。有牛可耕。有镃基可用。无不自力于畎亩。以赡公私之用。则籴仓粟为资者。不至逋欠。而塞下荒田。无不为乐土矣。如此然后时以暇日。教演战法。先之以孝悌忠信。射御最善者有赏。谋猷出众者蒙擢。人知亲上死长之为义。则制挺挞虏者。必出于土军徙民。而南道精兵。不必劳于岁选矣。呜呼。北土凋耗。固为可忧。而南道空虚。实国大病。求此民攸散之故。弊瘼非一。而撮其大者言之。力役之繁兴也。贡赋之苛急也。刑狱之烦冤也。玆三事之积怨于民。固非一日。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4L 页
而枝叶凋瘁。根本将蹶。怨则有同。萃于 圣躬。天之示警。物之兴妖。莫非前代季世之变异。军民消耗。又且罔极。则国步之蹶。殆将岌岌。冀今日之亟改。吁亦已晚矣。臣请历举三弊之极。以达民穷之状。而终陈自振之策。可乎。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贤者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饿莩。用其三而父子离。能知此义。以贻子谋者。赵有简子。能用尹铎。不赋茧丝。而只务保障。卒以晋阳。克灭智伯。厥今 圣主之所倚以为晋阳者何地乎。所倚以为尹铎者何人乎。呜呼。燕山贡案之定。不出于经纶之手。而成于无远识之人。一委胥吏。俾自为营利之计。钜府小邑。颁物不均。细分色目。繁若牛毛。一小物之陪京人。情作纸。费且倍蓰。三名目方物之价。滥觞尤极。一皮之价。或过一同。其馀细物。俱辨于八结。则杼柚其空。而布缕不及于老幼之寒者。地部忧国用之乏。文移峻急。必令从实。而各邑吏胥。望风恇怯。虽歉岁瘠土禾稼卒痒之地。而一切以下下命之。灾伤敬差之行。但使损下益上。不知皮尽而毛无所附。箕头敛急。称贷不足。而粟米不及于老幼之饥者。军丁之役。其苦多端。而邻族之侵。逐岁转加。加之以数。易长吏。迎送频繁。客驮岁重。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5H 页
进上挟赂。邮马民牛。日以伤毙。结负之徭。随月增添者。又为公族宫室之材。专办于斯民。筑城僧军之价。又责于穷阎。卿相庐第之修。又赖乎此辈。今民力役之繁。视古民如何乎。古之为民者。供贡赋卫王室而已。今之为民者。役于私门。岁以无算。役于绝塞。动费秦劳。奈之何民不穷且盗耶。况于刑狱之间。骪法徇货。惟势惟反者。不可胜言。革良为贱。夺人为奴。贪夫吓世。乱民纵横。残人邱墓。墟人室庐。无辜吁天。水旱为灾者。已不啻楚狱之烦冤。而 圣心之所大痛者也。曰自前秋刷北人有令。豻狱既盈。并傍屋为圜土。系累之患。不止及于良民。而搢绅子弟。亦不免箠楚。一佣过接。举族籍北。一骨肉难绝害。及于数十邻党。古人有言曰。一人在狱。万室废业。又曰。囹圄之苦。度夜如年。今使寡罪无告之民。入狱经冬。而春尚未解。万物各有生意。而此辈皆有死心。或有一座首死于畿狱。而其族有达官者。送衣欲殡。则守令谓报绣衣。乃发文移往来。覆藁经月。或有一儿死于湖狱。而无衣可庇。又未敢出瘗。露置众囚中经旬云。苍苍黎民。夫孰非 殿下之赤子。而含怒吞冤。怨极于天。古有一贤守之言曰。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者乎。为就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5L 页
狱门卞决焉。今逢 圣主懋有好生之德。而有司急之以叩元元之闷。一何违戾乎古之贤守耶。是以稍涉徙民之邻者。咸惧逮捕。无里不空。出计败屋。几至十四。默阅流亡。动以万数。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甚于洪水之灾。孝汀之辈。武卫之使。亦有耳目。昭昭历见。果可谓我国之强乎。呜呼。人有赤子将陷于水火之中。则为其考翼者。须狂奔尽气。不计濡首焦发之劳。急往救之。然后可及拯援。以保如线之命矣。其可徐行缓步。从容以济事乎。就论今日民生困极。国步斯频之状。正如百万亿苍生方在漏船之中。中流遇风。失其维楫。四顾茫然。渺无津涯者。唤得副手梢工。则犹望其衣袽。有戒出乎洪涛。而招招舟子。类非我君之友。则指险为夷。谓危为安。樯倾楫摧。恬不动念。罔上迷下。坐致胥溺而已。恭惟 圣主聪明冠古。博考经史。其于兴亡治乱之机。必已昭见其源而虑之熟矣。当此危急之秋。岂宜专委乎泄沓之徙。以误 祖宗重器乎。昔在 明庙之世。元衡,李梁。尽去忠贤。浊乱朝政。宗社几乎岌嶪。而 明庙灼见奸状。则虽在元舅戚里之亲。而去之不疑。以安 宗祊。窃计 明庙春秋才过三十。而克己忘私。同符汉昭。岂意我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6H 页
圣主已过 明庙逐梁之岁。而犹被绍述梁,衡者所锢蔽。使其植党舞奸而不早觉悟乎。彦信素无知识。骤跻极秩。及其恩宠无前。志满气得。专以受货封己为务。视其赂多少。为边将差除。观其内行。既极鄙陋。观其外政。又极纵恣。竭南官以运兵粮。则不饱其师之饥。而私与奸凶者无数。竭内帑以输货布。则不易胡人之首。而中间消没者无量。军中赏罚。一以势利而不称于功罪。禹瑞不听李济臣之言。轻战丧师。而匿其陷没之数。则宜诛而不诛。礼元前有偾师之罪。北地以空。而后有杀降之恶。则宜斩而不斩。申砬虽有小过于专杀。其忘身赴敌之功。则宜可谓汉之飞将。而偏主邪论。不惟久废彦超。而或欲致道济之死。其他将校勋劳。不为别白。至如李见龙。有功在北而拜他。见龙以宣传。至有馘杀吾民以得功者。将士解体。是谁之愆。鹿屯屯田。背水为农。公议大以为不可。而力排群言。大杀南关之民。又坏 祖宗良法。不使文官间牧。北民专纵。武人肆暴。大伤民夷之心。徒欲岁输南粟。岁动南兵。以竭内地之力。又使岁役南僧。虚筑长城。而寺刹多空。半附贼党。今方无食可活。按守惧忧。而强欲徙民。以添玉非子孙之骨。其不度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6L 页
事理。不信人言之恶。必至丧师覆众。然后已矣。臣愚未知 殿下所取者。何事乎。至如卓然赃污。言之丑也。曾为刑判。贿赂公行。大辟犷贼。无故放释。生杀人命。出入人罪。惟以包货多少。而为此不足。更以一纸飞书。遍乞婚需于各道列邑。渠方为备边有司堂上。故州县承风。船载马输。前后相望。如此鄙夫。曷为深谋以制敌论胜乎。如此等事。欲使郑琢言之。则诡经诬圣之奸。久有识者之叹。今其垂老。肯欲一忤权门乎。欲使彦智言之。则彦智奸人之尤者。而彦信之兄也。欲使克礼兄弟言之。则克礼等乃与彦智辈。异姓而为兄弟者也。欲使允福仁后言之。则允福私于应溉。仁后私于贵荣。岂能如脱脱之仗义劾亲者乎。欲使国老,李认言之则二人都是鄙夫之患失者也。况若包藏祸心之应南。徘徊顾望之成龙。平生所为。一务妨贤。而不闻有悔悟痛惜之端。岂肯为 殿下尽言者乎。是以堂下庶僚。惟附斯人。然后得为侍从武人。南班之见弃者。惟附是议。然后得升外职。捃摭可言之士。一一远斥。惟取河执中,季可之流。布置要津。迭肆奸欺。不论当道豺狼。而只驳小县末官。不虞 邦国危亡之状。而只谋其徒窟穴之安。其中号为清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7H 页
议者。只论小蠹。而大盗则不敢指论。 殿下其视大臣言责之列。孰为朱云攀槛极言者乎。孰为秀夫托孤受遗者乎。呜呼。 殿下欲以孝理一国。而诚孝感神者。不能出以范俗。 殿下常欲激浊扬清。而冰玉其操者。常居阘茸之后。 殿下欲得通经达理者以资启沃。而守静博雅之士。常被小廉曲谨之所欺。 殿下欲得力行教化者以备师帅。而老老长长之人。常屈于簿书期会之俗吏。 殿下欲得猛士谋臣以守四方。而超距陷阵之徒。常为债帅窭人之所卖。论者言之曰。昔有一元衡贪纵无忌。任用凶虐。内致巨叱正之乱。外召乙卯倭变。今有百元衡。各肆诛求。其舆马宫室子妾百年之计。无不日剥于军民。召敌雠不怠者。未有甚于此时。将有剧盗内煽而外侮难御。今果有圜海之贼无地不发。而颇禁杀人。是其魁帅必有深计。而不止如巨叱正之臧害平民者也。西牒南俘。各有警报。西民尽为疠鬼。势固岌岌。而然犹有大国之援可恃故事矣。南维极疲。城堞徒壮。而挽弓却敌之士。实无亲上死长之可恃者。则孰有金庆孙,朴犀飞炮溶铁以烧其云梯者乎。山海为相。不念国事之重。只怀汲引之私。乃以妨贤败事之人。先于忧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7L 页
国之老。军国重事。一系两铨。乃以蠹国之奸。分处其地。以摈公心之人。至如钱谷之守。典以私人。馆阁之选。常付憸佞。言责侍从之列。非其腹心鹰犬。则百计阴斥。使卓荦方正之士。一不近于 王所。至于馆学邪论之首。无不显赏。以误士风。至于弟子叛其师。兄图其弟。弟攻其兄。处以善地。使干城股肱之择。一由己意。钳一国之士。俾不敢有欧陈之疏作于危朝。其于进退人物。一从应南指嗾。不敢显言排之。而常效秦桧阴贼之术。吁。山海之心。于何所臻。必以 殿下为可陷可罔也。厥今民穷财尽。下溃上颠之状。肇自京师。以及于八道。其不能制节谨度。以致赋役繁重。而奸弊日生。元元怨苦。无不离心者。实是国家大病也。为今之计。须使 圣主悼亡惕乱。任贤吁俊凛凛如光武之仅渡滹沱而甘豆粥麦饭钦钦若德宗之在于奉天而罢琼林大盈。鹿裘藜羹。谓帝尧可法。二簋用享。体损卦礿祭。师文王惟正之供。罢晚唐剜心之献。君臣相誓。痛革弊规。自内及外。同袪大瘼。则八道蒙泽之民。岂胜幸甚。将见一纸才下。群盗亦息矣。臣之冒进瞽说。今已四年于此矣。而有司妒之。未蒙有一现采者。知臣者以臣为愚。不知臣者以臣为无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8H 页
耻。至有借手听嘱之谗。出于子兰之口。若许一进于 殿阶之间。令与诸大臣面数。则奸状慝态。自尔呈露矣。疏远贱微。未敢固请。惟以臣言之独。而谓非天下公论。则抑惧 殿下之亦未深思也。自古安社稷之臣。非必尽为平,勃也。田千秋一言寤主。是则高寝郎也。苏安恒再疏返唐。是则冀州民也。臣虽不才。昔备郎僚之末。异于冀州民也。又为宗庙令。无异乎高寝郎也。巨盗盘据。煽乱误国之祸。又有甚于巫蛊武氏之祸者。臣之贤师。既非安石。而臣之 圣主。又非狂楚。则舌本未乾。犹在可言之数。天日尚明。犹有可转之机。今春沟壑之命。垂至困绝。若与万姓同填于乱离之瘼。则亦未知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而九龄之言。或悔于不用也。思及性命苟存。冀措宗祊于磐石之地。臣亦欲耕凿于太平之日。以伸乌鸟私情。而不至如江革之负母逃乱。沥尽肝血。触冒权要。揣分思义。尤觉僭率。臣谨服禹倬白衣束藁。持斧俟死于 阙门之外。 疏入。两司,玉堂交章请窜曰。赵宪本以凶险之人。如鬼如蜮。听人嘱陈疏。至再至三。而犹不知止。如此之人。不可与同国。请投有北。以靖朝廷。论
隐峰全书卷二十四 第 178L 页
启十馀日。遂谪配岭东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