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晚悔集卷之三
晚悔集卷之三 第 x 页
晚悔集卷之三
 铭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1H 页
亡室李氏墓志铭
安东权得已亡妻李氏体魄之藏。兹惟硕媛。系出 天潢。上溯其源。自 恭僖王王子讳岐。官封德阳。(此下脱一韵)祖名宗麟。德阳冢嫡。官号丰山。秩崇昭德显。考讳瞻。龟城都正。三世绮纨。貂玉以骋。妣成夫人。望在昌宁。龟城正配。德著幽贞。外祖成公参赞世章。四朝名臣。遗泽犹滂。闺范有素。閤以礼则。虽甚钟爱。教之必饬。媛侍父母。罔有惰容。孝敬天性。抑教有庸。媛年十三。母氏遘疟。语言恐人。濒危者数。家人遑遑。如痴如狂。媛于是时。日侍在傍。祷默乎心。愁掬于容。天矜鬼恻。有感果通。十五而笄。来室于权。权为大姓。宾客联翩。媛来入门。礼修而闲。左右群从。观者称叹。阿舅世儒。位隆家寒。姻联富家。时有违言。始媛初来。咸恐骄贵。食淡服劳。众始乃喜。二十之年。舅捐馆舍。旬有五日。慈母又化。叠此大丧。病以是祟。既无兄弟。遂还外氏。干丧于昼。夜哭不已。哀动旁人。为之下泪。龟城再聘。追悼前人。传以遗服。器玩之珍。媛感遗泽。泣不即受。利口或肆。媛心用疚。岁在壬辰。寇乱穰穰。媛时避难。弦索以将。间道浮海。达于湖西。去危即安。天实相之。岁歉家贫。饘粥不继。黎藿以充。手执箕帚。姑氏奇之。既叹且喜。彼生子贵。胡习于此。不幸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1L 页
夙恙。无减而加。喜怒之发。因是或差。人惜其贤。而讶其疾。咸恐淑德。弗克于耋。中年失怙。哀疚如初。丧才大期。又哭内姑。五期之内。疾恙沈绵。竟终丧纪。匪人实天。首尾廿年。载休载吪。倖不可狃。命也如何。媛有至性。肇自童丱。孝友自天。为百行冠。德阳外姑。于媛服绝。少倚其家。抚如己出。媛念旧恩。如亲追慕。每临忌日。不荤而素。庶母性躁。倔强不下。媛待以诚。底豫而化。媛有幼妹。其出以贱。衣服饮食。礼秩无间。永终之日。妹年十四。顾谓夫婿。托以亲事。媛生辛未。隆庆五年。黄钟念五。其日丙辰。万历己酉。正月念三。日在丙午。閟其德音。丧事有终。礼事有制。三月乙酉。舍明即昧。杨州治北。十里官路。玄石之冈。宅子面午。上参舅姑。两姒为伍。托体先茔。爰得其所。夫阶六品。是号宜人。子男维五。有女二人。𧧌为最长。訅居其次。次女曰某。其下皆稚。隽十寅八。式仅六期。某为幼女。学语哑咿。𧧌男初生。病未见之。若是可铭。以泻我悲。
晚悔集卷之三
 行状
  
通政大夫守黄海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崔公行状
  高祖讳秀英。副司直。
  曾祖讳浚哲。副司果 赠通训大夫行司宪府执义
  祖讳继宗具衔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2H 页
经筵参赞官。
  考讳抃。御侮将军具衔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宁原君。
  妣 赠贞夫人丹阳禹氏。别坐成勋之女。左议政靖平公仁烈之六世孙。
公讳东立。字某。其先朔宁人。上世有为户曹典书者曰润文。典书生士柔。宝文阁直学士。宝文生讳恒。少以文章名。遂跻显仕。策功茂。实为一世名臣。官领议政宁城府院君。卒谥文靖。其长子曰永潾。礼曹参议。由礼曹五世而至公。公于文靖为适孙。以嘉靖丁巳五月丁丑生。少气豪。倜傥不羁。膂力过人。七八岁时。游戏无度。村童为之役。邻里苦之。故观察使崔公弘僩。即公之中表。一见奇之曰。此儿气像殊异。终必为伟器。因责以学。且让之。始绝嬉游。从师受文字。崔公之为义州。挈以自随。日勖其读书。更教之礼义。公益自勤劬。摧彊梗为耎巽。从事于应对拱揖进退之节。如是者两年。而学已略晓大义。动止步趋。一如成人。盖年十二三矣。又从表兄禹公性传学。年二十二。丁禹夫人忧。外除。益肆力于文章。万历乙酉。试进士中选。己丑。补 恭陵参奉。壬辰寇入国。 銮驾西巡。公扈从至鸭。擢文科。即选艺文馆检阅。直史馆。自朝论乖离。掌史者以爱憎为褒贬。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2L 页
朝称元凯。暮斥蜚廉。人益厌之。公直笔叙事。不依阿。不比周。是非自见。后史官尹义立见之叹服。以为得史臣体。八月。宁原公弃养。奉丧南还。时寇盗充斥。人不自保。士大夫持服多不循礼。公由中之戚。自然合礼。斋疏餰粥。一依古制。禹公性传见其容累然曰。吾料吾弟孝子。必不随世变。吾弟果如是矣。时郑参判协在内艰。亦克由礼。禹公歏曰。乱离后居服者。吾唯见郑某与崔某。癸巳九月。又以承重主曾王母丧。哀毁如前。乙未。服阕。复入翰苑。为待教升奉教。丙申春。迁刑曹佐郎。精于听断。能发奸摘伏。屡决疑狱。人以为神。历工曹礼曹兵曹。皆有声称。丁酉秋。以书状官赴 京。兼司宪府监察。正身率物。以律绳下。一行肃然。竣事东还。授兵曹正郎。兼侍讲院司书。时寇据海岸。天兵大集。而粮运不继。朝议欲遣风力官督之。秉铨者不悦于公。欲出之拟督运 御史。未行而宁海府使缺。复以公荐宁。逼于寇巢。人皆危之。公曰。此吾分内也。会时议以督运为重。递公宁海。而以御史之部。夙夜不遑。分道催𨘧。联舵接毂。海陆交输以饷军。用不乏兴。克剸大寇。军罢。以司宪府持平召。遂历扬清班。以侍讲院文学弼善。辅养储后。为司谏院正言献纳。绳愆纠缪。五迁司宪府掌令。激浊扬清。或以师儒教国子。己亥。复入台。坐论任国老罢官。归南阳别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3H 页
业。庚子春。任之党洪汝淳当路。忌公复用。出为输城察访。未谢。申论前事。削官秩。遂托迹耕渔。以诗酒花竹自娱。与乡人野老相过从。虽处畎亩。而心罔不在王室。每酒后或作小诗。或作俚谱。托兴引物。以寓恋 阙之怀。如是者凡八年。丁未。蒙 恩叙。出守淳昌郡。郡多豪右。压良为贱。军额日耗。校生数百。各占一丁为伴从。弊风已痼。踵为故事。公即罢之。以补阙额。众议哗然不顾也。郡旧有竹田。以供凡国家取竹之役。乱后废而不藩。豪民遂偷葬其中。官吏不敢问。凡有供竹。皆赋于民。民甚苦之。公令责之此人。不以累于民。政平赋均。颂声达于 九重。赐表里一袭以褒之。时议欲修潭阳之金城。以保障两湖。戊申十月。升授潭阳府使。便道之任。明春缮城。夏而停秋而役。至冬而讫功。民不告劳。农不告病。用民力者。总不过一日。明年春。观察使上其最。进阶通政大夫。又明年庚戌。户部诎于 国计。欲遣专使调度。咸以非公莫可。遂以京官召。充四道调度使。俄召为户曹参议。迁刑曹。又迁承政院同副承旨。升右副。时西海按廉瓜满。本道北接西关。西防海寇。为近藩要地。 上难其代。访于大臣。大臣以公名闻。八月。命下守黄海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因推恩三代。公到部。慨然有古人揽辔澄清之志。安岳郡守赵国弼以掖庭近属。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3L 页
骄恣不循分守。承差如京。积月不还。公即 启罢之。列郡承风。赃官污吏。辄解印去。一方以治。公自膺重寄。急于旬宣。不慎摄生。蒙犯雾露。百邪攻之。遂以成疾。陈章乞免。辛亥夏。被 旨代还带散。养病于私第。沈绵半岁。天不整遗。以十月丁亥。终于正寝。春秋五十有五。讣闻。 上悼之。遣官吊 赐祭与赙。礼也。公形神魁伟。身长八尺有馀。体大而肥。当官莅事。威风凛凛。吏不能仰视。噫呜叱咤。震慑失措。而及至燕居闲处。温良乐易。虽童仆。未尝见有怒容。居官不受关节。不威惕。不利疚。无所回挠。尝带训鍊都监。有胥盗窃官物被囚。丰原柳丞相为提调释之。公即移病。丰原知其然。且详得胥罪。乃复追以囚之。勖公出。以是奇公。尝曰。非崔某。孰能如是。有高彦伯者。本微贱。因乱以军功贵。恃宠而骄。其子杀人。尸亲不敢诉。公时掌宪。闻而捕之。遂伏法。性刚不阿权贵。 宣宗时庶人珒。阴聚不逞。多犯法。公再论其罪。且捕干奴为民害者重究。大忤 上旨。又因论洪汝淳党。为其所构。遂得罪。简易堂崔公岦。称公论事有法。无愧于宋名臣云。慷慨有大节。尝欲以身殉国家之急。乙未岁。湖西盗李梦鹤起。公时家居南阳。乡人误传 大驾将出狩。公夜闻之。即驰入城。家人或有不知者。公之赴淳昌也。道出完山。有大石当道。问其名为盐岩。盖取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4H 页
色之似也。公偶有所兴。仍咏之曰。可笑一顽物。人间浪得名。秪能当道立。宁复解调羹。或以惎当路。衔之欲中伤。未几败获免。公之忠能捋虎须者然也。公深于礼学。尤致意于丧祭二礼。以朱子家礼为经。而上采仪礼。以补其阙漏。分注古今诸儒之说。以极礼之变。家祭之时。必七戒三斋于别室。值 国忌。无问远近。罔间在家在公。皆不荤。奉先以诚。而友于同气。下逮内外姻族。咸尽睦姻之道。赒穷恤匮。如恐不及。好气义。喜周人之急。其以御史在南服也。有南隃者以罗州牧使卒官。子幼多难。不能以丧还。公悯之。檄州县护送。及在潭阳。有一人奉母丧过府治。舁夫皆散。孝子恸哭于路隅。公闻之恻然。即罢衙吊。使吏卒舁之出境。竟不问其何如人。平生慕清节。在郡被代。代者未至。即率吏民。封桩仓库。不私一钱。南中创见。至今称以为异事。为官不苟取。居家不赢利。身殁之日。无衣可敛。崔氏以文章世其家。自司直府君以下。皆才而夭。弗克售于时。独宁原公屏弃笔砚。混迹韬光。克享遐龄。生令子二人。长即公。季曰东式。今为司宪府执义。则知公之贤。固有自来。而崔氏之福。其未艾欤。公配丰山沈氏。察访日将之女。致政丞相号听天讳守庆之孙。以公荣 赐号淑夫人。 赠贞夫人。初听天公为夫人择对。以归于公。性温且惠。式执妇道。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4L 页
内治克修。以佐君子。以庚戌四月二日。先公而卒。子男三人。女如之。男曰皞。能世其业。曰皖生员。曰皦幼。三女之婿。为金士尚,金晔,黄涑。皆士人也。以才闻。皞生一女。金士尚生二男二女。金晔一女。黄涑二男。皆幼。始公葬夫人于广州东兀岘文靖公之墓左。及公将终。以卜地不详。治命迁葬。皞求地未得。倦而假寐。梦夫人谓曰。福地在东。尔与我东乎。遂俱至一枯松下曰。此是矣。皞悸而寤。即访术人与俱东。直至江原道原州治西定庄里。山川风色。惟肖于梦中。术人果卜枯松之下。以酉坐卯向为兆。遂以公之丧及迁夫人之柩。同窆于是。公殁之年十二月甲午也。公平生著述极多。多不收录。十不存一。今存藁有律诗三百馀篇杂诗长篇。总百有五十馀篇。文三十馀篇。骈俪之文四十馀篇。所辑丧祭图说五卷。行于乡。噫。公之事迹。此其大者。其细不可尽述。姑采而录之。愿以告于太史氏。谨状。万历四十年八月日。
赵直学行状
东国有哲人。曰赵直学。其终也。门人知旧将状其言行。以求铭于太史氏。则相与言曰。昔郑康成以名德称其乡曰郑公乡。而不曰郑君。夫康成之贤。未知其孰与斯人。然其言论德行。世远失传。所存者经注而已。若斯人之德之贤。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5H 页
师世范俗之行。顽廉懦立之风。虽或兰鲍别香。燕越异路。犹不敢轻视。必且自托于知己。赞美之恐后。是固众人耳目之所及。而官登三品。位班中大夫之首。则又非若康成处士之比也。是其位与德。俱优于康成。当称曰赵公。不当曰赵君。则于是又相与为之状曰。公讳某。字某。其先横城人。高丽时有讳翌。光宗朝登第。官至翰林学士。横城之赵。由此而始。代有闻人。冠冕不绝。其显者曰侍中丞蔺。侍中太学士润益。左仆射时彦。侍中大学士文景公永仁。其最显者曰太尉平章事文正公冲。勋业德望。弘济艰难。功载于策。名垂于后。文正生太尉参政光定公季珣。奕世辅相。以昌其家。历密直承旨抃,参政大学士文瑾,开城尹茂左尹弘道。由左尹至公凡八世。高祖讳哲守。内禁卫。曾祖讳俊。平壤庶尹。祖讳应世。济用监副正。考讳进。司圃署别提。母丰山金氏。通礼院左通礼讳镇之女。以嘉靖庚申十月九日生公。初金氏方娠。梦月入室。照耀四壁。觉而异之。及生公。丰盈妍好。丰姿瑰伟。稍长。气象静重。寡言沈默。不逐群儿嬉游。自知读书从学。不待教督。师不劳而学日进。既成人。仪表堂堂。端严若神。肆力学问。所交皆知名士。万历己丑。试司马中。选补上舍生。游于太学。动作有常。威仪简重。朋侪咸敬畏之。辛卯。擢文科别试。选入承文院。补权知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5L 页
副正字。癸巳。实授副正字。升正字著作。乙未。由博士拜成均馆典籍。累迁兵曹佐郎司谏院正言。兼春秋馆记事官。递为副司果。复还谏院。迁兵曹。丙申。调礼曹。又迁弘文馆副修撰知制教。升修撰。守司宪府持平。递为典籍。选拜吏曹佐郎。时以柳永庆拟亚铨。公当秉笔。素知其为人。力沮之。以此忤于时。丁酉。递为典籍。十二月。还东铨为正郎。戊戌。迁弘文馆校理。递为成均馆直讲。寻还玉堂。升 世子侍讲院辅德。守司谏院司谏。递为成均馆司成。复迁司宪府掌令。七月。复以司成兼司宪府执义。如京师。竣事东还。己亥。拜安边都护府使。未上而别提府君弃养。辛丑。外除。授成均司艺。转 世子弼善。壬寅。复迁司谏。升军资监正。寻还谏院。是时今 上在东宫。天朝册命未至。迹涉危疑。人情恟惧。皆莫敢发言。公入侍 经筵。极言宜亟请册封。以系民心。言议抗直。词理慷慨。闻者叹服。于是朝议遂定为奏请之计。转副应教。癸卯。转议政府舍人。甲辰正月。递为直讲。(是时)柳永庆浸进用事。公言益不见用。则谢病归交河村墅。是年六月。除舍人不就。则改司艺。十二月。以应教召不至。则改典籍。乙巳。以弘文馆典翰召不至。又除舍人不就。丙午。又以副应教召。辞疾不起。而上疏陈情。其略曰。臣至庸陋。无一善可纪。而偏被 圣明之宠。猥叨近密。恩锡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6H 页
稠叠。前后十五六年间。丝发皆 圣恩也。安敢有一毫自私自便之计。以负我 圣上莫大之恩乎。其竭诚效忠。尽言不讳。补阙拾遗。以死报国。尊君父于尧舜之圣者。固非臣所可及。抑臣所素蓄积而不能者也。今臣之病若有一分可支之势。则臣何敢固避论思近君之职。甘与鸟兽同群。将枯死于荒虚寂寞之滨。而不顾素所蓄积之初心欤。呜呼。君臣大义。天地难逃。经幄重任。臣子所愿。而疾病为魔。自绝于天。臣之一死。固不足恤。唯以永隔九重。更不睹天日之光。为至恨大恸。继之以流涕也。丁未。拜宗簿寺正,成均司艺。皆不至。戊申。又以执义召不起。二月。 龙御宾天。公至阙下奔哭。即还山。今 上嗣服。首以司谏院司谏召。再辞不起。而上疏言事。其略曰。谏官之职。为任至重。一或临利害死生之际。计较之念才动。则心绪变乱。是非倒谬。阿谀苟容。失身误国。无所不至。况臣心恙。积年成痼。一有惊动。惶惑失措。其尤不可堪明矣。不然。当此圣上始初清明之治。凡有志气。莫不延颈伫足。愿立于朝。臣独何为苦心辞退。将枯死于寂寞之滨而莫之知悔也。抑臣既以贱疾。不能赴召。又无一言以答圣恩。则臣之平昔爱君之心。反归虚地。臣窃观圣上天资仁孝。学问渊深。不耻下问。不惮改过。一闻规谏。便即开纳。惟勤惟慎。将以大有为也。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6L 页
此真千载一时尽言不讳之秋也。第念 国家遭此罔极之恸。 殿下方在哀疚之中。臣民言事。似非其时。姑撮其切于丧礼。急于救时者而略献焉。伏惟 圣明垂察焉。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一自短丧之制荡然。千百帝王。同蹈谬辙。得罪于人伦。贻讥于万世。其间虽或有一二君之可称。或泥于邪说。或不合古礼。何足道哉。独宋孝宗。几筵则缞绖行礼。公朝则布素视事。以终三年。故朱子称其破千古之惑。岂非彼善于此乎。伏愿 殿下戒前代不尽丧礼之失。体高宗亮阴三年之制。勿为谬习所拘。勿为俗说所移。断自宸衷。期以必行。则庶无悔矣。然礼有权制之说。若一向不量气力。哀毁过礼。则亦非终孝之道。一遵中庸之道。以尽丧礼焉。人子事亲之道至难。而帝王之家为尤难。何者。宫闱之间。礼貌至严。情意易阻。而阉宦妾妇之徒。又从而投间抵隙。交构百端。必使离间而后已。虽在天性之亲。犹或如此。况 殿下之于大妃殿。以义处恩。非常道乎。伏愿 殿下鉴前代至亲乖隔之变。尽其诚孝。极其欢爱。使谗说无从相间。以亲两宫焉。兄弟者。同受父母之气。一体而分。恩爱之切。岂间彼我。其间或有势位相逼。嫌怨日积。则凶谋或逞。虽大舜周公之圣。有所不免者也。骨肉之变。处之极难。恩亦不可伤。义亦不可废。参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7H 页
量恩义。断以至公。然后天理人情。并行不悖。不然则必有偏重之悔。伏愿 殿下恒存闷恻忧惧之念。勿以一毫私意计较其间。可施王法则施之。可全天伦则全之。善处同气之变焉。大凡人心。操舍无常。若不常切照管。必陷于为恶。学问思辨之功。何可须臾废也。今我 殿下穷格之功虽至。见道或未甚洞快。涵养之力虽尽。操心或未甚坚固。而遽遭宾天之恸。兼御万几之烦。心神安得不伤。意思安得不乱。应接事理。安得无失当过中之害也。伏愿 殿下哀慕哭泣之馀。每以操舍存亡为念。一日十二时。逐时点检。使一意一虑毋入于私耶。又于寻常日用语默动静之间。严肃整齐。惺惺了了。以明圣学焉。人君之职。莫重于得相。相得其人。则群贤登庸而君享其福。相非其人。则众邪并进而国随以亡。此必然之理也。今我 殿下即位之初。首黜权奸。爰立贤相。一国臣民。莫不相庆。皆以为世道可回。至治可期。而当初问政之际。未见委任之意。反示自用之渐。是徒有得相之名。而诚无任贤之实。伏愿 殿下求相之际。慎之于未得之前而必得其人。委之于既得之后而必用其言。贤邪进退。政刑重轻。必与之面议。而勿为谗说所惑。愈久愈信。使尽其忠。以责任贤相之效焉。人主身居万乘之尊。手握雷霆之威。若不虚心受谏。孰肯忤旨以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7L 页
言其过乎。顷者窃闻之道路。人有陈疏者。下教曰。言虽狂直。固当嘉纳。以开言路。至哉王言。真所谓一言兴邦者也。 殿下之所尚既如此。不患谠论之不至。第未知谠论之来。果能有采纳之实耶。真能采纳。则言路日益开。圣德日益彰。岂非国家无疆之福欤。如或不然。终无采纳之实。则前日下教中。嘉纳之说。恐未见信于臣民。而言路日闭。主势日孤。他日虽有欺君误国之奸。更无为 殿下言之者。可不畏哉。然则今日之能听谏与否。实邦家兴灭之几也。伏愿 殿下每以此惕然。凡君德善恶。时政得失。虽有直斥之者。切勿遽有怒意。徐察义理当否。所言是则辄快施。虽或不是。每加优容。使人人皆得以乐告之。告之即改之。改之犹未尽。益恢从人之量。洞开谏诤之路焉。朝廷之坏乱极矣。顷者权奸当国。纵凶极恶。无所忌惮。稍知义理者。日见疏斥。吮痈舐痔蝇营狗苟之辈。逐臭而争聚。上以欺陷君父。下以污辱衣冠。岂不痛哉。幸而神人默佑。罪人黜伏。 宗社臣民之庆。何可量也。但腹心之徒。巧为立幼自免之计。自相彰恶。一向喧啾。鬼怪反覆之态。丑不足道。而当此 殿下深墨百官莫敢不哀之日。何可日日纷纷有若忘君父之丧者乎。廓清馀氛。虽不得已。自当静而镇之。以待丧葬之毕。有何不可乎。救今之病。莫若先择铨衡。必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8H 页
得公平正直。独立无党。士林中第一流。分授其职。收拾善类。主张公论。则彼纷纷不静之类。自当退听而仕路清明矣。不然而若使其徒。冒执朝论。进退人物。则是安石虽去。惠卿犹在。激浊扬清。恐无其时。伏愿 殿下洞察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几。先清政本。以正朝廷焉。公道与私门。不可并立。公道行则私门闭。私门开则公道废。此自然之理也。我国家近年以来。道学不明。仁义晦塞。朝廷礼让所在。而唯干进是急。搢绅廉耻所尚。而唯货赂是崇。势利之所归。犹恐或后。交通宫禁。因缘戚里。恬不知愧。噫。自古正人直士未闻有由此路而进。则此辈之为小人无疑矣。是以粗鄙者登显列。清直者沈下流。正路日益荒。邪径日益通。岂不寒心哉。若不痛革此习。大张公道。则不徒贤人君子奉身而退。毕竟朝廷日乱。国非其国矣。伏愿 殿下不以臣言为偶然。细察因缘交通之害。或有由宦官宫妾戚里而通名者。一切斥绝之。非但绝之。又从而罪之。快示公道。永杜私门焉。当今可言之事何限。而臣只以八条。冒死仰渎者。窃恐我 殿下为先留念之事。莫切于此故也。臣学术空疏。文辞短浅。诚虽激切。言不中理。何足以感动圣心。但臣曾忝宫僚。久荷优接。感恩一念。至今撑中。中诚所发。不能自已。伏愿 殿下勿以人废言。一赐采用。则臣虽病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8L 页
退。何异在职。瞻望 北阙。末由趋谢。拭泪封疏。不知所云。其后累以应教执义辅德 召不至。己酉。又 召不至。改司成。即复以执义 召。又以典翰 召。则辞疾不至而上章。其略曰。臣昔忝春坊。累侍 筵席。讲论奏对之际。虽或达触讳之说。每 赐温颜。答应如响。臣尝感激叹服。至今耿耿于中。逮至嗣服。即擢臣于垄亩。宠之以近密。臣虽至愚。亦知遇 圣君享爵禄之为乐。臣之心疾。若有一毫可堪之势。安敢怀自私自便之计。以负平昔期望于吾君之初心哉。心者事君之本。而臣心已病。何职可堪。以之置台阁。则惶惧无言。以之处经幄。则论思失当。以之辨庶务。则昏迷不察。如是而可以事君乎。臣若迫于 圣教之严。不计他义而进。则其势必至于前得欺君负职之罪。后得失身败事之祸。臣之一身。虽不足论。其为清朝之累。士大夫之羞。讵有其极乎。古之仕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臣思之烂熟。知之甚明。一退之外。恐无他计。此臣之所以忧惶羞缩。宁受累违 召命之罪而不敢进者也。至冬复以直提学起之。辞疾不拜。庚戌。改司宰监正。以执义典翰 召不至。壬子。复以执义辅德召不至。上疏请免。会直哉狱起。 圣上瞿然霄(一作宵)旰。旧臣退休者咸集都下。公独以为贼已就捕。而病退之臣。复入都门。迹涉干泽。独不至。时议咸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9H 页
以为非。而 上亦疑之。公闻之叹曰。贱臣欲守分义。而反使君父致疑。不可不俟罪 辇下。遂挈家入城。拜议政府舍人。狱完。以事递为直讲。遂还旧隐。至冬入城觐亲。而除书忽下。复以为直提学。公已感疾。不能出谢。辗转沈绵。荏苒两月。十一月二十三日。奄然而终。春秋五十有三。于是士大夫相吊于家。贤公卿为之出涕。闾巷小人期其为公辅而泽斯民者。无不失望而咨嗟。而家无长物。无以为敛。亲友各出衣服襚之。 上为之别赐米豆以葬。公性弘毅重厚。无疾言遽色。平居言动不妄。人未尝见戏容。为文必以典实。最不喜世俗浮艳之语。寡嗜欲恶酒色。淡于世味。凡声伎游燕博奕奇玩。皆无所好。于世间得丧毁誉。未尝少动于心。而若至义利公私之辨。则其分素定。毅然有不可夺其守者。待人接物。输泻至诚。而谩言媟语。不出于口。故容貌辞气。极其温和。而人自见有截然不可犯之色。居官莅职。恪慎奉公。不受干请。亦不干人。立朝侃侃。直道而行。不牵于人情。不为权贵挠夺。与人不苟合。不逐朝贵往还。公退必至第。与兄终日怡怡而已。自世路多岐。士大夫不入于此。则必入于彼。搢绅之间。真无一人无党而特立者。率皆党同伐异。知有党论。不知有是非。认臭为香。谓法律为诗书而不自觉。独公与一二名公持心平正。直而
晚悔集卷之三 第 39L 页
不阿。凡论事。必核其是非。不以人而有所比周。但其言论。务从宽厚。不轻绝人。而议事之际。与世所谓一种党论。时或偶同。则世人遂有君子亦党之疑。然实不知君子之无党也。孝友出于天性。事亲尽其诚。居丧尽其礼。饮食居处。动合古经。严内外之限。非时见乎母。不入中门。而女仆不得近前。内子累月沈病。但使人问之。疾革始一视之。其自律如此。公之兄正郎君某婴疾。奉慈闱在京。公虽在外。必为之经纪家事。治田得谷并薪刍。舡载以送之。入城则晨省慈闱。即诊视兄病。饥饱燠寒。拊之惟谨。不啻如温公之于伯康。尝有诗曰。思君求地近。恋母入城频。忠孝之志。可验于此也。其学以谨独为本。以不欺为主。以潜思实践为功。燕居必静坐澄心。使本体虚明静一。而方寸常常不昧于斯时也。私累不存。纯是天理。可以不愧屋漏。可以对越在天。而吾性之本然者复矣。于是格物以致其知。穷理以致其用。诚意正心以修身齐家。此公之素蕴也。然其格物。初不求于窈冥恍惚之外。而以开口大言为誇耀人之具。但于日用事为之间。分别其公私邪正而已。其功程之见于诗书者。有曰心几萌处鬼先知。曰天人无愧怍。此外更何为。日静坐群纷退。潜思本理回。曰草生花发真天意。莫把人心作死灰。日一理穷来体用备。万形看去显微通。曰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0H 页
天理岂寻人事外。唯于日用辨公私。其学之务于着实而不为空言如此。尝与人论阴阳道器之说。作三图以明之。一曰阴阳本体之图。以濂溪太极图为样。而以左边为阳。右边为阴。阳性燥热故动。阴性寒湿故静。而阳中之阴为静根。阴中之阳为动根。以中一圈为太极而体用具焉。用因阳动而行而极之。用为道体。因阴静而立而极之。体为理。其说略曰。静极则动。根于阴中阳。而阴还主阳。动极则静。根于阳中阴。而阳还生阴。阴阳之生。循环无穷。动静之根。微妙无端。而太极之理。常在乎其中。此天地人性情形气之原。万物万事貌象之祖也。若能熟玩乎此而有得。则天地间事物之理。皆可得以类推矣。二曰。性情形气之图。以右为阴为形。而为圆高覆帱方厚持载及万物之貌。以左为阳为气。而为风雷震电雨露云雾及万事之象。中为太极而体之为性。则于天为冲漠无朕。元亨利贞。于人为寂然不动。仁义礼智。用之为情。则于天为发育流行。春夏秋冬。于人为感而遂通。四端七情。其说曰。阴阳之气为天。聚者圆高覆帱。而日月星辰系焉。运者轻清下际。而风雷震电行焉。阴阳之质为地。聚者方厚持载而山河土石丽焉。运者重浊上升。而雨露云雾腾焉。阴阳气质合而为人物。聚者头圆足方。而肢体脏腑具焉。运者或清或浊。而知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0L 页
觉呼吸出焉。万物之貌。以聚而成。万物之象。以运而生。其所以聚所以运者。太极之体用也。所谓体。元亨利贞。仁义礼智是也。所谓用。春夏秋冬。四端七情是也。然则聚者形也。而阴之为也。运者气也。而阳之为也。体用者性情。而太极之为也。就其合处言之。一体所具。不可分矣。就其分处言之。各有所属。不可混矣。天亦言聚。地亦言运者。朱子曰。气外有躯壳。程子曰。地气上腾。指躯壳及上腾而言也。三曰。气聚成形形具道器之图。亦以太极图为样。而以中太极一圈属道。道者形气之主宰。道虽无象。不离于器。其下阴阳之际会属器。器者形气之事物。器虽属气。不离于道。左傍阳含阴者为气。气者形之作用。气合于形而生活。右旁阴含阳者为形。形者气之体质。形成于气而凝定。其说曰。二五之精。聚而成物。物之成也。禀阴而有质焉。即形之谓也。禀阳而有气焉。即器之谓也。禀阴阳之理而有成焉。即道之谓也。以此言之。不但道器有别。形之与气。亦有分矣。但器虽属气。无形则气不能作用。故形气通谓之器。大抵形而非气则便坠毁不能凝定。气而非形。则便游散不能生活。形气而无其理。则便虚无不能为形气。形也气也理也。合为一物。而一物形中。只有此理气。则道何能外于形。器何能离于形。是以道器上下之间。必置一形字。以明道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1H 页
器之俱属形而不离也。公之子志于学。公以读书穷理及存心修己。作两件事以赠之。其穷理之说曰。圣人教人之道。学者入道之方。具载方册。在学者求之诚不诚。读之勤不勤耳。凡读书之时。须要正衣冠敛容貌。虚著心平著气。如在孔孟程朱之前。如听孔孟程朱之训。一字一义。不敢放过。一切讲明。一切体验。断然行之。勇往直前。不可延拖后日。不可让与别人也。又曰。当义理明白处。理会得来。能契合于心。则心中自然悦豫。为善之念。蔼然而生。此时正宜反覆吟玩。浃洽于心而后已。切不可瞥然而看。泛然而好。又曰。如有窒塞难通处。一再精究之后。姑且置之。或待他日温绎。或就朋友问卞。或俟精神专一。夜气清明之时。而更思之。自然有得。切忌急于必解。强意探索。穿凿屈曲。以失圣贤之本意。又曰。读书之时。心一则虽义理精微处。易以辨解。心散则虽明白处。亦未易见。故读书之法。唯在主一无他而已。方其读也。目不他视。耳不他听。口不他言。心不他思。然后讲学有味。功用益切。故曰穷理居敬。交相为助。又曰凡读书之法。最不可贪多务广。唯取今日所读书。反覆探玩。终始熟读。一日所读。不过二三百字。有事之日。则减字而读。逐日分作课程。不敢逾越。不敢废阙。读之未上口时。必要上口。已上口。必要通透。已通透。更须十分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1L 页
精细纯熟。字字罗点眼中。意思流注胸间。置之不忘。驱之不去。然后又移他读。则一日所读虽少。皆为我有。得尺我尺。得寸我寸。积累成功。心惯理熟。则数年之后。自不觉其所得日多。所造日深矣。又曰。世之学者。率为豪俊才气所使。徒以誇多欲速尚奇斗新为务。其于切已心性。则不复知有何物。故对书便将圣贤言语作歇后看。全不究义理所在。教训所指。草草匆匆。手忙足乱。阅书逾多。违道逾远。下梢所得。都无一事。本欲多知而无知。速成而无成。其间或有窃取文字。间好句语。巧作媚世之文。以为发身之资。是何异工匠之类文饰其艺。取悦于人哉。侮嫚圣言。莫甚于此。千万勿效此态。又曰。今之所谓儒者有二。一曰记诵。二曰制述。而古人为己之学。则绝未之闻。苟有丈夫之忘气者。宁不慨然于斯。而痛辨内外宾主之分。先其重而后其轻。急于本而缓于末乎。科举之文。虽不能废。诚能勿以得失利害变其本心。则读科举之文。不但为空言。而吾心自不移矣。又曰。小学书中。事亲事君友兄弟待妻子长长幼幼隆师亲友之道及言语动静衣服饮食待人接物规模节目。无所不备。岂但初学所当读。终身读之。尽无穷也。虽至学问成就之后。常须置诸几案。时时讲明。以崇广德业。论语一书。于日用践履上。尤为亲切。宜终始熟味。近思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2H 页
录,心经,朱子节要等书。乃四书之阶梯。退溪先生集。乃东方理学之宗。皆当精看。朱子节要。乃学者发端之书。苟于此书。虚心专志。耐烦忍久。理会得教人亲切意。则自然知其向学径路。得其径路。然后渐知此学真味之可乐。而移之于四书,近思录,心经及诸圣经贤传。无所往而非吾切己之学矣。又曰。每日自晓至午。读一般子书。不但诵读。要须探索旨味。不但探索。要须体验于身心。将今日所读所讲。为今日吾身吾心所必知之理。所必行之事。无所遗失。然后自午至晚。读史书或十张或数十张。以考古人治乱得失人物出处是非邪正而取舍之。以广吾之识见。向夕又阅大家文集。或考文章优劣。或看制述体格而吟咏之。以发舒精神。然适意而止。不可一向好着。以取玩物丧志之讥。又曰。读书第五日。将五日所读。反覆熟看。再三诵读。以小册子。记其切要言语。或间以己意作发明辨疑等说。以凭他日考览。则所得日富。所见日精。又曰。读书。所以穷理修身也。穷理者。以其事物当然之理而知之于吾心也。修身者。体其已知已明之理而行之于吾身也。行之于身而不得当然之理。则所以行之者多失。其真知之于心而不能体行于身。则所以知之者。反害其实。然则读书而不能明理。虽至万卷奚用。明理而不能体行。虽极精微何益。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2L 页
故曰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又曰。大则父子君臣夫妇。小则一言一动一视一听。皆事物也。父子之慈与孝。君臣之义与忠。夫妇之和与顺。言动视听之必以礼而无妄者。皆事物当然之理也。今日穷一事一物。明日又穷一事一物。则万理自然明尽。今日行当然之理。明日又行当然之理。则百行自然驯熟。知而益知。行而益行。由粗入精。自近至远。日日如此而不知止。则不患不到圣贤地位矣。又曰。朱子尝曰。为学只是博文约礼两事。博文之事。则讲论思索。要极精详。然后见得道理。精粗巨细。无所不尽。约礼之事。则但知要如此用功。即便着实如此下手。苟能玩味此言而有得。则穷理修身。不外是矣。其存心之说曰。人之禀生于天者。与物无甚异。而所以最灵者。以其心全此五常也。然既拘于气禀。又蔽于物欲。则心之大用。随处差舛。而心之全体。渐至昏失。如此则恶在最灵于万物也。是以圣人之教人也。必使存养于一念未萌之前。省察于七情才感之后。彻头彻尾。无处无时不下工夫。欲其一身有主。万事当理。不违乎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也。然此是学者终身事。未有今日欲学明日尽能。今年做工来年纯熟。必也终始一意于学问思辨之事。大学格致诚正之功。真知其味。实践其事。然后心之全体大用。皆得其正矣。又曰。操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3H 页
存此心之要。只在敬。学问功程第一义也。其大槩。不过曰外而正衣冠肃容貌。内而主一无适。惺惺了了。静时主宰不昧。敬之体立焉。动时值事体察。敬之用行焉。如此则心不为客虑所纷乱。外物所诱夺。而内外如一。动静无失矣。又曰。瞬息之顷。不存不察。方寸之间。千头万绪。若忘一思之所之。则此心已驰骛于事物之上。无须臾停。若任一意之所为。则此心渐浸染于嗜欲之中。难得以制。试以日用间易见之事言之。当饭时忽思饮酒。从饮酒又思燕乐声色。当读书时旋思制述。又从制述转思科举得失。此心之驰骛处也。嗜酒无礼。初岂欲如是。徇俗而饮。饮不知节。则同归于乱。女色惑人。孰不恶之。不于初头斩截其情。则终必陷溺。此心之浸染处也。至于视听言动日用事为酬酢之间。此心之驰骛浸染。何可量也。一时放过。为一时心放之人。一时操存。为一时心存之人。心放之弊。流于禽兽。心存之功。入于圣贤。须是一日十二时。常切照管。思虑走作处。意欲萌动处。惕然收敛。不容一物。则久久义理自明。持守自固。而自无驰骛浸染之患矣。又曰。心无所感。寂然不动之时。性之本体。故圣凡无异。及其心有所感。情思才动。则气之所为。故善恶分焉。无所为而自然动发。顺快于心而无所愧耻者。为善之端也。有所为而闇然营思。便利于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3L 页
己而欲去不能者。为恶之萌也。宜于欲动未动有无之间。细察之精辨之。果善端则护之养之。如保婴儿。果恶萌则斩之绝之。如克大敌。又曰。人之用心在明白。众见中似易为功。幽独隐微处。实难勿欺。对众人不为之事。敢为于独在之时者。欺心也。心中所未有之事。取辨于口吻之末者。欺心也。知其善之十分可为。而做到八九分。便懈惰中止者。欺心也。知其恶之十分可去。而去未及一二分。便爱惜不肯舍者。欺心也。处心之间。临事之际。初不能的知善与恶之分。则何能为之。有一毫不能精辨。又偏向自家所欲。竟糊涂为之者。亦欺心也。欺心之弊。始虽甚微。若不禁止。其流必至于无状小人。于此一款。益加精察。因以朱文公与子受之及门人魏应仲两书。汇为节目。俾令仿而行之。以为准则。其论学也。必使存养于静时。以立其体。省察于动时。以究其用。而惧夫人之偏于静也。尝以为吾儒之学。与异端不同。正在动与用处。若使专用力于静而忽于动。则平居无事时。可谓守静君子矣。及乎万事沓至。应变无穷。则鲜不苍黄失措。并与其所养于静者而亡之。谚曰眼熟手生。正此谓也。又曰。论静不论动不明。论体不论用不备。若曰养静立体而用无不中云尔。则是偏于静偏于体也。而又不言工夫而只言用无不中。是偏于功效也。或谓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4H 页
用者指欲动言。已动则无及矣。是又不然。若云已动无及。则心之已动者。诿以无及。而为恶为凶。任其情欲之所恣乎。假如人见可怒事。即萌不平之心。则是所谓欲动处也。既萌不平。因现于辞色。是则所谓已动处也。虽或已动。即觉其然。操而存之。不远而复。则始虽不中。终不害其为善。而心得其用矣。岂可谓心已动用无及而全然不察乎。然则静固当养也。动亦可不察乎。又曰。七情发于本然之性。不可无也。但才发则气为之动。故气之清者。其发也善。气之浊者。其发也恶。必须察之于欲动之时。操之于已动之后。此大贤以下复焉执焉之事也。又曰。圣人气清。故主静而动无不中。众人气浊。故静时则中。而动时多失其中。所以戒惧于未动之前。省察于已动之后。而尤于动处紧着用功者也。七情中怒尤难制。盖人心操舍。只在瞬息间。一时不察。一时走作。况怒之易发而难察乎。程子曰。方怒时遽忘其怒。而察理之是非。余每以此训铭于中心。施诸日用。颇有赖焉。但恐见理不明。或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一味为惧耳。又曰。朱子以涵养体察。内外交养为教。而尤于动处致意焉。其见于言语者。不可尽记。而大学正心修身两章章句。皆加察字。合此观之。朱子之教人。尤致意于动。而其大槩。欲使学者涵养于无事之日。省察于有事之时。以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4L 页
责内外交养之效者也。又曰。或者以存养专指静处。此亦非是。孔子曰克己复礼。孟子曰求放心。周子曰静虚动直。程伯子曰静亦定动亦定。叔子曰闲邪则诚自存。曰涵养须用敬。而朱子继之曰敬字通贯动静。凡若此者。非存养乎。或问于朱子曰。存养用静否。朱子曰。不必然。孔子都就用处教人做工夫。然则以存养只为静时工夫者。亦异于圣贤矣。其论心曰。心者。一身之主也。寂然不动者。心之体也。感而遂通者。心之用也。心之体是性。心之用是情。性即静情即动。而心该未动已动者也。但性情有动静之别。而心有运用之妙。故有心性情三字之异。心能顺其情而无害其性。则合为一也。然人之气禀。千万不同。故人之心性情。亦千万不同。得气之全清者为上智。全浊者为下愚。清有十分八九分一二分之别。浊亦如之。故圣贤地位不齐。众人优劣亦不齐。禀浊之分数重者。可以变而变之也难。分数轻者。可以工夫多少而变化有等级也。是故学者工夫。有到圣人亚圣者。有到大贤君子者。有到善人信人。一德之士。一善之人者。皆在其人志学之勉不勉耳。噫。公之言论。大略如此。其得失必有能辨之者。固不敢妄议。但使凡夫少累于物欲者见之。即知其非为人之学矣。抑公之学。由于力行潜思而自得之。但务着实。不求人知。非如世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5H 页
上夸毗之徒逐名殉利。强称师弟。依样葫芦。窃取名势之为者。故其师友渊源。世或有莫得而知者。然其讲于家庭。与叔父前县监某往来论辨最多。丽泽相益。则与观察使郑公经世道义之契尤深。而与母舅牧使金君寿贤年辈相次。亦与之讲论。金君尝有读书未免喧聒所扰之叹。公复书略曰。来喻读书之志。未免喧聒之烦而竟归空虚云。于此一款。不能无怪叹于心。以舅氏之俊伟高见。何其自知之明若是。而直前之勇似不猛耶。甥日前亦如所教。虽有读书之心。而泪没于万丈尘俗中。因仍苟且。辊到四十馀岁而莫知其非矣。自脱樊笼之后。五辛查滓渐消。一端义理渐现。又于静里。会心凝神。对朱程明训。暂得窥觑一直路径。然后始悟曩昔之如狂如醉。虚送好光阴之为可惜。虽悔曷咎。虽说曷补。以甥之事。推认舅氏之心。前头倘得觉悟于此。则追惜已往之日月。亦如甥之云云也。往者不可追。何不勇决于今日。断为读书之计耶。天地生万物。为人最难。为男子尤难。生我国为士族人尤极难。士族人中。容貌才质。脱凡于人最极难。此四难者。人力之不可为。而舅氏已得之。夫读书。一易事耳。人力之所当为。而舅氏反难之。何其易得于四难。而难为于一易耶。舅氏既以喧聒为病于读书而欲去之。则此正有为之心也。朱子曰。欲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5L 页
去之心。正是能去之药。舅氏若能鼓勇自即。今快扫万事。每日晓起。闭门谢客。静坐操敛吾心。则喧聒自止。此善用能去之药也。细读近思录,朱子节要等书。究求自己分上切近工夫。知有此心而存养之。则意味日深。欲罢不能。从前种种诸證。不药自去。此善用对證药之效也。伊川每见人静坐。必叹其善学。盖非静则难以讲明义理故也。闲中又自仔细思量。自古人之始或有志而终莫能成者都。为一怠字所欺。致误平生。此字真吾学百病之根。若斫不倒。触处便破坏。不济事矣。胜怠之药。只在敬之一字。所谓敬者。圣学之第一义也。由此而上。上有无限好事。反是而下。下有无限不好事。舅氏讲之亦已熟矣。若不大段勤学。大段治心。指圣贤为期。而欲以小善一能。较优劣于人。则正所谓五十百步之间。反为人贱笑矣。自今以往。欲勿挂他人是非于口上。唯以自治为急。未知如何。噫。舅今年四十二甥今四十七。世间人事。过半已久。持养身心之外。复有何物可求。彼贪富贵徇名利之徒。矇然全不知义理之分。徒以得意扬扬。由君子观之。特一时一腐肉。不啻掩鼻而过之也。朱子曰。世间万事。须臾变灭。不足置胸中。唯有致知力行。终身俟死为究竟法耳。斯言光明洞快。如青天白日。明者一览。必知此外无馀事矣。其与郑公书亦曰。昔年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从游之日。纵云相知相爱。醉梦走作中。犹不知友朋之义至重且切。身有疾病。暨来于寂寞中。思虑渐减。性情渐开。始欲依严师畏友。得免为小人之归之心。方切于中。则乃知吾景任相离之怀。相慕之切。有非平日悠悠泛泛闲追寻之比也。未知景任亦有此意否耶。世间万事。须臾变灭。不足置心胸中。唯当静坐一室。细看圣贤遗训。而体验于身心。俯仰无怍而死。是为究竟法耳。又尝自道其学之所就曰。自十七八岁。始读中庸大学。而全不晓义理。但时有见解合意处。则便慨然感发。自不能禁欲学圣贤之心。读书之时。或敛膝危坐。向壁潜思。或至夜分而终不可得。则因起负笈从游师友之志者数矣。然既不知趣向。又无指道者。不能自拔。二十以后。奔走于科举之诱。奄过四十馀年。入仕以后。卯申不暇。且仕宦坏人心术。四十馀年好光阴。倏忽过于颠狂醉梦之中。然而为善一念。憧憧不绝于胸。每有洒然脱累居闲读书之愿。今因疾病来寓乡曲。正合夙昔之心。自此可以昼夜刻苦。以收桑榆之功。而村居僻远。孤陋莫甚。且无朋友之益常。有郁邑之怀。倘或优游度日。虚负此生。更沈没于流俗中。贻辱父母遗体而死。则将何面目。归见祖先于地下乎。指心自誓曰。我亦人也。何敢甘为下愚。何敢不学圣人。或终日读书。或中夜起坐。而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从前已痼之习。目下安逸之态。合而为欲。突然而起。与心相战。方其静时。心或胜欲。及其动处。欲必胜心。窃意人心易懈。人欲易乘。悠悠欻欻之隙。若为情欲所化。则终不能践其心。一味为惧耳。况心乃动物。静时常少。动时常多。所谓欲者每引此心。将向百丈埙堑中。尤可闷也。无事之夕。兀然而坐。每省吾心。瞬息之间。奔东而即走西。上天而或下地。俄而觉得如此。即在我矣。于是整衣冠敛容貌。俨然肃然。惺惺了了。则纷纷之念。自然而消。此所谓敬以直内者耶。心之所思。目之所见。耳之所听。身之所动。事物之所接。时时察之。以为是耶非耶正耶邪耶。舍其非与邪而取其是与正。此所谓义以方外者耶。噫。终日独坐。则所居之地之静。莫我若也。不接世务。则所养之心之静。莫我若也。而只于妻子奴仆乡邻农亩之间。取予爱憎。不能至公无私。且如用心隐微之处。判然有害于义理可羞恶者。而心宰不明。未能即知。知之未能即改。改之未能持久。今日此心。明日此心。过一月又此心。过一年亦又此心。于今三年。犹是此心。则斯不亦可痛惩者。而安在其性之本善静之可恃乎。自今以后。庶几诚心读书。益求切己之功。专意致知。以明事物之理。在心而仁义礼智之四性。在人而父子君臣之五伦。暸然见得。是我实理。体验身心。无时或忽。以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至事事物物。莫不精思明辨。细而一辞一色。不外于诚。巨而待人接物。能尽其忠。无一毫欺心。无一刻放意。使吾心明白四达。廓然大公。夜不愧于衾。昼不愧于影。幽不愧于鬼神。明不愧于妻子。然后至正至明之体。庶可立矣。顾吾力量。必不能有成。徒有是心是言而已。昔贤所谓鹦鹉之说。尤可惧也。以公之言。合而观之。则公之入德课程门户。庶可想像其髣髴。而遽伯玉寡过未能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抑其所以自责以警学者。亦深切矣。而平居每诵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两句。盖深致警于屋漏也。好善之诚。推己及人。见后生未尝不劝之为善。始至交河也。氓俗顽悍。每与公仆争斗。辱及于公。公弗与较。且饬公仆勿敢争。久则人皆感愧。服义化德。恶声未尝及。而争斗之风遂息。或有过恶。必来首罪。盖恐公先知也。村居十年。未尝以事干守宰。亦不以农事籍力于人。人欲助之亦不听。平生无苟且之行。嫁女之时。无以办妆奁。亲旧有守近郡者。欲助其费。公曰。吾从来不作乞字。遂不受于货色两关。用力尤深。虽红粉丝竹罗列左右。未尝一转晴。于凡财利。一毫不苟。啬取而丰施。与妇党分财。闷其贫。自取其奇。而以嬴与之处身行己。丝发不放过。正郎君尝出守。公到郡省亲。则一入中门不更出。吏卒尝曰。舍人之来。但见其背。未见其面。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凡持身不苟类如此。其居家。择忠信老奴以主乎外。谨慎老婢以主乎内。内外事皆付之不疑。则曰主人以诚任我。我何忍负之。凡事尽心而不敢欺。故公简以自居。不言而家事理。治家有法。每朔望。公整衣冠出厅事。男仆盛服拜于庭。公敛膝端坐而受之。内子朝女仆于中堂亦如之。其驭下也。待之以宽而莅之以庄。鞭扑不施而上下肃然。公初娶柳氏。文化望族。生四子。男长曰天一。早死。次曰㠍。素服家庭不欺之训。箕裘之传。其在斯乎。女二适士人朴明镐,生员丁彦璜。俱以学行见称于流辈。继室以 国姓李氏。生三男不育。皆先公而终。又继以尹氏。生二女幼。公之三娶。皆有妇德。而李氏最贤。世谓公之进德。多由于内助。抑不知公之刑家之德为不少矣。明年癸丑二月二日。柩自京城发引。三月三日。葬于原州之法川里。以从先人之兆。礼也。搢绅先生门人朋友哭之以诗者。亡虑数十篇。为文以哭之者。亦五六人。莫不哀伤惨怛。不啻亲戚。而虽或有素不足者。亦必雷同而称道之。盖不惟掩其崖异之迹。恐得罪于公议。抑且隐然而窃比之。觊以附骥而自见。噫。公所以得此于梁楚之间者。必有其道。盖公介不绝物。和而有辨。虽于大事大节。嶷然而不可摇动。抑其容众而矜不能。未尝忿疾于顽。苟于事有不获己者。且欲弥缝而曲
晚悔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全之。其于人也。无不欲其改过而迁善。忠恕温厚之意。蔼然于辞气之间。此所以独醒于众醉。孤洁于乱世。而怨祸未之尝及者也。方今自廊庙。下至闾阎韦布。无不诵公之贤。而惜其不售。是未足为知公也。公之道方诎于时。而徒以空言称美是尚。为真知也乎。公之见知者。当验于他日。必有异世而心契者。今以未真知之言。而将以传于心契者之耳目。譬犹以蠡测海。而必有以不税冕为无礼之失。但观其进退不苟。言行不苟。则其中之所蕴者。若可窥测。而抑士民之素望于公。无异于宋人之司马相。公卒不偿其所愿。则是非若干人之私言。寔乃国人之公言也。于是乎状。