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x 页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混定编录(前集)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0H 页
宣庙朝
幼学李景震又上疏曰。伏以亡叔先臣李珥。赤心忧国。至死尽瘁。其所以用心处事。至诚恻怛。光明正大。同寅协恭。以济艰难。而一触时忤。大被诬枉。地下冤魄。亦不瞑目。臣常痛于骨髓。顷者。虽以郑汝立一事。叫诉于 阊阖之下。而亡叔立朝事迹。言论始终。则非但语难卒记。亦且事涉烦渎。虽怀耿耿。久未之暴白也。今臣流落南州。始入都门。得见赵光玹等中寝之疏。语意明白。曲折纤悉。虽使亡叔再生于世。吐出心肝。亦不能愈于此者。披读竟夕。不胜呜咽。惜乎。门人等竟以发书为嫌。而未能陈达于 上前也。顾念臣早丧生我。惟叔是怙。教养之恩。父兮师兮。苟有一毫一发。有关于暴白之万一。则臣虽蹈汤火。亦所甘心。岂敢以烦渎之诛。发书之嫌。而不为之陈达乎。臣窃念。门人子弟虽是一体。门人主义。子弟主恩。恩义有间。则臣岂可与门人辈一视而不为之暴乎。情发于中。不遑念他。火及头目。不觉伤手而救之者。势所必至。此臣所以不以发书为嫌。而以伸枉为急者也。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0L 页
以此观之。臣情臣势。孔艰而可悲。臣敢以门生未达之疏。付之于臣疏之末。竟达于 天听。伏愿 殿下洞察焉。臣不胜闷迫之至。谨昧死以 闻。
成均进士臣赵光玹生员臣李贵等上疏曰。伏以臣顷者。不度愚贱。辄上封章。为亡师讼冤。自知渎犯 天威。罪在不赦。而今见师道将坠。不忍熟视不救。复犯出位之诛。冒陈 冕旒之前。非不知穷经学古。士子事也。朝家是非。非所宜言。而今日事关国论。谤及师门。则不敢终守囊括之戒。不一言以明亡师之心也。近者。伏闻公州提督赵宪上章言事。既而得其疏读之。谓然而叹。以为宪是吾党之士。志学之人。而其言之不中失实。至于如此。则他尚何望哉。呜呼。亡师臣李珥。平生不立党。惟竭力保合士类。图济时艰。齐志未就。不幸尽瘁而死。 国事一败。臣等尝以为至痛。岂意自珥殁后。言论风旨。泯泯无传。乃有不中之言。出于辈流之间乎。臣等窃念亡师平日与学者言。多在义理文字上。朝廷是非则鲜有闻者。故后生辈间或有为亡师议论者。至于宪说则分离乖隔。不合不公。非但大异于师门言旨。抑亦有害于士论举措。为门生者。不可缄默不言。以负亡师。故仅与同志后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1H 页
生各参所闻所见。粗述亡师平生立朝言论心迹之表著可见者。先陈亡师至公至正之论。次破赵宪落于一边之说。期使暴白于世。庶九泉之下。忠魂有慰。而其在 殿下。亦未必不欲闻者。疏既成。复为守静者之说所动。议论不一而罢。臣等之意。以为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今若父母有冤枉之事。则必不计祸福利害而为之也。今为守静之说所动而罢。则无所致死之义也。而况其人既亡。许子弟门人讼冤。亦在令甲。则臣等之为此。未必不是。虽曰识者以为不可。臣等之意。以为一息尚存。则亡师心事。期于必暴而后已。故臣愚无识。不胜其愤愤。敢冒烦渎之诛。奋身独出而为之就成。稿中颇加修润。以伸亡师平日之论。伏愿 殿下哀怜而裁幸焉。昔东西之分岐也。兆虽起于沈,金。而其实由于前后辈之不相知也。惟其不相知故同是士类而疑阻起焉疑阻起而谗间行焉谗间行而排摈作焉。此初东西分党之所以然也。虽然。当初俱是士类。而只两人不相说而已。故前后辈虽不相知。而朝廷之上。济济有和气。逮两人之亲旧立于朝者。各有是非。不能相一。然后类类相从。递相訾病。人持偏见。互争胜负。乙亥。西人当路。乙亥以后。东人用事。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1L 页
互相攻击。至于癸未而坏乱极矣。呜呼。人生一世。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况乎生同国仕同朝。而至于唱为东西。一国中分。同舟敌国。一家胡越。下乱士大夫之志。上贻 明主之忧。纷纭颠错。阅月穷年。使国事日入于不可为。此何为者。诚可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珥以局外之人。明观当局之迷。以为两知前后辈而悉其心事者。宜莫如我。我不为之和解。谁则敢之。乃扬言于朝曰。西人。士类也。东人。亦士类也。士类相攻。不可助一攻一。当两利而俱存之。开谕而讲解之。朝廷乃安。不然则乱。前后辈听之。虽不敢以为非。而亦不能用其言。此珥之所尝忧者也。盖当初义谦以孝元为尹元衡门客。而遏其铨郎之选。孝元又以义谦外戚。粗愚不可柄用之人。此二者。皆据所见。初未必出于私心。而义谦侪辈则以孝元为报怨之小人。孝元侪辈则以义谦为有专擅之渐。于是。前辈士类。则疑后辈之党孝元。后辈士类则疑前辈之护义谦。呜呼。义谦,孝元自附于前后士类。非士类附于义谦,孝元也。而今乃以党护相疑。不亦误乎。自此以后。分朋角立。言议纷然。其势不可相容。当此之时。能尽忠忧国。公耳忘私。超然独立。不染于东西党与之中者。惟珥一人而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2H 页
已。是以满朝袖手。莫敢一言。而珥独忧之。乃出两抑之计。以为兆乱。惟在于争沈金二人之是非而已。此非关系国家事。若出二人于外。则争端自息而国事可为。是不可得已。以此意言于其时右相卢守慎。守慎亦以为然。乃启于 主上。而沈除开城。金拜富宁。珥又以为此两人。非有大段罪恶。所以出之。只为欲消党论而已。今沈得善地。金得恶地。非但罚不均为不可。金是病重之人。若投塞上而僵死。则非 圣朝体臣之意。乃以此意独 启而救之。当此之时。非但西人疑珥有私于孝元。自 上亦未免疑其党孝元也。虽其西人之亲旧者。亦莫不致疑于其间。浮议喧哗。久而未已。呜呼。珥岂私于孝元者哉。二人既出。东人之势小挫。而西人持论一偏。尹晛浮躁轻浅。排摈孝元侪辈。偏重已甚。是时郑澈在湖南。颇惑流言。疑珥私护孝元。珥在坡州。遗澈书晓之。其略曰。从前鄙见。不合雅旨。固难苟同。但兄我之间。当尽言相正。而略无诲语。不能无憾。及见兄遗他友书。备尽曲折。使珥得闻。此是不屑之教。承厚意深矣。不欲分疏。而终难缄默。试陈首末。金也之为人。固是轻浅。但论议慷慨。遇事刚果。当初岂徒珥以为可人哉。兄亦不相弃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2L 页
矣。自去春夏以来。兄之所见。顿异于前。深以为可忧之人。珥初未之信。闻兄言既熟。渐有疑焉。及请推左相出重晦之后。珥疑转深。且见厥朋侪翕翕相吹嘘。因致有势焰。珥意若不少挫其锋。必有后弊。将有朋党之虞。故为两出之计。通于右台。厥后又恐。显白经席。反致纷纭。欲使两人自处之。其计不过只摧其锋。消融镇定而已。此意未及更通右台。而适谏院 启递吏曹。右台反疑沈势偏重。遽达于 经席。及金拜富宁之后。彼年少辈。固皆丧胆。公心中立者。亦忧其过重。而平日与金不相得者。群起而称快。议论嚣然不息。珥意金也病重。若使僵死塞上。则反使士类不安。故 启移内地。事之终始。不过如此而已。非摇扬不定。乍舍乍取也。且此人。兄则以为无状小人。必至败乱国家。斩伐士林。珥则以为好名之人也。若公论相与。则因而得势。能行其志矣。若公论不许。则必不求旁岐曲径而强入也。若柄用则误事而为他人所使。则其才亦可取也。今者杀其势则可也。若嫉之太甚。治之太急。则必致士类之不安。鄙见如此。故终不能受高诲。珥之不能使兄为我。亦犹兄之不能使珥为兄也。方今金也失势。不足深忧。兄每以后日之祸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3H 页
为虑。此则不然。若使彼之为人。一如兄言。毫发不爽后日复得要路。眦睚必报。斩刈士林。则兄以先见之明。含笑入地。无少愧怍。其死也荣矣。珥则护奸恶名。百世不湔。偷生为辱矣。后患在珥。不在于兄。兄何戚戚焉。彼人全盛时。侪辈畏之。犹恐一言之泄。辄取大祸。而出外之后。又欲如缚虎。不揣轻重。只欲深攻。又将延及比伍。使人心汹汹。而皆借兄为重。珥恐若此不已。则偾事之责。在兄而不在珥也。兄若未忘斯世。则当力疾上来。相时度宜。安定士林可也。何必日积愤怼不平之气。轻信道听之说。致疑于不当疑之地耶云云。所谓左相指朴淳。右台指卢守慎。重晦。金继辉字也。又赠书争之。其略曰。珥既无当世之望。兄亦迄无还朝之意。同异之见。当置勿论。但兄我之间。有未相悉。非故人相亲之道。玆复一谈。兄之疑我。固是也。但珥初未知金某为何如人。不过因兄言而有省。兄则指为大奸。而珥则疑之而已。推兄言而观察。则形迹多有可疑。而实未能的见也。方其气焰之盛也。珥果施摧锋之计。及乎一摧之后。平日不快者。坌起深攻。而士类之与金相厚者。相顾沮丧。皆有退缩之意。一金不足惜。而士林不可不慰。故珥欲调剂得中。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3L 页
以安士类。此所以前后有异也。使金势盛。将至作弊。则珥当独 启而斥之。使金得罪过重。使士林不平。则珥亦独 启而救之。抑其势而扶其危。事理当然也。兄则断以小人。爱惜金某者。皆指为彼辈。虽平日相许者。无不疑之。一切挥斥。殊不知惜金者未必皆邪。斥金者未必皆正。只在心之公私何如耳。且珥所谓只欲深攻。延及比伍云云者。时辈非金过重者。借兄为主故云云也。非谓兄便如此也。更寻其语意何如。近年以来。士论出一。庶几无事。而一朝生自中之乱。此则金之咎也。金既出外。可以帖然无事。而又复纷纭造语。触事相疑。终不宁靖。则斥金者之过也。人之所见。非过则不及。奈如之何。若无主东主西之说。则士论定矣。珥则欲破东西而一之。力未能也。使珥若主东或主西。则岂至于两边皆不快乎。兄试以珥书。徐察而究之。珥果私党于金乎。抑公愿士林无事乎。为一身谋乎。为国家计乎。如有馀疑。无惮更咨也。兄欲不言而全旧义。此则未然。二十年相知。一朝相疑。而又复相缄。不尽所蕴。则谓之全旧情尚不可。况可谓之全旧义乎云云。是时澈颇为流言所惑。初疑珥私护东人。及见珥书。方始解疑。而义谦侪辈。疑珥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4H 页
不已。若非其后复悟珥之心事。则西人之攻珥。未必不如今日东人之为矣。逮至丁丑年间。西人之势少挫。而李泼,金诚一。因 经席启辞。起李铢等贿赂之狱。穷极推问。终无实迹之可指者。则泼等犹恐狱事之不成。至于刑讯儒生郑汝忠。泼等之所为。至此而尤无以服人心矣。虽然。泼等之意。非不知直劾三尹误事之罪。而如此则前辈士类。必有不平者。而自 上亦疑其倾轧。故欲因此狱。击去三尹。其为举措。实非士君子光明正大之事。人心之不服。不亦宜乎。此则非徒珥以为非。虽金宇颙。亦不能不以为非矣。自此以后。西人一败涂地。东人方胜。欲以东是西非。定为国是。而浮躁好进之徒。争起而附会之。其时出入义谦之门。晓夕相逐。奴颜婢膝之辈。迎降而钻入者。不为不多。而东人之主论者。惟知附己之可喜。不知反覆之可恶。至于不问贤愚才否。而一切以清官美职处之。呜呼。自古朝绅之得为名士者。或以德行。或以才华。未有无其实而获其名者。今则不问人物如何。是夷是蹠。但能口谈东是西非四字者。既为名士。使之乘时邀利。市井其行。志满气得无复礼义廉耻。至于议论。稍不雷同。则虽有宿德荩臣廉公清谨之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4L 页
士。举皆排摈。使不得容于朝廷。时论之乖乱。至于此极。则仕路安得而不浊。国家安得而不坏。珥之不能曲从时论者。夫岂过乎。逮至己卯年间。时论日渐深峻。而是非之说。又变为邪正。则人心骇乱。士论横溃。其势将至于不可收拾。是时珥在海州。大以为忧。既而抗章论斥。又移书于李泼责之。其略曰。今日时论日峻。更无和平之望。意谓此论。必非君意。故鄙疏中所谓深虑远识者。正指君辈二三人也。今者。君意亦为过激之论。相与滚合。则更何言哉云云。又曰。倚楼之被劾也。此真公论。而旁观者尚疑其有妨于调剂。继发三尹之劾。则人心始不服。而显以倾轧目之。只是年少士类相从。自为一论。而他人畏缩。不敢斥言。故士类不知人心之不服。而自恃以为公论耳。意谓止于此。而今者又无故而显斥。沈为小人。西人为邪党。则一节深于一节。真是捉人底手段也。安可讳也。沈虽不可惜。西人皆不可惜乎。此果君辈之本意乎。如其本意。则与珥相讲论者。皆面从也。无乃未安乎。如非本意。则君在玉堂。方主清论。当上劄明其不然。而劾递宪府。则人心帖然信服。更有何事乎云云。所谓倚楼。赵瑗也。又曰。裕后云云之说。只谓沈不可柄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5H 页
用而已。非谓锢其身而不叙也。无乃览疏不详乎。鄙意。外戚必生祸阶。故莫如不用之为得也。鄙疏。深欲两全士类。以安朝廷。本非骚扰之计。而只是一偏者。恐其轧已。故自生骚扰。我亦安能如之何哉。又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年前季涵偏执主西之见。反疑鄙人。珥与君缓颊苦口。极力挽回。此时君以季涵为何如哉。今日君之主东。亦无异季涵之主西。何不以责季涵者。反而自责乎。乙亥西人之失。在于举措失当。今日时辈之举措。果胜于乙亥乎。尽斥西人以邪党。何如乙亥之独劾公著乎。西人之贤者。皆不拟于清望。何如乙亥之独不以重叔荐铨郎乎。乙亥倚楼之受赏。诚不厌众心。今日则趋时附势。攘臂大言。自明得志者。又未知几倚楼乎。人心之危惧。有识之忧叹。甚于乙亥。而方且哓哓然一向争辨曰。东是西非。此言只是同类求进取者信之耳。他人谁则信之乎。若使今日处事得中。则孰不曰东是西非乎。今者既效其尤。而且自是如此。则名为君子者。虽冥行倒施。亦不害其为君子乎。今日之取士。不问人物本品之如何。而只以议论之异同定取舍。故新论百出。怪鬼驰骋。彼辈何知。曾见倚楼之受赏。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5L 页
亦欲做好官耳。君历览古今。安有君子得志。清论方行。而坏弄国事如今日乎。朝廷之上。识见为先。识见不明。虽贤不济事。许鲁斋有言曰。仁慈礼让。孝悌忠信而亡国败家者。皆是也。珥尝以为过言。今始验之。古人之言。不可轻也。所谓季涵。郑澈字也。又曰。和平排斥之不可并行。犹笑与哭之不可并发也。鄙论主于和平。宪府之疏主于排斥。此是则彼非。今者。君辈所见。则既以排斥为公论。而又欲和平。进退无据。不成模样。若使胸中明白滢澈。则此等鹘突识见议论。何从而出乎。若欲和平。则金,沈区区之辨。有何大关乎。置而勿问。只观其优劣而用舍可也。若欲排斥。则亦当明正其罪。何故口谈和平而心主排斥乎。此犹扼其亢批其颊。而求与之相欢也。安得名正言顺而事成乎。今日之事。百尔思之。终无善后之策。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景涵平日读书。欲做何等事业。而今日立朝。费尽机关。只得成就扶东抑西而已乎。今日若于死中求生。则当主论曰沈也。虽无形现之过。既是外戚。又与士类相失。此当只保爵禄。而不可更居要地也。三尹自作不靖。大忤士类。此亦不可更参清选也。其馀西人。随才授职。少无猜防。而东人之议论过峻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6H 页
者。裁而抑之。若其乘时附会者。斥而外之。如是秉心公明。日久月深。则或有好消息矣。但恐无人辨得此事。又曰。若君与而见。则处事失中。已不免虎兕出柙之责。须勉留收杀时事。不使吾辈至于过岭。亦一道也。但恐时论。更进一格。则君辈亦将为祭后之刍狗。自不得立脚矣。呜呼。苦哉苦哉。吾人所争者。义理耳。珥实无一毫偏私忿懥之心。但鄙性弛缓。本于祸福无心。理若不屈。则假使铁轮旋于顶上。珥不少摇。况举世丑诋。何足以动吾一毫哉。如其理屈。则虽三尺童子。使之泥首负荆。亦甘心不辞。君须与肃夫。将此商量。指示谬误。使珥晓然自知理屈。则珥当即改所见矣。如以鄙见为不悖。则亦望反而思之也云云。泼与柳成龙,金宇颙辈。皆以死中求生之说。为不易之定论。故其时宇颙答珥书。亦曰。此论甚好。鄙意。正谓当如此。不但鄙意如此。景涵而见之意亦然。岂尝与大言排斥者为一哉。只是众论多激。而朋辈力有不逮而然耳。切望相与继继商量。以图善后之策。幸甚。又曰。当初沈,金结衅之是非。固不分明矣。然其间岂无真是非乎。至于乙亥西人之作。坏其是非。岂不分明乎。但今东人。因激增怒。指拟过当。至使士类分裂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6L 页
不收拾。则又自不得为是耳。又曰。虽有是非。而不至于邪正黑白之异。不可排斥。只当和平。今但当以三尹为非。而其馀西人。则不当并累而为非也。若季涵,重晦之不拟清班。诚为未安。然此二人。自不免有失。亦非但东人之过也。虽然。岂欲终斥而不用乎。又曰。斥沈为小人西为邪党。此说果误。又来喻有云。今日取士。不问人物本品。只以议论同异为取舍。故怪鬼驰骋云云。此正如此。鄙人亦见今日事势。将使人心不平。而败證百出。每为朋侪力言。而但朋友间。亦未见有力量规模。担荷世道之责者。人各异见。不能相通。不知毕竟如何出场耳。又曰。盛疏。谓外戚必生厉阶。不可柄用云者。亦不害理。前日览疏意不详。亦恐有为沈分疏之病。今详示意。正不如此。深愧前日之矣论也云云。所谓重晦。金继辉字也。不特宇颙之见如此。至于李泼答珥书。亦曰。此论甚好。此正是善称停今日之事势者也。鄙人之见。本如此也。非徒鄙见为然。肃夫而见之见。亦如此也。高明平日。以为侪辈所见不如此乎。侪辈自当初至于今日。皆如此也。但其疏中间。彼此士类。不甚解事。屡出意外之患。方致力调护而力未赡耳。尊在远地。只据可疑之迹。只闻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7H 页
可愕之说。只受浸润之言。何能尽知侪辈之心事乎。高明德义。乃鄙人平生所敬信。倚以为仗。今而不相见知。如此悠悠者。尚复何言哉。又曰。盖论西人人品。则虽不无取舍。而今若不问贤愚。一槩非之。则固不可为国。故其间有物议者。姑俟公论之许。自馀诸公。实无所疑阻。又曰。西边士类。或有不拟于三司者。在渠实有所失。然亦非终塞不通。固将周旋收拾。而以永弃不用疑之则过矣。又曰。目沈为小人。西为邪党。此果鄙人所见乎。鄙意以为沈,金虽不无是非。而沈亦无大段得罪之事。故直以是非言之。不欲遽加显斥。待沈如此。则其他士类之欲为收拾。可知矣。又曰。虽以是非言之。而其他士类。自无所与矣。且所非者。只一沈。而亦无已甚攻击之论。又曰。郑熙绩鹘突无识。惹起骚扰。至以沈为小人。且曰构祸。曰邪说。此诚过言也。然侪辈无有预知者。又曰。倚楼之受赏。固不厌众心。而今趋时和附者亦多之。此亦势之所至。是岂侪辈之罪哉。又曰。天下事不如意者皆是。若使诸君只以吾侪数人之所见而作事。则庶可得中处之。不复致今日尊公之疑也。在乙亥年间。尊公目见时事之日非。不能措一手以救。只得敛身而去。尊公声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7L 页
望力量。犹且如是。况在鄙人。其能率一世之人而皆如吾意乎。又曰。谓沈不可柄用。非谓锢其身而不叙云云。此鄙人昏妄错缪。不能细看疏意之过也。措语违悖如此。愧赧愧赧。公言不为无见。然此亦衰世之虑也。所谓而见者。柳成龙字也。肃夫者。金宇颙字也。景涵者。李泼字也。此辈所论。惟其如此。故其时郑熙绩制府疏。目沈始为小人。西人始为邪党。泼宇颙等身在玉堂。以府疏过当。劄而论之。以此观之。裁抑浮躁。保合士类。欲与共为国事。实士类共公之论。实非一人之私见也。然泼等虽知珥言之是。而本以偏系之见。困于群咻众楚之中。头出头没。不能自拔。非但不能用珥之言。反疑珥有私护西人之意。珥又抵书泼开晓之。其略曰。兄之议。议其心也。鄙人之论。论其迹也。观人当以其心。赏罚当以其迹。若不论其迹。只赏罚之以心。则人心不可服也。此尧所以不诛四凶者也。今者。沈某之心。兄看固深矣。珥亦不敢保其无后患也。弃之何惜。只是迹无显然罪过。而遽加攻击。连累西边善士。弃之不惜。而其推尊柄用。皆流俗鄙夫。多出沈某之下。举措如是。则人心安得以帖服。国言安得以宁息乎。此珥之所深忧也。二人是非之辨。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8H 页
不系于治乱。而反以辨是非之故。坏人材伤国脉。举世滔滔。莫觉其然。此真儿童之见也。若使具眼长者见之。则未满一笑矣。乙亥年间。西人攘臂。以为是非不可不定。珥甚笑之。而不至于骇叹者。以西人虽有善士。皆非学问之士。其识见之不明。不足深怪。而且如思庵,重晦辈。则皆同珥窃笑。故珥不至于骇叹也。至于去年是非之辨。则虽如贤兄者。亦明目张胆。必欲辨之。则珥望失矣。安得不深嗟永叹乎。鄙意二人虽有是非。其辨不关。而以辨之之故。反致骚扰。莫如不辨。而调剂士类。激浊扬清之为得也。今者。分辨其淡墨者而去之。乃取其深墨者而用之。此是何等义理识见乎。昔者。齐景公欲用孔子。而晏平仲止之。平仲非嫉圣者。只是见不明耳。夫平仲不知圣人。而尚不失为贤大夫。则今日之不知仁伯者。何必皆是可弃之人乎。且流俗老宰。前日不得于西人。而今日得志。方欲贡忠于东。则其以调剂为非者。理势然也。此等乃发蒙振落者。时移势去。则又将斥东人矣。何足恃哉。且角立之说。兄疑珥可与沈,尹害士林也。兄之观我。无乃太薄乎。珥从前孤立。不得于西。不得于东者。良以欲调和两间。以靖朝廷耳。若使附西而攻东。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8L 页
则宁附东而攻西也。与其后日党沈,尹失清名而得美仕。曷不于今日附贤兄而清名美仕两得之乎云云。所谓思庵。朴淳别号也。仁伯。金孝元字也。又曰。兄疑珥独勖于兄而不戒西人。此则不然。珥先告兄之语。西人不闻也。其戒西人之语。兄岂闻之乎。大抵止人之斗。当止其胜者。若不胜者。则方愿解斗。宁有不听之理乎。乙亥。西人小胜。东人小败。故其时珥只向西人争辨。宁有勖励东人之说乎。今则西人一败涂地。而东人方胜。则安得不向东人争辨乎。虽然。西人亦多错料者。故有时相告戒。则莫不信听。至于沈某。亦曰士类。若只排吾与三尹。而其馀西边善士。皆通用无碍。则人心必服云。沈言尚如此。则况他人之言乎。今日调剂之责。在东人矣。若其后日翻覆。则亦安能逆料乎。大抵君子之道。宁人负我。无我负人。逆料翻覆而先失举措。已不是矣。况事变无穷。安知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哉云云。珥此书之说。分明痛快。虽愚夫愚妇。亦可知公耳忘私。一心徇国之心。而泼等悦而不绎。惮于改过。岂非蔽痼之甚者乎。自珥打破东西之论。新进附会之辈。忌惮愈甚。未乘其隙。加以癸未年间。珥极陈时辈过激之失曰。伏望 殿下广召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9H 页
大臣台侍。赐对 榻前。明喻 圣旨。俾改分辨东西之习。陟罚臧否。一循公道。消融荡涤。镇定调和。而如有执迷不悟者则裁抑之。怀私强辨者则斥远之。必使所同然之公是公非。得为一时之公论。士林幸甚云云。时辈之所以谋逐珥。始萌于此疏矣。虽然。此疏之说。前日晓谕东人之言。而泼辈以为至当之论者也。然而泼辈之怒。不发于前日。而发于今日者。只缘珥方为 主上所倚仗。深恐其说遂行。而己受其裁抑也。以此观之。则前日之所谓至当者。亦是面从之言。而非出于中情。亦可见矣。是岂朋友诚实之道乎。呜呼。设使西人主论又偏重。尽斥东人以邪党。则珥之所扶者。不在于西而必在于东矣。此则珥之本心。乙亥救孝元侪辈一事。可见矣。以此观之。则前后之迹所以不同。而其无彼此。至公无私之心。互相发明矣。若以后日之论。为私于义谦。则是前日之论。亦可谓私于孝元者乎。呜呼。乙亥西人之主论也。珥独出而争之者。非为一孝元也。欲以保合后辈之士类也。乃乎东人尽斥西人也。珥上陈 下教。慇勤不休者。非为一义谦也。欲以保合前辈之士类也。呜呼。始为两出之计。以消党论者。珥也。乙亥之见忤于西人者。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39L 页
珥也。乙亥以后被斥于东人者。亦珥也。岂非举朝无一人为公论者。而士类分崩。国事日非。故身任其责而力争之。是岂为身谋。乃为士类计也。为国家计也。如使珥或主东或主西。无忤于时论。则是珥不过一边人而止耳。不念国家。为一边人。岂珥所忍为哉。此珥之所以从前孤立。不得于西。不得于东者也。夫岂好为立异于时论哉。诚以偏小一邦。人才眇然。若使复区分彼此。舍一取一。则蔽贤遗才。将无以为国故也。呜乎。自东西分类之后。人各怀私。党同伐异。而朝廷之上。公论不行。西人秉政。则所推引者。西人之才行。而在东人则掩蔽之。所诋毁者。东人之过恶。而在西人则盖匿之。及乎东人得志。效尤而又甚之。是以公论常郁于下。而无路得达于上。朝家进退用舍。赏刑黜陟。一任东西人所为。而自上未尝下手于其间。十馀年来。东西之党已成。出奴入主。具臣充位。相助匿非。间有谨厚善良之人。亦未闻有忧国如家。尽忠事君。一鸣于立仗之下者。徒见其循默浮沈。怀禄保身。年除岁迁。揽取卿相而已。噫。微珥一人。则君臣之义。或几乎废。而一国之公论。自上何由而得闻乎。此所以珥死之后。无敢以此说。警咳于 殿下之侧者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0H 页
也。呜呼。己卯陈疏之后。名为东人者。以珥为轧己。而攻之愈力。名为西人者。亦以珥为救己。而推之益深。臣等则以为皆不知珥之本心者也。若使东人深知珥之本心。而因珥此疏。处事得中。以副公论。则名节可保。而国事之溃裂。何至于此极乎。其中虽不无一二有士君子之意思者。而知识不远。偏见为主。非徒不能裁抑过激。而反为崇长。以起癸未之纷挐。至此而东人之坏弄国事。反有甚于乙亥西人之所为矣。其时三司之人。虽不无一二懦弱胁从如权德舆者。而其馀则率多乘时媢嫉之辈。本非所谓士类。故宇颙之疏。以裁抑浮躁。保全士类为说。而李泼避嫌之辞。亦不以此辈为士类。则公论之不可掩。于此亦可见矣。虽然。此辈初岂欲遽为如是之举措哉。只缘台阁无重望镇物之人。恣意作弄。以至于此耳。及乎计穷术尽。手足尽露。不可收拾。则全然以利害为心。不顾名义。惟以必胜为计。凡所构捏。无所不至。初以安石比之。安石不足厌服人心。则又以慢擅目之。慢擅尤不能以眩惑 圣聪。则论以误国之罪。误国之罪名。亦无所据。然后求其说而不得其意。以为 圣上之所深恶者。义谦也。士论之所共厌者。外戚也。若以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0L 页
义谦为阱而陷之。则上可以眩乱 圣听。下可以钳制人口。其为设心。吁亦惨矣。虽然。时辈之所恶。岂必在于义谦一人哉。只缘珥经学德望。为一时士林领袖。而又主和平之论。趋附之辈。恐一朝和平之论得行。而已失其利。戛戛恶之。至于末年。大被 眷注。日深倚仗。则趋附之辈。聚首大恐。日夜思所以去之者。而珥行义素高。又不可以他事点污。故因珥素有族分于义谦。又乃援此为说耳。不然。其时所谓名士者。亦多有实有趋附义谦。众所共知之人。而时辈曾无一言非之。反使之盘据台阁。腼颜拭口。而攻珥之歇看义谦。愚臣暗昧。诚不知其何心也。如使时辈诚以识义谦为可恶而攻之。则何不攻此趋附之人。而乃攻歇看之珥乎。然则时辈之所恶。实不在于义谦而在于珥。亦可见矣。呜呼。此心昭然。路人所知。岂能以区区只手。掩天下目哉。至论成浑之辞。则其曰托身山野。朝廷政令。人物进退。无不与知。群聚浮薄之徒。评论时事。历诋卿相。眇眼一世之人。目之以流俗云云者。实己卯年南衮辈网打士林之说也。呜呼。此言岂宜出于士君子之口乎。此其妨贤病国之罪。邪遁诐淫之说。至是而败露无馀。虽以前日之号为东人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1H 页
者。苟非其时三司之子弟党与。则莫不扼腕而愤激。此所以朝野公论。一时齐奋。四面俱发。而直言盈庭。不可以威势胁持者也。然则其时三司。非徒得罪于公论。抑亦见斥于 圣明。珥复入之后。形迹一变。万目睽睽。东人反以私意度人皆然。一有举措。便生疑惑。而珥不避嫌疑。大张公论。公论之以为贤才可用者。不问东西。举而进之。公论之以为附会浮躁者。不问东西。裁而抑之。至于稍知名义。不为全然不佳之态者。亦不以异论而斥之。举皆收拾而用之。则况于所谓士类者乎。持论之至公无私如此。而彼辈先怀自疑之心。乍出乍没。却立观变。不肯为释憾解仇。共为国事之计。噫亦误矣。彼辈既如此。而其时得罪 圣明。或斥或外者。厥数甚多。而一时人才。亦且有限。则其时注拟清望者。虽或有一二。名望未著矣。若比于时辈之虽有才名而弄坏国事者。不亦有间乎。至于郑澈等辈。则珥非不知其所短。而语其人物。则比之于前日无才无行而附会时论者。天渊之不侔矣。是以。珥每见时辈攻澈过实。至以奸邪目之。独明其不然。以为澈忠清刚介。尽心国事。虽有狭隘之病。所短不能蔽其所长。虽曰与义谦相知。义谦得志之日。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1L 页
少无朋比之迹。其气味心事。迥然不同。只缘疾恶太甚。不能容物。与人寡合。不肯苟从众议。故东边士类。不知澈之心事。而徒以形迹疑之人。才可惜。不可不用。力为时辈言之。是亦为国家谋。珥岂私于一澈者乎。然珥辛巳 启辞。谓澈不度事理之中。而疑士类之过激。不能虚心反求而无所怨尤云。则珥之于澈也。亦非偏于所好。而全然不知其病痛者也。而况李泼答珥之书。亦曰如金继辉,郑澈。则虽不无激成之失。而比今者登庸之辈。不侔远矣云云。而宇颙亦以为澈不可终弃云云。此辈之所论尚如此。则珥之欲用郑澈。皆据公论。亦有何罪乎。至于三尹。则以为此辈尝误事于乙亥。故珥秉铨之日。未尝一拟清要。其时有一门生往见珥。珥问曰。顷者。吾以尹斗寿拟刑曹参判。外议以为如何。对曰。外议则未能知。此辈尝误事于乙亥。久在摈废之中。今授此官。物情必以为未稳矣。珥曰。此是时辈之论也。夫误事之罪。亦有轻重。此人虽曰误事。不至大段。而若比于癸未东人之所为。三尹之失为轻矣。而前日东人一切废弃。至于不付同。知此时辈之已甚处也。今此人所犯不重。而又有吏才。若至于不授刑曹。则无乃过乎。至于根寿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2H 页
则其失又淡。其为人骚雅喜文。且有爱士之心。而吾之未还朝也。此人已为大司成。而此职亦非侍从清要之官置之耳。此所以持论之不东不西。无偏无党者然也。或有弘文录猥杂。不合人望。为珥之咎者。则非独珥之过也。盖弘文录时。与政府堂上。合坐都堂。取文臣之簿。受其圈点可合者。则各于其人姓名之下圈之。如承文院拣择新来之为者例也。故弘文馆常欲其少取。盖多则必有猥杂之患故也。是时李德馨有才名。人皆以为可用者。而德馨之舅柳腆及妻父李山海。避嫌不圈。遂致德馨名下圈数不多。群公惜此人之不得与焉。则乃断自德馨以上皆取之。是录之多。未有如此时者也。此猥杂者之或厕于其间者也。但是时东人。多不肯通情于珥。故采访之间。闻见不广。珥又不无虚怀信人之病。或有误知其人而圈之者。则一过而时辈之指此为非者。或似可据。珥之临政处事。虽不无一二差误。岂可以一眚而尽废其善乎。必圣人然后无一事可议者矣。下圣人一等。则虽以召公之德。孔明之贤。尚未免惑流言袭刘章之失。若以此并与其大德而掩之。则不几于天下无全人乎。然珥之于此事。初未尝有一毫私心。故其时正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2L 页
言金权。欲削其录。问于珥。珥言于权曰。录甚猥。杂所忝者多不厌人望。诚不可不削罢。但思前规。亦有虽参此录。而未厌人望。则终身不入官职者。今若才选还罢。则非徒事体未稳。今日两司清要之官。多参新录之中。若削罢之议一发。则人争呈辞。旷官废职。大有骚扰之患。今日就此录中。可用者用之。不可用者置之。则虽不削罢。无害于事矣云云。所谓猥杂者。皆不为注拟。此尤足以见珥虚心从善。无所滞吝之德也。如使珥独任己见知。过作非。则何故又欲其削罢乎。是以其时馆职之注拟。必择其有时望者进之。故如洪麟祥,吴亿龄,白惟咸,金权,俞大进,李德馨,李廷立,郑昌衍,辛应命之类。则珥之所用也。至于虽有人望。未及注拟。如李𥕏,柳拱辰,郑晔,尹暹之辈者。有之矣。虽或注拟。而未能十分厌人望者。亦有之矣。虽然。此亦一时规模之草创者也。若使珥不死。迟以时月。则其所进退举措。必有十分允当矣。珥之始还朝也。搢绅之间。有三种之说。其一。以为东人相率欺罔。排陷忠贤。弄坏至此。不可轻授清要。此则主西者之说也。其一。以为三司之人。虽有躁妄之失。亦是士类侪辈。切不可排斥。只当依旧用之。无有疑间。此则主东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3H 页
者之说也。其一。以为三司之人。分明误事。反有甚于乙亥三尹之徒。此则依三尹例。勿叙清要。以惩两边生事之失。其馀所谓东西士类。则俱收并蓄。不可偏弃。而行前日保合士类共为国事之策。此则士林公心者之说也。珥将是三说。执两端用其中。以第三之说为是。以为裁抑保合之权衡。此珥之从前所见。而少无一毫偏党于其间者也。其时有一门生问于珥曰。先生平日。秉心至公。忧国忘家。超然独立于东西之外。欲与东边士类。收拾西边士类而用之。共为国事。乃其初志也。而今日还朝。乃反与所谓西人者。交手共事。而东人秦视越瘠。袖手睨立。人皆以为西势小盛。东势小挫。先生在朝。何以尚未免有偏重之患。岂所谓调剂保合之道。有所未尽而然耶。珥曰。噫。尔之疑是也。虽然。此非吾之罪也。盖自东西之分党以来。西人主论。则排抑东人。东人主论。则排抑西人。各持私论。沮遏公论。而吾独苦口争辨于其间。必以打破东西。调和士林为说者。徒以士类不合。则终不可以为国故也。西人不用吾言而败于东人。东人可以戒矣。而又寻覆辙。以有今日之败。皆自取也。而尚谁尤哉。虽然。前日东西主论之时。则若三尹,李泼辈为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3L 页
主而我为客。故孤踪踽踽。言不见用而败相寻也。今则不然。我方为主。而东西之人为客。此正调剂将成之秋也。复何偏重之足忧乎。虽然。今日之势。则西人以吾尝有打破东西之论。稍稍亲就。东人则以吾尝有裁抑浮躁之论。稍稍自疏。至于三司侪辈。则尽皆退缩。相与睢盱顾望。或有不来相访者。或有不出供职者。而国家许多职事。又不可为此辈而旷瘝。则所谓西人者。亦不无一二承乏之人矣。此所以前后形迹之异。而起外人之疑者也。呜呼。吾之今日欲收拾东人。岂异于前日欲收拾西边士类乎。而时辈不知吾之本心。怀疑顾望。至于如此。则此独吾之过乎。虽然。时辈之心公者。久久观吾所为。必能明我赤心。来与共事。不但如今日之却立睨视而已也云云。以此观之。则珥之本心。岂但欲如此而止乎。使其无死。须臾尽行己志。则平生打破东西之策。可以渐次成绪。群贤汇征。建功立事。而大服一时之公论矣。不幸还朝之席未煖。奄然赍志而殁。此珥九泉之遗恨也。如使珥自知其疾之不起。则必有以处置后事。上遗表陈 冕旒。不但已也。而卒之前一日。闻徐益之受 命使北。招与相见。欲以方略告之。侍疾子弟。以为疾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4H 页
势小歇。气力方弱。若于此时。与客谈话。则必致小愈之患也。交谒更谏。固请勿见。则珥以为益今使北。按察边事。此乃国家大事。吾虽病不能见。吾之所见。不可不书而告之。子弟又谏不已。珥曰。吾疾向愈。而边事方殷。岂可过念身病。误此机事。况死生有命。吾虽为此。命若不尽。则不至于死。虽加病十日。是不可不为。子弟见其至诚。不敢更谏。珥乃扶头起坐。口号其文。而令弟瑀执笔书之。凡六条。此其亡师绝笔也。书既毕。而珥气息顿微。奄奄有垂尽之状。急召医投以汤剂。而大势已倾。不可为矣。遂以翌夕而卒。呜呼痛哉。初为兵曹判书时。力疾行公。勤劳致伤。以此得疾。而至是又以口号方略。增剧而卒。虽谓之死于王事可也。呜呼痛哉。病革时。谆谆如梦中语。皆国家事也。至此无一言及家事。只卒之前一日。使人往坡州。召宗妇一事而已。郑澈来问病。珥责以酒失。且勖以用人不可偏重之意。卒之日。家无馀资。敛袭所用。乃以朋友之襚继之。此皆侍疾门生之终始目击者。而亦国人之所共闻知也。城中僦屋而居。及卒之后。妻子无所依托。朋友及士子各出米布。为买一宅于京。且为幼子二人。纳粟于北道。俾许通。而寡妻弱息。犹不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4L 页
能自存于京。今则流离播越于四方。至不免饥寒。呜呼。此岂惜身保妻子者之所及。而孔明所谓臣死之日。不使库有馀财。廪有馀粟。以负陛下。复见于千载之下矣。珥既死。成浑喟然叹曰。吾以病癈之人。盗窃虚名。素无适用之才。本不当来。只为 君父之命。不可久辱。妄为此来。而吾病日深。朝夕在呻吟中。寻常目前事。精力尚不能逮。况国家大事乎。负国之罪。吾必不免。遂乞骸还山。而时事益不可收拾矣。呜呼。珥,浑同心合力。互相匡救。则国家尚可为也。而珥遽卒逝。浑又病。不能供职而去。遂使珥平生为国之志。一朝落莫。此由时运不淑。苍生无禄而然。天之所为。岂容人力于其间乎。臣等至今思此事。未尝不为之忍涕长吁也。呜呼。使澈于此时也。上感 圣上不世之遇。下念李珥期待之深。洗心涤虑。慷慨当事。因珥草创之规。行珥保合之策。以为报明主酬知己之地。不亦美乎。而澈也作事不理。又重之以酒色之失。遂使世人起西海夫子之疑。而成浑失望而归。是则虽谓之负 殿下负李珥可也。岂不惜哉。盖澈之为人。孝友清介。任职之才有馀。主论之智不足。当是时也。珥死而浑去。国论未定。横议方驰。人心之携贰。莫此时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5H 页
若也。虽使葛,管之才当之。犹惧镇服之难。况如澈者乎。为澈计者。当自知力量之不逮。奉身而退可也。而独当国事。自取颠沛。此实澈不自量之过也。然澈之为人。力量虽不足。而其实慈详谦下。少无伤人害物之性。故乘东人大败之后。其论议举措。务以调和镇定为主。至于三窜。亦请放还。则其无乐祸之心。于此可见。只缘时辈适无一人与澈相熟者。故徒见容貌辞气之峭厉。误以为深刻之人。此则全然不知澈之为人者也。澈立朝二十馀年。一朝流落荒野。其贫至于炭易米盘无酱。则其清苦一节。足以范世励俗。此珥之所以终身爱惜。而信非今日流俗之所可及也。或有谓澈与柳成龙等。其人才器局。真可伯仲。而珥每以澈不可不用为言。未尝极力推引成龙等。是非私于澈者乎云云。此亦不然。盖彼时成龙等。方为东人领袖。初不假珥之延誉。而出入清要。展布才力。而澈则横加党恶之名。一向摈斥。珥之但以澈为言。不亦宜乎。若使西人持论一偏。只用郑澈。而摈斥成龙。等则珥伸救成龙等之心。即伸救郑澈之心也。是以至如金孝元之为人才望。不及于成龙等。而惜其不用。尚且荐引伸救。终始惓惓。则况于成龙辈乎。然则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5L 页
珥之欲用郑澈。实出于爱惜人才。共为国事之心。岂有他哉。盖澈才局虽长。而力量所见。本非可主论之人。如使珥不死。有以左右调护。则必有可观之事。而不至于如此狼狈矣。甲申举措。澈虽不无所失。若比于今日时辈之日事攻击排摈忠贤者。则其不侔远矣。澈败之后。李泼入来。为泼计者。既与珥,浑为旧故之交。则当有以发明珥,浑之本心。攻破党籍之诬。以镇人心可也。而泼也乃以两司之论。犹以为未足。追论具凤龄,洪圣民。以为义谦党与。是二人者。或以经学。或以才局。皆恬于势利。其与义谦素无交厚之迹。国人之所知也。而徒以异己之故。并讴而纳诸陷阱之中。不亦甚乎。至于避嫌之词。则措语益严。而病败百出。虽不攻自破。而但当初三司之论。皆捏造不近之语。诬罔昭著。固不足深辨。而泼则以珥,浑交游中人。出而言之。探头作论。以为张皇眩乱之说。而或可以诬世惑众。故臣等不得不逐一而明辨之。其曰。珥之于西人也。实有合为一体云者。正指郑澈而言也。此言诚然。则乙亥年。珥与澈书。力争持论之偏重。而极力挽回。此果所谓一体者乎。其曰。珥之所见。与西人为一云。则此指三尹侪辈而言也。此则其说更加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6H 页
一层矣。呜呼。岂其然乎。珥欲勿叙沈,尹清要。此果西人所见乎。郑澈犹不可谓与之一体。而况沈,尹辈乎。如此不近之说。乃敢诬罔于 君父之前。岂非方寸胶扰。不复记忆前日往复之论耶。其曰。士类每疑珥之营救西人。得开邪人入来之路云。所谓邪人者。指义谦而言也。义谦非徒外戚。贪权乐势。积失士类之心。故己卯之疏。又请永勿授外戚权柄。以杜义谦平生云。此果是开再入之路乎。以今观之。则所谓东人者。彼时相与珥。而不以实告珥。然则非珥负时辈而时辈负珥也。是岂忠信不欺之道乎。其曰。珥于西人一队。实有惓惓收用之议云。则泼之前书所谓此论甚好。此正是善称停今日之事势者也。虽以是非言之。而其他士类。自无所与。且所非者。只一沈而已云云。宇颙书所谓此论甚好。鄙意正谓当如此。今当以三尹为非。而其馀西人。则不当并累而为非也云者。其收用西边士类之论。正与珥议沕合无间。而今乃执此为罪。何其前后议论之反覆耶。至以珥己卯年在海州疏。谓义谦向善谨厚之人云。此非珥之言也。疏中只以义谦为稍有向善之心云。此则指其迹而言也。当义谦立朝之日。一时名德若李滉诸贤。莫不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6L 页
尊慕往来。乙巳遗人。亦尝力为推引。此所以稍有向善之心目之者也。至于谨厚二字。则疏中实无此语。珥非但不发于其口。亦未生于其心。故辛巳年驳义谦之辞。以贪权乐势为罪。而其时辞大谏之疏。亦以义谦为气势张皇之人。呜呼。贪权乐势。气势张皇。是岂谨厚者之所可近乎。笔之于书者。尚敢如此。而况平日言论。无可左验者乎。其曰。癸未一疏。语极峻猛。至于欲斥士类之不从己者云。则珥之此疏。实与前日与泼书。其意毫发不爽。其曰。执迷不悟者。裁抑之云者。正前书所谓议论之过中者裁抑之之说也。其曰。怀私强辨者。斥远之云者。正前书所谓乘时附会者斥远之之说也。珥之论一也。而泼前以为至当。后以为峻猛。抑何意耶。至于欲斥士类之不从己者云。则疏中本无此说也。岂泼心有所忿懥。自不觉其说。乖乱至此极欤。其以成浑救珥之疏。谓举朝廷士大夫目为朋谗奇中云。则又未尝一见成浑疏者也。其时浑正恐 主上徒见三司之诬罔。并与东边士类而疑之。故其疏曰。虽然。今日朝论。岂皆作意罪珥至于此哉。不过附会者乘时疾攻耳云云。爱惜士类之心。较然明甚。此果混同无别之语乎。浑意只以三司附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7H 页
会之人。为朋谗奇中耳。附会之人。干士类何事。而泼辈乃有此云云乎。又曰。珥不顾公论。一循私情。尽斥其时攻己之人。尽用异日失志之徒云云。此说尤为诬罔。珥主铨之日。如金宇颙,金弘敏,韩孝纯,成泳之辈。则所谓其时攻己者而皆用之。至于三司之人。则其误事之失。反有甚于三尹。故韩孝纯,成泳之外。依三尹例。并不授清要。是果尽斥攻己者乎。至于郑澈,辛应时,李海寿之类。则所谓异日失志者。而其才其行。不下于东边士类。故珥并拟于清要。其馀一时士类之有望者。则不论东西。随才授职。少无猜妨。通用无碍。是果尽用异日失志者乎。此正珥平日打破东西。保合士类之心。而槩现于主论之日者然也。其中虽不无一二可用而不及用。不可用而误用者。亦由还朝之初。采访未尽而然耳。及其珥死之后。趋时附势。反攻珥,浑以邀其功者。间或有之。若以此谓珥知鉴未尽。则犹之可也。此果不顾公论而一循私情者乎。又以为同僚指论珥,浑之事。正中其病。故不以为非云。泼果以珥为终始缔结义谦。与共谋议之人乎。果以浑为受义谦之笼络者乎。泼果以为然。则是从前推尊珥,浑之说。皆是自欺而欺人者也。以为不然。则又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7L 页
安得以为正中其病乎。进退无据。不成议论如此。而欲人服己。难矣哉。又以珥,浑为不请追回三窜云。此则泼必不闻珥,浑还朝所 启之辞也。珥,浑引见之日。力请宽赦。而未蒙 允音。则退而相谓曰。三人虽不可谓无罪。以言获罪。至于投之魑魅之乡。非所以示后嗣。必须固请末减。然后事方得中。此事不可不力言之云云。无何。珥卒而浑去。遂不果。如使珥不死。则必能申前日之说。而以得请为期矣。至于误看称量轻重之语。以为珥欲与台谏讼辨曲直云。珥意以为慢君擅国。乃人臣一罪也。不可负此罪名。冒昧出仕。而是时边事方急。事多积滞。三公 启请出仕。而自 上敦谕令出。故不得已 启辞曰。伏望 圣慈举臣之罪。咨询左右。爰及诸大夫。使之称量轻重。如以为可贳。则臣虽未安。敢不黾勉随行乎云云。珥意只愿朝廷称量己罪之轻重。幸以为不至于大罪。然后乃敢出而供职。以承 上教耳。岂敢与台谏较量轻重乎。珥之所语。苟非文理不通之人。则必不至如此错看。而其时三司及泼与金弘敏辈。独不能见解。岂其方寸先乱。失其常度而然耶。呜呼。笔之于书。如此分明之事。尚不免颠错。而况辨天下之是非。论天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8H 页
下之大事而欲无乖悖。得乎。至于 启辞之末曰。伏愿洞察始终曲折。保合镇定。图为和平之福云云。此语尤为颠错。李珥,成浑。至公之人也。而泼之排摈诋斥。不少假借如此。则况其他者乎。泼斥李珥,成浑。又将谁与为保合。谁与为镇定。谁与为和平乎。此其立论之谬戾错乱。不成文理。苟非胸中鹘突胶扰。则此等颠错议论。何从而出乎。呜呼。泼也自以谓平日。以经济许珥。道德推浑。而又以才高学博。一心徇国。守志林下。修身待价。进退仕止。动引前贤。许二人云。则泼于珥,浑。似非全然不知心事者也。而乃与新进锐论之辈。滚合为一。无一言暴白其心事。而无一毫爱惜之心。至此极乎。是岂君子忠厚之气像乎。此泼之太刻处。而朝野公论。为之愤惋。虽其号为东人者。亦多有以此为疑者矣。虽然。泼之所以至此者。亦岂独泼之心乎。盖自东西分党以后。交构射利。生事两间。如尹起莘,李纯仁,郑汝立之徒。反面造言。侵惑泼辈之心。故平日议论。动多面从之态。自癸未以后。则泼丁忧湖南。而前日附会之辈。收拾道听之说。敷衍增益。甚或捏造无形之语。一一飞报于泼。浸润肤受。则虽以秉心公平之人。尚不能无少挠感。况如泼之为人乎。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8L 页
盖乙亥年间。西人持论一偏。而珥力争以为不可。则其时附会之辈。多做流言。间珥于澈。以为珥力主东论。是时澈亦在湖南。颇为其说所惑。非东人主论。而珥后与之力争。则澈亦几不变所见矣。呜呼。如使珥缓死一年。尽行打破东西之策。安知泼辈之悔悟。不如前日之澈乎。而珥遽云亡。遂使谗人益得以为计。萋斐贝锦。惑乱士林。呜呼。岂非天乎。至于今日。泼辈自盖前日往覆之论。乃以珥歇看义谦。通用西边士类为罪。至于编名党籍。攻击珥,浑。反甚于西人。朝绅之救珥浑者尽斥之。韦布之慕珥浑者尽摈之。不惟如此而已。收司之律。延及士林。虽不一接迹于义谦之门。而不知所谓西人之面目者。若非攘臂大言以攻珥,浑。则举目为西人。不特朝廷如此。至于太学。亦莫不以此区别之。不惟知珥,浑者斥之。不知珥,浑者。又斥之。癸未后疏之辈。承望时辈风旨。自冒赍任。主张怪论。日以攻击珥,浑为事。每托公论。阴陷忠贤。使士林之公心中立不趋时论者。无所容于时。而毁珥,浑者赌公荐。卖珥,浑者登显班。奇奇怪怪。日新月盛。珥,浑实时人发身之奇货也。呜呼。朝廷相轧。古或有之。士习至此。尤可寒心。不止此也。其流之弊。将至于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9H 页
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珥,浑何足言哉。其于国家何。其于社稷何。试尝论之。昔之所谓东人者。以斥义谦得名。而今则攻珥,浑者。为东人。昔之所谓西人者。以救义谦得名。而今则尊珥,浑者。为西人。排摈外戚者。固可谓之清议。而攻击忠贤者。不可谓之士类。救护私交者。固可谓之偏党。而尊慕儒宗者。不可不谓之公论。攻击珥,浑。为时人发身之资。故未有东人而不攻击珥,浑者也。排摈外戚。实士林清流之论。故未有士子而不排摈义谦者也。此东西之名所以异于前日而不可不辨者也。呜呼。自有东西之说以来。西人之目其说四变。其初则义谦之故旧侪辈。谓之西人。如三尹之类是也。次则以救西人者。谓之西人。如郑澈之类是也。又次则以不东不西中立不倚者。谓之西人。如李珥之类是也。至于今日。则以士林之知尊珥,浑者。谓之西人。今日朝野公论之人是也。是果据事摭实之言乎。是以公论不服。而所谓西人者。到今尤众。以此观之。则珥为公论。得党邪之名。浑救珥得私护之名。内外多士千百人。救珥,浑得西人之名。百代之公议。虽不可诬。而一时之见枉。不亦痛哉。呜呼。珥终始特立。秉心至公。国耳忘私。尽瘁而殁。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49L 页
既殁之后。目为邪党。奉承 传旨。书名天府。岂特臣等之冤痛哉。死者有知。亦必饮恨于无穷矣。如使珥之本心。终不能昭雪于 圣明之朝。则地下之目。必不瞑矣。此臣等所以仰天推心而泣血者也。噫。今日之所以攻击珥者无他。不过以一义谦为说也。臣等请以诬罔之状。一一条陈而攻破之。盖珥与义谦。虽以族分相识。而未尝与之亲密。故珥之荐铨郎也。为义谦所遏。赖金继辉等力救得解。则未论其他。只此一事。亦足以知珥本不与义谦相好也。况义谦。当国用事垂十年矣。珥于此时。每辞官乞退。未尝时月安于朝廷。趋附缔结者。果如是乎。然珥之声名日盛。一时士大夫。莫不求与之识面。故珥有时至京。则义谦随众来见而已。义谦既败之后。前日趋附义谦之徒。一时纳款于东人。倒戈而攻义谦。于是士大夫之与义谦相识者。皆以义谦为传染之人。义谦时或往见。莫不显示厌恶之色。而珥则待之如旧。不亲不疏。此其世情之可笑处。而珥得谈之所由也。泼辈以珥辛巳年不绝义谦为非。此则不然。待人之道。亦非一道。有泛然相知者。有情面相知者。有心事相通之交者。有责善辅仁道义之交者。珥之于义谦。只以族分善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0H 页
遇而已。初无交道之可言。而又不详义谦大段罪恶。徒以为时所斥之故。恐其传染于己。一朝弃而绝之。则是浅丈夫之所为。亦非正人君子之事也。使珥诚知义谦有大故。则当绝于作罪之日。不当绝于辛巳年也。以此观之。则宪之所谓有浮言然后谓珥绝迹相访。岂非可笑之甚乎。若因浮言而便绝其人。则是岂士君子待人之道乎。然珥虽不详义谦之有大段罪恶。而亦知其贪权无识。故以为孝元可用。而义谦不可用。至于己卯之疏。又以为洗涤东西。悉加器使。而义谦则不可更居要地。至请永勿授外戚权柄。以杜义谦再入之路。又于所进圣学辑要。深致意焉。此果一毫为义谦地者乎。但论人当以其心。赏罚当以其迹。故沈虽不可惜。而一时西边士类。不可并累而尽斥之。此则非特珥见为然。亦成龙,泼,宇颙辈前日之所论也。及见癸未 圣批。有义谦奸人之教。然后珥亦始疑之。以为此人贪权乐势。本非粹白。意其依凭戚里。有以得罪于 君父也。然宫禁事秘。有非外臣之所可详。则亦疑之而已。臆度之而已。若以珥不绝义谦为罪。则当与成龙,泼,宇颙辈。同受其责。岂可独咎于珥。以此观之。其心其迹。皦如日星。宁有一点之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0L 页
可疑者乎。呜呼。珥之与义谦相知。时辈初未尝不知。而义谦见斥之初。凡其侪辈。无不指为党与。独于珥则非但不敢置之于指目之中。而举朝交荐。犹恐不及者。以其初无亲密之迹故也。及乎东人持论偏重。而珥独主打破东西之论。痛抑浮躁之徒。然后不悦者始多。而流言交构。始以珥为义谦之私交。自癸未以后。始乃驱而纳之于陷阱之中。目为党与。呜呼。李珥。一人之身也。以珥之德业经术。荐之于上者。时辈也。启请徵召者。时辈也。上劄请留者。时辈也。今日排摈而构陷之者。亦时辈也。噫。未忤时论之前。则珥为道学经纶之大贤。及忤时论之后。则珥为朋邪党恶之小人。一何先后毁誉之相反也。如使珥诚欲缔结义谦。则当缔结于义谦得志之日。不当缔结于义谦失势之后也。何故。义谦未败之前。珥屏居田园。难进易退。及庚辰承 召入京之日。则义谦失势已久。摈在远外。东人方主时论。珥如欲缔结。则岂可立异于主论之时辈。而缔结于失势之义谦乎。而况缔结云者。欲以济己之私也。不有济己之私。亦何缔结为哉。呜呼。时辈之气势鸱张。犹不能引为党与。而况义谦之为世贱弃者。能引为党与乎。一身之荣辱祸福。犹不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1H 页
足以动其心而变其节。身且不自谋。而况为义谦谋乎。珥之心事。惟其如此。故至如先大夫白仁杰。特荐珥,浑为特立独行之人。仁杰以四朝宿德。乙巳遗直。尝斥义谦。国人之所知也。如或珥,浑少有染污义谦之迹。则岂可以党外戚之人。为国家荐贤。以负 殿下哉。然则珥与义谦。本无亲密之迹。于此益可见矣。噫。时辈之攻珥者。高者以安石为比。卑者以义谦为阱。卑者之说。固是诬罔。而高者之言。亦为不近。臣等请明其无谓。今之言者。以珥请革弊政。比于安石之变乱旧章。此则不然。 祖宗朝良法美意。尽坏于燕山之时。珥则欲革弊政而复良法耳。昔王安石变祖宗法而司马光改之。今任士洪变 先王法而珥欲革之。其事正与安石相反。今欲引而为比。不亦疏乎。又以珥为通用西人。比于安石之引进群小而排斥贤人。此亦不近。珥之在朝。乙亥误事之人。未尝引入清要。而虽宇颙侪辈。未尝不拟清要。不知安石亦有此事否乎。且时辈之所论西边小人者。指澈辈而言也。若以澈为小人。则今之时辈其才其行胜澈辈者无几。亦可尽谓之小人乎。又以珥自信太过。比于安石之执拗。此则时辈以珥不从己见而为言也。然时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1L 页
辈亦不肯从珥见。若以不从人言为执拗。则时辈之不从珥见。独非执拗乎。虽然。泼辈当国之日。珥则无有物我。至诚力争。欲回泼辈之见。宇颙辈则珥还朝之日。却坐观变。不曾一言以告珥。是果至诚体国而无物我者乎。以此观之。珥为执拗者乎。彼为执拗者乎。又以珥为当国半载。怨及苍生。以比于安石。此又诬罔之甚。珥一心循国。康济斯民之诚。著于一国。而其惠泽之及人者。亦不无一二可见者。故珥之死也。上自公卿士大夫。下及市井军民穷乡愚夫。莫不咨嗟涕泪。至于各司书吏。相率其徒。为文而祭之。莫不相恸啜泣。呜呼。非有以深服人。则曷能以致此乎。至今朝野士民。苟非时辈之族党。则莫不讴吟馀韵。追想遗风。愈久而不能谖。其与安石生得鸡狗之号而死被亡国之罪者。为何如也。呜呼。珥之行义。著于上下。时辈既已推许而尊慕之。则今复以小人之名归之。前后相悖。故以为安石文章节行高一世。其后当国误事。一时诸贤。莫不先惑而后悟。故乃复引而为说。可谓似巧而实拙矣。古人云。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不敢妄。臣等攻破高卑二种之说。只以其事明之。伏愿 殿下亦以其事观之。岂不昭然如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2H 页
黑白之易辨乎。呜呼。有所希望于世。而不能不动于利害荣辱者。患失鄙夫之常态也。无所希望于世。而不丧是非之天者。无知下氓之真情也。苏轼所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者。岂虚语哉。昔韩愈能驯鳄鱼之暴。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然则珥之能得匹夫匹妇之心。而不能得时辈之心者。亦今日之韩愈也。而不知韩愈之死。能使举国士民皆信。如南海之民。而知与不知者。皆号泣悲慕至于斯耶。此珥深仁厚德。有非韩愈之所可及。而世之谤者。不特皇甫镈,李逢吉二人而止也。则信乎命之穷也。道之衰也。噫。时辈之攻击珥者。岂皆趋时附势。媢嫉忠贤者哉。其中亦有秉心稍公。而情意阻隔。不知珥之心事者。或有识见不明而不能不动于时论者。亦有新进后生染污时论而不自知非者。抑有心非时论而力量不足。旅进旅退者。亦有全不知终始曲折而随众雷同者。此辈一朝觉悟。则亦必有自悔其所为者矣。虽然。窃以为今之士大夫。皆不知事君之义者也。盖事君之义。莫大于勿欺。今之时辈。非无一二人知时论之诬罔。而乃与之滚合为一。或有实不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2L 页
知此间是非。而强不知以为知者矣。万口和附。共为一谈。终无一人以实告君者。是果所谓勿欺者乎。故曰今之时辈。不志于富贵者鲜矣。则初不可以古人事君之义责之也。噫。一世人才。不为不多。而能挺然自持。住足于万马并驱之中者。或鲜其人。则无怪乎无人自拔于其间也。噫。李珥死矣。今日虽使尽驱一世之人。皆曰李珥为小人。亦有何补于国事。大抵君子小人之分。惟在于义利两涂而已。特立独行而忘身徇国。不慕富贵而难进易退者。君子之好义者也。趋时附势而保身固位。贪恋爵禄而易进难退者。小人之好利者也。惟其好利也。故利在外戚则附外戚。利在权奸则附权奸。利在时论则附时论。惟视利之所在。逐气寻香。无处不到。蝇营狗苟。驱去复还。甚者利在杀妻与子。则杀妻子而求之。利在弑君与父。则弑君父而夺之。此则好利者之事也。惟其好义也。故利在外戚而不附。利在权奸而不附。利在时论而不附。惟视义之所在而从之。宠之不乐。辱之不惊。呼之不来。麾之不去。甚者义在杀身则杀身而不顾。义在族灭则族灭而不辞。此则好义者之事也。呜呼。好义者为国。好利者为身。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也。未有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3H 页
好义而遗其君者也。以此观之。今之士大夫。孰为君子而好义者也。孰为小人而好利者也。孰为贪恋爵禄而易进难退者也。孰为不慕富贵而难进易退者也。孰为趋时附势而保身固位者也。孰为特立独行而忘身徇国者也。使一朝外戚权奸。窃持国柄。生杀威福。生于其手。则患得患失。随风而靡者。出于好利之徒乎。出于好义之徒乎。抗直不挠。砥柱横流者。出于好义之徒乎。出于好利之徒乎。呜呼。今之所谓士大夫而攻击珥,浑者。若能爱惜名节。稍为和平之论。消破形迹。收拾一时人才。与之共治天职。协力同寅。上以解 圣上宵旰之忧。下以慰士林公论之郁。以为自保桑榆之计。则不亦善乎。今乃不然。附会之徒。主张时论。乖乱日以益深。朝廷之上。惟以物色异同排摈为事。而国家治乱。生民休戚。置之相忘之域。则人心之不服。不亦宜乎。此所以公议共愤。志士扼腕。而起赵宪过激之论也。盖宪之为说。虽以伸救珥,浑为主。而其所见。落于一边。失其师旨。论人之际。好不知恶。恶不知善。亦无以服一时之公论。其亦误矣。然宪意既以珥,浑为儒林领袖。故但见击珥,浑者。便指为媢嫉之人。推尊珥,浑者。便指为好善之人。不问人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3L 页
物本品之如何。一以邪正断之。此所以议论之愤激不中。而大失其师旨者也。大抵论人。只观形迹。不究本心。则每每失人者也。盖今日之攻击珥,浑者。与己卯群小网打士林者有异。己卯则士林合而为一。只是小人谋陷士林。形色易辨。故断以攻士林者。皆谓之小人宜也。至于今日。则当初士林。分而为二。今日东人攻珥,浑者。虽多有趋附媢嫉之辈。而亦不无诖误阻隔之人。则乌可不究本心。而一槩以小人律之乎。至如宪疏所攻金宇颙,柳成龙,金弘敏数臣者。虽不能无所短长。论其人物。则是亦一时之清流。而珥之所尝称许者也。只缘诖误流言。偏着一边。转展沈痼。以至于此耳。且数臣者。虽其所见偏僻。不能知珥心事。其亦何伤于所长可取乎。但此数臣者。虽曰一时之清流。出入其门者。率多附会谄佞之徒。而非但不能裁抑。曾无一言同异于其间。若与滚合为一。则其致士类之疑。亦固其所。然亦由偏听生奸。有此乖剌。初岂尝有邪心于其间哉。盖是数臣者。力量所见。虽不足以担当世道。镇定浮躁。处置和平。以享同寅之福。若比于流俗患失之徒全然以利害为心。不顾名义。趋时附势。日事攻击。贪浊媢嫉者。不亦远乎。今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4H 页
宪指拟非伦。以此数臣者为匪人。而许大恒以捐生。目义谦以义声。苟是西人。则无一人言其所短。苟是东人。则无一人言其所长。此果珥平日之所见乎。至于收拾街巷之谈。以渎 圣聪。则愿忠之意。虽切于中。狂戆之失。不可掩矣。岂宪自近年以来。流落南乡。久未接士友之论。故离索孤陋。有此乖戾乎。一何与珥平日之论。径廷之甚耶。呜呼。珥之所自树立。光明俊伟。磊磊轩天地。可传于后世。不愧乎古人。而生不能小施于一时。死无以暴白其心事。至如宪者。亲炙其门。尊慕有诚。而才智下不能通知师友之志。其所论说。又不能发明师道。则亡师九原之魂。宁不介介于此乎。虽然宪之为此。亦出于伤时悼俗之意。好善嫉恶之心。实无他意。其辞说。岂尽无可采者。而三司交章力攻。至以宪为凶险巧诈之人。呜呼。岂其然乎。果如其言。则今日附会之徒。方主时论。升沈出其掌握。不附于此辈而欲救生老病死之人。无是理也。谓之狂戆则可矣。凶险巧诈四字。岂足以服宪之心乎。且谓宪不忘珥荐己之恩。为达此疏。此尤诬罔之言也。宪之为人。珥虽取其慕古好善。而所以荐拔仕路。实泼,宇颙所为。此则国人之所共知也。如使宪欲报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4L 页
荐己之恩。则当报于泼辈。而不当报于珥也。设使珥于宪。有荐拔之恩。宪不能忘而为之。若比于随众炎凉。以为向背者。不亦远乎。无所为而为之。古人所许。而今欲以此为罪。以彼为是。其亦误矣。臣等非为一宪分疏。诚以时辈之攻人。其构无为有。张皇眩乱之状。前后机轴。若出一手。诚能有省于此而察其虚诬。则即此一事。亦可以因此而得彼故也。至论珥,浑之辞。则大抵祖述李泼馀论。而至于玉堂之劄。则其言之自相矛楯。若出二手。其于珥既许以挽回世道之士君子。而又许浑以山林学问之士。则两人者。求之当世。难得伦比者。而又谓趋附外戚。目之以失身。则是两人者。伯夷心而盗蹠行。岂理也哉。此不过乘时附会者。倡为此论。而新进之士。不知此间曲折。随众雷同。岂尽趋附媢嫉之人乎。呜呼。义谦。何如人也。士林之羞辱。至此极乎。自古朋党之祸。未有不亡人之国者也。皆因私隙。转成国争。是非纠纷。毁誉张皇。时君世主。不能明辨君子小人而进退之。听其自相倾轧。此所以忠谗并进。邪正杂糅。忠未必不为谗者所间。正未必不为邪者所胜。君子遁荒。小人窃柄。而一朝祸作。人主亦不得自由矣。求之前史。历历可睹。己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5H 页
卯乙巳之祸。前鉴不远。岂不寒心乎。方今日月中天。魑魅遁藏。士林之祸。决知不作于 圣明之朝。亦安可保无他日燕贻之忧乎。此珥之所深忧而永叹。必以消破党论。苦口力争于东西人者。非但为保合士类。共为国事之计而已也。自珥没后。搢绅之间。和气自失。国事益无收拾之望。未知国家税驾于何所也。祸胎已成。终必一溃。 殿下深居燕閒之日。亦尝念及于此乎。朝廷之上。虽有肉食者谋之。而漆室之忧。窃不胜耿耿于中也。臣等又惟亡师前后封章。无虑累万言。其所建白者。皆国家大计。晚际风云。不旋踵而天夺之。平生抱负。一不得施。此今日士林之所共扼腕而叹者也。盖我国家。圣继神承。治具毕张。前有经济之作。后有大典之述。不幸燕山颠覆 先王之典刑。创为淫虐之弊议。恭惟 中庙反正。庶政惟旧。而燕山馀法。尚未尽革。至今为国家生民之害者。非先王之旧典也。此事不改。则将无以保民而国不可为矣。珥之所以欲为更张。亦将为国家。迓续天命。聿建中兴之业耳。岂得已乎。是果谓之纷更乎。今日搢绅之间。不复以此为言者。岂痒疴疾痛。不切于吾身而然耶。珥虽可非。其言则是。岂可以其人而废其言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5L 页
乎。噫。珥所建白未行者。亦无奈何。至于施措之事。必百端沮坏。而后快于其心。则此何心也。至于纳粟许通之事。初非出于得已。当癸未边衅之初。中州将士。云集北方。而军粮匮竭。将不能运。则 祖宗二百年兴王之地。其将委之于胡羯矣。其敢袖手安坐。不措一策乎。昔宋臣朱熹之守南康也。借米于富民。约以影职酬之。以救一方饥馑。我朝施爱之乱。 光庙亦尝募人输箭。北道免贱。如此等事。虽非平日经常之法。亦实能权之道。故先儒已为之。 祖宗已行之。方是时也。羽檄交驰。烽火不息。一方安危。决于呼吸。岂效章句腐儒。徒能大言。而无补于缓急者之为哉。珥之为此。只为济一时之急。而所以爱惜人才之意。昭然可见。而宪之谓此。出于爱惜人才云。则是果谓知珥之本心者乎。此珥之所以虽不合时议。而力请决行者也。言者果以苟且争之。而自 上决意行之。及乎珥死之后。言者又倡前后所生分拣许通之论。论执不已。自 上亦未深察而遽从之。此事微细。而国信所系。至大至重。决不可轻毁者也。其时珥亦非不知分拣前后所生。而若但通后生。不通前生。非但应募者绝少。长子为贱。次子为良。一家之内。名分紊乱。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6H 页
亦大乖理。不得不并许前后。珥之为此。亦岂无意而然哉。盖当初事目中。未尝有分拣前后所生之说。故纳粟之人。类多年老耆旧之人。此岂轻财好施。为国助边。如卜式之为者乎。徒以子孙得通仕路故也。且公事之始蒙唯也。庶孽辈相与谋曰。高丽公事。不过三日。古谚不可不思。吾贫败产业。以为后计。而如或国家失信旋罢。但还其价。则吾等之事败矣。劝之者皆曰不可。方今李爷在朝。岂有如此失信之事乎。于是传相告语。应募云集。转输相望。军赖以济。今乃不罢其事。不还价直。令前生不许赴举。又多擅停贱妾子赴举者。则国家之失信。又出于此辈始虑之外矣。无乃近于罔民者乎。但其时关禁不严。纳粟之徒。利其轻运。或有抱布而行。贸谷本道。此乃有司不能纠检之过。而庶孽泛滥之罪。不可不惩矣。然惩其罪而不失其信。可也。而自 上以事关内人族属而不许赴举。此虽出于 圣上至公无私之心。而殊不知失信无大小之异也。呜呼。信者国之大宝也。匹夫为不信。犹不可自立于乡党。而况人主而为不信。异日缓急。其何以令四方乎。平居无事。虽无大患。一朝事急。必有噬脐无及之悔矣。岂不大可畏哉。圣人谓去食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6L 页
去兵而信不可去。今乃一举而三失焉。无乃不可乎。纳粟辈受此冤枉。岂不欲上书讼冤。而缄默不言者。亦有所以。盖自 即位以来。优容纳谏。言路大开。岂无一人之言有可采者乎。自 上虽善其言下之有司。有司率多怠官厌事之人。故未尝一入思虑。不问其事之是非利害而一切防 启。虽有嘉谋异策切中时务者。举皆废格不行。遂使 圣上有纳谏之盛德。而不见用谏之实效也。是 殿下开言路而群臣闭之也。至治之不兴。良以此也。此庶孽之所以知其无益而不敢开喙者也。方今天地之道不交。上下之情不通。仁心仁闻。达于四境。而阙门之外。惠泽不流。君门远于万里。四聪隔于紸纩。含冤覆盆之下者。岂但一庶孽而已。呜呼。其人可罪而其信不可失。岂可以一珥所为而并废其事。使国家大失信于民乎。自此以后。虽或边境有警。复有召募之举。而必无一人应募者矣。杜甫有诗曰。庙算高难测。夫威独在玆。正谓此也。庙谟得失。虽非今日贱臣所宜言。但事始于亡师。而将至失信。将为国家之大患。故不胜忧国之至。再犯出位之诛。区区之诚。其亦可悲也已。噫。儒者之于国家。若人之有元气。其不可消沮而摧折也明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7H 页
矣。是以圣帝明王。必欲优崇假借。示为天下先。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此所以垂衣九重而四方风动也。所谓儒者。明于人伦之道。察于庶物之理。既以自修而又以教人。是故达而在上。则五典时叙。化行俗美。而天下有盘石之安。穷而在下。则能砥砺廉耻。讲明道义之学。厚风俗而敦伦纪。隐然有砥柱颓波之势。此儒者之所以有功于世道。而君人者少知治体。则莫不崇儒重道。以为急先之务。非直为观美而已。其或暴君暗主。徒知法令之可恃。而不知国脉之在此。轻蔑慢侮而国随以亡矣。此焚坑之祸。党锢之惨。伪学之禁。所以覆辙相寻而曾莫之悟也。可法可戒。具在简策。岂不昭然易见乎。惟我 祖宗首启文明之治。以基亿万年无疆之福者。皆以崇儒重道故也。不幸自己卯士祸之后。儒者之道泯泯焉。人心贸贸。暴行交作。继以权奸窃弄。祸乱繁兴。斩伐销铄之馀。李滉自奋于绝学之后。出而倡之。以振士风者。惟李珥,成浑二人而已。自滉既殁。道德益尊。岿然为一世儒宗。一国之士苟非媢嫉之人。则莫不向风倾仰。惟恐不识其面。经生学子。争自奋厉。担簦执贽而游于其门者。不知其几人。一时斯文。可谓盛矣。今之士大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7L 页
夫间稍知有伦纪礼法者。皆滉与珥,浑之功也。不幸近年以来。珥,浑二人。触忤时论。大被流言。自癸未后附会之徒。不复以善意待之。始之以丑诋。继之以攻击。收司物色。蔓延于一国。士林疑惧。重足胁息。气象愁惨。无复往日济济之风。至于进退人物之际。惟取其是非珥,浑者而取舍之。故清名操行。为世无用之物。近有一种之说。出于浮薄无赖之徒。祖述己卯流俗之论。以贪黩放肆为真率。检束修洁为诡激。好善嫉恶为凶险。同流合污为中庸。纵恣无忌。荡无防间。诋毁学问之士。指为浮薄之徒。凭托时论。生其气势。耳目习熟。视为当然。不有 圣明有以镇定之。则安知不有如宋朝余哲请斩朱熹。己卯黄季沃请杀赵光祖者。不一其书。而今之士大夫能掷书于地。以为朱熹自相讲学。亦有何罪。如谢深甫者。又不知其为谁。此臣等之所以发忧浩叹。销志寒心者也。呜呼。自珥既殁以后。士气销沮。人怀自保之计。人心世道。日异而时不同。尚德之风渐丧。征利之习日长。父戒其子。兄勖其弟者。皆以决科干禄为急。而隆师亲友。讲磨忠孝为世指笑。臣恐若此不已。则其流之弊。将至于四维俱亡。人欲横流。东京党锢。南宋伪学之祸。指日可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8H 页
俟。而国随而危矣。盖一此事。则臣之私忧过虑。亦不能不同于宪也。今之言者。或以为今之时辈虽有无识附会之徒。亦不至于生祸士林。此则不然。易曰。履霜坚冰至。言其渐之可畏也。方今朝廷则以祸福啖之士夫。州县则以威刑迫之儒士。风色之不吉。不但履霜之比而已。则今日附会之徒。渐生厉阶。强者攻击邀功。弱者迎合求利。他日士林之祸。安知不生于此辈之手乎。此亦形象之已著者矣。非愚臣臆逆之论也。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是以朝廷无公论。然后草野有士论。然则士论之激于下。岂国家福哉。若趋时附势。和应朝论。托正售私。阴陷时贤者。自以为布衣公论。不几于余哲,黄季沃之所为乎。呜呼。今之时辈。不思所以厌服公论。而徒恶士论之激发。犹恐其得达于上。敢生防遏之计。或欲以骚扰抑之。或欲以指嗾胁之。或欲以谗者罪之。诚使时辈之所为。公平正大。无可指议。则言之者妄也。何骚扰之足禁。何指嗾之足惮。何谗者之足惧乎。如臣所陈。则某疏某指之不害其为正论。某疏某代之不害其为公言。何故先自厌苦。抑遏人言。使不得上达耶。珥昔还朝之日。浑以疏章。不使留滞之意。 启于榻前。而传旨政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8L 页
院。以为大开言路之地。此固君子立朝之举措也。虽然。是公论在于朝廷。故言路虽开。而草野愤激之论。无自而起。曷尝如今日之时辈极力壅遏。而终不得禁者乎。呜呼。公论之在天下。如水之行地。因其势而利导之。则顺且无患。逆其势而壅遏之。则激而有害。自古及今。国家之兴亡治乱。未尝不由乎此者也。是以公论之所在。不可以智计禁。不可以威势胁。古人所谓石压笋斜出。此真善喻也。昔在 先朝己卯。奸凶逞虐。士祸斯酷。造木子剑走肖笔之谶。罗织大狱。鱼肉群贤。一时士林。苗耨而发栉之。靡有孑遗。其凶威毒焰。薰天坼地。斩伐销铄之馀。所谓公论者。宜若泯灭无传。而曾未一世。牛童马卒。皆知光祖之为大贤。而衮,贞等之恶。皆欲擢发而诛之。则信乎公论之终不可灭矣。呜呼。自古忠臣烈士。遭时得君。而终不免祸败者。何可胜数。今珥独遇 圣明。保全终始。则虽有市虎之谗。谗珥者日益罔极。而其骨已朽。无路自明。积毁销骨。巧言铄金。日月之明。或有遗照于可欺之方。则至是而虽欲辨明。得乎。是以及今言之。伏愿 殿下少垂怜察焉。呜呼。数年以来。朝野之间。人心日激。自癸未馆学抗疏之后。士论之发而中止者。非止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9H 页
一再。乙酉秋。三司始论珥,浑编名党籍。于是太学多士。欲抗章陈辨。其时为斋任者。多有后疏之辈。沮坏其论。卒不果焉。逮至俞大祯,柳永谦等七八人。欲附时论。干媒进取。假托从祀之公论。阴进丑正之奸计。以讲明性理之珥。指为误道乱真之人。隐居求志之浑。指为沽名干誉之士。此实己卯奸凶戕害士林之馀论。而大祯之言。与之暗合。藏头立论。笼络多士。至于书疏之日。知机不往者太半。或有无心往参者而不见疏辞者。大祯等尽皆列书。虚张名数。欲人主观之。以为多士间共公之论。其时被瞒者。不特一二人。故癸未年。黄海疏头儒生柳带春等及京中士子若干人辈。皆在被瞒之中。亦欲抗疏自辨。具疏将上之际。时论大恶。父兄痛禁。又不果焉。于是都下士子之豫知奸谋。初不参疏者十八九人相聚而谋曰。三司之诬罔。吾辈虽缄默。犹之可也。至于太学首善之地。有此乱道之论。其狙诈奸谲之状。既已败露。而政院至以此辈之所为。以为出于太学共公之论。则人臣之欺罔君父。至此极矣。而斯文将至于坠地。吾辈不可不出而辟之。遂具疏累数千言。大会于阙门。将欲扣閤。而日夕未上。明日又会。则或为父兄所胁持。或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59L 页
为祸福所怵迫。议论不一而罢。自此之后。多士相谓曰。时辈之攻击珥,浑。日甚一日难以口舌争也。且是非虽乱于一时。公论可定于百代。莫如杜门讲学。危行言逊。尊所闻行所知而已。至于顷日赵宪之疏出。则宪也亦为吾党之士。而立论之一偏。大背师旨。将使亡师至公之心。亦将泯灭于后世。斯所谓不待七十子丧。而大义已乖者。故同门之士相聚以言曰。从前吾辈上章。未尝为穷源之论。故虽知尊慕亡师者。不知亡师风旨。致有过激之论。此不可不一辨。上以达于吾君。下以告于同志。遂自去冬相与讲议。参互会通。粗述亡师立朝始末之实迹。凡数月。疏始脱藁。而识者以为纷纭上章。非居易俟命之道。而况时辈不顾是非名义。惟以力战公议为心。此论虽出。非徒无益。而只资骚扰而已。彼宪之为说。虽失师志。亦非吾辈中所见。则亦何伤于亡师乎。不如勿失前日之戒。退而讲学之为得也。同志之士。多以此言为然而罢。臣等以为不然。将欲独陈。或有苦口力争于臣。以为尔之为此。虽切于讼师之冤。一人连章。烦渎可惧。发人私书。亦大乖理。且非盛世之事。虽曰发明师旨。枉尺直寻。古人所耻。奈何。臣亦以此为是。书疏未半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60H 页
而中止。今者。浮议喧腾。怪论百出。疏虽不上。骚扰则一。此疏一出。少有发明师旨之万一。则烦渎之诛。发书之罪。臣等当之。诚不忍恝视亡师被诬。 圣世终莫之暴白也。谨就脱藁中。添亡师与泼,澈,宇颙辈往复之书。清沐百拜。冒陈 冕旒。其所论述。实朋侪间共公之论。固非臣等一二人之见也。至于所引亡师往复文字。俱在李珥本家。岂敢一毫张皇。以犯古人事君勿欺之戒也。臣等一介士。素无学识。至于朝廷是非。大夫贤邪。非徒足迹未到。亦知非所当言矣。第臣等以师事珥。生三事一。大义已定。今见宪疏。则大失师旨。将使亡师至公至正之心。无以暴白于一时。而今之时辈。因一宪说。作为口实。则其为亡师莫大之累。反有甚于交结外戚之谤也。故臣不避烦渎 上听之诛。不计触忤时论之祸。不恤狂妄浮薄之讥。而奋身独出。期使亡师立朝之迹。少有暴出于时。其情可哀。而其终始惓惓之忠。亦未尝不在于 国家也。伏愿 殿下亮珥终始之公心。知宪忘源失委之谬见。以慰朝廷。以安士林。不胜幸甚。言如诬罔。则臣等当伏欺罔之诛。以为今日朝廷惩一励百之举。实所甘心而不辞也。干冒 宸严。无任兢营感激席藁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60L 页
俟罪之至。
答李景震疏曰。尔疏有曰。浮躁好进之徒。争起而附会之。其时出入义谦之门。晓夕相逐。奴颜婢膝之辈迎降而钻入者。不为不多。又曰。前日趋附义谦之徒。一时纳款于东人。倒戈而攻击义谦云云。指何人耶。事君无隐。古之道也。尔可悉数而对之。招赵光玹,李贵问 启。政院 启曰。赵光玹,李贵牌招。则赵光玹,海州居儒生。下去。而李贵问之。则以文字不能详悉而面对云矣。 传曰。尔若仓卒不能书启。则姑退而书启。贵即索笔于政院。时承旨皆东人。以秃笔给之。殆难成画。院吏在贵后。暗投一笔。贵遂取以书 启曰。亡师先臣李珥。平生赤心忧国。而一忤时论。横谤百出。日新月盛。此人心日激。公论横溃者也。是以臣不计是非利害。徒以暴白珥之本心为志者也。若使珥之心事。少有发明于 圣明之世。则臣虽万被诛戮。亦所甘心也。今者。伏见 圣批下问之教。此正臣子尽言不欺之秋也。臣既承 圣问。安敢不尽所闻。以负 殿下哉。臣所谓浮躁好进者。白惟让,卢植,宋言慎,卢稷。此辈若欲历达。则岂止于此数辈乎。其中表表者。此辈也。前日缔结义谦。而及其失势之后。反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61H 页
攻义谦者。朴谨元,宋应溉,尹毅中也。此辈则不足道也。又有如相识义谦。非珥之比如李山海者矣。而时辈若以识义谦为珥之罪。则先攻此人可也。徒以不忤时论也。故不攻此人而独罪李珥。此果事君不欺之道乎。臣之有感于山海者。珥之不与义谦缔结同事。他人虽或不知。山海则必知之矣。然而山海以珥平生故旧之人。恝视珥被诬。不曾一言发明其本心于 上前。此必九原之有憾者也。 殿下若以臣言为不然。则伏望招山海问其相识义谦。与珥孰为浅深。则天日在上。山海岂敢有隐哉。山海赠义谦诗曰。洛下春来重见札。山蹊月黑惯相延云云。此果不识义谦之人乎。此臣疏所谓晓夕相逐者也。所谓奴颜婢膝者。郑熙绩也。臣若以身祸为惧。不以直达。其何责时辈之诬罔者乎。臣才疏笔拙。非不欲姑退详 启。而告君之言。不可与他人议。君言宿于家。尤为未安。故昧死敢 闻。时山海为吏曹判书。避嫌曰。李贵书进诗句。大抵臣所作也。吟咏之间。不无情外之辞。上答曰。原其人之志。不过痛厥师之被诬于时辈。故叫閤陈疏。亦无害也。须勿与相较。速出供职。玉堂又陈劄言李珥是非。当俟百代之公论。而李贵每以口
隐峰全书卷二十三 第 161L 页
舌争辨云云。
答曰。中官振铃。以为若非边报。必是急事。拥衾而起。明烛视之。不过一张浪说。尔等虽如是直言。将四面而起。其能以尺纸一一沮遏乎。又于 筵席下教曰。李珥诚万世之公论也。厥后李泼以大司谏。具由避嫌。
上答曰。大抵人臣无反覆之态可也。泼因此退归南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