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隐峰全书卷五
隐峰全书卷五 第 x 页
隐峰全书卷五
 记事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2H 页
己丑记事
己丑十月。前弘文修撰郑汝立谋叛事觉自杀。党与皆伏诛。汝立父希曾。希曾以上。世居全州南门外。至汝立娶妻于金沟县。因居县地。汝立受胎时。其父梦见郑仲夫。解娩日亦如之。是以亲旧皆贺生男。其父无喜色。年七八岁。与群儿游嬉。刀剉雀雏。自觜至趾。其父见之。问群儿曰。此谁所为。一儿先答曰。某氏所为。其父叱曰。汝何为如此残忍事乎。其儿是家间使唤婢之子也。是夜。儿父母以舂租事往邻杵。儿在房独宿。汝立乘隙突入。插刃于腹。出隐于暗处。儿父母既还。见儿流血满席而死。顿足号哭。邻人来会者如市。莫知其由。相与怪叹。俄而。汝立出而谓众人曰。汝等勿以为怪。此吾所为也。心不少动。远近闻者或以为非常儿。或以为恶将军出矣。其父尝为县。汝立随往。时年十五六岁。凡一县诸事。无不擅断自恣。官吏不畏其父。惟汝立令是听。其父无一言禁止。每咄咄而已。及登第。不仕归乡。以读书为名。时往坡山。与李珥,成浑相从论学。珥,浑虽病其气粗。而取其读书。尝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2L 页
称许于士友间。至如李珥于 经席。荐以博学有才。以此汝立名重朝野。一道多士。闻风出入。至以竹岛先生称之。汝立性凶悖。兄弟五六人。皆不相容。内外亲戚。无不与为仇敌。邻有一士族女。青年丧夫。与母同居。财产甚饶。无意再嫁。汝立欲怯夺其志。百计无策。以其户下多接强盗。言于县令。尽收其奴婢。厥家虚无人。母子罔知所为。相对涕泣。汝立乘夜强奸。竟以为妾。于是有识之士。多有唾鄙者。以其气魄盛壮。论议风生。故一开口。则不问是非。满座皆称叹。虽知其非者。亦不敢与之争辨。每与人言。必曰。司马公资治通鉴以魏纪年。真是直笔。而朱子非之。大贤所见。非后生所敢知也。天下公物。岂有定主。尧舜禹相传。尧舜非圣人乎。又曰。不事二君。乃王蠋一时临死之言。非圣贤通论也。柳下惠何事非君。柳下惠非圣之和者乎。孟子劝齐,梁行王道。孟子非圣之亚者乎。汝立如此悖逆之论甚多。人皆悦服。至如其弟子赵惟直,辛汝成等怪戾之辈。到处誇张曰。吾先生此等论议。实古今先儒之所未尝言者。惟全州文官李廷鸾,泰仁士子金大立。皆以汝立为不吉之人。廷鸾是汝立再从兄弟。而世居隔邻。极力排斥。大立是汝立妻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3H 页
族。而所居与汝立不满半日程。大立尝于溪边构小亭。汝立创建书院于相望处。大立即撤毁其亭。人问其故则曰。相距密迩。不得不相从也。灵岩居参奉白光勋。与其子振南。尝寓京邸。振南年少英明。汝立见而爱之。请留为学。光勋辞以道远非便。及还家乡。人问其故。光勋曰。师弟子不可不详审于初。罗州居吴希吉。尝受学于汝立。见其心术不正。即叛去贻书绝之。泰仁居武人白光彦有勇力。汝立请与相见。非一非再。光彦绝不往来。汝立衔之。珍海,固城前后除拜。汝立嗾台谏驳之。汝立与全州,金沟,泰仁邻邑诸武士及公私贱人通上下作契。名之曰大同契。每月十五日。齐会一处。或射的。或射侯。争其胜负曰。射于六艺。不可废也。其酒肉则自其家办出。故汝立飞简列邑。求请各物。送者如恐不及。其徒相与称赞曰。吾东方先儒多矣。只以礼学而已。至于射艺。则今始有之。丁亥倭变。列邑调发军马。全州府尹南彦经。请汝立计事。一号令间。军皆聚会。无敢后者。汝立分部诸军。各定领将。领将皆是汝立大同契中亲切武士也。及贼退散。遣诸军。汝立令诸将曰。他日脱有变故如今日。则汝等各领所部。一时来到。其军簿一件。汝立自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3L 页
持而归。彦经叹曰。郑公不独为学问之士。其才亦人所不及也。及汝立求为黄海都事金堤郡守。人或以为汝立非求为幕佐守令者。心始疑之。自国初。民间皆言鸡龙山开泰寺新基。乃郑氏所都云云。汝立变名为八龙。与池涵斗,僧义衍,道潜,雪清等五六人。往海西。历览九月诸山。自海西至湖西。观鸡龙山新基留月馀。以诗题山中废庵曰。客游南国遍。鸡岳眼偏明。跃马惊鞭势。回龙顾祖形。葱葱佳气积。郁郁瑞云生。戊己开亨运。何难致太平。初不知为谁作。最后验之。乃汝立也。涵斗本名景涵。以京居人。淫奸至亲士族。事觉逃避。改名涵斗者。稍解文字。自以为处士。捧汝立简。以干谒守令为事。李洸尝为全罗监司。巡到顺天府。点兵于唤仙亭。涵斗欲投刺不得。黄冠道服。乘短驴而过。官人拿致庭下。涵斗以汝立书进之。洸遂迎揖同坐。待以物外高士。涵斗作一诗呈之曰。僻居海东。经传才通。那知今日。犯我相公。洸大加称赏。宝城居生员蔡廷海。与汝立司马同年。涵斗再到蔡家。廷海适在外不相见。涵斗因往长兴文希凯家留数日。希凯以上客待之。涵斗题诗壁上。有窘中豆粥光犹记。何况今朝酒一壶之句。士人李升见之。谓希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4H 页
凯曰。诗意有不可晓。君何不撤去。希凯曰。池公乃郑修撰门客而真可贵之人也。不听。涵斗游行四方。凡所遇诸人。必以其人手笔。题其姓名居住年岁本贯于册子。名其册曰。不忘录。载其录者不知其几。尝行至绫城县。与邑婢行介。相干沈溺。留数月不去。婢欲见其行橐。则涵斗辄不许。婢俟涵斗出外。探其橐中。取一册裂破涂壁。即不忘录也。衍僧本云峰居民之子。自称辽东人。遍行列邑诸山。遇人则曰。余在辽东时望气。东国有王气。来到汉阳。则湖南有王气。来到湖南。则全州南门外也。以此全州南门外王气之说。传播道内。先是百馀年前。有木子亡奠邑兴之谣。汝立以其六字刻之玉版。令衍僧置智异山石窟中。衍僧与道潜,雪清等。托以游赏。因得玉版而来。进之汝立。时边崇福,朴延龄等在座。汝立曰。汝何处得此物乎。不可以示人。深藏之。延龄等遂以汝立为应时之人。扬言海西。海西人尤信之。时有童谣曰。桑生马鬣家主为王。汝立与衍僧。于后园桑木。钜呙其皮。填以马鬣。日久皮合。招邻居无识贱隶者数人。故令见之。戒曰。慎勿出口。即削去其皮。于是民间。盛传金沟郑修撰宅。有桑鬣之祥。先是数十年前。天安居私奴吉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4L 页
三峰。勇力绝伦。迢(迢作超)越人家。日行三四百里。因为犷贼。甲午年。逃匿不知所在。丙辰年。又失捕于咸兴。时柄权大臣。陷于逆贼术中。以鹿屯屯田,海西芦田徙民。玉非子孙。推刷国人大叛。皆有思乱之心。汝立深幸售其凶计。因令衍僧,涵斗等倡言于海西列邑曰。南方有异人。若得志。汝等身无赋役。又曰。吉三峰,三山兄弟。领神兵或入鸡龙山。或入智异山。远而望之。则人马不知其几。近而见之。则只有人踪马迹而已。湖南,海西。皆以为神人。海西尤惑焉。于守令前言语间。下吏辈公然倡说。或以为吉三峰为王。或以为郑入龙为王。守令不能禁止。汝立与朴延龄,边崇福等言及曰。智异山下有神人。每事吾常禀命云。延龄等问其姓名。曰吉三峰也。延龄惯闻其名。尤信之。遂传播海西。僧道潜,雪清等始知其所欺。四散逃避。潜来晋州双溪寺。清来光阳玉龙寺。崇福勇力无比。或名涘。或名白日升者。泰仁居武人宋侃。是金大立族侄。而与大立世居隔邻者。以才略得名。汝立累遣人请之。侃不欲往。以汝立权势极重。死生任意。故恐其被祸。尝一往见。因与相从。八月。汝立亲到侃家。留数日乃还。侃以为汝立以名士。枉屈武人。万无其理。心甚疑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5H 页
讶。不得不答礼。往至其家。汝立与池处士边生员称名及僧四五人通内外。日夜同处。侃大惊。留一日辞还。密言于大立。曰吾叔之毁撤溪亭。吾尝以为过矣。今日始知其不可及也。累日不食。家人莫知其故。古阜居韩憬。尝受学于汝立。九月。憬又负笈至其家。汝立无意讲学。惟与僧及武士杂类出入。憬疑之。请辞退则不许。留十馀日。不告而还。全废食饮。不出门外。父母问其故。不言。其弟惕密问曰。兄何故如是。憬曰。不久大事出矣。李震吉。汝立之甥也。以翰林。八月受由归觐。九月初还京。欲上变告。年少不经事。罔知所为。与事知书吏相议未及告。安岳校生赵球。与信川载宁人。一时俱告变于其官。信川郡守韩应寅,载宁郡守朴忠侃。驰至监司营门。与监司韩准相议密启。夜半入京。 上大惊。其夜出御前殿。 命招百官。百官不知某事。遑遑罔极。 上先问郑彦信曰。郑汝立何如人。彦信对以博学。极口称誉。次问李山海。对曰。虽博学多才。 圣明之世。屡召不来。其心所在。臣未可知也。柳成龙以下。皆对以不知。然后 上密启出示之。左右皆失色。惟彦信哂曰。郑汝立岂有如是之理乎。时李震吉以检阅在前。 上即命出去。因拿囚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5L 页
禁府。遂分遣禁府都事权湛等于海西,湖南。搜捕诸贼。彦信于公座。谓湛曰。郑修撰万无叛理。汝勿为惊动。从容陪来。以此湛不即进去。供帐驺从。无异平常行色。先围全州旧家不得。次向金沟新基。边崇福闻告变。自海西四日半。至汝立家。汝立与其子玉男及崇福,朴延龄,少子春龙等。已脱身逃躲矣。湛以失捕驰启。 上遣宣传官李用浚,内官金良辅等。并力搜捕。汝立等隐匿于镇安深山谷。官军四出追捕。不知所在。汝立等累日饥困。令其子玉男丐食民间。村人知其为汝立来。辄与饭。如是者累日。村人寻其踪迹。汝立等藏身于场边积藁中。遂告于官。县监闵仁伯领军驰围。仁伯欲活擒。令诸军勿逼。谕以 王命。汝立拔剑突出。欲乱斫军人。崇福曰。吾辈自决而已。彼军人奚罪。汝先刺我袒胸。受之。汝立刺之。又刺玉男及春龙等。终以剑接腹而伏。声如牛吼。剑透腹数寸矣。玉男及春龙。以年幼畏怯。刺时少避。故得不死。因拿致春龙,玉男。玉男时年十七。 上亲问曰。汝虽年少。犹知姓名。何等人来往于汝家乎。玉男供曰。谋主吉三峰也。往来者。本道则惟古阜韩憬,泰仁宋侃,南原赵惟直,辛汝成等。常常出入。而侃,憬。去月间留月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6H 页
馀还家。海西人惟金世谦,朴延龄,李箕,李光秀,朴杙朴文长,边崇福等十馀人。时时来访。池涵斗及僧义衍。不知其所来。而涵斗常在家间。衍僧住书堂。日夜同处。延龄欲探知城中消息。复因往海西。去月晦。已为还家云云。时李光秀等自海西。皆已被拿而来。延龄才至城中。闻变告。直向海西。间道至横城。为官军所捕。涵斗,衍僧。自湖南跟寻艰捕。与光秀等一一伏诛。惟震吉,侃,憬,惟直,汝成等。不服而死。震吉与汝立书。有主昏日甚之语。虽不服。人皆以为逆。时前左赞成郑澈在高阳。闻变欲赴阙。知旧有劝澈勿入以避形迹者。澈曰。逆贼谋害 君父。重臣在外。观变不赴。于义不可。遂入城肃拜。 上以忠节奖之。时李山海,郑彦信等。秉匀李泼,白惟让等主论。惟让子振民。与其徒十馀人。相聚而谋曰。海西守令。西人居半。其地多李珥弟子。必此辈所诬告也。修撰朝夕入来。来则吾辈当抗章讼冤。明其诬告。拟以柳永谨为疏头。彦信则欲鞫问告者。又以监司率尔密启为非。欲请推考。至于鞫问之际。人情莫不痛惋而不敢出言。十一月初四日。湖南儒生生员梁千会适居馆。首先上疏。请治郑彦信,李泼,白惟让等交亲逆贼。盘问不实之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6L 页
罪。 上深加嘉纳。初八日。郑澈拜右相。仍为委官。澈素为一边人所嫉。显有形迹之嫌。按狱之际。若不每人而救释。则毕竟怨毒。皆丛于一身。是以逡巡辞避。初不欲担当。而成浑时在坡山。劝起曰。变生缙绅之间。将未免蔓延之患。若使他人主治此狱。则其不能以公心处于嫌疑也明矣。国事甚重。奚顾后患。澈乃出。十二月十四日。湖南儒生进士丁岩寿等五十馀人。又上疏攻斥李山海,柳成龙等。 上震怒。招山海,成龙入对慰谕。以岩寿等连名参疏者。不可尽罪。其名在上列者十人。 命拿致推鞫。大司宪崔滉,执义成泳,掌令沈喜寿,尹暹,持平申磼,禹俊民,大司谏李增,司谏吴亿龄,献纳白惟咸,俞大进,正言姜灿,李洽等累启申救。 上皆不听。于是馆学儒生崔起南等。以为自 上求言而反罪言者不可。遂上疏力救岩寿等。 上答曰。予二十年忝位。待儒生未尝以恶言一加之。今况欲致之王府。僇辱于桁杨之下。使章甫之士。与狱吏相对。此岂予意哉。其有不得已者存乎其中。尔等岂能尽测。今观此疏。良用嘉焉。予过矣。当为尔等从之。判中枢府事黄廷彧上劄曰。逆贼郑汝立。生出从班。人情莫不愤郁。草野多士。争上章论事。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7H 页
语激而无伦。不知所裁。请自今虽有可施事。留中毋下。只体念绎用而已。政在草野。非国家之美事。且如朴淳。曾为首辅。在 上前面斥汝立。以此不容。遁于荒野。屡空而卒。极可矜悯。请依张曲江故事。赐祭以慰之。 上颇嘉纳。时 上亲临鞫问。郑缉诸贼之招。犯 上不道之言。无所不至。问事郎李恒福,洪履祥等不敢书诸案牍。只以口不忍言。耳不忍闻书达。郑约衍僧四贼之招。又连累许多缙绅。为同谋内应。于是狱事波漫。滥及无辜。澈不能镇定。欲辞退。贻书成浑曰。兄不可不来有三。一二年少辈。积愤之馀。论议日激。而吾力将不能止。一也。衍僧及郑约等四人之口。将连累许多缙绅。如顷日郑缉者云。若然则两郑以下。皆骈首就诛。吾力甚单。难以动 天。二也。鄙病大作。数日内当入。此后无人任此事救此辈之死。三也。此时一向退后。不一来谢可乎。未几。成浑以吏曹参判被 召。浑辞疾不来。 上答曰。国有大变。卿不可退在。浑不得已入京。又辞疾。其末曰。臣瞢不知人。莫辨邪正。贼臣郑汝立。自十年前访臣于坡州。几至三四寒暄讲问书尺。臣皆酬酢。至甲申年而止。今闻臣僚有一通书而解职者。臣则抑又甚焉者也。伏愿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7L 页
命治臣罪。以肃朝纲。军资正金千镒上疏曰。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此万古昭揭之至训。而邦家之治乱。又由于此本之固不固耳。臣近察逆贼之凶谋秘计。欲肆犯上之恶。先窥邦本之摇。而巧生阴谋。图嫁民怨于 殿下。无所不至者素矣。而廷臣莫之悟矣。殿下莫之知矣。盖六七年间。自誇多识。欺罔缙绅缔结。当路之辈。身虽在外。遥握朝权。凡朝家筹画之事。无不参议。而凭其备边之公论。欲济丧邦之私臆。指嗾柄权之相。逐岁图遣使命于西南。侵虐穷民。荡覆财产。既极流离困苦之怨。而西南之邦本。又大败矣。加以假托实边。一时并刷徙民于六道。侵督百馀年。许接疑似之人。囚系严刑。急于星火。而愚民目见惨酷之祸。连坐之及。争相逃散。多至举里之空虚者。其颠沛流离之际。怨詈 君上之声。彻于九天。而六道之邦本。又更斲丧矣。此莫非逆贼使 上嫁怨于生民之术有以售也。呜呼痛哉。幸赖 祖宗在天之灵。默佑于冥冥之中。而奸术败露。已除元凶。继诛妖僧。其他当与。亦皆次次就戮。则哀彼失所之氓。虽或有陷诱者。蠢蠢之类。何足尽诛。亦当扩天地生物之心而恕之。取胁从罔治之义而赦之。以除危惧之疑。以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8H 页
收离散之心者。乃是今日救急如焚之策也。臣在乡之时。伏见饥荒之民朝夕将散。而又有贼变弥月骚动。捕贼护送之军。饿仆号怨之声。播于道路。耳不忍闻。故顷已略达陈疏之中矣。厥后连闻南民之扰。更有甚于前日。而连坐囚人。盈溢于列邑之狱中。捕护军卒。充满于远近之路上。必有饿殍之填矣。邦本分崩之患。一至于此极。逆贼祸国之计。犹行于已死之后。尤极寒心。宁不思所以急图固本之治乎。又念近者朝野乱败之害。有如病人。辄服毒药。痛注翻胃。不可不用和平之剂以安之也。彼其贼党之招。延及于缙绅。恐有诬告之冤。不可不用至公至明之辨。以全至圣至仁之德也。此辈私蔽昏暗而终堕其术。妄相推奖。至使逆贼席势张威。以煽叛逆之乱。则固不得辞其罪矣。至以同参逆谋究罪而致之极典。则恐非原情之科也。况其中与汝立平生作雠而国人所共知者或有之。则尤见诬招之验矣。其他元非大端连坐。而因辞连诘问之辈。久滞牢狱者亦多。则不无冻死抱冤之恨于 圣明之下。伏愿 圣慈垂仁细纳焉。臣固知僭越妄言之罪。不胜爱君忧国之心。故洞见邦本已衰于外。腹心将溃于内。而若无汲汲收拾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8L 页
镇定之道。则治乱之机。立判于今日而间不容发。此臣之所以不敢含默者也。时 上怒方震。留中不下。赵宪常言汝立必为逆。及汝立谋叛。宪自谪所蒙放而还。诸士大夫相与慰贺曰。公何以知汝立之为逆乎。公之先见。不可及也。宪曰。吾非先见之明。汝立尝于 榻前。颇有不好底辞气。 上曰。汝立多气。不合于近侍。熟视久之。汝立殊无惶惧之色。及退没阶。又瞪目回视而出。此非逆贼乎。顾诸公未之察耳。众皆叹服。一日。 上问诸大臣曰。汝立凶逆如此。无一人知之者。知人之难。固如是乎。成龙对曰。当时岂无一二人知之者乎。汝立遥执朝纲。声势甚张。言其过则大祸立至。其孰能忘身尽言乎。 上问为谁。成龙曰。臣之亡友李敬中。洞知其情状。尝于台侍之除。重驳之。其时台谏反驳敬中。使敬中终身沈滞而死矣。 上问其时台谏姓名。成龙曰。岁月已久。臣忘不能记。考之史草。可知矣。 上命史官查出。则掌令郑仁弘,持平朴光玉也。 上特命削夺其职。十二月初八日。传曰。故执义李敬中。曾为吏曹佐郎时。当逆魁盛有名称。知其为无状。极力排之。不通清显。竟被论劾。其先见之忠。不下古人。其追赠判书。赐美谥以褒之。西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9H 页
人自甲申以后。为东人所攻。不容于朝者凡五六年矣。积愤之馀。无识之辈。相与倡言曰。某乃某族。某是逆类。某乃某友。某是逆党。以此名为东人。则勿论朝士儒生。举皆有疑惧之心。其时士子中。惟李贵,申应矩,吴允谦,辛庆晋,郑晔,成文浚,崔起南,李廷龟等十馀人。持论公平。及郑澈为委官。贵谓诸友。逆贼出于东人。治狱一事。自 上专委西人。而西人中位高望重者。惟郑松江一人而已。松江虽有清名雅操。而力量不足。不能镇定浮薄之辈。则此西人他日无穷之祸。吾欲言于松江。未知佥意何如。皆应曰诺。贵遂与辛庆晋。偕至澈家。谓澈曰。此时治狱。虽以亡师当之。犹恐其镇定之难。况大监乎。设使大监处事。十分无欠。自东人观之。必不满意。大监其亦知此乎。澈曰。君等之言。正如吾意。何敢不尽力乎。及辞退。贵又曰。大监若信吾等之言。事事协于人心。则吾等当更见大监矣。不然则大监之门。永绝吾等之迹矣。及推鞫之际。澈时或沈醉戏谈。颇失人心。李贵数月不往见。澈一日于路上见贵。令下吏固请之。贵与成文浚偕至其家。极言时事乖悖之状。澈掉头摇手曰。君之前言。极是极是。如此之辈。非吾所能镇定也。嗟嗟久之。时
隐峰全书卷五 第 399L 页
馆学多士。以营救逆贼罪振民等。李贵,崔起南为公事色掌。贵以为振民等所为。果是骇愕。然原其情。不过无知妄作。汝立当初假托儒名。厚诬一世。亡师亦被所欺。逆状未显之前。何以知其为逆乎。况柳永谨其时方在安山。振民等欲为疏头之意。渠实不知。以此罪永谨。不亦冤乎。满座皆以为不然。论议峥嵘。贵不能沮群议。复曰。其时会议。振民家者不能一一的知。似难以一二之传言罪之。但振民则不可谓之护逆。而其父惟让。与贼为婚姻家。而渠亦轻发此言。不无其罪。永永削籍。永谨以择交不明五朔损徒。其馀置而不论可也。永谨等皆前日构陷亡师。不遗馀力者。与吾义不相容。而但因此逆狱诬人以罪。决非士君子所为。诸生不得已勉从之。彦信系狱。故旧亲戚无一人顾视者。惟李贵力救曰。吾与郑协。自少相从。情义甚厚。渠家之不取汝立。吾所详知。去辛巳,壬午年间。吾闻汝立博览群书。欲往受学。以协与汝立有族分。构长书一通与协。使为先容。协裂书投地曰。若欲问学。学于我可也。何必汝立。栗谷亦不详此人无状矣。其后汝立背叛亡师。阿附时论。吾以其反覆书示坐客。见者无不失色。协亦在坐。独微笑曰。汝立本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0H 页
如此。何足怪乎云云。子既不取汝立。则其父反与之同参逆谋乎。及彦信赐死。贵又遑遑奔走。竭诚营救而力不能。时成浑欲上章伸救而未及陈达。贵往见浑曰。先生虽欲陈疏。台谏时方论启。今明间若蒙允。则事未及矣。不如移书委官。通于台谏。使之停启可也。浑即为书与贵。直送于澈。澈曰。吾意亦然。但主论台谏崔滉。与吾情好不密。难以书通。尔可为我传说。贵即往崔滉家。因其子有济。告以澈意。滉以贵为动挠台谏。与其同僚具宬。欲避嫌请罪。贵适遇具宬于金长生家。于众中大责曰。我洞知协家无与于逆谋。故为其父尽力分疏。未为不可。君等与郑协亦为故旧。而不为伸救。其父反以我动挠台谏。欲避嫌请罪。朋友之道。果如是乎云云。时馆学以白振民营救逆贼事。出大议事回文。而掌议李尔瞻,李昌后趁不出。回文以此尔瞻,昌后皆被削籍。时馆学削籍。则四馆停举。四馆停举则台谏论启。台谏论启则即命拿鞫。尔瞻,昌后。祸将不测。昌后与吴允谦素相善。昌后奔往请救。允谦曰。如此等事。非玉汝。不能辨。昌后曰。玉汝安在。允谦曰。与黄慎今方来宿吾家耳。仍招贵出。贵与慎即出见。则昌后语贵曰。顷日泮中金斗男等。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0L 页
累以君解损事。言于吾。吾畏怯时论。不能解之。今吾至此。何敢望救我。贵厉声责昌后曰。君非士君子。此时何论私怨。君等之事。系关士论。吾当尽力周旋。即乘昌后马。往见翰林具𡩄曰。尔瞻,昌后。以趁不出回文。遽加以营救逆党之罪。若因此竟至于罔极之地。则君等将得罪于士论。无以更见吾辈面目矣。𡩄即折简同僚而解停。崔永庆吉三峰飞语传播之时。梁千顷兄弟,姜海,郑大成等。适同接于京中宋尔昌空家。大成是永庆之族侄。而自晋州流寓于湖南罗州地。与千顷等相切者。一日。海等见诸贼招崔三峰智异山下年可五六十。面瘦而长。面铁体长。髯长过腹语。辄喘发等辞。大成曰。观此则宛然吾崔司畜叔氏之容貌也。一日。千顷,大成相与戏谈。见贼招中逆贼名有海字者。大成谓姜海曰。君殆哉殆哉。千顷曰。汝叔崔永庆。以吉三峰被罪时。君必连坐。君亦殆哉。时李贵大言折之曰。虽戏谈。此何等时而君为如是之言耶。千顷反以贵为护逆之徒。贵曰。吾少时受学于先大人。与君情义至切。不意君浮虚轻妄至于此极也。今日吾与君绝交矣。遂还家。满座无不叹服云。至于湖南。持论和平。如李贵者绝无。惟光州居进士朴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1H 页
宗挺一人而已。丁岩寿等会道内多士于光州乡校陈疏时。宗挺伯兄进士天挺。与生员柳思敬亦同时进参。宗挺谓其兄天挺及思敬曰。此行其不可者二。梁千顷辈以党论。为其徒所推许。今此陈疏。名为东人者。必皆援入疏中。其不可者一也。李泼兄弟。与吾家相距十许里。常常往来。情义最切。若参其疏。则其于故旧之道。宁无愧乎。其不可者二也。天挺曰。吾知之。故今日之行。欲沮抑其过激之论也。不用吾言。则吾二人当立异不参矣。宗挺曰。沮抑过激。兄必不能为。立异不参。兄亦不能为。不如不往之为愈也。苦口力争。天挺不听。遂与思敬偕往。果如宗挺所言。于是勿论彼此。无不叹服。名为东人者。尤景慕如山斗。每言及。必以宗挺为当今郭林宗云。
白惟让父子。皆出于郑缉诸贼之招。以为同谋内应。俱被拿囚。汝立文书中。惟让与汝立书札。多有不道之言。 上以浓墨沫去其甚者。下于鞫厅。如此人少无人君之量八字。豺忌狼愎四字。以其黑(黑作墨)淡之故。人人无不传诵。事至不测。澈以为以书札间事。遽加刑戮。殊非美事。从容进启。受刑一次后。定配北道。才至配所。又出于宣弘福之招。与其子振民同毙杖下。自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1L 页
上命以逆贼科断。澈独倡回启曰。 经幄间出一汝立。已是不幸。而惟让虽无状。岂复为汝立乎。 上大怒。以专辄下 教。澈惶恐不敢复言。即递委官。
李洁。八月晦间。以舍人率妻子上京。路出金沟县境。行至钟鼎院。汝立出饯于院楼。酒半。以酒书于盘面。以示洁。洁失色惊起。登马快走。带弓矢追之者十馀人。洁亦多驺从。不敢犯。洁驰入县客舍。即裁书付奴。纳衣缝送于厥兄泼。谓县令曰。路中似有贼患。甚可畏也。须发军护送我行。县令即以邑底居民五十馀人护行。因于路次。各邑传递发军。过车岘后乃已。时武人林恂与其从子地埈兄弟适上京。遇于路。洁大喜。遂与同行。盖洁待其兄至。欲相议处置也。泼见书。即日登程。至全州参礼驿闻变。日夜倍道至京。未几。泼,洁皆出于郑缉之招。以为同谋内应。俱被拿囚。泼与李廷鸾同在一间。泼谓廷鸾曰。知人固难。此贼人所易知。而吾独不然。君有佩刀乎。抉吾目。此目何用。又曰。君既与贼为仇雠。万无死理。吾则死有馀罪。无所恨矣。幸蒙宽 恩。此后又为偏党乎。握手相泣。数日。廷鸾蒙赦。泼赖澈伸救。定配北道。遇安敏学于路。泼谓敏学曰。归语季涵。吾之负季涵多矣。季涵不负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2H 页
吾。他日地下。何面目相对。失声痛哭。才至配所。又出于乐安逆贼宣弘福之招。还被拿鞫。与兄汲皆死于杖下。泼在狱谓同系者曰。吾不用赵宪之言。以至于此。追悔何及。以血书裾曰。妄交逆贼。祸及老母。南望痛哭。地黑天苍。盖宪尝以不绝汝立。终有大祸戒之。故其言如此。洁未及加刑。澈谓山海,成龙曰。景涵屡出贼口。无可奈何。洁亦未可救活耶。成龙不答。山海起出。澈独启。 上震怒曰。此乃郑澈所为。山海则必不如是。即 命加刑。亦死于杖下。泼,洁死后。母尹氏及诸孙。皆被拿囚。尹氏时年八十。自 上欲鞫问。澈终始引法论启。因拘留狱中。大司谏洪汝谆,执义金玏,刑房承旨李廷馣等同参其坐。终始目见。不敢出一言。尹氏自狱出入鞫厅。澈痛禁狱卒。令女医扶持。成龙不禁狱卒。至加压膝。尹氏但曰。子既与贼亲厚。其死固宜。此老身何以知之。遂死。洁知贼情状而不即进告。使其一家噍类不遗。洁之无识。死不足惜矣。泼,洁与汝立为腹心。丁亥,戊子,己丑数年间。汝立往泼家。岁必三四。来辄置之内房。令外人一切不知。或有问者。称之以郑生员云。有徐廷厚者。尝偶至泼家。见其行色。问其仆夫。答曰。京居郑进士。以推奴事。往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2L 页
下道。历宿于此云。廷厚曰。金沟,郑修撰行次。人孰不知。其仆笑而不言。以此人多疑讶。泼,洁兄弟。尝游山寺。留数日乃还。壁上有凄凉承旨宅。寂寞舍人家一联。后数日墨迹自沫。泼,洁大加忧虑。泼兄弟四人。其季曰溭。卜者宋祥。尝以溭为最吉。泼,洁,汲三兄。为极凶。后溭未成一名而夭。泼,洁为名士。汲以荫补官。人皆以祥言为诞妄。至是皆服。后 备忘记曰。李泼等初出于郑缉之招。又出于朴杙之招。又出于郑约之招。又出于宣弘福之招。又出于回伊之招。同参事状。不一而足。况其平日与贼缔结绸缪。合为一体之状。尺童所知。而况春秋讨贼之义。身无存没。时无古今。泼等事状昭著。證据已悉。依律处断。又 教曰。大明律。有奸臣籍没之条。泼,洁缔结逆魁之罪。甚于奸臣。籍没财产。时南平县。有童谣曰。南平宰相泼,洁。人皆未知其意。至是而验。
郑彦信。当初宣传官李用浚往探逆家文书。彦信密令灭去其书。而李以武夫。只去彦信二字。而所谓宗老信族老信等书札。则尽取入内。彦信不料如此。梁千会疏入。彦信欲陈辨。与其诸子相议。长子协以为不可讳。彦信从其少子剽。以不通书札上疏自辨。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3H 页
上下教曰。自变作之日。右相所为。多有未安者。然在大臣之位。予何暴举而形于辞色。自初推鞫疏漏。予固已疑讶。千会之抗章。呜呼晚矣。而今反上疏以辨。辞说亦多未稳。至曰不通书札。其谓予无目耶。今下封书十九张。未知此某人书札。至曰悠悠时事。欲陈支离。又有可笑等语。如是而尚可谓之不为亲厚。不通书札。修饰许多辞说耶。彼小官事何足言。身为大臣。乃敢面瞒如此。予不胜痛愤。予非不知早发此等书而念虑多也。岂计不足而不为哉。盖意有所在也。今日虽欲无言。其可得乎。二十年待大臣之节。因此而丧尽。尤有痛甚。政院见之。誊书后还入。初七日。府启郑彦智,金宇颙,白惟让或以交友。或以连姻。与逆贼俱有相厚之分。不可仍在朝列。郑彦信曾与逆贼有亲戚相厚之分。通书问讯。非止一再。而身居台鼎之列。不思以直事君之义。 天日之下。乃敢以不通信。饰辞自辨。其欺罔 君父。掩护己罪之状。昭不可掩。决不可一日冒居。请命罢斥。院启郑彦智与逆贼有同宗相厚之分。人所共知。而久居铨衡重地。物情莫不骇愤。白惟让以有识文士。连姻贼臣之亲。与之相厚。金宇颙亦以士类而择交不正。与逆贼相亲为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3L 页
友。李泼,李洁等以逆贼。盗名欺世而妄加推奖。引置台阁。此实由于知人不明。而其相从交厚之罪。自不可免。如此等人。不可仍在朝列。郑彦信以年老位尊之人。托交于新进疏属。问讯相续。许为知己。苟且猥鄙之状。已为可骇。及闻逆贼之变。则所当具由自首。席藁待罪之不暇。而反生掩护之计。肆为欺罔之言。天日在上。略不畏惮。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荐蒙 宠擢。骤升具瞻之位。 圣上之待彦信。果如何哉。而彦信之负 圣上。至于此极。论以王法。自有其律。而臣等之请罢。亦从未减。岂可诿以大臣而不治其罪乎。并命罢斥。 答两司启曰。依启。右相事。大臣罢职。岂不知体面重难。但事系非轻。玆依所论。惟切自叹而已。泼等五脏尽露。此甚可虑。言官之道论之。宜详以直可乎。无乃泼,洁者或有之乎。二人被论。或哂之者乎。气息奄奄。无乃澌尽乎。未几。彦信,彦智兄弟。俱被拿囚。及澈为委官。彦信在狱。两手攒祝曰。右相出仕。吾属生矣。十二日。 上亲鞫。澈与左相山海入侍。汝立侄郑缉招引郑彦信,彦智,李泼,洁,白惟让,洪宗禄等同参逆谋。将为内应云。 上命鞫彦信以下。彦智供辞误罔。 上盛怒。大宪崔滉启曰。臣是法官。只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4H 页
知奉法。彦智不可饶贷。澈进启曰。朝臣之交亲逆贼。不过好而不知其恶也。天下宁有两汝立乎。今以书札间事。遽加刑戮。恐非 圣世美事。且彦智素无知识。老妄失对。不足深责。 上怒稍霁。乃并 命除刑远窜。彦信中道付处。两司启曰。彦信当变作之初。 榻前面对时。已有营护逆贼之意。及推鞫之时。亦有终始眩乱之迹。至以推治元告为言。欲使狱事稽缓。请命远窜。从之。庚寅八月十九日。 备忘记曰。郑彦信欲斩告者之说。推官既已亲闻。则更无可言者矣。彦信公然发说于厅中。若无所忌。其心可见。事之骇愕。莫甚于此。而朝廷无一言。今因梁诇疏。始得以闻之。是亦可怪之事也。夫彦信身为大臣。敢肆欺罔。其兄彦智即效之。此二人者。心已无君矣。他何可说哉。不胜痛骇之至。鞫厅回启曰。彦信此说。传播已久。迟延不以上闻。臣等之罪大矣。彦信之说。既已发现。今不可置而不问。即招他大臣议罪何如。 传曰依启。澈启曰。小臣于上年十一月。蒙被异恩。十二日谢恩。因参亲鞫入侍之列。其时彦信已在鞫囚之中矣。彦信当初欲斩告者之说。臣未及亲听。而至于传播已久。闻之亦熟。而因循含默。终未上闻者。诚以此事。臣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4L 页
子常情所未到。疑信迟延。以至今日。草野进疏。 圣上始知之。朝廷无言之罪。臣实首犯。乞罢臣职。 答曰。可愕之甚。故启之矣。勿辞。 上命推鞫大臣及禁府堂上。问彦信斩告者与否。金贵荣以为左耳偏聋。不得闻之。李准以为坐处稍远。不得闻之。李山海以为日久不能记。而黄海监司状启回启时。彦信之说。似发于此时矣。俞泓,洪圣民皆以为闻之云云。大司宪洪圣民启曰。昏愚小臣。曾参推官之列。当时之事。可愕可痛者非一二。切欲披沥肝胆。以渎 天听。而势有所难。迹有可嫌。趑趄未果。时月屡更。论臣之罪。万死无惜。而臣情则可戚矣。逆贼之变。出于缙绅积年盘据之馀。故推鞫之初。持两端者居多。如微臣者。虽为推官。曾为时辈之斥。虽或出言于其间。人或反目以视。臣每与俞泓相顾而语。咄咄以叹矣。及其彦信情迹败露于 圣鉴之下。已被海岛之窜。则朝廷有一种议论。以为朝绅坏败。人心危惧。不可无镇定之道。亦不须为已甚之举。愚臣妄见。亦在于是。而形迹之嫌。不可不避。故含忍而不发矣。至于草野抗章。自 上有问。则虽以微臣之一块肉。投于鼎镬之中。臣安敢计较于生死而有一毫欺慢之语也。但于其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5H 页
时。日暮事遽。犹有未尽其曲折者。盖当初发言之时。臣实抗之。李山海亦言其不可。小臣时为汉城判尹。山海顾语小臣曰。吾见与判尹之意同矣。彦信再三唱说。则山海稍屈曰。更思之。以直截之事言之。则右相之言是矣。俄而。彦信欲推黄海监司。小臣果言其不可推之意。座中亦有言之者。其事遂寝。山海之启。有曰。不能分明记忆者。此必山海大病之馀。昏忘而致此也。然不能无怪焉。天日在上。鬼神在傍。欺罔 君父。何以生为。臣有此怀。竟不能达于逆贼推鞫之时。又不能陈于彦信论罪之时。臣与彦信。厥罪惟均。敢诣 阙下。伏俟司寇之刑。 上以亲见不即言递差。正言黄慎启曰。推鞫之时。邪议横生。苟非洪圣民,俞泓抗言力排。则未知国事终何如也。当时参鞫之人。既已亲闻彦信悖逆之言。不能即达 天听。其惊骇痛愤之心。固当无一息之暂忘。而前者 下问之时。或以为不得闻。或以为不得省记。含糊顾望。莫肯明言。此果人臣事君之道乎。李山海之言。虽与称耳聋者有间。而亦未免模棱之失。此圣民之所以不能无怪也。当初不即言之失。则圣民亦有不得辞者。而观其避嫌之辞。据事摭实。明白直截。虽使山海闻之。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5L 页
亦将愧服之不暇。假曰圣民之言。微有过当。不犹愈于诸人之首鼠两端者乎。今 谴责之严。不加于彼而反加于此。臣恐依阿顾望者。因是得志。而忠直之言。无路上闻也。 上特出慎为高山县监。李山海初度呈辞。 答曰。百计图卿之态。予已知之悉矣。虽万人攻之可也。吁。卿去则他相不能自全矣。是岂美事。卿勿复为呈辞。速出行公。则多有好事。不能(能恐然)则必有悔之者矣。 圣教所谓他相及悔之云者。此皆指澈也。时山海因缘固宠。故洪,黄皆以语触山海忤 旨。而 上又疑洪,黄之论希澈意。故 批辞如此。及彦信赐死命下。山海,成龙。相顾失色。不敢出一言。澈独倡回启曰。宋朝未尝戮一大臣。以为忠厚家法。我朝二百年来。除叛逆外。未尝杀一大臣。仁厚之风。无异赵宋。今宜遵之。不敢有他议。 上曰。宋朝亦有无状大臣如彦信者乎。依前旨赐死。澈欲再启力救。山海,成龙皆不答。成龙至曰。宋朝亦有卢多逊云。澈与洪圣民商议而独启之。乃得减死移配。大司宪崔滉等请更鞫彦信。而措语歇后。 上有未安之教。两司全数避嫌启曰。臣等滥忝耳目之寄。当此讨贼之日。目见极恶大憝如彦信者。则所当明目张胆。极论抗议。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6H 页
以泄朝野之愤。而诚意浅薄。不能上格 天心。辞不直截。徒归塞责之地。请亟赐罢斥。 答曰。不敢知卿等之论。不获已耶。欲已而不能已耶。以数字为塞责之计。奄奄如属纩之气者。果何故耶。以为彦信无可数之罪耶。或虑其不能活耶。已与大臣议断其罪。卿等勿忧其或罪也。噫。古之诤臣。其舌如霜雪。今之诤臣。何如是萎薾耶。昔者。张禹欺君。朱云愿借马剑。秦桧讲和。胡铨请开藁街。此二贼者未尝不是大臣。而两人者初非有言责之任者也。特出于不堪其愤激。欲伸大义于天下耳。今彦信得罪 宗社。背国之贼也。论以王法。合悬北阙。第贷其死者。只缘大臣之志不可不慰。大臣之恳不可不副。非以彦信为可恕也。为台谏者。是宜相率抗章。极言而竭论。使傍观者发皆上指。凛凛然锋不可当。然后人主优假。示以宽典。方为得体。亦可以折后日奸臣之心也。今卿等章疏。恐不为邻国所仰。予实耻之。不但传书于四方。后无以见云,铨。深恐老奸偃卧狱中。鼓腹而窃笑也。予非欲加彦信之罪而有此说也。为士气而惜也。为后世而惜也。澈与僚相启曰。郑彦信罪恶轻重。王法所难挠改。臣等承推官之命。徒知区区于姑息之一端。妄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6L 页
有陈禀。而不觉其失人臣执法之义。不能奉天讨以正国典。伏见昨日下台谏之 教。斯实罪在臣等。惶恐陨越待罪云云。 答曰。是不然。大臣与台谏。其体各异。卿等之所为。则深得大臣之体。予虽不淑。岂有不谅之理。实喜有大臣也。惟台谏之体。则似不当如彼其无气也。观其措语。甚为可哀。不得不发言。以警后人而已。非有一毫加罪彦信之意也。亦非敢以大臣之意为不是也。宜勿待罪。先时五六年前。都中樵童牧竖。相与呼唱道路曰。汝立汝立郑汝立。彦信彦智泼洁寒白惟让。人皆未知其意。至是而验。
曹大中以都事。巡到宝城郡。闻变达夜涕泣之说。郡人郑侨往罗州。地与柳泼诸人语及大中涕泣事。于是曹大中为贼涕泣之说。传播远近。监司洪汝谆以其状问于宝城郡。乡所色吏座首宣廷进,贡生林吉云,官婢命介等招。皆以为为贼。则未可知也。涕泣则有之矣。及南儒疏上。谏院以为贼涕泣论启。正言黄慎谓同僚曰。不察真伪。径自论启。似为未安。若以大中为吉人。则妄交逆贼。心必悔悟。以大中为奸人。则与贼亲厚之迹。犹恐其见著。为贼涕泣。于情理万万不近。不可轻易举事。僚议遂止。及慎递后。他台谏以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7H 页
涕泣行素论启。大中遂被拿加刑讯。大中以诗一绝呈于省坐。有地下若从比干去。孤魂含笑不须悲之句。时沈守庆代澈为委官。判府事崔滉欲进达。守庆曰。临死乱言。何可取信。不进。大中因毙杖下。三月十三日也。后滉以其诗达于 筵中。以为涉于怨上。 上震怒递免。 命尽拿大中子婿弟侄。论以逆律。澈献议曰。曹大中本以阴邪险妄之人。奴事李泼,白惟让辈。附会邪说。恒言李珥,成浑可杀。以挽时誉。遂得注书荐。又与逆贼交结甚密。逆贼自毙之后。涕泣行素之说。发于公论。今观其诗。怨怼 君父。蓄怨朝廷之状。所难形言。然比诸伏诛逆贼。不无有间。若断以次律。可以得中矣。 答曰。曹大中渠之所为。他不须举论。亦非予之所知也。但以逆党推案。而自以为是亲自书。则是亦渠已自实不讳矣。亦据此一语断之可也。事理甚明。不待他说。当待推鞫各人处之。仍 命严鞫大中妻妾。澈又献议曰。大中凶恶情状。已尽露于言语诗句。甚于护贼之罪。自有其律。但其妻妾压膝一事。于臣等之愚见。有所未安。虽叛逆大罪。于本身伏诛之后。只施缘坐定配之法。意有所在。况逆贼与护贼。罪有轻重。今以护贼议大中之罪。而并鞫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7L 页
其妻妾。若身与逆贼者然。于国家刑政大体。恐有所未尽。臣等愚意。只以护贼之罪罪大中。其馀稍宽之。得中处置。似无不可。臣等于大中。有何一毫顾惜。然以刑政不中。恐或有妨于 盛治。敢此陈禀。 答曰。大中护贼之状。则已著无可疑。但其所以护贼者。乃同参逆谋故也。不与之同参而乃与之庇护乎。夫逆贼者。人人得以诛之者。春秋之法。先发而后闻之。大中护贼既已自服。予知其此贼与之同参也。澈复献议曰。臣等伏见 圣教。大义至严。难容他议。第以臣等愚见言之。护贼者未必不参逆谋。而亦或有不参之理。此所以参谋与护贼之律有轻重之殊也。大中之于逆贼。交结庇护之罪。则已无可疑矣。而同谋则未有现著。必谓之同参。加以压膝。恐或过中。伏乞 圣慈更加商量。 答曰。参谋与否。未鞫前难以臆断。必须讯鞫可知。然当依启。女人则勿为讯之。由是子婿弟侄皆得免。
郑介清尝作一文字。论东汉节义,晋室清谈。介清拙于制述。其所措语。反为排斥节义。有曰终必至于亡人之国。又曰。其为亡国则一也。以此一道多士。讥议攻击。及丁岩寿等陈疏。以介清为排节义。又以为与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8H 页
贼亲厚。入于疏中。其徒裴蓂等上疏伸冤曰。乙酉岁。郑介清以昭格署参奉。获参校正郎列。与汝立公坐校正仅十馀日而即归林下矣。介清所与亲厚讲论者。只故判府事臣朴淳一人而已。汝立毁斥谋害者。亦一朴淳。其好恶既至矛楯。则汝立家出入亲密之心。从何以出哉。其冤悯莫甚矣。及介清与贼游山之说。传播道内。监司洪汝谆以真伪访问于罗州一乡。时柳泼为座首。辛彭年为乡校堂长。皆以的实回报。未几。台谏以与贼亲厚及排节义二事论启拿鞫。介清供曰。臣前校正郎时。与逆贼数日同坐。面目相见而已。前后绝无相通之分。台谏以罢职启。自 上下介清与逆贼书。因 传曰。此人作排节义论。必好与节义相背。并为推问。且其书曰。见道高明。当世惟尊兄一人而已。所谓道者。何道也。校正时一见。前后绝无相通之说。无乃近于欺罔乎。又 命词官将介清著说。逐条攻辨。榜示列邑乡校。以正士习。受刑一次后。定配北道。会宝城居金用男,金山重等。与古阜郡守丁焰同议。告罗州人林地,松广寺僧性熙。与吉三峰留松广寺三日庵。同谋起兵。林地以战马买卖事归顺天妻家。三峰入智异山。林地一门诸林及松广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8L 页
寺僧惠熙希壮,心怀,心净等三十馀人及寺傍近居民河青山,南论月等二十馀人。拿囚禁府。鞫厅启曰。松广寺距宝城八十里。距顺天六十里。距古阜三日程。林地,性熙若与吉三峰留松广寺三日。则朝廷方求吉三峰之际。用男等何不告于六十里顺天。乃告于三日程之古阜乎。古阜郡守丁焰之妾。即用男,山重之妹也。其间情状。未能的知。焰恐其狱事不实反坐。自其郡多载绵布。行赂禁府狱卒。教诱性熙。使之诬服。熙不援引诸林。自以为与汝立同谋。于是诸林皆蒙放。惟林地受刑一次后。定配北边。熙文书中有秘记。与逆贼所藏一般。自 上问曰。此记从何得之。熙供曰。某年间。往汝立家。汝立腾书许之。因以藏置耳。 上曰。其时汝立独在耶。座有他客耶。熙供曰。与二客同坐。其一前谷城县监郑介清。其一忘未记忆。介清还被拿 命。已死于谪所。七月二十七日也。介清本名惟清。世为罗州乡吏。其父免乡。移居务安守沈义谦农舍。资其生理。尚不能保。介清弃妻为僧。以风水周流诸处。至宝城郡北村金锡男墓山斋舍。留止数年。乡人劝使长发。改名介清。锡男有妾女子。乡人言于锡男。欲妻介清。锡男从子津曰。闻介清有本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9H 页
妻。不可许。介清以其本妻失行呈诉。监司到付本郡。乡人又劝之。锡男许诺。津又曰。介清欲娶他妻。诬以本妻失行。其心罔极。决不可许。介清因交嫁安门婢名银伊。居户下累岁。安门与奇大升为一家。安门指挥介清。往拜奇大升。请师事之。大升曰。汝文理已通。何必学于他人。拒而不纳。介清辞退。坐客问大升曰。公何拒之甚耶。大升曰。君不见其容貌乎。决不可亲近者也。介清不胜惭愤。即上京。因沈义谦,洪仁庆。求见朴淳。淳留置廊房。教其婿李希干及子侄等。介清亦受学于淳。淳爱之如亲子弟几十馀年。荐为斋郎。介清之于淳。义则师生。恩犹父子。及淳失势后。介清反附时人。欲掩其迹。时往淳家。致其款意。人无不痛愤。淳犹不疑。待之如一。有言于淳者。则淳辄怒曰。郑介清岂敢如是乎。一日。介清往谒淳于永平白云山下。淳问曰。汝自何而来。介清对曰。自务安本家来矣。淳曰。自此向何处。介清曰。与乡人同行。不可先后。今日入京。留数日还家矣。淳女李希干妻朴氏令女奴问介清去就于其仆。其仆曰。某月某日。离家来京。留廿馀日。今始来此矣。女奴曰。然则以何事而久留京中。仆曰。如我迷劣下人。不知其由。侧闻谷城有阙。吏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09L 页
曹判书约以除授。故昨日午后。往判书宅。昏时辞退矣。判书即李山海也。未几。介清果除谷城。淳闻之曰。介清本微贱。若不乘时附势。难以立身。何足怪乎。金长生与介清未尝识面。及介清叛淳。人言籍籍。长生犹疑信未定。后同为祭官。长生欲探其真伪。问介清曰。尊兄久从思庵。恩义极重。所学几何。介清曰。闻其家多有书册。故往来借览矣。长生始知其无状以此。澈于介清。常以为不测之人。至于排节义推问之际。介清曰。此朱子之说。澈励声曰。朱子朱子。汝何知朱子。朱子于其师。背恩忘德乎。介清垂头不复言。其后澈每语及介清。必曰。介清未叛之汝立。汝立已叛之介清。其恶之之甚如此。
崔永庆。变初。海西诸贼。相继就伏。其招有吉三峰,崔三峰。智异山下。年可五六十。面瘦体长。髯长过腹等语。于是讹言誊(誊作腾)播。指以为崔永庆。其后谏院有发言于完席者。正言黄慎以为 圣明之世。不可以飞语罪人。况永庆负重名于一道。今以暧昧之言罪之。则必失一道人心。此不可不虑也。司谏柳根曰。正言之言是也。昔诸葛亮云。无其实而有其名者。许靖是也。及亮为政。犹用靖以收蜀中人心。以此观之。虚名亦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10H 页
不可不顾也。其议遂止。最后狱事大起。永庆被囚。盖永庆三峰之说。当初晋州品官郑弘祚言于判官洪廷瑞曰。吉三峰是崔永庆也。廷瑞言于密阳教授康景禧。景禧言于监司金晬。金晬言于都事许昕。许昕言于右兵使梁士莹。金沟居金克宽。是汝立妻族。而其弟克宁。以汝立门徒。定配北边者。克宽亦以此说言于济原察访赵应麒。应麒言于监司洪汝谆。汝谆一边驰启。一边移文梁士莹。则永庆已被囚矣。因拿致禁府。澈启曰。永庆以三峰为号与否。请令两南监司覈实以启。然后随为盘问云。一日。 上下教三省曰。所谓三峰者。必有其人。而未能物色。如边涘变幻名号。在安岳则曰崇福。在全州则曰边涘。在东莱则曰白日升。若以边涘指为白日升。则无从寻捕。三峰之说。何以异此云。又 下教曰。予偶阅地图。见得居昌县号。亦曰三峰。而有全八及,八顾兄弟通书于逆魁者。实居居昌。并令拿来證问。成浑闻永庆被逮。即贻书郑澈。以孝悌清修力救。澈于 榻前启曰。永庆狱事。了无端绪可寻。臣之所闻。渠素尚气节。又以孝友著名于世。岭南士论。亦极推服。万无逆谋同参之理。臣与永庆素昧平生。不敢有私。特以所闻如是。故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10L 页
敢达云云。 上曰。予见渠与其弟书。则果似友爱者矣。别无发落判下之 教。澈不敢更有所达而退。及鞫问。永庆供曰。平生无一见忤于人。惟与成浑绝交矣。至于逆贼。则暂相识通书问。自某年以后。则绝不相通。意气自若。自 上下逆贼与永庆书一纸。乃某年以后书也。有约会头流之语。仍 教曰。永庆箧中有此书。何欺罔也。于是永庆。惶惑丧气。不知所对。但曰。老病昏忘。初不省有此书也。澈仍启曰。老人容或忘之。渠岂敢欺罔乎。一日。 上又下一诗曰。永庆箧中有此诗。何等语也。极为凶惨。为先推问以启。其诗末。有牛溪一夜风生虎。仙李根挠有发僧之句。永庆不知所对。但曰。臣素不解作诗。有友人李鲁者。以人传说诗书示。偶置箧中耳。澈仍启曰。此诗臣亦曾闻。乃昔年钟楼上匿名诗也。渠之不能诗。人皆知之。 上意稍解。 答曰。分明是永庆所作。然姑停刑推。未几。 上命放。因 传曰。永庆身居林下。自以为处士。连通权贵。遥执朝纲。以其弟目不知书者。至为临民之官。求见朝报。如恐不及。处士果如是乎。 又曰。天网恢恢。渠固难逃。其日。宪府以远窜论启。谏院请命再鞫初启。依 允。永庆还被拿囚。澈私会得见通报。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11H 页
大惊。即以小柬。问于宪长尹斗寿曰。此等事。何不令老夫知之。斗寿答书曰。事已至此。发论后。宪长奈何奈何。澈谓沈喜寿曰。一拿永庆。已甚无据。至请再鞫。后世以此辈为何如也。公等何不言于侪辈。力止之乎。澈又草启辞。若刑推 命下。则与柳成龙约为联名同救。未几。永庆病死狱中。九月初八日也。澈尝于省坐。指永庆曰。彼汉欲斫吾头如此。以手画其颈。因大笑。成龙曰。此非戏谈之地。澈曰。人皆以而见为谨慎君子。季涵为虚妄君子。谨慎与虚妄虽不同。其为君子则一也。顾谓山海曰。吾之为此言。非戏也。他日以余为构杀永庆之时。欲以为口实也。成龙微笑。山海默然。盖永庆平日每向人大言曰。朴淳,郑澈枭示。然后国事可为云。故澈言如此。永庆在狱。贻书岭南亲旧。极言郑澈力救之意。郑仁弘裂破投火。以此人多不见。疑信未定。后有问于永庆族孙郑惟敬。则投火之说。果然矣。
庚寅二月十八日。备忘记曰。领府事卢守慎。前在政府。于甲申冬。承 命荐进贤士。而乃以金宇颙,李泼,白惟让,郑汝立荐进。人君欲得贤士。访问大臣。而所荐者无非奸贼之辈。自古安有如此大臣乎。不幸予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11L 页
适偶烛其状。此辈疏而不用。幸而深信其荐。谓之贤士。崇奖登庸。置诸公卿宰辅之地。则逆贼之作乱。岂待于庚寅之正月哉。变起肘腋。谁得以善处之。思之至此。心胆尽堕。披阅其荐。不觉发竖。金宇颙乃奸臣中最为奸黠者。而敢为首荐。几为所误。尤为痛心。大臣以人(上人作道)事君之职。惟在论人。古人论管仲之功。必以鲍叔为首。顾可以奸贼荐进耶。逆贼之广植党与。肆为凶逆者。莫非名卿巨公。许而荐进。故遂得鸱张形势。无复顾忌。以至于此耳。及其变生之后。未见汲汲待罪。以谢万世。为台谏者。亦宜弹章直斥。而寥寥数月。未闻有一言。夫守令犯宪。乃坐举主。邦有常刑。此何等事。而为台谏者。裒如充耳。无公论无纪纲也。予优待卢相。而兴亡所系。大义至严。虽欲掩覆。不可得也。虽然。此不过知人不明。或为匪人所误而已。亦不可不警后世惩后人也。此意。说与大臣。令朝廷从公论处之。澈与右相沈守庆回启曰。伏睹 殿下教卢守慎之事。不胜惊悚。守慎蒙不世之遇。被无前之宠。所当尽心 王室。为国荐贤。而其所荐。率多逆贼流辈。其罪固难逃矣。然不过知人不明。为一国气势所压而然也。况守慎以四朝旧臣。老病已甚。方以肿胀。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12H 页
命脉如缕。自 上待旧臣。不可不存终始之义。宜示以宽容云。大司宪洪圣民。大司谏李山甫等启。卢守慎承 圣上荐贤之命。乃以金宇颙,李泼,白惟让,郑汝立。此四人者。在当时情迹虽未尽露。而其凶猾险邪之状。士夫间犹或有的知者。至以为此辈。他日必将贻祸于国家。及今汝立。则以叛逆诛。泼,惟让。为贼所援而毙。宇颙以奸黠而窜。守慎之所荐者。果何如也。请 命削夺官爵。 答曰。自古大臣有荐进奸贼如四魁者乎。可贬罢。榜示四方。以明劝惩而已。
传曰。曹大中。文书中有所为称念之书。今世之人。廉耻道丧。只是为循私耳。宜乎时辈误矣。又于逆贼处称念者交厚。阿附可知。极为痛骇。并下禁府推鞫。以正其罪。于是许筬等。以存问逆贼之故。并逮狱。澈献议曰。伏睹封下曹大中家称念文书。细琐鄙陋之事。尚不可言。至于逆贼称念。多是清班台侍之人。臣等不胜惊愕。 王府鞫问。实出于惩讨之意。但称念一事。习俗已久。一一诏狱。恐涉骚扰。直加谴罚。以惩其罪。未知如何。 传曰。大义至严。不可贷也。其情不可不问也。
备忘记。金宇颙与逆贼郑汝立。结为心腹。观其书札。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12L 页
朝廷之事。无不尽谋相议。其于经筵自上无心答说之事。亦皆伺听。辄臆度君心。潜通汝立。相与密议。观其情状。有同鼠子。此人。予明知其反覆小人。而不料其情状至于此极。不胜痛心。六镇定配。
传曰。吴希吉之书。谓汝立以柳梦井有可观之实。反以愚言为无实。为之曲护云。必是前此希吉。并斥梦井。而逆贼为之曲护矣。梦井为逆贼所深许。则其缔结之状。昭不可掩。其为痛愤失刑。莫此为甚。不如连遣金吾郎。拿梦井。穷讯其与贼缔结之状。否则直加流放之典。以示人臣交结奸贼者。在王法必不可赦之意乎。禁府回启曰。梦井缔结逆贼之状。在人耳目。不待吴希吉书而可知也。不问其罪而直加流放。窃恐事体不严。请拿来穷问梦井推案。入启。 传曰。昔诸葛亮治国。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诛。今此狱事。自郑彦信以大臣欺罔。终免显戮。自是人多欺罔。今梦井与贼缔结之状。聋者亦知。况其事状。昭于简札之中。如此而乃敢以万无招纳。肆行欺罔。侮弄朝廷。极为痛心。其可贷乎。
谏院启。前参奉尹起莘。险诐诡谲。权势必附。周流两南。交结逆贼及所厚之人。为诖误一世之计。负罪如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13H 页
此而偃然都城之内。物情莫不愤骇。请削黜。 答曰。起莘缔结逆贼。极为绸缪。公论适发。不可只令削黜。当按问其情处之。下禁府以待。
申湜名在汝立门生录。被逮。供曰。曾与逆贼。一不通书云。 上下一张书名湜者。湜曰。南平有郑湜者云。上又下其问丧礼。具书姓名者一张。湜不能对。乃刑一次。澈时坐鞫厅。见湜对微哂曰。名士亦如是欺君乎。
金凭自少有眼疾。日寒风冷。则涕不能禁。汝立磔尸时。日气甚寒。屡以巾拭涕。见者以为贼涕泣。言于台谏。台谏论启。拿囚杖毙。
李黄钟。永庆文书中。有黄钟书。黄钟闻告变。汝立逃躲。以为士林之祸云。 上特命拿鞫。杖死。
韩百谦与李震吉。为少年故旧。震吉死。百谦以为震吉不服而死。为朋友者。不可不见。亲往收敛。以此刑讯一次。盖逆贼家书。有祭天文七张。列数君上。语极凶惨。远近闻者。无不痛泣。 上震怒。凡与逆贼相切者皆罪之。先是数十年前。星官南师古言戊子,己丑年间。湖南居曾经侍从郑姓火马生人谋逆事觉。缙绅多有连累者。汝立。丙午生也。己丑春。郑碏谓亲切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13L 页
士大夫曰。今年冬。国家必有大变。在朝者不可不见几而退。至是。其言皆验。
 方澈之按狱也。前后拷掠徙死者。岂尽一二无枉。而澈受任廷平。或不能坚执奏谳。一夫含怨。谁任其咎。人心之未厌。不可谓之全无矣。又震慑于专辄之一 教。如曹大中,郑介清,柳梦井,金凭,申湜,李黄钟,尹起莘之徒。终不能原情蔽决。引法力争。故成浑以书责之曰。安知公一朝临事。反出沈公下乎。始知张释之不可轻议也。盖沈守庆代澈为委官。颇能论执。侃然不移。故成浑韪之。而以此规澈也。盖其出入门庭。如梁千顷之辈。固不足责也。其号为善士者。亦未免落于一边。僩然自得。笑侮公议者。不无其人。而此等论议。澈虽斥其非。而亦不能大言以折之也。郑介清之平生心事。固无足可观。而讯鞫之际。澈只问与贼亲厚与否而已。可也。反以不平之辞气。发之于口。又比之于汝立。何也。白惟让之书札。自 上抹去而下。当时士夫。虽不得见。至如墨淡所见。上自朝绅。下至闾巷。人人无不知之。以此推之。其他不足道之言。槩可想矣。为臣子所当请讨之不暇。而澈反以为以书札间
隐峰全书卷五 第 414H 页
事。遽加刑戮。殊非美事。 独倡论启。此不过欲免其因嫌不救之责也。自为计则得矣。其于君臣大义。差有愧焉。专辄之 教。澈固不得辞矣。至若李泼八十岁老母压膝而死。惨酷之状。冤痛之情。古今天下之所未尝闻也。其时委官。恬然坐视。无一言救之。然则澈是沈守庆之罪人也。成龙是澈之罪人也。以此推之。谓澈为因嫌构杀者。非公论也。谓澈为无一事可议者。非公论也。公议所在。子不得以溢父之美。臣不得以饰君之非。是非虽混于一时。公论乃定于万世。可不惧哉。可不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